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热爱生命杰克伦敦8篇

时间:2022-06-16 13:29:12

热爱生命杰克伦敦

热爱生命杰克伦敦篇1

“当然!”我说,“我看过一部电影,名字记不太清楚了,就是根据杰克・伦敦的小说改编的,印象非常深刻。”

“《海狼》?”尼尔问道,“还是《旷野的呼唤》?”

我极力回忆着,“说的是在阿拉斯加淘金的故事。”

“那就是《旷野的呼唤》。”尼尔肯定地说,“有人从加利福尼亚偷了一条狗,带到了阿拉斯加去拉雪橇。”

“对!”我兴奋地把手一拍,“那条狗很棒!后来跟着一条母狼跑了,生下了一窝幼仔。我之所以对那部电影印象深刻,是因为我猜测,后来的爱斯基摩狗,可能就是它们的后代。”

“也许是吧。”尼尔表示怀疑。

“杰克・伦敦到过阿拉斯加吗?”我问道。

“是的。”尼尔指着书架说,“你可以看一看这本书。”说着,抽出了一本书递给了我,“19世纪末,美国掀起了寻找黄金的热潮,杰克・伦敦到阿拉斯加中部的一个小镇去当掘金工,虽然没有找到黄金,却为他后来的写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

我接过书一看,是《马丁・艾迪》,便对尼尔说:“这本书我在美国就看过。”

“这实际上是他的自传体小说。”尼尔指着书的封面说,“这个人实际上就是杰克・伦敦。”

“我也是这么认为。”我说,“书中的主角,实际上也就是杰克・伦敦,吃了许多苦。所以我常常说‘吃苦是福’。”

“也不一定。”尼尔轻轻地摇了摇头,“有些人吃了一辈子苦,并没有享到什么福。问题的关键就在于,你能不能从吃苦中悟出一点道理来。杰克・伦敦正因为有所感悟,把他吃的苦变成了感人的故事写了出来,才变成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很对!”我非常佩服尼尔敏锐的思维能力,“有许多人吃了一辈子苦,却一无所获,最后还是在苦难中死去。所以应该说‘吃苦是福,重在感悟’。也就是说,吃苦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机遇,关键就在于,要从吃苦中悟出一定的道理来。”

“这就是文化。”尼尔总是喜欢一针见血,“人类之所以能和动物分道扬镳,正是因为人类能在苦难中不断有所感悟,从直立行走,到使用工具,到制造工具,到抽象思维,到语言文字,到诗歌、小说,到电影、电视,都是人类从实践中感悟出来的。例如,杰克・伦敦出身贫寒,是个私生子,从小被遗弃,饱受欺压和,被迫混迹于社会之上,打架斗殴,哄抢扒窃,成了一个流氓小头目。后来他还当过水手,失业以后变成了流浪汉,被抓进了监狱。直到那时,他才顿悟,于是痛下决心,浪子回头,刻苦学习,终于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动物不会感悟,记忆的东西很少,主要依靠本能的反应,也就没有文化。”

“但是,”我说,“杰克・伦敦命运的改变,与一个人密切相关,是一个姑娘,小说中的名字是茹斯(Ruth)。是她把马丁・艾迪,也就是杰克・伦敦,引上了一条全新的人生之路。”

“茹斯的原型实际上是杰克・伦敦的女朋友。”尼尔说,“后来成了他的妻子。”

“由此可见,”我笑着说,“爱情的力量是很大的,可以彻底改变一个人的命运。”

“那当然!”尼尔似乎深有感触,“爱情是人类文化中最重要的篇章!然而,决定人们命运的,最终还是思想观念。杰克・伦敦实际上是个马克思主义者,他憎恨剥削和压迫,向往社会主义。但是,他所想象的社会主义,却掺杂了许多种族主义、民族主义以及无拘无束的个人主义的思想。这些观念,在他大脑里根深蒂固,致使他无法摆脱从小养成的自由散漫、放荡不羁的恶习,最终因为酗酒过度、债台高筑而自杀。”

热爱生命杰克伦敦篇2

[关键词]杰克・伦敦;生命意志;强者的虚弱

……他从梦里慢慢苏醒过来。觉得有条舌头在顺着他的一只手舔去。他静静地等着。狼牙轻轻地扣在他手上了,扣紧了,狼正在尽最后一点力量咬进它等了很久的东西里面。可是这个人也等了很久,那只给咬破了的手也抓住了狼的牙床。于是,慢慢地,就在狼无力地挣扎着,他的手无力地掐着的时候,他的另_只手已经慢慢摸过来,一下把狼抓住。五分钟之后,这个人已经把全身的重量都压在狼的身上。他的手的力量虽然还不足以把狼掐死,可是他的脸已经抵紧了狼的咽喉,嘴里已经满是狼毛。半小时后,这个人感到一小股暖和的液体慢慢流进他的喉咙。……

这是杰克・伦敦的短篇小说《热爱生命》中的一个著名的场面。狼在吃人,人也在吃狼。人把狼咬死了,拯救了自己。换句话说,作者的结论就是只有在人性比之狼性更强大更凶狠的时候,他才能获得生命本身,使自己见容于自然和社会,成为一个人类社会文明外衣下的荒原秩序里的合格个体。杰克・伦敦终其一生的创作与生活,其实都是这一生命意志的狼性原则的或隐或显的体现。

《热爱生命》是杰克・伦敦于1906年写的短篇小说,全文约一万五千多字。小说描写阿拉斯加的克朗代克河的一个孤零零的淘金者。在广袤的荒野里,他的惟一的同伴抛弃了他(这种抛弃也是一种被人化了的狼性原则),他已经有两天没吃东西,并且迷了路,他的两脚早已皮开肉绽,鲜血淋淋,他的枪没了子弹,他的胃也失去了知觉,他已经筋疲力尽,不是靠两脚走路,而是用手脚在地上爬了。他吃的是雪水,睡在露天,雨雪淋湿了他。在荒野的六天六夜中,他仅吃了一两条水塘中银白色的小鲦鱼和四只刚出壳的小松鸡。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下,在他奄奄一息时,有一只病狼却时刻尾随着他,舔食着他留下的血迹,觊觎着他的肉体。最后淘金者用智力和毅力咬开了病狼的咽喉,凭着意志吮吸了病狼的血,并坚持着爬到了大河边。最后,他在大河边被几个科学考察人员救起,他在与大自然的拼搏中活了下来。

杰克・伦敦在17年的创作生涯中,一共写了19部长篇小说,150余篇短篇小说,3部剧作,还有一些自传体作品以及随笔、论文、特写等。主人公基本上都是社会下层人民,如工人、童工、拳击师、淘金者、印第安人。作品触及当时美国社会底层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是主题却始终围绕着个人生存意志这个总的题目展开。据说列宁很喜欢杰克・伦敦的作品,尤其是《热爱生命》,在临终前的几天还在拿着看。列宁从中获得的启示与其革命导师的身份很容易让人产生联想,联想到杰克・伦敦的生命意志之说无论时空如何转换,其在最广泛的人类现实中的正确性,都是在相当意义上存在着的。

杰克・伦敦在作品中塑造的大都是身处逆境但最后都以胜利者的姿态出现的超人形象,他们在极端条件下向环境或个人极限挑战时,身上常散发着一种要破坏一切,要捣碎一切的那种粗野蛮横的生命意志。在长篇小说《海狼》中,船长海狼拉森和水手们身上的这种生命意志的狼性原则被张扬到了极限。在这里,不仅生存的环境恶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极为恶劣。水手们身上个个都有种近乎疯狂的兽性。船上残忍的行为不断出现,怒火和冷酷的暴行常常逼得人们要拼个你死我活。每个人都想损伤、残害甚至毁灭他人,使自己成为其中的征服者。船长海狼拉森生命意志中的狼性原则暴露得最明显。他给人的感觉好像他就是暴力的化身。他的体力强悍,凡是船上违背他意志而行事的人都要受到彻底的毁灭性的打击。海狼拉森的生活信条是:“大吃小才可以维持他们的活动,强食弱才可以保持他们的力量,越蛮横吃得越多,吃得越多活动得越长久。”他是这样看待这个世界的:

在只能容许一个生命存活的地方,上帝却播下了数以千计的生命。所以生命就要吃生命,一个生命就要吃掉另一个生命。直到最强、最贪婪而又最野蛮的生命留下来为止。

漂浮在海上的这条船无疑就是人们普遍生存其间的现实世界,在这个疯狂争夺生存权的现实世界里,道德便显得软弱无力,惟有暴力才是惟一生存下去的手段。人人都在这种粗野的环境里磨炼着自己,尽量把自己磨炼得既野蛮又凶狠。水手们常常无缘无故地争论、吼叫,颇像丛林中的野兽。他们以牙还牙,用暴力对付暴力,谁能拥有更强大的暴力谁就能取得胜利。而一旦拥有了胜利,就心安理得地成了毋庸置疑的胜利者,没有任何道德上的不安。

杰克・伦敦生活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资本主义疯狂向全世界扩张并且逐渐走向鼎盛的时代。美国的疆域已从东海岸通到西海岸,他们开辟农场,开发土地,野蛮地用暴力进行着以占有为目的的种种冒险。弱肉强食的超人哲学、优胜劣汰的达尔文主义盛行,强悍、野蛮、兽性便成了美国边疆开发者们心中向往的品格。《亨特商人杂志》在1854年6月的社论中公然宣称:

“正如在现代社会中资本家统治贫民的情形一样,富国将会奴役穷国,或将其摧毁,我们不应对这条法则普遍的不可抗拒的实施表示遗憾,宁可让一个卑下的种族因此而灭亡,也不应让优越的种族的发展受到抑制。”

爱冒险、具有侵略性的品格、惟暴力是崇的行事风格,成为一种时尚、一种优点。生活在这样的社会氛围里的杰克・伦敦,青少年时代曾做过违禁捕蚝的“蚝贼”,而“蚝贼帮”里不断地酗酒、械斗、枪击,给他上了人生的第一课。当水手期间,杰克・伦敦曾面对死亡以及难以置信的艰难,他凭着自己的拼搏精神与大海斗,与人斗,虽然受伤,但是也收到了回报。

杰克・伦敦喜欢无所畏惧地在狂风怒涛中搏斗,喜欢在狂野世界里过一种野蛮生活。他认为只要凭自己体力强悍,就能成为生存的强者,但1894年的经历却打碎了他的这种幻想。1894年6月,杰克・伦敦在尼亚加拉瀑布城以流浪罪被判处30天苦役,他得到的第一个教训就是即使有强健的体魄也只能任人宰割,在生存竞争中也只能处于劣势,必须要头脑强健,成为精神上和肉体上的双重强者。他开始发奋读书,力图在精神领域也让自己强大起来。他读吉卜林的《光明逝去》、箫伯纳的《不合群的社会主义者》、左拉的《萌芽》。他研究亚当・斯密的《原富》、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李嘉图的《分配原理》、巴斯蒂特的《经济和谐原理》,拨开重重迷雾,终于找到了他最钟爱的四位知识祖师――达尔文、斯宾塞、马克思和尼采。在他看来。达尔文的进化论对哲学产生了颠覆性的影响。进化论阐明人类是自然界优胜劣汰、物竞天择的结果,斯宾塞的任务是完成了达尔文发起的这项伟大事业,马克思强调的阶级斗争其实也是一种生存竞争,两个阶级 之间的生存竞争,竞争的结果是无产阶级的,无产阶级的前提却是暴力革命,尼采虽然很不赞同达尔文主义,但他在某种意义上却以肯定的语气强调了达尔文主义:“就思想概念来说,达尔文主义也是正确的:强大的概念吃掉了弱小的概念。”但尼采念念不忘的还是他的超人理论。在《权力意志》一书中,尼采明确地阐述了兽性和野蛮是这种超人的真正本质。尼采还想把复活兽性作为拯救人类的手段。他说:“食肉兽和原始森林证明:恶行可能是非常健康的,而且是有益于身体的工作。所有高贵的种族骨子里就是食肉兽,就是了不起的渴望战利品和征服的金发碧眼的野兽。”杰克-伦敦对尼采的思想佩服得五体投地。他常常渴望自己能成为一头金发碧眼的野兽,为了表示对兽性意识的崇拜,他于是用“狼”字来给他的书命名,如《狼之子》《海狼》《雪狼》。阿拉斯加的印第安人一般也把征服者称作“狼”。这个字眼极大程度地影响了杰克・伦敦的思想,就连他给自己盖的房屋也称“狼舍”。

热爱生命杰克伦敦篇3

这就是杰克・伦敦在《热爱生命》中所刻画的危险之地。作为一名有着浓郁的北方气息的作家,杰克・伦敦的作品中充满了对生命的诠释和辩证。而在《热爱生命》中,杰克・伦敦更是在残酷的境遇中,凸显了生命的珍贵和伟大。

主人公作为一个淘金者,怀着梦想来到了荒原。但在恶劣的环境中,遭到同伴的抛弃后,梦想早已失去了意义,唯一的选择只有一个――求生。

于是主角开始孤军奋战,为生存而战。但他的对手,却一步步向他逼近着,恨不得立刻掐灭那生命之火:猎枪、猎刀早在行程中丢失,野兽的威胁,逐渐成了一个让人头疼的问题;风雪中,食物早已耗光,他只能靠运气吃路边沼泽的鲦鱼;更可怕的是,自己双腿早已血肉模糊,独行的恐惧使绝望在他身边虎视眈眈,生命的火光也越来越微弱。

但他不愿意死,不愿意生命之火熄灭在这茫茫荒原中。对生命的追求支持着他不断前进,想倒下时,他忍着疲倦向前爬行;面对腥臭难忍的沼泽水,他坦然地饮下了。即使身后一直有一匹对自己垂涎三尺的野狼,即使同伴的骸骨是那么的触目惊心,他硬是支持下来,杀死野狼,喝了狼血,终于从荒野中走了出来,留下了一曲震撼人心的生命赞歌。

生命,看似很脆弱,但它小小的火焰中却饱含着让人克服一切、击败一切的力量。正因为有了这力量,我们才能在这个世界不断繁衍,创造美好的未来。

书中有一个画面让我一直记忆犹新――面对着同伴死去后留下的一袋金子,主角却选择了丢弃它。是啊,虽然这袋金子价值不菲,但对于荒野中生命垂危的人来说,它只是一堆烂石头。同时,我不禁想起前些日子因破产而自杀的一些商人,他们的确失去了金钱,失去了荣华富贵的生活,但生命难道只值区区几十、几百万吗?生命都没有了,财富又有什么意义呢?

所以,无论何时,都不要让你的生命之火熄灭 。《热爱生命》会告诉你,生命是最宝贵的财富。

指导老师:张玉梅 邓本科

小编物语

生命的力量

热爱生命杰克伦敦篇4

该作延续了杰克·伦敦小说的“生存”主题:生命总是在不断挣扎求存的过程中获得意义与力量。这本书是史上最伟大的狗的故事,同时也是对人类灵魂最奇妙的深层动机的研究。巴克不仅仅是一只狗,他还具有人类的特征。通过将巴克的态度和行为与主人对待巴克的方式相比较,分析巴克对约翰·桑顿之死的反应,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在这部小说中对人性的渴望。巴克的生活经历与作家本人的经历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特别是对于巴克作为雪橇犬的经历的描述都与作家自己的生活经历有着直接的联系。显然,作者描述了巴克的生活和命运的同时,也讲述了他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世界。同时,作者也表达了他对人类命运和反思的理解,以及通过巴克的苦难表达了对人性的渴望。

一、巴克的形象——杰克·伦敦思想和情感的反映

巴克的形象是个复杂而多维的,它遭受迫害、剥削和压迫,这反映在读者头脑中的是残酷的、不公正的资本主义社会、人类的贪婪,以及大量劳动人民的饥饿、寒冷、痛苦和死亡。但巴克勇敢无畏,有勇气去战斗,一直和命运在进行着斗争。尽管人类社会充满压迫,但巴克身上有着不可估量的潜在的对抗力量。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下来,巴克拼命地征服别人,征服世界。

巴克是一面镜子,通过它作者向我们展示了在现代社会中所谓的“人性”,在晴朗的阳光下,它有着像羊一样的善良的一面,但一旦遇到严酷的环境,这种“善”就会毫不犹豫地退出,退得丝毫不留痕迹。在资本原始积累的残酷阶段,同情或宽容代表着软弱,人类已经退化到最原始的存在状态。这是适者生存的时代,与文明无关。野性是生命的精髓,如果沒有这种野性,生存都是不可能的。在小说中,作者用人类的本性描述了狗的心理。巴克意识到,在原始的生活中,宽容是不存在的宽容,宽容很可能导致死亡。这是巴克的心理反思,也是淘金热时代人心的缩影。野性总是呼唤着巴克,它身上的“善”中也在严酷的生活中逐渐消失了。巴克不是杰克·伦敦的想象。从巴克的悲惨经历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自身生活经历的影子。杰克·伦敦是一个私生子,所以他把巴克描绘成圣伯纳德和苏格兰牧羊犬的孩子。杰克·伦敦出生时没有父亲,因为他父亲抛弃了他。由于长期遭受折磨,他对继父充满了感激和同情,就像巴克对桑顿的感激之情。杰克·伦敦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家庭,不幸的命运把他扔进了角斗士的生活舞台。当他十岁的时候,他在街上卖报纸。在他十四岁的时候,他进了一家工厂,当过童工。他在旧金山也曾是一个“小偷”,他和船上的船员一起去了日本一年多。19世纪末,美国陷入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因此,杰克·伦敦参加了罢工,在全国各地四处游荡。他甚至被警察以流浪汉的身份被逮捕,并被罚作了一名苦役犯。艰苦的经历使他对“文明社会”有了更为无情和深刻的理解。他对自己卑微的社会地位和所谓的“文明社会”里的挣扎感到愤怒。他认为社会中充满了无休止的阴谋,充满了残酷的竞争。因此,杰克·伦敦展示了许多痛苦的人生哲学和人生经历。

二、巴克的形象——杰克·伦敦精神追求的象征

可怜的生活让杰克·伦敦目睹了人类遭受苦难和不幸的经历,因此,他可以对社会的真实面貌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更重要的是,他还把这些放在他的作品中。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与小说中严酷的自然环境之间有许多相似之处。与资本主义社会一样,自然环境充满了竞争、危机和挑战。这些都反映了作者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压迫和剥削的强烈不满,以及他对现实世界中的人民权利的强烈不满。除了约翰·桑顿之外,书中的人物都非常贪婪,冷漠,对待巴克态度非常恶劣。作者对资本主义世界的反抗精神和对资产阶级文明的反抗,在《野性的呼唤》中渗透了出来。在这部小说中,作者将狗与人进行了比较,狗和人类的本性都是统一的。巴克体现了作者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他对不公正社会的愤怒。巴克是杰克·伦敦思想的化身。巴克的反抗最终赢得了胜利,这也是信念的胜利,因为他相信无产阶级一定会通过斗争赢得胜利。巴克,在所谓的“文明社会”里的英雄,遭受了巨大的悲剧,成长并最终恢复了野性,跑进了野生森林,完成了他的反抗。巴克回到了荒野,回到了大自然,回到了最初的生活状态。他表达了想要唤醒人们对他人的爱的愿望,同时也表达了对所谓人类文明的失望和对人类的渴望和追求。当《野性的呼唤》出版时,它受到大众的欢迎。这是杰克·伦敦的第一次成功,同时,这本书保证了他作为作家的前途,并帮助他赢得了读者,使他能够成为职业作家。

热爱生命杰克伦敦篇5

一、爱的呼唤

白牙本是一只出生在荒野、享有无尽自由、狂野不羁的狼,但潜意识中它对人类还是有些许敬重和向往。看似野性十足的白牙骨子里信仰的是有束缚的道德――爱,相互体贴、关心、照顾和信赖是白牙内心深处的生存追求。它希冀生活中有一个它爱的对象,更渴望被人关注、被人爱。一旦爱的阳光投射到它,融化它的身体,它就会毫不吝惜地把自己满腔的热情和无限的忠诚奉献给爱它的人。

当初白牙小的时候,红胡子经常单独给它特别的优待和呵护,因此它对红胡子的感激之情便油然而生,这也是白牙体会人类温暖的开始。在爱的沐浴下它的心渐渐被感化,正是日积月累培养出来的感情让它与红胡子之间顺理成章地在情感上相互有了寄托和依靠,情感契约默契达成。但之后的一次白牙在丛林中和母亲相遇却改变了它的命运。红胡子为了给自己换酒喝,不顾多年的情谊把白牙卖给了史密斯,成为它多舛命运的开始。当时白牙念及旧情,为了报答红胡子昔日给它的爱护,曾三次逃回红胡子那里,但每次都被红胡子送回,回去之后又得遭受史密斯的毒打。白牙还时常被史密斯带出去巡展或跟其他的狗搏斗,这让白牙对人类的认识和印象渐渐由爱变为恨、由善变为恶。随后在一次与一只斗牛犬厮打险些被咬死时,白牙幸运地被前来凑热闹的斯科特解救并带回家中。此后斯科特对它的悉心呵护使白牙很快痊愈,它又逐渐熟悉并回归到文明的人类生活中来,它内心埋藏许久的爱的种子又一次萌发,并再一次把它的爱和忠诚赋予了新主人斯科特。当斯科特一家深处险境,是白牙冒着死亡的危险让他们化险为夷。斯科特在白牙最无助、最渴望爱的时候给了白牙温暖和爱,使它内心的仇恨化解,野性被爱的雨露淹没,此时人类的友善与关爱像太阳一样温暖着它受伤的心灵,召唤着它内心深处那颗一触即发的爱的种子。正是白牙坚贞不渝地对爱的追求使它能够经历百般痛苦而生存下来,最终拥有了爱,走出了孤独,成为一条温顺、忠良的狗。

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心怀感激使白牙为了红胡子三次逃回,爱的召唤又使白牙为斯科特一家敢于献出自己的生命。白牙本是一只狼,应该在野性的自然环境中体现它的生命价值,完成它的动物使命,但是它非同寻常的坎坷生命历程带给了它非同一般的丰富生活体验,最终充满仁爱和关怀的环境使它敞开了爱的大门,回归了文明的人类社会,这就是爱的力量。

二、适者生存

生活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杰克?伦敦当时深受达尔文的进化论影响,因此《白牙》中无时无刻不传达着达尔文“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自然法则。

白牙出生在荒蛮之地,加之与生俱来的狼的本性使它出生后就熟稔了自然界的生存信条。经历过年幼时忍饥挨饿的痛苦折磨,饱尝了夏暑冬寒的极端环境,白牙很早就懂得了食物的来之不易、生存的困难艰辛,它明白自强自立是自然界的潜规则。后来在印第安人的宿营地不断地遭到其他狗群的排挤和欺负时,身心的痛楚与屈辱使白牙更深刻地意识到在自然界中胜者为王,没有任何中间道路可走。要么占据统治权,要么被统治。仁慈、屈服是怯懦、无能的表现,仁慈和退缩在原始生活中是行不通的。有时仁慈还会被误解为恐惧,一旦被误解就有可能引来灭顶之灾。变强和勇敢才是拯救自己、改变凄苦命运的惟一途径。只有身心都变强大了,才能不被别的狗欺辱,才能很好地生存下去。于是生存的本能给予了白牙强大的战斗力,无论是身处困境,还是面对敌人,它都努力抗争。虽然它承受了多次伤害,并且总是被打败,但它没有退缩、忍让,精神更没有屈服、消沉。困难和危险反而如磨刀石一般把白牙历练得异常坚韧、强大,最终凭借自己的实力走出被压制的境地。白牙凭借坚定执著的信念、顽强不屈的精神和英勇无畏的勇气为自己赢得了“硬汉”的美誉,这也是它广受读者喜爱和评说的重要原因。杰克?伦敦曾把白牙誉为“战狼”“魔神”,这也充分表达了作者对强者的赞美和讴歌。

正是在弱肉强食的自然环境中和其他的狗的生死搏斗让白牙体会到了一些生命的法则――强者生存,弱者被淘汰;在阶级利益分明的人类社会中与人的深入交往又让它明白了人类社会的某些生存法则――改变不能适应的,适应不能改变的。穿梭在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白牙因环境需要改变自己的处世哲学,体现了动物出于生存本能所表现出的超强适应能力。

三、自然主义

杰克?伦敦自然主义的写作手法让读者在《白牙》中领略到了冰天雪地的阿拉斯加充斥着的血腥、野性、残酷的竞争场面。杰克?伦敦在《白牙》中不止一次地阐述了“环境决定论”的思想:动、植物都是地理环境作用的产物,在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中,生物是导致环境变化的主动作用者,而地理环境又同样严格限制了生物的活动、发展和变化。

杰克?伦敦的独到之处还在于他创造了一种基于对狗的原生态描写的独特构思,使读者从白牙的生命历程中,理解并认同他所强调的“遗传决定论”。白牙的身上具有四分之三狼的血统,显然白牙身上的狼性特征大于狗性。从生物学角度上讲,“狗”和“狼”本属同类;然而从遗传学视角看,白牙的血液里还流淌着野性的基因。白牙的父亲是一只名为“老独眼”的狼,母亲是一只名为“吉喜”的狗。作为狼与狗的后代,它在成长历程中饱尝了动物界你死我活的斗争,正是它身上所具有的韧性和好斗性使它在多次搏斗中为自己赢得了“战狼”的封号。历经数次残忍拼斗的白牙,有幸得到了新主人斯科特的关爱,在斯科特温暖的庇护下,白牙努力蜕变自己的兽性,融入人类文明,变得更加人性。白牙用感恩戴德来回馈主人的体贴与爱护。在它的主人身处险境就要被人谋害时,白牙挺身而出咬死了敌人,主人一家得救了,可白牙却不幸中弹负伤。虽说白牙在人类爱的感染下渐渐消除了狼性,过上了驯良的生活,也从野性慢慢地走向文明,但它骨子里天生具有的兽性与野性却从未泯灭过。白牙因奋不顾身救主人一家身受重伤,在存活几率只有千分之一的状况下,它把在荒野中锻炼出来的顽强生命力和钢铁般的体魄融汇于一身,突破死亡线又把自己变成了一只“福狼”。生命遗传密码在这里给它的骁勇善战做了最好的注脚。

四、象征主义

杰克?伦敦的巧妙之处还在于他自然地运用生物界中不起眼的小动物、小人物来象征资本主义社会下人们的性格特征以及各阶层之间的利益关系,使象征主义的手法在文中得到了出神入化的展现。

杰克?伦敦在小说中试图把猎人与狼、狗之间的关系影射为良序的社会制度与作为生命个体的人的关系,意在借白牙从狼性向人性的转变表达他对理想社会制度的渴求,即在“猎人”所象征的“法制制度”的归顺下,“狼”所象征的“人”能够逐渐消除其身上的狼性,变得像狗一样忠诚、友善。在美国资本主义工业竞争的社会背景中,杰克?伦敦也强烈地渴望有一位真正富有爱心的主人来驯化带有野性的狼狗,也就是期望有一种健全、有序的社会法制制度来节制人的贪念、指导人的言行、规训人的思想,这充分表达了他对仁爱、公平、有序、健全的法治社会的迫切期待。

斯科特是在白牙生命危在旦夕的时候,没冒任何危险,仅靠金钱和暴力救出了白牙。可以说斯科特的出现改变了白牙的生命轨迹,他的救助与关爱把白牙从一只生性好斗的狼转变为一只驯顺的狗,也慢慢赢得了白牙对他的信任。发号施令对于生活在美国上层社会的斯科特来说是家常便饭,包括被他收养并驯服的白牙。杰克?伦敦希通过斯科特对白牙的所作所为来为我们暗示资本主义制度下的某种隐形的阶级压迫。上层社会凭借自己的权势可以比普通人拥有更多的权力,因而让别人对他们恭维、侍从也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在社会中行走办事也会比普通人更顺风顺水。杰克?伦敦正是借用以小见大的手法更加彰显了资本主义社会中这种无形的阶级压迫。

电影中还细致入微地刻画了小白牙在洞穴中如何摸索前行,寻找方向。它从小就居住的洞穴也是它最先认识世界的一片小天地。洞穴的围墙是它生命的有利保护屏障,一旦没有这道生命“防火墙”的庇护,它就要在自然社会的大环境下经受风雨洗礼和磨炼。因此,这里作者借洞穴的围墙来象征驯养动物的主人,小动物离开洞穴投入大自然就好比受驯养的动物离开了主人的怀抱与照顾。它们一旦离开保护,投入到人类文明社会的环境中,它就要调整自己以适应社会,遵循亘古不变的生存法则――适者生存、强者生存。

热爱生命杰克伦敦篇6

杰克·伦敦是20世纪美国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在美国文学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①他是一位才华横溢而多产的作家,一生共创作了49部作品,包括小说、戏剧和其他类型的文学。1903年问世的《野性的呼唤》是杰克·伦敦最畅销、销量最高的一部作品。这使得他一夜成名,并成为那个时代最受欢迎的作家之一。

《野性的呼唤》讲述了一只名叫巴克的大狗在历经沧桑与磨难之后最终回到了大自然并成为狼群之首的故事。这条狗的生活的变化可谓是从天堂到地狱。它原本生活在阳光明媚温暖的加利福尼亚州,后来被迫来到了北部寒冷偏远、盛产黄金的阿拉斯加并被迫为贪婪的人拉起了雪橇。巴克舒适和安逸的生活被人的贪婪欲望所打破。巴克的所有权的频繁更替以及自己在恶劣环境下拉雪橇的亲身经历使它逐渐地懂得了狗与狗,人与人即这种弱者与强者之间为了生存的无情斗争。残酷的现实生活使巴克深深懂得了生存的铁定法则。小说中巴克的主人更换频繁,可是巴克与它的最后一位主人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可不幸的是,它热爱的主人却惨遭印第安人杀害,此后它便在森林狼群的召唤下加入了狼群并成为狼群之首。

二、姜戎和他的《狼图腾》简介

姜戎,②原名吕嘉民,1946年4月出生于北京。主修专业是政治经济学。他响应国家号召于1967年来到内蒙古额仑草原。他在草原近11年的生活经历使他与狼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后他考入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在1997年他的《狼图腾》大作初稿问世,2004年这部小说正式出版。他的这部小说也是世界上迄今为止唯一一部有关蒙古草原狼的传奇之书。

《狼图腾》这部小说主要以作者自己的真实生活经历为依托。它描写了草原上游牧民族与大自然和狼共同生活的场景。然而这种共同生活的场景被“”时大批知青涌入草原的所谓文化输入所打破。伴随而来的是大量的草原狼被屠杀,这也就破坏了草原的生态平衡,同时也损伤了草原人的宗教情感。这本畅销书给中国读者和评论家一大惊喜,不仅是因为它赢得了首届曼氏亚洲文学奖,也不仅是因为它被美国汉学家葛浩文翻译成英语并帮助世人了解中国文学;更重要的是因为作者姜戎有意或无意地诠释着宝贵的西部生态理念及生态整体主义。

三、杰克·伦敦《野性的呼唤》的生态关怀

人类疯狂地开采世界的一个典型的例子便是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淘金热。受金钱和欲望的驱使,世界各地的淘金者蜂拥至平静的加州。结果可想而知:加州的地下资源被疯狂地开采,这种行为也同时严重地破坏了当地的土地和森林。贪婪的人们不断地勘探资源,建立新工厂和城镇并不断地掠夺当地的资源,这就是《野性的呼唤》这部小说创作的背景。本书中,哈尔的家庭不仅象征着人类文明的邪恶和无知,同时也是人与自然之间不健康关系的体现。唯一能满足这些人对财产的贪欲的就是金钱和黄金,除此之外别无其他。他们对自然界以及其他的生命形式没有显示出半点尊敬之意。杰克·伦敦对人类的这种互相利用、贪婪地开采、掠夺自然资源的动机与行为进行了深刻的批判。这样的动机无疑反映了人与自然的不健康的关系。 返璞归真、回归自然是人类理想的目的地。这也是《野性的呼唤》的生态主题。

毕竟,杰克·伦敦是可以被看做一位生态敏感的活动家。他的著作中无处不渗透着对回归自然的渴望。在《野性的呼唤》中,他向读者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人类世界罪恶的文明。尤其是在文章结尾处对巴克返回大自然时的描述过程中,杰克向读者:向世人暗示人类回归自然的幻想即将成为现实。此外,从杰克·伦敦的著作中我们可以随处见到他对动物那无尽的同情、怜悯、关心与爱。我们可以以这部小说中的狼府为例,宏伟的建筑结构象征着杰克·伦敦对野生动物的崇敬和钦佩。这绝不是偶然的巧合,他本人生活中的某些怪异的行为就充分地体现了他对野生动物的关心和真挚的情感。如他用狼做自己的签名,同时他还收养了一只狗,后起名为布朗狼。

虽然杰克·伦敦在他的作品中反复强调人类要善待动物,人类要回归自然,人类应具有生态环境意识,但是我们不得不勉强地承认,他绝不是一个成熟的环保主义方面的作家。他对生态方面的关注还仅仅停留在对动物的关爱和怜悯层面,很可能是入门级的一种层面。他在小说中将这种错综复杂的历史故事与他对动物偏袒式的喜爱交织在一起,等等,这一切无疑从环境伦理的角度揭示作者只是从生态伦理整体论的角度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作了初步的探索,但他的作品和他努力唤醒人类关注自然和动物的主要贡献确实为后来作家在生态伦理研究方面铺垫了道路。

四、姜戎《狼图腾》的生态关怀

在杰克·伦敦那个年代的动物保护主义者和作家拥有以自然工具价值为基础的生态良知。然而,《狼图腾》的作者姜戎依托于自己多年的内蒙古大草原的亲身经历,同时在利奥波德的伦理整体论的指导下,他用一个男人的视角向所有读者讲述了草原人与动物的故事并深刻地揭示了这一生物圈的内在价值。

利奥波德的伦理整体性在姜戎的这部小说中得到了很好的诠释。游牧人民十分珍视草原上的各种生命形式:青草、兔子、狼等,因为只有生物群落本身得到尊重,生物群落的个体成员才仍然可以被视为资源。人类作为整个自然界的一个组成部分,是自然世界和人类世界大家庭的一分子或可以称为“生物公民”,而我们不应该成为整个自然界的统治者、领导者或征服者。从对姜戎的这部作品的文本分析中我们了解,他是将生态整体论的中心从对个体的关注转移到对生物整体的关注上了,这实际上是对杰克·伦敦作品中相关主题的升华。

姜戎的生态良知是通过毕利格老人的言语表现出来的。如小说中的那段老人训斥陈阵的话便反映了作者借用老人的话语来表达自己内心的生态良知;表达这样的一种信念:如果人类漠视自然界的大命,再强大辉煌的人类文明也难以维系人类的小命。草原上原始的游牧民族在世代繁衍生息的同时也在有意或无意地保持着自己所处环境的生态平衡。虽然蒙古草原人基本各个都能打猎,但是出于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原因或是出于自己对于狼的特有崇拜,他们也不随意地、肆无忌惮地恶意打猎。虽然他们也猎杀狼等动物,但他们也把狼视为神秘的图腾来崇拜。

姜戎的这部小说对生态整体性的阐释比比皆是。如大家所熟悉的作品中的大命和小命的辩证关系;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这个生态系统的有机整体中人类与其他一切存在的东西是彼此依赖的。如果这个彼此依赖的整体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势必会导致一系列连锁效应。

五、姜戎更高的视角

姜戎与其他作家不同的是,他的《狼图腾》的生态意识是由蒙古的游牧民族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对生命的尊重展示出来的。这种原始的生态思想与当时所谓的人类文明行径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文章所要向读者呈递的思想之一便是:所谓的文明人类不应该也不能是自然界的统治者或主宰者。我们的这个大生态体系中所有的动物、植物、河流湖泊、山川树木和土壤,它们与人类一样都是我们这个大世界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人类要好好反省一下自己所谓的文明行径,同时从生态整体可持续论角度看,人类也应该逐渐回归自然,为生态的整体持续作一份贡献。

姜戎的这部小说中所反映出来的主题不仅仅单纯是为了支持动物的权利和对动物的关爱。事实上,他这部作品中更深层次强调的是人类应与其赖以生存的世界和谐共存。

虽然姜戎的这部小说主要是以内蒙古草原为依托,但他所要传达的寓意却可以触及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对地球上的每个生物个体的关注需要我们彼此的同情和理解。对其他生物的尊重,甚至敬畏,比其他任何为自然的和谐共存而制定的法律或法规都更有效。姜戎与杰克·伦敦一样,都处于生态和谐的角度来平等地看待动物。然而,姜戎对环境和生态的关注是远远超过杰克·伦敦的。

杰克·伦敦回归自然的向往,是基于他对“文明”的人类世界的巨大反感,但姜戎对大自然的热爱是出于保持人与自然的作为一个和谐的整体。杰克·伦敦的生态意识是从根本上呼吁大家关心动物并要求人类以怜悯和仁慈之心来对待动物。但是姜戎所关注的不仅仅局限于此,他的这部作品中涵盖了太多生态主题,包括草、植物、河流和土壤等。换言之,姜戎这部作品中的生态意识具有相当的包容性,这就与利奥波德的整体主义伦理理论相吻合了,这也是环境伦理小说的又一个巨大飞跃。因此,《狼图腾》中所高度强调的生态主题是高于杰克·伦敦在《野性的呼唤》一书中所阐明的主题的。

注 释:

① 百度百科http:///view/7214906.htm。

② 百度百科http:///view/254038.htm。

[参考文献]

[1] Des Jardins, Joseph R. Environmental Ethics, An Introduction to Environmental Philosophy[M].Minnesota: College of Saint Benedict Press, 2001.

[2] London,Jack.The Call of the Wild and White Fang[M].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1994.

[3] Rong Jiang.Howard Goldblatt (tr.)Wolf Totem[M].New York: The Penguin Press, 2008.

[4] 胡志红.西方生态批评研究 [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5] 姜戎.狼图腾[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 2004.

[6] 王诺.欧美生态文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热爱生命杰克伦敦篇7

小说中的人物心理是矛盾纠结的。不知为何,“他”要魂牵梦绕“比尔”,尽管他们俩有着天壤之别。比尔贪财,所以他从头到尾,直到死,身边都有那袋粗沙金,毕竟这是他一年没日没夜劳动的成果,甚至是他妻儿的祈盼和自己的未来。但,比尔最终是失败的,败得赔上了自己的性命。而“他”是明智的,他知道,唯有“舍”,方能有所“得”。他也曾试图去保留自己的“金沙”, 哪怕只是部分,但最终也舍弃了,因为生命的存在本真最终战胜了对财富的占有欲。

也许是因为他的牵挂,所以读者对比尔的恶劣人品有了清晰的认识。同伴危难时刻,比尔绝然地抛下同伴,“头也不回”地先走了,但“他”终于一直记挂着比尔――这个不顾同伴死活的人。他不得不这样记挂,不然就用不着这样拼命,早躺下来死掉了。 为什么“他”要用自己的矛盾心理来欺骗自己?因为信念,因为生命需要信念方能更顽强或更幸福地存在。当他获救后呢?“他又含含糊糊地、不连贯地谈到了他的母亲,谈到了阳光灿烂的南加利福尼亚,以及橘树和花丛中的他的家园。”他惦记的是温馨的场景、永远的亲情和美好的家园,我们生命的可爱之处恰恰就是这些。

文章中,“狼”再次 “粉墨登场”了。当然此处不是蒲松龄的创作空间,对狼的定位也并非是简单的老奸巨猾,而是富含生命本真的个体―更纯粹,更实在。狼和“他”是一对为生存而矛盾对峙的活物,他们之间并非猎手和猎物间的实力悬殊。但是,毕竟有为“人”的聪慧,于是,“半小时后,这个人感到一小股暖和的液体慢慢流进他的喉咙”。面对看似没有悬念的结果,我们不禁要问,一匹“病狼”尚且能如此地锁定“猎物”,那号称“仅次于人聪明的狼”的群族呢?那些在食物如此贫乏时的其他凶残的狼呢?面对唾手可得的食物,是狼群太大意了,还是“他”太幸运了?当然,我们此时对行文的一些疑问不是对作品的否定,更不是对生命的否定,恰恰相反,我们更愿意怀着感动与敬畏之心相信坚韧者活着,幸福地活着――因为“他”太真实了,真实得让人能切身感受到“茹毛饮血”时代祖先的不易,让人能用心灵去感悟到生活的艰辛困苦和触目惊心。

杰克・伦敦为我们塑造了一个简单而强大的“人”,和海明威的“老人”相比,前者的“穿透力”更在于其“生命”本真的无穷大的释放。回头一想,不禁感叹:荒原也好,大海也罢,不是地狱,而是生命强者的――战场!

课文背后的故事:

热爱生命杰克伦敦篇8

《热爱生命》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小说家杰克・伦敦最著名的短篇小说,这部小说以雄健、粗犷的笔触,向人们讲述了一个悲壮的故事,生动地展示了人性的伟大和坚强。小说把人物置于近乎残忍的恶劣环境之中,让主人公与寒冷、饥饿、伤病和野兽抗争,在生与死之间抉择,充分展现出了主人公人性中的闪光点,生动逼真地描写出了生命的坚忍与顽强,奏响了一曲生命的赞歌,有着震撼人心的力量!

生命是什么?生命为什么会如此之坚强?自然界的花草树木,不管身居何地,不管生长环境如何恶劣,都尽情地向上生长着,追逐着太阳的光芒,舒展着生命的绿色;各种动物也都按照自己特有的方式成长着、繁衍着,和植物一起共同构成了生生不息、欣欣向荣的自然界。

人的生命呢?为什么有些人的生命如夏花之绚烂,而有些人的生命却卑微而空虚、消沉而黯淡?这是为什么?

杰克・伦敦在《热爱生命》中为我们进行了注解:为了达到人生的目标,就要同人生道路上的一切艰难险阻做殊死的搏斗,并且敢于争取胜利。正如这部小说开篇的那首诗一样:“这就是生命中唯一的财富,活过并经历痛苦,能做到这一点也就不错,即使输掉了最后的赌注。”当一把锋利无比的达摩克利斯之剑高悬在我们头顶,而且随时都有可能掉下来的时候,我们能坐以待毙吗?我们只有奋起抗争,因为除了抗争,我们别无选择!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