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跨学科教学8篇

时间:2022-03-05 19:21:58

跨学科教学

跨学科教学篇1

一.中国高校摄影教育的跨学科发展 (一)摄影教育跨学科结合的背景 当今的媒体、设计和艺术创意市场已经进入了数字化和多样化时代,这已是不争的事实。在数字技术条件下,以文字为中心的媒体内容正在向图像、影像和互动的方向转变。为了满足社会对应用摄影型的专业人员的需求,中国高校摄影教育的发展必须迈向另一个领域。文化产业的兴旺带动了对影像艺术、设计、传媒专业等相关人才的需求。学生不仅要宽厚的文化和社会科学知识,又要具备较强的实践摄影动手能力,还要熟练掌握数字视频、音频技术,三维动画,多媒体网页设计,Flas设计,网络虚拟技术,人机交互技术,只有制定高标准的教学计划,瞄准大众化的市场目标,坚持专业化的办学特色,才能培养出在摄影与媒体艺术领域中一显身手、在人才市场上抢手的合格人才,这是传统摄影教育人才培养的空白,又是新兴产业市场崛起的急需。 (二)在摄影教育中树立“大图像”的跨学科理念的必要性 在摄影教学中,我们不能局限在对摄影狭义的理解上,摄影教育中要树立“大图像”的理念,打破学科界限,扩大摄影学科的范围。决不能把摄影看成是独立的技术,忽视摄影的社会作用。除了让学生学习摄影基本理论之外,还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文学素养、音乐素养以及美术知识等相关学科的知识,让他们从多学科中体会不同艺术表现形式的精神意义和内涵所在,不断挖掘创新的精神世界,让摄影的艺术性、人文性充分体现出来。此外,还需要加强视觉心理的研究,引用设计的理念,在设计理念的指导下进行创作,使摄影与实践应用更好地结合起来。据了解,国外的摄影院校或设有摄影专业的大学中,几乎没有把摄影专业完全独立、分割于其他传播专业或手段之外的。一般都与广告设计、平面印刷以及视觉传播专业相链接。事实上,国内的一些高校也已经开始了这方面的探求,如中央美院“摄影与数码媒体工作室”设计了一些形式新颖的课程,其中的互动课题让平面设计专业与摄影专业的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共同完成一系列作品。一方面发挥了学生各自的专业优势,另一方面加强了合作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再如,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摄影与媒体艺术系也增设了媒体艺术专业。总之,摄影教育不能孤立独行,学校必须重视摄影与其他实际应用学科的结合。中国高校摄影教育急需为21世纪培养一批应用型、创新型的专业影像及媒体艺术人才。 二.中国高校摄影教育的跨学科方向与范例 (一)虚拟现实技术与摄影教学的结合 1.虚拟现实技术的定义 虚拟现实(VirtualReality,简称VR),是随着现代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而出现的一种新的数字媒体表现技术,它是通过现代计算机技术实现对现实世界自然空间的多维数字化虚拟,具有身临其景的真实感和超越现实的虚拟性,通过视觉、听觉等感受,对参与者的控制行为作出动态的交互反应。这种虚拟具有人机交互性和视觉浸沉性,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2、虚拟现实技术与摄影教学的结合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VR技术日趋成熟,它与摄影专业的融合及在多媒体交互平台上的应用,为高校摄影教育拓展了新的方向,虚拟现实技术在摄影以及交互多媒体学科上的发展,充分显示出其实用性和先进性。南京师范大学摄影与媒体艺术系早在2007年就为摄影专业的学生提供了虚拟现实课程的学习。在摄影教学中加入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主要目的在于延展和拓宽传统摄影拍摄方法,将现代数字媒体表现形式融入摄影教学中,使学生能运用专业计算机技术完成多媒体交互式的全景展示。对虚拟现实技术的学习和掌握,有利于更好地理解平面摄影、现代数字影像技术和三维空间展示,更能够全面构筑学生的知识结构,以适应社会的多层次需要。 (二)摄影与CGI技术的跨学科发展 众所周知,德国是世界现代设计的发源地,从包豪斯、乌尔姆时代到今天,一直保持着世界一流的现代设计教学方法。目前,“摄影与CGI技术”是一项国际第一线的教学技术,德国凯泽斯劳滕应用技术大学以MatthiasPfaff教授在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摄影与媒体艺术系进行了培训。培训内容从数码图像动态范围、色彩管理等图像技术讲起,结合其独家专利技术———高动态全景摄像设备生成的全景HDRI图,后期以3dMAX的VRay渲染技术,生成高品质CGI照片。 1.定义摄影中的CGI技术 CGI全称ComputerGeneratedImage,中文直译为计算机生成的图像,即电脑图像。它包括由Photoshop等平面软件制作或处理的图像、由CorelDraw等矢量软件绘制的图像、由3dMax等三维软件渲染生成的图像等。摄影中的CGI技术,就是用前期拍摄的数字照片作为基础,后期利用上面提到的各种软件进行修改加工、合成等再创作的一种技术。这种CGI技术已经广泛运用于商业广告摄影等应用类摄影中,以及一些艺术摄影中的特殊创意中。 2.摄影与CGI技术实现了科技与艺术的结合 在很多人的概念里,科技是和艺术相对立的,至少也是没什么联系的两个话题,觉得科学家和艺术家一定是两类人。所以有人会认为艺术一定要贴近自然,于是害怕和排斥新的科技对艺术的影响。其实,科技一直在推动着艺术形式的发展,扩大着我们对艺术欣赏的眼界。今天的摄影已进入数码时代,我们已经能够接受用数码相机进行拍摄,再用电脑进行裁剪、调色等“数码暗房”技术完成创作。比如我们已经熟悉了raw格式的照片,需要依赖电脑软件在后期确定其EV值、白平衡等参数,才能转换为图像展现在我们眼前,把摄影前的调整放到摄影后完成,提高了拍摄成功率。既然我们知道了接受新技术是艺术发展的必然趋势,那就让我们看得再远一点,认可CGI在摄影中的应用,了解CGI与摄影结合的优势。#p#分页标题#e# 3.CGI技术为摄影提供了什么 商业广告摄影中,广告的创意和所要表达的主题是最终目的,摄影是为广告内容服务的一种形式。因此不能因为形式的局限性而使想要表达的内容被打折。CGI技术与摄影相结合,能让广告作品的创意者的思路天马行空而无顾虑。摄影为CGI提供了绝对写实的基础,CGI为摄影提供了自由想象的延伸,CGI和摄影的结合为我们提供了创作摄影作品的新空间。 4.CGI的广阔前景 电影《阿凡达》的上映,使人们为之震撼。除了宏大的场景、绚丽的效果、生动的情节之外,另一个震撼的原因是:对电影制作理念的创新。三维特技在电影中的应用已不足为奇了,但以往的电影基本是演员的表演和三维特技分别完成,再进行后期合成。《阿凡达》中纳美人的形象完全是三维建模,但其动作、表情,完全是真实演员,通过动作捕捉和表情捕捉设备,同步传输到电脑上合成的。有人说,也许以后的电影,根本无须演员辛苦表演,他们只需要在幕后做动作表情就可以了。CGI技术已经势不可挡地融入到生活、艺术的各个领域,正在改变着我们的观念。把握今天的新技术,我们就永远不会被明天的艺术淘汰。 (三)音频技术与摄影的跨学科发展 任何视觉艺术最后相通,而好的音乐帮助我们提高审美。音频设计课程如同影像调校的课程,都是需要对设计的感悟和理解,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摄影与媒体艺术系的马峻老师在教学中破天荒地启用了一个创作音乐的精灵:FL软件合成器,他将音频技术课程融入摄影专业的教学中。以Tyros创作方式为例,以ACID软件创作方式为例,揭开电子音乐创作的面纱。该课程旨在多媒体教学对象,加强对有利于视觉表达音频(包括主题音乐和背景音乐以及音效)的把握和控制,以便日后进行专业的独立编曲配器和音乐工作室创作的沟通。)音频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如下:第一周:Rhythm节奏韵律的总览LightMusic,R&B,Country,World,Rock,Jazz第二周:Voice,Tone音色乐器第三周:1BASSRhythm,2Rhythm,3BASS,4Chord1,5Chord2,6Pad,7Acc第四周:ACID软件音频合成器,Loop单元,轨道,配器,合成,Mix音每周有五课时的音乐会,作品分析,作品交流。课堂上,学生们找到了一个空前强大的“缩混”调音台。为构思中的各音乐声部,如:鼓DRUM、贝斯BASS、和弦CHORD、乐段PHA、垫子PAD等进行了讲究的“缩混”。这个工作在专业音乐制作工作中是为每一个声部定位它应有的声音表现空间,甚至产生必要的“演奏技术变形”。 (四)摄影与电脑动画制作的跨学科发展 1.定格动画的简单介绍 定格动画(stop-motionAnimation)是通过逐格地拍摄对象然后使之连续放映,从而产生仿佛活了一般的人物或你能想象到的任何奇异角色。1907年,美国维太格拉夫公司的一位无名技师发明了一格一格地拍摄场景的“逐格拍摄法”。这种制作手法一直被电影制作者喜爱,创作出许多经典的作品,如《弹簧玩具》、《金刚》、《圣诞夜惊魂》、《华莱士和阿高》、《爱丽斯》、《浮士德》、《礼物》、《极乐同盟》、《孔雀公主》等。 2.定格动画制作的一般流程 (1)故事和脚本:定格动画制作繁琐,往往不适合情节复杂的长篇巨作。短小的故事往往更能够抓住观众。前期策划的工作需要做的相当的详细。用分镜头脚本来决定每个镜头的机位、时间、景别变化和人物动作,甚至还标注音效和对话。(2)拍摄器材:可以使用DV和DC两种。(3)角色制作:角色骨架、肢体材料等。(4)场景和灯光:根据情节的需要,可以夸张的使用光线,演绎出特殊的视觉效果。(5)软件需要:需要对Premiere,AfterEffect等电脑软件有熟悉的掌握。 3.摄影与定格动画制作 使用数码相机作为获取影像的手段,画面的品质相对较高,甚至可以超过电视播放的品质。利用数码相机,拍摄设定好的画面,并按照每秒8-12格的速度,使用视频编辑软件如Premiere,AfterEffect等将画面制作完成,根据需要,可以配以合适的音乐及音效等。 (五)摄影教育与平面设计的跨学科发展 在中国高校摄影教育中最早也是最多的跨学科发展就是摄影与平面设计专业。在摄影办学初期平面设计专业是最容易与摄影产生互动的学科,至今,很多院校的摄影专业都隶属于平面设计系,不难看出,摄影与平面设计的跨学科结合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突破。 结语 科技的发展带动社会的进步与文化产业的发展,中国高校摄影教育的发展需要顺应社会的全面进步,二十一世纪是数码时代,是图像时代,更是科技与艺术相结合的时代。在网络时代的今天,摄影教育不仅要立足于本专业知识的研究,更需要对跨学科领域的知识进行梳理和应用,促进摄影专业做全面的发展,使中国高校摄影教育从真正意义上地成为一种艺术教育,从而不断提高我国的文化发展,更为全人类的文明进步而不懈努力。

跨学科教学篇2

以活动为主的科学学习是一种学生本人参与的人类实践活动,学生亲自经历用已有经验和新知识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体验发现的快乐。

项目学习源于美国,英文为ProjectBased Learning(简称为PBL),是管理学中的“项目”在教学中的延伸和拓展,是基于现实生活或真实情境中表现出来的复杂问题,学生要用学到的知识解决项目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最终完成项目。项目主要包括内容、活动、情境和结果四部分。项目可以是学科内知识的整合,也可以是跨学科知识,其中跨学科的项目学习难度大、时间紧、任务重,对学科教师间的配合要求高,实施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本文就小学科学与信息技术两门学科的跨学科项目学习的实例展开说明,以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的内容为主线,以信息技术学科的Microsoft office知识为工具完成项目。

一、创设问题情境

创设一个良好的问题情境是项目学习顺利开展的关键。在设定驱动性问题时要注意:只有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制定的问题,才能避免盲目性,让学生的学习更有意义,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只有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问题,才能让学生沿着自己的兴趣快乐学习,热情探究,从而愉快高效地解决问题;有研究价值的问题才能让学生感到不枯燥,值得动脑筋思考和研究,花力气去探索;与学生生活相关并且是他们认为较重要的问题最易引起注意,身边的问题往往最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既与生活相关,又不是平时经常接触的问题才会让学生感觉眼前一亮,产生好奇心;有一定挑战性的问题才能激发学生的潜能和斗志。太简单的问题学生会懒于做,太难的问题学生会失去信心,要把握好难度,“刚刚好”的难度会让学生有解决问题的成就感,也有挑战困难的热情和信心。

在学习《天气》一章时,学生对天气已经有了一定的认知,知道天气对生活有重要影响,但是对天气的认识仍然比较模糊。部分学生对天气的认识还停留在被天气影响的事物上,如“树叶动了”“感觉有点凉”等等,有些知识和技能了解得还不够准确。起初,我们制定的驱动性问题是“你最想去哪里旅行”,以“黄金周”为契机,激起学生关注天气的兴趣,用心学习天气知识,但是考虑到最想去的旅行地可能是世界各地,不一定会真正去旅行,很难将观察天气的任务落实,单纯的校外活动不利于学习任务的完成。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采用帮助学校制定文体节的活动时间为驱动性问题。由于举行室外活动最担心的就是赶上下雨的天气,以此为问题可以让学生为了能顺利举办文体节活动而认真学习天气的相关知识,做好观察和预测天气的工作。

二、确定主题,制订计划

确定了驱动性问题后,就要围绕问题确定主题,制订一个完善的项目计划以备实施。根据教材和课程标准对课程内容进行统筹规划,调整教学内容的次序,对每一步的教学都设定相应的内容,并进行酌情增删,无论是新授课还是实验和展示,都要做到有条不紊,紧紧围绕课程标准和项目目标计划和实施,可以有课外知识的拓展延伸,但总体上不脱离学科课程标准的大方向,不背离项目的初衷。

根据驱动性问题和《天气》一章的教学内容,我们确定本次项目的主题为“我是小小气象员”,并根据每一节的内容制定相应的任务。由于是科学和信息技术的跨学科合作学习,要充分考虑科学和信息技术相应的课程标准,彼此配合,做好相应教学内容和课时进度的调整,内容衔接自然,这样才能真正实现跨学科的学习,完成项目任务。根据本章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我们在项目的各环节制定了相应的任务(如表1)。

在学习了天气的相关知识和记录方法后,观察天气的活动才陆续开展。学生可以分小组利用已有和自制的工具观察天气,同时做好记录;利用信息技术课学到的office的文字和数据的处理方法对观察结果进行记录和统计。最终以给校长写信的形式提交自己预测的活动时间作为最终结果。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信息技术以工具的形式贯串于项目的始终。从简报、设计工具到记录现象和统计数据,到提交建议信给校长展示天气对生活的影响,信息技术均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三、项目实施和成果展示

跨学科的项目学习比较复杂,要协调好两个学科的课时进度,彼此合作,做到步调一致,相辅相成。在每一个学习阶段都有一定的任务要完成,完成科学的学习任务的过程其实也是在利用信息技术的知识来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解决科学问题的同时,也学会了利用计算机处理实际问题,两门课程相辅相成,这个过程完全不同于平时教师布置的作业。在项目学习中,学生解决的是真实存在的问题,真正将书本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而不是课本中经过简化和处理的问题,是“真刀真枪的实干”,而不是“纸上谈兵”。项目学习不同于传统的课堂学习,它重视过程的学习要多于结果,把过程完善,学生真正地掌握了每一个知识点,每一步都踏实做好,是不必担心结果的。测评在科学教学中起到关键作用,无论是过程性评价还是形成性评价,一定要考虑学习目标。因此,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要采用过程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相结合的办法,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及时给予引导、支持和评价。完成目标,不仅需要教师间的合作,也需要其他社会力量的参与,如家长和其他社会机构等。

在本章的学习中,首先要进行天气的相关知识的传授,可以采用教师讲、学生讲和学生自学结合的方式。学生在自己讲课之前一定会做大量的工作,在准备的过程中就已经有了很好的学习,甚至会比听教师讲会学到更深入的知识,易于掌握的知识可以让学生自学,锻炼自学能力,也可以节省项目时间。《天气》一章的内容很多,要想让学生掌握观察天气的技能,可能要耗费比课程标准规定的更多的时间,因此有必要采用让学生适当自学的方式进行教学。同时,学习要和实践相结合。在学习新知识后,最好第一时间亲自观察和测量天气,强化知识,及时纠正错误。在项目学习中,每一步学习完成的任务都可以作为成果展示出来。在本项目的任务中,无论是做天气简报、统计图,还是给领导写建议信等,每完成一个任务都是很好的作品。我们利用网络提交作品,有效利用信息技术的平台,并且可以进行互评和师评,阶段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四、科学项目学习面临的挑战

基于探究的科学应该是最适于作为项目学习的学科,但是实施项目的过程也会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

1.对教师的要求较高。

项目学习对教师的要求高于传统教学,涉及的知识范围遍及生活的方方面面,教学方式也灵活多样。每个人的知识能力都是有限的,教师也不例外,我们不仅要广泛阅读科学类书籍和期刊,还要借助互联网查阅相关信息,及时获取最新的科学和科技动态;多听专家讲座,多和同行教师交流,拓宽视野,不断寻求更好的方法。我们还要走出自己的学科,学习多学科的知识信息,取长补短。为了达到教育目标,项目学习需要教师间的合作,有时还需要其他社会力量的参与。同时教师也要换位思考,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项目的可行性,“跳一跳能够得到”的知识,学生的学习效果最好。

2.为过程所困。

刚刚接触项目学习时,在实施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有时会感到茫然,不知道为什么这么做、我在做什么、接下来怎么做。要多请教有经验的教师,帮助自己熟悉过程,并主动观摩其做法,请专家听课指导,这些都是不错的办法。阅读相关的文献资料也会学习到很多有价值的经验。为了避免为过程所困,项目学习中要提前确立好明确的目标,制订完善详尽的项目计划,适时给予学生指导,避免过程中的迷茫和混乱。

3.学生经验限制。

项目学习要求学生付出更多的劳动和努力,因此部分学生偶尔出现惰性是可以理解的,教师要及时给予疏导,让他们明确研究目的,让他们明白我们是像科学家那样在做研究,课堂的学习都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我们是在做一件很重要的事情,要大胆尝试,并让他们具有一定的责任感。另外,学生任务不能过多,以免学生忙于完成任务而无暇感受做项目的乐趣,因疲劳而对学习感到厌烦,从而不利于今后活动的继续开展。

4.时间的有限性。

时间的把握是项目学习中的一大难点。项目涉及诸多环节,如开题、分组、小组讨论、实验探究、完成作品、成果展示等,都要耗费大量的时间。教师可以和其他学科教师沟通,采用调课的方式,例如将两节课调在一起上;或是间隔开活动时间,例如观察天气和记录天气日历就需要至少15天的周期。教师在这之间可以穿插新授课和其他章节的内容,以保证整体的课时进度和活动的顺利进行。

5.真实和潜在的外部压力。

跨学科教学篇3

关键词:跨学科教学;生物多样性调查;软件;iNaturalist

中国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正处于飞速发展之中,其中较为完备的有中国自然标本馆、甘肃生物多样性数据平台及监测网络、中国森林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以及“台湾生物多样性网络”等,但这些图像或样本的呈现方式都是静态化或过于专业化,给初学者阅读和认知带来了一定的困难。笔者通过调查发现,目前,中国应用市场相关软件或微信小程序均有拍照识图功能,虽有助于师生借此识别一些不认识的动植物,但给科学性调查带来了一定局限性。例如,科学性调查不但对图片拍摄的分辨率要求高,而且对特征识别度的要求也高,否则会出现错误识别情况。为解决以上问题,笔者试用了不同应用软件,发现iNaturalist软件能很好地建立起地理与生物之间的联系。该软件的一大优势是,它并不是通过简单的数据处理分析给出一个结果,而是由全球生物多样性学者共同对你所拍照片进行鉴定。当对鉴定有异议时,可以在图片下方进行讨论。也就是说,不同地区的生物将会出现在不同的经纬度,并由生物学家进行辨识。据此可知,该软件具有很强的互动性与实时性。

1iNaturalist软件的简介

这款软件是由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研究生NathanAgrin,JessicaKline和Ken-ichiUeda3人基于对自然观察的热情而联手开发的,目的是将专业研究者与公民科学家连接起来,同时让业余观察者随手记录的资料成为生物多样性研究的重要来源。例如,当用户上传一张动植物照片时,就有许多自然科学家和博物学家对此进行鉴识,这是iNaturalist回馈机制的具体表现。在鉴识过程中,专家一般围绕清晰度、研究价值等方面对用户上传的图像数据进行严格的筛选与审核,如满足条件就会共享到GBIF(GlobalBiodiversityInformationFacility,全球生物多样性数据共享系统),从而成为未来研究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数据。该软件支持多国语言,使用者可以选择简体中文。

2iNaturalist软件的使用

使用者将观察记录到的照片提交至平台,如照片左上方标识为“RG”即为研究级(ResearchGrade)照片,将共享至GBIF。上传者可以选择是否定位自己所拍摄照片的经纬度与拍摄时间(位置可选择关闭按钮,即可隐藏坐标),以此实现坐标共享;也可以欣赏其他国家观察者拍摄的特有物种,以便扩大学习者的知识面。当观察者上传的图片被鉴定完毕后,将自动归入所属生物分类阶元。iNaturalist软件的操作界面如图1所示。

3iNaturalist软件的回馈机制

对于iNaturalist软件的回馈机制,图2所示给予了直观描述,笔者在此不再赘述。

跨学科教学篇4

“跨学科”是现代社会科技与文艺发展的主要趋势与潮流,当前的课堂教学不仅要注重学科内知识传授和能力的培养,更要注重学科间的知识和能力的渗透,因此,在今天它作为一种教学方法被广泛地应用到学科教学当中。不难想象的是自从它在国内被提出,学者们无不持欢迎态度,现有的学术研究更是从各个方面研究它在各学科中的具体应用。跨学科教学固然能够开阔学生的视野,但是如果不加思索地应用到艺术教育当中去,那是相当危险的。本文对跨学科教学在艺术教育应用中存在的若干问题的分析正是笔者的一些顾虑,希望能让教育工作者重新审视跨学科教学在艺术教育中的应用。

一、“跨学科”概念辨析

“跨学科”在中国的兴起是在上世纪80年代,之后的几十年间,学者们研究了跨学科下各种教学模式与教学原则。以艺术为例,数字媒体艺术、综合类艺术、艺术学等跨学科教学的研究极大地丰富了艺术教学。但是“跨学科”一词的概念非常模糊,美国国家科学院、国家工程院以及国家卫生研究院指出,“跨学科研究是团队或者个人整合来自多学科的信息、数据、技术、工具、视角、概念和理论,解决某一学科和研究领域内不能解决的问题。”①我国跨学科研究专家刘忠林则认为,“跨学科研究是科研主体在科学划分的基础上,打破不同学科之间的界限,跨越不同研究领域而进行的一种科学创造活动,是解决复杂的科学技术问题和社会问题而达到不同学科相互渗透的一个重要手段。”②在已有的跨学科教学研究中,多数只是简单借用这个概念,并没有深入挖掘概念本身的意义。因本文由收集整理此,探讨跨学科教学法在艺术教育领域应用之前,我们有必要简单解释一下这个概念。

简单来说,跨学科教学就是几门学科结合或者交叉模式下的一种教学方式,它的核心应当是打破原有的学科教学习惯和教学思维方式,超越纯粹的学科教学目标,取而代之的是多学科共通的教学目标,在多学科的融合交叉教学中,建立各学科知识、能力之间的横向联系与整合,从而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整体发展,也促使学生的单个学科学习能力的提升。③但这并不是“跨学科”概念的全部,随着跨学科研究的深入,国外的研究学者通常将跨学科看作一个综合的概念,是各种程度学科合作的统称,从初级到高级通常分为多学科(multi—disciplinary)、复杂学科(pluri—disciplinary)、交叉学科(cross—disciplinary)、互动学科(inter—disciplinary)和超学科(trans—disciplinary)五类。在学术研究中,很多中国学者往往没有搞清楚这五种不同程度的学科合作的区别,经常将它们混用,更有甚者,将英文单词pluri—disciplinary、cross—disciplinary、inter—disciplinary不做区别,统统译作“跨学科”,这明显是有问题的。

多学科:它是指在一个综合科目下,比如“艺术”“人文”等大科目,教授两门或两门以上专业。多学科教学过程并不追求彼此的合作或形成一个共同的理论框架,只是在各自领域内进行教学。大多数传统学校采用的都是多学科教学的方式,这种教学方式缺点在于,缺乏学科间的相互渗透和相互联系,只是对知识的简单累加。

复杂学科:在复杂学科教学模式下,各科目之间表现出一定的联接关系,但是在具体的概念表述上却并没有深入的联系,与多学科一样没有形成一个共同的理论框架。国内不少跨学科教学尝试的结果最终还是没有走出复杂学科教学的模式。

交叉学科:交叉学科教学与前两种不同的地方在于,这之中有一门学科的概念处于支配和领导地位,学科间的互动是单方面的。

互动学科:国内的学术研究在使用“跨学科”概念时,实际上指的就是“互动学科”。国内通常将其译作“跨学科”,但在这里为了区别其他学科合作模式,笔者将其译作“互动学科”以更好地说明它与其他四种的不同之处。在互动学科教学模式下,学科之间呈现高度的合作性,不同学科的教学内容协调发展,形成一个共同的理论框架。

超学科:整个教育系统内部所有科目之间多层次、全方面的合作与互动。目前来说,超学科教学的提出更像是一个乌托邦式的理想,它虽然是作为跨学科教学的终极形式存在,但实现的可能性并不大。

为了后文分析的方便,本文所使用的“跨学科”概念相当于“互动学科”概念,即形成一个共同理论框架的跨学科高度合作。

二、艺术教育跨学科教学存在的问题

首先,众所周知的是学科之间的合作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学校和老师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跨学科教学的研究学者就普遍建议,为了让跨学科教学法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去,教师应该参与到所有学科当中,这就意味着教师的备课量要大大增加。除此之外,跨学科教学也要求教师与教师之间、教研室与教研室之间必须存在深入的交流与合作。但实际情况是学校的专业教师并没有足够多的时间去应对这个挑战,更有甚者,跨学科教学会削减各分支艺术学科的教学量。

其次,跨学科教学容易忽视一门学科的专业深度。过去的传统教育仅把语文和数学定为核心学科,把艺术课程视为一种可有可无的学科,但随着多元智能理论的发展,综合艺术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何谓“综合”?在《国家艺术课程标准》中强调了四个“综合”,即单元内大综合、课内小综合、艺术类姊妹学科间综合和艺术与非艺术学科间综合。虽然综合艺术教育使用了跨学科教学方式将音乐、美术、戏剧、舞蹈、影视等多种艺术连接或综合为一体,期望它们之间相互补充、相互加强,但是相应的提供给深入学习一门学科的教学时间就减少了,虽然达到了专业的宽度,但无法达到专业的深度。值得注意的是,当投入学科建设的预算与资金减少的时候,极易出现的情况是将这些诸如音乐、美术、戏剧等各独立专业糅合成一门综合学科。

再次,跨学科教学的方式让艺术学科获得与其他学科互动的机会,但在与其他学科的合作中,艺术门类却往往无法保持自己的学科独特性,出现研究重心的偏移,尤其是那些传统优势学科或者是获得了政府与学校大力建设的学科,如心理学与艺术领域交叉的心理学美学就是属于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而不属于艺术学科。跨学科的艺术教育也就成了一个各学科对艺术领域嫁接的学术试验场,而不是一个真正的学科领域。如果艺术专业无法保持自己的独有价值,只是为了整体教育的有用性,那么这样的艺术教育实际上是在倒退。因此,在跨学科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意识到艺术作为一门学科的重要性,而不是为了跨学科去拼凑各种学科的文本。

最后,跨学科教学要求教师具备较高的专业素质。这是学者们在谈论跨学科教学过程中常常忽视的问题,教师如何有效地运用跨学科教学最关键的问题在于自身的专业素质。在现有的四年制大学培养过程中,往往只能让学习者深入掌握一门专业,那我们如何才能培养出一个合格的跨学科教学教师呢?这是值得深思的一个问题。目前来说,可行的办法是提倡教师自主学习与钻研,因为当钻研一种艺术形式达到一定深度的时候就会不自觉地被吸引到其他艺术形式当中去,在教学过程中就能有效地带动学生的兴趣到其他学科领域。

跨学科教学篇5

    一、“跨学科”概念辨析

    “跨学科”在中国的兴起是在上世纪80年代,之后的几十年间,学者们研究了跨学科下各种教学模式与教学原则。以艺术为例,数字媒体艺术、综合类艺术、艺术学等跨学科教学的研究极大地丰富了艺术教学。但是“跨学科”一词的概念非常模糊,美国国家科学院、国家工程院以及国家卫生研究院指出,“跨学科研究是团队或者个人整合来自多学科的信息、数据、技术、工具、视角、概念和理论,解决某一学科和研究领域内不能解决的问题。”①我国跨学科研究专家刘忠林则认为,“跨学科研究是科研主体在科学划分的基础上,打破不同学科之间的界限,跨越不同研究领域而进行的一种科学创造活动,是解决复杂的科学技术问题和社会问题而达到不同学科相互渗透的一个重要手段。”②在已有的跨学科教学研究中,多数只是简单借用这个概念,并没有深入挖掘概念本身的意义。因此,探讨跨学科教学法在艺术教育领域应用之前,我们有必要简单解释一下这个概念。

    简单来说,跨学科教学就是几门学科结合或者交叉模式下的一种教学方式,它的核心应当是打破原有的学科教学习惯和教学思维方式,超越纯粹的学科教学目标,取而代之的是多学科共通的教学目标,在多学科的融合交叉教学中,建立各学科知识、能力之间的横向联系与整合,从而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整体发展,也促使学生的单个学科学习能力的提升。③但这并不是“跨学科”概念的全部,随着跨学科研究的深入,国外的研究学者通常将跨学科看作一个综合的概念,是各种程度学科合作的统称,从初级到高级通常分为多学科(multi—disciplinary)、复杂学科(pluri—disciplinary)、交叉学科(cross—disciplinary)、互动学科(inter—disciplinary)和超学科(trans—disciplinary)五类。在学术研究中,很多中国学者往往没有搞清楚这五种不同程度的学科合作的区别,经常将它们混用,更有甚者,将英文单词pluri—disciplinary、cross—disciplinary、inter—disciplinary不做区别,统统译作“跨学科”,这明显是有问题的。

    多学科:它是指在一个综合科目下,比如“艺术”“人文”等大科目,教授两门或两门以上专业。多学科教学过程并不追求彼此的合作或形成一个共同的理论框架,只是在各自领域内进行教学。大多数传统学校采用的都是多学科教学的方式,这种教学方式缺点在于,缺乏学科间的相互渗透和相互联系,只是对知识的简单累加。

    复杂学科:在复杂学科教学模式下,各科目之间表现出一定的联接关系,但是在具体的概念表述上却并没有深入的联系,与多学科一样没有形成一个共同的理论框架。国内不少跨学科教学尝试的结果最终还是没有走出复杂学科教学的模式。

    交叉学科:交叉学科教学与前两种不同的地方在于,这之中有一门学科的概念处于支配和领导地位,学科间的互动是单方面的。

    互动学科:国内的学术研究在使用“跨学科”概念时,实际上指的就是“互动学科”。国内通常将其译作“跨学科”,但在这里为了区别其他学科合作模式,笔者将其译作“互动学科”以更好地说明它与其他四种的不同之处。在互动学科教学模式下,学科之间呈现高度的合作性,不同学科的教学内容协调发展,形成一个共同的理论框架。

    超学科:整个教育系统内部所有科目之间多层次、全方面的合作与互动。目前来说,超学科教学的提出更像是一个乌托邦式的理想,它虽然是作为跨学科教学的终极形式存在,但实现的可能性并不大。

    为了后文分析的方便,本文所使用的“跨学科”概念相当于“互动学科”概念,即形成一个共同理论框架的跨学科高度合作。

    二、艺术教育跨学科教学存在的问题

    首先,众所周知的是学科之间的合作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学校和老师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跨学科教学的研究学者就普遍建议,为了让跨学科教学法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去,教师应该参与到所有学科当中,这就意味着教师的备课量要大大增加。除此之外,跨学科教学也要求教师与教师之间、教研室与教研室之间必须存在深入的交流与合作。但实际情况是学校的专业教师并没有足够多的时间去应对这个挑战,更有甚者,跨学科教学会削减各分支艺术学科的教学量。

    其次,跨学科教学容易忽视一门学科的专业深度。过去的传统教育仅把语文和数学定为核心学科,把艺术课程视为一种可有可无的学科,但随着多元智能理论的发展,综合艺术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何谓“综合”?在《国家艺术课程标准》中强调了四个“综合”,即单元内大综合、课内小综合、艺术类姊妹学科间综合和艺术与非艺术学科间综合。虽然综合艺术教育使用了跨学科教学方式将音乐、美术、戏剧、舞蹈、影视等多种艺术连接或综合为一体,期望它们之间相互补充、相互加强,但是相应的提供给深入学习一门学科的教学时间就减少了,虽然达到了专业的宽度,但无法达到专业的深度。值得注意的是,当投入学科建设的预算与资金减少的时候,极易出现的情况是将这些诸如音乐、美术、戏剧等各独立专业糅合成一门综合学科。

    再次,跨学科教学的方式让艺术学科获得与其他学科互动的机会,但在与其他学科的合作中,艺术门类却往往无法保持自己的学科独特性,出现研究重心的偏移,尤其是那些传统优势学科或者是获得了政府与学校大力建设的学科,如心理学与艺术领域交叉的心理学美学就是属于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而不属于艺术学科。跨学科的艺术教育也就成了一个各学科对艺术领域嫁接的学术试验场,而不是一个真正的学科领域。如果艺术专业无法保持自己的独有价值,只是为了整体教育的有用性,那么这样的艺术教育实际上是在倒退。因此,在跨学科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意识到艺术作为一门学科的重要性,而不是为了跨学科去拼凑各种学科的文本。

    最后,跨学科教学要求教师具备较高的专业素质。这是学者们在谈论跨学科教学过程中常常忽视的问题,教师如何有效地运用跨学科教学最关键的问题在于自身的专业素质。在现有的四年制大学培养过程中,往往只能让学习者深入掌握一门专业,那我们如何才能培养出一个合格的跨学科教学教师呢?这是值得深思的一个问题。目前来说,可行的办法是提倡教师自主学习与钻研,因为当钻研一种艺术形式达到一定深度的时候就会不自觉地被吸引到其他艺术形式当中去,在教学过程中就能有效地带动学生的兴趣到其他学科领域。

跨学科教学篇6

【关键词】跨学科教学;角色意识;教学实践;学科结构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54-0007-03

【作者简介】1.陈彩霞,江苏省扬州市竹西中学(江苏扬州,225007)教师,高级教师,扬州市特级教师;2.朱雪梅,南京师范大学(南京,210097)教师教育学院教授。

以核心素养体系为基础,对各学科教学的统整体现了课程改革的科学性和时代性。跨学科教学符合现代学科发展趋势,体现了科学世界的整体性。但由于受制于长期的学科壁垒以及目前师范院校的课程体系,大部分中学教师仍习惯于本学科知识的传授,对于其他学科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都缺乏了解。跨学科教学对中小学教师的角色定位、专业发展提出了挑战。本文主要以笔者所在学校进行的史、地交互协同、跨学科教学实践研究为例,简要分析跨学科教学视阈下教师应该具备的角色意识。

一、价值意识

跨学科教学是学生发展的需要,是科学发展自身的需要,是全球经济和人类社会发展的需要。教师如能认同跨学科教学的价值,形成文化自觉,理解跨学科教学的内涵,形成实践自觉,就能将国家人才培养需要与学生个体的发展统一起来,就能尽到教书育人的社会责任。

1.充分认识跨学科教学及价值取向。

跨学科学习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整体素养、综合思维方式、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的良好载体。跨学科学习是超越学科界限,结合个人、社会和学科的需要,围绕主题进行探究的改变性的学习过程。它在拓宽学生知识面,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以及综合能力、协调能力、应变能力、解决综合问题能力等方面是传统的学科教学所不能比拟的。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祖国的首都――北京》这一节时,地理教师多从地理位置、自然条件等方面分析北京成为都城的有利条件。但事实上,北京3000多年建城史和800多年建都史的背后还有军事因素、政治因素、文化经济因素,等等。历史学科的这些知识如果能融入学习,对学生来说不仅仅是知识的拓展,更是学生知识建构方式的转变。[1]

2.坚定跨学科研究价值的立场。

作为一种新的教学形态,跨学科教学呈现的课程整合、内容重构、教学变革、学习创造使得课堂的教与学方式焕发出新的生机。从课程研究的角度看,学科之间的融合教学使得中学的课程领域变得异常广阔。以中学地理来说,跨学科教学开辟出许多新的教学研究领域,例如历史地理、植物地理、地球物理、景观地理等教学领域都有广阔的研究价值和发展前景,而与之相关的课程结构、课程设计、教学方法、教学策略及其评价标准等,也具有了重新建构的积极意义。

总之,跨学科教学有价值、有理性、有创新,前景广阔却又任重道远。教师要充分认识跨学科教学在人才培养中的价值,清醒认识、理解、体验和规范自身的角色地位。

二、敏感意识

从参与主体的角度来分析,学科融合既包括由专家完成的理论层面上的课程融合,也包括由教育实践者实现的在真实教学情景中的结合。[2]目前国内关于中学跨学科的课程整体建设资源比较贫乏,因此对中学教师现有的跨学科知识和课程整合能力都提出了挑战。

跨学科课程的建构,不仅要求学科本身具有高度的知识统整性和内容整合性,而且更加突出教师价值判断以及自主建构能力。首先,教师要将本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学科知识进行整合;其次,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将整合后的跨学科知识与具体教育情境相融合。实现以上两个层面上的构建,需要教师进行价值判断,需要教师具有敏感意识:整合的主题是什么?整合学科的哪些知识?需要达到的整合目标是什么?整合知识点的素材有什么?这些素材能否为整合主题服务?整合的具体教学策略有哪些?等等。

1.保持敏感意识,捕捉跨学科教学的价值和信息。

在了解学科新的研究成果、新的思想观点、新的资料素材的基础上,教师要对不同学科知识及逻辑结构进行整理加工、分析研究、整合融合、重新建构以实现学科间的真正融合。这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教师对不同学科的知识、素材及跨学科的社会、社会现象有着敏感意识,有着充满情感和理智的领悟能力。这种敏感意识是教师对学科教学的价值和信息从浅表联想到深度感知的桥梁,是教师对事物的认识由外在表象深入到内在必然的通道。

敏感意识对于教师进行跨学科教学具有积极意义。以跨学科研究课“台湾”为例,地理教师是这样导入新课的:“国务院前总理曾经说过,元朝有一位画家叫黄公望,他晚年画了一幅著名的《富春山居图》。几百年来,这幅画辗转流离,在明朝末年被毁为一大一小两段。现在一段在浙江省博物馆,一段在台北“故宫博物院”,这两段画什么时候能合在一起?画亦如此,人何以堪。那么,台湾究竟在哪里?那里又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富春山居图》为什么会分隔两地?其中一段如何到的台湾?……想了解台湾的前世今生,就必须要认识台湾的位置、自然与人文特点。”如此导入,巧妙地将历史与地理相关的问题联系起来。这个历史素材的信手拈来,源自教师多年来自觉的敏感意识,即对与地理学科相关的信息、现象、问题及其之间联系、发展可能性等保持一种教学的敏感性,并能够优化各种配置。这种自觉敏感意识会促使教师积极主动地捕捉有教学价值的各种信息材料,探求和实践符合理性的教学进程。跨学科教学的本质特征就是基于常识的再建构,是将静止的知识改造为对生活保持敏感性的知识。可以认为,教学的敏感意识是教师专业智慧的标志之一。

跨学科教学篇7

药物化学需重点设计以确立前期所涉及的概念,使学生对相关应用产生兴趣,知道科学的跨学科性,完成对药物如何工作的基本理解。生物模型被用来体现一般的化学概念,且分为三个教学单元加以进行:1)了解药物作用分子基础的普通化学核心知识为基本主题。2)用于强调普通化学基本原理如何控制药物作用机理的炎症医疗方法。3)以神经科学连接化学、生物学和心理学,包括各种药物如何扰乱激素受体相互作用等神经递质作用的分子基础。上述主题的相互依存性需要以一种简化的螺旋式方法在整个学期反复重新审视相同的原理,以便学生将掌握的有限材料了解得更为详细。相应地,这种主题模块使学生明白想了解生化药物的作用需要掌握那些基本概念,而后续教学单元便强化这些概念。这一创新型课程设计还为学生有效学习后续课程(物理、有机化学等)带来批判性思维技能和有效的学习习惯。通过将化学基础知识应用到医学相关模型中,强调解决问题的学习。学生需完成两或三次课堂测验和期末考试,通过简短的回答问题,强调解决问题、批判性思维和综合应用。

基本原理

本课程的前三分之一致力于学生需要知道如何理解药物作用的基本理论,包括化学键、分子间的作用力、平衡和溶解度等。虽然普通化学基础内容在原则上与背景材料相关,但整合原理及强调应用的案例材料却大受限制。为此,学生们需要补充药物化学教材,而教师需要为课程撰写相应的问题集,以应用型方式综合各种概念,加强这些化学知识基本原理的运用。整个教学过程,以缩合反应为同学们介绍化学反应时极性的应用(例如肽的合成、信号转导途径的磷酸化等)。这一阶段的课程也可用来介绍下面课程中主要大分子的结构元素。重点放在磷脂,这是分子进入细胞必须穿透的主要障碍。学生在了解维持细胞结构完整性的分子间力和脂化学的同时,再次回到缩合反应。有关氨基酸化学和物理性质的教学可以有效地用于演示酸碱平衡最基本和最复杂的方面。结果让学生对各种氨基酸的结构有一程度的了解,知道侧链化学性质如何影响相关分子间力,使蛋白维持在一起。此外,核酸的结构也在这一阶段的课程中引入相似的介绍。

炎症药物法

炎症的医疗方法是体现基本化学问题如熵、自由能、化学动力学和溶解度的一种理想模式。炎症中环氧合酶(COX)的结构和功能关系可为学生提供一个有趣的酶动力学图解,以便学生体会到分子间力对熵、自由能、平衡和酶活性的影响。对COX同工酶COX-1和COX-2活性部位结构差异的仔细评估以及有选择性地抑制COX-2的药物设计方法进行讨论,阐明结构上的差异最终影响平衡和动力学常数。与采用的螺旋式教学方法一致,通过评估螺旋藻在环氧合酶的活性位点的聚积,以及与西乐葆、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对COX抑制作用的比较,让学生对可逆和不可逆的酶抑制作用加以区别和理解。在解释蛋白质作为细胞受体的重要性时,对参与炎症的各种细胞受体进行讨论,尤其是定性和定量地重点讨论药物与受体的作用。期间,学生们能够感受到描述药物与受体和底物与酶相互作用结合常数之间的相似性。重点放在如何对药效学作用定量和配体结合对蛋白结构的影响。通过分析配体与诸如莫昔芬和己烯雌酚等雌激素配体的相对亲和性,讲解关于配体和底物结构特性对受体作用解离常数的影响,包括剂量-反应曲线解离常数、EC50值和最大生物效应。尽管这些重要的概念在传统的普通化学课程没有涉及。

神经科学连接化学、生物学和心理学

本课程的神经科学知识相作为有效的顶点,特别强调先前涉及的化学概念并引入现代相关问题(神经递质、麻醉等)。绝大多数学生认为这是普通化学学习过程中感受最迷人和吸引人的部分。神经科学模块以胆碱能和肾上腺素能神经系统以及这些系统中的主要受体和激活或抑制特定反应的相关配体为起点。接着介绍针对这些系统来治疗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病的治疗方法。其中,分析离子通道的热力学和能斯特方程以使学生了解和预测离子跨越浓度和电势梯度的运动。参与神经信号传递的蛋白分子协同作用可为理解蛇毒、肉毒杆菌毒素、神经气体和其他神经毒素等的毒性作用机制提供了丰富的背景知识。剩下的神经科学知识模块主要集中在精神活性物质。这一教学栏目的目的是让学生接触到精神疾病及其相关治疗的分子基础。探索突触化学可让给学生理解神经递质浓度如何由临床或其他外来物质调节。这部分课程内容跨越兴奋剂(可卡因、安非他明)、抑制剂(酒精、巴比妥、苯二氮卓类)(典型和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抗抑郁药、迷幻剂、大麻、鸦片类药物、局部麻醉剂和全身。鉴于历史上化学药物的滥用,本节所包含内容似乎特别能提高科学素养,尤其学生对精神活性分子的兴趣。

跨学科教学篇8

新课改要求历史教学运用跨学科知识

历史是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沃土,历史教学则是耕耘的过程,而历史教师则是耕种者,历史教师的观念直接关乎着种子的发芽与成长。

《历史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历史课程改革应倡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鼓励教师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单独学科的教学各成体系,缺乏必要的沟通,已经不适应现实了,而多学科知识正好可以激活历史教学。当今历史研究盛行的心理史学对于历史教学而言,为学生体认历史提供了新路径,开拓了眼界,使历史更加生动的展示出来,为历史教学注入新血液。特别是对于历史人物心理的分析,不仅能够能大大活跃课堂氛围,更能帮助学生接近真实客观的历史,增强学生的历史感。

在讲述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时候,可以从心理史学的角度分析其卑微的身份,幼时全家受过元朝贪官污吏的敲诈勒索,起兵过程中遭受过背叛等等经历,使得其性格的负面因素远远超过了优良品格。因此即位后支配欲和强烈的自尊心使其促使了中国封建社会更加黑暗和专制,大势加强中央政府的集权,以及晚年猜忌心极重,自私残暴都是其恐怖政治的思想来源。

以近年高考试题为维度,分析新课改对历史教学的导向。从中不难发现新课改对历史学科的要求更高,更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考察。历史总是与时政热点相互联系。当下中日关系如此紧张,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可以回顾中日关系史。在探析紧张原因的时候不必老生常谈书本知识,可以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分析二战时期日本的对华暴行,分析战争分子和右翼势力、保守势力的心理,从中可以得知对战争的狂热主义,民族自卑感和自负感都是致使整个民族失控的心理根源。在讲解的过程中还可以附加分析日本的自然地理环境和地缘政治特征,从国际政治的角度分析美国的全球霸权和东亚地区主义。如此讲解,历史的枯燥感将不复存在,全是活灵活现的现实。

历史教学过程运用跨学科知识的对策

历史教学面临新的挑战,在新一轮课改全面铺开的态势下,必须摒弃原有的应试教学理念,全面实行素质教育。在历史教学实践过程中,从教学目标、内容、设计以及教师素质都应该有很大的转变。应具有运用综合学科知识、具有渗透意识,以此为跨学科教学做好准备,做到人文学科之间,人文学科与自然学科之间对历史教学正渗透的作用。具体来讲,可以参考以下3点:

第一,历史教师必须扩宽知识面。在新一轮课改背景下,历史教师必须开拓视野,具备多元知识结构。首先,历史教师应该在思想上引起足够的重视,必须意识到学科渗透对于历史教学的重要性。其次,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过程中要努力去适应和尝试。缘于诸多原因,教师现有的知识储备很难胜任深入探讨和解决教学中涉及的问题,常常显得力不从心。因此,扩展历史教师的知识结构成了当务之急。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3个方面来扩宽视野。

一是增加人文社科知识,特别是心理学、美学、哲学、经济学等学科的知识。人文素质学科互相之间彼此有天然的交叉和渗透,学习难度相对较小,实用性则相对较大。如美学与历史教学关系密切,每个时期的历史文化都与美学密不可分,雕塑、绘画、音乐等都承载着史实和美学的美丽,如达芬奇的绘画、米开朗基罗的雕塑等,从美学的角度去体验、挖掘它并在学生面前呈现它,而需要解决问题就必须具备美学知识和美学的表达方式。总之,利用跨学科知识科学地、生动地解析一切历史现象。二是要具备文学知识,增加历史教学的文学素材。此外,语言表达在一切教学过程中至关重要,教师语言的准确、幽默、风趣、形象、生动、自然可以让课堂充满诗意,令人神往,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受到陶冶和鼓励。三是具备基本的自然科学知识,特别是与历史相关的天文、地理、数学知识,在讲授时随意拿捏材料,深入浅出。

第二,创建跨学科交流模式。在学校层面上,学校应该重视跨学科教学的重要性,将学科之间的交流成为固定模式,成立联合备课组,每周固定举行1-2次集体备课活动,互相交流讨论,以便于知识的交流与互通,共同探讨学科之间可能渗透的交叉点和切入点。特别是文科综合组更应全部实现集体备课,综合学科之间的联系,把握现实,纵论古今。在交流时尽量选取结合度比较高的知识点进行主题性、研究性、探索性的讨论,各科老师之间还应互相听取其他学科老师的课程,相互听课。

推荐范文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