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初级会计总结8篇

时间:2022-05-09 11:39:18

初级会计总结

初级会计总结篇1

帐务处理软件建帐是指软件在正式投入使用之前所做的初始设置。在建帐之前,会计科目还没有设立,前期各科目的余额和发生额也无法输入,所以建帐是帐务处理软件正式使用之前必经的首要步骤。系统软件的初始化也是帐务软件使用中一次性的工作,系统初始化过程中设定的会计科目代码结构及一些参数在结束建帐后即无法修改,系统初始化的质量对帐务软件的质量和工作的效率将产生直接的影响,所以系统软件的初始化设置也是非常重要的。实际工作中,有不少会计软件用户因为初始化的不恰当而严重影响了系统的使用效率和质量。目前出版的有关会计电算化的书籍大多数只介绍会计软件设计的程序语言、程序结构及编写原理等,对会计软件系统初始化很少涉及。本文从初始数据收集、编码设置、数据装入、环境设定等几个方面谈谈系统初始化。

一、数据收集

系统初始化需要收集手工帐中的会计科目和各科目的余额,如从年度中间开始建帐还需要收集各科目的累计发生额、年初余额。所以需预先从手工帐中整理出各级科目的名称、层次、余额、发生额。在此要注意完整地收集最底层明细科目的余额、发生额,避免遗漏,以保证初始化时输入的数据的准确、顺利。

二、编码设置

帐务系统中广泛应用代码,在此主要介绍科目代码的设置。建帐时要将收集到的会计科目加入帐务系统,建立帐务系统的会计科目体系。在电算化帐务系统中除了象手工帐务一样要使用会计科目外,还要为每一个会计科目加入一个编码。会计科目编码通常用阿拉伯数字编制,采用群码的编码方式即分段组合编码,从左到右分成数段,每一段设有固定的位数表示不同层次的会计科目。如第一段表示总帐科目,第二段表示二级明细科目,第三段表示三级明细科目。在设定科目编码时需要重点注意以下问题:

(一)系统性

财政部已制定的各行业会计制度中都系统地给出了总帐科目及少量二级科目的名称和科目编码。在设定总帐科目编码时必须符合财政部门制定的会计制度中的有关规定,设立明细科目编码除会计制度有规定的以外,可按上级主管部门和本单位的管理要求设定,以保证科目代码的系统性和统一性。

(二)一义性

要保证每一个代码对应于一个会计科目,既不允许出现重复的科目编码又不允许出现同名的会计科目,但如果同名的明细科目分属不同的上级科目,则可以被系统接受而不认为是同名的会计科目。

(三)简洁性

在满足管理要求和适合计算机处理的的前提下,力求代码简单明了、位数越短越好,既便于记忆又能提高输入凭证的速度。

(四)可扩展性

会计科目体系一经设定,其代码结构就无法改变。修改结构只能通过重新建帐实现,而重新建帐将丢失已输入的所有初始化数据和已输入的凭证资料。因此在设计代码时一定要充分考虑各方面的要求。总帐科目编码长度由所选会计制度来决定通常为3~4位,而确定某一级明细科目的代码长度通常是以上级科目中所含明细科目最大可能达到的个数来确定的,以二级明细科目为例,总帐科目为其上级科目,银行存款、应收帐款、销售收入、管理费用等总帐科目都有二级明细科目,银行存款通常以开户银行及帐号为明细科目,少则二三个,多则二三十个,销售收入、管理费用等科目下设的二级明细科目一般都不会超过九十九个,两位长的代码应能满足以后添加同级科目的需求,而应收帐款等往来科目通常以客户或单位为来设置明细科目,明细科目的数量不同单位差异很大,少则几十个,多则成百上千,两位码长难以满足要求,要增至三位甚至更长,由于同级科目必须使用等长的科目编码,其他总帐科目下的二级科目也要使用三位或更长的科目编码。如果设定的分段代码位数较长而绝大多数上级科目所包含的明细科目个数不多时,其他科目的凭证输入速度势必会受到影响,与简洁性相矛盾。为了解决这一矛盾,可将明细科目先分类,按分类设置二级科目,然后再设置下级明细科目,如应收帐款总帐科目下先按客户所属地区分类,设置二级明细科目,然后再按客户名设置三级明细科目。更理想的解决方案是应用往来客户辅助核算,目前的商品化会计软件通常都提供了这一功能。因辅助核算中的项目代码与会计科目的代码完全独立,自成体系,项目代码只与其关联会计科目如前述应收帐款等往来科目相关,不影响其他科目的代码设定,与科目代码的位数无关,非常便于扩充。如选用了辅助核算功能,在科目代码设置之后,还要设置辅助项目代码及名称。如果单位的会计业务,特别是货币资金涉及外币,在建立科目体系时还要将外币考虑进去。会计软件中提供了复币核算的功能,在系统初始化时必须将外币资料输入系统,这些资料包括:外币代码、外币名称、与本位币的汇率等。

三、数据输入

完成上一步工作后,即可将各科目余额输入系统。帐务系统在一月份启用时只需输入上年余额即可,上年余额既是年初余额又是一月份的期初余额。如帐务系统在其他月份启用,除需要输入启用月份余额外,还必须输入年初余额和一月到启用帐务系统之前各月的累计发生额,这是为会计报表所准备的数据,如不输入累计发生额,由于会计数据缺乏连续性,在以后的查询及报表中如需要全年累计发生额,系统将无法提供正确的数据。在实际操作中大部分会计软件都提供了简化操作的方法,即只需输入最底层明细科目的年初余额和累计发生额,期初余额和各上级科目的年初余额、累计发生额、期初余额则由计算机自动汇总。如果设立了辅助核算项目,各辅助核算项目的年初余额和累计发生额也需在初始化时输入。余额输入完成后,计算机能检测余额是否平衡。在确认各项余额输入无误后,即可结束建帐,固化余额,避免以后对初始余额的错误修改。

四、记帐凭证类型最好只设一种通用格式

查帐是会计人员日常工作的一个重要部分,在手工操作时用分类记帐凭证来处理会计业务,分别装订整理记帐凭证,以便于凭证的管理和方便查帐。会计人员可以按常见分类方法分为收款凭证、付款凭证和转帐凭证,也可根据单位的实际情况设定凭证类型。应当指出的是,记帐凭证分类不是一个必选项目,可以只用一种通用记帐凭证格式,即转帐凭证。事实上,电算化后,查帐完全能通过计算机来快速实现,计算机的最显著的特点就是速度快,恰好弥补了手工查帐的缺陷。再者,设置了凭证类型,增加了一个输入项目,会影响凭证的输入速度。又因各类凭证要各自独立编号,凭证整理保管更为烦琐。会计软件提供记帐凭证类型设置功能更多的是为了适应会计人员手工记帐时的习惯。所以,电算化后,无须理会记帐凭证类型设置项。

五、初始化工作应注意的其他问题

完成以上操作后,即可进入日常的帐务处理,如输入、修改、审核、打印记帐凭证、查帐、打印输入帐簿等工作。但系统初始化时还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新增操作员要注意自行输入密码

系统会预设一个操作员,通常取名为SYSTEM或MANAGER之类,这也是系统中权限最高的系统管理员,正式启用系统时应将该用户名更改为系统管理员,并加上密码。如需要上机操作的会计不只一个,则应增加操作员,并为每个用户确定相应的权限,新增加的操作员的密码须由新增操作员自行输入,以便分清责任。

(二)要注意充分利用自动转帐凭证功能

自动转帐凭证设置虽不是一个必选项,但利用自动转帐功能无疑能提供极大的便利。在单位的会计业务中,常有固定对应关系的记帐凭证,且其数据来源于已输入系统的记帐凭证。如每月均需结转的损益类科目,在月末所有收入、成本费用凭证输入、登记入帐后,须汇总结转至类似本年利润一类的科目,自动转帐凭证能自动汇总指定科目的发生额或余额并自动生成一张转帐凭证。在使用该功能前须进行必要的参数设置,包括转出科目和转入科目,以及汇总数据的性质(余额、发生额),注意转出科目可设置多个,但转入科目只能设一个。

(三)设置报表时应注意根据用户手册中公式的格式正确设置取数公式

初级会计总结篇2

帐务处理软件建帐是指软件在正式投入使用之前所做的初始设置。在建帐之前,会计科目还没有设立,前期各科目的余额和发生额也无法输入,所以建帐是帐务处理软件正式使用之前必经的首要步骤。系统软件的初始化也是帐务软件使用中一次性的工作,系统初始化过程中设定的会计科目代码结构及一些参数在结束建帐后即无法修改,系统初始化的质量对帐务软件的质量和工作的效率将产生直接的影响,所以系统软件的初始化设置也是非常重要的。实际工作中,有不少会计软件用户因为初始化的不恰当而严重影响了系统的使用效率和质量。目前出版的有关会计电算化的书籍大多数只介绍会计软件设计的程序语言、程序结构及编写原理等,对会计软件系统初始化很少涉及。本文从初始数据收集、编码设置、数据装入、环境设定等几个方面谈谈系统初始化。

一、数据收集

系统初始化需要收集手工帐中的会计科目和各科目的余额,如从年度中间开始建帐还需要收集各科目的累计发生额、年初余额。所以需预先从手工帐中整理出各级科目的名称、层次、余额、发生额。在此要注意完整地收集最底层明细科目的余额、发生额,避免遗漏,以保证初始化时输入的数据的准确、顺利。

二、编码设置

帐务系统中广泛应用代码,在此主要介绍科目代码的设置。建帐时要将收集到的会计科目加入帐务系统,建立帐务系统的会计科目体系。在电算化帐务系统中除了象手工帐务一样要使用会计科目外,还要为每一个会计科目加入一个编码。会计科目编码通常用阿拉伯数字编制,采用群码的编码方式即分段组合编码,从左到右分成数段,每一段设有固定的位数表示不同层次的会计科目。如第一段表示总帐科目,第二段表示二级明细科目,第三段表示三级明细科目。在设定科目编码时需要重点注意以下问题:

(一)系统性

财政部已制定的各行业会计制度中都系统地给出了总帐科目及少量二级科目的名称和科目编码。在设定总帐科目编码时必须符合财政部门制定的会计制度中的有关规定,设立明细科目编码除会计制度有规定的以外,可按上级主管部门和本单位的管理要求设定,以保证科目代码的系统性和统一性。

(二)一义性

要保证每一个代码对应于一个会计科目,既不允许出现重复的科目编码又不允许出现同名的会计科目,但如果同名的明细科目分属不同的上级科目,则可以被系统接受而不认为是同名的会计科目。

(三)简洁性

在满足管理要求和适合计算机处理的的前提下,力求代码简单明了、位数越短越好,既便于记忆又能提高输入凭证的速度。

(四)可扩展性

会计科目体系一经设定,其代码结构就无法改变。修改结构只能通过重新建帐实现,而重新建帐将丢失已输入的所有初始化数据和已输入的凭证资料。因此在设计代码时一定要充分考虑各方面的要求。总帐科目编码长度由所选会计制度来决定通常为3~4位,而确定某一级明细科目的代码长度通常是以上级科目中所含明细科目最大可能达到的个数来确定的,以二级明细科目为例,总帐科目为其上级科目,银行存款、应收帐款、销售收入、管理费用等总帐科目都有二级明细科目,银行存款通常以开户银行及帐号为明细科目,少则二三个,多则二三十个,销售收入、管理费用等科目下设的二级明细科目一般都不会超过九十九个,两位长的代码应能满足以后添加同级科目的需求,而应收帐款等往来科目通常以客户或单位为来设置明细科目,明细科目的数量不同单位差异很大,少则几十个,多则成百上千,两位码长难以满足要求,要增至三位甚至更长,由于同级科目必须使用等长的科目编码,其他总帐科目下的二级科目也要使用三位或更长的科目编码。如果设定的分段代码位数较长而绝大多数上级科目所包含的明细科目个数不多时,其他科目的凭证输入速度势必会受到影响,与简洁性相矛盾。为了解决这一矛盾,可将明细科目先分类,按分类设置二级科目,然后再设置下级明细科目,如应收帐款总帐科目下先按客户所属地区分类,设置二级明细科目,然后再按客户名设置三级明细科目。更理想的解决方案是应用往来客户辅助核算,目前的商品化会计软件通常都提供了这一功能。因辅助核算中的项目代码与会计科目的代码完全独立,自成体系,项目代码只与其关联会计科目如前述应收帐款等往来科目相关,不影响其他科目的代码设定,与科目代码的位数无关,非常便于扩充。如选用了辅助核算功能,在科目代码设置之后,还要设置辅助项目代码及名称。如果单位的会计业务,特别是货币资金涉及外币,在建立科目体系时还要将外币考虑进去。会计软件中提供了复币核算的功能,在系统初始化时必须将外币资料输入系统,这些资料包括:外币代码、外币名称、与本位币的汇率等。

三、数据输入

完成上一步工作后,即可将各科目余额输入系统。帐务系统在一月份启用时只需输入上年余额即可,上年余额既是年初余额又是一月份的期初余额。如帐务系统在其他月份启用,除需要输入启用月份余额外,还必须输入年初余额和一月到启用帐务系统之前各月的累计发生额,这是为会计报表所准备的数据,如不输入累计发生额,由于会计数据缺乏连续性,在以后的查询及报表中如需要全年累计发生额,系统将无法提供正确的数据。在实际操作中大部分会计软件都提供了简化操作的方法,即只需输入最底层明细科目的年初余额和累计发生额,期初余额和各上级科目的年初余额、累计发生额、期初余额则由计算机自动汇总。如果设立了辅助核算项目,各辅助核算项目的年初余额和累计发生额也需在初始化时输入。余额输入完成后,计算机能检测余额是否平衡。在确认各项余额输入无误后,即可结束建帐,固化余额,避免以后对初始余额的错误修改。

四、记帐凭证类型最好只设一种通用格式

查帐是会计人员日常工作的一个重要部分,在手工操作时用分类记帐凭证来处理会计业务,分别装订整理记帐凭证,以便于凭证的管理和方便查帐。会计人员可以按常见分类方法分为收款凭证、付款凭证和转帐凭证,也可根据单位的实际情况设定凭证类型。应当指出的是,记帐凭证分类不是一个必选项目,可以只用一种通用记帐凭证格式,即转帐凭证。事实上,电算化后,查帐完全能通过计算机来快速实现,计算机的最显著的特点就是速度快,恰好弥补了手工查帐的缺陷。再者,设置了凭证类型,增加了一个输入项目,会影响凭证的输入速度。又因各类凭证要各自独立编号,凭证整理保管更为烦琐。会计软件提供记帐凭证类型设置功能更多的是为了适应会计人员手工记帐时的习惯。所以,电算化后,无须理会记帐凭证类型设置项。

五、初始化工作应注意的其他问题

完成以上操作后,即可进入日常的帐务处理,如输入、修改、审核、打印记帐凭证、查帐、打印输入帐簿等工作。但系统初始化时还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新增操作员要注意自行输入密码

系统会预设一个操作员,通常取名为SYSTEM或MANAGER之类,这也是系统中权限最高的系统管理员,正式启用系统时应将该用户名更改为系统管理员,并加上密码。如需要上机操作的会计不只一个,则应增加操作员,并为每个用户确定相应的权限,新增加的操作员的密码须由新增操作员自行输入,以便分清责任。

(二)要注意充分利用自动转帐凭证功能

自动转帐凭证设置虽不是一个必选项,但利用自动转帐功能无疑能提供极大的便利。在单位的会计业务中,常有固定对应关系的记帐凭证,且其数据来源于已输入系统的记帐凭证。如每月均需结转的损益类科目,在月末所有收入、成本费用凭证输入、登记入帐后,须汇总结转至类似本年利润一类的科目,自动转帐凭证能自动汇总指定科目的发生额或余额并自动生成一张转帐凭证。在使用该功能前须进行必要的参数设置,包括转出科目和转入科目,以及汇总数据的性质(余额、发生额),注意转出科目可设置多个,但转入科目只能设一个。

(三)设置报表时应注意根据用户手册中公式的格式正确设置取数公式

初级会计总结篇3

帐务处理软件建帐是指软件在正式投入使用之前所做的初始设置。在建帐之前,会计科目还没有设立,前期各科目的余额和发生额也无法输入,所以建帐是帐务处理软件正式使用之前必经的首要步骤。系统软件的初始化也是帐务软件使用中一次性的工作,系统初始化过程中设定的会计科目代码结构及一些参数在结束建帐后即无法修改,系统初始化的质量对帐务软件的质量和工作的效率将产生直接的影响,所以系统软件的初始化设置也是非常重要的。实际工作中,有不少会计软件用户因为初始化的不恰当而严重影响了系统的使用效率和质量。目前出版的有关会计电算化的书籍大多数只介绍会计软件设计的程序语言、程序结构及编写原理等,对会计软件系统初始化很少涉及。本文从初始数据收集、编码设置、数据装入、环境设定等几个方面谈谈系统初始化。

一、数据收集

系统初始化需要收集手工帐中的会计科目和各科目的余额,如从年度中间开始建帐还需要收集各科目的累计发生额、年初余额。所以需预先从手工帐中整理出各级科目的名称、层次、余额、发生额。在此要注意完整地收集最底层明细科目的余额、发生额,避免遗漏,以保证初始化时输入的数据的准确、顺利。

二、编码设置

帐务系统中广泛应用代码,在此主要介绍科目代码的设置。建帐时要将收集到的会计科目加入帐务系统,建立帐务系统的会计科目体系。在电算化帐务系统中除了象手工帐务一样要使用会计科目外,还要为每一个会计科目加入一个编码。会计科目编码通常用阿拉伯数字编制,采用群码的编码方式即分段组合编码,从左到右分成数段,每一段设有固定的位数表示不同层次的会计科目。如第一段表示总帐科目,第二段表示二级明细科目,第三段表示三级明细科目。在设定科目编码时需要重点注意以下问题:

(一)系统性

财政部已制定的各行业会计制度中都系统地给出了总帐科目及少量二级科目的名称和科目编码。在设定总帐科目编码时必须符合财政部门制定的会计制度中的有关规定,设立明细科目编码除会计制度有规定的以外,可按上级主管部门和本单位的管理要求设定,以保证科目代码的系统性和统一性。

(二)一义性

要保证每一个代码对应于一个会计科目,既不允许出现重复的科目编码又不允许出现同名的会计科目,但如果同名的明细科目分属不同的上级科目,则可以被系统接受而不认为是同名的会计科目。

(三)简洁性

在满足管理要求和适合计算机处理的的前提下,力求代码简单明了、位数越短越好,既便于记忆又能提高输入凭证的速度。

(四)可扩展性

会计科目体系一经设定,其代码结构就无法改变。修改结构只能通过重新建帐实现,而重新建帐将丢失已输入的所有初始化数据和已输入的凭证资料。因此在设计代码时一定要充分考虑各方面的要求。总帐科目编码长度由所选会计制度来决定通常为3~4位,而确定某一级明细科目的代码长度通常是以上级科目中所含明细科目最大可能达到的个数来确定的,以二级明细科目为例,总帐科目为其上级科目,银行存款、应收帐款、销售收入、管理费用等总帐科目都有二级明细科目,银行存款通常以开户银行及帐号为明细科目,少则二三个,多则二三十个,销售收入、管理费用等科目下设的二级明细科目一般都不会超过九十九个,两位长的代码应能满足以后添加同级科目的需求,而应收帐款等往来科目通常以客户或单位为来设置明细科目,明细科目的数量不同单位差异很大,少则几十个,多则成百上千,两位码长难以满足要求,要增至三位甚至更长,由于同级科目必须使用等长的科目编码,其他总帐科目下的二级科目也要使用三位或更长的科目编码。如果设定的分段代码位数较长而绝大多数上级科目所包含的明细科目个数不多时,其他科目的凭证输入速度势必会受到影响,与简洁性相矛盾。为了解决这一矛盾,可将明细科目先分类,按分类设置二级科目,然后再设置下级明细科目,如应收帐款总帐科目下先按客户所属地区分类,设置二级明细科目,然后再按客户名设置三级明细科目。更理想的解决方案是应用往来客户辅助核算,目前的商品化会计软件通常都提供了这一功能。因辅助核算中的项目代码与会计科目的代码完全独立,自成体系,项目代码只与其关联会计科目如前述应收帐款等往来科目相关,不影响其他科目的代码设定,与科目代码的位数无关,非常便于扩充。如选用了辅助核算功能,在科目代码设置之后,还要设置辅助项目代码及名称。如果单位的会计业务,特别是货币资金涉及外币,在建立科目体系时还要将外币考虑进去。会计软件中提供了复币核算的功能,在系统初始化时必须将外币资料输入系统,这些资料包括:外币代码、外币名称、与本位币的汇率等。

三、数据输入

完成上一步工作后,即可将各科目余额输入系统。帐务系统在一月份启用时只需输入上年余额即可,上年余额既是年初余额又是一月份的期初余额。如帐务系统在其他月份启用,除需要输入启用月份余额外,还必须输入年初余额和一月到启用帐务系统之前各月的累计发生额,这是为会计报表所准备的数据,如不输入累计发生额,由于会计数据缺乏连续性,在以后的查询及报表中如需要全年累计发生额,系统将无法提供正确的数据。在实际操作中大部分会计软件都提供了简化操作的方法,即只需输入最底层明细科目的年初余额和累计发生额,期初余额和各上级科目的年初余额、累计发生额、期初余额则由计算机自动汇总。如果设立了辅助核算项目,各辅助核算项目的年初余额和累计发生额也需在初始化时输入。余额输入完成后,计算机能检测余额是否平衡。在确认各项余额输入无误后,即可结束建帐,固化余额,避免以后对初始余额的错误修改。

四、记帐凭证类型最好只设一种通用格式

查帐是会计人员日常工作的一个重要部分,在手工操作时用分类记帐凭证来处理会计业务,分别装订整理记帐凭证,以便于凭证的管理和方便查帐。会计人员可以按常见分类方法分为收款凭证、付款凭证和转帐凭证,也可根据单位的实际情况设定凭证类型。应当指出的是,记帐凭证分类不是一个必选项目,可以只用一种通用记帐凭证格式,即转帐凭证。事实上,电算化后,查帐完全能通过计算机来快速实现,计算机的最显著的特点就是速度快,恰好弥补了手工查帐的缺陷。再者,设置了凭证类型,增加了一个输入项目,会影响凭证的输入速度。又因各类凭证要各自独立编号,凭证整理保管更为烦琐。会计软件提供记帐凭证类型设置功能更多的是为了适应会计人员手工记帐时的习惯。所以,电算化后,无须理会记帐凭证类型设置项。

五、初始化工作应注意的其他问题

完成以上操作后,即可进入日常的帐务处理,如输入、修改、审核、打印记帐凭证、查帐、打印输入帐簿等工作。但系统初始化时还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新增操作员要注意自行输入密码

系统会预设一个操作员,通常取名为system或manager之类,这也是系统中权限最高的系统管理员,正式启用系统时应将该用户名更改为系统管理员,并加上密码。如需要上机操作的会计不只一个,则应增加操作员,并为每个用户确定相应的权限,新增加的操作员的密码须由新增操作员自行输入,以便分清责任。

(二)要注意充分利用自动转帐凭证功能

自动转帐凭证设置虽不是一个必选项,但利用自动转帐功能无疑能提供极大的便利。在单位的会计业务中,常有固定对应关系的记帐凭证,且其数据来源于已输入系统的记帐凭证。如每月均需结转的损益类科目,在月末所有收入、成本费用凭证输入、登记入帐后,须汇总结转至类似本年利润一类的科目,自动转帐凭证能自动汇总指定科目的发生额或余额并自动生成一张转帐凭证。在使用该功能前须进行必要的参数设置,包括转出科目和转入科目,以及汇总数据的性质(余额、发生额),注意转出科目可设置多个,但转入科目只能设一个。

(三)设置报表时应注意根据用户手册中公式的格式正确设置取数公式

初级会计总结篇4

20世纪末以来,由于水资源的无序开发和低效利用,以水资源短缺、水污染加剧和水环境恶化等为主要特征的水问题日趋复杂,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凸显,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1]。这些危机在我国七大流域均有所体现,尤其在资源性缺水地区表现尤为突出[2]。为解决我国日益复杂的水问题,实现水资源的有效配置和高效利用,我国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确立了三条红线,即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红线、用水效率控制红线、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3,4]。这充分体现了国家对水资源管理的战略需求和制度安排。水资源合理配置是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前提、提高用水效率的基础及维护水生态环境的保障,故每一条红线的落实都与水资源合理配置密切相关[5]。而明晰流域初始水权是实现水资源在各区域以及各用水行业之间进行公平、合理、有效配置的重要途径,是促进水资源合理配置的前提基础和重要内容[6]。因此,明晰流域初始水权是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重要途径和技术支撑。同时,流域初始水权配置的理论与实践又必须适应这一制度的要求,以用水总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和纳污量控制(简称“三条红线控制”)为基准,形成规模适度、结构合理的流域初始水权有效配置方案。近年来,国内外学者结合各国的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和水资源管理体制等,基于不同视角开展研究,提出了各具特色的流域初始水权配置方法。国外学者针对流域初始水权配置方法的研究,已倾向于从单一的水资源模型向多模型、多目标或不同阶段耦合方向发展。其主要观点与成果表现在:①多模型耦合方法。Condon等将几个线性优化水资源配置算法模块耦合为一个集成的物理-水文-水资源管理模型[7],并应用于美国沃希托河的水资源配置。WanshunZhang等将污染物迁移和水循环过程考虑在内[8],建立流域水量水质耦合水资源配置模型;②多目标耦合方法。Xevi等利用响应矩阵方法,将地下水模拟模型和多目标优化模型进行耦合构建多目标水资源配置模型[9];③基于博弈的配置方法。Kerachian等研究了基于水质的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综合配置问题,提出了解决该问题的两种冲突博弈模型,并将模型应用于德黑兰省的水资源配置[10,11]。国内学者主要是基于平衡、交互、研讨等耦合思想,探讨使配置过程相互关联、配置结果相对合理的配置模型或方法。其主要观点与成果有:①采用平衡或交互方法。

王浩等基于水资源“三次平衡”分析进行流域初始水权配置[12]。吴丹等基于三条红线控制,构建流域初始二维水权耦合配置的双层优化模型,实现流域初始取水权与排污权的合理配置[13];②采用集成研讨的方法。王慧敏等把综合集成研讨厅理论引入流域初始水权配置中,将多利益主体定性的、不全面的感性认识加以综合集成,并采用群决策模型进行方案选择[14];③采用智能调控的方法。王宗志等面向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提出基于初始二维水权的流域水资源调控理论框架[15,16]。同时,我国水权配置实践进展明显。继1987年编制的黄河正常来水年及1997年编制的黄河枯水年可供水量分配方案之后,2005年以来先后开展了松辽流域水资源使用权初始分配专题研究,霍林河流域、大凌河流域省(自治区)际初始水权分配试点工作等,并相继出版了一批理论成果[12,17-19]。从流域初始水权配置方法的发展趋势看,已逐步实现从基于比较单一配置原则的配置方法向在配置模型中嵌入平衡、协商、交互等耦合思想的配置方法等方向发展。在现有借鉴耦合思想进行流域初始水权配置方法的研究中,大多建立的是相对比较宏观的配置思想、配置理念或配置框架,这些思想或理念在流域初始水权配置实践中起到了良好的指导作用。但笔者认为这些方法在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约束下,尚存在两点不足:①目前对不同类别的初始水权集成耦合方法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有关水量与水质相结合的研究较少,未见专门针对省区初始水权与流域级政府预留水量之间的集成耦合模型;②将用水效率有机嵌入到目标函数或约束条件中的配置模型尚不多见。面向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本文将基于耦合的视角,针对流域初始水权配置系统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以“三条红线控制”为基准,提出流域初始水权配置方法与理论框架。

2相关概念及解析

2.1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概念及解析

结合现有的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概念解析的研究成果[20-23],笔者认为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以水资源配置、节约和保护为重点,通过统一规划和水资源论证,建立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红线,严格实行用水总量控制,建立用水效率控制红线,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建立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严格控制入河湖排污总量,通过开发、利用、保护、监管四项制度,实现社会经济发展与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相协调,推动社会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核心是建立三条红线,而三条红线是基于水量和水质两个维度对水资源进行宏观总量控制和微观定额管理,通过四项制度保障落实,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与水资源水环境承载力相协调。水资源开发利用红线要充分考虑水资源承载能力,是对取水的流域、区域等进行宏观总量控制,主要考虑水量问题。用水效率控制红线要充分反映节水过程,是对用水的宏观总量控制和微观定额管理,因为它既可对一个流域、区域的用水量进行宏观总量控制,也可对行业、企业、用水户的用水量进行微观定额管理,可以直接影响水量,也可以间接考虑到水质,因为用水效率高意味着重复利用率高和污水排放少,有利于改善水质[24]。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要充分考虑水环境承载能力,是对入河湖排污总量的宏观总量控制和微观定额管理,主要用于水质和水生态系统的保护。三条红线对水资源管理的作用见图1。笔者结合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概念及解析,对国内外有关流域初始水权配置模式进行全面梳理,总结出我国流域初始水权配置迫切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以“三条红线控制”为基准,以协调上下游左右岸不同区域的正当用水权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水环境承载力相协调为目的,以清晰界定产权归属、兼顾公平与效率、结合地区实际情况等为省区初始水权配置原则,获得由水量水质耦合控制的省区初始水权配置方案,兼顾“供给-可能”和“需求-需要”两个方面确定政府预留水量,协调省区初始水权配置量和政府预留水量的分配比例,推进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落实,保障社会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其中,“供给-可能”是指在分析和确定政府预留水量时,应从预留水量“供给”量着手,考虑政府“可能”预留水量;“需求-需要”是指在分析和确定政府预留水量时,还应结合流域内各省区为解决应急供水等问题而产生的政府预留水量“需求”,考虑政府“需要”预留水量。

2.2基于耦合视角的流域初始水权配置相关概念及解析

流域初始水权由流域级自然水权、省区初始水权和流域级政府预留水量三部分构成,其中,与流域初始水权相关的概念及其解析如表1所示[12]。在流域初始水权的三个组成部分中,流域级自然水权的配置过程因其需求的特殊性一般处于相对独立的阶段,在本文中不进行讨论,本文的主要研究范围是省区初始水权的配置和流域级政府预留水量的确定,即在研究合理协调省区初始水权配置量和政府预留水量的分配比例的基础上,探讨流域初始水权如何在各省区有效配置的方法。耦合过程是一个适应性学习过程,通过耦合,得以使初始水权的配置主体相互配合、互相适应,从而减少配置结果可能引发的争议,提高水权配置结果的满意度。采用耦合视角研究流域初始水权配置理论和方法,主要基于以下考虑:第一,耦合在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执行过程中具有客观存在性。由于水资源在数量和质量上具有天然双重耦合性,因此,用水总量控制制度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制度在省区初始水权配置过程中必须统筹协调,对水量配置形成叠加耦合制约,同时也要考虑用水效率对水量和水质的影响;第二,流域级政府预留水量的供给与需求具有相互适应、相互配合的耦合关系;第三,政府预留水量的确定与省区初始水权配置量具有依存关系,因此,耦合在省区初始水权配置和流域级政府预留水量确定过程中具有客观存在性。综合以上分析,本文提出基于耦合视角的流域初始水权配置的概念:在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约束下,针对流域初始水权配置系统中的内在耦合关系,通过省区初始水权配置子系统量质耦合、流域级政府预留水量配给子系统供需耦合以及两个子系统循环耦合,探讨不同要素之间彼此适应的初始水权配置方法。

3基于耦合视角的流域初始水权配置框架

流域初始水权配置一般分三个阶段来完成:“为什么分配-配置什么-如何配置”。不同流域可能在某个阶段因采用不同方法需进行不同的细分。关于第一阶段“为什么分配”的问题,笔者在前言部分已经进行了阐述,下面将围绕第二、三阶段的问题进行探析。

3.1基于耦合视角的流域初始水权配置对象及主体的界定

3.1.1基于耦合视角的流域初始水权配置对象的界定

界定水权配置对象是流域初始水权配置的一项重要工作,旨在回答配置什么及其配置量多少的问题。结合本文的研究范围,确定基于耦合视角的流域初始水权配置须界定的对象包括:省区初始水权配置量和流域级政府预留水量。(1)基于量质耦合的省区初始水权配置对象的界定。基于量质耦合的省区初始水权配置的对象包括流域可分配水资源量(水量)和流域内的入河湖限制排污总量(水质)。流域可分配水资源量是指流域水资源总量扣除流域级自然水权量和流域级政府预留水量之后的水资源量[17]。其中,流域水资源总量是指由当地降水形成的地表、地下产水总量(不包括区外来水量)[1]。为防止由于水资源紧缺而导致的生态环境用水被严重侵占,生态用水应放到全流域的角度考虑,故在流域初始水权配置过程中须预先扣除流域自然水权量。流域级政府预留水量并不是从河道抽取储存起来的量,而是“暂存”于河道的“缓冲水量”,根据《水量分配暂行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令2007年第32号)第八条第一款规定,该量可由有关行政区域人民政府协商确定,其又被称为流域级政府预留水量的供给量。流域内的入河湖限制排污总量是根据流域的环境特点和自净能力,按照流域综合规划、水资源保护规划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将污染物入河湖总量控制在纳污能力的承载范围之内。其值是通过计算该流域的纳污能力来确定的[26]。(2)基于供需双侧耦合的流域级政府预留水量的界定。流域级政府预留水量的界定与分析可从“供给-可能”和“需求-需要”两个维度展开研究,即由流域级政府预留水量的需求量和供给量耦合确定,以便协调省区初始水权配置量和政府预留水量的分配比例,获得合理有效的流域初始水权配置方案。具体研究思路见3.2.2节。

3.1.2基于耦合视角的流域初始水权配置主体的界定

我国的流域初始水权配置主体具有明显的层级结构,第一级是持有宏观配置权的中央政府或水行政主管部门,在流域上表现为中央政府或流域管理机构;其次是持有提取权和供水范围内配置权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等水行政主管部门;最后一级是持有使用权的具体用水户[27,28]。由于本研究的配置范围是流域初始水权在流域内省际(自治区、直辖市)的初始水权配置,故流域初始水权的配置主体是中央政府或流域管理机构;同时,流域级政府预留水量是由中央政府或流域机构具体负责管理的;省区初始水权配置主体是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等水行政主管部门。

3.2基于耦合视角的流域初始水权配置技术框架

面向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结合国内外初始水权配置相关研究进展的系统梳理,笔者在提出相关概念及剖析其内涵的基础上,基于耦合的视角,以“三条红线控制”为基准,提出流域初始水权配置方法与理论框架:①基于量质耦合的省区初始水权配置框架。针对省区初始水权配置子系统,基于量质耦合的省区初始水权配置,获得流域内不同省区(流域单元)初始水权量;②基于供需双侧耦合的流域级政府预留水量配给框架。针对政府预留水量配给子系统,基于供需双侧耦合配置,确定流域级政府预留水量;③基于循环耦合的流域初始水权配置框架。为保障两个子系统协调发展,建立基于耦合协调性判别准则的循环耦合模型,获得流域初始水权配置推荐方案。

3.2.1基于量质耦合的省区初始水权配置技术框架

用水总量控制红线位于三条红线之首,其目标是以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为前提,强化水资源管理的约束力,促进水资源优化配置,提高用水效率[25]。尤其是对大凌河流域、石羊河流域等资源性缺水地区的水问题解决,用水总量控制是最基本的控制红线,是主要的控制因素,入河湖排污总量控制是协调性控制红线,用水效率控制红线不仅影响用水总量控制,还间接促进水质的提高,是该流域、各省区、各行业都要进行的一项长期工作。结合以上分析,针对省区初始水权配置子系统,遵循省区初始水权配置的原则,确定基于量质耦合的省区初始水权配置研究框架:①基于用水总量控制要求,构建反映省区用水特征的指标体系,嵌入用水效率制约,构建基于用水总量控制的省区初始水权配置模型,计算获得流域内各省区的初始水权量(获得仅由水量进行控制的配置结果);②基于排污总量控制要求,采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三个优化目标,建立基于排污总量控制的初始排污权配置模型,计算获得流域内各省区的初始排污权量;③对排污量超出水功能区初始排污权量的地区,以减少其水权配置量进行惩罚,对排污量低于初始排污权量的地区,以增加其水权配置量进行奖赏,即构建基于奖优罚劣原则的水量水质耦合配置模型,获得由水量水质耦合控制的配置方案,实现基于用水总量控制和排污总量控制的省区初始水权配置。配置技术框架的工作原理见图4。

3.2.2基于供需双侧耦合的流域级政府预留水量配

给技术框架随着我国城镇化、工业化和产业化的快速发展,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不可预见因素难以避免,致使各种紧急情况下的水资源非常规需求不断出现。因此,在开展流域初始水权配置时,需要配置适当的政府预留水量,作为应对紧急情况下水资源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储备。针对流域级政府预留水量配给子系统,结合流域水资源分布特点、经济发展水平、水资源规划等主客观情况,构建政府预留水量需求预测模型,在此基础上,兼顾“供给-可能”和“需求-需要”两个方面,将供给和需求进行双侧耦合确定流域级政府预留水量:①预测流域级政府预留水量的需求量。筛选出典型案例作为流域级政府预留水量需求预测的参照,基于应急和发展用水控制目标,结合定额法,组合预测流域级政府预留水量的需求量;②确定流域级政府预留水量的供给量。依据有关行政区域人民政府协商结果,确定流域级政府预留水量的供给量;③将供给与需求进行双侧耦合,建立流域级政府预留水量供需双侧耦合配给模型,计算获得流域级政府预留水量的配给量。

3.2.3基于循环耦合的流域初始水权配置技术框架

由于流域水资源总量是一定的,所以在省区初始水权配置与流域级政府预留水量配给的过程中,二者存在事实上的此消彼长的相互依存关系,为揭示两者之间的这种依存关系,笔者将省区初始水权配置子系统与流域级政府预留水量配给子系统结合起来进行研究,采用循环耦合方法,通过多轮判别和运算保证两个子系统的配置结果不断进化和相互适应,实现两个子系统之间的协调发展。建立基于耦合协调性判别准则的循环耦合模型,即通过“计算-耦合协调性判别-方案进化调整-推荐方案”循环耦合的步骤,确定流域初始水权配置的推荐方案。①计算。基于量质耦合计算得到省区初始水权配置方案,基于供需双侧耦合计算得到政府预留水量,将两者的组合确定为流域初始水权初步配置方案;②耦合协调性判别。对省区初始水权配置子系统与流域级政府预留水量配给子系统进行耦合,构建系统耦合协调度函数,研制使得最终配置结果既能满足各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要求,又能满足社会发展中的不可预见因素和各种紧急情况对水资源的非常规需求的耦合协调性判别准则,对初步配置方案进行耦合协调性判别;③方案进化调整。分析导致耦合协调性判别准则不能满足的原因,通过逆向追踪探寻需要调整水权量的区域以及政府预留水量,基于三条红线约束进行集成分析,调整水权配置量,获得新的水权配置方案;重新对方案进行协调度判别、调整,直至调整后的配置方案通过协调度判别;④推荐方案。将通过判别的流域初始水权配置方案作为推荐方案。基于循环耦合的流域初始水权配置技术框架的工作原理。设计耦合协调性判别准则是构建基于循环耦合的流域初始水权配置模型的核心环节。从程度性和效应性两个维度设计耦合协调性判别指标,构建流域初始水权配置方案的二维协调性判别准则,对初步配置方案进行判别。总体设计思路如下:(1)耦合协调性判别维度设计。为全面衡量配置方案应对供水危机的程度,科学度量配置方案促进区域协同有序发展的效应,从程度性和效应性两个维度设计耦合协调性判别指标。(2)耦合协调性判别准则设计。为衡量“区域对”(任意两个区域)的初始水权比较值与其判别指标比较值之间的匹配程度,基于格序理论的模糊多目标评价模型构建程度性判别准则,对方案进行程度性判别;为度量“区域对”的配置方案在提高各区域之间协同有序发展态势的效应,基于协调度理论的灰理想关联决策模型构建效应性判别准则,对方案进行效应性判别;若配置方案均通过程度性和效应性判别,则认为该方案通过了耦合协调性判别,否则认为该方案未通过耦合协调性判别。其总体设计思路流程见图6。

4结论与讨论

4.1结论

为解决我国日益复杂的水问题,推进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落实,本文设计基于耦合视角的流域初始水权配置的研究框架,并详细阐述该研究框架的工作原理及其之间工作关系,主要结论如下:(1)通过对国内外初始水权配置相关研究进展的系统梳理,得到初始水权配置方法的发展趋势,并指出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约束下的现有方法尚存在的不足之处,并提出基于耦合视角的解决思路。(2)基于耦合视角的流域初始水权配置的研究框架及工作原理:①基于量质耦合的省区初始水权配置框架;②基于供需双侧耦合的流域级政府预留水量配给框架;③基于循环耦合的流域初始水权配置框架。通过“计算-耦合协调性判别-方案进化调整-推荐方案”的循环耦合步骤,获得流域初始水权配置推荐方案。

4.2讨论

初级会计总结篇5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初始化

 

 

1 数据收集 

系统初始化需要收集手工帐中的会计科目和各科目的余额,如从年度中间开始建帐还需要收集各科目的累计发生额、年初余额。所以需预先从手工帐中整理出各级科目的名称、层次、余额、发生额。在此要注意完整地收集最底层明细科目的余额、发生额,避免遗漏,以保证初始化时输入的数据的准确、顺利。 

2 编码设置 

帐务系统中广泛应用代码,在此主要介绍科目代码的设置。建帐时要将收集到的会计科目加入帐务系统,建立帐务系统的会计科目体系。在电算化帐务系统中除了象手工帐务一样要使用会计科目外,还要为每一个会计科目加入一个编码。会计科目编码通常用阿拉伯数字编制,采用群码的编码方式即分段组合编码,从左到右分成数段,每一段设有固定的位数表示不同层次的会计科目。如第一段表示总帐科目,第二段表示二级明细科目,第三段表示三级明细科目。在设定科目编码时需要重点注意以下问题: 

2.1 系统性 

财政部已制定的各行业会计制度中都系统地给出了总帐科目及少量二级科目的名称和科目编码。在设定总帐科目编码时必须符合财政部门制定的会计制度中的有关规定,设立明细科目编码除会计制度有规定的以外,可按上级主管部门和本单位的管理要求设定,以保证科目代码的系统性和统一性。 

2.2 一义性 

要保证每一个代码对应于一个会计科目,既不允许出现重复的科目编码又不允许出现同名的会计科目,但如果同名的明细科目分属不同的上级科目,则可以被系统接受而不认为是同名的会计科目。 

2.3 简洁性 

在满足管理要求和适合计算机处理的的前提下,力求代码简单明了、位数越短越好,既便于记忆又能提高输入凭证的速度。 

2.4 可扩展性 

会计科目体系一经设定,其代码结构就无法改变。修改结构只能通过重新建帐实现,而重新建帐将丢失已输入的所有初始化数据和已输入的凭证资料。因此在设计代码时一定要充分考虑各方面的要求。总帐科目编码长度由所选会计制度来决定通常为3~4位,而确定某一级明细科目的代码长度通常是以上级科目中所含明细科目最大可能达到的个数来确定的,以二级明细科目为例,总帐科目为其上级科目,银行存款、应收帐款、销售收入、管理费用等总帐科目都有二级明细科目,银行存款通常以开户银行及帐号为明细科目,少则二三个,多则二三十个,销售收入、管理费用等科目下设的二级明细科目一般都不会超过九十九个,两位长的代码应能满足以后添加同级科目的需求,而应收帐款等往来科目通常以客户或单位为来设置明细科目,明细科目的数量不同单位差异很大,少则几十个,多则成百上千,两位码长难以满足要求,要增至三位甚至更长,由于同级科目必须使用等长的科目编码,其他总帐科目下的二级科目也要使用三位或更长的科目编码。如果设定的分段代码位数较长而绝大多数上级科目所包含的明细科目个数不多时,其他科目的凭证输入速度势必会受到影响,与简洁性相矛盾。为了解决这一矛盾,可将明细科目先分类,按分类设置二级科目,然后再设置下级明细科目,如应收帐款总帐科目下先按客户所属地区分类,设置二级明细科目,然后再按客户名设置三级明细科目。更理想的解决方案是应用往来客户辅助核算,目前的商品化会计软件通常都提供了这一功能。因辅助核算中的项目代码与会计科目的代码完全独立,自成体系,项目代码只与其关联会计科目如前述应收帐款等往来科目相关,不影响其他科目的代码设定,与科目代码的位数无关,非常便于扩充。如选用了辅助核算功能,在科目代码设置之后,还要设置辅助项目代码及名称。如果单位的会计业务,特别是货币资金涉及外币,在建立科目体系时还要将外币考虑进去。会计软件中提供了复币核算的功能,在系统初始化时必须将外币资料输入系统,这些资料包括:外币代码、外币名称、与本位币的汇率等。

3 数据输入 

完成上一步工作后,即可将各科目余额输入系统。帐务系统在一月份启用时只需输入上年余额即可,上年余额既是年初余额又是一月份的期初余额。如帐务系统在其他月份启用,除需要输入启用月份余额外,还必须输入年初余额和一月到启用帐务系统之前各月的累计发生额,这是为会计报表所准备的数据,如不输入累计发生额,由于会计数据缺乏连续性,在以后的查询及报表中如需要全年累计发生额,系统将无法提供正确的数据。在实际操作中大部分会计软件都提供了简化操作的方法,即只需输入最底层明细科目的年初余额和累计发生额,期初余额和各上级科目的年初余额、累计发生额、期初余额则由计算机自动汇总。如果设立了辅助核算项目,各辅助核算项目的年初余额和累计发生额也需在初始化时输入。余额输入完成后,计算机能检测余额是否平衡。在确认各项余额输入无误后,即可结束建帐,固化余额,避免以后对初始余额的错误修改。

4 记帐凭证类型最好只设一种通用格式 

查帐是会计人员日常工作的一个重要部分,在手工操作时用分类记帐凭证来处理会计业务,分别装订整理记帐凭证,以便于凭证的管理和方便查帐。会计人员可以按常见分类方法分为收款凭证、付款凭证和转帐凭证,也可根据单位的实际情况设定凭证类型。应当指出的是,记帐凭证分类不是一个必选项目,可以只用一种通用记帐凭证格式,即转帐凭证。事实上,电算化后,查帐完全能通过计算机来快速实现,计算机的最显著的特点就是速度快,恰好弥补了手工查帐的缺陷。再者,设置了凭证类型,增加了一个输入项目,会影响凭证的输入速度。又因各类凭证要各自独立编号,凭证整理保管更为烦琐。会计软件提供记帐凭证类型设置功能更多的是为了适应会计人员手工记帐时的习惯。所以,电算化后,无须理会记帐凭证类型设置项。 

5 初始化工作应注意的其他问题 

完成以上操作后,即可进入日常的帐务处理,如输入、修改、审核、打印记帐凭证、查帐、打印输入帐簿等工作。但系统初始化时还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5.1 新增操作员要注意自行输入密码 

初级会计总结篇6

关键词:教材;知识点;生态学;中学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4-0274-03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人炸、环境污染、生物多样性下降、生态危机等生态学问题愈来愈重视,在教育领域加强生态教育已形成共识[1-2]。近百年来,我国主流生物教材中生态内容逐渐增加,教材中的生态学内容越来越丰富,知识点逐渐增多[3]。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深入,中学生物教材内容改变了以学科为中心设计教学内容的做法,构建了以“人与生物圈”为主线的课程体系,加深了中学生对生态环境的理解,强化了生态观教育[4-5]。目前,我国初中、高中阶段的新课标教材中生态知识点灵活多变,各章节生态内容多而散,生物教材中究竟有多少生态内容缺乏量化数据。笔者团队结合中学教育实践,对初中、高中现行教材的生态内容进行了统计,为准确掌握生态学基础教育现状、提高中学生物课程教学质量提供参考资料。

一、中学教材中生态内容的统计方法

(一)调查方法

1.教材样本及调查地点。教材样本均为国内现行广泛使用的版本。高中生物教材为人教新课标版高中生物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分必修一、必修二和必修三3个部分。数据调查地点为德庆香山中学。

初中生物教材使用苏教版生物教材(江苏教育出版社),分初中七年级上、下册和八年级上、下册。数据调查地点分别为肇庆第一中学和罗定黎少中学。

2.知识内容统计方法。采用段落法、版面法按章节分别统计生态知识点,并对涉及生态内容的重点难点以及实践教学按探究实验、技能训练、讨论、社会实况、知识拓展等知识内容进行分类。

(二)教材中生态内容分类统计

1.段落法。生态知识点百分率=(生态内容的段落数/总段落数)×100%。

2.版面法。生态知识点百分率=(生态内容的版面/总版面)×100%。

3.重点、难点统计。生态知识重点百分率=(生态内容的重点知识点数/总知识点数)×100%;

生态知识难点百分率=(生态内容的难点知识点数/总知识点数)×100%。

4.理论、应用内容统计。生态理论知识点百分率=(生态内容的理论知识点数/总知识点数)×100%。

生态应用知识点百分率=(生态内容的应用知识点数/总知识点数)×100%。

5.图表内容统计。生态内容图解百分率=(生态内容的图解数/图解总数)×100%;

生态内容表格百分率=(生态内容的表格数/表格总数)×100%。

6.实践教学统计。实践教学内容包括探究实验、技能训练、讨论、社会实况以及知识拓展5个部分,生态内容实践教学统计方法如下:

探究实验生态内容百分率=(生态内容的探究实验个数/探究实验总数)×100%;

技能训练生态内容百分率=(生态内容的技能训练个数/技能训练总数)×100%;

讨论生态内容百分率=(生态内容的讨论个数/讨论总数)×100%;

社会实况生态内容百分率=(生态内容的社会实况个数/社会实况总数)×100%;

知识拓展生态内容百分率=(生态内容的知识拓展个数/知识拓展总数)×100%。

二、中学教材中生态内容的分析

(一)高中生物教材生态内容分析

高中人教版生物教材涉及生态学的知识相对集中:高中一年级生物教材的必修一和必修二部分很少涉及生态内容,生态内容集中于高中二年级的必修三,全书共六章内容,均涉及生态内容。

从生态知识点的统计看(如表1),段落法和版面法统计的生态内容分别为51.46%和53.85%,生态内容占生物教学的一半以上。从教材的重点难点角度看,生态内容分别占37.9%和47.06%,难点比例高于重点内容,表明在生物教材中生态学内容更难掌握。图表有助于学生掌握理解复杂的生物教学内容,生态知识图表分别达到58.82%和27.27%,在生态内容教学中使用图解占全书的一半以上。生态内容的理论部分为58.7%,低于应用部分的75%,表明教材十分注重生态内容的应用知识的教学,旨在加强生物课程的实践教学内容。

高中生物实践教学生态内容分类统计结果见表2,除知识拓展板块外(43.48%),探究实验、技能训练、讨论和社会实况板块的生态内容均超过一半以上。其中,探究实验板块生态内容最高,达80%。探究实验和技能训练生态内容的高比例体现了教材对高中生动手能力方面的培养力度。

(二)初中生物教材生态内容分析

初中一年级(七年级)和初中二年级(八年级)生物教材生态内容统计如表3。段落法和版面法统计的初中一年级教材生态内容分别为20.11%和22.8%,初中二年级分别为57.66%和59.14%,表明初中二年级的生态内容高于初中一年级,其生态内容均在50%以上。

从教材的重点难点角度看,初中二年级生态内容的重点难点均高于初中一年级,增幅分别为46.54%和22.49%,重点内容增多,难点内容减少。从图表使用情况看,初中二年级的生态内容图表分别占49.79%和72.86%,在生态内容教学中使用图解和表格约占教材的一半。其中,初中二年级表格的使用是初中一年级的8.75倍。从生态内容的理论和应用比例来看,初中一年级生态内容的应用部分为62.2%,略高于理论部分的50.67%;初中二年级生态内容的理论和应用比例较为接近,分别为57.14%和56.7%。

初中生物教材实践教学板块分为探究、观察、讨论、实验、阅读5个类型(表4)。初中一年级生物教材实践教学板块安排数量较少,均涉及生态内容,各个类型生态内容所占百分率均为100%。初中一年级生态知识简单且分散,生态内容的实践教学比例未能体现出各个实践教学板块的差异。初中二年级生物教材中,除实验板块外(20%),探究、观察讨论和阅读板块的生态内容均超过58%以上。其中,讨论、探究、阅读板块生态内容较多,而实验板块生态内容较少。

三、讨论

从生态知识点的统计看,高中一年级教材未涉及生态内容;段落法和版面法统计的高中二年级教材生态内容百分率分别为51.46%和53.85%(如表1);初中一年级教材生态内容百分率分别为20.11%和22.8%,初中二年级教材生态内容百分率分别为57.66%和59.14%(如表3),版面法统计的生态内容百分率均高于段落法,表明版面法知识点统计值偏高,可能与教材的版面设计、排版特点有关(如为排版美观使用的版面留白)。

从重点、难点、图表、理论和应用生态内容的统计结果看,高中的生态内容教学较为集中,充分使用图表很好地解决了生态教学难点问题。探究实验、技能训练、讨论、社会实况和知识拓展板块生态内容比例高,相比理论教学,应用性、实践性强的教学内容在教材中的分量在50%以上,体现了对学生的基本技能训练的培养意图。初中生物教材中的生态知识比较分散,仅有少量章节生态内容比较集中,如初中二年级教材的第十八、第十九和第二十章几乎全部为生态学的内容。初中生物教材的知识点比较注重于实际生活的联系,实践教学中的生态内容较多,其中初中一年级的课后训练板块均与生态学知识相关。在实践教学板块的安排上,缺乏动手能力训练的内容。

生态学知识具有名词概念多、涉及学科庞杂、交叉渗透知识多、教学内容抽象、不易理解等特点,生态学教学过程需要加强理论和实践教学的结合[6]。高中阶段和初中阶段的生物教材一般将生态内容安排在生物教材的最后部分,有利于学生对生态教学内容的把握,将课本知识密切联系社会生活与生产实际。一般来说,高中的软硬条件建设多优于初中,初中条件较差(如生物实验室建设、生物仪器设备配置等),开展实践教学能力初中阶段存在更多困难。现行生物教材的实践教学,初中阶段主要体现在应用拓展方面,如观察、讨论、阅读。高中阶段加强了实践实训方面的教学,如探究实验、技能训练等,学生动手能力大为提高。

四、结论

段落法和版面法均适合教材的生态内容知识点统计。中学生物教材的生态教学内容主要在初中二年级、高中二年级阶段,生态内容百分率均在51%以上。

从重点、难点、图表、理论和应用角度统计的生态内容结果看,高中的生态内容教学较为集中,初中生态知识比较分散。在实践教学板块的安排上,高中阶段的探究实验、技能训练等板块生态内容比例高,初中阶段生态内容偏少,实验板块仅为20%,缺乏动手能力训练的内容。

参考文献:

[1]赵占良.生物学教育引入生态文化内涵的思考[J].裸程・教材・教法,2007,27(11):74-77.

[2]张英泽.新形势下中学生生态观教育之我见[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6,(12):106-107.

[3]范薇.我国中学生物教科书中生态学内容的变迁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37-38.

[4]陈小美.中学生物学新教材生态学思想初探[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3,(6):133-135.

初级会计总结篇7

论文摘要:帐务处理软件建帐是指软件在正式投入使用之前所做的初始设置。在建帐之前,会计科目还没有设立,前期各科目的余额和发生额也无法输入,所以建帐是帐务处理软件正式使用之前必经的首要步骤。本文从初始数据收集、编码设置、数据装入、环境设定等几个方面谈谈系统初始化。

1数据收集

系统初始化需要收集手工帐中的会计科目和各科目的余额,如从年度中间开始建帐还需要收集各科目的累计发生额、年初余额。所以需预先从手工帐中整理出各级科目的名称、层次、余额、发生额。在此要注意完整地收集最底层明细科目的余额、发生额,避免遗漏,以保证初始化时输入的数据的准确、顺利。

2编码设置

帐务系统中广泛应用代码,在此主要介绍科目代码的设置。建帐时要将收集到的会计科目加入帐务系统,建立帐务系统的会计科目体系。在电算化帐务系统中除了象手工帐务一样要使用会计科目外,还要为每一个会计科目加入一个编码。会计科目编码通常用阿拉伯数字编制,采用群码的编码方式即分段组合编码,从左到右分成数段,每一段设有固定的位数表示不同层次的会计科目。如第一段表示总帐科目,第二段表示二级明细科目,第三段表示三级明细科目。在设定科目编码时需要重点注意以下问题:

2.1系统性

财政部已制定的各行业会计制度中都系统地给出了总帐科目及少量二级科目的名称和科目编码。在设定总帐科目编码时必须符合财政部门制定的会计制度中的有关规定,设立明细科目编码除会计制度有规定的以外,可按上级主管部门和本单位的管理要求设定,以保证科目代码的系统性和统一性。

2.2一义性

要保证每一个代码对应于一个会计科目,既不允许出现重复的科目编码又不允许出现同名的会计科目,但如果同名的明细科目分属不同的上级科目,则可以被系统接受而不认为是同名的会计科目。

2.3简洁性

在满足管理要求和适合计算机处理的的前提下,力求代码简单明了、位数越短越好,既便于记忆又能提高输入凭证的速度。

2.4可扩展性

会计科目体系一经设定,其代码结构就无法改变。修改结构只能通过重新建帐实现,而重新建帐将丢失已输入的所有初始化数据和已输入的凭证资料。因此在设计代码时一定要充分考虑各方面的要求。总帐科目编码长度由所选会计制度来决定通常为3~4位,而确定某一级明细科目的代码长度通常是以上级科目中所含明细科目最大可能达到的个数来确定的,以二级明细科目为例,总帐科目为其上级科目,银行存款、应收帐款、销售收入、管理费用等总帐科目都有二级明细科目,银行存款通常以开户银行及帐号为明细科目,少则二三个,多则二三十个,销售收入、管理费用等科目下设的二级明细科目一般都不会超过九十九个,两位长的代码应能满足以后添加同级科目的需求,而应收帐款等往来科目通常以客户或单位为来设置明细科目,明细科目的数量不同单位差异很大,少则几十个,多则成百上千,两位码长难以满足要求,要增至三位甚至更长,由于同级科目必须使用等长的科目编码,其他总帐科目下的二级科目也要使用三位或更长的科目编码。如果设定的分段代码位数较长而绝大多数上级科目所包含的明细科目个数不多时,其他科目的凭证输入速度势必会受到影响,与简洁性相矛盾。为了解决这一矛盾,可将明细科目先分类,按分类设置二级科目,然后再设置下级明细科目,如应收帐款总帐科目下先按客户所属地区分类,设置二级明细科目,然后再按客户名设置三级明细科目。更理想的解决方案是应用往来客户辅助核算,目前的商品化会计软件通常都提供了这一功能。因辅助核算中的项目代码与会计科目的代码完全独立,自成体系,项目代码只与其关联会计科目如前述应收帐款等往来科目相关,不影响其他科目的代码设定,与科目代码的位数无关,非常便于扩充。如选用了辅助核算功能,在科目代码设置之后,还要设置辅助项目代码及名称。如果单位的会计业务,特别是货币资金涉及外币,在建立科目体系时还要将外币考虑进去。会计软件中提供了复币核算的功能,在系统初始化时必须将外币资料输入系统,这些资料包括:外币代码、外币名称、与本位币的汇率等。

3数据输入

完成上一步工作后,即可将各科目余额输入系统。帐务系统在一月份启用时只需输入上年余额即可,上年余额既是年初余额又是一月份的期初余额。如帐务系统在其他月份启用,除需要输入启用月份余额外,还必须输入年初余额和一月到启用帐务系统之前各月的累计发生额,这是为会计报表所准备的数据,如不输入累计发生额,由于会计数据缺乏连续性,在以后的查询及报表中如需要全年累计发生额,系统将无法提供正确的数据。在实际操作中大部分会计软件都提供了简化操作的方法,即只需输入最底层明细科目的年初余额和累计发生额,期初余额和各上级科目的年初余额、累计发生额、期初余额则由计算机自动汇总。如果设立了辅助核算项目,各辅助核算项目的年初余额和累计发生额也需在初始化时输入。余额输入完成后,计算机能检测余额是否平衡。在确认各项余额输入无误后,即可结束建帐,固化余额,避免以后对初始余额的错误修改。

4记帐凭证类型最好只设一种通用格式

查帐是会计人员日常工作的一个重要部分,在手工操作时用分类记帐凭证来处理会计业务,分别装订整理记帐凭证,以便于凭证的管理和方便查帐。会计人员可以按常见分类方法分为收款凭证、付款凭证和转帐凭证,也可根据单位的实际情况设定凭证类型。应当指出的是,记帐凭证分类不是一个必选项目,可以只用一种通用记帐凭证格式,即转帐凭证。事实上,电算化后,查帐完全能通过计算机来快速实现,计算机的最显著的特点就是速度快,恰好弥补了手工查帐的缺陷。再者,设置了凭证类型,增加了一个输入项目,会影响凭证的输入速度。又因各类凭证要各自独立编号,凭证整理保管更为烦琐。会计软件提供记帐凭证类型设置功能更多的是为了适应会计人员手工记帐时的习惯。所以,电算化后,无须理会记帐凭证类型设置项。

5初始化工作应注意的其他问题

完成以上操作后,即可进入日常的帐务处理,如输入、修改、审核、打印记帐凭证、查帐、打印输入帐簿等工作。但系统初始化时还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5.1新增操作员要注意自行输入密码

系统会预设一个操作员,通常取名为SYSTEM或MANAGER之类,这也是系统中权限最高的系统管理员,正式启用系统时应将该用户名更改为系统管理员,并加上密码。如需要上机操作的会计不只一个,则应增加操作员,并为每个用户确定相应的权限,新增加的操作员的密码须由新增操作员自行输入,以便分清责任。

5.2要注意充分利用自动转帐凭证功能

自动转帐凭证设置虽不是一个必选项,但利用自动转帐功能无疑能提供极大的便利。在单位的会计业务中,常有固定对应关系的记帐凭证,且其数据来源于已输入系统的记帐凭证。如每月均需结转的损益类科目,在月末所有收入、成本费用凭证输入、登记入帐后,须汇总结转至类似本年利润一类的科目,自动转帐凭证能自动汇总指定科目的发生额或余额并自动生成一张转帐凭证。在使用该功能前须进行必要的参数设置,包括转出科目和转入科目,以及汇总数据的性质(余额、发生额),注意转出科目可设置多个,但转入科目只能设一个。

5.3设置报表时应注意根据用户手册中公式的格式正确设置取数公式

会计报表是会计工作流程中的最后一个环节,在会计软件中通常都预置了通用会计报表,但除通用会计报表外,单位一定还需要其他报表,这些报表是无法预置的,需要用户自已完成设置。报表通常由表标题、表头、表体、表尾四部分组成,其中表体的设置是关键所在。表体中有两类数据,一类是固定的表项目,另一类是变动的数值性数据。数值性数据须设置取数公式从帐簿、其他报表中取来,随帐簿中的数据变化而变化。取数公式的格式在不同公司的会计软件产品各不相同,必须参考会计软件所属的用户操作手册。

初级会计总结篇8

关键词: 会计电算化;初始化

在会计电算化系统中,初始化工作包括设置系统参数、设置科目、建立各种账簿文件、定义各种辅助核算、定义报表以及录入各种余额数据或者是发生额数据等。初始化工作只能进行一次,并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其后的核算工作。不论是从手工核算过渡到电算化处理还是更换会计电算化软件,都需要做初始化的工作。在初始化的工作中,将本单位要 采用的核算程序、方法、规则、基础数据录入电脑,使会计软件能适应本单位的核算、管理需要。本文就会计电算化的核算方法、规则的选用、科目的设置、报表定义等方面需要注意的问题进行讨论。

一、在项目的具体实施工作之前,单位的会计电算化实施项目的主管人员应该与电算化软件公司的实施人员做好沟通、协商的工作

单位的会计主管人员对于本单位的会计管理工作比较熟悉,清楚实施会计电算化项目要实现哪些功能,达到何种管理的目的。但是,处于项目实施阶段时,单位的会计主管人员对于电算化软件如何实现某项具体的功能,如何才能达到自己需要的管理目标,还处于摸索的阶段。软件公司的项目实施人员对于自己公司的软件的具体功能,功能之间的细小的差别设置了如指掌。但是,对于实施单位的具体业务却不太熟悉,不清楚实施单位需要实现哪些具体的管理目标,哪些功能对单位的会计核算重要,哪些功能对该单位的会计核算无足轻重,单位要实现功能是否具备了客观的条件。因此,在项目的具体实施之前,单位的会计主管人员应该与软件公司的实施人员做好交流沟通工作,对软件的具体功能和单位的具体管理核算目标进行讨论,将二者之间协调起来,以避免在具体的实施工作中产生不必要的误会,并且制定出标准化的方案,标准化方案的制定应该做到尽量的细致、明确。在制定标准化的方案中还要注意满足单位现有的客观条件,既要避免那种没有实现条件的功能,又要为实施单位的进一步会计核算管理发展的需要留有一定的空间。

二、单位在选择会计核算程序、方法、规则时,应充分考虑电脑处理会计信息快速、准确的特点

《企业会计准则》和各行业会计制度确定了很多核算程序、方法,单位应结合自身特点进行选择应用。它们各自具有鲜明的特点,且能相互补充。在手工核算方式下,我们往往选用那些计算过程不能很复杂、会计处理不能太冗长、结果要求准确或较准确的方法、程序。而会计电算化由电脑执行程序自动处理会计数据,就可以不考虑计算的复杂性,只要求结果准确就行了。如成本核算中的代数法分配辅助生产费用,它的突出特点是计算复杂但是其结果很准确;再如存货收发计价中的个别确认法,它也是结果准确而对会计核算、库管要求甚高。所以代数法、个别确认法等应在会计电算化中广泛采用。然而,在会计实务中,初始化的方法选用问题,往往由软件公司辅助完成,将本单位的现行会计核算模式照搬到电算化中去,这样就无法充分发挥电脑处理信息快、准的优点。因此,我们应当从会计历史上去检索、选用适应电脑高速处理、结果准确的方式、方法和规则。因此,在由手工账过渡到电算化的过程中,应该了解电算化的特点与优点,摒弃传统的一些会计核算方法,采用适合会计电算化,能够充分发挥电算化功能的会计核算方法。

三、科目设置中应注意的问题

建账时要将收集到的会计科目加入软件系统,建立账务系统的会计科目体系。一般在建立账套的同时,电算化软件会根据你所选择的单位性质,按照会计规则默认安装一套会计科目。这些会计科目大都是总账科目,一般会满足单位的需要,不用再自行手工建立,但是各单位的会计核算的区别较大,明细科目还需要自己根据本单位会计核算的需要分别建立。在电算化账务系统中除了像手工账务一样要使用会计科目外,还要为每一个会计科目加入一个编码,另外还需要注意科目的性质、余额的方向,需要辅助核算的科目还要进行辅助核算方面的设置。在设定会计科目时需要重点注意以下问题:

(一)科目的设置要规范。财政部已制定的各行业会计制度中都系统地给出了总账科目及少量二级科目的名称和科目编码。在设定总账科目编码时必须符合财政部门制定的会计制度中的有关规定,设立明细科目编码除会计制度有规定的以外,应该按上级主管部门和本单位的管理要求设定,以保证科目代码的规范系统性和统一性。尤其是集团公司,科目的名称、代码等一定要做到规范统一。

(二)科目的设置要简洁。在满足管理要求和适合计算机处理的前提下,力求代码简单明了、位数越短越好,既便于记忆又能提高录入凭证的速度,应当避免那些冗长而又无用的科目影响日常工作的效率。

(三)科目设置中应该考虑到业务的发展和会计核算的进步,注意科目的扩展性。会计科目体系一经设定,其代码结构就无法改变。修改结构只能通过重新建账实现,而重新建账将丢失已输入的所有初始化数据和已输入的凭证资料。因此在设计代码时一定要充分考虑各方面的要求。确定某一级明细科目的代码长度通常是以上级科目中所含明细科目最大可能达到的个数来确定的,例如,假设“应收账款”通常以客户或单位为来设置明细科目,明细科目的数量不同单位差异很大,少则几十个,多则成百上千,两位码长难以满足要求,要增至三位甚至更长,由于同级科目必须使用等长的科目编码,其他二级科目也要使用三位或更长的科目编码先按客户所属地区分类,设置二级明细。如果设定的分段代码位数较长而绝大多数上级科目所包含的明细科目个数不多时,其他科目的凭证输入速度势必会受到影响。为了解决这一矛盾,像这样的科目在设置中便需要一些技巧,一般的会计软件会提供一定的辅助核算的功能,可以将这类科目的辅助核算的性质设置为“往来核算”,将往来单位作为辅助核算的明细项进行核算,这样既减少了明细科目的设置,又增加了往来核算的明晰性与灵活性。如果不想采用辅助核算可将明细科目先分类,按分类设置二级科目,然后再设置下级明细科目,如“应收账款”总账科目下细科目,然后再按客户名称设置三级明细科目。

四、初始数据的录入工作中应注意的问题

完成科目设置的工作后,即可将各科目余额输入系统,根据系统启用的月份不同,原始数据的录入也有区别。账务系统在一月份启用时只需输入上年余额即可,上年余额既是年初余额又是一月 份的期初余额。

如果账务系统在其他月份启用,除需要输入启用月份余额外,还必须输入年初余额和一月到启用账务系统之前各月的累计发生额,这是为会计报表所准备的数据,如不输入累计发生额,由于会计数据缺乏连续性,在以后的查询及报表中如需要全年累计发生额,系统将无法提供正确的数据。但是仅仅是录入各月份的发生额,再查询以前月份的账户的明细时,还是不能得到结果,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以采用两种方法:一种方法是如果单位的业务量小,凭证的数量较少,可以采取手工录入追加凭证的方法;另一种方法适用于更换财务软件的单位,与软件公司的人员协商,使用特定的软件,将过去使用的软件的数据转出来,再导入到新的软件系统中,这样做可能会存在一定的风险,丢失某些数据。总之,在会计年度中间实施会计电算化,数据的初始所涉及的问题较多,应尽量在会计年度的开始或者是结尾,来更换财务软件。

初始余额发生额数据录入完成以后,软件会自动地核对总账与明细账之间、借贷双方之间、总账与辅助核算之间的平衡关系,但是对这个步骤不要掉以轻心,急于进行日常的工作,应该将录入的数据与手工账之间进行仔细核对,确认二者之间无误后再进行日常的操作。原因是大多数软件在录入凭证后,初始的余额便无法改动,当使用一段时间后再发现初始的数据有错误,便没有办法改动,只能用调整凭证进行调整,或者是作废掉该账套重新再建立一账套,重新初始化。

五、报表初始化的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会计报表是会计工作流程中的最后一个环节,在会计软件中通常都预置了通用的会计报表,但除通用会计报表外,单位一定还需要其他报表,这些报表是无法预置的,需要重新设定。报表通常由表标题、表头、表体、表尾四部分组成,其中表体的设置是关键所在。表体中有两类数据,一类是固定的表项目,另一类是变动的数值性数据。数值性数据须设置取数公式,从账薄、其他报表中取来,随账薄中的数据变化而变化。但是取数公式的格式在不同的会计软件产品中各不相同,必须参考会计软件所属的用户操作手册。在定义报表的过程中,需要用到很多函数,财务人员一般不容易掌握。因此在初始化的过程中,这一项工作一般由软件公司的项目实施人员与单位的财务人员来共同完成。定义完报表以后还应该注意报表的校验公式的定义,校验报表内部、报表之间的勾稽关系,避免出现一些低级的错误。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是集团公司,集团内的各分公司向总公司提供的电子报表应严格符合集团公司所要求的格式,这样集团公司才能够进行合并、汇总工作。因此,为了做到严格的统一,像这一类的报表,集团公司应该首先定义出标准的报表,然后向分公司下发,分公司通过接收报表的方式,将标准化的报表接收到自己单位的账套中,而不应该由分公司自己定义这一类报表。

与一般的报表相比较,现金流量表的制作相对困难了一些。对于现金流量表的具体制作,不同的软件提供了不同的方法,各种方法之间的差别也比较大,我们在这里简单地总结一下,大致可以分为两种方式:第一种是在制作凭证的同时将涉及现金流的分录,归纳到不同的现金流项目中去;另一种方法是事后调整,制作凭证的时候不进行归类,等到会计期末,再由专门的制表人统一进行调整制作。这两种方式各有利弊,第一种方式直截了当,做完凭证后随时可以得到现金流量表,但是对于凭证的制作人员的要求较高,凭证制作人员应熟悉现金流量表的制作。第二种方式对于凭证制作人员的要求较低,但是将工作量积攒到会计期末,制表人员的工作量较大,修改相应凭证后,制表人还得重新进行调整。单位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选择适合的方式。

总之,会计电算化的初始工作是一项技术性较强的,涉及方面较广泛的,内容较复杂的工作。只有在会计电算化的初始工作中注意上面所提到的问题,高质量地完成初始化工作,才能避免在今后的工作中走不必要的弯路,才能最大地发挥软件的功能。

参考文献:

[1]赵伟。加入WTO对我国会计信息产业的影响与对策[J].中国会计电算化。2002,(7)。

[2]李守明,靳兰春。我国电算化会计与电算化审计的比较分析[J].财会月刊(会计)。2001,(4)。

[3]财政部会计资格评价中心。中级会计实务(全国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辅导用书)[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