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期刊咨询:400-808-1701

初中地理个人总结8篇

时间:2022-09-05 23:59:52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初中地理个人总结,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初中地理个人总结

篇1

【关键词】 讨论式 初中地理

“讨论式”教学是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一种教学模式,它充分地体现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新课程理念。这种教学模式对于调动教与学双方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起着重要的作用。

1 紧扣讨论的主题——不离不弃

离题或在某些枝节问题上纠缠不清,是讨论中经常遇到的现象。因此,在讨论过程中,要使讨论始终围绕问题的中心展开,要帮助学生从地理角度去思考问题,教会学生用地理思维方法去想问题。例如,讨论楼兰故城衰落和消失的原因:大多数学生会从气候、地形等自然地理环境方向找原因。这时,教师应引导学生主要从人文地理环境角度去分析。让他们紧扣“水资源共享绿洲最珍贵的财富和生态平衡的关键”这一主线,分析上游灌溉地区过量用水,导致下游水量减少,乃至断流,下游沙化面积不断扩大,原本脆弱的生态环境不能承受人类过度需求,最终沙漠侵吞了楼兰城。从而得出“人类与自然要和谐发展,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的结论。

2 区分个体差异——有的放矢

同班学生有差别,不同班别的学生更有差别。要使讨论式教学法在课堂上的运用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首先要深入备“学生”,这是为精心拟定讨论话题打下基础。只有了解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兴趣爱好、心理个性等,拟定的话题才能激起学生讨论的欲望。其次是备教材。教师一定要走在学生的前面。例如在讨论“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转移对中西部地区带来的影响”时,由于学生对珠三角及中西部地区的自然条件与社会经济条件不是十分了解,因此,教师要先设计讨论提纲,分组分任务,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收集资料,写好课堂讨论发言的要点,讨论才会有深度。当然不要让少数成绩好的学生“垄断”讨论“市场”,否则多数学生对讨论就会丧失积极性。

3 拿捏讨论问题的难易度——难易适中

深度、难度、广度要与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相适应,接近学生知识和智力的“最近发展区”。思考题不能过深过难,否则会给学生造成较大的心理压力,理不清预习内容的思路。这样的预习就毫无价值。一个好的议题一般有以下三大特点:①具有典型性和针对性,能反映某一地理现象;②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密切联系教学素材,有利于突破重难点;③学生普遍关注,迫切希望掌握的问题。例如,在讲解影响气候的因素时,我们可以组织学生讨论北半球回归线附近地区为什么大陆东侧地区是亚热带季风性气候,而大陆西侧却是热带沙漠气候,该问题既是教材的重难点,又是历年高考普遍关注的问题。学生通过讨论后,再由老师进行归纳总结,学生的印象就会更加深刻。

4 调控讨论时间——有始有终

如果不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学生还没来得及思考问题,更谈不上有自己见解,容易造成讨论流于形式,达不到主动合作学习的目的。有时老师为了完成教学进度,担心学生的讨论偏离主题太远,于是情急之下帮助学生说出问题的答案,讨论未展开就草草收场。其实当学生在发言中有错误时,要想方设法引导其他同学参与质疑和争论,同时还要根据讨论中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讨论的进程和内容,从而使讨论走向有序,最终达到预期的讨论目标。

5 认真倾听——保持回应

仔细倾听也有助于我们掌握何时应当鼓励学生发言,仔细倾听还有一个很大的益处就在于增强讨论的延续性,包括发言与主题的一致性。教师不再是回应的唯一承担者,教师在回应学生的观点或者问题时,尽可能把发言的机会和空间让给学生,让倾听的学生回应刚刚讲述的观点,进行彼此之间的互动。这里也有三种方法:①沉默等待其他学生回应,其间教师可以用非言语方式鼓励。如目光注视着全班同学,面呈微笑、身体前倾以视期待等等。或是言语方式的鼓励,用“哦,对,是的”,或重复发言者的话等方式鼓励发言者;②让一位你知道其观点与发言者的观点不同的学生起来发言,以便激励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③提出一个与发言者的发言直接相关的问题或者话题。

6 善于整理与总结——提炼升华

篇2

【关键词】地理教学;初中;推理能力

推理是思维的基本形式,推理能力就是根据一个或几个已知判断得出另一个未知判断的思维过程的活动能力,是衡量一个人思维能力高低最重要的标志。地理推理能力,是将地理判断以适当的方式联系起来,利用已有地理判断推导出新的地理判断的能力,是地理思维能力中较高层次的主要能力之一。由于地理事物和现象千变万化,异中有似,似中有异,因此,进行地理推理时要小心谨慎,但又要大胆进行。地理推理能力对于压缩地理记忆的信息量,对于认识大量难以直接感知的地理事物和现象,是大有用武之地的。地理教学中应当给予学生练习地理推理的机会,并指导学生形成地理推理能力。

一、在案例教学中培养学生地理归纳能力

加强启发诱导,调动学生的地理思维。要让学生形成正确的地理思维,教师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在地理教学中,必须得加强启发诱导,调动学生一切可以利用的头脑中的知识,从学生的认知能力角度出发,一步一步深入挖掘,有利于学生的思考。如在分析地貌的时候,学生往往会有对全球地貌形成的一些零碎的认识,如知道有大陆漂移说这种理论,但具体这种学说支持的依据如何就不太清楚,此时老师就应该深入挖掘,提出问题,大陆为什么会漂移,要解决几个问题呢?学生就会逐步去分析,出现两个问题,一是大陆水平漂移的动力,来源于什么地方,为什么长期朝一个方向,二是大陆这么重,为什么还会漂移。然后学生会提出一系列的假设,最后归结到目前比较成熟的板块构造学说理论,也能充分理解生长边界和消亡边界的区别。

地理归纳能力是地理推理能力之一,是从多个地理个别案例中推导出地理一般规律的能力。在教学中,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等都有大量的地理素材、地理案例,单独学习和记忆存在困难,而通过地理归纳,就可轻松应对。例如,通过田纳西河、长江等河流综合开发的学习,总结归纳,提取共性,上升为一般规律和一般知识结构。流域的地理条件包括流域区位、流域气候特征、生物资源优势、水资源和土地资源概况等自然和社会经济各个方面。

二、在知识应用中培养演绎推理能力

演绎是与归纳相逆的推理过程,即从一般地理规律推导出个别地理事例的过程。由于地理同类知识的知识点多,加上地理新教材注重演绎式内容体系,地理演绎能力越来越重要,越来越常用。因而地理知识的恰当合理的运用,能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演绎推理能力。例如,从商品谷物农业的特点(机械化程度高、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专业化程度高),区位条件(自然条件优越、交通运输便利、市场广阔、地广人稀、机械化水平高、农业科学技术先进),发展方向(从改进生态环境入手,坚持开发、利用与治理、保护相结合,坚持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统一),可以演绎到美国和我国东北、西北地区的农业发展等。这样,既可避免学生在回答有关农业问题时缺乏答题方向,又可提高学生的推理能力。又如,如伦敦,虽然有严重的空气污染,但缺乏高温和强光条件,就可推知伦敦不会产生“光化学烟雾”事件。再比如江西南昌,在7、8月份常有伏旱天气,易形成高温和强光,如果再有严重的空气污染,就很有可能产生“光化学烟雾”。

三、在新旧知识联系中培养类比推理能力

地理类比能力是地理思维能力中颇有特色的推理能力,是从个别地理事物推知其他个别地理事物的能力。地理类比并不具备充分的推理条件,带有猜想的成分。在没有现成的地理原理可用的情况下,地理类比有时可以推导出地理事实,乃至揭示出地理原理。所以,地理类比虽然不尽可靠,但具有一定的创造功能。在地理教学中应当养成学生正确的类比意识,既敢于进行类比,又注意不造成错误。?在地理教学中,应提供地理类比获得成功的机会,使学生养成正确的类比意识和类比方法。例如,学习拉丁美洲的巴西,不急于展示教材中的现成材料,而引导学生回忆南部非洲在地理位置上与巴西类似之处,然后从南部非洲的物产推出巴西的物产——可可、咖啡、香蕉和甘蔗。又如,学习欧洲岛国英国,可以从东亚岛国日本来作类比,推出海运发达,进口原料,出口制成品,渔业发达,果菜进口等。现在重视了农业之后,利用高科技,在粮食自给方面进步很大。虽然地位有所下降,但钢铁、造船、汽车、电子、纺织均为两个发达国家共同的工业部门。地理事例中有一些似乎相似实则不同的事例,应当明确指出其不可类比,杜绝不正确的类比发生。例如,地球上的“五带”与中国的五个温度带,虽然名称类同,范围上有的大部分重叠,但却不能轻率类比。

篇3

【关键词】素质教育 初中数学 减负增效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17-0069-03

随着素质教育理念深入人心,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已经成为初中数学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任务,但如何实现“减负”与“增效”的有机统一,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笔者认为,教师作为数学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无疑在“减负增效”中承担着最重要的职责,因为学生学业负担过重主要体现在作业负担、识记负担以及心理负担上,这都与数学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思路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必须首先转变教育观念,减轻学生在数学课堂上识记、作业、心理等方面的压力,通过有效的教学手段,充分激发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的主体意识和学习潜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变数学“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逐步实现初中数学教学的“轻负担、高质量”。

一 初中数学教学中强调“减负增效”的必要性

1.教学环境过于封闭,课业负担过重

对于现阶段的初中数学教学来说,很多教师在教学中过分依赖教材,在课下又会布置大量的数学习题,在强化学生解题能力和应试能力的同时,反而忽略了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和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其实,现实生活中的教学素材和教学资源是非常丰富的,尤其是学生身边生活化的教学素材,是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知识应用能力的重要资源,但是由于初中数学的教学环境相对封闭,学生在课下的课业负担过重,所以学生在课下自主学习和实践的空间非常小,限制了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与发展。

2.教学方法过于单一,教学效率不高

受传统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很多学校的数学教学还是以中考为导向的,这就使得很多教师将教学重心放在了学生数学学科应试能力的提高上,并采取单向、统一化的教学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压缩了学生独立思考和互动学习的空间,没能凸显出数学课程开放性、实践性、主体性的教学特征。而对学生数学情感等方面的教学却只能停留在理论阶段,很多学生并没有内化成为自己的数学学习情感,无法充分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潜能,所以教学效率不高。

3.学生的主体性不强,师生关系不够和谐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实效性的高低,有时取决于学生个人的学习方法和努力程度,但有时与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引导措施也存在很大的关系。由于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限制,很多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的学习只能处于被动、从属的地位,个人在课堂上的主体性地位无法得到有效保障,加上教师与学生的互动较少,所以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不和谐的,导致初中生普遍缺乏良好的数学自主学习习惯,没有掌握正确的数学学习方法,很多学生看似学习很用功,但是学习效率非常低下,久而久之,可能直接影响到学生数学学习的自信心。

二 初中数学教学中“减负增效”的开展策略

1.重视教学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需要教师深入贯彻和落实生本教育理念,在课堂上尊重初中生的学龄特征和数学学习规律,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尽量选择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素材和教学形式,多留给学生一些思考和反思的空间,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学习热情的保持,降低学生数学学习中的心理负担。对此,初中数学教师要做好教学设计工作,在课程导入上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力。例如,

在初中数学图形认识初步的教学中,教师一开始可以先就生活中多姿多彩的图形进行展示,如钻石的形状、雪花的形状等,通过生活中一些图形的展示,让初中生充分感受到几何知识的内在魅力,激发出主动学习的兴趣,有效地集中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的学习注意力,实现“减负”与“增效”的有效统一。

2.善用情感教育手段,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初中生由于正处于人生成长的关键阶段,很多学习行为和学习习惯还需要情感上的引导,加上面临中考升学的压力,在数学学习的情绪和心态上容易出现波动。所以,初中数学教师要想保证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就需要积极利用情感的教育手段,多同学生进行情感上的沟通,构建和谐化的师生关系,要用自己的爱心和包容心去关心学生的学习,舒缓学生在数学学习上的心理负担,促进学生心理素质和智力素质的同步改善。例如,在初中数学一元二次不等式组的教学中,很多学生在解题中经常犯错,这主要是因为学生一元二次不等式的基础知识不牢固或者解题过程粗心造成的,甚至产生了一定的心理压力,教师只要对学生进行合理引导,就能提高教学的实效性。所以,初中数学教师要改正自己以前高高在上的教学姿态,要同学生进行平等的相处,与学生“打成一片”,先把学生的学习情绪调动起来,用个人的积极情感去化解学生内心的坚冰,然后再开展相关数学知识的深入讲解和错误的纠正,这样往往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有效地保护学生的学习自尊心和自信心。

3.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做到“因材施教”

初中数学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成绩千差万别,而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却又不尽相同,同时每个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基础也大不相同,所以初中数学教师要想保证数学教学的“减负增效”,就必须摒弃传统标准化的教学路线,充分顾及到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做到因材施教。初中数学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习惯以及个性化特征设置有层次的问题,制定差异化的教学方案。例如,有的学生学习成绩差、压力大,是因为学生的数学基础比较薄弱,有的学生则是缺乏学习兴趣,还有的则是没有掌握正确的数学学习方法,初中数学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这些情况对学生进行合理分组,分别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目标、教学任务,充分激发出不同层次学生的数学求知欲和探究欲,让每个学生在初中数学课堂上都能够学有所长、学有所获,这样才能将“减负”与“增效”落到实处,促进初中数学教学实效性地不断提升。

4.丰富教学手段,活跃课堂教学氛围

传统的数学教学方法、教学模式过于单一,难以吸引学生,不仅不利于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缓解学生内心的学习压力,而且也限制了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当结合初中生的心理特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增强数学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营造出轻松、和谐的数学课堂教学氛围,激发出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应有的主动性。例如,初中数学教师在讲“四边形内角和为360°”这个知识点时,完全可以引入游戏教学法,让学生提前准备好纸板、剪刀等工具,在课上玩“拼图游戏”,如让学生对四边形的四个角剪下来,拼接在一起,看看能否组成360°的角。这种游戏教学手段在初中数学课堂上的引入,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和理解,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理论知识,降低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的记忆负担,也同时活跃了课堂氛围,为高效课堂的构建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5.指导和培养学生的自主反思能力

教师作为初中数学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数学教学活动中需要正确地发挥自身的引导性职能,全方位、多角度地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反思和总结,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创新能力和自我纠正能力。一方面,教师要摒弃题海战术,引导学生在数学解题过程中反思、掌握各种方法和技巧,总结不同题型的解题规律和方法,整理个人的数学思维过程。另一方面,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集体讨论中反思,通过合作性学习、集体讨论等形式,促进学生对个人学习差距的分析,增强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如此一来,不仅充分保证了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也让学生自己从传统被动学习的数学教学模式中解脱出来,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及时的查漏补缺,学习效率将会得以明显提升。

6.利用多媒体技术,提高教学效率

篇4

关键词: 严 宽 理解 尊重

“严”是许多方面中的一点。俗话说得好,“严师出高徒”“严是爱松是害”,古人云“教不严,师之惰”。可见学生的成长,离不开老师的严格要求,就班主任来说,更加责无旁贷。

笔者认为,当前的学生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年龄特征、性格心理特征。社会环境(诸如媒体)影响了他们的心理氛围。如果在教育的过程中滥用“严“字,很可能会适得其反、事倍功半。这一点,很多班主任老师都有不少的体会或教训,甚至于个别学校出现学生自杀事件,我们的目的都希望学生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但我们也不能完全站在我们的立场去要求学生,也要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所以“严”是要有限度的。“严”体现在两个方面:(1)外在的,即我们所能看到的,比如:严格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不迟到、早退,按时完成作业,团结学生,等等;(2)内在的,表现不明显或者我们看不到的,比如说:有的学生很守规矩,但是就缺乏那种活力,感觉就像是机器。如何让学生严格要求自己?这是我们一直努力探寻的问题。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如果没有了规矩,教育也就失去了方向。因此,我认为:我们首先要引导或者培养学生的最基本的道德品质,努力在思想上从严要求,培养他们积极主动、正直诚实的品德;在学习上从严要求,培养他们勇于探索、刻苦钻研的学风;在纪律上从严要求,培养他们遵纪守法、规范道德的风气;在人际方面更要从严要求,使其形成集体观念。“严”要严到心,学生难免会受各种环境影响,经不起诱惑,会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要培养学生面对问题的勇气,要和学生一起分析: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怎样去防范?更要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出现了这样的问题,我们该怎么解决?“严”要严到心,要逐步培养学生自主独立的信心。

古人云,人无完人,由于初中学生正处于特殊的成长过程,他们虽然都有向上的心理,但他们的是非好恶标准不完善,避免不了要“犯错误”。他们的思想、心理、性格属于向上发展时期,还不成熟,具体表现在对事物的认识有失偏颇。我们允许学生犯错误,但不能犯同样的错误或者知错不改,我们之所以进步,就在于经历很多失败才找到成功,要让学生在经历失败的教训之后去学会总结。

他们平常犯错是正常的行为特征,我们常说的学生“可塑性强”正是这一种情况下的班主任工作方面的思想支配。班主任要了解每一位同学的个性、特点,针对他们所犯的错误,对他们进行耐心细致的教育,要分析研究造成他们犯错误的各种动机。然后对症下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着重指明方向,严格要求,又春风化雨,循循善诱。如果一味地宽容,是对错误的姑息。如果予以一顿严厉的批评,又会产生敌对、抵触。所以,在特定背景下,应给予特定的对象一些宽容。矛盾的感情很可能变化,并由此引起对特定行为的自责,教育效果就可能不是简单粗暴的批评所能替代的。从这一种意义上说,“严”是爱。“宽容”也是一种爱。宽严相济,刚柔并用,师生关系才能和谐融洽,互相尊重。

那么,在实践中,怎样体现对学生的宽容呢?

首先,应该允许学生犯错误。

犯错误分主观和非主观,主观犯错一般由于思想负担过重或者受外界环境影响等,比如说:学生物理比较差,今天挨了老师的批评,心里压抑,学生就会采取不同的方式排解,有的会抽烟,有的会喝酒,有的称病逃课等,想尽办法消极软抵抗;还有的成绩一向比较好,偶尔考差一次,情绪低落;还有的学生想要买特想要的东西,家里不给钱,不能达到目的,也会出现放纵的行为。学生的主观犯错多种多样,针对学生的不同行为,我们要走进学生的心里,了解他们的心声,了解产生这些行为的原因。俗话说:治病要除根,我们必须要以和学生平等的姿态,站在学生的位置,给学生讲解抽烟、喝酒或者放纵自己会给他人或者家庭,以及社会造成的危害,鼓励学生放下包袱,释放出心中的不快,保持愉快的心情去努力学习;非主观犯错,是由于学生本身对事物的判断能力还没有达到,或者经不起诱惑,比如上网,对学生来说,网上许多新奇的东西太具有吸引力了,由于平时的课业负担较重,一上网就可以忘记一切,没有压力全身心地投入到游戏当中,在游戏里实现自己的某些愿望,从而获得成就感。一开始只是偶尔玩玩,但是一回到现实,就感觉孤独没有方向,面对繁多的作业有畏惧感,上课开始走神,随着时间的推移,开始逐步沉迷于上网,感觉只有在那里,才能找到自我。如果出现这种现象,我们自己应该先反省,学生为什么会对网络痴迷,作为班主任,我们为什么不能比网络更有说服力或者影响力?我一直在反思。我们平时必须和学生打成一片,以身作则,同时,用身边的好人好事去慢慢感化他们,让他们有看得到的榜样,平时细心关心他们的思想、学习、生活,以及家庭,切实帮他们解决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犯错误的学生在思想上的变化是正常的,从犯错误到纠正错误的过程,包含了醒悟、转变、巩固、稳重的变化过程。波动一般出现在转变和巩固之间,只有认真观察、捉住矛盾,趁热打铁教育才有助于其向好的方面发展。但也不能操之过急,要允许他们有认识和转化过程,却又不能淡然处之,无动于衷,而放弃对他们的指导和影响的机会。要以最大的耐心,施加细致的影响,期待他们的回心转意,尽快走到正常学习的轨道上来。

其次,要尊重学生,理解学生。

前文已谈过,中学生在心理上还不成熟,对事物的认识处于朦胧状态,他们有较强的自豪、自信、渴望独立的心理需求,而又往往不能实现自我。对待这一时刻的学生,最重要是尊重他们。尊重才能密切师生情感,才能开发创造,才能激发其锐意进取的心理。当然,在这一过程中,受认识水平方面的影响,可能某些学生会误认为老师的这一种尊重是对自己的迁就,甚至认为是老师的妥协,因此,教育工作者应注意真正地尊重学生,应体现“因人制宜,因事制宜”的原则,不能一味认同。既要做到柔情相待,又要因势利导,明确方向,严格要求。比如,某些老师在处理学习较好的学生的问题时,会采取迁就的态度,认为只要学习好就行了,但我个人认为:学习好不能代表什么都好,所以我在处理这类问题时,采取引导的方式,先表扬学生的学习,而后再细心地关心一下其最近的学习、生活,最后再问到今天的问题,对于其所犯的错误,我用夸张的表情表示惊讶:不会吧,你这么聪明,学习这么好,这么要求上进的好学生怎么会犯如此的错误呢?是不是最近遇到什么事了?还是有其他的什么原因?总之,对他所犯的错误表示不相信,让学生在这个时间段里反省自己,而后表示坚决相信他不会犯这样的错误,即使是现在真的犯了,以后永远也不会再犯了。在处理个别后进生时,应实事求是引导学生正确对待自我,不苛求他人对自己的盲目尊重,要善于发现后进生身上的闪光点,要多表扬学生的优点,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及时纠正自己的行为,努力适应班集体的要求,用实际行动赢得尊重。

同样,教育心理学的原理告诉我们,理解可以给人以友善,给人以鼓舞,给人以安慰,给人以心理上的平衡。由于中学生的生理、心理的特殊性,他们对“理解”的需求极为强烈。如果我们以成人的体验去理解学生,用成人的观点要求他们,或者是拿自己的学生时代与当前的现实作比较要求他们,用传统观念要求现阶段的学生,这样的结果只会是事倍功半,还可能是适得其反。须知,时代在发展,人也在不断地进化,在现阶段,我们要经常学习研究教学理论,在工作中,虚心分析学生的心理需求,以诚相待学生的正确意见,主动接触了解他们的所想、所需、所求,从而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把握学生的心理活动,促进相互理解。这样,师生之间心理差距缩小了,两者之间的沟通变容易了,相互间的理解更真诚了。

篇5

【关键字】体育课程与教学继承改革发展

在步入新课程改革以后,教材体系发生了重大的变革,教师有了更多的创造性地处理教材的自。因此,在继承传统体育教材优势、全面地理解教材内涵的基础上,所以,教师安排教学内容要尽量体现出“新、奇、活”的特点,并采用多种多样的、生活化的教学组织形式,使学生获得强烈兴趣和新鲜感,以增强教学的吸引力。

初中体育是学校体育是小学体育的更高层次和阶段,具有与社会体育衔接的特点。我们应从教育、体育、社会、生物、心理等多方面发挥高校体育的功能和效益,使大学生在完成学业走向社会之后,仍能从事有效的体育锻炼,乃至将之贯穿于整个生命过程,这样就从社会生活的高度把握了体育教育的真谛。

拓宽课程设置

1.加强体育理论课教学。因为学生从思想上加深对体育的认识和理解,再加上懂得科学的锻炼身体的方法,这样将易产生参与意识,调动他们锻炼身体的热情与积极性,这也是加速体育社会化的一个重要条件。

2.在课程设置上,原来教学大纲规定的是以田径、体操、球类为主的“拼盘式”体育课教材,内容多教学时数少,对学生的身心缺乏认识,因此学生对所学的体育项目既难掌握又难激发学习兴趣。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新的体育教育思想,结合我院的实际情况,确立了以运动与、身心健康和社会适应为目标的新教学模式。新教学模式是通过第一学期健康体适能课程的学习,全面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改善身体形态和机能,增进健康,打下良好的基础;在第二、三、四学期开设选项课,通过选项课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2—3项健身运动的方法和运动技能,还能够利用自己所学到的体育知识和一技之长,成为一名体育积极分子和体育骨干,去带动和组织身边的人群,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去享受运动的快乐,从而提高生活质量。这样基本上能够体现因材施教,分别对待的原则,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能较好地完成学习任务。

在实施新课程中,要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首先教师要加强道德修养,提高教育学生的能力。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思想意识都会产生决定性的影响。教师要以身作则,做好表率,要有事业心和责任感,认真做好本职工作,努力学习新的教育理念,深入理解新的教育思想,切实提高教学水平和思想教育能力。在教学中,要戒出粗俗的语言和散漫的工作作风,经常保持良好的仪表和教态。当学生有缺点错误时应采取说服教育的形式,做到实事求是,以理服人,循循善诱,启发自觉。对学生多表扬少批评。在表扬和鼓励的同时,指出他们的不足,肯定他们的成绩,以便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教师的教育作用关键取决于对学生的态度。在教育学生时要做到:诚心、热心、关心、耐心和爱心。不简单粗暴地训斥学生,不体罚学生。教学中注意使用术语和文明语言,不使用土语、方言和大粗话。思想教育不是简单的说教,教师要提高思想教育的能力,注重调查研究,讲究方式方法,把思想教育寓于体育教学之中,在新课程中抓住一切有利时机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

一、对体育教学内容选择的几点做法

课程改革并不是不假思索地全盘否定,传统教学内容是我们体育工作者几代人实践总结出的结晶,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较大的成果。教学内容的选择还要以传统的教材为框架,根据课程目标进行选择、取舍、组合,改变过去那种纯粹为学习某项技术动作或提高某项身体素质而教学的思想。大家都有体会,传统的田径教学学生最害怕,教学效果不理想,是不是就此将其删除呢?基本的跑、跳、投就舍弃呢?这显然是不行的,我们只能对这些内容进行适当的改造,将一些竞技性、成人化的项目内容简化其方法、规则,降低难度要求,使之适合儿童特点。如足球扩大球门,篮球降低篮板高度,跳远按实丈量成绩等。将正规化的动作进行变形,将简单的游戏变复杂,变得更有趣。

对现有教学内容的进行延伸、拓展,使学炼内容生活化。延伸和拓展现有的教学内容是指学生从单一的技能、技巧学习向提高综合运动能力和实际生活所需要能力方向发展。如跳高中直线助跑、斜线助跑、弧线助跑;跨越式、剪式、俯卧式、背越式;联想生活实际模拟实效动作,如跌倒后的滚动;在利用现有教材内容教学的同时,教师要注意启发学生动脑运用联想,扩大教学效益,发展扩散性求异思维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创造学生自己见过或超越现有能力的动作方法,以此来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培养。

开发利用民族、民间传统体育内容,发展新兴体育运动项目。民族、民间体育项目也是重要的体育教学内容,它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和深远的社会影响。对一些适合教学需要的内容就可以直接引入运用,如踢毽子、打陀螺、滚铁环等;对一些基本适合教学需要的内容改编后再运用,如跳竹竿等;把这些教学内容引进课堂,不仅有利于民族体育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将时代文化注入民族、民间传统项目中再回归社会。

此外,还可以开发一些民间通俗教学内容,如空的饮料瓶装上水或沙可以做投掷物用,装上五颜六色的水可以做标志物用,旧报纸可以做成纸棒、纸球、纸飞机等做投掷练习,利用这些简易、安全、实用的器材资源,一物多用,不仅可以丰富教学内容,而且可为教学目标的达成提供有力的保障。另外,教学内容选择还要注意时代性,贴近学生生活,关注学生生活经验,如流行和时尚的街舞、芭啦芭啦舞、独轮车、滑板、健美操等竞技和休闲运动项目都可以引进课堂作为体育教学内容,当然引进这些新兴运动项目不能盲目,不能为了求新鲜、赶时髦,一哄而上,也要根据学校的条件、教师的能力、学生的兴趣适量选择。

二、体育教学内容选择的建议

注意教学内容的基础性。体育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体育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学习内容,以增进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它具有鲜明的基础性。新课标提倡淡化技术教学,注重学习过程,注重学生学习兴趣,但学生不掌握最基本运动技能,不具备基本的跑、跳、投能力和身体素质,那么学生在学习中就会感到吃力,对体育课便失去信心、失去兴趣,日后就不可能在体育学习、锻炼中挑战新的运动项目,因为无论什么类型的运动都要以一定的基本运动能力和身体素质作保障,因此,教学内容虽千变万化,始终要注意其选择的基础性。

教学内容的选择要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体差异,确保每一个学生平等受益。体育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这反映了学生主体的呼唤和需求,在选择教学内容前,要深入到学生中去考察和分析,了解学生体育兴趣、爱好、个性心理特征、实践能力,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在身体条件、心理个性、兴趣爱好和运动技能等方面的个性差异,尽量让学生通过自身努力都能达成教学目标,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和成功的乐趣,以满足自我发展的需要,不一定苛求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和严密性,同一个内容针对不同学生提出的不同的要求和目标将教学内容分解、分级让学生选择练习,真正做到因材施教,确保每一个学生平等受益。

教学内容选择要注意学生的运动兴趣,确保每一个学生终身受益。体育教学主体是学生,选择的教学内容要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喜好,要精选既受学生喜爱,又对促进学生身心发展有较大价值,有利于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的体育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作为教学内容,保证学生在身心健康发展的基础上有专长,并能加以运用,可根据学校的场地、设施等条件,确定一些教学内容范围,让学生根据自身条件和兴趣、爱好进行选择,学生自己喜欢了就会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学习,从而全面发展体能和提高运动技能,培养学生积极的自我价值感,发展个性,奠定终身体育基础。

正确理解和处理教材和教学内容的关系。教材是有别于教学内容的,教材是教学内容的一部分,作为教师有权利并也有义务进行安排,把教学内容由过去的死性变活性,进行合理科学的选择,把握好继承与发扬、创新与升华的关系。发扬是建立在继承原有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升华是在原有创新内容基础上进行提高,这样建立起来的教学内容体系就比较牢固。

教学内容的选择要与学校的硬件设施相结合。新课标突出强调尊重教师和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性,而场地、器材等硬件设施是客观存在的因素,每个学校的条件各不相同,加上学生的信息面来之较广,所选择的内容往往超过实际情况,在教学内容的选择过程中,首先要让学生对学校这些硬件条件有一个比较清楚的了解,或者让学生根据内容所需要的器材,尽量让学生去发明、制作简易的器材来代替条件限制的器材,这样所选择的内容学习起来更有效果,教学意义更加深远。

教学内容的选择是为完成课程目标服务的,选择教学内容要更多地研究它的功能和价值,既能促进学生身体健康,也能改善学生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从而有效地将自己从“教教材”转变到“用教材教”的轨道上来,使体育课程真正成为学校教育“育人”的有机组成部分,实现体育教育的理想目标——既育体又育人。

三关于体育教学的几点看法

教学是一种创造性活动。教学的创造性,首先体现在教材处理创造性上,其次体现在编制和优化教学方法创造性上,再次体现在个性化教学风格上。纵观优秀教师的教学风格,有的教师善于抒情,上课感情充沛,形象感人,使学生在强烈的感染中受到教育;有的教师擅长训练,上课时,传授方法、指导实践,使学生在实践中增长才干;有的教师注重思维,上课时,巧设情境,启发引导,使学生通过积极思维增长聪明才智;有的教师追求生动,讲解、示范,引人入胜,出神入化,使学生在美的享受中获得知识并掌握技能……新课程标准与新的课程理念,要求教师树立特色意识,形成个性化的教学风格并避免成人化、竞技化、单一化、模式化、公式化。要实现自我超越,努力形成具有个性化的教学风格,就需要教师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勤于学习,勇于创新、善于积累,总结提高。

(一)实行教学民主,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体育与健康课程关注的核心是学生身心发展的需求和情感体验。教学中实行教学民主,努力营造宽松、民主、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学生才有可能主动积极地、心情愉快地进行创设性的学习与锻炼,其主体地位才能得到充分体现。实践表明,主动参与学习比消极学习有效得多。当学生以自我评判和自我评价为依据,把他人评价放在次要地位时,独立性、创造性和自主性就会得到发展。教学中常常有一些学生提一些新奇、古怪的问题。对此我们不能视作离谱,而应积极鼓励他们质疑,鼓励他们标新立异。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自学、自练,提高自评、互评能力,使他们在自己的观察、思考、想像、模仿、设计等实践中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增强自信心,释放智慧潜能。教师在安排教材内容、选择教法时应考虑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在教学中应考虑如何巧妙地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进行自主学习,构建能激发创造思维的具有创新功能的体育教学模式,如“启发式教学”“成功体育教育”“自主探究学习”“小团体教学”“情境教学”“发现探讨”等等。

(二)开发课程资源,挖掘创新因素

开发与合理利用课程资源,提高现有体育器材与设施资源的使用效率以及充分利用体育信息资源,是深化学校体育教学改革,提高体育教学效益的重要内容。培养学生积极的、主动的、创造性学习能力是体育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实现这一目标,应结合本地区、学校的实际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开设体育选修课,根据大纲要求和学校实际情况,适当增加九年义务教育阶段任选教材和高中任选教材比重。②加大学生任选教学项目的比重,初中以上年级增加自选学习内容。③重视体育信息资源,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如广播、电视、网络,获取体育信息,开阔视野和更新课程内容。④进行现有运动项目的改造,根据学生不同的需求,简化规则,简化技战术,降低难度要求,改造或自制器材。⑤引入和推广新兴运动项目,可根据本地、本校的实际情况在教学中适当选用软式排球、轮滑、简易保龄球、健美、攀岩、现代舞等新兴运动项目。⑥开发民族、民间传统体育资源,如少数民族舞蹈、踢毽子、滚铁环、抽陀螺等。⑦加强课外、校外体育资源的开发,在校内充分利用各种体育活动和竞赛,在校外充分利用家庭、社区及各种体育俱乐部活动。⑧合理利用自然地理课程资源,开展日光浴、有氧操、游泳、爬山、滑冰等活动。也可以利用体育游戏这种特殊的活动方式,让学生自己或分组创编体育游戏,并由师生共同进行评价,以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团队精神、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

(三)要注意非智力因素的发展

教学中既要注意学生智力因素,即注意力、观察力、思维力、记忆力和想象力的发展与培养,也要注意学生非智力因素,即动机、兴趣、意志、情感、气质与性格的发展与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好奇心、求知欲以及勤奋、刻苦、进取精神,并不是直接来自教科书,而是来自教师的精心培养。一个人的成功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共同发挥作用的结果,在智力相同的条件下非智力因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体育学科是学校教育中十分重要的方面,它与其他学科既有一致性,又有自身的鲜明特性。体育科学不仅为学生提供了特有的、广阔而开放的学习环境和活动空间,而且提供了充分的观察、思维、操作和实践的机会,对培养与开发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掌握现在和将来乃至终身体育需要的健体知识、技术和技能,必要的体育文化素养,表现出很强的优势。因此,要注意创设一个使学生敢于质疑的宽松环境,全力保持学生的好奇心和积极性,引导、帮助学生进行正确的思维,寻求正确的答案,真正使学生感受到探究的乐趣,初步建立创新思维模式,初步形成创新意识。

(四)实施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策略

根据学生的需要更新教学方法和手段,为其创设一个独立练习的时间和独立思维的空间。在运动技能形成过程中让学生自我表现,发展个性,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学生创造一个充分展现自己特长的机会,鼓励学生敢于展现自己的创造能力,展现自己实践中的创新成果。这种展现又推动他们去思考、去探索、去创新。

教学研究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也是体育教师可持续发展的动力。要从教学理念、教学策略、教学模式、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等方面着手,研究改进体育与健康学科的基本规律,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理论指导实践的原则,及时将最新的科研成果运用于教学实践。教学方式的创新涉及方方面面,要把宏观的理念落实到实际教学中,并变成可操作性的内容,逐渐缩短理念和行为的差距。真正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把学生的今天和未来的发展联系起来,建立起一个始终能够保持教与学动态平衡的具有生命力的课堂教学改革创新机制。在课堂教学中注意保持他们质疑问难的积极性,逐步培养他们应用证据和逻辑进行理性批判、反驳、提出新假设以及倾听不同学术观点的能力。另外可通过综合课程、核心课程以及课外学术活动等多种形式,引导他们从多学科的角度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逐步形成跨学科学习、研究能力,初步掌握跨学科研究方法。

【参考文献】

[1]曹可强.体育教学大纲与课程标准之比较研究[M].上海:体育科研,2005.

[2]符谦.对新课程标准下的体育教材的理论与实践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4.

[3]赖天德.学校体育改革热点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

[4]姜丽.我国体育教大纲与课程标准的比较研究[M].人民教育出社,2003.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篇6

然而科学素养的内涵却是在变化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科学素养的理解渐次扩充,科学素养概念是一个需要与时俱进的概念。因此,我们必须以动态的观点来看待和理解科学素养这一概念。虽然世界各国学者对科学素养的内涵见解各异,但不乏共同之处,结合国内外学者对科学素养的观点,联系我国教育、教学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科学素养应包含科学知识和技能、科学方法和能力、科学品质、科学人文及科学的社会影响等等要素,这几大要素构成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有机整体。提高全体学生科学素养已成为一个深入人心的教育口号,《科学》自身特点在培养科学素养上有其独特的功能,因此,在科学教学中渗透科学素养无疑是一个值得深入探究的问题。

一、充分挖掘教材内容,普及科学知识,使学生具有基本的科学知识和技能

科学知识是人们通过实践获得的关于外部世界的一种认识,也是对外部世界的事物和现象的本质的规律性反映。科学知识起着基础性作用,是培养和形成科学素养其他要素的载体。科学课是一门综合理科课程,包括科学探究,生命科学,物质科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科学内容多数与日常生活和自然现象密切相关,而且广泛渗透在各门学科中,并和各种产业及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科学知识不仅能让学生认识自然,掌握基本科学技能,而且对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及进一步学习其他科学技术,都是十分重要的。科学知识科学地解释了自然界的各种科学现象,深刻地揭示了自然现象的本质,极大地开阔了人类的科学视野,提高了人类的知识水平和生活质量。现代社会需要公民具有基本的科学知识和技能。

因此,我们在科学教学过程中要发挥科学知识在科学素养中的基础作用。科学教材所蕴涵的科学知识是很丰富的。我们在科学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教学科学基本的主干知识,还有注重教材中的阅读材料,做一做课外实验,学生课题等内容也要充分挖掘,用未来的眼光分析未来人所需要的科学基础知识,选取那些对学生的终身学习、自身发展以及学生认识世界、面向社会必不可少的科学知识。保证科学基础知识结构能够在学生今后的学习中真正发挥基础作用,能使学生具有学习更多知识和具体方法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二、发掘课程资源,在教学方式多样化的前提下,倡导自主学习和探究式教学,培养学生的科学方法

科学方法是人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中总结出来的正确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科学方法是人们揭示世界奥秘、获取新知识、探索真理的工具。科学方法的内容是丰富的,它包括观察方法、实验方法、调查方法、测量方法等经验性一般方法,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类比、假设、理想化方法等理论性科学方法,以及光谱分析法、受力分析方法、数据处理方法等具体科学方法。科学课程体现了学科既是一种知识体系,又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和探索过程,该过程是人类和自然界之间的一种试探和对话,也即从科学学科内容中提出来的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科学课程整体上是由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组成的,科学方法比科学知识具有更大的普遍适用性。从这个意义上讲,学生掌握科学方法比科学知识更加重要。

研究表明,学生对科学的过程和方法的理解仅靠“听”是不可能获得的,在新的历史背景下,建构主义强调学习的自主性、情景性。建构式的科学教育更加强调的是科学探究过程,而不仅仅是了解问题的答案;是批判性的思维,而不仅仅是记忆。也就是说知识既是认识客观世界的相对真理,更是不断发展认识的探索过程;知识既是事实、概念、规律的系统描述,更是获得知识的方法。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传统科学教学紧扣考纲,尽量缩短认知过程,强调应试训练,没有使学生积极参与探索科学过程,学生很难体会到科学家在探索过程中的思想和方法,陷入一种墨守成规的学习习惯,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科学素养得不到充分发展。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是教育的根本追求。因此,我们在科学教学过程中教学方式应灵活多样,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设法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和科学决策的过程,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方法和能力。

三、规范行为,养成科学品质

科学品质是指科学所具有的价值标准,也即科学研究中科学家们的行为规范。包括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价值观等内容。科学教育在某种意义上是播种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意识。我们在科学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严格要求学生,对一些涉及学生科学素养培养的行为和品质,要有规范来教育、约束学生,使他们逐步形成科学的习惯。如在科学实验时要注意培养学生求真、求实、客观、实事求是的态度和爱护器材的品质,平时要用严谨、科学、规范的科学语言分析、解答科学问题。另一方面,科学知识的创造与发展都是一代代科学先贤艰辛探索的智慧结晶,在科学发展史上,无数科学家以严谨的态度、辛勤的劳动、无私无畏的精神为人类的科学事业而耕耘、献身,他们的高贵品质为青少年学生树立了榜样。我们的青少年能够从中汲取多方面的教益。通过这些教学,我们可以培养学生不盲从潮流,不迷信权威,能对传统文化合理怀疑和采取分析批判地继承;使学生能够接受科学新生事物,能面对习惯势力不屈不挠,激流勇进;使学生对科学有勇于探索、锲而不舍的顽强意志。另外,科学概念的形成,科学定律的建立,科学的重大发现,都汇聚了许多人的研究成果,在此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科学的价值标准,宽宏大度、谦恭能达,具有民主、平等、自由合作精神,使其具有良好的科学品质。

四、营造充满人文的科学教学环境,培养学生的科学道德伦理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使学生成为积极向上、自主学习、人格健全的人。科学与人文是相辅相成的,没有人文的科学是跛脚的。现代科学技术在推进人类社会高速向前发展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严重的社会问题,有些已危及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甚至带来巨大灾乱。如各种污染,计算机病毒,杀人武器等。

因此,我们在科学教学中应该渗透人文教育,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主体人格观念,充分肯定学生在自然、社会中的地位、作用和价值,使其能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集体、社会、自然的关系,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使其得到完美和谐的发展。首先,用辩证唯物主义对待科学事业,应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认识到科学应以造福人类为目标,同时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积极心态和热爱祖国、爱好和平、爱护生态资源的社会责任感。其次,引导学生去感受美、发现美,使学生获得美的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审美情趣。对称、平衡、有序、统一、简洁等都是科学美的具体内涵,例如,万有引力定律和电荷相互作用的库仑定律的相似性和简洁性,揭示了自然现象的多样性和统一性,就是一种内在的和谐之美。科学美是启迪思想的重要源泉之一。在科学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要培养学生人文精神,陶冶学生的情操,提升学生的精神世界,完善学生人格,最终实现把“自然人”转化为社会人、伦理人,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五、营造灵活开放的课堂,科学教学应与生活、生产活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的意识

学习科学的目的之一是进一步学习科学,发展科学,解决生活、生产中的实际问题。科学教学不应仅局限于课堂教学和书本知识的学习,而应通过多种形式与课内外、校内外的活动紧密结合,让学生广泛接触生活和社会。在科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通过多种手段,丰富和充实科学课程的内容,结合教学内容向学生介绍科学技术的新发展、新成就,使学生感到科学发展对社会技术的积极影响;结合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尝试利用科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体会到科学在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价值。这种将科学课程中学到的知识与日常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起来的做法,使学生体会到科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懂得科学的真正价值。尤其应提倡让学生自己去收集信息,处理信息,进行课题研究和社会调查。因为社会生活中的问题往往是比较复杂的,涉及多方面、多学科知识,通过这些活动能帮助学生理解科学技术发展的整体化、综合化特征,能合理地将科学知识与社会生活问题进行有机整合,在一定程度上发展了学生参与科学决策的能力。将科学课程中学到的科学知识和日常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既发展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又培养了学生用科学眼光看问题,用科学头脑想问题,即培养学生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提高他们真正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让学生在与自然社会的互动中获得完善和发展,增强学生的科学意识。

科学是由一系列事实、公式和法则建立起来的,就像房子用砖砌成一样,但是如果把一系列事实、公式和法则看成科学,那就犹如把一堆砖看成房子一样。科学比组成它的事实、公式和法则要深刻得多。因为,科学不仅以其概念、原理和规律的科学知识揭示了自然界运动形式和物质结构的诸多真理,而且还以其在建立这种知识体系的过程中所凝结和升华的科学思想与科学方法推动着科学继续进步,科学本身就是科学知识、科学过程、思维方法以及科学文化的和谐统一。科学教育的根本特点是吸纳,其成果表现为学习者获取、感悟、把握前辈科学家的知识、方法、思想精神,本质上是一种继承,一种为学习者获得发展的继承。因此,在科学教学过程中不是舍本逐末地将科学看成林林总总的解题方法教给学生,而应从实际出发,使学生能对科学知识的本质有深刻的理解;掌握获得科学知识、技能和科学研究的方法;真正体会科学探究中的曲折而又闪烁着智慧的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过程,领悟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使学生能够深入浅出地理解科学思想发展的脉络,不再痴迷于题海之中;使他们既有智商而又有智慧,既有知识又有精神;使他们志向高远、憧憬未来,胸怀宇宙。总之要引导学生科学地面对自然、面对社会、面对生活、面对人生,使他们既有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又有科学品质、科学文化,成为具有较高科学素养的人。

参考文献:

1.李将辉.科学素养,你具备吗.读者,2004(22).

2.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

3.金兼斌.科学素养的概念及其测量.中国科技新闻学会第七次学术年会论文,2002(8).

4.田心.2005――世界科学年(WYP2005).中学科学教学参考,2005(1-2).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