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讲计算机课总结8篇

时间:2023-02-21 02:18:05

讲计算机课总结

讲计算机课总结篇1

关键词: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硬件;教学质量

作者简介:郭华(1978-),男,河南灵宝人,军械工程学院信息工程系,讲师。(河北 石家庄 050003)尚静(1978-),女,河北石家庄人,河北经贸大学公共外语教学部,讲师。(河北 石家庄 050061)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0-0129-02

计算机学科是一门科学性与工程性并重的学科。长期以来,工科高校非计算机专业通常开设如下课程:计算机应用基础、计算机软件课程和计算机硬件课程。其中“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是针对非计算机专业开设的计算机课程中具有应用性和实践性的专业基础课程。随着计算机课程的建设要求变化,学生对硬件课的期望值逐渐上升,“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面临新的需求和挑战。

一、课程面临的问题

“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程,主要内容为80x86系列的微型计算机基本组成和工作原理,汇编语言程序设计的基本方法,微型计算机输入输出设备以及典型接口电路和接口技术。课程大纲要求通过该课程的学习,掌握微型计算机的基本理论知识,同时也注重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经过多年的完善,课程在形式上已经建设得比较完备,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问题有:学生仍然感觉课程很抽象,难于理解;概念很多,不容易掌握;需要记的内容很多,内容之间的关联不明确,缺乏系统性。学习深度不够,不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传统的解决方法多是在课程的形式上下工夫,比如课程体系建设、教材的选择、互动式教学和实验方式的改革等等,缺乏对课程内在特性和学生的学习规律等深层次问题的考虑。笔者通过更深入地思考找到了一些解决以上问题的方法,并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二、内容讲授形象化

课程内容讲授的直接目的是把知识教给学生。教师考虑的主要问题是如何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同时有利于启发学生进行思考。当知识成为课程时,内容逻辑上更加严密、准确,同时也更加抽象。人对知识的学习需要经历从形象到抽象的过程,学生在没有任何计算机硬件知识的情况下,抽象的内容会难于理解。

任何事物都具有某种程度的相似性,比喻是传递语意的重要方法,任何复杂问题都是可以被简单比喻的。合理利用比喻能将抽象和难以理解的内容转化成形象和容易理解的内容。

在讲授硬件中存储器内容和地址区别时,可以将存储器比喻成一个大楼,楼里有很多房间,每个房间就是一个存储单元,房间的号码就是地址,房间内的东西则是存储的内容。通过比喻可以将抽象问题形象化,加深记忆和理解。

存储器分段是计算机硬件中的难点,需要进行比较复杂的比喻。计算机等级考试时,每个考生的考号是唯一的,这个考号很长,例如2000104000010017等等,这个考号是由几部分组成的,通常是考点号加考场号加座位号的组合。对于某一个监考人员,一般只监考很少教室的考试,具体到某一个教室,也就确定了前面的考场号和考点号组合,在这个前提下,监考人员关心的就是后两位,除非换教室,否则前面是固定的。这样做的好处是监考人员在不换教室的前提下,关心两位号码,而不是例如2000104000010017长的号码,在某个考场内,通过两位号码就可以对应到某个考生。对应到存储器分段,例如2000104000010017就类似于物理地址,一个考场可以看作一个逻辑段,教室中考生号码前面考点号加考场号就是段地址,后面两位座位号就是偏移,一个考场内的考生前面考号是固定的。

通过对教学中的难点用形象的例子进行解释,学生不仅对知识的要点理解得更透彻,而且也增加了计算机硬件学习的兴趣。恰当运用比喻需要对计算机硬件知识体系有深刻的理解,对问题形象化的前提是必须把握内容的核心关键所在,不恰当的比喻不仅不会使问题简单化,还可能使学生对知识产生误解。

三、递进式的引入概念

人对事物的认知是从感性到理性,从形象到抽象。微积分在牛顿和莱布尼茨发明的一百年的时间里,虽然已经在运用,可是逻辑推理并不严密,后来在加入极限的概念后才完善起来。可见,概念实际上是知识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结晶。

计算机硬件课程一大特色就是概念多,对概念的引入需要讲求方法和时机。一个严密准确的概念并不一定适合于初学者。比如,学习汇编语言时用到INT指令,这是一条中断指令,在课程体系安排中,中断章节比较靠后,而现在学生还根本不知道什么是中断,如果现在将中断的定义告诉学生,由于缺乏相关知识的支撑,学生根本不可能理解,但是现在又要用到这个指令,可以将简化的定义告诉学生,中断可以暂时理解为一个函数调用,这个定义是不严密,不准确的,但是,对于当前学习程度的学生却是适用的。等到学到中断章节时,再将准确定义给出,学生在以前理解的基础上继续完善,就更容易接受这个新概念。

通过递进式的多次解释同一概念,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会越来越清晰,越来越准确。运用这种方法,学生原来普遍反映计算机硬件课概念多、不好理解的问题得到了有效缓解,而且考试结果反映出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更加准确。

同样,总结性的内容因为其高度抽象性,不适宜过早教给学生。总结性的内容是教师多年对课程理解的精华,但同时也更加抽象,对于初学硬件的学生,理解起来是很困难的,这就好比给儿童上哲学课一样。因此,对于总结性的内容,都安排在课程的后期讲解,前期更多的是具体的示例和实验。

四、合理调整授课内容的顺序

计算机硬件是一门系统性很强的学科,各个部分之间联系紧密。硬件课程内容多,讲授时则必须把课程内容分成相对独立的章节,但由于学生对其他知识上相互关联的章节并不了解,从而造成了学习上的困难。现有的内容顺序编排虽然概念准确,逻辑严密,其顺序适合对计算机硬件有所了解的人,并不适合初学者学习。针对学生而言,需要有一个由浅入深、逐渐清晰的过程,而不是说明书式的教学。学生对硬件的认识是整体由朦胧变清晰的过程,不是分部分清晰的过程。

计算机硬件课程涵盖两大部分,软件和硬件。这两部分各有各的特点,软件重点是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授课时不仅局限于指令的使用,更多的注意力放到了把问题转化成程序的能力上。硬件重点是讲解整个计算机硬件系统结构的设计框架,软件和硬件彼此紧密联系。原有课程顺序如表1所示:

表1 原课程内容安排

序号 章节

一 概述

二 系统结构

三 汇编语言

四 存储器

五 I/O接口和总线

六 典型接口应用

上述课程编排比较明显的问题是:

第二章系统结构知识高度抽象,学生不容易理解;因为第二章没有学明白,缺乏对重点的把握,汇编语言学起来也很吃力;学习接口应用的时候,由于弄不清楚和前面知识的关联性,学生感到更加迷惑。

这样的讲授方式试图把每一部分都清晰地教给学生,本质上是违背了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因此总体教学效率很低。很多学生往往在课程最后才通过自己的努力才把整个体系结构大致搞清楚。

针对上述不足,对整个教学顺序做了小幅度调整,调整后顺序如表2所示:

表2 调整后课程内容安排

序号 章节

一 概述

二 汇编语言

三 典型接口应用

四 系统结构

五 存储器

六 I/O接口和总线

建立合理课程顺序的原则是要符合学生的学习能力,关键分成两步做:一是寻找合理的课程切入点,二是建立合理的编排顺序。

计算机硬件课程切入点有两个可选:一个是数字电路,从最基本的逻辑电路讲起,再从加法器到CPU的结构;二是汇编语言。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硬件教学,学生的基础是学过计算机软件,而且由于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并不对组成原理做深入的学习,因此,最合理的切入点应该是汇编语言,这部分内容实践性很强,最具体,最形象,通过上机练习可以看得到,摸得着。

确定了切入点,然后就要逐步深入地将课程教给学生。汇编讲完后,然后再讲典型接口应用,典型接口应用相对也比较具体,学生通过接口实验加深对计算机硬件的了解,最后讲系统结构。整个计算机内容逐步由浅入深,由形象到抽象,由模糊到清晰。

具体教授时,对关联知识做适当的讲解,过深,学生听不懂;过浅,内容不够用。例如,汇编语言是需要硬件知识的,采用简单讲解,计算机由三部分构成,CPU、存储器(RAM)和I/O设备。CPU中有寄存器,寄存器和存储器的目的是存放数据,程序中的数据能放到寄存器中,就不要放到存储器中,因为访问存储器还要通过总线,速度慢,寄存器就在CPU内部,速度快。寄存器包括AX,BX,CX,DX,SP,BP,SI,DI通用数据寄存器。讲授时没有把所有概念和盘托出,仅介绍和汇编语言直接相关的,使学生在不需要很多基础概念的前提下,快速学习汇编语言,同时,通过对汇编语言的练习,学生对计算机硬件结构有了更加明确的认识。讲授时不追求面面俱到,不追求过于严密的逻辑和体系。

当学生学完第三章后,通过了汇编语言和接口实验的上机练习,已经对计算机硬件有了初步的认识,在此基础上讲授更加抽象的系统结构知识,学生感到很多不清晰的知识变清晰了,甚至对某些知识有恍然大悟的感觉。

通过以上的调整,学生对课程的理解更容易,学习效率明显提高。课程顺序调整的总体原则是把握计算机硬件知识的特点,同时了解学生学习的基本规律,由浅入深,由形象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循序渐进。

五、结束语

课程内容的讲授更多侧重知识层面,但更高层次的目的并不是知识,而是交给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也是高等教育区别于初等教育的根本所在。通过计算机硬件的教学,希望学生能够建立计算机结构体系的基本框架,具备初步的计算机硬件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学生的创新能力本来就存在,关键在于能不能挖掘出来。创新来源于思考,思考来源于对问题的深入,而要深入问题则先要把知识踏踏实实地学明白。针对计算机硬件教学,外在的教学形式虽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课程知识的内在联系和对学生的了解。要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是主体、老师是主导的基本作用,老师和学生都应该踏踏实实深入学习,深入思考,而不能仅仅局限于应付考试。

参考文献:

[1]雷向东,雷振阳,等.加强计算机硬件课程体系建设与教学质量提升的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2,(25).

讲计算机课总结篇2

关键词:计算机视觉;研讨式教学;小组探讨;课前回顾

作者简介:陈芳林(1983-),男,湖南株洲人,国防科学技术大学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讲师;周宗潭(1969-),男,河南洛阳人,国防科学技术大学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教授。(湖南 长沙 410073)

中图分类号:G64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6-0065-02

进入21世纪,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成为各国政府和高等教育界关注的一个焦点。世界各国研究型大学的共同特点是在研究生教育阶段致力于培养富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级人才。[1]研讨式教学是培养研究生创新精神、科研能力的有效途径,教师讲解与学生探讨两部分相结合是研讨式教学采用的主要模式。[2]将课程分成两部分之后,教师讲解的时间就必须压缩,教师一方面需要思考如何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课程的讲解,同时还需要考虑课程讲解要与学生探讨部分紧密结合。因此,如何上好研讨式教学教师讲解这部分课,越来越受高等院校的重视。本文针对笔者教授工科研究生课程“计算机视觉”的实践与经验,阐述了笔者对于如何上好研讨式教学教师讲解这部分课的个人体会。总结为两点:第一,首先要充分做好课程准备;第二,上课环节采取回顾—案例—小结的讲解方式。下面从课程准备、课前回顾、课程讲解、课后小结四个方面分别阐述(如图1所示)。

一、“计算机视觉”课程准备

要上好一门研讨式教学的课程,一定要结合该门课程的特点,量身定制课程内容,进行精心准备。本节先介绍“计算机视觉”课程的特点,然后结合该门课程的特点,介绍笔者对于“计算机视觉”的课程准备。

1.“计算机视觉”课程特点

“计算机视觉”是“数字图像处理”和“模式识别”等课程的后续课程。该课程重点在于图像或者图像序列的分析理解。课程知识在机器人导航、侦查、测绘、测量、精密加工和目标跟踪等多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3]近年来基于视觉信息的控制反馈也开始受到广泛关注。国内高校一般都为研究生开设了此门课程。

计算机视觉技术应用广泛、算法原理涉及面广:涉及到概率与数理统计、信号与系统、图像等基础知识。“计算机视觉”是一门重要的控制类、电子类及计算机类专业研究生的选修课程,它内容广泛、综合性强,研讨能力的培养显得非常关键。

2.课程准备

首先,结合“计算机视觉”课程内容广泛、技术日益更新和丰富的特点,将课程36学时分为12次课,每次课为3小时,每堂课教师讲解一个专题。这种设计,一方面可以更广地涉及计算机视觉的各个领域;另一方面以专题的形式来讲解,可以将学生带入到该专题,介绍基本背景、理论、知识和方法,让学生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方便课后学生对感兴趣的专题进一步深入挖掘与研究。

其次,在课程开始之前,教师仔细统筹,安排好每次课的专题,这样既方便学生一开始对整个课程有一个整体的了解,也方便学生选择课堂研讨的题目与内容。根据12个专题,将各个专题讲解的内容与课件在开课之前准备好,这样有利于把握各个专题之间的前后承接关系。例如,“区域”与“分割”是既有区分又有联系的两个专题,在课程开始之前,将课件准备好,就有利于宏观把握,在“区域”专题提到的分割算法,就不需要在“分割”专题再次重复,而在“分割”专题可以结合前面“区域”专题进行互相补充,以帮助学生融会贯通。

最后,在每个专题上课之前,再对课件进行精雕细琢,主要是对内容分好层次,对方法进行分类,力图在较短的时间内,让学生对该专题有较全面的认识。例如,在讲解图像分割时,由于图像分割方法非常多,可以将分割方法分为若干个大类,每个大类只讲1~2个方法。这样既可以尽可能涉及更广的领域,又可以提高讲解的效率。

二、“计算机视觉”课前回顾

课前回顾是指每堂课的前面一小段时间用来回顾上一堂课的内容。虽然课前回顾时间非常短,一般为3~8分钟,但是课前回顾是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课前回顾可以帮助学生加强将要学习的内容与已学过内容之间的联系。通过课前回顾,学生可以回忆前续课程所讲解的概念、理论、算法的步骤等内容,有助于解决新问题或者理解新知识。

课前回顾最重要的是既要复习前续课程的内容,又要注意将前续内容与当前内容联系起来。由于讲解时间有限,要使研讨式教学的教师讲解部分效率高,教师帮助学生回忆上堂课的概念、模型、算法等内容,就变得非常重要。如果不做课前回顾,那么当讲到某处新知识时,往往需要停下来,将前续课程再讲一遍,否则学生无法理解新的知识,这样就降低了教学的效率。

课前回顾的时间,一般以3~8分钟为宜。课前回顾的形式可以多样化,如讲解课后作业、回顾概念、提问等。笔者认为应根据当天课程与前续课程的关系,采取合适的方式。各种方式结合使用,提高课前回顾的效率。

三、“计算机视觉”课程讲解——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已经成功地应用于数学、计算机科学等领域的教学。通过案例,学生可以很快地掌握相应的概念、算法的步骤等,从而提高教师讲解部分的效率。[4]例如,在讲解马尔科夫随机场时,笔者通过案例式教学,将马尔科夫随机场用一个生活中的例子来向学生解释。首先,将马尔科夫随机场分解成两个重要的概念,分别是随机场与马尔科夫性,然后将它们对应到例子中,帮助学生理解。

随机场包含两个要素:位置(site)和相空间(phase space)。当给每一个“位置”中按照某种分布随机赋予“相空间”的一个值之后,其全体就叫做随机场(如图2(a))。[5]这个概念非常抽象,难以理解。笔者应用案例式教学,拿庄稼地来打比方。“位置”好比是一亩亩农田,“相空间”好比是种的各种庄稼。给不同的地种上不同的庄稼,就好比给随机场的每个“位置”,赋予“相空间”里不同的值。所以,可以形象地理解随机场就是在哪块地里种什么庄稼的布局(如图2(b))。

马尔科夫性指的是一个随机变量序列按时间先后顺序依次排开时,第N+1时刻的分布特性,与N时刻以前的随机变量的取值无关。为了更直观地理解马尔科夫性,笔者仍然拿庄稼地打比方,如果任何一块地里种的庄稼的种类仅仅与它邻近的地里种的庄稼的种类有关,与其他地方的庄稼的种类无关,这种性质就是马尔科夫性。

符合上述两个特征,那么这些地里种的庄稼的集合,就是一个马尔科夫随机场。通过案例式教学,笔者发现可以加深加快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提高教师讲解环节的效率。

四、课后小结

课后小结指的是一堂课将要结束时,教师对本堂课进行一个简短的总结。许多成功的教师都会在其教学中坚持课后小结这个环节,给学生一个总体的印象,以帮助学生消化本次课程的内容。

研讨式教学教师讲解部分的课后小结与普通教学方式应有所区别。笔者认为这主要是因为通过课后小结可以将本次课程所讲内容与学生的研讨环节结合起来,而不仅仅是对内容进行简单的总结。

为了达到课后小结使本次课程内容与学生探讨环节建立联系的目的,笔者在教学中常采用如下方式:首先,像普通教学方式一样,总结本次课程内容;然后,在此基础上,抛出若干问题,这些问题,不需要学生马上解答,而是留给学生课后思考,提供他们选择研讨主题的素材;最后,介绍其他在本次课程中没有涉及到的前沿知识、方法与理论,拓宽学生的视野,从而增加学生选择探讨主题的覆盖面。

通过应用这种方式,笔者发现学生的思维更开阔,在探讨环节,学生往往可以选择一些比较新颖的主题(例如视频中不动点的检测等),而不仅仅局限于教师所讲内容,从而提高了研讨式教学的效果。

五、结论

在“计算机视觉”课程中引入研讨式教学,通过总体设计规划好整门课程内容,课堂讲解注意采用回顾—案例—小结的方式,笔者对如何上好研讨式教学教师讲解这部分课进行了个人经验的总结。通过本次教学改革,笔者体会到如果要提高教学效果,一定要注意教师讲解与学生探讨两个环节的紧密结合。

参考文献:

[1]侯婉莹.我国研究型大学本科生科研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

2009.

[2]张晴,李腾,韦艳,等.研讨式教学模式的理论研究[J].中国科技纵横,2011,(10).

[3]D.H .巴拉德.计算机视觉[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7.

讲计算机课总结篇3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适当置疑

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是上好课的前提。学习兴趣是学生基于自己学习需要而表现出来的一种认识倾向,它是学好一门课的内驱动力。学生只有对所学的知识具有足够的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勇往直前的热情,才能主动地参于到学习中去。因此,计算机专业课应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出发点,使学生自觉、自愿地去学习。

在组织计算机专业课的课堂教学时,在教学的不同阶段创情境,适当置疑,可以增加师生互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1.新内容的导入时举一些趣味性的实例,并适当置疑

在素质教育的今天,学生对教师的授课方式不断提出新的要求,尽管教师都在逐渐改变教与学双方关系,但要让学生真正走向独立、自主地获取知识的自由王国,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一些使学生对新知识感兴趣的而又急切渴求寻根问底的教学情景,使学生进入心求通而未得的最佳状态,这时候,学生的情绪将是高涨的、思维将是活跃的,他们将在积极的思维活动中自觉地、主动地探求新知识,使教学达到理想境界。“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了疑问,才会去进一步思考问题,探究问题,才会有所发展,有所创造。

在每一个新知识点开始学习前,根据课程内容,列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趣味性的事例,创设“置疑”情景,导出新内容。如:在《程序开发》中讲到很多程序中的快捷键,可以举例:“比如QQ聊天时,只要按‘Alt+S’,就能发送信息,那么如果正在玩QQ或游戏,突然老板来了,能不能设置一个快捷键,快速关闭该程序呢?”学生对此很感兴趣,有的同学小声说“老板键”,这时再导出新课,“下面我们要学习的内容就是编写如何按一个键而退出该程序的程序,你们这些设计师可要努力学习啊!”。如:在学到新建窗口时,运行一下程序,结果显示两个窗口,教师可提问:“为什么运行时多一个窗口?你能不能让它不显示窗体?请大家认真思考。”

2.回顾所学知识,可采用提问总结的方式

总结性的提问,要精练,要提问主要的知识点,要对学生的回答做出肯定,要给学生适当的思考时间,要有正确的总结答案。切忌把总结性提问变成自问自答的一言堂。

如:“上节课练习了什么?”学生集体回答后,教师做总结。在所学知识的基础上提出更高层次的问题,如:“窗体是一个类,对吗?”学生回答不一,教师做出肯定,并做总结说明,“类就是方法,就有属性,如外观等。”进一步做出提问,“标签是一个类吗?”这次由于刚才老师已对该知识点做出总结,学生回答很统一,教师再做总结:“也是,就像人类一样是一个大类,所有的类都有它的共性和方法。”这种环环相扣的递进式提问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和探索知识的能力。

3.对教师来说,课堂教学的组织是一个实施与控制的过程,要有效地控制就离不开反馈,反馈来源之一就是提问

二、精讲多练、讲练结合

计算机专业课的教学结构不同于其它课程教学结构。学生接受新知识是听讲和操作的有效组合,学生新知识的掌握是建立在操作熟练的基础上的,没有上机操作,计算机课就等于空话,学生通过动手练习,发现问题,通过解决问题明白知识的内涵。学生的计算机知识必须当堂巩固,必须让学生有充分的练习时间。四十五分钟的教学结构安排应为传授新知识为十五分钟左右,二十五分钟学生自己掌握新知识练习,总结本节要点约五分钟,同时着重讲清学生在练习过程中所发现的问题。当然,教学结构设置也因章节课程特点不同而不同,也可以采用边进边练的方法。就是讲一个小问题,就让学生练一下,教师总结一下。

每堂课的内容不要太多,教师既要讲清新知识,又要讲清操作要点及步骤。对于学生还没有完全弄清的问题,教师应在学生课堂练习中加以指导,及时解决。同时计算机教学应当培养学生举一反三、不断探索、具备创新精神的能力。

1.教学过程采用讲练结合的方法

讲的时候教师利用多媒体电子教室的控制学生端进行演示,并讲解,讲后,马上让学生进行实战练习。学生练习的时候,教师要走下讲台,细心地辅导每个学生编程。了解学生在编程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如刚开始学习Windows窗体程序时,学生分不清窗体加载事件、lable标签的触法事件与Button按钮的单击事件的区别。要细心地指导,演示不同的效果,让每个学生都能懂得这些基本知识,以求把每个学生都领进编程的大门。

等大部分同学都完成相应练习后,教师要做出相关总结,告诉大家一些需要注意事项,比如:窗体加载事件、lable标签的触发事件与Button按钮的单击事件在输入代码时的输入位置是不同的。把一些知识点讲清楚了,学生才能学好学会。

2.讲练结合,练习设计是关键,分层教学是升华

教师在讲课时要把每节课的重点知识列出来,不要多,两三个就可以,每讲完一个知识点,设计紧扣该知识点的练习的内容。如学了“数据类型”,可以故意把程序写错,出现错误的结果,让学生找出错误。比如:定义错了数剧类型,把“3和2”定义成字符型,“3+2”就成了结果是“32”,结果数学运算符“+”变成了字符串连接运算。在找错的过程中掌握知识。

讲计算机课总结篇4

关键词: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教学;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实践

1问题的提出

《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是高校计算机相关专业本科生必修的一门核心专业基础课程,在整个专业课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进行年来,计算机技术无论在软件还是在硬件方面都得到了飞速的发展,计算机系统在人们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都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应用。《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为这些应用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基础理论。然而,我们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实际情况,那就是《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偏向于计算机硬件,其理论性强,抽象,学习难度大。而我校的教学定位于培养应用型人才,因此,计算机相关专业的学生普遍存在着重视软件相关知识的学习,而轻视硬件相关知识的学习的心理及现状。如何通过课程实验教学的合理组织与安排,达到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课程教学的效果的目的,是一个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本文结合课程理论教学的实践,从实验课程的理论教学内容的设置、实验教学内容的设置,实验教学过程的设计以及实验教学方法等方面,对实验课程的内容和教学方式进行介绍,并结合实验教学的效果进行了归纳总结,以期为《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实验教学提供思路和借鉴。

2课程理论教学内容的设置

《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的教育目标定位于使学生掌握单CPU计算机的组成原理与内部运行机制,包括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组成与结构,计算机硬件的功能部件的组成及工作原理,为学习理解高级语言编写的程序如何被执行的过程和原理提供理论基础。具体教学要求如下:1)理解各大部件互连构成整机系统的技术以及计算机系统的概念性结构和功能特性。2)理解单CPU计算机的完整硬件组成、基本运行原理、内部运行机制。3)能够运用计算机组成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对有关计算机硬件系统中的理论和实际问题进行计算、分析,并能对一些基本部件进行简单设计。4)在知识、能力两方面都得到提高。课程理论课的教学内容按照冯•诺依曼结构划分,包括:1)计算机中的数据表示和运算方法,包括:定点数的表示和运算、浮点数的表示和运算;2)计算机中的运算器部件,包括:算术逻辑单元、定点运算器结构、浮点运算器结构;3)存储系统,包括:存储系统的层次结构、主存储器、高速缓冲存储器、其他形式的高速存储器、虚拟存储器系统、辅助存储器;4)总线,包括:总线信息传输、总线的工作方式、总线仲裁、总线标准;5)指令系统,包括:指令格式、寻址方式、指令类型;6)控制器,包括:控制器的功能和基本结构、指令的执行过程、微程序控制器、硬布线控制器;7)输入/输出系统,包括:设备、输入/输出接口、输入/输出信息传送控制方式。

3课程实验教学内容的设置

实验教学内容按照理论教学进程安排,以单元实验为主,每一章节的理论教学内容都对应安排相应的实验教学内容,并再最后安排一次贯穿课程全部内容的综合性实验内容。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的构成比例为4:3:1。实验内容与理论教学内容紧密结合,目的是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通过合理地安排实验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基本设计能力和实践能力。通过合理的设计教学内容和形式,既帮助学生对计算机硬件系统的各组成部分的结构原理和工作过程有了充分的理解,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4实验教学过程的设计与实验教学方法

不同实验性质的实验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过程的设计和教学方法。1)验证性实验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验证性实验的教学过程包括:学生课前预习,实验课前检查实验内容及要求的讲解实验原理的讲解及实验芯片的介绍操作步骤讲解及示范学生动手实验,教师个别辅导答疑实验验收,评定验收成绩。2)设计性实验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设计性实验的教学过程包括:学生课前预习,实验课前检查实验内容及要求的讲解课程理论教学相关原理的回顾实验方法的讲解学生进行实验过程的设计学生设计成果检查学生动手实验教师实验总结实验验收,评定验收成绩。3)综合性实验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综合性实验是将前面几个实验中的单元电路组合在一起,构成一台简单的模型计算机。使用的单元电路主要包括运算器、存储器,以及微程序控制器。实验模型机是用微程序控制器实现数据通路的控制,通过执行由机器指令组成的简单程序体现模型机的功能。其教学过程包括:学生课前预习,实验课前检查实验内容及要求的讲解课程理论教学相关原理的回顾模型机工作原理以及操作步骤的讲解操作示范学生动手实验,教师个别辅导答疑实验验收,评定验收成绩。最后,通过验收成绩和实验报告成绩,综合给出课程实验成绩。

5结束语

近五年的教学实践表明,《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教学调动了学生做实验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能主动上手,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进行了具体又直观的展示,使理论教学内容得到了形象化和具体化,有利于理论内容的消化理解,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动手实践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蔡晓燕,袁春风,张泽生.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初探[J].计算机教育,2013(21):74-78.

[2]杨泽雪,闵莉,王建伟.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实验教学探讨[J].计算机教育,2015(4):107-110.

[3]杨欣宇,李诚,宋广军,等.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教学改革探索[J].计算机教育,2013(18):45-47.

[4]蒋本珊.计算机组成原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

[5]白中英,戴志涛.计算机组成原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

讲计算机课总结篇5

关键字:主动学习;MOOC;BOPPPS;多元化考核

计算机基础课程在军队院校理工类各专业的基础课程中占据重要地位,随着当前信息化技术发展和学员信息化素养的要求提高,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目标由常用计算机工具使用转变为计算思维培养及训练,对学员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有了更高要求。但是教学实施仍面临一系列问题:(1)学员入学时的存在明显差异。不同地区生源在高中时接受的信息技术课程差距很大,因而新生入学时具备的计算机技能和素养差距明显。(2)课堂教学和实践时间有限。教学目标变化,学时减少,课程内容增多,计算机学科知识宽度和深度较以前有所增加。(3)技能和思维培养如何兼顾。教学目标由计算机工具使用转变为计算思维培养及训练,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更好达到要求,提高教学效率是课堂教学面临的主要问题。教学过程中体现因材施教,提高教学效果,照顾个体差异,注重能力培养,成为计算机基础课改革主要目标。课程组将新的教育理念与方法应用到课程教学中,针对教学目标和设计,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引入主动学习,形成一套较成熟的做法。主动学习是指采取多种教学模式,通过增强学习者的参与度和责任感来提高学习效果的教学方法。主动学习中学员不是被动地“听”,要“做”,在“做”中思考,学员要参与活动(做):阅读、讨论、写、活动/游戏等,主动学习强调发展技能大于传递知识,重视学员的态度、价值观、学习动机,学员得到教师的及时反馈,注重发展分析、综合、评价等高层次思维能力[1]。爱德加•戴尔对各种学习方式下,2周后学员的学习内容平均存留率进行统计,如图1所示:“听讲”是最熟悉最常用的方式,学习效果却是最低的,两周以后学习的内容只能留下5%,“小组讨论”可以记住50%的内容,“教别人”或者“马上应用”可以记住90%的学习内容,因此个人学习或被动学习等几种传统方式的学习效果,明显低于平均存留率50%以上的团队学习、主动学习和参与式学习。

一利用MOOC翻转课堂,实施《大学计算机基础》主动学习

翻转课堂是授课教员预先将课程材料布置给学员当作业,用上课时间进行讨论学习,体现主动学习。课堂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员为中心,教师的角色作用也发生变化,上课讨论,知识讲解以外的其他环节如何实施?MOOC即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massiveopenonlinecourses),提供了一种新型在线教育模式,MOOC的非正式学习、混合学习等特征,提供了课前自学开展主动学习的环境和条件[2][3]。利用MOOC,课程组实施《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翻转课堂实践。

(一)《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翻转课堂改革尝试

第一次《大学计算机基础》翻转课堂教学实施,教学班授课模式调整为三个环节:课前根据教员给定的要求自学预习,课堂实施翻转课堂,课后交流作业。课前、课后学员登录大学计算机基础SPOC完成,课上主要按照知识总结、讨论答辩、练习讨论和评价4个环节进行:(1)知识总结。学员总结讲解本节课内容为主,教师补充为辅;(2)讨论答辩。学员提出问题为主,教师补充问题为辅进行讨论,90分钟的教学内容可以提炼出10~15个知识点,讨论时间大约占总课时的40%左右;(3)习题讨论。讨论课前练习题的解题思路、解题方法和答案,课堂上新给出的3~4道题难度较高的或有实际工程应用背景的练习,进行巩固和加强训练;(4)每个环节可设置为教师可对学员或学员对学员进行评价打分。课堂四个环节时间分配约为30%、40%、20%及10%。第二次尝试在第一次尝试的基础上进行改进:(1)采用更灵活的MOOC学习模式,使视频学习与课堂教学的有机结合:部分内容课前看视频自修,课内讲授重点难点;部分内容课内先讲解,课后看视频加强;有的内容只安排课外看视频,课内不再讲解;(2)利用答题器,扩大参与宽度和深度。教员提出问题,学员思考问题后由答题器给出答案,教员根据答案情况进行下一步讲解或讨论;(3)精心设计驻点问题、研讨题目。好的驻点问题有助于发现学员对知识的理解程度、角度以及听课的集中程度;设置研讨案例,加强学员对知识的应用、综合分析,例如某型导弹发射失败的原因进行分析讨论,学员较好地理解了二进制表示与数值精度之间的关系,进而在此基础上引导学员对提出改进方法。进而在此基础上引导学员对提出改进方法。

(二)教学效果分析

课程结束后,组织试验班和普通班学员于同一时间参加课程考试。考试采用机试,试题从试题库中随机抽取,包括主观可客观题,力求做到从基础知识掌握程度、综合运用能力等多角度、全方位地考察学员的知识掌握情况和知识应用能力。爱德加•戴尔金字塔一利用MOOC翻转课堂,实施《大学计算机基础》主动学习翻转课堂是授课教员预先将课程材料布置给学员当作业,用上课时间进行讨论学习,体现主动学习。

课堂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员为中心,教师的角色作用也发生变化,上课讨论,知识讲解以外的其他环节如何实施?MOOC即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massiveopenonlinecourses),提供了一种新型在线教育模式,MOOC的非正式学习、混合学习等特征,提供了课前自学开展主动学习的环境和条件[2][3]。利用MOOC,课程组实施《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翻转课堂实践。

(一)《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翻转课堂改革尝试

第一次《大学计算机基础》翻转课堂教学实施,教学班授课模式调整为三个环节:课前根据教员给定的要求自学预习,课堂实施翻转课堂,课后交流作业。课前、课后学员登录大学计算机基础SPOC完成,课上主要按照知识总结、讨论答辩、练习讨论和评价4个环节进行:(1)知识总结。学员总结讲解本节课内容为主,教师补充为辅;(2)讨论答辩。学员提出问题为主,教师补充问题为辅进行讨论,90分钟的教学内容可以提炼出10~15个知识点,讨论时间大约占总课时的40%左右;(3)习题讨论。讨论课前练习题的解题思路、解题方法和答案,课堂上新给出的3~4道题难度较高的或有实际工程应用背景的练习,进行巩固和加强训练;(4)每个环节可设置为教师可对学员或学员对学员进行评价打分。课堂四个环节时间分配约为30%、40%、20%及10%。第二次尝试在第一次尝试的基础上进行改进:(1)采用更灵活的MOOC学习模式,使视频学习与课堂教学的有机结合:部分内容课前看视频自修,课内讲授重点难点;部分内容课内先讲解,课后看视频加强;有的内容只安排课外看视频,课内不再讲解;(2)利用答题器,扩大参与宽度和深度。教员提出问题,学员思考问题后由答题器给出答案,教员根据答案情况进行下一步讲解或讨论;(3)精心设计驻点问题、研讨题目。好的驻点问题有助于发现学员对知识的理解程度、角度以及听课的集中程度;设置研讨案例,加强学员对知识的应用、综合分析,例如某型导弹发射失败的原因进行分析讨论,学员较好地理解了二进制表示与数值精度之间的关系,进而在此基础上引导学员对提出改进方法。

(二)教学效果分析

课程结束后,组织试验班和普通班学员于同一时间参加课程考试。考试采用机试,试题从试题库中随机抽取,包括主观可客观题,力求做到从基础知识掌握程度、综合运用能力等多角度、全方位地考察学员的知识掌握情况和知识应用能力。考试结束后,教研室对两个班学员的成绩进行了统计,如表1。通过成绩对比发现,试验班学员的成绩明显高于普通班。除了同卷成绩,实验班鼓励参与,激发了学习热情,学员提高了表达、思辨能力,学员与教员有更多、更深入的交流,并表现出对计算机学科的持续关注。

(三)教改引入MOOC的教学反思

利用MOOC开展教改试点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提高课堂资源的利用率,有利于开展主动学习,同时教师和学员了解和适应了MOOC这个新生事物。对教学带来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课堂形式变化。传播知识被网络全部或部分代替,韩愈的《师说》曰:“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网络时代,传道由在线教学资源全部或部分代替,教师应更关注“授业、解惑”的工作。(2)教师角色变化。从以教师为中心真正转变为以学员为中心,教学实施关注课堂的过程设计,体现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的理念。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员负责学习组织、课堂讲授、助教、过程设计师等多个角色,教员的付出更多,开展MOOC学习对教员的能力素质提出更高要求。(3)MOOC不能替代传统课堂。传统课堂上我们有很多与学员交互的方式:随动的PPT、激光笔或教鞭、教师的眼神、手势、与学员近距离对话,尤其对于新生这些是非常重要的,而MOOC是不具备的。(4)利用MOOC有利于主动学习。按照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将认知领域的教育目标由低到高分成6个阶段:记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传统教授达到对认知的记忆和理解,主动学习则可以达到综合这一阶段目标,因而利用MOOC有利于开展翻转课堂进行主动学习。

二基于BOPPPS教学模型,开展《计算机程序设计》主动学习

BOPPPS教学模型将课程教学过程分为六个阶段,依次为B—Bridge-in(引入)、O—LearningObjective(学习目标)、P—Pre-Test(课前摸底)、P—ParticipatoryLearning(参与式学习)、P—Post-Assessment(课内评估)、S—Summary(总结)。BOPPPS模型遵循“教学目标教学行为学习活动教学评估教学目标”的教学循环过程,使教师能够有效地组织课程教学,获取反馈信息[4];从培养计算思维的角度来看,该模型还可以帮助学员思考如何分析问题、如何探寻学习难点、如何反思学习的盲点等问题,是实施主动教学较好的工具。《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从问题驱动入手,依据BOPPPS模型设计教学过程,确立研究问题、解析问题、讨论交流解决问题和总结评价等课堂实施环节。例如以循环嵌套教学内容为例,首先通过卫星发射倒计时视频,引出“秒针分针”倒计时的任务,明确学习目标为学习循环嵌套的实现形式,掌握循环嵌套的程序设计要点,并利用循环嵌套实现穷举等问题;接下来在单重循环基础上,通过类比分针秒针运动规律来讲授循环嵌套是什么,通过发射倒计时和输出特定图形等任务案例讲解循环嵌套程序设计要点,解决怎么做的问题;参与式学习环节由学员分组实现“百钱买百鸡”问题完成,引导学员总结循环嵌套来实现穷举类问题以及改进的方法;例如通过3~4题由易到难的选择测验进行教学反馈,检验学员学习掌握情况,最后由学员或教员对本次课内容进行总结。实践证明从问题任务出发设计课堂教学环节,较好地揭示了知识点及知识点的运用过程,有利于学员理解计算机进行信息处理的思路和过程,了解计算机求解问题的思路,掌握问题求解的方法,激发了学员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应用问题的兴趣,提升了学习计算机程序语言的信心。

三实施多元化考核,促进主动学习

计算机基础课采用过程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多元化考核模式,过程考核为平时成绩,占总成绩30~40%,包括课堂发言、笔记、作业、章节总结、阶段性测试,建议任课教员至少选择3中以上组成平时考核成绩,例如采用课堂发言、作业、阶段性测试组成形成性成绩,分别占形成性成绩的30%、30%、40%。终结性成绩为课程结束后进行的综合考试,占总成绩60~70%,采用闭卷客观题与主观题,以机试形式完成。客观题考核基本理论知识掌握情况,主观题考核学员课程学习后应具备的逻辑思维能力,对较复杂事物或系统进行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比较与分类、抽象与假设等的科学实践能力。试题库建设以课程标准为依据,题型一般包括单选题、填空题、判断题,各题型题量与课程教学学时相当。实践证明推行全过程、重基础、练能力的多元化考核模式,树立了以“能力考核”为中心的理念,加大平时成绩的定量考评力度和学员参与考评的程度,倒逼学员重视过程学习,充分调动和激发学员自主学习内在动力,有效促进了课堂主动教学的实施。

四总结

军队院校计算机基础课教育应顺应互联网时代高等教育发展潮流,积极研究教育教学对象,合理利用优质的教学资源,探索运用有效的教学模型进行教学过程设计,开展主动学习、参与式教学,使学员主逐渐内化计算思维,渗透学科思想方法的培养,达到提高教学效果,能力培养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徐珂.关于新课改背后西方学习理论的再认识——以布鲁姆的掌握学习理论为主[J].大学教育.2014(2):29-30.

[2]李菲,黄明东.幕课高校的机遇与挑战[J].中国高等教育.2014(7):22-26.

[3]杨海,张乃千,刘珍蓝,胡罡.基于cMOOC和xMOOC的军队院校大学计算机MOOC教学[J].计算机教育,2014(6):5-8.

讲计算机课总结篇6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一门发展极其迅速、操作性强、应用广泛的学科,教师在授课过程应该注意做到与时俱进。2013年9月,全国计算机一级等级考试的操作环境已经改为Windows7和Office2010(河北省计算机一级等级考试的操作环境尚未变化),但是我校学生学习的依然是Windowsxp和Office2003,这就要求学生熟练掌握所有操作,并且理解操作的本质,这样,才能从容应对不同操作环境下的一级等级考试。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以讲解操作方法为重点,而不是让学生死记硬背所有的操作过程。

另外,在办公软件Office2003的讲授过程中,可以给学生设置操作情境,然后引导学生自己探寻具体的操作步骤。例如,在讲解Word中表格的操作时,可以先给出一个特殊形式的课程表,教师提示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注意使用表格菜单以及表格和边框的工具栏,然后让学生自己根据图片做表,这样,学生在自己创建表格和编辑表格的过程中就会发现很多问题,在此基础上教师再系统地讲授,学生就会带着问题学习,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与传统纸质媒介考试不同,计算机考试都是上机完成,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可在每部分内容结束后给学生布置一次模拟考试,很多细小的问题就会在考试中暴露出来。模拟考试除了可以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进而避免在计算机一级等级考试中出现类似情况,还可以让学生更好的掌握操作要领,提高学生的过级率。

2结合计算机二级等级考试,探索计算机语言课程教学

C语言是计算机语言中一种常用的程序设计语言,同时具备了高级语言和低级语言的特征。因此,我校采用C语言程序设计作为计算机语言课程的授课内容,授课对象是临床专业的本科学生,授课内容以C语言程序设计中顺序结构、选择结构和循环结构为主线,讲授学时为36学时。但在授课过程中发现,部分学生对这门课程不重视,部分已经在授课前上过C语言学习班,针对这种情况,提出以下建议:

2.1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在正式授课前一定要让学生明确学习本门课程的目的,不仅是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习方法、学习思想,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把授课重心由内容向思想、方法转化。在授课过程中应改变传统的授课模式,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渗透理论知识。例如,在讲授选择结构时,先让学生思考一件自己在生活中很难做决定的事情,然后让学生把自己处理这类事情的思想过程写下来,最后再利用C语句把学生的思维转化为计算机的思维,在转化的过程中,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时,教师再讲解理论知识。这样,学生面对的就是新问题,学生不但因此提高了学习兴趣,而且还可以体会到学以致用的乐趣,对理论知识的记忆也会更加深刻。

2.2将计算机语言与计算机应用基础两门课程整合为一门课程的两个阶段

医学院校的计算机课程是医学生的基础课,学生最终要通过计算机一级、二级等级考试,计算机语言和计算机应用基础两门课程应当整合为一门课程,可将整合后的课程命名为“计算机应用”,在大学一年级分成两个阶段进行讲授。计算机应用基础作为第一阶段的学习内容,授课时间可由原来的大学一年级第一学期延长到大学一年级第二学期的3月份左右(3月份进行计算机一级等级考试);计算机语言作为第二阶段的学习内容,授课时间可放在大学一年级第二学期计算机一级等级考试之后。这种课程设置的优势在于:

2.2.1学生对于计算机的学习更有连贯性:学生在学习完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内容之后,马上学习计算机语言,可以保持学习的连贯性,让学生对计算机知识有整体的感受,这样的课程设置也更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先讲基础再讲应用,基础为应用做铺垫。

2.2.2有利于学生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在目前的课程设置中,即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在大学一年级的第二学期开设,计算机语言在大学二年级的第二学期开设,学生由于急于参加等级考试,就会抽出课余时间报名参加学习班学习C语言,这样学生既浪费了时间又浪费了精力。如果改变现有的课程设置,改为整合课程授课,学生在参加计算机一级等级考试时就会得心应手;而一年级第二学期剩下的时间学生可以继续学习第二阶段的计算机语言课程,这样,学生在大学二年级的第一学期就可以参加全国计算机二级等级考试。这种课程设置,既能给学生学习专业课提供必要的计算机基础,又能让学生充分利用后面的时间学习专业课程。

3总结

讲计算机课总结篇7

一、 认真备课,组织教学

精心安排课堂教学内容,增强课堂吸引力,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面广,理论性强,对于中小学生而言,那些概念、理论等太抽象,不易理解,教与学都有较大难度。因此,教师必须在课堂教学方面下大功夫,激发起学生的兴趣。

1、精心设计导语。新课导入是课堂教学的开端,也是能否抓住学生求知心理。将其顺利带入新的知识境界的重要环节。

2、着力讲清讲活基本概念。一般采用以下三种方法解决这一问题。a、形象比喻。计算机的课堂教学中,有许多专业词汇,对学生来说,不够通俗,因此,学生会感到难以理解,难记忆,枯燥乏味。但若将这些概念与生活或其它学习科目联系起来,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来帮助学生建立概念,这样不仅可以使抽象的电脑概念和复杂的理论生动而形象化,而且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电脑的兴趣。例如:在初一年级讲"文件"与"文件夹"概念时,把建立"文件"比喻成往"练习本"写内容,把"文件"的命名比喻成给"练习本"写名字,写名字是为了管理文件的方便;把"文件夹"比喻成办公桌上的文件盒,并且大文件盒内装小文件盒,把文件放在文件夹内是为了管理多个文件的方便;把文件的"复制"比喻成"抄作业",把文件的"移动"比喻成搬家等等。由此引发,作深入讲解。这样,使学生觉得所学内容看得到,摸的着,用得上,提高了教学效果。b、讲述故事。在五年级讲计算机的病毒时,我给同学们讲了一个故事,名字叫"小毛学电脑"。其大意是:小毛在刚学电脑时,以为自己感染上了计算机病毒,害怕得不得了,后来他爸爸向他详细讲解了什么是计算机病毒的知识后,小毛才知道自己闹出了笑话。在讲故事的过程中,同学们兴趣盎然,情绪高涨,不时发出开怀的笑声,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不知不觉地掌握了作学的知识。c、奇妙演示。今年学校多媒体教室的建成,为教学提供了良好的教学硬件环境。,由于机房现有设施的落后,对于多媒体的知识无从让学生操作。为此在讲课过程中我制作了一些辅助教学的小课件,让学生通过听、看、想等感官协调并用,发挥其形象思维,把那些难以理解的内容以其形象的方式根置于学生的头脑中。

3、在课堂教学中注意灵活的语言艺术的应用。汉语本身博大精深,语言丰富多彩,在不同的场合语言的作用能左右气氛,诙谐幽默的语言能使紧张的气氛变的轻松活泼,妙语连珠的话能使沉闷的空间顿显活力;当然想象比喻、生动趣味的话更能使难解之处茅塞顿开。所以课堂中我逐渐的注意语言艺术的恰当运用。

在讲解"计算机病毒"时,我就给学生讲生活中有人曾经问过我一个问题:"计算机病毒会不会传到我身上,我能用计算机吗?"一讲完这个,学生马上就议论开了,计算机病毒虽然不能传染给人,但对它同类的计算机则传染很快----如同人的病毒性感冒一样,这样学生对病毒的认识就有了质的改变,效果自然好了。在讲win95基本操作中的"菜单"时,我就讲:"这可不是饭店吃饭的菜单,但它们的确有共同之处,饭店吃饭的菜单可以用来点菜,稍等片刻你点的菜就由师傅烧好,服务员送到你的面前。如果你选程序中的菜单的某一项(菜名)时,就会由程序(师傅)为你完成特定的操作(烧菜)"。这样学生以下子就能够和饭店的"菜单"联系起来,加深了理解。学生既有兴趣,又容易掌握所讲的内容。

4、与其他学科有机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随着学生计算机知识的积累和丰富,我把他们引入到与语文、数学、美术等同步的计算机教学软件上去。如让他们在计算机上做算术题、打生字、组词等,使他们感到用计算机学习功课既容易又有趣。再如与美术老师配合,让学生把美术作业带入微机课堂。我要求同学们在计算机上用不同的画法来完成美术作业。同学们看到自己的美术作品出现在计算机屏幕上,兴奋极了。

二、 钻研业务,不断学习。

计算机瞬息万变的发展对计算机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不停地学习、充实自己才能很好的担任信息技术教师这一职责。另外新的教学观念的不断涌现,促使教师必须更新教育理念,以适应新形势的要求。为此,我坚持阅读《学生计算机世界》、《中小学电脑报》、《教材教学教法》、《计算机教学》……等,掌握计算机发展的最新动态,了解信息技术教学的新动向;继续学习《中学教育学》、《中学心理学》等教育理论,并将其应用到自己的教学中,使自己的教学工作适应中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同时,抽出时间去听别的教师的课,在听课中学习其他教师的教学方法,取长补短,优化自己的课堂教学。

三、做好归纳与小结,使学生对知识得整体构建水到渠成。

学生的学习使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学新知识时,往往是先从局部分散的学,最后才有一个整体的了解。信息技术课程课时少,内容多,往往没有复习的时间,但不复习,学生脑子一盘散沙,所以本学期我在如何复习上下功夫。我主要采用了归纳式复习的方法。在教学中根据实际情况,在某一章节或全课程讲授完毕后,通过对知识和操作步骤的归纳,让学生把零散的知识点系统起来,加强记忆与理解,从而能够顺利、熟练地完成操作,达到教学要求。   1   与本篇 信息技术期末教学总结 内容有关的:

· · · · · · · · 

查看更多>>

如在讲完"资源管理器"后,我总结出资源管理器内"文件或文件夹"的五种常用操作:新建、重命名、删除、复制、移动;磁盘的两种常用操作:格式化、整盘复制。讲完多媒体作品的制作后我总结作品制作过程几大步:1、确定主题;2、搜集资料;3、加工素材。输入文字,插入图片、视频、声音,设计美观大方的版面;4、制作合理的动画效果;5、设置幻灯片的切换效果;6、设置合理的超级链接。这样通过归纳总结,使学生不仅掌握各知识点的操作,也对知识有了一个整体的认识。

四、 学校微机管理

学校计算机房已建立七年了,七年来机房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了使各年级教学任务顺利完成,本学期我主要作了以下工作:

1、 对机房按时安装教师、学生所用的软件。

2、 机子出现问题及时维修,确保学生的使用。

3、及时清洁主机、机房内的灰尘,保证机房内干净整洁,以延长机子的使用寿命。

总而言之,无论在教学工作中还是学校微机管理上,我兢兢业业,尽自己所能圆满完成本学期的所有任务。

  2  

与本篇 信息技术期末教学总结 内容有关的:

讲计算机课总结篇8

关键词:计算机课程教学;背景情况;教学方法;验证

【中图分类号】G712

1.引言:作为现阶段我国学生基本素质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而言,计算机教育已成为很多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为相关部门、企业、学校以及广大师生所重视,。在近几年的招聘中,用人单位也常以计算机操作作为衡量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然而,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的发展,一方面社会对学生计算机掌握能力提出的要求越来越高,而另一方面很多学校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学内容以及相关教学模式与现代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出现了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面对这些情况,本文主要对学校公共计算机课程相关的的教育教学方法进行了创新与研究。

2.公共计算机课程授课不足之处分析

首先就授课内容而言,目前大多数教师在讲授计算机课程时,只是针对课本上的基本原理、基本概念以及语句格式等进行简单的讲解,没能做到以课本知识为起点,对课本上核心知识进行扩展和补充,并不能做到让学生在掌握课本基础知识的同时,也能够对与本课程相关的其它相关知识、学术动态以及前沿课题等进行了解。更别谈应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了。其次,教师在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实例的选取方面,目前大部分教师虽然已经意识到在对计算机课程进行讲解时不能按照传统讲述方法简单地先进行理论和基本概念的讲解,然后再对例题应用和实验操作进行讲解就了事。在讲解过程中,教师往往先对一个实例进行介绍性的讲解,然后再根据实例加深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但是就目前来说,大部分教师在对实例进行选取时,并没有对所选实例的典型性、广泛性和适用性有足够的重视,因此导致所选的实例往往和现实生活相距甚远,其现实意义并没有体现出来,使学生对课程内容难以理解,难以和现实生活相联系。最后就教学方法而言,近年来,很多学校的公共计算机课程大多采取的都是大班授课的方式,整个教学过程中大屏幕多媒体教学的模式被普遍采用,这种方式虽然对计算机课程教学有很大的帮助,但考虑到多数学生在入学前并没有接触过这种教学方法,对整个的教学模式需要一个较长的适应期;因此,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将授课内容做成电子教案和教学课件进行课堂演示时,整个教学内容中的信息量大、速度太快,致使学生无法做到边听课边做笔记,整个教学活动并不能留给学生的较深的印象,致使所学知识容易遗忘;也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果学生没有适合的相关配套教材或者得不到充足的上机实习和教师指导的机会的话,整个多媒体教学的效果并不是很理想,到了学生自己上机操作的时侯总是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3.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思路和方法探讨

3.1 实施分层次教育改革考试方法

鉴于对广大入学新生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现象的考虑,首先建议学校在新生入学时对学生进行计算机水平方面的考试,将有一定计算机基础水平的学生与计算机基础较差的学生进行分班教学。对于那些基较差的同学,授课教师要从基础讲起,做到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慢慢使学生的能力提上来,切不可操之过急;对于那些基础较好的同学,可以省去基础知识的讲解直接从应用实践开始讲起,整个教学活动主要以上机操作的方式来完成。另一方面,建议学校将计算机的考核方式改成上机考试与笔试相结合,二者并重的考核方法。这样,不但对学生的真实水平的发挥又很大的帮助,而且也有利于鼓励学生多上机,更多的注重对课外知识的学习。

3.2 自学为主的教学模式

在整个教学活动中考虑到文科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目的,因此整个课程内容的知识和技巧应有所偏重。而计算机的应用技巧是无法通过老师在课堂上的讲授来获得的。因此,对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应进行彻底的改变,老师在上课时在传授课程相关基本概念以及常操作的同时,更要注重培养学生在对平时生活遇到问题时解决问题的思路的培养。

3.3 及时更新教学内容

所谓对教学内容的及时更新,并不是指对各类信息技术最新发展的盲目追赶,而是对那些已经在社会经济各层面有广泛应用的,或者很有潜力的以及那些即将在社会各层面中即将得到广泛应用的新型的信息技术的追寻。只有通过这种途径,才能使我们的计算机基础教育水平的发展适应这个飞速发展的领域。

4.公共计算机教学方法的实践

首先,授课教师应对本节课相关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以及相关重点语句格式等进行综合性的介绍,使学生对本节课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有一个大概地了解。在了解的同时教师还应结合基础知识或语句格式,通过引入相关的典型实例,在对实例进行分析和讲解之后,注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的培养,对那些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容易出现错错误的语句格式以及特殊字符等要着重讲解。其次,就学生而言,所有学生应参与到共同分析教师机上学生代码的活动中来,让学生自己总结出整个操作中的错误之处;就教师来说,教师要对学生没有找到的错误进行补充,并进行总结。最后,通过学生自由讨论的方式对所操作实例做到举一反三的效果,把课堂中所学的实例扩充到生活的不同领域中来,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知识的应用面。

5.小结

对于广大学生来说,计算机已和外语一样成为现代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种基本工具,他们将与传统的手工方式告别,和落后的思维方式、工作习惯告别,成为既熟悉自己专业、又掌握计算机应用的复合形人才。在本专业的学习、研究乃至在今后的工作岗位上熟练地应用计算机,这就要求在组织教学活动中应以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的自学能力为目的。

参考文献

[1]柳永念.基于项目教学法的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学改革探讨[J].教育与职业.2011(24)

[2]沈春根.计算机专业课程也需要计算机辅助教学[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05)

推荐范文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