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地理中考必背知识点8篇

时间:2022-11-28 20:06:30

地理中考必背知识点

地理中考必背知识点篇1

关键词:高考英语阅读 背景知识 获取手段

高中英语教学大纲指出:“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听、说、读、写要进行综合训练,在进一步提高听、说、读、写能力的同时,更侧重培养阅读能力。”高考阅读理解包括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阅读的速度要快;二是理解的准确度要高,两者缺一不可。具体特点是:题材、体裁形式多样,选材原汁原味,长句、难句增多,生词量加大,注重语篇深层理解,知识面逐年拓宽,主要考查对全文主旨的领悟能力、内涵分析与逻辑理解能力、运用文化背景知识的能力、对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理解能力,以及揣摩作者观点、意图的能力。因此,了解英语国家风土人情、历史地理等文化背景知识,对确切理解文章所需要表达的内容,有着重要的作用。命题者往往要从常识角度,跨文化差异角度来考查考生有关方面的知识和判断能力。以下便是本人经历高中英语教学多年,及通过对历年高考英语阅读题进行分析所总结出的点滴体会。

一、 文化背景知识在高考阅读中的体现

在近几年的高考阅读理解中,或多或少涉及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识。如2003 NMET的阅读理解中就涉及了诸如介绍里斯坦――达库尼亚群岛,小狗伴读的教育科学实验,日语中的外来语以及打印机、复印纸的科普知识等大量的内容。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与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具备丰富的文化背景知识的考生,会轻松自如地根据文章所提供的逻辑推理判断。这就要求学习者通过广泛的阅读,逐渐获得英语文化背景知识,并内化为自己的社会文化意识。

二、 背景知识的积累对高考阅读理解的必要性

纵观历年高考阅读题,选材十分广泛,内容涉及到政治、历史、地理、社会习俗等方面。因此,学生在平时有必要抽出时间读报、看杂志及各类课外书籍,有意识地积累各方面的知识。

有些文章,虽然在阅读的过程中没碰到一个生词,也没有语法障碍,但是若没有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识,就不知道在讲些什么。跨文化词汇的积累也是语言学习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在英语学习中,我们常碰到一些词汇,反映某个国家的文化,但我们却不能在汉语中找到它们的对应词。所以积累跨文化的词汇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是十分必要的。

三、 获取文化背景知识的途径

1. 加强“两读”,注意积累

“两读”指的是阅读和朗读。因为阅读是外语学习中重要的“输入过程”,也就是积累过程。有了足够的积累,才能有丰富的词汇及背景知识。在阅读时,应有目的地选择难易适中的相关读物。这样有选择性的阅读既能提高对英语的分析能力,又能训练自己的思维。同时尽量做到分类阅读,使题材和体裁多样化,避免单一的阅读。例如,每天限时(每分钟64字)阅读一两篇(体裁、题材不同)与高考难度相当的文章,尽可能多地了解社科前沿和英语国家文化背景知识,保持对英语语言的敏感性。也可以充分利用报刊杂志使学生积累相关的文化背景、社会习俗、社会关系等方面的知识,培养其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

2. 利用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培养文化意识的主阵地,教师除了挖掘教材里的文化内容以外,还要精心备课,严格组织教学,适时给学生补充与教材内容有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在教学中,教师要把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要注意对教材中涉及的文化背景内容随时进行讲解,指明其文化意义。在组织课堂教学时,可营造特定的文化氛围,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根据语言环境正确使用语言。教师还要找寻与学生身边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并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兴趣的英语国家文化知识方面的文章作为教材的补充,注重加强对学生的引导,使他们正确对待文化差异。

3. 利用多媒体、网络

可以让学生访问提供英语学习的站点,广泛涉猎文化背景知识,还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直接让学生观看英文版经典影片,也可以有选择性地让学生听世界政要、商业巨子的演讲等。这些内容本身就是英语文化某个侧面的缩影,通过看、听这些材料,学生能够从中了解西方国家的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等,了解和学到许多与目的语文化有关的语言交际的方法和手段,有利于正确认识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4. 创设对话的文化语境

地理中考必背知识点篇2

我们说的背书,决不是死记硬背。背书不仅要勤奋刻苦,更要讲究方法、技巧。背书如果不得其法,往往事倍功半。做了过多的无用功是某些学生背得比别人多却考得没别人好的最主要原因。那么,历史究竟如何“背”才能收到最佳效果呢?

一、把厚书“背”薄

教材是历史知识的主要载体,也正是我们要背的书。但人教版高中历史三本必修教材就有68万字,再加上两本选修教材,字数超过110万,比120回的《红楼梦》(约100.9万字)还长。如此囊括古今、包罗中外的“厚书”,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全部背下来是绝无可能的,也是毫无必要的。要掌握它,只有一种办法,那就是提纲挈领,将那些体现历史阶段特征(横向)、构成历史基本线索(纵向)的主干知识提取出来,认真归纳整理并理解记忆;同时注意加强知识点之间的纵横联系,将分散的知识点连成一个有机整体,从而形成由知识要点(点)――阶段特征(纬)――基本线索(经)构成的条理清晰、层次分明的历史知识网络。这种“削枝去叶,突出主干”的背书办法,不但可以将厚书背薄,减轻记忆负担,而且能够让学生在梳理主干知识的过程中不断巩固基础知识,有效地防止对知识板块的遗忘和疏漏。在这个过程中,分析、综合、比较、归纳、语言表达和信息处理的能力不断得到锻炼,历史思维、文化素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提升。而这些素养和能力正是“新课标”和“考试说明”中强调的重点考查的内容。

二、把薄书“背”厚

因为“背”历史一般都是从背教材开始的,所以“由厚(教材)到薄(主干)”是顺向学习过程,这一过程有利于检验同学们能否从微观上把握教材内容。但要检验同学们能否从微观上把握具体的历史知识点,还必须有一个“由薄到厚”的逆向学习过程。同学们自己整理的主干知识结构、课堂笔记、“新课标”以及“考试说明”都是概括性很强、相对笼统的“薄书”,但其中每句话都包含了很多知识要点。我们不仅要掌握每句话包含的知识点,还要追根溯源,找出与这句话相关的知识点,力求对每个知识点的来龙去脉和左右关联都一清二楚。这样,本是一册构建历史框架的“薄书”,由于不断被填入相关知识点,也就变得越来越厚了。

地理中考必背知识点篇3

具体的方法有三:

( 1 )找难点、抓重点;

( 2 )联系实际提问题;

( 3 )做好预习笔记。

2.如何听课

1.政治老师讲了好多有趣的事,但考试有不考,我应该怎么办?

老师讲有趣的事,第一是为了调动大家的学习兴趣,第二是为了说明政治上的原理。学习政治主要目的也不是为了考试,而是要通过学习提高自己的理论素养,道德品质,从而促使个性的全面发展。因此,在课堂中,不能因为与考试直接相关的内容就认真地听,而与考试相对较远的内容就不听,要重视课堂学习的体验过程。

2.老师上课的节奏很快,我不知他上到哪里了,应怎么办?

老师上课不可能适应每一个学生的听课习惯。如果你跟不上老师的上课节奏,说明你对教材内容比较生疏,因此,务必做好预习工作,通过预习,明确了上课内容,即使老师上课节奏快,也是能跟上他的思维。

3.黑板上有板书,课件上又有内容,我课堂笔记得如何记?

有利于解决疑惑问题的信息必须要记,一堂课主要的知识点也要记,还有一些信息是教材中没有的,要尽量记。课堂笔记是预习笔记的完善与补充,要在预习笔记中留出一些空白处,就是为了记下上课中所得的重要信息。有时教师上课节奏快,信息量也大,那就要学习记下关键词、记下思路。等课后再去整理。

4.提高听课的效果要处理哪些关系?

要处理有趣与无趣的关系,一堂课不可能 45 分钟都有趣,有趣的内容要听,无趣的内容也要努力地去听。要处理好听课与笔记的关系,一边听一边记下重要信息,不要只听不写,也不要只抄写板书,不听老师讲解。要处理好白板与黑板的关系,它们本是相辅相存的关系,而主导这些板书内容的根据主要是教材。因此,不要只看白板生动有趣的内容不记黑板中的板书内容。

3.如何记笔记

1、如果我把重点内容全背下来,可以不记笔记吗?

要提高学习效果,必须转变死记硬的学习方法,要多思考、多积累,同时也要勤做笔记。

2.笔记具体记有哪些内容?

第一,是预习阶段的预习笔记,主要对重点与难点知识及时勾画。

第二,听课阶段的听课笔记,把教师在上课中呈现的一些新信息记录下来,

第三,就是复习阶段的笔记整理,画一画单元知识框架图,列一列相同类的题目,比一比易混淆的概念与原理。

3.笔记什么作用?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记笔记最基本的作用就是保留信息、强化记忆。预习笔记有收集学习素材的环节,则可以积累资料,扩充新知,获得许多新知识。课堂笔记要求注意力高度集中,记笔记能提高听课的效果,而整理笔记是反思的过程,自己分析与综合能力会得到训练。

4.课堂笔记来不及写怎么办?

这是如何记课堂笔记的问题,有人常常因记不全教师讲解的内容,而放弃了记笔记的好习惯。课堂笔记不必记下上课的全部内容,如果在预习笔记的基础上记课堂笔记,课堂中主要记下一些新信息,有时内容比较多,全记下来确实有困难,那么就要学会抓重点,先记下关键词,如果还是不行,课后向同学借听课笔记,补上遗漏的内容。

5、错题集与笔记有什么区别?

笔记主要是对重要知识点的摘要与理解,而错题集是自己犯错习题的收集与纠正。笔记与错题集还是分开为好,这样显得更有条理。

4.如何复习

定期总结,查漏补缺复习可分三种,课后复习、单元复习与考前复习,其复习的重点应有所区别。

复习要做到及时,首先要做好课后复习,当天学习的内容当天就要复习,课后复习的目标是巩固基础知识;

学习完一个单元,就要进行单元复习,其目标主要是掌握单元的知识结构,考前复习是为了应考,可运用归类法、比较法来进行复习,同时,要重视各种典型题的复习,提高审题与解题能力。

1.复习阶段除了看书外,还要做什么?

复习的目标有两个,其一,是巩固基础知识,其二,就是提高自己的学科能力。因此,就看书是不够的。复习阶段,同样要关注社会问题,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要多反思,有了感悟也要写写随笔,这样对自己的能力提高非常有帮助。

2.如何抓住复习重点?

重要知识点不等于复习重点,复习的重点对每一个人来说应该是不同的,重要的知识点与自己薄弱环节都是复习的重点。

3.为什么说联系社会热点问题进行复习是必要的?

要提高自己的能力,必须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社会热点是会变化的,而理论是相对稳定的,如果能运用相对稳定的理论分析变化中的社会现象,表明已经学活了理论。例如:我国银行利率有升有降,而教材中只有中央银行有制定货币政策的职能表述,如果在复习时,结合当前的货币流通实际,则能明白中央银行调整利率的原因,从而得出货币政策的调整必须符合客观实际的结论。

5.如何备考

1.备考的首要任务是什么?

不管是什么考试,首先考查的就是基础知识,当然,现在的高考越来越重视能力的考试,但能力也是以知识为基础的,不掌握基础知识,既是能力有多强也无从下手。所以,备考的首要任务就是掌握基础知识。政治基础知识指的就是概念、原理,因此,复习时首先要把这些概念与原理疏理一下,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记在心。

2.如何提高自己的审题与解题能力?

掌握审题技巧,提高解题能力是备考的另一重要目标。解题能力的提高需要一定数量的习题训练,当然,练习也不是做得越多越好,只能说不同类型的题做得越多越好,很多同学喜欢购买教辅书、练习卷,拼命地做,但解题的方法仍然没有掌握,这种盲目的练习是时间的浪费。审题与解题的能力提高关键不在于练习题的数量,而在于是否能归类复习,是否能对不同类习题进行反思。

3.如何调整考前的心理?

任何考生面临考试都会能一定的紧张感,适度的紧张对不密闭会能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过度的紧张不仅对学习还是身心发展都是不利的。有的人就是由于太紧张,考前睡眠不好,注意力不能集中,考试时脑子一片空白。因此,备考的准备也包括心理上的调整。首先,要有一个良好的心态,不要把考试看成是决定命运的考试,也不要整天想着考试的结果。其次,要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不要因考试而改变休息时间,再次,要保证营养,健康的身体是良好心情的基础。

6.背

即是背书,众所周知,学习政治一定要背书,但是,背书也要讲究一定的技巧,背书要有内容、有目的地背,千万不要盲目地背,否则,不但学不好政治,还会造成一定的心理影响,觉得学来学去都学不好,干脆不学算了。

因此,一定要学会背书,那么,该如何背,首先,确定数量,每天背书的内容不能太多,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太急功近利,每天最多只能背3---4道题,不能太多,太多就很容混乱,并且记不牢固。

所以每天将这些题牢牢地记在脑子里,这样每天一点点地背,一个学期下来,你脑子里就储存着大量的知识,到考试前再认真复习,这样,怎样的考试都不怕了,考试成绩一定也上去了。其次,要明确背书内容。许多学生都是不知读什么的,总之,拿起书就无目的地读,因此,一定要明确该背什么,每天老师上课要划起来的简答题就是背的内容,政治只有简答题是最需要背的,其它的实际上都是靠理解、分析的。

7.看

即是看书。

其实很多学生都以为只要背完书,政治就学完了,实际上,背书只是学政治的基础,而且,只靠背书,考试只能是考合格的层次,要成绩再上一个台阶,取得优秀的成绩,还要学会看书。将课本的内容看深、看广、看懂,理解课本的内容,并养成边看书边思考的好习惯。看书也要懂得怎样看,看老师划起来的重点、难点,课本的大小标题,课本特别标注的内容。只有不断地看书,才能真正将老师传授的知识掌握、理解,才会在各种考试中得心应手,应对各种试题。也只有学会看书的学生,才会主动地学习,才会学到更多的知识。

8.用

即是用书。何谓用书,实际上就是运用课本的知识回答问题的能力。

无论是在考试还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学习的目的实际上就将知识应用。如果你很努力地背了书,看了书,但最终你却不懂得将头脑中的知识应用,实际上等于你什么都没有学。

那么,应该样用书呢?首先,多做练习,做练习的过程,实质上就运用知识的过程,我一般情况下,教学生做练习必须经过三个程序,

第一:先不要看书,将所有会做的题目做完;

第二:将不会做的题目查阅课本,从课本找答案;

第三:不会做的题目抄答案。三种程序采用三种不同的色笔做标记,复习时,第一种粗略看一下就行了,第二种认真地复习一至二次,第三种要多次复习。

只有这样,才能全面地掌握课本的知识。其次,在平时生活中,多些利用课本的知识,讨论一些国内国际的时事,将知识面扩阔,将课本的知识深化,而且也可以提高学习政治的兴趣,使学习政治变得不再枯燥。

9.注意认真听讲,积极回答、勤于思考、勇于提出问题

教师备课是将知识和学生的实际结合起来的,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同学们应当认真听讲,积极回答并认真倾听别人回答的问题,思考老师的点评和你的思考有什么不同,以便加深理解所学内容。

例如关于“三个代表”思想的定义,有的同学能倒背如流,而换个问法:请试举天津市政府如何以“三个代表”为指导勤政为民的,却无言以对了。为什么?因为他不去思考其真正的涵义,只知道机械记忆概念。我们天津的天变蓝了、地变绿了、路变宽了、河变清了、人们生活提高了,这正是“三个代表”思想的伟大指导。

还要勇于提出问题,首先是要发现问题,而发现问题是思考问题的关键。再如有的同学通过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过程的学习提出苏联解体、东欧巨变如何看待,就是一个很有质量的问题。

10.高质量地完成作业

政治题的练习要少而精。要把每次练习当做考试,按考试要求去做,做后要总结:错在哪,为什么,如何改进等等,每次练习都要有提高。

掌握知识的脉络要点

①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来串起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大动脉。

②以总复习上的课题、节题、框题、标题为线索。

③以各课的知识体系表为依据。

④最好是在此基础上自己总结知识体系表,化为自己的知识,做到知识的理论化、系统化,做到纲举目张、胸有成竹。

11.分专题、多角度练习

例如可分:经济发展、可持续发展、“三个代表”、共同富裕、精神文明建设等专题,也可从法律、时事、政治等角度去归纳。通过专题和多角度研究,可以将知识内在的联系更加明确、重点突出。

12.要理论联系实际,要关注生活、要关注热点、要关注祖国和人类的前途命运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指导实践,不应该只做“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书呆子。而应该做“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

地理中考必背知识点篇4

背景知识课堂教学教学效率语言和文化是不可分割的,并且不同民族间的文化有着种种深刻、广泛的差异。中、西方文化差异给英语学习带来的障碍是多方面的,并且渗透到教材和我们英语学习的其他领域中去。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对西方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使学生对文化的差异有一定的了解是相当重要的,这不但可以激发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提高英语教、学的效率,而且也是正确理解、把握和运用英语的关键之所在,所以,我们要学好英语,不仅是对单词,语法的死记硬背,还需要了解这个国家,特别是这个国家的文化。

在教学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教科书都是我们使用得最多的,教科书通常都包含着这几个部分:课文、练习题、词汇、解析等。除了教科书之外,教学参考书也是我们使用最多的载体之一了,它们给我们提供很多的教学资源,给我们提出一些教学建议。教科书和参考书以及其它的参考资料,给我们的教学提供了很多的便利,使我们能够更好地研究和理解教材,运用教材,更好地进行教学。可是在实际的教学中,我感觉到我们忽略了一个很重要的部分,那就是教学参考书中的背景部分。一些教学参考书会在一些课文后给出相关的背景介绍以及补充。比如,在新课标英语教材必修1的第四单元,教学参考书为了让学生了解更多的关于地震的情况,对世界上一些大地震作了相关的介绍。那么,这些背景知识对我们的教学有什么重要性呢?我们应该怎样收集和应用背景知识呢?

一、背景知识是对我们教学中课文知识的补充和扩展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往往要对教材中的课一些必要的解释,要完成这一步,我们就得借用背景知识。在新课标英语教材必修1的Unit 1之中的Reading部分提到:“I wonder if it’s because I haven’t been able to be outdoors for so long…”“Her family was Jewish so they had to hide or they would be caught by the German Nazis.”为什么他们要躲起来呢?为什么他们要被抓呢?对历史不怎么了解的学生也许就弄不清楚了。因此,在《教师教学用书》给出的Background中的解释是“One of their key policies was to kill all the Jews in Europe.”这点解释让学生弄清楚了为什么当时的犹太人为什么那么怕德国纳粹分子了。加深了对课文背景知识的了解,也就不会对课文有陌生感,学习起来也得心应手了。所以,通过对背景知识的阅读和讨论,学生不但很轻松地掌握了课文内容,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且还拓展了学生学习的空间,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

二、背景知识的学习是学生学习的深化和延续

单一的课文内容或课文辅导资料,会导致学生知识的缺乏,形成知识发展的单一性。而背景知识的学习,可以拓宽学生学习的范围,丰富学生学习的形式;背景知识的学习,是对课文学习的深化和延续,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起着很重要的作用,而且学生在学习背景知识的过程中,还掌握了许多其他的学习方法和获取信息的途径。

学生在查找资料的过程中,他们充分运用了现有的资源,帮助他们解决问题,更可贵的是,他们学会了使用网络,这个在现在社会上起着举足轻重的媒介。在《学习的革命》一书中,把网络看成是“未来学习世界的投资模式”,呼吁我们“不要等待政府的行动,不要等待将来用语音控制电脑信息处理器。从学习在文字处理机上进行触摸式打字开始,尽量将电脑工作与你正在学习的其他一切结合起来,并由此开始积累你的知识”。而学生们恰恰就做到了这一点。

同时,学生在课外学习的过程中,由于他们学习的方式有了变化,学习的范围也有了很大的扩展,学习的媒介物也不同,不总是一成不变的书本,而是丰富多彩的网络和社会中的具体的事例。这样他们就觉得学习并不是那么枯燥无味,而是增添了许多乐趣,从而激发了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积极性。

三、背景知识的学习能帮助学生形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中对学生“资源策略目标(七级)”的要求是:“通过图书馆、计算机网络、广播电视等资源获得更广泛的英语信息,扩展所学知识。”对背景知识的学习过程,是学生形成资源学习策略的过程,也是形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过程。学生要对某一特定知识进行收集,他要了解哪些资料对他的学习是有用的,这些资料从哪里可以得到;要独立查询图书资料以及一些报刊杂志或网络资源;要对所收集到的资料做好记录、整理、总结、运用。这是一个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完成这一工作的过程中,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文献收集的技能,达到了学习资源策略目标的要求,而且也形成了他们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背景知识的收集、整理和运用

背景知识对教学,尤其在新课程形势下的教学非常重要。因此在这种形势下,我们必须会收集教材相关的背景知识,并正确的利用它们为我们的教学服务。但是,需要提供大量的背景材料,是课堂最浪费时间的地方。那么,如何采取有效的办法与途径把这一部分时间节约出来,提高课堂效率呢?因为,提供大量的背景材料,提高课堂效率,是为了服务教学,所以,针对这个问题,根据背景材料的难易程度,重要程度可分为学生收集展示,老师收集展示和师生共同收集展示三类。

1.学生收集展示

对于一些较简单的背景资料,在学生的个人能力范围中,可以让学生自己收集整理,通过小黑板、板报、手抄报等方式进行展示,因为这些可以在课余时间完成,所以,可以在上课前留出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准备,到上课时学生已经熟练掌握了这部分知识。另外,自己的劳动成果还得到了展示,可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参与意识。如在英语学习中,常见到一些人物传记之类的短文,为了让学生对人物背景能够进行更好的了解,从而可以更好地理解短文,需要学生对人物背景资料进行收集、整理。但是,为了节约时间,老师可以根据需要在课前一周或者几周前布置任务,这样学生可以有充足的时间收集和展示。

2.老师收集展示

老师和学生的能力存在着差别,特别是对于一些比较难的知识点,单纯从学生的讲解很难实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所以,需要老师对这部分知识进行梳理和讲解,老师可根据学生的水平,对所需材料进行收集和展示。如在讲解定语从句时,因为学生初次学习从句,所以需要老师的收集和展示。

3.师生共同收集展示

地理中考必背知识点篇5

关键词 闭卷;思想品德;课程教学

下面就闭卷考试背景下如何进行九年级思想品课程教学谈谈一点,一孔之见,抛砖引玉吧!

(一)无论考试形式如何变化,基本知识永远是考试内容的本源,是回答好一切问题的前提,教学中要强化学生对基本知识的记忆、理解和把握。笔者觉得,重新回归闭卷考试后,适当加强记忆方面内容的考查。因为基本知识是能力的载体,培养能力必须以熟练掌握、理解基本知识为前提,没有基本知识就不能读懂材料,形成不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老师教学时必须始终把基本知识的教学掌握放在第一位把对基本知识的识记、理解和运用作为根本出发点,这方面就必须要求学生多记忆知识。因为:(1)记忆是提高能力的前提。 (2)记忆也是组织好答案、运用学科语言的必要条件。没有记忆作基础,答题时就会白话太多、词不达意、缺乏逻辑顺序等现象,影响得分率,甚至是胡乱写些与答题内容无关的内容或想当然的编造一些废话,根本就不能得分。需要记忆的一些基本的、重要的知识,一是基本概念,如可持续发展、科教兴国、一国两制等。讲究记忆的方法:一要理解记忆。二要抓关键词记忆或特殊句式记忆,这就是先找出能统领记忆内容的关键词进行记忆,然后再通过关键词扩展记忆内容。

(二)须对每课活动课中的一些问题和要求作适当的拓展或归纳,以深化教学内容或将材料内容归纳上升为观点。而这部分内容又恰恰是闭卷考试中“开放性”试题设问灵活、归纳性概括性极强的表现形式之所在。这些内容多是通过阅读材料提出问题要学生思考,帮助学生掌握课文内容、升华课文内容而设置。有的是要告诉学生要树立止确的是非观,有的则或从材料归纳出观点,或用观点引出道理、或明确道理。对这些内容,如果我们不给学生归纳、引导,给他们明确的答案,学生就会感到茫然,无所适从。我们不能把学生的水平看得太高,不要以为他们对这些问题都会做,我们要耐心细致的加以引导,给学生以正确的答案,使学生在这方面有足够的知识储备,不要怕麻烦,要有耐心。但在教学中不少老师却以“思维开放灵活、答案不惟一”为理由而敷衍了事或者根本不管,致使中考时学生在这类问题上的答案上花样百出,甚至没有止确的是非观。所以,忌对知识仅作浅层次的记忆而忽视对知识的深层次理解运用。

地理中考必背知识点篇6

一、忌满堂灌一言堂,宜师生互动

高中政治学科共有四个必修模块和一个选修模块,知识庞杂且理论性强,较抽象和深奥。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教师常常担心如果让学生参与教学讨论,不能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有的教师甚至认为让学生参与教学讨论收效甚微,简直是浪费时间。于是,课堂教学就出现了教师满堂灌、一言堂的现象,教师将所有的考点一股脑儿地灌输给学生。时间一长,学生也懒得思考,而且也不会因为回答不出教师的问题而站在那里面红耳赤。两厢情愿的结果就是课堂死气沉沉,教学效果差强人意。

在新课程背景下,政治试题考查的不再是纯粹的书本理论知识,而是运用书本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原先只要学生记住了书本的知识就能迎刃而解的问题,在现在的试卷上基本已难见踪影。现在的考题即使考试时允许翻书作答,学生也未必能写出正确答案。因此,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新课程的教学要求,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组织课堂教学时应师生互动、讲练结合,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二、忌重知识轻能力,宜知能并重

在传统的高中政治课教学中,教师常常重知识的传授轻能力的培养,重记忆轻理解。在这样的教学背景下,学生普遍是死记硬背,花大量的时间去识记书本知识,却忽视政治思维能力、解题技巧的训练与提高。学生背得十分辛苦,但解题时面对新材料、新题型却一头雾水、束手无策。问题的症结还是在于教师的教学理念没有发生根本性的转变,书本知识的识记固然很重要,但“授之以渔”,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显然更为重要。

在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政治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增强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能力。这就决定了教师在教学中必须知能并重,以培养学生能力为核心。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除了确定知识目标之外,还要体现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目标,能力目标的确定切忌空洞、形式主义,要切合实际,具有可操作性。高中思想政治课主要培养学生以下四种能力:提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政治教师在授课时不能就书讲书,而是要结合当今的社会热点、焦点选取合理的、可读性强的情境材料,再通过提出相关的问题来引导学生思考、探究,从而理解和掌握书本的观点和原理。

三、忌题海战术,宜精选精评

长期以来,教师习惯于“考什么教什么,教什么考什么”的教学思路,通过做大量的习题来加深学生对书本知识的识记与理解。这种做法的恶果是明显的,重复做题,效率不高不说,还牺牲了学生大量的休息时间。教师讲义一发,愁坏了家长,累垮了学生,题海战术可谓劳民伤财。但很多教师仍然喜欢沿用老模式,从网上下载几份试卷,原封不动地印发给学生。在他们看来,多做题目可以熟能生巧,说不定考试时能还碰到相同或相似的题目。

在新课程背景下,对学生基础知识的考查更多地通过设计新情景、提供新材料这种形式,设问的形式也是灵活多样的,更多的是考查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如果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不到提高,学生死做题目是低效的,况且在新高考这个背景下留给政治学科的学习时间非常有限,因此教师想通过题海战术来提高学生的成绩的办法已经进入死胡同。面对新高考,教师只有精选、精讲题目才能走上捷径。精选题目首先是针对性,必须围绕考纲考点;其次是适用性,必须适合本班学情;再次是新颖性,新材料、新情景、新角度反映书本知识。精讲题目要强调的首先是典型性;其次是发散性;再次是启发性。

地理中考必背知识点篇7

关键词: 区域地图 地理复习 二轮复习 文科生 高效应用

为了体现素质教育与新课标的要求,现在高考地理命题多“以能力测试为主导,以热点问题为切入点,以区域地图为考察背景,考查考生运用相关课程主干知识、基本技能分析、解决实际地理问题的能力”为指导思想。在紧张而短暂的高三学习中,一轮复习基本是完善、强化基础知识,重在基础,但学生的知识体系还未能完全构建,知识比较零散。二轮复习是在一轮复习基础上对高考主干知识进行重组、归纳及整合,从而把知识系统化、网络化和条理化,使学生地理分析、判读、阐述能力得以提高。因此,地理二轮复习是高考应考能否成功的关键。

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语言,地理复习离不开地图,笔者在二轮复习中以区域地图为背景展开,在实践操作中主要采用以下方法。

一、利用地图册中的现有地图,或者教师提供的素材,引导学生思考、提出地图中可能的考点。

二轮复习是在一轮详细复习的基础上进行的。在二轮复习过后,很多学生成绩下滑,简单问题失误率居高不下。笔者认为关键是没有抓好二轮复习的实质。很多教师在二轮复习中多采用题海战术,学生花了很多时间,但能力的提高却十分有限。甚至很多学生在二轮复习中不知道怎么看地图、看什么、分析什么。如何落实二轮复习是关键,在复习中学生一定要回归地图册,以区域图为背景,落实一轮复习中的主干知识、基本技能并进行归纳总结。例如:以智利的地形图为背景材料(如图1)为例,引导学生分析,经过小组讨论、问题汇总,归纳如下:

图1

二、利用区域地图构建知识框架,完善知识网络体系。

高考命题以热点问题切入,以关键区域为背景,考查学生对地图的判读、分析、获取信息,利用地理知识和技能,描述和阐述地理事物的能力。笔者认为二轮复习要抓住区域背景,必须以必修1、2、3为载体,不应该为了复习区域而复习,在此过程中,区域只是背景,必修1、2、3才是区域主干知识的必要储备。在复习中建立区域地图的复习框架,学生不仅学会看地图,而且相当于把课本必修1、2、3又复习一遍。近几年广东高考地理侧重于对学生地理知识和技能的考查和应用,学生需要具备扎实的基础,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例如:以北欧区域地图(图2)为例,引导学生建立区域知识网络框架如下:

图2

三、完善区域地图,形成心目中的“复习地图”。

地理复习中地图的解读和分析往往是学生备考地理的一大难题,特别是地图定位问题,学生更是束手无策,经常成为考试的失分点,这是学生一轮复习的首要问题。

为了打好基础,笔者要求学生在高二开始一轮复习时就详细复习初中地理、世界地理及高中地理的三本必修。为了拓宽知识面,有选择性地复习选修教材。在复习过程中我们强化“三步走”。

初期:教师提供底图,底图要求有经纬网、河流、湖泊、城市铁路线等要素。分专题要求学生进行填图训练(政区图、河流与湖泊图、地形图),经过初期的填图训练,结合部分重难点知识的训练,学生对区域地图有了较好的整体把握,形成了牢固的空间知识网络。这个阶段对学生和教师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学生填图,教师及时进行批改指正,及时核对标准答案,以防学生记住错误信息,影响后期复习。

第二期:教师不再提供地图素材,各种模拟考试、练习题中有着丰富的地图素材,成为学生主要的信息补充来源。试题中的地图多是局部地图,应用中要求学生回到整体地图中进行区域定位、分析,对区域地图有整体把握和分析。

例如:2011年广东高考文综地理第41题以西北地区石羊河流域为考查地点(右图所示)。

图3

为了清晰了解西北地区的地图分布情况,学生要回到地图册上进行知识的梳理与归纳。

操作步骤如下:

第三期:第三期的复习主要是二轮复习,高考冲刺阶段,此时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掌握已经相当丰富,对知识点的处理也到了归纳概括的关键阶段。要求学生能够在三个月内系统梳理知识,以地图为背景资料,对现有知识进行化繁为简、归纳梳理,形成主观问题的答题思路和答题模板。笔者要求学生在梳理过程中切记一般规律+特殊规律+个体规律三个原则,形成完整的知识链,举一反三,这样在高考主观问题应考中就能拔得头筹。

经过“三步走”,学生逐步建立了心目中的电子地图,并且对地理知识点做到不陌生,答题思路清晰,定位准确,判读精准等。

地图是地理课程的第二语言,小小的地图承载了丰富的空间信息数据。“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文科生只有在高考复习中高效利用各种地图,才能把空间思维的局限性缩小,尽可能发挥文科生语言文字功底强的优势,科学学习地理,做到事半功倍,取得良好的复习效果。

参考文献:

[1]鲁学军,周成虎,龚建华.论地理空间形象思维:空间意向的发展.地理学报,1999,9,VOL54(5).

[2]冯晓丽.如何利用地图复习区域地理.学术研究,2010(10).

[3]沈朝伟.“百图齐放,殊图同归”――例谈高效地理复习中的“多图一用”.地理教学,2014(5):51-54.

[4]杨山,陆静.中学人文地理教学中地理空间分析能力的培养.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0(10):8-9.

地理中考必背知识点篇8

【关键词】课堂教学效率 生活背景知识 优质提问

学习知识的过程永无止境,如果最初的教育提供了终身继续工作之中和之外学习的动力和基础,那么这样的教育是成功的。反过来,也就是说,如果学生学习语文、学习历史,不能激发他们对语言、对文化的热爱,如果学习物理化学,不能激发他们对科学的求知欲和渴望,不能让学生体验探索研究的乐趣,那么无论学生背了多少名篇绝句,记住了多少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掌握了多少公式定律,这种教育也是失败的。

政治课是门抽象的学科,虽说其中内容也是精彩纷呈,但想了解其中的奥妙也是件不容易的事,这就要求我们致力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了——将抽象的理论用形象的方法展现出来。建构主义认为获得知识的多少取决于学生根据自身经验去建构有关知识的能力,而不取决于学生记忆和背诵教师讲授内容的能力。因而如何提高政治课教学的效率让学生主动来学习政治,是摆在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成功的政治课堂教学离不开生活背景知识的有效运用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生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因此一堂成功的政治课必须要有精彩的“说事”,即寓理于事,以事明理。这里的“事”就是我们通常提到的教学素材。政治课教师要胜任自己的教学工作就必须积累丰富的教学素材。因为现在的教材是抽去了知识的生动过程和丰富生活背景的枯燥干扁的“压缩饼干”,所以,作为引导学生体验过程和方法的学科,生活背景知识便显得尤为重要。因而在学科生活背景知识的选用上应该考虑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从内容上来讲,为了最大程度地实现效用目标,教师在选择生活背景知识时应该充分考虑以下因素:与学科教学相关度、贴近学生生活且容易引起共鸣、社会关注度高、时代性较强、代表性较强等等,即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学生的特点(生活经验、思维能力等),生活背景知识本身特点等来进行选择,

第二,从数量上来讲,教学中教师必须要讲求效率。一节课的材料并不是越丰富越好,而是要尽可能用最简单的方法去最大化、最优化地运用教学材料。为此, 教师更应该学会如何“精”选学科生活背景知识,使其在课堂教学中发挥最大效应。

二、成功的政治课堂教学离不开课堂的优质提问

好的问题是促进学习的燃料。而现在一些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的课堂中,也出现了点问题——提问过多的处于低认知水平,缺乏目的性和针对性等,使提问流于形式,缺乏实效性。所以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要让学生真正完成一些问题的思考,就必须使问题“质优而又量精”。一个优质的问题应该有明确的目标指向,能有效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提高课堂的参与程度,并且最终能带来期望中的学习结果。因此,我们应从以下两方面来选择。

1. 内容关注点的选择:根据《高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教师在选择内容关注点时,既要立足于学科知识,完成教学目标,又要注重与学生的需要,学生元认知的水平以及社会生活相结合。第一,确定学科内教学内容的优先顺序。教师在课堂上涉及的教学内容有三部分,其一是学生需要熟悉的知识:来自教学资料、社会生活或教师经验中有助于学生了解知识的一些辅知识;其二是课程内容:学生应该了解和掌握的内容;其三是核心内容:浓缩某个课程或单元的核心内容,是我们希望学生们在遗忘了大量细节后还能保留的重要内容。教师在选择时,应考虑到:选择一个值得讨论的核心观点既保证该内容与学生考试标准相关又要和学生需求、兴趣相吻合。第二,确定学科外的内容选择。教师在内容选择上除了要关注学科内的知识外,还应该关注学生个体知识和社会生活知识或现象。而在这些问题中,学科知识、个体经验与社会生活的有机结合部分应该是最有力或最“密集”的问题。它既能符合学科教学的要求,又能有助于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2. 多种认知水平的互动:根据建构主义的理论,当学生在对信息进行积极处理时,他们会对信息进行组织以便于理解,同时还会将之与自己已有的知识体系联系起来,这样会使新信息更容易地融入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中,从而更有助于学生对新信息的保存。而死记硬背只是要求学生不断地一层一层增加新知识却增加了记忆的难度。为了帮学生更好地记忆和提高对知识的转换和运用能力,教师在问题设计中就必须充分考虑到各种认知水平的互动。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