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农业统计论文

时间:2022-04-04 09:52:30
摘要:随着我国农业发展的不断深化,如何确保农业统计基础工作的质量成为相关部门必须解决的重要课题。但我国农业统计基础工作现状不容乐观,仍存在着许多制约农业经济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相关部门必须强化认识,加强管理,改善农业统计工作人员的工作条件,从根本上提升农业统计基础工作的工作质量,从而促使我国农业经济走上有序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关键词: 农业统计论文 农业统计 农业论文 农业

农业统计论文

农业统计论文:如何强化农业统计工作

1基层农业统计工作的现状

目前各乡镇政府、农经管理中心和村级都配备了专(兼)职统计人员从事农业统计工作,国家编制人员从事农业统计工作有中高级技术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却屈指可数,另外,村级助理会计的频繁换人和年龄老化也是统计人员素质普遍不高的一个主要原因。在这种状况下,基层农业统计工作落实的难度增大,而着目前,基层统计面对千家万户,反映农业农村发展进程的数据绝大部分来自于农村基层农业统计工作;国家大型的农业普查离不工基层的农业统计工作;临时性的农业调查离不开基层农业统计工作,所以加强基层农业统计工作已成为全面做好农业统计工作的必然选择。

2基层农业统计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基层实际情况调查来看,基层农业统计工作的困难多,问题多,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2.1基层农业统计人员频繁变动,业务普遍不熟一切统计数据均来源于基层,作为基层一级组织,村委会理所当然对辖区内的情况最为了解,要想把辖区内的各个统计数据统计准确,做到清楚明白,就必须依靠村委会的力量。但是由于村两委班子换届,村干部离职等各方面的原因,现在村一级统计工作人员的配备情况很是令人担忧,村负责统计工作的是村文书,由于主管部门未充分放权和解决相关待遇问题,其统计的责任心和积极性处于零状态,到了村的统计工作任务往往由于情况了解的程度不一,业务水平的差别等原因,而造成同一单位前后上报的数据存在较大差异的现象,给乡统计汇总造成了极大的难度,也就更谈不上统计数据的准确性问题。

2.2基层农业统计方法简单,缺少调查研究由于各基层没有严格实行八小时上班制度,造成基层农业统计人员时间观念淡薄,没有养成严格按照报表制度上报的习惯,时间观念差,造成报表迟报拒报。

2.3农村统计工作人员责任心的问题《统计法》第三条规定“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组织和个体工商户等统计调查对象,必须依照本法和国家规定,如实提供统计资料,不得虚报、瞒报、拒报、迟报,不得伪造、篡改。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和公民有义务如实提供国家统计调查所需的情况。”村级作为基层上报单位,必须遵循《统计法》的规定,否则村级统计数据的质量就无保障可言。

2.4村级统计档案资料保管不善,致使某些档案资料丢失,在需要相关数据时无从查阅因为村级统计人员的更换频繁,加上其它方面的原因,如交接不及时,致使部分统计资料已丢失,再加上村级大部分资料都是由村负责统计工作的人员保管,资料大部分是放在统计人员的家里,必定会由于这样或那样地原因丢失、损坏,从而导致统计资料无法归档,丢失严重。

2.5基础农业统计人员地位低,待遇差,工作环境简陋农业统计工作是一项只用钱,不能挣钱的纯行政性工作,在多数乡镇领导眼中,不能为当地政府增加收入,只是生产农业统计数据,没有什么实际重要的作用,看着是一个可有可无的工作,而县、乡财政都十分紧张,所以基层农业统计工作根本没有事业经费,更谈不上什么福利待遇了。

3抓好基层农业统计工作的几点建议

3.1加强对农村统计工作的领导和管理各级地方政府应加强对统计工作的领导,从管理体制上下功夫,严格执行《统计法》保证其相对地独立性、法定性,这是保证统计数据客观、真实的基础之一。地方政府从人权、事权、财权上给统计部门其相对的独立性,使广大统计工作人员能依法开展统计工作。在保证统计机构工作正常运转的基础上,尊重统计工作人员依法开展统计执法,保证统计工作沿着健康、有序、依法的轨道向前发展,为政府进行宏观调控提供强有力的参考依据,强化统计机构和统计队伍建设,促进统计基础工作规范运行。

3.2立足当前抓根本,着力强化基层建设统计工作是一门自下而上的系统工程,基础工作不牢直接影响其结果。因此,必须花大力气加强基础建设,在保证乡统计机构和统计工作人员落实的前提下,着力对农村村级统计工作人员的安排、培训和考核上下功夫,努力壮大农村基层统计人员队伍,努力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加大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改善统计工作人员的政治、生活待遇,以保证基层统计工作的正常运转。

3.3着眼统计事业发展的长远性,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努力提高统计现代化水平统计信息化事关统计改革与建设的全局。统计部门作为社会和国民经济信息主管部门,必须高起点,高标准建设统计信息化工程。各级政府应积极支持统计事业的发展,为统计机构配备必要的工作硬件,以保证能够及时、准确的为党委、政府提供真实、可信的统计资料,提供强有力的技术保障。

3.4增强基层农业统计人员的统计法制观念《统计法》是保证统计数据质量的重要手段,农业统计部门要主动与县统计局联系,加强《统计法》在基层农业统计中的宣传,加大农业统计数据检查,将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检查结合起来,把弄虚作假者的饶幸心里消灭在萌芽状态。同时对从事农业统计工作人员要求持证上岗,并且每年进行一次年审,以便基层农业统计人员接受知识的更新教育。

3.5加强调查研究,摸索一套科学的农业统计方法一是用科学的统计方法进行调查研究,二是上报报表必需以村为起报点,三是保管好原始记录,建好农业统计的台账,避免资料的丢失。

3.6加强农业统计工作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基层农业统计人员待遇随着我县信息入乡工作的完成,每个乡镇农业服务中心基本上配备了一台电脑,各乡镇从事农业统计工作的人员,应加强自身的学习,熟练的操作电脑,完成日常的报表,减少自身的工作量,更应抓住农经人员过渡到公务员这一机遇,编制、人员、经费全拿入预算,这样基层农业统计人员的地位低和待遇差的问题将会逐步得到好转。加强基层农业统计工作建设,不断提高基层农业统计人员的业务素质,是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我县基层农业统计工作的重点,基层农业统计作为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保证农村社会经济健康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任重而道远。

目前农村基层统计工作面临的困难较大,问题较多,党委、政府应加强对此项工作的领导,只有各部门通力合作,共同出谋划策,把农村统计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去认识,充分认识到其工作的重要性和加强此项工作的紧迫感,农村基层统计工作才能搞得更好,才能真正地为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服务。

农业统计论文:对海南农业发展统计学

海南是一个农业省份,农业能否持续健康发展,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的稳定和发展。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始终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基础性和战略性问题。把农业放在经济工作的首位,是我们党的一以贯之的思想。总书记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曾经强调,要把加强农业放在发展国民经济的首位。十五大报告中进一步提出:“坚持把农业放在经济工作的首位……确保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农民收入增加”,改革开放以来,海南农业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增强,农民收入进一步增长,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的较快发展有力地支撑着快速发展的国民经济。但是,在农业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制约因素: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科技技术水平低,农业现代化进程缓慢,农村投资环境不利等。为了实现“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有必要进一步正确认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在海南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农业在海南经济中的地位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没有农业的持续稳定发展,便没有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马克思早就说过:“农业劳动是其他一切劳动得以独立存在的自然基础和前提。”马克思的这一科学论断,揭示了农业发展的本质。根据海南发展战略目标要求,今后海南国民经济是地工农业协调作用、城乡协调发展、三大产业相互促进。“九五”时期到2010年,农业在海南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举足轻重。

1、农业是海南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长期以来,农业是海南经济的重要部门和最大产业,产值一直遥遥领先。建省后,海南第三产业和第二产业有了较快的发展,作为第一产业的农业所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有所下降,但农业在海南经济发展中的贡献仍处第二位。“八·五”时期至1996年,农业生产总值占全省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0%—40%之间,均高于第二产业工业所占的比重;1996年,全省人均农业产值为2009元,超过全国平均水平。按照经济发展规律,一个国家经济越发达,相对来说,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会越小。如英国、美国、加拿大、法国等发达国家,其农业生产总值占国内生产总值为2%—12%。从海南的发展情况看,农业在海南经济中所占比重的下降是缓馒的,并且与世界相比差距很大。说明海南现阶段仍然是经济不发达、以农业作为国民收入主要来源地地区。同时,在海南轻工业中以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产值的比重至今仍达60%。如果没有农业的发展,整个国民经济就不可能实现快速稳定的增长。

2、农业的发展,是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农业的发展,是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这主要是:首先农业是人类社会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农业是最古老、最具有生命力的产业,早在数千年以前,人类就知道种植可以食用的作物和驯养可以役用的动物。人类所需的基本食物,过去来源于农业,现在来源于农业,在可预知的将来仍然主要来源于农业。当今世界,无论工业如何发达,离开农业,食品工业仍然制造不出人类所需要的基本食品。即便象美国这样发达的国家,农业总产值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下降到3%,上述状况也没有多大改变。由此可见,农业在海南经济中起着其他产业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其次,海南是个农业省份,有农民540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76%。在社会就业人员中农业负担着60%以上社会劳动者提供就业和生活来源的艰巨任务。当然,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工业将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农村剩余劳动力将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转移。但这将是一个十分缓慢的过程,在未来几十年农业仍将是提供就业机会最多的重要产业。因此,农业的状况如何,关系到海南能否有一个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正如同志所说:“农民的状况如何,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和政权的巩固,关系极大。”农村的稳定是整个社会稳定的关键,所谓:“无农不稳”就是这个道理。

3、农业是海南工业发展的基础

目前,海南60%的轻工业原料来自农业,如制糖业、食品加工业、制革业、橡胶制品业、造纸业、酿酒业、饮料业等轻工业其原料主要依靠农业。也就是说,工业对农业有很大的依从性,农业对工业有着很大的制约性。同时,农业生产率的提高是工业化的前提和发动因素,农业充分发展的结果,不但为工业提供充足的原料和低级产品,而且农民购买力增加,对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的需求量增加,又将为工业提代广阔的市场,而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又为工业提供充足的劳动力。因此,要加快发展海南地方工业,首先要发展农业,重点发展进口替代型工业,使工业产品成本降低,产品的附加值提高。

4、农业是第三产业健康发展的物资保证

农业不仅是工业发展的基础,同时,又是贸易业、旅游业健康发展的物资保证。

首先农业为市场提供丰富的农产品,促进了市场的繁荣活跃。其次农业是海南出口创汇的重要来源,在出口贸易中,农产品以及以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产品出口额占30%。三是农业与旅游业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向农村进军是今后旅游业发展的趋势。建省近十年,海南旅游业有了一定的发展,并且绝大部分旅游点在农村或郊区。农村旅游业的发展,促进了交通运输业、商业和轻工业的发展,使农村面貌得到改观。如我省通什市番毛乡,八十年代还是一个贫穷落后的黎族山村,九十年代初期开始发展旅游业,建成黎族文化村旅游点,全村有70%的农民除了搞农业生产外,还从事第二“职业”即从事交通运输业、贸易业等第三产业,如今已有80%的农民达到小康生活水平。旅游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而农业的发展又促进了旅游业的兴旺。如林业维系着海南森林旅游业的兴衰;农业提供的土特产品,促进了旅游产

品的开发;农业提供的山珍海味、热带瓜果等丰富的食品,也吸引了更多的游客。

5、发展农业,海南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

首先海南的光热资源丰富。海南四季如春,光热充足,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22—26℃,日照时间长,农田终年可以种植农作物且生长快,各种农作物年均可收获2—3次,同内地相比,耕地产出效益高。其次是生产反季节瓜菜在国内外市场占有较大的优势。海南冬季温暖如春,是一个天然大温室,冬季农田播种面积大,因此,开展冬季农业生产具有很大的潜力。近几年,海南的反季节瓜莱在国内外市场的占有率越来越高,同时,由于这一优势,海南目前是我国南繁育种的重要基地。三是海南热带作物资源丰富。农作物除了粮、果、瓜、莱等作物外,还有橡胶、咖啡、南药等品种繁多的热带作物。海南橡胶产量占全国的60%以上,咖阀民胡椒产量占全国的50%,椰子、腰果占全国的99%。此外海南还有许多国家重点保护的稀有贵重热带森林。四是海洋资源丰富,是发展海水养殖的优良场所。海南四周环海,海岸线长达1528公里,沿岸天然港湾多,浅海滩涂面积广阔,发展海水养殖业具有很大的优势。优厚的自然资源为海南农业经济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

二、海南农业的现状与问题

建省近十年来,海南农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并取得了伟大的成就。1996年,农业生产总值达144亿元,比1987年增长1倍,九年间,平均每年增长8.4%,人均农业产值2009元,居全国第一位;粮食产量达207万吨,比1987年增长55%,人均占有水平由1987年的185公斤上升到1996年的290公斤,增长34%。肉禽蛋类、水产品、蔬菜、瓜果人均产量较1987年增长56%—2.7倍。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大大丰富了城乡居民的生活。同时,农民收入不断提高,绝大多数农村居民解决了温饱问题并向小康生活迈进。但由于海南农业原有基础差,底子薄,起步晚,因此,农业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

1、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业现代化进程缓慢

海南建省办特区以来,致力于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投资环境,目前拥有充足的电力,便利的交通,这为海南农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但农业内部的基础设施仍较薄弱,与我国先进省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更大,农业后劲明显不足。具体表现在,农业生产技术条件脆弱,抗灾抗害能力差,至今依然没有摆脱靠天吃饭的被动局面。1996年,海南农业机械总动力176万千瓦,农业人口人均拥有量为0.34%千瓦,比全国平均水平低0.04千瓦,比山东、江苏、广东等先进省份更低,灌溉设施老化,农田水利有效灌溉面积只有17.6万公顷,总总耕地面积40%,农业人口人均拥有量为0.03公顷,为全国平均水的60%,其中旱涝保收面积仅占43%。由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机械化程度低,农业现代化进程缓慢。

2、农村投资环境不利,阻碍农民的投资行为

农户始终是农业投入的重要主体。据1996年农村住户调查统计,在生产性支出中,农民自筹资金投入占70%,而借贷性支出只占30%。据有关统计资料测算,建省以来,农民投入占农业总投入(包括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一直保持在65—80%。尤其是在农业生产所需物质资料的投入方面,如种子、化肥、农药等,农民投入几乎占了绝大部分。随着农民收入的不断增加,农民在农业资金投入方面还具有一定的潜力,但由于投资环境欠佳,如农业生产资料价格高,农民负担重,农业的比较效益大大低于其他产业,难于激发农民对农业的投资热情,造成农民的绝大部分收入用于住宅建设和其他非农产业上。虽然近两年国家通过大幅度提高农副产品收购价格,提高了农业资金的回报率,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但农村一高(农贸价格高)、一低(农业比较效益低)的问题还比较突出。

3、农业技求水平不高,科技成果推广率低

海南科技教育水平落后,农村科技力量薄弱,农业人口素质低是造成耕作方式落后,资源使用浪费,生态环境恶劣的主要原因之一。据统计,海南目前有农业技术人员3500人,其中高级农艺师120人,农艺师820人,在农业人口中,每1700人才有一个农技人员,与全国相比,海南农技人员的总数仅高于西藏和天津,30个省市中排28位。而在农村劳动力当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12%,初中占30%,小学占43%,文盲占15%。如此文盲、半文盲占大多数的地区,要实现农业现代化是不可想象的,同时,海南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率低,1996年,农业总产值增长幅度中仅有3%来自科技进步的成果。

4、资源优势未充分利用及利用不合理并存

海南土地资源利用率不足60%,尚有荒地约130公顷。可使海水养殖的浅海滩涂95公顷,仅利用了10%,可供养殖的淡水面积8万公顷,大部分还没有利用,说明海南的资源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而同时,资源的利用又存在盲目性和不合理性。根据海南的自然资源优势,渔业及畜物业生产理应成为海南农业发展的主要产业。但目前海南农业总产值中,渔业产值仅占16%,年人均拥有水产品67公斤,相当台湾人均水平30%;畜牧业没有成为一个自我发展的独立产业,社会化程度低,其产值占农业总产值为19%,说明农业内部结构不合理。同时,由于资源利用的盲目性,不同程度的造成水上流失,土壤肥变下降,森林资源减少等农业生

态的破坏现象。

三、为了实现“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必须坚定不移地抓好农业这个根本

1、摆正农业的位置,避免决策失误

邓小平指出:“我们从宏观上管理经济,应该把农业放在一个恰当位置上”。农业虽然是基础产业,各项产业之母,但却是一个弱质产业,主要表理在:一是海南农业基础装备水平低,抗灾保收能力差;二是经营规模小,社会化程度低;三是农业的比较效益低。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于农业这个弱质产业,我们应该摆在什么位置非常重要。由于海南国民经济目前所处阶段(经济水平不高、各方面都急需资金)和农业自身的特殊情况所决定,农业容易出问题,稍一放松,就很容易被挤掉。我们任何时期对农业形势的估计都应持慎重的态度,摆正农业位置,避免出现那种热热闹闹地:“讲基础”之后,又静悄悄地“挤基础”以至简单的按照比较效益高低来配置资源的倾向。因此,发展农业,首先要提高认识,摆正农业的位置,并取得共识,这样行动上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2、建立农业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由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周期特别长,因此主要靠政府的投入。近几年随着经济的发展,海南财政支援农业支出有较大幅度的增长,但在全省基本建设和更新改造投资中,农业基本建设投资所占比重逐年下降。受比较效益高低的影响,地方财政收入的大量资金重点投入于利润高、见效快的非农业上。如1996年,农业基本建设投资(不包农民自筹资金)7.7亿元,占全省基本建设投资的比重由“七五”时期的28%下降至5.3%,与非农业投资相比相差了3倍多。因此,要建立农业投入稳定增长机制,除了正常税收的积累外,如每年从

二、三产业利润中提取一定比例的农业发展基金,或向社会征收粮食消费税,或从一切基本建设中抽取农业发展基金等。以保证水利开发、农田防护、技术改造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3、优化资金投向,推动农业经济增长向内涵型转化

我省目前的农业经济,基本上还是粗放型经济,农业比较效益低是一个普遍性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即追求资本投入和劳动力投入的高回报率、高附加值,使农民经济增长向内涵型、质量型、效益型转化。而追求资本的高回报率,高附加值,关键在于优化资金的投向。

农业投入不能“撤胡椒面”,必须适应新形势,优化投向,提高产出成果,使有限的耕地和资金用在关键的地方,使之产生增产增收增后劲之功效。一是把资金投在拳头产品上,农民看得见、摸得着、行得通、推得开的经济作物上。二是把资金投在科学技术上,“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把资金投在科学技术上前途远大,大有作为。农业投放的最佳回报是科技含量产品,科技与农业的结合,是农业发展的最大潜力所在。三是把资金投在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上,使之产生辐射四方的效应。

4、充分而合理的利用资源优势,积极发展“外向型农业”

资源是最重要的财富,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载体。如何充分而合理地利用资源优势是振兴海南农业的关键。

海南农业资源开发利用的战略思想、应遵循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短期效益与长期效益相结合,树立“立足资源优势,实行多种经营,扩大生产领域,充裕食物供应,重视生态效益”(21)的战略目标,当前,在世界范围内,建设生态农业已作为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任务而被广泛重视。对海南农业资源的开发,应采取开发与保护相结合的原则,充分利用海南高温多雨的气候优势,积极推行生态农业,即实行多层栽培,发展立体农业。其次是发展创汇农业。根据国内外的成功经验,发展外向型农业是海岛经济的特征。从海南建省以来的发展情况看,海南出口贸易中,农产品以及以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品的出口额为30%,这与地理条件相似的台湾占60%水平相比,差距很大。因此,海南要想在短期内赶上国内先进水平,就必须充分利用资源优势,瞄准国内外市场,发展农业出口贸易。

当前,海南要进一步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资金的来源是一个首要问题。在资金非常短缺的现阶段,单靠政府财力的投入是非常有限的,从近几年财政赤字来看,短期内海南自身积累难有大的突破。因此,要努力发展外向型经济,想方设法放大外资的引进,增加农业资金的投入。二是重视科技的投入,推广科技成果。农业科学技术是推动生产的动力,科技兴农是海南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发展农业的必由之路。

农业统计论文:农业统计工作与统计质量提升研究

摘要:农业统计工作是国民经济统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认识和了解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情况的一项重要依据。农业统计数据是农业统计工作的关键所在,统计数据质量的高低对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有着重大影响。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级政府对农业统计工作的关注度和要求越来越高,但我国目前的农业统计工作仍然存在着许多有待解决的问题,结合农业统计基础工作的实际情况,提出更多有利于提升统计质量的有效策略势在必行。

关键词:农业统计;统计质量;探究

一、引言

长期以来农业在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这和我国农业人口基数极为庞大有密切关系。农业统计工作指导并推动着国民经济和社会的长远发展,是我国一种掌握和了解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的重要手段。但随着我国农业的飞速发展,农业统计基础工作中也开始出现了越来越多的问题,诸如:统计工作人员调动频繁、专业水平较低,统计数据质量较差、无法真实反映经济现状等一系列问题,这对我国农业统计工作提出了严峻的考验,如何改善解决这些存在的问题,成为我国农业进一步发展的关键节点。因此,完善农业统计的基础性内容、提升统计质量成为全方位做好农业统计的必经之路。

二、农业统计基础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农业统计基础工作的重要性缺乏认识

农业统计工作是一个完整的自下而上的系统性工程,其中的基础工作在整个农业统计工作中是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环节,统计基础工作的不完善会直接影响到整个农业统计工作得出结果的准确性。虽然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农业统计工作已逐步完善并走上正轨,农业统计工作的效率和效益不断提高,但仍然存在部分基层农业统计部门和工作人员没有正确认识到农业统计基础工作在整个统计工作中的重要性,在对待农业统计的基础工作上态度马虎。而部分经济发展落后地区更是态度散漫,认为农业统计工作可有可无,忽视了农业统计基础工作在整个农业统计中所占的重要地位。同时部分基层管理者看不到农业统计工作背后的问题,无法验证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对于统计数据缺少必要的分析,无法发现更深层面的问题。加之一些统计部门工作人员没有正确的认识,致使工作缺少主动性,消极的工作态度也会导致数据收集的不完整、不全面、不准确。同时由于“统一管理、分级负责”的管理体制,相关统计机构和统计人员在实际工作过程中,无法充分发挥自身应有的作用,加上对于农业统计基础工作的不重视,进一步加大了问题的严重性,导致农业统计工作的权益得不到保障,影响了农业统计工作整体的效率和效益提升,从而影响对农业经济发展实际情况的全面准确了解,容易导致在农业经济发展决策上做出错误的判断。

(二)基层农业统计工作人员综合素质有待提升

由于基层工作的特殊性,从事统计工作很难做到“专人专岗”,往往是“一人多岗”的情况。这样的条件下,一方面是由于工作机构的不断改革,基层农业统计工作人员频繁调动,另一方面各级政府及执业人员对农业统计基础工作不够重视,加之对农业统计工作人员综合素质要求较低。频繁变动工作的统计人员,造成了农业统计基础工作的“断层”与“脱节”现象。统计人员在年龄层上出现方法、观念的不一致,人员的变动导致统计工作不能很好衔接,使得农业统计基础工作中漏报、迟报、不报和错报情况的发生率较高,这种情况既耽误了统计工作的及时性,也影响了统计结果的准确性,造成了相应的政策制定和实施上不可避免的困难。此外部分农业统计部门信息化水平有待提高,统计方法的科学性有待改良完善,统计人员的计算机水平不达标,无法运用先进的统计方法进行统计。这种情况严重影响了统计结果的准确性,也降低了农业统计工作的效率。

(三)统计数据、指标的相关信息准确度有待改进

由于《统计法》及相关配套法规的推广,我国农业统计基础工作的质量与效率也有了较大的提升。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与过去几年相比,各农业统计基层单位都能按相关制度、标准的要求进行数据收集、统计调查与信息汇总分析。但是,在部分统计部门中,仍然存在人为影响因素,例如为攀比农村人口人均纯收入而虚报统计数据;由于前述人员因素导致的交接、传递原因致使部分统计资料遗失,在很大程度上使统计信息的真实性打了折扣;村级统计工作大部分统计资料由统计人员个人保管,容易出现资料丢失和损毁,导致统计资料无法如实归档,影响了农业统计工作结果的准确性;部分农业统计部门统计口径不一致,在同一指标数据上存在多种解释和数据出处,造成一数出多门的情况。除此之外,部分农业统计部门在利益的驱动下对统计数据进行人为调整,导致统计数据不真实,统计结果不准确,渗水现象严重,不从实际出发,弄虚作假,大大影响了农业统计工作的严肃性、真实性和科学性,也为国家相关部门决策的制定和实施带来了不确定性,无法对症下药。

三、提高农业统计基础工作统计质量的对策

(一)提高对农业统计基础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切实严谨工作

农业是我国的基础性产业,准确、全面开展农业统计工作是解决“三农”问题关键的一环。因此,各相关部门的重视也必不可少。要提升管理部门和农业统计基础工作人员对于农业统计工作重要性、严肃性、权威性的认识。农业统计基础工作管理者和执行者团结一心,才可以有效解决农业统计工作开展中遇到的各种困境和难题。农业统计工作人员也应该认识到农业统计基础工作的重要性,认识到自身在农业统计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及时主动地向有关部门汇报农业统计工作中的具体情况,从自身做起,在根源上避免迟报、漏报、不报、错报等现象的出现。地方政府应该从人权、财权、事权上给统计部门以相对的独立性,相对独立的工作环境可以有效提升农业统计基础工作人员的积极性,更加主动地投身到农业统计工作中去,在最大程度上发挥自身的作用。农业统计人员必须依法开展相关工作,让农业统计基础工作在一个公开透明的环境下进行,确保农业统计数据的真实性。要尊重农业统计工作人员的职责与工作,各相关单位要积极配合统计人员的依法统计工作。应当采取措施推动有关部门将农业统计基础工作纳入议事日程,积极争取有关部门的支持和帮助,并在工作环境和条件上为农业统计基础工作上积极保障优化。统计工作不是统计行政主管部门或者是某个部门独立的工作,其涉及到若干个部门、若干个工作岗位。因此,对于农业统计工作的重视,离不开对统计工作的配合。各相关单位要积极按时保质保量地向统计人员提供相关数据信息。

(二)提升农业统计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

促进农业统计工作队伍的稳定化,提升农业统计基础工作从业人员的专业技能和整体素质,确保农业统计基础工作能够得到顺利展开。落实农业统计基础工作从业人员队伍的建设,更加重视对于基层农业统计部门相关负责人员的管理,基层统计部门负责人员应当加强责任意识,认识到自身在统计工作中的带头作用,积极统筹协调,及时分析解决在农业统计基础工作进行中遇到的各类问题,保证统计所得数据的准确性。健全机构建设,落实机构中的工作人员全编制,彻底杜绝农业统计基础工作从业人员的兼职现象,重视对于农业统计基础工作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培训和职业道德建设。随着“三农”问题的逐步解决与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农业经济形式、生产方式都在不断发生着变化,农业统计工作面临的问题与指标与会不断发生变化,相应的统计资料、数据也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传统的人工方式已经逐渐不再适应这社会经济发展地要求,要加大对于硬件、软件的投入力度,加大对于统计人员的继续教育力度,确保农业统计基础工作在更加优化的条件下开展,避免因资金供给不足而影响农业各项统计工作的进展。具体来讲,推广计算机的使用,运用现代网络技术,可以极大地改善农业统计基础工作的工作条件,充分发挥信息化在农业统计中的作用,依靠信息化投入来提高农业统计工作效率。加强农业统计工作人员在业务知识、办公软件等方面的培训工作,基层农业统计工作人员运用更加科学可行的方法改善现有基层统计方式,从根本上确保统计工作的连续性、可持续性,将由于人为因素而造成的农业统计基础工作误差降低到最小,为农业统计基础工作的优化、广泛开展创造可行条件。

(三)继续强化统计信息的准确性

统计数据的准确性是保证农业统计基础工作进展中最重要的一环,缺乏准确性的数据是无用的,甚至会误导决策方向,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有效进行农业统计将直接影响到农业统计数据的质量,而农业统计基础工作的统计数据质量将直接影响政府相应政策的制定。保证统计数据准确性的首要方式就是通过法制,增强基层农业统计人员的统计法制观念,加大农业统计数据检查力度,将定期和不定期检查结合,从根本上消灭弄虚作假者的侥幸心理,保证农业统计数据能够如实地反映现状。收集农业统计数据的重要手段是选择科学合理的统计方法,适当的方法可以极大地提高农业统计基础工作的工作效率,提高农业统计基础工作的整体水平。结合当前农业经济现状,明确农业统计工作中的工作重点,有的放矢,确保政府制定政策时能够准确地、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促使农业经济有序、健康、平稳发展。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人力、财力、物力的投入,改善区县乡镇农业统计部门的工作条件,提高基础工作人员的薪资福利待遇,激发统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确保农业统计基础工作的正常进行,为农业统计数据的准确收集提供有利条件。

四、结语

随着我国农业发展的不断深化,如何确保农业统计基础工作的质量成为相关部门必须解决的重要课题。但我国农业统计基础工作现状不容乐观,仍存在着许多制约农业经济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相关部门必须强化认识,加强管理,改善农业统计工作人员的工作条件,从根本上提升农业统计基础工作的工作质量,从而促使我国农业经济走上有序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作者:杨荔 单位:陕西省农业干部学校

农业统计论文:新技术在农业统计数据收集的运用

1遥感新技术在农业统计中的应用

(1)利用遥感新技术统计作物面积。把遥感信息获取技术与抽样调查结合起来,把天、空、地、人等调查手段结合起来进行统计。以新疆棉花面积遥感测量为例,首先利用天上的卫星获取全疆不同时期的遥感影像图,再根据棉花的物候、纹理特征等获得全疆棉花的大致种植范围。在此基础上,根据抽样原理抽出大量的样本地块,利用高分辨率遥感影像或者无人机进行高精度调查,最后再抽出一部分地块由调查人员拿着高定位精度的掌上电脑(PDA)进行实地调查,经过这三次层层递进的调查,把全疆棉花种植面积最终确定下来,其精度可达95%以上。(2)利用遥感技术对统计农业产量。利用遥感技术对农作物产量进行统计。因为作物产量不同,它的光谱反射也不同,可以通过这种联系建立模型,用遥感观测光谱反射,然后计算作物产量。这项工作需要以多年的数据反复对模型进行修正,才能够比较准确,但终归是可以进行产量统计的。遥感新技术除了对作物面积、农业产量进行统计之外,还可以对农作物的长势进行动态监测,对农作物受灾情况进行快速调查等,应用空间很广。

2遥感新技术统计的优势特点

(1)与传统农业统计方式相对比,利用遥感等技术进行农业统计有两大重要优势:一是更客观,二是更高效。客观上,一是指调查对象相对客观了,由主要对农户调查转变成对地块进行调查,避免了因调查对象的主观随意性、不配合等问题造成的调查误差。二是指调查手段相对客观了,从传统的纸质报表、入户登记、皮尺测量转变成遥感观测、无人机测量、PDA登记,减少了数据产生的中间环节,从调查终端直接就可以传到国家统计局的服务器,减少了人为干扰。三是指事后质量监督更有说服力了,调查过程中所采集的数据是有空间和时间标识的,也就是说,可以掌握所有数据的采集轨迹,能准确地进行事后抽查,确保数据质量。高效上,一是指精度更高。现在利用的遥感影像、无人机、GPS测量等都是高科技的调查手段,相对于传统的皮尺等测量工具,精度大幅度提高。二是指效率更高,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传统的农业统计,调查一个样本村中的几个地块就需要一天的时间,如果用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很多时候就不需要调查员实地调查;即便需要,也可以用无人机,一上午就可以把整个村的种植情况调查清楚。(2)减少社会对农业统计数据的疑虑。近年来,国家统计局为提高统计公信力做了不懈努力,采取各种办法最大限度地减少统计调查的中间环节,从调查源头上杜绝统计上的弄虚作假。利用遥感等技术进行农业统计调查更能达到这个目的。新技术把对农户调查转变成对地块调查,把入户纸质登记调查转变为电子化调查,把调查数据层层上报转变为网络直接上报,调查数据有位置、有时间,调查轨迹完整清晰,不仅调查数据更加客观准确,而且能对调查全过程进行质量管理,确保调查数据有据可查,有据可依,经得起社会的监督。

3新统计方式获得的数据如何发挥作用

利用遥感等空间信息技术再造农业统计,提高统计数据质量,拓展农业统计能力,就是要为国家制定政策措施提供更好的支撑。实际上,国家在三农方面的不少决策,也对统计数据和统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央文件提出,要“提高对农业生产大县的统计调查能力”,这明确了以县为总体进行农业统计调查,相比之前以省为总体的调查,难度大、任务重、要求高,而国家统计局之所以能挑起重担,并很好地完成了这一任务,就在于前期已经开展了多省农作物遥感面积测量的试点工作,打下了扎实的基础。还有一些改革措施,能不能落实好,也与统计数据密切相关。比如,目标价格改革试点,其基础就是要有准确地种植面积数据。例如,在新疆开展了棉花面积遥感测量工作,不仅统计出了全疆棉花种植的面积数据,而且能提供棉花种植的区域范围,随着工作的细化,将为新疆棉花目标价格改革试点工作提供有力保障。在东北和内蒙古大豆目标价格补贴试点中,充分利用遥感等新技术,为改革的顺利开展提供优质的统计服务。

4新的农业统计方式面临的困难

(1)遥感数据的获取时间和统计制度,特别是统计表报送时间存在着差异。由于对不同对象的遥感监测,它需要联合地理学、植物生理学、气象学、生态学等多门学科相关知识。对于植被来说,植被的物候特点是信息遥感精度提取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植被的物候特点是决定最佳时期遥感的重要根据。在农业统计方面,例如冬小麦播种面积的报送时间为例,统计制度要求每年11月底上报冬小麦面积,而这个时候并不是提取冬小麦面积的最好时期,需要进行冬小麦面积的初步提取,初步提取结果很易形成漏判,影响精度结果;次年3~4月是冬小麦特点最明显时期,可以进行小麦面积的精确提取,但是这时的数据报送时间已经过期。所以,如何解决遥感最好时期和统计报送时间的矛盾是进一步研究和解决的问题。(2)基层调查人员对新技术的适应性有待提高。新的统计方式技术含量较高,对调查人员的素质要求也相对较高,这就要求一方面要简化调查流程,降低调查设备的使用难度,另一方面要加大调查人员的培训力度,加强基层统计调查队伍的建设。全面推广还需要更多的政策支持和经费支持。(3)受气象等因素制约,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所需遥感数据无法满足系统正常运行需求的风险。卫星的重访周期,即卫星在经过一个区域上空后,需要经过一定的时期才能再次经过该区域,所以,遥感数据不能随时全部地获取,它需要在卫星过境的时候抓住有利的时机获得,此时如果时机掌握得不好,就会错过机会,无法取得最好时期的遥感数据;另一方面,遥感数据获得后的质量也受气象等因素影响比较大,特别是夏季云雨较多,对遥感影像的质量造成干扰,这样人们无法正常进行提取,对系统运行的数据基础也构成了风险。所以,在遥感数据无法满足系统运行需求的情况下,怎样确保统计工作任务的顺利完成以及统计数据精度的获得,这时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应急机制,是实现统计业务化正常运行的基本要求。

5结语

随着农业统计调查方式的不断改进和完善,人们对数据的质疑会慢慢减少,统计公信力也将得到极大提高。同时,农业统计人员研制的“先进农产量调查系统”以调查车为载体,充分利用了自主卫星遥感和北斗导航技术,集成了无人机、手持平板电脑、农业参数采集器等多种高科技调查设备,是一个重大突破。

作者:付宇峰 单位:辽宁省统计局

农业统计论文:农业思考统计学发展论文

海南是一个农业省份,农业能否持续健康发展,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的稳定和发展。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始终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基础性和战略性问题。把农业放在经济工作的首位,是我们党的一以贯之的思想。总书记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曾经强调,要把加强农业放在发展国民经济的首位。十五大报告中进一步提出:“坚持把农业放在经济工作的首位……确保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农民收入增加”,改革开放以来,海南农业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增强,农民收入进一步增长,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的较快发展有力地支撑着快速发展的国民经济。但是,在农业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制约因素: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科技技术水平低,农业现代化进程缓慢,农村投资环境不利等。为了实现“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有必要进一步正确认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在海南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农业在海南经济中的地位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没有农业的持续稳定发展,便没有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马克思早就说过:“农业劳动是其他一切劳动得以独立存在的自然基础和前提。”马克思的这一科学论断,揭示了农业发展的本质。根据海南发展战略目标要求,今后海南国民经济是地工农业协调作用、城乡协调发展、三大产业相互促进。“九五”时期到2010年,农业在海南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举足轻重。

1、农业是海南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长期以来,农业是海南经济的重要部门和最大产业,产值一直遥遥领先。建省后,海南第三产业和第二产业有了较快的发展,作为第一产业的农业所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有所下降,但农业在海南经济发展中的贡献仍处第二位。“八·五”时期至1996年,农业生产总值占全省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0%—40%之间,均高于第二产业工业所占的比重;1996年,全省人均农业产值为2009元,超过全国平均水平。按照经济发展规律,一个国家经济越发达,相对来说,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会越小。如英国、美国、加拿大、法国等发达国家,其农业生产总值占国内生产总值为2%—12%。从海南的发展情况看,农业在海南经济中所占比重的下降是缓馒的,并且与世界相比差距很大。说明海南现阶段仍然是经济不发达、以农业作为国民收入主要来源地地区。同时,在海南轻工业中以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产值的比重至今仍达60%。如果没有农业的发展,整个国民经济就不可能实现快速稳定的增长。

2、农业的发展,是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农业的发展,是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这主要是:首先农业是人类社会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农业是最古老、最具有生命力的产业,早在数千年以前,人类就知道种植可以食用的作物和驯养可以役用的动物。人类所需的基本食物,过去来源于农业,现在来源于农业,在可预知的将来仍然主要来源于农业。当今世界,无论工业如何发达,离开农业,食品工业仍然制造不出人类所需要的基本食品。即便象美国这样发达的国家,农业总产值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下降到3%,上述状况也没有多大改变。由此可见,农业在海南经济中起着其他产业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其次,海南是个农业省份,有农民540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76%。在社会就业人员中农业负担着60%以上社会劳动者提供就业和生活来源的艰巨任务。当然,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工业将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农村剩余劳动力将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转移。但这将是一个十分缓慢的过程,在未来几十年农业仍将是提供就业机会最多的重要产业。因此,农业的状况如何,关系到海南能否有一个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正如同志所说:“农民的状况如何,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和政权的巩固,关系极大。”农村的稳定是整个社会稳定的关键,所谓:“无农不稳”就是这个道理。

3、农业是海南工业发展的基础

目前,海南60%的轻工业原料来自农业,如制糖业、食品加工业、制革业、橡胶制品业、造纸业、酿酒业、饮料业等轻工业其原料主要依靠农业。也就是说,工业对农业有很大的依从性,农业对工业有着很大的制约性。同时,农业生产率的提高是工业化的前提和发动因素,农业充分发展的结果,不但为工业提供充足的原料和低级产品,而且农民购买力增加,对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的需求量增加,又将为工业提代广阔的市场,而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又为工业提供充足的劳动力。因此,要加快发展海南地方工业,首先要发展农业,重点发展进口替代型工业,使工业产品成本降低,产品的附加值提高。

4、农业是第三产业健康发展的物资保证

农业不仅是工业发展的基础,同时,又是贸易业、旅游业健康发展的物资保证。

首先农业为市场提供丰富的农产品,促进了市场的繁荣活跃。其次农业是海南出口创汇的重要来源,在出口贸易中,农产品以及以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产品出口额占30%。三是农业与旅游业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向农村进军是今后旅游业发展的趋势。建省近十年,海南旅游业有了一定的发展,并且绝大部分旅游点在农村或郊区。农村旅游业的发展,促进了交通运输业、商业和轻工业的发展,使农村面貌得到改观。如我省通什市番毛乡,八十年代还是一个贫穷落后的黎族山村,九十年代初期开始发展旅游业,建成黎族文化村旅游点,全村有70%的农民除了搞农业生产外,还从事第二“职业”即从事交通运输业、贸易业等第三产业,如今已有80%的农民达到小康生活水平。旅游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而农业的发展又促进了旅游业的兴旺。如林业维系着海南森林旅游业的兴衰;农业提供的土特产品,促进了旅游产

品的开发;农业提供的山珍海味、热带瓜果等丰富的食品,也吸引了更多的游客。

5、发展农业,海南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

首先海南的光热资源丰富。海南四季如春,光热充足,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22—26℃,日照时间长,农田终年可以种植农作物且生长快,各种农作物年均可收获2—3次,同内地相比,耕地产出效益高。其次是生产反季节瓜菜在国内外市场占有较大的优势。海南冬季温暖如春,是一个天然大温室,冬季农田播种面积大,因此,开展冬季农业生产具有很大的潜力。近几年,海南的反季节瓜莱在国内外市场的占有率越来越高,同时,由于这一优势,海南目前是我国南繁育种的重要基地。三是海南热带作物资源丰富。农作物除了粮、果、瓜、莱等作物外,还有橡胶、咖啡、南药等品种繁多的热带作物。海南橡胶产量占全国的60%以上,咖阀民胡椒产量占全国的50%,椰子、腰果占全国的99%。此外海南还有许多国家重点保护的稀有贵重热带森林。四是海洋资源丰富,是发展海水养殖的优良场所。海南四周环海,海岸线长达1528公里,沿岸天然港湾多,浅海滩涂面积广阔,发展海水养殖业具有很大的优势。优厚的自然资源为海南农业经济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

二、海南农业的现状与问题

建省近十年来,海南农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并取得了伟大的成就。1996年,农业生产总值达144亿元,比1987年增长1倍,九年间,平均每年增长8.4%,人均农业产值2009元,居全国第一位;粮食产量达207万吨,比1987年增长55%,人均占有水平由1987年的185公斤上升到1996年的290公斤,增长34%。肉禽蛋类、水产品、蔬菜、瓜果人均产量较1987年增长56%—2.7倍。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大大丰富了城乡居民的生活。同时,农民收入不断提高,绝大多数农村居民解决了温饱问题并向小康生活迈进。但由于海南农业原有基础差,底子薄,起步晚,因此,农业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

1、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业现代化进程缓慢

海南建省办特区以来,致力于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投资环境,目前拥有充足的电力,便利的交通,这为海南农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但农业内部的基础设施仍较薄弱,与我国先进省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更大,农业后劲明显不足。具体表现在,农业生产技术条件脆弱,抗灾抗害能力差,至今依然没有摆脱靠天吃饭的被动局面。1996年,海南农业机械总动力176万千瓦,农业人口人均拥有量为0.34%千瓦,比全国平均水平低0.04千瓦,比山东、江苏、广东等先进省份更低,灌溉设施老化,农田水利有效灌溉面积只有17.6万公顷,总总耕地面积40%,农业人口人均拥有量为0.03公顷,为全国平均水的60%,其中旱涝保收面积仅占43%。由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机械化程度低,农业现代化进程缓慢。

2、农村投资环境不利,阻碍农民的投资行为

农户始终是农业投入的重要主体。据1996年农村住户调查统计,在生产性支出中,农民自筹资金投入占70%,而借贷性支出只占30%。据有关统计资料测算,建省以来,农民投入占农业总投入(包括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一直保持在65—80%。尤其是在农业生产所需物质资料的投入方面,如种子、化肥、农药等,农民投入几乎占了绝大部分。随着农民收入的不断增加,农民在农业资金投入方面还具有一定的潜力,但由于投资环境欠佳,如农业生产资料价格高,农民负担重,农业的比较效益大大低于其他产业,难于激发农民对农业的投资热情,造成农民的绝大部分收入用于住宅建设和其他非农产业上。虽然近两年国家通过大幅度提高农副产品收购价格,提高了农业资金的回报率,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但农村一高(农贸价格高)、一低(农业比较效益低)的问题还比较突出。

3、农业技求水平不高,科技成果推广率低

海南科技教育水平落后,农村科技力量薄弱,农业人口素质低是造成耕作方式落后,资源使用浪费,生态环境恶劣的主要原因之一。据统计,海南目前有农业技术人员3500人,其中高级农艺师120人,农艺师820人,在农业人口中,每1700人才有一个农技人员,与全国相比,海南农技人员的总数仅高于西藏和天津,30个省市中排28位。而在农村劳动力当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12%,初中占30%,小学占43%,文盲占15%。如此文盲、半文盲占大多数的地区,要实现农业现代化是不可想象的,同时,海南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率低,1996年,农业总产值增长幅度中仅有3%来自科技进步的成果。

4、资源优势未充分利用及利用不合理并存

海南土地资源利用率不足60%,尚有荒地约130公顷。可使海水养殖的浅海滩涂95公顷,仅利用了10%,可供养殖的淡水面积8万公顷,大部分还没有利用,说明海南的资源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而同时,资源的利用又存在盲目性和不合理性。根据海南的自然资源优势,渔业及畜物业生产理应成为海南农业发展的主要产业。但目前海南农业总产值中,渔业产值仅占16%,年人均拥有水产品67公斤,相当台湾人均水平30%;畜牧业没有成为一个自我发展的独立产业,社会化程度低,其产值占农业总产值为19%,说明农业内部结构不合理。同时,由于资源利用的盲目性,不同程度的造成水上流失,土壤肥变下降,森林资源减少等农业生

态的破坏现象。

三、为了实现“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必须坚定不移地抓好农业这个根本

1、摆正农业的位置,避免决策失误

邓小平指出:“我们从宏观上管理经济,应该把农业放在一个恰当位置上”。农业虽然是基础产业,各项产业之母,但却是一个弱质产业,主要表理在:一是海南农业基础装备水平低,抗灾保收能力差;二是经营规模小,社会化程度低;三是农业的比较效益低。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于农业这个弱质产业,我们应该摆在什么位置非常重要。由于海南国民经济目前所处阶段(经济水平不高、各方面都急需资金)和农业自身的特殊情况所决定,农业容易出问题,稍一放松,就很容易被挤掉。我们任何时期对农业形势的估计都应持慎重的态度,摆正农业位置,避免出现那种热热闹闹地:“讲基础”之后,又静悄悄地“挤基础”以至简单的按照比较效益高低来配置资源的倾向。因此,发展农业,首先要提高认识,摆正农业的位置,并取得共识,这样行动上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2、建立农业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由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周期特别长,因此主要靠政府的投入。近几年随着经济的发展,海南财政支援农业支出有较大幅度的增长,但在全省基本建设和更新改造投资中,农业基本建设投资所占比重逐年下降。受比较效益高低的影响,地方财政收入的大量资金重点投入于利润高、见效快的非农业上。如1996年,农业基本建设投资(不包农民自筹资金)7.7亿元,占全省基本建设投资的比重由“七五”时期的28%下降至5.3%,与非农业投资相比相差了3倍多。因此,要建立农业投入稳定增长机制,除了正常税收的积累外,如每年从二、三产业利润中提取一定比例的农业发展基金,或向社会征收粮食消费税,或从一切基本建设中抽取农业发展基金等。以保证水利开发、农田防护、技术改造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3、优化资金投向,推动农业经济增长向内涵型转化

我省目前的农业经济,基本上还是粗放型经济,农业比较效益低是一个普遍性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即追求资本投入和劳动力投入的高回报率、高附加值,使农民经济增长向内涵型、质量型、效益型转化。而追求资本的高回报率,高附加值,关键在于优化资金的投向。

农业投入不能“撤胡椒面”,必须适应新形势,优化投向,提高产出成果,使有限的耕地和资金用在关键的地方,使之产生增产增收增后劲之功效。一是把资金投在拳头产品上,农民看得见、摸得着、行得通、推得开的经济作物上。二是把资金投在科学技术上,“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把资金投在科学技术上前途远大,大有作为。农业投放的最佳回报是科技含量产品,科技与农业的结合,是农业发展的最大潜力所在。三是把资金投在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上,使之产生辐射四方的效应。

4、充分而合理的利用资源优势,积极发展“外向型农业”

资源是最重要的财富,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载体。如何充分而合理地利用资源优势是振兴海南农业的关键。

海南农业资源开发利用的战略思想、应遵循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短期效益与长期效益相结合,树立“立足资源优势,实行多种经营,扩大生产领域,充裕食物供应,重视生态效益”(21)的战略目标,当前,在世界范围内,建设生态农业已作为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任务而被广泛重视。对海南农业资源的开发,应采取开发与保护相结合的原则,充分利用海南高温多雨的气候优势,积极推行生态农业,即实行多层栽培,发展立体农业。其次是发展创汇农业。根据国内外的成功经验,发展外向型农业是海岛经济的特征。从海南建省以来的发展情况看,海南出口贸易中,农产品以及以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品的出口额为30%,这与地理条件相似的台湾占60%水平相比,差距很大。因此,海南要想在短期内赶上国内先进水平,就必须充分利用资源优势,瞄准国内外市场,发展农业出口贸易。

当前,海南要进一步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资金的来源是一个首要问题。在资金非常短缺的现阶段,单靠政府财力的投入是非常有限的,从近几年财政赤字来看,短期内海南自身积累难有大的突破。因此,要努力发展外向型经济,想方设法放大外资的引进,增加农业资金的投入。二是重视科技的投入,推广科技成果。农业科学技术是推动生产的动力,科技兴农是海南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发展农业的必由之路。

农业统计论文:农业经济发展的多元统计探讨

摘要:近几年来,我国的科技在不断地发展的同时,农业生产也从原先传统的生产方式渐渐转向现代化的方向,农业生产条件在农业经济发展中占据着主导的地位,多元统计也渐渐在农业生产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农业经济发展;多元统计;指标体系

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地大物博的国家,也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经济的发展与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相互联系着,但是局限农业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很多,比如土壤、气候、水分等。农业生产条件会因为各个地区的不同而存在差异,有些地势复杂、土质较差、通水排水设施不便,都会减少农作物的种类和数量,而当地的农业经济发展就会受到影响。多元统计的运用可以很清楚的分析出生产农业条件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影响,因此,提高对农业生产条件的多元统计已经是农业经济发展进程中刻不容缓的事情。

一、多元统计的重要性

农业经济的发展取决于多种大大小小的因素,为了能够更好的了解农业经济发展的方向和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需要对农业进行多元统计。多元统计是数理统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从各个方面进行同时统计,将多元统计运用到农业经济的发展中,能够同时了解到气候变化、土壤情况、农药使用状况和化肥用量等问题,还能多方面同时了解、同时分析找出其中的相关性,能够更加有效的想出对策来提高农业产量,改善农业状况。

陕西省地形复杂多变,农业统计人员能够运用多元化,对每个地区的不同耕地状况进行详细的了解,然后根据当地的气候、技术水平来制定适当的方案,将农业进行改革,因地制宜才能使农业经济更快的发展。在多元统计的过程中,能够使农业资源得到合理的分配,使农业物质生产条件得到最大化的利用,而且也能够配备适当的劳动力,有效的完成农业所需工作,推进农业经济发展进程。

二、多元统计在农业中的应用的分析

农业的生产条件在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对农业生产条件进行多元统计分析,可以使农村的资源得到合理充分的利用。在对农业生产条件进行多元统计的过程中,需要对农村的劳动力、农村土质和农村的机械化程度进行一个合理的统计和分析。根据对生产条件的多元统计分析之后可以发现,农村劳动力、农村土质和农村机械化程度在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中所占的地位均会在不同乡镇发生改变。比如在咸阳地区,农村土质和农村机械化程度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中并不占据着主要因素,而是农村劳动力为主要影响因素。多元统计的分析可以很快的了解各个乡镇当地的农业所需状况和农业资源情况,然后进行合理的利用,能够更好的分配农业资源,有效促进农业的经济发展和持续性发展。

三、利用多元统计完善农业生产统计指标体系

1.政府要想真正做好农村农业生产,首要任务必须先做好农业多元化统计工作,因为农村经济发展涉及到的问题比较多,给农业统计工作造成了不少困难。一些乡镇农业统计部门人员少,在统计过程中出现了不少指标不合理的现象,统计的方法也存在很大的问题,这就导致了统计数据不精确,统计结果不科学。为了全面提高农业统计工作水平,首先要利用多元化统计来减少基层报表的上报数量和次数,但是还要保证报表的真实性和质量。这样一来就可以减少部门之间的工作量。在这个过程中报表分为定报和年报,其中定报可以结合秋播与春播。在此期间还可以取消预计夏秋产量报表,适当延后实际产量报表,这样不仅可以提高数据的准确性还可以减少统计量。另一个方面就是可以对畜牧指标报表进行缩减,对统计对象进行精减,保留代表性较强的猪、牛、羊、禽、蛋、奶等统计指标。除了对畜牧业的统计,此方法还可以将瓜果、蔬菜等农作物生产进行合并报表来减少重复统计。年报中的农业总产值、增加值和中间消耗量可以按照乡镇统计报表数据进行汇总,乡镇部门还要根据所管辖区的实际情况,建立自己的统计指标体系,除了将本辖区的农业产业纳入到统计范围中,同时还可以借鉴一些农业先进乡镇或示范县市的统计指标体系,利用多元化统计指标体系制定出自己的农业统计指标体系,并及时关注转型发展中的乡镇在不同阶段的农业指标,尽量将现代化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新农村建设、土地流转、农业社会服务等新的产业形势反映到统计工作中去。

2.以往由于r村统计调查方法缺乏一定的科学性和一些不合理的现象,使得统计数据出现偏差,甚至造成了统计数据的不真实。目前统计报表制度以全面报表为主。农业统计的大量基础数据基本由村级来完成,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也存在许多问题,比如村级缺少专业的统计人员,因此统计工作经常是由村会计兼职完成。由于村级工作人员,人数较少,工作量大,而且工作人员水平又有限,所以对数据的真实性难以保证,这样就导致了统计效率的低下。此外农业总产值的消耗计算表太过复杂,比产值计算表多六十余项,并且没有确切数据来源,只能靠统计人员凭经验估算。要想改变这一问题,就必须制定一个科学合理的调查方法,改变以往这种落后的调查方式,实行全面抽样调查任务。这些问题源于改革开放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导致的,原有的生产队等组织形式迅速瓦解,生产单位变成千家万户,统计对象成倍增加。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仍然按照以往的全民统计方法进行统计,工作势必不切实际。因此要建立严格的抽样调查统计制度,来确保统计方法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在定期报表中,播种面积和产量报表要由镇村按照实际数据科学上报、汇总,这样既降低了县级统计的工作量,也可以提高统计数据的准确度。农业总量指标的测算要有确切的数据依据,计算产值的价格要以市场平均价格为准。

四、结语

农业经济发展已经是我国农业的重中之重,而多元统计应用在农业经济发展中也是十分重要的。国家在进行农业发展中,需要对各个地区的情况进行多元统计,只有在对农业生产条件的多项指标中进行详细的分析,然后有效的掌握当地的农业生产条件,才能够因地制宜的进行农作物的选择和栽培。经过多元统计分析,可以更好的了解我国各地区的农业经济发展的弊端,才能够有效快速的制定出新的发展方案,合理利用农村资源,加快农业经济发展的步伐。

农业统计论文:探究农业生产条件对农业经济发展影响的多元统计分析

摘 要:本文对多元统计分析进行了简单的介绍,阐述了多元统计分析的具体应用和实践,针对农业经济的发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从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出发,结合多元统计分析,制定出科学的农业生产条件改革策略,希望对农业经济发展有所帮助。

关键词:农业生产条件;农业经济发展;多元统计分析

农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受到自然条件的影响,全国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当地政府对农业的重视程度和政策帮助力度不同,也影响到了各个地区农业的发展。基于多元统计分析,可以分析出各个地区农业生产条件的优势和不足,制定出相应的农业发展策略,进而提高农业经济发展水平。

1 多元统计分析

多元统计分析属于数理统计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在进行多个分析指标的统计时,往往需要用到数理统计分析来进行多个统计指标之间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多元统计分析有多种分析方法,比如说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等。在进行多元统计分析时,往往需要结合多个统计指标来进行,将多元统计分析应用到农业生产条件中,可以充分掌握气候、农药、化肥等多个方面的因素,寻找各个指标之间的联系性,再进行数学模型的建立,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对农业经济发展有清晰的了解,再制定出相应的政策制度,合理地对现有农业资源进行分配,最终实现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目的。

2 多元统计分析的应用和实践

在探究农业生产条件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时,选择多元统计分析的方式,可以最大化运用农业生产条件,科学的分配农业资源,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在实际的分析时,可以先对当地的农业生产条件进行统计,比如说劳动力情况、机械化水平、气候条件、耕地面积等。因为每个地区的实际农业生产条件都不相同,比如说西南地区,影响农业经济发展最主要的因素是农村劳动力,耕地面积、机械化水平等远没有劳动力重要。其主要的原因是因为西南地区的地形情况比较复杂,没有大面积的耕地,严重限制了农业机械的应用,往往需要采取人工的方式来完成耕种,因此需要大量的劳动力。

运用关联分析在进行农业生产条件的分析时,绝大多数地区的耕地面积与农村劳动力关联不是很紧密,与物质生产条件的关联程度在逐年加大。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受到科学技术的发展影响,对传统的种植方式带来了很大的改变,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农业生产机械化程度越来越高,进而耕地面积以及农村劳动力的重要性已经没有之前那么重要。对于农业生产工具、化肥农药等的使用不断加大,再加上各个地区的实际生产条件有所不同,导致了农业生产条件重要性的改变,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对农业生产条件进行调整,最终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

3 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促进农业经济发展

农业生产条件直接影响到农业经济的发展,一定要做好农业生产条件的利用工作,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在际的生产过程中,随着耕地面积以及劳动力在生产条件中的地位逐渐降低,但是耕地面积以及劳动力又是农业生产中的必要条件。因此,在进行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时,要加大对种植技术的研究力度,提高单位耕地面积的产量;要增强农村劳动力对科技的运用能力,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文化水平,结合先进的科学技术来开展农业生产,提高农业生产的产值,促进经济发展。

在对农业生产条件进行改善时,不仅要从传统生产方式上进行改善,还需要从本质上进行变革,比如说病虫害的防治、栽培技术、育种方式等。在病虫害的防治方面,科学合理地选择防治农药,可以减少病虫害对农作物的损失,提高农业生产产量,在使用农药时,要注意农药的更换使用,避免长期使用1种农药,进而使得病虫害产生抗药性失去防治作用。在进行化肥的使用时,一定要注意化肥的选择和化肥的搭配,农作物不同的生长时期要选择不同类型的化肥,化肥的搭配一定要合理,这样才能促进农作物的全面生长,化肥之间不要存在一些酸碱性的冲突,要牢牢把握好化肥的用量,过多造成浪费,过少达不到增长目的。育种方式以及栽培方式在农作物的生产中也非常重要,好的育种方式和栽培方式可以增强农作物的成活率,提高产量。结合先进的科学技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能够发挥出现代科学技术的价值和作业,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

4 结束语

多元统计分析应用到农业生产中,可以结合多项统计指标清楚地掌握农业生产条件,了解农业发展的优势和不足,结合先进的科学技术,制定出符合农业发展的策略,对农业生产资源进行合理配置,最终实现农业经济发展的目标。

农业统计论文:乡镇农业统计工作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摘 要:经济的快速增长促进了人民的生活水平极大的提高,乡镇经济的发展也是突飞猛进,农村面貌日新月异,产业结构也在不断的深化调整。为全面推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实现农业现代化,乡镇统计工作范围应加快步伐,统计内容也应该不断完善。与此同时,统计的对象越来越复杂,农村基层统计力量依然较为薄弱,这都阻障了统计工作的进步。所以本文针对乡镇农村统计工作的一些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与对策,希望在进一步完善农村调查方法的基础之上,提升基层工作能力,保障统计数据的质量。

关键词:乡镇统计;对策;基层工作

乡镇农村统计工作是我国国民经济统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统计数据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农村经济工作的开展,也是国家政府决策部门科学化决策的依据。入世后,国外乡镇经济的发展为我们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参考,同时数据的分析与对比也有了标杆与尺度,所以做好新世纪乡镇农业统计工作对促进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与农业增长、农民增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现行乡镇统计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统计方法落后与统计法制不完善

在农村,个体经营户的数量不计其数,各种农业经济利益主体逐步出现,再加上现行的农业统计工作大都选用计划经济时代的基层上报逐级汇总的方式,从而导致农村统计工作开展越来越困难。这种计划经济时代的统计方法表面上是上级对下级监督,下级对上级负责,数据汇总有根有据,符合法定程序;然而其缺点也是有目共睹:统计调查方法单一、陈旧,与市场经济的发展早已不匹配,数据的真实与可靠性严重失真,方法的改进刻不容缓。

在我国,统计法制尚且不完善,导致个别领导可利用自己的权力左右统计数字,严重影响了基层农业统计工作的顺利开展。所以,乡镇村大量的实际数据和统计人员上报的数据存有差距,个别数据的差距还十分明显。在数据的使用上常常是按需而定,因事而异,加上各类考核因素的存在,造成数据使用的混乱、失真,统计数据的可信度严重受到质疑,其权威性也受到严峻的挑战。

(二)普查与年报数据脱离,指标乱而杂

普查与年报中的数据存在着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第一,普查和年报的数据脱离。例如农作物播种(粮食、蔬菜等)面积,牲畜(猪、牛、羊等)的饲养数等主要数据与年报相披露的数据差距十分明显。第二,在整个统计调查体系当中,普查的基础作用还没能树立起来。年度统计数据的收集以抽样调查为主,普查将为常规农业统计调查提供样框。但现行农业统计制度方法主体上仍使用以村起点逐级汇总上报的方式,这是普查数据与非普查年份数据难以衔接的根本原因。

指标杂而乱,报表类目繁多,不利于基层工作的开展。新世纪,乡镇农村统计工作要满足国家不同部门的要求,所以各农村的调查指标、统计整理过程逐步出现指标重复统计、指标名称使用不统一、指标排列不合理等问题。造成基层填表工作的不一致,数据指标的不对应,数据使用不方便。

(三)基层统计人员素质偏低

当前,一方面乡镇农村统计人员特别是村级统计人员文化素质普遍不高,统计水平低下;另一方面,统计队伍稳定性差。大量统计人员一有机会就会投向其它岗位,且人员的变动随意性较大;再者,基层统计工作繁杂且任务重。一个统计人员身兼数职,日常事务繁杂,很少有时间从事真正的统计工作,更不要用说了解村情乡情,上报的数据估算成分较大,因而漏报、瞒报、虚报、迟报等统计违法行为时常出现。

二、乡镇统计工作改进的对策与建议

(一)改进乡镇统计方法,加强法制建设

改进乡镇统计方法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加快面积调查工作的推广步伐,改进乡镇人口数据的统计方法。面积调查是一种符合市场经济运行的方法,优点在于调查数据的可靠性与方法的成熟性。所以应该大力推广。由于乡镇存在着人口流动数量庞大等问题,因而农村人口的统计只要统计户籍即可,利用一般的抽样调查方法就可。

第二,完善粮食、畜牧等相关工作的统计制度,改进数据分布口径。一方面重复统计要尽可能避免。这需要县农业调查队与统计局全力配合。另一方面对规模以下畜牧业生产调查制度应当加以改进。针对零散的畜牧业生产农户,应当采取抽样调查的方法(1-2次/年),以节约调查成本。最后需要改进畜牧业数据分布口径。按季分布规模以上统计数据,计算年度数据时可以把规模以下数据再包括进去。

在统计方法改进的同时也要注重统计法制的完善。加强统计法制建设,改善基层统计工作环境,一方面加强《统计法》的宣传力度。通过《统计法》的宣传来提高广大统计人员的法律意识,从而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另一方面要加强统计执法检查力度。做到宣传和检查齐头并进,对违法行为进行一查到底,绝不姑息。

(二)强化规范化统计工作,科学使用统计指标

规范化统计工作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依法规范统计资料。包括村级统计原帐,农户基本信息登记卡,统计数据质量监控,统计资料提供与,统计档案管理等基础工作。其次,做好基础数据登记。农村统计调查面广,镇、村要根据需要,确定具体的项目及实施细则,做好各项基础数据登记。最后,建立经常性统计调查制度。利用农业普查提供的抽样区,在非普查年份抽取一定比例的农户进行经常性的调查,准确地掌握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成本投入,经济效益。

规范化统计工作的开展离不开合理的统计指标。科学合理的使用统计指标,对于我国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指标名录库的建立,指标名称需要统一命名,而且要进行统一分类,然后再结合相关部门对数据进行整理,这样将易确定指标的属性。指标体系必须符合客观实际,不仅要保持相对的稳定,还需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而增加、减少。在指标的减少情况下,可以明确知道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并不迅速,而在指标增加的情况下,表明我国在农村农业统计中的数据在增加,从而证明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在不断发展。指标增加要考虑数据取得的可行性,对没有条件取得、缺乏科学依据的指标要暂缓,避免造成数据质量下滑和不可用,给各级政府和社会公众带来误解,影响统计的诚信度。

(三)提高基层统计人员的素质

第一,成立乡镇统计信息办公室。由乡镇主管领导担任信息办重任,乡镇统计助理担任副主任,乡镇各有关方面负责人参加。

第二,设置村组兼职统计人员。可根据基层实际情况聘用一些熟悉农村农业情况,具有一定文化水平,工作有责任心,对统计调查工作的人担任兼职调查员,给予一定补偿。

第三,狠抓统计业务培训。各级政府应抓好业务统计培训工作,实行定期轮训制度,结合上岗,任职职称评定举办专业培训班,提高统计人员,业务水平,以适应新时期统计工作需要。

三、结语

只有真正认识乡镇村统计工作的重要性和存在的问题,并且能对症下药采取措施,全方位从渠道入手花大力气搞好统计工作,才能从源头上保证统计数据质量,才能广泛服务“三农”树立起统计数据权威,为党政领导制定决策提供真实可信的农村统计调查数据。

农业统计论文:简析农业统计存在的问题及策略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增长和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突飞猛进,农业结构也在不断调整更新,因此我国农业统计范围逐渐扩大,统计内容不断增多,统计对象也越来越复杂化。然而农村基层统计力量却较为薄弱,给我国农业统计带来很多的障碍和难点。本文在分析目前我国农业统计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强和完善农村统计的合理性措施。

关键词:农业;农业统计;问题;策略

一、前言

我国是农业大国,国民经济的增长离不开农业,而农业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农业生产的科学化和合理化也成为了科学研究的主要部分,合理有效地实施方案是大量的实践与统计数据之间不断地对比总结而产生的,不仅能够刺激农业新技术的产生,还能够实现农业产业化,有效地服务于农业生产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然而随着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脚步的不断加快,我国农业统计范围逐渐扩大,农业统计内容不断增多,停机的对象也越来越复杂,使得基层农业统计工作越来越滞后,严重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找出农业统计存在的问题所在,并采取相关措施予以解决,对于加强农业统计工作有重要意义。

二、当前农业统计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农村统计对象复杂多样,任务量大

目前我国农村规划程度不高,农村规划场地比较分散,种植的农作物多样化,给农村统计对象带来了较大的困难。农业统计主要从生产经营户处进行收集,收集的资料主要有每户种植的品种、面积、产量等,统计工作量大大增加。再加上农业统计表报制度没有充分考虑基层及部门统计工作实际,多专业重复设置相同指标,统计指标过繁过细,设置无数据来源渠道或无统一口径标准的报表内容等,增加了基层工作难度,降低了数据的准确性。

(二)统计制度和方法存在不足

在统计制度上体制不顺,缺乏协调性和统一性。一是政府统计系统内部统筹协调、配合意识不强,造成重复布置和重复填报,统计内容过多过细,涉及到的统计专业及业务部分多,增加了基层工作量及工作难度;二是政府统计系统内部的农村统计机构工作衔接不到位,没有形成互相效应,造成了一门多数。三是政府统计与部门统计交叉重复,造成了数出多门。在统计方法上过分依赖于层层上报的全面统计报表制度,抽样调查的主体地位没有真正形成。国家在总体制度上设计不够,缺乏整体举措,考虑国家自身需要多,对地方尤其是对基层的需求考虑太少,如何使地方、基层农业统计实行以抽样调查为主体的制度方法,更好地为各级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等问题,仍多数停留在理论探讨上,实际做的不多,这是抽样调查工作在农业统计中无法成为主流的主要原因。

(三)统计数据信息的质量面临严峻挑战,数据抗干扰能力差

从我国目前农业统计的现状来看,严重缺乏对工作内容的规范性,尤其是在基层统计部门,经常会出现不报、迟报以及漏报的现象,严重影响了农业统计工作的质量。再加上由于体制转换等多种原因,统计管理职能仍比较薄弱,部分地方和单位领导的统计法律意识淡薄,人为干扰统计数字的现象时有发生;前后任统计人员之间不办理交接手续,出现统计资料丢失、损坏的情况,影响了统计工作的完整性和连续性。

(四)基层统计人员素质和统计队伍建设令人担忧

县乡政府改革后,农村统计队伍发生了很大变化,新成员的比例增多,对统计知识和统计业务上有所欠缺,对乡村统计工作指导不到位,不能充分保证各种农业统计报表的准确、及时上报。

三、加强农业统计的策略研究

(一)建立健全合理的统计指标体系

在统计过程中,如果对统计指标缺乏合理的设置,将会导致统计结果缺乏科学性和准确性,建立健全合理的统计指标体系对农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统计指标体系的建立要确保农村统计能够将农村生产情况充分反映出来,并在此基础上体现再生产的条件和过程。要建立指标名录库,对指标名称进行统一命名,才能有效地对指标进行分类,然后再结合相关主管部门对数据的整理,将更加容易确定指标的属性。指标增加要考虑数据取得的可行性,对没有条件取得和缺乏科学依据的指标要暂缓,避免造成数据质量下滑和不可用,给各级政府和社会公众带来误解,影响统计的诚信度。

(二)对农业统计制度方法进行改进

在农业统计调研工作中,最重要的就是最后数据资料的科学性和准确性,而确保数据资料准确的重要方法就是选择最为合理的调研方法。应尽量减少全面报表的数量,大力推广抽样调查、重点调查、典型调查等非全面调查方法,共同来完成农业统计报表任务。首先,大力推广面积调查工作,这种方法较为成熟,其调查结果也具有很强的可靠性;其次,要改进农村人口、劳动力数据的统计调查方法,分村人口数统计只要户籍人口即可,而对常住人口的统计可用抽样调查的办法进行;最后,要完善畜牧业生产统计制度,改进数据公布口径,避免重复统计,对规模以下畜牧业生产采取抽样调查的统计方法。同时市及县级统计调查工作方法应赋予更多的自主权,在保证对国家、省宏观统计数据及时性、准确性的前提下,市和县级统计部门可结合当地经济情况的特点和需要,灵活运用各种统计调查方法,向国家、省只需上报综合表。这样不仅能减轻基层统计人员的工作量,还能保证调查统计数据的科学性。

(三)培养一批高素质的统计队伍

稳定农业统计人员队伍是确保农业统计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依据。在对统计机构进行建立的时候,要确保统计机构的健全,对机构中的工作人员实行全编制,专岗专人,坚决杜绝其他部门人员兼职统计人员的现象。同时要对工作人员进行全面培训,确保统计人员能够充分掌握相关的业务知识,从而更好的开展统计工作。在农村农业统计中,必须要求每一位统计人员深入农村,全面了解农村的生产规律与生产常识,更加透彻了解农村的基本业务知识,从而提升农业统计人员的业务水平,确保统计人员做到科学评估数据质量。对于统计人员的更换也要严格要求,如有特殊情况需要对统计人员进行更改,必须报上级统计部门审批,只有经过审批通过之后,才能够执行,否则不能对人员进行擅自更改。只有这样,才能够从根本上确保统计工作的连续性,对统计工作的顺利开展也有重要意义。

四、结论

农业统计工作作为国民经济统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综合反映农村经济发展状况,为领导的科学决策提供依据,加强基层农业统计管理工作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要正视农业统计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对目前存在的问题有效解决,从根本上提高农业统计质量。同时,相关政府部门要加强对此项工作的领导,只有各部门通力合作,共同出谋划策,把农村统计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去认识,充分认识到其工作的重要性和加强此项工作的紧迫感,才能真正搞好农业统计工作,实现其服务农村、服务社会的目的。

农业统计论文:数学建模在农业院校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摘 要】本文针对农科院校学生的特点,分析了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数学建模思想,提出了教学改革思路,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概率统计 数学建模 教学改革 应用创新

一 引言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是定量研究随机现象规律性的数学学科。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已广泛引用于农业院校各专业的科学研究中。目前中国的农业院校都开设了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虽然课程概念比较抽象,计算繁杂,学起来较困难,但这是应用性最强的大学数学课程之一。不过近年来,伴随着高校课程改革,高等农林院校本科生教学计划中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的教学学时不断减少,所以必须对此课程的教学方式和方法进行改革。

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创办于1992年,每年一届,目前已成为全国高校规模最大的基础性学科竞赛,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数学建模竞赛。随着竞赛的推广,数学建模被越来越多的教师与学生所熟悉。所谓数学模型,是指现实世界中的实际问题用数学语言表达出来,即建立数学模型,然后求解,以此解决现实问题的数学知识应用过程。将数学建模运用于数学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洞察能力、联想能力、数学语言翻译能力、综合应用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此教学模式的运用切合新时代培养通专并用,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需要。笔者认为,在当前的概率论和数理统计课程中可适当增加数学建模思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也是本论文的切入点。

二 农业院校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中学与大学数学教育内容的脱节

中学课改后的毕业生开始进入大学,课程改革中对数学课程的知识范围和要求改动了很多,学生们已经学习过部分概率论的知识,但中学时学习概率的思维方式与大学数学不同,很多学生依旧用中学的学习方式学习概率论与数理统计,造成了他们学习上产生挫败感。

2.教师的教育观念缺乏与时俱进

大部分大学数学教师并没有意识到中学课程改革对这门课程和学生们的影响,依旧按照传统教学方式讲授,注重定理、推论、证明、计算,而新一代的大学生很难快速适应新的学习方式,所以增加了学生的学习难度。

3.教学内容缺乏应用性

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的教学过于强调基本理论,缺乏对农业科学的交叉性应用研究。农科专业的学生普遍感觉学数学对将来的生活工作没有用处,所以导致学生缺乏学习的动力和兴趣,只是为了通过考试而学习。

4.考核方式过于死板

多年来,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的考核方式始终一成不变,偏重于期末的闭卷考试,试卷主要考查计算和一些固定模式的应用题型,导致学生死记硬背、应付考试,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

三 建模思想在概率论和数理统计课程上的应用

针对以上问题,建议改革教学方式,通过引入数学建模思想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1.改变教学内容,增加应用型教学的引入

首先,提倡教师了解中学课改中影响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内容,充分利用学生已学过的概率论知识,避免重复教学,但要强调中学数学与大学数学不同的思考方式。在教学内容中吸收和融入与实际农业科学研究问题有关的应用性题目。历年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题目中不乏农科专业相关的题目,如“作物生长的施肥效果问题”(1992年A题)、“DNA序列的分类问题”(2000年A题)、“葡萄酒的评价”(2012年A题)等。这些题目都与现实农业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在解决这些问题过程中能很好地锻炼学生自主地、能动地认识、理解问题的能力。

但是,如果直接把数学建模的题引入日常教学中,将面临下列问题:(1)数学建模竞赛的题目一般是涉及面很广,需要很多专业知识和良好的数学功底,而农科院校的学生的数学基础薄弱,在没经过培训的情况下解决竞赛题目困难较大;(2)要较好地解决建模题目需要大量的时间,这在课时有限的概率论与统计课程中不可能实现。

上述两个问题的解决思路:(1)如果直接运用竞赛原题,可以把重点放在(1)(2)两个比较简单的问题上,删除题目中与这两个问题没有关系的条件,或简化题目背景以适应课堂教学;(2)引入一些数学建模集训小题目,这些题目类似于课后习题,但实用性更强,甚至可以留作课后作业,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学生共同完成。

2.改变教学方法,引入相关教学统计软件

教学方法方面,重心不能一味地放在定理、证明、计算上,应抛弃“满堂灌”的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归纳的教学模式,通过建模思想的引入,使学生由浅入深、由直观到抽象地认识概率论和数理统计在实践中的应用,真正掌握数学概念和方法,并从中获得学习上的乐趣。

数学实验课在农业院校中开展的相对较少,大多以选修课的形式出现,笔者建议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中安排1~2次实验课,讲授统计软件的应用。随着近代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软件技术日益成熟,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中很多计算问题都可以借助于软件操作。农科高校的学生普遍计算能力不强,尤其是建模例子中的数据样本量比较大,计算过程复杂,学生手算起来比较困难。现有的统计软件,如SAS、SPSS等世界通用的软件,可以解决较大数据量的概率与统计方面的题目,如数据处理、数据拟合、参数估计、假设检验、方差分析、回归分析等问题,而且一般的菜单操作就可以解决这类问题。学生学习一些简单的软件应用,可以增强他们的应用意识和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反过来促使学生主动学好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理论知识。

3.改变学习观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建模思路的引入,能有效改变大学生的“数学无用论”。作为教师,我们应根据课程的主要知识点,与相关专业教师加强交流合作,搜集整理大量的农科专业问题,并用建模的方法进行解决。当然,课程的教学不一定都需要完整地解决一类问题,只要题目背景来自农科专业或采用农科数据,就能在很大程度上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知道将来的学习和生活中确实能用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相关知识。

4.改变考核方式和方法

概率论和数理统计是一门实用性较强的学科,特别是数理统计方面的题目,若采用传统的阅卷考核方式考查,只会导致学生用死记硬背、题海战术等方法应付考试,导致学生被动学习,缺乏学习的兴趣。

针对这种现象,笔者认为应让学生在实际中学习,并将所学归还于实际。因此老师平时布置作业时应布置一些实践题型,让学生自己学会去思考。关于考核形式的改革,为了达到“以教为导,以学为主,自主解决”的教学目的,在期末检测时,应采用期末考试(50分)+论文(30分)+平时成绩(20分)的考核方法,其中课程论文要求学生自己找问题,建立模型,利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知识解决问题。这样既考查了学生对理论的掌握程度,又能将理论应用于实际中,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加重视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笔者曾在教学班级中做过类似的尝试,即鼓励学生将建模的思想用到课程学习中,获得了明显的效果。

四 结束语

在概率与统计教学中引入数学建模思想,不但搭建起了概率与统计知识与农科应用的桥梁,而且让学生找到了自己动手收集、分析数据、建立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从而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农业统计论文:农业气象积温统计查询系统

摘要:积温是一年内日平均气温大于等于某一临界温度持续期间日平均气温的总和,是研究气温与植物生长发育之间关系的一种重要指标,对农业气象服务及研究有着重要意义。本文通过收集历史气象数据日资料,建立以MSSQL为基础的数据库,通过编程实现日气象资料数据入库、统计、查询等功能。系统以查询、统计、编辑、设置及帮助五大功能模块组成,从而实现设定年份内某站点某临界温度的积温统计、查询累计积温及初终日功能。

关键词:积温 数据库 统计 查询

1、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各种自动化设备日益增多的今天,具有地方特色的绿色、生态、安全农产品的市场需求越来越大,特色农业、设施农业、观光农业等新兴产业呈现出强劲的发展态势,成为满足社会民生、农业持续增收的重要高效的农业种类,也是气象为家服务新的增长点,面对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用现代科学技术开展农业气象服务势在必行,针对现代农业的科学化、集约化、商品化和产业化,以增产增收、提高为目标,开展全方位、全程化的穿凿气象业务服务,以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新需求。

目前我省各气象部门对农业气象服务和植物生长发育研究至关紧要的积温,没有统一的统计和查询系统,都采用手动方式进行统计计算某年的累计积温和初终日,如果有三十甚至四十后的日数据资料,人工计算不仅要花费人力、财力,而且效率十分低下。农业气象积温查询系统是针对以上缺点设计开发,具有数据统一管理、批量统计计算多年日数据资料、根据设定条件查询任意年份、任意站点累计积温和初终日日期。系统采用B/S和C/S结合的架构,其中C/S部分完成数据库的建立、数据入库、计算和统计年累计积温及初终日日期的确定,B/S部分完成查询功能,可以方便的查询设定年份内某一临界温度下的累计积温和初终日日期,可以查询某几年的平均累计积温、平均初日及平均终日日期。

2、系统的开发环境

系统由Visual Basic 6.0企业版编写,可在任何一台能稳定运行Window 2000或Windows XP 平台的计算机上运行。数据库采用MSSQL,具有运行速度快、数据存储量大、功能强大和便于维护优点。

3、系统开发主要内容

系统主要以编程实现以下内容:

3.1 建立以Microsoft SQL Server2000为基础的数据库系统,实现日气象数据资料统一管理,分布式查询的数据管理系统。

3.2 实现日气象数据资料经Excel文件导入数据库中,导入时自动建立相应站点数据表功能,如果已经存在则删除旧表。

3.3 实现通过日气象数据资料进行5日滑动平均气温计算,依据5日滑动气温计算某年某临界温度的累计积温及确定初终日日期。

3.4 以WEB形式批量查询指定温度的累计积温和初终日日期,实现多年平均积温、平均初日及平均终日的查询。

3.5 系统具有详细的使用手册和出现BUG时的升级模块,可方便的通过网络进行升级系统。

4、系统开发的主要技术

4.1 数据库建立和数据导入

在数据库服务器上建立以XNSLSZL为命名的数据库系统,然后通过日气象数据导入模块把Excel文件的数据导入到数据库中,导入模块可以自动建立以“DayData+区站号”为名称的数据表。导入时也可以导入日降水资料和日照资料,对二次开发做准备。

4.2 统计模块

系统通过选择积温类型和站点名称,再根据日平均气温经过某种算法计算出5日滑动平均气温,再根据平均滑动气温计算确定一年内的初日和终日具体时间,然后计算出初终日之间的平均累计积温,当然这都是针对某一临界温度进行的,如:大于等于0度、大于等于5度等。

4.3 查询模块

查询模块是以Web形式开发的,以ASP代码为基础,和C/S之间共享数据库系统,是属于B/S架构的而开发的,通过设定条件可查询任何指定年份之间、任意站点、规定临界温度的初终日日期和累计积温值。系统还集成了多年平均积温的计算和多年平均初终日的确定。

4.4 设置模块

在设置模块中可以自由添加站点信息,包括区站号和台站名称等信息,有添加和删除两个功能,可自由添加或删除多个站点信息,用于统计、查询是条件之一。

4.5 帮助和自动升级模块

任何完整的系统都有详细的系统使用说明,也就是帮助文件,对系统使用操作进行详细的描述;自动升级是现代软件通过网络实现自动检测新版本,发现新版本后提示用户升级或自动进行系统升级的功能。

5、系统主要功能和操作

5.1 系统主窗口

5.2 查询功能

查询的主要功能是根据条件进行相应站点的累计积温、初终日时间的查询,本系统中是以Web形式查询的,系统内置简单的 Web浏览器,可以浏览指定的网页文件。其操作方法:单击主界面“查询”菜单时即可弹出查询窗口。

5.3 数据输入功能

数据导入是通过单击系统主界面上的“编辑”菜单,出现导入界面,选择Excel数据源文件后,即可导入数据到数据库中,自动建立相应区站号为名的数据表,导入时以前已经存在的数据会删除,导入的数据会被新数据代替。

5.4 统计功能

统计功能主要是根据日平均气温,根据某种算法计算出5日滑动平均气温,然后确定出这一年的初日和终日,再根据初终日计算出大于等于某个温度的的累计积温值。

5.5 设置功能

设置功能主要为了实现动态交互界面而实现的,根据设置的接受站点数量及发送设置中站点的发送个数,在主界面显示多个任务,从而多个站点同时接受报文,而发送目的地中同样可设置多个地方,以便把设置好的站点报文重新打包发送。从而达到动态添加和删除接受站点报文和发送目的地报文的目标。

6、系统试运行

系统自2012年10月使用后,期间不断地进行完善升级,目前系统一切运行正常。它具有操作方便、界面友好、开放性好等特点,同时对气象航报及人影报文分检及传输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