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8篇

时间:2022-03-24 17:07:01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篇1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是2009年作家出版社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尹建丽。是近年来难得一见的优秀的家庭教育原创作品,是教育专家尹建莉的教子手记,是一本还未上市就以“手抄本”流传的图书。

2016年图文升级版上市,将原作中所列举的教育案例、核心理念,以图文结合的形式表达。

尹建莉,女,青少年教育专家,教育学硕士,从教多年,现从事家庭教育研究及咨询工作。著作有《好妈妈胜过好老师》。首部译作 《小王子》已经上市。

(来源:文章屋网 )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篇2

"人,如果要进步,就要不断的学习。"这是谁都明白的道理。但当参加工作、结婚、生子这一系列的事情都相继发生后,我敢说我从没有认认真真地读过一本书。假期又要完成读书任务,该读一本什么书呢?我煞有介事地跑到书店。选选本专业的吧,说实在的,教学那类的专业性与理论性很强的书,我真的没有勇气去选,因为我真的是不喜欢,怎么办呢?忽然一本名为《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的书吸引了我。我只翻看了几页,这本书就带给我不小的震撼。"妈妈是朋友,妈妈是老师,妈妈是孩子的引路人,妈妈教育方法的差别,常常影响孩子的一生。"这段貌似平凡、实为哲理颇深的引子,驱使我下定决心把它买回家并作为我假期必读数目之一。接下来的几天,我几乎是废寝忘食地读完了作者尹建莉的这篇大作。

尹建莉教育的七要素是:

1.提高爱的质量。

2.把学习做成轻松的事。

3.一生受用的品德教育。

4.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5.做家长应有的智慧。

6.小事儿就是大事情。

7.走出坑人的教育误区。

教育的七要素,每一点讲得都很详细,作者通过自己接触的实例,把教育的问题摆在我们面前,教我们用哪些方法去解决教育的问题,而使孩子既受到教育又不受伤害,保持孩子的那份纯真。

大人替小孩子做事,那是很容易的,哪个家长都可以做到这一点;难的是不替孩子做事。最重要的是经常让孩子有机会独自做事,独自承担责任,独自解决问题。凡能让孩子独自做的家长就不要包办,凡能让孩子独自想的家长就不要急于给他出主意。在孩子面前,家长要装得无能一些,无知一些,以便把各种机会留给孩子。凡事让孩子自己去做,犯一些错误,才能慢慢地学会做事,结果是不再犯错。

作者在书中说:"打孩子是一种陋习和恶习。一个用武力征服儿童的成人,无论财富多么丰厚,地位多么显赫,学问多么高深,打人的理由多么充足,都是智慧不足的表现。这一瞬间,你以为自己强大而正义,其实是缺少理智,恃强凌弱;你在弱小的孩子面前心理防线全部失守,只能从体力上给自己找平衡。在爱的名义下施暴,此时此刻你的行为如此粗野,不过是个穿西装的野人。""在爱的名义下施暴"这句话给我很强烈的感受,它让我越来越深刻的反思。有时,我的脾气略显暴躁,失控时总是对孩子施以拳脚。我们儿时的教育,多数都受到过父辈拳脚的教育。可时代不同了,现在的孩子不该再接受20世纪父母那种煞费苦心却失败的教育。

小学老师说孩子没有良好的家教,初中老师强调小学老师没把孩子教育好,高中老师又抱怨初中老师无能,大学老师更是觉得没有必要为学生的行为负责。如此,孩子便长大了,真的成为祸害别人的人了。谁为他们负责呢?我们应该为此感到忧虑。作为孩子的启蒙老师——家长,我越来越感觉自己的力不从心。我想只有不断地学习提高,才是我当下要走的教育之路。当我们抱怨孩子不懂事、不听话,总是在犯错误,达不到自己理想的时候,我们是否愿意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是否愿意向孩子承认或向自己承认"我错了".如果我们没有这种勇气或不愿做出这种反思,我们就不要奢望我们的孩子会有所改观。

一个成功的孩子背后定有一对成功教育孩子的父母,尹建莉把自己的育儿经验无私地奉献给读者,让我们对孩子的教育有了方向,了解了如何做才能更好地使孩子接受我们的意见,从而培育出聪明、健康、活泼、富有爱心的好孩子。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读后感800字(二)

教师节前夕,收到了在烟台工作的一名学生送给我的礼物——尹建莉老师写的教育读本《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看了这本书,身为人母又身为人师的我,被书中的内容深深的吸引和打动。看的时候,我的心情一直起伏不定,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它让我发现,原本我们一直认为正确的教育方式,事实上是完全错误的,从而大大地贻误了我们的孩子。

该书的作者是一位成功的妈妈,她16岁的女儿参加高考,取得了超过当年清华录取线22分的优异成绩,这到还是其次,最主要的是,我们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作者女儿从小到大的乖巧懂事、快乐和健康、成熟和自立,我们能感受到女儿所有的一切绝非天生,她的一切成绩都来自于这个细心又有智慧的妈妈的教育。

文中:"年轻的父母会得到一块玉--------可爱的孩子---------多年后的结果却是,一些人得到了令人满意的作品,一些人眼瞅着玉石的变化越来越失望。二者的区别,就是后者使用的,常常是锄头。"关于家庭教育,我们承认,孩子家庭教育的影响远远大于学校教育。本书的作者是一位妈妈也是一位老师,书中记叙了许多,作为一位充满良知又懂教育的妈妈,她是如何一次又一次的,"冒险"抵抗女儿学校老师的不良教育。比如为了和女儿一起抵抗老师的"暴力"作业,她替女儿写了几年的家庭作业。为了抵抗老师不正当的处罚,她宁愿女儿再次接受处罚,也不让女儿做本来就是错误的事情。

虽然是一本家庭教育的书,但我认为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教育都是相通的。书中记叙了许多事情再次地证明了作为一名教育者只要真正从爱、理解、尊重孩子的立场出发,任何一个智力正常的孩子,都可以被塑造成为优秀的人才。

但真正的问题是,当我们在一次又一次的抱怨孩子不懂事、不听话、总是在犯错误,永远达不到自己理想的时候,我们愿不愿意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我们愿不愿意向孩子承认或向自己承认"我错了".如果我们没有这种勇气或不愿做出这种反思,我们就不要奢望我们的孩子会有所改观。甚至我们有的家长或老师对孩子不满了,非打即骂,打骂的理由是充足又充足的,简直无懈可击。书中说:"打孩子是一种陋习和恶习。一个用武力征服儿童的成人,无论财富多么丰厚,地位多么显赫,学问多么高深,打人的理由多么充足,都是智慧不足的表现。

这一瞬间,你以为自己强大而正义,其实是缺少理智,恃强凌弱;你在弱小的孩子面前心理全部失守,只能从体力上给自己找平衡--------在爱的名义下施暴,此时此刻你的行为如此粗野,不过是个穿西装的野人。""在爱的名义下施暴"这句话给我很强烈的感受,它让我越来越深刻的反思,我们作为老师在做学生工作的时候,总是在强调"我对得起自己的良心,我问心无愧。"良心和爱固然是必须的,但这毕竟主观,而且我想这也是一种比较自私的想法,毕竟你主观感觉的是对得起自己,那孩子呢?如果不被孩子所接受,即使我们再煞费苦心,也是失败的教育。我们要求孩子从小树立远大的理想,我们作为老师有没有树立起作为老师的理想;我们要求孩子从小认真学习,我们作为老师有没有把"教育"作为一门功课来学习,如果我们没有,又有什么资格去要求我们的孩子。

作为一名老师,我们总是在强调一些客观因素,小学老师说孩子没有良好的家教,初中老师强调小学老师没把孩子教育好,高中老师又抱怨初中老师无能,大学老师更是觉得没有必要为学生的行为负责。如此,孩子便长大了,真的成为祸害别人的人了。谁为他负责呢?我们应该为此感到忧虑。没有道德败坏的孩子,只有不幸的孩子。我们没法改变无法改变的事情,但我们可以让每一个到我们手中的孩子感觉到幸运,要知道他已经不幸很久了。

作为一名老师,我越来越感觉自己的无知和无能。回想自己十几年的教师生活,许多事情感觉力不从心,我们总是宽容自己一次又一次的犯错误,可我们孩子的童年只有一次。我们犯了错误可以改,可我们孩子的生活却永远不能够从头来过。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篇3

经朋友推荐买了一本尹建莉老师写的教育读本《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看了这本书,我被书中的内容深深的吸引和打动。看的时候,我的心情一直起伏不定,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它让我发现,原本我们一直认为正确的教育方式,事实上是完全错误的,从而大大地贻误了我们的孩子。

该书的作者是一位成功的妈妈,她16岁的女儿参加高考,取得了超过当年清华录取线22分的优异成绩,这到还是其次,最主要的是,我们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作者女儿从小到大的乖巧懂事、快乐和健康、成熟和自立,我们能感受到女儿所有的一切绝非天生,她的一切成绩都来自于这个细心又有智慧的妈妈的教育。

文中:“年轻的父母会得到一块玉可爱的孩子多年后的结果却是,一些人得到了令人满意的作品,一些人眼瞅着玉石的变化越来越失望。二者的区别,就是后者使用的,常常是锄头。”

关于家庭教育,我们承认,孩子家庭教育的影响远远大于学校教育。本书的作者是一位妈妈也是一位老师,书中记叙了许多,作为一位充满良知又懂教育的妈妈,她是如何一次又一次的,“冒险”抵抗女儿学校老师的不良教育。比如为了和女儿一起抵抗老师的“暴力”作业,她替女儿写了几年的家庭作业。为了抵抗老师不正当的处罚,她宁愿女儿再次接受处罚,也不让女儿做本来就是错误的事情。

虽然是一本家庭教育的书,但我认为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教育都是相通的。书中记叙了许多事情再次地证明了作为一名教育者只要真正从爱、理解、尊重孩子的立场出发,任何一个智力正常的孩子,都可以被塑造成为优秀的人才。

但真正的问题是,当我们在一次又一次的抱怨孩子不懂事、不听话、总是在犯错误,永远达不到自己理想的时候,我们愿不愿意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我们愿不愿意向孩子承认或向自己承认“我错了”。如果我们没有这种勇气或不愿做出这种反思,我们就不要奢望我们的孩子会有所改观。甚至我们有的家长或老师对孩子不满了,非打即骂,打骂的理由是充足又充足的,简直无懈可击。书中说:“打孩子是一种陋习和恶习。一个用武力征服儿童的成人,无论财富多么丰厚,地位多么显赫,学问多么高深,打人的理由多么充足,都是智慧不足的表现。这一瞬间,你以为自己强大而正义,其实是缺少理智,恃强凌弱;你在弱小的孩子面前心理全部失守,只能从体力上给自己找平衡——在爱的名义下施暴,此时此刻你的行为如此粗野,不过是个穿西装的野人。”

“在爱的名义下施暴”这句话给我很强烈的感受,它让我越来越深刻的反思,我们作为老师在做学生工作的时候,总是在强调“我对得起自己的良心,我问心无愧。”良心和爱固然是必须的,但这毕竟主观,而且我想这也是一种比较自私的想法,毕竟你主观感觉的是对得起自己,那孩子呢?如果不被孩子所接受,即使我们再煞费苦心,也是失败的教育。我们要求孩子从小树立远大的理想,我们作为老师有没有树立起作为老师的理想;我们要求孩子从小认真学习,我们作为老师有没有把“教育”作为一门功课来学习,如果我们没有,又有什么资格去要求我们的孩子。作为一名老师,我们总是在强调一些客观因素,小学老师说孩子没有良好的家教,初中老师强调小学老师没把孩子教育好,高中老师又抱怨初中老师无能,大学老师更是觉得没有必要为学生的行为负责。如此,孩子便长大了,真的成为祸害别人的人了。谁为他负责呢?我们应该为此感到忧虑。没有道德败坏的孩子,只有不幸的孩子。我们没法改变无法改变的事情,但我们可以让每一个到我们手中的孩子感觉到幸运,要知道他已经不幸很久了。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篇4

一、家长的模范作用

家长的模范作用,为孩子做好表率,这是我从书中读出来的第一个东西,也是为大家所熟知,却并没有得到大家应有重视的一个问题。作为孩子的妈妈,应当要给孩子做一个好榜样。一个各方面做得优秀的妈妈才能培养出一个优秀的孩子。家庭是孩子最基本的生活和教育单位,妈妈是这个教育单位里的老师。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有可能成为孩子的效仿源。无数事例证明,孩子最初的行为习惯都是从妈妈身上学来的。因此,面对不听话的孩子,妈妈要特别重视榜样对孩子的巨大影响作用,时时处处为孩子树立好的榜样。作者一位老同学的一感慨,同样给了我很深的触动:“我原来只看到我的孩子和你的孩子之间的差别,自从看了你的这些文章,才发现这差别原来是我和你之间的——作为母亲,你是把孩子精心教育大了。我其实只是把孩子养活大了。”这也是很多家长的缺陷所在,有的家长,仅仅是对孩子抱着“养大”的心思,没有树立教育的观念,孩子教育,自然就无从谈起。有的家长,明确了孩子教育的重要性,然而却同样没有做的很好,并以此责怪孩子的不努力,不用功。诚然,孩子自身的行为有偏差,也有自己的过错,然而试想当一个孩子呱呱坠地的时候,他们能有什么价值观和思想方向,他的一切,包括价值观,不正是受父母亲戚的影响和教育下确立的吗?所以,与其说一个孩子差是他自身的问题,不如说是由于他所接受的教育有问题。在孩子教育中,家长的模范作用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我们往往可以看见一个现象,父母脾气暴躁的,孩子往往也好不到哪里去,父母性情温和的,孩子往往也性情较为温和,这些都是孩子在生活中不断模仿父母的行为做法所导致的。所以,在生活中父母必须严律自身,坚决不用坏的习惯和性格去影响孩子,与其对孩子说教苛求,不如以身作则让孩子自发的学习自己好的方面,在不自觉中养成良好的习惯和处事准则,建立正确的价值观,这种教育方式的效果显然是优于一味说教的。其实无论是在家庭教育,还是在学校教育中,这种模范作用都有着相当积极的教育意义,试想家长和教师自己都未能做好,又如何要求孩子呢?我们应当提高对模范作用的重要性认识,从生活细节中以身作则,培养孩子。

二、家庭教育的误区

在妈妈对孩子的教育中,往往存在很多误区,这些错误的方法不仅不能对孩子形成有效的教育,更会因此产生较大的负面作用。书中开篇的一段话则有了很好的阐述:“年轻的妇女都会得到一块玉石——孩子,多年后的结果却是,一些人得到了令人满意的作品,一些人眼看着玉石的变化越来越失望。”其实二者的区别就在于教育方法的不同,正确的教育方法即是一把精美的刻刀,精雕细琢将其刻画成一块美玉。而错误的教育方法则是一把锄头,完全可以想象当锄头挥舞在玉石上,不仅不会得到好的效果,反而会对玉石造成极大的伤害,让其美感和本质破坏无遗。想到这里,我不由的汗流浃背,作为一名教师,学校教育又何尝不是如此,回想过去,我也同样有不少教育不当之处。却从未想过这种教育对孩子的伤害,想到这里,我们还有心思去责备孩子的过错吗?一块玉石的质地决定后,其好坏取决于雕刻者,而妈妈和教师都同样在充当着这个角色。下面将我从书中读到的一些误区,分享给大家。

(一)暴力教育

“打孩子是一种陋习和恶习。一个用武力征服儿童的成人,无论财富多么丰厚,地位多么显赫,学问多么高深,打人的理由多么充足,都是智慧不足的表现。这一瞬间,你以为自己强大而正义,其实是缺少理智,恃强凌弱;你在弱小的孩子面前心理全部失守,只能从体力上给自己找平衡——在爱的名义下施暴,此时此刻你的行为如此粗野,不过是个穿西装的野人。”尹建莉用这样一段话对家庭中打骂孩子的现象做了阐述。“棍棒出孝子”、“不打不成才”不少家长仍然秉承着传统家庭教育的野蛮思想对孩子肆意打骂,不对就打对,不听话就打得听话,这样方式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打骂孩子可能会解决眼前一些微笑的问题,却会给孩子的成长留下极大的隐患,这些创痕也将伴随他一生,暂时的顺从,却换来孩子一生的伤害,这就是家长爱的表现吗?“在爱的名义下施暴,不过就是个穿西装的野人。”尹建莉用犀利而贴切的语言对暴力教育的方式做出了明确定义。书中用圆圆三、四岁时在超市中的一次发脾气做了示例,其实每一次的问题,每一个小的冲突,也是一种学习和教育的机会,当出现问题时,抑制怒气,用合理恰当的方式为孩子树立正确的观念,才是真正的教育。

(二)情绪教育

这一点,以前固然不乏存在,而现今社会中的“年轻妈妈”也尤为严重。过往的教育中,家长对孩子肆意的打骂,其实也就是一种情绪教育的体现,为了释放自身的情绪和不快,顶着爱的借口,肆意打骂。而在如今的年轻妈妈中,更多的是体现在情绪上的失控,不能良好控制自身情绪而波及孩子。自身高兴的时候,则对孩子溺爱欢笑;自身烦闷的时候,则对孩子乱发脾气,甚至用尖锐的语言中伤无辜的孩子,孩子成为了家长的最佳出气筒,在生活中很多方面都有体现。试想一个连自身情绪都还不能很好控制,自身尚未定性的年轻人,连自己都还没教会的人,又如何教孩子?这类妈妈,他们用这种教育方式直接或间接的不断伤害孩子,教育孩子成为了一种随心情而改变的“喜好”。沉淀情绪,用爱去关心、呵护孩子,教育孩子,而非随心情波动,这是一个成为一个合格妈妈的必备和最起码的素质。

三、让孩子成人

除了书的前部分对孩子的学习方面做了一些阐述,其实书中更多的是教给我们如何让孩子成人,而非一个只会读书的孩子。曾经无意看到过这样一段话也有异曲同工之妙:“武学高手,末流者比拳脚招式,次流者比内功深浅,第一流的高手比的却是心胸气派。”武学如此,其实无论是做学问,还是生活中其他各方面,也都同样如此。“先做人,再做事”简单的一句话却蕴含了不简单的道理,这也是无数成功人士的经验。应用到学问当中,则是应先培养孩子的为人思想,再考虑求知发展,从长远来看,一时知识的牢记,显然是不如培养孩子的思维扩散对孩子更为有利。生活中我也有亲眼所见过这样的例子,两个孩子的父母,一个孩子的父母从小就让孩子学这学那,孩子不仅逐渐多才多艺,成绩也总在年级名列前茅;而另外一个孩子的父母,却更多的是培养孩子思想和做人,教孩子如何学习,孩子虽然成绩不算太好,却聪明伶俐,乖巧懂事。多年之后,第一个孩子仍然是成绩优秀,但却逐渐疏于生活,只知读书,而第二个孩子却不仅聪明伶俐,不读死书,学习成绩也同样在自我努力下到了顶尖,更从不需要别人逼迫。结果是显而易见的,第二种教育,是受用一生的。对孩子的教育,我们应当从思维着手,从为人着手,而非仅仅局限于书本,局限于知识,为孩子带来一生的受益而不仅仅是眼前。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篇5

小五班 蒋娟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是幼儿园发给老师读的书,在逛书店的时候也常常看到这本书,所以怀着好奇心拿起这本书阅读,还真不错。虽然我没当过妈妈,可是这本书却给作为幼儿教师的我很多启示。

在《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这本书当中,提出了很多让人耳目一新的教育原则:如在“不管是最好的管”一文中,作者提出:要尊重儿童,对孩子管制、指导或干涉太多,孩子的许多正常生长秩序被打乱了,孩子就会变得无所适从;在“像牛顿一样”一文中,作者提出家长要“一定要从内心认识到儿童成长需要‘试误’……很多人们已经习以为常的观念,经过作者的对比分析,我们才发现原来我们很多时候都做错了。可以说,《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这本书可以引起一场家庭教育的革命,改变很多家庭教育的错误观念。有着极强的实用性,能很好地借鉴,是父母和老师教育孩子的工具书。

大人替小孩子做事,那是很容易的,哪个大人都可以做到这一点;难的是不替孩子做事。最重要的是经常让孩子有机会独自做事,独自承担责任,独自解决问题。凡能让孩子独自做的大人就不要包办,凡能让孩子独自想的家长就不要急于给他出主意。在孩子面前,家长要装得无能一些,无知一些,以便把各种机会留给孩子。作为老师,在幼儿园我们可以给孩子创造很多机会。我们班的孩子很喜欢劳动,所以吃饭的时候我会请值日生,不仅帮助老师做事情,还激励他们吃饭,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热爱劳动的好习惯。

幸福的家就是五星级宾馆婚姻是最深刻的一种人际关系,人性的真实、文化素养、价值观、爱的能力等等,都在这样一种关系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它是两个成年人合写的生命自传,是让他们最亲爱的孩子感受生活的幸福,体会生命的美丽,认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启蒙教材。幸福的环境不仅仅包括家庭,还包括了幼儿园这个大环境,在这个环境中有老师、小朋友,每个孩子都要学着和周围的人相处,老师可以尝试着为每个孩子创造美好的精神环境,经常观察孩子的一举一动,有的孩子没有安全感, 会抱着大毛巾来幼儿园,抱着小书包睡觉。老师多关注下他们,抱抱他,多和他交谈,他慢慢有了熟悉感,就愿意主动去适应环境。

在打针有点疼这章中,我意识到,可以尝试着让孩子去接受一些我们认为他们不能接受的困难,并不是要一直让他们活着童话中才是幸福。我也意识到儿童的忍耐力其实是惊人的,只要不吓着他们,给出一个合适的心理预期,他们多半能够接受一些似乎很困难的事情。

小孩子其实最懂事,大人只要正确地把理由陈述给孩子,孩子是会听懂的。不是所有的方法都适合孩子,要根据每个孩子只能教育方针。有的孩子很调皮,你大声骂他不一定有效果,尝试从他的“软肋”出发,知道他想要什么,尝试和他沟通,告诉他如果你完成老师交代的哪件事情就奖励你什么,效果还不错。

在给小板凳揉揉痛这节中,我发现善良和豁达永远是相随的。作为一个大人我们常常以为只要孩子能笑了,对于一个没有生命的东西我们是可以去责怪的,但是换个角度去思考:一个能给小板凳揉痛的孩子,她对别人会有更多理解和爱心,遇到问题从不偏执于自己的理由和利益。这样的思维方式,不仅让她在当下心情愉快,也能保证她一辈子不吃大亏。

在培养“好习惯”过程中如果方法用的不对,恰恰就培养了坏习惯。方法用对了,好习惯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正确的方法,其实远比错误的方法简单易做。

家长掌握着孩子的命运。任何改变孩子的打算,都必须从改变家长自己做起。家长教育理念上的“一线之差”,可以让孩子的命运有“千差万别”的不同。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篇6

尹建莉是北京师范大学毕业的教育硕士,做过10多年语文教师,现为职业作家,兼做家庭教育咨询。她非常注重女儿的教育,在孩子出生前两年,就买来大量教育书籍研读,直到女儿读高中,她仍钻研着如何去做一个称职的母亲。两年前,尹建莉16岁的女儿圆圆参加高考,分数超过“清华”录取分数线22分。而尹建莉在培育女儿的实践中,16年磨一剑,写出了《好妈妈胜过好老师》……

本刊记者日前采访了尹建莉,请她谈谈培育女儿成才的宝贵经验……

现在的家长不是给孩子的爱多了,而是管制得太多了;不是把孩子爱坏了,而是把孩子管坏了。

别的家长要求孩子听话,我们呢,愿意做听孩子话的家长。

――尹建莉

家长总要求孩子听话,事实上,总让孩子听话的家长,是个强权主义者,他也许从未学会平等地对待孩子。

尹建莉最重要的育子经验是:“理解孩子,别和孩子抢着来,听孩子的话。别的家长要求孩子听话,我们呢,愿意做听孩子话的家长。”

女儿两岁多那年,一天,尹建莉和一位亲戚带着女儿去天安门广场玩。穿过一座天桥时,圆圆不肯走台阶,小手扶着栏杆,两只脚蹬着天桥边上的窄窄的自行车道,一点点往上移。头顶的太阳火辣辣地照着,亲戚催着说,赶快过天桥去坐公交车,别由着孩子玩了。护着孩子走不足10厘米宽的斜坡,尹建莉也有点吃力,但圆圆玩得兴高采烈,每当和妈妈的眼神碰上,就快活地笑着。尹建莉不忍心打扰圆圆这快乐的旅程,这座本来两分钟就能走完的天桥,竟陪着孩子走了十几分钟。亲戚说,你真是个听孩子话的妈妈呀。尹建莉点头。在大人利益和孩子的利益发生冲突时,她永远选择孩子的利益;在满足大人的愿望还是孩子的愿望时,她永远选择后者。带孩子去天安门玩是大人的愿望,也许在圆圆看来,天安门广场还不如天桥有趣好玩呢。

有一次没听孩子的话,尹建莉还懊悔了好多年。圆圆4岁那年,尹建莉带着圆圆,朋友小于带着女儿喧喧,四人结伴去老虎山公园游玩。两个打扮得像花蝴蝶似的小姑娘,蹦蹦跳跳地走在前面。两个像花朵一样漂亮的妈妈跟在后面。突然,两只“小蝴蝶”停下来,一齐趴在地上,手脚并用地开始爬行!妈妈们大吃一惊,飞快地跑过去,把两个孩子拉起来。后来圆圆有一次批评妈妈不理解她,还举出这事做例子,说:“既然是爬山,为什么要走路呢?应该爬才对呀。可才爬了几步,就被你硬拉起来了。”尹建莉这才明白女儿为什么要爬,遗憾地说:“就为了怕裙子脏,竟破坏了圆圆充满童趣的尝试,太不值得啦。”圆圆摆摆手,总结似的说:“你们大人就是不动脑筋,净爱瞎指挥小孩,还怪小孩不听话。”

的确,有些家长不爱学习,不了解儿童的心理特点,还爱瞎指挥。尹建莉有一个朋友是哲学博士,博士有个两岁大的儿子,喜欢蹲在地上看虫子,或是着迷地研究一片小树叶,大人跟他说话他也顾不上理睬。博士认为:要从小教育孩子礼貌待人。他夺过孩子手里正玩着的东西,就是一顿训斥:“大人和你说话,必须回答!记住!”孩子被吓得哇哇大哭,只顾着害怕,哪里记得住父亲的教训。过后,仍是“故伎重演”。博士一次次态度坚决地把孩子从玩耍中拉回来,发誓要纠正孩子的坏毛病。

博士不知道,跟刚刚两岁的孩子谈礼貌问题,无疑是对牛弹琴。最重要的是,孩子这时正处于认识世界的关键期,充满了好奇,一张纸片、一片树叶,都能让他沉迷半天。儿童智力的发育、注意力的培养、兴趣的发展,都离不开这种沉迷,博士这样打断孩子的沉迷,不仅会破坏孩子的注意力,使他以后很难集中精神去做一件事,而且,礼貌教育带来的家长和孩子之间的频频冲突,还会导致孩子在认知上不知所措,使他情绪烦躁,并且对环境产生敌意,影响品行发展。博士绝不怀疑自己是琢玉高手,但这时候,他用以琢玉的却是锄头啊!

所以冰心说得有道理:“要让孩子像野花一样,自由地生长。”家长听话――所谓听话,也就是尊重孩子,平等地对待孩子――孩子才能像野花一样生长。

理解孩子意味着要允许孩子犯错。就算是成人,也有犯错的时候啊。

凡对孩子自尊心自信心和能力有损害的批评方式,都是不好的,家长都应该戒除掉。

――尹建莉

有一天晚上,圆圆看完了动画片又去玩游戏,结果,要睡觉时,才突然想起忘记做作业。圆圆急得哭了。孩子已表现出难过,说明她意识到自己犯了错;这时候大人再来指责她,她就会因为要对抗大人的指责而忘了内疚。尹建莉安慰她说:“宝贝,不哭。妈妈也有忘记重要事儿的时候呢。”又接着说:“咱们商量一下该怎么办。要不今夜晚点睡,把作业补上;要不明天早点起来做作业;或者,干脆向老师实话实说,作业忘了做。”圆圆思考了一小会儿,大声地说:“还是今天做吧。”半年之后,圆圆又有一次忘记做作业,尹建莉又用老办法,让圆圆自己处理。从此,圆圆再也没有忘记做作业。

圆圆还是一个粗心的孩子,经常犯一些让妈妈哭笑不得的错误。让她煎鸡蛋,她把蛋液直接打到了垃圾桶里,拿着蛋壳不知该往哪里放,才发现搞错了;妈妈让她把剪子放回工具箱,她拿着剪子在家里转了一圈,困惑地问妈妈:“你给我剪子做什么?”遇到这种情况,尹建莉绝不会责怪孩子,还说:“你真像牛顿啊!牛顿专注于做实验,常常忘了自己有没有吃饭,还把手表当鸡蛋煮,和圆圆一样丢三落四呢。”

圆圆读寄宿学校时,每次从家里返学校,总会发觉某件重要东西忘了带。尹建莉这时多少也有些生气,路很远,一趟跑下来,得半天时间,还得向单位请假。但她从不像有些家长那样,火气很大地指责孩子。尹建莉认为,就像割伤了手自然会觉得疼一样,孩子犯了错自然会感到不好意思,甚至会感到痛苦和内疚,所以用不着再责备她。尹建莉总是用温和的语气对女儿说:“这样做浪费时间,真是太可惜了。以后不要再丢三落四,像牛顿一样了。…‘像牛顿一样”的批评,把一件不好的事、本该生气的事,化为一句玩笑,既让孩子知道哪里错了,又不损害她的自尊心。

圆圆上高一时,妈妈送给她一款便携式CD机,本是为了让她累了听听音乐。可是圆圆很快迷上了流行歌曲,每天都边听音乐边做作业。高中学习那么紧张,稍有懈怠,就会成绩下滑。尹建莉有点着急,对圆圆说:“做高中的作业时要思考,你这样一心二用,行吗?”圆圆听了说:“我知道了。”可此后依然我行我素,照旧戴着耳机做作业。

尹建莉和丈夫认真讨论了一番:圆圆现在听音乐的新鲜劲还没有过;也许到高二、高三,学习紧张了就不会再听了;如果她迷恋音乐,就是不让她听,人坐在桌子前,心可以不在书上啊。而且,放开手,培育孩子自己对自己负责任的品格,是头等大事。

于是夫妻二人约定,管好自己的嘴巴,不再说这事。

不管比管可难多了,圆圆每听一次音乐,都是对妈妈心理承受能力的一次挑战。但后来,时间长了,妈妈终于忘了这事了。再后来,发现圆圆的CD机落满了灰尘,不知啥时起,她已不戴耳机学习了。问她,说学习忙了,我可得为自己的前途负责任。

尹建莉提出一个很“另类”的观点:不管是最好的管。她认为,家长要给孩子充分的自由,尊重孩子,凡事尽量让孩子自己决定和选择,而不要处处监视孩子,不要把教育变成“管制”。

家长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表率作用,你想让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你必须自己先成为什么样的人。在孩子幼小的时候,父母的一言一行,每一个生活细节,都可能成为蕴含重大教育意义的事件。

――尹建莉

虽然“言传不如身教”不是什么深奥的道理,可有些家长还是记不住。

一位家长对尹建莉说:“我那儿子,动不动就把小朋友打得鼻青脸肿,为这事,我都打了他好几回了。有一次差点把他打坏了,可他还是改不掉打人的坏毛病。”尹建莉听了,非常感慨――家长们这种“强盗逻辑”很多,不少家长眼睛只盯着孩子,从来不懂得自我反省。教育中,榜样的力量无穷,你要让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你得先成为什么样的人。这位家长因为孩子打别人,就去打孩子,他其实在用自己的言行告诉孩子:如果有人惹你不高兴,你可以用拳头解决。家长这样做表率,如何能教育孩子不打人呢?

尹建莉很注意家长的言行对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如果孩子不小心磕到了小板凳上,大人通常会打小板凳,说它碰疼了宝宝。尹建莉认为这是一种“复仇”行为,无意中教会了孩子复仇而不是宽容。如果圆圆摔倒了,尹建莉就轻轻地亲亲女儿碰痛的地方,一边安慰说:“很快就不痛了,宝宝不哭了。”然后带着她给小板凳止痛:“小板凳揉揉也就不疼了。”这样做,教会女儿善待对方,也让她知道,碰撞是双方的事,要互相体谅。

圆圆小时候也会和邻居的小伙伴抢东西、闹意见。有一次,圆圆哭着从对门回家,举起手让妈妈看:“这儿被小朋友咬了。”原来是和邻居的小朋友抢玩具,被咬了一口,留了几个牙印。妈妈不但不着急、不生气,还饶有兴趣地问:“嘻嘻,打架了?你们俩谁厉害?没事,一会儿就不疼了。”妈妈这种有点好奇有点快乐的态度,让圆圆觉得这只是一件好玩的小事,于是气愤的情绪就平静下来,向妈妈报告了“战争过程”,说完也就忘了。过了一会儿,她又跑回邻居家找小朋友玩了。

从妈妈的言行中,圆圆学会了宽容和体谅,学会了温和地化解矛盾。她从小就非常懂事,和同学的关系非常友好,班里选三好学生,她总能以高票当选。

只是,圆圆读到四年级时,遇到一个“克星”――孙小力。这孙小力坐在圆圆的后面,近水楼台,就把圆圆当成了重点欺负对象。圆圆那时梳了两个漂亮的羊角辫,孙小力总是在上课时从后面拉她的辫子。他还经常把圆圆的书扔到别的同学的课桌上,等圆圆跑过去拿书,他就冲过去,把书再扔向更远的课桌……后来,欺负的手段还不断地“升级”。

圆圆的爸爸很生气地说:“我去找他的家长谈一谈。”

尹建莉认为找家长没用,要是家长打了他,说不定结果更坏。不如她自己到学校去跟孙小力谈一谈。她买了一本《皮皮鲁外传》,准备向“坏小子…‘行贿”。

放学的时候,尹建莉和圆圆一起在校门口等到了孙小力。几个男同学见家长来找孙小力了,一齐围过来看热闹。

尹建莉弯下腰,这样,就能让自己和孙小力一般高。她彬彬有礼地说:“你好。”孙小力心里本来对圆圆妈妈充满敌意,但这像两个大人见面般的问候,让他有点惊讶。尹建莉笑着问:“你说圆圆是个好同学还是个坏同学?”她非常温和地看着小男孩儿,声音也亲切温暖。孙小力突然朦朦胧胧地觉得,跟这位阿姨聊,让他很放心。平常妈妈总是用脚踹他,从没尊重过他,但这位阿姨,是把他当作一个成人来尊重的,于是他认真地回答:“圆圆是个好同学。”尹建莉笑了:“如果有人欺负她,你说对不对呀?”孙小力的脸红了:“不对。…‘那你会欺负她吗?”孙小力迟疑一下,说:“不会。”尹建莉微笑着拍拍他的胳膊:“真是个懂事的好孩子。”这时,几个男同学揭发说:“阿姨,别信他的话,他天天欺负圆圆!”尹建莉充满期待地看着孙小力,说:“孙小力以前是那样子,但今天以后,就不会是那样子啦。男生非但不能欺负女生,还有责任保护女生呢。”

尹建莉把童话书放到孙小力的手上,说:“这是送给你的。”孙小力的眼睛顿时亮了,脸颊上也焕发出快乐的光彩。

此后,孙小力再也没有欺负过圆圆,也没有欺负过其他女生,虽然他还是因为其他的事挨老师的批评。

每个孩子在学校都可能遇到“坏小子”,家长如果出面,目的应该是帮助孩子化解矛盾,解决问题,而不是去报复。

多少年后,圆圆还清楚地记得妈妈和孙小力那场温情脉脉的谈话。她从中学会了如何宽容别人,包括“敌人”。

阅读对孩子太重要了。阅读可以开启孩子的智力,使他变得更聪明。凡从小阅读了大量课外书的孩子,都有比较好的学习能力;凡缺少阅读的孩子,学习能力都比较弱。

――尹建莉

尹建莉从没想过要把圆圆培育成神童,从没有去刻意教圆圆认字,但是,圆圆6岁时,在她上小学一年级之前,突然会自己看书了。开学前领回课本,她一口气就把课文从头读到尾。妈妈非常欣慰,孩子仿佛一夜之间认识许多字了。事实上,这正是尹建莉采用正确方法让孩子轻松识字的一个成果:

在圆圆半岁多的时候,尹建莉就常常把女儿抱在腿上,拿本故事书一边读给她听,一边用手指着书上的字。也不知道那么小的圆圆是不是听得懂,但她很喜欢听,眼睛里闪着快乐幸福的光芒。

圆圆两岁时,一天,一位叔叔到家里来。圆圆正拿本《丑小鸭》一边用手指着字,一边读:“小鸭孤零零地,无精打采地走到河边……”她一页页翻着,读得几乎一字不差。叔叔大吃一惊:“这么小的孩子会认字呀?”尹建莉笑道,这本书给她读了很多遍了,圆圆都会背了,所以,看起来像是会认字的样子。

后来,尹建莉再读故事时,就由圆圆用手指着字,妈妈来读。这样,虽然并没有教她认字,但她还是把字跟故事联系起来了。回想起来,教圆圆认字,多半是在路上、街上。见到什么指示牌、招牌,妈妈就告诉圆圆,这个写的是“禁止吸烟”,那边霓虹灯上的字是“王府井”……

就这样,圆圆认得了许多字,会自己读书了!上小学后,当别的孩子在啃生字时,圆圆已经开始一本本地阅读童话故事了。

阅读是需要引导的,尹建莉考虑着如何让孩子开始读大部头的书。她想来想去,适合圆圆读的长篇小说,应该是金庸的小说。其小说故事性强,悬念营造得好,而且文字洗练优美。她买来《倚天屠龙记》,一边看一边给女儿讲,因为故事有悬念,女儿听得欲罢不能,尹建莉就趁机说,那你自己去读吧!

圆圆抱着书,一下子就着迷了,读完了《倚天屠龙记》,就自己去租金庸的其他小说。她越看越快,后来几乎两天看一本,几十部金庸的小说读完,圆圆不仅成了金庸迷,阅读速度也大大提高了。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篇7

多梦的年华,在校园里散落一串串足印,轻轻拾起,备感温馨与浪漫。在这溢满书香与温情的校园里,有多少欢笑和泪水、快乐与忧伤氤氲在这流逝的岁月中。时光如白驹过隙悄然离去,可当我们回头时,那些远去的记忆却又如此清晰……

上学

余秋雨

在我实足年龄还只有四岁那年,小学的老师来统计可入学的新生,那时我正与几个小伙伴把妈妈的围单当大幕,绑在八仙桌的桌腿上演戏,妈妈就笑着指了指我,对老师说:“在地上爬着的要不要?”

老师说:“怎么不要?登记!”

几天之后,我就上学去了。那时乡间学校全用毛笔,课桌上放着砚台和墨,可想而知,每次下课,我满脸满手都墨迹斑斑,老师就抱起我到河边洗脸,洗完再飞奔着把我抱回教室的座位,下一节课另一位老师又重复这般情景,实在是一片忙乱。

我四岁上学的事,把在上海工作的爸爸吓了一跳,随之,连叔叔、舅舅也紧张了。爸爸、叔叔、舅舅不断来信劝妈妈,要我用“留级”的方式后退到正常的年龄,否则脑子会用坏。其中大舅舅出的点子最要不得,他要我每次考试都交白卷,或故意答错。

妈妈问我的意思,我说:“让我装成傻瓜留级,听过去全都听过的课,脑子才会坏。”

妈妈当然赞成我的意见,便写信给爸爸说,留级太累,不如让我读上去,她会设法减轻我的课程负担,代我做全部家庭作业。

一次,妈妈对我说:“县里会来一位很有学问的人给老师讲课,老师的老师,你也跟我进去听听吧。”

这语法课真把我听乐了。戴眼镜的男老师先把一个奇怪的句子写在黑板上,然后连续两节课都在分析这个句子。这个句子的结构大致是这样的:“周老师看了王老师一眼,回过身来对李老师说:‘昨天下午刘老师和赵老师都问我,前两天孙老师带病为朱老师补课的事,是不是应该让胡校长知道?’”

妈妈一看这个句子就不满了,小声对我说:“真有本事,一句话就扯出了八个人,谁会这样绕来绕去说话?”

台上的老师对这句话的分析,绕得就更凶了。语法概念说了一大堆,黑板上画出来的语法结构线已经像一堆剥了皮的老麻,丝丝缕缕缠得人头晕脑胀。

听课回来的路上,妈妈对我说:“如果你读书读上去,最后变成了这种学问,那宁肯不要读了……”

终于她狠下心了,决定立即采取防范措施:让我接手,为全村读信、写信。那一年,我七岁。

第二年,妈妈把她每夜为村民记工分、算账的事务也交给了我。

我受宠若惊。从此以后,每天夜晚,那些村民热切的目光依然穿过腾腾烟雾落到小油灯前,灯光映照着的已不是那位年轻妇女,而是她的儿子。

【技法赏析】本文以时间为序,记叙自己四岁至八岁的学习经历,叙述清楚,详略得当。本文在技法上有如下几点值得我们借鉴:

1.选材精当典型。作者叙述自己的上学过程,选取了几个典型的事件来写。四岁上学时,每节课都把自己弄成大花脸,被老师抱到河边去洗;爸爸、叔叔、舅舅写信让“我”留级;老师的老师所讲的理不清的语法课;七岁给全村读信、写信;八岁为村民记工分、算账:这些事件极为典型,具体而真实地写出了自己的学习经历。同时,四岁时的学习经历写得详细,七、八岁的事写得简略,这样安排,有助于突出童年时上学的独特经历。

2.描写真切生动。文章描写生动,富有情趣。“妈妈就笑着指了指我,对老师说:‘在地上爬着的要不要?’”“我满脸满手都墨迹斑斑……洗完再飞奔着把我抱回教室的座位”,真实地表现了“我”的懵懂无知的年龄特征,充满情趣。“黑板上画出来的语法结构线已经像一堆剥了皮的老麻,丝丝缕缕缠得人头晕脑胀”,将老师画的语法结构线比喻成“剥了皮的老麻”,形象而生动地表现了画线之多。

选举风波

秦文君

下午,班委会约定两点在教室开会,可到了两点整,教室里空荡荡的只有贾里一个人。到了两点过五分,陈应达的请假条到了,是托他的一个邻居带来的,他指示说,由大家代表他――也不问问大家是否愿意代表他,这个专啃英语书的家伙!

那三个女班委,她们一点三刻就到了,但等了几分钟便被墙外的吆喝声吸引过去。

到了两点二十分,鲁智胜才骑着自行车拎着个大提兜晃晃荡荡地骑进校园,随后,那三个女班委饱览了商品信息后脸儿通红地回来,讨论才算开始。

鲁智胜抱着双肘,挺神秘地说:“喂,听我的没错,咱们选鲁艳青吧!”

候选人名单上果然能找出鲁艳青的名字。

“多偏心,选自己的本家!”女班委们笑起来。

鲁智胜眉飞色舞,说:“岂止是本家,她是我堂姐,知道吗,叔伯堂姐,亲得就像我的姐姐,我们投她一票怎样?”

“为什么要投她一票?”贾里说,“你觉得她好,我们不觉得。”

“她人不错,我的优点她全有。”

“要是她和你像,那优点太少了。”贾里打断他,不让他自我感觉太好!

“拆什么台!”鲁智胜比比画画,“她真是不错,你们只要一接触,就会同意我的观点的,不信,咱们打赌!”

几个女班委首先摇头,往往男生同意的,她们就反对,她们要选男篮队的队长,高中部的,长得有点像费翔。

鲁智胜二话没说,就把大提兜抖搂开了,里面是几大块巧克力,包装富丽堂皇:“喂,我请客,请客。快吃吧,名牌的。”

人手一块。女生们都叫:“嗬,真大方,为什么要请客?”就是,鲁智胜从未这么客气过。

鲁智胜笑笑,说:“只要你们选上鲁艳青一票就行!”

这家伙,真有个商人的脑袋,他用巧克力作为贿赂武器。要不是贾里已咬了一口巧克力,他必定原封不动地把巧克力扔在那家伙脸上。

鲁艳青最终未能当选。原因很罕见:初一级某班虽投了鲁艳青的票,但在“选举理由”这一栏里,明明白白地填着“她弟弟请我们吃巧克力”。选举中是很忌讳这种丑闻的,所以虽然鲁艳青呼声很高,最后只是担任学生会办的油印小报的主编,而男球星却当选为学生会主席。

鲁智胜暴跳如雷,骂贾里不够朋友。看他真动气,贾里很抱歉,有些事都是在一气之下办成的,谁都怪不上――假如鲁智胜不用小计谋,买来那些该死的巧克力,贾里十有八九会选鲁艳青的,对那很帅的篮球明星,他没什么好印象。

后来听说鲁艳青知道真情后,把鲁智胜训了一通。鲁智胜就是缺少这一类教训,这很及时!不过,后来再见到鲁艳青,贾里就想逃跑,尽管他对她的印象逐日美好起来,而且,鲁主编一点不记恨他,见了他,总叫他校友。说实话,这样贾里才更难过,一直忘不了那个过分尖刻的“选举理由”。

(选自《男生贾里》)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篇8

曾有一位患先天性心脏病的小男孩,他的妈妈是一个寡妇,他们相依为命,一天,他妈妈改嫁了,从此,儿子渐渐讨厌她,并开始疏远她。但是母亲的爱犹如天使一般纯洁,是永无止境的,他妈妈仍是不分昼夜地照顾他,守护他,关心他,爱护他,谁知这个小男孩不但不给予理睬,反而将妈妈当成是自己的奴隶,并每天对她呼之来,呼则去,还唠叨着:“你不是好妈妈,也不是好妻子!我不想见到你!”这类的话彻底伤透了这个妈妈的心,妈妈选择顺从儿子的心意,离他而去,但母爱仍没截止过,然而“忤逆”的儿子并不知道。 在一次数学测验中,他因为心脏病发而当场晕了过去,当送到医院是,已经奄奄一息了,微微搏动的心跳声,预示着他将会死去,他有气无力地对老师说:“老师,我想拜托您一件事!”随后,他从自己的口袋里摸出一封信,并郑重其事地说:“请把这封信交给我妈妈,在我去世后,每个月给妈妈寄一封信,不要告诉她我去世的消息。我是个心软的孩子,无论她做错了什么事,她毕竟是我妈妈,我不想她难过!”老师握紧他的手:“你不会死的,你那么善良,上帝一定会保佑你的!”小男孩微笑着……老师啜泣着转身离开了。 彼此同时,他的妈妈已闻身而来,站在病房外面,听到了小男孩和老师的对话,但她并没有哭,因为她深深相信着——她的儿子决不会离她而去!小男孩坚持不住了,即使他的意志力很坚强。终于,他闭上了眼睛,医生冲了进来,幸亏的是,虽然他的心跳恨微弱,但不至于完全停顿了。一个医学精深的教授对小男孩的妈妈说:“你儿子昏迷了,情况很危急,如果他二十四小时后,没及时醒过来,那么他将会走向天国。”妈妈哭了,她嚎叫着:“我到底做错了什么,上帝要这么对我,为什么受伤的总是儿子,而不是我?”随即,她换上了医院的制服,来到儿子面前,慈祥地望着儿子,发现儿子消瘦了许多,她又哭了:“儿子,妈妈来看你了,你要撑下去呀!如果来连你也走了,只剩妈妈一个,会很孤单的,你不要离开妈妈啊!你还有很多事没做呢!你还长大,还没上大学,还没挣钱,还没养妈妈,如果你就这样走了,妈妈会活不下去的……”没等她说完,“嘟……!”儿子的心跳停顿了,医生们该机抢救,妈妈痛苦地着:“儿子,你要坚强,不要丢下妈妈!”一滴水滴下来,是泪水,医生们很奇怪,因为这是小男孩的眼泪,孩子有希望了,经过千辛万苦的抢救下,小男孩终于苏醒了,妈妈安心了,她示意医生不要告诉儿子自己来过。一次物理治疗时,他对护士姐姐说,他做了一个梦,在自己在死亡与生命之间周旋时,妈妈在身边鼓励他,使他重获了生命,然而,当他醒来时,他发现,妈妈并不在身边,他失望极了。忽然,他注意到护士姐姐有一颗晶莹的泪珠落了下来,并对他说:“小弟弟,你妈妈很伟大,你要好好报答她!” 小男孩完全康复了,他不再害怕任何东西,毕竟他在死亡的边缘兜了一圈。十七年后,小男孩已经是一个年轻有力的小伙子了。他去感谢当年救了他的医生,其中一位医生告诉他,在他病危的那一天,他妈妈来过,并且用母爱唤醒了他。小伙子大吃一惊,他跑回家,紧抱着白发苍苍的妈妈:“妈,谢谢您,您又给了我一次重生的机会。”顿时,他们母子俩深情拥抱在一起,哭倒了许久,许久…… 其实死亡与生命之间,只是一线之差,那一线,就是爱,因为爱不仅战胜了死亡,更拯救了生命。 是啊!没有爱,便没有温暖;没有爱,就没有世界,爱战胜死亡,把死亡转变成空虚的幻影;爱使得人生变得有意义,有价值,从不幸中创造幸福。其实,爱是无处不在的,因为有了爱,生命才会精彩,爱在某一时刻,会发生生命的奇迹,爱可以战胜一切。爱,是一切奇迹发生的根源,因此,它让我们知道,世界上有一种东西可以战胜死亡——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