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边城教案8篇

时间:2022-12-11 15:38:05

边城教案

边城教案篇1

一、指导原则

坚持以十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及系列讲话重要精神为指导,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加强学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组织领导,加大宣传力度,治理与管理相结合,找准薄弱环节,突出整治重点,创建整洁优美、节约环保、文明和谐的校园;发挥学校引领作用,助推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健全和完善长效管理机制,维护广大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人人参与、人人动手、人人维护,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培养环境保护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为广大师生创造一个安全、和谐、优雅、舒适的工作、学习、生活环境。

二、组织领导

建立健全县教育局城市管理五大专项治理行动工作领导小组,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层层负责、密切配合。

组长:

副组长:

三、整治事项

(一)卫生秩序专项治理。

1.治理重点。学校及学校周边生活垃圾、学习垃圾乱扔乱堆,学生上放学期间校门及校门周边生活垃圾清扫保洁不及时、不彻底、不到位问题。

2.治理措施。一是加强对学校及学生“城市管理五大专项治理行动”专题教育,明确“专项治理行动”目标和意义,动员全体教师和学生支持并参与“五大专项治理行动”。二是加强学校及校园周边环境卫生清扫力度,确保校园、学校周边每天两次集中清扫,校园环境卫生保持常态化清洁。三是在学校门口增设垃圾桶,上放学期间安排专人负责督促学生及家长将生活垃圾和学习垃圾集中收集并及时处理。四是加强校园及校园周边环境卫生保洁力度,增设卫生巡查值班人员,对学生和学生家长乱扔垃圾行为进行严肃教育并安排工作人员及时清扫。

(二)经营秩序专项治理

1.治理重点。学校周边地段小食品摊点及学习用品商店的经营乱现象。

2.治理措施。一是加强学生食品卫生安全教育,指导各校、各班召开专题家长会,对学生校园周边购买食品和学习用品后的卫生保洁提出要求,作出限止,尽量杜绝校园周食品包装垃圾成堆。二是协助县工商质监局、县公安局、县规建局等政府职能部门对全县中小学校周边经营摊点进行卫生创建、五项专项治理工作教育,齐心协力,营造一个干净、卫生、整洁的校园周边环境。

四、实施步骤

专项治理行动从2016年2月至2016年12月,共分四个阶段。

(一)宣传动员阶段。(2016年2月—2016年3月)。召开教育系统专项治理行动工作动员会,结合教育部门涉及的两大专项治理行动内容进行动员部署,对接牵头单位,完善专项行动方案,分解落实责任,通过各种形式加强宣传声势,动员干部群众、社会各界积极参与,营造良好活动氛围。

(二)集中治理阶段。(2016年3月—2016年4月)。印发县教育局五大专项治理行动方案,按照方案内容细化工作举措,有序集中开展学校及周边卫生秩序、校园周边经营秩序专项治理行动,确保校园及校园周边城市容貌形象整体提升。

边城教案篇2

关键词:城市设计;城市记忆;城市更新

中图分类号:TU98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14)02-0078-04

1、规划背景

1.1 杭州主城区有机更新的发展趋势

杭州作为生活品质之域,在经济发展的驱动下,消费内需近年来不断提升并展现出巨大的潜力,在城市建设上,经历新区开发建设热潮后,旧城的有机更新也逐渐成为发展焦点,城市整体形成了旧城有机更新与新区开发建设并重的发展特点。城市消费业品质需求的增长带来对城市物质空间环境改造的需求,主城区中的老城区成为更新发展的内核,推动城市更新由内向外逐渐拓展。在空间上,主城区、滨湖地区、乃至运河沿岸地区纷纷成为城市发展的内核片区,因此,对于主城老城区而言,城市建设空间的拓展方式已经转化到对城市内部现有功能片区的更新改造上。

1.2 高校整合升级的发展诉求

自20世纪90年代末高校扩招后,杭州高校普遍存在招生数量和用地不足的矛盾。在此背景之下,随着杭州区划调整、市区面积扩大,处于西湖文教区的众多院校纷纷从主城搬迁到城市的大学城,以集聚规模化整合强化自身教育资源。现状已经形成小和山大学城、紫金港大学城、下沙大学城、滨江高教区4个大学园区、未来远景将在余杭新建余杭仓前大学园区。

本项目为杭州师范大学的文一路校区,目前杭师大有下沙、文一路、玉皇山、古荡湾四个校区,主校区在下沙校区,其余校区分散在主城区内,主城区内校区用地面积均在十几公顷之间,规模相对偏小。现状校区分散、用地不足,严重制约该校实现建设一流综合性大学的目标,因此,在杭州市政府的支持下,杭师大计划整体搬迁,在余杭仓前高教园区建设新校区,用于杭师大建设的整合和发展,以实现建设一流大学的目标,而文一路校区将根据城市发展的需要,更新改造为以商务商业功能为主导的地区。

针对高校旧址城市更新的特点,本项目通过对杭州老城区高校与城市更新发展的案例研究,认为由于基地地处城市核心商业区、用地规模偏小(10hm2左右),高校人文氛围易于被外部商业环境所影响;同时,基地独立、封闭的办学模式难以与周边社区互动共享,因此原杭州师范大学校园改造后,在功能上可保留部分原有继续教育等功能,同时综合其他设施,增加强化其服务城市的职能。同时对校园主要的空间和重要的建筑应予以保留,以维持片区整体空间架构,延续地区历史记忆。

1.3 小结

片区高校外迁是地区发展的一个趋势,但在提升和跨越发展城市高等教育的同时,对搬迁后遗留的高校建筑及空间环境应保留历史记忆,延续空间特色,应结合原有教育设施延续文化教育功能,丰富城市综合性文化生活。

2、分析研判

2.1 基地人文历史特征分析

基地位于杭州传统的文教区,该区有以浙江大学为首的十数个高校,整体具有良好的文化氛围。其中片区东面的浙江大学、浙江教育学院、杭州师范学校、浙江省总工会干部学校、浙江幼儿师范学校、浙江工商大学、杭州电子工业学院、中共浙江省委党校等多为省部属高校;片区西面杭州师范大学、杭州财校、杭州钱塘外语学校、浙江运动学校、浙江科技学院等多为市属高校。在地区的发展过程中,西面的市属高校大多数已经搬迁,高校原址,在高校搬迁后多转变为居住和商业功能。

基周边有信义坊、墅园、省自然博物馆等人文景点,和基地直接联系的则是余杭塘河和基地内弘一大师・丰子恺研究中心。

2.2 规划策略

2.2.1 功能整合策略

在功能布局的整合上,强调片区与周边城市

功能的关系,整合周边城市功能。整体上以南侧黄龙商务中心、文三路电子商业街的商业商务功能为核心,延续发展以教工路、学院路为主的北向商业发展轴;在功能选择通过错位竞争,主要发展服务于城市居民日常生活的商业功能。在此基础上,综合文一路商业发展态势和地周边的居住、教育科研等用地布局特点,将大型商业商务设施沿文一路设置,北部滨临余杭塘河应结合水系特点布置休闲文化功能,基地中间部分则可以结合任务书要求设置居住文化功能。

2.2.2 公共开放空间

公共空间系统强调设置绿色走廊连接城市周边主要公共空间,同时形成连续的滨水空间。在基地北侧布置滨水公园,强调亲水特色,以弥补城市公共活动与余杭塘河水体缺乏直接联系的不足。基地内部保留杭师大园林作为绿化核心,结合原有绿化林荫道,打通南北公共空间的步行走廊。

2.2.3 历史文脉延续

本次设计强调有机更新的旧城区改造方式,以避免城市历史文脉的割断、城市传统风貌的破坏,设计强调充分挖掘本区特征,体现地区历史和相应的风貌。通过文脉肌理的梳理,展现独特的文化特征和空间形态,并在此基础上,提供更多的人性化空间。

2.2.3.1 空间记忆:城市记忆的一个方面在于城市肌理和空间类型的保留,杭州师范大学校园入口空间具有我国传统高校礼仪空间类型的特点,如清华、复旦、浙大都具有这类型的空间特点。本次规划希望通过保留这种空间格局特点,以达到保留高校人文记忆的目的。基地内部保留杭师大园林作为绿化核心,未来作为规划区内部最主要的公共空间核心和记忆延续的载体。

2.2.3.2 路网肌理:杭师大原有的方格网肌理特征,规划应结合利用,通过向东北滨水的延续,局部打通通过性的通道,使其方格状的特色更为突出。

2.2.3.3 建筑改造:新旧建筑的关系在更新改造中是一个需要重视的问题。对基地内建筑质量较好,功能转化延续可能性大的建筑,通过结合规划方案的深入探讨,都积极予以保留。

3、设计方案

3.1 规划构思

3.1.1 历史记忆的保留和延续:通过将基地内部保留杭师大园林作为未来园区主要的公共开放空间核心,并将其结合现代的商业商务功能改造改造为购物娱乐休闲的中央公园。

3.1.2 公共空间的打通与连接:结合保留的原杭师大入口处公共绿化空间,串联中央公园和北侧东西向串联体育休闲和商务居住功能的公共活动轴带,通过立体化转换节点的设置,打通南北公共空间的通廊,实现片区公共生活与周边片区的连续性。

3.1.3 城市基底的融合与转化:通过对基地现状主要空间及道路系统的肌理和特征的提炼和保留,架构在历史空间格局上的新型的城市综合功能区,实现片区基底与原有及城市周边基底的融合与转化。

3.1.4 方案推演:从现状建筑图底关系,到价值需保留的图底关系分析,最终形成规划方案图底关系。

3.2 功能布局

3.2.1 用地布局

基于周边环境的有效解读和基地内部特质的综合分析,结合规划构思,将基地构筑成以中央公园为核心、沿周边高强度宗和开发的基本结构,以绿色活动骨架为轴带,串联一系列的商业、商务、文化娱乐功能板块。

3.2.1.1 尊重现状自然环境格局特点,保留现状园林并改造成为周边市民服务的中央公园。

3.2.1.2 从基地发展态势以及周边城市功能的需要出发,综合考虑片区商业机会水平后,将基地西南侧作为大型商业商务综合体进行整体性开发,以尽快集聚大量人气,形成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

3.2.1.3 依托原有杭州师范大学校园部分建筑,改造成为文化教育、体育健身和SOHO居住功能,形成一个在功能上延续高校文化教育功能的文化娱乐综合板块。

3.2.1.4 利用旧村改造机会,在基地内部滨河地区形成以特色餐饮、酒吧、酒店、剧场等主要内容的休闲活动区域,并预留一定的用地用以旧村拆迁安置居住用地。

具体将基地分为集中商业商务区、文化娱乐商务综合区、休闲商业区、SOHO居住区及安置居住区、保留地块片区6大功能片区。

3.2.2 建筑功能

保留的主体建筑包括:

3.2.2.1 中央公园北侧杭师大原有的体育馆主馆,未来经过适度改造后将作为城市公共的体育运动设施,并通过连廊与周边办公/SOHO居住楼便捷联系,成为综合性建筑组。

3.2.2.2 中央公园西侧的杭师大原美术成教楼,未来经过适度改造后将作为城市的继续教育综合楼和片区的文化艺术教育基地,弥补周边这类设施的不足。

3.2.2.3 学院路东侧新建的杭师大原学生公寓楼,保留作为未来供园区配套的SOHO居住/小型办公建筑,有利于园区自身配套的完善和沟通的便捷。

3.2.2.4 余杭塘河西南侧杭师大原有的教工公寓楼,保留改造后作为未来供园区配套的SOHO居住建筑,有利于维持河道南侧景观历史记忆的延续和原有的功能景观格局。

3.3 空间形态

3.3.1 绿地景观

基地良好的自然景观基质为塑造多层次、富于变化的景观效果提供了可能。方案保留基地原有大量的树木,并以中心公园、步行绿化带和余杭塘河为绿化景观基本构成要素,设计中注重景观视线的营造,以林荫道作为视线引导,在视线交汇处设置绿化空间节点,渗透至基地,看与被看,人与人之间的活动,基地与城市之间的互动将在视线设计中得以共鸣。

3.3.2 人文记忆

本次规划是在杭州师范大学校址上有机更新的开发规划,方案尊重高校现状良好的人文空间,通过对其特质提取和保留,在人文景观设计加以体现。

3.3.2.1 方案从文一路北侧园区步行主人口的景观节点人手,在主入口空间保留原高校礼仪空间类型,作为高校人文记忆的主体和商务城园区主入口的开始部分,寓意记忆与创新同步。

3.3.2.2 方案于原高校生活区和教学区之间的生活性入口处,设计了东西向的公共步行活动空间,结合保留下来的教育、体育馆建筑和改造的宿舍区,在该空间内设置了相应的小品等活动设施,形成具有高校生活空间入口特征的东西人文空间。

边城教案篇3

为处于城乡低保边缘困难群众(以下称城乡低保边缘户)的基本生活提供保障,在就业、教育、医疗等方面得到不同程度的救助,充分体现社会救助的公正与公平,解决好城乡低保边缘户的相对困难问题。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与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相衔接、相配套的原则;

(二)坚持救助水平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原则;

(三)坚持实行专项救助的原则;

(四)坚持与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统一管理的原则。

三、救助范围

我县城乡低保边缘户范围按城乡低保标准上浮20%确定,即:城镇低保边缘户界定线为家庭成员月人均收入在222元至266元之间(不含222元);农村低保边缘户界定线为家庭成员月人均收入在142元至170元之间(不含142元)。家庭成员具备劳动能力但不接受就业安排的家庭不享受低保边缘户待遇。

四、救助项目和标准

(一)就业援助:对城市低保边缘户中有劳动能力并有就业愿望的未就业人员,民政、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提供就业岗位援助,并给予免费培训、优先安排工作的照顾。

(二)教育救助:参照《中共市委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市城乡特困群众社会救助暂行办法的通知》(鞍委发〔2010〕26号)的相关规定,对子女升入大学的城乡低保边缘户给予一次性救助1000元。

(三)医疗救助:城市低保边缘户享受《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市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实施方案的通知》(鞍政办发〔2012〕12号)和《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做好城市贫困居民医疗救助与城市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衔接工作的通知》(鞍政办发〔2012〕84号)规定的相关医疗救助政策。个人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其成年人50元、未成年人10元的保费由个人承担;重症尿毒症透析、肝肾器官移植后应用抗排斥药物费用按相应医疗机构级别住院统筹比例支付后,不享受政府10%的再救助;农村低保边缘户享受《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市农村困难居民医疗救助办法的通知》(鞍政办发〔2012〕105号)规定的相关医疗救助政策,救助对象在定点医院治疗的,每人每年最高救助额为2000元。

(四)应急救助:对城乡低保边缘户遭遇突发性灾害损失,靠自身力量不能在短期内恢复和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按照《中共市委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市城乡特困群众社会救助暂行办法的通知》(鞍委发〔2010〕26号)第40条的规定予以救助。

(五)临时救助:城乡低保边缘户按照当地低保户的标准予以节日临时救助。

五、办理程序和管理

(一)对城乡低保边缘户的申请、审批程序以及日常管理与市城市、农村低保对象相同。凡经批准的城乡低保边缘户,发给《市城乡低保边缘户救助证》。

(二)县民政局及镇场区民政办应建立健全城乡低保边缘户基础档案和数据库,完善相关档案及证件管理。城乡低保边缘户的各种统计报表,按城乡低保户的统计报表要求上报。

(三)城乡低保边缘户实行动态管理。

六、救助资金

城乡低保边缘户各专项救助资金由市、县财政按5:5的比例承担,资金的监管与城乡低保对象的同类救助项目相同。

七、职责分工

县民政、财政、劳动和社会保障、教育、卫生等部门要按本实施意见要求和有关文件规定落实城乡低保边缘户的救助政策,做好各专项救助工作。

八、工作要求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城乡低保边缘户救助工作是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一项“民生工程”,各有关部门要将其作为一项重点工作进行安排和部署,主要领导要亲自过问,督促检查,确保此项工作健康有序进行。各级民政部门要明确责任,在认真调查的基础上,周密部署,全面抓好各项工作的落实。

边城教案篇4

关键词:城市设计教学;优化设置

一、研究背景

由于城市的快速的发展,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城市设计扮演者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同时作为培养规划设计师的高等院校越来越重视城市设计课程的设置。2013年12月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中共中央总书记指出,城镇建设要依托现有山水文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要融入现代元素,更要延续城市历史文脉。这样的背景下,城市设计扮演的角色也会越来越重要,作为培养城市建设专业人才的建筑类院校,城市设计课程的设置也要顺应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城市设计课程的改革与优化显得至关重要。

二、城市设计课程的设置特点

城市设计课程是建筑类院校本科建筑学专业,城乡规划专业等专业的主干课,是城乡规划专业和建筑学专业的必修课程。城市设计课程一般设置在四年级下学期和五年上学期课程,授课学时一般是八周到十周的时间。通过城市设计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宏观逻辑思维能力以及文字写作能力,从而更好的提升城市设计课程的教学质量,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使学生在城市设计课程学习过程中对城市建筑、城市空间、城市景观及构成城市空间所有要素有一个全面地、系统地把握与认识,建立完整的设计观念,并在其他城市单项设计中能够自觉地、全面地考虑分析城市整体空间效果及环境空间。

三、城市设计教学过程的优化

1制定多样化的设计对象

在教学中首先合理地选择设计对象。常规的城市设计课程往往是教师团队制定一个统一的一个题目,设计对象规模、性质都是固定的,地块的现状资料教师也提供给学生,使得学生在这样一个统一资料完善的题目下进行设计。导致的结果大多数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变差,丧失设计的创新性,设计方案比较雷同。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提高学生的设计能力和创新意识,首先就要对课程的研究对象的选取要进行研究,研究对象的性质,规模,类型等方面,增加设计题目的可选择性,制定多类型的,不同特点的设计地段供学生选择。

2多阶段性的设计对象

传统的城市设计课程最后成果的考核都是有任课教师关起门来进行评图,与学生互动交流的较少,整个课程结束学生的印象都不会很深刻,不知道城市设计应该怎么去做。改变原有教学模式,教学成果和教学过程同样重要。在整个城市设计的过程中应该注重强调分阶段讲授,在设计课教学中,从课程的选题,任务书的制定,专业知识的讲解,相关案例的分析,课程方案设,方案的完善等,由教师分阶段讲授相关理论知识与技术方法,各个阶段之间是个弹性的动态过程,边做边讲,边做边学。学生在每个阶段要提交不同形式的成果(调研报告、案例分析、概念分析等),利用多媒体进行汇报交流,教师进行一一点评,这样阶段性的交流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逻辑思维能力,让学生实现从“这样做”到“为什么这样做”的转变。

四、城市设计教学方法的优化对策

1教学组织的开放性

相较于传统的教学组织,教师上课授课,学生听讲领会,仅仅只是利用了有限的课上时间,课下毫无交流,学生变成了完全自学,教师的指导协助的作用没有发挥出来。在信息化快速发展的今天,就要充分的利用网络资源,学生和教师建立良好的互动。教师或者学生可以利用网络搭建一个固定的交流平台,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教师可以利用这个平台及时的一些教学文件,案例,优秀学生作业,工程规范等学习资料;学生可以利用这个平台及时与老师进行交流获取老师的指导与帮助。利用这个平台,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制定自身的学习计划。在阶段性教学的基础之上,进行阶段性成果汇报。每个阶段组织一次阶段性答辩,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进行汇报,对阶段成果进行开放性展示,班级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学习。任课教师组成评审组对成果进行点评和总结。这种答辩汇报交流形式有利于学生和老师之间形成良性的互动,便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氛围活泼。

2教学方法的多样性

改变传统的学生被动接受教师讲授内容的教学模式,就要利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在每一阶段都要采取一种或者多种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有一个深刻的理解和研究,增强学生的学习性,从而提高学生的专业综合素质。城市设计课程理论讲授部分,要充分地结合经典优秀的案例进行针对性的讲解,设置一些问题与学生进行讨论交流。激发学生的主动思考,对某些问题的质疑以及语言表达能力。在现状调研的部分,学生组成小组进行现场踏勘、调查收集相关资料,学会团队合作。教师提供调研大纲,由学生完善调研内容,在调研内容制定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思考问题,设计对象有那些内容需要关注,对以后方案的形成的影响因素进行深刻剖析。小组完成调研资料进行共享,在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过程中每个学生单独完成,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让学生建立多种解决问题方案设计概念,讨论并进行取舍。与此同时围绕设计过程中所遇到问题,提出相关的设计思想并进行研究,提出研究报告。经过一系列城市设计课程的改革优化,取得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学习热情被调动起来,最重要的是学生掌握了主动学习的方法,学生的专业综合素质得到了提高。通过教学改革希望能够改变传统教学上存在的弊端,大幅度的提高教学的质量,培养出能够满足社会需要的,实事求是的,有责任感的,具备扎实专业能力的城市设计师,为城市的建设培养出合格的人才。

作者:崔诚慧 单位:吉林建筑大学

参考文献:

边城教案篇5

关键词:内聚式空间组合;城市界面;逐层退台

中图分类号:YU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Abstract: Ningbo educ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 & D center is a contains that a variety of functional modern integrated development platform, rich peripheral interface base city project. Therefore, in the architectural design, on the one hand, the relatively closed external interface integrated to reduce the influence on surrounding buildings of the case, to provide a good environment, on the other hand, with rich smart interior space for teaching, scientific research life.

Key words: cohesive type space composition; city interface layer by layer from Taiwan;

1 项目概况

宁波市教育科技研发中心项目位于浙江省宁波市鄞州高教园区,是一个集产学研于一体的现代化综合研发平台。项目总用地面积为19197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为59000平方米。

教育产业研发中心拥有丰富的功能和产业形态,包括研究及再教育、教育外包、科技产业研发等。多样的功能要求建筑拥有灵活多变的空间组合形态,以满足不同功能的需求。

2 区位及现状分析

本案基地位于宁波市鄞州南高教园区内,东临鄞州大学园区图书馆,南邻某高层居住小区,西邻鄞州南部商务区,北临鄞州区科信息园。周边地块功能各异,建筑形态多样,拥有体育馆、图书馆、高层办公楼等多个地标性建筑。周边建筑的多样化功能形成了不同的界面,如商业界面、住宅界面、文化界面、体育界面、科技产业界面等。

3 设计导则

在充分研究业主需求和周边环境条件的前提下,我们认为,既然周边建筑形式各异,难求统一,最好的解决方案就是采用自成一体的内聚式空间组合形式。本着这样的空间原则,本案创造出的建筑形态从外部看是以相同的外立面元素形成统一的城市界面,这样完整统一且相对封闭的外部界面能有效减少周边建筑对本地块的影响;从内部看以逐层退台及外墙元素的变化形成丰富的庭院空间,为教学、科研、生活等多样功能提供良好的空间环境。

4 建筑形态的确立

建筑形态的确立主要取决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建筑的使用功能、使用人群的特质及行为方式、建筑空间给人的感受、周边建筑物的形态。基于教育和科学研究功能方面考虑,建筑应呈现厚重、严谨、细腻的形态;基于研发创作需求方面考虑,建筑又应拥有活泼、灵动、富有激情的面貌。如何在上述功能需求上寻求统一成为我们设计的目标。本案在建筑形态方面,一方面以石材质感作为面向城市的主要表情,辅之以精致的细节处理,厚重而又细腻;另一方面用逐层退台的露台来丰富内部庭院空间,轻灵、活泼、且富于变化。整个建筑形态寓意着严谨的学术精神与活跃的创造思维的有机结合。

5 建筑功能配置

根据业主需求,本案配置的基本功能包括教学、办公、研发及生活四大部分。基于生活配套的层面,我们充分考虑了人群的行为模式,在教学与生活、工作与生活的转化过程中设置了大量的休闲及活动空间,力求避免两点一线的生活模式,为使用人群提供了大量的可供停留及思考的空间,丰富人们的生活体验。

6 立面设计

本项目在立面风格的处理上分别从单个立面的平面维度和四个立面的空间维度进行了精心的设计。单个立面通过实墙与玻璃幕墙的虚实对比,体现出明确的图底关系,从而确立了平面维度的基本设计原则;东西南北四个立面在采用相同的处理手法的同时创造出连续的立面形态,强调了整栋建筑的整体性及延续性,以回应风格各异的周边环境。

7 交通组织

本案车行入口设置在地块的东侧及北侧,在南侧及西侧设置人行入口。车行道路设置在外环,并设置两个方便出入的地下车库入口,使汽车进入地块后马上就能驶入地下车库,尽量减少机动车干扰,内部庭院则为纯粹的步行空间,形成明确的人车分流系统。

8 景观设计

本案贯彻以人为本理念,突破传统的景观设计手法,采用平面与空间相结合的方式,创造出立体的景观系统。在总平面设计中,以中心庭院为主的核心景观通过建筑底层的架空及部分边界的开敞,与周边地块相呼应;在单体设计中,二层设置集中的屋顶花园,上部建筑设置丰富的逐层退台的露台空间,与中心庭院相结合,形成立体的景观体系。

结语

边城教案篇6

[关键词]新疆;丝绸之路;建筑艺术

[中图分类号]K87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1)016-0032-03

古代新疆地处丝绸之路要冲,多种文化在这里碰撞、交融,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存,古代新疆建筑艺术风格独特,形式多样,体现出不同文化对其建筑形式、民族审美的影响。

一p新疆古代佛教建筑

佛教自公元前2世纪传入于阗后一直盛行到11世纪,此后就逐渐衰落。佛教建筑大致可分为佛寺、佛塔、石窟和故城四类建筑。

(一)佛寺建筑

佛教在新疆盛行了1000多年,因此,佛教寺庙建筑很多。据《晋书•四夷传》记载,仅龟兹就有“佛塔庙千所”。《出三藏记集》卷11中也记载说:“(新疆地区)寺甚多,修饰至丽,王宫雕镂,立佛形像,与寺无异。”其中著名的佛寺有东西昭怙厘大寺、阿奢理贰寺、莲花寺、东西柘厥寺、耶婆瑟鸡寺、王新寺、金华寺、大宝寺、梵国寺、初一寺等。可惜这些修饰华丽的寺院建筑都因宗教的原因而毁于一旦。

现存古代寺院代表建筑中有公元6~7世纪的苏巴什遗址。此建筑群分布在库车河两岸,有塔、寺、禅室、僧房等。河南岸有一座宏大的佛寺,北岸保存着各种形制的禅室,这正是唐代东西昭怙厘大寺遗址。

此外有米兰的佛寺,位于若羌县东北70公里处。其中,公元2世纪的佛寺遗址中有外侧基座龛内安置大型泥塑佛像,殿内行道侧壁描绘有天人像。

还有公元3~4世纪的尼雅佛寺,5~6世纪的洛浦热瓦克佛寺、高昌佛寺、交河佛寺以及北庭西大寺等。

(二)佛塔建筑

佛塔起源于印度,起初是保存或埋葬释迦牟尼舍利的建筑物。早期印度佛塔是复钵式宰堵波的形式。新疆地区现存的佛有:

楼兰佛塔,建于公元3~4世纪,残高10米,塔为夯土、土坯垒砌而成。

若羌米兰佛塔,建于公元3~4世纪,现高为3米。佛塔为圆柱形,有一道方形围墙环绕。在塔底及围墙内侧均绘有佛教内容的壁画。著名的有翼天使即出自其中。

民丰尼雅佛塔,建于公元3~4世纪,土歪建筑,结构为三层。底、中两层为基座,正方形,上层呈园柱形,此佛塔类似印度复钵式宰堵波的形式。

喀什莫尔佛塔,建于公元5~6世纪,残高12米。塔基为方复斗形,佛塔为圆柱形。底座最大边长12米左右,是古代佛塔建筑中重要遗迹。

库车克孜尔尕哈佛塔,建于公元2~3世纪。其形状为一四台状夯土建筑,高约15米,是现存最高的佛塔,完全不同于印度佛塔形式。

交河故城中的塔林尤为突出,该塔林建于公元5~6世纪,以一个金刚宝座式大塔为中心,在四角分列25个小塔。由101个塔组成了新疆最完整的塔群建筑。古代新疆佛塔有些类似于印度佛塔,但更多的是有所发展的。这些佛塔与中原佛塔无论是结构还是造型风格上均不相同,是最规整的塔群建筑。

(三)石窟建筑

古代新疆石窟建筑分为龟兹石窟建筑和高昌石窟建筑两大类。其中,龟兹石窟群有克孜尔石窟、库木吐拉石窟、森木赛姆石窟和克孜尔尕哈石窟,从公元3世纪开凿一直延续到公元10世纪中。

高昌石窟群有柏孜克里克石窟、吐峪沟石窟、胜金口石窟、雅尔湖石窟以及七康湖石窟、拜锡哈石窟、大挑儿沟石窟和小桃儿沟石窟等。开凿时间从公元4世纪一直到13世纪末叶。

龟兹石窟建筑类型主要有支提窟、大像窟、僧房窟三种形式。此外还有长方形窟、小型支提窟、方形窟、长方形穹顶窟以及方形平面但窟顶作七重斗四式藻井、长方形平面式心柱窟,长方形纵券顶,窟正中设坛基的窟等。

高昌石窟建筑类型主要有支提窟和毗诃罗窟两种。从石窟形制来看,还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其中,柏孜克里克石窟采取了开凿石崖与土坯砌建并用的建筑形式,以横顶直洞为主,亦有中柱式洞、方形双套洞和园顶方形洞。其建筑形式新颖独特,颇具匠心。

古代新疆的石窟建筑,都体现出当时高超的工艺技术水准,有相当多的石窟在建筑艺术上堪称一绝。这些石窟历经几代人的开凿才完成,堪称建筑史上的奇迹。

石窟建筑排布及功用都有特定的规格,比如礼佛观像、坐禅修生以及藏经存舍的具体要求非常严谨,这些石窟建筑风格深受古代印度佛教及犍陀罗艺术风格的影响,而库木吐拉和柏孜克里石窟建筑中则有一些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

(四)故城建筑

新疆现存古代城堡遗址有许多,如楼兰故城、米兰戌堡、且末故城、道孜立克故城、麻扎塔戌堡、轮台故城、通古斯巴什故城、古石头城堡、大河故城、北庭故城、乌拉泊故城、阿力麻里故城等。其中的龟兹故城遗址中就有苏巴什故城、顿希阿尔故城、托浦故城、乌什哈特故城、塔什顿故城等。

现存最著名的是交河故城和高昌故城。交河故城始建于公元前2世纪。《汉书•西城传》称:“车师前园,王治交河城。河水分流城下,故号交河。”现存故城南北长1700米,面积约50万平方米。城内有大佛寺,平面呈长方形,由山门、庭院、佛殿、僧房等组成。佛殿中央的中心塔柱四面开龛,内塑坐佛像。有塔林,由100座小塔和中央大塔组成,排列有序,宏伟壮观。有西北小寺,平面呈正方形。佛殿平面呈“回”形,两侧有经堂和僧房等。此外还有地下寺院、佛堂、僧房。交河故城历时1500余年,至今傲然屹立,保存仍较完整。

高昌故城分为外城、内城和最北面的宫城三部分。外城略作正方形,四面有弧线式的城垣,西北角向内凹入,东西北半部向外突出。外城有面积很大的寺院,有比较整齐的,上有多层龛的塔基以及支提窟。

内城中有高15米的佛塔,其北面有回鹘高昌的王宫。宫城作长方形,堡垒式建筑,平面呈不规则的椭圆形,周长700米。

从故城的平面图来看,宫城在北,内城在南,有大面积的高大建筑场,与唐代长安城的宫城、皇城的位置基本相同,应是高昌最高统治集团的所在地。

综观故城建筑,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建筑材料都由黄胶土夯筑而成,而以“干打垒”方式建造。这和中原绝大多数故城城墙的建筑方式相似,而与中亚、西亚诸故城的建造方式不相同。后者多系土坯、石头砌筑。

第二,故城多为方形或长方形,与中原诸故城格局接近,但与中亚、西亚诸故城不同,后者多呈圆形或椭圆形。

第三,故城建筑大体上分为三种规格,即一重城、二重城、三重城。一重城较小,城墙薄且矮;二重城稍大,城墙稍厚稍高;三重城一般较大,城墙最厚也最高。一般而论,三重城分为宫城、内城、外城三部分。宫城居北,内城居中,外城居南。其规格和分布上,与汉唐中原可以说是一般无二,而与中亚、西亚有较大差异。中亚、西亚故城布局一般重视外城建筑,不分三重、二重、一重城。

第四,故城建筑中有100米左右的夯土大台基,这是贵族、富贾修建屋宇的台基,以表示不同于一般人。这与汉唐中原修筑屋宇台基的思想是相一致的。

第五,城池是防御战争中兴起的居民区。它与一般居民区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有防御设施的城墙。但城墙上没有马面、箭垛和瓮城。城墙本身由夯土筑建,剖面呈梯形,是典型的中原建筑风格。中亚故城城墙多为石垒或土坯砌成,城门处附加瓮城,绝无箭垛和马面。

二p新疆古代伊斯兰教建筑

伊斯兰教自公元10世纪末叶开始传入新疆,但一直到14世纪末才遍及全疆,并逐渐取代了佛教在新疆的统治地位。新疆古代伊斯兰教建筑可分为清真寺、教经院和麻扎三大类。

清真寺是穆斯林集体从事宗教活动的重要场所,主要有艾提尕尔清真寺、加曼清真寺、阿孜那清真寺、街道清真寺等。清真寺一般由大门、塔楼和礼拜殿组成,规模大的还带有教经堂、喀孜办公室和浴室等建筑。按东西方向布局,大门内有门厅,分内外两殿。内殿一般隔日使用,西面墙为“正向墙”,中间设有米合拉甫(依麻木站立的位置)和讲经台。外殿由宽阔的侧廊和前廊组成。加曼清真寺分清真寺和教经院两部分,内部是清真寺,外部是教经院。

教经院是培养伊斯兰宗教人士的高等学府。其布局和清真寺基本相同,根据宗教讲学活动的需要,大体分为教学、讲经堂,宿舍,沐浴室等建筑群体。

麻扎亦称陵墓,系伊斯兰教历史上著名的国王和宗教知名人物的墓地,分地下和地上两个部分。地下葬入主人,地上修建纪念性墓室建筑。按照亡者的地位,麻扎分为阿勒屯鲁克麻扎(国王陵墓)、和卓麻扎、艾孜来提毛拉麻扎(大学者墓)等。这三类麻扎规模大,普通百姓的麻扎以其为中心散布四周。

塔是伊斯兰建筑艺术的重要特点之一,分为邦克楼、风景塔和纪念塔三种。邦克楼是宣礼、呼唤穆斯林们每天做功修的地方,内有登上塔顶的台阶。风景塔为清真寺和麻扎大门的装饰建筑。而纪念塔是为纪念著名人物修造的。

新疆伊斯兰教建筑以木结构、砖木结构、砖结构为主要形式,同时创造了木柱密梁平顶和拱顶两种建筑结构。木结构密梁平顶的修建做法是伊斯兰建筑中早期的形式。平面布局是四方形或长方形,高台上面是一排排立柱,上放大梁、圈梁、密梁,做工精细,搭配适当。大梁和圈梁上嵌花檩,密梁上平放巴斯玛一坎维孜,上铺小木条,木条上铺席,席上铺草泥土。砖结构拱顶的麻扎建筑平面一般为四方形、八角形两种形式,上面通过四角的尖拱逐步变成圆型拱圈,其上再砌拱顶,具有独特的风格。

在建筑设计中,将木结构柱身做成四角形、八角形和圆形,并嵌以雕花,大头花柱上俯卧曲形托梁。顶棚为天花藻井,门框施有雕刻花纹,内外墙壁上有尖拱壁龛和木棂格窗,大门中上部有尖拱,两边有壁龛和塔楼,组成了一个完整的结构体系。

根据材料和工艺特点,可分为木雕花、砖刻雕花、石膏雕花、花砖、拼砖、琉璃砖、彩画等。其雕花装饰主要有几何图案和花卉。用植物的花蕾、花朵、枝叶的变化和变形创造出多种形式的图案。有的以一种纹样为中心二方连续或四方连续,有的则以一种纹样单独为中心,相互对称协调形成圆形、四方形、三角形、菱形等独立的图案。其纹饰采用葡萄花、巴旦木花、石榴花、苏赛尔、亚扎、科尔古丽装饰、多形莲花纹、结状纹饰、洪且纹饰、谢德纹饰、伊斯力玛纹饰等几十种,根据各种图案的组合形成形式各异的结构和使用位置,可分为花盆式壁饰、各种边饰、梁枋花饰、柱身花饰、密梁花饰、石膏花饰等。

麻扎外立面和内部主墓的雕花装饰以白色、绿色、蓝色、绛色、黄色为主。陵墓大门、墓室、塔楼有雕刻或书写的建造年代,颂词和《古兰经》经文。清真寺和教经堂的装饰主要以大门、门楼、内殿、外殿的圣龛、壁龛、藻井、柱身、梁枋、密梁为主,多采用绿色、紫色、蓝色、草绿色等鲜明的色彩。

在清真寺建筑中,以喀什噶尔的艾提尕尔清真寺规模最大。喀什噶尔艾提尕尔清真寺是节日活动的场所,新疆伊斯兰教以此名通称大清真寺。喀什噶尔艾提尕尔清真寺初建于1442年,1573年喀什统治者乌布里•阿迪伯克对它进行了第一次扩建。1787年,疏勒县的罕俄里克乡有位叫祖里皮亚夫人出资进行第二次扩建。1839年,祖尔丁•哈克木伯克将此清真寺变成为中心清真寺,之后又有几次扩建。艾提尕尔清真寺由大门、教经堂、清真寺三部分组成,总占地面积为1.6万平方米。大门两边是对称的18米高的邦克楼,大门门厅呈平面八边形,砖结构,顶棚为拱顶结构。喀什噶尔艾提尕尔清真寺是新疆现存最大的清真寺和最著名的伊斯兰教建筑。

苏公塔是新疆最高、最大的塔楼,也是惟一的历史纪念塔。此塔建于1778年,是吐鲁番王苏来曼为纪念其父伊敏和卓而建。塔和清真寺并排相连耸立,形成一个完整的建筑体系。塔身遍砌花纹,绮丽非凡。塔下径为11米,塔高36米,塔内有72个节螺旋形登道,可盘旋上塔顶。塔外面有以砖砌成的十几种几何图案。清真寺平面呈长方形,土木结构,四周有穹窿顶套间49间、拱顶套间4间,中间有32根木柱。殿内没有图案装饰,但粉刷洁白,幽静、庄重。苏公塔造型古朴大方、色泽典雅,与清真寺浑然一体,错落有致,布局严谨。

由于伊斯兰教反对偶像崇拜,教规禁止在与宗教有关的艺术中写实地描绘动物形象,这就促使穆斯林艺术家去创造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即阿拉伯式图案抽象艺术。它广泛应用于建筑物表面装饰、书籍装帧、陶瓷、雕刻、纺织物、地毯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装饰作用。

伊斯兰建筑的图案艺术可以分为以下四类:第一类是以直线为基础的几何形图案,主要是多边形。伊斯兰艺术家特别喜欢用多边形,尤其是八边形,它由两个方形交叉重叠而成。方形通过八边形再过渡到圆形。伊斯兰教对此赋予重要的含义:方形象征尘世,圆形象征天,方形的四角是四季,两个或更多的方形交叉重叠则象征复杂的环境。第二类是以曲线为基础的图案,通常称作植物形图案。来源于藤蔓的曲线,以波浪形或涡卷形为特征。在古典的花卉图案中,涡卷形是葡萄藤的象征,也是美酒和永恒的幸福之象征。伊期兰艺术家对植物的形象进行程式化处理,赋予抽象的外形。另一种方法是将几种植物的局部组合在一起,如在弯弯曲曲的葡萄藤蔓上加以大大简化的叶子,花却像凤梨的形状。第三类是装饰性分子组合。它既非几何形,也非植物形,而是用多种细小的装饰分子排列构成底面,特别适用于地毯之类。第四类是花体书法。艺术家将上述四类抽象艺术形式结合起来,通过在密度、节奏、明暗和色彩等方面的变化,以及使基本图形不断重复的办法,创造出千变万化、丰富多彩的抽象图案。

新疆伊斯兰建筑是古代新疆悠久历史和宗教文化的外在体现,表现出新疆信仰伊斯兰教民族崇尚智慧为美的价值取向和对外来文化的吸收与消化。

[参考文献]

[1]穆舜英,祁小山,张平.中国古新疆古代艺术[M].乌鲁木齐:新疆美术出版社,1995.

[2]祁小山.古代丝绸之路佛教艺术[M].乌鲁木齐:新疆大学出版社,2006.

边城教案篇7

一、加强执法队伍建设,提升履职能力

1.坚持抓好理论学习。持续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认真学组织习党章、支部工作条例等党内法规,及时跟进学习省、市和区有关文件和会议精神,坚持用理论指导实践,推动城市管理工作,力争在思想上破冰,在行动上突围。

2.坚持抓严作风建设。扎实推动“强基础、转作风、树形象”专项活动,以“强队伍、学法规、精业务”的工作目标,深入开展文明执法教育,全面提高行政执法人员的综合素质和服务意识,切实推动全区城管执法队伍政治意识上进一步增强,工作作风上进一步改变、行政执法效率上进一步提升,树立城管执法队伍的良好形象。

3.坚持抓实业务培训。厘清执法边界问题,理顺执法办案机制,根据街道赋权事项,定期组织全区城管系统普法教育和业务培训,提高管理和执法能力。全面落实执法“三项制度”建设,开展案件评查、以案说法活动,促进规范化城管执法队伍建设。

二、推进智慧城管建设,提升服务效能

4.推行线上执法工作平台。依托城管执法APP工作平台拓展数字城管建设,完善举报受理、信息共享、指挥协同、案件查处联动的工作机制,提升系统运行效能,促进信息流通顺畅,进一步提高城市管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建立信息化执法工作机制。深入推进违法行为现场处罚力度,打通违法当事人扫码支付信息渠道,增加短信催告、移交法院执行等其它处罚流程。强化处罚数据分析应用,将案件数据情况与执法领域重点任务、专项整治相结合,为加强和改进工作提供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三、加强市容综合整治,提升精细化水平

6.开展提质惠民行动。一是围绕教育部门“双减”工作,持续加强校外培训机构广告整治,严厉查处校园周边派发培训机构小广告违法行为,全力打造安全、和谐、整洁的校园周边环境。二是持续开展“护考、护学”系列活动,整治校园周边占道经营、违规售卖书籍等违法行为,美化校园周边环境。三是深入楼道革命专项行动。联合公安、社区加大小野广告的专项治理,清除城市顽疾,维护楼道公共秩序。四是加强犬患治理。着重对市民反映强烈的辖区主次干道、住户小区等人员较集中区域的流浪犬只及时进行处置。指导犬患问题严重的小区成立捕犬队伍,定期上门组织培训,积极向市民宣传文明养犬相关规定,引导群众参与到文明养犬行动中来。

7.推动创建提质增效。围绕“文明典范城市创建”总要求,聚焦城区商业综合体,突出出店经营、夜市整治、市场周边环境管理等重点内容,推进美好示范路创建,以创建促管理,突出示范效应,带动城市管理水平的提升。

8.推进城市立面提档。继续开展门店招牌及户外广告专项整治,为墙而留白,还立面本色。一是源头防控,严格落实门店招牌备案证,按照“前置管理,主动服务”要求,指导街(乡)执法中心做好辖区门店备案及规范设置。二是拆乱留精,开展一店多招专项整治,确保一店一招规范设置。三是拆布见墙,全面清理辖区布幅广告,恢复建筑物外墙原貌。

四、开展清违攻坚行动,提升居住品质

9.下好拆违“先手棋”。深入开展老旧小区改造拆违工作,按照轻重缓急倒排工期,挂图作战,建立“区级主调度、街乡抓拆除、社区搞摸排”的三级联动工作机制,切实履行责任,着力解决群众关心关切问题,为老旧小区改造工程顺利进行清除障碍。

10.打好拆违“组合拳”。以“筑堡工程”为依托,助力辖区重点项目建设,建立片区违建清零示范点,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积存违法建设片区清零行动。在重点地段、重要时段开展大型拆违行动,拆除一批严重影响居民生产生活、投诉举报、存在安全隐患的违法建设,形成强大的拆违声势。把上级部门打“清违攻坚战”的决心传达到千家万户,打掉个别人的观望、侥幸心理,形成“不愿违、不敢违、不能违”的良好社会氛围。

五、狠抓生态环境保护,助力高质量发展

边城教案篇8

为加快推进“执法服务年”活动进程,充分调动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城市管理工作,有效解决校园周边存在的占道经营、乱贴乱画等市容环境问题,市行政执法局与市教育局决定在全市范围内,联合开展以“传播绿色理念、共建优美校园”为主题内容的共建活动,特制定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和市委十一届六次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执法服务年”的工作要求,全面开展校园共建活动。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共建活动,充分发挥广大师生参与和维护市容环境的积极作用,形成城市管理为广大师生服务,广大师生理解、支持城市管理的良好局面,共同打造安静、和谐、规范、有序的校园周边环境。

二、共建内容

(一)城市管理法律法规进校园。开展“城市管理法律法规进学校活动”,执法人员深入学校宣传城市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营造共同维护校园周边环境的浓厚氛围。组织“行政执法小卫士宣讲团”,发挥学生在城市管理方面的宣传作用,并通过致家长的一封信等形式向全社会广泛宣传、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维护城市环境。

(二)整治校园周边环境。市行政执法局要对校园周边环境进行全面整治,彻底解决校园周边存在的市容环境问题。各行政执法勤务区要与学校建立联动机制,明确共建责任人。学校要发挥好监督作用,及时通报校园周边情况,各行政执法勤务区对存在的问题要及时予以解决。

(三)共同关心学生成长。开展“大手拉小手”活动,行政执法局要选派政治思想、业务水平过硬的执法工作者到学校担任校外辅导员,并通过开展球类、棋类、演讲、文艺演出等文化活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

三、实施步骤

(一)动员部署阶段(3月11日至3月15日)。各区行政执法分局、教育局按照该方案要求,结合本区实际情况,做好宣传动员工作,制定详细的共建实施细则。

(二)组织实施阶段(3月16至11月30)。各行政执法勤务区、学校按照共建方案和实施细则全面开展共建活动,签订共建协议,建立共建联系卡和共建台帐。

(三)考核验收阶段(12月1日至12月31日)。市行政执法局、教育局将组成联合考核验收组,对各区行政执法分局、教育局共建活动情况进行考核验收,进行系统总结,并将考核验收结果纳入各区执法分局、教育局的年度考核中。

四、相关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以市行政执法局、教育局主管领导为组长,相关部门主要领导、各区行政执法分局、教育局主要领导为成员的共建活动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行政执法局市容环境执法指导处,负责共建活动的总体协调、调度和检查工作。各区执法分局、教育局也要根据实际情况成立本区的共建活动领导小组,加强对共建活动的组织领导。

推荐范文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