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车间学习计划8篇

时间:2022-05-06 13:57:48

车间学习计划

车间学习计划篇1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车辆工程;企业培养方案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11-0104-03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我国工程教育领域的重大改革项目,也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1]该计划围绕工程能力这一核心问题,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要求工科专业的学生在四年内必须要有累计一年的企业学习时间,即学生的学习要分为校内和企业两个阶段。在校内学习阶段,学校在加强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学习的基础上,以强化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为核心,重新构建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加强大学生创新能力训练。在企业学习阶段,主要是学习企业的先进技术,感受企业文化,深入开展工程实践活动,结合生产实际“真刀真枪”地做毕业设计,参与企业技术创新和工程项目开发。[2]

企业学习阶段是“卓越计划”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相应的企业培养方案也是专业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企业培养方案是在企业实施,学生在企业学习阶段的各项培养内容的考核和培养质量的评价要单独进行,因此,企业培养方案在专业培养方案中是相对独立的,其内容主要包括培养目标、培养标准、培养计划、工程实践条件、师资配备等。[3]

三亚学院于2012年同吉利集团签署了校企联合培养协议,借助吉利集团的硬件条件,共建国家“本科教学工程”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项目,即“三亚学院-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依托该实践教育中心的建设,三亚学院同吉利集团产教协同委员会共同制订了企业培养方案,为车辆工程专业开展深度校企合作教育及应用型卓越人才的培养奠定了基础。[4]

一、企业学习阶段的培养目标

车辆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企业培养目标依据《“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通用标准》、《“卓越工程师计划”机械行业标准》以及国家高等教育、三亚学院的相关规章制度制订。通过在企业学习阶段的培养,使学生通过在生产实际环境中的学习、顶岗工作,深入了解工程实际,巩固所学专业知识,把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从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实际动手能力与工程素质的协调发展。

学生在完成企业阶段的学习后,其专业素养和专业基本技能,工程实践能力、工程创新能力、工程研发及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工程组织和领导能力均能得到进一步提高,同时其国际视野及社会竞争力也会得到相应的提升。

二、企业学习阶段的目的和任务

第一,结合汽车企业的现场情况,将与生产一线紧密相关的专业课程,如汽车构造等,采用现场实践和理论教学并举,感性观察和理性思考相结合的方式,在全面掌握教学大纲要求的内容的基础上,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第二,通过企业实践,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车辆工程专业,并热爱本专业;在加强理论知识理解的同时,学习汽车企业的生产流程、实验方法、技术革新、企业文化及企业管理等方面的基础知识;锻炼其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劳动光荣的观念,加深与生产制造企业的深厚感情。

第三,为学生大学毕业后直接进入汽车企业工作打下良好的思想基础和实践基础,或为研究生阶段的深造学习奠定工程实践基础。

第四,在企业工程师和学校导师的共同指导下,学生在汽车企业生产现场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完成毕业设计。

三、企业学习阶段的基本要求

企业阶段培养方案实施过程中,学生已经在学校完成了学科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及部分专业选修课的学习。通过在吉利汽车集团及其发动机、变速器等配套企业的生产实践,了解汽车企业重点产品加工制造的整个流程;通过在加工制造部门、装配检验部门、工艺设计及管理部门等轮岗实践,初步了解汽车产品的生产制造及工艺管理流程;熟悉重要的生产设备、检验仪器的结构特征、技术指标和操作规范。

首先,企业实践期间,所有学生均须全面参与汽车企业的诸多方面,通过轮岗实习了解不同岗位的工作性质,了解并掌握实践企业重要产品的制造工艺、质量管理和设备管理情况,随时做好记录,并与所学知识进行对比总结。

其次,在做好保密工作的前提下,掌握汽车企业重要产品的生产制造流程,体验现代化数控设备流水作业的高效性,记录并整理在线生产的技术参数。

再次,在做好保密工作的前提下,学生还应了解现代化汽车企业的运行管理及经营状况,主要是对工程技术人才的配置、生产车间的布置、机械设备的常规管理、汽车产品的销售运输等提出自己的意见或建议。

最后,要求学生积极和工程师、现场工人师傅沟通,认真讨论或请教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做好实践总结并完成实践报告,同时在企业完成本科毕业设计。

四、企业学习阶段的内容及时间安排

三亚学院车辆工程专业拥有“三亚学院-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工程实践教育中心”,采用校企合作模式建立了“卓越工程师”企业培养方案,通过聘请企业导师,联合学校教师和企业相关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共同为学生授课,学生在生产一线实践并学习,参与工程项目,参与吉利集团汽车产品的开发与科研实验,在企业进行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最终完成整个企业阶段的学习任务。[5]企业实践的具体内容和安排如表1所示。

(一)企业阶段的课程学习

企业阶段学习的课程,包括汽车检测技术、变速器检测技术等,由汽车企业派出有丰富经验的工程师或学校兼职教师进行授课,并组织考试或考核,学生必须选修全部课程。

(二)企业阶段的实习安排

整个企业阶段的实习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学生即将进入专业课程之前的认识实习与金工实习。其中认识实习主要以企业参观为主,通过在机械加工、汽车装配、检测实验等相关部门的认识实习,使学生了解企业的组织管理,运行管理,并熟悉企业环境与企业文化,掌握企业职业健康安全及环保方面的法律法规与标准知识,增强学生的工程认知水平,培养学生适应汽车企业工作氛围的能力,并进一步了解车辆工程专业的特点,提高对本专业的认可度。金工实习按照机械制造的整个流程及涉及的设备和技术,制订系列化的实习内容,由浅入深,认识和掌握机械加工的整个工艺流程,熟悉相关的设备和技术,完成机械零件的加工工艺、机械结构设计分析等方面的实习内容。

第二阶段实习的重点是本专业的特色培养方向,即汽车动力总成和汽车变速器方向,时间是在学生学习了学科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部分专业选修课以后进行。通过汽车企业的参观和生产实践,了解汽车整车的装配流程;通过在冲压厂、焊装厂、涂装厂、总装厂的实习,全面了解汽车零部件的加工过程。通过在发动机厂的实习,了解发动机的曲柄连杆机构、配气机构、机体、气缸盖、气缸套、齿轮等重要部件的加工工艺;了解铸造、锻造、热处理等工艺流程。通过在变速器厂的实习,了解手动变速器、自动变速器、双离合变速器的装配工艺及性能测试方法。

第三阶段是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环节。在企业和学校导师的共同指导下,学生结合企业生产实际,发现和凝练出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具体的研究内容和解决问题的方案,通过现场和实验室研究相结合,制订出可行的技术路线,并得出具体的研究结论,在此基础上完成本科毕业设计。

通过这三个阶段的工程实践,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锻炼和提升,能够达到卓越工程师的培养目标和要求。

五、企业实践环节的具体内容

(一)认识实习

1.汽车企业安全生产、保障体系的基本知识与规定,各生产、流通环节的安全措施,特殊设备及特殊工种的安全教育。

2.汽车产品或零部件设计的基本流程学习。结合企业实际情况,跟随某特定机件的设计过程,了解该机件各设计阶段的基本目标、设计方法及实现形式;了解机件设计标准化方面的基本内容。

3.汽车产品或零部件的工艺设计与管理学习。跟随某特定机件的机械加工过程,了解其工艺设计与管理的基本技术,以及装配工艺设计的基本知识;了解机件的工艺安排与制造单位实施之间的配合情况,生产制造部门正常运行模式与管理方法,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协作运行;了解典型产品或零部件生产制造过程的基本环节与管理模式。

(二)金工实习

1.金属切削加工实习

通过金属材料的切削加工实习,了解车刀的基本机构、车削角度的设置、常见的刀具材料以及对刀具材料的性能要求;熟悉卧式车床的组成结构、运动原理、传动方式及常见用途。对于轴类和盘套类零件,应能掌握其装夹方法,了解其常见附件的结构,并进一步掌握通槽、断面、锥面、圆柱面、成型面及内外螺纹的车削加工方法。了解铣削、刨削、磨削及齿轮的加工方法,对车间常见的铣床、刨床、磨床,应熟悉其工作原理和加工方式,并了解各种刀具及附件的总体结构和简单分度的方法。

2.钳工实习

深刻理解钳工工种在汽车制造业、机械加工及维修业等领域的重要作用;掌握制作钳工件时划线、锯削、锉削、钻孔、攻螺纹以及套螺纹的基本方法;了解扩孔、铰孔和锪孔的基本原理;了解金属刮削的基本方法和应用范围;在钳工实习过程中加深理解钻床的组成结构和工作原理,并掌握钳工工具和量具的使用方法,独立完成钳工件的制作。

(三)专业实习

1.整车厂实习内容

冲压厂、焊装厂、涂装厂、总装厂实习,吉利汽车整车生产线装配实习。

2.发动机模块实习内容

曲轴、连杆、活塞等运动件生产车间实习,凸轮轴、气门组等配气机构重要部件的生产车间实习,气缸套、气缸盖、机体等固定件的生产车间实习,齿轮生产车间实习,金属毛坯的锻造、铸造及热处理车间实习,发动机总成装配流水线实习,发动机总成性能指标的测试及实验实习。

3.变速器模块实习内容

手动变速器的装配线、性能测试实习,自动变速器的装配线、性能测试实习,双离合变速器的装配线、性能测试实习。

(四)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

学生在进行毕业实习的同时,由企业导师和学校导师结合工程实际需要共同确定毕业设计的选题,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明确课题的任务、目标和要求,并查阅资料,进行项目调研,制订研究方案及执行计划,最终完成毕业设计。

六、培养质量考核

汽车检测技术和变速器检测技术由企业授课教师进行考核,考核内容包括学生在做检测技术实验方面的表现,主要是在实验方案的设计、实验数据的处理方面有没有工程创新意识,还包括授课教师对学生出试卷考核。认识实习、金工实习和专业实习的考核主要看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的综合表现,能否积极主动地参与实习过程,能否和企业导师进行有效的讨论,对发现的问题能否提出解决方案,还要看实习报告的撰写水平和对问题的思考能力。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也会采取过程考核的办法,由学校导师和企业兼职导师对学生的毕业设计所形成的论文进行评审和答辩,由答辩委员会根据学生毕业论文的水平给出最终的成绩。

七、企业导师队伍建设

在企业学习阶段,学校派出“双师型”教师参与学生的工程实践活动。“双师型”教师是学校专门建立的一批理论水平高、工程实践能力强,有丰富的工程科学知识和教育教学理论及方法的教师队伍。这些教师一方面从企业、科研院所引进,另一方面是学校教师承担科研项目,通过校企合作项目提高其研究水平和工程实践能力,或者选派中青年教师在企业进行为期一年的工程实践锻炼。企业方面,学校从企业中直接聘任工程经验丰富、理论基础扎实、受教育程度高且具有工程师以上职称的工程技术人员,与学校导师一起,联合指导学生的工程实践活动。[2]

八、结束语

目前,三亚学院车辆工程专业正在参照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标准进行人才培养,相应的企业培养方案也在逐步完善之中。但卓越计划作为我国工程教育领域的新模式,对民办本科院校和企业而言都是新鲜事物,需要根据教学计划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不断调整。特别是在第一届学生毕业后,还要根据社会对毕业生培养质量的监督评价和教育部对本专业的认证评估,来进一步完善企业培养方案。

[ 参 考 文 献 ]

[1] 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培养方案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1(2):47-55.

[2] 唐勇奇,黄绍平,刘国繁.校企合作培养“卓越工程师”――以湖南工程学院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为例[J].教育探索,2010(12):71-74.

[3] 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培养方案再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4):10-17.

车间学习计划篇2

1开展以行为导向教学法为基础的课程

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内涵主要是:①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是主体,并依据前期定好的目标主动学习知识。这是一个学习转换的过程,在该过程中可以根据时讯、决定、计划、实施、评测等方面进行选择性学习;②在行动导向教学中,教师可以变成在教学过程中的组织协调者,而不仅仅是传统教学中的知识传输者。在这种学习氛围中,教师可以与学生进行学习互动,引领学生独立完成获取信息、制订学习计划、学习评估等行为,可以使学生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学习到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技能。而开展以行动导向教学法为基础的课程,需要体现出如下几点:

1.1以培养能力作为教育目标

在日常教学中,不要只以学生的试卷分数作为评判学生的唯一标准,而要以学生在学习任务中掌握汽车保养和维护能力的多少,作为评判学生职业能力的标准。

1.2以行为导向确认教育内容

在行动导向教学法中,学生的学习课程不再是从书本上学习传统片面的汽车保养知识,而是转变成以学生学习能力为基础,以行为动作为导向的知识结合体,比如“汽车维护与保养”一书就结合了“汽车运行材料”“汽车性能检测”等教材的内容,更加方便学生的学习。

1.3以学生作为学习主体开展教学

在行动导向教学法中,学生不再被动地接收知识,教师也不再作为课堂中心,而是将学生作为主体并在教师的帮助与引导下进行自主学习,在学习过程中不再是教师对学生的单项传输,而是变成了教师与学生双方的学习与了解。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可以加强学生对未来工作的使命感,并且可以将原本空洞单调的分数激励制,变成对追求未来工作好坏的期望。

2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实践

在“汽车维护与保养”的教育课程中,可以依据课程的性质与重要程度,对教育课程进行全新设计与分组讨论,并且在实际过程中与教学课程配合,实行以团体讨论与合作为行为导向的教学方式。

2.1对教学任务进行设计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专业和个人能力与岗位任务的结合程度,对汽车保养维修相关的工作岗位进行学习与认知,再通过学习转换,将其作为教学过程中的主要内容,并对工作任务的内容与目标进行仔细描述。教师在教导学生时,需要制订一份学习任务表,以便让学生根据教学任务标准进行学习,并让学生在教师的适当引导下准时完成工作任务。

2.2学生分组讨论

行动导向教学法中,学生进行分组讨论是必不可少的学习环节,学生之间的分组需要根据班级人数与实训设备数量的多少来决定,要尽量让全体学生都能够展示自身的实践能力,并且不因人数过多而导致教学时间变长,要学会科学合理地利用时间。在学习汽车维护与保养的课程时,应以5~7人为一组,实训设备配置3个工位,以20人作为一场教学批次进行实训学习。

2.3教学方法实施

在进行教学任务的过程中,教师应将学习的主要内容、目的和要求,以文档形式向学生进行描述和教导,教师应完成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通过小组之间的讨论,完成学习计划。在制订计划的时候,学生可以就疑难问题向教师提出疑问,以完善自身的学习计划。在实施计划过程时,可以将“汽车维护与保养”的课程进行情境式学习。比如,在学习更换机油与机油过滤器时,可以采用团队教学与教学法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引出汽车维修的一个实际案例,引领学生自主进行故障分析维修,以提高学习兴趣;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共同讨论学习任务,学会信息处理与收集;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制订出相应的计划,进行协调分工和操作,教师负责评论学生的工作学习成果,点评小组与个人的实际操作情况。

3结束语

车间学习计划篇3

关键词 “DL”教学模式;工学交替;教学计划;顶岗实习

中图分类号:G642.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3)27-0128-03

工学交替作为企业和学生互利共赢的培养模式,已经受到职业院校广泛认可。通过工学交替模式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动手能力强,实践技能熟练,毕业生的综合素质高,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然而,根据目前的职业教育办学体制,要实现工学交替并不容易,因为它牵涉到学校和企业等方方面面的问题。最突出的问题就是顶岗实习和教学计划相冲突的矛盾,这个问题就如一个“瓶颈”,如果解决不好,工学交替就很难实现。长春汽车工业高等专科学校校长魏崴经过探索和思考,创造性地提出了“DL”教学模式,应用这一全新的教学模式成功地解决了一系列问题,使工学交替取得显著成效。

1 “DL”的定义和内涵

1.1 “DL”的定义

“DL”是英文Doing by Learning的缩写,意为“边做边学”或“工作中学习”。它是针对企业顶岗实习学生而设计的一种业余学习模式,目的是为顶岗实习学生提供一种灵活、可选择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顶岗实习的同时,利用工作以外的时间进行专业知识、职业技能的学习。这种学习模式符合学生认知规律,能够激发学习兴趣,可以收到在学校课堂上不可能收到的效果。

1.2 “DL”模式下车间和课堂的关系

“DL”教学模式的实质就是将课堂搬到车间,使学生在做中学,即一边工作、一边学习,使学生在工作过程中不断进行观察和思考,以悟得新知;同时将习得的知识与具体的生产实践相联系,学以致用,活学活用;最终将工作内容转化成自身的知识和技能,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动手能力,在不经意间理论和实践就已融会贯通。

“DL”教学模式也是将车间搬到课堂,让学生在学中做,即一边学习一边工作。学生在顶岗实习过程中必然会有弄不懂、疑惑不解的地方,那么教师就可以针对这些令学生“挠头”的问题设计几个教学模块,在校内车间式的教学实训基地给学生解惑;还有一些知识技能可能在眼下顶岗实习的过程中用不上,却和学生日后的发展息息相关,所以必须要未雨绸缪,通过设计几个教学模块扩大学生的知识储备,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适应能力,使他们在将来的工作岗位上后劲十足。这种“学中做、做中学”的“DL”教学模式淡化了车间和课堂的界限,将车间和课堂融为一体,如图1所示。

1.3 应用“DL”教学模式的意义

“DL”教学模式的精髓在于给学生更多动手的机会。理论上行得通的东西,在实践中做起来可能难度远远比想象的复杂得多。“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动手做一做,比单纯的纸上谈兵要来得更具体、更全面,也更直观。对于某些技术性的工作,最优秀的往往不是学历高的人,而是有操作倾向、操作能力和操作经验的人。

“DL”教学模式是对校企合作的完善和深化。这种深层次的校企合作,促使职业教育从“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转变,加大实践性教学的比重,使企业生产现场在教学过程中得到充分反映,有利于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开展,能在具体的技能训练中促使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有利于培养他们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技术应用、创新的能力。

2 工学交替的瓶颈

工学交替培养模式在实施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瓶颈。单从教学角度出发,工学交替的主要瓶颈是教学计划与顶岗实习发生冲突。

2.1 传统教学计划的特点

传统的教学计划都是在新生入学之前就编制的,一经确定,不容更改。教学的开展完全是按照教学计划展开,哪个学期开设哪些门课程,每一门课程的课时数、授课时间、教学模式都明文规定,各教学部门必须组织教师在教学计划的框架下按部就班地上好每一门课,决不允许越雷池一步,否则将视为教学事故。

2.2 企业用工需求的变化

企业的用工需求随着企业生产计划浮动,不是一成不变的。生产计划取决于企业的效益和产量,而效益和产量受经济形势的制约很大。例如,金融危机造成汽车销售市场需求锐减,汽车产销量降低,企业生产计划发生变化;而随着国家振兴汽车产业政策的落实,国内车市需求突飞猛进,一汽集团公司企业生产计划再次调整,对用工需求也发生井喷[1]。从而可见,如果企业产销两旺,用工需求就会直线飙升;如果形势不好,经营惨淡,用工需求就会一路下滑。

2.3 传统教学计划与顶岗实习的冲突

企业会在用工需求量大的时候向学校请求支援。企业的求助相当于主动地为学生送来顶岗实习的机会,这是学校求之不得的好事。但是企业来学校要人的时间是不确定的,可能是学期初,也可能是学期末,甚至可能是学期中,正好赶上很多课程刚进行一半。这就导致部分课程的教学不能按照教学计划在学校完整地进行。学生进入企业顶岗实习的时间段一般至少是一个学期,有的要持续一个学年。在顶岗实习所在的学期,教学计划中相应的课程教学不能按原来的模式进行。这就造成学校无法按照事先制定的传统教学计划组织教学。为了保证学生知识结构的完整和素质的全面发展,这些课程不但不能去掉,反而要通过工学交替使这些课程达到更佳的教学效果。毕竟采用工学交替培养模式的初衷是要培养出比传统培养模式动手能力强、实践技能熟练、综合素质高的学生。

3 应用“DL”教学模式突破工学交替的瓶颈

“DL”模式要求在实施工学交替的过程中,不能让企业适应学校,而是学校要主动调整教学计划甚至重构课程体系来适应企业的要求。下面就介绍如何在DL模式下通过调整教学计划、重构课程体系来突破工学交替的瓶颈。

3.1 以“DL”模式实施部分专业课程教学

和实习内容对应性强的专业课程采用“DL”教学模式,将课内专业知识与实习内容紧密联系在一起,课堂上讲授理论,尽可能在车间里完成实践教学环节。如果条件允许,教师可以到生产现场为学生授课,但这样做可能会干扰正常生产秩序,所以实施起来并不容易。可行的办法是教师针对实践课的内容开发出学习页、引导文和实验指导书,学生在这些教辅资料的帮助引导之下边工作边学习,这更符合“DL”模式的思路。教师既可以到车间进行监督和答疑,也可以通过批改学习页来了解学生学习的效果,发现存在的问题,针对学生存在的疑惑在课堂上进行集中答疑。实在无法在实习中完成的课内实践内容,就将车间搬到课堂,在车间式校内实训基地实施教学。这样使理论课堂、实习岗位、校内车间式实训基地三位一体,互为补充,极大限度地提高“DL”课程的教学效果。

3.2 将“DL”课程编入教学计划之中

将采用“DL”教学模式的课程直接编入教学计划之中,作为课程体系的组成部分。凡是“DL”课程均开发成一个完整的、独立的模块,不牵涉其他任何课程,也不需要其他课程作为支撑,所需要的基础知识完全编入课程模块之中,不要和教学计划中的任何课程发生先后顺序问题。这样处理以后就使得每一门“DL”课程都可以在任意时间进行。另外,需要将所有“DL”课程安排在同一个学期,事先可以将其放在除了第一学期以外的任意一个学期,为了叙述方便姑且将其放在第三个学期,如图2(a)所示。假设学生第二学期进入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就要将预先编入教学计划的所有“DL”课程调整到第二学期,把第二学期的课程调整到第三学期进行,如图2(b)所示。通过这样的调整,新的教学计划完全能适应顶岗实习时间不确定的特点。

3.3 实现“DL”课程教学内容柔性化[2]

“DL”模式的特点是学生一边在企业顶岗实习,一边在学校业余学习,这就使得“DL”课程的教学要受到企业生产时间、强度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本着一切服务企业、一切为了学生的指导思想,实现“DL”课程教学内容的灵活性和柔性化。“DL”课程教学内容必须密切结合顶岗实习的工作内容,并根据学生需求和企业实习岗位需要,灵活调整教学内容,及时将实习岗位上与该门课程相关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车型等转化为教学内容充实到课程内容之中,使学生感到学有所用、惑有所解、疑有所答,提高他们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变“要学生学”为“学生要学”,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从专业教学的角度来看,通过“DL”课程教学内容柔性化,彻底突破工学交替的瓶颈。

4 结束语

应用“DL”模式成功地突破了工学交替培养模式的瓶颈。但是“DL”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在实践过程中难免会遇到许多新问题。但只要坚信“DL”模式的科学性、先进性和可行性,就一定能克服困难、扫除障碍、突破瓶颈,使“DL”模式不断完善深化和发展,工学交替的成效也会随之日益显著。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应该遵循一个原则,就是要确保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确保教育教学质量。“DL”模式如果只是为了学生就业而采取的一种手段,或者说是应对目前企业大量临时用人情况下的“权宜之计”,则“DL”模式就不会有其生命力,也不可能成为一种示范。应该将“DL”作为一种新的职业教育理念,寻找其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规律,不断地加以完善[3]。

参考文献

[1]陆俊松.“DL”模式下企业实习管理的配合与协调[J].职业教育研究,2009.

车间学习计划篇4

一周的大事

一周发生了许多事,最终要的就是我改进了学习方法。

爸爸说我的学习方法不好,一是原来复习,我把整本辅导书和课本从头到尾每个字都看一遍,这样花的时间很多,还不容易复习到重点部分。爸爸说每个人的复习时间都是一样的,如果我想要成绩比别人更好,就得有一个具体的实施计划:什么时候写作业,什么时候复习学校的课程,什么时候放松活动。如果不制定一张计划表,那学习内容就会很乱:一门复习完了,另一门却没时间复习了。于是,爸爸就和我共同拟定了一份计划表,并把它打印出来,贴在我房间的墙上。

爸爸还说我不会划重点,还教我在复习时要会用笔划重点,这样下次复习就只看用笔画过的地方,这样事半功倍,不仅复习到了重点,又节约了时间,余下的时间还能复习其他的科目。

另外,我换了新的“坐骑”。原来我骑自行车上学时,经常碰到骑到一半路程自行车就掉链子的事情,每掉一次链子我就要停下车,把链子装回去,这对我上学太不方便了。我把事情告诉爸爸,爸爸就立马给我买了一辆新的车子。爸爸考虑到我的力气比较小,拿不起男士的大自行车,就给我买了一部女式自行车,这辆车子浑身蓝色,很轻,这辆车子的最大优点就是两个轮子很大,骑起来非常省力,蹬一圈的距离就相当于我原来那部自行车的两三圈的距离,我对这辆车子很满意。

车间学习计划篇5

随着改革步伐加快,促进了国民经济的迅猛发展,从而使汽车运输业发展空前,车辆保有量逐年增多,带动了汽车维修业的发展。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汽车性能不断提高、结构更加完善。社会的进步,促进了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汽车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于是,汽车工业方面的新技术、新结构、新工艺、新材料相继出现和应用。因此,当前汽车维修正处于一系列新兴技术和新兴汽车不断涌现的年代。这些新兴技术和新兴汽车既为汽车维修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机会。同时,又使其面临着重大的风险。我们汽车修理教学实习又何常不面临着这样的风险和严峻的挑战。

一、采用灵活多样的实习方式

实习方式是实施教学实习计划的重要方法和形式。对提高实习质量,圆满完成教学实习任务起着重要作用。学生毕业后将成为企业的能进行创造性劳动的开拓型人才。因此,应采用灵活多样的实习方式。

1.汽车修理工艺实习

相据实纲(或指导书)规定内容,实习计划安排及要求,在教师(或师傅)指导下,学生应熟悉或掌握汽车保养和汽车修理生产过程、生产工艺、生产组织、设备条件及厂(场)房布置等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

通过此种方式的实习,首先,应使学生所学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得到巩固、加深、扩大、提高和更加系统化;其次,应使学生了解和熟悉汽车修理企业的管理体制、机构设置、生产组织等方面的企业管理知识;第三,应使学生增强感性认识,并培养其理论联系实际,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增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独立工作能力;最后,在实习过程中,学生应认真学习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工人师傅的先进思想、优秀品德、优良作风、使其树立起牢固的生产观点、群众观点、劳动观点,增强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决心和信心。

因此,该种方式是汽车修理教学实习的主要方式,是培养和锻炼学生实际操作技能的关键。实习时间拟占全部实习时间的80%~90%。

2.参观实习

参观实习是汽车修理教学中的一种补充方式。因为任何一个实习基地都不可能尽善尽美,无论在实习前带队教师如何精心选择实习基地,都无法办到。所以,实习基地没有的一些先进生产工艺、新的机具设备和检测技术等,只能通过参观基地以外的具备或拥有这些工艺、机具设备和检测技术的其他企业来予以弥补,以达到开阔学生眼见、丰富专业知识和提高基本技能的目的。因此,参观在实习中也是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时间可占4%~6%。

3.专题学术报告

专题学术报告是实习中的另一种补充方式。由于内容多,时间短、劳动强度较大,实习期学生无更多时间去学习、了解课堂和实习基地以外的与专业相关的知识。而通过邀请汽车维修业方面的专家学者、行业负责人、企业决策人和经营者等,举行有关国内外汽车维修业的现状和发展前景,或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等方面为内容的专题学术报告会,以使学生进一步热爱专业和汽车维修事业,明确努力方向。因此,专题学术报告亦较重要,可占全部实习时间的1%~2%。

4.专题讨论

专题讨论属巩固实习效果,加深实习内容,活跃实习气氛的一种重要方式。学生在既动脑,又动手的实习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发现、或提出一些疑难问题。对此,指导教师(或师傅)在现场解答,必定造成受益面小,或付出多次重复劳动。采用对关键性的、有代表性的、理论性和技术性均较强的疑难问题、有准备、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进行专题讨论,收效更佳。这部分时间可占1%~2%(或在每天下班前抽一定时间进行也可)。

采用上述灵活多样的实习方式,既可以保证实习内容全面地实施、圆满地、高质量地完成实习任务,又可以使学生在实习中气氛活跃、愉快地、兴趣浓厚地度过实习生活。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得到较系统的、完整的锻炼,为毕业后走上实际工作岗位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适当调整教学计划

教学计划是保证教学工作能够有序进行的依据。它是围绕专业培养目标而制订的。原计划中规定,汽车运用工程专业本科和汽车摩托车技术专业专科学生在进行《汽车构造》课教学中,都已安排了较多学时的结构拆装实验,学生对汽车发动机、底盘以及其他主要总成和部件的作用、构造、工作原理、工作过程,主要检查调整部位及方法等有了较清楚的了解和熟悉;继后又进行一周时间的汽车整车拆装实习;最后临毕业设计前,才安排3~4周汽车修理教学实习。在这三次实践性环节中,各次界限不十分清楚,进行过程中,造成一些不必要的重复工作,学生感到厌倦,势必降低实践环节的效果。因此,我们建议将原计划作适当调整。

调整的方案是:保留原计划中“汽车构造”课的结构实验内容和学时数,将汽车整体拆装和汽车修理教学实习合并进行。合并后汽车修理实习本科学生为五周,专科学生为四周。时间增长后,汽车修理工艺过程方能进一步保证较仔细地完成,对提高教学实习质量大有裨益。

车间学习计划篇6

根据《关于进一步学习贯彻的通知》精神,我站认真作好贯彻落实工作,结合实际制定了学习计划,加强宣传学习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下简称《宪法》)的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努力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取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一、认真组织结合实际制订学习计划

为加强学习组织,确保学习效果,站领导高度重视,成立了由总支书记、站长挂帅,副站及各组组长组成的学习《宪法》领导小组,明确小组各成员的责任和分工,下设了领导小组办公室,由专人负责活动日常工作。在组织学习中,各车间结合工作时间和实际特点,认真制订了《宪法》学习计划和学习运行表,要求各车间严格按照安排进行学习,并以车间为单位,定期进行学习情况汇报,将学习情况列入车间精神文明考核中,增强了各车间学习的自觉性。目前,各车间学习已按计划完成了《序言》、第一章《总纲》及第二章《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等内容的学习。

二、加强宣传努力营造良好学习氛围

在学习中,站里充分利用宣传栏、板报等阵地,职工大会、班组长会等时间,认真传达学习活动重要意义。重点组织职工对上级文件精神和内容进行了深入学习,把学习贯彻实施宪法对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对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精神、对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对落实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等方面的重大意义给职工讲清讲透,深入人心,不断加深职工对学习活动的理解,进一步提高对学习贯彻《宪法》的认识,激发职工学习热情,引导职工自觉投入到学习中。

通过一个月的宣传教育,广[文秘站:]大职工学习《宪法》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得到了较大提高,全站已形成了学习《宪法》的浓厚氛围。

三、活跃形式不断增强学习效果

按照厂学习《宪法》有关要求,各车间根据学习重点内容和职工特点,结合实际采取有效措施,不断增强学习效果。学习中采取全员学习和重点人员学习相结合的原则,根据车间领导班子与职工工作性质、工作岗位的不同,把学习内容重点进行了归类要求。领导班子成员在学习中,要求做到理解透彻,领悟实质,可以教育职工;党员及一般干部在学习中,要做到深入理解,能够为群众解决与《宪法》内容相关的问题;普通职工要做到通学全文,能够运用《宪法》知识维护自己的切身利益。

车间学习计划篇7

2012年主要工作总结如下:

一、与12个基层班组分别签订了2012年安全环保目标管理责任书,强化安全职责的落实;

二、组织车间员工学习“2011年安全警示录”并开展讨论;

三、围绕“学规章,反三违,抓演练,全员管”的安全主题活动,车间全员参加安全考试;

四、继续推行班组安全员轮流当方法, 促进班组安全工作;

五、悬挂安全温馨提示牌,增强员工安全意识;

六、车间职能人员继续参加班组的安全学习,促进班组安全工作;

七、全员参与,开展2012年危险源辨识及风险评价工作,控制生产检修活动中存在的风险,保证装置的安满优生产; 

八、全员参与,开展2012年全员环境因素调查及评价,评价出的9项重要环境因素组织全员学习;

九、制定车间应急预案演练计划,每季度组织车间级应急预案培训及演练(共4次);

十、组织车间人员学习员工岗位安全职责;

十一、分解车间2012年QHSE目标,并完成2012年四个季度目标完成情况;

十二、迎接集团公司QHSE体系审核,督促相关人员完成问题整改工作;

十三、做好公司、对车间的各项安全检查迎检工作,及时整改检查出的问题;

十四、做好QHSE体系要求的各项工作。

2013年安全工作计划:

一、全体员工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落实安全环保责任,在全车间范围内持续开展“学规章,反三违,抓演练,全员管”工作。进一步强化员工安全素质,努力提高员工安全技能,以人的可靠保证管理可靠、技术装备的可靠,努力打造安全生产的长效机制;强化环保管理,以推进清洁生产体系的有效运行为手段,确保2013年车间安全环保工作目标的实现。

二、进一步完善车间安全组织网络,充分发挥班组安全员及班长的作用,进一步强化基层班组的安全环保管理,实现全员管安全环保的良好局面。

三、检维修作业管理规范化,严格执行公司及事业部的各项规章制度及仪表检维修规程,严格票证管理。

四、继续完善车间突发事故应急预案,制定2013年车间演练计划并组织实施;各班组上报2013年班组演练计划,由班组组织实施,车间相关人员参加。

五、继续进行仪表专项检修、操作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表的学习,用于提示专项检修工作,使风险评价融入日常管理,达到降低和控制风险的目标。

六、继续应急预案的培训工作,加强员工的教育培训,不断提高全员的综合素质。

七、参加各类专业管理人员安全技能培训班,从而提高各类专业管理人员的自身安全素质,促进安全环保管理队伍整体素质和管理水平的提高。

车间学习计划篇8

关键词:卓越班;《电力机车检修》;教学;实践操作

引言

“卓越班”是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中的一个基本组织单元的核心环节,是该计划实现的组成者和实施者,亦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使命者。“卓越计划”的核心与关键是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而要落实好“卓越计划”,高校“卓越班”课程的创新改革的施实显得尤为重要和关键[1]。尤其是在“卓越计划”背景下,高校“卓越班”课程的创新改革教学在“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显得相当突出[2]。本文通过分析华东交通大学轨道交通“卓越班”的《电力机车检修》课程教学体系改革模式,就培养优秀“卓越工程师”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创新进行初步分析。

《电力机车检修》课程的主旨内容包指电力机车在机务段或者机车厂库内进行必要的整备、维护、检查和修理作业,为机车的正常进行提供安全性保障。电力机车的日常维护保养是把机车处于萌芽状态的故障现象及时发现并处理,这项工作由机车乘务员、机车整备车间共同完成的。除了机车乘务员的日常检查和保养以外,还必须按时进行各种修程的定期检修。由此可见《电力机车检修》课程具备很强的实践操作实用性,算得上是一门实践操作技术课程,它是“卓越工程师”培训中相当重要的一环。所以该课程在教学上具有教学与实践操作发球并行的过程,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二者相辅相成,形成一个科学的理论指导实践,实践丰富知识的运用与强化的学习过程。针对该课程的特点,结合国家“卓越工程师”计划的要求,对该课程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进行探索和改革,对提升学生实践技能和培养高质量的机车工程师人才,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和使用价值。

1、《电力机车检修》课程“卓越”之前状况

华东交通大学轨道交通学院在设置车辆工程专业课程教学大纲时,在车辆工程专业中设置将《电力机车检修》课程设为必修课,原教学大纲中规定此课程由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二部分,理论教学64学时,由于电力机车设备价格昂贵,且维护保养费用特高,故学校暂时没有电力机车实物的教学实践设备,所以实践教学安排在理论教学之后,为该课程的学生安排一周的时间到南昌铁路局、鹰潭铁路段、邵武铁路段等的机务段进行实践教学,大概30个学时。在日常教学中,由于《电力机车检修》课程的结构复杂,原理深奥,再加上全是理论维修知识的讲解,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表现出较差积极性,由于而接触不到电力机车的实践操作,对于理论上的维修方法,存在实践上的操作断层缺陷。而实践教学环节与理论教学环节存在时域上的差异,再加上理论学习效果较差,这导致学生对《电力机车检修》课程知识掌握不牢,存在很多不懂区域,在学生真正跟电力机车接触时,能学到的维修技能效果达不到预期。这种教学模式的安排使得学生对该课程件的实践操作和现场应用的灵活性不强,使得该课程的教学效果难达预期。

2、 教学模式探索分析

上面分析了《电力机车检修》课程教学效果难达预期的主要原因在日常教学中先理论教学后实践教学,使理论与实践教学脱节,二者缺乏有机的科学结合,影响了学生对该课程的实践维修技能和专业素质的提升。本文作者系我校“卓越班”的《电力机车检修》课程教学教学老师,根据本人的教学经验及认知,下面通过对该课程的教学探索进行剖析,期望能对卓越班的其它课程教学改革能起到一定的促进效果。

2.1大幅增加实践教学环节

通过修改该课程教学计划,在教学环节中,大幅增加实践教学环节,建议把原来的教学64学时更改为36学时,所减少的理论教学学时全部放置到实践教学环节,使得实践教学环节增加28学时,大幅增加学生对《电力机车检修》课程时间,使得实践学时达到58学时,大大超过理论教学环节,实现“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中实践教学占主导环节的要求,增加实践技能操作时间与实践锻炼机会双轨并行,让学生在理论指导下,在实践中获得真知技能。

2.2 政府加大资助经费

国家教育部和地方教育局对“卓越计划”的实施相当重视,并给每所拥有“卓越班”在学校给予了较大的资金支持,但是由于“卓越班”的开设才刚起步,很多实验设备都要更新换代,这需要较多的资金为满足实践教学要求而购买实践设备。而一台电力机车设备的购买的费用达上千万元,政府给予的资金远远不够,对于车辆工程专业的特殊专业,应该特殊专业做到特殊资助,国家可以支列贵重设备资助经费项目以扶持类似专业,力争尽最大努力给支持,以实现其特殊性的要求,实现实践设备满足“卓越班”的教学要求。

2.3 理论教学方式改进

对于《电力机车检修》课程的理论教学方法应该做出一定的改进,要结合该课程实践操作性强的特点,在进行授课时不能过份讲授理论知识,要结合实践进行分析,让学生能感觉到是在实践操作要求的基础上进行理论知识的补充,这样学生能带着问题学习,带着目的学习,那学习的积极参与度会提升更高层次。此外,要增加视频实践教学环节,通过视频让学生切实体会到电力机车维修的现场的工作内容,了解电力机车维修的基本技能,并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要注意的环节,为学生进入实践环节打好基础,做好铺垫。同时,如有必要,可以聘请机务段的电力机车维修技师进课堂进行授课,引导学生重点学习知识的点和面,让学生做到有的放矢,在有限的理论学时中,掌握与维修相关重点知识。

2.4 实践教学方式改进

对于《电力机车检修》课程的实践教学方法也要做出一定的改进。首先是实践教学的时间要进行改进,首先要让实践与理论教学相结合,所以在每上一阶段的理论后,就要让学生到机务段进行相应理论知识部分的实践操作练习,时间可以定在双休,这样师生都有时间,也不会与其它理论课堂教学的时间冲突。其次是以前的实践教学是老师带着学生到相关机务段后,让学生跟着机务段的师傅学习,没有下达具体的要求和指标,重点强调学生要注意人身安全,基本属于参观性质的实践教学,能否学到技能完全靠学生自己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改进方面,要对学生分组分工,让3-5人/组,每组跟一个师傅,先由师傅讲解操作技能方法和注意事项,然后实践操作示范,让每个学生认真学习,最后由每个学生必需自己进行操作,遇到问题再由师傅指点,直到学会为止,当然也可以提出更好的操作方法来完成相关操作,同时学校也派相关老师去现场监督学生的学习情况。这样实践教学的学生分成若干个组,每个组都有师傅带着目标进行学习,然后根据排定实践教学计划,每组定期更换师傅,进行另一工种的维修技能学习,这样依次有序进行,完成整个实践操作的学习,让学生在真正的实践中完善操作技能。

2.4 成绩考核方式改进

加大该课程的实践操作考核力度,改掉以往凭试卷考试成绩分数70%及平时成绩的30%,二者相加统计总分的评定模式,这种模式只能考出学生的记忆能力和考前突击能力或应考水平等情况,不能真正体现学生实践操作技能的水平。该课程既然是操作为主,就应该以实践操作为主要考核方式,所以本课程的考核方式修改为:对实践操作技能水平成绩的考核占总成绩的70%,试卷考试成绩占30%。现场实践操作方式进行考核,重点在于考核学生的对电力机车维修的实践操作能力,由机务段的师傅进行考核,并实行淘汰制度,比例点到总学生人数的10%左右,这个可以适当灵活,如果确实都表现很好,那也可以全部通过,但考核过程中任课老师要参与监督,防止出现人情成绩。另外,如果实践操作技能成绩不合格,那么可以取消学生理论考试资格,意味着《电力机车检修》课程成绩不合格,这样可以让学生便更加注重实践操作环节,有压力的切实提升实践学习的效果。

3、结语

“卓越计划”的实质是培养具有工程意识和工程实践操作能力的实用新型人才。通过华东交通大学对《电力机车检修》教学实践改革的探索与研究, 给车辆工程“卓越班”理念与实践教学探索注入了新的动力,把《电力机车检修》课程当成是实现这一培养目标的重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当然,《电力机车检修》课程教学探索属于教学内容改革中的一部分,仍需不断改革和创新总。我们要围绕 “卓越计划”的要求与目标,奋发向上,探索更好的教学途径,使学生在实践操作技能上得到更深层的全面提升,实现优秀的“卓越班”人才队伍建设。

[参考文献]

[1]康颖安,卿上乐,夏平.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理论力学教学改革的思考[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2011,21(1):102-104。

[2]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培养方案再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22(4):10-18。

本论文得到以下项目支助:

1、 江西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课题,车辆工程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研究(11ZYXYB004)。

热门文章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