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治未病理论探析膜性肾病慢病管理模式

时间:2023-03-21 14:58:13
摘要:膜性肾病(Membranousnephropathy,MN)是病理诊断术语,其特点为肾小球上皮下免疫复合物沉积致使“钉突”形成伴基底膜弥漫性增厚[1]
关键词: 治未病理论 膜性肾病 慢病管理模式

治未病理论探析膜性肾病慢病管理模式

临床约80%患者有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高度浮肿、高脂血症等肾病综合征表现,20%患者为无症状蛋白尿[2]。该病为自身免疫性炎症疾病,发病机制尚未明确,呈进展性发展。基于中医临床医学对于疾病的认识,多将MN归为“水肿”“尿浊”“腰痛”等范畴。何学红教授认为MN基本病机为脾肾两虚,痰瘀互结。肾气不足,气化失司,水湿泛溢,发为水肿。脾主运化,脾气散精,脾气亏虚,难以化精充养肾气,分清泌浊失司,发为蛋白尿。腰为肾之府,肾气不足,腰府失养,发为腰痛。脾主统血,脾虚不能摄血,发为血尿。痰瘀互结于内,正气被遏,难以充养,故病邪久恋,病程绵长。目前西医治法单一,不良反应明显。联合中医药疗法可有效缓解症状,但治疗周期长,病情易反复。因此善后调护和心理疏导对于疾病复发至关重要[3],需要积极解决患者居家期间的预防调护及长期病情管理问题。为控制病情进展,防止疾病复发,基于中医“治未病”理论,探析出针对MN患者开展的慢病管理模式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1“治未病”理论体系认知

“治未病”理论起始于《黄帝内经》,是传统文化长期积淀的产物[4],蕴涵了古人对疾病的预防思想及应对策略,是中医养生之核心。该体系以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为基础,重视“未病先防”“已病防变”“愈后防复”三个层面。阐述了疾病各个阶段的处理方法,是中医健康管理体系[5]。对于“未病先防”,《丹溪心法》提及:“未病而先治,明摄生之礼。”提倡顾护正气,规避邪气,重视内养外防。“已病防变”讲述先其发时而治,把握治疗时机,《金匮要略》有“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之说。及时发现隐藏于体内的致病因素,及早医治,谨防传变。“愈后防复”则指出疾病趋向好转阶段,虽邪气已去但仍处于正虚的状态,当开展善后调理,谨防病情反复。当前“治未病”理论已应用于各个学科领域,尤其是肾脏疾病的防治管理,根据患者个人状况,采用中医药调理方法,积极避免疾病发生、发展及复发可能。

2慢病管理体系认知

慢病管理(Chronicdiseasemanagement,CDM)是指慢病专业医师、药师及护师联合,对患者进行主动、全面、连续的管理,以延缓病程、预防并发症、改善生活质量并减轻经济负担的科学管理模式[6]。国家正式出台的“新医改”方案逐步落实后,CDM成为未来医疗规划的重要部分。近年国内医疗工作者对于CDM引起重视,将其广泛实施于糖尿病、高血压、癌症等疾病的临床工作中。但我国医疗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的问题仍未解决[7],CDM体系正处于逐步完善阶段。国外对CDM模式应用较普遍且更系统,有研究表明[8-9],针对MN患者制定个体化教育方案并进行干预具有必要性。

3“治未病”理论指导下,CDM模式探析

中医“治未病”的防治理论与西医CDM的预防思维相通。将中医“治未病”与西医CDM进行有机结合,二者相辅相成,对于疾病发生发展的各项因素进行规范化管理。有助于为医患双方的临床治疗开阔思路,提供更有效的诊疗策略[10]。以整体观念及辨证论治为基础支撑,形神共养为防治原则,依据个体情况,制定“治未病”理论体系指导下的CDM模式。其内容涵盖了四时调护、体质调理、情绪调控、膳食调养、起居安排、运动指导以及中医特色疗法教学等,旨在MN的防治过程中充分发挥“治未病”思想及CDM模式的优势。

3.1整体观念顺应四时

整体观念作为中医学首要理论,其核心为“天人合一”,亦为“未病先防”的关键。“四时阴阳,万物根本”,人存于自然之中,受自然交序影响,与天地相通应。置身于自然变化季节交序中,整体调摄达到“阴平阳秘”的状态,以顾护正气防止疾病发生,同时可加强治疗效果并谨防复发。顺应四时变化“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本义即为“春养肝”“夏养心”“秋养肺”“冬养肾”[11]。此五脏是中医脏象学说中五脏的生理征象,即肝象生,心象长,肺象收,肾象藏。春日养阳,重于养肝。肝主生发,喜调达,宜调畅情志,以顺肝气。春日宜少食酸味,多食甘平之味,避免肝气郁结并顾护脾胃。春日冷暖变化无常,宜渐减衣物,注意保暖,防御风寒,养阳敛阴。夏日养阳,重于养心。夏属火,与心相通,生长炎上易焦躁,宜调息静气,防热内生。夏日宜少食苦味,多食酸味,固护肌表谨防过汗。夏日阳盛于外,阴伏于内,不宜过食生冷、肥甘之味,以清淡易消化为主,避免伤及脾胃。秋日养阴,重于养肺。肺主呼吸,宜早起运动,促进肺气伸展。秋日宜收不宜散,少食辛味,多食酸味,使肺气得以肃降。秋燥易伤及津液,宜食滋阴养血、清肺润燥之品。初秋转凉,暑热未尽,宜渐加衣物,顺应气温变化。冬日养阴,重于养肾。冬属水,与肾相通,严寒宜封藏,充足歇息,防止过度劳顿,养护肾气。冬日宜少食咸味,多食苦、辛之味,开发腠理,润燥益肾,闭藏阴精。规避四时虚邪,顺从四季变化,调摄日常与自然相平衡,达到防病治病的目标[12]。

3.2辨证论治调节体质

辨证论治作为中医诊治中的首要准则,强调“三因制宜”,其中“因人制宜”为主要辩证要点。体质作为“因人制宜”的首要体现,以人为主体,致力于“治未病”理论。先天禀赋与后天因素相结合构成的体质,决定人体对于致病因素的易感性以及发病类型的趋向性。近年来,肾病领域逐渐重视体质问题,辨识体质、个体调护对于MN的防治起指导作用。《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将人的体质分为平和质、阴虚质、阳虚质、气虚质、气郁质、湿热质、痰湿质、血瘀质和特禀质共9种类型[13]。MN在中医上多归为“水肿”“尿浊”“虚劳”等范畴。起病多见水肿、乏力等症状,病因病机主要为“表虚不固、水湿浸淫、气化失司、脾肾两虚”等。从体质角度分析,MN患者多归为“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湿热质、痰湿质”5类[14],应尤其加强这几类患者的管理。平和质患者应顺时调养,维持气血阴阳平和状态;气虚质患者多有乏力、气短症状,病情迁延不愈,应补虚培元,健脾益气;阳虚质患者以虚寒表现为主,易感风、寒、湿邪,注意规避邪气,补火助阳;湿热质及痰湿质患者宜少食肥甘厚腻,避免湿热、高温环境,健脾利湿,消痰清热以化浊。以中药调理作为体质调节的着手点,积极改善体质偏颇,阻遏疾病发展因素。

3.3形神共养个体规划

“形神共养”为中医养护的最高境界。在生命过程中,“形者神之体,神者形之用”,达到相对平衡的状态,任一方出现问题都会影响正常生命活动,需兼顾养神与养形[15]。调神以全形,达到“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的状态。“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保形以养神,达到“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的目的。

3.3.1调摄神志

“形神共养,养神为上”,调神是养生第一要义[16]。“因病致郁,因郁治病”,MN病情反复,日常生活受限,引起患者精神、情志问题,久而出现“郁证”,而“郁证”影响气机运化,继而疾病迁延不愈。因此精神和情志两方面共同调节,以防郁证,缩减病程,促进痊愈。关于调摄精神,《养生三要》有提及“寡欲食淡,清心省事”,摒除杂念,淡泊宁静的精神状态,有利于防病祛病[17]。清静养神,处事豁达,心态平和,少思寡欲,精神静谧。在精神紧张、身心俱疲之时,闭目养神,平心静气,心静而神凝。情志包括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情志不舒会影响脏腑机能,患者应尤其注意情志,避免疾病发生发展。“得神者昌,失神者亡”养神决定疾病的预后转归。患者自身调节,家属耐心开导,医生细致叮嘱,多方面共同保证患者心理健康。

3.3.2食饮有节

MN的病情进展与饮食密切相关,应“食饮有节”,针对饮食规范化管理。依据“治未病”理论,整体规划:三餐有序,顺应人体运化规律;膳食均衡,平衡体内营养物质;清淡饮食,改善错误饮食习惯,以确保正常新陈代谢,提高机体免疫能力。依据中医体质给予相应的食疗方案:气虚质患者可予党参、黄芪等益气之品;阳虚质患者予生姜、羊肉等温阳之品;阴虚质患者予百合、山药等滋阴之品;湿热及痰湿质患者予薏米、芡实等利湿之品等。依据国际营养成分指南,慢性肾病患者需要对蛋白质、热量、钠、钾、钙、磷及入水量进行管理[18]。优质低蛋白饮食,每天摄入蛋白量0.8~1g·kg-1,肾功能损害严重者0.6~0.8g·kg-1,缩减肾脏负担,预防营养不良。低脂饮食,注意脂质代谢紊乱。低钠饮食,限盐3~6g·d-1,消除心脑血管疾病的隐患。无临床症状患者入水量可不受限制,以尿量加500mL水量为理想水平[19],水肿较重患者需严格控制入水量,保护肾脏功能。根据患者个人状况,进行可实施、可持续的饮食指导,积极纠正营养不良,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发生,延缓肾功能进展。

3.3.3起居有常

现代生活节奏加快,生物节律紊乱,起居无时,易导致气血失常,痰瘀互结[20]。在MN的基础上,痰瘀互结导致反复发作。“起居者,动止之纲纪”,顺应昼夜及四时变化规律,合理调整日常作息,妥善处理生活细节,达到延年益寿的目标。一日晨昏,白昼阳气循行于外,推进脏腑运行,适合工作学习;黑夜阳气潜藏于内,濡养脏腑气血,适合休息睡眠。依从阴阳转化,“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调节生活作息[21]。一年四季,寒暑往来,春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适应阳气生发;夏季“夜卧早起,无厌于日”适应阳气旺盛;秋季“早卧早起,与鸡俱兴”适应阳气渐收;冬季“早卧晚起,必待日光”适应阳气闭藏。“起居有常,养其神也”,保持生活节律,休息静养,才能保养精神。

3.3.4不妄作劳

“不妄作劳”是指劳而不妄。“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过分安逸,易气血雍塞不通;过分劳累,易损伤肌肉筋骨,因此需要做到有劳有逸,劳逸结合。在运动过程中,遵循量力而行,持之以恒的原则。运动方式上可选用中国古代运动如太极拳、五禽戏、八段锦等,动静相宜,气血匀和,调神摄生,也可选择散步、旅游、舞蹈等现代方式,赏心悦目的同时增进健康。虽然目前针对慢性肾病患者尚未有统一的运动方案,但研究表明[22]有规律的运动,有助于促进机体康健。依据患者个人,推荐适宜的运动,对于MN的病情恢复具有辅助作用。

3.4中医特色疗法

MN患者临床治疗中,普遍开展中药灌肠、穴位贴敷、耳穴压豆等中医特色疗法,均得到了良好的反馈。患者居家期间也可推荐简便可行的保健方式。肾功能不全患者可继续指导中药灌肠,降低血肌酐及尿素氮[23]。根据个人情况调配中药药浴,发汗疏表,祛风消肿,以改善症状[24]。针刺疗法也可有效改善各项指标,穴位选择肾俞、曲池、三阴交、足三里、气海、关元等[25],考虑到操作问题,改为穴位点按或揉法。中医特色疗法操作简便,副作用少,联合使用效果更佳,对患者进行学习指导,推广到患者的日常生活中。

4讨论

MN在临床中病变过程复杂,治疗效果欠佳,属于难治性疾病。除基础治疗以外,还需要对患者进行科学、合理、可行的个性化管理,有效管理病情,防治并发症,提高生存质量。以中医“治未病”为指导思想,联系西医CDM模式,根据MN患者个体情况,制定中医特色CDM模式,并将其普及至临床管理中。对患者的情志、膳食、作息、运动以及中医特色疗法等多方面进行指导,发扬中医“治未病”体系的优点。旨在改善患者生活习惯,加强自我管理观念,积极控制病变因素,提高远期生活质量。

作者:马文琦 郭玲 单位:辽宁中医药大学 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