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采访发言稿8篇

时间:2022-10-29 15:01:05

采访发言稿

采访发言稿篇1

论文关键词 南方周末 特稿 采写特色

论文摘 要 《南方周末》(以下简称南周)特稿是中国式特稿典范。本文从采访视角、写作语言、叙述方式等角度对南周特稿的采写特点进行了深入地分析,总结了南周特稿内外部发展的局限性,进而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探究了南周特稿的发展趋势。

1 南周特稿的采写特点

1.1 画面性的采访视角

南周特稿的采访与其他采访究竟有什么不同呢?与一般新闻采访走的程序似乎一样,南周特稿的采访是去采访一个一个的画面。采访为着画面而去,围绕画面进行,获得的也是一个一个的画面,写作就是奔着这些画面进行剪辑,这也就是新闻报道中所强调的形象思维。因此,记者的采访视角决定了特稿的成败,在没有扎实的画面采访的情况下,即便某个记者拥有生花妙笔,写出唯美动人的描述也违背了特稿的本质——真实。南周特稿的记者带有所供职媒体的特性,细节中掺杂着记者的价值观、人生观、生活阅历、态度、性情等,在倾听中开始还原画面。

1.2 冷静自制的写作语言

南周特稿以语言之美,重视细节写作,运用逼真的细节描写,揭示事物的本质。通过细致入微的细节白描,生动、传神地传达事实的真相,给受众营造想象的空间,打动人心。

例如《“犀利哥”正传》中:“年轻人的消失,村口的篮球架斑驳得像根抛弃的遗物,守在它身边的围墙上,残留着一行业已剥落的标语,‘团结全党全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这些对主人翁生活环境的细节描写,隐喻了犀利哥的真实生活。透过这些冷静的细节描写,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一种审美情趣的同时也能感受到现场氛围。毫无疑问这种语言的魅力,纯粹只依靠图像是无法达到的,因此在讨论南周特稿写作的时候,有必要将其写作语言进行剖析。

1.3 高度的文学叙述方式

南周特稿以会讲故事著称,其娓娓道来、冷静克制、别有风味。倒叙和插叙的大量使用,容纳丰富了更多的信息;把一个连续的故事变成很多个前后衔接的故事。同时,运用场景变换,视角的变化以及特殊结构,比如在《车陷紫禁城》中,记者亲历一辆出租车在北京的一个下午的遭遇,借此突显北京交通拥堵状况。这种将文学化叙事方式运用在特稿中,在接受受众赞美的同时,也引起了同行的质疑:在新闻报道中,高度文学化无疑在加强主观判断,而这种判断性叙述是否可以。

不过需要强调的是此处所论证的高度文学性的叙事,指记者在大量事实的基础上,运用文学化叙事技巧传达文字的感染力,而非虚张声势的夸大,真实依旧是它的灵魂。

2南周特稿的局限性

2008年以后,南周对特稿的探索渐渐式微,南周将大部分精力用于提高对调查、观察、解释性报道的追逐。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由两部分构成: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

就南周内部来说出现两种恶性循环的局面:缺乏能写特稿的记者;缺乏好的特稿作品。

随着李海鹏等当年声名鹊起的优秀特稿记者的离开,南周内部能够达到优秀特稿写作水平的记者少之又少。这主要由于特稿除了要求记者具备一般新闻体裁的采写能够要求外,更要拥有出色的洞察力和卓越的文字掌控力。特稿记者的缺乏是导致难以出产好的特稿作品的直接原因,但是好的选题是成就好特稿的基础,这种可遇不可求的状况也就导致好特稿一度难产。

就外部环境而言,社会急剧变化,光怪陆离等各种事件频繁发生,理论上讲这并不是一个缺乏选题的国度。但是由于事件发生的太过急促,各类媒体蜂拥而上,各种报道形式层出不穷。而特稿的选题原则在时间的跨度里集中高度的戏剧性,在时间的拉锯战中,特稿明显处于下风,能写的素材空间越来越小。其次随着人们生活快节奏的加剧,压力的加大,新型传播方式的加入,以舒缓、优雅,关照内心的特稿作品难以勾起读者的阅读兴趣,特稿的阅读率大大降低。而特稿的高度文学性和创造性注定了它的阅读率低于那些对重大新闻事件的直接报道,这让原本狭窄的读者群更加狭窄。

3南周特稿的发展趋势

南周特稿的发展趋势可分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来探讨。

从宏观来看,自2003年南周试水特稿到2010年这种探索逐渐减少,个中原因既是南周特稿自身的局限所致也是特稿发展的必然规律。南周特稿前期兴起之时,主要以承载负面报道的“揭黑”为主,这在新闻选题和报道立场上都稍显偏颇;其次好的特稿选题可遇不可求,加之特稿采访难度大,耗费时间长,因此特稿不可能具备像常规新闻那样每周按时刊发。为此,南周将特稿精神融入深度报道中,以深度报道为日常刊发稿件的标准,不定期刊发优秀特稿。因此在宏观上,南周特稿在数目上的的探索力度将会减少,同时将特稿的写作方法运用在深度报道上,保持特稿的独特性。

从微观看来,特稿数量的减少并不意味着其质量下降。相反,南周特稿少了对数量的追逐,多了对特稿写作上的谋划,以保证南周特稿的高质量水准。

在报道选题上,由此前“柔”性选题走向具备硬度和深度的硬性选题,同时在类别上也由此前散落的人物类、群体类、话题类、事件类四大类逐渐倾向于具有纵深感的事件类;

在语言表达上,个性化色彩越来越浓。在哀而不伤的基调上,允许记者保留自己的写作语言。如忧伤的笔调,灵动的笔触,优雅深邃的描绘。

在叙事结构上:从传统的叙事习惯走向多样化。如采用编年的体例,参照小说或电影的叙事特点。如2010 年11月30日的《少年杀母事件》的叙事结构模仿电影《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

综上所述,南周特稿的特性决定了它只是小众读物,即便在未来,其受众群也难有很大的发展。南周将特稿曲高和寡的张力移植到深度报道上,加大深度报道的力度,同时加强对特稿自身多元化的探索。未来,一部分南周特稿演化成深度报道,另一部分在写作技法和叙事结构上呈现多样化发展,保持其精英读物的特点。

参考文献

[1][美]乔恩·富兰克林.为故事而写作[M].北京:华夏出版社:256.

[2][美]戴维·加洛克.普利策新闻特稿卷[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3):623.

采访发言稿篇2

1 广播新闻节目在采访中技巧

在广播新闻节目工作过程中,其中十分关键的一个环节就是采访,这在广播新闻节目工作过程中属于一个十分重要内容,其能够保证广播新闻更加真实、及时以及可靠,在实际采访过程中,广播记者应当对相关技巧进行合理有效应用,采访技巧的应用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

第一,在进行采访之前,应当将采访过程中相关准备工作做好,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进行采访之前应当全面了解所要采访对象,并且将与采访对象相关知识准备好,将采访对象所具备现实条件以及环境等相关因素了解,主要包括采访对象性格特点以及兴趣爱好等一些方面;其次,在采访进行之前应当将本次采访目的、对象、地点以及方法与时间等一些问题明确,同时应当明确在采访过程中需要采访问题;再次,在采访之前应当做好相关心理准备,要能够应对在实际采访过程中所可能会出现的一些问题;最后,在进行采访之前应当将采访过程中所要用到的相关设备准备好,采访之前应当仔细检查设备。

第二,在进行采访过程中应当注意把握自身情感。在与采访对象刚进行接触时,应当与其进行简单寒暄,同时应当对自身仪容仪表重视,尽可能在采访工程中将良好印象留给对方。采访进行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记者和采访者之间有目的地进行交流,因为在采访时间上受到一定限制,在有限时间之内,记者应当通过简单聊天将对本次采访有利信息挖掘出来。在镜头与话筒之前,采访对象不可避免地会有紧张情绪出现,这样一来就要求记者能够在情感方面进行有效调控,通常情况下,记者与采访对象之间都会简单寒暄几句,也就是平时所说的拉家常,这样一来能够使采访对象将所存在的紧张情绪消除。

第三,在进行采访过程中,记者要能够学会察言观色,对于采访对象所发生情感变化要能够合理把握,在实际采访过程中,通过巧妙语言将采访对象引入本次采访相关的新闻话题当中。除此之外,记者在对采访对象提问问题过程中,应当进行合理把握,尽可能避免问题中出现一些比较生涩词语,要能够做到言简意赅。

第四,在进行采访过程中,采访氛围对于正确引导采访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整个采访过程中,记者属于掌控者,因此应当具备一定能力对局面进行掌控,能够在适应采访环境过程中迅速融入,并且要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被采访人员,使其进行快速进行采访环境之中。在进行采访过程中,若出现突发情况,应当能够做到从容面对,并且要能够采取相关措施进行有效处理,从而能够在最大程度上降低对本次采访所产生影响。

2 制作广播新闻节目技巧

对于制作广播新闻节目而言,其所包括部分主要有四个方面,即新闻策划、新闻采集以及新闻审稿与新闻编排等。

对于新闻策划而言,该改阶段的主要任务就是对广播新闻节目进行合理定位,其所包括的有思想定位以及风格定位,在该阶段要能够形成完善原则,并且能够在采集、审稿以及编排的各个阶段中合理贯穿。首先,应当注意关注当前时事以及热点,将对于新闻的敏感度提高,对于特定时期内所报道热点话题能够进行识别;其次,在报道比较重大的新闻事件时,应当将相关的报道技巧掌握,利用多时空且连续形式进行报道,对于信息更新应当加强重视,从而使报道真实性得到有效保证。

在制作广播新闻节目中,新闻采集主要是利用收集素材以及采访等形式而得到的,通常情况下,在采集广播新闻过程中,其关键部分就是采访中录音设备以及记者“大脑”。在新闻采集过程中,灵活大脑能够将采访方式以及采访方向等方面思维提供出来,而利用录音设备能够使这些思维发生转变,使其成为新闻素材,从而在广播新闻节目中直接使用。

新闻审稿阶段就是整理所收集广播新闻素材,并且有效进行取舍以及修改,在该阶段应当对以下几点事项进行注意:第一,在进行审稿过程中应当注意两点内容:新闻应当具备准确性以及真实性;在报道新闻时应当符合客观性;第二,在进行实际审稿过程中,对于稿件自身所存在一些问题,主要包括思想以及事实方面所存在偏差等一些方面内容进行相关修改,对于有些新闻稿件而言,其本身并不存在很大问题,但是其与广播新闻节目所定位的风格并不统一,对于这些也应当进行相关修改;第三,在修改稿件之后,应当依据不同内容及风格等方面因素分类这些新闻稿件,从而提供出有力保障而进行后期新闻编排。

在制作广播新闻节目中,新闻编排属于最后环节,同时其也是最关键的一个环节,在该阶段应当将新闻节目整体定位以及风格作为依据,对相对独立的多个新闻稿件进行整合,从而使其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在实施新闻编排过程中应当对以下几点加强注意:第一,应当将新闻头条把握好,对于广播新闻节目而言,头条新闻能够体现出其价值,其具备先声夺人作用,因此,在对头条新闻进行选择过程中,应当对新闻政策性、导向性以及重要性等方面问题进行考虑;第二,在编排新闻过程中,对于具备相似性或者对比性新闻,可以将其放置于一处,从而使新闻所具备阅读性与连贯性得以增强,另外也可以将一些新闻评论及小编话语等相关内容夹杂中中间,对于新闻评论所具有方向性及可读性加强注意;第三,所谓新闻提要就是通过对最重要及最新鲜内容进行概括,从而在最短时间之内将其讲出来,新闻提要与新闻导言相比较而言存在一定不同,并不能通过简单地改写新闻导言而使其形成,新闻导言就是选择最重要重点,并且将其表达出来,而新闻提要就是尽可能通过最简短方式集合全部新闻重点,从而将其表达出来。

3 结论

对于广播新闻节目而言,要使其能够得到较好传播,就应当保证其节目水平与质量,则节目水平与质量的保证就是在采访以及制作广播新闻节目中掌握一定技巧,通过对这些 技巧的运用,使节目质量达到较高的水平,从而能够将新闻信息更好地传达给人们,满足人们需求。笔者希望本文所阐述内容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广播新闻节目工作人员,从而存进广播新闻节目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海鹏.广播新闻节目的采访与制作技术研究[J].新闻传播,2014(12).

采访发言稿篇3

记者发回采访新任东京都知事的内参稿

石原慎太郎,1932年出生于日本兵库县神户市,是获得日本文学最高奖――芥川奖的日本小说家,也是画家。1968年当选参议院议员,是日本著名右翼保守派代表,既反华也反美。1999年4月11日,他以高票当选东京都知事。他当作家、议员时,口无遮拦,经常发表极端的反华反美言论,这是人们所熟知的。现在,他当选了东京都知事,身为政府官员,在处理中日关系上会发生什么变化呢?

《人民日报》驻日记者于青敏感地抓住这个新闻线索,与《北京日报》驻东京记者合作(因为北京与东京结为友好城市),主动于4月18日与石原事务所取得联系,次日得到答复,同意20日中午12时半接受中国两家报纸记者15分钟的访谈。记者忠实记录了与石原的访谈材料,及时发回《新当选东京都知事首次接受中国记者采访(肩题)石原慎太郎谈话纪要(主题)》的内参稿。

内参稿开头突出石原谈话七个要点:一、使用“支那”一词,是我不知历史经纬。日本文化来源于中国,我没有轻视中国的意思。今后不再使用“支那”这个称谓。二、决不反对东京和北京业已建立的友好合作关系,继续发展友好合作,促进两城市民的交流,不失为一件有意义的事情。三、通过相互交流与借鉴,东京和北京可在改善交通、治理污染等方面继续进行卓有成效的交流与合作。四、完全是中国人自己的事情,今后怎么办,结局会怎样,完全取决于中国人自己。但不欢迎中国以武力解决。五、从未讲过当选知事后邀请李登辉访日的话,日本媒体报道有失实之处。六、必要时,愿意接受访华邀请,非常高兴到北京和中国内地去看一看,但要师出有名,目的明确。七、东京和北京宜共同为两城市民做些有新意、对双方都有益的事情,表示对友城之间交换电视节目有兴趣。石原最后还表示:当国会议员期间,接触过中国记者。当选东京都知事后还是第一次。我并不想吵架,误解归误解,加强交流有助于消除误解。

于青内参稿的主要观点是:石原是日本右翼势力的代言人,短期内不会改变他对中国社会体制、南京大屠杀、问题等的错误观点。当选知事后,石原意识到日本一些媒体有意在与东京都知事无关、涉及中日关系的问题上做文章。因此,近日发表谈话(包括对日本媒体),在北京和东京的友城关系,“支那”用语、等方面,态度略有变化。

没有料到内参一发出就受到批评

1999年4月21日上午,报社国际部收到记者从东京发来的内参稿,部主任陈特安打电话给我,请示如何处理为好。我说内参稿按程序,部主任就可以签发送中央和报社有关领导参考。但鉴于这份内参涉及石原慎太郎这样敏感的政治人物,为慎重起见我建议可先送社长审阅。邵华泽社长收到国际部的这份内参稿后,很快作了批示:“请速传关根同志、赵启正同志。”根据社长的意见,国际部即将内参稿原件于21日上午电传给了和国务院外宣办两位领导同志。

21日当天下午,邵华泽社长接到分管媒体宣传的副部长徐光春打来的电话,他说上头领导要了解一下这份内参稿的采访经过,为什么中国主流媒体正在公开批判石原反华言论的时候,发这么一份内参稿?有什么背景?希望报社送份报告来。徐副部长的话说得很平和,但透出的“上头领导”批评的口气,是一听就心中有数的。

于是,邵社长当即召集我和国际部主任陈特安到他办公室,研究落实报告的事。陈特安说,国际部没有布置记者采访石原,是记者自己决定的。于青这个记者政治比较敏感,新闻专业责任心比较强,很可能是在国内媒体集中批判石原反华言论时,要切实了解一下石原本人是如何反应的,所以就主动约《北京日报》驻东京记者一起去直接采访石原。

我接过陈特安的话,也谈了自己的看法。作为日本著名的右翼保守派力量代表石原慎太郎,在他当作家、画家和国会议员时一贯肆无忌惮地发表极端反华、反美言论,这是大家所熟知的。而现在他当选东京都知事、跨进政界后,作为政府官员的他,对中日关系的真实看法(不是政治作秀)是不是有所变化?反华言行会不会有所收敛?这显然是我国外交部门和宣传部门十分关注的事。所以,记者能敏锐抓住这个新闻价值的节点,直接采访石原本人发回内参稿,应当是值得肯定的事。

邵社长基本上同意我们的这些看法,但同时也说中央正部署主流媒体公开批石原反华言论,记者要采访发内参,应当先请示报告才对。接着,他对国际部如何给报社编委会写报告,提了几点具体要求。然后说,他明天会直接写信给长丁关根同志,把国际部的报告呈送给他,看他有什么反应再说。

4月22日上午,邵华泽社长亲笔给丁关根部长写了信,丁关根同志收到这份报告,于24日作了批示:“需要提高认识,认真对待。建议编委会作为一个‘案例’进行讨论,总结教训。如何处理,请编委会定。”

4月26日,邵华泽社长把丁关根部长的批件批给许中田总编辑和我阅,并指定我作准备,下次开编委会时讨论丁部长的批示。当时,我就把丁部长的批示认真地看上几遍,作深入领会。我明显觉得丁部长对国际部的陈述性报告是不满意的,所以,一开头他就强调“需要提高认识,认真对待”。并进一步要报社编委会就这个“案例”进行讨论,来帮助国际部提高认识、总结教训,最后还提出编委会要对这次记者采访石原事件“如何处理”,作出决定。

外交部《快报》对内参稿作出积极评价

就在我们发出于青内参稿的21日当天,我国外交部新闻司根据这份内参以最快速度编发了一期《快报》,提供给中央领导参考。《快报》标题:《石原慎太郎就其言论向我作出澄清》,主要集中在石原的三方面态度:

一、对华认识及“支那”称谓问题。石原称, 自己已不再使用“支那”一词,也并无轻视中国之意,并认为“与俄罗斯相比,中国是个有魅力的国家。在邓小平的倡导下,进行改革开放,提出一国两制,并且初见成效”。中国在“中国辛亥革命时使用过‘支那’,后来不再用。我本人看了有关报道后,我就不再用这一称谓了,实际上我并没有轻视中国之意”。

二、及邀请李登辉访日事。石原称,“这完全是中国人自身的事情,我们没有资格说三道四。但如果发生战争,则是很不好办,不仅日本,整个亚洲都会感到不安。我绝对不欢迎武力解决。但今后怎么办,结局会如何,完全取决于中国人自己。”“我从未说过邀请李登辉访日的话,这种担心是多余的。现在外界对我当选知事后猜测很多,有些是失实的。”

三、北京市与东京都交流问题。石原称:“我决不反对发展友好合作关系,促进两城市市民之间的相互交流不失为一件有意义的事情。”“ 我非常期待着访问北京,愿意接受邀请。除北京外,还希望到内陆地区去看看。当然,访问要师出有名,有明确的目的才行。东京和北京应该共同做些有新意、对双方都有益的事情。”

《快报》还补充说:据悉,石原在接受采访时还主动用中文作自我介绍,并强调,“我做事干脆,凡是发现错了,就会马上改正,自己认为正确的,就顽固坚持。”“我并不想吵架,误解归误解,加强交流有助于消除误解。”

外交部新闻司这期《快报》,独具新闻慧眼,从“向我作出澄清”的角度,概括出三个问题,简洁明了,要义明确。从《快报》看出,我国外交部门对本报与《北京日报》驻日记者采访石原慎太郎,发回内参稿,是给予积极肯定的。他们把石原对我记者的谈话,判断为是对其近期反华言论作出“澄清”性质的行为,反映了其对中日关系、、与北京合作交流等问题上的态度和认识的新变化,因此具有外交工作的参考价值。

外宣办召开座谈会研究有关石原的宣传

在本报记者发出采访石原的内参稿,以及外交部新闻司发出《快报》以后,国务院外宣办紧接着向北京主流媒体发出通知,决定21日下午3时半,在外宣办召开座谈会,研究对石原慎太郎的报道与评论问题。

我与首都各大主流媒体负责国际报道的领导人等,参加了这次座谈会,同时还邀请了《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中国青年报》和《北京日报》等在京的驻日记者到会。座谈会由外宣办主任赵启正主持。赵主任开宗明义就说,上午收到《人民日报》记者采访石原慎太郎的内参,丁关根同志与我交换了一下看法,按照关根同志的意见,下午外宣办紧急召开这么一个座谈会,一起研究一下最近中央部署的批评石原的宣传,根据实际情况应当作些什么调整,请诸位直言不讳地谈谈看法和建议。

会上最活跃的是各报在京的驻日记者,他们根据自己对日本情况的了解,都畅所欲言。大家认为前些时候,对石原在竞选东京都知事过程中发表的反华言论进行比较集中的抨击,是必要的。但资产阶级政治家在竞选前后的言论普遍存在反差,竞选前往往是政治作秀,为了选票,竞选后就变了。现在石原当选了东京都知事,对他的报道和评论应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作适当调整比较好。《人民日报》驻日老记者孙东民(于青是他的接任者),更直言不讳说,石原反华言论很可恶,批他一下是应该的。但他在日本政界算不上是个显要人物,我们一部署批他,各大媒体齐出动,十八般武器都用上(指报道、评论、漫画、政府发言人等),有这个必要吗?不是太抬举他了?过去批日本政界人物也存在这样的问题,日本一些政界大佬和民众反应都不大好,归结说是“共产党中国舆论垄断”的现象。他建议目前不必急着批石原,待他就任东京都知事后,根据他的具体言行再做宣传部署比较好。

我在座谈会上也讲了三点意见:一、本报驻日记者采访石原,发回内参稿,不是报社授意的,是记者的主动作为。他的政治敏感和职业责任心是值得肯定的。二、采访准备得并不充分,采访时间也有局限,所以对石原反华言论中如问题、南京大屠杀问题等几个要害问题没有涉及,是个缺陷。三、内参稿对我国外事部门和宣传部门的工作,是有参考价值的,至少可以供我们分析判断作家石原与都知事石原,对中日关系等问题的认识和态度上的区别。

赵启正主任最后对座谈会做了总结,肯定了多数与会者的意见,对石原当选东京都知事后,不急于批评,先作耐心观察,根据他就任后的实际表现,再作对外宣传的部署。他强调在新世纪之交的新形势下,要加强对外宣传的政策、策略、方式方法和技巧上的调查研究,加以改进,以取得更好的宣传效果。

报社编委会就内参稿的是非统一了认识

1999年4月28日,报社召开编委会,把讨论丁关根同志对国际内参稿的批示列入议题。讨论时,邵华泽社长和许中田总编一开始就带头作了自我批评。他们说,批判石原反华言论是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记者要采访批判对象,必须事先请示报告,得到报社同意后进行,这是应该遵守的外宣外事纪律。这次关根同志要我们抓住这个“案例”总结教训,提高认识,认真对待。我们一定要从组织纪律性高度,主动检查我们在遵守外宣外事纪律上存在的问题,汲取教训。过去,编委会向驻外记者进行外宣外事纪律教育不够,主要责任在领导,我们要做自我批评。

我在两位主要领导表态后,谈了自己对这个“案例”的思考和看法。开头我也先作自我批评,说这次记者采访石原自行其是、违反纪律,具体责任应该首先落在我这个分管国际部的副总编辑身上。今后确实需要加强驻外记者的外宣外事纪律教育,这是这次应当总结教训的重点所在,也是关根同志批示的主要精神所在。

接着,我把自己摆进去,说如果记者事先向我请示采访石原写内参,我一定会同意支持的,我不会想到要进一步向请示。因为,我考虑问题的出发点,是驻外记者的职责与重视内参作用的问题。我们的驻外记者不仅要做好党和人民的喉舌,同时要做好党和人民的耳目。就是说,在执行中央部署的宣传任务同时,还要敏锐地收集各方情况以内参形式提供中央参考。所以我认为,发内参与公开执行中央宣传任务是不矛盾、不冲突的,反而是相辅相成、并行不悖的两面一体的职责。从这个角度来说,驻日记者于青主动采访石原发回内参稿,应当给予肯定,不存在接受处理的问题。否则,以后驻外记者谁还愿意写内参呢?关键在于我们把关者,掌握政策,判断是非,如果不具内参价值,或观点有错、有碍我外交大局,我们不发就是了。而不是先作决定授不授予记者采访权、写作权的问题。

更重要的是从实践效果来判断,这份内参稿当天便被外交部新闻司采用,编发《快报》发中央各部门参考。同时,关根同志也重视这份内参的作用,当天要求国务院外宣办赵启正主任召开座谈会研究,听取媒体领导人和记者的意见,及时调整了对石原的原有批判的宣传安排。所以,从内参的实际效果来看,也证明记者的采访活动是正确的,他的政治敏感性和新闻专业责任心是值得肯定的。

作为分管的副总编,我最后提议编委会对记者的这次采访和内参,免予处理。他在外宣纪律上的瑕疵不足,由我负主要责任做检讨,并让我代表编委会与他谈一次话就了结了。

采访发言稿篇4

[关键词]电视;新闻节目;编辑

综合新闻节目包括的种类较多,本文从访谈节目、评论节目和民生新闻节目类型分别探讨电视新闻访谈节目的编辑流程。

电视新闻访淡节目的核心是采访者与被采访者之间的话语交流,编辑工作相对于其他节目更加特殊和烦琐,其编辑工作包括以下流程。

1.确立主题和采访对象。对访谈节目而言,编辑人员的作用不可忽视,电视新闻访淡编辑人员必须主动参与到确立节目主题的工作环节中,并为实现主题邀请哪些采访对象、嘉宾和现场观众出谋献策。对访谈节目来说,采访对象和现场观众的发挥关系到节目的成败,所以,编辑人员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2.拟定访谈文案。在确定了采访对象之后,编辑人员必须同主持人一道,进行相关资料准备,协助主持人查找与采访对象相关的材料和图片资料。结合主持人与采访对象的个性特征,与主持人一起拟定比较详细的访淡提纲,确定哪些话题是访谈的重点。

3.监看访谈过程。有条件时,电视新闻访谈节目的编辑人员应全程监看访淡的全过程,并记下相关话题的顺序和大概时间。编辑要提醒导播多录制一些主持人、受访者和现场观众发言的空镜头以便在后期编辑中实现转场和反打镜头插入。

4.制定编辑方案。实际访淡过程与事先制定的访谈提纲和文案普遍存在较大差距,电视新闻访谈节目的编辑人员必须按实际访谈进程,制定比较详细的编辑方案. 比如,根据主题思想,结合不同话题的探讨,哪些内容应详尽,哪些内容可省略,节目的大体结构应是怎样的,表现手法如何丰富等,以保证节目整体结构的完整和节奏感的适宜,同时要提高后期电子编辑工作的效率。

1.修改记者稿件。在创作者采访回来后. 编辑人员要与其及时沟通,了解新闻稿件的大致脉络。在记者撰稿完成后,编辑人员要参与修改记者稿件,以电视新闻评论类节目的语言特点对稿件语言进行再创作。编辑人员还要在贯穿整个节目的叙述和评论的解说词基础上,撰写主持人的口播稿。

2.拟定编辑方案。编辑人员在修改完记者的稿件并将镜头进行整理后,对节目的整体脉络已非常清晰。此时,编辑人员要拟出洋细的编辑方案。包括大体的结构,节目的节奏和韵律,各部分内容所占的比例和应当突出表现和省略的部分等。同时,编辑人员还要核对节目编辑时长进行预估,分配时间比例。

3.进行电子编辑。编辑方案明确后,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编辑人员即进入后期编辑阶段。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线性编辑分为粗编和精编两个阶段。在粗编阶段编辑人员要当注意镜头之间的编排和声画对位等问题;精编阶段,重头戏则是粗糙的接点和不适宜镜头和声音的删减,该步骤完成后基本达到令人满意的艺术效果。

4.合成与包装。在镜头组接完成后,编辑工作进入合成与包装阶段。编辑人员与录音师密切配合,在初编带适当的位置配上相应的音乐,并监听主持人或播音员配好解说:随后,编辑人员在字幕机上进行合成,把事先准备好的部分进行制慢等特技效果处理,并制作段落之间的预告短片和整个节目的内容提要,并与主持人和灯光、录音师等其他后期制作人员在演播室内完成整个节目的录制。

民生新闻是以民众的日常生活为主要内容,以民众的人生诉求为基本出发点,以民众的生存状况为关注焦点,以民众的视角表现民主价值和人文关怀的理念,从民众的生存空间开拓资源新闻样式。电视民生新闻的编辑流程由以下几个环节构成。

1.参与撰写和修改稿件。稿件通常由外出采访的记者撰写,由编辑对稿件进行修改,由于民生新闻特别强调时效性,所以,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如果记者同时需要处理两条以上新闻,时间又非常紧急,记者在异地采访,通过飞机转带或网络传视音频等,编辑人员应在记者的授意下撰写稿件。

2.进行后期画面编辑。由于专职电子编辑的编带速度一般大大高于普通记者,所以,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的后期画面编辑工作一般由电子编辑在记者的协助下完成。电子编辑人员要注重结合稿件的个性特征,用适宜的节奏和手法对画面和声音分别进行编辑。

采访发言稿篇5

关键词 广播新闻;采访;制作技术

中图分类号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5)135-0046-01

当前社会人们从外界接受新闻信息的方式越来越多,获知信息也越来越便利,其中一种方式广播。广播新闻节目在当前仍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有很多人仍在收听广播新闻节目,随现代网络技术的发展,广播新闻节目也得到进一步发展。广播新闻节目的产生主要包括两个部分,即采访与节目制作,在这两个方面实施过程中,均应当掌握一定技巧,从而创造出更优秀广播新闻节目,将新闻信息更好地提供给人们。下面就广播新闻节目的采访与制作技术进行简单分析。

1 广播新闻节目在采访中技巧

在广播新闻节目工作过程中,其中十分关键的一个环节就是采访,这在广播新闻节目工作过程中属于一个十分重要内容,其能够保证广播新闻更加真实、及时以及可靠,在实际采访过程中,广播记者应当对相关技巧进行合理有效应用,采访技巧的应用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

第一,在进行采访之前,应当将采访过程中相关准备工作做好,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进行采访之前应当全面了解所要采访对象,并且将与采访对象相关知识准备好,将采访对象所具备现实条件以及环境等相关因素了解,主要包括采访对象性格特点以及兴趣爱好等一些方面;其次,在采访进行之前应当将本次采访目的、对象、地点以及方法与时间等一些问题明确,同时应当明确在采访过程中需要采访问题;再次,在采访之前应当做好相关心理准备,要能够应对在实际采访过程中所可能会出现的一些问题;最后,在进行采访之前应当将采访过程中所要用到的相关设备准备好,采访之前应当仔细检查设备。

第二,在进行采访过程中应当注意把握自身情感。在与采访对象刚进行接触时,应当与其进行简单寒暄,同时应当对自身仪容仪表重视,尽可能在采访工程中将良好印象留给对方。采访进行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记者和采访者之间有目的地进行交流,因为在采访时间上受到一定限制,在有限时间之内,记者应当通过简单聊天将对本次采访有利信息挖掘出来。在镜头与话筒之前,采访对象不可避免地会有紧张情绪出现,这样一来就要求记者能够在情感方面进行有效调控,通常情况下,记者与采访对象之间都会简单寒暄几句,也就是平时所说的拉家常,这样一来能够使采访对象将所存在的紧张情绪消除。

第三,在进行采访过程中,记者要能够学会察言观色,对于采访对象所发生情感变化要能够合理把握,在实际采访过程中,通过巧妙语言将采访对象引入本次采访相关的新闻话题当中。除此之外,记者在对采访对象提问问题过程中,应当进行合理把握,尽可能避免问题中出现一些比较生涩词语,要能够做到言简意赅。

第四,在进行采访过程中,采访氛围对于正确引导采访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整个采访过程中,记者属于掌控者,因此应当具备一定能力对局面进行掌控,能够在适应采访环境过程中迅速融入,并且要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被采访人员,使其进行快速进行采访环境之中。在进行采访过程中,若出现突况,应当能够做到从容面对,并且要能够采取相关措施进行有效处理,从而能够在最大程度上降低对本次采访所产生影响。

2 制作广播新闻节目技巧

对于制作广播新闻节目而言,其所包括部分主要有四个方面,即新闻策划、新闻采集以及新闻审稿与新闻编排等。

对于新闻策划而言,该改阶段的主要任务就是对广播新闻节目进行合理定位,其所包括的有思想定位以及风格定位,在该阶段要能够形成完善原则,并且能够在采集、审稿以及编排的各个阶段中合理贯穿。首先,应当注意关注当前时事以及热点,将对于新闻的敏感度提高,对于特定时期内所报道热点话题能够进行识别;其次,在报道比较重大的新闻事件时,应当将相关的报道技巧掌握,利用多时空且连续形式进行报道,对于信息更新应当加强重视,从而使报道真实性得到有效保证。

在制作广播新闻节目中,新闻采集主要是利用收集素材以及采访等形式而得到的,通常情况下,在采集广播新闻过程中,其关键部分就是采访中录音设备以及记者“大脑”。在新闻采集过程中,灵活大脑能够将采访方式以及采访方向等方面思维提供出来,而利用录音设备能够使这些思维发生转变,使其成为新闻素材,从而在广播新闻节目中直接使用。

新闻审稿阶段就是整理所收集广播新闻素材,并且有效进行取舍以及修改,在该阶段应当对以下几点事项进行注意:第一,在进行审稿过程中应当注意两点内容:新闻应当具备准确性以及真实性;在报道新闻时应当符合客观性;第二,在进行实际审稿过程中,对于稿件自身所存在一些问题,主要包括思想以及事实方面所存在偏差等一些方面内容进行相关修改,对于有些新闻稿件而言,其本身并不存在很大问题,但是其与广播新闻节目所定位的风格并不统一,对于这些也应当进行相关修改;第三,在修改稿件之后,应当依据不同内容及风格等方面因素分类这些新闻稿件,从而提供出有力保障而进行后期新闻编排。

在制作广播新闻节目中,新闻编排属于最后环节,同时其也是最关键的一个环节,在该阶段应当将新闻节目整体定位以及风格作为依据,对相对独立的多个新闻稿件进行整合,从而使其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在实施新闻编排过程中应当对以下几点加强注意:第一,应当将新闻头条把握好,对于广播新闻节目而言,头条新闻能够体现出其价值,其具备先声夺人作用,因此,在对头条新闻进行选择过程中,应当对新闻政策性、导向性以及重要性等方面问题进行考虑;第二,在编排新闻过程中,对于具备相似性或者对比性新闻,可以将其放置于一处,从而使新闻所具备阅读性与连贯性得以增强,另外也可以将一些新闻评论及小编话语等相关内容夹杂中中间,对于新闻评论所具有方向性及可读性加强注意;第三,所谓新闻提要就是通过对最重要及最新鲜内容进行概括,从而在最短时间之内将其讲出来,新闻提要与新闻导言相比较而言存在一定不同,并不能通过简单地改写新闻导言而使其形成,新闻导言就是选择最重要重点,并且将其表达出来,而新闻提要就是尽可能通过最简短方式集合全部新闻重点,从而将其表达出来。

3 结论

对于广播新闻节目而言,要使其能够得到较好传播,就应当保证其节目水平与质量,则节目水平与质量的保证就是在采访以及制作广播新闻节目中掌握一定技巧,通过对这些技巧的运用,使节目质量达到较高的水平,从而能够将新闻信息更好地传达给人们,满足人们需求。笔者希望本文所阐述内容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广播新闻节目工作人员,从而存进广播新闻节目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海鹏.广播新闻节目的采访与制作技术研究[J].新闻传播,2014(12).

[2]陈婉斌.当前形势下宁德电台广播新闻节目的策划与制作的探讨[J].中国传媒科技,2013(2).

[3]李天世.如何做好广播新闻节目编辑工作[J].科技传播,2012(15).

[4]李辉.传播学视域下当代广播新闻节目的发展特征[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2(5).

采访发言稿篇6

关键词:广播电视;新闻写作;技巧

在新闻资料获得中,新闻采访是最直接的手段,也能够直观的将记者的成就和价值体现出来。新闻采访需要表达精准,获得有效的信息,而采访后的写作,则需要全面的呈现出新闻采访内容。本文中,笔者主要根据自身的经验,对广播电视新闻采访的写作技巧进行了总结。

1合理处理新闻要素和导语

新闻组成包含了导语、主体以及结尾。并且,导语是其核心,其能够把新闻内容精简,将其概括成为最客观、真实、重要的内容。对于广播电视新闻而言,导语需要进行信息的提供,其中包含5个W一个H。总体而言,在进行广播电视新闻导语写作时,必须简洁、易懂、顺畅,绝对不能出现套话、大话以及废话。导语必须简单易懂,不但能够让受众听懂,还应该不落俗套,这样对受众的吸引力才会更强。在写作的过程中,应该从多个角度和方向出发来阐述导语,不但需要考虑到新闻,还应该考虑受众、生活以及其他一些影响因素,这样才能够确保写出的导语真正鲜活。在进行新闻采访写作时,可以通过全局性铺开的办法进行,也可以不断的根据需要推陈出新。此外,在导语写作时,还应该重视新鲜感,呈现出新闻中最有利的因素,这样才能够紧抓受众的好奇心,让其获得全新的视听感受[1]。此外,在导语写作时还可以使用口语化的办法,能够方便受众理解新闻的相关内涵和内在意义。

2恰当应用广播电视语言

在进行新闻稿写作过程中,必须保证语言真实可靠,将语言作为广播电视新闻写作的核心。对于广播电视新闻采访写作而言,文字、镜头以及话筒三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镜头带给受众的是视听效果,而文字稿带给受众的是听觉效果。若是受众对视觉效果比较满意,而对文字稿不满意,那么其兴趣也会下降明显。比如在进行民生新闻播报时,出现的人物不同,记者仅仅简单的介绍这个人物以及其背景,或者仅仅重视五个W一个H。这种情况下,写出的新闻稿往往很难成功。语言艺术博大精深,通过语言能够再一次加工和处理视听效果。在新闻中,若是摄像头不能够将事件完整的纪录,那么便需要语言来对其进行弥补。这便要求在写作广播电视新闻采访稿件时,记者应该进一步的挖掘语言的魅力,发挥语言文字的作用,将镜头拓宽。就《舌尖上的中国》而言,语言比较唯美简洁,能够将美食和生活结合在一起,观众观看纪录片时,听觉方面也能够获得美的享受。

3挖掘新闻背后的故事

电视新闻需要快速准确的将社会事件以及生活事件反映出来,但是有些记者写作过程中,存在急于求成的心理,处理消息时存在模式化和程序化的情况。比如在写会议消息时,很多记者会从地点、会议本身、要求以及与会人员来组稿和报道,而没有深入的挖掘这个会议的意义。实际上,挖掘深层次的意义更加重要。中央电视台《新闻周刊》这一点就做的很好,能够深入的剖析新闻背后的故事和新闻,找到其矛盾原因[2]。这样观众在看完后,会深入的了解这个事件,并进一步的关注和监督政府的相关工作。电视新闻也会受到图像限制,很难对事物进行综合分析和评论,仅仅通过电视新闻图像,观众对新闻的印象也很难深刻,而语言文字本身的评论能力以及综合分析能力较强,能够加深新闻报道的深度。

4保证视觉逻辑的合理性

视觉逻辑指的是新闻的文字和画面是一致的,并且文字需要受到画面的支配。广播电视新闻稿写作时,有些句子不但通顺还辞藻优美,读起来朗朗上口,但是在将画面和文字配合在一起时,很容易发现二者并不契合。简单来说,记者文字稿件会受到视觉逻辑方面的限制,而广播电视采访写作文稿和这个存在一定的区别,广播新闻可以变更逻辑顺序,而电视新闻却不能够随意的变动,比如夜间晚会不能够配合白天的人物采访,然后再将镜头切换回来。在电视新闻中,不能够随意的切换地点和时间,进行广播电视新闻写作的记者,不但自身的写作功底必须扎实,观察力和想象力还必须丰富[3]。所以,记者写作时必须和电视画面相配合,选择恰当的文字。在画面需要文字解释时,必须及时的通过播报或者字幕的形式解释,不能够留有大量的空白,也绝对不能够出现文字稿和画面逻辑不契合的情况,导致逻辑错误情况出现。记者在进行新闻拍摄时,需要注意逻辑,并根据需要写好文字稿。

5结束语

作为一名广播电视记者,想要写好新闻便必须掌握写作的技巧,只有能够熟练运用新闻写作技巧,那么写出来的新闻稿才会更有吸引力,才能够吸引受众。本文主要分析了广播电视记者新闻写作过程中的几点技巧,希望能够给记者新闻写作提供一定的帮助,帮助其写出更好的新闻。

作者:马宁 单位:河北省廊坊市安次区广播电视台

参考文献:

[1]张雅杰.广播电视记者新闻写作技巧之我见[J].新闻世界,2014(6):60-61.

采访发言稿篇7

可以预见,在21世纪这样一个高度信息化的时代,从事新闻和信息产品生产的媒体产业必将在社会发展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当然这也对新闻信息媒体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崇高的职业热情,扎实的马列主义理论水平,熟悉党的方针政策,良好的交际能力,熟练的业务能力.......作为一名新闻传播专业在读大二本科生,为了提高自身专业水平,我自7月6日至8月14日在江西新闻网人物频道进行了为期五周的实习。

在江西新闻网实习期间,我以一个新闻人应有的职业道德、专业理念和修养严格要求自己,运用学校所学专业知识,在新闻采写过程中寻找最佳新闻角度凸显新闻报道意图,在遵循新闻真实性原则下,最大化追求新闻报道的可读性和针对性。实习期内,在主编和记者傅老师的指导帮助下,独立完成了6篇新闻稿的采写,并参与了2篇人物专访和2篇新闻稿的写作。在一个多月时间内,接触到了正规新闻网络媒体的采访编辑写作程序,看到了规范化的运作流程。在这里,在这里结识了主编、傅老师,从他们身上学习到了一名新闻工作者、媒体人所应该拥有的专业知识和社会应变能力,这些都让我受益匪浅。

“事先有研究,有准备,是深入采访、效率高的关键”

新闻采访的准备包括平时准备和临时准备,平时准备主要指平时对时事所做的知识积累,而临时准备则是对将要进行的采访活动进行的专项准备,这样的准备往往对采访的成功与否具有决定性影响。对此,笔者深有体会。实习期间,在对一起宠物医疗纠纷事件的采访过程中,由于事先没有做好充分的采访准备,以致在采访过程中对医生所说的一些宠物药品和治疗手段不知所云、一头雾水,无法进行记录,不得不请医生代书,致使采访过程不时出现中断,并使个人采访信心受到打击,并对随后的稿件写作过程产生严重影响。而同行采访的一位《江南都市报》记者却可以毫不费力的和医生就宠物治疗过程、手段和医生进行交流和讨论,并准确记录下极具专业性的一些宠物治疗药物名称,这不得不让我对这位记者肃然起敬。西方的谚语说,记者是一个地方知识最丰富的人。的确,记者需要同各行各业的人交往、沟通,那么他就必须具备各行各业的知识。当然,这样的人很少,那么我们可以通过采访准备弥补——在采访之前对采访对象的相关知识进行补充。众所周知,最负盛名的主持人克朗凯特是空间报道方面权威,然而我们却不知道他在第一次为阿波罗登月主持前曾做过大量的航天报道方面的笔记,这些笔记后来被cbs翻印出来,下发有关记者作为报道参考。因此,磨刀不误砍柴工,采访准备必不可少,做好采访准备,事半功倍。

新闻真实性、报道意图和“意见自由市场”

采访发言稿篇8

然而,不论采访的方法如何变化,记者都得做好采访笔记,只有做好了采访笔记,才能为日后写出好的新闻作品打好基础。

众所周知,采访不是原声照录,采访的过程既是对新闻事实的收集过程,也是对新闻事实进行判断、思考的过程。记者的这种判断与思考,往往是在采访的过程中产生的,因此必须马上记录。如果单纯地依靠录音笔或笔记本电脑,就很难记录下这稍纵即逝的思维成果。在写稿时由于缺少对新闻事实的理性思考与概括,往往会造成事实的简单罗列,使稿件显得苍白无力。

那么在做采访笔记的过程中,记者们又应该注意哪些方面的问题呢?

记准确。如果说,记者所写的稿子不是很精彩、引人,读者可以谅解的话,那么,记者的稿件中如果犯下事实错误,读者就会毫不留情地批评甚至谴责。为了防止错误,记者在做采访笔记时,必须做到准确无误。比如人名、地名、数字等,都要反复核对,力求准确。

记详细。采访笔记要尽量记详细,人物的语言、行为、表象,事物的环境、场景、过程,都要记得清楚、详细。有疑问的地方,要作上记号,最好当时就问清楚,或当时没问清楚,日后也一定要核实清楚。

记疑问。采访中,总会遇到疑难问题,这些疑难问题往往是写稿时的关键所在,也是向读者交待的重点。记者只有在采访的当时就把疑问问明白、记清楚,写稿时才能准确地叙述事实、正确地表达观点。

重核实。记者采访时一般是边听、边问、边记、边看、边想。为了避免报道失实,对于需要核实的细节,要一边采访,一边核实清楚。采用录音笔、笔记本电脑等采访工具时,也要做相应的记录,以防一旦录音不清或录音损坏,无从核对。

整理笔记。一般在采访结束之后,要及时整理笔记,在记忆犹新之时,对实事进行订正,理清采访思路,这样有助于稿件写作的准确完整。

多种方法记。记录也是一门学问,采访中只顾记录,不会思考与发问,只记了一大堆材料,可能很多是无用的。因此,记者要学会速记,如句式的简化、符号的代替等。也有的记者则擅长用心记,事后再补作记录。

推荐范文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