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村基层扶贫干部工作8篇

时间:2022-06-13 05:06:08

村基层扶贫干部工作

村基层扶贫干部工作篇1

关键词:扶贫开发 培养锻炼 机关干部

根据《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要求,广东省委、省政府结合实际情况,实施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工作责任制,加快了广东省贫困县的生产发展水平,提高了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改善了贫困地区的发展环境,加快了全省脱贫致富奔康步伐。

1.广东扶贫工作的实施及干部培养效果

2009年,广东省委、省政府严抓扶贫工作,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自力更生、开发扶贫”的方针,坚持“省负总责、县抓落实、工作到村、扶贫到户”的工作格局,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创新扶贫开发思路,以促进区域、城乡协调发展,实现共同富裕和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以整村推进为平台,以贫困村、贫困户、贫困人口为工作对象,以增加贫困农户的收入和改善贫困村发展环境为目的,调动全社会的力量,着力改善贫困村的生产生活条件。

扶贫开发“双到”工作有着很强的现实针对性。省委、省政府从广东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出发,针对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和贫富差距不断拉大等问题,创造性提出这一重要战略举措。这一举措遵循干部成长规律,深化了干部人事制度改革,选拔了一大批具有基层一线党政工作经验的后备干部,也缓解了来自基层一线党政领导干部培养选拔链的迫切需要,意义十分重大。3409个贫困村由3409个单位派出3409个工作组,平均个工作组两个人组成就意味着实现了6000多个机关干部的培养锻炼。

2.健全干部挂职机制,常抓培训管理效应,把扶贫开发作为培养锻炼机关干部重要平台

自2009年起,3409个工作组进驻了广东省3409个贫困村,集中开展干部下乡驻村行动,以夯实村级组织、发展农村经济、化解社会矛盾三项工作为重点,备受舆论关注。结合此次广东省驻村干部扶贫开发工作的实践经验,我认为建立健全扶贫开发工作干部驻村长效机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2.1要抓好干部驻村扶贫的理念教育引导。以扶贫工作的效果作为考核干部工作绩效的指标,要求驻村干部把群众观念融入干部教育实践中、融进日常工作中,将其作为检验部政治品格和人格修养的重要依据。驻村干部应当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自觉主动与群众交朋友,与群众建立深厚友谊,才能真实了解情况,从而为农村快速发展献策出力。

2.2要建立健全干部下基层活动长效机制。从实践来看,扶贫开发责任制的落实不仅需要设计科学系统的管理办法,更要加强执行力,由驻村干部因地制宜,针对每个村的不同情况采取有效措施。而驻村干部的选派及委任措施要具体有效,扶贫开发活动本身的物质保障、组织领导、督促督查、激励约束等要有规定。而扶贫开发的最终成效,关键在于驻村干部的实干巧干和落实到位。

2.3要采取督查、考核、交流、表彰、总结、推介等形式促进扶贫活动的落实,做好驻村干部的督导工作。要创新健全督促检查机制和方法,积极引导贫困户参与到制度建设和活动评价中来,搞好活动开展的督导工作,确保扶贫工作取得成效。同时要建立健全活动激励约束机制,将活动成效与领导干部与工作人员的考核、职务晋升、经济待遇、个人荣誉等挂钩,使活动与领导干部和工作人员的各项利益紧密挂钩。

2.4要做好扶贫开发工作的信息反馈及收集处理。关注群众诉求,要建立完善有效的意见收集制度,各级各部门在开展扶贫开发活动中,要在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建议的基础上,针对各界群众提出的问题、意见和建议,扎实做好收集、梳理、汇总、分析工作,全面进行登记备案,系统梳理,及时研究。针对群众提出的问题尤其是难点、重点问题,要会同有关各方提出合理性的意见建议,制定切实可行的整改方案,将解决方案具体化、目标化、责任化。

3.选派干部的要求及各级部门的工作职责

作为扶贫工作的主要执行人,驻村干部起到了帮扶的作用,无论是在管理水平、技术水平、沟通水平都达到驻村扶贫要求,而在工作上都应该能独挡一面,而广东省政府针对扶贫工作特别拟定了扶贫工作选派驻村干部的选拔要求,从以下几个方面对驻村干部的人选进行优化,加强制度实施过程的管理:

3.1执行选派计划,由省直和中直驻粤单位、各地级以上市市直机关企事业单位选派干部到定点帮扶村驻村。帮扶单位在按要求完成选派计划的基础上,根据帮扶任务和培养干部的需要,可多选派干部到农村协助驻村干部工作,时间及待遇由各单位自行确定。

3.2明确人选条件并进行公示。优先挑选40周岁以下、身体健康、政治素质过硬、现任省直处级和市直科级以下,具备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的领导干部进行驻派。

3.3明确选派方式及相关待遇。由帮扶单位按驻村干部选派条件选择驻村干部:对现任驻村干部,基层要求留任且本人愿意的,单位同意后可继续选派驻村;新选派驻村干部在个人自愿报名的基础上,采取民主推荐或竞争性选拔方式确定人选。完成帮扶任务后,符合有关任职资格条件的,按干部管理权限提拔一级职务。驻村干部提拔职务必须严格按《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和有关规定办理,原则上在职数内解决。驻村期间,驻村干部在原单位的有关待遇保持不变,驻村发生的食宿、交通、差旅补贴等费用,由原单位按照有关规定给予报销。

3.4驻村扶贫前要进行岗前培训,学习党在农村的方针政策、省委关于扶贫开发和统筹城乡基层党建工作的有关要求,明确驻村工作的目标、任务和要求,掌握驻村工作方法。

3.5加强组织管理,各地各单位高度重视,进一步增强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把加强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驻村干部的选派和管理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精心组织,周密安排,抓好落实。各级组织部门要牵头抓总,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扶贫等部门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共同做好驻村干部管理工作。

3.6各级组织、扶贫部门要结合《广东省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工作考评办法》和《广东省扶贫开发工作问责暂行办法》,对驻村干部进行考核,考核结果记入档案,作为评选先进和提拔使用的重要依据。驻村干部长期不驻村、帮扶单位管理不到位的,对单位主要负责人及分管领导实行问责。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任务完成后,各地各单位要对选派干部驻村工作进行总结,评选表彰一批优秀驻村干部。

4.结束语

开展扶贫工作是弘扬中华民族扶贫济困的优良传统、实现共同富裕和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的长期活动,也是培养锻炼干部的重要内容,通过一对一的帮扶,不仅使贫困村改变了其贫困落后的面貌,更丰富了机关干部的基层实践工作经验,提高思想认识、调研能力和工作水平。把扶贫开发作为培养锻炼机关干部的重要平台,这种一举两得的优化模式将发挥更大效用。

参考文献:

村基层扶贫干部工作篇2

2017年脱贫攻坚工作启动以来,按照县委和上级组织部门的部署要求,县委组织部认真履行部门职责,全面做好帮扶责任人选派和管理,全面加强基层党建工作,把党组织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推动脱贫攻坚的组织动力,实现基层党建与精准脱贫深度融合、共促共进。现将四年来扶贫工作开展情况简要报告如下。

一、建强基层组织,筑牢脱贫攻坚堡垒。

一是持续开展后进村整顿转化。聚焦软弱涣散对后进党组织强力整顿,采取县级领导干部分包、县直单位驻村帮扶、下派第一书记、成立工作队驻村等方式,压实工作责任,凝聚各方合力,四年来聚焦班子健全不团结、支部书记不胜任不尽职等基层党建突出问题,摸排整顿软弱涣散党组织××个,为脱贫攻坚筑牢战斗堡垒。二是选优配强领头雁。着力打造一支讲政治、有能力、敢担当的领头雁队伍,千方百计从致富带头人、民营企业家、外出务工有成人员、大学生村官、优秀乡村教师医生和退役军人等六个方面人才中,物色选拔政治素质好、发展能力强、治理水平高的村党支部书记,2018年平稳优质完成村“两委”换届,调整支部书记××名,党组织书记“一人兼”、年龄、学历、来源等各项指标均达到历史最好水平。三是加强支部规范化建设。围绕“六个基本”扎实开展基层党组织建设提升年行动,狠抓“十条标准”落实,完善软硬件设施,基层组织活动阵地面貌、

档案资料管理、基本制度落实等基础工作得到全面规范。四是持续放大典型效应。发放身边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带动基层组织建设整体上水平。制定出台《放大××效应推动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整体上水平的指导意见》,明确建设党建示范区、党建示范点、党员干部培训基地三条路径,通过强化宣传引导、开展示范培训、组织观摩拉练,持续放大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的典型效应,全县新增市级以上党建示范点××个。

二、打造过硬队伍,强化脱贫攻坚力量。

一是狠抓村党组织书记队伍建设。严管厚爱结合,全面提升村党组织书记队伍素质。投资××多万元建成全县农村党员干部培训基地,每年对农村党组织书记进行专题培训。先后选派××批次村支部书记参加市级以上示范培训;利用党建视频平台对全县农村干部开展脱贫攻坚、“抓防促保”业务培训。制定下发了《关于建立村级事务“小微权力清单”制度意见》修订《农村干部参加基本养老保险补贴和离任补贴办法》,出台《村级班子和村“两委”干部绩效考核暂行办法》,极大激发了农村干部干事创业热情。二是加强农村党员队伍建设。围绕抓实“三会一课”制度,建立实行主题党日活动、党员活动日督导检查、《党支部工作手册》定期调阅三项制度。建立“先锋E家”微信群,以党(工)委为单位建立××个党支部书记微信群、以党支部为单位建立××个党员微信群,组织委员、领导班子成员、包村干部入群进行工作指导和监管,由

党委结合支部定期和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脱贫攻坚等学习教育知识。三是加强农村致富带头人队伍建设。加大农村致富带头人选育力度,结合“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开办农村致富带头人大专班,累计招收学员××人。在开设专业课的同时,注重加强致富技能培育,提高在农村致富领富、带领帮助困难群脱贫的本领。扎实开展“主题党日”活动,县委组织部每月确定一个主题,组织各基层党组织按照确定活动主题,集中开展党日活动,同时结合自身实际,做好为贫困户义务劳动等自选动作。

三、创新活动载体,增强脱贫攻坚活力。

一是深入开展“抓防促保”活动。印发《关于开展全县农村党组织书记“抓党建、防疫情、促脱贫、保小康”活动擂台赛工作方案》,以党建示范村观摩、发展党员、壮大集体经济等为内容先后举办××期支部书记擂台赛,××名乡镇党委书记入选全市党委书记擂台赛。以“抓防促保”为内容组织全县农村干部视频培训,开办农村党员干部专题网班。建立了镇党委书记抓基层党建“四个一”机制和镇村两级党组织书记抓基层党建工作清单制度,压实镇村两级党组织主体责任。二是持续实施“树旗立标”工程。大力推进党建示范村创建活动,打造出县级示范点××个,市级党建示范点××个。开展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示范区创建,制定创建方案和具体规划,明确“五个好”标准,强化措施、突出特色、因地制宜推进创建工作,打造组织振兴的“××样板”。三是深化开展“脱贫攻坚党旗红”活动。

实施“堡垒工程”,把脱贫攻坚工作作为农村基层党组织达标、创优的重要内容,把贫困户“清零”作为达标的重要考量指标,把扶贫脱贫工作开展情况和村干部绩效考核挂钩。强化农村党员干部学习教育,增强致富领富本领,增强脱贫攻坚责任感和使命感。四是全面开展结对帮扶“暖心工程”。实施“结亲戚、送温暖,解难题、助脱贫”帮扶活动,把活动内容作为帮扶责任人教育培训的一项重要内容,引导帮扶责任人有事没事到家转转、脱贫致富一起算算、大事小情帮着干干、急事难事协调办办、传统节日慰问看看,全县××名帮扶责任人与贫困群众结为亲戚,四年来累计为贫困户解决难题××个,送去慰问款物折合××万元。

四、完善工作机制,搭建脱贫攻坚平台。

一是建立基层党建工作问责机制。制定《基层党建工作问责办法》,建立县、镇两级农村基层党建问题、任务、责任“三清单”,把年度党建责任细化为××项具体工作、××条推进措施,有力促进了基层党建责任制系统规范落实。二是健全完善督导机制。统筹县纪委监委、两办督查室、县委考评办等多部门综合力量,加大扶贫攻坚督导检查力度,抽调精干力量成立××个督导组,采取实地检查、电话抽查、随机暗访等多种形式,实施全方位督导检查,层层传导压力。三是健全完善考评机制。把抓党建促扶贫纳入镇、村两级党组织书记抓党建述职评议的重要内容,建立党建扶贫考核评价机制,完善领导班子及领导干部在党建扶贫中的履职测评、考核和评价体系,确保党建扶贫见实效。

五、强化基础保障,夯实脱贫攻坚基础。

一是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结合××村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成功经验,探索和总结推广出“十种模式”,经验做法被省市媒体多次报道,在全市推进会上交流发言。精选本地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特色做法辑印成《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案例选编》,组织全县年集体收入5万元以下村支部书记,举办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培训班,先后引进各级财政资金××多万元,落地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项目××个。全县集体经济2万以下村全部清零,5万元以上村达到××%。二是持续加大村级组织运转保障力度。按照增活力、重激励、强保障的工作思路,健全完善基层保障机制,激活了农村干部队伍干事创业的内生动力。尽管县级财力有限,仍然拿出××多万元为符合条件的农村干部办理养老保险、发放离任补贴,四年间县财政累计投入××亿多元保障村级组织运转。三是加大奖励支持帮扶力度。累计争取县财政资金××余万元,县管党费投入奖补资金××万元,修建翻建新建××个活动场所。四年来累计下拨党费××万元集中组织开展走访慰问。

六、认真履行职责,建强脱贫攻坚力量。

一是认真做好帮扶责任人选派工作。按照省、市要求,为做好贫困户帮扶责任人的选派工作,经县委常委会研究,确定了全县科级以上干部一帮一的选派原则,县四大班子领导和各镇(街道)以及县直各单位在职的科级干部每人帮扶一个贫困户,县四大班子领导在所分包的镇确定帮扶对象,各镇在职的科级干部在本镇确定帮扶对象,街道和县直各单位同一个单位的科级干部在同一个镇确定帮

扶对象。本着这一选派原则,确立了结对帮扶关系并建立了结对帮扶台账,统一制作了《结对帮扶“连心卡”》、《结对帮扶记录本》,为结对帮扶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基础。二是落实管理责任,加强对帮扶责任人的宏观管理。在以派出单位为主,对帮扶责任人进行日常管理的同时,县委组织部加强了对帮扶责任人的宏观管理。加强扶贫政策业务培训。与县扶贫办结合,先后××次对县四大班子领导、扶贫系统干部、行业部门干部和帮扶干部进行脱贫攻坚培训。由相关县领导带队,带领县扶贫办的同志和各镇主管扶贫工作的副职到××等先进地区学习考察,通过学习考察,使他们进一步明确了任务、掌握了政策、学会了方法、增添了压力和动力。开展履职情况“回头看”。以“五查五看”为重点,县委组织部研究制定了《开展贫困户帮扶责任人履职情况整改“回头看”工作方案》,对贫困户帮扶责任人履职情况整改“回头看”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帮扶责任人派出单位聚焦贫困户帮扶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深入对照检查,认真整改落实,认真解决帮扶责任人对帮扶职责不清楚、承担任务不明确、扶贫政策不熟悉、帮扶工作不扎实、群众满意度不高等问题,推动了各项扶贫政策和帮扶措施精准落实到户到人,提升了贫困户的满意度。三是强化督查考核,推进脱贫攻坚工作扎实有效开展。为保证高标准高质量完成扶贫脱贫帮扶工作,由县委组织部牵头,抽调精干力量,组成扶贫脱贫工作督导检查组,以帮扶责任人落实“七项职责、五项制度”情况、结对帮扶“暖心工程”开展情况、“脱贫攻坚党旗红”活动开展情况为重点,对扶贫脱贫工作不定期开展督导检查。对未按规定要求落实、帮扶效果差、群众满意度低的帮扶责任人,将情况反馈派出单位,督促限期整改;对结对帮扶工作问题突出的派出单位,进行追责问责。对“脱贫攻坚党旗红”活动组织不力、问题突出的,通报批评;对态度不

端正、整改不到位的,约谈相关责任人,并严肃追责问责。并把“脱贫攻坚党旗红”活动作为考察识别干部的重要战场,把活动开展情况纳入镇村党组织书记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评议考核的重要内容。同时,把帮扶责任人帮扶成效作为派出单位年终评先评优的重要依据。为准确掌握帮扶责任人履职情况和帮扶工作成效,采取个人总结、认真核查、征求意见、核定等次的方式,组织开展帮扶责任人半年考核工作,推动了帮扶责任人履职尽责。

《2020年网络扶贫工作要点》8方面重点任务

近日,中央网信办、国家发展改革委、***扶贫办、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印发《2020年网络扶贫工作要点》。通知要求,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贯彻落实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中共中央、***

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指导意见》,咬定目标,坚持标准,集中兵力打好深度贫困歼灭战,全面完成剩余脱贫任务,把网络短板补得更扎实一些,把信息基础打得更牢靠一些,推动网络扶贫行动再上新台阶,不断激发贫困地区内生动力,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工作要点》明确了工作目标:2020年底前,《网络扶贫行动计划》目标任务全面完成并巩固提升。网络覆盖质量进一步提升,全国行政村通光纤、通4G比例达到99%,贫困村通宽带比例达到99%。电商服务通达所有乡镇,快递服务基本实现乡乡有网点,电商帮扶贫困户增收作用更加明显。全国中小学(含教学点)宽带接入率达到99%,出口带宽达到100Mbps以上,探索采用卫星通信等多种技术手段实现学校互联网全覆盖,“互联网+教育”显著增强贫困人口内生动力。县级以上医院普遍具备千兆网络接入能力,远程医疗覆盖所有贫困县。信息服务体系更加完善,网络公益持续深化,构建起人人参与的网络扶贫大格局。

《工作要点》部署了8个方面28项重点任务。

01

一是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

主要任务有: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做好贫困地区疫情防控,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等手段,为疫情防控提供数据支撑;积极开拓网络扶贫信息惠民服务,充分依托已有资源,鼓励相关机构开展远程教育、远程医疗、远程心理健康疏导,及时提供就医、交通和生活服务信息等。

02

二是集中力量打好深度贫困歼灭战。

主要任务有:扎实开展网络扶贫深度行活动,动员更多资源和力量向深度贫困地区倾斜;开展网络促进稳边富民行动,带动民族地区贫困人口脱贫增收;持续加大对深度贫困地区支持力度,积极引导政策性银行加大对网络扶贫项目的支持,扎实推进一批网络扶贫项目。

03

三是优先帮扶特殊贫困群体。

主要任务有:完善特殊贫困群体信息服务,推进“互联网+公共就业服务”;加强因病致贫返贫群众救助,推进“互联网

+医疗健康”;完善留守人员信息服务,实施精准帮扶;带动贫困妇女脱贫增收,打造适合妇女特点的电商品牌;加强对贫困残疾人帮扶,持续推进贫困残疾人康复、教育、就业、社保等数据部门间共享;搭建普通话培训学习远程平台,完善少数民族语言智能翻译软件。

04

四是以信息化支撑返贫人口和新发生贫困人口的监测预警。

主要任务有:加强扶贫开发数据整合运用,进一步完善全国扶贫开发信息系统,加强行业部门扶贫数据共享和比对分析;探索大数据技术在返贫监测预警中的应用,开展返贫人口和新发生贫困人口精准动态帮扶。

05

五是深化网络扶贫东西部协作。

主要任务有:加大网络扶贫东西部协作组织实施力度,督促帮扶双方做好网信资源汇聚和对口帮扶项目实施,促进沟通对接,细化帮扶举措;围绕网信产业合作、劳务协作、网信人才培训、电子商务、远程医疗等领域,实施一批东西部协作项目,加强项目跟踪问效。

06

六是巩固提升网络扶贫工程成效。

主要任务有:推进电信普遍服务项目建设,提升4G和宽带网络覆盖水平;深入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推动消费扶贫线上线下相结合,推进“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提升农村物流服务覆盖面和服务质量;扎实推进网络扶智工程攻坚行动,实施学校联网攻坚行动,开展“网联优教”教育信息化精准扶贫项目;健全网络扶贫信息服务体系,支持贫困地区大学生村官和大学生反哺归乡创业创新;积极开展网络公益扶贫,动员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助力精准扶贫。

07

七是建立网络扶贫长效机制。

主要任务有:引导网信企业与贫困地区深化结对帮扶,强化结对帮扶项目的跟踪督促;接续推进数字乡村建设,支持已摘帽并稳定脱贫的贫困县纳入国家数字乡村试点;提升贫困群众网络技能和信息素养,持续开展农民手机应用技能培训,开展深度贫困地区教育信息化“送培到家”活动;加强网络扶贫人才队伍建设,引导贫困村党组织书记及村“两委”成员发挥网络扶贫带头人作用。

08

村基层扶贫干部工作篇3

“十三五”开局之年,“对驻村工作来说,形势任务是重要机遇,也是沉甸甸的责任。”在4月18日贵州省同步小康驻村工作2015年总结表彰暨2016年动员部署电视电话会上,贵州省委常委、省委组织部部长孙永春强调。会议表彰了30个“全省同步小康驻村工作先进集体”、100名“全省优秀村第一书记”、100名“全省优秀同步小康驻村干部”。

春末夏初,新一批4.3万名驻村干部接过了真情帮扶的接力棒,在田间地头驻扎下来,用心识真贫、用情真扶贫、用力扶真贫,争做贵州脱贫攻坚、同步小康的“先锋军”。

上下联动

构建脱贫攻坚大格局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

近年来,省委坚持把同步小康驻村工作作为“书记工程”“一把手工程”来谋划和推进,各级各部门“同下一盘棋、拧成一股绳”,主要领导、班子成员带头建立扶贫联系点,主动包难村穷村、治乱村弱村,形成齐心协力抓驻村、真情实意帮基层的良好氛围,实现领导带头、整体联动,构建扶贫攻坚大格局。

省委书记陈敏尔带头深系点威宁自治县蹲点调研、解剖麻雀,走一路、看一路、问一路,与群众共商脱贫之策。带头深入长顺县、台江县等基层一线宣讲扶贫政策,调研基层党建,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

省委副书记、省长孙志刚深入扶贫联系点丹寨县调研指导,与群众围坐在火炉旁,拉家常、话扶贫、谋发展。

其他省级领导同志也深入帮扶联系点蹲点调研、推动扶贫,听取群众意见建议,帮助解决实际困难。

领导带头,各地各单位把脱贫攻坚作为民生工程,发挥自身优势,各选派单位当好“娘家”“后盾”,因地制宜,统筹力量派出精兵强将,加大帮扶力度。

贵州省农科院充分发挥人才和技术优势,因需派人、精准挑选、整合力量。集合经济作物、果蔬、畜牧等领域核心专家、省管专家、博士等,组建专家服务团跟进帮扶指导,通过驻村帮扶科研成果得到了转化,农民得到了实惠,农业经济得到了增长,为帮扶地石阡县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安顺市在选派第一书记基础上,选派市县机关事业单位“一把手”挂任“帮村书记”,形成“帮村书记”动脑动嘴、“第一书记”动手跑腿的“双书记”联动。

……

各地各部门在驻村工作中形成了友好竞争的氛围,争相派出精兵强将、建立上下联动帮扶机制,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针对基层反映的困难和问题,能解决的推动解决,不能解决的请求派出单位帮助解决;派出单位根据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反映情况,从项目、资金上加大扶持力度,帮助帮扶点解决实际困难,形成“一人驻村,单位全员帮扶”的良好氛围。

实干担当

走出党建扶贫新路子

打赢脱贫攻坚战,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关键在干部。

2015年,全省共派出5.7万余名驻村干部,战斗在脱贫攻坚第一线,其中9502名第一书记,各级驻村干部累计走访群众980万余人次,帮助谋划思路点子25万条,办理好事实事35.7万件,争取帮扶资金35.1亿元。

许多驻村干部做出了成效、驻出了感情,有的驻村干部受到群众几百枚红手印的集体挽留,有的驻村干部割舍不下对群众的感情,割舍不下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责任,今年有1.8万名干部主动申请继续驻村,充分体现了党群干群的鱼水情深。

近年来,六盘水市钟山区海嘎村这个“贵州屋脊”上曾经不知名的小村庄,在第一书记杨波带领下火了起来,用6年的时间,人均收入从1600多元增长到7230元。说起海嘎村的变化,当地老百姓无一不向杨波竖起大拇指。

“我在贵州最高峰当第一书记,海嘎一日不脱贫,我一日不下山。”杨波说:“把群众家的事当成自己家的事,把党的好政策为群众落实好,群众就会认可你。”

大方县羊场镇拢公村第一书记谢雨石,将走访作为驻村工作的“必备功课”,经常走访群众“认亲戚”,厚厚的两本笔记本记满了村情民意,磨破了三双走访“专用鞋”。“只有深入走访、才能走进群众,只有真心为他们办事,群众才会觉得我们可以依靠。”谢雨石深有感触地说。

如同杨波、谢雨石,5万多名扎根基层驻村干部一年来面对千头万绪的基层工作,面对繁重艰巨的扶贫任务,主动融入、自觉投入,真帮实促、扶真贫、真扶贫,一茬接一茬努力,以“不拔穷根不罢休”的精神,帮助基层找准发展路径,走出了各具特色、卓有成效的党建扶贫新路子。

各驻村工作队注重总结提炼党建扶贫的实践和鲜活经验,形成了“一看房、二看粮、三看劳动能力强不强、四看家中有没有读书郎”贫困户识别的“四看法”、精准扶贫的“十子工作法”和“十户一体”抱团脱贫・携手致富等一系列务实管用的好经验、好方法。

新的征程

真情传递助力同步小康

省委老干部局新选派的驻村队员杨文奇接过同步小康驻村扶贫攻坚的“接力棒”,4月下旬奔赴湄潭县复兴镇大桥村,任第一书记、扶贫工作组长。

复兴镇是湄潭县唯一没有脱贫的乡镇,而杨文奇所在的大桥村属省级2类贫困村,脱贫任务十分艰巨。如何跑好扶贫攻坚的“接力赛”?杨文奇一边查阅上几届驻村干部留下来的入户走访档案,一边走访村里帮扶重点、难点户了解基本情况。“督促抓好往年扶贫项目的落实和进一步精准识贫是近期工作的关键。”杨文奇说。

经过走访调研,杨文奇坦言,目前最担心的问题:一是换届之年村干部心理可能出现波动,影响思想统一;二是村里大部分青年人长年在外工作和生活,难以凝聚人心。

“除了带着问题在基层开展好‘两学一做’教育,解决村里干部、党员思想认识问题外,还要把触角伸到村外,加强与村里的大学生、在外工作和打工的年轻人沟通,让他们知道我们在村里如何真帮实促,化解他们对我们工作的不理解和怨言。”杨文奇说,“扶贫先扶智。从基层组织建设入手,解决好村干部和群众的思想认识问题,这是做好未来工作的基础。”

4月28日,为强化青年的凝聚力,杨文奇组织成立了大桥村脱贫攻坚青年服务团,利用QQ、微信等平台,加强与在外务工、就业、就读青年人的联系。为发挥青年人在扶贫攻坚战中的积极作用,通过QQ群向他们宣传党的政策和家乡发展变化,组织他们为家乡脱贫攻坚献策献力。同时,加强对他们务工、创业的指导和服务,邀请专家对他们进行创业和技能上的培训。杨文奇介绍说:“为增强村支‘两委’对年青人的凝聚力,我们可以把素质较高的年青人发展为入党积极分子。”

陈敏尔强调,抓好党建促脱贫攻坚,是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重要经验。“十三五”开局之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如何进一步做好驻村工作,发挥脱贫攻坚先锋军的作用,4.3万驻村干部正在以实践作答。

根据省委、省政府的部署,今年驻村工作与往年相比,主要根据贫困村脱贫和村“两委”班子建设情况,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同步小康驻村及精准选派第一书记工作,全省4.3万名干部组建8500多个驻村工作组,其中1.8万人连续驻村2年以上,第一书记7072名,覆盖所有贫困村和软弱涣散村。

村基层扶贫干部工作篇4

关键词:精准扶贫;政策执行;基层组织;治理能力

中图分类号:F12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07(2017)01-0001-08

收稿日期:20160906DOI:10.13968/ki.1009-9107.2017.01.01

基金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14JZD030);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16YJC710010)

作者简介:雷望红(1991-),女,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乡村治理。

一、问题的提出

2013年底,由中办和国办联合出台了《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提出,要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按照县为单位、规模控制、分级负责、精准识别、动态管理的原则,逐村逐户制定帮扶措施,集中力量予以扶持,切实做到扶真贫、真扶贫,确保在规定时间内达到稳定脱贫目标。2014年初,中央和地方纷纷制定了精准扶贫的战略规划,地方政府逐步进入实施阶段。

精准扶贫政策,试图通过改“漫灌扶贫”为“滴灌扶贫”的方式,既能够节约扶贫资源,又能够有针对性地扶持贫困户,但在政策执行过程中,面临着多个层面的困境。一方面,在执行中出现目标偏离,表现为精英俘获[1]、贫困户参与不足[2]以及多种排斥现象[3,4];另一方面,在政策落地时,会出现政策与村庄的不匹配现象,比如产业支持、安居扶贫等政策无法有效扶持贫困户[5,6]。不仅如此,精准扶贫政策还会引起村庄激荡,由于盛行平均主义思想,村民们要求对于政策资源进行公平分配,由此会引发上访等问题,给村庄带来新的治理难题,甚至会出现乡村治理的“内卷化”[1,2]。

精准扶贫政策的目的在于扶贫,实现路径在于“精准”二字,但从目前学界研究的整体上看,主流观点认为精准扶贫出现了严重的不精准执行现象。关于精准扶贫政策执行过程中出现的不精准执行问题,大致有三种解释路径:(1)从官僚体系的视角出发,认为是央地关系、社会控制和社会成本承担等因素导致了执行困境[3];(2)从村庄的内部特性寻找原因解释,村庄社会环境、乡土社会的特征、社区精英被俘获、贫困群体集体行动的缺乏等因素影响了政策的执行[1];(3)从政策本身进行解释,认为精准扶贫政策本身具有内在悖论,由于忽略了扶贫对象的内部差异性,从而引发执行问题[2]。另有一些学者主张从转型的角度认识当前的扶贫问题,从而理解贫困治理的复杂性所带来的精准扶贫挑战[7]。

精准扶贫政策的不精准执行,本质上是政策执行偏差问题。已有研究对于精准扶贫政策的理解与认识,从总体上来看,侧重于从政策落地的制度基础和社会基础探讨政策执行的状况,而忽视了政策执行主体即基层组织的重要性。制度基础与社会基础具有不可逆性,从这些角度出发,对于政策执行的改善无法做到对症下药。若从基层组织的角度探讨精准扶贫政策的执行问题,可以把握政策执行的情境性,因此能够洞悉政策执行偏差的直接原因,从而及时纠偏。本研究立足于赣南宋村的调查经验,呈现当地精准扶贫政策执行偏差,从基层组织的角度予以解释,并以此为基础,拓展理解当前我国农村资源输入的组织困境。

二、精准扶贫政策的实践个案

2014年5月,国务院扶贫办等七部门联合颁发了《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实施方案》,要求通过对贫困户和贫困村进行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和精准考核,引导各类扶贫资源优化配置,实现扶贫到村到户。赣南宋村宋村是赣南最大的行政村之一,全村在册人口为8 837人,实际人口接近万人(严格计生时期的黑户多)。笔者于2016年7月4-24日在该村进行为期20天的调查。于2014年底开始集中精力开展精准扶贫工作,总共确定421户贫困户,1 468个贫困人口。2015年宋村将扶贫工作确定为中心工作,在具体的政策实践过程中,该村存在着明显的不精准执行现象。

(一)精准识别不精准

贫困人口与贫困户的识别与确定,原则上要求申请评议,由群众根据自己的家庭情况自行申请,由村组干部评议、公示公告,再由上级进行筛选和抽检。在村委会具体的识别过程中,宋村干部为了减轻精准识别的麻烦,实际操作过程如下所述:

上面给了我们村1 468个贫困指标,基本上每7个人中有1个是贫困人口,指标这么多,谁是贫困人口根本辨不出来。具体分配的时候,村里按照人口比例分到小组,由小组长评选,再由包组组长进行确认,村里按照入选人口大致做个评选,砍掉条件明显比较好的,留下条件差的。小组长评选时,有时也有私心,但主要权力还在村干部。

宋村村干部在精准确定贫困户上,实际上面临两难困境:一方面,宋村分配到的贫困户名额过多,贫困名额占到全村人口的15%,远远超过实际贫困人口;另一方面,宋村村民的经济差异不明显,村干部容易选出绝对贫困群体,但不易选出次贫困群体,名额分配的标准不易确定,即使按照民主评议的方式,也无法公平地识别和确定。因此,村干部不得不采取主观评议的方式选择贫困户,避免群众申请和民主评议,并通过打球的方式,将名单公布在村委会六楼的会议室。

2.权责不匹配的无力。精准扶贫的政策由中央层面作出,但由基层组织具体执行和落实。基层组织责任重大,对贫困户的具体帮扶责任主要落在基层干部身上。一方面,他们需要亲力亲为为贫困户出谋划策、拟定计划、支持脱贫,另一方面,他们需要做好规范化管理工作,跟踪与记录,如果出现纰漏,需要承担失职的责任。在精准扶贫政策的执行上,基层干部既是政策的具体执行者,也是责任的直接承担者。

然而,基层干部肩负的责任与享有的权力严重不匹配,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分税制和农业税改革以后,基层组织丧失了资源汲取能力,高度依赖上级政府的转移支付,可支配资源极其有限;二是随着官僚制的深化发展,上级政府对于基层治理的干涉程度强化,在面对乡村社会的现实问题时,基层干部丧失了治理的灵活性。当精准扶贫政策出现时,基层干部一无充足资源,二无政策权力,只能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硬着头皮,按照上级要求执行政策。他们一面利用国家政策,一面动用私人资源,试图完成帮扶工作,但政策渠道未打通,如银行设置种种障碍不给真正的贫困户贷款,私人扶持也不易获得,私人普遍不愿进行风险帮助。因此,帮扶干部们要真正完成帮扶脱贫工作难度极大。况且,一位帮扶干部面对几十个贫困对象,难度可想而知。在权责明显不对等的情况下,他们只好选择性退步,只完成相对容易的形式帮扶工作,即通过文字脱贫的方式交差,以期在运动期限内糊弄过去。

3.压力考核下的自保。目标管理责任制在权威体系内部构建了一套“责任―利益连带”的制度性联结关系,形成基层政权运行与地方社会的治理压力[12]。目标管理责任制在基层组织中所营造的压力氛围,会促使基层干部通过策略主义的方式,寻求自恰的生存之道[13]。实际上,策略主义的运用,既是基层组织的治理智慧,也是基层政权不得已的选择。

目标管理责任制具有明显的目标导向,通过对目标达成状况的考核进行奖优惩劣,但由于目标实践过程不可保留,无法完整呈现,只能通过形式化的文字材料呈现出来。文字材料就如同一份考卷,在上级进行检查时,如果“考卷”出现纰漏,上级“打分”低,不论平日里的工作做得多好,都相当于未实现目标。同样,在向上呈阅工作材料时,如果数据不好看,与规定目标相差甚远,也会受到上级的批评与惩罚。在压力型体制之下,基层组织更加看重上级的考核工作而非具有实质意义的实践工作,因此,基层干部会进行策略性转换,将文字材料的准备工作置于政策执行之上。面对精准扶贫工作,宋村村干部最强调的是数据的“正确性”,他们要反复核对文本数据与网上数据,国网与市网的数据。在上级检查时要确保所要回答的数据与贫困户家庭的文本情况一致,以免在领导问话时回答失误。在目标责任制下,政策落实通过文本形式的呈现,实际目的在于通过考核避免惩罚,以实现基层干部的自保。

(三)基层干部的政策定位

从基层组织的角度来分析精准扶贫政策的具体执行,能够观察到基层干部政策执行的情境。在基层治理资源有限、权责不对等和压力型的考核体制之下,基层干部会对政策进行定位,选择执行的方式与力度。尽管精准扶贫政策以政治运动的形式下达,但贫困具有相对性、流动性,消除了今天的底层,明天还会出现新的底层,今天解决一批,明天会新出一批,以突袭式的方式根本无法啃掉这块“最难啃的硬骨头”。在基层干部看来,这场针对贫困的运动式治理,“就是一阵风,很快就会过去” [14],上级部门规定了目标达成时间,不论任务完成与否,在政治压力之下,各级政府都必须“完成”既定目标。

在短促的扶贫运动中,基层政府一方面要在压力考核下满足上级目标达成的愿望,一方面要在基层治理资源匮乏、权责不匹配的情况下完成任务。他们需要在两者之间寻找到平衡,既去完成任务,并让上级在检查时感到满意,又不完全按照上级的要求做事。因此,精准扶贫政策在基层就被定位为隐秘的资源分配政策和文本制作工作,基层干部低调地将名额和资源分发下去,能否真正帮扶到贫困户不再重要,重要的是通过数字考评呈现政策执行的样态。在基层干部的这一政策定位之下,政策执行必然产生不精准执行现象。

四、国家资源输入的基层组织困境

农业税费改革后,公共服务型福利国家取代了控制提取型国家[15],国家改“资源汲取”为“资源输入”,通过项目下乡的方式向农村社会输入资源。在国家资源输入的背景下,基层组织如何承接资源、如何执行国家政策成为一项重要的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精准扶贫政策是国家的又一大惠农政策,基层组织在政策执行时所面临的治理成本、权责问题和考核压力等执行约束,暗含着基层组织的深层困境,严重制约了国家资源的输入效率与国家政策的执行力度。

(一)资源输入背景下的基层组织样态

农业税费取消以前,国家表现出强者形象,具有高度的专制权力[15],保持着对于基层社会的强势汲取。此时,国家为了保持对于基层社会的汲取能力,与基层组织结成合谋关系,默许和容忍基层组织的过激或违法行为,导致国家政权与农民关系的紧张状态。基层组织则由于和农民在各项事务上密切互动,建立紧密关联。税改以后,国家改变治理思路,通过资源输入不断向农民示好,国家与农民之间的关系迅速拉近。然而,由于中央掌握财政的分配权,形成了“中央财政喜气洋洋,省市财政勉勉强强,县级财政拆东墙补西墙,乡镇财政哭爹叫娘”的分配格局[16],乡镇财力下降,可支配资源严重不足。乡镇不得不依赖上级的资源转移,中央借机约束和规范基层组织的治理行为,导致基层组织日益丧失治理自主性。由此带来的后果则是,基层组织与国家的信任关系被打破,与农民之间的关系日渐疏远与恶化(见图1)。

在基层组织治理能力日益弱化的状况下,基层组织承担的自上而下的任务与自下而上的诉求却不断增长。在税改以前,基层干部对上主要完成收取税费与计划生育工作,对下主要则是解决矛盾纠纷和分配土地。国家加大向农村社会输入资源以后,大力发展民生事业,将提高农民的收入和改善农民的生活环境作为重要工作。国家改善“三农”的宏愿落到基层组织,不断累积的自上而下的任务堆积到基层干部身上,农民则借助国家对于“三农”领域的倾斜充分表达自身的利益诉求,对上的期待不断高涨,基层干部承担着来自于国家和农民日益增长的双重任务(见图2)。

参考文献:

[1] 邢成举. 村庄视角的扶贫项目目标偏离与“内卷化”分析[J].江汉学术,2015(5):1826.

[2]葛志军,邢成举. 精准扶贫:内涵、实践困境及其原因阐释――基于宁夏银川两个村庄的调查[J].贵州社会科学,2015(5):157163.

[3]左停,杨雨鑫,钟玲. 精准扶贫:技术靶向、理论解析和现实挑战[J].贵州社会科学,2015(8):156162.

[4]邓维杰. 精准扶贫的难点、对策与路径选择[J].农村经济,2014(6):7881.

[5]李博,左停. 精准扶贫视角下农村产业化扶贫政策执行逻辑的探讨――以Y村大棚蔬菜产业扶贫为例[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4):6673.

[6]付少平,赵晓峰. 精准扶贫视角下的移民生计空间再塑造研究[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6):816.

[7]邢成举,赵晓峰. 论中国农村贫困的转型及其对精准扶贫的挑战[J]. 学习与实践,2016(7):116123.

[8]邢成举,李小云. 精英俘获与财政扶贫项目目标偏离的研究[J].中国行政管理,2013(9):109113.

[9]T B Smith. The Policy Implementation Process[J].Policy Science,1973, 4(2):203205.

[10]周雪光. 运动型治理机制:中国国家治理的制度逻辑再思考[J].开放时代,2012(9):105125.

[11]欧阳静. 论基层运动型治理――兼与周雪光等商榷[J].开放时代,2014(6):180190.

[12]王汉生,王一鸽. 目标管理责任制:农村基层政权的实践逻辑[J].社会学研究,2009(2):6192.

[13]欧阳静. 运作于压力型科层制与乡土社会之间的乡镇政权――以桔镇为研究对象[J]. 社会,2009(5):3963.

[14]邢成举. 压力型体制下的“扶贫军令状”与贫困治理中的政府失灵[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5):110.

[15]黄宗智. 集权的简约治理――中国以准官员和纠纷解决为主的半正式基层行政[J].开放时代,2008(2):1029.

[16]周飞舟. 从汲取型政权到“悬浮型”政权――税费改革对国家与农民关系之影响[J].社会学研究,2006(3):138.

[17]孙立平,郭于华.“软硬兼施”:正式权力的非正式运作的过程分析[C].清华社会学评论(特辑),2000:4245.

[18]吴理财. 应注意农村基层的选择性治理[N].学习时报,20090112(5).

[19]刘宁,黄辉祥. 选择性治理:后税费时代乡村治理的一种尝试性解读[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1):7984.

村基层扶贫干部工作篇5

巴彦淖尔市把脱贫攻坚作为“十三五”期间头号民生工程来抓,从选优配强领导班子、建强基层党组织、夯实基层基础等方面入手,全面推进抓党建促脱贫攻坚工作。

树导向,改进扶贫考核标准。巴彦淖尔市在领导班子政绩考核中,重点对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水、电、路、广播电视通讯、住房、村容村貌、便民连锁超市等生产生活条件改善,以及教育、医疗、卫生、公共文化服务、养老低保等社会保障情况进行考核,把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主要精力聚焦到脱贫攻坚上来。市委与5个自治区级贫困旗县党政一把手签订责任书,原则上要求不脱贫不离位。坚持把脱贫攻坚实绩作为选拔任用干部的重要依据,在脱贫攻坚第一线考察识别干部。2015年以来,全市有2名扶贫攻坚实绩突出的旗县委书记被提拔为市级领导并继续兼任党委书记。在苏木乡镇党委换届中,着力选拔政治素质好、工作能力强、扶贫工作实绩突出的干部担任党政一把手。同时,把扶贫脱贫工作纳入“三级联述联评联考”党建工作述职评议考核范畴,坚持党建工作与脱贫攻坚工作同谋划、同部署、同推进。

抓基层,发挥战斗堡垒作用。注重发挥党员领导干部脱贫攻坚带头示范作用,制定了《市级领导包扶贫困户工作方案》《市直、驻市部门厅、处级干部包扶贫困户工作方案》,市级领导每人每年包扶5户,厅级干部每人每年包扶4户,处级干部每人每年包扶3户,剩余的贫困户由所在旗县区各级干部包扶,做到“包扶不漏户,户户有干部,当年包扶当年脱贫”。根据贫困村情况,择优选派781名机关干部到嘎查村(农牧渔分厂)担任“第一书记”,2.3万名干部组成工作队驻乡包村。大力实施“五个一”千村帮联计划,实行“抓两头、带中间”的激励机制。2013年以来,共整顿软弱涣散农村牧区基层党组织75个。把选优配强基层党组织书记作为扶贫攻坚的关键,大力实施“领头雁工程”,在全市649名嘎查村支部书记中,致富带头人有559人,占总数的86%。充分发挥党员在扶贫攻坚中的先锋模范作用,建立了市级示范培训、旗县区主体培训、苏木乡镇经常性培训、嘎查村阵地培训四级培训机制,分级分批对农村牧区党员集中培训,定期组织党员到发达地区考察学习。

强保障,完善经费支持机制。支持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保障基层党组织在扶贫攻坚中充分发挥职能职责、增强话语权。通过土地整理新增耕地、发展集体经济林、盘活闲置集体资产等措施,争取年底338个“空白村”80%以上有集体经济收入。选择一个贫困县开展“抓集体经济、促基层党建”改革试点工作,积极探索“党建带脱贫,脱贫促党建”的有效体制机制。将基层党建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建档立卡的贫困嘎查村党建工作经费达到6万元,每名党员活动经费达到每人每年300元。各旗县区均设立50万元至200万元嘎查村级活动场所建设专项资金,加快推进嘎查村级活动场所提标升级。

村基层扶贫干部工作篇6

近年来,根据省、市关于抓党建促脱贫攻坚相关要求,各级党组织主动转变工作思路,把党建工作的落脚点放在促脱贫攻坚上,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深入脱贫帮扶第一线,查找短板,谋划思路,实施项目,为实现贫困人口脱贫任务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现将2019年抓党建促脱贫工作总结如下:

一、所做的主要工作

(一)精心组织,健全精准脱贫工作机制。一是县上成立由县委书记任总指挥的精准脱贫指挥部,各乡镇成立由党委书记任站长的扶贫工作站,各贫困村设立扶贫工作室,第一书记和扶贫(驻村)工作队员在工作中始终坚持以“抓党建、促脱贫、惠民生”为主线,一手抓党建,一手抓扶贫,切实加强村级组织建设,形成县乡村齐抓共管的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全县30位县级领导干部、80个县直部门和省市帮扶单位负责人、20个脱贫攻坚专项小组成员,全员参与,“一盘棋”挂图作战,深入脱贫攻坚一线,下沉到19个乡镇(管委会)、144个贫困村,加强指导,细化方案,精准施策,强力推进。县上按照12348的扶贫攻坚战略,即一个中心(以人民为中心)、两个体系(以双组长制)、3+20方案、四轮驱动(异地搬迁当头炮;基础建设排头兵;产业发展突破口;金融扶贫助推器)、八大工程(特色产业扶贫工程、易地搬迁扶贫工程、基础设施扶贫工程、电商扶贫工程、教育扶贫工程、旅游扶贫工程、健康医疗扶贫工程、金融扶贫工程)的思路,制定下发《化隆县2017年脱贫攻坚计划》《化隆县2017年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实施方案》等文件,按照“一村一策、一户一计、一人一方”的要求,逐村逐户逐人制定了脱贫计划和帮扶措施。紧紧围绕“贫困村脱贫七项指标”,整合资金3.78亿元,对今年退出的42个贫困村建设文化广场、危旧房改造、人畜饮水安全、村级综合服务中心、村道硬化、环境整治等33个项目,各项工作稳步推进。针对我县山大沟深,“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实际,今年对德恒隆等10个乡镇18个村(社) 2051户8127人(建档立卡户435户1622人)实施易地扶贫搬迁项目,项目总投资11902万元。二是制定出台“3+20”精准扶贫专项方案,形成了“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的大扶贫工作格局。化隆县锁定“两不愁、三保障”目标和“七项指标”要求,瞄准“全退出、全脱贫”在“精准”上下功夫。党员领导干部带队抓好一件一件落实,摒弃“大水漫灌”;党员、干部做好一户一户精准对接,实现“精准滴灌”,贫困农户主动按照“一户一策”积极养成好习惯、勤劳搞好自家生产生活。针对贫困户资金短缺的实际,县上实施金融扶贫工程,累计发放扶贫贷款8109万元,其中:发放建档立卡贫困户贷款1230笔6534万元;发放能人大户贷款15笔775万元,带动贫困户54户;发放产业园区企业贷款1笔800万元,带动贫困户47户,有效解决了贫困户资金困难的问题。三是县、乡、村分别绘制贫困村分布、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年度脱贫时序等“作战图”,层层签订责任书,确保脱贫责任落实到户到人。四是投资200万元,建立了精准扶贫大数据平台云终端操作管理系统,促进了全县精准扶贫工作的科学化管理。

(二)严格管理,确保第一书记履职尽责。为确保选派的第一书记”和驻村队员能切实担起责任、服务群众,有效推动“第一书记”驻村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建设,化隆县结合本地实际,一是制定了《第一书记扶贫工作考核制度》《第一书记和扶贫(驻村)队员召回制度》《第一书记工作反馈制度》《第一书记和扶贫(驻村)队员通报制度》《化隆县建立第一书记关爱激励制度》《化隆县第一书记及扶贫(驻村)工作队员惩罚性召回暂行规定》共六项制度,督促第一书记驻村有为、履职尽责。二是对年度考核不称职的2名第一书记进行了召回。三是实行双向挂职制度。选派20名县直机关干部到脱贫任务重、矛盾问题多的10个乡镇进行挂职锻炼,旨在协助乡镇党委进一步完善扶贫措施,拓宽扶贫路径,指导和推动基层各项工作落实落地,助推所在乡镇党的建设、脱贫攻坚等工作上台阶、上水平,并选派14名乡镇干部到纪委、扶贫、精准扶贫指挥部等部门、单位进行挂职锻炼,提高其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和水平。四是创新工作方法,在全县53个非贫困村选派了53名第一书记,有力地促进了非贫困村贫困户脱贫攻坚的能力。

(三)关爱激励,激发扶贫干部队伍活力。立足实际,加强对第一书记、扶贫(驻村)队员和村干部的关爱服务工作,通过建立关爱激励制度,切实解决他们在工作、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一是及时为省、市、县选派到村的“第一书记”和扶贫(驻村)工作队成员享受艰苦边远地区工资水平补差、乡镇工作岗位补助和生活补助金。二是2016年从党内关爱基金中列支21.2万元为全县111名第一书记、320名扶贫驻村工作队员和362名村“两委”主要负责人办理了人身意外险,2017年又拿出20.8万元为第一书记、工作队员办理了人身意外险,确保扶贫工作队在基层待得住、干得好。三是连续两年为“第一书记”征订《党的生活》等党建刊物1-2份。扶贫驻村工作队工作经费从2016年1万元提高到1.5万元。同时,为重点贫困村和一般贫困村的驻村工作队分别解决燃油费3000元和2000元。四是县上对扶贫工作中涌现出的8名第一书记、10名乡镇党委书记、12个优秀帮扶单位进行了表彰奖励,进一步激发了第一书记及驻村队员的工作热情。五是通过采取“一述两推三审四评”的方式,将3名政治坚定、作风扎实、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的第一书记和扶贫(驻村)工作成员被提拔到乡镇领导岗位。

(四)精准施策,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第一书记及驻村队员,认真落实“123”工作机制,立足本村实际,对接各类惠民政策,帮助贫困户脱贫,整合利用每人5400元的产业扶持资金,扎实推进产业扶贫。一是在19个村推广“一村一店”模式,采取“龙头企业+贫困户”模式,贫困村与品牌拉面店签订合作协议,按本金的10%对加盟贫困户进行利益分红。二是在30个村推广“种养殖业”模式,以“合作社+农户”、分散养殖等模式,扶持贫困户发展种养殖业。三是在22个村推广“商铺购买”模式,通过购买商铺,让贫困户实现资产收益。四是在2个村推广“民族服饰加工”模式,将资金入股到相关龙头企业,通过“企业+基地+农户”模式,带动贫困户增加收入。五是在3个村推广“建筑业”模式,由村集体成立劳务承包公司承揽工程,带动农户增加劳务收入脱贫。六是扎实开展技能培训,投资160万元,对800名贫困群众进行了挖掘机、驾驶员、推土机等实用技术培训,对370多名贫困大学生进行了学历教育补助。同时,依托化隆拉面经济,扎实推进精准扶贫拉面“带薪在岗实训+创业”计划,目前已有1020名“带薪在岗实训+创业”人员上岗实训。七是紧紧围绕“贫困村脱贫七项指标”,整合资金3.78亿元,对今年退出的42个贫困村实施文化广场、危旧房改造、人畜饮水安全、村级综合服务中心、村道硬化、环境整治等33个项目,各项工作稳步推进。八是对德恒隆等10个乡镇18个村(社) 2051户8127人(建档立卡户435户1622人)实施易地扶贫搬迁项目,项目总投资11902万元。九是县上聘用71名建档立卡户到天保、生态、公益林管护护林岗位,人均年工资1.5万元以上,续聘500名建档立卡贫困户继续担任生态护林员,人均年工资1万元,总工资达500万元。十是将“雨露计划”项目资金整合到“带薪在岗实训+创业”计划,按照“互联网+拉面+n”思路,共投资4000万元在42个贫困村筛选2000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实施“带薪在岗实训+创业”计划,年增加工资性收入4万元以上。投资4512.78万元,在全县101个村2153贫困户8357人中实施扶贫产业扶持项目。

(五)强化培训,提升党员干部脱贫能力。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多渠道为村党支部书记及第一书记集体充电。一是组织89名村党支部书记、100名第一书记和320多名驻村队员到青海省农村干部学院进行培训,组织74名村党支部书记赴江苏华西村参加农村干部能力提升专题培训班,有力提升了村党支部书记党性觉悟和农村工作能力。二是县委组织部抽调县纪检、宣传、党校、扶贫等单位的业务骨干,组成两个培训小组,分赴17个乡镇,开展农村党员冬春季培训,共培训农村党支部书记362名、农村党员5000余名、入党积极分子200余名,真正让广大党员群众明白惠在何处,惠从何来,进一步增强了群众脱贫致富的信心。三是和县委党校联合在全县开展了“扶贫先扶志”宣讲活动和精准扶贫政策知识(思想扶贫)培训班,宣讲队深入17个乡镇进行授课,并从思想上扶“志”、能力上扶“智”等方面讲解了精神扶贫的思路和对策。四是开展了全县精准扶贫知识考试,为进一步提高全县干部精准扶贫政策知晓率,强化干部扶贫工作水平,切实做到精准发力,有效推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组织全县副科级以上干部及精准扶贫干部在县第一小学举办了“全县精准扶贫知识考试”全县760多名干部参加了考试 。

(六)多方联动,形成精准扶贫强大合力。认真开展“双联双帮”和结对认亲帮扶活动。全县各级党组织深入开展“双联双帮”和结对认亲帮扶活动,采取1+1、1+N或N+1的方式确定结对帮扶。全县68个党组、党支部结对帮扶68个贫困村;省直61个党组、支部结对帮扶61个村;市直15个党组、支部结对帮扶15个村。结对帮扶单位充分发动党员干部结对认亲,使每个贫困户都有帮扶“亲戚”,“双联双帮”实现了全覆盖。全县各机关单位、各企事业单位职工9699人与全县362个行政村9129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结对认亲,共帮扶资金210多万元。144名驻村第一书记、288名驻村工作组成员,与贫困村群众同住同吃,一块苦,一起干,宣政策、谋思路、跑项目、送温暖、兑承诺,帮助贫困群众“快马加鞭”,脱贫奔康。全县9000余名党员在各自战线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与广大干部群众,担责立责,同甘共苦奔小康。一是采取1+1、1+N或N+1等方式确定结对帮扶关系,“双联双帮”实现全覆盖,做到贫困户都有党员干部或爱心人士结对帮扶。二是加强与中国地质大学、鞍山市、省直机关、县民营企业家的协调联系,积极争取教育援助、产业扶贫、干部培训、矿产资源勘测等方面帮扶项目。截止目前,我县已累计争取各类帮扶物资约合1889.8万元。通过各界帮扶,极大的改善了我县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增强了脱贫致富的信心。三是加大力度加强基层党组织阵地建设。。按照“县委书记破难点、组织部长抓重点”的思路,实施了100个村级综合办公服务中心建设项目化党建,目前21个村级办公活动场所已经峻工,目前正在配备办公设备及空调,10个村的村级办公场所已经完成主体,其他的正在抓紧施工。

二、存在问题

(一)第一书记作用发挥不平衡。在落实“123”工作机制中,由于第一书所在的单位不同,扶贫力度不一样,省上和市级帮扶的贫困村“123”机制落实的很好,但县上的个别单位认亲帮扶也只是蜻蜓点水,停留在争取一些基础设施项目上,仍属于“输血”式扶贫,从长远规划脱贫攻坚思考的不够。

(二)发展的内在动力不足。全县84.2%的耕地分布在浅脑山地区,73%的农民聚居在浅脑山地区,群众收入主要依赖简单的种养业,农产品主要以出售原始产品为主,农民群众生活困难,贫困群众发展能力不高,防灾抗灾能力弱,因病因学因婚因灾致贫的问题存在,严重制约着群众脱贫的步伐。

(三)全县产业扶贫形式单一。受县域经济发展缓慢、自然条件恶劣等的影响,贫困群众没有掌握一技之长,就业门路狭窄,一些贫困村靠天吃饭的现象依然存在,收入很不稳定。广大群众增收的内生机制尚未形成,支撑体系比较脆弱,在化隆除了拉面经济以外,缺乏其他有支撑力的产业和资源,以产业带动扶贫工作的难度较大。

(四)村级集体经济薄弱。受自然环境和经济条件的限制,我县362个村均没有集体经济,都属于“空壳”村,村党支部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缺乏财力支撑,无钱办事的问题比较突出。

三、下一步打算

(一)力促抓党建促脱贫工作再上新台阶。按照市委组织部关于印发抓党建促脱贫攻坚50条措施的要求,从思想认识方面、责任落实方面、骨干培养方面、固本强基方面、先锋引领方面、能力提升方面、人才服务方面、合力攻坚方面、基础保障方面、督查考核共10个方面继续狠抓50项措施落实工作,以此发挥党建引领作用,促进基层党建和脱贫攻坚深度融合,做到“双推进”“双提升”。

(二)抓好基层党组织建设,夯实脱贫攻坚的组织基础。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政治优势和服务引领作用,切实把基层党组织的旗帜树立起来,把功能作用发挥出来,探索建立“党组织十”的党建模式,以及“能人引领、强村带动”等,为建强基层组织战斗堡垒、推进精准扶贫探索新路子,积累新经验。

(三)拓宽产业扶贫思路,探寻符合实际脱贫之策。把打赢脱贫攻坚战作为各级党组织和第一书记的一项政治任务,要求各级党组织和第一书记沉下身子,深入实际,拓宽脱贫致富的思路,既要利用好本地资源优势,又要充分调动贫困群众的积极性,对症下药制定对策,走出一条符合本村实际的脱贫之路。

(四)加大统筹攻坚力量,推动脱贫攻坚取得实效。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的“双帮”作用,不断整合各种社会力量的投入,突出区域化布局,厚植发展优势,彰显地方特色,做到“一乡一品、一村一店”,发挥好社会企业的带动作用、合作组织的引导作用,通过产业发展带动转移就业,从根本上解决农户脱贫致富的问题。

(五)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解决村级组织无钱办事的问题。通过积极争取项目投资、财政专项资金和发动群众入股等措施,创办村级合作社等经济实体,逐步在一些有条件的村率先建立集体经济。

(六)加强第一书记的管理,夯实脱贫攻坚的基层基础。进一步加强第一书记及驻村干部的管理,通过定期抽查、查看出勤、听取群众反映等方式严格管理第一书记,同时加强对“第一书记”的年终考核,对工作不认真、不负责的给予批评教育,对工作不胜任的及时调整和处理,确保贫困村不脱贫,“第一书记”不撤离。

2019年抓党建促脱贫工作总结

今年以来,我中心认真开展党建工作,进一步健全和落实了党建工作主体责任,切实提高了党总支的党建工作水平。现将具体情况汇报如下:

一、落实抓党建工作责任

认真落实党建工作要求,明确党总支履行抓基层党建的主体责任,明确党总支书记为党总支党建的第一责任人职责,各支部书记为各支部的党建第一责任人。

二、党建工作开展情况

(一)狠抓党员干部学习教育。采取集中学习和自学相结合的方式,组织和引导党员认真学习《党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有关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等,明确学习时间,制定学习计划,确定学习内容。同时,以强化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为重点,积极开展各种党建活动。

村基层扶贫干部工作篇7

与扶贫干部队伍建设相结合

建档立卡工作的开展是重庆市加强基层扶贫干部队伍建设的重大机遇,各级政府和扶贫部门采取多种措施,走出了“抓队伍促工作,用工作练队伍”的路子。

重庆市将建档立卡工作作为锤炼扶贫队伍的实战战场,坚持把扶贫干部放在重大工作中锻造检验,全市层层签订了目标责任书,落实了工作责任和纪律要求,建立了倒查责任制、责任追究制。市扶贫办坚持干部统一调配,多岗位锻炼,交叉使用,形成了干部一专多能的良好局面。各区县把扶贫工作作为中心工作,把建档立卡作为扶贫工作的阶段性中心任务,把政治思想强、思想素质高、实际工作能力突出的干部放在扶贫工作最基层进行磨练,把建档立卡的实际成效、群众满意度、群众率作为衡量工作得失的重要指标。巫山县实行了建档立卡主要领导约谈问责制,通过这些办法,促进了干部队伍作风建设的持续好转,工作能力的持续提高。

按照中办、国办25号文件中“扶贫任务重的乡镇要有专门干部负责扶贫开发工作”的要求,重庆市结合考核机制改革,着眼当前建档立卡需要和未来精准扶贫要求,在全部有扶贫工作任务的乡镇设置了扶贫专干,向全市所有贫困村派出了扶贫特派员,普遍建立了党员干部联系贫困户制度。酉阳等区县分别在村社建立了第一书记、第一组长制度。巫山3000余名干部对口联系12000多户贫困户,并实行年终扶贫工作述职。通过这些办法,进一步加强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为确保扶贫队伍“来之能战,战之能胜”,市扶贫办依托各级培训指导中心,结合建档立卡培训,把政策理论、工作形势、方法步骤等扶贫工作知识一并纳入培训内容,对扶贫队伍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今年以来,市级培训区县分管领导、扶贫挂职干部、区县扶贫系统班子成员、扶贫集团联络员共计800余人次,培训乡镇村扶贫干部1000余人。各区县采取专门培训、以会代训、现场示范、观摩指导等多种形式培训扶贫干部5000余人次。通过培训,进一步提升了各级领导干部、扶贫干部对扶贫工作的认识水平,提高了他们把握政策、运用政策的能力,完善了工作方法,在整体上促进了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

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相结合

重庆市扶贫系统结合正在开展的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充分发挥党的群众工作优势,把建档立卡作为访民意、察民情、问民需的过程,视角下移、重心下沉、力量下放,注重宣传政策发动群众、民主评议依靠群众,最大程度地保证了各项数据的真实性、可靠性。

市扶贫办建立了办领导与机关处室联系基层工作制度、下基层月报制度、到基层调研制度,责任领导和责任处室每月至少两次深入基层帮助指导建档立卡工作。截至目前,市扶贫办共派出260余人次深入基层,走访贫困群众2800余人次,召开座谈会、院坝会600余次。各区县分别采取领导包片、干部蹲点,巡回督导等方式把主要力量派驻到力量最薄弱的基层推动工作。据统计,全市18个重点区县共组织1200余人次深入村社、乡镇开展建档立卡工作。

全市各级各类新闻媒体普遍利用黄金时间、重要版面宣传建档立卡工作。各级扶贫系统普遍建立了入户宣传制、外出务工人员宣传工作责任制、吊散户专人包干制、潜在深度贫困户走访发动制,所有单位都向社会公开了监督举报电话、咨询电话,据不完全统计,自建档立卡工作实施以来,全市扶贫系统接受社会咨询量是去年同期的近10倍。

各乡镇、村社在采取广播、专栏、标语、发放资料等手段进行宣传的同时,还结合人员分布情况、舆论动态、生产生活习惯、工作特点进行因地制宜、因户制宜宣传,确保党和政府向贫困宣战的决心、信心和措施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丰都县建立了qq群,万州、巫山、酉阳、秀山、石柱、云阳、开县等区县采用信函、电话、手机报、短信等方式,向外出人员进行宣传。

与培育农民脱贫积极性相结合

在建档立卡工作中,重庆市各级扶贫部门坚持扶贫先扶志,大力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激发广大贫困群众参与扶贫开发的积极性。

扶贫部门工作人员结合进村入户调查和政策宣讲,大力宣扬党的亲民、爱民、惠民政策,宣扬党的工作重点和国家发展战略,反复讲解个人、地区发展与国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有机联系,深入开展“国家要富强,我该怎么办”的讨论,努力形成“我为国家富强做贡献,国家富强我受益”的共识。

结合对建档立卡标准程序的把握和民主评议、公告公示环节的执行,各乡镇、村社反复明确工作程序和组织纪律,引导大家正确行使民利,及时纠正和防止工作中出现偏差,有效防止了部分偏远农村可能存在的宗族势力、极少数黑恶势力对民主评议的干扰;各级扶贫干部坚持在与群众面对面接触中摆事实、讲道理,着力激发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强烈愿望,引导大家通过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苦干实干,建设自己的美好家园,实现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美好愿望,为下一步开展结对帮扶、引导社会资金进入贫困农村,推动农村市场环境的根本转变打下良好基础。

在严格标准程序的前提下,各地充分尊重群众首创精神,集中民智,努力从基层干部群众中寻找好的思路和办法。各乡镇、村社组织农村党员、村社干部、返乡退休人员、乡村教师、农村致富带头人进行充分民主评议,保证了工作的公平公正公开。石柱县实行了评议团制度,酉阳县落实了岗位责任制,丰都县建立了质量承诺制度、乡镇综合评定制度。通过这些工作,基本杜绝了厚此薄彼、优亲厚友的问题,群众满意度、党委政府公信力空前上升。

与制度设计相结合

今年,重庆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集中力量开展扶贫攻坚的意见》,加大了财政资金投入贫困地区的比重,市级财政扶贫资金预算安排增加1.9亿元, 综合扶贫投入在去年基础上增加了38亿元;新设立了贫困地区的乡村旅游、科技扶贫专项资金;提高了对贫困地区交通、水利、环境整治的帮扶标准;从医疗、文化、社会保障等方面进一步改善了对贫困地区的基本公共服务;在推动教育资源优化布局的基础上,形成了对贫困家庭子女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全覆盖的资助政策体系,面向贫困区县定向招录培养全科教师和全科医生,免学费和住宿费,补贴生活费,通过推广职业教育、扶持贫困高校毕业生就业等措施,提高贫困人口就业质量。

除此之外,重庆还设立了贫困大学生救助基金,建立了贫困女童就读职校生活费补助办法,开展了贫困人口意外伤害保险试点工作,市县(区)两级财政对贫困人口参加意外伤害保险进行了基础投保,云阳县建立了双女贫困户家庭优先资助政策。各级扶贫部门结合在调查摸底阶段掌握的个别特殊贫困问题,现场研究制定帮扶措施,通过帮助就业、纳入培训等方法解决群众燃眉之急。市扶贫办结合贯彻落实国务院扶贫办《精准扶贫实施方案》,正组织专门力量研究制定精准扶贫政策。

与推进扶贫项目实施相结合

建档立卡是做好精准扶贫的基础性工作,重庆市扶贫办和各区县扶贫办把建档立卡工作有机融入年度扶贫工作,坚持提前布置、及早谋划,充分运用建档立卡工作成果,按照当期可承受、长远可持续思路,以构建政府、社会、市场大扶贫格局,发挥市场在扶贫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为目标,重视搞好制度设计,努力构筑与中央要求一致、与贫困群众期盼相适应、与重庆发展目标相吻合的扶贫政策体系。

在新启动的244个贫困村整村扶贫工作中,扶贫部门整合扶贫资金和各类相关涉农资金,启动实施了村级道路畅通、饮水安全、农村电力保障、危房改造、特色产业增收、乡村旅游扶贫、教育扶贫、卫生和计划生育、文化建设、贫困村信息化等十大计划。

在高山生态扶贫搬迁中,重庆市重点解决了一部分贫困群众居住条件恶劣的问题。在专项扶贫搬迁工作中,对建档立卡贫困户、低保户每人补助标准从8000元提高到1万元;贫困户搬迁建房资金不足或宅基地复垦过程中资金周转缓慢的,由担保公司担保,通过“三权”抵押向商业银行贷款,信贷扶贫资金给予5%贴息补助;搬迁贫困户参与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分别给予2000元或1000元资金补助;“雨露计划”、“职教扶贫”对贫困搬迁户实现全覆盖。忠县对建档立卡贫困户、低保户分别按每人10000元、12000元标准进行差异补助;黔江区对农村低保户、建卡贫困户按户补助3万元,组织动员区级部门、爱心人士对特别困难户实行“人盯人”兜底补助;奉节县通过互助合作协会和创业协会借款、小额贷款贴息等办法,为搬迁贫困户提供资金支持。

村基层扶贫干部工作篇8

一、把握党建扶贫的深刻内涵

党建扶贫思想内涵丰富,意蕴深远,它不单指一种扶贫模式,更是在党的领导语境下实施大扶贫开发战略的一条现实路径,其实质是以党建为灵魂、以扶贫开发为媒介与手段,形成“党建带扶贫,扶贫促党建”的常态和生态。虽然党建、扶贫不属于同领域工作,但两者间有着相通规律和密切联系,这使得党建和扶贫工作共同部署与推进成为可能和必要。

一方面,扶贫为党建提供实践平台和检验标尺。指出,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关键看贫困老乡能不能脱贫。从中可以看出,扶贫开发是关系党长期执政和人民切身利益的事业,具有党建扶贫的特点,定位和评价扶贫开发的重要性具有战略和战术上的双重意义。实现共同富裕、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践行党的宗旨、巩固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补齐民生短板、推动社会各阶层和各群体协调发展,都需要扶贫开发。此外,扶贫开发也是检验贫困地区党建工作成效的主战场。做好扶贫工作,帮助困难群众脱贫致富,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党的执政使命,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阶段性任务。这是党的建设面临的重大实践和理论课题,成为扶贫工作的政策依据和逻辑起点。

另一方面,党建为扶贫提供组织保障和强大动力。强调,“越是进行脱贫攻坚战,越是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抓好党建促脱贫攻坚,是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重要经验”。“抓好党建促扶贫”是将党建思想引入扶贫开发的政治考量,构成党建扶贫思想的核心。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要一环,推进扶贫开发、主打脱贫攻坚战,必须以党建挂帅,发挥政治引领、政策指导、资源整合功能,确保到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脱贫摘帽”。实施党建扶贫,就是在各级党委领导下,抓好扶贫攻坚这一重要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通过创新党建工作思路助推扶贫工作组织化、精准化和制度化,开创扶贫、党建互动双赢局面。

二、夯实脱贫攻坚的组织基础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贯彻落实党的扶贫开发工作部署的堡垒。一个团结有力的基层党组织,就是一面引领发展的旗帜、一个决战贫困的指挥部。如果农村基层党组织长期软弱涣散、领导乏力、职能缺位,势必影响农村的生产发展与和谐稳定。为此,强调,“农村要发展,农民要致富,关键靠支部”,从长远来看,“帮钱帮物,不如帮助建个好支部”,这是扶贫工作的根本。

扶贫先扶本,本固事业旺。要着力抓好农村基层党组织班子建设,切实发挥好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把基层党组织建成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维护农村和谐稳定的坚强领导核心。一要“配强”。抓住县乡换届契机,选优配强村领导班子及村组干部,增强贫困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造血功能”,激发其凝聚力和战斗力。二要“扶弱”。除自然条件制约外,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是不少贫困地区面临的共同问题。要投入党建扶贫专项资金,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有效破解其不善于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和党员作用发挥不明显等难题。三要“外援”。村级领导班子想要建强,除自身努力外还需借助外力。要向贫困村精准选派有拼劲、会扶贫、能吃苦的“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利用他们的工作把党和政府的政策、声音传达好,把各类扶贫资源整合好,帮助抓好村班子建设。四要“结对”。探索跨区跨行党组织结对共建模式,借力有关城镇居委会、企业或社会组织的基层党组织,为扶贫村工作带去新思想、新观念和新活力。

三、发掘党建扶贫的工作“交集”

开展党建扶贫,关键在于找准党建与扶贫工作的切入点、连接点。当前,有些地方的扶贫工作与基层党建工作融合程度还不够,就扶贫而抓扶贫,就党建而抓党建,存在党建与扶贫“两张皮”问题,党建扶贫仅停留在口头上。要扭转这种局面,就必须创新思路,健全机制,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努力将“两张皮”拧成“一股绳”。一要探索“党建+”扶贫工作模式。要树立开放发展理念,开展支部和产业对接,建立支部+公司(或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电商、基地)等基层党建助推扶贫工作“联合体”,做好“支部引路、产业铺路”。尤其要拓展支部设置渠道,探索将支部建在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种养基地、流动党员集中地,把党员、致富能人和群众“聚”在产业链上。二要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党员是党的肌体的细胞,只有每个细胞都活起来、用起来,党建扶贫才能得到落实。要突出党员主体地位,搭建党员履职平台,设立党员责任区、示范岗,引导党员“亮身份作示范”“践承诺转作风”,推动党员积极主动联系服务困难群众、示范带领精准脱贫。要立足长远开展“双向培养”活动,把村干部和先进党员培养成致富带头人,把致富带头人培养成党员或村“两委”后备干部。三要增强困难群众内生动力。指出:“脱贫致富贵在立志,只要有志气,有信心,就没有迈不过去的坎。”扶贫先扶志、提振精气神,是制胜脱贫攻坚战的关键内因。要凸显党建工作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加强宣传教育引导,及时准确传达中央和上级有关政策精神,提高群众的思想认识,帮助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树立脱贫致富的信心,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

四、建立扶贫开发的责任体系

扶贫开发是一项影响全局的系统工程,帮助群众脱贫致富是各级党委和党员干部肩上的现实责任。指出:“切实落实领导责任,坚持党的领导,发挥社会主义制度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这是我们的最大政治优势。”以党建之手部署扶贫工作、落实扶贫责任,激发党的组织优势和政治优势,是打赢扶贫开发攻坚战的基础。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