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信息技术课堂管理8篇

时间:2022-02-26 12:21:36

信息技术课堂管理

信息技术课堂管理篇1

一、信息技术课堂管理现实情况

信息技术课堂管理涉及多方面的问题,对于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分类,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教学内容脱离学生生活实际:信息技术课上的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没有较大联系,加之没有中考、高考压力,学生感觉学会学不会对自己没有太大影响。2.计算机软件、硬件故障问题:计算机软件、硬件的运行通常是不稳定的,几乎每次上课都会或多或少有些问题出现。3.教学方法不当:技术科类的教学不同于传统科目,需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至于怎样合理安排理论和实践,通常每位教师根据经验安排教学,难免会出现不妥之处。4.学生水平参差不齐:技术比较熟练的学生做完后无事可做;水平比较低的学生做不出来。5.课程地位问题:学生认为上信息技术课就是来放松的,作业完全凭兴趣来做。说起来重要,学起来次要,考起来不要。

二、信息技术课堂难管理的原因

信息技术课堂管理出现诸多问题,原因很多,有信息技术课程本身的原因,也有学生的主观原因,也有我们信息技术教师个人能力的原因。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高考指挥棒决定了信息技术课程处于次要地位

国家近年来很重视信息技术学科的发展,陕西省将信息技术纳入了学业水平考试科目,但由于高考等评价机制的影响及长期以来形成的观念,该学科依然被认为是小科目,在一些家长和学生眼里处于次要地位,用一些学生的话来说,上信息技术课就是用来放松的。同时,在一些学校,信息技术课的成绩不参与总分的计算,影响着学生对该课程的重视程度。

2.信息技术课程授课环境的问题

信息技术课作为“技术课”,其授课多在计算机房进行。机房学习环境不同于教室,机房里的各种设备,计算机与互联网连接等因素使学生易于联想到网吧、互联网。另外,信息技术课一般是一周一节课,学生在新的环境需要适应,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

3.教材内容设置问题

新课改后,高一的信息技术重点是强调基础,但不再罗列软件的操作和功能的介绍,而是要求学生综合利用软件工具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但是这里的“实际”问题往往因为信息技术飞速发展而过时了。这样的教材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令学生感到枯燥无味。

4.教师的教学和管理能力有待提高

相比于其他学科,信息技术教师往往身兼数职,教学以外的工作占了很大比例,有的甚至以教学以外的工作为主,这样造成教师的教学方法不当以及教学管理能力不足。面对自身教学管理能力的不足,教师不能专注于课堂教学,不能静下心来进行学习和总结。长此下去,也调动不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提高信息技术课堂管理水平的方法

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优化计算机软件、硬件环境

信息技术教师要根据现有的软件、硬件环境,尽最大可能发挥机器的作用。上课前及时维护计算机,确保软件、硬件环境的正常、稳定运行。如果确实因为条件有限,不能保证每个学生都可以上机,建议采用轮流上机的制度。安装电子教学软件,以方便学生广播、监控及发送文件等。

2.精心设计教学,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材的内容相对固定,往往能适合较多地区的教学情况,又往往不能适合一些地区的教学情况。如何把教材内容进行修改,如何把枯燥的教学内容生动化,教师需要精心设计教学。

3.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

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日新月异,每个教师需要不断学习新知识和运用新的思维方式,总结新的教学方法,以适应新的教学需要。实践和思考是根本的途径。

信息技术课堂管理篇2

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学生课堂意识非常薄弱。

课堂是教师与学生共同的舞台,也是实施教育教学的主战场。学生脑海里的课堂,一向是整齐的课桌,庄严的讲台,醒目的励学标语。可进了信息技术课堂,情况便发生了变化。到处摆满了电子机器,鼠标,键盘,显示器,这些都显然与其经历过的课堂大相径庭。在教师授课的过程中,更有一些难以避免的情况,比如教师演示的过程中,学生认为机器故障,喊教师修机器;机房内嘈杂的机器声响,偶尔学生敲击键盘,学生低头交头接耳等。这些情况无不透露出,学生课堂意识的淡薄。

那么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如何让学生树立起课堂意识,避免一些无意识的扰乱课堂秩序的情况发生呢?

1.立足学科,以学科文化熏陶人

由于信息技术未列入高考考试范围,这一点,使得学生在潜意识里,轻视信息技术学科,继而在课堂上无心恋学,即使对此感兴趣的同学,也只会觉得只是好玩而已。此时,如果我们采取一些简单的做法,也会在学生内心产生较大的影响。例如,可以在机房里张贴一些信息技术发展史上著名的人物介绍,或者在计算机里有意地存储一些与学科有关的新技术、新发展供学生浏览等。这些做法,会让学生在认识上树立学科意识,转化成课堂学习的动力。实践证明,这是最值得我们去做的,会促成学生自发的学习氛围。

2.精心准备,重视课堂环境

信息技术教师,是教育信息化的先行者。我们可能承担着比较多而琐碎的任务。但这不能作为我们慢怠课堂的借口。实际上,在课堂教学的前期,不仅要进行教学设计的思考,更需要从课堂的角度去完善课堂环境。我们不能因为一些小问题而导致课堂教学无序或中断,要使课堂像个课堂。不要无视地面的脏乱,不要让学生进入教室却发现桌椅杂乱无章,更不要让机器持续几节课无法使用。要想使学生重视信息技术课程,首先要给他们一个整齐,洁净,正常的教学环境。

二、重点细节常规化

信息技术课堂中,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加强课堂管理,一些必要的细节实施,往往成为关键。课堂管理,是由一个个微小的细节体现出来的,没有这些细节,就不能形成课堂管理的整体框架,课堂显得自由化。如上课伊始是否有起立问好的仪式,迟到的处理,课堂举手提问,机器问题的处理等。我们需事先充分考虑这些课堂细节,时时关注这些细节,逐步使学生养成信息技术课堂的行为习惯。这些管理的细节,并不需要成为确定下来的、大量的行为手册。实际上,我们只要在一些重点细节上稍加注意,持之以恒就可以了。笔者曾在网络上看到,有的教师,将课堂管理的细节,归纳总结得很仔细考虑得很全面,甚至连学生手脚的摆放都规定了位置。这大可不必。只要课堂的管理框架大体形成就可以了。如果将制度、规定复杂化,不仅牵扯了教师的精力,也使学生产生抵触情绪。

以下列举了一些笔者认为比较重要的细节。

1.上课、下课的仪式;

2.举手提问;

3.机器故障处理方式;

4.随意下位问题;

5.迟到处理;

6.适时提出疑问问题;

7.课堂同学讨论交流方式;

8.学习时间玩游戏的处理;

这些小小的细节,是我们组织课堂,管理课堂的前提。细节的实施,关键在于要常规化。只有教师时时以此要求学生,必然使学生的行为习惯得到养成,形成课堂中的一些自觉行为。这也促进了我们课堂教学的顺利实施,是课堂管理中的基础所在。

三、开放媒体规范化

开放媒体的使用,一向是信息技术教师一个头痛的问题。因特网,校园网,网络教室讨论环境,这些开放的场所,绝大部分同学,都极感兴趣。甚至拿上网作为上课的目的。然而,网络这个多元化的虚拟世界,充斥着迥异的价值观,如果不加以规范化的管理,一些垃圾信息会对学生产生巨大消极影响。

加强开放媒体管理,给学生一个纯洁的课堂环境,是我们必须要做的。这一非常重要的工作,不可轻视。除去发现学生已在这方面出现问题要坚决处理之外,作为课堂管理的一部分,我们应从更多角度,加以预防和控制。

1.有限上网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为防止学生关闭某些进程,上网玩游戏行为的发生。要控制外部网络上网开关,根据学生学习情况或实际需要进行适度开放。具体可以通过软件或者硬件的方式解决。软件可以用一些路由软件来实现。这些软件可以实现3种规则:

(1)切断外网;

(2)浏览部分事先设置的网站;

(3)开放网络。

显然第二种规则比较适合我们的情况。但是,学生需要一个丰富的网络,仅仅设置几个网站,显然满足不了学生的兴趣。其实,真正的教学里,大家很多时候都会给学生一个开放的网络,这就需要我们更多注重下面一个问题。

2.监控

网络开放,教师不能撒手不管。一旦开放,监控一定要跟上。我们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软件的桌面监视功能实现,或者直接在学生中间巡视。只要事先做过了教育,又有教师的监督,学生上网行为就会规范化。当然,我们对那些问题学生,要坚决批评,不能姑息。网络里的暴力,黄色,各种垃圾信息,直接威胁到了青少年身心健康,如果在信息技术课堂上,管理不善,后果不堪设想。

所以开放媒体的使用,要规范化,不能甩手不管。这也是信息技术课堂管理一个非常重要的独特方面。

四、课堂组织严格化

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技术性、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课堂上处处体现着师生的相互交流和学生之间的默契合作。这些特点,使得我们在组织课堂教学时具有较大的灵活性。我们可以进行一些探究性学习,合作式学习,作品比赛等课程形式。除了对这些课堂内容的精心准备之外,我们要对其组织严格化,不能随意行事。有些课,教师虽然给学生指明了合作学习的内容,但是并没有具体进行组织,任学生任意组合,自行完成任务,制作作品。这必然导致学生在课堂上无组织,随意起来。甚至有的同学并没有去完成任务,而是乘机做与课堂无关的事情。这种情况的出现,并不能过分地责怪学生。如果我们把课堂组织细化,时刻关注学生,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进来,都有具体的任务做,就不会出现上述问题了。

例如在总结网页设计学习的课程中,合作制作作品是个很好的方式。单从课堂组织来说,是需要教师时刻关注的。并不是说,划分了几个组,给予一些资料,提出几个主题,就了事了。我们要维护好课堂的秩序,让学生在有限度的自由中完成任务,不能放任。有些同学会跑到别的组,去看别人做的怎么样,发表看法。还有的学生,借机松散起来,在课堂上任意走动。有的学生,打开游戏开始玩。课堂显得非常混乱。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要深入到各个小组,了解情况,帮助学生组织分工,监督学生的行为。力图做到气氛好而课不乱,合作学习不流于形式。

总之课堂组织需要严格,不能时松时紧,时强时弱。

五、奖罚分明

这是课堂管理必须体现出来的原则。课堂是个学习的殿堂,要维护她的严肃性。这和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不矛盾。无规矩不成方圆,课堂管理也是这样。对于表现突出的学生,要给予表扬,对于那些违反课堂纪律,干扰课堂管理的同学,决不能不予追究。一旦放任了一个,不久就会蔓延开来,无法收场。我们信息技术教师,一定要坚持原则,下决心,维护好课堂的秩序,管理好课堂。只有这样才能给我们的教学以良好的环境。

年轻的信息技术课程给传统课堂教学增加了生机与活力,而信息技术课程实施大部分还取决于课堂。加强信息技术课堂管理,提高信息技术课程实施的有效性,是值得我们认真研究的问题。相信在树立起学生的课堂意识,注重细节的管理,掌握好开放媒体的使用尺度,严格进行课堂组织,维护好课堂的严肃性,会使我们的信息技术课堂具有相当的吸引力和出色效率。

参考文献

[1]李薇,李子运.信息技术课堂管理策略探究[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08,5

信息技术课堂管理篇3

此外信息技术课堂管理中还有其他一些问题,如学生的操作水平参差不齐,学生家上机操作时间很少,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深思。信息技术课堂管理中出现如此多的问题,原因是什么呢?笔者分析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一是教学环境不同于其他学科。信息技术课大多是在机房上课,学生所面对的不是教师而是电脑,教师在讲台上操作演示、讲解等,不能注意到每一个学生的行为。另外与教室里上课相比,机房中出现的很多干扰因素,环境也更为复杂,如电源安全,机器保修等,由此纪律问题也更多。二是学生操作水平两级分化严重。由于每个学生的家庭背景、经济条件、学习能力等不同,造成学生信息技术操作水平的也是参差不齐。特别是在我们农村,这种差异会更明显,家中有电脑的学生可能学得更快,而家里没电脑的学生可能连鼠标都没有熟练掌握单双击,还需要个别辅导。这直接导致的结果就是:教师不可能在教学中搞“一刀切”、“大锅饭”,要根据学生具体实际来设计教学。

三是评价制度有待完善。评价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和方法,对教与学的过程进行测量、分析和评定,对教学效果做出的价值判断。通过评价,学生可以知道自己学习成绩的进步,会产生自豪感,提高学习兴趣,增强学习的自信心。一个好的评价可以激发教师和学生的内在动力和需要,起到激励先进、鞭策后进的作用。然而在实际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上交来的作业不能及时评价或者全部评价,久而久之打击学生积极性。信息技术作为一门辅课存在,学生、学校甚至信息技术老师对其的重视度不够。现在等级考试取消了,中考也不加分了,也没有什么阶段性考评,老师们顿时感觉负担减轻了,对学生不会有如中考科目那样苛刻的要求。当然还有一些其他原因导致信息技术课堂不容易管理。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应对策略是什么呢?我们常常认为课堂管理是为了建立课堂秩序。其实,课堂管理秩序并不是课堂管理的目标,课堂管理有三个目标:一是争取更多的时间学习,二是争取更多的学生投入学习,三是帮助学生自我管理。为了使课堂的管理更加行之有效,教师可以采取以下几个措施:措施之一是加强课堂纪律的管理。良好的课堂秩序是进行有效教学的重要前提,我们应当在上课前向所有学生公布机房的纪律和规则,再就是和学生讨论遵守或者无视课堂规和程序的后果。此外,对于表现较好的学生给于微笑、表扬或者奖励等。对于规则的破坏,可以使用一些惩罚,如打扫机房等。

措施之二是重视教学设计,合理组织上课。首先,在教学设计时,教师可以事先了解一下学生已有的信息技术操作水平以及他们喜欢的东西等等,在教学资源的选择时可以选择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应注意培养学生广泛的认识兴趣。其次,教师要因材施教。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可以安排多个任务进行分层次教学,操作水平较差的学生可以做基础题,好点的学生可以做提高题、挑战题等。措施之三是完善评价制度,运用多种评价机制。信息技术教学评价需要综合考虑,要进行形成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等。一方面要有“全程的评价观”,即教学设计阶段就对教学过程中和教学后计划实施的评价提前进行系统规划和准备,使对评价的规划成为教学设计和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评价要注重于实际操作,因为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学科。信息技术教学不只要进行理论性教学,而且要进行实践性操作教学。信息技术课教学评价尽可能科学地、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把一些难以量化的外在因素降到最低。

信息技术课堂管理篇4

一、小学信息技术课课堂管理的必要性

1.课堂管理是信息技术课顺利进行的基本保证

著名教育家赫尔巴特早就指出课堂管理的重要性:“如果不坚强而温和地抓住管理的缰绳,任何功课的教学都是不可能的。”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如果没有良好的课堂秩序,意味着课堂中的大多数学生都不清楚教师的要求,无法集中注意力进入学习。在这种情况下,任何教学设计都无法按计划实施,课堂效果也无从谈起。有力的课堂管理是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保障。对于信息技术课来说,课堂管理同样是课堂顺利进行以及取得较好教学效果的基本保证。

2.小学生的年龄特征给课堂管理带来困难

由于年龄的原因,小学生的注意稳定性较差,注意力容易分散,特别是低学段的小学生,注意力保持时间较短,而且没有形成必要的课堂行为习惯。如果课堂管理不善,容易造成课堂秩序混乱,形成“一锅粥”的局面,导致教学活动无法顺利进行。

3.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环境的特殊性增加了课堂管理难度

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活动大多数在机房进行。机房对于小学生来说新鲜度较高,机房里的各种设备尤其是每人面前的计算机及安装的各种软件等与普通教室差异较大的因素都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刺激,较容易分散学生注意力。从课时安排来看,信息技术课一般是一周一节,这更增加了学生对机房环境的“新奇”程度,延长了学生对信息技术学习环境熟悉的时间,不利于学生注意力的集中。同时,新的环境可能会对学生在传统教室环境中已经形成的行为规范造成冲击,对于还没有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低学段小学生来说,机房学习环境更纵容了他们的不良行为,信息技术课课堂管理更是难上加难。

二、小学信息技术课课堂管理的策略

理想的信息技术课课堂不是全体学生鸦雀无声,但应该是井然有序、和谐向上的。师生、生生之间互帮互助,课堂气氛热烈、激动人心,学生积极地探索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已有课堂管理理论的基础上,综合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以及小学生的特征,本文着重从规范学生的行为、吸引学生注意力和创设合理学习环境三个方面构建小学信息技术课课堂管理的策略。

1.规范学生的行为

规范的学生行为是有效课堂管理的重要体现。根据行为主义学习论的观点,行为是一种看得见、摸得着的客观实物,而且是可以塑造的。对于缺乏课堂经验的小学生来说,提高课堂的有序性应该从规范其行为开始。规范学生的行为可以采取告知行为规范、示范动作和强化行为三个步骤进行。

第一步,告知行为规范。有研究表明,教师明确对学生的具体要求并阐明要求的目的,能够使学生更好地遵守纪律。许多情况下,小学生课堂行为不规范是因为他们不知道应该怎样做。在学期之初,教师应该向学生明确表达在机房中的行为期望,为规范行为打下基础。比如,可以把一些重要的行为规范进行板书,引导学生齐声朗读并解释原因,以此引起学生的注意并加深印象。

第二步,示范动作。新的行为一般是从模仿开始的,对于课堂上的某些关键行为教师可以进行示范,给学生提供模仿的对象。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特别对于低年级小学生来说,语言描述远远不如形象示范来得更直接,更具体。因此,正确动作的示范对规范学生的行为是有效的。比如,教师把有秩序、安静地进入机房或者轻拿轻放板凳的行为进行示范,能够加深学生对规则的理解并自觉遵守。

第三步,强化行为。在告知行为规范和示范动作之后,还需要不断强化,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强化可以分为对正确行为的奖励和对错误行为的惩罚。“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我们应该注重运用奖励从正面引导学生的积极行为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比如,对课堂表现好的学生奖励五分钟游戏时间;对于违反行为规范的学生给予关闭显示器十分钟的惩罚,严重时可剥夺其操作计算机的权利。强化时应该把奖励和惩罚的原因与学生的行为密切联系。

2.吸引学生注意力

人的注意力资源是有限的,当学生的注意力被学习内容所吸引时,课堂秩序势必会好许多。吸引学生注意力包括两层含义:一方面,把学生的注意力从其他事情吸引到学习内容上来;另一方面,保护学生现有学习注意力不被分散。

首先,信息技术是一门操作应用型学科,教师应该在课堂上布置有趣的、具有实用价值的学习任务来激发与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创设真实的情境,要求学生通过应用技术解决实际问题,或者采用角色扮演等教学模式。

其次,小学生发育及成长环境的不同导致其信息技术能力差异较大。教师布置学习任务时要注意层次性,兼顾课堂上的每一位学生,使每一位学生都被学习任务所吸引,有事情可做,不规范行为发生的几率自然会小许多。

再次,教师要把握讲课的时机,以减少学生分散注意力的机会。对于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应该根据学生的特征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比如,对于低年级小学生来说,一般不要试图上课之初讲授新知。因为学生刚刚从传统教室进入机房,需要一段适应的时间。如果利用有趣的教学课件或者与学习内容有关的游戏来吸引学生注意力,学生会免受其他无关刺激的影响,进入一种学习状态或者准备学习的状态。等学生比较安静时,教师再强调一些知识点。对于中高年级的小学生,则要抓住课堂的前5分钟和最后5分钟,一般要争取在上课初向学生清晰地布置明确的任务,尽量避免在上课过程中打扰学生进行讲解,因为这样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使学生停下手中的操作来听讲。充分利用课堂的最后5分钟进行总结,帮助学生巩固和印证所学到的新知识,加深印象。

最后,教师最好规定一些特定的课堂纪律信号,通过特定信号快速吸引学生注意力。平时训练学生收到信号时迅速做出教师所期望的行为。比如,当听到教师拍手三下时,学生跟着拍三下手,同时保持安静,眼睛看老师。特定信号的使用能够提高课堂效率,常常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创设合理的学习环境

信息技术学科特殊的学习环境(计算机房)给课堂管理带来了一定的困难,采取措施预防不规范的课堂行为是十分必要的。

第一,安排男女间隔式座位。因为性别不同,同等条件下男女学生的信息技术操作能力存在差异。一般地,男生对操作技能接受的速度较快。根据经验,如果三个以上男生邻座,课堂不规范行为发生的几率会高出许多。男女间隔式座位不但会减少课堂不规范行为,还可以通过合作学习弥补男女生之间的差异。

第二,课前确保计算机运行良好。信息技术课课堂计算机是学生的主要操作对象,如果上课过程中过多的计算机出现故障,就会打乱学生的基本学习环境,诱发学生的不规范行为。因此,上课前应调试好每一台计算机,为学生的顺利学习打下基础。

第三,组织合作学习,使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得到帮助。因为学生之间的差异以及机房内过多的无关刺激,在教师讲完新的知识后部分学生不知所云的情况是不可避免的。对于这部分学生除了给予一定的“惩罚”外还要及时进行帮助,使其不断体验成功,否则他们会越落越远,最终成为课堂秩序的“破坏者”。

第四,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大量研究表明,师生关系的质量会影响学生的课堂行为。对于小学生来说,信息技术课程的某些教学内容是比较枯燥的,比如指法练习、某个软件的使用等,如果教师过于严厉,师生关系过于紧张,那么学生可能在课堂上经常受挫,久而久之便会放弃学习。反之,如果教师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对学生的每一次进步给予表扬和鼓励,使学生不断体验成功,那么他在课堂上会越来越关注学习,在这个过程中良好的行为习惯逐渐形成。

小学信息技术课课堂管理对提高课堂效率有着重要的意义,以上策略是笔者根据已有研究成果并结合课堂的具体特征提出的,在实践中取得了一定效果。对信息技术课课堂管理理论与实践进行深入探索和研究无疑会推动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美)戴维著.课堂管理技巧[M].李彦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信息技术课堂管理篇5

一、教师要有认真的教学态度

中小学的信息技术课有一定的特殊性,就是上课的时候离不开计算机,而不少学生对计算机的兴趣要比对老师的兴趣高。如何才能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就成了摆在我们所有信息技术教师面前的最大课题。管理好课堂是开展教学的前提,如果一名教师连课堂都管理不好,那他的教学过程实施起来必定会困难重重,教学效果也会大打折扣。管理好信息技术课堂首先要求教师以认真的态度对待每一节课,这样才能感染到学生,使学生认真学习。

二、要制定一套完整的制约机制

信息技术课不能像其他学科一样留课后作业,所有练习都得在课堂上完成,加上课时相对较少,所以如何保证课堂教学效率显得尤为重要。要保证课堂效率,必须要制定一套完整的制约机制。基于本学科的特点,笔者在课堂上采用了“任务驱动式”和“自主探究式”的教学方式,即每堂课都交给学生一项任务,明确告诉他们,这堂课只要完成这个任务就可以了。但是仅仅布置任务还不够,如果教师只布置任务,却不检查学生的完成情况,久而久之学生也不会认真去对待这些任务。所以教师必须要对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进行有效性的评价,每堂课必须认真检查每个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并做好记录。一段时间后再根据自己的记录进行总结,向那些经常不完成作业的学生提出警告,或者进行单独谈话。对于有进步的学生还要及时表扬他们,这样才能够激励他们去做得更好。每节课完成的任务还可以作为平时成绩记录在案,学期结束与期末考试成绩挂钩。笔者上第一次课时就告诉学生期末成绩的评定办法:平时成绩占60%,期中考试占20%,期末考试占20%。这样在教授新课的时候,学生为了完成每节课的任务,必定会认真听讲,课堂管理自然就不必教师费心了。

三、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是保证课堂管理有效性的关键

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课堂管理能力以及人格魅力等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教学效果。所以教师在信息技术课上的表现非常关键。

1.了解学生,认真备课

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精心设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课前的精心准备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必要前提。在教学设计中,首先要注重情境的设计,使学生从一开始就保持浓厚的兴趣。其次要注重任务的设计。在设计情境的同时,可以设置不同的任务,这些任务都是围绕情境展开的,任务环环相扣,贯穿课堂的始终。这样可以不断激发学生的成就动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加强教学反思

教师要对自己上过的课进行回顾和评价,并把它记录下来。课后收集学生对课堂的意见,了解学生的想法和需求,及时对教学进行反思。反思可以帮助教师挖掘和梳理出其中蕴含的规律,进而帮助教师构建一套属于自己的理论体系,并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3.提升教师自身素养

在日新月异的当今社会,知识的发展变化也是非常迅速的,所以作为教师,就应该多读书,了解本学科最新的发展动向和改革成果,不断地丰富自己、充实自己。同时,还要向学生学习,学习学生的优点和长处,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从而掌握学生特点。这样,才有助于自己的进步和提高。

五、依靠技术措施营造纯净的课堂环境

信息技术课堂管理篇6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课堂管理

信息技术教师是学科型教师,不仅要有良好的专业技术知识、熟练的操作能力,而且还要有很强的班级管理能力。因为信息技术教师所教的班级较多,计算机教室就是一个公共场所,每一节课都会有不同的班级进出,所以信息技术教师教学工作中最头疼的一件事情就是在机房上课时的纪律问题。面对学生为数多,接触时间少,不少同学姓名也叫不出来,深入思想辅导教育难以落到实处,遇上一些不听话的学生,总不能因少数几个耽误大多同学的学习机会,因此难免会感到课堂纪律不尽如人意,自己又累得要命。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根据自己平时的实践,本文笔者认为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课堂进行全方面的定位

计算机教室跟学生平时上课的教室不同,随意性很强,所以每个班上课时就要根据学号固定好座位,这样学生才会爱护暂时属于自己的计算机,并且即使有问题也能快速的找到是哪些调皮捣蛋的学生所为。还有一部分学生经常把零食带到机房来吃,最可恨的是垃圾袋丢到主机后面那些最隐蔽的,又是最难搞卫生的地方,很是让人生气,针对这个问题我苦恼了好久,一次偶然的机会,一个学生说:“老师,进教室之前先让学生把零食和垃圾放在门口,等下课再带走,学生没有零食吃就会好好的听课!”。这是个好主意,以后每上课之前我都会把一个盒子和垃圾桶放到门口,来上课的学生把所带的东西放到相关的地方去,这样做了一段时间后,发现即使不提醒学生,他们也不会带垃圾进教室了,机房卫生明显改善。

二、激发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信息技术是一门可以动手实际操作的学科。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是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完全依据教材介绍的知识对学生进行教学,让学生掌握粗浅的知识后就反复不断地作同样类型的练习,那么学习就会变得枯燥无味,久而久之就会降低学生激发出来的那一点点学习兴趣,以至成为一种新的学习负担。如果不及时调整,学生就可能做起小动作,甚至开始捣乱。这时候就需要教师在备课过程中深挖教材,改变教学策略,让教学过程更有吸引力。最好是采用任务驱动式的教学,让每一个同学都能亲自动手实践,掌握技巧。

三、精讲多练,集中学生注意力

由于信息技术课不同于其它课程,它的操作性很强,面对一些新事物,学生怎么能安静的听你讲太多的内容呢,所以能不讲的尽量不讲,让他们去实践、去操作,比你讲要见效得多。“精讲”,是指对于学生自己看得懂的、易理解的内容,教师少讲,甚至不讲,让学生自学;而对于一些较难的知识要有针对性地讲解,突出重点,抓住关键,突破难点,让学生掌握要领。“多练”,是指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参加实践操作,从而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学生实际操作时,教师加强巡回辅导,及时解决学生发现的问题。这样学生的精力就会集中到学习内容上去了。

四、加强课堂教学的师生互动

互动可以在小组合作中体现。小组合作实际上是一种优、差的合理搭配。在共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优生发挥特长,施展才能,差生尽其所能,学有所得。这实现了学生资源的共享利用。这种互动能够调动优、差生的积极性,将会明显的改善课堂纪律。

五、让学生融入到课堂教学中

要维持好课堂纪律,教师必须在学生心目中树立威信。而威信的树立又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素质。正所谓“H其师,信其道”。教师要随时走到学生的队伍中去,学生其实还是孩子,他们的自我控制管理能力还是有限的,只有随时融入进去,才能更好地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并且起到监督作用。

六、充分运用学科资源

信息技术课堂管理篇7

关键词 信息技术;课堂管理;优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6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3)30-0067-02

1 引言

课堂是由教师、学生及环境组成的复杂的社会系统,课堂管理主要是对课堂中诸因素进行有效的调控,采取适宜的方式与策略,以营造积极的课堂环境为基础,以师生的互动为中介,以促进学生的自我控制并最终促进课堂教学顺利实施为目标的过程。信息技术课堂管理是为提高信息技术教学质量而在课堂中实施的一切方法与手段。因信息技术是我国中学教育中的一门新兴学科,从1984年我国颁发《中学电子计算机选修课教学纲要(试行)》起,这门学科已走过了近30年的历程,其学科设置及授课环境的特殊性导致信息技术课堂中存在诸多问题。

2 高中信息技术课堂管理现状及原因

2.1 高中信息技术课堂管理现状

为了本研究的有效开展,笔者调研了湖南省长沙市某示范高中的信息技术课堂现状。该校管理规范,硬件设施齐全,师资力量雄厚,并且在高一年级采用分小班上课的方式开设信息技术课程。

尽管学校比较重视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教师也比较投入,但是,笔者在随堂听课的过程中,仍然发现存在一些不好的现象:上网浏览新闻、看视频、听音乐、打游戏、聊QQ、睡觉,还有学生在做其他作业……笔者随机选取的一个班级,发现在操作练习中,全班共28名学生,只有6名做课堂练习,其他学生都在做其他无关事宜。可见信息技术的课堂管理问题不容乐观,也不容忽视。而且信息技术课堂纪律有些混乱,存在旷课、迟到等现象,整个课堂学习氛围不足。

2.2 高中信息技术课堂管理不易的原因

导致上述现象产生的原因有很多种,下面进行简单归纳。

1)对信息技术课程重视不够,由于其不被纳入高考科目,使应试教育下的广大师生认为信息技术是“副科”。

2)学生特有的心理特点影响着其对待信息技术课程的态度。因高一的学生大都十六岁左右,处于青春期,有一定自己的想法,但是毕竟心理不够成熟,在情感与理智之间徘徊矛盾,逻辑思维不够严谨,心性不定。加之其他课业的压力,导致他们只是把信息技术课当作释放情绪的场所,无视教师的要求,处于青春叛逆期的他们甚至认为与老师对着干就是个性。

3)多媒体的教学环境、开放的网络管理为学生上课做其他事提供了便利条件。因信息技术的授课场所是在机房,也就是每位学生配备一台计算机,且计算机处于联网状态,这就使学生心心念念地想去上网,根本没有心思认真听课。而且计算机挡在学生与教师之间,阻挡了教师与学生之间面对面的交流。

4)教师对学生不够了解,因同一位信息技术教师一般都会带好几个班级的课程,一学期结束连学生的名字都记不完全,对每个学生的学习风格、性格特点更是不了解,没法做到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管理并达到各个击破的目的。

3 优化信息技术课堂管理的策略

信息技术是一门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强化学生动手实践操作能力的课程,它的影响潜移默化到学生的日常生活甚至将来的学习生活,所以提高信息技术授课成效是十分必要的,并且首先要从优化课堂管理做起,构建和谐高效的课堂环境。

3.1 学科定位准确,树立教师威信

信息技术教师首先必须自身对信息技术学科定位准确,明确信息技术课程不可或缺的地位并且努力捍卫自己学科的权威,不可人云亦云地认为信息技术是一门可有可无的课程,并且认真对待每一堂信息技术课程,注意经常反思,调节授课方式,活跃课堂氛围。

威信是教师综合素质的直观体现。著名的苏联教育家加里宁曾说过:“教师每天都仿佛蹲在一面镜子里,外面有数百双精致的、富于敏感的,即善于窥视出教师优点和缺点的孩子的眼睛,在不断地盯视着他。”教师的言语和行为,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甚至做人。而教师的威信不仅建立在教学工作上,还有教师的人格魅力,强大的人格被学生推崇和敬仰。所以,信息技术教师应该严格要求自己,仪表端庄,语言标准,精神饱满,教态真诚,治学严谨,树立自身威信,通过高超的业务水平和高尚的人格品质折服学生,使其自觉地服从管理。

3.2 优化课堂秩序,建立评价体系

课堂秩序是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和达成教学目标的有力保障,良好的课堂秩序可以维持课堂的稳定,降低教师的焦虑程度,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提高教学工作的效率。所以信息技术教师应该建立严格的学生课堂规范,在基本课堂规则的基础上,新加一些针对性规范。比如:对于随意设置计算机属性参数、故意损坏系统文件、不按照正确方法使用计算机等行为,应该给予一定的制裁或者批评。切记信息技术课堂中的秩序并非要求学生一直安静地听教师授课,而是在讲授的基础上进行自我动手操作,这样的课堂对教师的管理方式要求比较高,教师应该活跃课堂氛围,但是杜绝课堂混乱,避免学生打着讨论问题的幌子做其他无关学习、无关学科的事情。

合理的评价方式是提高课堂效率的有效方式。对于积极认真的学生,教师可以给予口头表扬,甚至物质奖励,还可以利用累积评分制。介于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大都争强好胜,分值较低的学生会自行进行比较并努力学习,达到学生自我管理的目的。

3.3 了解学生特点,组织学生协作

不同学生的学习风格、心理特点、个性发展需求等方面都存在差异,所以信息技术教师也应该像班主任一样了解自己的学生。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采用不一样的要求,比如完成难度系数不同的习题;不同学习态度的学生采用不一样的方法对待,比如对积极主动学习者以鼓励为主,对消极被动学习者以督促为主,对厌学者以劝导为主等;不同性格的学生扰乱课堂后采用不同的方式解决,比如私下谈话或不点名批评等。

因信息技术学科的特殊性,尤其是编程语言的学习过程中,由于一个标点符号的漏写或错写就会导致程序运行错误,并且大家的错误原因各有不同,而信息技术教师一个人无法检查太多学生的程序错误原因,所以可以以小组为单位(注意合理搭配小组成员),由小组内前两名编写程序成功者指导其他学习困难的学生编程。如此,既可以锻炼学生间的协作能力、培养团体意识,又可以锻炼学生的讲解能力,不至于使其学成死知识。因每次的指导者不固定,人人都有可能,这又很好地利用此年龄段学生好强的心理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其自觉不再扰乱课堂管理。

3.4 合理运用广播,适时限制网络

信息技术课堂中有实时广播系统,即教师在主控台控制学生的计算机。大多数教师在授课的时候一味地广播自己的课件或者自己的操作步骤,久而久之,学生会对这样的操作方式甚感疲惫。所以教师可广播个别学生的屏幕,注意应该选取具有典型代表的学生,比如他的错误是大家经常犯的错误所在,又或者他的程序有新颖性、创造性,等等。

对于网络,如果学生的计算机一直是不联网状态,那么第一是对资源的浪费,第二是对学生创新能力的限制。而如果学生机一直处于联网状态,那么在要求学生操作练习的时间里,部分不自觉的学生就会开始打游戏、聊QQ、看视频等。

为了降低这种现象的发生,教师可以将课堂时间合理分配,比如分为三个时段:

在第一时段内,教师讲授新课;

在第二时段内,教师给学生布置基本任务,要求学生通过完成该任务熟悉新授内容相关的基本操作,以消化和巩固本节课的知识和技能;

在课堂的最后时段内,教师可设计与所授新课内容相关的拓展性任务,留较多时间供学生思考和探索,在独立完成的过程中深化课堂内容,实现教学目标。

只有学生完成基本任务并提交到主控计算机上之后,才由教师为他开启网络完成拓展任务,在完成拓展任务的过程中学生可以自行上网搜材料(视频、音频、图片……),遇到难题可请教同学、请教老师,也可上网搜索指导方法,如此在无形中培养学生获取信息、辨别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4 结束语

开展信息技术教育,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个很好的途径。合理的信息技术课堂管理是提高信息技术教学质量的有效保障。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在充分认识课堂管理重要性的基础上,提高自身教学能力,合理应用技术服务课堂管理,不断提高教学管理的有效性,最终实现学生的自我控制、自我调节和自我管理。同时,要求教师充分了解学生,关注学生特点,采取分层分步教学策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促进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家访.课堂管理理论研究述评[J].课程·教材·教法,

信息技术课堂管理篇8

信息技术课大多数是在多媒体机房教授的,而教学环境以及其他外在因素的改变使得学生在课堂上的不良行为发生率高过了其他学科。出现了上课迟到现象,不带课本、鞋套现象,上课时QQ聊天、自带U盘玩游戏现象,甚至出现私自拔掉网线或切换用户以逃避教师机的监控和管理的严重现象。为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提升课堂品质,大多数教师在信息技术的课堂中追求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模式。但在真正实施的过程中,出现了不少事与愿违的情况。在小组合作学习时,学生间的交流漫无目的;在小组讨论、辩论时,因为意见不一致,讨论演变成两位或多位学生大声争吵的情况;还有当机器的软硬件出现故障时,学生在课堂上随意大喊大叫的情况等。这些不文明行为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课堂的秩序,阻碍了教学的开展,直接导致课堂效率的下降。因此,我们要究其原因,并有针对性地开展课堂管理,以保证课堂和谐有序地开展,提升教学的有效性。

二、现状原因有效探析

1.客观环境因素。由于上机实践的需要,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工作,都在温度适宜、清洁整齐、设备齐全的多媒体机房中进行的。离开语数英等学科授课的普通教室,让不少学生有一种暂时摆脱学习压力可以适当放松的感觉,从而降低了对信息课程学习的重视程度,影响了课堂的学习效率。同时,计算机机房的教学环境优越,信息技术课程少,上机有一种兴奋、激动的感觉,需要一定的时间调整,才能静下心来投入本节课的学习,又一次影响了听课效率。

2.思想认识因素。社会、家长、学生等各方面对信息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由于中考、高考的压力,大部分家长甚至部分学校领导为了升学率,都只关注文化科的成绩,给学生带来学习信息技术的负面影响,自然就影响课堂管理。信息技术学科作为综合实践学科的一个下属分支,无法直接体现在学生的升学问题上,因此,强烈地影响着各方面对这个学科的价值认可。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就会放松对课程学习的要求,缺乏学习的动力,大大增加了课堂管理的难度。

3.学生自身因素。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这个阶段的学生特别是初一年级学生,大多还体现出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好动、贪玩的性格特征,到了计算机机房更是“一发不可收拾”,严重影响了听课的效率。同时,在课堂练习或者自由探索实践的过程中,为了给学生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教师通常将网络打开,自觉的孩子自然是利用网络查找资料,探究问题。部分学生却不听老师指导,随意浏览网页,QQ聊天,降低了听课效率。

三、实施课堂管理,提升课堂效率

1.转变师生的思想观念。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技能学科,与升学没有直接关系,所以一直以来不被家长和学生所重视,因此,要想控制好课堂,提升教学效果,必须先在大家的思想观念上进行改变。作为任课教师的我们要有一个认真的态度,只有我们自己先重视自己了,才能让别人重视起来。

2.制定有效的课堂规范。无规矩不成方圆。没有一个规范的课堂约束,是不可能将课堂管理好的。因此,我们应当首先根据课堂的需要,并结合学生的特点,与学生一起共同制定一个课堂规范。规范中要包括进教室前如何排队,如何穿戴鞋套,计算机号与座位如何绑定,开网时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等课堂的常规要求。规范的制定必须邀请全班同学一起参与进来,得到他们的认可,这样才能消除他们抵制的情绪,保证规范的有效实施。

3.做好课前准备是关键。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学前我们应当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这个准备主要包括两方面:教学环境和教学设计。信息技术的教学需要依赖计算机机房这一重要的课程资源。我们在每一次上课前都要认真检查每台计算机的软硬件是否正常,机房环境是否适宜。避免在上课过程中出现电脑黑屏、死机、报错等情况,这样才能保证我们的教学设计得以实施,从而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认真备好课,教学设计更是我们课前准备工作的一个重头戏,只有教学设计精彩,才能把课上得精彩,才能将学生牢牢地吸引在课堂上,从而产生浓厚兴趣,提高学习的效率。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