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组态实训总结8篇

时间:2022-02-26 01:11:04

组态实训总结

组态实训总结篇1

以总课题组本学期的工作计划为依托,结合本校课题组的研究计划和实际情况,为了有效地开展研究工作,切实将研究成果运用于课堂教学中,为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服务,完成预定的研究任务,特制定本研究计划。

二、研究内容:

我们的研究主要为两个方向,一个方向以学生为关注的对象,探索充分发挥学生学习原动力的方法,促进学生的“自然生长”,达成自主的学态;一个方向以教师为关注对象,探索符合生态化教学的教学方法,充分挖掘教师的潜能,实现自然“助长”,“无痕教育”,达成民主的教态。本期研究继续以课堂为载体,进行生态化教学方法的研究。在本期的研究中我们重点以预习指导为切入点,具体研究如何将预习指导纳入课堂,并有效的为课堂教学服务。

三、工作措施:

1、继续培训教师。狠抓业务学习,夯实理论基础。积极组织主研教师参加总课题组组织的培训。通过学习方案,学习李森教授等人的学术专著,让教师明白研究的方向,理解“生态化教学”的含义。教师通过自己去查阅资料,深化认识,促进教师理论水平的提高,用理论来指导自己的行动。使自身的教学行为成为高效的行动,而不是盲动。

2、修改方案,制定计划。根据总课题组新修订的方案修改我校的研究方案,并制定研究计划。

3、形成阶段性研究成果。

教师根据自己的探索,在教研活动的时候以展示课的方式展现自己对生态化教学方法的理解和研究成果。

组织教师撰写论文、教案、课例、叙事、反思、经验文章等。

4、做好子课题的资料收集、整理和结题工作。

四、具体安排:

3月:

1、完善子课题研究方案,进一步明确研究目标、任务和措施。

2、制定20xx—20xx学年下期工作计划。

3、组织教师学习理论,撰写论文、反思、教案等。

4、参加总课题组组织的培训。

4月:

1、学习生态化课堂的理论知识。

2、“生态化课堂”校级研究课赛课活动

2、聚焦课堂,主研教师上研究课。(矿、方两校联合教研)

3、参加总课题组的培训。

5月:

1、聚焦课堂,走进课堂,校内“推门课”活动。

2、学习生态化课堂的相关理论。

3、参加总课题组的培训活动。

4、收集整理资料,做好子课题的结题准备工作。

4、收集

6月:

1、请专家到校为教师做专业引领。

2、学习生态课堂的相关理论。

组态实训总结篇2

关键词: 躯干支柱力量;平衡能力;非稳定状态;单足;力量训练;动态平衡能力;静态平衡能力

中图分类号: G 808.1文章编号:1009783X(2016)04033308文献标志码: A

身体平衡是指维持人体重心处于支撑面内的能力,它分为静态和动态2种平衡能力。平衡不仅是人类的基本运动技能,也是保持身体姿势和进行各项活动的基础[1]。从静力学角度来看,人体平衡状态与支撑面的大小、重心到支撑面的距离和重心垂线到支撑面边缘的距离有关[2]。从生理学角度来看,保持人体平衡受视觉系统、前庭系统、本体感觉、触觉、神经系统、关节的灵活性、肌肉力量和有效并能适应外界环境变化的肌张力共8种因素的影响[3]。提高平衡能力有赖于改善感觉输入(前庭感觉、视觉和本体感觉)、中枢整合和肌肉力量对平衡的调整等环节。从运动解剖学角度来看,躯干支柱包括双肩(shoulders)、躯干(torso)和髋部(hips)。躯干支柱力量(pillar strength)的水平对四肢动作稳定性具有决定作用,人体在运动时所需的动量主要是从躯干支柱发出的,并通过躯干传递和分配到四肢[4]。大量的训练实践证明,发展躯干支柱力量不仅能够提高核心区域的稳定性,而且还能使近端的肌肉得到固定,进

而保证远端肌肉产生良好的运动效果[5]。尽管目前躯干支柱力量训练在竞技体育、学校体育和群众体育等领域得到一定程度的应用,各种躯干支柱力量训练方法也是层出不穷;但是大多数教练员、体育教师、体育健身指导员和运动员对诸多练习方法的有效性及动力学原理知之甚少,少量的文献报道也仅局限于一些理论推测,对于实验研究成果极为罕见。基于此,本文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采用实验法研究和分析2种躯干支柱力量训练方案对身体平衡能力的影响程度,以期能为科学确定躯干支柱力量练习方法提供实证依据,为丰富运动训练理论与方法做出应有的贡献。

1研究方法

1.1实验对象

选取首都体育学院运动训练专业大三年级田径专项的24名男生作为研究对象。实验对象随机分成2组,每组12人,基本情况见表1。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查阅近10年来国内外的相关文献资料,把握当前躯干支柱力量训练的研究现状,并为制定实验方案提供参考依据。

1.2.2专家访谈法

通过专家访谈确定实验方案、训练方法、训练手段和测试指标。

1.2.3实验法

1.2.3.1实验过程

经过1周的预实验后再进行8周的正式实验训练,第10周再次进行测试。其中,实验组采用非稳定状态下躯干支柱力量训练方法,对照组采用稳定状态下躯干支柱力量训练方法。所有受试者均从未接受特殊的平衡训练,未使用影响平衡能力的药物,身体机能状态良好,了解实验流程和风险,自愿参与本次研究,并签署了实验知情同意书。

1.2.3.2实验器材与测试仪器

实验中使用到的器材主要包括迷你带、瑞士球、重力球、悬吊带、弹力带、平衡盘、BOSU球、5 kg/10 kg杠铃片、秒表、尺子等。测试仪器为Imoove FTM动态平衡测试仪。

1.2.3.3实验时间与地点

实验时间为2014年9月8日―11月14日(实验时间共10周,其中第1周为预实验,第10周进行测试,第2~9周进行正式实验训练)。每周安排训练3次,每次训练课时间90 min。实验地点为首都体育学院身体运动功能训练实验中心。

1.2.3.4测试指标选取与要求

1) 动态平衡能力测试指标选取与分析。

实验测试采用Imoove动态平衡能力测试仪,选取中等和极限2个难度等级分别对受试者进行动态平衡能力测试。其中,“绿色目标成绩”是受试者通过拉动手柄控制蓝色游标在绿色区域的有效次数,是评定受试者人体前庭系统、视觉系统、大脑平衡反射系统、小脑共济协调系统及身体本体感觉系统的综合指标;“协调性”是受试者肌肉、神经、感知觉3大系统协调配合,合理、准确、有效完成动作的能力体现,是评定身体控制能力的指标;“不平衡百分比”是评定受试者身体左右功能对称性的指标;“稳定性”是评定受试者人体重心控制的整体情况的指标;“平衡分布”是评定受试者前后与左右平衡能力的对称性的指标;“总分”是以上5个指标的均值,是整体动态平衡能力的直观体现。

2)运动幅度测试指标选取。

Imoove动态平衡测评系统共有3个运动幅度,分别对应低等、中等、极限3个难度等级(见表2)。预实验对受试者进行了3个难度等级测试,但测试结果显示,低等级运动幅度测试时,绝大部分受试者的分值均接近满分。参考相关专家建议,并结合受试者运动能力,本研究选取更具有研究意义的中等、极限2个难度等级用于正式实验测试。

3)静态平衡能力测试指标选取。

本实验研究选取闭眼单足站立计时测试,作为静态平衡能力测试指标。

4)动态平衡能力测试方法与要求。

受试者要充分了解仪器操作并充分做好热身活动后开始测试。测试开始前,要求受试者双足站在平台指定位置,双眼目视屏幕,双手握住蓝色弹力管的手柄,微屈髋屈膝,腹部、臀部收紧,身体保持稳定。测试开始时,受试者通过推拉弹力管尽量控制蓝色游标在指定区域。测试时要求受试者尽力克服测试平台带来的晃动,尽力维持身体的稳定和平衡,同时通过双手拉动机器上的弹力带,尽量提高屏幕上的蓝色游标在绿色区域的有效时间。测评系统共设有3个运动幅度,每个幅度持续测试1 min。测试指标共包括6个:绿色目标成绩、协调性测试结果、不平衡百分比、稳定性测试结果、平衡分布、总分。

5)单足闭眼站立静态平衡能力的测试方法与要求。

受试者直立,两臂置于体侧。测试开始后,闭上双眼,抬起一侧脚,要求抬起脚不能接触支撑腿和支撑脚。支撑脚跳动、移动或者抬起脚触地立即停止计时。

1.2.3.5训练安排

正式实验训练总时间为8周,每周训练2次,共16次。每次训练1.5 h,分为动作准备、躯干支柱力量训练、再生与恢复3个训练模块,见表3。

2组均由同一教练指导训练并采用同样的训练方法或手段,两者之间区别在于训练刺激方式的差异,其中实验组以非稳定状态为主,对照组以稳定状态为主。训练过程分为2个阶段:第1阶段(前4周)为基础适应阶段(见表4);第2阶段(后4周)为增强提高阶段(见表5)。

每次训练根据训练的具体任务,将训练手段设置为若干个训练站,站点进行编号排序。将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分成2个小组,共4组,各小组分别选择不同站点按照既定顺序和路线,依次完成每站训练任务。

1.2.3.6训练负荷

由于躯干支柱位于人体中枢处,强调全身各环节整体协调发力,而非单个关节或单块肌肉的重复做功;另外,为维持机体稳定,参与工作的肌肉相当一部分是处于深层的小肌肉群,不能承受过大的负重刺激;所以,在安排躯干支柱力量训练负荷时不适宜采用与发展四肢力量一样的大负重,因而躯干支柱力量训练负荷一般以克服自身体重或小器械、轻负重的训练为主。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Excel 2010和SPSS 17.0统计分析软件对测试结果进行了处理分析。主要采用数理统计方法相关性和差异性检验,用于比较实验前后均值及提高幅度的差异显著性。对比分析各项测试指标,研究和分析躯干支柱力量训练方法对平衡能力的影响程度及组间和组内的差异程度。

2研究结果

2.1动态平衡能力测试结果

2.1.1中等难度动态平衡能力测试结果

测试结果显示,在中等难度测试环境下,2组学生的动态平衡能力在整体(“总分”)上均有了明显提高,见表6。其中:实验组学生实验前后的绿色目标成绩、协调性、测试总分进行比较,差异均具有非常显著性(P0.05)。

对照组学生实验前后的绿色目标成绩、协调性及总分进行比较,差异均具有显著性(0.01

实验前2组学生的动态平衡能力6项测试指标的分值经组间检验,均未见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8。8周实验训练后,2组学生的测试分值组间比较显示:绿色目标成绩、协调性的得分差异均具有显著性(0.01

经过8周躯干支柱力量训练后,虽然2组学生在中等难度测试环境下,动态平衡能力整体上都呈现增长,但是各项测试指标增长幅度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如图1所示。实验组绿色目标成绩得分增长率达20.68%,协调性得分增长率达16.76%,不平衡百分比得分增长率达1.53%,稳定性得分增长率达2.33%,平衡分布得分增长率达0.97%,总分增长率达7.82%。对照组绿色目标成绩得分增长率达19.80%,协调性得分增长率达12.60%,不平衡百分比得分增长率达0.67%,稳定性得分增长率达0.47%,平衡分布得分增长率达-4.48%,总分增长率达5.75%。

2.1.2极限难度动态平衡能力测试结果

在极限难度测试环境下,2组学生的动态平衡能力在整体上均出现了提高,见表9和表10。其中:实验组学生实验前后的绿色目标成绩、协调性测试、不平衡百分比、稳定性得分进行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0.01

对照组实验前后的绿色目标成绩、协调性、不平衡百分比及总分得分进行比较,差异均具有显著性(0.01

表11显示,实验前2组学生的动态平衡能力6项测试指标组间检验均没有呈现显著性差异(P>0.05)。8周实验训练后,组间检验结果显示:2组学生的绿色目标成绩得分、协调性、稳定性得分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0.01

从2组学生实验训练效果来看,经过8周躯干支柱力量训练后,虽然2组学生在极限难度测试环境下,动态平衡能力整体都有增长,但是各项测试指标增长幅度之间存在差异,如图2所示。其中,实验组绿色目标成绩得分增长率达19.90%,协调性得分增长率达21.94%,不平衡百分比得分增长率达1.87%,稳定性得分增长率达3.73%,平衡分布得分增长率达2.47%,总分增长率达9.82%。

对照组绿色目标成绩得分增长率达20.42%,协调性得分增长率达14.94%,不平衡百分比得分增长率达2.07%,“稳定性”得分增长率达0.91%,平衡分布得分增长率达1.02%,总分增长率达7.75%。

经过8周的躯干支柱力量训练,实验组和对照组在中等难度和极限难度2种测试环境下,动态平衡能力整体(即总分)都有了明显提高。其中,实验组提高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P

2.2静态平衡能力测试结果

本实验选取闭眼单足站立计时测试作为静态平衡能力测试指标。结果表明,实验前2组闭眼单足站立测试成绩组间比较,未见显著性差异(P>0.05)。经过8周的躯干支柱力量训练后,2组闭眼单足站立测试成绩均有所提高,但实验组的提升幅度更大一些。组内检验也显示,实验组学生实验前后闭眼单足站立测试成绩比较,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P

经过8周训练后,2组学生的左右两侧测试成绩都有了显著增长,但是增长率不同。其中:实验组左侧平均成绩提高了57.91 s,增长率达71.93%;右侧平均分值提高了65.28 s,增长率达79.64%。对照组左侧分值提高了18.89 s,增长率达23.09%;右侧提高了23.40 s,增长率达28.92%。

3讨论与分析

3.1对动态平衡能力影响的分析

维持身体动态平衡需要人体中枢神经系统对本体感觉、前庭和视觉系统所获得的信息进行整合,实现对运动效应器的有效控制,表现为机体在运动或内外环境发生变化时,迅速准确地作出反应和调整,以维持身体的动态平衡[6]。在正常状态下,本体感觉系统提供身体各部位的空间定位及肌肉状态的信息。前庭系统提供加速度运动、瞬时直线加速运动及直线重力加速有关的头部位置改变的信息。视觉系统提供周围环境及身体运动和方向的信息。不同感受器通过换能作用将获得的信息通过特定的传入途径投射到相应的中枢区域。

动态平衡能力是通过imoove动态平衡测试仪的中等和极限2种难度测试完成。受试者要克服平台的旋转、偏心和倾斜运动以维持身体平衡,这就需要激活人体前庭系统、视觉系统、本体感觉系统、大脑平衡反射系统、小脑共济协调系统等,同时募集全身肌肉和关节快速做出准确反应。经过8周的躯干支柱力量训练后,实验组和对照组在中等难度和极限难度2种测试环境下,动态平衡能力总分都发生显著性提高,分析其原因如下:

1)躯干支柱力量训练强调全身各部位整合发力,包括稳定和非稳定2种状态下的训练刺激,它强调神经-肌肉系统的控制协调能力及肌肉和关节间的协作能力。

2)通过丰富的训练器械和训练手段提高人体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和信息整合分析能力,募集更多的肌纤维参与,实现对机体稳定的有效控制,从而表现出更好的平衡能力。

3)躯干支柱力量训练建立多方向运动、多关节参与的训练模式,使人体多处于三维空间内运动。不仅包括传统力量训练中的前链、后链练习(例如传统仰卧起坐、俯卧撑等),还包括人体容易忽视的侧链和螺旋链上肌群力量练习(例如重力球上抛、下砸和侧抛)。

4)躯干支柱力量训练很好地突出了练习动作的三维性,很好地发展了弱势链肌群的力量,均衡了躯干核心区域的原动肌、对抗肌、固定肌和中和肌的张力,从而增加了躯干稳定性,也为全身动力链传递创造了一个稳定的平台,提高了整体动态平衡能力。

在2种测试条件下,虽然2组学生的动态平衡能力总分都有明显提高,但是提高幅度存在着明显差异,其中实验组测试总分实验前后成绩比较,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P

分析2组学生各项指标测试成绩时发现,在2种测试条件下,无论实验组还是对照组的学生,平衡分布指标测试成绩提高幅度均未见显著性差异(P>0.05),甚至对照组在中等难度测试时成绩还出现了下降。平衡分布得分计算公式是:(左侧/右侧%+前侧/后侧%)/2,该指标反映了受试者整体平衡分布。而不平衡百分比指标反映了受试者身体功能的左右不对称性。由此可以推断: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可能是由于受试者从事的运动专项特点(全部为径赛项目),导致身体左右侧的运动功能对称性较好;但前后运动功能的对称性差,而本实验训练方案在设计时未能充分结合受试者的运动专项特点,即没有安排相应的发展身体前后肌肉链对称性的训练手段。建议未来的研究者在进行躯干支柱力量训练时,应尽量结合运动项目以便取得更好的实验效果。

由上述研究结果可以看出,2组学生在中等难度和极限难度2种测试条件下,动态平衡能力整体上都有了明显提高。其中,实验组非稳定训练提高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稳定训练,表明躯干支柱力量训练对提高动态平衡能力是有效的,尤其是非稳定条件下的训练效果更好一些,而单纯的稳定性训练不足以满足高难度的身体平衡需求。分析其可能性机制为:

1)躯干支柱力量训练有助于建立多方向运动、多关节参与的训练模式,均衡躯干各部位运动功能的对称性发展,从而优化动态平衡能力。

2)非稳定状态下的躯干支柱力量训练可以有效提高本体感受器的敏感性,进而提高神经对肌肉控制的精确性。

3)非稳定状态下的躯干支柱力量训练可以募集更深层的稳定肌参与维持身体平衡,能够较好地提高身体的稳定性和协调性。

3.2对静态平衡能力影响的分析

静态平衡能力是指机体在相对静止状态下,控制身体重心,以维持机体静态稳定平衡。本研究选用闭眼单足站立计时评定静态平衡能力,实验结果表明经过8周躯干支柱力量训练后,实验组和对照组的静态平衡能力都有了高度显著性提高,但2组学生的提高幅度有所差异,表现为实验组要明显高于对照组,反映出非稳定躯干支柱力量训练对静态平衡能力的提高效果更好。分析其原因如下:

1)当单腿站立时,要维持人体稳定,需要踝、膝、髋关节和躯干的协调参与,将身体重心垂直控制在单足支撑面上,这时躯干肌群和下肢肌群要具备很好的肌力和张力。而躯干支柱力量训练恰恰可以有效地增强髋关节、脊柱两侧和肩关节周围的肌群力量,这就为较好地维持静态平衡提供了基础性保障。

2)人体平衡的维持需要依赖前庭感觉系统、本体感觉系统和视觉系统的信息传入。而闭眼是控制视觉感受器的信息获得。当一个人处于闭眼状态时,人体平衡的维持需要依赖本体感觉系统和前庭感觉系统的代偿来完成。如前文所述,非稳定训练条件可以有效刺激本体感觉系统,这也是为什么通过8周的非稳定躯干支柱力量训练,可以更有效提高静态平衡能力的原因之一。

4结论

1)躯干支柱力量训练可以有效提高人体的动态和静态2种平衡能力,尤其是非稳定状态下的训练效果要优于稳定状态的训练效果,单纯的稳定性训练不足以满足更高层次的平衡能力需求。

2)躯干支柱力量训练可以显著增强躯干核心部位肌群的力量,为维持静态平衡提供基础性的物质保障,而且多方向运动、多关节参与的训练模式还可以均衡躯干各部位功能对称性发展,提高动力链传递效率,避免出现代偿动作,优化动作质量和提高身体稳定性。

3)非稳定状态下的躯干支柱力量训练可以提高本体感受器的敏感性,从而提高神经对肌肉控制的精确性;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募集更多和深层次的稳定肌参与运动;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灵活性,增强身体的协调性与稳定性。

参考文献:

[1]YIMCHIPLIS P K,TALBOT L A.Defining and measuring balance in adults[J].Biological research for nursing,2000,1(4):321.

[2]高霞,刘振芳,张洁,等.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活动能力与站立稳定性的相关研究[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1999,14(5):208.

[3]南登昆.康复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4748.

[4]尹军.躯干支柱力量训练与动力链的能量传递[J].中国体育教练员,2012(3):40.

[5]尹军,袁守龙.身体运动功能训练[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7.

[6]DAVLINPATER C.The effects of visual information and perceptual style on static and dynamic balance.[J].Motor Control,2010,14(3):362.

[7]GARDNERMORSE M G,STOKES I A.The effects of abdominal muscle co―activation on lumbar spine stability[J].Spine,1998,23(17):86.

[8]BEHM D G,LEONARD A M,YOUNG W B,et al.Trunk muscle electromyographic activity with unstable and unilateral exercises[J].Strength Cond.Res,2005,19(1):193.

[9]VERAGARCIA F J,GRENIER S G,MCGILL S M.Abdominal Muscle Response During Curlups on Both Stable and Labile Surfaces[J].Phys Ther,2000,80(6):564.

[10]张蕲,童萼塘,陈俊宁.国产电脑型人体平衡功能仪信度与效度检验[J].中国康复,1999,14(1):1.

[11]杨金帅.核心力量训练对散打运动员平衡能力影响的研究[D].西安:西安体育学院,2013.

[12]陈海霞,宁宁.人体平衡功能评定研究的最新进展[J].现代护理,2006,12(33):2173.

[13]王红梅,徐秀林.人体动静态姿势平衡能力测试的理论与应用[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10,14(43):8095.

[14]刘崇,任立峰,史建伟.人体平衡能力的评价系统[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9,13(2):363.

[15]金冬梅,燕铁斌,曾海辉.Berg平衡量表的效度和信度研究[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3,25(14):50.

[16]OLMSTED L C,CARCIA C R,HERTEL J,et al.Efficacy of the Star Excursion Balance Tests in Detecting Reach Deficits in Subjects With Chronic Ankle Instability[J].J Athl Train,2002,37(4):501.

[17]朱镛连,张皓,何静杰.神经康复学[M].2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0:98.

[18]GRAY C.动作:功能动作训练体系[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1:28.

[19]王卫星.竞技运动员的核心力量训练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30(8):119.

[20]霍洪峰,赵焕彬.人体运动链的动力学规律研究进展[C].第14届全国运动生物力学学术交流大会论文集,2010:379381.

[21]陈小平,黎涌明.核心稳定力量的训练[J].体育科学,2007,27(9):99.

[22]黎涌明.不同负重下稳定和非稳定练习的肌电比较研究[D].北京:清华大学,2010.

[23]POPE M H,PANJABI M M.Biomechanical definitions of spinal instability[J].Spine,1985,10(3):255.

[24]PANJABI M M.The stabilizing system of the spine,part I Function,dysfunction,adaPtation,and enhancement[J].J Spinal Disord,1992,5(4):383.

[25]BEN KIBLER W,PRESS J,SCIASCIA A.The role of core stability in athletic function[J].Sports Med,2006,36(3):189.

[26]Telford R D.A simple method for the assessment of general fitness:the trilevel profile[J].Australian Journal of Science and medicine in sport,1989,27(9):20.

[27]MARJORIE A K,MS,ATC.Pt University of Virginia Core stability:creating a foundation for functional rehabilitation[J].Athl Therapy Today,2000,11(3):6.

[28]POLLOCK A S,DURWARD B R,ROWE P J,et al.What is balance[J].Clinical rehabilitation.2000,14:402.

[29]全国体育院校教材委员会.运动解剖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51.

[30]刘敏娟,马兆明.陕西省在校大学生身体平衡控制能力的实验研究[J].问题探讨,2009,11(2):119.

[31]肖春梅,李一,陈晓光.老年人平衡能力测试方法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25(2):201.

[32]刘阳.人体平衡能力测试方法及平衡能力训练的研究进展[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7,8(4):75.

组态实训总结篇3

关键词:发动机 教学 实训 静态 动态 研究与应用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1)01(a)-0000-00 

 

1 “静态”实训背景 

1.1 工程机械专业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教学实际情况 

《工程机械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是工程机械使用与维护专业的主干专业课程,其内容是在该专业教学改革和课程体系改革的基础上进行精心设置的;首先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就业岗位(工程机械维修),并确定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最后确定具体的理论与实践教学内容。 

但长期操作中,工程机械专业《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教学除授课程过程中发动机结构各总成拆装外,为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增加了“维修”实训内容,发动机整体拆装。也只是个整体过程拆装。没有检验过程也无法检验拆装质量。学生也只是按部就班的按要求完成发动机的整体装配,不知道自己装配能否符合实际要求,对自己“工作成果”没有检验。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脱离生产实际内容,学业结束对自己工作能力失去信心,没有充足的把握胜任维修工作。毕业生调查反馈内容重点是实践工作能力差。毕业后还必须经过岗前强化培训,才能够适应工作。失去了高职教育培养一线工程技术人员的意义。 

1.2职业教育发展趋势 

伴随我国高级职业教育的发展,教学的深入改革,教学理念发生了根本变化,在遵循职业教育规律的同时,更加强调职业能力培养(动手能力,实践技能)的培养。国外职业教育先进经验情境教学法 “六段论”(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估)的应用,强调基于工作过程实训的加强,更加突出职业教育特色,适合社会需要,贴近企业生产实际。要求工程机械使用与维修专业必须“市场化”,引入“动态”实训概念。 

 

2 “动态”实训意义 

2.1 工程机械“动态”实训特点 

根据企业用人标准,制定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的设置应根据学生的培养方向加大本专业领域的生产实训,使学生具有较强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实践技能。强调培养的是学生能力和素质。使学生上岗后就进入工作状况;“动态”即运动状态, 只有“动态”实训,才能够保证大幅提升学生的工作能力及现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动态”实训是与企业实际用人需要相符合的最接近实际生产内容的实训。实训内容更加注重安全与环保及团队配合。实训过程建立“三级”检验制度(装配前检验、过程检验和总检验)及检验报告,作为考核的根据。同时“动态”实训要求实训教师具有更高标准的内涵。实训过程必须确保安全、实训教师严格认真负责,同时提升实训教师的内涵。 

2.2 “动态”实训管理特点 

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课程修理“动态”实训同时带来了实训中心实训管理内容的根本改变。为保证实训收到良好效果和顺利进行,必须建立完善的科学管理制度。 

建立实训中心实训指导教师工作能力考核制度是实训能够顺利进行的基础;名师出高徒,只有有“实力”教师才能够培养有“能力”的学生;“动态”实训的实施,首先必须进行实训教师能力培训、考核,建立实训教师考核制度,持证上岗,才能够确保发动机“动态”实训教学质量; 

建立合理科学的实训中心管理制度是实训顺利进行的保障;建立设备维护管理制度、配件采购制度、配件管理制度(包含领用件管理制度)、工具管理制度和不断补充完善制度,并确保实训管理制度的实施。 

引进科学的考核机制,建立实训进度监控制度、维修质量保证制度。是保障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加强教学督导和评估,定期对“动态”实训教学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评估,引导其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建立实训人员管理制度。考虑专业招生人数,确定实训分组率;合理确定实训内容,配备合理数量专业实训教师;为提高动手能力,“动态”实训分组率每组不超过4人,确保实践技能培养。 

3 动态实训具体操作 

3.1实际“动态”实训工作计划表 

按照工程机械施工企业岗位维修班组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的“动态”实训工作计划表,明确发动机维修任务,细化工作内容,落实工作责任。并实施情境“六段”教学法(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估),贯穿每一项的学习内容。见表3.1发动机维修实训工作任务计划表 

工作序号 工作内容 工作要求 完成时间 备注 

1 1发动机检测 

2发动机整机拆卸 

3发动机解体 检测项目规范合理 

安全环保 

拆卸顺序正确合理 1小时 

1小时 

6小时 安全 

安全 

零件摆放规范不落地。 

2 1零件清洗 

2检测 

3采购计划 

4外加工计划 清洗彻底与环保 

检测项目规范合理 

配件明细价格 

外加工明细价格 1小时 

2小时 

2小时 

2小时 环保 

检测结果分析判断 

询价 

询价 

3 1曲柄连杆机构组装 

2缸盖组装 

3正时组装 

4组装 装配顺序规范合理 

装配顺序规范合理 

装配顺序规范合理 

装配顺序规范合理 2小时 

2小时 

2小时 

2小时 阶段装配检测 

阶段装配检测 

阶段装配检测 

阶段装配检测 

4 1发动机整机装配 

2气门间隙调整 

3油路水路电路检测 

4起动及检测 安全操作 

两次调整法规范操作 

操作顺序标准规范 

安全 2小时 

2小时 

2小时 

2小时 安全 

阶段装配检测 

阶段装配检测 

安全 

5 1工作场地彻底清扫。 

2工具归类。 

3实训报告。 无尘 

工具清洁、归类 

3000字内容齐全 2小时 

1小时 

5小时 设备摆放合理 

合理归类 

档案保存 

表3.1发动机维修实训计划表(学生用表) 

3.2:“动态”实训考核: 

由实训指导教师每天阶段填写发动机维修实训考核表(教师用表),见表3.2,单项任务20分,全项工作任务满分共100分总成绩。 

建立实训工作表现、实训报告、考勤等扣分标准制度,确定实训总成绩。重点突出“业绩”维修结果的表现。 

姓名 班级 学号 

实训任务 

考核项目 考核标准 成绩 

资讯决策 

计划实施 

检查评估 合理使用资讯条件(0.5分)团结合作正确决策(0.5分) 

合理的单项工作计划(1分)计划顺利实施过程(0.5分) 

单项工作过程的检查(1分)单项工作结果的评估(0.5分) 

工具选择 

工具使用 根据题目正确选用拆装工具(1分)每选用错误一次扣0.25分;合理正确使用工具(1分)每使用工具不当扣0.5分;工具乱放扣0.5分 

拆装考核 正确的拆装步骤(4分) 

拆装步骤错误一次扣2分;零件乱放一次扣2分 

检测考核 正确的检测步骤(2分) 

检测步骤错误一次扣1分;零件乱放一次扣1分 

检测结果 检测结果正确(2分) 

结果正确2分;结果基本正确1分;不正确0分 

工作台场地 

清洁 工作台 场地清洁(2分) 

工作台清洁1分;工作场地清洁1分 

零件工具 

摆放 零件工具摆放(2分) 

零件摆放(1分),工作结束工具清洁归档(1分) 

考核时间 20分钟(2分) 

每超过5分钟扣0.5分 

违章操作 违反安全操作规程:总成绩0分 

考核教师 考核日期 总成绩 满分20分 

表3.2发动机维修实训考核表(教师用表) 

 

备注:参照国外先进的培训理念,设计每天工作量,制定工作计划;每天工作内容含拆装、检测、清洗、维修等内容,按考核标准归类,完成“动态”实训内容“设计”; 突出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结合实际工作内容安排合理阶段检查评估。 

 

4 实际应用情况、效果分析 

工程机械使用与维护专业经过两届“动态”实训应用,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每天工作任务,在发动机试车过程中,都能够确保发动机着车后不漏油、不漏水、发动机无异响。效果非常理想。通过“动态“实训,即锻炼了实训教师队伍,同时培养了学员细致认真踏实工作作风。毕业后“敢”于投入工作,企业反映良好。 

 

组态实训总结篇4

1.教师专业素质的界定教师专业素质是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应该具备的多方面的专业要求,是顺利进行教育活动的前提,也是教师胜任工作的基本条件。

2.教师专业素质的结构教师的专业素质具有结构性特征。其结构素质包括教育理念、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道德、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等方面。教育部2012年2月下发的《关于印发〈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和〈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的通知〉》,其基本内容包括三个维度、十四个领域:三个维度是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分别对应的领域有职业理解与认识、对学生的态度与行为、教育教学的态度与行为、个人修养与行为、教育知识、学科知识、学科教学知识、通识性知识、教学设计、教学实施、班级管理与教育活动、教育教学评价、沟通与合作反思与发展。同时,每个领域都有具体的基本要求。

3.综合文科教育专业课程教学模式设计应着眼于培养教师专业素质对于进行教师职前培养的综合文科教育专业,笔者认为,其课程教学模式的设计应着眼于教师专业素质的培养,如综合文科学科知识与教育教学知识的积累、教学设计与教学评价能力的获取、教学实施及反思与发展的体验、教师专业情感与教育教学态度的养成等,为将来能够走上或适应中小学教师工作岗位做准备。

二、多元化教学模式的构建

1.改进学科课程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教师专业素质在培养学生的教师专业素质的课程目标下,依据学科课程的特点,专业任课教师探索和尝试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人文社会科学概论课程的自学辅导式教学方法、政治经济学的案例教学法、自然地理学的直观教学和读图分析法、世界通史的探究式教学法、中学政史地教学论的项目实训教学法等,在此基础上,形成综合文科教育专业多元化的课堂教学模式。其中,以教师专业能力培养为课程主要目标的是中学政史地教学论课程的项目实训四阶段教学模式。依据初中政史地教材内容体系与特点,我们分别将中学历史教学论、中学政治教学论、中学地理教学论课程设计为5~6个实训项目,并将课程理论内容融入贯穿到项目实训过程当中。该模式是把项目实训过程分为项目实训任务布置—实训准备—实训展示—总结提升四大阶段,指导学生完成项目实训的教学模式。第一阶段,项目实训任务布置。该阶段需教师组织,以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每个项目需要有相关的理论做背景,均有教师素质训练的侧重点,需要任课教师做相关说明。如教学设计与模拟教学项目,往往侧重于教材内容的分析、教案的设计及教态的训练,需要任课教师和学生一起分析初中教材的内容结构,每一部分内容有什么特点,教学内容如何设计才能符合逻辑性,在此基础上怎样将教学内容呈现出来才能让学生接受,并将教学设计编写为教案,教案与教态有哪些要求以及注意事项等,必要时还要展示以往学生的模拟教学视频加以说明,之后布置该项目实训任务,发放项目实训指导书。第二阶段,实训准备。该阶段由项目实训小组长组织,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教学设计能力。事先将学生分为6人一个小组,每组准备一套该学科初中教材、配套教学参考书及课程标准,每个学生选择好内容,依据项目实训指导书的要求和课上所学内容,利用课下时间,研读教材、教参和课程标准,并查找相关资料,小组进行集体备课,做教学设计,编写教案,制作课件,小组长组织试讲、试评。第三阶段,实训展示。该阶段还是由项目实训小组长组织,其中一组在多媒体教室模拟教学、模拟说课或见习交流,教师全程跟随,适当评价,小组成员详细记录教学过程,依据评价标准评分,教师组织自评、互评。其他小组同时在微格教室模拟教学展示,同一小组成员记录、评分,小组长组织自评、互评。该阶段重点培养学生教学实施能力与教学评价能力。第四阶段,总结提升。各小组项目实训展示结束后,全体同学集中起来,由教师组织有针对性的总结,回放学生模拟教学录像视频或微格视频,指出存在的问题,学生反思、改进、提高。该模式对教师的要求比较高,教师要有驾驭全程的组织指导能力。首先,需要教师依据初中教材的内容特点及课程教学目标,设计并确定实训项目,每个项目要有具体的实训指导方案;第二,教师要研读初中教材、教参、课程标准,并经常到中学听课,研究中学相应学科的教材、教法,以便对项目实训实施指导。我们有的任课教师有中学相应学科教学经历,运用该教学模式得心应手;第三,教师要结合学生的项目实训展示进行理论提升,需要精心筛选学生展示实例,做到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不仅要学生知道怎样做,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这样做。由于该模式各实训项目将课堂教学形式生动化,将实训任务布置、实训准备、实训展示、实训总结紧密衔接,将“全班”与“小组”“、小组”与“个体”有机结合,学生全程参与体验,既有现场指导,又有总结提高,体现了目前倡导的“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教学做一体化”的特点。并且,在中学政史地教学论项目实训教学模式的带动下,其他学科课程也依据课程的特点,设计1~2项实训项目,以培养学生的教师专业知识与教师专业技能。

2.形成实践课程体系,探索实践课程教学模式,提高学生教师专业素质本专业的实践课程包括教育见习、社会调查、综合技能训练与考核、教育实习等。2012年,结合《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我们对综合文科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订,实践课程课时有所增加,其中教育实习增加到480学时(14.5周),目前已形成学科课程项目实训教学、教育见习和社会调查、综合技能训练与考核、教育实习在时间上前后衔接,在内容上相互贯穿的实践课程体系,教学模式也为四阶段,即:课程实训奠基—教育见习(包括调查)感知—综合训练强化—实习体验。对于综合文科教育专业,实践课程体系对于学生教师专业素质的培养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其操作过程及特点是:一是在时间安排上,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体现课程内容及课程目标的衔接性。在大二下学期配合教育学课程,安排1~2天的教育见习,初步感知中小学的教育教学;在大二结束后的假期,安排1周的社会调查,综合文科教育专业的内容是教育调查,进一步探讨中小学、教育问题;在大三上学期,配合中学政史地教学论,安排2天的教育见习,学生观摩优秀教师课堂教学,改进、教学设计、模拟教学及教学评价;大三下学期,首先安排4.5周的教师综合能力训练与考核,将教师的基本能力综合为几个大的项目,逐一训练,集中考核,考核合格,才具备实习资格。之后安排14.5周的教育实习,一般是8周的集中实习,统一组织到初中进行课堂教学、班主任工作实践。其余时间学生自主分散实习,进一步强化教师职业素质。二是在组织形式上,自大三上学期的教育见习始,对应中学政史地教学论课程,学生自主选择学科(历史、地理、政治任选其一),依据选择该学科的人数,再分成小组,分别配备指导老师全程跟踪指导,包括教育见习、综合能力训练与考核、教育实习、集中考核、总结交流。该模式以培养学生教师综合能力为主要任务,形成了从组织方法到组织形式都具有可操作性的教学体系。三是在管理方式上,采取系主任监督,教学主任主管协调,教研室主任落实,中学政史地教学论任课教师、初中学科教师协同具体指导的组织结构。充分发挥学生的自我管理的作用,设置活动课程组长(由班长或学习委员担任)、学科组组长(由学科教学论成绩最优秀的学生担任)、学习小组长(小组推选)三级管理体系,负责活动课程的纪律、安全、活动项目的准备、练习、与指导教师沟通等工作,使各门活动课程在实施过程中能够按计划有序、高效运行。由于学生自我管理与教师督促指导相结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各门实践课程教学效果非常好。四是在实践课程评价上,各门实践课程均制定了课程教学评价方案,采取综合评价的办法,实行校内指导教师评价、校外中学指导教师评价相结合。在评价形式上,实行书面评价与学生实践表现评价相结合,书面评价包括教育见习报告、教育调研报告、教学设计方案、教育实习参与活动的记录及教育实结的评价;在评价方法上,探索采用定性评价与量化评价相结合、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在评价内容上,不仅关注学生教师专业技能,还关注教师专业态度、教育教学反思等的考查。

三、结语

组态实训总结篇5

主要内容

1,XX年培训总结

2,附社区经理培训心得

3,XX年培训需求

培训总结报告

培训概述

我公司XX年的培训工作根据市公司人力资源部指导,本着“利用内部资源、采取多种手段、注重实用技能、逐步提高素质”的原则,委派我公司内部培训师晏继东同志参加省公司统一组织的培训,取得全省排名第二的好成绩。同时积极响应市公司人才资源部下发的工作通知单,组织培训师和业务骨干,结合本单位经营工作重点和工作实际,详细制定了内训计划,分班次集中授课和现场交流相结合。取得了良好的培训效果。同时组织社区经理,客户经理及营业一线人员进行案例征集活动。上交营销服务案例。最后我公司制定了培训效果评估考核,发放课后培训试题答卷,员工培训调查表及培训考核登记表。

培训对象及培训内容

本次培训人员范围主要有:全体营业人员10人,全体社区经理(包括城区和农村片区)10人,农村统包人员5人(覆盖全局农村网点),商业务客户中心5人,大客户中心4人,共计培训78课时

主要培训内容严格按照市公司下发通知精神,同时结合杨凌实际情况组织如下:

(1)基础业务及流程(含宽带业务基础知识、最新资费、疑难解答),因我局宽带维护设立专门的数据维护,宽带安装知识不没有在本次培训组织范围内。共计培训课时。

(2)新业务培训:因我局市场部设立有固话产品经理、数据产品经理、和小灵通产品经理,针对不同的业务,组织产品经理及内训师共同进行培训,主要对固网彩铃、商务彩铃、一呼双响、农家乐等增值业务、近期我局新的营销政策等进行培训,培训方式采取集中统一培训。

(3)营业厅服务营销技能培训,结合省公司统一组织培训,主要有服务礼仪,优质服务意识,服务沟通技巧,营业投诉处理技巧、主动营销以及积极的心态与团队建设内容。培训方式结合现场培训、在互动中进行学习。同时课后采用现场评估方式加强学习效果。

(4)农客经理营销与服务技巧培训:主要有农客经理心态调整,收集信息方法,客户拜访前的准备工作,客户投诉处理7部步法,如何进行有效的促销及如何预防在销售中遇到的风险。

(5)实际营销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及解决方案培训:零次户营销、拆机挽留政策。

(6)crm系统业务培训:前台综合受理、号线系统,工单处理系统等。

培训小组成员及人员分工

培训工作我局领导非常重视,特成立主讲人员小组:内训师-晏继东、数据产品经理-陈育龙、业务支撑-张彩梅、小灵通产品经理-樊鑫、营业员培训-辛元。各培训人员结合各自业务特色进行弧形互动培训,培训小组分为3组:营业组、社区经理及商业客户组。

活动过程总结

进度

本年度培训与计划进度相比,因为业务营销工作的影响。总体进度与实际进度有一定的差距。我分公司在以后工作处要进一步加强执行力。

工作量

我局今年由于新业务,新政策较多:春蕾行动、存赠优惠、百宝盒、话务量签约,我的e家等业务更新很快,培训为不影响公司的正常经营和生产,把所有的培训都安排在晚上及周六和周日进行,培训主讲人员加班加点坚持进行,各社区经理特别是农客经理因家里县城较远,克服困难积极参加培训,工作量较大。

培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培训工作结合公司实际,采用了一些新的培训方法,如分组讨论、互动分享培训心得过程中,在培训过程中出现以下问题:

(1)课堂学习气氛不够活跃,有些学员回答问题和分组讨论发言时紧张不知说什么。

(2)理论学习与实际营销过程所做的结合不好,如培训师花2个课时详细说明如何促销搞活动的相关知识,但是实际在村子中组织在农家乐营销中,农客经理好多因素没有顾及到,首先计划营销的当天下小雨,活动场地和活动场所也没有提前布置好等等问题,因此本次培训后,应注重培训理念和方法在实际工作中的具体应用。

(3)有个别员工对培训工作不重视,不参加培训、迟到早退的现象时有发生。

(4)培训工作后评估和跟踪不到位。

培训效果评估

通一系列培训,全面提升了一线人员营销服务技能,加强了用户服务的理念,加强了企业文化,主要表现有:

(1)、通过营业人员营业厅服务营销技能培训,营业人员的精神面貌有很大的提高,以前有个别人员没有化淡妆,通过服务礼念的培训,使营业员认识到如果没有化妆就是对客户的不尊重,同时通过营业服务礼仪培训,营业人员在站姿、坐姿、接用户票据等小思节上注意问题。

另外在营业厅接待用户投诉处理方法上,通过培训也有很大改观,采用用户投诉处理七步法,把大部分用户的对电信服务及其它资费的不理解消灭在萌芽状态。

组态实训总结篇6

【关键字】 小微企业 水箱工程 培训体系

一、何为培训?

培训,“是指组织为了使员工获得或改进与工作有关的知识、技能、动机、态度和行为,所做的有计划的、系统性的各种努力,通过这些努力可以有效地提高员工的工作绩效并帮助员工对组织的战略目标做出贡献”。培训是企业为了使目前工作进行效率提升所做的必备工作。

二、主营水箱工程类小微企业制定培训计划的必要性

进入新经济时代以来,组织的生存环境变得更加纷繁复杂与快速多变,因此公司要适应多变的环境,培训则是必不可少的一环,而“培训是指组织向员工提供工作所必需的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培训可以提高员工的技能,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客户需求与组织发展的需要,提高员I的适应性和灵活性。这有助于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增强组织的凝聚力。

然而小微企业由于人员数目较少,许多管理者便疏于对培训体系的构建。熟不知,越是小型企业,越是需要对员工的技能提出高要求。这是为何?由于在大公司里,人员众多,会产生“共生效应”――所有员工通过互利机制有机组合在一起,共同生存,相促发展,间接使得每个员工都会进步,其次加以培训,使得员工成长有如虎添翼之势。但是很多小微企业人员数目根本达不到引起共生效应的人数,尤其是主营水箱工程类小微企业,因此“直接”进行培训,这会使员工对公司战略目标不断地做出贡献。

三、T公司培训体系

(一)T公司人力资源管理对象

T公司为一家主营水箱(防水、消防)工程业务的公司,其人力资源管理的对象为所有岗位上的人员,包括行政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销售人员和后勤服务人员,岗位类别如表1所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与销售人员是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对象,人员众多、水平参差不齐,其实际操作技能的高低直接关系着公司经济效益的高低。

(二)T公司培训制度设计

虽说T公司人员规模不大,但是他们的总经理具有管理学背景,仍然按照公司管理的各项模块让公司有条不紊发展着,培训环节的制定亦如此。

1.培训需求分析

该公司会制定相关问卷,且每次培训前都会根据当时经济环境做出相应调整,依据每个员工(尽量满足全部具有代表性的需求)的建议汇总公司培训的需求,主要为:技术人员了解新型材料以及设计模型,提升研发能力;销售人员要学习政府新出台的政策,了解行业发展趋势,增强沟通技巧,加强团队合作意识;财务人员要提高专业知识水平,包括内控、企业所得税法;管理人员提升管理技能(尤其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各环节),提倡多元与包容。

2.培训目标

从培训目标来看,该公司根据问卷汇总的各项需求,为员工提供多种形式的公司内部培训机会,通过培训不断提高业绩,并在提高业绩的基础上,逐渐提高绩效标准,进而使培训进入良性循环,服务于公司的经营战略。具体目标如下表所示:

3.计划制定时间

T公司根据不同职位以及员工个人计划,结合问卷的分析结果,在年初制定当年的基本培训计划,实时性较强的计划会提前两周准备并进行通知。

4.培训项目

T公司主营水箱工程业务,因此对很多并不具有相关行业工作经历的人员,尤其是销售人员进行科学的入职培训,是T公司培训工作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培训的具体项目如表3所示:

5.培训方式

T公司根据培训项目可以分为新员工入职培训、业务技能培训、以及通用技能(英语)培训。限于公司规模,T公司主要使用以下培训方式:

(1)学徒培训

学徒培训主要是指师傅带徒弟。由于T公司提供的水箱完全由本公司生产,因此新员工入厂后,老员工会担起师傅的角色,进行40%的讲授和60%的演练。

(2)以经历为中心的学习――工作指导

新员工通过向同事学习来获得技能的提高,项目经理也会为新员工提供指导和帮助。项目经理还会为其介绍公司文化以及行业情况。

(3)讲座

T公司总经理会针对销售培训内容,邀请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来为销售人员进行培训。

(4)网络培训

网络培训应用于两方面,其一是T公司培训成本有限,会带领不同岗位的员工观看网上相关讲座,提升所需技能水平;其二是针对英语培训,T公司为员工提供学习网址,要求员工在相应培训时间自行学习。

6.培训评估

T公司总经理针对软、硬技能培训进行跟踪评估,使用柯克帕特里克的培训效果评估模型进行评估――学员反应、学习效果、行为改变、生产效果,具体情况如下:

(1)学员反应

通过问卷法,在员工培训结束时调查了解其培训后的总体反应和感受。并且可能的话,还会对培训者进行培训反馈,了解讲师角度下学员的反应。

(2)学习效果

通过访谈法,项目组长与所负责的每位职员本人沟通,了解其在工作中对技能、态度培训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各项目组长与技术人员和销售人员时刻保持沟通畅通,以便项目组长针对性地跟踪培训效果。

(3)行为改变

通过访谈法、观察法,对员工进行直接关注与沟通,记录其培训后在实际工作中行为的变化,以判断所学知识、技能对实际工作的影响。

(4)生产效果

对于技术人员来讲,当进行培训之后,可直接在工地对其完成的产品进行质量检测,达到工艺要求,即培训达到了预期效果。

但由于技术工艺的创新与材料的更新的频率不是很高,因此培训最主要的还是针对销售人员。因此项目组长会通过计划销售指标完成率来衡量销售人员的培训效果。

四、T公司培训制度现存问题

作为规模较小的公司,T公司现阶段拥有的培训制度算是初成体系。从新职员的入职培训到老职员的能力提升,设置了各类的培训计划,将员工的发展看作公司发展的基石。但是,作为以技术人员及销售人员共同为主的公司,在现阶段的培训体系中还不能得到最优最合适的培训,存在问题分为以下几点:

(一)培训需求决策欠缺全面性

培训需求应该“通过收集组织及其成员现有绩效的有关信息,确定现在绩效水平与应有绩效水平的差距,从而进一步找出组织及其成员在知识、技术和能力方面的差距,为培训活动提供依据”。而现阶段,T公司仅仅从员工的角度以及公司自身设定的目标情况,得到两者之间的差距确定培训需求。但是并没有收集组织及成员现有的绩效信息,也没有从行业的普遍水平规划员工应有绩效水平,而是一味地满足“员工觉得自己需要什么培训”的需求,而不是适应公司发展的培训需求。企业培训最终的目的是为了企业和员工的共同发展,要让管理者以及受培训的员工都清楚培训的两面作用。

(二)培训销售人员力度较小

销售人员是市场的开拓者,企业利润的直接实现者,尤其销售人员在T公司地位不容小觑。销售人员的工作态度、知识水平和职业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的利润水平及市场竞争力,尤其要针对“冬淡季、夏旺季”(夏季重点开展防火工作,因此对水箱工程的产品需求以及维护需求变得很多)的行业特点,以及这一行业中的替代现象十分明显的强大竞争力,更应该加强自身销售实力。因此,公司为了最大可能实现销售目标和利润目标,要加大力度对销售人员进行心态、产品知识、销售技巧等方面的培训。

(三)培训项目针对性不强

现阶段,T公司对于销售人员的培训手段虽说有多类,但还是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是学徒培训,这虽是一种“师傅带徒弟”的传统培训手段,但是老员工是否会开诚布公,值得商榷,因此这种培训的结果有效性值得推敲;其次是讲座式培训,这一形式符合规范,但是T公司限于成本,并没有将其提升为高频率培训方式;除此之外,多媒体培训方式涉及讲座以及英语培训,但是英语并非全员都需要的技能。

(四)培训后续工作未及时跟进

任何企业和组织都想通过培训获得长期效益,那么就要最大化培训效益的转化。T公司培训制度具有培训评估一项设置,但是实际对于培训没有及时的后期追踪和支持,即使有反馈也主要是简单的观察评估,没有全面、多方式评估,因此无法确保培训效果的延续。

五、完善T公司培训体系的建议

(一)将培训需求考虑因素全面化

在培训开始之前,公司必须要考虑组织目标和整体发展战略,以及这些战略因素对培训产生的诸多影响。多年来该公司仅仅是基于公司发展计划以及与员工沟通的结果来确定培训方案,在培训的需求分析和计划制定时,未上升到整体发展战略层面,以及市场竞争的作用。因此,T公司的培训需求分析可以参考下图:

(二)对销售培训多加投入

对于销售人员的培训,应该多投入些重视以及资金。在这一点上,可以从许多世界知名的成功企业中略见一斑,如麦当劳公司、IBM公司、施乐公司、丰田公司、戴尔公司等等,这些成功企业无不重视销售人员的培训,尤其是“戴尔公司对销售人员实行了‘太太式培训’,销售经理像太太一样不断地在新人耳边唠叨、鼓励,才能让新人形成长期的良好销售习惯,从而让销售培训最终发挥作用”。

(三)应该突出态度培训

态度培训是针对销售人员而设定的,也是销售人员职业培训的首要内容。销售人员的职业态度包括了人生态度、事业观、敬业精神、企业忠诚度、工作理念等方面的认识状态。销售人员的职业态度是影响销售人员业绩以及工作能力最重要的因素。这是因为销售工作是被拒绝、高失败率、压力大、极富挑战性的工作。

因此,在恶劣的市场竞争环境下,态度是销售人员工作动力最重要的力量源泉,没有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强烈的事业心、高度的责任感和超强的受挫力,再强的能力和才华都是谈不上的。

(四)提升培训项目针对性

公司要进行投资收益率的计算,公式为:投资收益率=(培训收益/培训成本)×100%。如果收益率很低,那么公司的投入即为枉费。

所以,公司要提升培训的针对性,而不是一味地追求培训项目的数量。现阶段,该公司还可以通过实例讨论研究、角色扮演和情景模拟的方式,这样可以让员工实际进行专业技能的操作运用,尤其职员总体人数不多,所以这些方法可操作性很强。

组态实训总结篇7

关键词:新员工 入职培训 操作 策略

一、以细致有序的整体安排,渗透教育,培养新员工严谨的工作作风

公司新员工的来源主要是院校毕业生,与提升专业技能相比,初入职场的新人更重要的是解决心态和思想问题,即从学生人到职业人这样一个职业心态的建立与转变。公司新进员工180余人,而公司现有人员总数仅75人,人力资源工作人员仅3人,如何通过入职整体工作安排展现公司精细管理、严谨工作作风、“用心做事追求卓越”的核心价值观,从而及时向新员工传递正向积极的企业文化,成为公司管理新课题。因此,将项目制管理方式植入新员工入职整体工作安排,以人力资源部为总责任单位,分报到、培训两大任务,又分别细化为联系学生、食宿后勤保障、报到地点准备、欢迎横幅、发放明白卡、发放生活用品等17项报到任务和军训、欢迎会、公司概况介绍、企业文化、安全教育、规章制度、生产工艺流程、现场参观、拓展训练、文体活动、入职培训总结等33项培训任务。每一项任务按照PDCA循环,明确时间节点、质量要求、负责人、检查人、完成效果、后续改进措施等内容,最终通过一个个单项任务的完成确保整体入职工作的有序高效,通过问卷调查赢得新入职员工94.8%的满意评价。

好的开始就是成功的一半。根据首因效应原理,新员工在与企业一开始接触就能够感受到正向积极的信息,那么这种影响将是积极而且深远的。企业工作作风的传承、价值观的传递,关系到公司持续发展问题,关系到新员工工作素养的形成问题,因此要不遗余力通过各种方式在各种场合下进行渗透式教育。

二、以丰富多彩的课程安排,潜移默化,建立新员工的融入感归属感

为使入职培训不拘于形式,培训内容更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在入职培训授课形式上涵盖授课式、座谈式、参观式、户外军训拓展等,在课程内容安排上包括开班仪式、公司概况、企业文化、管理规章制度、生产工艺流程、安全知识、现场参观、新老员工座谈、军训、拓展训练、入职培训总结表彰等。其中,军训,请驻地部队教官进行军事化训练,锤炼新员工令行禁止、训练有素的良好作风和坚韧顽强、勇于担当的工作作风;拓展训练,训练的各个环节要求团队成员积极参与,通过拓展项目培养新员工责任感、团队精神、执行协作和感恩;公司概况,以专题讲座形式,请公司高层参加,介绍企业基本情况、所处自然环境、发展愿景,拉近员工距离、增强员工职业信心;现场参观,通过参观办公环境、生活区环境和装置建设生产环境,增强新员工对公司整体感性认识;迎新座谈会,使新员工感受到受欢迎,通过新老员工充分接触、相互交流、消除陌生感,增强新员工归属感从而促进健康成长;撰写培训总结,总结内容包括新员工对培训的收获、对企业的感受,是否存在问题以及相应建议,让员工感受到公司的重视。

新员工入职培训,是一个组织帮助新员工轻松愉快地进入并适应新的工作岗位,从而渐次将其从局外人转变成为组织人的过程。因此新员工入职培训内容的合理设计,有助于新员工从心理、态度、身体、形象等各方面做好进入工作角色的准备。

同时,公司实行双导师带徒制,每名新员工不仅有一位传授岗位工作技能的导师,同时公司还指定一名中层以上人员充当成长导师,从生活、思想、工作等方面关心、关注新员工,帮助新员工尽快适应企业工作环境、适应公司生活。

三、以精心设计的形式安排,引导规范,树立新员工的责任意识和团队精神

新员工入职培训期间,随机分组,通过讨论和自荐方式产生班长和各组组长,确定组名。要求各组自主管理,课堂纪律、打扫教室卫生、参与活动等。同时以各组为单位,将新员工纪律情况、课堂表现都与小组得分挂钩:组员迟到、缺课的,减小组得分;课堂积极发言、积极参与活动的,加小组得分;入职培训考试以小组平均分排序,进行加分。最终,按分值高低评定优秀团队,在入职培训总结表彰会上进行表彰。

组态实训总结篇8

一、实训前的准备工作

(一)学生分组

将参加实训的学生按每组5~7人分成若干个实力相当的小组,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建立模拟公司,分组的关键在于教师要根据学生不同的特点安排其担任公司中不同的重要职务,在实训过程中可以根据实训表现转换岗位。学生成功分组后,教师应该更多地强调团队合作精神和凝聚力对企业经营的重要性,让学生还未实际操作就提前感受到实训的仿真性和竞争性。

(二)提前预习

中职学生学习能力和理解能力相对薄弱,虽然高一、高二阶段有专业及相关知识的部分积累,但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有限,再加上在有限的实训课时内消化理解并运用一系列运营规则进行企业经营的难度很大,因此教师应该在开课前1~2周将企业背景资料和运营规则发放给学生,让他们提前消化理解。此外,在开设模拟实训前,教师可以要求每个小组的学生设计出本企业的总体战略规划,制定粗略的财务预算,这些都有利于后续教学过程的顺利开展。

(三)制定制度

一般情况下,中职学生通常需要30个课时才能基本完成一场企业经营模拟实训。为提高模拟教学的效果,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必须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比如沙盘教学管理制度、出勤制度、实训室管理制度等。制度的严格执行能够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管理能力、时间观念等,这些都是实践工作中最基本的职业素养。

二、实训组织过程

(一)课程引入

实训前需做一个简单、时效性强的课程引入,让学生明确该课程的定位是对所学专业理论知识的动态应用和升华,其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这样有助于提高他们实训的目的性和自觉性,使学生在实训的过程中有意识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企业运营规则介绍

企业运营规则有八项:(1)市场的划分与市场准入;(2)销售会议与订单争取;(3)厂房购买、出售与租赁;(4)生产线的购买、转让、维修与出售;(5)产品的生产;(6)原材料的采购;(7)产品研发与ISO认证;(8)融资贷款与贴现。教师须对运营规则及相关知识做适当介绍,在介绍规则过程中,切忌介绍得过分详细,只要学生了解需完成的任务即可。

(三)企业初始状态的设定

教师先为模拟公司预设外部经营环境体系和内部运营参数,让每个团队都拥有相同竞争起点的企业运营资源。例如,每个企业开局都只拥有70万的初始资金,当学生各司其职明确任务后,他们都能更清楚地认识到企业将来的发展直接与团队的经营合作和策略息息相关,让学生感受逼真的实战气氛。

(四)企业经营沙盘模拟实战阶段

第一,学生——实战的主体。实战阶段是本实训课程的主体,由学生自主完成。学生分组所在的每一个公司利用初始资金自主筹建企业,包括购买或租用厂房、购置生产线等,然后进入正常的生产经营流程,进行广告投放——选订单——原料采购——生产——销售等一系列日常经济业务处理环节。随着资金流和信息流的变化,经营者要不断调整经营策略,团队成员既要各司其职又要紧密合作,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在实训过程中得到充分培养:营销总监要根据生产总监提供的企业生产能力分析报告决定广告投入多少,拿下多少订单;采购总监要根据生产总监的生产计划决定采购原材料的时间、数量和批次;生产总监还需要关注企业生产能力(生产线的配置)能不能和订单、原材料相匹配;财务总监一方面要负责整个生产、采购、营销活动设计的收入与支出,另一方面还要考虑企业发展扩张过程中所涉及的融资与贷款的问题;在上述所有的活动中,CEO全面沟通协调,在整体上对企业运营进行控制和掌握。总之,学生将平时所学的财务管理、商品采购、市场营销的理论知识在企业模拟经营的过程中进行了实践性应用,专业综合素质得到明显提升;在经营过程中,学生相互之间共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紧密合作,他们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团队精神都得到充分培养,这些职业品质都将有利于他们将来的就业和创业。第二,教师——实训的调控者。企业经营模拟沙盘最大的优势在于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的实际操作是课程的主体。同时,教师也要不断地进行角色的转变,对课堂实施有效地调控:在开局环节,教师要作为投资人给每个小组创设相同的企业背景,给予70万的企业运营资金,为各企业构筑市场平台;在企业进行广告竞单、原材料采购、产品销售等环节,教师既要正确操作后台,控制节奏,又要在兑换平台将原材料、产品和货币进行对等交换,让运营规则在实际操作中得到有效运用;在企业需要扩大产能或流动资金缺乏时,教师还要作为银行代表为各公司提供贷款服务;当公司面临破产危机时,教师还要充当“财务顾问”的角色,给予业务指导;当公司内部决策出现分歧的时候,教师要充当“公关”的角色,进行有效地情绪指导及调节工作;动态的实训过程中,学生会因偶发事件而产生瞬间的灵感,教师此时要充当“分享者”,要善于将这些技高一筹的经营策略进行适时和实时的分享;课堂的实训累计时间长,有的学生不免有厌烦散漫情绪,此时教师还要充当“调动者”的角色,利用小组发言、组内合作和累计积分的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总而言之,教师的专业综合素质和课堂操控能力至关重要,是产生良好实训效果和突出实训亮点的关键。

(五)实训总结和实训成绩的评价

推荐范文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