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校本教研制度8篇

时间:2022-10-29 18:05:52

校本教研制度

校本教研制度篇1

一、校本教研规章制度

1、校长是第一责任人,是身体力行者。校长负责抓校本教研,制定校本教研制度,指导学校教务处与科研室制定校本教研计划,发动全体教师积极参与校本教研,督促和评价学校校本教研。

2、校级领导带头学习教研理论并参与教学研究,举办专题讲座,向教师介绍教学研究方法,指导各部门开展校本教研,成为教师的真诚同伴和专业引领的力量之一。

3、校级领导各负责一个研究课题或子课题,亲自参与校本教研活动,及时了解研究动态,发现问题修订研究计划。

4、校级领导要充分挖掘校内教育资源,整合教科室、教导处等机构的校本教研力量,形成教学、科研、培训为一体的校本教研机制。

5、学校按计划确保校本教研经费到位,供购买资料、派教师外出学习培训、请专家讲课及其它校本教研活动,保证校本教研的顺利进行。

二、教研学习制度

1、全体教师要提高参训意识,积极主动参加培训,每次培训要履行签到手续。

2、保证学习时间,按时参加培训,认真记笔记,认真完成培训任务;

3、积极参与研讨活动,讲座时要主动发表意见和建议,切实提高自身能力;

4、保质保量完成作业,不搞形式主义,不搞突击,更不准弄虚作假;

5、实行阶段性考核制度,每学完一部分内容都要进行阶段验收,对该阶段验收成绩不合格者,需继续学习,重新考核,直至合格为止。

6、端正学风和考风,自觉维护教师形象;

7、校本培训考核成绩不合格者,年度考核不能评为优秀。

三、教研考勤制度

1、教研不许迟到或者早退,迟到或早退按上班迟到早退处理。

2、要按要求签到,不许让他人代替签到。

3、有正当理由而请假者,要把本次学习内容自己找时间补上。

四、教研质量考评制度

(一)优秀教育案例评析制度

1、选取优秀教育论文、案例编辑成册。

2、学校范围内评析。

3、全员参与,共同评析。

4、评出等级,予以奖励。

(二)校本教研奖励制度

1、物资奖励

发表文章:市级奖励20元、省级30元、部级50元。

2、量化考核奖励

发表文章:校级2分、县级3分、市级5分、省级7分、部级8分。

(三)优秀课改成果展示制度

1、学校定期举办优秀课改成果展示、交流、汇报活动。

校本教研制度篇2

一、校本教研规章制度

1、校长是第一责任人,是身体力行者。校长负责抓校本教研,制定校本教研制度,指导学校教务处与科研室制定校本教研计划,发动全体教师积极参与校本教研,督促和评价学校校本教研。

2、校级领导带头学习教研理论并参与教学研究,举办专题讲座,向教师介绍教学研究方法,指导各部门开展校本教研,成为教师的真诚同伴和专业引领的力量之一。

3、校级领导各负责一个研究课题或子课题,亲自参与校本教研活动,及时了解研究动态,发现问题修订研究计划。

4、校级领导要充分挖掘校内教育资源,整合教科室、教导处等机构的校本教研力量,形成教学、科研、培训为一体的校本教研机制。

5、学校按计划确保校本教研经费到位,供购买资料、派教师外出学习培训、请专家讲课及其它校本教研活动,保证校本教研的顺利进行。

二、教研学习制度

1、全体教师要提高参训意识,积极主动参加培训,每次培训要履行签到手续。

2、保证学习时间,按时参加培训,认真记笔记,认真完成培训任务;

3、积极参与研讨活动,讲座时要主动发表意见和建议,切实提高自身能力;

4、保质保量完成作业,不搞形式主义,不搞突击,更不准弄虚作假;

5、实行阶段性考核制度,每学完一部分内容都要进行阶段验收,对该阶段验收成绩不合格者,需继续学习,重新考核,直至合格为止。

6、端正学风和考风,自觉维护教师形象;

7、校本培训考核成绩不合格者,年度考核不能评为优秀。

三、教研考勤制度

1、教研不许迟到或者早退,迟到或早退按上班迟到早退处理。

2、要按要求签到,不许让他人代替签到。

3、有正当理由而请假者,要把本次学习内容自己找时间补上。

四、教研质量考评制度

(一)优秀教育案例评析制度

1、选取优秀教育论文、案例编辑成册。

2、学校范围内评析。

3、全员参与,共同评析。

4、评出等级,予以奖励。

(二)校本教研奖励制度

1、物资奖励

发表文章:市级奖励20元、省级30元、部级50元。

2、量化考核奖励

发表文章:校级2分、县级3分、市级5分、省级7分、部级8分。

(三)优秀课改成果展示制度

1、学校定期举办优秀课改成果展示、交流、汇报活动。

校本教研制度篇3

一、校本教研规章制度

1、校长是第一责任人,是身体力行者。校长负责抓校本教研,制定校本教研制度,指导学校教务处与科研室制定校本教研计划,发动全体教师积极参与校本教研,督促和评价学校校本教研。

2、校级领导带头学习教研理论并参与教学研究,举办专题讲座,向教师介绍教学研究方法,指导各部门开展校本教研,成为教师的真诚同伴和专业引领的力量之一。

3、校级领导各负责一个研究课题或子课题,亲自参与校本教研活动,及时了解研究动态,发现问题修订研究计划。

4、校级领导要充分挖掘校内教育资源,整合教科室、教导处等机构的校本教研力量,形成教学、科研、培训为一体的校本教研机制。

5、学校按计划确保校本教研经费到位,供购买资料、派教师外出学习培训、请专家讲课及其它校本教研活动,保证校本教研的顺利进行。

二、教研学习制度

1、全体教师要提高参训意识,积极主动参加培训,每次培训要履行签到手续。

2、保证学习时间,按时参加培训,认真记笔记,认真完成培训任务;

3、积极参与研讨活动,讲座时要主动发表意见和建议,切实提高自身能力;

4、保质保量完成作业,不搞形式主义,不搞突击,更不准弄虚作假;

5、实行阶段性考核制度,每学完一部分内容都要进行阶段验收,对该阶段验收成绩不合格者,需继续学习,重新考核,直至合格为止。

6、端正学风和考风,自觉维护教师形象;

7、校本培训考核成绩不合格者,年度考核不能评为优秀。

三、教研考勤制度

1、教研不许迟到或者早退,迟到或早退按上班迟到早退处理。

2、要按要求签到,不许让他人代替签到。

3、有正当理由而请假者,要把本次学习内容自己找时间补上。

四、教研质量考评制度

(一)优秀教育案例评析制度

1、选取优秀教育论文、案例编辑成册。

2、学校范围内评析。

3、全员参与,共同评析。

4、评出等级,予以奖励。

(二)校本教研奖励制度

1、物资奖励

发表文章:市级奖励20元、省级30元、部级50元。

2、量化考核奖励

发表文章:校级2分、县级3分、市级5分、省级7分、部级8分。

(三)优秀课改成果展示制度

1、学校定期举办优秀课改成果展示、交流、汇报活动。

校本教研制度篇4

【中图分类号】 G63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07―0022―01

一、让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规范化

1.建立健全校本教研机构。强化分级管理,构建“校长、教导处、教研组、备课组、学科教师”四级管理体系;明确教研制度,层层落实,形成校长亲自抓,教导处主任、各教研组长、备课组长主动参与的教学研究制度。

2. 确定校本教研主题。对全校教师进行调查。调查内容为学校教育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困惑、发展中的疑难、教师专业发展的需求、培训方式及教师关心的一切问题。通过调研提炼出以新课改为核心的关于师、生成长的主要问题,作为校本教研的小课题和主要内容。

3. 完善校本培训规划。学校要制定符合学校实际的校本研修计划,做到有计划、有步骤、有内容、有层次的研修,想老师之所想、急老师之所急,做到有的放矢,切实可行。

4. 建立校本教研考评制度。应根据各类人员教研考核内容进行量化考核记分。对校本教研活动中表现突出的教师个人优先派出参加各级专业培训。制定教师参与教研活动的年度考核细则,开展校本教研活动过程的督导检查,并通报检查情况,形成领导带头,抓实过程的良好局面。

二、让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常态化

1. 坚持每周集体备课制度,落实开发校本课程。建立“集体备课、资源共享、课后反思、教案复查”的备课制度,加强集体备课,提高课堂效率。

2. 落实规范的公开课制度。建立一种新的促进教师合作、发展的校园文化,形成宽松的环境和开放的氛围,加强教师之间以及在课程实施等教学活动中的交流与对话、协调与合作。让老师们大胆自信地展示自己的教学。

3. 落实例会制度。为了更好地为课题研究保驾护航,学校建立起相应的校本教研管理长效机制,落实“思、评、讲”教研活动制度;坚持每月一次的教研组长例会制度。由分管副校长牵头,由教科室组织,各教研组长参加的例会每月召开一次;坚持每周一次的教研活动例会制度,以教研组或备课组为单位总结、交流、反思教学情况。

4. 构建激励机制。发挥学校服务导向功能,构建“五到位”保障机制,即组织到位、制度到位、人员到位、经费到位、激励到位;做到四个保证:保证实验经费、保证课题研究经费、保证外出学习经费、保证校内奖励经费。学校专门出台校内绩效奖与科研奖实施办法,用于奖励在教学、科研方面有贡献的教师,鼓励教师向“研究型、学者型”教师转变。

5. 调控过程管理。为保证校本教研有序进行,要加强对教研活动过程的调控。 “定方向”即在校本教研总目标的框架内,根据自己教学教育过程中发现的主要问题确定新的研究方向。“定时间”即教师在学校教科室的总体安排下,确定完成目标的时间。“定目标”即根据学校的总体要求制定完成学科教研目标。 “抓过程”即抓校本教研过程实施、抓过程管理、抓过程调控、走好每一步。“抓成果”即积极创造条件,抓校本教研成果的形成,要求每学期均有校本课题成果生成,并在一定范围内推广。“抓量化”即以学校教师素质评价为考核依据,对教师的教研成果进行量化考核。“查实施”即每学期对校本教研情况进行检查,查实施情况是否正常;“查进展”即不定期地对校本教研情况进行督导、抽查,看进展是否顺利,是否有困难需要解决;“查记载”即看教研研究活动记载是否详实,资料收集是否完善、是否在积极开展。

三、让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专业化

1. 进行课例研究。举行理论讲座,让教师逐步熟悉“教育叙事”的研究方法;教研组集体备课时对单元重点、典型、传统课例进行重点研讨,采取“中心发言人”重点准备,其他成员合作研究的办法。对各级公开课、研究课、竞赛课列入课例研究的重要形式,形成范例;举行说课、教育教学课例设计活动;开展课例评价、品析活动。

2. 关注课堂研究。课堂研究是校本研究的主要工作,成员及共同体通过各种研究载体重点对课堂教学进行研究;教研组内每期进行随堂课的听、评交流活动。

3. 进行教学反思。教师要对教育教学进行反思,形成反思记录。反思记录要及时、真实。教师要逐步养成反思记录的习惯,学校提供的教学设计表增加一个反思札记栏目。

校本教研制度篇5

1.校本教研的基本内涵

校本教研的对象主要是课程及其实施,包括教学的内容、目的、手段、教学模式及其建构、教学设计与实施、教学评价、学生评价与教师评价,以及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等,是教师在教导实践中进行反思,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校本教研的主体是学校领导和全体教师,是教师全员参与的教研活动,其活动方式从单向走向互动,其行为主体从少数骨干教师走向全体教师。校本教研倡导的是一种新型的学校文化,致力于构建一种平等对话、理解互助的文化氛围,致力于将学校建造成一个学习型组织。因此,校本教研又是建造学习型学校、组织和帮助教师更加有效地学习新知识、新理论和新技术的继承教导的有效方式,是广大教师更加积极主动地适应新课程、不断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的基本学习方式和发展方式。

2.校本教研的基本要素

与传统教研相比,校本教研创建了一种自下而上的教研模式,这种模式大致是:“发现问题(了解理论)——诊断问题(协助归因)——措施与行动(指导实践)——评估与反思(促进反思)”。在这种模式中有三个基本要素,即教师的自我反思、同伴互助和专业引领。

在校本教研模式中,自我反思是基础。反思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回顾”、“检讨”,它是对观念、行为、目标设定、实施、教导智慧等方面内容的反思。它的价值和意义在于将隐性知识显性化,即将难以明确表达的技能、技巧、经验、诀窍、直觉、灵感、心智模式等外显,成为有价值的教学实践知识,这在传统教研中是很少提及的。反思可以分为教学前反思、教学中反思和教学后反思三个阶段。教学反思是教师走向研究性学习之路的重要学习方式,是教师由经验丰富的教书匠走向研究型教师乃至教学专家必须经历的基础环节。

在校本教研模式中,同伴互助是要害。同伴互助是同学科、同年级、同学校、同区域(地域)的同伴之间实现知识共享、共同发展的机制。学校作为一个知识共同体,通过在校本教研中的对话、交流、协作以及骨干教师的传、帮、带等形式,来实现教师之间的知识共享、共同发展,并实现学校的知识治理,提高校园文化的知识含量。教师最需要的知识是教学实践的知识,而这类知识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同伴中习得的,也就是说,教师通过观察、学习、吸收其他教师的经验来提高自己。教师集体的同伴互助,是校本教研的重要形式,也是学校文化建造和学校凝聚力的重要标志,是学校集体主义精神的灵魂。

在校本教研模式中,专业引领是先导。专业引领的实质是先进教导思想和教导榜样的引领,其主体可以是教导专家,也可以是有经验的教师、有专业背景的研究人员和教研员等。其实施方式要实现五个结合:一是保持理论培训和实践指导相结合。以课程实施中碰到的各种详细教学问题为对象,以经验的总结、理论的提升、规律的探索、自身的专业发展为目的。把理论培训有针对性地与教师在课程改革中的实际问题紧密结合起来。二是案例评价与教师讨论反思相结合。案例教学是发挥专业引领作用的一种重要形式,是实现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协同提升的一种教师教导的教学组织形式。案例可以采用录像形式、文字形式,也可采用口头形式、现场表演形式,使教师从中有所感触和领悟。学校或教研员、专家组织教师参加案例的评价、讨论,既强调教学理论的把握和获取,又强调教学实践的改进和优化,实现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深度融合。三是教师的授课与专家点评相结合。专家在点评中肯定教师的长处和成绩,指出不足,会使授课教师和参加听课、评课的教师同时受益。四是骨干教师、教研员做示范课与教师参与听课、评课相结合。专家型教师通过教学现场示范指导,发挥专业人士的专业引领作用,丰富教师的教学实践知识。五是保持课题研究与教学实践相结合。学校或教师将教学实践中的共性难点、热点问题上升为课题,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去研究探索,通过“做中学”来提升教师的理论修养,解决实践中的困惑和迷茫。

校本教研的三大要素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三种基本力量,共同构成了一种全新的教研模式。

3.校本教研的方法

校本教研作为一种教学研究制度,需要一定的研究方法,在实践中,专家创造了“行动教导”理论指导下的校本教研。

“行动教导”理论主张以课例为载体,强调专业引领和行为跟进,通过共同经历原行为阶段、新设计阶段和新行为阶段来改进教师的课堂教学。它的详细操作模式如下:(1)教研组通过事先设定共同关注的主题,围绕主题学习理论,形成理念高地。然后切入一个课例,寻找现实与理念的差距,设计如何改进以往做法的上课计划。(2)按照改进的计划上课,选择恰当的观察技术和方法,有针对性地观察课堂,共同诊断,引发对困惑的解释、分析和思索。(3)课后一起反省原有设计与实际效果的差距。在深入反思、讨论中,寻找改进策略,重新设计教学方案再一次上课,接着再讨论,把整个过程写成报告,如此一学期几次,逐步建立校本研修的知识库。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会有两次反思,首先反思已有行为与先进理念、先进经验的差距,完成更新理念的飞跃;随后反思理想的教学设计与学生实际获得的差距,完成理念向行为的转移。行动教导的过程也就是教师更新理念、调动行为的过程。教师正是在这个行动过程中获得了较大的收益。

二、校本教研的问题及原因

校本教研作为顺利推进课程改革的要害举措已经形成共识,学习理论、转变观念正在成为校本教研的灵魂,教研制度与活动创新开始出现多样化的发展态势。但从实践来看,走向实践的校本教研碰到了制度缺失、内驱力不足和外部专业机构支持乏力等问题。

1.校本教研制度尚需完善

各地探索校本教研的途径有的是建立以课题为纽带的研究共同体制度;有的是跨学校、跨地区的合作研究,如联片教研、城乡互动;有的是开展校长论坛制度;有的是建立优秀课改成果展示制度;有的是建立教师集体备课制度;还有的是建立教师反思、写教师故事制度等。

这些探索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校本教研的开展。但还存在着参与的群体不够广泛,不能持续,效果甚微和对教师规定的条条框框过多,使教师缺乏主动性。

2.教师缺乏内在的需求和能力

目前,影响教师开展校本教研的巨大阻力主要是教师的负担过重。一是分数仍旧是教学成果的主要参照物,这使得教师不得不围绕这些指标而奔波。调研发现,“以应付考试为中央”依然是当前学校教研活动中的突出问题,而且随着学段的增高问题尤为突出。二是教师的工作量很大,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进行学习和反思。三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内驱力不足,如有的教师仍停留在以职业为谋生手段的思想基础之上,缺乏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这些教师不在少数,非凡在广大农村,只有少数教师具有较高层次的需求,是以自我实现为动力的。总体看来,教师参与校本教研的热情和参与程度不高。

此外,教师缺乏研究的能力。调查研究表明,在目前的校本教研中,教师的“问题意识差,交流对话少”,最大的问题是没问题,即不能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没有质疑,没有提问,“你好,我好,大家好”的讨论普遍存在,构不成教师的群体合作学习。另外,教师在知识共享上存在保守倾向,一些地方的校本教研开展一段时间之后流于形式。

3.忽视校本培训,处于低水平重复状态

理论培训的缺失造成低水平重复。目前很多学校开展的校本教研限于经验交流会的水平,时间一长,教师渐渐失去了参与的热情。出现上述现象的根本原因是校本教研制度中缺乏校本培训的机制,没有形成校本研修的文化。由于教师得不到常常性的贴近教师生活的理论培训,所以他们的研究和交流也就仅限于经验的层次,难以逾越自身,长此以往,致使校本教研陷于低水平重复的状态,失去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已经成为校本教研发展的瓶颈。

4.农村中小学困难较大

由于受客观条件的限制,广大农村中小学由于规模小,布局分散,无法形成学科教研组,以学校为单位开展教研活动往往流于形式。地处边远地区的农村中小学,由于缺乏骨干教师和教研员的专业引领,校本教研缺乏科学引导,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

三、校本教研的发展趋向

校本教研是一个正在探索与发展的新事物,它的现存状态也许并不完善,但是它的价值追求是引人奋发的。它在积极创造一种学校的学习文化,引导教师自觉投入到研究性学习中去,并将其融入日常生活,作为教师的生存方式和生活方式。我国地域之大造就了各地千差万别的情况,探索适应本地的校本教研方式将成为各校的追求,在千姿百态的校本教研经验中呈现出一些共同的规律性趋向。

1.校本教研将向规范化教学制度转变,使校本教研成为一种学校制度文化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化,校本教研将作为一种基本的制度确立下来,促进学校的发展与提高。校本教研制度的建构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教学治理制度、教研活动制度、课题治理制度、教师学习培养制度、教师评价制度。在制度层面之下,根据不同的群体要有不同的关注点。比如一线教师要关注教研技能和学习能力;教研员和教研组长要关注教研活动的策划和实效;校长和教学主管要关注学校整体教学水平和质量,关注学校文化和制度建造。制度建立之后又要有明确分工,建立责任制和评价考核制,为创设一种新型的教研文化和学校文化奠定扎实的基础。

校本教研制度篇6

一、传统的学校教研制度的弊端

传统的学校教研主要是组织教师学习,共同研究教学中的存在问题,改进教学方式方法等,关注学生学业成绩的提高,但却忽略了教师自身的发展。过分强调竞争,相互封闭,削弱了合作,并缺少合理的行之有效的教师评价机制,最终导致整体教育、教学效率不高,可持续性发展的后劲不足;教师的教研活动流于形式随意性大,加之缺乏理论引领和科学方法的支撑,缺少具体有效的指导,影响了教研工作的效果,削弱了教师的学习发展能力;对学校教研认识不到位,重视不够,未能真正发挥教研工作的基础性、导向性作用。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进行,过去传统的教研方式已不能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新课程呼唤新的教研方式。实践证明,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过程必须经历“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几个阶段,让教师在理论与实践、困惑与办法、反思与重建、个人行动研究与集体研讨中合作探究,促进教师的自我提升,不断成长,从而提高教研活动的质量。

二、创新学校校本教研制度的几点做法

新课改背景下的校本教研制度,应以新课程实施中的具体问题为对象,以学校为基地,以教师为主体,以行动和反思为主要研究形式,以教研人员的专业引领为支撑,以系列化的相应制度为保障。校本教研要建立在教学具体问题的基础上,本着“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成长即成果”的指导思想,走“问题―设计―行动―反思”的行动研究之路,也就是说经历“问题―设计―行动―总结”这样一个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过程。那么如何创新学校校本教研的制度呢?

1.要不断实现学校教研管理的制度创新。学校要围绕课程改革和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结合学校的具体情况,制订和逐步完善科研管理、教研活动、集体备课、课例研讨、反思教学、成果交流、网络教研等方面系列化的相应制度,并通过配套措施加以落实。

2.要不断实现教研活动的模式创新。校本教研要紧密结合学校工作实际,积极促进教师个性发展,充分发挥教师在教研过程中的主体作用。要在实践中逐步探索和创新、优化校本教研的有效模式,要研究探索和创新应用案例教学式、现场诊断式、问题探究式、专题讲座式、示范模仿式、情境体验式、自修反思式、研训互动式、网络交流式等成型模式,并恰当地作以校本化的改造,不断创造出符合本校个性特征的新型教研模式,逐步提高校本教研活动的质量和成效。

3.要不断强化课题带动的策略创新。积极培育教师的问题意识和科研意识,组织教师把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和成功的经验转化为课题进行研究。研究问题的过程就是科研实施的过程,问题解决的方案就是课题研究的成果。学校要通过案例分析、叙事研究、行动研究等多种研究途径相结合的方式,帮助教师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增强研究意识、提高研究质量。学校还要积极争取在上级教科研部门和学术组织进行课题立项。项目选题要紧密结合学校的科研优势和课改的实际需求,研究过程与校本教研活动有机整合、协同运作。研究成果必须作以校本化的实施加工,进而推广到教师的教学实践中。通过立项课题的规范化实施,带动校本教研工作科学化水平的不断提高。

校本教研要长期健康地开展下去,既要依靠思想认识的发动,也要靠必要的制度规范和保障。所以我们要将学校校本教研当成“兴校工程”、“兴教工程”,夯实基础,规范运作,要努力将学校校本教研工作的重心摆到学校、教师、学生自身的发展上,逐渐形成民主、开放、高效的教研机制。

校本教研制度篇7

一、校本教研制度的存在问题及成因分析

为什么花了很多功夫制定的制度却收效不大?多年来,我在实践中发现,有很多校本教研制度,都很充分、详尽,但往往都束之高阁,在很大程度上形同虚设,成为一个挂在墙上、编进册子、可有可无的虚拟的制度,一学年下来所进行的校本教研只是学期初写写计划、学期末交份总结,为的是充实学校校本教研的档案,应付应付上级的检查,对教师和学校的整体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没有任何作用。制度中的内容有可能从始至终都是一字不变。勤快点的,每年换一份封面,修改一下制定日期,省事一点的,干脆不写时间,什么时候拉出来都能充数。之所以这样,我认为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 对校本教研的认识不到位。由于对校本教研熟悉不到位,认识不到位,许多学校和教师参与校本教研活动的积极性不高,一些学校和教师不知道怎样进行校本教研。甚至还有学校和教师缺乏自主学习的精神,对这样一种教研形式有抵触情绪,认为加重了工作负担,不愿意踏踏实实搞教研。或者是对自己缺乏信心,认为搞教研是专家的事,与自己无关,自己也做不了。

2 制度的制定与执行相分离。很多时候,我们制定的制度都是给外人看的,制度的制定和执行完全是两回事,之间夹杂了很多来自管理者和教师的人为因素。所以出现上面说的一回事,下面执行的一回事,完全成为相互分离的两张皮。我们的制度在制定的过程中,多半是一种“非自主性的制度”。即制度的制定是自上而下、一厢情愿的,单一指令性严重,虽然有可能很完美。但是这样的制度往往片面地强调了教师的义务和责任,忽略了权利与权益。当教师的各项权益没有得到保障时,教师很难有积极性去履行义务或承担责任,以至于制度的制定和执行完全分离。而且,这样的“非自主性的制度”多是闭门造车,缺乏可操作性,使教师在执行的过程中无从下手。

3 制度执行的监督机制不完善。之所以制定的制度不能很好执行,根源在于缺乏完善的监督机制。如果没有了监督机制,那么制度的实施无异于一盘散沙,低效的、失效的、无效乃至负效的现象,在所难免。没有监督机制,所实施的制度也只是隔靴搔痒,只在皮毛,更难谈得上自觉去执行制度了。同时,由于没有监督机制,使得制度的执行随意性很大。这样一来,制度中的目标就难以实现。

4 与其他制度之间存在矛盾。其他制度分为教育部门的某些制度和本校的某些制度。与教育部门的某些制度相矛盾,主要体现在教育部门制度的制定,所站的高度不同于学校,它的适应面更宽泛一些,趋于面上的普遍性,不能照顾到点上的特殊性;而学校的制度适应面相对较窄,既是对教育部门的制度进行的细致化,也体现出结合本校实际情况的特殊化,因此两者之间可能产生“摩擦”。与本校的某些制度存在矛盾,主要是因为管理者在制定各种制度的时候,缺乏预见性、远见性,相互间缺乏沟通,因此学校的各种制度之间缺少相互关联、相互支持、相互依赖、相互一致。当制度之间有了“摩擦”时,就大大影响到制度的执行。

5 缺乏相应的评价和激励机制。虽然我们在制定校本教研制度时都有一条特意说明:将教师的校本教研活动与考核、晋级、评职等挂起钩来。但是,由于缺乏相应的评价制度,对教师的校本教研活动无法较为准确地进行衡量和定性,加上受到其他条件所限,学校也很难对其中表现突出的教师进行适当的激励,所以,制定的这一条款几乎相当于空话。空话说一次,大家可能还寄希望于下一次,说得多了,大家就不当一回事了。这也是缺乏自主性校本教研活动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对校本教研制度改革的拙见

基于以上对校本教研制度现状的分析,我进行了反复思考,主要有下面几项对策,在这里和大家一起商榷。

1 提高认识,解决思想根源上的问题。校本教研,就是为了改进学校的教育教学,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从学校的实际出发,依托学校自身的资源优势和特色进行的教育教学研究。校本教研是基于校级教研活动的制度化规范,其基本特征是以校为本。强调围绕学校自身遇到的问题开展研究。学校是教学研究的基地,教师是教学研究的主体,促进师生共同发展是教学研究的直接目的。实施校本教研,首先要认识到“校本”的三个基本要义:为了学校、在学校中、基于学校;确立校本教研的三个基本理念:学校是教学研究的基地、教师是教学研究的主体、促进师生共同发展是教学研究的根本目的;理解校本教研的三种基本力量:教师的个人反思、教师集体的同伴互助、专业研究人员的专业引领。

如果不能从思想上真正认识到校本教研的重要性。那么再好的制度也是自制定的。这和学生学习一样,被动的学是不如主动学习的效果来得那么显著。同样,充分认识到校本教研的重要性,教师就会从被动进行教研转化到自觉进行教研,也就实现了从低效化向高效化的转化。加入了自主性的教研,效果就会明显提高。

2 制度制定要具有科学性。制度是对行为的规范,校本教研制度也是对实践中研修活动经验的规范、提炼和升华,是以规范性的文件形式,系统地总结和固化了教师长期以来在研修活动和相关方面所积累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任何制度的制定,不是思想游戏,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校在教研活动中的先进经验。制度的制定,在过程上一定要民主化。也就是说制度的制定,一定要尊重教师的成长规律,从教师的需要出发,既要自上而下,也要自下而上,多听取教师的意见和建议,尽力提高教师对制度的认同度。其次,制度的内容要全面,要基本涵盖校本教研所涉及的各个方面。这样会使教师进行研究时有据可依,能为教师的研究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参考,有利于校本教研的顺利进行。还有,制度要具体化,可操作性要强。尽量避免泛泛之谈,避免理论上的东西太多,概念太模糊,要求不具体,不能让教师在实施的时候无从下手,使制度成为了摆设。另外,校本教研制度的产生,一个动态的过程。而不应该是静止的,在保持它的相对的稳定性的基础上,对存在问题要进行必要的修改。因为,它的参与者是动态的,参与者的素质也是动态的。它应该一面制约着教师的行为,一面又被教师连续变化的行为所影响而不断产生。至少,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教研活动之后,对教师的要求就应该不断提高,教研的目的也要不断修正。只有不断寻求一种有活力的新策略,才能让校本教研制度适应不断发展的形式,跟上时代的步伐,让教师更乐意接受它。

3 加强监督,提升制度的执行力。在行为没有成为习惯之前,是需要监督的,甚至是强力的监督,监督力就是执行力。因此,加强校本教研制度执行的监督力,是非常重要的。但是,监督不仅仅是督促教师参与到校本教研活动中来,还要为教师做好教研服务。制度的监督,首先要着眼于制度里的目标,重点在于规范教师的研究行为。按照制度的目标,完成教研任务,让制度的实施过程落到实处。同时在制度的实施过程中,要及时认定问题、善于认定问题,并认定问题的主次,然后向制度的制定者反馈问题,协助制度的修改工作。整个的监督过程,不是一个强制的过程,套用一句话就是“监督是为了不监督。”这个过程,是一个修正错误、发现问题、改正问题的过程,当教师的教研行为变成了一种习惯之后,校本教研制度里的监督体制,也就达到了最佳效果,也可以说进入了监督的最高境界。

教师教研习惯的养成,直接影响着校验制度的执行力。就如一个人的成长:开始时家长给喂食物,大一点饿了会要食物,成人后会自己找食物、做食物吃。当教师形成了教研的习惯,在完成一个阶段的教研目标后,就会自觉地寻求更高的目标,这时候,如果正好有科学的教研制度,那么,执行制度便是顺理成章的。

校本教研制度篇8

1.完善现有校本教研制度。一般来说,我国的校本教研制度有其独特的类型。一般被分成反思、互助、理论引导三个部分,这三个部分之间也保持着一定的关系。分类方法不同,也可以分成培训、交流、合作、资源管理等不同部分。同理,由于制度的分类理解形式不同,还有学习交流、调度组织制、教研服务、激励制度等不同形式[1]。总的来说,分类方法多种多样,根据个人理解不同,分成的种类也不尽相同,因此具有较大的变化性,很难开展系统性的总结,制度建设具有一定的难度。

2.确保校长能够充分掌握校本教研制度建设的进程。校长在校本制度建设当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直接决定了整个改革的方向。校长在整个制度改革当中扮演的角色是不确定的。有的研究人员认为,教师在执行教育的过程中也会遇到各种问题,而校长就应当成为这些问题的预警者,在教师出现问题之后能主动为其解决困难,在这种观念当中,校长的服务性质较重。而在其他研究人员的观念当中,校长应当决定整个校本研究制度发展的方向,确保其走在正确的道路上,这种观念当中,校长的指挥性质较重。而有关高校在执行的过程中,应当根据自己情况的不同而灵活改变校长所扮演的角色,确保其能在学校的发展中起到决定性作用。有人认为,校长是“校本教研制度的组织者、保障者、引领者、激励者”。有人认为,校长“必须了解教研、参与教研、指导教研、保证教研”等。校长的角色及其对校本教研的态度和行为对校本教研制度的建设和发展无疑起着重要的作用,但这种作用的性质和特点究竟是什么,迄今尚不明确。

3.使校本教研制度更具效率。在传统的校本教研制度的建设当中,思维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随着越来越多纪实研究的出现,现有的校本教研制度越来越无法跟上发展的步伐。曾艳、李晓斌两位学者曾经开展了有关小学教师教学方式的研,在对比了该小学的校本研究制度以后,得到了相关结论。而上海市静安区的研究人员扎根于本地区,开展了整个静安区范围内的校本教研制度建设的研究。研究对象为十所幼儿园,并以调查问卷的形式下发了调查内容,回收之后供研究人员总结相关解决方法与对策。这项调查研究活动为我国其他地区的教学提供了经验,是我国校本制度建设当中十分显眼的一段历史。

二、校本教研制度建设研究的发展方向

1.如何加强校本教研基本理论的建设,校本教研基本理论的建设有赖于基层单位的配合。并且在开展校本教研的过程中,最重要的三点还是教育、行动以及培训。这三者之间关系十分紧密,并且相互之间也行成了制约。校本教学与传统的教学之间有一定的联系,但是也有一定的区别[2]。一般来说,校本教研要有一定的研究基础,往往要与现有的教学制度相结合,并且能够发挥自己的独特优势。校本教学研究方向的选择也是重点之一,是以新课程为主还是传统的教学为主,是以地方学校的发展为主还是以整体教育形式的发展为主,都是需要有关各方思考的问题。而身处在校本教学中心的教师,应当准确了解上述问题的关键所在。甚至有的教育理论研究人员也没能准确定位上述几者之间的逻辑关系,因此我国急需要一套完善的校本教学理论作为保障。

2.吸收国外先进思想,完善我国研究。在借鉴的过程中,应当避免出现生搬硬套的情况。在西方国家,有关校本建设的相关研究应经开始了几十年,而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西方国家在这方面的研究早于我国,因此经验自然比我国要丰富,能为我国开展相关工作提供有效的理论基础。在借鉴学习的过程中,逐渐建立我国独特的教育方式,进而形成完善的教学模式,确保学校在激烈的竞争当中取得主动权。在实际操作当中应当保证完全透明,最好是有可靠的舆论监督,参考国外的经验时不能生搬硬套,而要保证一定的灵活性。校本教研的例子很多,但是相关学校应当确保选择自己相符合的经验,进而学习到利用价值高的经验。在学习的过程中,应当加入自己的思考过程,不仅要学习到要点,还要融入自己的思想,而不仅仅是将好的经验直接搬过来。

3.如何让现有的研究物尽其用。所有的研究都是建立在一定的基础上的,在当前形势下,有关各方对校本教研进行了有力宣传,但是下级部门并没有严格执行宣传所要求的内容,因此也没有收到良好的效果。这种结果的产生不能归咎于单方面的原因,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主要是相关研究没有反思。因此,有必要开展基础研究,进而确保更高层次研究顺利进行。所以,只有不断反思,才能收到效果。总而言之,研究应当不断开展反思,并且反思的范围应当适当扩大[3]。在这样的环境下,就应当不断加强有关基础研究的进程,才能确保反思到位,进而衍生出完善的改革方案,才能更加高效地开展校本改革研究,使其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教育。

三、总结

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到当前阶段,校本教研制度的完善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不仅有老旧的教育体系,高度紧张的学业使学生也没有多余精力参与到校本建设的过程当中。但是我们相信,经过各个部门的合作,各级执行好各自需要执行的工作,加上社会各个组织的共同努力,舆论的监督,就能得到满意的效果,我国的教育事业一定能够蒸蒸日上。

参考文献:

[1]贾烨萍,司筱.新课改下创新校本教研制度的策略研究[J].读与写(下旬),2012,09(8):25.

[2]李学增.构建校本教研制度促进教师专业发展[J].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013,(2):74-75.

[3]郭承金.扎实开展校本教研 切实推进教师专业成长[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上旬),2012,(6):51-52.

基金项目:本文系泰州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tzjks2011275)“校本教研活动与机制的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摘要:在教师行动研究被提出来之后,研究人员就开展了有关本教制度的研究。在这样的基础上,教师执教管理的自由有了稳固的制度做保障。在这方面,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有一定的差距,但是也在逐步完善现有的校本教研制度,在多个领域取得了一定成果。在不断改进的过程中,研究人员应当意识到现有理论的片面性,从基础形态、运作方式、管理模式等方面进一步完善有关校本教研制度的建设。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