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三生教育论文8篇

时间:2022-09-13 07:03:34

三生教育论文

三生教育论文篇1

边疆边境少数民族地区高校“三生教育”具有长期性、持续性、阶段性、延迟性和差异性,不能一蹴而就、急于求成,只有准确把握好教育过程中的“时间”维度,才能确保其持久、高效开展。

1.树立长期教育观念。教育是发展人的生命、生存和生活,实现人的价值,促进人类文明进步的活动过程。教育活动过程是漫长、艰辛而富有意义的。《管子•权修》: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三生教育”是一项育人、树人的长期过程,绝非一朝一夕之事,也非立竿见影之行。边疆边境少数民族地区高校“三生教育”亦如此,它需要“三生教育”工作者认准方向,脚踏实地,长期坚守,不断汲取新形式、好方法,将“三生教育”内容和理念,科学地、准确地授予一批又一批边疆少数民族大学生。

2.坚持贯通式教育原理。边疆边境少数民族地区高校“三生教育”,从大学生学习生涯的纵向维度看,它介于大学前“三生教育”(高中阶段三生教育)与大学毕业后“三生教育”之间。从大学生大学期间的横向维度看,它又介于少数民族家庭“三生教育”,同辈“三生教育”,社会“三生教育”和自我“三生教育”之间。因此,边疆边境少数民族地区高校“三生教育必须坚持常态化、有序化地教学,做到承前启后多点开花,将大学“三生教育”与中学“三生教育”接轨,将大学“三生教育”与家庭、社会“三生教育”并轨,从而完成少数民族大学生“自我教育”的变轨,以此保证整个高校“三生教育”过程不脱轨。

3.严格执行并度量阶段性时间指标。边疆边境少数民族地区高校“三生教育”教学工作,每学年,每学期,每堂课,每个环节,都应该有充分的、合理的课程时间设置,以确保“三生教育”教学内容和实践活动能够按时开展。例如,云南省教育厅明确规定:高校“三生教育”课程性质为必修或限定选修科目,开设年级为大一或大二学期,总学时应大于32学时,周学时不少于1学时,设2个及以上学分。如此,边疆边境少数民族地区高校“三生教育”,一方面有了课时保障,另一方面亦将教学内容与时间刻度结合,形成重要的教学进度要求和衡量指标。

二、有效深化“三生教育”的教学内容

“三生教育”教学内容是“三生教育”理念的具体体现,它为教学实践工作指引了方向,提供了思路。边疆边境少数民族地区高校“三生教育”活动离不开科学、规范的教学内容作为指导和支撑。只有不断深化和丰富“三生教育”教学内容,推进“三生教育”教学内容改革与创新,才能更好地发挥“三生教育”在边疆边境少数民族地区高校的育人效用,体现教育价值。笔者认为深化“三生教育”教学内容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1.统一性原则。边疆边境少数民族地区高校“三生教育”的实施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民族政策,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重要体现。整个教学实践活动过程必须在相关教育部门和领导机构指导下,统一认识,明确要求,统一课程设置,统编精选教材,统筹教学与管理,完善标准化综合测评。积极围绕“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主题,动员并整合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教育力量,开展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综合协同教育。

2.适应性原则。对于“三生教育”概念而言,边疆边境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可能感到既陌生又新鲜,但就“三生教育”的内容来说,正是他们过去经历过的、现在正在发生的和未来期盼的生存状态和生活方式。例如,如何正确解读社会热点、处理好各民族关系,如何做好大学期间的学业计划、职业生涯规划,如何改变少数民族家庭的生活状态,如何逐步缩小与发达地区的生活差距等,都是该地区高校大学生关心和热议的话题。因此,我们应该紧贴实际,把边疆边境少数民族地区高校“三生教育”教学案例和社会实践内容与大学生的迫切需求相结合,同时根据不同年级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和认知要求,开展有针对性的梯度教学。

3.实效性原则。在教育过程中,要有效强化主体认知到行为实践的转化过程。应通过将教学内容具体化、生动化、形象化、艺术化的方式,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对生命、生存、生活的理解和领悟,进一步增强其“三生”意识和能力。使他们充分认识到自身成长、家庭和谐、民族进步、国家发展的客观辩证关系,自觉地将“三生教育”教学内容内化为自觉行动,用成熟、睿智、理性的心态看待和应对边疆边境民族地区发展过程中的各类社会现象和问题。

4.融合性原则。要结合各校课程资源进行适度整合,处理好在“三生教育”课程中集中教育和在其他课程中渗透教育的关系。合理借助其他学科教学资源及优势,充分挖掘其他各门课程中有关“三生教育”的显性内容和隐性内容,将它们潜移默化地渗透在日常教学中,从而达到各展所长、优势互补、互为延伸,形成合力的教育目的。最终将“三生教育”有机地融入整个高校教学体系。

三、客观分析和利用“三生教育”中“人”的因素

“三生教育”的三大构成要素生命、生存、生活是人的基本属性和状态。“三生教育”的实施者是人,对象也是人。如果“三生教育”脱离了人的因素,“三生教育”便会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失去本来的意义和价值。边疆边境少数民族地区高校三生教育的健康发展,与边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和教育工作者密不可分。实施过程中必须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把教育和人的自由、尊严、幸福、终极价值紧密联系起来,使“三生教育”真正成为发展人的教育。其一,教育对象方面。边疆边境少数民族地区高校的生源结构比较特殊,呈现出农村地区学生多,少数民族学生多,贫困地区学生多,后进学生多的“四多”特点。正如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所述:“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受自身学习状况、家庭环境、地区差异、交通信息、民族传统文化等主客观因素的影响,边疆边境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相对比较缺乏责任意识,危机意识,抗挫折能力和求知欲。因此,在开展“三生教育”过程中应重点加强兴趣教育,技能教育,适时融入自信教育,责任教育和理想教育,使他们在寓教于乐中反思自身的价值与责任,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析,有效增强在学习、生活方面的驱动力。其二,教育者方面。教师是“三生教育”的直接计划者、组织者、领导者和控制者,对整个教育过程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边疆边境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受经济、地域等因素的影响,“三生教育”师资力量薄弱,教师技能和教学水平有待提升。因此,首先要加强“三生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建设一支数量充足,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较高的专兼职教师队伍。其次,要注重“三生教育”教师的岗前培训、在职教育和业务进修,帮助他们看到不足和差距,不断提高“三生教育”教学水平与科研能力。再次,要强化“三生教育”教师的权、责、利问题,突出教育责任,明晰教学任务,保障课酬所得。

四、科学创新“三生教育”教学方法

方法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重要因素,是渡河之船,过河之桥。边疆边境少数民族地区高校“三生教育”要取得良好效果,离不开科学、创新的教学方法。只有潜心洞察地区特点,善于发现教学规律,精心挖掘民族特色,大胆开创新颖教法,边疆边境少数民族地区高校“三生教育”才能克服瓶颈,常做常新。

1.渗透式教学法。目前,边疆边境少数民族地区高校“三生教育”正在按照课程设置,有序地开展教学工作。但笔者认为,我们不仅要守住“三生教育”课这个主阵地,同时,还应结合其他课程特点和优势积极开辟新战场。以政治课为例,可将“三生教育”中生命的意义,生存的价值取向和生活快乐的标准等内容,融入“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部分,并适时地加以英雄人物和先进典型的事例辅助教学。在学习哲学时,可鼓励学生不断质疑,思考,探究,从而领悟“三生”的辩证关系。以大学语文为例,在学习小说时,可将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与三生三要素生命、生存、生活对照演绎、讲解。在学习历史经典名篇时,可以“三生”为线索,分析历史背景,社会状况,人物生活状态。以大学英语为例,可结合“三生”内容,开展MyLife、MyLive、MyFamily的主题演讲,选读英美等国关于生命教育、死亡教育的原著。以大学化学为例,可突出化学与生命科学的有机联系,强调食品安全。以大学物理为例,可在电学、力学教学过程中,穿插一些生活安全常识和紧急逃生窍门,等等。

2.新媒体教学法。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新媒体的出现正在改变着边疆边境地区高校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方式。新媒体是以数字信息技术为基础,以互动传播为特点、具有创新形态的媒体,如当前大学生熟知的电子邮箱、qq、空间、微信、微博、BBS论坛、飞信、手机移动电视等。新媒体具有信息量大,覆盖范围广,传播速度快,互动性强等特点,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边疆边境少数民族地区高校“三生教育”教育资源紧缺,教学体系不完善,信息不对称等困境。例如,可利用微信、飞信、短信、电子邮箱等方式定期发送名人名言、励志故事、生活常识、就业信息等,帮助大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志向,增强社会生活能力。可建立“三生教育”专题qq群,微信朋友圈及论坛,通过由专业教师主导,学生在线匿名参与的方式,开展关于现实生活中“三生问题”的大讨论。可通过qq、微信,建构“三生教育”专家与大学生一对一问答的机制,针对性、家庭伦理道德,家庭变故,个人身心健康等平时面对面难以启齿的“三生”问题,开展“虚拟的真实对话”,为大学生答疑解惑,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困扰,释放思想包袱。也可每学期组织鉴赏2部~3部国内外“三生教育”优秀数字影片或微电影,让大学生感知大千世界,发现生存规律,品味生活乐趣。

3.民族特色教学法。边疆边境少数民族地区民族传统文化历史悠久,众多元素都来源于少数民族生命、生存、生活基础之上。自古以来,少数民族在劳作、生活过程中运用聪明智慧创造了大量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民族建筑、民族服饰、民族礼仪习俗、民族歌曲舞蹈、民族传统体育运动等。如果能将民族元素与“三生教育”相结合,必将增强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亲切感,促进少数民族传统“三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例如,可以边疆地区某个少数民族为对象,组织大学生开展针对该民族起源、生产方式、风俗习惯等项目的专题社会调查活动。可结合边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如,爬杆、翻竹竿、藤球、射弓弩、敲木鼓等,开展校园“三生”民族体育项目运动会。还可在五四、国庆、元旦等节日,举办校园少数民族歌舞文艺表演,用民族艺术的形式,追忆历史变迁,颂扬幸福生活。

三生教育论文篇2

一、提高认识,积极推进三生教育

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础,是人生的重要起点和基石。而三生教育是幼儿园真正落实育人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切入点,认真把握三生教育的内涵和实质,就是把握了幼儿教育的真谛,这对不断提高幼儿教育发展水平,乃至提升民族素质以及推动社会发展进步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另一方面,“三生教育”着眼于孩子的健康成长,着力于养卫心灵、培养兴趣、开启心智,培养孩子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孩子的健康水平,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与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一脉相承,对幼儿园办园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丰富了保教工作的方法和手段,拓展了幼儿教育的空间,必将有力地推动幼儿教育的和谐健康发展。可以说,“三生教育”是幼儿园的灵魂,是保教工作的根本内容和基本要求,要与幼儿园办园工作有机结合起来,贯穿到保教工作的方方面面,促进幼儿教育和谐健康发展。

认识有多深,决定了脚步能走多远。在推进“三生教育”的工作中,建水县机关幼儿园认真组织三生教育的学习讨论,行动上积极配合上级工作的统一部署,教师培训、教材征订、教育教学一丝不苟,科研探讨积极主动,骨干教师在省州各级组织的三生教育课堂教学竞赛中获奖,各项工作稳步快速推进,工作特色初步显现出来。

二、文化引领,环境创设别具匠心

三生教育只有与校园文化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我园是建水县校园文化建设示范学校,高度重视幼儿园文化建设。随着“三生教育”的不断推进,我园不断进行校园文化建设的创新,在文化建设中有机融入“三生教育”的文化内容,成为我园办园工作的一大亮点。

生命教育必须首先关注健康情感的培养。孩子们只有在“爱”的环境中受到熏陶,才能产生爱的健康情感,逐渐做到爱老师,爱亲人,爱家庭,爱幼儿园,爱大自然,爱社会,爱祖国。也只有这种“爱”,才会产生积极的心理体验,促进身心健康和谐发展,从而真正做到“快乐成长”,这无论是对幼儿时期各种基本素质的培养、健康个性的养成,身心潜能的开发,还是孩子的终身学习发展都是十分重要的。通过长期培养和践行,建水县机关幼儿园形成了以“爱”为核心,以“大爱、博爱、真爱、兼爱”为主要内容的校园文化。

通过反复讨论,最终确定了机关幼儿园文化建设主题——“爱心世界,七彩乐园”。并对两幢教学楼分别进行了主题文化设计。

一幢楼命名为“爱心楼”。以“健康成长好宝宝”、“爱我护我好妈妈”、“教我助我好老师”、“互帮互助好朋友”为主题进行环境布置,在楼梯口设计了一张大大的嘴巴,顺嘴巴而入,在楼道上设置了各种人体器官,让幼儿了解认识人体的各种器官并学会如何保护,通过学会爱自己,再延伸到爱妈妈、爱老师、爱朋友。

另一幢楼命名为“和谐楼”。以植物、动物、人物图画为主,通过环境布置让幼儿初步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一楼以“走过春夏秋冬”为主题进行环境设计,帮助幼儿初步认识花草树木的生长规律;二楼以“动物我们的朋友”为主题进行环境设计,布置一些具有教育意义的童话故事图画,使幼儿从中认识各种动物的生活习性及外型特征;三楼以“老师教我这样做”为主题进行环境设计,布置一些具有深远教育意义的故事图画,通过这些故事使幼儿懂得在生活中要诚实、勇敢、守信、宽容、学会互助互爱、互相合作,在潜移默化中学习一些基本的生存技能和生活知识。

三、科学规划,区角设置韵味隽永

实践体验是三生教育收到实效的重要手段和重点环节。结合保教工作的特点,机关幼儿园在充分整合传统区角游戏的基础上,让孩子更直观、更直接地进行社会角色体验,在仿真社会中得到更多的生命、生存、生活体验,为他们的成长成才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在机关幼儿园“小社会”区角活动中,孩子们可以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职位”进行“竟聘”“工作”,并获得相应的“报酬”,凭报酬可以在园内进行消费,如结合建水建设文化旅游大县的形势,创设了“建水一条街”,孩子可以竞聘景点小导游,为到园参观的领导或家长进行导游解说,以一种更为轻松活泼的方式对孩子进行传统文化的熏陶,开展热爱家乡的教育;为增强孩子们的法律意识和规则意识,幼儿园还创设了“幼儿法庭”,由孩子们竞聘轮 流担任法官,调处小朋友中发生的小矛盾、小纠纷。其他如小老师、小医生、小售货员、小美容师等“职位”也非常有趣,不仅规定了严格的上下班时间,还有明确的岗位职责,让孩子在角色体验中学到许多生存和生活的基本知识。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xx年春节期间,县机关幼儿园策划组织了历时7天的生存体验活动——年货推销,参加人员有在校大学生及中小学生,让他们零距离接触社会,全方位深入生活,感受到了多层次、多角度的三生教育实践体验。

四、精心设计,体验活动丰富多彩 机关幼儿园把“三生教育”理念有机渗透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让他们从小进行生存知识技能的教育,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一是注重抓好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午睡时要求孩子学习自己穿衣、自己扣钮扣、自己系鞋带,自己整理床铺;进餐时学会饭前洗手,安静、文明进餐,不剩饭菜,学习擦桌子等,让孩子从小就学习一些简单生存、生活的技能,从小养成良好的生活及卫生习惯。二是在各种活动中渗透社会规则意识,让幼儿养成文明礼貌、自理生活、自律行动的好习惯,强化了幼儿的认知教育、行为教育,培养团队合作的意识和能力,为创造幸福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三是注重科学健康生活情趣的培养。在进餐前进行儿歌、古诗文的背诵,渗透中华经典教育,结合“三生教育”及幼儿年龄特点,还编写了有地方特色的儿歌,在幼儿园学习传唱。

根据“三生教育”的要求,结合幼儿园实际,我们按月设计开展主题鲜明的“三生教育”实践体验活动。如:三月的主题是“宝贵的我”,让孩子、家长和老师一起回味自己的成长历程,进行一次生动的生命教育;四月的主题是“美丽的春天”,让孩子和家长一起感受大自然生机勃勃的生命世界,培养热爱生活的健康情感;五月的主题是“劳动与生活”,组织孩子们参与各种角色劳动,并从中体验收获的喜悦,增强创造美好生活的信心等等。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让孩子、家长和老师都得到不同的教育体验,不断拓展“三生教育”的空间。

五、教育延伸,师生家长共同成长

三生教育应该是面向全民的教育,在幼儿园中幼儿的成长及所受教育受家长、教师影响极大。在幼儿时期,对儿童影响最大的是家庭,家园共育是素质教育的着眼点,在很大程度上来说,教师和家长的素质决定了三生教育的成败。因此,在推进幼儿园“三生教育”工作中,我们确立了让老师和家长先接受“三生教育”的理念,将家庭教育放在与幼儿园教育同样重要的地位,教师与家长建立平等合作的伙伴关系,不且不断建立健全机制,全方位推进“三生教育”工作。

三生教育论文篇3

一、提高认识,积极推进三生教育

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础,是人生的重要起点和基石。而三生教育是幼儿园真正落实育人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切入点,认真把握三生教育的内涵和实质,就是把握了幼儿教育的真谛,这对不断提高幼儿教育发展水平,乃至提升民族素质以及推动社会发展进步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另一方面,“三生教育”着眼于孩子的健康成长,着力于养卫心灵、培养兴趣、开启心智,培养孩子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孩子的健康水平,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与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一脉相承,对幼儿园办园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丰富了保教工作的方法和手段,拓展了幼儿教育的空间,必将有力地推动幼儿教育的和谐健康发展。可以说,“三生教育”是幼儿园的灵魂,是保教工作的根本内容和基本要求,要与幼儿园办园工作有机结合起来,贯穿到保教工作的方方面面,促进幼儿教育和谐健康发展。

认识有多深,决定了脚步能走多远。在推进“三生教育”的工作中,建水县机关幼儿园认真组织三生教育的学习讨论,行动上积极配合上级工作的统一部署,教师培训、教材征订、教育教学一丝不苟,科研探讨积极主动,骨干教师在省州各级组织的三生教育课堂教学竞赛中获奖,各项工作稳步快速推进,工作特色初步显现出来。

二、文化引领,环境创设别具匠心

三生教育只有与校园文化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我园是建水县校园文化建设示范学校,高度重视幼儿园文化建设。随着“三生教育”的不断推进,我园不断进行校园文化建设的创新,在文化建设中有机融入“三生教育”的文化内容,成为我园办园工作的一大亮点。

生命教育必须首先关注健康情感的培养。孩子们只有在“爱”的环境中受到熏陶,才能产生爱的健康情感,逐渐做到爱老师,爱亲人,爱家庭,爱幼儿园,爱大自然,爱社会,爱祖国。也只有这种“爱”,才会产生积极的心理体验,促进身心健康和谐发展,从而真正做到“快乐成长”,这无论是对幼儿时期各种基本素质的培养、健康个性的养成,身心潜能的开发,还是孩子的终身学习发展都是十分重要的。通过长期培养和践行,建水县机关幼儿园形成了以“爱”为核心,以“大爱、博爱、真爱、兼爱”为主要内容的校园文化。

通过反复讨论,最终确定了机关幼儿园文化建设主题——“爱心世界,七彩乐园”。并对两幢教学楼分别进行了主题文化设计。

一幢楼命名为“爱心楼”。以“健康成长好宝宝”、“爱我护我好妈妈”、“教我助我好老师”、“互帮互助好朋友”为主题进行环境布置,在楼梯口设计了一张大大的嘴巴,顺嘴巴而入,在楼道上设置了各种人体器官,让幼儿了解认识人体的各种器官并学会如何保护,通过学会爱自己,再延伸到爱妈妈、爱老师、爱朋友。

另一幢楼命名为“和谐楼”。以植物、动物、人物图画为主,通过环境布置让幼儿初步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一楼以“走过春夏秋冬”为主题进行环境设计,帮助幼儿初步认识花草树木的生长规律;二楼以“动物我们的朋友”为主题进行环境设计,布置一些具有教育意义的童话故事图画,使幼儿从中认识各种动物的生活习性及外型特征;三楼以“老师教我这样做”为主题进行环境设计,布置一些具有深远教育意义的故事图画,通过这些故事使幼儿懂得在生活中要诚实、勇敢、守信、宽容、学会互助互爱、互相合作,在潜移默化中学习一些基本的生存技能和生活知识。

三、科学规划,区角设置韵味隽永

实践体验是三生教育收到实效的重要手段和重点环节。结合保教工作的特点,机关幼儿园在充分整合传统区角游戏的基础上,让孩子更直观、更直接地进行社会角色体验,在仿真社会中得到更多的生命、生存、生活体验,为他们的成长成才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在机关幼儿园“小社会”区角活动中,孩子们可以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职位”进行“竟聘”“工作”,并获得相应的“报酬”,凭报酬可以在园内进行消费,如结合建水建设文化旅游大县的形势,创设了“建水一条街”,孩子可以竞聘景点小导游,为到园参观的领导或家长进行导游解说,以一种更为轻松活泼的方式对孩子进行传统文化的熏陶,开展热爱家乡的教育;为增强孩子们的法律意识和规则意识,幼儿园还创设了“幼儿法庭”,由孩子们竞聘轮 流担任法官,调处小朋友中发生的小矛盾、小纠纷。其他如小老师、小医生、小售货员、小美容师等“职位”也非常有趣,不仅规定了严格的上下班时间,还有明确的岗位职责,让孩子在角色体验中学到许多生存和生活的基本知识。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xx年春节期间,县机关幼儿园策划组织了历时7天的生存体验活动——年货推销,参加人员有在校大学生及中小学生,让他们零距离接触社会,全方位深入生活,感受到了多层次、多角度的三生教育实践体验。

四、精心设计,体验活动丰富多彩 机关幼儿园把“三生教育”理念有机渗透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让他们从小进行生存知识技能的教育,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一是注重抓好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午睡时要求孩子学习自己穿衣、自己扣钮扣、自己系鞋带,自己整理床铺;进餐时学会饭前洗手,安静、文明进餐,不剩饭菜,学习擦桌子等,让孩子从小就学习一些简单生存、生活的技能,从小养成良好的生活及卫生习惯。二是在各种活动中渗透社会规则意识,让幼儿养成文明礼貌、自理生活、自律行动的好习惯,强化了幼儿的认知教育、行为教育,培养团队合作的意识和能力,为创造幸福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三是注重科学健康生活情趣的培养。在进餐前进行儿歌、古诗文的背诵,渗透中华经典教育,结合“三生教育”及幼儿年龄特点,还编写了有地方特色的儿歌,在幼儿园学习传唱。

根据“三生教育”的要求,结合幼儿园实际,我们按月设计开展主题鲜明的“三生教育”实践体验活动。如:三月的主题是“宝贵的我”,让孩子、家长和老师一起回味自己的成长历程,进行一次生动的生命教育;四月的主题是“美丽的春天”,让孩子和家长一起感受大自然生机勃勃的生命世界,培养热爱生活的健康情感;五月的主题是“劳动与生活”,组织孩子们参与各种角色劳动,并从中体验收获的喜悦,增强创造美好生活的信心等等。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让孩子、家长和老师都得到不同的教育体验,不断拓展“三生教育”的空间。

五、教育延伸,师生家长共同成长

三生教育应该是面向全民的教育,在幼儿园中幼儿的成长及所受教育受家长、教师影响极大。在幼儿时期,对儿童影响最大的是家庭,家园共育是素质教育的着眼点,在很大程度上来说,教师和家长的素质决定了三生教育的成败。因此,在推进幼儿园“三生教育”工作中,我们确立了让老师和家长先接受“三生教育”的理念,将家庭教育放在与幼儿园教育同样重要的地位,教师与家长建立平等合作的伙伴关系,不且不断建立健全机制,全方位推进“三生教育”工作。

三生教育论文篇4

1.1生命教育

人的生命包含三层意思:一是自然生命。所谓自然生命就是说,生命首先是个自然实体,自然存在,无论这个自然实体是完整的,还是残缺的;白色的,还是黑色的;高的,还是矮的;生,还是死;患病,还是健康;年轻,还是衰老;是人,还是动物,都是一种存在,我们都要尊重这种存在,要珍惜她,爱惜她。就如同中国古代《孝经•开宗明义章》里所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这就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生命教育。二是社会生命。所谓人的社会生命,从道德意义上来讲,其实就是人的尊严和荣誉。因为“三生教育”的本质是属于道德教育,人在社会中生活,可以没有权力,可以没有地位,但他一定不能没有尊严,没有荣誉感,这是人的社会生命。人的尊严从哪里来,是从自尊中来,要自强,才能自尊;要尊重主体生命之外的生命,主体生命才能得到尊重,体现主体生命的价值。三是精神生命。所谓人的精神生命,就是人的信仰。人有信仰才有脊梁,才有主心骨,活的才能有精神。信仰从哪里产生,信仰从大公无产生,信仰从利他主义中产生,信仰从“从善如流”中产生。

1.2生存教育

所谓生存教育,是指主体在适应自然及社会环境的过程中,学习掌握适应和改造自然及社会的相关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人无论是作为一个自然存在还是社会存在,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生存。生存说白了,就是活着。生存或活着,除了是个生物过程之外,更重要的是个社会过程。生物过程就是说,人要生存需要基本的维持生命存在的物质,如何获得这些物质,就需要进行生存教育。生存教育就是要让人学习和掌握在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生存的知识和技能。另外,人的生存或人活着,还是一个社会过程,人为什么活着,人应该如何活着,人怎样活着才有价值?生存教育就是要让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生存教育中的自然生存教育和社会生存教育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如果只讲自然生存,不说社会生存,那么人就会为了自己的生存不择手段,破坏人与自然的和谐,损害与他人之间的关系,真正成为自私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无毛两足动物。所以进行生存教育,一定要把生存的生物过程教育和社会过程教育结合起来,才是真正的人的生存教育。

1.3生活教育

从教育学意义上来讲,生活教育是相对于学校教育而言的。所谓生活教育,是指人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接受的教育。或者说人在社会实践中获得知识、经验、劳动技能的过程。“三生教育”所说的生活教育,是指对人进行生命社会活动过程的教育。具体内容包括:对生活本质的认识,如什么是生活,什么是幸福,如何才能实现生活的价值;对生活应有的态度,如要热爱生活;对生活应有的行为,如要在奋斗中生活等等。生活教育的目的就是形成正确的生活观,要积极的生活,幸福的生活,健康的生活,有价值的生活。“三生教育”中的生命教育是根本和前提,生存教育是关键和基础,生活教育是目标和方向,它们之间密不可分,相互渗透。“三生教育”不仅仅是知识教育,更重要的是一种体验教育,感悟教育,能力教育。进行“三生教育”,就是要通过教育的力量,使人接受生命、生存和生活的教育,形成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和生活观,同时形成生命、生存、生活的态度以及知识和能力。

2家庭教育在“三生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进行“三生教育”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但是,家庭教育在“三生教育”中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因为,父母是一个人一生中的第一任老师,是接触个体最多和了解个体最深的人。家庭是人生的第一站,是人生的第一课堂。在影响人的各种环境因素当中,家庭是最首要、最基本的环境因素。家庭氛围、家庭教养方式,以及家长的言传身教都会影响人的“三生观”。但是,还有一些家长没有对子女形成正确的教育观,没能把握子女特定的心理年龄特点,并给予正确的引导和教育。

2.1“生命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关注理想生命,忽视生命的差异。一些家长脱离了对具体生命的客观认知,忽视了具体生命之间的差异,一味地用抽象的标准要求一个具体的生命,这样就会导致失望以及家长与子女之间的矛盾。家庭教育中最多的表现就是家长对子女的期望过高,“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没有顾及到子女的实际生命状况和生命成长规律,只对学习和高分数进行要求,变本加厉地对生命施加压力,对其子女身体健康造成了极大的伤害。当子女面对难以承受的生命压力,面对失败的挫折打击时,他们处理问题的方式和手段就令人担忧,就会使用不恰当的方式,如用自虐的方式发泄心中的不快,对生命造成巨大的伤害,而且还会产生许多的心理疾病。关注自然生命,忽视社会生命和精神生命。有一些家庭,只关注子女的自然生命教育,忽视或不重视子女的社会生命教育和精神生命教育。在生活中表现为关心子女的衣食住行,甚至于放任他们对物质的过度追求,使他们形成了追求物质享受、拜金主义、贪图安逸的不良生命观,子女无形中陷入了家庭教育溺爱的漩涡。只关注子女的智力,忽视或放弃对孩子非智力的发展,如子女的道德品质教育、情感教育、生活态度教育等。他们学会了如何应付各种各样的考试,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处于有利的位置,可是,当他们遭遇来自生活的挫折和无情的打击时,却无力承受,更加忘记了生命存在的原本意义,这不仅导致了他们对自己生命的漠视,还导致对其他生命的冷漠。关注自己生命,忽视他人和动物生命。一些家庭教育子女只关注、关心自己的生命,不重视他人的生命,更不重视动物的生命。在生活中的具体表现是,有些家长教育子女走向社会要少管闲事,明哲保身,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使子女形成了不正确的主体生命观,形成自我、自私的生命态度。如果人人都是这种思想,社会中就少有见义勇为,就少有相互信任,就少有相互帮助,就少有人文关怀。许多家庭在对子女进行生命教育过程中忽视或者根本就不重视对子女进行尊重一切生命的教育,尤其是尊重动物生命的教育,致使很多人要么惧怕动物,要么虐待动物。如2007年5月,北京有5名高校学生跳楼自杀;2005年复旦大学三年级研究生的虐猫事件和清华大学学生用硫酸烧伤动物园黑熊的事件,就说明了我们在进行生命教育时缺少对生命的敬畏,包括对动物生命的敬畏这一点。

2.2“生存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只讲索取,不教给予。有一些家长对子女进行“生存教育”时告诉子女遇到困难首先想到的是通过怎样的方法获得别人的帮助,而不是教育子女在遇到生存危机时如何自救。不是教育他们要有自救的意识,而是越俎代庖地代替他们完成子女应该学习和掌握的生存能力。“生存教育”就是要让他们在遇到灾难时,在没有别人的帮助下能够独立自救,甚至去帮助有需要的人,救助他人。现在的子女生存能力普遍较弱,求生技能和自救能力还需要进一步加强。有些家长认为,生存能力关系到孩子的生命安全,孩子须有安全知识和自救意识,并在平日的生活常识中灌输给他们一些基本的安全知识,使孩子有简单的自救意识;但有的家长认为让孩子参加学校组织的一些安全演习活动完全没有必要,原因是本来发生的几率就小,就是教了,也未必能派上用场。有些家长在教育子女遇到危险时,求助的方式过于单一,拨打求救电话120、110、119等是他们最常用的求救方式。这种求救方式还是依赖第三方,当意外来临之时,自救往往才是生存下去的“救命稻草”。只讲活着,不讲要有尊严的活着。有些家长对子女进行生存教育时只讲“好死不如赖活着”,这从珍爱自然生命来讲是有意义的,可以使人少有对自然生命的自虐、自残和自毁行为。但不对子女进行生存意义的教育,即人应该积极地活着,有尊严的活着,活着不仅仅是衣食住行,还应该有更高的精神追求,追求人的自我完善,追求社会美好的未来。生存教育没有这些内容,是不完整的,或者说是有缺陷的教育。

2.3“生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只讲要艰苦奋斗,不讲要学会享受生活。有些家长对子女进行生活教育时,总是讲要艰苦奋斗,要创造生活,而不对子女讲还要欣赏生活、享受生活。其实在生活中要艰苦奋斗,要勤俭节约,都是对的。没有艰苦奋斗,创造生活,哪有享受生活。关键是在教育中要进行全面的教育,艰苦奋斗是我们的传统。学会欣赏生活,才能发现生活中的美,才能热爱生活,也才能更好地创造美好生活。放大生活中的阴暗面,忽视生活中的积极面。有些家长在对子女进行生活教育时总是以自己所谓的人生经验为依据,夸大和放大他们所谓的人生经验,把他们在生活中遇到的挫折和不如意,生活中的一些负面、阴暗、消极的社会现象,传授给子女,要求子女们在社会生活中学会保护自己。这样做的结果就是让子女们形成了一种观念,好像走上社会就像如履薄冰,如临大敌,必须时时处处小心,必然会对社会、对人生产生消极的看法。注重关心子女的学习,忽视子女的心理。有些家长在生活中往往过多地关注子女的学习成绩,却忽视了帮助子女排解生活中的苦闷;更多的是对子女的批评教育,缺少行之有效的引导和表扬;对子女的关心造成的是对子女的心理压力,而不是雪中送炭式的心理疏导。家庭教育失衡的例子屡见不鲜。青少年的发展,不仅是身体、学习的发展,还有心理的发展,青少年时期心理发展问题解决不好,会影响他们个性的形成、心理健康的水平,甚至会影响他们一生的幸福,因此家长一定要关注子女的心理健康。

3家庭教育在“三生教育”中应有的策略

家庭教育的方法有很多,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独特的教育方式。但整体来讲,家庭教育必须要与子女建立一种平等、良好、融洽的关系,并在其过程中注意方式方法的调整,不同年龄段对其的教育方式也有所不同,要进行持久的、潜移默化的教育。

3.1树立正确的“三生教育”观,对子女进行正确的“三生教育”

三生教育是个新的教育理念,也是一个完整的教育内容,要正确认识、完整把握、全面领会,切忌片面化、消极化,按个人的好恶断章取义的学习。首先,家长要教育子女提升对生命的理解力,完整地把握生命教育。使他们理解生命、珍惜生命、敬畏生命、尊重一切生命,做生命的守护神,成为生命的第一责任人。家长应多鼓励子女,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通过与生命的交往提升对生命的理解和尊重。这样有利于培养子女对生命的关爱,对身边弱势群体的关注和尊重。使他们推己及人,不仅热爱自己的生命,同样尊重他人的生命。其次,家长要注重培养子女的生存技能,提高自己独立应对生存的能力。不仅要学会生存的有关知识,更要学会生存的技能。要爱惜自己的生命就必须要拥有爱自己的防护技能。要学会生活就必须先学会生存。作为家长,不但要在日常生活中给子女灌输生存知识,提升他们的生存意识,还要让他们掌握基本的生存技能,强化生存意志。家长要提倡子女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因为实践活动才能真正培养和训练他们掌握生存技能,提升他们综合应对生存的能力。最后,家长要建立正确的生活教育观,要重新构建教育子女的生活教育观。家长应该明白,培养的子女不只是一个只会学习、只懂学习、只有智商无限提升,而情商却为零的人。马克思主义讲,要注重人的发展,但是,那种发展是德、智、体、美、劳全面的发展。家长要让子女快乐健康的成长,平时要做到有爱心、细心、用心、耐心,对其进行思想上的动员和引导,使他们产生积极的参与态度,这是“三生教育”可以取得良好效果的关键。家长要真正做到领会“三生教育”的理念,尊重孩子、尊重生命,把这一理念贯穿到其日常生活中,让他们真正体会到生命的意义、存在的价值,这对他们在独立生活时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3.2用正确的方法进行“三生教育”,教育子女体验“三生教育”

“三生教育”不只是一种理念,而且是一种方法,这种方法就贯穿在人生发展的整个过程当中。家长要明白,教育子女不是一日之事,家庭给子女的良好的“三生教育”,会让子女受益终生。“三生教育”不仅是知识,更是一种体验,一种感悟。家长在进行“三生教育”中,要让子女多接触,多参加各种有益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体验人生、体验社会、体验自然、体验和谐,达到感悟人生、感悟真理,最后达到智慧自己的目的。切不可在“三生教育”中有溺爱之心,越俎代庖之行,毁了“三生教育”之实,达不到“三生教育”之果。有些家长总害怕在生活中“亏待”了子女,一味地满足子女在生活中的各种需要,或者害怕子女在生活中“受苦”,舍身忘我地代替子女做许多本是子女们应该干的事,这种“给与”和“越俎代庖”式的教育方法,不是正确的“三生教育”的方法。

3.3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对子女进行潜移默化的“三生教育”

三生教育论文篇5

长期以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都是教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下面听,教师讲的筋疲力竭,可是学生却没有记住多少。这种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单一并且呆板,缺乏课堂激情,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学生个性的发挥也是一种压抑,不利于新课改要求下激发学生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的要求。这种模式下培养出的学生仍然是高分低能,缺乏社会生存适应能力,生活幸福指数也不会很高,不符合三生教育的要求。语文课堂教学要与三生教育相互渗透,也是积极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就要引导学生不断走出分数第一的误区,改变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不断激发语文课堂教学的活力,让学生在主动和快乐的学习氛围中学到知识,提高学生适应社会和在社会生存的能力,提高学生幸福指数。具体包括以下几点。

(一)预习和交流

预习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教师要在课前先根据所要讲授的课程内容对学生提出各种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和探究,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去理解和分析问题,最后提出问题并且解决问题。通过预习之后,教师在课堂上就可以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心得和体会,让学生通过交流的方法和手段进行学习。教师对学生的讨论和交流进行适当的引导,对于学生的问题进行积极的回应和补充,对于学生好的见解和想法进行恰当的鼓励和表扬,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二)突出三生教育理念

新的语文教育教学模式要以学生文本,在教学中不断渗透生命教育,让学生作为教育教学的主体,培养和挖掘学生学习的潜能。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学讨论和交流让学生充分地展示自己,增强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转变学生学习的态度和学习方法,帮助学生全面地、健康地发展。

二、充分挖掘语文教学资源

语文教育教学的基本特点就是不仅具有工具性,还具有很好的人文性。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将人文精神的讲解放到重要位置,潜移默化地将三生教育的理念融入到语文教学中去,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全部过程。

(一)生命教育

通过对一些语文课程如“热爱生命”“真正英雄”“敬畏生命”等的学习,让学生对生命重新认识,让学生懂得生命的可贵,引导学生学会珍惜生命、尊重生命,帮助学生树立珍爱生命的意识,同时,还要让学生学会感恩,感恩父母给予自己生命,还要充分利用好生命中的每一天、每一分钟,更加努力地学习。

(二)生存教育

通过相关课程的教育,让学生明白在我们的人生路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灾难,有自然灾害如地震、雪灾、泥石流、台风等,也有人为灾难如恐怖袭击、突发事件等。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掌握自救的能力,然后还要在自救的同时学习和学会救人的能力。坚持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征服自然,去征服自我,超越自我,战胜困难。

(三)生活教育

当前的中学生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父母宠爱,生活衣食无忧,但是心理却非常敏感和脆弱,甚至很多学生找不到幸福的感觉。针对这些情况,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要引导学生培养宽容之心,博怀,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并且及时对其进行正确的疏导和引导。并且通过相关课程的教育引导学生多与教师和同学进行沟通和交流,在学习和生活中学会分享和合作,能够及时表达自己的情感,分享自己的快乐,健康幸福地生活。

三、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

(一)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在教学中,为了更好地获取生命教育的体验,教师要采用多种手段辅助学生阅读,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文本。要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文本的深处,启发学生思考文本背后的生命意识、生存意识和生活意识,通过阅读使师生的感情随着文本波澜起伏。如:在教学《荷塘月色》这课时,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进行配乐范读,让学生在优美的乐曲声中闭着眼睛想象,使自己逐步融入朱自清先生创设的那种独自受用无边荷香月色的感受,将自己融入文本中去,创设一种人文交融的氛围,让学生感悟到生命之美,生活之道。

(二)培养学生兴趣爱好

三生教育论文篇6

长期以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都是教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下面听,教师讲的筋疲力竭,可是学生却没有记住多少。这种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单一并且呆板,缺乏课堂激情,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学生个性的发挥也是一种压抑,不利于新课改要求下激发学生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的要求。这种模式下培养出的学生仍然是高分低能,缺乏社会生存适应能力,生活幸福指数也不会很高,不符合三生教育的要求。语文课堂教学要与三生教育相互渗透,也是积极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就要引导学生不断走出分数第一的误区,改变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不断激发语文课堂教学的活力,让学生在主动和快乐的学习氛围中学到知识,提高学生适应社会和在社会生存的能力,提高学生幸福指数。具体包括以下几点。

(一)预习和交流预习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教师要在课前先根据所要讲授的课程内容对学生提出各种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和探究,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去理解和分析问题,最后提出问题并且解决问题。通过预习之后,教师在课堂上就可以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心得和体会,让学生通过交流的方法和手段进行学习。教师对学生的讨论和交流进行适当的引导,对于学生的问题进行积极的回应和补充,对于学生好的见解和想法进行恰当的鼓励和表扬,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二)突出三生教育理念新的语文教育教学模式

要以学生文本,在教学中不断渗透生命教育,让学生作为教育教学的主体,培养和挖掘学生学习的潜能。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学讨论和交流让学生充分地展示自己,增强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转变学生学习的态度和学习方法,帮助学生全面地、健康地发展。

二、充分挖掘语文教学资源

语文教育教学的基本特点就是不仅具有工具性,还具有很好的人文性。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将人文精神的讲解放到重要位置,潜移默化地将三生教育的理念融入到语文教学中去,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全部过程。

(一)生命教育

通过对一些语文课程如“热爱生命”“真正英雄”“敬畏生命”等的学习,让学生对生命重新认识,让学生懂得生命的可贵,引导学生学会珍惜生命、尊重生命,帮助学生树立珍爱生命的意识,同时,还要让学生学会感恩,感恩父母给予自己生命,还要充分利用好生命中的每一天、每一分钟,更加努力地学习。

(二)生存教育

通过相关课程的教育,让学生明白在我们的人生路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灾难,有自然灾害如地震、雪灾、泥石流、台风等,也有人为灾难如恐怖袭击、突发事件等。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掌握自救的能力,然后还要在自救的同时学习和学会救人的能力。坚持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征服自然,去征服自我,超越自我,战胜困难。

(三)生活教育

当前的中学生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父母宠爱,生活衣食无忧,但是心理却非常敏感和脆弱,甚至很多学生找不到幸福的感觉。针对这些情况,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要引导学生培养宽容之心,博怀,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并且及时对其进行正确的疏导和引导。并且通过相关课程的教育引导学生多与教师和同学进行沟通和交流,在学习和生活中学会分享和合作,能够及时表达自己的情感,分享自己的快乐,健康幸福地生活。

三、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

(一)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在教学中,为了更好地获取生命教育的体验,教师要采用多种手段辅助学生阅读,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文本。要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文本的深处,启发学生思考文本背后的生命意识、生存意识和生活意识,通过阅读使师生的感情随着文本波澜起伏。如:在教学《荷塘月色》这课时,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进行配乐范读,让学生在优美的乐曲声中闭着眼睛想象,使自己逐步融入朱自清先生创设的那种独自受用无边荷香月色的感受,将自己融入文本中去,创设一种人文交融的氛围,让学生感悟到生命之美,生活之道。

(二)培养学生兴趣爱好

三生教育论文篇7

“三生教育”是云南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创新教育发展理念,遵循教育发展规律,破解教育发展难题,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变传统教育为现代教育的创造性探索和有益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三生教育”在内容内涵、科学体系、功能作用上是相互联系的。

(一)“三生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内容内涵上是一致的

从各自的内容内涵来看,我们发现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三生教育”的理论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三生教育”的目标,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三生教育”的重点,社会主义荣辱观是“三生教育”的为切入点,因此两者在内容内涵上是一致的。“三生教育”是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为理论指导的,它的哲学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三生教育”强调以人为本,关注人的教育,关注个体生命、生存、生活的问题,使人在教育活动中初步领悟生命,勇于生存,学会生活,最终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三生教育”的目标就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和生活观,这三观又统一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之中,并把它作为自己的最高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了中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具有强大的感召力,是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的目标,也为“三生教育”指明了方向。“三生教育”是对人的教育,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教育必不可少。“三生教育”把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作为自己的教学重点,就要帮助学生树立这“两种精神”,不应该停留在一般意义上的民族精神教育和时代精神教育,而是要把“两种精神”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追求,引导学生形成爱国爱家、吃苦耐劳、诚实守信、勇于创新的道德品质。“三生教育”是一种人生的教育,主动追求生命、生存、生活的真、善、美。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最基本的道德规范,是处理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他人关系的基本道德准则。“三生教育”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切入点,融理想教育和现实教育于一体,使学生在正确荣辱观的指引下追求人生的真、善、美。

(二)“三生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科学体系上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四个方面内容相互联系,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其中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2008年云南省响应党的号召,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率先在各级各类学校开展“三生教育”,由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三个部分组成的。三个部分相辅相成,组成一个有机整体,其中,生命教育是前提、是根本,生存教育是基础、是关键,生活教育是方向、是目标。“三生教育”是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出来的,他们在科学体系上是一脉相承的,同时“三生教育”又结合了本省的省情,创造性地探索了一条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有效途径。

(三)“三生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功能作用上是相同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中国整体社会价值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发挥着主导作用,决定着整个价值体系的基本特征和基本方向。它的功能作用表现为彰显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坚定理想信念,弘扬民族精神、时代精神,激发创新意识,树立道德规范。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利于凝聚民族向心力,树立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为“中国梦”的实现打下坚实的基础。“三生教育”通过生命、生存、生活教育,坚持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成长、成人、成才,坚定学生的理想信念,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最终教会学生珍爱生命、学会生存、幸福生活。从这个意义上说,“三生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功能作用上是相同的。

二、用“三生教育”推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践行

十七大报告深刻指出:“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大学生是民族的希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积极地探索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有效途径,能够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而云南省推行的“三生教育”为其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平台和有效的途径。

(一)“三生教育”必须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指导思想。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引领当今社会的主流思想,有利于树立正确的社会意识形态。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开展“三生教育”,就必须把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作为理论武器,必须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其哲学基础,学会运用马克思的观点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教会大学生在错综复杂的现象中认清本质,明辨是非,教会大学生运用以科学的态度来看待生命、学会生存、快乐生活,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三生教育”必须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我国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价值追求和奋斗的旗帜。共同理想具有强大的凝聚力,能够产生巨大的精神力量,是全体人民克服困难,战胜敌人的强大思想武器,也是“三生教育”必须坚持的目标。在“三生教育”过程中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就是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渗透到生命、生存和生活教育的全过程中去,使大学生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教育大学生热爱国家、热爱社会和热爱人民,知道自己肩上承担的责任,从而树立远大的理想,并以实际行动为“中国梦“的实现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三生教育”必须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中国精神的主要内容。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优秀品质和优良道德的沉淀和结晶,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强大精神支柱。在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和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在继承和发扬民族精神的基础上又适应新时代的变化而形成的,是中华民族不断进步的灵魂,是当代中国人民精神风貌的集中体现,是激发社会活力的强大精神动力。在“三生教育”中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运用图片和一些爱国主义题材的教学影片,使大学生认识到国家处在危急关头,无论是一个人,还是一个社会都应该体现出这种中国精神,甚至不惜牺牲生命,从而认识到生命的价值;运用鲜活的实例告诉大学生,当宝贵的生命受到考验和威胁时,正是因为这种不朽的中国精神,我们国家才能一次又一次地战胜各种困难和灾难,取得抗击非典的胜利,战胜“5.12”大地震,成功举办2008年奥运会,从而认识到生命的珍贵,理解生存的意义。

(四)“三生教育”必须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

社会主义荣辱观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价值取向,是民族精神、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为我们确定了提倡什么,反对什么的基本衡量标准。大学生是祖国的栋梁和希望,教育作为提高全民素质的重要手段,在“三生教育”过程中融入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有利于教会大学生明是非、辨善恶、识美丑,旗帜鲜明地坚持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反对骄奢淫逸、腐败没落的社会风气;教会大学生知荣辱,有利于他们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积极地坚持和提倡“八荣”,反对和抵制“八耻”,从而树立正确的生活态度;大力弘扬“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用社会主义荣辱观来规范和约束大学生的言行,提升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自觉地追求人生的真、善、美。

三、结语

三生教育论文篇8

(一)“三生教育”既是一种教育理念,也是一种价值目标

教育理念是教育制度和教育水平的反映,教育制度和教育水平则是教育理念的产物。一般来说,有什么样的理念就有什么样的制度,有什么样的制度就有什么样的老师,有什么样的老师也就有什么样的学生。教育的终极价值是使人成其为人,使人获得幸福。世界上人口再多,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这不仅因为每个人得到的遗传基因不同,不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更重要的是人有自主性。每个人生下来以后都会有不同的选择,走不同的道路,逐渐形成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性格、自己的能力,成为世界中有特点、不可重复的“唯一”。人生的路有千万条,学生的背景特性各不一样。在一个多元文化、强调个性发展的社会,我们只有树立差异性而不是同质性的教育理念,个人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得以生存,教育也才会取得应有的效果。“三生教育”强调以学生需求为本,包容差异,尊重学生的多样性思维和实践探索,从而达到帮助他们完善生命、学会生存、快乐而积极生活的目的。因而,大胆吸收和借鉴一切优秀的文明成果、一切同类教育的成功经验,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教育理念,既具有现实性,也具有可操作性。

(二)教师既是教育者,也是受教育者

有人说:世界上最难做的事,就是能把别人的钱拿进来;把自己的思想送出去。丁远峙强调:“知识是没有谁能教会谁的,要真正掌握知识,将知识变成自己的财富,只能靠自己。教师的作用、书的作用只是将你领到一桌丰盛的宴席旁,告诉你这个菜如何好吃,如何有营养。但吃不吃最终还在于你自己”。[1]中国传统社会对教师的要求则是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所强调的是教师要学识渊博,能传授知识并指点学生做人成才。教师被看成是知识的载体,是字典,是电脑,是无所不能的“圣人”。一般情况下,教师不会说错话,也不会写错别字,更不会有错误的认知行为。因此,如果老师在课堂上碰到一些实在回答不了的问题,只能用或者不得不用八面玲珑的外交辞令来巧妙搪塞。这样一来,便产生了许许多多不该有的负面效果。人类个体生命不同、生存条件有差异、生活方式多种多样,教育教学活动没有标准答案或唯一答案。“三生教育”课的老师既是教育者,同时也是受教育者。因为每一个人都有生命成长的问题,教学相长在这里体现得最为突出。生命教育是最为个性化的教学,在生命存在的层面,每一个人都是不同的。教学对象有多少,我们就有多少教育教学的方法与内容,这是其他课程不会有的现象。

(三)学校教育不等于就业教育

生命不是无价的,而是有价的。生命价值的大小在于每一个人的生命活动对自身、对社会的满足程度。因此,我们应该积极存在,使有限的生命发挥应有的价值。对于任何人来讲,自己的生命价值都是无限大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个体的生命价值具有终极性。人的生命必须受到普遍的无条件的保护和极端的尊重。由于社会竞争加剧和就业困难,导致学校教育越来越偏重于知识的传授,凡与“升学”和“就业”无关的东西,学校可以不教,学生也可以不学,学生在学校里接受着机械的训练。这种把人当做像商品一样生产的工业化教育模式使受教育者越来越缺乏人文关怀、价值关怀和意义关怀,导致不少大学生的文化素质、道德品质、人格等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问题。中小学教育甚至大学教育已经成为“有计划,按比例”的应试教育,它不仅限制了学生也限制了老师的全部创造性和独立思考的可能性,以致形成“当代中国只有教育而没有教育家”。从养成教育的角度看,没用不等于没有价值。那些没用的东西,这正是我们内心所需要的。我们去博物馆参观的时候不会觉得压抑,是因为那些合理的空间造就了建筑的美感,它让人心理得到不一样的感受,就像教堂的尖顶,让祈祷的人得到心灵的抚慰。今天的大学,学生过早地失去青春,过早地成人化,有的甚至在高中时就已经没有了青春,他们满脑子想着就业问题。而人们如果开始就奔向一个非常功利的目标,甚至没有自己的生活,那么整个人生路上就没有青春,没有童年。这正如易中天所说:现在上大学的人确实多了,但不等于读书的人多。上学是谋生,读书是谋心。

(四)学生不是考生,知识难以改变命运

人的全面发展是当代教育实践共同的价值追求。而全面发展是以承认学生的差异和个性化发展为前提的。“三生教育”的目标在于使人们学会如何积极地应对人生过程及生死的挑战,学会尊重生命并理解生命的意义,进而培育人们对待自己、他人乃至一切生命体的责任感,以让人们从小知晓生命的可贵,懂得如何去创造人生的价值,从而获得身心健康,事业成功,生活幸福。长期以来,知识教育成了许多学校教育的核心任务,甚至是全部任务。许多教育工作者,甚至把教育混同于“训练”,认为创造性是可以教出来的,创造性思维是可以训练出来的。这是非常错误的看法。考试只是知识接受程度的检验方式,知识只是改变命运的基础,只有素质才能够改变我们的命运。[2]教育是为了使人生活得更好,使人的生命更有尊严、更有价值。教育的好坏,首先取决于对生命的正确理解。就轰动一时的马加爵事件,李开复这样阐释:马加爵不应该是一个邪恶的人,而是一个迷失方向、缺乏自信、性格封闭的孩子。他和很多大学生一样,迫切希望知道如何才能获得成功、自信和快乐。[3]在现代教育价值理念的回归和重塑中,计划经济体制残留下的教育遗产,已经到了需要清算和重新改造的时候。

(五)人才不能计划出来,“没有标准”就是标准

由于阅历不同,理解程度不同,学习的效果大不一样。同样是读一本社会科学的书,不同的经验背景,不同的知识准备,得到知识的差别也大不相同。[4]社会日益多元化,学生所面临的选择也应该日益多元化。受制于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我国现行教育体制的一个主要弊端是忽视因材施教,使那些在某些方面有特殊才能的学生难以发挥自己的特长。正如郎咸平指出:只要你是在内地的大学念完本科,就充分证明你是一个没有创造力的人。内地的教育制度培养解题高手,如无聊的奥林匹克数学竞赛。它是浪费生命和扼杀创造力的源泉。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培养的是中国一群最优秀的解题高手,而不是真正的天才。[5]在英美等国家,有些课程的考试老师是不监考的。他们认为,学生考试如果答案相同或相似,可视为作弊;更没有要求学生考试作答要符合标准答案的规定。人的生命个体不同,考试答案怎么会相同或相似呢?而我们却这样认定,如果答案不符合标准或要点,就不能算是正确。对于学校的管理我们也常常以学生为“假想敌”,各种规章制度往往以限制学生个性发展为内容,不允许学生做这做那,想方设法把学生打造成千人一面的共同体。人的生命是独特的,每一个人的生命都具有不可替代性。生命之间是无法比较的,不能说这个生命重要,那个生命不重要。孔子之所以成为教育家,就在于因材施教。如果套用现行标准,孔子从事教育,可谓没有教学大纲,没有统一考试,也没有所谓的标准答案。终其一生,也没有学术专著或长达多少万字的学术论文。而马克思的《资本论》,也不是什么获得立项资助的课题。我们不应该把手段当目的,把本应属于社会和市场的评价体系及功能不切实际地揽在自己身上。中国教育正在逐渐本末倒置,丢弃了“传道”的首要功能,而越来越把为就业而“授业”放到了第一位。至于文化传承、心智教化、创新能力这个教育的本义,统统变成了辅课,变成了可有可无的摆设。

二、“三生教育”制度建设的文化基础

(一)人是所有事物发展的中心,也是制度建设的中心

人类过去、现在和未来,都始终是他们出生以前和降生以后的周围环境的产物。人是所有价值的中心。在教育实践中,以人为本就是要着眼于充分调动各类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让他们在学到知识的同时掌握学习知识的方法。在我国,人们相信人在智力上是平等的。每个人只要后天努力,都能做科学家、思想家或政治家。事实上,每个人的智商和潜能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智商,因而有不同的潜能。因此,不因人施教,而片面强调“只要勤奋就能成才”的教育理念,是对学生的一种误导。而这一切,又与学校教育的行政评估以及其行政运作有关。一个学校社会地位的高低,先进单位和个人的评比,职称的评定乃至奖金的发放,都离不开“升学率”这杆标尺。而社会上片面、甚至错误地要求所谓的高学历,又迫使学校盲目追求高升学率,教师为应付考试在课堂上拼命辅导,学生为应付考试夜以继日地死记硬背。这种教育教学方法,颠倒了教学的真正目的,并且使人才选拔的成本逐步上升。“标准化”毁灭了市场经济对学生需求的差异性和特质性,扼杀了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创新源泉。钱学森坦言: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这是个很大的问题。[6]美国教育体制很重视对生命个体的尊重。美国没有全国材,它的教材是五花八门的,也没有一个无所不管的教育部。每个美国大学都各有特色,各有专长领域,培养出来的学生也是万紫千红。而我国千百万中学生每年都读一样的课文,做一样的数学题,做着一样的物理化学实验,写作文也要求一样的格式,高考时做一样的试题。这是一种很值得深思的问题。无论你的理想是大是小,实现所有理想的基础,在于我们内心的真正感受。一个人内心的感受永远比他外在的业绩更加重要。[7]实施“三生教育”就是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做到以人为中心,突出人的发展,把教育和人的自由、尊严、幸福、终极价值紧密联系起来,使“三生教育”真正成为发展人的教育。

(二)法治是制度建设的灵魂

法治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对于法律的尊重,而法律其实就是最低限度的道德,是伦理的底线。法律只有内化为我们的生活方式,不再仅仅作为外在的强制力量,而成为一种普遍的文化自觉,法律才能得以坚守。郎咸平强调: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本身不是盖几栋高楼大厦,也不是你看到的硬件设施。你的软件有没有体现出来?你的管理怎样?管理的灵魂是什么?无疑是法制化建设。让每一个老百姓知法守法,这才是未来社会发展成功的关键。[5]任何社会的经济秩序都是靠法律约束出来的,而不是靠甜言蜜语的道德说教劝导出来的。人的道德,常常会受到诱惑,要是有致命的诱惑向某个人的命门发起攻击,往往容易使人丧失最起码的道德。郎平在担任美国排球队主教练时,美国排球协会主席告诉她:“不能像训练中国队一样长时间地训练美国队员,因为美国的劳工法不允许进行长时间的训练”。在美国打排球,是家长出钱自己培养运动员,所以她们没有约束,愿打就打,不愿打就不打。对她们来说,生命中最重要的不一定是排球,有时家庭责任意识比国家荣誉更重要。所以,每次比赛前,都有队员因各种原因而离队。在德国,法律对孩子做家务都有明确的规定。如孩子必须帮助父母做家务,并规定了不同年龄段孩子需要完成的家务量。这样的规定看来近乎残酷,但孩子成人之后方感到这种磨炼增长了才干,锻炼了意志,一辈子受用无穷。因此,鉴借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要通过立法规范学校和学生的行为,以明确学生应尽的义务,并保护学生应有的合法权益。如美国加利福尼亚州1972年颁布的《家庭权利和隐私法》,就规定了对学生的成绩和各种在校学习、生活记录的保密,严格限制对学生成绩档案的随意查看,不经家长和授课教师许可,其他任何人不得获得这些记录的内容。[8]

(三)市场是制度建设的方向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优势是最大优势,人才开发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然而要充分发挥人才资源开发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基础性、战略性、决定性作用,就必须实现人才资源的市场化配置,使人才成为一种资源、一种商品、一种资本,并根据自己的才能推销自己,而不是让人才等着组织去发现、被使用。优秀人才成长的历史表明,人才不是计划出来的,而是不断通过市场选择、优胜劣汰产生的。计划经济不是市场经济。用计划经济的思维培养人才,必然导致我们可以组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大学,拥有世界上研究生人数最多的高等教育体系,但因实施大规模的机器化“生产”,终将造就不出原西南联大那样众多的顶尖级人才。与计划经济不同的是,市场经济体制对资源的市场化配置,主要表现在人、财、物的有效利用上,尤其是对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人才能否脱颖而出,固然与人才自身的勤奋或天赋有关,但人才成长是否存在一个充分竞争的发展环境,却直接关系到人力资源的教育、使用和评判体系。

(四)文化是制度建设的根本

推荐范文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