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生物必修知识点总结8篇

时间:2022-06-09 23:02:59

生物必修知识点总结

生物必修知识点总结篇1

【关键词】高考模式;高中生物;备考;策略

【分类号】G633.91

前言

自2016年起广东高考将参加全国Ⅰ卷,这与之前的自命题模式有很大区别。为此,高中生物教师必须认真研究全国Ⅰ卷的考试大纲,把握全国Ⅰ卷的命题模式,调整备考思路,制定切合实际的备考策略。

一、制定备考计划

教师首先要明确全国Ⅰ卷的命题特点,可以对近五年的试卷进行分析,进而得出:试题源于教材,有的题目能在教材中找到原型;试卷注重基础知识,有的题目是对概念、名词、原理的考查;教材中的“冷考点”近几年重复出现;图、表形式的题相对广东卷较少,答案的文字量较多,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1]。此外,教师还可以对近五年高中生物必修一在全国Ⅰ卷中所占的比例进行分析,制成统计图,使学生一目了然,把所涉及到的知识点制成表格。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充分把握生物必修一的复习方向,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备考计划,使学生在整体把握必修一内容的基础上有侧重点。生物必修一《分子与生物》是起始模块,是后面模块学习的基础,所以教师在制定备考计划的时候要特别注重对其中基础知识的复习。

二、围绕课本构建知识网络

首先在复习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教材上的图片、图表等理解知识[2]。在复习的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把握图形的特征,注重增强学生对图形的识别能力,便于学生更好的理解知识。像动植物细胞的亚显微镜结构图,通过指导学生对这类题的辨别比较,提高学生对类似题目的掌握。教师要引导学生比较相关的图形,识别它们的区别、联系,例如第六章第一节植物增值中的有丝分裂,教师可以让学生比较有丝分裂前、中、后、末四个时期的图,把这一过程中染色体数、DNA分子数等的变化规律归纳出来,巩固学生对有丝分裂知识的掌握情况。在看图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把更多的知识融入到这个图中,促进相关知识的融合。例如,学生在识别植物细胞亚显微结构图的时候,不仅要了解结构,也要明确不同结构的作用,了解它参与的生理过程,以及生理过程的流程。通过把更多的知识融入到图中,能有效增强学生的发散思维,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在复习的过程中通过对基础知识的梳理,建设成知识网络。高中生物必修一的知识点虽然多、杂,但是仍然具有一定的相关性,教师可以从细胞是基本的生命体统出发,分成生命系统的层次,系统的组成、结构,系统的功能,系统的发展变化四个部分,每个部分再继续划分,进而把必修一的知识建立成一个系统,使学生在复习的时候一目了然。对于重点、难点、考点,学生可以用不同染色的笔标记出来。通过构建知识体系,学生可以从整体上对高中生物必修一有一个整体的把握。与广东卷相比,全国Ⅰ卷没有多选题,总分值少量10分,但选择题的分值没有变,全国Ⅰ卷的选择题难度在总体上中等偏小,这就要就学生在复习的过程注重的教材基础知识的掌握。

三、讲练结合

通过对生物必修一的系y把握,学生要进一步通过练习来巩固自己所掌握的知识,例如学生要在固定的时间里,独自把本章内容的练习题做完,此为来检测自己对这一章节的掌握程度,同时学生通过做题也对知识点的考查形式有了更深的了解。值得注意的是在练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认真审题的良好习惯,注重相似相关的知识,对于主观题要组织好语言,对于做错的题要认真研究,避免下次再做错。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练习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然后再展示相似的题目让学生进行练习,从而使学生加深印象,做到举一反三。在高中生物必修一的具体具体复习过程中,对待知识点,教师不仅要做到重难点突出而且要做到细致全面;对学生做的练习题要精选,使其既能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又能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题目要具有典型性,体现的本章的主干知识,难度也要适中。

四、注重实验设计

实验探究活动题也是高考考查的重要部分,所以在复习高中生物必修一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实验的设计。首先教师要指导学生把课本中的实验掌握好。让学生把实验的原理、步骤理解透彻,并能对实验的结构做出恰当的预测,此外,还应该让学生知道实验的目的、所用的材料用具,特备是材料用具的具体用途要能正确掌握,做好这些学生在做实验题的时候将会更顺利[3]。通常教材中的实验有显微观察类、生化鉴定类、生理分析类。其中显微观察类的实验会综合使用显微观察技术、装片标本制作技术等,而且学生应该充分把握显微镜的结构、使用。对于生化鉴定类的实验往往需要根据物质的特征去判定这一物质,所以学生需要掌握好物质的特征、判定方法等。对于生理分析类的实验往往是对生物的一些生理现象做分析,属于分析原因类的实验,也就是对某种生理现象产生的原因或者影响某种生理现象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教师可以对近几年全国Ⅰ卷的实验设计题进行分析,使学生明确解题的步骤、设计的原则,能恰当预测实验的结果,并能够依据已有的条件,设计出科学合理的实验步骤。值得注意的是,教师要对学生的语言进行恰当的指导,使学生的语言拥有逻辑性、严密性等。

除此之外,由于刚开始参加全国Ⅰ卷的考试,学生也需要在心理上进行一定的调适,很多学生对全国Ⅰ卷的考试模式还不是特别了解。因此,教师要在充分了解新的考试大纲、全国Ⅰ卷的命题特点、规律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一定的讲解,消除学生的恐慌心理。学生之间的知识掌握程度、学习方法、理解力等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所以在对高中生物必修一进行复习的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运用自己的方法来增强对知识的理解。例如在对这个模块的知识点进行总结的时候,教师可能运用的是一种串讲式的方法,把每一章节的知识点按照固有的顺序进行讲解,也可能会把知识体系建立成一个大框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知识点的汇总。教师在学生生物备考的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所以一定要以学生为主体,结合全国Ⅰ卷的考试大纲制定切合可行的高中生物必修一备考策略。

结语

高中生物必修一的高考复习备考是高三生物备考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围绕课本,认真研究新的考试大纲,制定切实可行的复习计划,并结合有效的教学方法,选择准确的教学内容,才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最终获得优异的高考成绩。

生物必修知识点总结篇2

关键词:新教材使用;有效衔接;合理整合

高考一直在不断改革,要使新课程教学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教师需研究和体会教材设计意图和学生需达到的能力目标,揭示教材各章节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规律,全局性地把握这个教学框架,才能让不同阶段的孩子达到应有的能力水平,因此我们应注重必修与选修教材的衔接和整合研究,达到高效学习。以下是个人的一些想法,希望和同行们交流探讨。

一、降难减量――《必修一》教材的处理

《必修一》是高中化学的基础和源头,它涉及与后续学习密切相关的章节有:

1.物质的量:高中计算的基础

2.离子反应:高中元素化合物学习的基石

3.氧化还原反应:高中元素化合物和物质结构学习的基石

4.元素及其化合物:高中所有知识的载体,但选修中不再涉及元素化合物的系统学习

《必修一》每一个章节都直接决定以后的化学学习效果。但理论章节需要深层次理解,元素化合物知识量大、零散,需要大量地梳理记忆,短时间高强度的教学,效果很难保证。因此,我们可以把非金属中硫和氮等内容放到高一下期去处理,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石。

二、抛砖引玉――《必修二》教材的处理

《必修二》将高中化学的难点知识分散在必修和选修教学,因此,如何做好必修和选修教学内容的分割和衔接非常重要。笔者认为各章可作如下处理:

1.第一章: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 第三节 化学键

内容:在化学键基础上补充分子极性、分子间作用力、氢键相关知识。

目的:为有机化学及元素化合物的物理性质做理论支撑。

2.第二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 第二节 化学能与电能

内容:将原电池和电解池内容分为必修二和选修四切割教学。原电池(除盐桥)所有内容,及化学电源部分整合在必修二完整教学,而在选修四不在进行化学电源的教学,重点进行电解池的教学。

目的:保持知识完整性,避免重复教学,浪费时间。

3.第二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 第三节 化学反应速率和限度

内容:必修二主要针对化学反应速率教学,而选修四主要进行化学平衡的教学。

目的:降低教学难度,减轻学生负担。

4.第三章 有机化合物 第一节 甲烷

内容:补充烷烃的系统命名,适当拓展烷烃烯烃的同分异构体的书写。

目的:构建基本有机物研究框架,但不增加物质,为后续学习做铺垫。

注意:教学分割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分阶段有梯度地教学,尽量不重复教学内容,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三、温故而知新――选修教材的教学

选修教材是在学生已有知识上的提升,教学时应密切联系必修课程的知识,紧扣必修课程展开教学。

1.“选修四――化学反应原理”的教学

该书与必修的衔接教学非常重要。教师应在对必修教学内容适当复习的基础上再进行新课教学。下面将必修二和选修四知识要求程度相关内容总结如下:

(1)化学反应与能量

《必修二》:能总结常见的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能定性描述化学反应前后的能量变化关系。

《选修四》:会书写热化学方程式,能从化学键的角度对化学反应和能量变化进行计算。

(2)电化学基础

《必修二》:掌握原电池的基本原理和常见的化学电源。

《选修四》:复杂原电池的理解,电解池的原理,电极方程式的书写,原电池、电解池的综合运用。

(3)化学反应的速率和限度

《必修二》: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和速率的计算,理解化学平衡的建立和特征,知道化学反应有限度。

《选修四》:掌握化学平衡的相关复杂内容及平衡常数的应用,会判断化学反应的方向。

2.“选修五――有机化学”的教学

在必修二的基础上补充。

(1)命名:必修二补充烷烃的系统命名,选修五学习多类别同系物的系统命名。

(2)同分异构:必修二只要求烷烃,烯烃的同分异构,选修五拓展到所有同分异构。

(3)同系物:必修二只要求烷烃,烯烃同系物,选修五拓展到各类有机物。

目的:《必修二》让学生形成基本的有机学习思路,在选修五教学中再逐步提升。

3.“选修三――物质结构”教材的处理――融合必修二,谨遵考纲。

《选修三》的知识应谨遵考纲。在回顾必修知识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在选修三的相关内容中融入必修二及元素化合物知识,用物质结构知识辅助记忆理解元素化合物及有机化学的相关知识,减轻学生的记忆负担,并回顾元素化合物知识。

这是笔者对新教材教学安排和处理的一些思考,针对学生层次,不同学校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每一次改革,都是一个不断探索和不断完善的过程。我们只有不断学习,更新知识,并总结思考,探索创新,才能更好地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让教材适应学生,学生愉快地学习中,健康成长!

生物必修知识点总结篇3

一、降难减量――《必修一》教材的处理

《必修一》是高中化学的基础和源头,它涉及与后续学习密切相关的章节有:

1.物质的量:高中计算的基础

2.离子反应:高中元素化合物学习的基石

3.氧化还原反应:高中元素化合物和物质结构学习的基石

4.元素及其化合物:高中所有知识的载体,但选修中不再涉及元素化合物的系统学习

《必修一》每一个章节都直接决定以后的化学学习效果。但理论章节需要深层次理解,元素化合物知识量大、零散,需要大量地梳理记忆,短时间高强度的教学,效果很难保证。因此,我们可以把非金属中硫和氮等内容放到高一下期去处理,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石。

二、抛砖引玉――《必修二》教材的处理

《必修二》将高中化学的难点知识分散在必修和选修教学,因此,如何做好必修和选修教学内容的分割和衔接非常重要。笔者认为各章可作如下处理:

1.第一章: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 第三节 化学键

内容:在化学键基础上补充分子极性、分子间作用力、氢键相关知识。

目的:为有机化学及元素化合物的物理性质做理论支撑。

2.第二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 第二节 化学能与电能

内容:将原电池和电解池内容分为必修二和选修四切割教学。原电池(除盐桥)所有内容,及化学电源部分整合在必修二完整教学,而在选修四不在进行化学电源的教学,重点进行电解池的教学。

目的:保持知识完整性,避免重复教学,浪费时间。

3.第二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 第三节 化学反应速率和限度

内容:必修二主要针对化学反应速率教学,而选修四主要进行化学平衡的教学。

目的:降低教学难度,减轻学生负担。

4.第三章 有机化合物 第一节 甲烷

内容:补充烷烃的系统命名,适当拓展烷烃烯烃的同分异构体的书写。

目的:构建基本有机物研究框架,但不增加物质,为后续学习做铺垫。

注意:教学分割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分阶段有梯度地教学,尽量不重复教学内容,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三、温故而知新――选修教材的教学

选修教材是在学生已有知识上的提升,教学时应密切联系必修课程的知识,紧扣必修课程展开教学。

1.“选修四――化学反应原理”的教学

该书与必修的衔接教学非常重要。教师应在对必修教学内容适当复习的基础上再进行新课教学。下面将必修二和选修四知识要求程度相关内容总结如下:

(1)化学反应与能量

《必修二》:能总结常见的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能定性描述化学反应前后的能量变化关系。

《选修四》:会书写热化学方程式,能从化学键的角度对化学反应和能量变化进行计算。

(2)电化学基础

《必修二》:掌握原电池的基本原理和常见的化学电源。

《选修四》:复杂原电池的理解,电解池的原理,电极方程式的书写,原电池、电解池的综合运用。

(3)化学反应的速率和限度

《必修二》: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和速率的计算,理解化学平衡的建立和特征,知道化学反应有限度。

《选修四》:掌握化学平衡的相关复杂内容及平衡常数的应用,会判断化学反应的方向。

2.“选修五――有机化学”的教学

在必修二的基础上补充。

(1)命名:必修二补充烷烃的系统命名,选修五学习多类别同系物的系统命名。

(2)同分异构:必修二只要求烷烃,烯烃的同分异构,选修五拓展到所有同分异构。

(3)同系物:必修二只要求烷烃,烯烃同系物,选修五拓展到各类有机物。

目的:《必修二》让学生形成基本的有机学习思路,在选修五教学中再逐步提升。

3.“选修三――物质结构”教材的处理――融合必修二,谨遵考纲。

生物必修知识点总结篇4

1 连续6年“小高考”试卷分析

1.1试题结构分析

纵观6年的试题,试题结构保持了稳定,试卷共40题,满分100分:1~35题为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70分,其中一般1-12题为必修一知识考查,13-22题为必修二知识考查,23-33题为必修3知识考查,34-35题为实验考查;36—40题为非选择题,每题6分,共30分,其中36-39题为基础知识考查,40题为教材实验改编。

1.2试题考点分析

连续六年的试题涉及的考点符合《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必修科目——生物)说明》的指导思想,考查内容都在考试说明要求范围内,考试说明所列出的考点虽然每年都有些变化,但基本保持稳定,笔者通过分析,列出表1和表2。

由表1分析,35道选择题考点考查的覆盖率非常高,接近于50%,近4年的34、35题的实验考查均为综合实验考查,涉及的实验数多,其考查内容包括实验原理、实验操作、结果分析等多方面的内容。通过进一步的分析和汇总,试题的考点也相对集中。其中必修一有8个考点必考,包括: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细胞膜的结构与功能、细胞核的结构与功能、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酶在代谢中的作用、光合作用及其认识过程、细胞呼吸、有丝分裂。必修二有5个考点必考,包括: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必修三有4个考点必考,包括:植物生长素的发现与作用、神经冲动的产生与传导、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由表2分析,36-39题为基础知识点的考查,考点相对集中,主要有: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遗传的基本规律、动物生命活动调节方式、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等。40题一定为教材实验的改编考查,难度相对较大,这题也成为了很多学生冲A的“绊脚石”。

1.3试题导向的分析

(1)注重基础知识的考查,确保绝大部分考生顺利过关。

学业水平测试属于过关型考试,重点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以确保绝大部分考生能顺利过关,这一点在考题中体现得非常明显。选择题中的1—33题,非选择题中的36-39题,基本属于基础知识的识记和简单理解的考查。如考查淀粉的基本单位等,这类题目学生通过对知识点的背诵和简单的理解就可以解决。

(2)注重核心概念的考查,提高考生的生物学素养。

通过汇总2007年-2012年连续6年“小高考”考查的知识点,不难发现,考题中保持了对中学生物重点知识内容和核心概念的考查,对中学生物教学起到稳定的导向作用。如必修一中的有关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有丝分裂等知识的考查;必修二中对遗传基本规律的考查;必修三对生命活动调节和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考查等。试卷中注重考查这些重点内容和核心概念,有利于考生对中学生物的整体把握,提高考生的生物学素养,有利于促进高中学生全面发展,有利于高校更加科学、自主地选拔人才。

(3)注重实验能力的考查,培养考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分析表1、表2的汇总,选择题中34、35两题一定为教材实验的考查,且近四年的考题中,必有一道实验综合的考查,考查内容涉及实验原理、实验操作、实验结果的分析等多方面,非选择题中的40题必为教材实验改编的考查,难度较大。如:2011年考查“观察质壁分离及复原实验”,通过实验材料变“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为“洋葱鳞片叶无色内表皮”进行实验,考查学生对成熟植物细胞渗透吸水和失水这一知识点的准确理解,并要求考生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2012年考查“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与分离实验”,重点考查考生对每一步实验操作原因的分析,并要求考生具备一定的联系生活能力。实验是中学生物教学的根本,考查学生实验能力是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有助于学生阅读信息与思维分析能力的提高。

2 复习建议

2.1注重学生心理疏导,增强学生信心

孙中山先生曾说过:“心,信其可行,则移山填海之难,终有成功之日;心,信其不可行,则反掌折枝之易,亦无收效之期。”这句话表明信心是一种相信“确实能做到”的积极心理认定。信心的力量是惊人的,它可以改变一切恶劣的现状,令人们的每一个意念充满力量,造成令人难以置信的结局。

江苏“小高考”实施至今已有6年的時间,由于中学教学的实际情况,真正用于“小高考”复习的時间只有大约1个半月的時间,相当部分学生在复习之初就存在或多或少的焦虑,担心時间不够,复习效果不好。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对学生的心理疏导,以增强学生的信心。笔者的具体做法是,在开始复习的第一节课就给学生积极的心理暗示,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①告知学生们近几年整个江苏学业水平测试的过关情况和本校以前考生的过关和冲A的情况,让学生获得一个信息,“小高考”过关,甚至冲A都是可以做到的;②完整的告知学生这一个多月的复习计划,细化到每一阶段的具体任务,让学生知道教师是心中有数的,教师的信心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信心,同時也让学生明确每一阶段的复习内容,让一个半月的复习形成一个整体的印象;③根据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给学生列举几道学业水平测试的题目,题目要尽量得简单,让学生明确考题的基础性,进一步增强过关和冲A的信心。

生物必修知识点总结篇5

进行探究性学习是新历史课标的要求之一,也是历史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质疑解惑能力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探究性学习的重要特点是自主性、主动性、实践性。探究活动的主体是知识的获得者,知识的获得是探究者积极主动地质疑、探索、实践、体验,从而发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中,探究者要动脑思考,动手操作查询,动口请教表达,甚至动腿调查研究,多种感官并用,综合使用各种方法和手段,最终要达到并能达到的目标效果是:获得最深切的知识,提高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

新编高中历史教材(人教版),就是依据探究性教学和学习的理念而编订的。它分为必修I:政治文明发展史;必修II: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史;必修III:人类社会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发展史。分类分册编订,就每一册每一类内容而言,是相对集中而独立的,彼此缺乏相应的连贯,很有点像商店柜台上的分割鸡肉,鸡腿是鸡腿,鸡翅是鸡翅。学生和老师乍一接触,总有一种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之感。这恰恰是编写者要达到的效果。只有质疑才能产生辩疑解惑的冲动。即要求我们进行探索性教学和学习,在窥一斑之际,求全豹之貌,以期对历史现象进行全局性的把握,形成完整的理解。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我们搭建起了历史三册之间联系的桥梁,是我们解释历史现象难题的一把钥匙,也是我们进行探究性教学和学习的思维工具。

一、唯物史观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性质,生产力的变化发展,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社会变革的终极动力是生产力;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是我们必须遵循的规律。

2.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会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和发展决定着社会意识的变化和发展;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它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作用。对社会存在起着或积极或消极或大或小或长期或短期的作用,影响历史进程。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其中最主要的是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精神生活的总和,包括政治、法律、哲学、艺术、宗教等意识形态和风俗习惯、社会心理。

3.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经济基础是指一定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政治、法律、制度、组织和设施的总和。

以上三个基本观点包含了高中历史必修I、必修II、必修III 内容之间的联系。必修II(经济):经济方式由生产力来解释。必修I(政治):上层建筑主要由必修II来解释,必修III(文化):必须由必修I、 II来解释,同时每一本内容反过来也分别能解释其他两本的历史现象。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的三个基本观点把三本知识连成了密不可分的整体,分割鸡变成了完整的肉鸡。这种由局部到全体,由表面到本质的研究探索的做法,就是探索性学习。在这个过程中,老师要通读研究整个三册内容,以唯物史观为指导,高屋建瓴,构建完整系统的知识体系,为引导好学生打好基础。而学生在学习每一册内容时,老师也要将其他两册相关内容给学生以有意的引导,让学生逐渐形成质疑和动手动脑的思维行为习惯。这不仅有利于学生构建系统的知识网络,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认知和释疑的能力。

二、具体实例

战国时期,是我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转型时期。政治上集权制、法制逐渐形成;经济上,封建经济确立;文化上,百家争鸣。这三点分别在必修I、II、III中讲过,我们用唯物史观来理顺三者的关系:由于生产力的发展,铁犁牛耕推广,使井田制逐渐瓦解,土地私有制确立,封建经济形式也逐渐形成确立;由于经济以封建小农经济为基础,为维护地主阶级利益,巩固封建政权,在分封制瓦解的基础上,封建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社会的种种变化,反映到人们的意识中,便形成了代表不同阶级、阶层利益、立场的思想观念,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

再如:宋以后,中国文学艺术(必修III)无论是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绘画,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逐渐向通俗化、大众化、商业化方向发展。究其原因:①商品经济发展(明中期资本主义萌芽出现);②市民阶级扩大,文化消费群体扩大;③政治制度日益腐败;④主流社会意识的逐渐僵化。

三、具体做法及注意事项

如果说唯物史观仅为我们提供了思维的方法和工具的话,那么要真正做到历史课探究性学习,老师还要发挥主导作用,调动学生的主体作用。

1.具体做法

(1)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进入背景角色,激发学生探究好奇心。

(2)巧妙设疑,正确引导,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3)全体参与、分组讨论,群策群力,烘托探究氛围。

2.注意事项

(1)创设的情境要有明确的指向性和探究的可行性,让学生跳一跳,够得到。

(2)情境要有趣味性、启发性。可采用多种形式,包括文字、图片、影视资料。

(3)集体活动与个别发言相结合,课堂探究与课外探究相结合。

(4)探究活动要有时间规定,对结果要有评价和鼓励措施,评价的标准不要唯答案对错论,要更多地侧重对探究方法、探究精神的评价和引导。

(5)历史与社会实际相联系。

下面我以高中历史必修II 中《近现代中国物质生活和习俗变迁》一节为例加以说明。

本节涉及到的知识内容很多,教材侧重介绍了鸦片战争以来中国衣食住行等物质生活的变迁和婚丧嫁娶、社会风尚等社会风俗的变迁,主要是文字叙述。

生物必修知识点总结篇6

1.分值分布

2.难度分析

与新课标卷Ⅰ相比,新课标卷Ⅱ难度稍大些。与2014年试题相比,两卷的难度均有所降低。

3.试题特点

(1)命题立足考纲,紧扣教材,突出对教材基础知识的考查,无偏题、怪题,同时考查考生获取信息能力以及分析和综合能力。

(2)题目考查情景多数来源于教材,紧紧围绕高中生物教材的主干知识、核心知识,注重考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4.考点分析

(1)选择题:

新课标卷Ⅰ:生物体的组成结构及生物分子的组成元素,植物生长素的合成、运输和作用,内环境的相关知识,群落演替,生物性状的表达,人类遗传病的遗传规律。

新课标卷Ⅱ:呼吸作用对离子运输的影响、酶、胞吐的实例、生态系统、免疫调节和染色体变异。

(2)非选择题:

新课标卷Ⅰ:29题考查学生对光合作用原理的理解;30题考查学生对神经―体液调节原理的理解;31题考查学生对种群数量变化原理的理解;32题考查学生对基因频率应用的理解;39题考查微生物培养的相关知识;40题考查基因工程相关内容,并与必修内容有交叉。涉及的知识点有:元素种类、基因表达、细胞结构、植物激素、蛋白质结构、光合作用、内环境稳态、呼吸作用、群落演替、伴性遗传与常染色体遗传、神经―体液调节、种群数量变化、能量流动特点、基因频率与随机等。

新课标卷Ⅱ:29题以基因为载体考查植物的激素调节,主要是考查乙烯的相关作用以及表格信息的分析能力;30题考查动物激素调节的特点,结合甲状腺激素考查其作用;31题考查种群、群落及生态系统的功能部分内容;32题考查遗传规律;39题考查胡萝卜素的相关知识及提取;40题考查蛋白质工程,同时涉及中心法则相关内容。涉及的知识点有:物质运输、细胞生命历程、胞吐、生态系统、免疫调节、染色体变异、基因表达、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种群、群落、生态系统、遗传基本规律、从生物材料中提取特定成分、蛋白质工程等。

下面结合部分试题分析2015年高考的命题特点、解题方法技巧和应对策略。

二、试题评析

1.试题紧密结合教材,重视对基础知识的考查

例1 (2015年全国新课标卷Ⅰ,2)下列关于植物生长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植物幼嫩叶片中的色氨酸可转变为生长素

B.成熟茎韧皮部中的生长素可以进行非极性运输

C.幼嫩细胞和成熟细胞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相同

D.豌豆幼苗切段中乙烯的合成受生长素浓度的影响

【答案】C

【试题解读】本题以生长素作为切入点,综合考查生长素的合成、运输、作用及与其他激素的关系,重视对教材基础知识的考查。我们可以从必修3教材第48页有关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部分内容直接找到依据“色氨酸经过一系列反应可以转变成生长素”,“在成熟组织中,生长素可以通过韧皮部进行非极性运输”判断A、B两项正确。“幼嫩细胞和成熟细胞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相同”这一句,我们可以从教材中找出答案,根据必修3教材第50页“幼嫩的细胞对生长素敏感,老细胞则比较迟钝”,进而判断C项错误。D项则可在必修3教材第54页直接找到答案,也是正确的。即无论是正确选项还是错误选项都可以在教材中找到答案,如果平时复习过程中能够认真研读教材,真正理解教材基础知识,这道题应该比较容易答对。

例2 (2015年全国新课标卷Ⅱ,39)回答与胡萝卜素有关的问题:

(1)胡萝卜含有的胡萝卜素中,最主要的是(填“α胡萝卜素”“β胡萝卜素”或“γ胡萝卜素”),该胡萝卜素在人体内可以转变成两分子,后者缺乏会引起人在弱光下视物不清的病症,该疾病称为。胡萝卜素是(填“挥发性”或“非挥发性”)物质。

(2)工业生产上,用养殖的岩藻作为原料提取胡萝卜素时,(填“需要”或“不需要”)将新鲜的岩藻干燥。

(3)现有乙醇和乙酸乙酯两种溶剂,应选用其中的作为胡萝卜素的萃取剂,不选用另外一种的理由是 。

【答案】(1)β胡萝卜素 维生素A(VA) 夜盲症 非挥发性 (2)需要 (3)乙酸乙酯 萃取胡萝卜素的有机溶剂应不与水混溶,而乙醇为水溶性有机溶剂

【试题解读】本题以胡萝卜素的提取作为核心考点,考查胡萝卜素的性质、萃取的注意事项等。考查内容完全是教材上的基础知识,体现回归教材的特点,只要相关知识记忆牢固就可以拿满分。当然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平时能够把学案认真做完,这样的题目基本不会失分。

2.除了对教材正文部分认真学习外,还要注意课本中小字部分所包含的小信息及小知识点

例3 (2015年全国新课标卷Ⅱ,2)端粒酶由RNA和蛋白质组成,该酶能结合到端粒上,以自身的RNA为模板合成端粒DNA的一条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大肠杆菌拟核的DNA中含有端粒

B.端粒酶中的蛋白质为RNA聚合酶

C.正常人细胞的每条染色体两端都含有端粒DNA

D.正常体细胞的端粒DNA随细胞分裂次数增加而变长

【答案】C

【试题解读】本题以端粒酶作为切入点,考查对细胞分类的认识、对逆转录的理解和细胞衰老的原因。背景材料源于必修1教材第122页小字部分的端粒学说及端粒概念,由端粒学说中端粒的概念(每条染色体的两端都有一段特殊序列的DNA,称为端粒)入手,直接找到正确答案是C项。本题也可以使用排除法逐项排除。大肠杆菌是原核生物,没有染色体,可确定A项错误。依据题意“端粒酶以自身的RNA为模板合成端粒DNA的一条链”,可知此处端粒酶的作用相当于逆转录酶,因为是利用RNA合成DNA,可确定B项错误。D项也可以直接从必修1教材第122页小字部分判断其是错误的。这道题一方面考查学生对教材的把握程度,另一方面考查学生对题目信息的综合分析能力以及提取信息的能力。

3.核心知识点要能灵活运用

例4 (2015年全国新课标卷Ⅰ,29)为了探究不同光照处理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科学家以生长状态相同的某种植物为材料设计了A、B、C、D四组实验。各组实验的温度、光照强度和CO2浓度等条件相同、适宜且稳定,每组处理的总时间均为135s,处理结束时测定各组材料中光合作用产物的含量。处理方法和实验结果如下:

A组:先光照后黑暗,时间各为67.5s;光合作用产物的相对含量为50%。

B组:先光照后黑暗,光照和黑暗交替处理,每次光照和黑暗时间各为7.5s;光合作用产物的相对含量为70%。

C组:先光照后黑暗,光照和黑暗交替处理,每次光照和黑暗时间各为3.75ms(毫秒);光合作用产物的相对含量为94%。

D组(对照组):光照时间为135s;光合作用产物的相对含量为100%。

回答下列问题:

(1)单位光照时间内,C组植物合成有机物的量(填“高于”“等于”或“低于”)D组植物合成有机物的量,依据是;C组和D组的实验结果可表明光合作用中有些反应不需要,这些反应发生的部位是叶绿体的。

(2)A、B、C三组处理相比,随着的增加,使光下产生的能够及时利用与及时再生,从而提高了光合作用中CO2的同化量。

【答案】(1)高于 C组只用了D组一半的光照时间,其光合作用产物的相对含量却是D组的94% 光照 基质 (2)光照和黑暗交替频率 ATP和[H]

【试题解读】本题考查细胞代谢中的光合作用的知识,在新课标卷Ⅰ中已有几年没以大题形式出现过。这道题主要通过对光合作用中光反应与暗反应的关系来考查学生对光合作用知识点的掌握和能否灵活、熟练应用相关知识点。在这道题中,我们首先要注意叙述实验中的关键语句“各组实验的温度、光照强度和CO2浓度等条件相同、适宜且稳定,每组处理的总时间均为135s”,特别是“每组处理的总时间均为135s”,能够把握住这句话,第一小问就很容易解决,比较单位光照时间内C组与D组合成有机物的量,当然是C组合成有机物的量多,因为C组只用了D组一半的光照时间,就合成了D组光合作用产物的相对含量的94%,所以C组合成的有机物的量多,从而可以确定光合作用有些反应不需要光照。这个问题依据三碳化合物的还原,也可以进行判断,因为只要有[H]和ATP,三碳化合物还原就可以进行。对比ABC组光照和黑暗时间可以判断随光照和黑暗交替频率的增加,光反应过程产生的ATP和[H]的利用率逐渐提高。本题主要是考查考生对光合作用的过程是否真正理解,同时也考查学生对生物问题的综合分析能力。

4.注重选修与必修的结合

例5 (2015年全国新课标卷Ⅰ,39)已知微生物A可以产生油脂,微生物B可以产生脂肪酶。脂肪酶和油脂可用于生物柴油的生产。回答有关问题:

(1)显微观察时,微生物A菌体中的油脂通常可用染色。微生物A产生的油脂不易挥发,可选用(填“萃取法”或“水蒸气蒸馏法”)从菌体中提取。

(2)为了从自然界中获得能产生脂肪酶的微生物B的单菌落,可从含有油料作物种子腐烂物的土壤中取样,并应选用以为碳源的固体培养基进行培养。

(3)若要测定培养液中微生物B的菌体数,可在显微镜下用直接计数;若要测定其活菌数量,可选用法进行计数。

(4)为了确定微生物B产生的脂肪酶的最适温度,某同学测得相同时间内,在35℃、40℃、45℃温度下降解10g油脂所需酶量依次为4mg、1mg、6mg,则上述三个温度中,℃条件下该酶活力最小。为了进一步确定该酶的最适温度,应围绕℃设计后续实验。

【答案】(1)苏丹Ⅲ(或苏丹Ⅳ) 萃取法 (2)油脂 (3)血细胞计数板 稀释涂布平板 (4)45 40

【试题解读】本题以生物柴油的生产为主线,考查的内容涉及必修1的脂肪的鉴定、实验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和选修1的从生物材料中提取某些特定的成分、微生物的分离和培养等内容。试题设计内容基础,打破选修与必修的界限,将必修、选修有机结合进行考查。从知识点来看,考查内容都是教材基础知识,无偏难的知识点。

例6 (2015年全国新课标卷Ⅱ,40)已知生物体内有一种蛋白质(P),该蛋白质是一种转运蛋白,由305个氨基酸组成。如果将P分子中158位的丝氨酸变成亮氨酸,240位的谷氨酰胺变成苯丙氨酸,改变后的蛋白质(P1)不但保留P的功能,而且具有了酶的催化活性。回答下列问题:

(1)从上述资料可知,若要改变蛋白质的功能,可以考虑对蛋白质的进行改造。

(2)以P基因序列为基础,获得P1基因的途径有修饰基因或合成基因。所获得的基因表达时是遵循中心法则的,中心法则的全部内容包括的复制;以及遗传信息在不同分子之间的流动,即。

(3)蛋白质工程也被称为第二代基因工程,其基本途径是从预期蛋白质功能出发,通过和,进而确定相对应的脱氧核苷酸序列,据此获得基因,再经表达、纯化获得蛋白质,之后还需要对蛋白质的生物 进行鉴定。

【答案】(1)氨基酸序列(或结构) (2)P P1 DNA和RNA(或遗传物质) DNARNA、RNADNA、RNA蛋白质(或转录、逆转录、翻译) (3)设计蛋白质的结构 推测氨基酸序列 功能

生物必修知识点总结篇7

    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可运用教材目录进行复习教学,以帮助学生梳理各章节知识脉络,把握知识整体结构,从而提高复习效率.

    1.巧用教材目录,展开章节复习教学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章节复习教学也是重要教学环节,是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的有效途径.在章节复习教学中,教师不能仅向学生灌输已经总结归纳好的知识体系,而且对学生进行方法指导,引导学生自主建立物理知识网络与体系,使其学会学习.在学习一章节知识后,教师可指导学生借助目录法自主梳理知识,构建知识体系,便于复习与巩固知识.通过目录法,可帮助学生不局限于本章具体知识与内容,而是更深入地观察与研究本章目录中对应的章节题目,从而直观而简便地理清与归纳出本章的重点知识条目,并认识到每节知识点前后顺序的组织与安排均蕴涵着一定的逻辑关系.例如,在讲“相互作用”时,可用目录法梳理知识脉络,理清各知识点之间的关系.由目录看,我们先学习三种常见的力及其性质,然后学习与掌握力的运算.这隐藏了各知识的内在联系:其中,摩擦力以弹力为基础.因此,我们需先学习摩擦力.而力的合成又是在分析物体全面受力之后对若干共点力展开的矢量运算,我们需先了解三种基本性质力,并学会分析其受力情况.可见,通过目录法,学生可由目录角度来复习章节知识,以有效梳理章节基础知识、重难点与每一知识之间的内在关系,从而有计划、有目的,有方向地进行下一步复习活动,从而学会复习,提高复习效率.

生物必修知识点总结篇8

关键词:生物复习 课本 立足 高分

不管高考试题的表现形式如何改变,其落脚点总在课本。但第二轮复习的强化训练后,在解题、答题能力已有了一定提高的情况下,许多同学在解答最基础问题时,思路反而不够清晰,概念要领有所混淆,究其原因,多在脱离课本时间相对较长,因而高三复习阶段当以回归教材为佳,这不仅是完善学生知识结构需要,更是稳定考生心理的必由之路。

我们先来分析一下2015年高考新课标Ⅰ生物试卷:2015年全国新课标Ⅰ理综生物试题总体难度较去年有所下降。考点分布合理,紧扣考纲,注重教材重点知识,大多数试题在教材中可找到相应的解题依据,略有拓展,考查对知识点的转化和应用能力,试题较灵活,但难度不大。 试题考点对应的教材内容如下表:

每一道试题都可在教材中找到相应的基础知识,有些答案甚至是教材现成的词句,如“基质”、“还原型辅酶Ⅱ”、 “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等。但试题又对知识与能力进行一定的拓展和综合,具有一定的灵活性。那我们在2016 年备考中应该如何复习课本呢?

一、立足教材,紧扣考纲

考纲是高考命题的纲领性文件,当然也是我们进行备考复习的主要依据。凡考纲涉及的知识能力点,一个也不能放过,要仔细研读、透彻理解、灵活运用,而考纲中未列入的内容则果断放弃。同学们可从网上下载2015 年的新课标1 高考大纲作参考。教材是答题的“本”,对于教材中考纲列入的内容,要细化并适度拓展,旁栏、资料分析、思考讨论、技能训练、练习等均不可放过。今年高考试题第1 题考了必修一P88 榜栏“相关信息”、 第6题与必修二P69 资料分析相关、第6 题与必修二P94 拓展题相关、第31 题与必修三 P63 图4―3 思考与讨论相关。除此之外,还要将不同章节、不同模块的相关内容整理、比较、分析,以适应学科内综合。

二、记熟教材中结论性语言和黑体字内容

相信许多同学都有这种体验:解答填空题时,意思答到了,但是拿不到分。这是由于我们对教材知识的理解总有欠缺,因而当我们用自己的语言答题时,难免出现疏漏,自然不能得分。因此答题时应尽可能多地用书本语言,因为教材语言都经过千锤百炼,既可读,又严谨。

教材每一章内容的最后都有 “本章提要”,对本章内容进行简要的概括、总结,为本章知识的“压缩饼干”。为此我们在高三复习的最后阶段要彻底消化,充分吸收其中的营养成分,搭建该章内容的主体知识框架。

教材的行文也有其一定的规律,许多小节的首句或末句为本节内容的要领,即通常所说的结论性语句。最后阶段复习教材知识时,应先关注并强化这些结论性语言,再由简及繁,由总到分这样的顺序复习教材知识,由此加深记忆知识概要,掌握相关知识精髓。

教材中的黑体字内容不是重要概念,就是本段内容的提纲挈领性语言,为此,复习这些内容时,我们深刻理解并记熟其中的含义。如光合作用概念这部分黑体字内容,要理解、记忆光合作用的场所是什么?光合作用的物质变化是什么?能量变化是什么?吸收并利用光能的物质是什么?等等。

熟记教材中结论性语言和黑体字内容,有益于将教材中的主体知识在脑海中形成一个清晰的轮廓,有利于答题中语言的规范性,对于取得高考成绩中的基本分大有裨益。

三、关注教材中的限定性、修饰性的词语

复习教材,还应注意教材概念中的“状语”、“定语”等限定性词语。

如教材中讲到利用生长素浸泡扦插枝条,促进生根时,为什么在生长素的前面加上“一定浓度”?只有理解到因为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较低浓度生长素才能促进细胞的生长、分裂和分化,促进侧根形成、果实发育、顶端优势等,但若超过合适浓度则会抵制上述作用;所以农、林生产上使用生长素一定要注意浓度。再如教材中给分离规律、自由组合规律和连锁互换规律下定义时,都提到 “减数分裂时”这一时间状语,说明了三大规律的适用范围――有性生殖的生物在形成配子过程中,是核基因的遗传规律。

教材中这样的限定性、修饰性的词语俯拾即是,如运载体“通常”用质粒(意为还有其他,如病毒),微生物培养基中的氮源“主要”用于合成细胞中蛋白质、核酸等(意为还有其他物质,如ATP、磷脂等),等等。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