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西方建筑8篇

时间:2022-11-20 18:06:38

西方建筑

西方建筑篇1

【关键词】西方建筑;历史;社会;技术;人文

西方建筑经历了古希腊、古罗马、拜占庭风格到哥特式、文艺复兴再到巴洛克、洛可可风格以及现代主义、解构主义、后现代主义等建筑思潮,走过了漫长的演变历史。从复兴到革新,历史的循环圈的进步无疑是无法否定的。

古埃及金字塔的演变反映了农耕时代人们的生死观,古埃及人迷信死后灵魂不灭,因此特别注重陵墓的建设。内部架构仿似来自冥界,明暗和开闭空间的强烈反差的错觉突出了“神圣”性。其外观形式的单纯和规模的宏达是对数和几何形式的极致运用。

古希腊建筑的一些形制,石头梁结构构件和其特定的艺术形式,一些基本的经验原则和艺术相结合的建筑和设计,深深地影响着二千年欧洲建筑史。最具艺术代表性的处于雅典卫城中的古希腊神庙―雅典帕提农神庙,这些建筑物中的柱式成就最具代表性。以人为本的世界观反映着平民的古希腊神话,深深影响着柱式的发展。一个重要的审美观点可谓之世界观即:人体是最美的事物。一贯奉行这种艺术思潮的柱式如多立克式的雄伟刚毅和爱奥尼亚的端丽柔和,体现不同的气质和性格、对人的理解和尊重及人性之美。

罗马最大的建筑特点是发达的券拱技术。古罗马人建造了庞大的拱顶和穹顶的复杂的组合。罗马空间的理念在于处理静态,无论是圆形或方形两种空间,基本是对称的,每个相邻的空间是绝对独立的关系,厚厚的隔墙更加强这种独立性,尺度构成盛大壮观的超人规模的双轴线效果。

古罗马建筑其扩展性采取一种令人心神烦扰的迸发形式,打破了古典式的方案。拜占庭空间却没有这样的戏剧性的效果,无论是集中式的、曲折变化的内部空间,成熟的技术和集中式的圆顶形状,粘贴或镶嵌马赛克或粉画的柔和的曲面拱门和圆顶,灿烂夺目的内部色彩效果。都不是在对立的趋势间谋求平衡,而是出自一种新型的、有自信心的意匠,与当时含义单纯、教条而抽象的精神生活是完全一致的。

哥特式建筑表现得极致而狂热颓废,建筑师们梦想要减少到所需要的功能组件的最小值,并通过建立内部空间和室外空间的连续感来取消墙壁。大型竖向尺度,扇形拱顶,边花饰面,叙事雕塑,以及教堂的彩色玻璃窗彩绘装饰,实际上消除了各种面的影响。所有类型的图案加工方法采用动感的线条,几乎达到了紧张的临界水平的突破点,建筑仿佛有透明的皮肤和软组织――这是哥特式建筑师梦想创建、显示和加强的空间效果。建筑空间形式多变又无需中断其连续性。哥特式建筑对生活的激情及在表现力方面的想法产生了截然不同的效果,首先催生了空间效果与人性化的明显的反差导致了观众的不平衡、矛盾冲突的冲动兴奋和激情的感觉,而不是安静的沉思的氛围。

15世纪第一次出现一种局面,不再是观众被建筑支配,而是观众通过简单微妙的空间规律把握和了解整个建筑。文艺复兴时期,新兴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把古希腊和罗马文化作为权威和武器对立于封建主义及基督教。致力于强调人对建筑空间进行理性的控制;很多建筑师的科技成果,如力学的成就,透视的绘画,新工程机械等法则,被应用到建筑创作实践中。虽然采用古典柱式,但具有灵活性,大胆创新。

巴洛克时期是空间解放的时期,是对规则、传统、基本的几何关系和稳定感的叛乱,这是从对称的形式叛逆出来而产生了相反的空间形态。其摆脱古典形式的束缚,大胆、幻想、变化、对规则的排斥、变化无穷的舞台效果、不对称性和混乱,建筑艺术、雕刻艺术、绘画、园林艺术等的交织配合。巴洛克特有的动感和空间渗透感,在建筑结构的造型和空间处理上都很成功。但它的过于奇怪诡诞和过多的堆砌大大降低了合理性。紧随而来的洛可可,严格来说是一种格调不高的装饰风格,它反映了日益衰弱的低迷的贵族社会。但也出现了许多新颖独特、精致的手工艺作品,扩大了装饰题材。

英国发生工业革命后,欧美复古思潮开始建筑创作的古典复兴、浪漫主义和折衷主义,这些都不过是对于行将没落的古典建筑形式对抗前的一种中间状态。经过工业革命的城市膨胀,生活的剧烈变化导致传统建筑无法适应新的社会生产需求,新老建筑思潮的斗争开始了,新的建筑技术和功能要求的出现不断促使着建筑形式的变化。一战后,以格罗皮乌斯包豪斯的教学和设计实践和勒?柯布西耶的建筑活动为代表,现代主义建筑由此诞生。

现代主义有其必然的革新性和合理性,如其从功能和科学性为出发点,注重功能和效率;应用新型建筑材料和建筑结构;主张灵活地处理建筑造型;重点应从处理建筑平面和立面组成到空间和体量的整体构成,并考虑人在其中的时间因素的进程,生成了“空间――时间”建筑构成的理论。由于其适应社会环境的要求,努力用最少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来建立住房,高度的经济型建筑适合战争年代的修复和重建,并构成了和古典时期完全不同的新的审美形式。到二战前夕现代建筑已经成为主宰当今世界建筑的潮流,成为“国际风格的建筑”。

二战后,西方国家出现了严重的社会问题和矛盾,引发西方人强烈的反抗情绪。西方社会僵死的生活方式、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的基本信仰的主导地位已受到严重威胁。人主体感的缺失导致波普艺术、朋克文化、和偶发艺术、嬉皮士文化等非常规甚至反叛文化潮流迅速蔓延。表现在建筑上,则是反现代主义的建筑运动,认为完全理性和纯净主义已经不能满足日益变化的社会需求,而产生了后现代主义、新现代主义(包括解构主义)、高技派和有机主义。这四种思潮倾向分别代表了西方人的四种生存哲学观念。后现代主义建筑实质是运用装饰、象征、隐喻、传统、历史的手法对现代主义建筑的加工与改造;新现代主义是对于现代主义建筑设计的不足之处如过于理性、缺乏地域民族性等进行的进一步改良,概念上沿用的仍然是现代主义观念。但其中的解构主义却运用破碎、肢解、扭曲等手法把非理性的情感表现得尤为突出,更有一种抽象的雕塑感。高技派则是运用大量科技手法突出当代科技和材料的美,这对于产生新的美学观念具有重要意义;有机主义最早产生于美国建筑师赖特的有机建筑理论,后来发展成为一种更长远发展思考的可持续生态理念,体现了西方人在建筑与自然和生活的辩证之间有远见的哲学理念。

从某方面来说,现代主义只注重功能、技术和经济影响,而断绝了和传统建筑的联系,因此不能满足广大群众的要求,造成的文化和情感的断裂;国际式建筑的风格过于统一,与各民族、各地区的原有建筑文化的协调性不够,也会破坏原有的建筑环境。但建筑设计恒久的标准之一就是功能性,现代主义设计强调标准化、系统化,对于经济的发展和全球距离的缩小极为适用,虽然有时过于理性化,但却具有坚实的思想基础和核心价值,而由此出发,后来的各种建筑设计思潮实质上无非是现代主义的改良和形式上的叛变。

功能、技术制约和局限、地理环境、哲学和人文观念都是建筑历史如何发展的重要原因。认识西方建筑发展的隐含因素才能真正理解建筑历史。

【参考文献】

[1]陈志华.外国建筑史(19世纪末叶以前)[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西方建筑篇2

东方建筑暗含水文化(阴文化),造型上有着女性般的柔和与娇媚。形容中国建筑往往用“亭台楼阁”四个字,大大的屋顶犹如水一样波澜起伏,屋檐飞翘犹如水一样澎湃流畅。而多情的中国诗人也常把中国建筑与浪漫的月、雨相连,“几处楼台月自明”“多少楼台烟雨中”……不知曾经打动了多少文人骚客。

而西方建筑为石文化(阳文化),造型上讲究石头一样的坚硬与挺拔。粗犷的造型、大气的线条无不显现着西方建筑的雄壮、伟岸。古希腊的柱式建筑给人一种迎着阳光的豁达气息。

封闭内敛 VS 开放张扬

说到东方建筑表现出的气质,很多人应该都会用“内敛”“含蓄”“封闭”等词汇来形容。东方建筑的确蕴涵着“收”的气质,特别在中国的北方,四合院成了最有代表性的建筑形态之一。每户人家的窗子都向院内开放,沿马路的则一律呈封闭状。在南方的老式石库门内,“天井”也是表现“收”的形式之一。如果再往久远处追溯,中国的宫廷、寺庙、宅第外的高大围墙也是东方建筑沉稳、内敛、封闭的象征。

有人总结东方为“房包院”,西方为“院包房”。可见西方的建筑气质与东方完全不同。西方人大胆的思维创造出了希腊雅典卫城那样完全开放的形态。如今,走在西方国家的街头,宫廷、教堂、民居等建筑,面向开放式广场的格局比比皆是。

感性 VS 理性

原来建筑也可以分感性和理性呀!以古希腊的帕提侬神庙为例,其正面的高与宽严格地遵循了1比1.618“黄金分割”的比例。西方的建筑师像是数学家,东方的则更像是艺术家。从东方建筑来看,人与环境的统一是设计者重视的对象,颐和园内融入的山山水水表达了东方人对于山水灵气的向往。西方建筑则更重视逻辑与理性,因此西方建筑才会充斥着如此强烈的几何元素。

西方建筑篇3

关键词:广西近代建筑;中西文化;碰撞融合

近代建筑的发展,是西方建筑文化影响下,在建筑的设计理念、风格形式、营造技术、制作工艺、材料结构等等方面发生变化,新的建筑体系逐渐形成确立的过程,是近代中西文化理念和建筑文化碰撞、交融的发展过程。广西地处祖国南疆,北海、龙州、梧州、南宁四埠先后开放通商后,西方建筑文化对广西的影响从沿海、沿边、沿江开始,逐渐向内陆渗透与发展。近代广西的建筑发展呈现出西方建筑文化的传播与广西传统建筑文化的延续、中西两大建筑体系并存的局面,虽然当时在整个建筑发展过程中传统建筑在分布范围、数量上都处于绝对的地位,但西方建筑文化对广西建筑的形式风格、功能类型、细部装饰、营造行业、建筑教育以及建筑技术等方面产生深远的影响,西式或中西结合成为近代广西建筑发展的新方向,并在近代区域中心城市逐渐成为建筑主流。

一、建筑形式与风格的变化

广西近代建筑形式与风格,归结起来主要表现为“西式风格”与“承续转型”两大类。“西式风格”主要由西方传入,体现为以西方建筑风格为主,部分保留不同程度传统元素;“承续转型”是在传统基础上的传承与发展,吸纳西式建筑某些风格元素,中西并存互补,既体现反映西方影响,又以传统建筑体系风格为主的表现形式。

1.西式风格类建筑

A.外廊样式建筑及受之影响的民间建筑:西方殖民者进入北海、龙州、梧州等通商口岸后,为适应热带亚热带气候,普遍采用简单盒子式周围带有廊道的“外廊样式”建设领事馆、公馆和洋行,以北海英国领事馆旧址、龙州法国领事馆旧址、梧州英国领事署旧址等最具代表性。通过砖柱划分立面,砖柱之间为廊道拱券口,凹凸相间、阴阳相衬,带来较强的视觉冲击效果。

B.西式教堂建筑:这类建筑作为一种独特的建筑形式,较早伴随西方传教士进入广西,首开西方建筑文化对近代广西建筑影响的先河。这些西式教堂建筑,大都具有如哥特式、罗马式、巴洛克等西方古典建筑风格、渲染西方教堂特征,如北海涠洲盛塘天主堂、北海涠洲城仔教堂、东兴罗浮恒望天主教堂等为代表的教堂建筑中,其巴西利卡的平面布局、直刺天宇的尖塔形象、幽深浩渺的祭坛大厅、奉若神明的十字架、神秘莫测的玫瑰窗、色彩斑斓的采光装饰以及那嗡嗡余韵的钟鸣声等,无不隐含着宗教的深远寓意。

C.古典与折中主义建筑:这类建筑形式主要以梧州居多。从其建筑材料来看,基本以砖石或砖木为主,同时,新的建筑材料钢筋混凝土及其技术梁柱等局部也进行了运用;从建筑形式看,它通过自由组合欧洲历史上各种建筑风格,以达到丰富多样的建筑形式,以西方古典风格的三段式构图为主,局部细部采用巴洛克、罗马等风格装饰;从建筑空间布局看,西式建筑更多强调的是单体建筑向高空发展。这种建筑以梧州的新西酒店、思达医院、梧州邮局旧址、梧州广西自来水厂旧址、玉林蝴蝶楼、东兴明江中学教学楼等较具代表性。

D.现代主义类建筑:这类建筑以建筑功能为主,强调建筑形体与内部功能的配合,采用新技术、新结构、新材料,主张摆脱旧的建筑样式,简洁的立面处理手法与纯净的外观体型,鼓励创造新风格。梧州广西银行旧址,中央体量层层高起,强调中轴线并以中央凸出的建筑物加以强调,表现出装饰艺术风格的阶梯式构图特征。建筑采用无梁楼盖进行处理,屋内两排柱和四周墙体支承全楼荷载,初步表现出现代建筑之风貌。民国时期著名建筑师赵深设计建造的座落在桂林的科学馆同样具有现代建筑风韵。整个建筑素雅大方,宏伟壮观,极具韵味,为民国建筑之精品。

2.承续转型类建筑

A.宫殿式与民族形式建筑:这类建筑最早较为典型的代表当为建于1928―1930年、由杨右辛设计的梧州中山纪念堂。进入三四十年代,随着近代广西建筑教育的开创以及抗战时期沦陷区大批文人建筑师云集桂林,一种兴起于二三十年代的近代民族建筑新形式,此时也开始更多地传入广西。其中,建于1947年的桂林民国广西省政府建筑群以及建于1953-1954年由梁思成设计的广西民族大学礼堂均为折中主义“宫殿式”民族形式建筑的杰出代表。这种建筑借用西方建筑技术与材料直接模仿传统建筑中的官式建筑样式“大屋顶+西方功能布局”的主体建筑设计,尽力保持传统古典建筑的整体轮廓,传统造型构件和装饰细部。其他民族形式较具代表性的建筑还有民国桂林市政府旧址、桂林李宗仁官邸、民国临桂县政府旧址、桂林广西省立艺术馆、桂林雁山园汇学堂、南宁昆仑关战役旧址纪念建筑物等,这些建筑屋顶仍保持大屋顶或局部大屋顶与平顶相结合,西式外观的基本体量等特征的折中做法,这类建筑突破传统建筑的体量和整体轮廓,建筑体形由功能空间确定,立面构图大多不拘泥于传统外形结构,在新式体量基础上,适当装点中国传统细部装饰,即“西方的比例、中国的细部”、“中式屋顶、西式墙身”。这类民族形式建筑以桂林为代表。近代民族形式建筑的出现,反映了我国民众与建筑师面对西方势力的不断入侵而激发民族意识的觉醒,国人通过对西方国家实力的认识,对民族意识进行了新的体认,这种情形也反映到建筑领域上来,由此中西建筑文化便在不断的碰撞、磨合中逐渐出现一种体现民族性与现代性新的建筑形式。

B.中西结合形式建筑: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广西12个世居民族形成了与当时社会发展、经济水平、地域环境相适应的建筑体系。进入近代时期,西方建筑的营造技术、制作工艺、结构材料等从各通商口岸、沿水域城镇传入。西方建筑在工艺、功能、适用性方面较能满足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需要。同时在“时尚”风作用下,一些官僚绅士、军政要人、富商地主等精英阶层的民间建筑开始采用西式建筑的一些方法进行设计,于是中西结合的折中主义建筑在民间中更多地出现。这些建筑,或立面外设外廊、西式风格装饰的“洋立面”建筑,内部空间平面仍保留着传统民居的庭院布局形式,如容县马晓军别墅、横县施家大屋、武宣黄肇熙庄园、武宣郭松年故居等;或西式墙身、中式屋顶建筑,如邕宁电报局旧址建筑、梧州民国广西大学办公楼等;或传统建筑的结构与布局,局部柱式或线脚施以西式构件装饰细部,如横县李萼楼大院、宾阳廖村小洋楼、岑溪云龙莫少北屋、兴业肖书球宅等;或西式布局、中式建筑的西方教堂建筑,如平南大湾天主堂、金秀江洲天主教堂等;或其他中西结合的形式如平面功能、结构、外观形式大体相同公寓式雏形的梧州维新里近代民居。

C.骑楼建筑:骑楼是一种沿街“下店上宅”的商住建筑形式,由沿街两侧每座楼房二层以上挑出部分楼面至街道红线处,底层用拱梁立柱支撑,形成连续性列柱拱廊即连廊连柱人行空间,立面形态上建筑骑跨人行道。这类建筑主要在20世纪20年代起开始兴建,当时梧州、南宁、柳州等城市拆城墙、修马路、扩宽主要街道,参照广州推行骑楼式建筑的政策。广西的骑楼街区主要集中在西江流域,其中以梧州、南宁、柳州、北海、钦州、玉林、百色等城市及周边县镇居多。目前,梧州、北海的骑楼建筑保存规模较大、较为完整、较具特色,是广西近代骑楼建筑的典型代表。骑楼建筑主要有如下特点:一是平面布局上:窄开间、大进深的平面布局是骑楼建筑的一个显著特点,房屋建筑形似竹筒,面宽3至5米不等,以单开间为主,少部分为二开间。而骑楼的进深较大,10至20多米之间,部分超过30米。平面底层挑出部分人行道,其宽度不同地方有不同的规格,二三米左右宽的居多。二是立面特征上:连续列柱拱廊,花样多变而又相对统一的西式风格立面,三段式构图,下段为底层柱廊,中段为二层以上楼层,上段为屋顶檐部、女儿墙与山花。其中,下段底层柱廊主要有券柱式与梁柱式两类,券柱式成为北海、宾阳骑楼的显著特点,而梁柱式多见于广西其他地方的骑楼。骑楼中段楼层立面处理采用西式或中西结合的连续式立面造型,立面施以西方建筑线脚及细部装饰处理手法。楼层窗子一般为二、三个窗户并列布局。上段檐口、女儿墙及山花,主要采用了仿西方古典、巴洛克等风格的装饰,体现了中西建筑的兼容性与艺术风格的多样性。三是空间上:骑楼建筑二至四层不等,少部分更高,如梧州新西酒店高达六层,这种按西式建筑竖向空中发展原则,节约了城市用地,打破了传统建筑横向发展的平面布局。四是在功能性上:上宅下店、前店后宅,楼上为居住楼层,楼下为经营商铺。五是独特的气候适应性:骑楼骑跨出街面的底层柱廊,既扩大楼上的居住面积,又方便底层柱廊的人员来往行走时遮阳挡雨,这种建筑形式特别适合多雨潮湿、日晒炎热的广西,为商业活动和人际交往提供了较好的场所。六是交通分流:骑楼列柱连廊的柱廊式结构,使人行与车流相对分隔,增强了街道的有序性与安全性。

二、建筑功能与类型的拓展

广西近代建筑在功能与类型上得以拓展延伸,一方面,随着西方势力在通商口岸的扩大,部分外国人居留地形成了新城区、出现了新的西式建筑;另一方面,随着西方商品倾销与原材料掠夺,近代广西被迫开放贸易并按西方列强的原则开放通商口岸和建立海关体系,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口岸城市因商而兴,客观上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近代农工矿业、航运交通、邮电通讯、金融银行等新式行业兴起。与此同时,政府主导下的市政规划与市政建设等市政近代化活动率先引进西方国家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的先进理念、建筑技术及建筑制度等等,对城市建设产生了深刻影响,促进了城市的近代化,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建筑如企业厂房、学校、医院、商店和富绅别墅庭院等等也逐渐增多。随着各种西方建筑类型的传入以及广西社会近代化进程的推进,新趋势、新需求促使了广西建筑传统功能的拓展延伸以及新功能的产生发展,在官署衙门、富绅庭院、神坛寺庙、民居住宅等建筑类型的基础上新增了如西方教会建筑、办公建筑、工业建筑、农垦建筑、商业建筑、文教建筑、交通建筑、邮电建筑、医院建筑、纪念性建筑、别墅公寓建筑、骑楼商住建筑等新的建筑类型。其中,西方教会建筑作为宗教建筑的一种,它与我国传统的宗教庙宇建筑有所不同,除主体主祭大厅外,还有修女院、修道院、慈善机构、神甫楼、学校、医院等附属建筑,集宗教活动、慈善、居住、教育、医疗等多种社会功能于一身;近代农工矿业、航运交通、邮电通讯、金融银行等新式行业兴起又促使的各种建筑类型的多样化;随着近代商业的发展,一种适应于南方气候的新兴建筑———骑楼商住建筑也在广西出现了。可见,近代广西的建筑类型随着功能与需求的延伸有了很大的拓展。

三、中西杂糅的建筑细部装饰

近代广西“西式风格”类的建筑,其装饰内容和形式多以西式为主,三段式的立面、入口柱廊、券拱门楣、规则对称的门窗、陶立克、塔司干等或繁缛或简洁或变异的西方柱式、山墙山花女儿墙、墙面檐口线脚勾勒装饰等等均表现为西式风格,屋面的支撑结构多以木材或金属三角屋架承托屋顶,屋顶多为坡屋顶,部分为平屋顶,不少坡屋顶面覆以西式机制瓦,地面铺装地砖或木板,墙脚施踢脚线。作为室内重要造型元素的楼梯形式多样,部分建筑如骑楼的内部装饰与构件则多采用传统建筑装饰。北海、梧州等通商口岸“外廊样式”建筑的细部装饰却作了简化,仅仅是简单的柱式和砖砌券拱,拱心石也多以灰塑装饰而成,作为西方柱式重点部位的柱头更多的以线条勾勒、线脚处理等手法出现,这种不纯正的做法也影响到近代广西其它中西结合的“洋楼”建筑上。而“承续转型”类建筑,多为保持传统建筑的基本结构体系,装饰内容和形式则以传统为主,某些细部如门窗线脚、柱式等施以西式装饰,屋面多为歇山顶、硬山、四面坡等使用筒瓦、布瓦的传统坡屋顶,此时的屋面坡度与檐角起翘多趋平缓,不少建筑的屋面排水则采用西方的管道排水方式。外观上,或西式的简洁线条立面造型、或西式线脚装饰、或加以其他西式风格的点缀,部分采用简化或变异的西方柱式进行装点,西式铁艺栏杆也常是“承续转型”建筑较为引人注目的装饰,有的建筑正立面采用洋式门面、建筑内部则为传统的布局与装饰。广西近代建筑的细部装饰较为丰富,既包含西式建筑特有的细部装饰,也有传统建筑的部分固有形式,既体现了西方特有的建筑艺术与传统文化,也反映了中西建筑文化变异与融合的历史,构成了广西近代建筑的一些基本特点与历史风格。

四、营造行业的发展与建筑教育的开创

近代广西随着南宁、梧州、柳州等近代广西区域中心城市的兴起,城区街道规划的发展,西方新型的建筑材料、先进的建筑施工新技术传入,新的建筑体系也随之出现,推动了传统营造逐渐向西方先进的施工技术转化,促进了地方新式建筑营造业的兴起,营造厂成为广西近代建筑创作新的组织形式,一些传统松散的建筑工匠也逐渐转化为新式的营造企业工人。在南宁,1913年开始出现了从事建筑的营造厂。1931年,广西省政府在南宁大兴土木,建筑业发展较快,1934年南宁的营造厂猛增发展到58家,1942年,国民政府公布《管理营造业规则》,南宁市政工程处依此规则对建筑业进行管理[1]。在柳州,1928年柳州发生焚毁半个城区房屋的特大火灾后,柳州决定规划兴建整齐划一的新式骑楼街道,由于工程规模庞大、要求统一,原来传统的泥木作坊已无力承担新式建筑工程,于是“联兴”等4家木铺发起,联合另外18家店铺组成了“群益公司”,随后“合成公司”、“合兴公司”、“柳州联合厂”等建筑营造企业也先后成立,1946年1月至6月注册登记的城区建筑企业共计46家[2]。在桂林,随着桂林城市建设的发展及西方建筑文化的影响,特别是民国省会的回迁,近代桂林开始兴建行政文化建筑。抗战期间,桂林作为大后方,各省文人名士包括建筑师、建筑技工纷纷云集桂林,桂林市人口及房屋需求骤增,从外地疏散到桂林的建筑技师纷纷开业承接建筑设计,进一步促进了城市建设建筑业的发展,1940年市政府颁布《桂林市建筑规则》,对建筑行业进行了具体的规范[3]。在北海,20世纪20年代,北海设市,修筑拓建马路,珠海路、中山路形成,随着城区建设的发展,锻造了一批近代建筑本土工匠,出现了私营建筑商,其中陈兆衡开办的铺号“衡兴隆”,拥有泥水工、木工等一百多人,北海许多官办工程及较大的建筑如天主教堂圣德修院、珠海路、中山路、抗战胜利纪念亭、合浦图书馆、珠光电力公司厂房等建筑均由该商号承建,部分建筑还是陈兆衡设计的,成为当时北海最主要的私营建筑营造商[4]。为适应近代广西建设的发展需要,培养省内急需的各种建设人才,1932年广西大学设立了工学院,首设土木工程学系。民国时期,广西大学土木工程学系开设有《构造理论》、《钢筋混凝土》、《平面测量及实习应用》、《铁路工程》、《道路工程》、《拱桥计划》等课程,有葛天回、董钟林等知名教授任教[5]。土木工程学系的设立,开创了广西近代建筑教育的先河,为广西培养一批接受近代文明教育、具有近代文明理念与近现代建筑科学知识的建筑工程人才。

五、建筑技术的发展

根据功能的需求与变化,在平面与空间的变化上呈现工字形、王字形、回字形、L形、T形、凹字形及其他组合平面等多样化趋势,与传统建筑相比,内部空间的平面设置特别是公共建筑也较具开放性。同时,传统中轴对称的建筑布局在近代建筑别是“承续转型”类建筑大多得以延续,如容县马晓军别墅、武宣黄肇熙庄园、刘炳宇故居等等庭院的平面布局受中轴线主导,依靠庭院连接各个区间,保留着传统民居的庭院结构,供奉祖先的中堂大多位于建筑组群或单体建筑的正中央,其建筑使用功能中最核心部分,还保留着传统形式,反映出传统建筑文化深厚的影响力与强大的生命力。从建筑空间布局看,随着建筑施工技术的发展,广西近代建筑呈现出向高空发展的趋势,建筑体量增大,层数增加,四五层甚至更高建筑涌现并成为一种新趋势。这种情况的建筑与传统建筑强调平面横向展开的组群建筑不同,它更多强调的是单体建筑,单体建筑向高空发展,采用的是建筑体量的向上拓展和垂直叠加,构成高大而富于变化的建筑形象。许多近代建筑特别是“西式风格”类建筑普遍设置高度为数十厘米到二三米不等的底层架空隔潮透气层(又称地垅),这对于炎热多雨潮湿的广西尤具有较强的适用性。在结构造型方面,广西传统建筑以木构架为主,木构架作房屋的承重结构。进入近代后,随着西方建筑及其文化的输入,对西方建筑文化有了较多的接触和交流,建筑风格逐渐发生了新的变化,砖木混合、钢筋混合结构等结构类型越来越多的出现。其中,梧州天主教堂屋面圆穹顶钟亭采用穹顶技术,由于钢筯混凝土等建筑材料的应用,新的建筑材料与结构的出现,使得穹顶可与鼓座、帆拱相脱离,其建造变得更容易了;梧州广西银行建筑采用无梁楼盖技术,屋内两排柱和四周墙体支承全楼荷载,使楼层净空扩大,楼层空间布置摆脱梁的制约,这种技术结构代表了当时广西较新较高的建筑水平。在近代建筑的造型上,特别是“西式风格”建筑,采用三段式立面,讲究艺术造型,强调几何形体,立面通过装饰线脚、壁柱及不同建筑材质的运用来达到装饰性的艺术效果。在新技术与新材料的使用上,传统建筑以土、木、砖、石等为主,但水泥、混凝土、钢材、玻璃、机制瓦块、小五金件等新材料也越来越多的应用在建筑上。同时,在多层的建筑建造中运用了复杂的施工技术,逐渐形成了新的技术体系。但是,与西式风格形式相比,受诸多因素影响,建筑技术与材料的推广发展很不平衡,表现为有通商口岸的沿江沿海地区推广较快,交通不便的地方就较少使用。广西近代建筑是广西建筑史上处于承上启下的中介环节和中西交叉汇合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近代中西文化理念、建筑文化的碰撞与磨合、交锋与融会的产物,是近代社会发展的见证与写照,它记载着近代广西的社会、政治、军事、经济、科技、文化、艺术以及民俗风情等方面的内容,展现了广西传统建筑向现代建筑的演变轨迹。广西近代建筑,作为广西珍贵的文化遗产,既体现了近代以来西方建筑文化对广西的影响,又反映了近代建筑中传统特色的承续,在广西建筑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典型意义。

作者:梁志敏 单位:广西民族博物馆

参考文献:

[1]参考南宁市建筑志编纂委编《南宁市建筑志》,广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一版.

[2]参考柳州市城市建设志编纂委编《柳州市城市建设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6年3月第一版第241页、第288页.

[3]参考《桂林市志》(上)(中)、中华书局出版发行、1997年第一版,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广西通志》(城乡建设志)、广西人民出版社2009年12月第一版.

西方建筑篇4

关键词:西方建筑;建筑风格

一 工业革命之前的建筑形式

(1)古埃及建筑

古埃及建筑(公元前3200年—公元前332年)能够细化成不同关键阶段:首先为古王国时期,将金字塔当作典型。其次为中王国时期,石窟陵墓为典型。此时期主要为柱梁结构,具备较广阔的内部空间。再次为新王国时期,将神庙当作典型。关键为包括柱廊的内庭院、柱厅和神堂密室不同环节。最为典型的为卡纳克和卢克索的阿蒙神庙。

(2)古希腊建筑

古希腊的建筑艺术(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5世纪中叶)为欧洲建筑艺术的重要基础及财富。古希腊建筑风格突出性质关键为和谐、完美、崇高。神庙建筑为此类性质的突出展示。古希腊非常具有代表性的柱式包括多立克、爱奥尼和科林斯。

(3)古罗马建筑

古罗马的建筑艺术(公元前8世纪—公元476年)为古希腊建筑艺术的延伸。古罗马建筑主要特征为实用性,类型存在明显差异,形制完善,功能健全,结构技术优越。 从屋顶外观角度,产生了古希腊建筑内非常少见的“穹拱”屋顶。“穹拱”屋顶,变作古罗马建筑。尤其是房屋类建筑与古希腊房屋类建筑之间有着非常显著的不同。将“圆”当作关键风格,为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古罗马建筑性质。典型的建筑为罗马大斗兽场、古罗马的万神庙。

(4)拜占庭建筑

拜占庭帝国(公元395年—公元1453年)建筑性质关键包括下述角度:首先为屋顶外观,一般采纳“穹窿顶”。其次为造型特征明显。圆穹顶往往为建筑的关键环节。再次为营造产生了从穹顶安装于方柱之上的框架手段及集中式建筑形制。最后为色彩多种多样。典型的建筑为君士坦丁堡的圣索菲亚大教堂。

(5)哥特式建筑

哥特式建筑为中世纪阶段非常关键的建筑风格,绝大部分为教堂建筑。通过罗曼式建筑 演变产生,是文艺复兴的产物。从法国产生,发展到16世纪,哥特式建筑突出性质涵盖了尖形拱门、肋状拱顶与飞拱。自哥特式建筑之后,文艺复兴阶段建筑还有巴洛克、洛可可建筑陆续产生。

二 工业革命到来后的建筑形式

(1)18~19世纪几种欧美复古思潮

1)古典复兴建筑

古典复兴建筑在欧美地区非常常见,借助古希腊、古罗马建筑形式,同时又称为新古典主义建筑。

2)浪漫主义建筑艺术

浪漫主义建筑能够追溯到十八世纪,欧美部分国家在文学艺术中的浪漫主义思潮影响下流行的一种建筑风格。浪漫主义非常关注个性,推崇自然主义,主要通过中世纪艺术风格和古典主义进行对弈。此类观念从建筑方面展示在强调脱俗趣味。

3)折衷主义建筑

折中主义建筑最早能够追溯到十九世纪,在欧美地区产生。折衷主义建筑师对出现的所有建筑风格进行借鉴,做出合理搭配,仅仅关注比例均衡,强调形式美。一般而言,折衷主义建筑观念并非特别激进,无法根据持续产生的新建筑材料及新建筑技术产生彼此相符合的建筑形式。典型的建筑为巴黎歌剧院。

(2)建筑的新材料、新技术与新类型

工业革命推动科技不断创新、生铁技术、结构技术、玻璃等摆脱了原有建筑高度及跨度的束缚。所以建筑形制出现了调整。1851年为伦敦世博会建造的“水晶宫” 展览馆,其建筑形制出现了明显的变化。1889年世界博览会推动建筑新形式慢慢出现。建筑会将埃菲尔铁塔和机械馆当作关键。埃菲尔铁塔突出作用为在结构科学方面产生的关键影响。

(3)现代主义建筑

钢筋混凝土产生之后,现代主义建筑随之产生。最早能够追溯到十九世纪,到二十世纪发展完善,50到60年代从全球范围内推广普及,格罗皮乌斯、勒"柯布西耶、密斯"范德罗和柯布西耶为非常典型的现代主义建筑大师。现代主义建筑师营造产生的建筑,往往在特征方面非常相像,像平顶屋,不对称安排,白墙面。此类建筑形象从全球范围内推广普及,所以部分研究者将其成为“国际式”建筑。

(4)后现代主义建筑

现代主义建筑思潮从五六十年展到顶峰,另外,对其批判同样越发强烈。1966年美国建筑师文丘里发表了《建筑的复杂性和矛盾性》,清楚表明了所有和现代主义建筑原则无法保持一致的思想及主张。这一著作能够认为为后现代主义建筑的非常关键的纲领性文件。后现代主义建筑有三个特征:采用装饰、具有象征性或隐喻性、与现有环境融合。后现代主义建筑推动了20世纪后期建筑思潮的又一次重大转变。

三 结束语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西方建筑史是一部石头的史书,经历了古代建筑的萌芽、古希腊罗马建筑的璀璨,赖特、密斯、格罗皮乌斯和柯布西耶四位现代主义建筑大师的崛起、后现代建筑流派的多元化并存这一条发展道路。透过西方建筑发展的轨迹,使我们学会审视和研习西方优秀建筑遗产,从中吸取精华,以便于更好地发展赋有中国本土特色的现代建筑,最后达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更和谐、更有序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博.中国建筑你离世界有多远[M]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1.

[2] 尹国均.图解西方建筑史[M]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

[3] 灯庆坦,赵鹏飞,张涛. 图解西方近现代建筑史[M]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9.

西方建筑篇5

关键词:东方园林;西方园林;差异

1 东西方园林的首要区别在于主体建筑思想的差异

法国园林是西方园林的代表。法国人在16世纪曾效仿意大利园林,到了17世纪,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西方园林注重主从关系,强调中轴和秩序,突出雄伟、端庄、几何平面。法国的凡尔赛宫园林是其代表作,凡尔赛宫园林分为三部分,南边有湖,湖边有绣花式花坛,中间部分有水池,北边有密林。园中有高大的乔木和笔直的道路,王家大道两旁有雕像,水池旁有阿波罗母亲雕像和阿波罗驾车雕像,表明这座宫廷园林的主题歌颂了太阳神,是积极进取的。这时期的园林把主要建筑放在突出的位置,前面设林荫道,后面是园,园林形成几何形格网。

中国园林是东方园林的代表。主要可以分为四种类型:皇家园林、文人园林、寺院园林和自然郊野园林。这四种园林虽然相互交织和影响,但是总的来说,其中还是以皇家园林和文人园林的地位最为重要,艺术造诣也最为突出。皇家园林的地位显赫、规模巨大、气度非凡;私家园林的卜筑自然、诗情画意,构筑成了中国古典园林史的活丹青。在江南其它地方和北方地区,至今也保存着一些著名的园林,北京的颐和园和北海以及河北承德的避暑山庄,就是北方地区最著名的园林。

2 东西方园林的最大区别在于是突出自然风景还是突出建筑形式

东方园林艺术是文人、画家、园丁、工匠们创造自然园林和自然利益的一种追求,这也是东方园林艺术的基本特征。东方园林大多由不规则平面的自然景观为主体景观组成,建筑装饰和设计则以创建文化品味的不同类型为主要形式,通过植物景观布局,道路的回环曲折,达到自然环境、审美情趣和美丽和谐理想境界的完美结合。

然而,西方的建筑师、雕塑家和园林设计师在创建经典的法国宫廷园林时,都遵循了几何形状的美学创建规则,以“强迫自然去接受均称的法则”为指导思想,追求一种纯粹的、人工雕琢的艺术美。园林采取几何对称的布局,有明确的线性对称关系,水池、广场、树木、雕塑、建筑、道路的布局轴顺序等,往往是起点高容量大的建筑物严格对称。建筑物控制着轴线,轴线控制着园林,因此建筑也就统率着园林,园林从属于建筑。

3 东西方园林的另一个显著区别在于造园使用的建筑材料不同

在园林建筑材料的使用方面,传统中国建筑的园林工程以土木为主;西方古典园林建筑则以石头为主。在布局上,多数中国传统建筑进行了平面组的布局,西方古典建筑则强调挺拔,突出个体建筑。中国传统的园林建筑突出文化主题,即促进中西部文化融合的。西方园林建筑的主题则突显神的崇高,表现对神的崇拜。中国传统园林建筑的艺术风格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基调;西方园林建筑艺术风格则重在表现人与自然的对抗之美,以宗教建筑的空旷、封闭的内部空间使人产生宗教般的激情与迷狂。

东方传统的园林建筑体系主要以木结构系统为主,其中使用最多的是抬梁式木构架。抬梁木框架不仅可以组成一间、三间、五间乃至若干间的房屋,还可以组成三角形,正方形,五角形,六角形,八角形,圆形,扇形等其他特殊平面建筑,甚至可以构成多层建筑的城堡和塔楼。城墙是园林结构非承重构件,主要起到分散的作用,由于木材和结构的限制,形状和内部空间相对简单。各种用途的房间布局,始终分解成一个单一的积木数量。每一个单体建筑,都有其特定的功能,并有一定的“地位”,以及与其兼容的“身份”的位置。建筑艺术处理的重点表现在建筑结构本身的美化、建筑的造型及少量的附加装饰上。

4 东西方园林建筑的差别还可以归结为审美趣味的取向不同

中国传统的审美情趣常常把布局放在追求城市与宫殿、庙宇、房屋和其他建筑物的完美统一上,它不像西方非常流行的对称只是追求在园林本身上。中国园林建筑脱胎于传统园林建筑,形式灵活、位置多样,根据使用的需要,可以独立设置,也可用于走廊,墙壁等构成庭院组,建筑空间变化曲折,丰富多彩。在建筑风格的处理方面,突出了人与环境的和谐关系,倡导儒家所提倡的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协调统一。中国园林强调“天人合一”的思想,传统的园林建筑,大多分散,体积小,集中处理量大,中国的园林建筑非常适合园林布局和景观,通常以景观为基础进行建设,遵循根据需要适时补充的设计理念。中国传统造型艺术强调“线型美”,园林建筑所采取的木质梁、柱,恰恰能适应这种“线”的艺术要求,无论是单体建筑还是群体建筑,均讲究具有优美的轮廓线和天际线。西方的园林建筑取法于西方古典建筑,它把各种不同功能用途的房间都集中在一幢砖石结构的建筑物内,所追求的是一种内部空间的构成美和外部形体的雕塑美。由于建筑体积庞大,因此很重视其立面实体的分划和处理,从而形成一整套立面构图的美学原则。

参考文献

1 王健.东西方园林建筑的差异[J].安徽建筑,2002(6)

西方建筑篇6

关键词:中西方 园林 建筑 异同

引言:

在中西方园林中,由于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的不同,不同的自然环境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审美意识,产生不同的社会文化形态,继而影响着园林以及园林建筑的风格。

1、中西方园林建筑相同点

中西方都将美妙的园林看成是人间天堂。中国有句名言: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如果说杭州是自然风光占去一半的位置的话,那么苏州则大半是人工化的园林了。私家园林已体现了“天堂”的意味,那么皇家园林就更不用说了。这与西方的观念是相似的。因为在英文中“天堂”这个词来自古希腊文的 Paradeisos,而这个词又来自于古波斯 Pairidaeza,意为“豪华的花园”。“豪华的花园”等于“天堂”,这种观念几乎全人类都是相同的。同时中西方都将园林看作是权力的象征和政治的情感寄托。

中国园林起源于灵囿和园圃; 西方园林的源头是圣林、园圃和乐园。园囿是各自私家园林的原型。灵囿和圣林则用于“通神明”或是“敬上帝”均与早期宗教活动有一定关系。无论中国还是西方,造园活动都经历了古代的功能园艺―观赏园艺―合宜园艺三个不同的时期。中西园林所用材料都不外乎石头、山水和花草树木等物质要素。中西园林艺术在园林艺术的服务对象上,它主要服务于特权阶级,成为一种奢侈品。中西方园林同属世界园林的一部分,同是人类伟大的文化遗产,是智慧和勇气的结晶。

2、中西方园林建筑的差异

中国哲学讲究事物的对立统一,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和谐的关系。而西方哲学主张客观世界的独立性,主客观分离,相反而不相成。中国园林如同中国画写意多于工笔,中国人讲究和谐,在造园中也讲究含蕴、深沉、虚幻,尤其是虚实互生,成为中国园林一大特色。西方园林方正严谨,直道轴线,一览无遗,遵循的是柏拉图及先验哲学和形而上学的美学思想,认为只有具体的图形才是美的,更大程度上体现了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成就,人工雕琢过的自然散发着另一种美,一种被人类理想化了的美。这种美表现的直白,很显露。

中国哲学传统主流是人与自然和谐,例如造园的要旨就是“借景”。明明是人工造山、造水、造园,却又要借花鸟虫鱼、奇山瘦水,制造出“宛若天开,浑如天成”之局面。尤其是江南园林,越是小园越讲究自然之美。即使皇家园林,亦比西方皇家园林有着更多闲情逸趣。在西方园林的发展中,我们可以看到从农业种植及灌溉发展到古希腊整理自然、使其秩序化,都是人对于自然的强制性的约束。西方园林一直强调着人与自然的抗争。西方文化思想的发展,是从人与自然分开认识自然、探索自然规律的。

3、造园风格

中国园林是一种自然山水式园林,是风景式园林的典型,将人工美和自然美巧妙地相结合。这种“师法自然”的造园艺术,体现了人的自然化和自然的人化,使中国园林属于写情的自然山水型。它以自然界的山水为蓝本,建筑环境把自然界的景物荟萃一处,以此借景生情,托物言志。中国古典园林将如端庄、含蓄、幽静、雅致等中华民族的性格和文化表现了出来,它使人领略多种风情。乡土材料的精工细做,园林景观的意境表现,是中国传统园林的主要特色之一。中国古典园林强调“虽由人做,宛自天开”,强调“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强调人对自然的认识和感受。中国古典园林造景都非常注重小气候条件的改善,营造更加舒适宜人的环境,如山水的布局、植物的种植、亭廊的构建等,无不以光影、气流、温度等人体舒适性的影响因子为依据,形成舒适宜人居住生活的理想环境。常常用山水诗、山水画寄情山水,表达追求超脱与自然协调共生的思想和意境,使园林的构成要素富于内涵和景观厚度,遵循画理、画法造园。园中园式的空间布局原则常常将形成空间的诸要素糅合在一起,参差交错、互相掩映,以形成丰富得似乎没有尽头的景观。突出地抒发了中华民族对于自然和美好生活环境的向往与热爱。西方古典园林是严谨的几何规整式园林,是规则式古典园林。花园多采取几何对称布局和构图,有明确的中轴线,运用数学比例进行设计。在轴线高处的起点上常布置着体量高大、严谨对称的建筑物,建筑物控制着轴线,花园从属于建筑。地毯式的花圃草地、笔直的林阴路、整齐的水池、华丽的喷泉和雕像、排成行的树木(或修剪成一定造型的绿篱)、壮丽的建筑物等,满足其追求排场或举行盛大宴会、舞会的需要。

4、建筑、布局

中西方古典园林在总体布局上的最大区别,在于突出自然风景还是突出建筑。西方在平面构图上很强调园林中部的中轴线,园林内的林荫道、花坛、水池、喷泉、雕像。小建筑物、小广场、放射性的小路等都围绕着这根中轴线,建筑物控制着轴线,轴线控制着园林,因此建筑物也就控制着花园。中国的园林则不同。园林建筑既要满足游人观赏自然风景的需要,又要成为被观赏的自然景色中的一个内容。这也就是说,它们兼有观景与点景的双重功能。因此园林建筑要与山、水、植物很好的协调起来。

中国园林建筑中深刻浸润着中国的艺术审美情趣。苏州园林玲珑精致,咫尺之间变幻多重景观,园林中多处体现着虚实、区隔、藏露等,这些原则在中国山水画中都有体现。中国园林建筑体现了中国士大夫的思想追求和艺术情趣。中国园林建筑以木结构为主,宫殿的基座和普通房屋的墙则用夯土; 西方园林建筑使用砖的技艺独步天下; 欧洲园林建筑的材质则主要是石头。西方园林建筑的另一个特点是开放、轩敞、一览无余。这与中国围墙文化的封闭、内敛、深藏不露又形成鲜明的对比。西方园林建筑从正面一个方向即可获取主体印象,即可窥得全貌。即使加上草坪、花园,也在开阔之处。中国的宫室建筑要在空中俯瞰的多维审视才可获取整体轮廓,此外大门口还要加上照壁,所以有“庭院深深深几许” 的诗句。中国的园林建筑回环、繁复、曲折,决没有西方的草坪、花园来得直接、简约、开敞。中国无论宫室还是园林,一律圈以围墙。西方建筑的围墙在若有若无之间,即使有,也不给人封闭、压抑的感觉。

5、结语

总之,西方园林追求传达一种秩序与控制的意识,有时与自然界的“杂乱无章”形成对照。而中国园林的象征手法,无论是用山石,或用水池,或通过花木的选择培植,这一方式在西方并不普遍"园林艺术博大精深,我们应多方研读,才能品味其真谛,吸收其精华"在自我的设计中,若能适当借鉴,不失为一种良好的设计方法。

参考文献:

[1]潘谷西.中国建筑史(第五版)[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2]罗小未.外国近现代建筑史(第二版)[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西方建筑篇7

关键词:建筑;结构技术;建筑形式

建筑的形式美源自于结构技术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建筑的形式也发生巨大的变化,当一座新建筑穿着华丽的外衣展现在世人的面前,我们驻足、流连于建筑形式美给我的心灵的印记,世人对于建筑的评价往往局限于外在的形式美,当建筑师苦苦的求索寻找新的美学形式但仍然黔驴技穷时,我们的设计者应该静下心来思考一下,建筑的形式美源自于什么?我认为形式美的源泉是功能的需求、结构的技术。所以功能、技术与艺术作为建筑的三要素是辩证统一的,建筑象人体一样是作为一个系统而存在的,它是系统的整体的而非孤立的局部的。当下业者对于形式美的理解是由偏颇的,在这种设计思想的指导下,也必然会阻碍建筑的发展和进步。

建筑结构是指将建筑物自身及其在使用中所产生的荷载传递给地基的一种设施。古往今来人们就是在不断的利用新的材料创造着新的建筑形式。

1.原始社会的建筑

原始社会的住屋形式是巢居、穴居、以及在北美的印第安人的帐篷屋,是人类基本生活的需求。原始人使用木材生土当地的建筑材料建造窝棚。

2.奴隶社会的建筑

奴隶社会随着人们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的增强建筑的类型建筑的规模以及建筑的形式出现巨大的变化。在古代的埃及人们利用石材建造神庙和陵墓,建筑的结构形式是梁柱体系,古希腊同样继承埃及的梁柱体系,同时由于地域文化的发展演变希腊人将梁柱发展成具有美的形式,出现古典的三柱式,以及女像柱,两者的形式不同但结构的核心是一致的以石材作为基本材料的梁柱体系。由于石材本身的力学性能是抗压能力强于抗弯的能力。所以我们看到埃及、希腊的古建筑的柱距是如此的小,建筑空间也是狭小的。建筑作为单体强调的是外部空间或者建筑的内部狭小空间的神秘化。在希腊建筑往往是作为雕塑来处理的。在古罗马文化时期,随着领地的不断扩张各种文化的融合和碰撞罗马人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了新的结构形式拱券结构。罗马人利用混凝土这种新建筑材料创造一种新筒形拱形工交叉拱、十字拱解决了大跨度屋盖的结构形式,继而获得了连续的复合的建筑空间。建筑也就成为了真正的意义的建筑,正是在古罗马时代新型建筑材料的出现推动了新的结构形式的产生进而获得新的较大的人类活动的室内空间。就功能决定形式而然,以上的变化必然带来建筑形式的新的突破。我们在研究建筑历史的过程中可能会发现在罗马的建筑上仍然有希腊建筑的影子,罗马人在建筑形式上仍然沿用希腊的柱式,出现古罗马五柱式,罗马的柱式已经没有了希腊柱式结构上的意义,柱式已经成为了壁柱。成为一种装饰,同时由于罗马建筑的体量、建筑的层数的增大希腊的柱式又在罗马时期演变成券柱式、连续券、巨柱式等多种形式。从古罗马的建筑形式生成之初,它是在古希腊时代的建筑形式范围内发展,直到找到适合新技术的建筑形式的出现。我们常说光荣属于希腊、伟大属于罗马。希腊和罗马创造了古典建筑的文明开创欧洲建筑形式的先河。在继承与发展中结构技术的创新领先于建筑形式的创新。

3.中世纪的建筑

欧洲的中世纪是神学统治的社会,建筑的类型以教堂为主,高耸的教堂留给我们更多神性的表达,建筑风格更趋于美观,由其是以哥特时期的建筑最为典型高耸的向上建筑风格直指上苍表达着与神的交流与对白。形式的表达继而带来的神性化的想象赋予了哥特建筑的神性的神秘感。我们剖开哥特建筑的形式寻找带来这种形式美的根源在于中世纪结构技术的发展,在中世纪时期继承了罗马的十字拱的技术,在此基础上将罗马的十字拱发展成为四分类骨拱,同时将单圆心的拱变成双圆心的拱形成了框架式的双圆心的尖拱,同时拱顶所产生的侧推力由新力学构件飞扶壁传到外侧的横墙上,这样整个结构体系就变成了框架整个的受力过程屋顶的荷载传递给尖的肋骨拱——柱子(竖向的力)——基础——地基完成,而拱所产生的水平向的推力传到侧墙——传到基础——地基。这时配合肋骨拱柱子也形成了束柱的形式,摆脱了古典的柱式,达到中世纪哥特式教堂的结构与形式的完美结合。

4.资本萌芽与绝对君权时期的建筑

在这段历史时期主要包含文艺复兴建筑,法国古典主义建筑巴洛克建筑在这段历史时期建筑的结构形式并没有较大的改变,设计师在考古等领域的发展的带动下形成了对古典文化建筑的热衷与模仿,创造了具有特设的文艺复兴建筑,法国古典主义建筑巴洛克建筑从早期的对古典建筑的模仿,创新到晚期的巴洛克建筑的推器繁琐变形,反映出形式主义的已经走入到了末端,设计师不顾及形式美的产生的动力在于结构技术的变化,这个时期的人们试图创造出新的形式无奈由于结构的不改变所以形式的变化是表面的是化妆术,不会出现脱胎换骨的变化。

伴随着186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生,建筑界又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变化,这种变化时由于新的建筑材料的出现,也就是伴随着机械化时代工业发展提供的大量的人工材料。由质地纯正的、经实验鉴定的、用一定原材料生产的人工材料代替质地混杂的、不可靠的材料,例如,型钢和更加新的钢筋混凝土都是计算的纯粹结果,它们精确地、充分地利用材料。由此带来了建筑形式的新变化,体现到了大框架的建筑上面。伴随着新材料,考虑到墙和窗子的构造,最终的结果是一米厚墙上的天然优质石头被轻质的煤渣空心薄墙壁等取代。钢和钢筋混凝土对机械化时代现代建筑的发展有着极重要的影响,钢结构的材料和结构特性与木结构颇多相通之处,而混凝土却与此不同,其构件在连接(浇筑)之后,融为一体,是化学式的连接。钢构件通常也非常适于线性地使用和表现“线的构成”。除了钢和钢筋混凝土材料以外,合成树脂、塑料、金属等作为基本材料与由玻璃纤维等作为增强剂制成的复合建筑材料在机械化时代也日渐普遍,而且其性能也越来越好,用这些材料制成的型材、线材等工业组合建筑制品,也能给人以超越技术美而升华为科学美的审美感受。

5.现代建筑形式的迅猛发展

数字化信息时代的建筑材料将变得日益复杂,集成技术用于建筑材料是数字化信息时代材料科学发展的基本趋势,纳米技术也为材料的集成化提供了技术基础。但是,到目前为止,这种集成化的材料还没有发展成熟,准确的说现在这种材料是以“构件系统”的方式表现的。

现代建筑的经典作品中,不少也是新科技、新材料的使用产生的建筑形式美,采用玻璃墙的西柏林新国家美术馆,从建筑平面和立面上来看都具有浓厚的古典庙堂的气氛,但是与帕提农神庙等古典庙堂截然不同的是它所使用的材料——钢材而非石料,于是建筑以相似的形式给人以完全不同的审美感受。采用光电幕墙技术的英国利物浦基础物理研究院、德国哈姆尔城市大厦满足了恶劣天气对幕墙的所有要求,也满足建筑的物理需求,比如阻燃、保暖、隔热等,而且可以把光能转换成电能。光电幕墙加装了光电模板后,可代替抛光的自然建材,并且在光电幕墙的生产、使用直至报废都可以实现对环境的无污染。光电板成分中没有有毒物质,不会在建筑物起火时出现任何诸如释放有毒气体等危险。而采用气凝胶玻璃板的巴伐利亚的建筑事务所可以使日光均匀分布于更大进深的室内,而且有效地避免了眩光。

可以推测,一旦某种建筑材料集中了多种功能,建筑形式也将发生相应的变化。例如以上两种材料作为建筑外墙材料以后,建筑外墙形式变得更加轻盈、通透,整个建筑形式也跟随着发生了变化,给人以一种全轻质、高强和多功能的建筑材料所带来的必然是灵活多样,构造精致的建筑形式。

6.结论

西方建筑篇8

关键词:建筑;结构技术;建筑形式

建筑的形式美源自于结构技术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建筑的形式也发生巨大的变化,当一座新建筑穿着华丽的外衣展现在世人的面前,我们驻足、流连于建筑形式美给我的心灵的印记,世人对于建筑的评价往往局限于外在的形式美,当建筑师苦苦的求索寻找新的美学形式但仍然黔驴技穷时,我们的设计者应该静下心来思考一下,建筑的形式美源自于什么?我认为形式美的源泉是功能的需求、结构的技术。所以功能、技术与艺术作为建筑的三要素是辩证统一的,建筑象人体一样是作为一个系统而存在的,它是系统的整体的而非孤立的局部的。当下业者对于形式美的理解是由偏颇的,在这种设计思想的指导下,也必然会阻碍建筑的发展和进步。

建筑结构是指将建筑物自身及其在使用中所产生的荷载传递给地基的一种设施。古往今来人们就是在不断的利用新的材料创造着新的建筑形式。

1.原始社会的建筑

原始社会的住屋形式是巢居、穴居、以及在北美的印第安人的帐篷屋,是人类基本生活的需求。原始人使用木材生土当地的建筑材料建造窝棚。

2.奴隶社会的建筑

奴隶社会随着人们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的增强建筑的类型建筑的规模以及建筑的形式出现巨大的变化。在古代的埃及人们利用石材建造神庙和陵墓,建筑的结构形式是梁柱体系,古希腊同样继承埃及的梁柱体系,同时由于地域文化的发展演变希腊人将梁柱发展成具有美的形式,出现古典的三柱式,以及女像柱,两者的形式不同但结构的核心是一致的以石材作为基本材料的梁柱体系。由于石材本身的力学性能是抗压能力强于抗弯的能力。所以我们看到埃及、希腊的古建筑的柱距是如此的小,建筑空间也是狭小的。建筑作为单体强调的是外部空间或者建筑的内部狭小空间的神秘化。在希腊建筑往往是作为雕塑来处理的。在古罗马文化时期,随着领地的不断扩张各种文化的融合和碰撞罗马人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了新的结构形式拱券结构。罗马人利用混凝土这种新建筑材料创造一种新筒形拱形工交叉拱、十字拱解决了大跨度屋盖的结构形式,继而获得了连续的复合的建筑空间。建筑也就成为了真正的意义的建筑,正是在古罗马时代新型建筑材料的出现推动了新的结构形式的产生进而获得新的较大的人类活动的室内空间。就功能决定形式而然,以上的变化必然带来建筑形式的新的突破。我们在研究建筑历史的过程中可能会发现在罗马的建筑上仍然有希腊建筑的影子,罗马人在建筑形式上仍然沿用希腊的柱式,出现古罗马五柱式,罗马的柱式已经没有了希腊柱式结构上的意义,柱式已经成为了壁柱。成为一种装饰,同时由于罗马建筑的体量、建筑的层数的增大希腊的柱式又在罗马时期演变成券柱式、连续券、巨柱式等多种形式。从古罗马的建筑形式生成之初,它是在古希腊时代的建筑形式范围内发展,直到找到适合新技术的建筑形式的出现。我们常说光荣属于希腊、伟大属于罗马。希腊和罗马创造了古典建筑的文明开创欧洲建筑形式的先河。在继承与发展中结构技术的创新领先于建筑形式的创新。

3.中世纪的建筑

欧洲的中世纪是神学统治的社会,建筑的类型以教堂为主,高耸的教堂留给我们更多神性的表达,建筑风格更趋于美观,由其是以哥特时期的建筑最为典型高耸的向上建筑风格直指上苍表达着与神的交流与对白。形式的表达继而带来的神性化的想象赋予了哥特建筑的神性的神秘感。我们剖开哥特建筑的形式寻找带来这种形式美的根源在于中世纪结构技术的发展,在中世纪时期继承了罗马的十字拱的技术,在此基础上将罗马的十字拱发展成为四分类骨拱,同时将单圆心的拱变成双圆心的拱形成了框架式的双圆心的尖拱,同时拱顶所产生的侧推力由新力学构件飞扶壁传到外侧的横墙上,这样整个结构体系就变成了框架整个的受力过程屋顶的荷载传递给尖的肋骨拱——柱子(竖向的力)——基础——地基完成,而拱所产生的水平向的推力传到侧墙——传到基础——地基。这时配合肋骨拱柱子也形成了束柱的形式,摆脱了古典的柱式,达到中世纪哥特式教堂的结构与形式的完美结合。

4.资本萌芽与绝对君权时期的建筑

在这段历史时期主要包含文艺复兴建筑,法国古典主义建筑巴洛克建筑在这段历史时期建筑的结构形式并没有较大的改变,设计师在考古等领域的发展的带动下形成了对古典文化建筑的热衷与模仿,创造了具有特设的文艺复兴建筑,法国古典主义建筑巴洛克建筑从早期的对古典建筑的模仿,创新到晚期的巴洛克建筑的推器繁琐变形,反映出形式主义的已经走入到了末端,设计师不顾及形式美的产生的动力在于结构技术的变化,这个时期的人们试图创造出新的形式无奈由于结构的不改变所以形式的变化是表面的是化妆术,不会出现脱胎换骨的变化。

伴随着186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生,建筑界又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变化,这种变化时由于新的建筑材料的出现,也就是伴随着机械化时代工业发展提供的大量的人工材料。由质地纯正的、经实验鉴定的、用一定原材料生产的人工材料代替质地混杂的、不可靠的材料,例如,型钢和更加新的钢筋混凝土都是计算的纯粹结果,它们精确地、充分地利用材料。由此带来了建筑形式的新变化,体现到了大框架的建筑上面。伴随着新材料,考虑到墙和窗子的构造,最终的结果是一米厚墙上的天然优质石头被轻质的煤渣空心薄墙壁等取代。钢和钢筋混凝土对机械化时代现代建筑的发展有着极重要的影响,钢结构的材料和结构特性与木结构颇多相通之处,而混凝土却与此不同,其构件在连接(浇筑)之后,融为一体,是化学式的连接。钢构件通常也非常适于线性地使用和表现“线的构成”。除了钢和钢筋混凝土材料以外,合成树脂、塑料、金属等作为基本材料与由玻璃纤维等作为增强剂制成的复合建筑材料在机械化时代也日渐普遍,而且其性能也越来越好,用这些材料制成的型材、线材等工业组合建筑制品,也能给人以超越技术美而升华为科学美的审美感受。

5.现代建筑形式的迅猛发展

数字化信息时代的建筑材料将变得日益复杂,集成技术用于建筑材料是数字化信息时代材料科学发展的基本趋势,纳米技术也为材料的集成化提供了技术基础。但是,到目前为止,这种集成化的材料还没有发展成熟,准确的说现在这种材料是以“构件系统”的方式表现的。

现代建筑的经典作品中,不少也是新科技、新材料的使用产生的建筑形式美,采用玻璃墙的西柏林新国家美术馆,从建筑平面和立面上来看都具有浓厚的古典庙堂的气氛,但是与帕提农神庙等古典庙堂截然不同的是它所使用的材料——钢材而非石料,于是建筑以相似的形式给人以完全不同的审美感受。采用光电幕墙技术的英国利物浦基础物理研究院、德国哈姆尔城市大厦满足了恶劣天气对幕墙的所有要求,也满足建筑的物理需求,比如阻燃、保暖、隔热等,而且可以把光能转换成电能。光电幕墙加装了光电模板后,可代替抛光的自然建材,并且在光电幕墙的生产、使用直至报废都可以实现对环境的无污染。光电板成分中没有有毒物质,不会在建筑物起火时出现任何诸如释放有毒气体等危险。而采用气凝胶玻璃板的巴伐利亚的建筑事务所可以使日光均匀分布于更大进深的室内,而且有效地避免了眩光。

可以推测,一旦某种建筑材料集中了多种功能,建筑形式也将发生相应的变化。例如以上两种材料作为建筑外墙材料以后,建筑外墙形式变得更加轻盈、通透,整个建筑形式也跟随着发生了变化,给人以一种全轻质、高强和多功能的建筑材料所带来的必然是灵活多样,构造精致的建筑形式。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