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自闭症教师工作总结8篇

时间:2022-03-18 09:17:36

自闭症教师工作总结

自闭症教师工作总结篇1

关键词:家长;家访;自闭症;康复教育

【中图分类号】G420

事实上不管是上门家访也好,还是电话或网络交流也好,这些也只是为了更有效率地让教师了解学生的情况。因为课堂上的学生只是一个片面的个体,要全面发展学生,就有必要更全面地了解这些单独个体在不同环境下的表现,从而更好地对他们因材施教。而且根据教育学的原理证明,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同样重要,而不合理的家庭教育会影响学校教育的正常开展,并影响学生一生的发展。显然家访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了解学生的家庭状况,更是为了让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有机结合的一个重要环节。

一、 家访有助于家庭和学校的联系,促进教师和家长之间的相互沟通

教师通过对自闭症儿童的家访,可以让教师和家长更近距离的沟通,共同讨论儿童的行为问题、康复问题等,让家长知道自闭症儿童每天或每个星期在学校的学习、康复情况;例如:本周的教学内容是什么?在学校的情绪怎么样?有什么行为问题出现等等;在讨论中,教师可以和家长共同制定好的教学内容及对儿童行为问题有效的控制方法;

二、 家访能使班主任更加全面地了解学生,使学校教育更有针对性,提高教学效果

教师通过对自闭症儿童进行家访,可以让教师全方面的了解自闭症儿童在家的情况,了解自闭症儿童心理问题的原因,从而能够对症下药。有些情况,教师都可以从家长口中准确的知道。这样:一方面教师可以随时提醒家长在教育自闭症儿童时要注意的方式和方法,以免对自闭症儿童造成不良的影响及刺激到自闭症儿童的情绪问题;另一方面,也能使教师了解自闭症儿童的家庭情况,更好的做好家长工作,解决自闭症儿童各方面的问题,在教师、自闭症儿童、家长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让自闭症儿童能更好的发挥自己的特长。同时,也有利于自闭症儿童的健康成长。例如:在本班的卢泽彬小朋友,是东莞本地人,家庭成员有父母、奶奶,平时在家都是用广东话进行沟通及教学的,但在学校里都是普通话教学,上课时教师问一些简单的图片(雨伞、苹果、雪梨)是什么的时候?该儿童不懂得回答,这样我们教师就会认为该儿童认知能力较差;但通过家访活动后,我们看到了该儿童认识能力发展尚可,只是在提问时需要用广东话进行提问,该自闭症儿童也是用广东话进行回答的;另外该自闭症儿童在家可以书写汉字,这些情况在没有家访之前教师所不知道的,但是通过家访后,教师才真正的对该儿童有了正确的认识;

三、 家访能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帮助家长掌握正确的教育方法

通过家访,教师可以教授一些专业知识给家长,让他们更专业的去教育自闭症儿童;例如:教师可以让家长给自闭症儿童上一节教育训练课,教师在针对家长的这节课给一些专业方面的知识及一些好的建议(教具方面、引导语方面、教学内容要根据自闭症儿童的能力来定等等);这样家长在以后的训练课中就可以更专业的给自闭症儿童进行教学;同时教师还可以教授家长一些家庭小游戏;感知觉方面、亲游戏方面、社交小游戏方面;例如:在去本班儿童罗丹蕾家庭进行家访时,教师看到其家长在给该自闭症儿童进行上课时,所教的内容超过了该自闭症儿童的能力,导致儿童对家长多教的内容不理解、不感兴趣;并出现了行为问题;针对这种情况,我们教师和家长进行了交流,告诉家长,在制定家庭康复计划时要多与学校的老师沟通,要知道自己的孩子能力所达到的年龄段,根据评估结果和学校的教学计划来制定,这样有助于自闭症儿童对知识的理解;其次在自闭症儿童对家庭康复训练排斥的情况下,家长可以在课前与儿童进行亲子游戏或是互动游戏,让儿童感受到愉快的气氛,在开始教学性的内容;另外:在每节的家庭康复训练课中,教具要多样话,课的形式要多样式(认识、小肌肉)这样儿童对整节课的内容才有兴趣。在儿童完成训练后要有一定的奖励物(儿童最喜欢的);

四、 家访有利于教师了解家长的压力,帮助家长树立信心

自闭症儿童的出生,无疑给家庭带来很多的问题及困难,家长承受各方面的压力很大,多数来自亲戚朋友的不理解,路上行人的“白眼”,他们更怕的是人际关系互动给他们带来的精神压力,还有就是给自闭症儿童康复所带来的经济负担,这些问题都长期的压在家长的头上,给他们心理负荷加重,除了影响家庭生活质量和家长的心里健康外,还会形成一种恶性循环,甚至排斥和放弃孩子,孩子因此也得不到适当的照顾和训练,给家庭和社会造成许多负担,这个时候我们就要与家长一起来面对困难、解决困难;首先在改变观念上入手,与家长共同碳素,让大家用接近特殊儿童的心态去了解、发现孩子的纯真、善良的一面,发掘他们的“发光点”;其次:改变工作环境,给自闭症儿童创造一个无障碍的良好环境,让社会有更多的人来关注、理解、支持自闭症儿童。只要我们及时给予家长心理上的辅导和精神上的支持,使他们感到不孤独;

五、 家访能达到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步伐一致。

教育自闭症儿童使他们能回归社会,是学校、家长的共同目的,但是有时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出现不协调的步伐,有些家长认为学生的学习是学校的事,对孩子的教育缺乏明确目的,致使学生学习进步慢,身心得不到健康发展。因此,要通过家访做好家长工作,帮助学生家长树立明确的教育目标。

总之,家访是教师进行思想教育工作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是联系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桥梁,做好家访工作,对于班级的有效管理,学生的全面发展都起着重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希彦.浅谈家访工作在教学中的重要性,2011,4

[2]姚伟.要重视家访的作用,2010,1

自闭症教师工作总结篇2

关键词:教育模式;自闭症;教学机构

中图分类号:G42

一、自闭症的结构化教育

1.1 教学环境结构化

教学环境结构化可以让孩子在比较固定的环境中学习和生活,这样可以减少一些不确定因素带来的隐患,可以更快的让孩子养成习惯。因此在结构化教育中,应当把教学环境划分为不同的区域,每个区域都应当表示出明确的界限,用不同颜色的地毯或者明显的标识卡片表示出游戏区、点心区等等。让自闭症患儿能明确的知道每个区域的功能,让孩子能够迅速的找到不同的区域。一些家长发现通过这种教育方式可以让孩子比较快速的养成习惯,也可以降低沟通不流畅的时候出现的问题行为。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教学环境结构化并不是对儿童添加的许多的限制,而是让儿童能够养成习惯,建立良好的沟通。教学环境的布置对自闭症患儿获得学习经验很重要,家具的排列情况,家庭中区域布局划分的是否合理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了患儿认识的发展和独立功能的发展。教师的组织,物品和家具的摆放特征都是需要经过考虑的。

1.2 作息时间结构化

大多数自闭症患儿都不能良好的组织时间和进行连续的记忆[2],语言理解上的障碍也让患儿不知道应该做些什么,所以,除了每天在一定的时间内来进行学习以外还应当帮助他们去组织时间,帮助他们安排作息时间表。提前一天或者是一个星期对自闭症儿童的生活事务进行安排,让患儿明确他们需要做的事情,这样也能帮助患儿主动的从一项活动转到另一项活动,时间表可以帮助他们知道自己下一步该去做什么,这样可以减轻患儿的抵触情绪。

作息时间表的设计也可以大体的分为两个方面,一部分是集体的作息时间表,包括学生的学习时间、休息时间、吃饭时间等等,另外一部分是每个学生各自的作息时间表,其中可以设定他们各自需要参加的不同的活动。

1.3 具体任务结构化

在独立操作课的时候,教师可以给患儿展示完成的图片,来告诉他们需要做到什么程度,需要做多少,在视觉上的指示需要明确,能够让孩子清楚的了解老师所期望的。图画在画的时候不能过于复杂,要能让孩子容易理解,而且在孩子做完以后要有专门的完成工作箱,可以让孩子把完成的物品放入箱内。

二、结构化和视觉化相结合

自闭症患者一般都是视觉优先,有一名特教老师说,如果你不清楚如何教育自闭症的儿童,那么你可以把他当做是听力障碍者来教育。从这句话可以看出,语言并不是唯一的交流工具,对于自闭症患儿来说,在视觉方面的交流可能达到的效果会更好。可以使用标识卡来向孩子表明作息时间,例如在学习的时间,给孩子看一张画着铅笔橡皮的图片,在吃饭的时间,给孩子看一张画有餐具的图片等等。

三、突出个体化

结构化固然重要,但是在结构化的同时,每一个环节都必须具有个体化。只具有组织性和结构化却不具有个体特征的教育是不成功的。虽然有安排集体的活动,但是有些安排还应当根据孩子年龄的不同,理解能力和控制兴趣的不同再进行具体的划分。

比如上文提到的标识图的应用,制作标识卡的时候也会有所不同,例如,写字的卡写明任务,这样的卡片适合认字的孩子,有的孩子配对的能力比较差,不能把标识卡上的内容和实际物品对应上,这种情况下,就要让孩子用卡片和实际物品来进行参照。有的孩子触觉不是很敏锐,那么可以使用木板来代替卡片,来做标识物。

四、结构化教育存在的问题

4.1 依赖外国的方法,缺乏研究和创新

因为我国对自闭症的教育还不是十分的完善,因此在自闭症教育领域,我们只能借鉴外国的一些比较科学的教育方法,所有的理论也都是从外国一些自闭症教育发展比较好的国家借鉴来的,长此以往,就形成了很强的依赖性,缺乏自主的研究和创新能力。

4.2 理论更新缓慢

随着自闭症教育在国际上发展的速度也逐渐加快,可以借鉴的理论和方法也增加了很多,在中国大陆,自闭症教育训练机构也是越来越多,资源共享的途径也是越来越多,但是在理论补充更新方面依旧比较欠缺,存在着理论更新缓慢的状况[3]。

4.3 教学手段单一,教学资源缺乏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教育的发展,教育手段的多样化也成为了必然的要求,现阶段,我国对于自闭症儿童的教育,仍然存在着教育手段单一的情况。在教学资源上,除了每周家长在上理论课的时候会用到投影仪的,其他时间很少会用到多媒体教学的方式。

五、自闭症教育的对策

首先,对于自闭症的教育,在教师这方面,教师不仅仅需要负责学习和教授学生知识,还应当促进在自闭症教育领域的深入研究和发展,并且能不断的产生新的研究成果和研究理论,只有经过不停的创新,才能更加适应发展。在国外的理论基础上仅仅进行细微的改动,远远不够,应当在宏观创新上更加的发展。

其次,应将多种教学方法穿插到实际教学当中去,关注儿童情感的需求,让孩子提高动手操作能力,让孩子提高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还应当调整教学内容,增加课程的特色,只有这样才能对自闭症儿童进行更好的教育和治疗。

总结:目前,我国的自闭症事业实施晚,在前进的道路上我们一定会存在着缺点和失误,总的来说,对自闭症患儿进行结构化的教育起步还是比较早的,权威性也比较高,成果已经得到许多国外机构的认可。这种教学模式为自闭症的教育训练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赵夏薇,毛萌.自闭症临床危险因素相关研究与进展[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8,(01)

自闭症教师工作总结篇3

关键词:自闭症;民办自闭症机构;生存现状

中图分类号:N2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3-0117-03

一、研究背景与目的

自闭症(Autism),又称孤独症,儿童自闭症属于广泛性发展障碍(Pervasive development disorder,PDD)的亚类型,其病因尚未明确,临床主要表现为认知障碍、社会交往障碍、沟通模式异常、兴趣与活动内容的刻板与重复等,包括以下类型:典型自闭症(autistic)、艾斯伯格(Asperger)综合症、雷特(rett)综合症及童年瓦解性(disintegrative)障碍(APA,1994)。国内外多用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autistic spectrum disorders,ASD)来代表广泛性发展障碍中的自闭症及艾斯伯格综合症等儿童(APA,2000)。[1]目前自闭症儿童教育主要在民办机构中进行,而资金匮乏、办学场地有限、设备不完善、师资力量差、康复训练效果差等制约着机构的发展,基于这一背景,笔者提出对民办自闭症机构生存现状进行调查,目的在于为这类机构的教育提供策略性建议。

二、研究理论基础

当前研究成果围绕着场地、资金、师资等方向,本文在吸收优秀成果的基础上,从机构的属性、资金、师资力量、政府支持、高校人才培养计划等展开调查,对机构的内外部进行调查研究,分析机构的生存现状。

三、研究工具设计

1.工具。本次调查以问卷调查和网络问卷为主,主要调查以下方面:(1)民办自闭症机构在师资队伍建设、资金、办学场地不同角度的现状。(2)高校人才培养现状。(3)政府支持。本研究结合机构内外部调查,立体式的得出民办自闭症机构目前的生存现状。

2.参与者。参与者面向福建省内的教师、学生和机构工作者。

四、调查结果与分析

1.民办自闭症机构的属性。民间组织指民间设立的、从事社会公益和互益活动的非盈利组织,具有民间性、组织性、非营利性、自治性和志愿性。[2]“手拉手”特教中心是2008年宁德当地群众自发组织而建立的民间组织,具有民间性、非营利性、自治性和志愿性。

2.民办自闭症机构发展的内部问题。民办机构的内部问题包括资金、面积、师资等,本文将探讨这类结构发展的内部问题。①资金匮乏制约机构发展。民办自闭症教育具有公益性质,经济形势严峻。机构的经费主要来自于家长募捐、训练课程收费。勉强支付所需运行费用,支出包括地租、工资、水电费、管理费。事实上,多家民办自闭症机构资金的匮乏始终制约着其发展。②办学场地束缚民办自闭症机构。校舍面积制约着办学规模和水平。公办学校规模大,而民办类机构校园面积规模小。以下选取宁德市的附属小学和实验小学的面积作为比较,进一步分析民办自闭症机构办学场地有限的尴尬局面。上页图表显示,“手拉手”特教中心面积远低于实验小学和附属小学,主要原因:地租水平高、无城市规划建设用地,这些对机构的招生规模和康复训练效果是不利的。③师资力量薄弱。我国自闭症领域的专业人才少,而需求量大,由于培养的人才少。以福建省为例,只有泉州师范学院作为福建省特殊的教育基地。因此,这类学校或机构都难以获得专业化的人才。在调查中发现,“手拉手”特教中心的教师体系,主要是由30岁左右的女性组成,专业和学历层次不齐,教学科研曾现空白状态。教师队伍鱼龙混杂集中体现了民办自闭症机构师资力量薄弱的现状。

3.民办自闭症机构发展的外部问题。由外部环境引起的困难制约机构发展。探索其外部问题,寻找有效途径,对民办自闭症机构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意义。①政府的支持体系尚未形成。自闭症儿童教育的社会支持系统必须与政府紧密联系,才能稳定发展。我国政府对自闭症儿童教育的支持滞后,早期立法中未明确规定自闭症是一类残疾,造成地方残联意识形态的模糊,无法将自闭症患者纳入残疾体系。把自闭症正式列入残疾人目录的条例直到2005年底。2006年6月,在国务院同意并批准的《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一五”发展纲要(2006―2010年)》中,把自闭症儿童的康复纳入了工作计划之中。2007年1月,中国残联康复部又召开了“十一五”自闭症儿童康复工作研讨会,会议围绕“十一五”期间自闭症儿童康复工作如何开展,提出了很多富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3]自闭症患者的保障权益被正式纳入法律中,但是实施效果不尽人意。以下是笔者随机访问6个人,了解了关于政府落实自闭症患者政策的情况,如下表:

3人认为政府做得马马虎虎的所占比例为50%,1人表示不满意,约占比例为16.6%,2人对此类政策没关注,不清楚,这个比例占到了33.3%,这个随机访问结果说明,政策落实情况令人担忧,患者并未享受到福利。这主要是政府关于自闭症患者的支持体系并未形成,疏于管理和监督。②高校人才培养呈现脱轨现象。高等教育在我国蓬勃发展,已经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然而,我国目前已开设了特殊教育专业的师范类院偏少,特殊教育类专业课程集中在聋、哑、智障等传统残疾类型。以福建省为例,截止到2012年8月份,只有泉州师范学院作为福建省唯一的高等特殊师范教育基地。③大众意识淡薄。国外对自闭症患者的研究比我国早了将近一个世纪。据数据显示,中国目前大约有180万名自闭症患者,且呈增长的趋势,这庞大的弱势群体至今难以引起大众的关注,民众对自闭症缺乏基本的了解。

五、建议

1.给民办自闭症机构管理者的建议。①加强学习交流,提升机构管理水平和服务效率。管理者充分意识到学习和交流的重要性。加强专业培训,学习不同学科知识,关注最前沿的教育方法;主动与教育机构、医院建立联系,展开交流,对于提高机构的管理水平具有深远的影响意义。②重视对外联系,寻求多元化的物质支持。因为自闭症教育具有公益性色彩,所以资金匮乏导致机构先天发展不足。所以,要重视对外联系,与当地企业、社区组织、教育局建立良好关系,互相帮助,获得多元化的物质支持。③重视亲职教育,构建“儿童―家长”的亲子教育模式。亲职教育就是为家长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称职的家长而提供的专门化教育。亲职教育在自闭症儿童的康复训练中显得尤为重要。因为民办自闭症教育是自闭症患者家庭动员非正式资源系统以组织资源的产物,代表了自闭症患者家庭网络寻求组织正式化的过程。[4]因此,亲职教育成为了自闭症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管理者与家长沟通交流,能够对自闭症儿童康复情况的保持动态了解;能够减缓家长的焦虑情绪;能够形成良好互动。通过知识普及和技能培训,提升家长的专业化素养,构建“儿童+家长”的亲子教育模式,不断满足家长关于自闭症知识的需求,提供更科学的方法等。

2.给民办自闭症机构教师的建议。国外自闭谱系障碍儿童的干预团队中都会有言语治疗师(ST)、作业治疗师(OT)、运动治疗师(PT)。[5]国外已经为自闭症教育配备了比较完善的师资团队,我国特殊教育教师的师资团队先天发展不足,许多教师对自闭症教育存在误区。因此,加强相关知识的培训成为必然。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提升自我素质是保证教学有序进行的基础,扎实基本功,培养兴趣,从而适应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也要“五心”,即爱心、耐心、恒心、细心、信心,重视对理论的学习和实践经验的总结。

3.给政府的建议。①完善法律法规,建立健全自闭症患者的支持体系。政府的正式社会支持是自闭症机构发展的重要保障。国外对自闭症福利度较成熟,我国对自闭症的福利政策处于空白阶段,因此,政府有责任去为自闭症患者提供政策扶持。联合残联、教育部、卫生部等部门,形成以政府为主导,部门各司其职的支持网络。协助制定法律法规,健全管理制度,以立法的形式保障自闭症儿童的教育权益。提供专项资金为设备、专家团队等进行支持。组织企业和单位,为大龄自闭症患者提供就业机会,建立自闭症保障体系。②加强监督和管理,规范民办自闭症机构的办学。目前,民办教育类市场亟需整治和规范。政府要加强对民办自闭症机构的监督,整治不良的教育风气,使我国的自闭症教育朝着科学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

4.给企业和个人的建议。①企业联合组织多种形式的公益活动,扩大自闭症的社会影响。企业支持对于自闭症机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依托自身的社会优势,整合社会资源、联动社会支持,推动多方社会团体或组织以开展公益活动、媒体宣传、物质支持、企业与机构一对一帮扶等形式,改善自闭症机构的物质条件,推动民办自闭症机构的发展。②个人从我做起,给自闭症儿童提供帮助等。个人利用书籍、报刊、多媒体、网络获得对自闭症的认识,消除歧视和冷漠,主动接纳自闭症儿童和自闭症家庭,力所能及地帮助自闭症儿童在生活或学习上遇到的困难。

参考文献:

[1]林云强.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威胁知觉的实验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2:1.

[2]徐梦迪.民办特殊教育机构自闭症儿童体育活动的社会支持研究――基于西安市“手拉手”特殊教育中心的实践[D].北京:首都体育学院,2013:10.

[3]杜元可.自闭症儿童照顾者的社会支出网络研究――以江浙地区10个自闭症儿童照顾者为例[D].北京: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12:1.

[4]魏爱棠.群体需求与环境资源的失衡――关于民办自闭症教育生存状况的个案调查分析[J].中国特殊教育,2004,(6):65.

[5]王玮.自闭谱系障碍儿童家长心理健康――需求与社会支持的调查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1:40-41.

自闭症教师工作总结篇4

自闭症 教育支持 现状调查

一、引言

自闭症是一种由大脑、神经以及基因的病变所引起的综合症,又称孤独症。其主要症状可以包括人际关系的隔离,语言的困难以及行为障碍。一般认为,1943由美国精神病学家Leo Kanner发表的论文《情感接触中的自闭》,是世界学术界首次做出的经典性描述。尽管自闭症诊断更加规范化、标准化,但到时至今日,有关自闭症的概念还只是描述性的,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但所有的定义都认为自闭症的社会互动和交流的识别能力受损应该是其最为重要的行为特质和缺陷。其主要临床表现是:社交困难;语言交往障碍;兴趣异常狭窄,对同一性执着,多表现出仪式性和强迫。

二、问题提出

我国在1982年由精神病专家陶国泰教授首先报导了4例自闭症后,国内确诊率日见增多,但目前并没有数量统计,国际社会普遍认同和应用最广的是,全球平均发生率占人口总量的4‰,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在中国大约有60万~180万名自闭症患儿。专家估计中国的孤独症者在260万~800万之间。

自闭症儿童的全面康复,需要各个领域的跨专业合作,以共同帮助他们增强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提高社会交往技巧,让他们回归社会、融入社会,并改善他们及其家庭的生存状态和生活质量。据资料显示,自闭症儿童中20%的儿童智商在正常范围,约10%的儿童智力超常。自闭症作为医学上的一个盲点,依靠医疗药物使孩子康复尚未有显著性的突破,因此对孩子进行教育训练成为我们力所能及的事情,在早期康复教育干预及时状况下,随着年龄的增长,超过半数以上的患儿情况会有一定程度改善;从个体的成长历程发展看,他们需要几乎是终生的帮助与关注。加强与教育界、社会学界、社会福利、慈善机构以及各界的联系与合作,整合资源,逐步建立社会支持体系,而其中教育支持是儿童社会支持体系中的核心要素。

三、研究方法

1.研究工具

自行设计问卷,具体见后述。调研表的设计经过预调查后根据调查分析,请有关专家和一线教师的广泛论证基础上形成的,调查效度可以保障。家长访谈问题设计:你知道0~6岁特殊儿童抢救性救助工程实施吗?如何评价?孩子目前状况如何?影响孩子教育康复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孩子教育康复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是什么?教师访谈设计:班级里有这样的孩子给你的教学带来什么问题和挑战?你是如何应对这些的?你期望得到哪些帮助?作者在访谈之前通过预调查后遴选的问题,能够确保访谈设计的效度。

2.研究对象

全省自闭症康复机构28家,抽样随班就读普校教师36人,家长216人。此外,儿童主要是指学龄前到9年义务教育阶段。

3.数据处理

问卷数据采用百分比等描述性统计方法分析处理,访谈数据通过转录与归类完成分析。

4.结果分析

(1)自闭症康复机构发展目前存在的若干问题

调查结果分析,各市级定点机构(苏南有的是区定点机构)目前机构运作基本步入良性循环状态,以寻求更好的后续发展为目标。一般按照实际困难排序为:②③④①或者②④③①,显示对师资的培养要求最为迫切。目前的师资来源幼教专业、心理学专业和特教专业以及普教专业。总体而言,现有的师资力量不足,专业知识缺乏,专业结构不合理,专业技能有待提升。其他非定点机构,一般按照实际困难排序为:①②④③或者①②③④,显示对经费与师资的强烈需求。其他(请填写)的⑤中只有约7家机构给予了反馈信息,主要为行业资格准入;教师资格认定;行业从业规范以及评估工具的建构等。

(2)自闭症康复机构基本状态以及患儿康复训练状况

目前省内机构从业人员的数量304人,机构负责人的访谈中了解到主要为学前教育、师范类其他专业、特殊教育、心理学以及社工构成,当时没有做师资专业来源具体统计,访谈中了解到其中以学前专业为主。这也给我们特教师资到底应该如何培养或者说培养方案的制定与调整带来一定思考。

参加康复培训的患儿数量,合计已经出园和在培的患儿总量约为5100人。这是我省自上个世纪80年代末以来在各机构康复训练的患儿的全部,和江苏省目前估算的自闭症患者总量相比较而言,不到1/4,上表中的出园安置状况显示,即使经过机构的康复训练,能够真正融入社会只有不到10%,能够在普校完成9年制义务教育不超过3%,理论研究认为自闭症患者中能够基本适应学校生活的应该在30%以上。访谈中家长认为目前0~6岁康复工程现行政策有不足之处。儿童个体差异较大,目前指定机构比较少,家长选择权有限。

(3)机构自闭症儿童康复训练方法应用及应用效果评析

各机构各机构在训练方法的选择上主要如上表统计,表中方法后面的选项中是各机构的效果评析,从中可以看出对应用效果评价存在较大差异。当然一方面是由于自闭症患儿个体差异性特质,同一方法的应用效果差异客观存在;另一方面则反映出康复教师对于方法本身的理解与掌握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效果评析,当然缺乏科学的评估工具应该也是目前调查结果存在很大差异的原因,提示应尽快建立各种应用方法的科学评估体系。

调查显示25家的训练机构都是独立设置的,这种设置一定程度上保障了患儿康复教育计划的有效执行与实施,但给患儿真正融合又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建议各市区级残联在选择定点康复机构时,应注意考虑以上因素,不仅仅局限在场地、训练器材、师资力量等的评定上,还要注意其所在地的康复环境是否具有融合的条件与基础。

(4)教师对儿童主要问题行为的评析

调查结果。普校教师36份调查表回收率100%,有效问卷100%;感受度高的患儿问题行为往往会成为融入社会的最大障碍,同时是普校教师在接纳孩子的过程中最难以接受的行为。如何减少患儿问题行为,提升患儿的社会适应性是目前普校教育机构最需要直接面对的,同时也是特教教师、家长在孩子康复训练中应注意采用针对性策略。

孩子行为问题对策。需要根据孩子特点,划分行为类别,哪些经过一定干预是可以减轻直至消失的――制定个别化干预策略;哪些是经过干预都难以改变的,但对他人不会造成太大影响的――不妨给予理解并接纳患儿的行为。哪些行为即使经过干预,效果是难以立即见效的――建立长效机制,不要急于一时。

(5)自闭症患儿家长需求

说明:括号内为选择此项的家长数,家长预调查问卷由四个问卷合一构成,分别为自闭症儿童的基本发育状况(8项);家庭教育中家长的苦恼(7项);家长的外部需求状况(8项);家长的内部需求状况(13项);在家长访谈基础上结合四个问卷的预调查后,根据家长的反应和调查分析经过与部分家长、康复机构教师面谈等多种形式经过反复论证浓缩成为以上问卷。

调查总结。因为是利用家长培训时间当场完成的,回收问卷216份,回收率100%,有效问卷198份。由于自闭症患者的特殊性,疾患在目前病因不明的情况下会伴随其一生,家长的辅助与引导是患儿康复能否的最后永久性保障,没有家长的全程参与,其康复就难以具有可持续性。就调查统计以及与家长访谈看,问题非常集中,困难重重,反映出政府可作为空间很大。调查中机构反馈认为目前没有真正发挥家长以及家长背后的资源在患儿康复中应有的作用。并认为其一,应该明确家长的责任,让其参与到儿童康复中来;其二,要建构家长培训中心,制定规章制度督促家长定期参与培训,并将其是否参与培训纳入训练补助的发放规定中。

5.讨论

(1)患病率上升,干预机构较少,教育干预体系不健全

江苏10岁以下的患儿不低于2万人,虽然良莠不齐的训练机构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却仍然满足不了儿童的需求。目前应用的各种干预基本源自国外,大多缺乏本土化的过程,难以实施科学评估;干预手段以全天训练及少数机构培训家长为主,缺乏系统性和专业性;干预体系不健全,大多数患儿因其社交障碍及行为问题以及特殊教育资源缺乏而无法在主流学校随班就读。

(2)机构定位是服务企业还是公益事业存在困惑

省内28家机构,真正步入良性发展的约有5家,其他大多面临着类似困境,一方面,大量的自闭症患儿无法得到帮助,另一方面有的机构还在为生源发愁。原因之一是这些机构设施上简陋,师资水平有限;之二自闭症儿童康复需要“一对一”的训练。训练费用的高昂,也使得机构的公益性难以体现,在社会公众眼中机构与企业没有质的区别。机构感到困惑,我们是服务性的企业呢?还是公益机构?我们靠什么来体现公益性?民办自闭症机构公益究竟怎么做?的确值得深思。

(3)缺乏统一资格准入制度,从业人员职业自我认同度较低

目前没有统一行业准入标准和管理办法,自闭症康复训练对教师的专业技能、对家长接纳态度、对硬件环境的要求都很高。现有康复机构教师中超过3/4的从业人员是非专业教师,面临着职业角色的重新定位与职业自我的重新建构等问题,非常傍徨;一方面,师资非常紧缺,一方面是人才流失非常严重。如何建立一系列的从业资格准入制度,通过定期培训与考核,使从业教师通过理论与实践技能的资格认定后能够有明确的角色认同与角色定位,以促进其专业技能进一步发展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4)0~6岁康复抢救工程实施细则还需细化,保障机制有待完善,衔接体系有待建立

0~6救助工程各市级单位在执行中存在很大差异,期待管理工作再细化一些,使资金真正能够用于儿童抢救工程,以不折不扣地体现政府的关注与关怀。6岁后怎么办?这是目前家长最为困惑的问题,机构和其他特殊教育系统因为没有相应的机制保障基本无法参与其中。造成入学随班就读的儿童随着年级增长退学率也随之增长的现象。

(5)普校融合教育实施难度加大,教师不知如何实施教学

尽管国家规定普通学校应接纳能够在校学习的残疾儿童,但大多学校仍拒绝儿童入校,原因是教师由于没有相应的知识储备不知如何开展有效地学校教学。大多家长也很理性基本能够理解学校的行为,儿童即使有能力入校,有的也会因为无法控制自己的某些行为、多动,扰乱正常教学秩序;家长也希望孩子有更好的就学选择,而目前,国内还没有一家专门接收自闭症儿童的教育机构,更没有针对性教材。还有其他后续教育问题正在凸显,如义务后教育、职业性教育等。

6.对策探讨与建议

(1)增大对自闭症群体的资金支持和政策扶持

期待0~6岁康复资助能够持续实施,建议康复经费延长实施年龄,其一,年龄界定需要调整、延长。自闭症儿童的生理年龄与心智年龄与正常儿童的差异是巨大的,并且通常在3岁以后才能确诊,因此建议对自闭症儿童的康复补贴应为0~9岁或16岁。其二,补贴支付的方式,建议直接补贴到家庭和补贴到机构共同实施。一来保障孩子享受康复资源以督促家长,二来对机构也会有一定得督促作用。其三,如果能够建立社区康复系统,同样是1∶1的方式比较合理而有效。

(2)建立以家庭为核心的自闭症康复模式

建议以各级残联在定点康复中心管理机构为基础成立家长培训管理中心,依托各定点机构师资以及各科研机构研究人员为师资定期免费培训家长,在调查中机构与家长建议选择典型案例将其康复训练过程编辑成册印发给各家长作为操作性手册;还可通过省中心定期召开各市级家长培训师资联络会(或者依托网络,建构资源共享网络平台)以共享培训资源。同时探索以家庭为核心依托社区的自闭症儿童康复模式。

(3)设立专业标准,规范教育机构,加速培养早期康复专业从业人员

专业标准是行业发展的标尺,行业资格是规范从业人员的准入标准,目前都没有缺乏专业性规范;此外,早期康复具有最大成效,应定期组织专家或专业人员,对目前全省自闭症患儿早期康复从业人员进行统一系统的专业培训。专家组成中从理论研究与实践技能两个方面考虑;形式可以采用集中培训和各市巡回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培训费可以采用1∶1支付方式。组织从业多年有实践经验的康复治疗师,编写具体教学案例以及教学心得作为教学补充资料,发挥他们在师资培训中实践技能的传帮带作用。

(4)构筑特殊教育和普通教育融合体系

建立省自闭症康复研究中心,对发病机理、教育、培养等进行系统研究;各市区确立几所专门招收自闭症儿童的幼儿园、小学和中学,作为试验基地,便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和系统地开展教学;鼓励普通幼儿园和学校招收轻度自闭症儿童随班就读,让他们接受融合教育,在财政经费投入等方面提供支持。每个学校配有特教老师,有条件的学校应督促建立资源教室,为随班就读的自闭症儿童提供切实帮助;农村可以采用特教教师巡回制度,定期到学校给予患儿、教师、家庭以具体指导。同时组织专家在小学阶段宣传与普及自闭症知识,特别是有自闭症儿童就读的班级教师必须培训到位。

(5)采取措施逐步建构依托社区的康复体系

发达国家的自闭症儿童家庭选择社区康复的比例很高。实现社区康复,让患儿在家门口就可以得到正规、有效的康复训练,可减少家长的经济负担和家庭养护负担。在社区中设立由社区管理和政府付费的康复机构,方便家长白天将孩子就近入托,晚上接回,从而有了一份可以相对独立生活空间;政府无须为自闭症群体专门建立大量的专业机构,只需要在现有的社会福利服务网络中加入专业人员和提供必要的资金;也可探索将民办康复机构纳入社区康复体系中实现双赢。此模式可以吸纳社工及专业队伍介入,成为未来社区康复的重要专业力量,据统计我国开设社会工作专业的各类高校已经达到200家,每年毕业的学生过万。

(6)建立义务教育后自闭症患者的职业培训及托养机构

目前已经入学或者即将毕业和历年毕业至今已长大成人的学龄后自闭症患者何去何从?据调查已经有个别地区正在着手建立依托社区为单位的就业体系,建立有利于自闭症成年群体的庇护工厂等。其一,依据个人特质,寻求社区就业安置岗位;其二,建立各种形式的托养机构;其三,探索多种托养方式如家庭托养,配以社区管理、专业指导和政策资助,可以方便亲人就近照顾,满足患者心理需求,也可节约社会资源。对于难以融入社会的大龄患者应该探索建立托养机构。

参考文献:

[1]李敬.关于自闭症儿童状况的调研报告[R].北京孤独症康复协会,2009-06-17.

[2]马洪路.孤独症儿童康复需要跨专业合作[J].中国社会工作,2009,(4).

[3]林节.儿童孤独症研究进展[J].江苏卫生保健,2002,(1).

自闭症教师工作总结篇5

【关键词】自闭症;感统训练;认知;系统

一、感觉统合概念

感觉统合是一个过程,是外界的不同的感觉刺激在经过大脑的认知、选择、整合得出相应的感觉信息后,再由大脑对信息做出适应性反应的过程。这些感觉信息来自视觉、听觉、触觉和前庭觉等,大脑中都有相应的功能区处理这些信息。所以,感觉统合不足就会影响大脑各功能区及身体的协调发挥,引发学习、生活各方面的问题。

二、感统训练志愿活动概况和意义

作为自闭症感统训练志愿小组的一员,我们的主要任务就是帮助自闭症儿童通过反复的一些运动来使他们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和对日常行为的认知。训练内容包括有S型平衡木、颗粒大龙球、羊角球、跳床、平衡脚踏车、滑板滑梯的训练项目,每周六下午在孤独症协会下午三点到四点半,共计一个半小时的训练。一个志愿者对一个自闭症孩子进行训练,通常会有三个自闭症孩子前来训练,训练通常都会顺利进行。(除了家长临时有事或是自闭症孩子生病等特殊情况)

感统训练中各项训练能使身体的充分发展,包括视觉、听觉、前庭觉、身体大小肌肉及手眼协调能力的发展,有利于自闭症孩子发动身体感官去感受学习。如在自闭症孩子脚翘起去贴在滑板上时,就同时刺激其前庭觉。另外,训练项目都是有针对的协调,促进感觉信息经过统合到知觉系统中,形成良好的习惯循环。现如今,感统训练是比较得以实践的行为干预方式,同时结合趣味性,引发人体和环境形成良好的互动。在参与帮助自闭症孩子进行感统训练过程中,有自闭症孩子减少了一开始反复的刻板行为,如脱鞋;有的由原来行为的不确定性到可以稍微控制自身的行为;更有的孩子能够与我们志愿者说一些简单的话语,“姐姐好”“再见”等,并伴随着眼睛的短暂停留。可以说训练也使得自闭症孩子与志愿者们建立的依恋的情感,与志愿者的交流沟通。

三、感统训练中显现的问题

(一)训练手段与训练目的混淆

有的家长在感统训练中存在着为了训练而训练的现象,错误地理解为训练的目的就是完成训练内容本身,而忽视了综合训练的必要性。感觉统合训练涉及心理、大脑和躯体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而不仅仅是一种生理上的功能训练。训练的目的是帮助自闭症儿童在训练过程中增强增强自信心和自我控制的能力,在指导下感觉到自己对躯体的控制。例如,在滑板滑梯训练项目中,自闭症儿童在拿滑板――身体匍匐在滑板――滑下滑梯这个循环过程中,他们的注意力和动作不能保证持续性,这就需要家长和志愿者在旁不断进行指导和鼓励,运用语言和手势去促使他们一步一步完成训练。当然,自闭症儿童在这时可能会表现出一种不配合亦或是拒绝的意图,如他们会拿着滑板在某一固定区域滑行,仰头四处张望或是跑着冲向室外。但是,部分家长在误解了手段的具体内涵,将手段当做必须完成的训练任务。在自闭症儿童出现训练中的中断时,志愿者还在耐心指导鼓励的过程中,家长此时直接用手推动滑板以实现滑行的目的。这么做的结果不仅不能使自闭症儿童能够控制躯体和集中注意力,反而还可能引起其情绪上的波动,不断的大叫、逃跑和瘫坐在地。

(二)训练中的具体化问题

在孤独症协会中感统训练的志愿活动的训练内容是以S型平衡木、颗粒大龙球、羊角球、跳床、平衡脚踏车、滑板滑梯的训练器材,根据训练量表进行的,每一项训练项目在15分钟左右,共计一个半小时。不同的训练器材对应不同的适应症,羊角球和跳床针对弹跳训练,调整固有平衡、强化触觉神经、关节信息,促进左右脑健全发展。平衡脚踏车、颗粒大龙球、滑梯针对身体灵活度不足、多动和语言发展迟缓的适应症。S型平衡木则适用于注意力不集中、情绪化、组织力、创造力和协调能力不足的自闭症儿童。在这些项目中,不同的自闭症儿童有不同的选择偏好,比如有的多动的自闭症儿童十分喜欢跳床,在做跳床项目时总是兴奋的笑着,并且与志愿者手牵手一起跳床时,也表现出接纳,但是在进行滑板滑梯这个活动时,又表现的焦躁和不配合;有的自闭症儿童在进行颗粒大龙球时表现的很兴奋,面对平衡木也显得很不情愿。在这样的情况下,是不是应该思考如何让自闭症儿童的适应症和选择偏好都能与训练项目结合?还是就是按照量表每个项目都进行一遍?在进行感统训练的志愿活动中得出,如果只是进行他们自己喜欢的项目,他们在活动中会逐渐更加封闭,沉浸在自身的“喜悦中”。可是如果立即要求他们进行他们不太喜欢的,他们会慢慢变得焦虑,想走出训练室。

四、如何面对训练中显现的问题

(一)把握感统训练手段具体内涵

在感统训练中,不能只将训练中躯体动作视为训练活动,而视自闭症儿童的相关的认知理解的其他为非训练活动。这样做所达到的结果实际上只能是事倍功半,其原因就在于他们没有把握手段的具体内涵与目的关系,而正确的做法就是以训练孩子的注意力、手眼协调能力及在此活动中孩子对他人指令的理解与配合,通过基于不同器材的活动来达到此目的。当自闭症孩子在训练中发生突发状况时,志愿者和家长可以用其他其感兴趣的事物转移注意力,也可以在鼓励的话语中传递一种可以满足他们愿望的信息,“我们争取一起做完这一项,就可以……(他们想要去做的事)。”如此不断的指导,不仅能够完成训练内容,同时也能够加深自闭症儿童对训练内容的认知,能将心理、大脑和躯体三者联系在一起。可以说,这一训练的目的离不开志愿者和家长的配合。因此,在训练中要不断寻求教育的机会,把手段中的具体内涵渗透到训练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中去,体现手段的细巧与技术,才能促使训练早出成果,以真正达到训练之目的。

(二)进行训练时的灵动性

面对训练项目和训练时间是选择个别化还是普遍化的模式?最终,选择的是针对各个训练项目时间的长――短转变,对于自闭症儿童喜欢项目的先进行较长时间训练,接着进行短时间的其不太喜欢的项目,间接也用话语提醒训练对象观察其他自闭症儿童的正在训练的项目。总之,在训练时既要保证训练量,又要根据不同的自闭症个体适当微调各个训练项目和时间,这样,才会促进自闭症儿童达到训练的效率和对对躯体控制力的信心。

五、自闭症课程教学及影响

在孤独症协会,除了对于自闭症儿童的感统训练,周末还有针对自闭症青少年的教学,有语文、绘画和烘焙三门课。早上通常是语文和绘画,下午则是烘焙的课程。上课时自闭症孩子与家长坐在一起,即亲子课堂的形式。三门课各有各的特点,语文课上多强调纪律性,自闭症的孩子对老师和幻灯片的目光注视稳定,体现出一定的注意力。当老师提问时,都能对的问题进行相应的回答,尽管语言表达不是很清晰连贯,可是都能在老师的提示中回答完,有时老师也会采用联想记忆法,让整个课程的知识串联起来。语文课后是绘画课,绘画会对每次绘画的内容先进行讲解,加深自闭症孩子的认知,讲解的方式有时会放一些剪短的视频和音乐为辅,这些方式都是自闭症孩子比较敏感的、喜欢的。讲解过后,自闭症孩子开始随着老师模仿作画,这不是难题,因为他们的模仿能力极强,有刻板行为的自闭症孩子甚至要求自己必须模仿到丝毫不差。下午的烘焙课程相对于语文和绘画课程就有些随意,多是家长、老师动手操作机器和进行其他的烹饪步骤。自闭症孩子多在旁观察,有的也会埋头做自己的事,如用剪刀剪纸片或是吃着零食随意走动。

这三门课程不仅是在传递知识,同时课堂也使得自闭症孩子加强对自身行为的控制,加深对相关理念的认知,对老师、同学的人际关系概念不断深入,无论课上和课下的互动都有助于自闭症孩子的人际交流。但是,这三门课程对自闭症孩子的干预明显还不足,语文课上,在老师与自闭症孩子问过早安后,除了提问回答是鲜有动作和语言上的互动。而在绘画课上,在烘焙课,似乎完全是自闭症孩子家长们的课程,没有机会给予自闭症孩子动手操作的机会。

参加自闭症协会教学课程都是17左右的青少年,家庭治疗已经形成一个体系,个人所在的家庭系统不出意外变动也不会很大。家长对自闭症孩子进行保护和治疗,要知道每一位自闭症孩子的家长一直都持续不懈的关注自闭症研究,他们可以称之为半个专家了。正因为在治疗和生活上的无微不至,家庭系统的边界也变得严格,也就减少了自闭症孩子足够与外部接触的机会,他们的能力因此也许会缺少锻炼。如在绘画课堂上由于家长坐在孩子身边,家长会随时对孩子的画进行指导,减少老师走到每个孩子的桌边与其进行交流互动,势必会影响老师与孩子的信息平衡,所以家长在亲子课堂中要保持一种合理的干预。而协会作为一个组织,坐落在社区,若其组织系统边界严格,与周边的社区联系不紧密,不能充分调动社区资源,获得社区的支持。所以,自闭症家庭和机构的系统边界不能过严格,使自闭症儿童教育形式在家庭、机构、社会三方面有机结合,促进资源整合,进入良性教育循环的系统。

六、结语

在参与协会的志愿活动和课程观察中,无论是感统训练和课程教学,都突出对自闭症孩子认知、注意力和人际交流等方面的渗透,意在完善自闭症孩子的行为模式,传授技巧与知识。尽管协会还有在资源整合和社会支持方面的缺漏,但是随着政府对自闭症项目的资金支持,自闭症治疗的发展会越来越普及和深入。

参考文献

[1] 丁芳玉.感觉统合训练对学龄前自闭症儿童刻板行为的干预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1.

[2] Carel B Germain.General―Systems Theory and Ego Psychology:An Ecological Perspective .Social Service Review,Vol.52,No.4(Dec.1978).

[3] 刘学兰主编.自闭症儿童的教育与干预[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2.4

[4] 肖福芳.沙盘游戏对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的心理辅导应用一一在上海某儿童福利院的临床行动研究探索[D].上海:复旦大学,2010.

自闭症教师工作总结篇6

一、什么是儿童自闭症

儿童自闭症又称为儿童孤独症,是指发生在儿童早期的(多在3岁以前),与儿童的感知觉、语言、情感、思维、动作等有关的发育障碍。这类儿童的精神活动游离于坏境之外,其行为怪癖、不合群,常沉湎于自己不为人知的内心世界。他们缺乏与他人进行情感上的交流及对父母等的依恋,对外界的刺激毫无反应。在社会交往中很少使用语言或者使用一些模仿性的、刻板的语言,对事物缺乏想象力及应用能力,很排斥对固定行为的改变。

二、自闭症儿童的成因及症状

(一)儿童自闭症的成因

目前,儿童自闭症的成因还没有较为权威的答案。通常认为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认为自闭症是先天的。有研究认为儿童的自闭症是与生俱来的,是一种先天的脑损伤病症,或是由于父母年龄过大所导致的。二是自闭症是后天环境造成的。有调查表明儿童的自闭症是因为与父母缺乏必要的交流,与父母感情淡漠而导致的,或是由于儿童生理上的缺陷导致其不愿与别人交流而形成的。

(二)自闭症儿童的典型症状

典型的自闭症儿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症状:存在社会交往障碍;存在语言发育障碍;兴趣范围狭窄以及行为刻板、怪异。

1.社交障碍

主要表现为不喜欢与他人交流,对他人态度极为冷淡,不回应他人的呼喊,躲避他人的亲近等。自闭症儿童甚至对自己的父母也没有任何依恋之情,父母回来不会表示愉悦之感;父母离开也不会感到不舍;即使有烦恼有痛苦也不会向父母求助。他们总是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对外界表现为漠不关心。

2.语言障碍

自闭症儿童由于不喜欢与他人交流,故而语言发育存在着障碍,和他人的言语交流甚少。语言发育的障碍使他们即使用语言与他人交流,也难以顺畅表达自己的意思,大多是鹦鹉学舌,对他人的言语进行模仿或是无意义的重复。他们的语言没有逻辑性可言,且缺乏音调、节奏等,在表达喜怒哀乐时会大声喊叫,但不懂利用手势或肢体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意思。而有部分自闭症儿童则从来不说话,终生保持沉默。

3.兴趣范围狭窄以及行为刻板、怪异

自闭症儿童有其独特的兴趣对象,其兴趣对象和普通儿童不一样,他们喜欢的玩具等东西通常是一般儿童不感兴趣的,如修理工具、泥土等,且对喜欢的东西不易改变,要求固定,拒绝变化。他们的生活及其“规律”:喜欢的东西,做事情的方式,固定的座位等等。别人若想改变其“生活规律”,他们必定拒绝执行。部分自闭症儿童还会表现出怪异的行为:拍打桌子、双手不停地舞动、撞头等等。这些行为有可能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也可能会在兴奋或者烦躁时才表现出来。

三、自闭症儿童的行为矫正方法

在对自闭症儿童有了相应的了解后,教师针对他们的自闭症儿童的行为,应该给予积极的矫正。以下是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整理出的一些矫正自闭症儿童行为的方法,供各位同仁参考。

(一)增强与忽略

1.辨别增强法

辨别增强法,是指自闭症儿童能通过教师的反应来辨别哪些行为可以做而哪些行为不可以做。这就要求教师在矫正的过程中一定要立场坚定,禁止或赞扬的行为一定要明确,让自闭症儿童能明白教师所要表达的或允许或禁止的行为。比如上课时自闭症儿童完全可能对教师的教学充耳不闻,注意力分散或者沉浸于自己的世界中,这时教师就应该及时提醒其将注意力转回课堂教学中,对如实做到的学生给予奖励或表扬。

2.忽略增强相结合

在课堂教学中,难免有的自闭症儿童会做出一些怪异的捣蛋行为,如故意触碰同学影响其上课等。教师若加以阻止,其会越发不可收拾。对此,在不会造成严重后果的情况下,教师可采用忽略的冷处理方法,大家都不理会他,继续上课。这样,他觉得无趣了,自会停止,待其情绪稳定、行为正常后,教师可适当给予增强,以此来减少其不良行为的发生。

(二)树立自信心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通过游戏等方式来让自闭症儿童积极参与到教学中,并力求使其在遇到困难时及时采取措施,如“大家一起来”、“相信你能行”、“手脑齐用试试看”等方式来鼓励自闭症儿童,使其能通过这种方式有所提高,自信心得到增强,从而矫正其退缩、自卑等心理导致的相关行为。这种方式还能有效激发自闭症儿童的学习兴趣,促使其愉快自主地进行学习。

(三)隔离矫正法

隔离的方式一般有两种,一是撤走自闭症儿童正在做的喜欢的事;二是撤走自闭症儿童。若采取第一种方式,则要注意,撤走的实物必须是该自闭症儿童非常喜欢的;若采取第二种方式,则要注意孩子撤离的环境必须是其喜欢的,作为隔离自闭症儿童的环境必须是其不喜欢的,但是是安全的,孩子不能自伤的。这样,方能达到隔离的效果。这些,教师在使用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此外,教师若对自闭症儿童实施隔离,还应注意两点,一是必须及时。当自闭症儿童发生各种捣乱事件时,教师必须及时进行隔离以阻止其不良行为的发生。二是隔离的时间不能太长。若在隔离过程中该儿童出现良好行为时,教师还应及时为其减少或者撤除隔离,利于其以后在相同情况下能适当控制自己或者以良好行为来代替不良行为。

自闭症教师工作总结篇7

【关键词】自闭症 同伴关系 同伴交往 交往策略

自闭症,又称孤独症,是一种发生在儿童早期的广泛性发育障碍疾病,其基本的临床特征为三联征,即社会交往障碍、语言发育障碍及刻板行为障碍。[1] 自闭症是一种发展,对儿童身心发展影响极大,这种影响最根本、最深刻地体现在自闭症儿童人际交往方面的缺陷上。[2] 人际交往缺陷是自闭症儿童同伴关系发展中的主要问题。幼儿同伴交往是指同伴之间运用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交换意见、传达思想、表达情感和需要的交流过程。[3]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 学会与人交往不仅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学习内容, 而且是生存的前提,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是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保证。大量文献研究也表明, 同伴关系在儿童社会化中起着成人无法取代的独特作用,积极的同伴关系有利于儿童社会价值与能力的获得,以及认知和人格的健康发展。[4]

一、自闭症儿童同伴交往现状及原因分析

目前国内外普遍一致认为,把自闭症儿童放置在普通集体环境中更有利于其发展。在当前集体环境中,自闭症儿童与同伴交往会产生一定的困难,帮助自闭症儿童与普通儿童形成积极良好的同伴关系是当前帮助自闭症儿童融入集体的重要手段。

1.自闭症儿童同伴交往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案例1] 其其(化名)是一名自闭症儿童,今天妈妈送其其来园的时候从家里带了一个“图形牧场”的玩具,老师带着其其把玩具放在益智区。自由活动之前,老师对全班小朋友说,今天的新玩具是其其从家里带过来的,如果你想玩其其的新玩具,就需征得其其的同意,其其同意了,你们就可以和其其一起玩这个玩具了。老师说完,就请其其搬着小椅子坐到益智区了。贝贝欢快地来到益智区,一边指着“图形牧场”,一边问其其:“其其,你的这个玩具是怎么玩的啊?”其其坐在玩具前面,没有看贝贝一眼,自己摸索着玩具,没有表情,也没有回答贝贝。贝贝拿着一块中间有齿轮的多边形又问其其:“怎么把这个图形套到牧场柱子上啊?”其其依然坐在那里,眼睛也不看着贝贝,一会趴在桌子上,一会看看窗户,也不说话。大家都对这个新玩具很感兴趣,冰冰和阳阳也来到益智区,冰冰和阳阳对其其说:“其其,我们可以玩你的玩具吗?”其其坐在椅子上,也没有看冰冰和阳阳,自己坐着看着其他地方。冰冰和阳阳被玩具吸引了,没有得到其其答应也就玩了起来。这时候其其坐在玩具前面,注意力没有放在玩具上,眼睛一直看着其他地方。贝贝和冰冰、阳阳都在一起玩着其其的新玩具,三个人讨论得很激烈,其其坐在玩具前,也不看他们,也不说话。老师来到益智区,问其其:“其其,是谁在玩你的玩具呀?”老师问第一遍,其其没有回应,老师又追问了第二遍,其其看着老师,又看看贝贝和阳阳,没有说话。老师指着贝贝:“这是贝贝”,其其立刻重复:“贝贝、贝贝”。

[案例2] 户外活动后,小朋友们进活动室前把自己的外套脱好放在门厅自己装衣服的袋子里。老师分组请小朋友们去换衣服,老师请到:“请第一组的宝宝去换衣服”,第一组的小朋友们连忙跑到外面换衣服了,其其(是第一组的小朋友)还站在队伍里,眼睛没有看着老师,依然站在门厅。老师轻轻走到其其面前,摸摸其其的头说:“其其去换衣服啦。”其其慢慢地走到自己衣服袋子前,解自己的外套扣子。小朋友们陆陆续续地把外套装好进活动室了,其其还在门厅装外套。其其把外套揉成一团,试了好几次怎么也塞不进袋子,其其一手拿衣服,一手拿袋子,脸上露出焦急的表情。思思正好换好衣服从其其面前走过,其其手里拿着衣服和袋子,带着快要哭的表情跟着思思,并带着哭腔对思思说:“装衣服,装衣服。”思思看看拿着衣服的其其,没有说什么,连忙上位了。这时班级里比较大方懂事的小凡从其其身边走过,其其带着哭腔跟着小凡,把衣服和袋子扬着给小凡看,也不说话。小凡明白了其其的意思,从其其手里拿过袋子,把衣服装好后上位了。其其见衣服装好后,没有和小凡说一句话,也走进活动室了。

从以上案例中可以看出,当前自闭症儿童同伴关系发展现状不容乐观。首先,自闭症儿童在交往认知方面不能很好地“读懂”同伴的交往意愿,当同伴发起主动交往的时候,往往不会及时做出回应。其次,自闭症儿童口语发展较慢,表达能力较差,并缺乏面部表情与目光接触,对同伴比较缄默。再次,自闭症儿童缺乏与同伴交往的动机与意识,在语言沟通上既不能很好地理解别人的语言,又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总之,自闭症儿童不能像正常儿童一样去交往互动,与同伴交往中存在社交、沟通交往的严重障碍,处于人际交往孤立状态,很难与其他幼儿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

2.原因分析

首先,引起自闭症儿童同伴交往障碍的主要原因是其受先天素质和自身心理发展机制的制约,神经系统失调而导致发育障碍,其病征包括不正常的社交能力、沟通能力、兴趣和行为模式。[5] 由于在人际交往方面存在先天性的损害,不能像普通儿童那样有着强烈的交往意识与动机,这导致像其其这样的自闭症儿童在集体环境中对同伴主动开启的社会往表现出漠不关心或无动于衷,以致无法继续与同伴交往。其次,自闭症儿童缺乏交往策略,以至于不能开展正常的同伴交往。再次,幼儿同伴交往是相互的,而缺乏互动性的交往是难以持续的。面对其其的“不理睬”态度回应,大部分幼儿不会再跟一个没有任何回应的同伴继续交往下去,只有同伴也能积极回应自己,他们的互动才会持续下去。

自闭症儿童在社会往中缺乏与情境相应的语言、肢体表达及面部表情,更很少主动和外界交流,很少能识别环境和同伴的情绪行为及做出适当的判读和反应,导致在集体环境中与同伴的交往不容乐观。

二、培养自闭症儿童同伴交往的策略

针对自闭症儿童目前同伴关系发展的现状,培养自闭症儿童与同伴交往的能力是当前教师的重要职责,这既有利于自闭症幼儿积极融入集体环境,获得情感性支持及自身社会性发展,同时也有利于促进普通幼儿同理心的培养。从长远角度来看,这不仅符合社会公平和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更有利于将来社会稳定与和谐发展。笔者结合一线工作实际经验,以及对自闭症儿童同伴关系的教育实践,提出以下策略建议。

1.以课程为支架,帮助普通儿童了解、接纳并帮助自闭症特殊儿童

了解是交往的前提。可以通过主题课程的形式,让普通孩子了解自闭症儿童,为交往打下基础。幼儿交往技能及策略往往影响社会交往的效果,可以借助课程模拟设计生活中普通幼儿与自闭症儿童交往的情境,通过案例让幼儿掌握相关交往的策略。在其其进班之初,有小伙伴对其其说话,其其表现出没听到或者漠不关心的样子,小伙伴便不再理会其其;而当老师介绍了“自闭症”是一种特殊的病,需要小朋友们耐心地、近距离地对着其其多说几遍,其其才能听到并听明白时,班级里大部分小朋友都能主动地和其其多说几遍,甚至主动拉其其的手,让其其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从而增加与其其的交往。

2.创始宽松自由交往环境,增加交往机会,促进自闭症儿童融入集体环境

由于受到自身生理机制的制约,自闭症儿童在人际交往方面处于极其被动的状态,帮助自闭症儿童与普通儿童创造更多的交往机会也是促进自闭症儿童融入集体的一个重要举措。首先,教师要在班级内营造一种宽松自由、平等的交往环境,不对自闭症儿童贴上“特殊对待”的标签,教师提出的要求对所有儿童都是一样的,只有在平等的气氛中,幼儿才不会把自闭症儿童看作是“异类”,才能愿意与其平等交往下去。其次,创设机会,增加自闭症儿童与普通幼儿的交往频率。可通过定期给自闭症儿童换组、开展分享玩具以及鼓励普通幼儿带自闭症幼儿参与角色协作游戏等,让自闭症幼儿有机会认识并熟悉班级中更多的同伴。自闭症儿童的记忆力不存在限制,但是由于其注意力不能及时跟进,对班级中的同伴还不能做到每一位都熟悉,有的还分不清同伴的名字,因此创设各种机会增进自闭症儿童与普通幼儿的互动机会非常重要。再次,根据自闭症儿童的需要,灵活调整一日活动作息,为自闭症儿童创始一个安全、有依赖性的温馨的心理交往环境。在集体环境中,幼儿每天进行一日活动的环节是紧凑的,包括与同伴自由活动时间也是相对固定的。有时候自闭症儿童交往时投入较慢,正在互动时可能已到了下一个环节时间,这时可在不影响整体的情况下容许自闭症儿童交流完再投入到下一个环节。

3.利用代币制等方法鼓励支持普通幼儿帮助自闭症儿童,多通道提高互动频率与质量

幼儿不像成人有自制力去做一件事情,有时候采取代币制等鼓励强化手段更容易激发幼儿的交往意识与行为。多通道鼓励幼儿交往,可以通过代币、鼓励、强化等方式来进行,对普通幼儿和自闭症儿童都适用。首先,对普通幼儿设立“最佳贴心小朋友”“最友爱小朋友”“最佳助人组”等奖项来激励普通幼儿与自闭症儿童的交往意识。幼儿都有帮助弱小的心理,有了教师的鼓励后,普通幼儿也更愿意去帮助别人,也体会到帮助他人带来的快乐。其次,在自闭症儿童与同伴的交往中,一旦出现积极的回应同伴行为,哪怕是能持续看着同伴的眼睛,教师就要及时给予表扬,如“其其真棒,能看着小朋友的眼睛说话了”,并结合爱好给予相关奖励。

4.教师以身作则,温柔耐心细致地对待自闭症儿童,为其他幼儿树立榜样示范作用

社会心理学认为,在同伴群体中的标准评价出现之前,教师是影响儿童最有力的人物。[6] 教师一直是幼儿的行为楷模,幼儿会把从教师那里学到的交往策略运用到自己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米勒等人研究表明,教师对一个儿童特征和价值的认可程度,会通过一种复杂的方式影响着其他幼儿对这个儿童的接纳性。斯陶布研究表明,同成年人良好的情感联系以及成人的榜样行为会增加儿童的助人行为。成人的榜样行为还可以增加对规范和正确行为的认知和理解,从而可以促进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7] 如果教师愿意主动去与自闭症儿童交流并采取正确的策略,相信教师对自闭症儿童温柔、耐心的态度和良好的交往也会给其他幼儿产生积极的榜样作用,并成为影响幼儿潜意识中与自闭症儿童交往的主导因素。另外,班级内教师对待自闭症儿童要态度一致,做到有要求、有期望但不严厉,对自闭症儿童的交往教育要温柔的坚持。只有教师间的态度一致并心理相容,以身作则,才能在全班范围内对所有儿童与自闭症儿童的交往态度形成一股正向示范作用,并对其交往态度与方式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总之,教师积极的态度不仅能为幼儿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同伴交往环境,支持和鼓励幼儿主动交往,体验交往的乐趣,还能使幼儿变得更加敏感,能主动地去吸收和内化良好的交往策略,为以后的同伴交往活动储备知识、经验和技巧。[8]

5.利用移情法,创设情境,增强普通幼儿与自闭症儿童交往技能发展

移情是个体由真实或想象中的他人情绪、情感状态引起的并与之一致性的情绪情感体验,也就是一个人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识别并体验他人情绪情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社会性情感。[9] 移情训练对增强幼儿的分享、安慰、仗义、保护等助人行为有显著效果。同时,有相关研究表明,4~5岁的幼儿已具备初步的观点采择能力,能够注意和体会他人的情感需要,具备一定的自我控制意识和能力,能采用比较正确和适宜的方式与他人交往。[10] 结合幼儿阶段的心理发展特点,我们在普通儿童与自闭症儿童相处的过程中,运用移情法培养幼儿的同理心,通过游戏情境展示,引导幼儿设身处地地为自闭症儿童考虑。幼儿都有同情弱小的心理,通过移情法引导幼儿,幼儿理解了自闭症儿童的交往困难后,都争着抢着去主动和其其交往。

幼儿生活环境以及教育的影响对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普通幼儿在与自闭症等特殊儿童交往过程中,不断地实现去自我中心化,社会认知能力与同理心不断提高。自闭症儿童在集体交往环境中,也不断实现自身的融合。教育家赞科夫曾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自闭症儿童同伴关系发展具有持续性、长期性的特点,作为一线教育工作者,帮助自闭症儿童不断地发展好同伴关系,融入集体,是我们不断努力的目标。

(作者单位:苏州市工业园区斜塘实验幼儿园,江苏 苏州,215123)

参考文献:

[1]张锐.录像示范对自闭症沟通能力的干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0.

[2]霍力嫔.孤独症儿童人际交往训练个案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09.

[3]朱智贤.心理学大词典[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4]江梅玲.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培养[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4).

[5]王芳.无语自闭症儿童语言与沟通能力训练的个案研究[J].南京特教学院学报,2010(3).

[6]王振宇.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7]杨兴鹏.加强儿童移情训练,促进儿童亲社会行为发展[J].黄石教育学院学报,2006(1).

[8]李艳菊,姜勇.3~6岁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结构与发展特点[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版,2008(Z1).

自闭症教师工作总结篇8

【关键词】 社会工作者;儿童自闭症;刻板行为;个案;矫治

一、研究背景

儿童自闭症目前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学界针对自闭症儿童这一群体已经展开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分布在医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学科领域。社会工作作为一门助人自助的学科,虽然没有在这一领域失语但也存在发声不多的情况。从已有的研究来看,主要从这么几个角度展开研究:第一,需求论。即认为自闭症儿童作为一个弱势群体,他的存在对于一个家庭而言所带来的经济、精神等各方面的压力巨大,因此需要从社会支持的角度认真剖析他们生存的现状以及矫正过程所需要帮助。如杜东巍认为自闭症儿童家长面临着内部的经济、精神压力和外部的教育环境、政府和政策支持缺乏等问题,因此需要从正式和非正式社会支持为他们服务。类似的观点也在邵亚琴、王玉晶、刘青、李凤、雷敏等人的研究成果中得以展现,其中王玉晶更是突出强调农村地区的自闭症儿童。第二,方法论。即从社会工作的具体小组工作方法或者个案工作方法出发,探讨社会工作学科介入对于自闭症儿童矫治可行性的研究。如董清等人运用小组工作方法开展自闭症社会康复的效果研究便是其中的一个努力。第三,反思论。即从社会工作视角出发,立足于已有的服务实践,探讨社会工作者个人在介入过程中所发挥的效果,这方面的研究集中体现在刘建民等人的研究中。他们从认知行为、支持―宣泄、自我提升三个维度总结志愿者服务效果,并就服务价值、服务内容及服务技巧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在这些研究中,事实上都存在一个共同的价值取向:关注自闭症矫治的方法以及效果。为此,本文试图通过笔者个人在T机构为期三个月的实习经历,通过深描式的方法并借助个案呈现的方式介绍该机构的矫治模式,同时着重探究社会工作者在矫治儿童自闭症刻板行为所采用的方法及成效。

二、个案简介及矫治过程

1、个案简介

桑桑,男,2010年出生。刚进学校便开始哭,一直哭到进屋,非常依赖他的母亲,而在进屋后只能在一个固定区域,并开始继续哭。在说话时,不看对方眼神,甚至边走边说,更不会主动与陌生人或其他人打招呼,见到生人也会有情绪。动作方面,比较精细的动作做不好,五指分化不好,总喜欢一把抓,不喜欢两指捏或三指捏,而且没有耐性,一教他东西就跑走。语言方面,模仿语言较多,最初总是会重复“你叫什么名字?妈妈干什么去了?妈妈停车去了”、“一会就下课了”。自己的主动语言很少,理解性差,不知道自己是男孩还是女孩,对于人称代词“你、我、他”无法区分,且专注力相当差,容易被外界人或物干扰,注意力容易分散、无耐性。为此,T机构为他制定了相应的矫治方案,每项都涵盖了差不多十项左右。最终的效果也是相对令人满意,桑桑的家长在家长月反馈中曾说道:“我认为孩子的进步很大,从最初的抗拒哭闹到现有的积极配合,大概只用了7天时间,比我想象的时间要短很多”。通过时时记录、适时调整计划并在家长的积极配合下,一年之后他顺利走出个案训练中心进入了全纳教育中心接受训练。

2、矫治过程

在与其他自闭症儿童组成一个小组一起学习、做游戏及相处过程中,不可否认的是儿童可能会出现一些新的行为问题或者已经矫治成功的行为问题再次出现,在出现这些行为问题的情况下,倘若不及时发现并对其进行矫治,只会延误该自闭症儿童的矫治进度。此处仍以桑桑在全纳教育中心的矫治过程作为个案详细叙述他在这阶段出现的行为问题,并分析在此过程中作为介入者的社会工作者对其所存在的行为问题进行矫治所采用的方法及成效。

(1)游戏疗法。对于桑桑而言,玩积木是他最喜欢的游戏。每次的积木课,他总是非常认真的听老师的指导,非常有耐心的搭自己的积木,他搭的积木也是最形象逼真的。而在搭积木的过程中,一旦其他儿童不小心碰到了他的积木,他便会出现强烈的反应,不仅把所有的积木全部扔掉,同时还会用力砸积木,甚至把积木放进嘴巴里使劲的咬破,更严重的是有一次还会生气地咬自己的胳膊。桑桑的这种问题行为属于对突发事件过激反应的一种刻板行为,因此便由笔者作为一名社会工作者对此刻板行为进行介入。

这种情况下,笔者尝试采用故事疗法对其进行矫治,先将其带出教室以免影响其他儿童的情绪,带他来到宝宝图书馆由他来选择一本故事书讲故事给他听,在讲故事过程中,桑桑坐立不安,注意力不集中,依旧情绪很激动,时不时地喊着“积木碎了,积木玩不了了!”。故事疗法并不能缓解他的情绪,因此笔者采用游戏疗法来分散他的注意力,带他来到游戏室由他选择了“宝宝钓鱼游戏”,在他表现出对钓鱼游戏的喜欢后,笔者提出允许他钓鱼十分钟,但要求是必须停止哭闹。钓鱼结束后桑桑的情绪已经稳定下来,此时笔者尝试通过问问题的方式来让他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让他意识到别的小朋友并不是有意碰到你的积木,所以应当接受他人的道歉原谅他人,他摔积木的行为是错误的,不能破坏玩具。通过大概半个小时的陪伴与交流之后,他的情绪最终归于平静并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是错误的,经过这次介入,桑桑的这个问题没有再次出现。由此可见,游戏疗法对于改变儿童的认知、情绪,矫治刻板行为发挥着很大的作用。

(2)正性强化法。桑桑在喝水或者洗手时,偶尔会不小心弄湿了衣服,每次只要一滴水溅到衣服上他都要求老师必须给他换衣服,有一次喝水时水洒在桌子上,并没有弄湿衣服,而他坚持认为衣服湿了哭闹着必须换衣服,在要求得不到满足时,会出现嚎啕大哭甚至用牙撕扯衣服的行为,在反复出现了几次后,老师意识到这是他出现的新的行为问题,属于一种刻板行为,必须及时进行矫治。

针对桑桑的这一刻板行为,笔者采用正性强化法对其进行矫治。桑桑的家长准备的有他最喜欢吃的巧克力豆,笔者用巧克力豆作为正性强化物,让其停止哭闹,这种方法能够很快地让他恢复平静,但是对于衣服是否湿的问题依旧没办法改变他的认知,笔者通过问问题的方式让其自己找出衣服湿的地方,若能找出便用正性强化物奖励他,并用直接评价的方法告诉他衣服不湿的情况下不需要换衣服,以此来不断地改变他的认知。用正性强化法对其进行了四次介入后,其行为出现了改善,初期在衣服湿的时候会用疑惑的眼神看向老师,待老师耐心的进行直接评价及指导后恢复正常,后期便不再有这种刻板行为。

(3)音乐疗法。桑桑不喜欢阴天和下雨天,在下雨、打雷时他的心情特别低落,情绪根本没办法控制,甚至一整天不停的哭闹,时不时自言自语道:“今天是阴天,外面下雨了,怎么办?打雷了,怎么办?”事实上,外面只是阴天,并没有下雨或打雷,而他一直坚信外面在下雨、打雷,老师的解释根本不起作用。桑桑的这种行为属于对外界环境的刻板行为,这种行为严重影响他的情绪及学习,因此迫切地需要对这一问题行为进行矫治。

针对桑桑的这一刻板行为,笔者采用音乐疗法对其进行矫治。当这一行为再次出现时,笔者将其带入训练室,通过设置情景播放一些缓和的音乐,或者弹钢琴给他听,桑桑听到音乐就会安静下来,很用心的去听音乐,笔者就用直接评价的方法给予奖励。每一次奖励后,继续引导其听音乐,当他的情绪慢慢稳定下来后再让其外出观察天气,让他意识到并没有下雨或打雷的事实。用音乐疗法对其进行了两次介入,桑桑的哭闹行为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善。因此,音乐疗法在稳定自闭症儿童的情绪、减少其刻板行为方面有着非常显著的成效,舒缓的音乐旋律及节奏都会使自闭症儿童的情绪得到稳定。

从桑桑接受矫治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很清晰地看出,在全纳教育中心由于更多的是采用小组方式进行自闭症儿童的矫治,由于班级自闭症儿童相对偏多无法做到全面管理,对于在课堂上出现的一些哭闹以及扔东西等行为,如果不及时处理,很有可能会影响整个课堂的秩序以及其他儿童的情绪。此时,作为社会工作者便可以利用本学科所学的方法单独对个别儿童进行介入,无论是游戏疗法、音乐疗法还是正性强化法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作用并促使儿童能够顺利地接受小组训练。

三、结语

刻板行为属于自闭症儿童常有的问题行为,不仅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他们与外界的正常交流,同时重度刻板行为会使自闭症儿童出现自伤行为危机他们的健康,因此需及时准确的对这一问题行为进行矫治。从上文桑桑的案例我们可以了解到,他的诸多行为无一不是指向自闭症儿童的一个主要特征,即刻板行为明显。无论是痴迷于玩积木还是在意衣服被沾湿乃至于对于阴天的恐惧心理,都是刻板行为的集中体现,他不时的嚎啕大哭以及更严重的自伤行为无疑对他的正常矫治以及与其他的自闭症儿童沟通交流产生严重的消极影响。在这种情况之下,社会工作者通过游戏疗法、正性强化法、音乐疗法等矫治方法对他的刻板行为进行矫治,无疑显得非常有必要。而通过矫治后的观察及评估也充分证明本文所采用的一些矫治方法对于他的情绪安抚以及刻板行为的矫治都有明显的积极效果。

对于自闭症儿童来说,由于他们的刻板行为早已形成,因此要想在短时间内迅速解决自然并非易事,尤其是在具体的矫治过程中会遭到对方的抗拒,这就要求社会工作者有足够的耐心,并且根据儿童的具体行为症状采取适宜的矫治方式“对症下药”。本文通过桑桑这一个案的具体描述,详细介绍了社会工作者在自闭症儿童的刻板行为的矫治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一定意义上为大家呈现一个相对完整的社会工作者针对自闭症儿童的刻板行为进行矫治的成功案例。当然,笔者更希望社会工作者针对自闭症儿童的矫治方法能够不断地发展创新,为自闭症儿童的矫治贡献自身的学科力量,使自闭症儿童早日矫治问题行为,减轻自闭症程度,使其能够更早的融入社会。

【参考文献】

[1] 杜东巍.社会支持视角下社会工作介入自闭症儿童家长的研究――以Y机构为例[D].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2] 邵亚琴.自闭症儿童社会支持的社工介入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3] 王玉晶.社会工作视角下农村孤独症儿童社会支持网络研究[D].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4] 雷敏.社会工作介入自闭症儿童的社会支持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5] 李凤.论自闭症儿童的家长心里压力与调试[J].现代教育技术,2010(S1).

[6] 董清,张弘,刘文慧.运用小组工作方法开展自闭症社会康复的效果研究[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0(1).

[7] 刘建民,吴旃,雷艳芳.自闭症儿童社会志愿者介入服务实践反思[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