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统计预测与决策论文8篇

时间:2022-11-01 15:23:18

统计预测与决策论文

统计预测与决策论文篇1

【关键词】应用型;统计预测与决策;教学改革;实践

统计预测与决策是研究经济和管理中各种不确定性现象的发展变化规律并做出科学决策的一门重要的方法论课程,是为经济统计学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必修课,本课程开设的意义在于学生能够通过本课程的理论知识与多门基础课程涉及到的不同的方法进行综合运用,科学地对统计与决策的方法进行相关研究,让学生能够意识到“管理的关键在于决策,决策的前提是预测”。同时也希望本课程的开设能够对培养具有社会经济与管理的预测决策工作服务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奠定基础。

在目前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的大背景下,如何实现培养与提升大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等目标是应用型高校建设的重中之重。20世纪70年代,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诸多学者对统计预测与决策理论逐渐开始重视并开始研究。从80年代起,我国出版了大量的关于统计预测的著作,当中的方法一般是回归分析、移动平均、指数平滑等,现代统计预测理论的创立与经济发展分不开的,较多地应用于经济增长预测、投资预测、财政收入预测等[1-3]。并且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步向其他领域延伸,同时与其他学科的交叉也日益广泛。在人口学、社会学、地理学、天文学等各个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4-5]。由此可见,该课程的有效学习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周四军[6]在该课程的教学改革中提出,将统计预测与决策分成两门课进行开设,并将课程教学课时重新分配,以期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李余辉[7]等人对统计学专业的统计预测与决策课程提出实验教学法,任务驱动法等方法教学改革,并取得良好效果。

统计预测与决策课程具有内容复杂、理论性强、应用性高等特点。目前该课程在大三下学期进行开设,讲授48个学时,3个学分,闭卷考试。由于该课程内容较多,教师在课堂讲授过程中,学生玩手机、不听课、逃课等现象十分严重。针对此情形,本文对该课程分别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考核方式等进行改革与探索。提出了“趣味”案例分析法,着重利用统计软件来进行实验教学,阶段性论文教学等方法,改变学生“一卷定乾坤”的现状,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主动性,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加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1 课程教材选择

该课程的教学设置之所以比较靠后,是因为它需要以经济统计学大部分的课程内容为基础,如《统计学基础》、《时间序列分析》等。同时需要以统计软件为工具对该课程中的案例进行数据处理、数据分析。目前传统课堂使用的教材主要是以讲授为主,教材的理论部分居多,适合学术型本科高校学生,现使用的教材不能满足应用型高校对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学需求,有必要专门针对于应用型本科高校进行教材编写,编制适用应用型高校的优秀教材。

2 “趣味”案例分析,提升教学水平

统计预测与决策课程本身的特点决定了该课程在课堂教学中不可避免要运用大量的实例来讲解统计预测涉及的理论方法及实证分析。由于该课程现拥有的教材数量较少,且受教材篇幅和教材编者专业背景的限制,在案例的选择中不可能顾及各类专业。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根据专业的不同选择相应的实例,结合专业背景进行举例、讲解,不能只是照本宣科,多举一些具有“趣味”性的实际生活的案例进行分析。如当下人人关心的切合实际的房价问题;黄山市作为一个国际旅游名城,在教学中可以渗入旅游城市的特色,让学生去调查并分析黄山市近几年游客满意度情况,对当地经济的影响情况,新兴起的“农家乐旅游”对当地居民生活的改善等问题;黄山市生产总值的波动情况,根据你选择的预测模型对为了的经济走向做出预测,对下一步的发展给出合理的决策。

3 加强实验教学,阶段小论文教学,提升教师素质

在统计预测与决策的教学与实践过程中,应该向学生多讲授关于该门课程的实践部分――统计软件的应用部分,给学生开设不同的软件操作实践课程,让学生多接触不同的软件,并对其进行适当的练习,并通过讲、练、评的教学模式,发挥学生的主动学习机制。

对于经济统计学专业的学生而言,熟练运用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才适应当下国家对人才需求,同时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也对学生有效掌握课程内容奠定基础;这充分表明加强实验教学环节对学生的重要性。同时为了巩固学生的学习爱情况,不定期布置阶段小论文,让学生对自己目前学习的知识进行实践与总结,这对教师的要求比较高,强度也较大,所以需要建立合理的教学梯队,不断完善该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重难点,建立教学内容案例集,习题集,实践操作题集等,不断提高学生对专业课程的兴趣,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运用统计预测与决策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 考核体系尚未健全

目前,该课程的考核方式为闭卷形式,以平时成绩30%与期末试卷成绩占70来综合评定成绩。平时成绩由课堂出勤、课堂作业、平时表现构成,大多数学生在平时成绩上都差不多,70分以上;由此综合成绩就单纯的有期末考试成绩而决定,可谓“一卷定乾坤”,本质上没有改变学生学习的不良风气,学生的惰性等现状。以2012级经济统计学专业学生为例,学生在期末考试测评中,平时分85分以上占总人数的95.8%,总评成绩85分以上的同学占总人数的51.38%,课程考核通过率为100%,只要是学生在考试前1个月进行突击,完全可以保证自己不挂科。

在这样的一种学习环境下,培养出的学生在专业的掌握上是不合格的,并没有真正的学到理论知识,也不懂得去实证分析,在这一点从2012级学生的撰写毕业论文的过程中可以得到证实,对此,在建设应用型专业的紧迫任务就是完善对该课程的教学改革,其中主要的一项考核体系改革也十分重要,改革内容为:1)建立有效学生学习过程记录档案、实验成绩记录档案、理论考试题库成绩等档案,一生一册;2)为该所有应用型专业课程配备专门的辅导教师;3)辅导教师需要对学生严格要求,认真负责。4)建立相关专业课程的各种题集,学生在各种考核中多套题同时使用,无重复题目出现,学生无法抄袭,这样可以有效杜绝抄袭现象。从而及时了解学生对学业的掌握情况,并及时采取相关措施。让学生对照自己的各项成绩寻找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并及时改正。虽然这样的做法对教师以及学生都是一个艰难的过程,不仅在行动上实施起恚在思想上也要慢慢引导学生从“被强制性”学习向“兴趣性”学习方向转变,最终,根据学生的各项表现及得分进行综合考虑该生是否顺利通过该课程,从而彻底改变“一卷定乾坤”的趋势,完善应用型高校学生培养的考核机制。

5 结语

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的路还很长,我校在应用型转型过程中,需要不断汲取成功转型兄弟院校的经验,着重以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对此需要不断加快应用型专业相关课程的教学内容的改革,探索出适合当前学科发展的新型教学模式,从而有利推进学校的应用型转型。

【参考文献】

[1]程毛林.基于生产函数的我国经济增长预测模型[J].统计与决策,2010(22):82-84.

[2]周鑫斌,赖凡,刘峰.《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8):42-43.

[3]杨世娟,等.灰色系统与BP神经网络组合模型及其应用[J].统计与决策,2016(24):82-84.

[4]卢维学,等.应用自回归条件异方差模型研究我国水力发电量[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2016,22(4):19-22.

[5]章锡俏,等.基于经济增长的高速公路诱增交通量预测[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7,39(10):1618-1620.

统计预测与决策论文篇2

关键词:经济预测与决策;教学改革;应用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我国高等院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高等教育正在由“精英”教育培养模式向“大众化”教育培养模式发展。独立学院作为教育市场竞争的产物,顺应当今社会发展的要求,将自己的办学目标定位于建设应用型大学和培养应用型人才。应用型人才的主要特征是具有比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毕业以后能很快地适应职业的要求。例如应用型统计学专业人才应具有较扎实的数学基础和良好的经济学素养,比较熟练地掌握统计学及金融、管理等方面的基本理论与方法,能较熟练地运用计算机分析和处理各种数据,能在企、事业单位和各经、管部门从事统计调查、统计信息管理、统计数据管理与分析和统计研究工作的应用型人才。“经济预测与决策”这门课旨在运用专门的统计知识研究经济问题,实用性很强,例如可以建立回归方程拟合经济模型,利用时间序列方法对股票收益进行预测等。同时这门课的理论基础涉及数学分析、高等代数、统计学原理三门课的内容,这三门理论基础课比较抽象、难懂,独立学院的学生数学基础本来就比较差,理解、掌握理论知识就更加困难,在学习经济预测与决策这门课程时遇到的困难有很多。因此,独立学院有必要对经济决策与预测这门课的教学进行深入地研究。

1、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教材难易很难适中

目前,还没有专门为独立学院学生编写适合他们使用的经济预测与决策这门课的教材,独立学院基本都使用母体学校的教材上这门课,母体学校偏重理论教学,而独立学院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注重实际应用能力,并且独立学院学生的基础比较差,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常常会感到很吃力。但如果仅仅按照统计工具书的步骤讲解。学生会感到困惑,不知道那些统计量是什么意思,最后的输出结果说明了什么问题等。因此,只使用母体学校的教材和只使用统计工具书学习经济预测与决策这门课是不行的。

1.2教学形式呆板

目前高校经济预测与决策教学,大多采用以教师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方式。教师普遍仍局限于课堂讲授的单向灌输式教学方式,属于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重书本理论、轻实践活动的“注入式”教学模式。教学中,教师注重基本原理和方法的介绍,很少做到把原理与统计分析方法在实际中的运用结合起来讲解,运用知识的能力未得到锻炼、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和使用统计软件的能力相当缺乏。学生对这种教学方式比较反感,因而失去学习的兴趣。

1.3考试内容和形式单一

考试是检验学生学习情况的主要途径,也是评估教学质量的主要手段。现在大多数的课程依然沿用传统闭卷笔试的方式,考试的题型主要有填空题、选择题、计算题、证明题、论述题等。这种考试方式注重考察学生掌握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情况,但试卷上的题目毕竟是理想化的,学生为了应付考试,不得不死记硬背公式、定理,导致有的学生虽然考分很高,但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却很差,这样很难考察出学生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不能满足独立学院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要求,而经济预测与决策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课程,采用传统的考试形式,显然是不合适的。

2、经济决策与预测课程改革措施

2.1选择合适的教材

适合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经济与决策教材是比较少的,而适合独立学院经济统计专业使用的教材就更加少了,独立学院母体学校本科教材存在难度偏大、理论内容偏多、实践技能操作偏少的弊端,这类教材更适合培养研究型人才使用。对于数学基础普遍较弱的独立学院的学生来说,用现有的教材进行教学,学生学习起来困难比较大。根据独立学院学生基础较差的特点,不宜选取理论性太强的教材,要选择简单介绍基本理论,又通过例题讲解计算步骤和如何使用软件解决实际问题的教材,但是实际中满足以上要求的教材很难找到,短期内可以解决的办法就是选一本理论性较强的教材,然后任课老师再选一本统计软件教材教学生使用软件解决实际问题。这样做可以将理论结合实际,但任课老师要注意教学进度,对于独立学院的学生,要通过例题讲解理论知识。在长期教学中,最好的解决方法就是结合独立学生的特点,编写一本适合他们学习的教材,这也是根本解决独立学院经济决策与预测课程教材难选问题的办法。不论是选取教材还是编写教材,对教材的具体要求是:

(1)教材应能系统地介绍理论方法,为学生学习其他专业课程提供分析方法和理论基础;(2)教材应着重介绍各种模型在经济、管理领域的实际应用,在案例选择、编排上要尽量符合社会实际需要,也可以考虑将其他专业课程介绍的方法与这门课程的方法相结合解决实际问题。

2.2针对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

在理论方面,弱化传统的数理逻辑的推证教学方式,强化对模型适用性的识别能力以及利用这些模型分析经济数据能力的训练;注意以我国经济运行真实数据编写案例,结合社会经济的热点问题开展案例教学,积极开展实验,将理论方法的教学与计算软件相结合,克服理论方法和计算机教学相分离的现象,例如在讲非平稳序列的随机分析时,可以以我国每日上证指数数据为实例,运用EVIEWS软件讲解GARCH模型在解决异方差性时的优越性。笔者在教经济预测与决策这门课程时,重点讲的内容是时间序列分析,而教材里提到的其它计量内容,比如回归分析的内容,等专门讲计量经济学课程时再给学生详细介绍。为了让学生学会使用更多的统计软件,在上《经济预测与决策》课程时,使用EVIEWS进行教学,在上《计量经济学》课程时。使用SPSS进行教学,在给学生上《试验设计》课程时,使用EXCEL进行教学。在一个班学生人数较多的情况下,可以采用分组讨论的方式,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并给每个小组指定一名组长,明确各个小组长的职责。如:组长负责组织本组成员按老师的要求开展讨论活动,对组内成员进行工作分工。督促本组成员按时完成工作并对本组成员的工作表现进行评价。除了正常上课外,可以给每个组布置1-2道题目进行讨论,然后从每个组抽同学上讲台说明解题思路,并当场演示计算过程和结果。在一个班学生人数较少的情况下,最好能选择在机房上课,这样更能合理分配讲理论知识内容和实际操作内容的时间,而且可以让每个同学都现场操作软件,采用这种方式既检验了学生平时的学习情况又锻炼了他们展现自我的能力。其次应该多采用案例教学,通过案例讲解理论知识,以案例为起点,教师通过对案例的分析,说明教学的主要内容,介绍课程的基本理论,使案例与课程的基本理论成为一个整体,构成完整的课程内容体系。在开始学习新的课程内容时,学生会感到新的理论知识理解起来比 较困难。因此案例引导法可以在学习新的一章内容时运用。通过案例的引导,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使新的教学内容理解起来非常容易。通过案例教学生实际操作,这样既能使学生学起来轻松,又能使学生对知识掌握得更牢固。最后,教师应该向学生详细介绍本课程的前沿性知识和有待解决的问题,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这些问题,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当今时代以知识经济和信息为主题,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是一个国家繁荣昌盛的重要因素之一。平时要加强对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自己多思考。要真正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仅靠老师课堂教学是不够的,必须让学生经过社会实践的磨练。通过社会实践,既可以巩固课堂教学的成果,还可以为学校相关部门提供有用的决策信息。在上课的过程中与学生互动是非常重要的,通过互动,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可以很快得扭转学生被动学习,教师强制“灌输”的局面。

2.3考试形式的多样化

绝大多数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1)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以及基本技能,这些基本内容是进一步深入学习的保证;(2)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是学习课程的基本目标;(3)自主创新的能力。

由于长期受到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目前的考试形式已经越来越不适合综合考察学生学习知识、能力的现状,因此需要对经济预测与决策课程的考试模式进行改革。在考试内容上,要将理论知识考核和创新能力考核结合起来。用来考核的每一道题目,尽量做到在考察基础知识的同时也能考察到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也就是题目不能太“直白”。要鼓励学生自己独立思考,在考试内容上要尽量将一些社会经济问题适当抽象化使之成为一种创新题型,通过这种“实战”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而才能真正起到综合考察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作用;在考试形式上,对经济预测与决策课程而言,可以采用以下一些考试方式:

(1)读书报告。通过写读书报告来考核学生理论基础,要求学生写出每一章的知识点有哪些,重点是什么,报告中还要写学完这门课程后有什么感想等。

(2)课程论文。这种考试形式是以学生写的调查分析报告、预测决策分析报告和实证分析报告等为依据,主要考察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专业写作能力。在经济预测与决策课程中,完全可以让学生对股票、期货进行实证等分析,实践证明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可以起到使学生更加熟练地掌握统计软件的目的。

(3)多种考试形式相结合的综合性考试。这种考试形式是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考试形式结合起来进行综合性考核,以评定学生的课程最终成绩,由于教学时间的限制,综合考试形式要求教师在平时授课过程中就要完成大部分的考核内容。如读书报告与分析报告相结合、课程论文与平时成绩相结合等。对学生的考核,不能只在期末或者期中进行,要定期地抽查学生的学习情况,要及时地了解学生掌握实践能力,从而有针对性地改变教学方式。

总之,经济预测与决策对于培养统计学专业学生系统分析问题的思维方式、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的影响,因而必须深入探讨经济统计学专业经济预测与决策教学和实践模式,完善课程设置,提高经济预测与决策课程设置的合理性,突出统计专业应用性比较强的特点。同时也可以进一步完善教学的案例数据库建设,提高学生运用经济统计方法的应用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郑葵,独立学院经济管理专业统计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0,6

[2]曾五一。肖红叶等,经济管理类统计学专业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创新[J],统计研究,2010,2

[3]曾守桢,岑仲迪,应用型统计学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教育与职业,2009,5

[4]莫生红,高校统计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新西部,2009,2

统计预测与决策论文篇3

关键词:“市场预测与决策”;干中学;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21-0149-02

“市场预测与决策”课程是市场营销的核心课程,旨在使学生通过学习市场预测与决策基本知识和理论,能够运用科学方法对市场现象进行合理预测,并在此基础上对制定的各种营销方案进行科学选择和决策,具备综合运用市场预测和决策方法科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运用“干中学”教学模式对“市场预测与决策”课程现有教学方法进行改革,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一、“市场预测与决策”课程传统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从目前“市场预测与决策”课程实际教学效果来看,普遍存在学生对课程教学内容缺乏兴趣,认为没有实际用处,导致对所学知识掌握不牢固。而另外一个更突出的问题就是学生只是掌握了基本的市场预测和决策知识和理论,而不能学以致用,不知道在实际的工作中如何加以具体应用。长期以来“市场预测与决策”课程教学主要存在下面两个问题。

首先,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现有教学内容仅仅局限于介绍基本的市场预测和决策基础理论和方法,而忽视了教学内容与现实环境的联系。比如预测方法主要分为定性预测和定量预测。定量预测主要包括回归分析法、季节变动法以及马尔科夫法等等。这些预测方法多侧重于对数据的分析和处理。文科背景的学生普遍觉得这部分内容枯燥,晦涩难懂;而理科专业背景的学生又对市场预测和决策活动所反映的现实经济环境缺乏认识。在市场预测与决策长期的教学实践中,通常采用统一的标准进行教学活动,而很少结合学生的学科背景进行分类来进行针对性的教学。

其次,课程教学方式单一,理论与实际联系太少,无法与其他的专业知识相融合。目前的教学模式仍停留在灌输式教学阶段,主要是教师在课堂上讲授专业知识,而忽视了对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成绩评定主要依靠课堂考试形式,过多注重于考核学生对基本概念和方法的掌握和记忆,而忽略了考核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市场预测与决策”课程具有较强实践性,只有通过对教材中的预决策理论和方法在实际工作中加以应用,才能充分体会到市场预测和决策的作用和魅力,才能更好地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

二、“干中学”教学模式介绍

“干中学”教学模式是在课堂上教授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过程中,同时结合现实经济生活中的具体问题去实际运用相应知识和技能,从而增强学生学习兴趣,进一步巩固和深化所学知识,提高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具体而言,“干中学”教学模式试图改变目前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学”的单方向的知识流动,而替代以“教学”互动的双向流动,使学生由目前的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参与式学习。为此,在进行“市场预测与决策”课程教学设计时,教师要从教和学两方面同时加以考虑。一方面,加强教师课堂讲授,重点讲解是市场预测与决策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以及各种方法的应用领域和限制;另一方面,将课堂教学和学生课余时间结合起来,学生以团队的形式结合实际问题进行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市场预测和决策活动。采用“干中学”教学模式最终目的在于通过教学互动,改变目前知识信息由老师到学生的单向流动模式,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到主动参与学习和实践,利用所学的知识去积极地解决实际问题。

三、“干中学”模式在“市场预测与决策”课程中的具体应用

(一)制度设计

为实施“干中学“教学模式,使学生真正学以致用,特别从制度上进行规则设计,主要包括如下方面:改革现有课程考核方法,增加实践成绩比重;采用自由组队形式,注重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建立有效激励措施,对优秀作业和报告进行奖励。

1.改革现有课程考核方法,增加实践成绩比重。构建包括课堂、实验室和社会实践多元化在内的立体教育教学体系,使学生在学习市场预测与决策知识的同时,加强社会实践活动,锻炼知识运用能力。只有将市场预测和决策方法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加以应用,才能使该课程的教学获得最大的生命力,使学生在通过“教学用”之后获得更多知识。以往本课程的考核主要以期末卷面考试成绩为主,约占总成绩的70%,而平时成绩仅占30%。拟在教学过程中增加实践教学比重,提高平时成绩所占比重至50%。其中平时成绩主要由实践成绩构成,包括实验成绩和团队作业成绩,各占平时成绩的40%,其余20%平时成绩由出勤、课堂表现等决定。

为此,在现有45学时的教学时间别安排10学时的实验教学,编写“市场预测与决策”上机实验指导书。通过利用统计软件SPSS模拟大量经济现象,将其抽象为一个数学模型,要求学生应用数学或统计方法得到模型的解,在此基础上对经济现象外推预测和决策,提出具体解决对策和措施。主要实验内容包括移动平均法与指数平滑法、趋势预测法、季节变动预测法、一元线性回归预测法和多元线性回归预测法、线性规划决策的实现方法等。

2.布置市场预测与决策小组作业,注重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在课程伊始就要求学生自由组队,在学习过程中理论联系实践,主动联系企业或结合社会经济热点,从社会实际中选择预测与决策题目,完成一份市场预测与决策小组大作业,实实在在地进行“发现问题和寻找市场机会”,并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注意团队合作,期末课程结束时以小组为单位提交一份市场预测与决策报告,并使之成为平时成绩的重要组成部分。

3.建立有效激励措施,对优秀作业和报告进行奖励。在“市场预测与决策”课程采用“干中学”的教学模式,建立有效地激励措施,制定详细的市场预测与决策作业评分标准,在每学期末课程结束时对优秀作业和报告进行本课程内部评比、展览,要求各小组使用PPT形式进行现场汇报。如果有小组为企业所做的相关调研报告和预决策报告得到企业的认可并获得了企业的实际资金支持,将给以一定程度的奖励。

(二)具体实施过程

1.研究方法。在“市场预测与决策”课程采用“干中学”模式进行教学方法改革和研究的过程中,综合运用实验法及比较研究方法。具体而言,在学期中同时选择开设“市场预测与决策”课程的部分班级分别作为实验组和控制组,在实验组班级教学过程中运用“干中学”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实验,而对于控制组班级教学仍然采用传统教学方法。在期末运用比较研究方法对实验组与控制组班级教学效果进行对比分析,从而发现问题并及时进行完善。

2.具体实施计划。采用“干中学”模式进行“市场预测与决策”课程教学方法改革主要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组织准备阶段。通过收集相关文献资料,加强“干中学”基础理论学习,为“干中学”模式顺利开展提供思想和方法准备。明确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学工作的根本目标是让学生“不仅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要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为出发点,注重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对多样化人才的需求。

第二阶段:研究方案制定阶段。对“干中学”教学模式相关研究内容进行细化,通过小组座谈以及问卷调查方式,了解学生对目前“市场预测及决策”课程教学的看法及建议,制定科学的实验方案。

第三阶段:研究实验阶段。根据制定的实验研究方案,对实验组和控制组班级开展“干中学”教学模式改革对比实验。在实验组班级中采取新的“干中学”教学模式,而控制组班级仍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将实验组班级同学分成若干小组,在教学过程中增加10个上机实验教学学时,设置了6个上机实验。强调以“问题为中心”的任务驱动式实验教学,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预测分析和决策能力。同时要求各小组从社会实际中选择预测与决策题目,在课程结束时以小组为单位提交一份市场预测与决策报告。

第四阶段:研究完善阶段。对第三阶段实验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总结并加以完善,再次进行对比实验。在实验中发现,“干中学”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的知识信息从老师到学生的单向流动模式,过去呆板和单一的教学变得丰富多彩,具有立体感。但同时也发现了若干问题,比如文科学生在应用计算机软件的过程中不够娴熟,学生中“搭便车”现象时有发生。为此,在完善阶段,在加强对SPSS等常用预测和决策软件的课堂学习的同时,增加小组课下学习时间,对学生“搭便车”现象给予严格监督。

第五阶段:总结阶段。对“干中学”教学模式实验结果进行认真总结,将总结的经验在类似课程或相关专业中推广。

四、总结

“干中学”的教学模式,将“市场预测与决策”课堂教学活动中知识的“教学”的单方向流动改变为“教学”互动的双向流动模式,学生由以往的被动学习到主动参与式学习,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被充分调动。通过“干中学”实践锻炼,学生实现了从书本到课堂,从校内到校外,从寻找企业、确定问题到收集资料数据、实施预测,进行科学决策,使课程教学各环节紧密联系,充满了挑战、机遇和悬念。

经过两个学期的实验教学,“干中学”教学模式在“市场预测与决策”课程教学中取得了显著效果,学生理论联系实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明显增强,完成了一批与社会实际联系密切、质量较高的市场预测与决策报告,如“郑州市房地产市场销售量预测”“河南国内旅游市场现状分析及预测”“新媒体广告市场分析与预测”“河南省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与分析”等小组报告。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学生根据所学和报告有关内容,在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河南科学”上先后发表了“北京房地产市场价格预测”和“河南省国内旅游市场发展趋势预测”两篇学术论文。这也充分说明学生对于市场预测与决策知识的学习质量和应用能力得到了专家的认可。

参考文献:

[1]刘晓峰,陈广超.工商管理专业“干中学”实践教学方法探索[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3(7):128-130.

[2]马正兵,肖啸空.经管类专业“干中学”协同培养模式研究[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11,24(5):126-128.

统计预测与决策论文篇4

关键词:管理会计;混沌;预测;控制

中图分类号:F830.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848-2006(03)-0085-04

从1963年洛伦兹发现混沌现象(蝴蝶吸引子)以来,迄今已40余年了,这期间,特别是近20年来,几乎各个学科都发现了混沌现象,混沌现象已经被认为是一种普遍现象。经济学科也不例外。1987年10月19日纽约股市的暴跌打破了新古典主义的神话,使新古典大厦摇摇欲坠。“黑色星期一”表现出的突发性和奇异性是新古典经济理论无法解释的。新古典经济学总是把股市波动归咎于来自经济系统外的随机干扰。但是,对于这次震动世界经济的股市暴跌,却找不到任何来自经济系统外的充分证据。因此,经济学家们开始寻找能够更真实刻画股市运行方法,寻找一种把股票细微、分散的交易同大规模宏观变动连接起来的方法。这导致了混沌经济学研究的大发展。混沌经济学在方法论、时空结构、建模方法及追求目标等方面与新古典经济学存在着深刻分歧,但在描述和解释经济现象方面更具现实性和优越性。管理会计是一门将管理与会计融为一体的综合叉学科,它与财务会计并列,成为现代企业会计的两大分支,它具有解析过去、控制现在、筹划未来的职能,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现有的管理会计是建立在线性数理方法基础上的,与经济实际不相符合,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探讨混沌经济学对管理会计的影响。

一、混沌经济学对管理会计预测功能的影响

1.初始条件的敏感依赖性

1963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气象学家爱德华・洛伦兹在一次对天气预报所作的计算机模拟中发现一种奇异的现象:初始值仅相差1%的同一线性模型在经过一个较长时间序列的递归演化后,会出现两个截然不同的、彼此偏离越来越大的结果-即系统演化对初始条件的敏感依赖性。这是以往的任何理论所无法解释的,他把这种现象称之为“蝴蝶效应”。当然,人们在几年以前就已经了解,小原因可以产生大结果,因此未来很难预测,但是直到19世纪法国数学家阿达马才证明:对于某些系统,初始条件的微小变化常常使预测结果变得如此不同,以至一会儿以后,预测事实上已经没用了。另一位法国科学家庞加莱在1908年出版的《科学与方法》一书中作了相当干脆的表述:被我们忽略了的非常微小的原因决定着我们不能忽略的客观的结果,而事后我们说这个结果归因于机遇。初始条件的敏感依赖性被认为是混沌系统的本质特征。“蝴蝶效应”的存在意味着经济预测只能作短期预测,而不能作长期预测。混沌一方面指出了原本认为不可预测的复杂事物具有可预测性;另一方面也指出了对原本认为可预测的简单事物的预测具有局限性。预测理论家Gordon指出,混沌理论开辟了预测研究新的领域,为原来被认为不可预测的复杂系统的预测提供了新的理论与方法途径。

2.初始条件的敏感依赖性对管理会计的影响

前面我们谈到管理会计有一个重要的功能就是预测未来,由于预测是决策的基础,它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所以经济混沌所表现的对初始条件的敏感依赖性对管理会计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预测和决策两个方面。

预测是根据过去和现在预计未来,根据已知推测未知。企业的行为可看成一个系统,过去或现在的情况可看成是系统演化的初始条件,但这只能称为一种“假想”的初始条件,因为我们对初始条件的了解(即企业对现状的了解)带有一定的不精确性,也就是说企业对自己现状的把握与企业“真实”现状(我们称之为“真实”初始条件)之间总有一定的差异。由“真实”初始条件出发所得到的企业行为结果构成的轨迹称为“真实”轨迹,从“假想”的初始条件出发按照系统演化规律得到的轨迹称为“虚拟”轨迹,它由企业时间序列的预测结果构成。由于初始条件的敏感依赖性,最初即使“真实”初始条件和“假想”初始条件非常接近,“真实”轨迹和“假想”轨迹也会愈来愈迅速地分离。由于系统演化的连续性,短期内这种差异不会太大,短期预测是可能的,但长期预测是不可能的。这必将对管理会计预测与决策的理论和方法产生影响,如未来一定时期内现金流量预测以及建立在此基础上的净现值法、投资回收期法、内部收益率法和外部收益率法等长期投资决策分析方法的合理性将受到质疑。

管理会计在表现为混沌的时间序列数据的预测中要用到空间重构技术,有兴趣的读者可参看相关文献。近年来新的预测方法不断涌现,如马军海等利用指数自回归成功地进行了经济混沌时序的预测。姚洪兴等利用小波神经网络方法进行股市预测等等。管理会计要较好地为企业的预测和决策服务,应充分考虑这种影响,合理确定预测期,完善预测与决策方法。如在编制预算时最好采用滚动预算的方法,根据企业的现状和环境变化及时对长期规划进行修正。同时还应注意到,虽然一个系统可能显示出对初始条件的敏感依赖性,但决不意味着关于该系统的每件事都是不可预测的。事实上,在混沌的背景下找出什么是可预测的,也是一个真正深刻而重要的问题。非常遗憾,这个问题还远未得到解决。

二、经济混沌对管理会计解析过去功能的影响

1.混沌经济学与管理会计在解析过去方法上的比较

传统管理会计认为经济主体是完全理性的,即假定经济主体具有内在一致的稳定偏好和所处环境的完备知识和信息,因而在任何时点上都能够准确地从全部被选方案中选择出效用最大化的最优方案。这不符合现实交易中人的基本特性。事实上,最大化只是人类行为意愿趋近的目标,但在现实中只能有限地做到,也就是说,现实的人在决策时将受到有限理性的制约。传统管理会计在建模过程中,线性化分析和近似方法是两个重要工具。如量本利分析中假设销售收入与销售量、成本与业务量之间呈完全线性关系,即使对这一建设作拓展进行非线性的量本利分析,也只是静态地反映成本、收入与产量之间的依存关系,仍是一种历史决定论的分析。在混沌经济学看来,决策者通常不可能想象出其决策所面临的全部备选方案,也不具备关于未来各种可能性及其后果的完备知识和预见。不对称信息和私人信息的存在更是有限理性的特殊表现。线性分析和静态分析方法根本无法描述复杂的经济现实。经济系统中时间的不可逆、多重因果反馈环及不确定性的存在使经济系统本身处于一个不均匀的时空中,具有极为复杂的非线性特征。非对称的供给需求、非对称周期波动、非对称信息、人的行为的“有

限理性”等正是这种非线性的表现。所以,具有对初始条件敏感依赖性特征的非线性系统的精确形态不可能通过线性近似方法得到,非线性系统不能被化整为零地加以求解和加总;只有用非线性工具,才能精确地描述经济系统的真实演化。

2.利用混沌经济学,对管理会计在解析过去方法上进行革新

从上文的分析知道,混沌经济学在解析过去上比传统管理会计更符合客观实际,所以管理会计在建模方法上应该借鉴混沌经济学的非线性方法,使用非线性差分方程和非线性微分方程建模。同时,企业的经济为是一个随时间演化的动态博弈过程,管理会计在分析企业的量本利时应引入动态博弈机制,分析有限理性下参与人纳什均衡(即最优利润)的存在性与稳定性问题,模型在参数取何值时出现分岔、在什么情况下表现为混沌。国外在分析企业利润的复杂性方面已经做了一定的工作,在我国管理会计的研究中,可针对企业的实际情况,合理借鉴国外的一些成熟、先进的方法来完善管理会计的解析功能。

三、混沌经济学对管理会计控制职能的影响

1.管理会计的控制职能

管理会计通过控制企业的经营活动,使之严格按照决策预定的轨道卓有成效地进行。企业为实现一定的经营目标,要先通过决策程序确定最优方案;然后,再对所选定的最优方案进行加工、汇总,形成企业生产经营在一定时期的全面预算,它集中反映整个企业在该时期内要完成的总的目标和任务;为促使总的目标和任务的实现,还需要进一步落实和具体化,进行指标分解,形成各个“责任中心”的责任预算,使它们明确各自的目标、任务,并以责任预算所规定的指标作为开展日常经营活动的准绳;各个责任中心在日常经营过程中,对预算的执行情况进行记录和计量,从实际完成情况和预定目标的对比、评价和考核各个责任中心及其有关人员的工作成果,并通过信息反馈,及时对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方面充分发挥制约和促进作用。这样,才能有效地保证决策所定目标的完满实现。

2.混沌经济学对管理会计控制职能的影响

从上面对现有管理会计的控制功能的解析可以看到,现有管理会计的控制功能是建立在传统经济学基础上的,忽略了系统对初始条件可能表现出的敏感依赖性。即忽略了对混沌的控制和利用。国外许多学者在研究企业的产出模型时发现:当需求函数或成本函数为非线性函数时,在系统参数变化的一定范围内,企业的产量均衡点会变得不稳定,出现倍周期分岔,最后走向混沌。费智和杜建国对寡头市场下一类量本利动态演化博弈模型的研究表明,当经济主体对产量的调控速度在一定范围内变化时,Nash均衡点会失去稳定性,经倍周期分岔后出现混沌态,如图1所示。其中q1、q2分别是双头垄断厂商的产量,α1表示厂商1根据边际利润的大小对产量调整的相对速度,从而企业的利润也会表现出混沌行为。杜建国和盛昭瀚等在此基础上考虑经济主体出于财务、生产能力、谨慎等方面的考虑,对其业务量作一定限制时量本利动态演化博弈模型的复杂性,发现在一定条件下模型仍然会出现混沌态,但如果经济主体决策时过于谨慎,模型的混沌态会消失。杜建国和盛昭瀚等还采用博弈分析方法和数值仿真手段针对一类量本利分析了经济主体在混沌态时的业绩表现,发现对市场过快反应的经济主体在混沌态时的业绩表现下降。这些研究方法在某些方面比传统的量本利分析方法更符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因为传统的量本利分析方法假定市场价格不变,企业只要在生产能力许可的范围内按照盈亏临界点生产量生产就一定可以保本,按照计划产量生产就一定会完成目标利润,这不符合企业有盈有亏、经常有企业破产倒闭的经济实际。这从另一个方面也说明按照传统的控制方法不一定能保证决策所定目标的实现,管理会计应吸收混沌经济学的成果来完善自身的控制功能。混沌控制包括两大方面:一方面如果混沌是有害的,即系统在处于混沌态时表现较差,则应根据系统的特点选择适当的控制方法来控制混沌至某些周期轨道。Hopf分岔控制、倍周期分岔控制应属于这一类,在所有的控制方法中,延迟反馈法在经济中更具有实际可操作性,如Agiza等对产出博弈模型的混沌态所作的延迟控制中,实际上利用了以前的产出,如:q(t),q(t-1),…,q(t-T)等来确定第t+1期的预期产出,文中比较了T=1时用延迟与不用延迟Nash均衡点的稳定区域,得出了使用延迟扩大了稳定性区域、延迟了分岔发生的结论。其中确定预期产出的方法与管理会计中指数平滑法这一预测方法不谋而合。杜建国和盛昭瀚等采用符合经济系统特点的直线控制法对一类量本利模型的混沌进行了控制,发现施控主体的业绩在控制后有很大改善。这些研究说明了在管理会计中应用混沌控制方法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如果表明混沌是有益的,如Huang在研究有增长上限的蛛网模型时证明,当系统处于混沌态时平均利润较大,那么对这样的混沌就应当诱导和在一定程度上保持。管理会计应扩充其控制功能,利用混沌控制的机理来选择适当的预测、决策方法,达到利用、控制和预防混沌的目的。

统计预测与决策论文篇5

[论文关键词] 应急管理地理信息系统突发事件决策系统组成模式

[论文摘要] 针对卫生应急管理的特点, 将地理信息系统技术(GIS) 与决策支持系统结合起来, 设计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辅助决策系统。阐述了其设计原理, 讨论和分析了基于GIS 技术的突发事件应急指挥辅助决策系统的组成模式, 给出了其总体的设计框架。

1 概述

公共卫生是一个涉及微观结构和宏观系统的多分支科学,大量与宏观有关的事件具有空间分布特点。将地图和空间分析应用于卫生决策研究中,至少可追溯到1854年John 应用GIS技术研究伦敦宽街水井污染引起霍乱爆发,为卫生部门果断封闭污染水井控制霍乱继续流行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而在通常的卫生决策研究中,地理因素是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方面, 众多的卫生事件都具有空间属性。GIS作为一种新的科学研究方法和手段,在医疗卫生各个领域的应用也不断扩大和深入。GIS技术在公共卫生管理领域的应用不仅可以促进理论研究的提高,同时也使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辅助决策信息系统的建设成为可能。

目前国内关于GIS在公共卫生领域的应用主要集中在血吸虫、症疾、流行性出血热、蜱传脑炎等疾病的空间分布研究, 使用地理信息系统(GIS) 与空间遥感(RS)技术结合, 对空间相关数据进行输入、管理、分析、模拟和显示,为流行病的研究和决策提供信息技术支持,取得良好的效果。在我国GIS 及RS 应用于流行病学研究虽然已有一定的进展, 但由于地图边界和遥感图像的价格昂贵,使进一步扩大其应用还存在一定困难。

2003年,在我国及世界范围内爆发了非典型肺炎。这种传染病通过呼吸道进行传播,传播速度快,危害面广。政府和有关防疫部门在及时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的同时,运用GIS平台,快速建立了应用于非典型肺炎疫情监测的地理信息系统。由于GIS具有交互定位和逻辑查询以及广泛的关系数据库连接能力,可以有效帮助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完成疫点定位、疫情事件分析、绘制疫情危害图、现场工作情况实时采集传送、人员派遣、规划、显示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分布图、重点单位基本状况分布图、紧急调度和路径优化等任务, 从而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最大限度地提高应急处理效率、降低疫情危险程度,基于GIS 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辅助决策系统的研究开始出现。

2 系统构建和设计实现

2. 1 系统设计目标

基于GIS 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辅助决策系统的目标是综合运用先进的计算机工程、卫生统计学、地理信息系统、决策支持系统、数据仓库及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建立一个能为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提供全过程、多层次的信息服务和多种支持手段的应急指挥和辅助决策系统。系统能快速、及时、准确地收集、处理和存储实时突发事件信息和其他相关信息,以超媒体(文字、声音、影像等) 方式显示各类信息。该系统采用标准Web服务器—应用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的三层计算结构,应用分布式面向对象设计方法、安全TCP/IP协议及Geo information Web Service技术,最终目标是以基础空间地理数据及各类专题图形数据为基础,建立预警指标数据库、危机事件数据库、预测与评价模型库、应急指挥预案库、领导决策知识库, 以信息报告—采集—录入—管理—分析—决策为主线,建立高效查询及分析机制,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和指挥调度能力,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决策指挥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

2. 2 系统的体系结构

系统采用开放式的网络结构设计,系统中各子系统之间、系统与其他相关系统之间都可以容易地实现互连互通,充分保证了系统的开放性。

2. 3 系统的功能结构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辅助决策系统的总体功能是辅助指挥调度和决策支持,可将系统总体功能划分为八个方面:信息收集分析、预警报告、资源整合调动、指挥统一协调、评估及时客观、联系视频直观、使用内部联动和外延接口灵活。

3 系统的功能及其特点

针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的应急管理特点,系统沿应急准备、监测分析、预测预警、反应处置、事件终止、恢复重建、评估完善的流程进行运行,循环反复不断提升系统的应急处理支持能力。

(1) 应急准备:应急中心开展培训、演练和研究工作, 模拟应急业务提高应急处理能力;完善相关政策法规、预案;规划储备应急医疗卫生资源等,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控体系。

(2) 监测分析:应急中心负责接收、分派、核实与处理事件的报告,协调组织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和监测工作,获取动态监测、事件调查和疫情评估信息,跟踪事态发展。主要分析方法有:空间分布分析, 时间历史曲线分析,动态演变分析,病例的逗留、影响和交叉分析,卫生统计学分析,扩散模式分析,流行转归分析等。

转贴于

(3) 预测预警: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流程与预案,应急中心组织专家进行事件评估,并针对评估结果预警信息,针对相关突发事件快速开展有关工作准备,落实预案与方案涉及工作的准备情况,及时通报与汇报进展情况。

(4) 反应处置:按照有关规定启动预案,根据预案迅速指挥与执行工作,有条不紊地组织调度人员与物资,开展应急的专业处理与相关配合工作。同时根据反馈情况,动态评估事件的发展情况,及时调整处置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

(5) 事件终止:当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隐患或相关因素被消除;最后一例病人发生后,经过一个最长潜伏期无新的病例出现。

(6) 恢复重建:突发事件结束后,应急中心快速开展从应急状态恢复到正常状态的工作。有计划地补充应急处理阶段所消耗的储备资源,逐步恢复正常的生产生活。

(7) 评估完善:应急中心进行科学总结,完善相关预案, 开展应急处置研究和探讨,总结经验和教训,制订有针对性的防控措施等,提高应急处理能力。

4 实例运用

用本文研究的几个主要技术方法,结合软件工程的基本思想,开发的基于GIS 技术的省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辅助决策系统。该系统包括的区域范围将近20万平方公里,地表模型用数字地图生成,并将河流、湖泊、公路、居民区等地表特征物以面的形式覆盖在数字地表模型上。系统在运行初期只包含了事件定位、信息的上传下达等,但其提供相应功能使用后可以完成事件处置各过程。通过在现场的实际运用,该系统可以较好地实现各项交互功能,完成系统理论上应提供的功能。

5 总结与展望

通过合理的利用三维模型构建和模式设计方法,提出了一种基于GIS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辅助决策系统的设计方案和实现方法,并在卫生应急管理中得以实现。由于本系统采用合理的软件体系和模块化设计模式,将来也可以方便地成为应急培训和模拟演练、传染病疫情分析和突发事件医疗卫生救援预案设计等高层应用。

参考文献

[1] 马家奇. 公共卫生地理信息系统应用教程[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

统计预测与决策论文篇6

[ 论文 关键词] 应急管理地理信息系统突发事件决策系统组成模式

[论文摘要] 针对卫生应急管理的特点, 将地理信息系统技术(gis) 与决策支持系统结合起来, 设计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辅助决策系统。阐述了其设计原理, 讨论和分析了基于gis 技术的突发事件应急指挥辅助决策系统的组成模式, 给出了其总体的设计框架。

1 概述

公共卫生是一个涉及微观结构和宏观系统的多分支 科学 ,大量与宏观有关的事件具有空间分布特点。将地图和空间分析应用于卫生决策研究中,至少可追溯到1854年john 应用gis技术研究伦敦宽街水井污染引起霍乱爆发,为卫生部门果断封闭污染水井控制霍乱继续流行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而在通常的卫生决策研究中,地理因素是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方面, 众多的卫生事件都具有空间属性。wwW.133229.coMgis作为一种新的科学研究方法和手段,在医疗卫生各个领域的应用也不断扩大和深入。gis技术在公共卫生管理领域的应用不仅可以促进理论研究的提高,同时也使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辅助决策信息系统的建设成为可能。

目前国内关于gis在公共卫生领域的应用主要集中在血吸虫、症疾、流行性出血热、蜱传脑炎等疾病的空间分布研究, 使用地理信息系统(gis) 与空间遥感(rs)技术结合, 对空间相关数据进行输入、管理、分析、模拟和显示,为流行病的研究和决策提供信息技术支持,取得良好的效果。在我国gis 及rs 应用于流行病学研究虽然已有一定的进展, 但由于地图边界和遥感图像的价格昂贵,使进一步扩大其应用还存在一定困难。

2003年,在我国及世界范围内爆发了非典型肺炎。这种传染病通过呼吸道进行传播,传播速度快,危害面广。政府和有关防疫部门在及时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的同时,运用gis平台,快速建立了应用于非典型肺炎疫情监测的地理信息系统。由于gis具有交互定位和逻辑查询以及广泛的关系数据库连接能力,可以有效帮助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完成疫点定位、疫情事件分析、绘制疫情危害图、现场工作情况实时采集传送、人员派遣、规划、显示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分布图、重点单位基本状况分布图、紧急调度和路径优化等任务, 从而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最大限度地提高应急处理效率、降低疫情危险程度,基于gis 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辅助决策系统的研究开始出现。

2 系统构建和设计实现

2. 1 系统设计目标

基于gis 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辅助决策系统的目标是综合运用先进的 计算 机工程、卫生统计学、地理信息系统、决策支持系统、数据仓库及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建立一个能为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提供全过程、多层次的信息服务和多种支持手段的应急指挥和辅助决策系统。系统能快速、及时、准确地收集、处理和存储实时突发事件信息和其他相关信息,以超媒体(文字、声音、影像等) 方式显示各类信息。该系统采用标准web服务器—应用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的三层计算结构,应用分布式面向对象设计方法、安全tcp/ip协议及geo information web service技术,最终目标是以基础空间地理数据及各类专题图形数据为基础,建立预警指标数据库、危机事件数据库、预测与评价模型库、应急指挥预案库、领导决策知识库, 以信息报告—采集—录入—管理—分析—决策为主线,建立高效查询及分析机制,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和指挥调度能力,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决策指挥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

2. 2 系统的体系结构

系统采用开放式的 网络 结构设计,系统中各子系统之间、系统与其他相关系统之间都可以容易地实现互连互通,充分保证了系统的开放性。

2. 3 系统的功能结构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辅助决策系统的总体功能是辅助指挥调度和决策支持,可将系统总体功能划分为八个方面:信息收集分析、预警报告、资源整合调动、指挥统一协调、评估及时客观、联系视频直观、使用内部联动和外延接口灵活。

3 系统的功能及其特点

针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的应急管理特点,系统沿应急准备、监测分析、预测预警、反应处置、事件终止、恢复重建、评估完善的流程进行运行,循环反复不断提升系统的应急处理支持能力。

(1) 应急准备:应急中心开展培训、演练和研究工作, 模拟应急业务提高应急处理能力;完善相关政策法规、预案;规划储备应急医疗卫生资源等,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控体系。

(2) 监测分析:应急中心负责接收、分派、核实与处理事件的报告,协调组织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和监测工作,获取动态监测、事件调查和疫情评估信息,跟踪事态 发展 。主要分析方法有:空间分布分析, 时间 历史 曲线分析,动态演变分析,病例的逗留、影响和交叉分析,卫生统计学分析,扩散模式分析,流行转归分析等。

(3) 预测预警: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流程与预案,应急中心组织专家进行事件评估,并针对评估结果预警信息,针对相关突发事件快速开展有关工作准备,落实预案与方案涉及工作的准备情况,及时通报与汇报进展情况。

(4) 反应处置:按照有关规定启动预案,根据预案迅速指挥与执行工作,有条不紊地组织调度人员与物资,开展应急的专业处理与相关配合工作。同时根据反馈情况,动态评估事件的 发展 情况,及时调整处置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

(5) 事件终止:当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隐患或相关因素被消除;最后一例病人发生后,经过一个最长潜伏期无新的病例出现。

(6) 恢复重建:突发事件结束后,应急中心快速开展从应急状态恢复到正常状态的工作。有计划地补充应急处理阶段所消耗的储备资源,逐步恢复正常的生产生活。

(7) 评估完善:应急中心进行 科学 总结 ,完善相关预案, 开展应急处置研究和探讨,总结经验和教训,制订有针对性的防控措施等,提高应急处理能力。

4 实例运用

用本文研究的几个主要技术方法,结合软件工程的基本思想,开发的基于gis 技术的省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辅助决策系统。该系统包括的区域范围将近20万平方公里,地表模型用数字地图生成,并将河流、湖泊、公路、居民区等地表特征物以面的形式覆盖在数字地表模型上。系统在运行初期只包含了事件定位、信息的上传下达等,但其提供相应功能使用后可以完成事件处置各过程。通过在现场的实际运用,该系统可以较好地实现各项交互功能,完成系统理论上应提供的功能。

5 总结与展望

通过合理的利用三维模型构建和模式设计方法,提出了一种基于gis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辅助决策系统的设计方案和实现方法,并在卫生应急管理中得以实现。由于本系统采用合理的软件体系和模块化设计模式,将来也可以方便地成为应急培训和模拟演练、传染病疫情分析和突发事件医疗卫生救援预案设计等高层应用。

参考 文献

[1] 马家奇. 公共卫生地理信息系统应用教程[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

统计预测与决策论文篇7

一、论文名称、课题来源、选题依据

课题来源:单位自拟课题或省政府下达的研究课题

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是企业技术创新决策的前提和依据。通过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可以使企业对未来的技术发展水平及其变化趋势有正确的把握,从而为企业的技术创新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以减少技术创新决策过程中的主观性和盲目性。只有在正确把握技术创新发展方向的前提下,企业的技术创新工作才能沿着正确方向开展,企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才能得到不断加强。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现代商业中,企业的技术创新决定着企业生存和发展、前途与命运,为了确保技术创新工作的正确性,企业对技术创新的预测和评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现有的技术创新预测方法可分为趋势外推法、相关分析法和专家预测法三大类。

(1)趋势外推法。指利用过去和现在的技术、经济信息,分析技术发展趋势和规律,在分析判断这些趋势和规律将继续的前提下,将过去和现在的趋势向未来推演。生长曲线法是趋势外推法中的一种应用较为广泛的技术创新预测方法,美国生物学家和人口统计学家raymondpearl提出的pearl曲线(数学模型为:y=l?[1+a?exp(-b·t)])及英国数学家和统计学家gompertz提出的gompertz曲线(数学模型为:y=l·exp(-b·t))皆属于生长曲线,其预测值y为技术性能指标,t为时间自变量,l、a、b皆为常数。ridenour模型也属于生长曲线预测法,但它假定新技术的成长速度与熟悉该项技术的人数成正比,主要适用于新技术、新产品的扩散预测。

(2)相关分析法。利用一系列条件、参数、因果关系数据和其他信息,建立预测对象与影响因素的因果关系模型,预测技术的发展变化。相关分析法认为,一种技术性能的改进或其应用的扩展是和其他一些已知因素高度相关的,这样,通过已知因素的分析就可以对该项技术进行预测。相关分析法主要有以下几种:导前-滞后相关分析、技术进步与经验积累的相关分析、技术信息与人员数等因素的相关分析及目标与手段的相关分析等方法。

(3)专家预测法。以专家意见作为信息来源,通过系统的调查、征询专家的意见,分析和整理出预测结果。专家预测法主要有:专家个人判断法、专家会议法、头脑风暴法及德尔菲法等,其中,德尔菲法吸收了前几种专家预测法的长处,避免了其缺点,被认为是技术预测中最有效的专家预测法。

趋势外推法的预测数据只能为纵向数据,在进行产品技术创新预测时,只能利用过去的产品技术性能这一个指标来预测它的随时间的发展趋势,并不涉及影响产品技术创新的科技、经济、产业、市场、社会及政策等多方面因素。在现代商业经济中,对于产品技术发展的预测不能简单地归结为产品过去技术性能指标按时间的进展来类推,而应系统综合地考虑现代商业中其他因素对企业产品技术创新的深刻影响。相关分析法尽管可同时按横向数据和纵向数据来进行预测,但由于它是利用过去的历史数据中的某些影响产品技术创新的因素求出的具体的回归预测式,而所得到的回归预测模型往往只能考虑少数几种主要影响因素,略去了许多未考虑的因素,所以,所建模型对实际问题的表达能力也不够准确,预测结果与实际的符合程度也有较大偏差。专家预测法是一种定性预测方法,依靠的是预测者的知识和经验,往往带有主观性,难以满足企业对技术创新预测准确度的要求。以上这些技术创新预测技术和方法为企业技术创新工作的开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为企业技术创新的预测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但在新的经济和市场环境下,技术创新预测的方法和技术应有新的丰富和发展,以克服自身的不足,更进一步适应时展的需要,为企业的技术创新工作的开展和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提供先进的基础理论和技术方法。

目前,在我国企业技术创新评估中,一般只考虑如下四个方面的因素:(1)技术的先进性、可行性、连续性;(2)经济效果;(3)社会效果;(4)风险性,在对此四方面内容逐个分析后,再作综合评估。在综合评估中所用的方法主要有:delphi法(专家法)、ahp法(层次分析法)、模糊评估法、决策树法、战略方法及各种图例法等,但技术创新的评估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其中存在着广泛的非线性、时变性和不确定性,同时,还涉及技术、经济、管理、社会等诸多复杂因素,目前所使用的原理和方法,难以满足企业对技术创新评估科学性的要求。关于技术创新评估的研究,在我国的历史还不长,无论是指标体系还是评估方法,均处于研究

之中,我们认为目前在企业技术创新评估方面应做的工作是:(1)建立一套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技术创新评估指标体系;(2)建立一种适应于多因素、非线性和不确定性的综合评估方法。

这种情况下,神经网络技术就有其特有的优势,以其并行分布、自组织、自适应、自学习和容错性等优良性能,可以较好地适应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这类多因素、不确定性和非线性问题,它能克服上述各方法的不足。本项目以bp神经网络作为基于多因素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构建的基础,bp神经网络由输入层、隐含层和输出层构成,各层的神经元数目不同,由正向传播和反向传播组成,在进行产品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时,从输入层输入影响产品技术创新预测值和评估值的n个因素信息,经隐含层处理后传入输出层,其输出值y即为产品技术创新技术性能指标的预测值或产品技术创新的评估值。这种n个因素指标的设置,考虑了概括性和动态性,力求全面、客观地反映影响产品技术创新发展的主要因素和导致产品个体差异的主要因素,尽管是黑匣子式的预测和评估,但事实证明它自身的强大学习能力可将需考虑的多种因素的数据进行融合,输出一个经非线性变换后较为精确的预测值和评估值。

据文献查阅,虽然在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的现有原理和方法的改进和完善方面有一定的研究,如文献[08]、[09]、[11]等,但尚未发现将神经网络应用于技术创新预测与评估方面的研究,在当前产品的市场寿命周期不断缩短、要求企业不断推出新产品的经济条件下,以神经网络为基础来建立产品技术创新预测与评估模型,是对技术创新定量预测和评估方法的有益补充和完善。

三、论文预期成果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本项目研究的理论意义表现在:(1)探索新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技术,丰富和完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方法体系;(2)将神经网络技术引入技术创新的预测和评估,有利于推动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方法的发展。

本项目研究的应用价值体现在:(1)提供一种基于多因素的技术创新定量预测技术,有利于提高预测的正确性;(2)提供一种基于bp神经网络的综合评估方法,有利于提高评估的科学性;(3)为企业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工作提供新的方法论和实用技术。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以bp神经网络模型为基础研究基于多因素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并建立科学的预测和评估指标体系及设计相应的模型计算方法,结合企业的具体实际,对指标和模型体系进行实证分析,使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水平和实用价值。

1、影响企业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佑的相关指标体系确定及其量化和规范化。从企业的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两个方面入手,密切结合电子商务和知识经济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系统综合地分析影响产品技术创新的各相关因素,建立科学的企业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指标体系,并研究其量化和规范化的原则及方法。

2、影响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各相关指标的相对权重确定。影响技术创新发展和变化各相关因素在输入预测和评估模型时,需要一组决定其相对重要性的初始权重,权重的确定需要基本的原则作支持。

3、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研究。根据技术创新预测的特点,以bp神经网络为基础,构建基于多因素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

4、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计算方法设计。根据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的基本特点,设计其相应的计算方法。

5、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学习样本设计。根据相关的历史资料,构建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的学习样本,对预测和评估模型进行自学习和训练,使模型适合实际情况。

6、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技术的实证研究。以一般企业的技术创新预测与评估工作为背景,对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技术进行实证研究。

1、建立一套基于电子商务和知识经济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指标体系。目前,在技术创新的预测和评估指标体系方面,一种是采用传统的指标体系,另一种是采用国外先进国家的指标体系,如何结合我国实际当前经济形势,参考国外先进发达国家的研究工作,建立一套适合于我国企业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指标体系,此为本研究要做的首要工作,这是一项创新。

2、研究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及其计算方法。神经网络技术具有并行分布处理、自学习、自组织、自适应和容错性等优良性能,能较好地处理基于多因素、非线性和不确定性预测和评估的现实问题,本项目首次将神经网络技术引入企业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这也是一项创新。

五、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技术路线的

可行性论证

1、重视系统分析。以系统科学的思想为指导来分析影响企业技术创新发展和变化的宏观因素和微观因素,并研究影响因素间的内在联系,确定其相互之间的重要度,探讨其量化和规范化的方法,将国外先进国家的研究成果与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建立我国企业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的指标体系。

2、重视案例研究。从国内外技术创新预测与决策成功和失败的案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归纳和总结出具有共性的东西,探索技术创新预测与宏观因素与微观因素之间的内在关系。

3、采用先简单后复杂的研究方法。对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的研究,先从某一行业出发,定义模型的基本输入因素,然后,逐步扩展,逐步增加模型的复杂度。

4、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将研究工作与具体企业的技术创新实际相结合,进行实证研究,在实践中丰富和完善,研究出具有科学性和实用性的成果。

六、开展研究已具备的条件、可能遇到的困难与问题及解决措施

本人长期从事市场营销和技术创新方面的研究工作,编写出版了《现代市场营销学》和《现代企业管理学》等有关著作,发表了“企业技术创新与营销管理创新”、“企业技术创新与营销组织创新”及“企业技术创新与营销观念创新”等与技术创新相关的学术研究论文,对企业技术创新的预测和评估有一定的理论基础,也从事过企业产品技术创新方面的策划和研究工作,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与许多企业有密切的合作关系,同时,对神经网络技术也进行过专门的学习和研究,所以,本项目研究的理论基础、技术基础及实验场所已基本具备,能顺利完成本课题的研究,取得预期的研究成果。

七、论文研究的进展计划

2003.07-2003.09:完成论文开题。

2003.09-2003.11:影响企业技术创新发展的指标体系研究及其量化和规范化。

2003.11-2004.01: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的构建。

2004.01-2004.03: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计算方法研究。

2004.03-2004.04: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体系的实证研究。

2004.04-2004.06:完成论文写作、修改定稿,准备答辩。

[01]傅家骥、仝允桓等.技术创新学.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02]吴贵生.技术创新管理.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03]柳卸林.企业技术创新管理.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04]赵志、陈邦设等.产品创新过程管理模式的基本问题研究.管理科学学报.2000/2.

[05]王亚民、朱荣林.风险投资项目ecv评估指标与决策模型研究.风险投资.2002/6

[06]赵中奇、王浣尘、潘德惠.随机控制的极大值原理及其在投资决策中的应用.控制与决策.2002/6

[07]夏清泉、凌婕.风险投资理论和政策研究.国际商务研究.2002/5

[08]陈劲、龚焱等.技术创新信息源新探.中国软科学.2001/1.pp86-88

[09]严太华、张龙.风险投资评估决策方法初探.经济问题.2002/1

[10]苏永江、李湛.风险投资决策问题的系统分析.学术研究.2001/4

<11>孙冰.企业产品开发的评价模型及方法研究.中国管理科学.2002/4

[12]诸克军、杨久西、匡益军.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石油勘探有利性综合评价.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2/4

[13]杨力.基干bp神经网络的城市房屋租赁估价系统设计.中国管理科学.2002/4

[14]杨国栋、贾成前.高速公路复垦土地适宜性评价的bp神经网络模型.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2/4

[15]楼文高.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三江平原土壤质量综合评价与预测模型.中国管理科学.2002/1

[16]胥悦红、顾培亮.基于bp神经网络的产品成本预测.管理工程学报.2000/4

[17]陈新辉、乔忠.基于tsa-bp神经网络的企业产品市场占有率预测模型.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0/5

[18]刘育新.技术预测的过程与常用方法.中国软科学.1998/3

[19]温小霓、赵玮.市场需求与统计预测.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0/5

[20]朱振中.模糊理论在新产品开发中的应用.科学管理研究.2000/6

[21]kimb.clark&takahirofuj

imoto.productdevelopmentperformance–strategy、organizationandmanagementinindustry.harvardbusinessschoolpress.boson1993

[22]gobelidh,browndj.improvingtheprocessofproductinnovation.research,technologymanagement,1993.36(2):46-49

[23]simonj.towner.fourwaystoacceleratenewproductdevelopment.longrangplanning1994.27(2):57-65

[24]abdulali,etal.productinnovationandentrystrategy.journalofproductinnovationmanagement1995.12(12):54-69

[25]ericvinhippel.thesourcesofinnovation.oxforduniversitypress.1988

[26]shtuba,zimermany.aneural-network-basedapproachforestimatingthecostofassembly.internationaljournalofproductioneconomics,1993.32:189-207

[27]wee-liangtan,dattarreyag.allampalli,investmentcriteriaofsingaporecapitalists,1997internationalcouncilforsmallbusiness,sanfrancisco,california,june1997

[28]michaelhenos,theroadtoventurefinancing:guidelinesforentrepreneuts,r&dstraregistmagazine,summer1991

[29]chowgc,thelargrangemethodofoptimizationwithapplicationstoportfoliandinvestmentdecisions.jofeconomicdymamicsandcontrol1996

[30]jensen,r..informationcostandinnovationadoptionpolicies,managementscience.vol.34,no.2,feb,1988

统计预测与决策论文篇8

一、企业内部控制的混沌管理

根据混沌理论,组织都是复杂、动态、非线性、共同作用、极不平衡的系统,它们的未来表现不可能通过过去或现在的事件、行为来预测。任何看似无关紧要的微小误差,经过一个长期的递归、聚焦过程,并且与其它异常现象相互作用后,都可能演变成一场重大的灾难,形成了常规制度难以控制的盲点,这就是“蝴蝶效应”对初始条件的极度敏感性问题。企业组织的发展经历着一个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混沌是内生的、必然的,而进行混沌管理也是企业管理所必须的。企业内部控制系统作为企业管理系统的组成部分,是一个非线性系统,其内部各构成要素即变量之间不是按固定比例变化的直线关系,内部控制各模块的创新、组织、变革等都呈现出非线性的特征,进而使其出现混沌的状态。将混沌管理运用到企业内部控制中,即对于预期要达到的目标而言,内部控制可被依赖的程度总是有限的,无论内部控制设计得如何完美,执行得如何良好,不可能完全保证系统总能达到所有预期的效果,只能对企业所要达到的目标提供合理保证。企业试图通过扩大内部控制的范围来阻止微小错误的发生,可能是毫无用处的,日常操作中的微小偏差及其带来的后果通常是无法预测的。因此,不可能对那些偏差进行准确的估计,也不可能建立充分的预防机制完全依靠内部控制来预防所有重大恶性事故的发生。

由于受成本效益原则的影响,所有的微小因素并不能全部纳入控制范围,内部控制应该更加关注这种误差的集聚过程,应随着整个进程的推移不断地改进并设置新的控制点,使内部控制始终处于一种持续有效的状态。企业内部控制的目的就在于避免或减少不利混沌,平衡中性混沌以防止其向不利混沌演化,并为有利混沌的产生创造条件,使适应社会环境与企业制度的不断变化。作为企业内部控制系统的管理者,在内部控制中应该从行为控制发展到心灵控制,心灵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混沌系统,将控制的重点侧重于员工价值观的形成和职业素养的提高。现实中企业很多内部控制制度都形同虚设,仅限于纸面文件而未得到有效地执行,还需要在内部控制中从制度、规条的管理转变到情感、智慧管理,情感管理并不是完全抛弃制度,而是在制度的基础上运用情感激励员工,使其从心理上做好本职工作。

二、会计人员的混沌管理

科学管理理论的应用虽然极大地提高了管理效率,但是,由于管理者与被管理者都涉及到人的概念,而在人的参与下,科学管理的规范化、精确化、最优化等原则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挑战,即很多管理过程中出现的现象,无法用科学的管理理论加以解析或精确地说明。而人文管理理论的提出,使得科学管理和人文管理成为现代管理的两种重要思想,在科学运用规范、界限、定量和技术方法等现代科学管理要素的同时,融入人本管理思想,充分考虑人的因素,充分理解事物的模糊性、不确定性,使得现代管理理论更加完善,更加符合现代企业管理实践的要求。在企业会计系统管理过程中,混沌管理适合复杂人的假设前提,其本质特征就是人本管理,对人的非规范化、非精确化、非界限的管理。企业会计中的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在很多方面都存在着人员之间自身的差异,如年龄跨度较大、学习态度、文化水平参差不齐、自卑心理、个性差异等,都是会计人员管理系统出现混沌状况的原因。

混沌理论的开放系统观认为系统是不断地与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增大或分解其组成成份的要素,能够利用从环境条件及其他因素中接掌的信息进行自我修正、自我调整和自我组织,也有利于快速有效地适应未曾预料或预见到的偶然事件或意外事件。企业会计人员管理中长期形成了一种过分依赖的主从关系,什么都是领导说了算,同时在处事流程上的要求太过于复杂和程序化,也存在许多的管理方法不当、管得过细等状况。在日常的管理过程中,管理者有时对错误原因不是很了解,凭主观意识来处理问题,出现了非规范化管理,有时“心太软”的心态也会出现非规范化管理。这种现象并不是不负责任、不坚持原则的行为。因为管理是一个涉及人的心理和认识的领域,为了协调好各方面的人际关系,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确保组织的稳定和发展,有时采用非规范化管理是必要的。而非规范化是混沌管理的特征之一,用模糊控制来解决规范与非规范的边界往往是可行的办法。

三、会计预测、决策的混沌管理

混沌行为虽然是杂乱无章的,但又总是在一定的范围内变化,在状态空间上呈现出一种有规则结构,表明了企业系统的未来状况有一定的可预测性。从混沌中发现事物中存在的有序,把外在的随机性和内在的决定性有机的结合起来,使更多的随机现象容易预测。混沌系统对初始条件的依赖性早已存在和被发现,只不过系统管理者把它当作外来的扰动而在观察中被忽略,在操作中被当作计算方法不精确和工具不完善而予以排除,将复杂性当作简单性来处理。殊不知,这正是混沌系统的“蝴蝶效应”,是企业确定性系统中的内禀随机性在起作用。复杂的结果并不一定需要复杂的原因和过程,简单的前提能导致复杂的结论。由于混沌系统对初始信息的敏感性与依赖性,理性决策模式在较短的时间内是正确的、可预测的,但在长时间内则存在随机性,致使企业进行预测时无法做到完全精确地计量,且时间越长不确定性越大,不可预测性也就越强。混沌系统的最大特点就在于系统的演化对初始条件的极度敏感性,因此,从长远意义上讲,系统的未来行为是难以预测的。短期预测建立在主观预测的较小误差基础上,可以运用定量的方法加以近似计量,而长期预测由于微小误差的递归作用,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更有效,然而在极端不确定的情形下可以合理借鉴混沌管理的思维方式,在无序中寻找有序,在不确定中寻找确定。

会计系统的管理者依据传统的会计处理模式在进行预测与决策时总是先根据过去的经验、情况总结些规律,然后确定处理流程和模型,企图一劳永逸地根据其整理的数据和了解的信息来预测企业的未来发展方向、外部环境变化及市场走向进行决策。从混沌学观点来看,理性决策模式在较短的时间内是正确的、可预测的,但在长时间内完全存在随机性。混沌管理承认人所具有的有限理性不容许决策者掌握足够的信息、足够的备选方案,并有足够的时间所有备选方案,以作出最合理的选择。会计决策中经常面临的困难是没有充分信息时怎样做出决策,也许缺乏信息,也许信息是虚假的,这都使人难以判断。但是对于决策者来说静等事态明朗化绝不是办法,此时凭直觉决策就是混沌决策。现代企业的经验运筹、弹性工作均体现了管理的基本精神。有效的会计预测决定了正确的会计决策,而正确的决策又与管理者密切联系。一个好的管理者只有处于混沌的边缘时才能更好地适应环境,以不变应万变,组织中有无序,无序中存在着有序。在现实的系统中每个个体都会完成一定的决策,个体的决策也只有处于混沌边缘状态时才能更好地适应环境的变化,也就是说每个个体都要积极主动地从混沌中寻找创新的模式,在创新与传统(混沌与秩序)中寻找平衡合点,以创造永恒的新奇和有序的自我发展。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