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教育哪些论文8篇

时间:2022-04-16 13:17:29

教育哪些论文

教育哪些论文篇1

公司所属各单位:

主题教育开展以来,各单位按照公司党委决策部署,扎实开展学习研讨,层层组织宣讲,发动全员讨论,强化对标查改,推进岗位实践,将主题教育与提质增效专项行动有机融合、一体推进、有序开展。为及时总结集中开展阶段情况,推动主题教育持续深化,请各单位对照《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再学习再教育再实践年度推进计划暨“转观念、勇担当、高质量、创一流”主题教育实施方案》及主要内容清单要求,认真做好集中开展阶段的梳理总结。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梳理的主要内容

坚持问题导向,围绕“学习研讨、层层宣讲、全员讨论、对标查改、岗位实践”五项重点工作,逐项对标对表,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梳理归纳,逐项作出回答。

(一)开展学习研讨情况

1. 3月以来,各单位中心组采取了哪些方式组织学习,学习了哪些内容。

2. 各单位中心组围绕哪些专题,进行了多少次集中研讨,研讨成果如何,达成了哪些共识,制定了哪些开展主题教育的措施。

3. 面对一般党员干部员工的理论学习宣贯情况,方式方法有哪些创新,干部员工学习的成效如何。

4. 班子成员围绕哪些内容开展专题调研,发现哪些重点难问题,解决了哪些问题。

5. 在提升认识、转变观念、分析解决问题、推进提质增效等方面取得哪些成果,还有哪些不足。

(二)组织层层宣讲情况

1. 开展宣讲的基本情况,有哪些主要做法、特点。

2. 主要领导宣讲形势任务情况,党员、劳动模范或代表、两会代表委员、科研人员等开展宣讲的时间、方式、内容和受众情况。

3. 开展宣讲特色的方式方法和平台载体。

4. 是否讲清了企业高质量发展形势和任务、转观念的方向和路径、勇担当的责任和行动、创一流的目标和评价指标。

5. 开展宣讲产生的反响,干部员工对当前形势的认识看法。

(三)发动全员讨论情况

1. 发动全员讨论采取的措施方法,确保实现全覆盖。

2. 采取的灵活方式和特色举措。

3. 通过讨论,找到了哪些不适应新发展理念和企业改革发展的陈旧观念、思想症结,及其具体表现。

4. 通过讨论,统一了哪些思想,形成了什么共识,转变了哪些观念,由此带来的队伍精神面貌、工作作风等方面的变化。

5. 在讨论中,干部员工对“观念怎么转、担当怎么办、高质量怎么干、一流怎么创”,“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我们丢了什么?需要加强什么、继承什么、创新什么?”有哪些新的认识体会,见到了什么样的行动。

(四)对标查改情况

1. 采取了哪些措施,开展对标查改工作,对照了哪些内容,哪些指标还有差距、哪些方式还不适应,发现了哪些问题,解决了哪些制约企业发展的问题。

2. 通过对标查改,弘扬严实作风,如何与“四条要求”“五项措施”紧密结合,贯彻落实的具体举措、方法、成效。

3. 打造以体系手册为统领、制度标准为支撑、岗位责任制为基础、新时代岗检为保障的新时代“四位一体”岗位责任制综合管理体系的开展情况。

4. 解决了哪些不严不实,解决了哪些现场“低老坏”问题和习惯性违章屡查屡犯的问题。

(五)推进岗位实践情况

1. 采取了哪些激励措施,调动广大干部员工开展岗位实践、推进提质增效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体制、机制,管理方式的变革)。

2. 搭建哪些岗位实践的平台和载体(如劳动竞赛等),取得了什么实效。

3. 单位班组创新创效的整体情况,包括做法、数量、成效等,举出最具成效、特色的案例,是否完成每个基层班组开展一项提质降本攻关项目目标。

4. 员工进行合理化建议的整体情况,包括做法、数量、成效等,举出最具成效、特色的案例。

5. 岗位实践活动中本单位形成的最具特色、最有成效的做法和经验是什么?做出简要说明。

6. 在主题教育中涌现出的个人典型、先进基层队、优秀班组,及其工作成效、经验做法,举例说明。

(六)实施组织管理情况

1. 在主题教育组织方面的采取的科学管理方法、措施(如总结或应用了何种工作法,有特色的载体和抓手,创新性的检查考核方式等),以及该做法措施带来的实际作用效果。

2. 本单位对主题教育开展考核、检查和督导情况。

3. 本单位对主题教育的对内对外宣传报道情况。

4. 通过主题教育,在“转观念、勇担当、高质量、创一流”上,收到的总体效果,有哪些鲜活案例。

(六)存在的差距和不足

坚持问题导向,查找本单位在主题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 对照公司部署要求,本单位干部员工在思想认识和观念转变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 对照主题教育实施方案,本单位在主题教育组织推进落实中存在的问题。

3. 对照企业高质量发展对标研究报告,制约本单位高质量发展的“瓶颈”问题。

4. 对照基层员工大讨论情况,本单位在提质增效专项行动中存在的难点、热点问题。

5. 对照生产经营指标和岗位实践开展情况,本单位干部员工在深入推进提质增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二、总结材料的基本要求

总结材料包括三个部分,可根据实际增加有关部分或内容。

第一部分,前段工作。本单位3月至今,主题教育开展了哪些重点工作,形成了哪些经验做法,总结了哪些特色典型,取得了哪些突出效果。总结内容要高度概括,主要写取得的经验,注重体现主题教育与提质增效一体推进,注重干部员工队伍思想观念转变,注重结合生产经营实际;既要有定性化描述,也要有定量化数据。

第二部分,下步思路。各单位要把主题教育作为贯穿全年、覆盖全员的一项重点工作和基础性工程来抓,根据查找存在问题,深入分析原因,明确下半年深化推进主题教育的工作思路和具体举措,制定工作计划、运行表,持续推进重点举措,开展好典型宣传、总结评比等工作,进一步扩大主题教育成果,为确保完成全年工作目标任务提供思想保障。

第三部分,意见建议。深入总结研究本单位在主题教育中的经验启示,以及对油田开展主题教育的意见和建议。

三、有关要求

(一)加强领导,突出重点。各单位要组织精干力量,从主题教育推进实际出发,抓住“转观念、勇担当、高质量、创一流”重点,对主题教育进行一次全面梳理,找准问题,明确差距。

(二)简明扼要,数据详实。总结要语言凝练,避免空话、大话、套话,用事实数据说话,用事例典型说话,用实实在在的成效说话。

(三)加强宣传,营造氛围。发挥各级各类媒体优势,开辟专栏专题,做好经验宣传、典型宣传,大力宣传先进典型事迹,及时发现推广工作亮点和经验做法。

请各单位认真梳理总结主题教育集中开展情况,总结材料经本单位主要领导审定后,于11月12日下班前前报送主题教育办公室。

报送材料文件名:×××(单位名称)主题教育总结材料。

联系人:

教育哪些论文篇2

教师离不开教研。有人说,当前有些老师不搞教研不同样教好书吗?《切磋:教师如何做教研》给我们作了回答:教研并不是教师一个人闭门造车,更不等同于写论文。一位不搞教研的教师就一定不能上好课,即使能上课,也一定不会上得太精彩。对那些媒体报道的只会上课“优秀”的教师。其实,大都存在认识误区:我们忽视了这些优秀教师教研的隐性工作,论文只是教师教育科研活动成果的一种表达方式,教育案例、教育叙事、教育日志、评课交流、教育课件、反思记录等,都是教师教育科研活动的重要载体,都应该是与“教学”“科研”结合在一起的智慧。这当然就都应该是教育科研。因此,我们教师应努力做到教和研“并蒂莲”,这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方向和理想的追求。

教研就在我身边。教研伴随着教师教学的始终,教育教学活动的复杂性决定了教师的教研内容必然是十分丰富的。我们教师在平时教育教学中要学会“教研”:一要会教“思”。即事事反思,如教学有哪些成功的经验,有哪些失败的教训;学生哪些知识掌握了,哪些知识没有过关;没有过关是什么原因,采取哪些措施补救;二要会研“思”。即处处研究,对教学每个环节、每一个知识点、每一个学生进行研究,如何借签优秀教师的成功经验,过去教学中有哪些值得借鉴的东西,结合班级学生的实际,应该如何改进才能获得最优教学质量。

教研要有智慧之心。我们教师要有一双慧眼,善于及时捕捉生活中的亮点。学校生活就是一个舞台,到处是思想的火花:我们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事件。我们也会在课内外教学组织中遇到这样或那样的一些难题,在与同事和学校管理者交往中有时会应对自如,有时也难免会束手无策。实际上这些小事只要我们去擦亮它!它们都可以经过一定的思维加工,以案例反思的形式“写”出来,虽然有时是一点感动,是一丝酸楚,是一阵狂喜,是一片失落,但及时地用笔捡拾起却都是颗颗珍珠。

教育哪些论文篇3

一、是非判断题

1、狭义的课程概念包括了学校所教各门科目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课外活动。()

2、从实质来看,课程是人们根据教育目的,把教育内容按类别及一定过程组织起来的一个知识的或观念的系统。()

3、选修课程中限制性选修课程与非限制性选修课程的划分主要根据与培养目标的相关程度。()

4、公共课程可以分为公共必修课程和专业必修课程,公共必修课程包括公共课程、基础课程,专业必修课程包括专业基础课程等。()

5、“拼盘式”课程主要用于人文、社会类的学科课程。()

6、“拼盘式”课程着眼于适应学生不同发展方向,“套餐式”课程侧重于扩大学生知识面。()

7、实践性课程是以科学知识的理论体系为中心组织起来的教育内容。()

8、课程计划是一个专业的全部课程所形成的体系结构。()

9、教育内容的系统性指其整体性和有序性。()

10、课程计划纵向的系统性是指课程之间存在着的密切的联系及完整性。()

11、教学大纲是针对一门课程制定的指导性文件,它以纲要的形式规定一门课程的性质和任务,基本要求,教学内容的范围、深度及其体系,教学进度安排以及对教学法的要求等。()

12、大学教学应反映学科研究的前沿,因此本科教学的教科书应尽量体现研究的新进展和争议。()

13、我国高等教育常用的组织形式有:讲授、讨论、习题课、实验、实习、参观和指导论文或指导设计。其中讲授、讨论、习题课属于课堂理论教育;实验、实习、参观和指导论文或指导设计则是实践性教育。()

14、在教授过程中,教师起主导作用,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语言是传递知识信息的主要工具。()

15、习题课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16、生产实习的内容涵盖整个专业的知识,要求学生综合运用本专业所学理论来完成一定的生产任务,以获得相关的实际知识和技能。()

17、毕业论文是在学生学完课程计划规定的某一专业基础课程或专业课程后进行的。()

18、语言是人们在意识交流时所采用的信息的抽象形式。()

19、模型往往突出反映原形的主要特征,剔除了非主要特征。()

20、信息的选择是为了提高教育效果而有选择地采用某种信息形式种类的问题。()

21、合作教育学强调学生学习的动力来自于外部的学习压力。()

二、单项选择题

1、西方最早提出课程概念的是()

A、夸美纽斯B、斯宾塞C、苏格拉的D、赫尔巴特

2、作为“某一专业门类的学生进一步学习其他课程的共同基础”的课程是()

A、公共课B、基础课C、专业基础课D、专业课

3、理论性课程与实践性课程划分的依据是:()

A、课程的信息表现形式B、学生修习的必要性C、课程的基础性D、课程的内容特点

4、通常与学分制相联系的课程是

A、必修课程B、选修课程C、理论课程D、实践课程

5、课程计划编制中强调“课程的安排要有合理顺序”指的是。()

A、课程计划的横向系统性B、课程计划内容的系统性C、课程计划的纵向系统性D、课程计划的顺序性

6、下列选项中哪些不属于编制课程计划应当遵循的原则()

A、符合专业培养目标B、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C、统一性和灵活性相结合D、保证教育内容的系统性

7、我国高等本科教育的总学时一般为()

A、2200学时B、20__学时C、1800学时D、2600学时

8、一般说来,大学本科一门课程每周最好不要超过()

A、12学时B、10学时C、8学时D、6学时

9、大学本科每学期的课程门数以多少为宜(),其中同一学期难度较大的课程不宜超过4门。

A、5--9门B、6—8门C、5—7门D、4—6门

10、下列选项哪些不是教学大纲和教科书编写应当坚持的原则()

A、教科书的形式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B、结合专业需要建立严谨的课程体系

C、理论与实际相统一D、坚持科学性与思想性

11、教师把知识内容以定论的形式呈现给学生的学习方式是:

A、发现B、接受C、有意义学习D、机械学习

12、下列表述哪些是不正确的。()

A、接受是传递文化科学知识的一个主要手段

B、发现是指学习的主要内容不是教师直接提供的,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己动脑思考得出的

C、学生如果在接受中学习,则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效果都比较好

D、接受与发现的关系应当是互补的,而不应偏废哪一个

13、学与思的关系是()

A、学比思重要,因为没有知识无法思考

B、思比学重要,因为学而不思不能变成自己的知识

C、学与思是两个过程,无法判断哪个更重要

D、学与思互相依存、互相促进

14、被动信息是()

A、首先由学生先作用于环境而后引发出来的信息

B、由环境自发地提供的信息

C、无法由学生直接获得的信息

D、可以由学生直接获得的信息

15、提出“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必须从观察开始,并认为应当经历四个步骤:观察、记忆、理解、联系”的是教育家:()

A、斯金纳B、杜威C、夸美纽斯D、赫尔巴特

16、提出在教育过程中学生状态变化的步骤为:明了、联想、系统、方法的是哪位教育家()

A、夸美纽斯B、赫尔巴特C、杜威D、布卢姆

17、坚持“从做中学”的是 美国著名教育家

A、杜威B、斯金纳C、布鲁纳D、布卢姆

18、提出程序教学的是:

A、杜威B、斯金纳C、布鲁纳D、布卢姆

19、认为“只要学生能够明确教学目标,具备掌握该项学习任务必备的知识、技能,肯花时间,则绝大多数人都能够获得良好的成绩”的是:

A、程序性教学B、启发式教学C、发现式学习D、掌握式学习

20、提出“总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的教育模式是:

A、先行组织者模式B、掌握学习C、程序教学D、教育过程模式

21、提出非指导性教学的是教育家()

A、罗杰斯B、赞科夫C、洛扎诺夫D、巴甫洛夫

22、提出暗示教学法的是()

A、罗杰斯B、赞科夫C、洛扎诺夫D、巴甫洛夫

三、多项选择题

1、大学的课程按照基础性通常分为哪些类型()

A、公共课B、基础课C、专业基础课D、专业课

2、选修课程通常可以分为:

A、“套餐式”课程B、限制性选修课程C、非限制性选修课程D、“拼盘式”课程

3、理论性课程的主要特点有()

A、理论性课程属于间接经验B、理论性课程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

C、理论性课程系统性强D、理论性课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理论研究能力

4、实践性课程的基本特点有()

A、实践性课程属于直接经验

B、实践性课程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C、实践性课程更容易受到学生的欢迎

D、实践性课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动性

5、下列选项中哪些属于编制课程计划应当遵循的原则()

A、前瞻性B、合理分配课程门数与教学时数

C、统一性和灵活性相结合D、保证教育内容的系统性

6、编制课程计划时处理思想与业务、知识与能力、理论与实践、学习与健康的关系时应当注意的问题有:()

A、在重视学生业务学习的同时,注重对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

B、在传授知识的同时,重视发展学生的能力

C、加强理论性教学的同时,重视实践性课程的教学

D、强调学生学习的同时,注重学生健康身心的培养

7、课程计划的前瞻性要求组织和安排教育内容应当有“超前”意识,这种“超前”意识的含义包括:()

A、要将教学内容提前引入,促进学生“超前”发展

B、教学要“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

C、及时引进反映科学技术发展的新观点

D、考虑社会未来发展的趋势

8、下列选项中哪些是教学大纲和教科书编写的原则()

A、少而精B、科学体系与教学法要求统一C、处理好教科书与其它参考资料关系D、统一性与灵活性结合

9、在课程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关系的论述上,下列哪一种论述是正确的()

A、课程计划时制定教学大纲的指导性文件,教学大纲是编写教科书的纲领

B、一门课的教学大纲是本专业的课程计划某一局部的细化,教科书是教学大纲的具体化

C、教学大纲是教学的基础,课程计划是教学大纲的细化,教科书时课程计划的具体化

D、教学大纲是教学的基础,课程计划等同教科书的计划,是教科书的另外一种表现形式

10、下列选项中哪些是课堂讲授的基本要求:()

A、注意科学性与思想性B、注意逻辑和结构C、要注意启发学生思考D、语言要有艺术性

11、上好讨论课的基本要求是:()

A、讨论课前要布置阅读作业B、讨论前要准备C、讨论中要引导D、讨论后要总结

12、为了上好习题课,下列选项中教师应注意的环节有()

A、教师要有充分的准备B、编写或选择习题C、要使学生做好准备D、即使反馈评价结果

13、实验可以分为哪些类型()

A、感知性实验B、验证性实验C、设计性实验D、观察性试验

14、大学的实习通常可以分为哪些类型()

A、毕业设计B、毕业论文C、教育实习D、生产实习

15、一般说来,选择教育组织形式需要考虑的因素包括:

A、培养目标B、教学内容C、学生的情况D、学校的教育条件

16、教育信息的形式主要有哪些类型()

A、词汇B、语言C、符号D、模型、图像、实物

17、教育过程中对语言的要求有以下方面:()

A、规范、简明B、幽默、风趣C、语音清楚、语调节奏优美D、生动

18、使用符号是需要注意的问题包括:

A、规范、简明B、简洁、明了C、系统、清晰D、讲究艺术

19、教师运用模型、音像和实物进行教学时,需要注意以下问题:

A、简洁B、与讲授相结合C、讲究展示的方法D、讲究艺术性

20、教育模式是某种教育思想和具体方法、步骤和程序等的有机结合,当这种结合体现出某种较稳定的特点时,就构成一种具体的教育模式,总体上可以将教育模式分为:

A、主动获得信息模式B、被动获得信息模式C、过程控制型教育模式D、状态控制型教育模式

21、属于过程控制型教育模式的有:()

A、非指导教学B、先行组织者C、合作教育学D、程序教学

22、属于状态控制型教育模式的有:

A、奖惩式B、高难度教学C、暗示教学D、程序教学

答案:

一、是非判断题

1、错;2、对;3、对;4、对;5、错;6、错;7、错;8、对;9、对;10、错;11、对;12、错;13、对;14、对;15、错;16、对;17、错;18、错;19、对;20、对;21、错。

二、单项选择题

1、2、3、A4、5、C6、7、8、D9、C10、11、12、C13、D14、15、C16、B17、A18、19、D20、21、A22、D

教育哪些论文篇4

【关键词】说课;学生;教学能力;教育质量

在教育系统大力开展“说课”活动,动员全体老师积极参加,可大大的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

所谓说课,就是教师针对教学内容,分析学生现有的认知基础及教学任务,阐述教学目标,讲解教学方案及其理论根据的一种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教学研究与交流的活动形式。

一、说课的内容

说课是由任课教师在理解掌握教学大纲、深入钻研教材、认真备课的基础上,向同行介绍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及其理论根据,然后让听者点评,达到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共同提高的目的。说课不同于讲课,讲课的对象是学生;说课的对象是同行,是老师之间关于如何讲好课的经验交流;通过说课,起到相互促进,共同提高教学水平的过程。具体地说:说课内容包括四部分:教学分析、教法与学法、教学程序及板书设计。

1、教学分析

教学分析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分别是教材的地位及作用、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教材的地位及作用是指老师对教材进行分析,明确通过本课程学习可获得哪些知识,培养哪些能力,掌握什么思维方法,进行哪些方面的思想教育。其次说出所教知识在教材体系中所处的地位,所起的作用。

(2)学情分析

学情分析主要分析是所教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文化素质水平,分析本课程在本专业中的作用,本堂课在本课程中的作用,有的放矢,制定有效的教学方法,确保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能吸收更多的知识。

(3)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就是要求老师根据教学要求确定本讲内容范围,其中哪些是同学们必须熟练掌握的知识,哪些是必须理解的知识,哪些是需要了解的知识;它包括认知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思想教育目标。要求目标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符合教材和学生的实际,目标体现于打好基础,着眼于培养能力,注意在传授知识、发展智能的过程中进行思想教育。

(4)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与难点是老师要根据教学大纲和学情分析,分析在两节课中讲哪些内容是重点、哪些是难点、关键点及疑点;如何抓住重点和难点。并据此分配课时。要求教学重点合乎大纲的要求,难点符合学生的实际,并说出突出重点,分散难点,抓住关键和解释疑点的有效措施。

2、教法与学法

教法和学法是两个不同的方面。说教法是针对教学内容,教材和知识结构具体地说出教学时采用哪些教学方法,是在多媒体还是在普通教室,或在实训基地现场教学。课时内容的教学思路是什么?教具的巧用等。另外,步骤如何衔接,信息反馈如何获得以及如何处理。说学法,即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能力水平,决定学生是采用听课、还是自主探研或课堂讨论方式来接受知识,如何安排课堂或课后作业。要求在掌握有关的学习理论基础上,通过实际调查,切实把准学生现状,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指导其学习方法。

3、教学程序

教学程序即教学过程的思路,具体来说是如何通过对前面学过的相关知识的复习,引入要讲授的内容,打算怎样讲授新知识、准备分几步完成,每步大约准备花多少时间,最后计划用多少时间总结本讲内容;以及为什么这样安排,理论根据是什么?要求教学结构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做到程序清楚,行之有效,循序渐进,讲求实效。

4、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即事先考虑好准备把书上哪些内容书写在黑板上,一块长长的黑板准备分成几段来书写,一段大概写几行;需不需要画图,画哪几个图,准备画在哪个位置,板书和画图用什么颜色的粉笔等等;确保板书清晰整齐,美观大方;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二、说课对提高教学质量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1、说课能促进教师教学理论水平的提高

说课活动自始至终都离不开教学理论的指导。教师不管是说教材、说教学目标、说教法学法,还是说教学程序都必须以教育教学理论作指导,离开教育教学理论,说课将无法进行。说课使“说者”和“听者”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从而提高说课的效果。如:教师说教学程序设计,就必须以教学理论中的关于课的类型和课的结构为理论依据,说清课堂教学的理由。

由于说课与教学理论的密切关系,教师要讲好课,要说好课,就必然促使教师在钻研教学大纲、教材、教学参考资料的同时,认真钻研心理学、教育学等教育教学理论知识,掌握教育规律,从而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理论水平。

2、说课有益于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教材是实施课堂教学的最重要的依据,是教与学之根本。说课要求教师把所教文化科学知识说清楚,说准确,因而促使教师必须不断地钻研教材,吃透教材,把握好教材中的每个知识点以及各知识点的联系,抓住重点,突破重点。从而促进教师专业知识素质的进一步提高。

说课重在“说”字,要求教师将要说的内容说得明白、简洁、流利、生动;同时也要求教师用富有情趣,清晰易懂的语言将教材内容的处理、学法的指导及其理论依据一一加以叙述,这既锻炼了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又促进教师平时加强教学语言表达的训练,从而提高教师的教育能力。

教师教学质量的高低,除了与教师的素质有关外,还与教学过程各个环节工作的质量有关。说课能提高备课的质量。因为备好课是说好课的前提,教师说课是在备课基础上面对同行说出某节课的教学设想和理论依据。由于是同行,可以集思广益,相互切磋;这就促进教师在备课上下功夫,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说课也能提高上课的水平,因为上课是整个教学的中心环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一环。通过说课,能促进教师理清课堂教学思路,使教师清楚所讲的内容分几步完成,每步怎样教以及为什么这样教。促使教师正确选择教学方法,遵循教学规律,做到胸有成竹,让课堂教学有条不紊地进行。

教育哪些论文篇5

第一步:定题选材———注重实践性和针对性

教育论文的题材从哪里来?主要来自于教育教学工作的实际需要和作者本人的实际感受。我们身在教学第一线,天天上课,天天与学生交往,只要做写作的有心人,题材多得很。讨论或争论一个问题、听其他教师的课得到的一点启发、学生学习中存在的典型问题、对教材教法的一种见解等等都是极好的写作素材。

第二步:立意定题———注重明确性和新颖性

立意就是确定论文的中心思想,即主题。主题是作者对材料意义的一种判断,也是作者通过材料要表达的认识和对论文中所提出问题的总评价。它是论文的灵魂。主题确定了,文章的内容就要紧扣主题,突出主题,服务主题。主题确定以后定题名。

第三步:谋篇布局———注重严谨性和技巧性

这一步的任务是设计论文的结构,确定层次顺序。通俗一点讲,就是先写什么,后写什么,构思一个总体规划或叫框架。具体操作就是列论文提纲。教育论文的结构等同语文中议论文的结构,有并列式、总分式、递进式、对照式四种。最常见、最常用的是并列式。

第四步:撰写初稿———注重层次性和独特性

在准备好充分的材料,拟定好论文提纲的基础上,便可按论文格式和写作要求撰写初稿。论文正文部分的撰写前面已作了说明,这里再谈几点具体要求:

(1)即事论理。教育论文毕竟属于议论文文体,议论性是最起码的要求,切忌停留在干巴巴的条文式列举中,也不可满足于教学现象的描述,要着力提升议论的层次,从理论高度阐明自己的论点。最忌论证不足而妄下结论。

(2)突出主题。写论文最重要的技巧就在于使材料更集中,主题更鲜明。初写论文者要防止文不对题或离题太远。

(3)分清层次。论文不能繁琐冗长,东扯西拉。层次分明、前后呼应、首尾一贯、逻辑严谨是论文的基本要求。

(4)见解独特。高质量论文一定要有自己独特的见解。这就要求我们勤于思考、善于思考、敢于思考。“矮子看戏曾何见,都是听人说短长”,跟在别人后面人云亦云,无论如何是写不出好文章来的。

第五步:修改定稿———注重科学性和规范性

教育论文的初稿完成后要反复检查、修改,不要急于打印成文。主要检查有无科学性错误、题目是否贴切、材料与主题是否统一、结构是否严谨、论点是否明确、论据是否充分、词语是否准确、行文是否规范等等。

教育哪些论文篇6

2016年,我刊《专题讨论》栏目主要围绕“如何强化体育课,迅速提高体育教学质量”进行研讨,每期一个主题,欢迎老师们积极撰稿(.cn)参加讨论,我刊将择优刊发。

第1期:论体育课教学质量的词与意

理论研究思路提示:我们对于体育教学质量的词意和内涵未必清楚,这也是我们追求体育教学质量的观念障碍。我们要讨论:体育教学的质量的概念到底是什么,体育教学质量的内涵和外延是什么?如何理解体育教学的质与量?分析体育教学质量都有哪些视角?我们应当如何描述能让广大体育教师理解的“质量”?应当如何描述能激励广大基层体育教师去不断努力提高的“质量图像”。

实践研究思路提示:(1)从学生方面讨论体育课堂教学的质量有哪些影响因素?(2)从教师方面讨论体育课堂教学的质量有哪些影响因素?(3)从教材选用方面讨论体育课堂教学的质量有哪些影响因素?(4)从场地器材方面讨论体育课堂教学的质量有哪些影响因素?

第2期:论体育课教学质量的高与低

理论研究思路提示:什么是体育教学的高质量,什么是体育教学的低质量,什么是体育教学的基本质量?我们对当前体育教学质量应当有一个总体的认识,是总体较高,还是总体偏低,依据是什么?如果我们没有一个这样的总体估计,未来提高教学质量的努力方向就会茫然,我们的教改工作就会盲目。

实践研究思路提示:(1)评价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的标准是什么?(2)不同地区(发达地区、偏远地区、落后地区;东西部地区等)对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的要求各有什么不同?(最低要求、较高要求、最高要求)(3)要提高体育课堂教学质量,小学体育应该怎么做?(4)要提高体育课堂教学质量,初中体育应该怎么做?(5)要提高体育课堂教学质量,高中体育应该怎么做?

第3期:论体育课教学质量的因与果

理论研究思路提示:体育教学质量从何而来,是教学理念的正确与否,还是体育教师的水平高低,还是学生的体育基础太差,还是由于“蜻蜓点水和低级重复”的错误教学所致,还是校长们的不支持、不重视,还是场地器材的极度匮乏,还是安全这个“拦路虎”挡道,还是什么其他,还是上述所有原因的共同原因,这些“因”又都造成了怎样的“果”,值得我们去仔细分析。

实践研究思路提示:(1)分析“放羊式”体育教学现象的形成原因与对策;(2)体育公开课、观摩课的利弊分析与对策;(3)提高常态课体育教学质量应从哪些方面入手,等等。

第4期:论体育课教学质量的今与昔

理论研究思路提示:如果我们说:现在的体育教学质量不尽如人意,那么过去呢?具有代表性的20世纪50年代和80年代的体育教学质量观是怎样的?教学是怎样的?教学质量怎样的?我们的质量观和质量走过了怎样的一条路?我们如何从过去的镜子中看清我们今天的课题?我们该吸取过去的哪些好经验和好传统?我们又如何超越过去,去将当下的体育课程教学的质量大幅度地提高?

实践研究思路提示:(1)对20世纪50年代的体育课进行案例描述,并与现在的体育课进行对比;(2)对80年代的体育课进行案例描述,并与现在的体育课进行对比;(3)对课改前期的体育课案例进行描述,并与现在的体育课进行对比。(4)对观摩或查阅或引进的国外体育课案例进行描述,并与中国的体育课进行对比。

第5期:论体育课教学质量的探与究

理论研究思路提示:体育教学质量提高不是今天才有的命题,也非今天才有的研究。关于体育教学质量的研究成果都有哪些,其他学科教学质量的研究成果如何?国外体育教学质量的研究怎样,要想真正揭开“体育教学质量”这个面纱,要想攻破“切实提高体育质量”的这个难关,我们还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们还要“取他山之石以攻玉”,因此对质量提升的研究是本期要讨论的问题。

实践研究思路提示:(1)根据自己的经验与体会,举例分析其他学科(如语文、数学、英语等主科)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方面有哪些可借鉴的经验与有效的方法,如实行周考制度、月考制度等。(2)哪些方法可借鉴用于提高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等等。

第6期:论体育课教学质量的表与里

理论研究思路提示:体育教学质量必有“表”和“里”之分。“表”就是比较具象的质量现象,“里”就是比较抽象的质量实质。体育教学中有许多可以看到的现象,如学生队列是不是齐,课堂常规是不是全,教师口令是不是响亮,教师的仪态是不是端庄,教学过程是不是流畅,动作的示范是不是正确,练习的分组是不是合理,安全措施是不是到位,运动负荷是不是合适,教学方法是不是有效,场地的布置是不是有新意,学生的状态是不是积极,课的氛围是不是热烈,学生的教育是不是有效,突发事件是不是被很好地处理,等等,这其中哪些是“表”,哪些“里”,哪些是我们最该关注的质量实质。

实践研究思路提示:(1)体育教师专业水平较低是如何影响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的?(2)体育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较差是如何影响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的?(3)体育课堂教学目标制定不当是如何影响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的?(4)学情分析不准确是如何影响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的?(5)运动负荷与练习密度安排不合理是如何影响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的?等等。

《教研园地》栏目投稿指南(上半年)

2016年《教研园地》栏目将以校本教研为主题,从“校本教研的概念剖析、校本教研的实施途径、校本教研案例与提升”三个层面展开讨论。

第1-2期:何为校本教研,为何进行校本教研

认知校本教研之“理道”,厘清学理、教理、情理。针对区域、校、教研组谈谈您的个人方案、计划的体验、感悟、成功与不足,凸显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迈进校本教研之“业道”,清晰理念、担当、需求。作为校本教研主力军的一线体育教师如何改变、适应、跟进,凸显校本教研的优势、功能、价值,通过校本教研谈自我担当与发展的典型案例。

第3-4期:如何进行校本教研,校本教研的实施途径

行走校本教研之“成道”,立足发展、教学、学生,践行何为发展、为何教学、如何发展。学校是校本教研的主阵地,教师是校本教研的主体,师生共同发展是校本教研的目的,基于此主要谈做了什么,做成了什么,如何反思、改进、提升。校本研究的实施途径丰富多彩,集思广益校本教研的途径有哪些,凸显从多方位、多角度、多层面谈如何让校本教研保持高效、发展的态势。

第5-6期:校本教研的提升,校本教研案例谈

校本教研旨在寻求旧“质”向新“质”突破,结合具体的校本教研活动谈校本教研给自身、学生、学校、学科、课堂带来了什么,怎样使校本教研制度化、系统化、持续化、实效化,并促使学校体育工作整体提升,重点凸显计划、方案纸上谈兵与实施、反思、成果的对接。在充分了解师生需求与教学现状的基础上制定校本教研的主题,并采取多种形式提高校本教研的成效,依据实施情况将经典案例进行梳理、总结、反思、提升,以达到资源共享,力求说清楚典型案例好在何处,面对典型案例进行自我比对,通过捕捉典型案例比对自我,提出我之所见。

《实案选登》栏目投稿指南(上半年)

2016年上半年《实案选登》栏目将重点围绕以下选题进行组稿,建议老师们将教学实践中反复推敲、效果明显的规范教案投到我刊,与广大同仁交流探讨。

第1期:

主题类:小学:小足球,足球健身游戏,熟悉球性练习,各种形式的运球。中学:足球,各种部位踢球,组合技术及运用,基础配合。

一般题材:耐久跑途中跑,各种发展体能的游戏。

第2期:

主题类:小学:篮球,篮球游戏,熟悉球性,各种形式的运球。中学:各种方式的投篮;组合技术及运用,基础配合(进攻和防守)。

一般题材:耐久跑途中跑,各种发展体能的游戏;发展跳跃能力练习设计。

第3期:

主题类:小学:小足球,足球健身游戏发展体能,熟悉球性练习,各种形式的运球;各种形式的垫上技巧。中学:足球,各种部位踢球,组合技术及运用,基础配合。发展上肢、腰腹力量的练习(单、双杠)。

一般题材:发展体能的各种游戏,耐久跑途中跑,耐久跑各种练习设计。

第4期:

主题类:小学:篮球,小篮球游戏,熟悉球性,各种形式的运球,通过运球发展体能。中学:各种方式的运球和传球;组合技术及运用,基础配合(进攻和防守)。

一般题材:耐久跑途中跑,投掷设计,小学轻物投掷,中学实心球。排球垫球、传球、扣球技术,小学软式排球。

第5期:

主题类:小学:小足球,足球健身游戏发展体能,熟悉球性练习,各种形式的运球;各种形式的垫上技巧。初中:各地典型中考项目练习设计。高中:垫上技巧,单、双杠。

一般题材:快速跑设计,小学轻物投掷,中学实心球。排球垫球、传球、扣球技术,小学软式排球。

第6期:

主题类:对1~5期教案设计点评与实践反馈。

一般题材:各地特色教学设计选登。

《场地器材》栏目投稿指南

2016年场地器材栏目在继续保持原有风格的基础上有所延伸,主要围绕以下5点进行征稿,欢迎各位有志于场地器材研究的体育教学工作者积极撰稿,将教学经验转化为文字,得以分享和推广运用,以更好地服务于体育教学实践(注:每期都可包括以下内容)。

1.新器材介绍及使用方法;

2.体育场地器材的设计方法;

3.体育场地器材的有效利用;

4.生活物品的有效多样运用;

5.自制小器材的方法及运用。

《游戏百花园》栏目投稿指南

2016年的游戏选题旨在尊重《游戏百花园》创办理念的基础上,力求更充分考虑到各地学校、师生的需求与发展,同时兼顾地域与环境差异,在传承的基础上全力提升,希望能为广大教师们带来更多的启发。

第1期:课前热身游戏与课堂组织游戏。

第2期:优质高效的队列队形组织游戏。

第3期:学生体质素质专项提升的针对性游戏。

第4期:足篮排三大球游戏再创新。

第5期:小球类游戏:乒乓球、垒球、网球、羽毛球等游戏应用与拓展。

第6期:水上与水中运动项目游戏。

第7期:新型体育项目与新器材配套游戏的本土化应用与拓展。

第8期:校园阳光体育与趣味运动会的小众与大众游戏。

第9期:用新材料翻新、拓展经典老游戏。

第10期:简约有效的亲子、师生互动游戏。

教育哪些论文篇7

误区一:把研究方法的列举当成研究方法的运用

研究问题、研究方法以及对研究问题的基本观点 是开题报告的基本要素。换句话说,开题报告至少要告诉读者研究什么、如何研究以及预期结论是什么等内容。如果说问题提出和文献综述是旨在阐明研究问题的话,那么研究方法则是阐释如何解决拟要研究的问题的。

而阐释如何解决拟要研究的问题并不是列举各种研究方法,而是展示研究方法的运用。但是,多数开题报告对于研究方法的阐述存在着简单列举的弊端,错把研究方法的列举当成了研究方法的运用。

比如,本研究运用文献法、历史法、访谈法、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并简单摘抄些各种研究方法的阐述,从而把研究方法的运用变成了研究方法的讲解。更有甚者把不同层次的研究方法杂列在一起,诸如列举调查法、访谈法、质的研究和叙事研究等,而不知质的研究、叙事研究并不是一种具体的研究方法,而是一种研究范式。

质的研究通常是与量的研究相对而言的,它常采用调查研究法尤其是观察法和访谈法;叙事研究也不是与调查研究并列的研究法,与叙事研究并列的通常是实证研究。况且,调查法如果不特别注明是问卷调查,那么通常意义上的调查法就包含着访谈法。

而要想走出研究方法列举的误区,最佳路径是研究问题准备如何解决就如何叙述和呈现。比如,调查法是用来解决什么问题的,拟如何解决,就如实地描述和展示出来。因为研究方法与研究问题的区分是人为的,某一问题的解决总是蕴涵着解决该问题的某种方法,而某种方法也总是解决某种问题的方法。只有当人们就解决某一问题的过程进行反思时,才会产生解决了什么问题与如何解决该问题的区别,才有了问题与方法的区分。

而开题报告的研究方法就是用来陈述研究问 题如何解决的,它与拟要研究的问题具有内在的一致性。从一定意义上说,虽然许多研究方法有着比较广泛的适应性,但是问题不同,解决问题的角度、路线、方法 往往也不同,因此,研究方法的阐述不仅仅要与拟要研究的中心问题(由问题的提出来完成)相对应,而且要与研究内容中的具体问题基本对应。

因此,在阐述研究 方法时,正确的做法是首先对研究内容所涉及的问题加以归类,然后根据各类问题设计适合的研究方法。如果无法做到如此精细的话,至少也应该对拟解决的关键问题所需要的研究方法作出讨论。

当然,解决某一问题,不仅需要一些具体的研究方法,而且需要一套运思框架。其实,从研究方法的功能上看,众多的研究方法大致可划分为相互关联的三个层次:

① 获取研究资料和对资料作形式处理的方法。比如,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文献法等,均属于获取研究资料的方法,而对资料(文字、数据、音像记录等)作形式 处理的方法则有量化和非量化的方法。

② 搭建理论框架和论证/阐释观点的方法。比如,理想类型法、系统法等就具有搭建理论框架的功能,而体现分析论证和理解阐释的典型方法则有人种志研究、叙事研究、阐释学研究、概念分析、比较研究、历史研究、个案研究等。

③ 指导研究的理论视角,即提出问题、分析 问题与解决问题的特定角度。而对某一研究视角的选择也就意味着对一套特定话语系统,即一套从基本概念、命题到方法原则构成的理论话语的运用。比如,博弈论、人力资源理论、交往理论、人性论、复杂性理论等。而搭建理论框架和论证/阐释观点的方法以及指导研究的理论视角大多以研究方法论或研究思路的方式呈现在开题报告中。

相比较而言,选择什么样的理论视角,确定怎样的理论框架,对于开题报告的质量来说,更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虽然开题报告作为学位论文的预演和雏形,出现这样或那样的认识误区实属正常,对于这些认识误区也大可不必大惊小怪或者上纲上线,但如果这些认识误区不能得到及时矫正,使之延伸到学位论文中,则会对学位论文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害。

因此,走出开题报告撰写的误区不仅是为了提升开题报告的质量,更是为了完善学位论文的品质。

误区二:把主题编织当作文献综述

开题报告之所以撰写文献综述,并不是为陈述某一主题的相关内容,而是通过呈现已有相关研究成果进一步澄清拟要研究的问题,或者说,是依托已有相关的研究成果来衬托出自己研究的意义。

因此,开题报告的文献综述理应围绕着拟要研究的问题,阐述别人在该问题上已解决了哪些问题,还有哪些问题有待深入研究,进而通过揭示这些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为自己的研究指明努力的方向。倘若研究问题相同,则应着重阐述已有研究是通过什么方法、选取什么样的材料进行的,并侧重指出自己的研究试图运用其他研究方法或材料的理由。

但无论是揭示已有相关研究成果有待解决 的问题,还是阐明自己试图运用的其他研究方法或材料,其目的都是要通过相关研究成果的叙述来映衬出自己的研究的价值。由于研究生不清楚文献综述的要义,开题报告的文献综述大多写成了主题编织,即围绕了某一研究主题罗列相关的文献,其样式是某学者就某主题说了些什么,某学者就某主题又说了些什么,某学者就某主题还说了些什么。

比如,《论走向对话的学校道德教育》,其文献综述就简要地概述了巴赫金的对话理论、马丁布伯的对话理论和保罗弗莱雷 的对话理论。这种仅仅将文献的作者、题目、核心观点一一列出,而没有运用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归纳、抽象与概括等方法对文献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做法,看 似完整、深刻,但深究起来,这样的文献综述只是与该研究的主题相关而已,除了告诉别人一些相关的知识外,并没有衬托出自己研究的独特价值。

也就是说,与既有的研究相比,本研究试图在哪些方面有所突破?是赞同,还是反驳某种已有的观点?若是赞同,需要充实哪些新的事实材料?若是反驳,其原有观点的缺陷是什 么?自己的观点如何超越已有的见解?即使赞同,到底赞同哪种观点?为什么?其根据何在?等等。对于这些问题,此文献综述却只字未提,从而使文献综述变成了 主题编织。

而要想走出文献综述主题编织的误区则需要转换路径,把主题编织转化为问题先导。

问题先导即以拟研究的问题为中心,充分、全面地展示、陈述与该问题有关的文献都说了什么,还有哪些问题有待进一步追问和解答,或者陈述对已解决问题所采用的不同的研究方法或材料。它与主题编织的根本区别在于组 织、阐述已有研究成果的主线、目的与思路的差异。

问题先导以拟要研究的问题为主线,主题编织则以拟要研究的主题为主线;前者以澄清、凸显拟要研究问题的价值为要务,后者则以告诉别人就某一主题都研究了什么为旨归;前者是用已有研究成果来衬托出拟要研究问题的价值,而后者则只是勾勒了已有研究成果的主要内容。

自然,问题先导的文献综述需要搞清楚拟要研究的问题是什么,这个拟要研究的问题又包含着哪些子问题,各个要解决问题之间是怎样的逻辑关系。

倘若拟要研究 的问题及其包含的问题之间的逻辑关系搞清楚了,那么问题先导的文献综述大致可分为拟要研究的核心(母)问题的学理澄清、各分(子)问题的逻辑阐释和拟 要解决的各种问题的重申。

比如,在《论教育学研究的价值生成》中,作者通过回顾已有研究成果对教育学发展中所存在问题的陈述,进一步概括为无论是正确处 理意识形态与教育学研究关系的思考,还是弥合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之间裂痕的努力,抑或是异域教育理论的中国化、原创性诉求,其最终目的无外乎提升教育学研究的价值,而如何提升教育学研究的价值才是上述问题的根本出发点与归宿,也是目前元教育学研究有待深入探讨、系统论证的一个问题。

这样就通过对已有文献 的综述澄清、衬托了如何提升教育学研究的价值这一拟要研究的问题的价值。但这个拟要研究的核心问题,如果既有成果已经解决,或者说,对于该问题,研究 者倘若未能发现没有解决的问题,则该研究仍然没有价值。

于是,在对各分(子)问题进行陈述时,作者分别综述了在教育学研究与意识形态、教育学研究与异域教育理论、教育学研究与其他学科知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等分问题上,学者们都说了些什么及其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其存在的问题阐述了本研究拟要解决的问题,从而凸显了本研究的价值。最后,根据对各分(子)问题的分析,再次重申拟要研究的各种问题的意义。

可以说,问题先导的文献综述不仅可以在搞清楚别人就 某问题已解决了什么、还有哪些问题有待深入研讨的基础上避免了主题编织的错误,而且还能衬托出拟研究问题的价值,从而进一步廓清了所研究问题的意义。

误区三:把研究理由当作研究问题

开题报告的首要任务是要清晰地阐明研究问题,其道理无须多讲,因为任何研究都是对问题的研究,而不是对知识的宣讲。因此,在开题报告的答辩会上,老师经常追问的是你要研究的问题是什么。此时,多数研究生会流露出一脸迷茫、困惑的神色。

一方面,研究生深知研究问题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心里又犯嘀咕:开题报告写了那么多内容,尤其是有专门的问题提出 或问题缘起,难道老师还没有看出研究问题来?其实,这里的奥秘在于有的研究生只是在问题提出或问题缘起中阐述了研究的必要性,错把研究理由当成了研究问题。

比如,《语文教学中渗透道德教育的叙事研究》,在问题提出中,阐述了语文教学中渗透道德教育的叙事研究的理由有三:

① 学校道德教育的现状令人担忧。其论述,无论是传统的道德教育思想、教育方法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还是网络给德育带来了很大的挑战,抑或 学生的思想状况很不乐观,都旨在表明语文教学中渗透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②语文教学的工具性与教育性的融合。通过揭示语文教育的功能和特点为 德育渗透提供了可能性和语文的教育内容为德育渗透提供了条件,无非是想说明语文教学中渗透道德教育的可行性。

③运用叙事的方法研究教师的课堂 教学成为教育研究者的追求。其阐述的要点是课堂教学框架---教育叙事的依据和课堂教学的场景---教育叙事的源泉。这些观点也只能表明运用叙 事对语文教学中渗透道德教育进行研究的契合性。从一定意义上说,自从赫尔巴特提出教育性教学打通了教育与教学的关系以来,就无须再论证教 学中渗透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更何况,问题提出或问题缘起本来是要阐明研究问题的,而大谈特谈研究的理由则不仅有违问题提出或问题缘起的初衷,而且使下面的阐述(比如研究意义、文献综述、研究方法)等失去了目标和方向。

而要想走出把研究理由当作研究问题这一误区,首要的就是要搞清楚什么是研究问题。通俗地讲,研究问题就是困惑或矛盾,是在理论或实践中 存在但还没有探究或解释清楚的疑问,它主要有三种表现:

①现有的研究根本没有意识到或发现的新问题。比如,教师特岗计划实施所带来的问题,随迁子女的教育 问题等。可以说,社会总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变化,总会涌现出一些新专题研究的教育问题。

②已有的研究还没有运用或运用得不够成熟的视角和方法。对于同一教育现象或事实,往往可以从不同的视角,运用不同的方法给予重新阐释和研究。比如,教师成长的叙事研究,相对于原有的哲学思辩,就是试图通过叙事揭示教师发展的一种新的研究路径。

③研究者直觉地预感到可能成立的新观点(相当于研究假设)。比如,对于新课程改革所引发的重视或轻视知识的争论,有学者则认为对于新课程改革的异议也许并不是重视或轻视知识的问题,而是如何看待、理解知识的问题。换言之,判断一个问题能否成为一个研究问题的标准是,研究的对象要么是一种新的教育现象,要么是从一个新视角(新理论、新方法)来看,已有的教育现象呈现出了新的面貌,要么是已有的教育现象呈现出新的变化,反之,就不适合进行研究。因为研究的解题不是考试的答卷,它不是对已有答案的再现,而是 对未知问题的尝试性解答。就《语文教学中渗透道德教育的叙事研究》而言,则可以从描述语文教学道德教育的缺失表现及其相关研究对叙事研究这一方法的忽视谈 起,进而提出拟要研究的问题。

诚然,研究问题的确定并非灵机一动地拍脑袋,它大多要经历研究方向的确定、相关文献的研读、研究问题的初定与研究问题的论证等反复酝酿、孕育的过程。

教育哪些论文篇8

新闻与传播专业为何如此热门?其国际潮流和走向如何?学术地位怎样?有哪些著名的学术机构和期刊?中国新闻教育势头将如何?国际上最著名的新闻院系有哪些?新闻院系的教师有何准入条件?学生对新闻教育持何看法、有何收获?我们的新闻院系教给学生哪些课程?新闻行业的准入与新闻教育有何关联?具有新闻教育背景的人才有何优势?开设新闻院系在国际上有哪些标准?

以上这些问题,《中美新闻教育传承与流变》一书都作了深入的探讨。中国已经有近百年的新闻教育历史,在包括大陆、香港、台湾在内的新闻教育界,以现实的视角,如此系统、深入地研究新闻教育的著作,这还是第一部。在新闻教育受到极大关注的今天,这部专著的出版,正逢其时。作者陈昌凤博士接受过新闻专业教育,并从事新闻教育工作十数年,在筹建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过程中,对国内外的新闻教育作过大量的访问、调查和相关的文献资料研究工作,既视野开阔,又观察入微。条分缕析,纵横捭阖,使得这部书既翔实,又厚重,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

这部书还有一个特点,即兼重实践性和学术性,作者力图将新闻教育放在新闻业与社会变迁的框架下加以论述,概论其历史传承和走向,探讨其理念与潮流的发展,对于新闻教育在中国(包括大陆、港台)的兴起和本土化,对于新闻学和传播学的关系,对于新闻教育与新闻实践的矛盾和问题,都作了比较深入的分析。作者在丰富的一手资料、最新的研究成果和个案分析的基础上,设有极具现实性的专章:“教育者及机构研究”、“受教育者研究”、“新闻从业者与新闻教育的关系研究”、“课程设置研究”、“评估研究”等等。这些问题涵盖了新闻教育的主要元素,其深入的论述和探讨对于新闻教育实践有借鉴价值。作者应用了社会科学的一些研究方法,如在校学生调查、新闻从业者调查等,使论述更加深入、更具分量。

推荐期刊
  • 教育
    刊号:14-1331/G4
    级别:省级期刊
  • 时代教育
    刊号:51-1677/G4
    级别:省级期刊
  • 宁夏教育
    刊号:64-1003/G
    级别:省级期刊
  • 统计教育
    刊号:11-3215/G4
    级别:部级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