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大学生理想论文8篇

时间:2023-01-25 07:27:25

大学生理想论文

篇1

一是把加强大学生共同理想教育融人校园阵地文化建设中,一是可依托校园舆论宣传载体为阵地,切实加强对大学精神、优良校风和学校名师的宣传。积极开展对具有各校办学特色、作为校园文化集中体现的校训、校歌、学校精神和办学的优良校风以及学校师生公认的名师的学术成就、崇高品德的宣传,教育、引导学生了解学校的办学历史和办学精神,了解学校的优良校风,了解学生弓I以为豪、视为楷模的名师风采,促进大学生在深厚的大学精神的熏陶和良好的校园文化传统的感染下,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而确立崇高的职业理想,为坚定共同理想打下基础。

二是可依托校园舆论宣传载体为阵地,坚持以正面教育为主,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旋律。坚持不懈地用马列主义、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广大师生,弓|领校园阵地文化建设,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深人浅出地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宣传共同理想的科学内涵和实践要求,教育和引导学生在加深理解的基础上,形成对共同理想的思想共识。在坚持以正面教育为主、把握正确舆论导向的基础上,注重挖掘各种先进典型的教育资源,特别是对在大学生中涌现出来的、经评选受到表彰的先进集体和优秀人物,加大正面宣传和报道力度,发挥榜样的示范和激励作用,营造积极向上、催人奋进的育人氛围,培育大学生从思想和情感上对共同理想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二、着力使大学生共同理想教育与校园活动文化建设相结合

校园活动文化是指在校园精神文化的指导和校园制度文化的规范下开展的各种校园文化活动,是以各类“活动”形态表现出来的彰显学校办学精神和办学特色以及师生个性发展的一种校园文化形式。校园活动文化包括校园一切文化活动,它是校园文化中内容最丰富、方式最灵活、表达最直接的校园文化形态。校园活动文化按其活动的内容可分为:宣传教育活动、文娱体育活动、课外科技活动、社会实践活动、职业技能拓展活动、志愿服务活动、文明校园创建活动等。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文化,不仅对于培育大学生高尚的审美情操和团结合作精神、塑造健全人格、促进全面发展等都具有潜移默化的重要作用,而且也是加强大学生共同理想教育,由思想上认同外化为自觉践行的有效切人点。

把大学生共同理想教育融人高校校园活动文化建设中,可通过开展主题鲜明、内涵丰富、格调高雅、富有特色的以“活动”为载体的各种校园文化活动,诸如通过开展大量体现校园日常生活的各类活动,包括文体竞赛活动、专题报告或演讲活动、专题征文竞赛活动、课外学术科技活动、公益服务活动、文明班级创建活动等,通过开展集知识性、趣味性、教育性与一体的各类大学生社团活动,以及通过开展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等,切实把包括共同理想教育在内的思想政治教育渗透于各项校园活动文化中,发挥校园“活动”文化的熏陶、凝聚和激励作用,引领大学生对共同理想形成思想共识和情感认同并转化为自觉行动。

加强高校校园活动文化建设,进一步增强校园活动文化的影响力力和凝聚力,吸引更多的学生积极参与,应注重提高校园活动文化的品味和水平,增强校园活动文化的品牌意识,确立校园活动文化品牌战略。为此,应注重采取以下相应对策:(1)建立健全制度,加强科学管理。学校各级党团组织应重视和加强校园活动文化建设,建立和完善校园活动文化健康开展的管理体制机制,校党委宣传部、共青团和学生管理部门密切配合、齐抓共管,强化科学管理和指导,促进校园活动文化的规范化。(2)积极加强引导,注重活动实效。充分发挥广大教师在加强校园活动文化建设中的主导和引领作用,邀请校内知名专家、教授作专题教育报告、担任相关活动的评委或颁奖嘉宾;根据各社团的特点,?粤请有关教师和社会知名人士作为社团的指导教师,加强对社团成员的专业技能培训,提升社团活动的水平和感召力。(3)强化激励措施,吸引学生参加。积极发挥大学生在加强校园活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建立和完善科学的激励机制,把参加校园活动文化所取得的成绩作为评先评优等奖励的条件之一,激发学生主动参加校园活动文化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总之,通过开展各项寓教于乐的校园活动文化,教育和引导大学生在各项“活动”中,经受锻炼、增长才干、陶冶情操,确立和不断巩固共同理想,并为之努力奋斗。

三、着力使大学生共同理想教育与校园创业文化建设相结合

校园创业文化是伴随着高校开设创业教育和大学生创业实践活动的产生而形成的一种校园文化形态。校园创业文化的形成,进一步丰富和拓展了校园文化的内涵,增强了校园文化的创新色彩,也是校园文化建设与时倶进的生动体现。关于“校园创业文化”的概念,目前在我国尚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定义。有学者认为,校园创业文化是高校在创业教育和创业实践活动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不难看出,这一概念是由“文化”一词的概念导引而来,仍觉过于笼统。笔者认为,校园创业文化是以高校校园为主要空间,以师生为主体,在推进创业教育和创业实践过程中形成的思想理念、价值取向、精神状态和创业行为的总和。加强校园创业文化建设,不仅有助于促进大学生学习创业知识、进行创业实践、提高创业素质,为毕业后继续创业奠定一定基础、提供可能,而且可以把校园创业文化建设作为加强共同理想教育的平台,教育和引导大学生确立并不断强化个人理想和共同理想,把为实现个人的理想与实现全民族的共同理想紧密结合起来。

基于我国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相对滞后的现状,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切实加强校园创业文化建设,是推进高校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首先,要积极营造浓厚的创业文化氛围。通过开展创业技能大赛、创业成果表彰和展览、邀请成功创业的校友或社会人士作创业报告、举办创业论坛等活动,用成功的创业经验激励和鼓舞大学生的创业热情;积极开展创业政策、创业理念和创业精神等宣传教育活动,形成支持创业、崇尚创业、以创业为荣的文化氛围。其次,要建立和完善创业教育体系。建全创业教育管理机构和管理制度,明确管理职责;科学设置创业教育课程,可将创业教育课程与创新、就业指导等课程以及相关学科紧密结合起来,设施“通识教育加专业教育加创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重视和加强对承担创业教育课程教学与创业实践辅导教师的选拔与培训。再次,要加大校园创业实践活动基地建设力度。适当增加校园创业文化建设专项经费的投人,建立大学生创业实验基地或实践场所,或进行校地、校企合作,共建创业园,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实践场所。

篇2

积极心理学提出,自我决定性、乐观、主观满意程度等积极的人格都能够借助积极的感受而持续地累积获得,在个体经受了社会生活中非常多的积极感受后,就会自动地提升积极感受的基准线指标,就会自觉地提出越来越高的需要,进而推动形成积极的人格。积极的情感感受能够更加深入地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推动大学生可以有效地借助自身资源使自我的思想政治素质提高。一方面,应当启发学生树立积极的认知态度,加深大学生的主观幸福体会。在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中,幸福感教育属于一个必不可少的部分,其也是提高大学生社会技能和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关键前提,也是激发大学生追求价值目标与增强生活信心的基础保障。心理学的分析证实,决定个体情感情绪等感受的并非事件本身,而是个体对时间的态度与认知,应当启发学生通过积极的思想正视问题、困难,有效地化解情感情绪问题,提高积极感知幸福的意识。另一方面,启发学生掌握积极地调控情感情绪的方式,像是放松的方法、转移的方法、宣泄的方法等等,增强学生自身的调控能力。应当启发大学生懂得积极地应对以往的得失,增强以往生活和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感受,应对现实且收获成就感与满足感,提高对以后生活和学习的期望,敢于挑战一切事物。积极心理学提出,所有的个体都具备潜力与优势,只有培育与增强个体本来具备的积极能力,才可以消除个体的消极思想。在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中,应当通过积极的态度面对学生,懂得激发学生的潜能,且进行激励与引导,如此才可以使学生更加有效地体现积极向上的能力。应引导学生全面地评价自己,发现自我的积极潜能与品质,懂得自我控制与调节,确保大学生积极品质的泛化,进而可以在大学生生身上加以固定。积极心理学注重所有人的自我发展要求,且以此当作实施教育的基础,在营造情境、提供基础、创设机会的前提条件下,让人塑造良好的品质、思想,最终推动人的健康发展。在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中,应当激发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参与性、自主性,体现学生自我服务、管理、教育的功能,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有效地体现学生的积极品质。

二、懂得给大学生创设积极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积极心理学提倡在社会环境中融入个体的积极品质以及感受且进行考察,明确积极的社会文化、国家制度、学校与家庭教育环境有利于个体积极品质的培养。这在某种意义上类似于马克思主义提出的社会和个人互相影响的理论。马克思主义提出,环境跟人都具备能动与受动的方面,从本质上讲,它们是相互创造的。换言之,环境创造了,同样的,人也创造了环境。为此,基于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更加需要给学生创设积极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具体而言,高校需要积极地建设学校文化,创设健康积极的学校环境。学校环境是大学生学习与生活的场所,并且大学生在发展与成长过程中形成积极品质以及情绪情感感受也跟学校的环境密切相关。高校需要借助积极的学校环境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受到感染。一方面,高校需要注重学校内部环境的创设,以使修德、好学、和谐的学校文化形成。可以组织班风大赛,以创设良好的班级文化;可以组织宿舍文化节,以创设和谐的宿舍文化;还可以组织多姿多彩的社团文化活动,以创设多样性的社团文化。并且,高校还需要体现舆论宣传的功能,懂得通过一系列的传媒在学校宣扬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念,让大学生在积极的学校文化中感受先进的理念。另一方面,高校需要有效地统一社会环境和自身学校环境的创设,进而给大学生开辟更加广阔的战场。高校能够联合家庭、企业、社区等,建设积极的实习环境,让大学生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积极感受,并且强化认知主流意识形态,像是借助志愿者活动提高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等。

三、结语

篇3

[论文摘要]理想是关系到每一个大学生能否成材,以至于整个社会能否健康发展的重大问题。社会变革的同时,也引起了当代大学生理想观的嬗变。总的来看,大学生理想的主流是好的,但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对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

切实加强大学生理想教育是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为了了解当代大学生的理想状况,笔者随机调查了重庆高校近200名在校大学生,根据调查结果,对大学生的理想状况做如下分析。

一、大学生理想观的积极因素

(一)大学生有追求理想的良好愿望

在调查中笔者发现,近2/3的大学生对谈理想有兴趣,认为“大学生需要理想”;需要“坚定信念,实现崇高价值”;应该“为了理想拼博奋斗”,“理想对大学生的人生选择非常重要”。此外,近1/4的大学生对探究人生哲理高层次的问题有兴趣或兴趣强烈。

(二)信仰马克思主义,追求政治进步

多数学生认为学习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是改造世界观的有力武器。可以帮助自己加强世界观的改造,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是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指导思想。大学生关心国家大事,高度关注涉及国家和民族利益的国内外大事件,国家、国家利益和国家安全意识明显增强,对国家政治经济发展前景充满信心。

(三)能够以高尚的理想人格为典范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尽管各种消极影响存在,但自觉确立崇高理想典范的大学生仍占绝大多数。绝大多数大学生能够合理回答公与私、人与己的关系,对损人利己、损公肥私的行为持否定态度。

(四)职业理想能够以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为指导

在确立职业理想时,近2/3的大学生认为首要根据是社会需要,而且愿意到西部、到基层去工作。

(五)大学生的青春偶像是艰苦奋斗、务实创业型的人

在调查中发现,当代多数大学生以英雄、国家表彰的有杰出贡献的青年、个体企业家为青春偶像,追求“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对为崇高理想而献身的人,近1/3的人表示崇敬,其他均表示佩服。对于实现个人利益的最佳途径,近九成的同学认为是勤奋工作。这一结果说明,当代大学生有强烈的成材欲望,有强烈的进取心和事业心。

二、大学生理想观的消极因素

(一)重物质利益,轻理想信念

社会对物质利益重视的现象,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念、消费观念的形成和演变产生了重大影响,一部分大学生淡化了对远大理想的追求,贪图享受、不思进取、崇尚金钱,出现了信仰危机。笔者在调查中问到“你信仰什么”时,有的回答“什么都不信”,有的回答“西方实用主义”,有的回答“宗教”。

(二)重视个人理想、忽视社会责任

在调查中,尽管大部分的大学生在价值判断上认同奉献精神、社会责任感、国家和集体利益,但在具体行为时,很多大学生却更加注重个人专业学习、自我发展、自我实现,更加关注个人健康、幸福、名誉、地位、前途、发展、知识、才能、爱情、家庭,对自己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却关心不够。

(三)人格理想扭曲

一些大学生受当前社会上享乐主义的影响,信奉“及时行乐”的思想。他们热衷于追求各种新潮的生活方式,津津乐道地去编织现实生活的美梦,过早地践行成人化的社会生活。

(四)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信念不坚定

在调查中,有少数大学生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前途持完全否定态度,还有一部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悲观失望,信心不足。

(五)缺少奉献精神

关于人身的价值,部分大学生认为是索取;关于实现个人利益的最佳途径,有少数大学生认为是有个当官的父母、亲朋的资助、投机取巧、不劳而获。

三、加强对大学生进行理想教育的具体措施

(一)从实际出发,进行多层次的理想教育

思想政治工作既是一项意义重大的思想教育工程,又是一门严肃的科学。从实际出发,进行“由低到高、由近及远”式多层次的理想教育,乃是当前对大学生进行理想教育切实可行的教育方式之一。

首先,要进行个人成才教育。“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固然有其片面性,但向着一定目标孜孜追求进取,对青年之重要却是任何人也否定不了的。全社会,尤其教育工作者要多个方面、多种形式地教育大学生,鼓励他们登高望远,制定成才的奋斗目标。然后,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历史责任,进行责任心价值观教育。在搞好前两项教育的基础上,再进行高层次的政治思想教育,即为共产主义而奋斗的教育。共产主义是人类发展的最高阶段,它的实现将意味着全人类的彻底解放,意味着全世界将跃进到一个无限美好的崭新社会。它是无产阶级的最高理想,是人类最崇高、最伟大的事业。

(二)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加强党团组织建设和宣传先进典型

1.坚持用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等重要理论教育大学生

科学理论是理想信念的基础和先导。作为“思想继承和发展的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i]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面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这场深刻而伟大的历史变革,全党必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坚定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信念”。[ii]在当代大学生中“深入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宣传教育,引导人们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定理念。”[iii]帮助大学生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去观察、分析和解决社会实际问题,坚定对党的领导的信心,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和共产主义理想。

2.加强党团建设,以党团组织的优势引导大学生,以党团员模范作用带动大学生[iv]

为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觉悟,使其树立正确的理想目标,当前我们必须要抓好党风廉正建设,密切联系群众,提高党在广大青年学生中的威信;同时,要注意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作用,大力宣传他们不怕苦、不怕累、为祖国人民无私奉献的光辉事迹,让广大青年大学生以先进模范人物为榜样,通过学习先进来克服在理想信念上的错误观念。此外,要加强高校基层党团组织建设,充分发挥高校党团组织和各级学生组织的积极作用,以身作则,带动其他同学进步,提高其明辨是非和自我教育的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

(三)接受和利用网络,加强对大学生的理想引导

1.努力占领网络阵地,唱响“红色”主旋律,让共产主义理想在网络上扎根

互联网对高校理想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如何化“不利”为“有利”,探索加强理想教育的新途径,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亟待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同志提出“要充分运用信息网络技术,使思想政治工作提高实效性,扩大覆盖面,增强影响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应充分利用互联网,加强信息监控和舆论引导,主动占领网络这一意识形态传播阵地,建设宣传马克思主义的“红色”网站,唱响“红色”主旋律,让共产主义理想在网络上扎根。

2.挖掘技术潜力,加强信息监控和舆论引导,为理想教育提供技术保障

互联网是开放的,网上信息自由流通,跨国界传播,这固然为信息资源共享提供了便利,但是,由于“互联网没有主观责任机构,用户的发展和使用没有限制,对网上的信息难以追查其真实来源和核实其可靠程度,这就容易为各种不法分子和敌对势力所利用”[v],因此,净化信息网络环境,抵御有害信息的侵袭已迫在眉睫。各高校必须利用科技优势,充分挖掘技术潜力,尽快建立网络行为的监控机制,要研究并采取有效的技术防范措施与手段,以加大网络信息安全的管理力度。比如,可以加强网络的国际出入口信道管制和监督,采用网络安全技术如防火墙,以阻止外界对系统的非法访问;开发能够滤除有害信息和垃圾信息的软硬件,限制对有害信息源网站的访问;可以对系统的使用情况作跟踪记录,采用最新的技术手段,对信息源和信息束及时跟踪、监视和破译;利用监视器、全文扫描仪及密码破译这些技术手段,加强监控并安装电子邮件过滤系统,以抵御境外敌对势力的信息攻击,堵截反动电子刊物对学生的侵扰。在对信息加强监控的同时,还要利用技术手段,对网上有害信息的冲击进行坚决的反击。要坚决清理反对四项基本原则的有害信息,营造浓烈的正面宣传的氛围,造成强有力的正确舆论态势。高校要尽快建立网络信息管理常设机构,统一协调网上信息的管理工作,制定网络行为准则,以规范大学生的网络行为;要通过分析监控,及时发现大学生中存在的思想问题并及时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要大力加强网络道德和法规的宣传,以形成一种扬善祛恶、扶正祛邪的网络舆论环境。

(四)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理想教育的良好氛围

“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内容包括:共创校园精神,促使智能发展,培养健全人格,丰富文化生活。其中核心内容就是校园精神创立,而校园精神主体又是校园人的共同理想和价值观的建树。”[vi]从文化形态上看,校园文化表现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个方面。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前提和载体,校园布局、建筑雕塑风格、校园绿化美化、环境卫生、活动设施等都是物质文化的体现;精神文化则是学校长期创造形成的一种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既包括观念型文化,如思想观念、道德观念、价值观念和审美观念等,也包括智能型文化如课程文化和课外文化,还包括素质型文化,如心理素质、学术风气、治学风格、学校的传统和作风等,它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

建设校园文化,坚持正确的导向是前提。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开展各项活动时必须注意自觉地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提倡高品位、高格调的文化内容和形式,提升校园文化的层次,坚决抵制消极、庸俗、低下、颓废、腐朽的文化侵入校园。校园文化如果离开了正确引导,势必造成一些青年学生思想上的混乱和行为上的错位,甚至导致理想动摇。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文化、优秀民族文化为主体,有计划地开展高层次文化建设,用高雅的、精华的文化去滋润学生的心灵,陶冶他们的情操,提高他们的品质,培养他们健康向上的精神,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拼博奉献等高尚情操。

[参考文献]

[1]:“在中国共产党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02年11月17日,第一版。

[2]《邓小平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7月版,第554页。

[3]:“在中国共产党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02年11月17日,第一版。

[4]陈玉君:“新时期大学生理想信念状况及其培养研究”,《前沿》2003年第12期,第96页。

篇4

关键词:思想状况;思想政治;因素;大学生教育;管理;多样化

引言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经济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国民生产总值快速增长,全体国民创造出了巨大的社会财富,人民的生活水平迅速提高,但人们的思想也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而变化,这其中就包括正处在思想前沿的高校大学生们。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在改革开放的思想指导下,努力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积极落实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认真探索实现高等教育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的科学规律,取得了跨越式发展的历史性成就,其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大学生全面系统地把握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起到了显著的作用。但是,在新的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不能完全适应大学生的思想变化,管理上仍存在不少薄弱环节。

一、大学生思想现状及制约的内外因素

1.1现在的大学生能对当前的社会状况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能客观、全面、正确地评价社会基本问题大部分学生也能充分认识到社会与个人、自然与个人、个人与个人之间存在着复杂的规律和矛盾。但部分学生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干扰,导致立场不坚定;大学生思想活跃,对新思想、新观念、新事物、新科技的学习和接受快,但部分同学对社会的认识还停留在感性的、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层面上,对现实社会政治生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感到不能理解。大学生在政治取向上具有明显实用、功利的特点,对政治淡漠,缺乏对社会、集体和他人的责任感,缺乏吃苦耐劳和献身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只注重个人价值的实现。

从价值观说,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增强,注重自我价值的优先实现,主要表现在对自我价值、自身利益的追求,热衷于自我设计、自我实现;大学生追求更客观,自我意识和成才意识日益强烈,但身心发展不平衡,存在许多矛盾和困惑,且理想现实化、功利化,偏重个人发展。大学生把理想追求和现实功利结合起来,从奉献的理想主义转向注重实用和物质享受的现实生活,从注重知识的价值,到注重金钱的价值、感官上的享受,认为获取知识只是为自己能够有更好的物质享受做铺垫。合理的利己主义,逐渐成为大学生中比较普遍的价值取向。

道德品质缺失,守法护法意识淡薄。大学生社会公德水准普遍不高,有的缺乏最基本的公德修养。一些学生不肯吃苦,劳动意识淡漠,不以克己、勤俭、吃苦、谦虚等为美德。缺乏自觉主动的劳动意识;毕业择业时眼高手低,没有好待遇的工作不愿意去选择;不想付出得回报。是非观念差、对法律理解肤浅,缺少自我控制。

1.2制约大学生思想变化的基本因素

1.2.1内在因素即大学生自身因素。在大学阶段,每个大学生随着知识的不断增长已经基本形成了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这种观念的形成是从有意识开始,慢慢的积累而形成的。一个人的性格是从小养成的,观念的产生和性格的养成是一个过程,他们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性格外向的大学生可能好动,喜欢交友、聊天、运动等等;性格内向的大学生可能喜欢一个人学习,不愿与人交往,不善与人沟通,这些性格的养成会使大学生本人的思想和思维带有局限性和片面性。心理疾病的产生、表现多数是在大学期间,而这些现象的产生是个体性格怪癖和思想扭曲综合在一起产生的。而大学生自身控制范围内的如惰性、不上进、意识薄弱等都会让自己的思想状态发生变化。

1.2.2外在因素即社会环境因素。社会的发展带来物质产品的丰富,生活水平的提高,但对精神文化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大学生生活在这个社会中,当然也不会例外。这其中包括家庭环境、父母言传身教、父母教育方式、传统观念、学校教育、文化传播的影响等等许多社会因素都让走进大学校园的大学生思想产生了变化。从一个人出生后,有清楚的意识开始,他的思想状态就在不断的变化,一个大学生可能因为父母生活中常伴有不文明的语言,而学会了骂人,而不认为这是不对的;可能会因为自己要好的同学和玩伴喜欢抽烟、打架而跟着去做;可能会因为在电视和网上看到流行歌曲播放,便去追逐潮流而去歌唱,却从不会唱一首革命歌曲;可能会因为父母下岗,生活拮据而感到自卑;可能会因为父母经常打骂自己而产生逆反心里;可能会因为经济上的攀比,而走上违法道路;可能会因为追求时尚,而无心学习,总之这些社会环境因素产生的影响都会让大学生的思想变得不求上进,没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没有很好的法律意识,而社会环境因素也成为制约大学生思想变化的重要因素。

二、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教育管理

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如何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便摆在了高校管理的面前。:

首先应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全面提高其综合素质。把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作为大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高的根本和核心,带动其他素质全面协调发展。加强辅导员和教师队伍建设,培养高素质辅导员及教师队伍。政府应努力净化社会环境,高校也应积极创造良好的校园环境。改革开放后,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但与此同时,社会环境中的各种因素联系更加紧密和频繁,其相互依赖性增强,社会环境的作用显得日益复杂。良好的校园环境和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都能影响大学生思想变化。因此,全社会要共同努力,采取一系列措施,如开展法律宣传活动、加强网络资源管理、倡导主流文化等,以此净化社会环境,为大学生的成长营造良好氛围,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良好的平台。

参考文献:

[1]潘锦全.试论青年社会化的制约因素[J].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篇5

(一)认识的主观性认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认识过程包括感知、记忆和思维等心理活动,且感知和记忆是思维活动的基础。一般说,认识过程中的感知、记忆和思维的结果是一致的。但是,逆反心理的认识过程却把感知和记忆对立起来,以记忆排斥感知,使思维失去感知客观事物的基础,在脱离实际的情况下进行分析、判断和推理活动,往往造成以主观偏见或成见去肯定或否定客观事物的结果,形成盲目的、错误的认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人为本,做的是人的工作,所以做工作的这支教育队伍的建设和管理“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内容、过程、评估、领导能否得到贯彻落实,关系着思想政治教育能否取得成效的重大问题”。很多学生往往因为部分素质较低的思想政治教育者死板、抽象、脱离实际的教条式说教;教育者过分强调老师、学生的“我教你听”关系,无视受教育者的正当权利和主观感受;脱离实际、乏味无趣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而对思想政治教育形成了反感的首因效应或一成不变的刻板印象,这种记忆往往会深扎学生脑海,所以他们很容易对当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传播产生排斥的感知,即使眼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早已“物是人非”,甚至“物”也不再是原来的“物”,他们却只会按照原先的认识记忆进行判断。认识是情感产生的依据,只有遇到符合自身思想观念的观点时,才会产生积极的情感,反之则会产生消极的情感;认识是意志的根本,它提供了理性的支持;认识是行为的前提,行为是在一定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的。

(二)情感的对立性“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它建立在认识基础之上,与记忆有着密切联系。”???一般来说,学生们根据自己的思想道德观念来评价客观事物和他人的行为,同时产生自豪之情、满足之情、敬佩之情、惭愧之情、厌恶之情、仇恨之情等等。正常的状态下,当客观事物的性质、他人的行为与自身已有的认识记忆相符时,学生们便会产生正面的情感反应,反之则产生负面的情感反应。但逆反心理的情感过程恰恰与此相反,它不以认识为基础,而全凭颠倒是非,“要我这样,我偏那样”的反抗心态,对客观事物做出违反其本身性质的评价,并相应地产生或喜爱或厌恶的内心体验,使情感与客观事物对立起来。人是有感情的动物,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我们讲究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以情感人,对受教育者的尊重、关心从教育心理学上看能产生积极的归属感和信任感,从中感受极大的幸福感和愉悦感,这些正面情感对逆反情绪会起到一定的抵制作用,但如若这种情感体验得不到强化,无法让受教育者产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同心理,那么原本被遮掩的反面情绪很容易就会有所抬头。更何况大学生所处的成长阶段易冲动、易感情用事。所以在负面情感的影响下,学生们很难对事物有客观、正确的认识。反过来说,正确的情感是能促进更好地认识。学生们往往对那些能够在情感上引起他们产生共鸣的思想观念产生强烈地认同感,这种感觉往往能够引领学生去更全面、更客观地认识某种观点,并接受它们,从而用它们指导行动。

(三)意志的盲目性意志是人自觉地调节行动去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是人所特有的一种心理现象。如果人的意志力不够坚定,即使对某一现象或行为有正确的认识和情感反应,结果或者说行为却未必正确。例如某一学生认识到小偷小摸并非什么光彩的事情,也对这种行为表现出一定的羞愧之情,但仍然抵挡不住诱惑,最终出现偷盗的行为。这种意志力薄弱的情况在存有逆反心理的学生当中相当普遍,一些从认识和情感上都能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学生,却因为哥们对其认真学习的无端嘲笑或者课堂上抵挡不住手机游戏的诱惑而产生与认识截然相反的行为,盲目地排斥、拒绝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当然,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较强的理论性特点也在无意当中削减了部分大学生学习的意志力,同时马克思指出:“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列宁也指出:“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只有依靠坚实的理论基础才能具体生动。针对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产生的难以调和的矛盾,因此有学者提出要积极将理论渗透到具体的学习、工作中,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磨练学生的坚定意志。同时要提高学生成就动机的强度。(成就动机是指对自认为重要或有价值的工作或活动,个人愿意去做,并力求成功的一种内在推动力量。)麦克莱兰认为,成就动机强的人对学习和工作都非常积极,能够控制和约束自己,不受社会环境不利因素的影响,并且善于利用时间,因而会取得优良的成绩。如此一来,学生的学习意志便得到了巩固,正确的认识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得到了加强,从而能确保正确行为的发生。

(四)行为的反抗是人们在认识的基础上,在一定情感和意识的参与下,最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手段。一般我们通过学生们外在的行为表现来判断他们心理上对思想政治教育是否存在逆反情绪,存在这些情绪的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课总是迟到、旷课,即使人在课堂也是一副昏昏欲睡、无精打采的模样;对各种有关讲解国家政治文件的讲座、班会避而远之,对各种国家大事爱理不理,对各种献爱心、公益活动敬而远之……这些行为的表现从根本上来说是由于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的逆反心理造成的。

二、总结

篇6

    关键词:高校扩招;大学理想;现实思考 

    一、高校扩招后大学理想教育出现的新问题 

    (一)高校对大学生理想教育的重视程度削弱 

    高校扩招后,各高校均把扩大招生规模作为首要发展目标,使我国的高等教育进入了飞速发展的阶段,在快速发展的同时,高等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也逐渐增多。尤其是许多高校把大学生理想教育工作摆在了次要的位置上,造成扩招后的高校大学生理想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削弱,对高校大学生理想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造成了不利影响。 

    (二)增加了大学生理想教育实施工作的难度 

    高校扩招以后,为了保证人才培养数量与质量的同步发展,各高校均加大了管理体制的改革,增加了高校大学生理想教育工作的难度。[1]其中,高校管理体制的一系列改革使大学生理想教育队伍建设、管理机制等都同以前相比都有着较大的不同,新的情况使大学生理想教育工作感到不适应,增加了实施工作的难度。 

    (三)办学条件制约了德育工作的有效开展 

    高校扩招后,除了教学仪器设备值的提高以外,学校师资、校舍和图书资料等办学资源总体短缺。[2]在大学生理想教育的投入上讲,在其实施工作相关的各项活动,如,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与思想品德课教学、国防教育、社会实践、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在德育工作人员的培养、进修、社会考察和调研、科研方面;在用于改善德育教研室和办公室的办公条件、更新图书及音像资料方面;在用于表彰德育先进、大型德育活动、学生社团活动等等所需要的费用都很短缺。这些都直接影响了大学生理想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四)高校大学生理想教育工作效果不佳 

    在高校扩招的大背景下,大学生理想教育工作面临若干新变化,教育理念、教育环境、教育工作对象、教育工作的内容同以前相比,都有了很大的不同。当前大学生理想教育工作面对新的形势,基本上处于在实践中摸索与探讨,使高校大学生理想教育实施工作在思想观念、内容方法、管理运行等诸多方面存在不适应,直接影响了大学生理想教育实施工作的效果。 

    二、大学理想教育问题产生的根源分析 

    (一)大学生数量增加 

    扩招加快了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1998年我国的普通高校在校生数是340万人,扩招的第一年,高校普通本专科在校生数达到了408万,2008年达到近2300万。短短的几年时间,我国普通高校本科在校生就增长了5.63倍。现在,中国的高等教育规模己列为世界第一。今后若干年内,我国高等教育的规模仍会有一定的增长。 

    (二)学生生源构成出现了新的状况 

    在校大学生人数的增加使生源的构成出现了一些新的特征。首先,贫困学生群体增加。高校的办学经费主要来源于政府拨款与自筹经费。随着在校学生人数的增多,办学投入加大,而解决资金缺口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学费收入。因此,扩招后的各高校均依据政府有关政策提高了学费的数额。但学生的学费与生活来源主要靠家庭供给,我国居民家庭尤其是农村家庭的平均收入支付大学生在校所需的费用有相当的困难,这一社会现实直接导致了在校学生贫困群体增加。其次,学生之间的年龄差距加大。高校的扩招使得更多的人有了接受教育的权利,应往届普通高中毕业生,职业高中毕业生,适龄的社会青年以及部份在职人员均来到了高校接受教育,加大了在校学生的年龄差距。 

    (三)大学生学习生活方式发生转变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推进,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在改变,重生活质量,关注切身的利益,成为大学生的一个生活尺度。其休闲方式,娱乐方式也趋多元化、个性化,电话费、娱乐休闲、旅游、请客送礼、参加各种培训班等己经成为大学生消费的主要方式。学校园区的基础设施完善,有超市、运动健身场地、书店、洗衣房和娱乐休闲场所等,使大学生在消费支出上有了更多的选择,与社会的接触更加紧密,改变了以前相对纯净、封闭的校园环境。 

    (四)接受信息的内容与渠道多样 

    在校大学生接受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广泛,除了通过传统的报刊、杂志、收音机、电视等媒介获取信息外,还能通过互联网、电话、手机短信等多种渠道获取信息,而且这些以高新技术为主的信息传播渠道具有开放性、互动性、时效性,更易于青年大学生接受。 

    (五)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趋向多元 

    高校扩招后的大学生思想观念总体呈现稳定、健康、向上的良好态势,人生观、价值观主流取向积极、进取、务实。[3]扩招后,由于高校各项改革的深入,使得大学生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正在向多样化和复杂性方向发展。如在道德观念方面,更加趋向多元与务实;在法纪观念方面,纪律意识降低,法制观念淡薄;消费娱乐观念更趋于个性化;学习观念趋于实用性、功利性;在价值取向上,注重自我,扩招后大学生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己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三、新时期大学生理想教育的基本对策 

    (一)准确把握大学生理想教育的目标 

    1.生活理想 

    大学生的生活理想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大学生养成积极的、向上的生活理想。所谓积极的,就是要就是自己活着是为了别人生活得更美好;自己的幸福生活是以别人生活得更幸福为前提。所谓向上的,就是以乐观的进取的态度对待生活中的各种问题。[4]教育他们要从生活小事做起,树立正确的生活态度,保持俭朴的生活作风,建立正确的生活观念。 

    2.职业理想 

    职业理想是一种职业教育也是职业道德教育。高校开展职业理想教育的目标就是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并为了自己的职业理想而终身奋斗。职业道德教育是目标是教育学生在确立自己的职业理想后,要爱岗敬业,保持职业操守与职业道德,以恭敬严肃的态度对待自己的职业。

    3.道德理想 

    高校德育工作必须把培养青年学生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的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使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始终站在人民群众、党和国家的立场上来思考和处理一切问题,确立坚定的献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政治方向。 

    4.社会理想 

    在当前个人理想膨胀的情况下,高校要加强培养大学生的社会理想教育,树立社会责任感。要强化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他们积极承担应尽的社会责任。因此,高等德育要遵循教育规律,切实加强大学生社会理想教育,帮助大学生正确地认识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坚持正确的道德价值导向,懂得承担社会责任是其实现自我价值的必由之路。 

    (二)科学设计大学生理想教育的内容 

    1.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 

    加强理论教育、思想教育和政治工作的目的,就要引导和帮助青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教育的当务之急就是要加强马克思主义信念教育,增强大学生在思想上抗干扰的能力,引导他们自觉抵制西方的腐朽思想,坚定马克思主义信念。这就需要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学习,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认识论和实践论的系统学习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是人们对于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和态度。通过人生观教育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把人生向往和追求的目标建立在对现实发展可能性认识的基础上,把个人的理想与社会的理想统一起来;树立正确的人生目的,追求高尚的人生观;实现人生价值,一方面积极向社会作贡献,另一方面得到社会的尊重与肯定。在价值观的教育上必须着力于价值目标、价值评价和价值取向的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处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 

    2.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就是引导大学生热爱社会主义中国,热爱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个大家庭、大集体。通过引导大学生对中国现状的纵横比较,使他们了解社会主义中国的国情,了解社会主义中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客观地评价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所出现的问题。培养大学生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和面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果的成就感以及与世界上其它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的历史责任感和时代紧迫感,使他们清楚地意识到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而奋斗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职责。 

篇7

关键词:注意;心理活动;自我心理;教学效果

针对大学生的人文社会科学教育效果应表现在其显示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与独特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有机统一,而不是叠加的思想政治教育,人文社会科学教育应当注重心理情感因素,把认知模式转变为情感模式;思想教育应吸取心理教育的原则、方法,注重学生思想状况和个性特征,提高人文社会科学教育实效,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

在二0一三级大学新生的入学前教育过程中,我们对我院刚入学不同院系的169名新生进行了抽样问卷调查,并通过对话、谈话,发现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真正感兴趣的29人,占17、2%;表示没有兴趣的61人,占36、1%;其余占46、7%的79人表示既无浓厚兴趣,又不是完全没有兴趣,就是感到一般,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同学对思想政治教育比较冷漠(如图所示)。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反思:为什么学生对思想教育缺乏兴趣呢?从客观上讲,我们政治教育的的整个系统应该进行深刻的改革,以适应当前我国经济、政治、文化领域的新变革,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从主观上讲,我们不少同志忽视大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教学方法严重脱离大学新生的思想认识发展规律,致使一部分大学生产生厌恶、对抗的心理偏见,出于考试压力,不得已而死记硬背,但事实上,更加重了学生对政治教育的厌恶、反抗心理,现实表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根据现有条件,采用符合大学生思想发展规律的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按照教育心理学的规律认为,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指向和集中人才能够清晰的反映周围现实中的一定事物,注意是心理活动中一种积极状态,使心理活动具有一定方向性从其发生来说是机体的一种定向反射,由于大脑皮层的一定区域产生了优势兴奋中心,以及由此产生机体各种反射活动。它具有选择功能和保持功能,使人们把经历投入到自己有关的需要中,对进行有效活动有意义的信息上去。避开意志或排除其他非本质的、附加的或其干扰信息的影响,既把心理活动的内容(映像、计划、目标)保持在意识中,一直到完成认识活动,达到目的时为止。现在的大学新生一般在18-20岁之间,正处在青春发育阶段,在这期间,他们的生理、心理都发生着一系列的剧变。从生理上看,大学生各种器官的功能日趋成熟,新陈代谢增快,能量储备丰富,精力充沛;脑发育进入第二个加速期,大脑机能和思维发展迅速;这一时期也是性发育、性成熟阶段,由于大学新生生理的变化,引起了一系列心理的变化,这些变化主要表现在:“自我意识”明显增强,要求自我实现,主观地认为自己的观点绝对正确;自主要求,独立意向剧增,对人对事有自己的见解和评价,要求自理自治;争强好胜,感情冲动,但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弱,心理承受能力差;注重实际,不爱听大道理、空理论等。现代大学生心理、生理上的特点,决定了我们的思想政治课教学法不能一成不变,不能以传统的讲授方式为主,而应以灵活多变的启发式为主,调动学生的上进心和主动性,提高他们的自我注意能力,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创造能力。使我们的教学法充分体现大学生思想认识的发展规律,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效果,下面我们重点从几个方面谈一些体会:

一、满足大学生的求新好奇心理,增强思想人文社会科学课的吸引力。

青年时期是大学生生理、心理继续发展和趋于成熟的时期,他们思维敏捷、精力充沛,对任何新鲜事物都怀有强烈的好奇心,一个新鲜事物容易引起他们的注意,激起强烈的兴趣。在思想人文社会科学课教学中,教师若能不断从内容和形式上使学生保持一种新鲜感,就能具有一种吸引力。在教学过程中,搞一些时事讲座、信息交流、集体活动等,就会很受学生欢迎。有些思想人文社会科学课教学之所以效果不佳,除了教材陈旧、脱离实际外,教学形式的呆板、单调、程序化、模式化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为使人文社会科学课教学上具有吸引力,不仅要内容新鲜、生动,教学方法也要适应大学生好奇的心理,改变陈旧的注入式、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应寓教学于活动之中。

二、把握大学生的现实求真心理,讲究教学内容的真实性,提高思想人文社会科学课教学的说服力。

真实性是思想人文社会科学课教学有效性的根本要求。要提高思想人文社会科学课的威信,首要的是坚持教学内容的真实性,由于种种原因,社会上充斥着许多“假、大、空”形式主义的东西,因而人们对思想教育抱有怀疑和敌视的心理。对不真实的教学内容特别敏感,反感那些虚假的、空洞的说教,这样的话不仅不能使学生接受、信服,还会使学生产生厌恶、不愿接触的情绪,这方面的教训是很多的,比如: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生产力、生产关系比较落后的现实避而不谈,对经济体制、政治体制的种种蔽端,只字不提;而讲资本主义制度,又采取一概否定的态度,把帝国主义的腐朽性、垂死性绝对化,学生听了不仅不服,反而更增添了对政治课地真实性的怀疑。所以教师的讲解一定要真实,假、大、空形式主义是思想人文社会科学教育的大敌。

篇8

[关键词]医学大学生;共同理想;教育;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6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4)11 ― 0136 ― 02

[收稿日期]2014 ― 10 ― 10

[基金项目]本文为安徽省2012―2013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工程省级立项建设项目“提高大学生共同理想教育实效性研究”(项目批号:20122013szkjsgc7--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王方根(1954―),男,安徽巢湖人。教授,系安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研究员,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

在参加河北省委常委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时强调:“有一个道理要反复讲,就是党的干部必须永不动摇信仰,矢志不渝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1〕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题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需要全党带领中华儿女共同奋斗,更“需要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接续奋斗”〔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不仅要在广大党员干部群众中反复讲,也应在当代大学生中反复讲。切实加强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重要任务。紧密结合各高校办学精神和办学特点,着力把大学生共同理想教育融入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中,是行之有效的重要途径之一。

一、着力把共同理想教育融入到校训校歌校史的宣传教育活动中

大学校园精神文化一般是指在学校的长期发展中逐步积淀而成的得到师生认同并自觉遵守、比较稳定、有自身特色的办学理念、价值取向、角色定位和人文气质等,是校园文化的灵魂和核心。校训、校歌、校史是一所大学办学精神的重要体现,是推动学校健康发展的内在精神力量。开展校训、校歌、校史的宣传教育活动,是加强大学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引导大学生树立崇高理想的重要切入点,在大学生价值追求、理想信念的培育和形成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高校可从大学一年级医学新生入学开始,将校训、校歌、校史的宣传教育贯穿到新生入学教育活动中。通过组织本校的知名学者、专家讲解校训的内涵和校史知识,组织新生学唱校歌、参观校史资料展览等活动,教育和引领大学生全面了解校史和办学精神,激发大学生的爱国热情、爱校情感,自觉践行学校的办学精神。

开展校训、校歌、校史的宣传教育活动,尤其是要重视和加强校训的宣传教育活动。校训,是一所学校长期形成的办学特色和教育理念的集中体现,是一所学校的灵魂,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深刻的内涵。比如清华大学的校训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来源于《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激励清华学子要具有奋发图强、勇往直前、争创一流的品格和团结协作、严以律己、无私奉献的精神。又如复旦大学校训是“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来源于《论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激励复旦学子不仅要做一个甘于寂寞的学者,更要成为一个敢于探求真理的思想者。这也正切合了“日月光华,旦复旦兮”的复旦精神。再如,皖南医学院的校训是“精医尚德,求实自强”,既来源于唐代孙思邈《大医精诚》的思想,又结合皖南医学院作为省属普通高校的办学实际,精心凝炼而成,“精医尚德,求实自强”,激励皖医学子要具有自强不息,勤奋好学,崇尚医德,精通医术的精神。

高校应充分重视校训、校歌的提炼工作,并不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认真编纂校史、加强校史馆的建设,以多种形式开展校训、校歌和校史的宣传教育活动,教育和引导大学生了解学校的办学历史和办学精神,在深厚的大学精神、良好的校园文化传统的熏陶和感染下,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而确立崇高的职业理想,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打下坚实基础。

二、着力把共同理想教育融入到校风的建设活动中

校风是一所学校办学风气的总和,也是高校校园精神文化的外在表现,代表着学校的形象。校风包括教师的教风、学生的学风和学校领导与机关干部的工作作风,是一所高校长期形成的文化传统和精神风貌的综合体现。实践证明,优良的校风一旦养成,就会对全校师生产生一种巨大的向心力、凝聚力和感召力,形成一种催人奋进的精神力量。切实重视和加强校风建设,形成能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优良校风,是培育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重要载体。

第一,要重视和加强教风建设。教风是教学风气,是教师履行职责的职业道德、治学态度、教学水平和精神风貌的综合体现。教师是优良校风的倡导者、传承者和力行者,更是学生成长进步的领路人和导师。邓小平同志曾强调:“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3〕。教风建设是校风建设的关键,对于学风建设具有促进和导向作用。应注重把师德教育贯穿于教风建设的全过程,不断完善教师的职业规范,着力引导广大教师弘扬中华民族优良的师德传统,结合时代要求,努力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树立“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崇高目标,坚持“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转变,严谨治学,言传身教,以丰富的学识魅力和高尚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教育学生;以优良教风促进优良学风的养成。

第二,是要重视和加强学风建设。学风是读书、治学之风,也是一所高校的立校之本。学风对于学生而言,是指其在一定人生观、学习动机、追求目标的支配下,在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精神和意志品质等方面的综合体现,它是培养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形成良好品德和学习习惯的重要途径。制度建设与严格管理是形成良好学风的前提和基础,应通过建立和完善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加强诚信教育和严格考试纪律等日常管理,规范学生的行为,建立起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长效机制和良好的育人环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健康向上的积极性,注重教育和引导学生强化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和创新精神,把个人的远大理想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紧密结合起来,坚持“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善辨之,笃行之”,为将来“报效祖国、奉献社会、服务人民”而勤奋学习,养成优良的学风,为优良校风的形成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三,要重视和加强学校机关工作作风建设。机关工作作风,是机关工作人员工作之风。它是学校领导、机关干部和工作人员履行职责的办事效率、管理水平、服务意识和精神面貌的综合体现。高校机关的工作作风建设在校风建设中起主导作用。高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机关工作作风建设应着眼于“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以加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为契机,推进学校工作作风建设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坚持以“育人为本”,“立德树人”,切实增强育人意识、服务意识和奉献敬业精神。通过加强工作作风建设,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进一步弘扬党的优良作风,认真做好各项管理和为师生服务的工作,注重提高工作效率,着力营造团结和谐、风清气正、积极进取、干事创业的良好环境和氛围,努力凝聚各方力量,不断提升学校形象,以优良的工作作风带动优良教风和学风的建设。

优良的校风是一种无形的强大力量。要继承和发扬学校的优良校风这一宝贵的精神财富,不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可以引领和激励一代又一代的学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而不懈奋斗。

三、着力把共同理想教育融入到对大师的宣传活动中

高等学校因大学生而生,因大楼而立,因大师而兴。大师彰显高校精神文化的品格,是学校威望和名声的旗帜。大师是大学生心目中崇拜的偶像和学习的楷模,大师的学识和品格,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的人格和意志。加强大学生的共同理想教育,可充分发挥大师的引领、示范作用,有效地促进大学生确立远大理想,并为之而努力奋斗。

前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先生曾于1931年就职时说过:“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梅贻琦先生的“大师论”,强调了大师对高校发展的重要作用。所谓大师者,有人认为就是“学问胜人一筹,德行高人一等。”中央电视台举办的一个很有影响的栏目――《大家》,在访谈中,对当代在各学术领域有重大成就的著名专家进行访谈报道,产生了深远的宣传教育作用。《大家》栏目组还与商务印书馆合作,将其中被访谈的17位医学大家的动人故事,编写成题为“大医精诚”的书籍(上下两册)出版发行〔4〕。何谓“大家”和“大医”?《大医精诚》中指出:“大家”乃著名专家之称谓;“大医”,著名的医学大家。无论是“大家”称谓也好,还是“大医”称谓也好,其深刻的内涵,是指为国家和社会作出杰出贡献、学术高超、品德高尚、成为楷模的著名专家。基于以上认识,高校的大师,应是为国家和社会作出杰出贡献、学术高超、品德高尚、为人师表的名师。

我国拥有两千多所高校,但拥有全国著名的大师可能远没有两千多位。事实证明,高校的大楼易得而大师难觅。大师是高校的创造者,更是高校的脊梁、砥柱,对高校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高校也是造就大师的摇篮。为促进高校的发展和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才,各高校都应重视挖掘、培育和遴选被本校广大师生所认可和尊崇的名师,注重通过校史资料展览、校园网、宣传橱窗、报告会和专题讲座等形式,宣传本校名师的学识和品格。作为医科院校,还可充分运用我国当代医学界著名大师,比如我国外科学之父、“医德风范终身奖”获得者裘法祖院士;肝胆外科创始人、“人民医学家”吴孟超院士;呼吸病专家、前中华医学会会长钟南山院士等,通过各种形式、运用有效手段和载体,积极宣传医学大师们卓越的学术成就和崇高的医德风范,引领大学生树立远大的志向,成为大学生学习的榜样。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加强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与加强高校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相结合,应注重发挥名师“以人格魅力引导学生心灵,以学术造诣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5〕的示范带动作用和激励作用,教育和引导大学生始终与祖国和人民共命运、与时代和社会同前进,把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追求融入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而奋斗的伟大实践中,创造自己的精彩人生。

〔参 考 文 献〕

〔1〕秋石.学习同志关于坚定理想信念的重要论述〔J〕.求是,2013,(21):7-9.

〔2〕十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4.

〔3〕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01.

推荐期刊
  • 大学
    刊号:50-1178/G4
    级别:部级期刊
  • 大学化学
    刊号:11-1815/O6
    级别:部级期刊
  • 大学物理
    刊号:11-1910/O4
    级别:部级期刊
  • 大学出版
    刊号:11-5979/G2
    级别:CSSCI南大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