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幼儿园小班游戏活动8篇

时间:2022-07-24 14:32:54

幼儿园小班游戏活动

幼儿园小班游戏活动篇1

1、幼儿园小班游戏活动有:我们都来跳一跳、送果蔬回家、螃蟹宝宝搬家等游戏活动。

2、我们都来跳一跳活动目标:在游戏中继续训练幼儿变速度,变方向走、跑以及训练幼儿左右跳、单脚跳。透过游戏训练幼儿灵敏性,发展幼儿想象力,创造力。培养幼儿群众活动意识和互相谦让的良好品德。

3、送果蔬回家活动目标:练习双脚并拢跳,手脚着地爬的动作。能按颜色将果蔬玩具分类并放到相应的箱子内。喜欢模仿动物的动作,用心参与游戏。

4、螃蟹宝宝搬家活动目标:练习侧走的潜力及动作的协调性。探索用身体各部位夹球侧行的方法以及与同伴合作方式。

(来源:文章屋网 )

幼儿园小班游戏活动篇2

设计者:__区闽安联办园洪老师

故事

大象和蚊子(自编)

在一座美丽的森林里,住着一只可爱的大象,它有着大大的耳朵、长长的鼻子,它的大腿就像柱子一样,走起路来慢慢悠悠,“咚~~~~~~”你们瞧!它来了!

“哦,天气真好呀!好久没有出去玩啦!今天可要玩个痛快!”大象玩着玩着就来到一片嫩绿的草地上,“哦,好累呀,就让我在这睡一觉吧!”(慢慢的躺下,发出打瞌的声音)不一会儿大象就睡着了!

“嗡~~~~~”一群蚊子飞来了,“嗡~~我们好饿呀,哪里有吃的”“咦,这里有只肥肥的大象,嗡~~我们就一块儿叮叮它大大的屁股吧!”“恩~~好吧、好吧!”“嗡~~我叮你的屁股,我叮我叮我叮叮叮”。大象的屁股被叮得很痒,“哦,谁呀?”赶紧用它的尾巴左拍右拍,“啪啪啪”把蚊子赶跑了。

大象走到一棵大树下躺下来又睡着了“呼噜~~~”

“嗡~~~~”嗡子的肚子饿着呢!瞧,它们又飞来了!

“你瞧。它有长长的鼻子,躺我们一起叮它的鼻子吧”“好吧、好吧。着下可以享受一顿美餐啦!”“嗡~~~我叮你的鼻子,我叮你的鼻子,我叮我叮我叮叮叮。”“哎哟、哎哟”大象的鼻子被叮疼了,它用长长的鼻子使劲拍打着树干、一下子就把蚊子给赶跑了!

“真讨厌的蚊子,老是打搅我睡觉!”于是大象走到一块大石头的后面伸伸懒腰,又做起它的美梦了!“呼噜~~~~”

“嗡~~~”蚊子们东找找西找找,“咦,大象哪去了?”“哦,在那呢!伙伴们让我们一起叮叮它的大腿吧!”“嗡~~~我叮你的大腿,我叮你的大腿,我叮我叮我叮叮叮”“哎哟,哎哟,好疼啊!你们这些坏蚊子!”大象非常生气,用它大大的脚使劲跺了起来“咚~~~~”这下把蚊子全吓跑了!

大树林又恢复平静,蚊子再也不敢来了,大象终于可以美美地睡上好觉了!

设计意图:

爱玩爱动是孩子的天性,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发现孩子们在音乐区中拿着乐器敲敲打打,一些孩子还经常随音乐节奏自由地作模仿动作。于是我们尝试着把生动有趣的故事与音乐有机地结合起来,把音乐融入到游戏中,激发幼儿对音乐的兴趣,让幼儿在倾听、欣赏、敲击乐器和游戏的过程中自由理解表达音乐。

小班的幼儿对大象和蚊子都十分熟悉,并且能模仿大象走路时笨拙、可爱和蚊子飞起来轻巧、淘气的样子。因此,我们选择了这两种幼儿在生活中熟悉的并在形态上反差大的动物,通过游戏的形式来帮助幼儿感受和理解音乐的不同性质。

为此,我们根据设计了此次活动,将富有童趣的故事情节与节奏对比鲜明的音乐融合在一起,并通过演奏简单的乐器,为幼儿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氛围,让他们在音乐情境中获得愉快的情绪体验。

活动目的:

1、体验、表现音乐故事的情趣,感受与同伴活动的快乐。

2、感受大象和蚊子不同的音乐性质,乐意随音乐做游戏。

活动准备:

知识准备:通过图片、录像等方式,引导幼儿观察大象和蚊子的形态,并能够模仿它们的各种动作。

物质准备:“大象与蚊子”音乐cd、森林场景、桌面演示教具、“大象”长鼻子、“小蚊子”指偶若干、打击乐器鼓、沙锤等。。

活动过程:

一、幼儿随音乐入场

师:小朋友,瞧!森林里的景色真美啊,让我们跟着音乐到森林里去玩吧!(引导幼儿听音乐手拉手,愉快入场。)美丽的森林到了,小朋友们找个位置休息吧。

[反思:活动一开始,教师注重为幼儿营造一个童话般的游戏环境,引导幼儿在这种宽松的氛围中,以游戏的形式进入活动室,从而激发了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调动了幼儿主动融入活动的积极性。]

二、教师演示桌面教具讲述故事,激发幼儿的兴趣。

1、引导幼儿说说大象的特征。

师:小朋友,你们看,谁来了?

幼:大象。

师:大象是什么样子的?

幼:大大的身体,长长的鼻子……

师:是的,大象有长长的鼻子,粗粗的四肢和大大的身体。这只大象在森林里散步,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呢?请小朋友认真听一听。

[反思:这个故事比较简单,要想引起幼儿的兴趣,老师讲述的技巧十分关键。教师在此环节充分地调动起自己的激情,结合桌面教具,运用生动的语言、可爱的表情和夸张的动作讲述了故事《大象和蚊子》,特别是拟声词的运用,令故事中大象和蚊子的角色更加鲜明,具有诙谐的色彩。幼儿们都听了入了神,同时,也感染了参与观摩的客人老师们。]

三、欣赏音乐,引导幼儿感受音乐的不同性质。

1、结合桌面教具,完整欣赏音乐,重点指导幼儿感受大象和蚊子的不同音乐性质。

师:刚刚发生了什么事?让我们随着音乐来听这个故事吧。小朋友们仔细听,哪段音乐听起来是大象走出来了,哪段是蚊子飞出来了?

[在引导幼儿分辨大象和蚊子的不同音乐性质时,幼儿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基本能够分辨得出。]

2、结合片段音乐,启发幼儿利用姿体动作自由表现音乐的角色特点。

⑴引导幼儿听第一段音乐集体表演“大象”。

师:小朋友,你们在听音乐时,大象是怎么走的呢?

⑵幼儿听第二段音乐集体表演“小蚊子”。

师:我们再听听看,谁飞来啦?我们变成小蚊子一起飞起来吧。

[反思:幼儿对模仿大象走路和小蚊子飞来飞去的动作十分感兴趣,特别是男孩子,他们学大象走路时那种憨态可掬的样子,十分可爱。在过渡环节中,我始终用游戏的口吻来调节幼儿的活动量,注意动静的交替,幼儿不易疲劳。]

3、结合乐器感知音乐

(1)教师出示乐器并演奏,引导幼儿辨别大象和蚊子的不同音色。

师:小朋友。你们瞧,这是沙锤,这是鼓,你们听听哪种音乐听起来像是大象来了,哪种音乐听起来像是蚊子的声音,你们听出来了吗?

(2)幼儿演奏乐器,感受大象和蚊子的声音。

师:小朋友们,蚊子来了。(引导幼儿听第一遍)蚊子飞走了,让我听听蚊子的声音。(引导幼儿再次感受第二遍音乐。)

师:咦,大象来了,蚊子要躲起来啦。(引导幼儿听一遍音乐)

[反思:此环节中,教师鼓励幼儿用脚步表现大象的笨重,在提醒幼儿听音乐通过大象与蚊子躲藏的方式来辨别不同的音乐性质时,教师害怕幼儿出错,语言的提示稍多了些,可以适时的退出,让幼儿学会自己听音乐进行游戏。]

(3)引导幼儿再次听音乐演奏乐器,在演奏中进一步感受并表现“大象”与“蚊子”不同的音乐性质。

[反思:小班幼儿对乐器的演奏是具有一定难度的。于是我选择了两种幼儿易于分辨的、音色对比明显的乐器,让幼儿在扮演游戏角色的过程中,进行乐器的伴奏,进一步增强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乐器不仅可以用来为旋律伴奏,还成为了幼儿喜爱的游戏道具了。]

四、游戏“大象与蚊子”,体验快乐的游戏氛围。

师:小朋友今天耳朵真灵,现在我们一起来玩大象和蚊子的游戏吧!

教师出示并逐一介绍游戏道具(大象鼻子、大象头饰、蚊子指偶)及游戏场景。

1、第一遍,教师引导幼儿听音乐,并能跟随着音乐的节奏自由表现大象与蚊子的样子。

师:美丽的大森林里面来了谁呀?

幼:大象。

师:对了!我就是大象妈妈,今天我要带着几只象宝宝和我一起到森林里散步。(教师请几个小朋友到旁边戴头饰准备扮演象宝宝。)

师:那剩下的小朋友扮演什

么呢?嗡~~~~~~~~~~~~谁来了呀?(配班教师扮演蚊子妈妈,引导其他幼儿扮演蚊子。)2、第二遍,引导幼儿熟悉游戏的基础上,请个别幼儿来扮演大象,并提醒幼儿大象出来时蚊子要躲在每棵树后,别让它发现了。

师:现在大象妈妈要去休息了,象宝宝们继续玩吧,(蚊子妈妈:“蚊子们注意了,象宝宝的肉可香了,我们可要多叮上几口才能飞走哦。”(师退出游戏)

3、第三遍,教师鼓励幼儿互换角色,听音乐自由游戏。

师:刚才象宝宝和蚊子宝宝都表现的很好,现在你们可以和好朋友交换头饰、指偶继续玩游戏。

[反思:此环节教师主要是以游戏的形式,引导幼儿听音乐通过肢体动作大胆表现动物的形态和动态。在此环节,幼儿满足于游戏中躲藏的过程,听音乐的能力还不够,特别是在大象与蚊子音乐过渡的环节,需要老师的提醒。再有就是:由于小班的幼儿的动作局限性大,他们只满足于模仿简单的动作,创造性不够,在后期的活动中,我们可以通过“找不同”等各种方式来丰富幼儿经验,鼓励他们大胆表现出与别人不一样的动作。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和这样音乐活动的不断深入开展,幼儿的水平将会不断地得到提高。]

五、游戏结束

幼儿园小班游戏活动篇3

游戏1:小青蛙

目标:

培养对音乐的意识和对声音的控制能力

培养反应能力和思维的敏捷性

锻炼身体的灵活性

游戏指导:

妈妈和宝宝坐在地上唱儿歌:

一只小青蛙,出门去玩耍,

妈妈小声叫:呱、呱,可是青蛙没回家,

妈妈大声叫:呱!呱!呱!小小青蛙跑回家。

儿歌唱到小声叫时,宝宝模仿青蛙小声叫,大声叫时,要大声学青蛙的叫声,唱到最后一句:小 小青蛙跑回家时,宝宝站起来学小青蛙跳,妈妈也跳着去追,追上了,再坐下来,重新开始游戏。

提醒:可以变化儿歌的内容,把小青蛙换成小鸭、小鸡、小狗等,模仿它们的动作和叫

游戏2:大家一起来投球

目标:发展大动作的协调性,学习有目标地投掷东西,增强独立性和自信心。

准备:几个袜球和一只小塑料盆,教宝宝将袜球扔进盆中。

当宝宝会把球扔进盆中以后,可将塑料盆拿得远一些。

游戏指导:

找一段铁丝、铜丝或电线,弯成圆形,两端各留出一小段,做成一个小“篮筐”挂起来。让宝宝看着你将小袜球投进圆环中,球落地后拾起来,再重新投进圆环中。示范几次后,将球交给宝宝,让他照你的样子做。你可以在一边给他数数,记录宝宝成功的次数,让宝宝保持游戏的兴趣。

提示:要让宝宝知道,他只能将小球扔向小盆或“篮筐”,而不能扔向家具、电灯等处。

游戏3:图形宝宝找朋友

目标:巩固认识各种颜色和形状

准备:瓶子若干,各种颜色和形状的几何图形若干。先在同一瓶子的瓶身和瓶盖上贴上一模一样的两个几何图形,再把瓶身和瓶盖分别放在两个筐里。

游戏指导:

幼儿园小班游戏活动篇4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长沙 410081)

[摘 要] 本研究主要采用观察法,在长沙市抽取14所示范性幼儿园的42个班级为样本,对其一周的游戏活动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示范性幼儿园游戏活动类型质量存在着极其显著差异;示范性幼儿园游戏活动质量在不同维度上存在着极其显著差异;不同年龄班的游戏活动质量存在着极其显著差异;不同办园主体的示范性幼儿园游戏活动质量存在着极其显著差异。示范性幼儿园今后应重视各类游戏活动的平衡,丰富班级游戏材料与数量,扩大游戏活动空间,增强游戏活动的关联性,给予幼儿充足的选择自由与足够的游戏时间,关注幼儿的游戏体验,并提供多种适宜的个别化指导。

[

关键词 ] 示范性幼儿园;游戏活动;教育质量

一、问题提出

近年来,教育质量评价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国外相关研究早已证明提高学前教育质量对幼儿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我国《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颁布以后,各省市幼儿园分级分类标准和示范园评估标准都进行了重新修订,比以往有了很大改进。,游戏是幼儿园教育的主导活动,但有研究发现有近1/3的样本班级根本没有设置游戏区,或者幼儿无法自由选择与自主开展游戏活动。本研究拟在科学评价长沙市部分示范性幼儿园游戏活动质量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以为示范性幼儿园内涵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中国托幼机构教育质量评价量表(试用版)(第二稿)》呻“游戏活动”子量表,它源自美国《幼儿学习环境评价量表(修订版)》( ECERS-R),后经中国学者修订,虽然仍有文化适应方面的问题,但还是能够为我们评价我国当前幼儿园教育质量提供一个新的视角的。该游戏活动子量表同时提供了维度和项目评分,其中维度评分体现的是该维度所达到的指标等级,由低到高为:1分(不适当)、3分(最低要求)、5分(良好)、7分(优秀)。项目评分则根据各维度分数评定为1-7分,其中1分为最低分,7分为最高分。

本研究采取目的性抽样,选取长沙市14所幼儿园作为样本幼儿园,其中公办示范性幼儿园8所、民办示范性幼儿园6所,然后在样本幼儿园随机选取一个小班、一个中班和一个大班。研究者两人一组,每组对样本班级开展的游戏活动进行为期一周的观察,观察重点为游戏活动过程及在此过程中发生的师幼互动事件。对所有数据采用spss13.0进行统计分析。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示范性幼儿园各类游戏活动的质量概况

由表1可知,平均分大于4的游戏活动类型依次是精细操作游戏、美术游戏,且美术游戏的平均分高于精细操作游戏。平均分在3-4之间的游戏活动类型是角色/戏剧游戏、建构游戏、数学游戏、自然/科学游戏、音乐游戏、音像设备使用。沙/水的平均分为1.762,明显低于其他游戏活动类型。可见,美术游戏活动质量高于其他游戏活动质量,沙/水游戏质量低于其他游戏活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Sig=0.000,P<O.OOl)表明示范性幼儿园游戏活动类型质量存在着极其显著差异。

(二)示范性幼儿园游戏活动质量在不同维度上的差异

表2显示,空间和材料、活动设计与关联性、活动监护与指导这三个维度的平均分分别是:3.831、3.327、3.640,均在3分以上。管理和使用维度的平均分相对较低,仅2.852。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Sig=0.000,P<O.OOl)表明示范性幼儿园游戏活动质量在不同维度上存在着极其显著差异。

首先,游戏活动空间和材料基本适宜,但材料的丰富性还有待提高。示范性幼儿园的班级中一般都至少设有4至5个游戏区角,但都对沙/水游戏活动不够重视,这方面材料严重不足。其次,游戏材料管理有序,但幼儿缺少自由选择的机会。这与已有研究结论基本一致,示范性幼儿园教师在准备游戏时通常都已经事先规定好材料种类、数量,然后在游戏中将材料分给幼儿。幼儿很少有机会自己去选择游戏材料。再次,游戏活动设计基本适宜,但关联性不强。研究者发现教师设计的游戏活动基本符合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但游戏与主题的关联、与日常教学活动的关联、与日常区域游戏的关联、与日常生活的关联都十分有限,游戏玩完就玩完了,幼儿在隔一段时间后再次进行该游戏时,对游戏的规则、要求有“遗忘”的现象。此外,教师虽然能够对幼儿进行良好的监护,但缺乏多种适宜的指导方式。研究者发现,教师都做到了时刻关注幼儿,能够对游戏过程中突发事故进行及时处理,但幼儿游戏时大部分教师都以旁观者身份在一旁观察,自然很难给予幼儿个别化的指导。

(三)示范性幼儿园不同年龄班游戏活动质量比较

由表3可知,小班游戏活动质量的平均分低于中班和大班,中班和大班平均分相差不大,大班得分高于小班和中班。对三个年龄班进行ANOVA分析,结果(Sig=0.001,P=0.001)显示不同年龄班游戏活动质量存在极其显著差异。多重比较进一步表明(见表4),小班和中班的游戏活动质量存在极显著差异,小班和大班存在极显著差异,中班和大班差异不显著。

究其原因,可能与幼儿年龄身心发展特点有关。中班幼儿精力充沛,身体更加结实,体力较佳;基本动作与手指动作比较灵活,可以熟练地穿脱衣服、拉拉链,也能完成折纸、拼插积木等精细动作。另外,中班幼儿的注意力更加集中,想象力有所发展,与他人交往能力逐渐增强,活泼好动,积极运用感官感知世界,由此中班幼儿在游戏的材料选择方面更加广泛,参与游戏的类型更丰富,尤其能够在游戏中更快地理解游戏规则和游戏要求。而无论从生理还是心理来说,小班幼儿都不及中班幼儿成熟。如教师可能是考虑到幼儿的安全,所以小班玩沙/水的机会较中大班少。角色游戏时,小班最常见的是娃娃家,中大班的主题则会多一些,除了娃娃家还有超市、医院、理发店等。

中大班游戏活动质量差异不显著,则可能是因为:第一,在本研究中,中大班设置的游戏材料、场地以及游戏的设计和教师指导等都存在着一定的相似性,差异自然不明显;第二,大班游戏安排可能与大班幼儿即将入小学有关,为了让幼儿能够更好地适应小学学习,大班教师会更加关注幼儿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的培养。这将相对减少大班幼儿游戏的时间和机会,从而使大班的游戏活动质量与中班相比差异不显著。

(四)不同办园主体示范性幼儿园游戏活动质量比较

从表5可知,民办示范性幼儿园游戏活动质量均值低于企事业单位办、政府办示范性幼儿园,而企事业单位办和政府办示范性幼儿园之间不存在差异,几乎处于同一水平。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Sig=0.000,P<O.OOl)显示,这三种不同办园主体示范性幼儿园游戏活动质量存在着极其显著差异。多重比较结果显示,这种极其显著的差异存在于企事业单位办与民办之间、政府办与民办之间(见表6)。

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可能是:第一,企事业单位办和政府办示范园经费较稳定且相对充足,对游戏材料的投入有保障;第二,与民办园相比,包括企事业单位办和政府办在内的公办园在教师待遇、师资培养方面有更好的政策和更大的经费保障,因此其教师队伍素质较民办园高且稳定,更为重视幼儿园教育质量的逐步提升,对游戏活动也就可能更为重视一些;第三,民办示范园在特色课程方面较公办示范园突出,因此民办园可能因为对特色课程投入相对较多,而相应减少了对游戏材料的投入,从而使得民办示范园在游戏活动质量上不如公办示范园。

四、提高示范性幼儿园游戏活动质量的建议

(一)重视各类游戏活动的平衡

在本研究中,示范园都开展了不同类型的游戏活动,但存在突出某一类游戏而忽视另一类游戏的现象。今后,示范园应合理安排各类游戏活动,如每天利用某一时间段,各班进行区域游戏活动,满足幼儿自选游戏的需要,同时保障各类游戏活动在该时间段都得到有效的开展。为此,教师在准备游戏材料时应注重各类游戏材料的均衡,保证幼儿在进行各类游戏时都有充足的材料可供选择。

(二)丰富班级游戏材料、数量,扩大游戏活动空间

材料和空间是开展游戏活动的基本条件,可以从以下方面丰富材料种类和数量:第一,增加对材料的经费投入,并且确保游戏材料的平衡;第二,教师可以和幼儿一起制作多样化的游戏材料,从而既能丰富游戏材料,同时让幼儿获得技能,获得成就感、自信心;第三,材料的共享有利于弥补班级材料的不足,并且不同的材料会引起幼儿游戏的兴趣,增加幼儿游戏的参与性,提高游戏质量;第四,寻求家庭、社区的支持,这有利于弥补幼儿园物质材料的不足,对丰富游戏材料有积极作用。

(三)给予幼儿自由选择的机会与足够的游戏时间

游戏是儿童为了寻找快乐而自愿参加的一种活动,其实质就在于儿童的主体性、自主性能够在活动中实现。研究者发现,示范性幼儿园对游戏材料进行了良好的管理,如材料存储有序、定时消毒、及时维护,但是材料的数量、种类都是教师事先准备好的,且数量有限,严重限制了幼儿自由选择的机会,不利于幼儿自主尝试、独立探索,因此示范园在对材料进行有序管理的基础上,不应过多安排幼儿游戏的内容与材料,而应增加幼儿自由选择的机会,并给予充分游戏的时间,让幼儿的自主性在游戏中得到充分发挥,满足幼儿对自主游戏的需要。

(四)增强游戏活动的关联性

虽然示范性幼儿园教师一般能根据近期的主题设计游戏活动,体现了游戏与主题有一定的关联性,但教师设计游戏活动的方式过于简单,如一般只是采用口述、示范等方式,让幼儿懂得游戏规则后即让幼儿自己游戏,没有想办法丰富幼儿的经验,因此还有必要增强游戏活动的关联性,利用多种感官来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如可以采用图片、图书、视频等方式,将游戏与幼儿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与集体活动、生活活动联系起来,使游戏真正贯穿于幼儿的一日活动中。

幼儿园小班游戏活动篇5

(一)学前教育游戏缺失的总体状况

本研究抽取了河南省平顶山市部分城市公立幼儿园和乡镇民办幼儿园180名幼儿教师作为调查对象。无论是城市公立幼儿园还是乡镇民办幼儿园,幼儿游戏缺失现象都普遍存在而且偏高,并且随着年级的增长呈上升趋势。

1.城市公立幼儿园游戏缺失的状况

城市公立幼儿园游戏缺失年级状况见表1。

从表1中可以看出,城市公立幼儿园小班幼儿游戏缺失率是40%,中班幼儿游戏缺失率是60%,大班幼儿游戏缺失率是73%,城市公立幼儿园幼儿游戏缺失的总体比例占58%。可见,城市公立幼儿园幼儿游戏缺失状况不容乐观,而且游戏缺失的程度随着年级的增长呈现上升趋势。

2.乡镇民办幼儿园游戏缺失的状况

乡镇民办幼儿园游戏缺失年级状况见表2。

从表2中可以看出,乡镇民办幼儿园小班幼儿游戏缺失率是50%,中班幼儿游戏缺失率是60%,大班幼儿游戏缺失率是77%,乡镇民办幼儿园游戏平均缺失率为62%。可见,乡镇民办幼儿园游戏缺失情况也比较严重,并且幼儿游戏缺失情况随着年级的增长也呈现上升趋势。

(二)不同性质的幼儿园游戏缺失状况的比较

不同性质的幼儿园游戏缺失状况比较见表3。

从表3中可以看出,乡镇民办幼儿园小班幼儿游戏缺失率比城市公立幼儿园高出了10个百分点,中班幼儿游戏缺失率与城市公立幼儿园持平,大班幼儿游戏缺失率比城市公立幼儿园高出了4个百分点。综上所述,乡镇民办幼儿园幼儿游戏缺失率比城市公立幼儿园高出了4个百分点,这充分表明乡镇民办幼儿园幼儿游戏缺失率与城市公立幼儿园相比偏高。

(三)幼儿园的游戏缺失率随年级的增长而增长

表3的结果显示,无论城市公立幼儿园还是乡镇民办幼儿园,游戏缺失率皆随着年级的增长呈上升趋势。经分析,小班幼儿由于语言能力、动作技能发展有限,家长只是注重幼儿行为习惯的养成,教师也经常带幼儿做他们感兴趣的游戏以帮助他们适应并喜欢幼儿园的生活。随着中班幼儿各方面能力的提升,家长开始在意幼儿显性知识的学习,教师也因为安全顾虑、家长的要求等因素缩短幼儿的游戏时间。到大班时,面临幼升小的问题,家长为了幼儿上小学后能跟上课程就让幼儿“加班学习”,教师对游戏的掌控程度也加大,游戏缺失情况也就更加严重。由于游戏缺失是由家长的期望值和教师对游戏掌控的程度而产生,这就使得随年级的升高,游戏缺失率越来越高。

二、学前教育中游戏缺失的原因

(一)幼儿教师方面

1.错误的教育观念

受传统知识观的影响,幼儿教师重视幼儿所学知识的多少,这也成为衡量教师教学质量的主要标准,教师组织幼儿进行游戏的次数非常有限,很多教师不清楚游戏对于儿童发展的价值。尤其是农村幼儿园教师大部分都是一些非幼师毕业的临时教师,不具备正确的幼儿教育观,教育方式不得当。个别教师把本应进行游戏活动的时间作为组织教育活动的时间,幼儿承担了过重的学业压力,幼儿游戏的权利被剥夺。甚至有的幼儿园存在着严重的小学化倾向,幼儿几乎天天有作业,而有些作业难度已超越了幼儿的年龄,幼儿在家做作业的时间竟长达一两个小时,幼儿身心受到了严重的摧残。

安全是幼儿园的一条生命线,有部分教师过分担忧幼儿的安全,害怕游戏活动有危险,怕“伤害”幼儿,很少开展户外游戏、自由游戏、运动性游戏,避免“事故”发生。

2.缺乏适宜的游戏指导技能

幼儿在自主活动、区域活动中虽然有一定自由活动的机会,但是活动的质量不高,大部分幼儿教师缺乏适宜的指导游戏活动的技能。幼儿教师不知道何时介入幼儿的游戏,怎样适宜地指导游戏。即便是进行了所谓的指导,效果并不好,没有实现游戏活动应有的价值。

3.教学与游戏的关系不明确,忽视游戏

幼儿教师把教学与游戏看成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重视课程教学,为了上好一节课,教师会花大量的时间来备课、准备教具,而对于游戏往往不够重视,游戏要么被看作是教学活动的形式,要么被看作是儿童在教学活动之外的其他活动。

(二)幼儿园方面

有的幼儿园占地面积小,幼儿室外活动范围小,很多班级同时进行室外活动时就显得格外拥挤。许多幼儿园每班人数大致在30~40个,导致教室过于拥挤。这些因素易使游戏活动的进行受阻,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农村民办幼儿园由于能力有限和资金缺乏,只能用很少的资金维持幼儿园的正常运转,一些破旧和坏掉的玩具、教具不能得到及时修补和购买,这样导致游戏材料缺乏,游戏中该具备的游戏材料能省就省,不行了就用其它的材料代替,这样对幼儿想象力、智力的发展有害无益,游戏缺失状况令人担忧。

(三)家长方面

由于社会竞争愈加激烈,教育的误导、一些不负责理论的充斥以及媒体的起哄,导致家长的教育价值观出现偏差。有些家长缺乏对幼儿教育的正确理解,认为学前教育就是读书、写字、拼音、算数,只有这样才是真正学到了知识,家长看重的是家庭作业,还有一些家长也很无奈,他们也不愿意孩子学很多知识,但又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只能跟风。家长对游戏的教育价值认识不足,认为游戏是浪费时间或调皮的表现。在对幼儿行使教育权利时,无视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需要。在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以及与人攀比的心理驱使下,把对孩子进行早期特殊技能的训练看成是孩子走向成功的捷径。加之一些教育机构或团体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迎合家长盲目、片面的要求,于是,兴趣班、培训班、家庭教师产生了。幼儿在繁重的学习压力下疏远了游戏伙伴,游戏时间、空间顿失,自发游戏成为奢侈的想象。

三、学前教育中游戏缺失的对策

(一)幼儿教师方面

1.转变教师教育观念

教师应该认识到幼儿的学习是通过自己主动与环境建构来获得的,教师能够给幼儿创设使他们主动建构的机会非常重要。教师是幼儿学习的合作者、支持者,不是单纯将知识灌输给幼儿,而是通过幼儿自己亲自到生活中、游戏中探究来获得经验,从而内化到自己的知识体系中。对幼儿来说,实践的、体验的知识更有意义。

幼儿教师要认识到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游戏活动对幼儿身体、认知、情感、社会性及个性的发展都有重要的价值。要以幼儿为主体,将游戏的主动权交给幼儿。在游戏中幼儿不是成人愿望的执行者,他们是根据自己的需要和愿望来玩游戏的,教师应该从全方位的角度去看待幼儿的游戏自,要让幼儿成为游戏的主人,放手让孩子去游戏。

2.提高游戏指导技能

教师不仅要改变教育观念,更要为幼儿创设良好的游戏环境,通过游戏的开展,充分利用幼儿集体生活的环境,开展各种自发的和有组织的游戏,放手让幼儿主动活动,以游戏为媒介,增加同伴间交往的频率,给予幼儿社会交往的补偿。应让幼儿成为游戏的主人、活动目标的主人、主动学习的主人、活动环境的主人,教师应成为幼儿游戏的观察者、倾听者、支持者、扶助者、提供者、咨询者、指导者。也就是说,在游戏过程中教师跟儿童处于平等的地位,是幼儿的一个玩伴,在出现问题的时候,以参与者的身份提出建议。应在尊重幼儿游戏自主性的基础上,按照幼儿游戏发展规律以及不同类型游戏的特点,把握恰当的时机和方式进行适宜的干预。

3.平衡游戏和教学的关系

幼儿园游戏与教学的关系不是并列的关系,是包含的关系,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幼儿园教学应当渗透在包括游戏、生活活动等在内的幼儿园一日生活的各环节中去,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实践模式应是保证幼儿愉快有益的自由活动和非游戏活动游戏化这两方面的有机结合。通过游戏方式开展教学活动,提高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轻松学习的氛围中体现出平等关系,增加同伴间、师生间的交往,从而促进幼儿的发展。

在实践方面要使游戏真正成为幼儿的基本活动,幼儿园应大力开展幼儿自由游戏活动,但应避免“导演式”“放羊式”的幼儿游戏的重蹈覆辙,游戏计划应产生于幼儿和教师双方。

(二)幼儿园方面

幼儿游戏离不开玩具和游戏材料,创造幼儿教育游戏必要的条件和环境,是扭转幼儿教育游戏缺失现象的前提。对此,幼儿园的主管部门应当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大投资力度,按照办园标准加快建设,为幼儿提供具有“教科书”性质的丰富多样的玩具和材料,幼儿园也要注意丰富、积累和创造园内、社会和幼儿家庭的教育资源,使幼儿游戏条件更趋完善。此外,幼儿园玩具材料的配备、使用、管理等也是关系幼儿游戏质量不可忽视的因素。

(三)家长方面

幼儿教育不仅要教育好幼儿,还应负有教育家长的使命。可通过家长会和宣传画册等形式向家长传播先进的教育理念,还可以将知名的幼儿专家请到幼儿园为教师和家长讲课。应使广大家长树立科学的儿童观、学前教育观念,认识到学前教育应试化、小学化趋势对幼儿造成的危害。做到把游戏真正还给幼儿,真正做到游戏教育、快乐教育。家长应意识到在幼儿和游戏这对主客体的价值关系中要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性,遵循自然的原则,让幼儿在快乐、自主的游戏过程中得到锻炼与发展。

幼儿园小班游戏活动篇6

托班幼儿区角游戏的适应性

据了解,连云港市灌南县小红花幼儿园、实验小学幼儿园、机关幼儿园、第二实验小学幼儿园、新安小学幼儿园只开设小、中、大班,而托班往往是私立幼儿园或托幼中心开设为满足家长需要开设的。在南京市江宁区所有幼儿园中,幼儿的年龄大部分在2到3周岁,游戏则成为了他们一日生活中最重要的部分。虽然有不少专家对游戏理论及游戏的指导研究较丰富,但对于托班幼儿游戏中教师的指导行为研究为数不多。如今,早期教育越来越被重视,所以不少亲子班、早教班也越来越多,而托班幼儿处于离开家庭进入幼儿园小班的过度阶段,往往容易被忽视。本次研究必须清晰这两个问题:托班幼儿能否进行区角游戏?托班幼儿游戏需要成人指导吗?成人可以指导幼儿游戏吗?

笔者经过两个学期的幼儿园教育实践工作,发现托班幼儿在集体活动之外,非常喜欢区域游戏,他们会自己主动选择感兴趣的区角活动加入,但由于他们年龄小,游戏时经常会遇到一些困难,导致无法游戏,因此,这个时候恰恰需要教师的指导。

例如:区域活动时,一名幼儿想加入“太阳家”的游戏,而在“太阳家”的幼儿人数已满,这名幼儿着急地向老师请求:“我想玩娃娃家,我想去太阳家。”老师对他说:“你可以自己想个办法进入吗?”这个幼儿过了一会来到“太阳家”对“太阳公公”说:“我可以当大树妈妈吗?”“我们已经有大树妈妈了”“那我就当风爷爷吧!”“太阳公公”愉快地同意了。于是,他很快进入了角色,一会儿给孩子讲故事,一会儿又提醒“大树妈妈”起风了,关好窗户。游戏一直没有离开“太阳家”。这名同学的意愿满足了,他玩的非常开心,同时也提高了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由此可见,托班幼儿可以进行区角游戏,游戏时只需要教师的正确指导。这锻炼了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以后遇到事情,解决问题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区角游戏的概念和要素

区角游戏的概念 何谓区角游戏呢?区角游戏也称区域活动,活动区活动,它是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的一种带有学习和工作性质的游戏,在区角活动中幼儿自由选择区域,自主发起、自由选择活动,通过材料、同伴、教师的相互作用而获得各方面的经验,实现自身的发展。研究如何科学地开展活动对幼儿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托班幼儿的年龄小,或许会有这样的疑惑,这么小的孩子可以玩区角游戏吗?对于一个即将满3周岁的幼儿来说,他们在幼儿园的主要活动就是游戏,这也是他们一日活动的主要内容。

区角游戏的类型 区角游戏的类型可以划分为:生活区、语言区、角色区、益智区、科学探索区、建构区、美工区、表演区。在区角活动中,幼儿自主选择活动,自主探索,从而发展了幼儿行动的目的性和对行动的支配调节能力,有利于幼儿的自主性、独立性和主动性的发展,为升入小班做了准备。而在区角活动中,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活动,从而促进了幼儿个性化的发展,他的身体、认知、智力、情感、语言、社会性都会得到不同的发展。

区角游戏的三要素 环境、教师、幼儿这三者构成了区域活动的三要素。在区域活动中,环境指物质环境和人文环境;教师是幼儿活动的观察者、指导者、游戏伙伴;幼儿是积极主动的游戏者、创造者。三者之间相互作用。教师要把教育目标蕴含在为创设的有准备的环境中,通过观察、适当指导来促进幼儿的发展。

因地制宜实施指导

教师作为幼儿学习的合作者、支持者、引导者,更是幼儿游戏的指导者。这个年龄段的幼儿身心发展不成熟,游戏时更需要成人加以指导。游戏是幼儿园教育活动中的基本活动形式,指导幼儿进行游戏,必须尊重幼儿的意愿和兴趣,并保持幼儿情绪愉悦为前提,教师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身心发展规律、实际生活经验及兴趣,因地制宜地实施指导方法,满足幼儿多方面发展的需要等。这里强调了幼儿教师在游戏中的指导责任,因此,教师是幼儿游戏的指导者。

综上所述,无论从教育实习经历中的个体游戏发展角度,还是国内相关法规来看,托班幼儿可以进行区角游戏,游戏的发展需要成人的指导,成人可以指导幼儿游戏。

教师指导行为的研究方式

观察法 第一,观察目的与研究对象。本次研究主要是为了了解托班幼儿游戏中教师的指导行为的基本情况和总体特征。观察对象主要是教育实践中的4个托班的8名幼儿教师,其中4名教师为班主任,4名教师为配班教师。本次研究倾向于使用目的性抽样方式选取研究对象。因为研究者认为,本次观察的对象是最能为研究问题提供息量的人,班主任和配班老师是对本班幼儿最了解的。从教师的常态行为表现中获得。有利于研究者及时捕捉教师对本班幼儿游戏时的指导现象。

第二,^察方法。为了有效地获得托班幼儿游戏中教师的指导行为真实可靠的资料,研究者在观察前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首先,向托班教师介绍本研究的观察目的,请教师不用做任何特殊准备,就跟平常一样组织和指导幼儿的游戏活动。研究者认为,这样可以避免教师刻意改变自己的言行举止,从而也改变了研究资料获得的真实性。其次,研究者观察前都与教师进行充分沟通交谈,熟悉教师的教学风格和指导游戏的特点,让教师了解到研究者的研究目的和方法;获得每位教师的支持与配合,更好地促进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还与这4个班幼儿进行熟悉,不让幼儿产生陌生感。接着,制定观察记录表,记录观察情况。最后,在观察结束之后还与教师幼儿相处一会,了解观察过程中不清楚的现象。每位教师都观察两次,第一次观察先让教师、幼儿知道教师有陌生人在观察游戏,第二次是正式观察。托班幼儿游戏活动时间早上入园8点到9点,上午10点半到11点,下午3点到3点半。每个班的每个教师观察2次,一共观察24次。

访谈法 根据研究内容,分别选择南京2名新手教师与2名骨干教师进行访谈,了解教师对本班幼儿游戏的指导情况。

文献法 通过图书馆、阅览室、互联网等广泛收集和查阅相关文献,获得幼儿游戏中的教师指导的相关研究资料,并对前人的研究进行分析和总结。

教师指导行为的路径

角色游戏的指导 教师对角色游戏的指导主要体现在帮助幼儿按自己的意愿和想象展开游戏,丰富他们的生活经验,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陈淑敏(1999年)认为,成人在幼儿游戏中可以扮演时间的控制者、空间的规划者、情境的创设者、的提供者、游戏经验的引导者、游戏行为的观察者、游戏活动的引导者。因此,笔者认为:教师在幼儿游戏中的指导身份尤为重要。儿童想要玩什么、怎样玩,在安全健康的前提下,教师都应该尊重幼儿的意愿和兴趣。例如,在托班一日活动的盥洗环节中,一名幼儿对另一名幼儿说:“我来当老师,帮你卷袖子。”老师却说:“不要你来当老师,自己洗。”可见,教师没有很好地支持和鼓励幼儿的自发性游戏。毛曙阳(1997年)在对幼儿园角色游戏观察时,将游戏的总时间分为开始、游戏、收拾和评价等四个阶段。而在研究过程中,笔者发现,有部分教师往往忽略了评价这个环节。

结构游戏的指导 结构游戏根据材料的不同,可以分为定型材料(如积木、积塑、金属材料等)和不定型材料(如沙、水、雪等)。对于托班幼儿,定型材料主要培养幼儿结构造型的能力。例如,在拼图游戏中,对于能力较弱的幼儿来说,教师可引导幼儿认识物体各部分的形状、颜色与结构特征,从看图样结构主要过度到独立的建造能力。而不定型材料的指导应为幼儿创设良好的游戏条件,加深对水、沙等的认识,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游戏结束要学会将玩具放回原位。

有规则游戏的指导 托班幼儿的有规则游戏主要包括智力游戏、音乐游戏、体育游戏。因为托班幼儿年龄小,教师在指导过程中,要注意情境的创设,激发幼儿参与的兴趣,引导幼儿遵守规则,快乐成长,快乐游戏。

教师整体的指导 托班幼儿游戏中,教师指导行为的总体特征表现为:以教师自发组织的游戏为主;教师以教育者的身份指导为主;游戏指导行为频次较高;游戏重讲解轻评价;教师的指导方式以语言指导为主(行动指导为辅);班主任对本班幼儿游戏的指导策略较灵活;配班教师对本班幼儿游戏指导的情绪较积极。

因此,教师的指导应以间接指导为主;教师指导的语言要带有启发性;能激发幼儿积极思维;有利于引导幼儿去探索、绝决问题;介入游戏的次数要合理;对幼儿游戏进行正面评价,善于运用榜样、表扬等正面评价方法;不断挖掘幼儿游戏中的积极因素,保持幼儿在游戏过程中的愉悦情绪。

教师指导行为存在的问题与反思

根据自身的教育实践经历及目前幼儿园的客观条件不难发现,托班幼儿区角游戏以教师自发组织的游戏为主。由于幼儿园有计划地组织、实施一日活动,考虑托班幼儿的安全,每个幼儿的需求或多或少都有不同之处,教师在兼顾全部幼儿的安全问题上会有些吃力,因此不轻易让幼儿进行自发性游戏。配班教师多为新教师,新教师相对于班主任教师而言,入时间较短、好奇心强、精力旺盛、情绪积极。应当向班主任学习幼儿游戏的指导策略,灵活运用。教师的指导以语言为主,大部分是以命令、询问的方式,而忽略了直观行动的指导方式。因为语言来得简单,幼儿易接受,但要避免警告、命令、质问的语气。

幼儿园小班游戏活动篇7

1.精心筛选与整理屏南民间游戏,传承经典

我园成立民间游戏课题小组,并充分利用家长和社会资源广泛收集具有本土特色的屏南民间游戏,并对收集来的第一手资料进行筛选和整理。在筛选时遵循本土化、科学性和教育性、实践性和操作性以及适龄性等原则,并根据三个年龄段幼儿的发展特点,最终整理成小班、中班、大班年段民间游戏集。各班教师以民间游戏集为依据和参考,根据本班幼儿实际水平和发展特点精心设计活动计划并实施。

1.1 遵循本土化原则。长期以来,幼儿园课程较少挖掘和利用家乡的本土资源,低估了本土知识的获得对幼儿的教育功效,久而久之造成幼儿对本土文化的认识空白以及情感的缺乏。更多的时候是什么热门搞什么,照本宣科,不求实际。不但幼儿没有获得发展,教师也是越来越不懂得应该教什么,怎么教。《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提倡"让教育回归真实的生活,让幼儿回归自然的环境。"幼儿园教育活动的组织应"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因此我们将屏南民间游戏纳入幼儿园课程,形成我园的特色教育文化。并在整理民间游戏集时,立足本地、本园实际,从幼儿的实际生活出发,挖掘本土可利用的民间游戏资源,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如屏南方言童谣"拉木锯"、"羊咩咩、"数蛤蟆";屏南民间特色体育游戏鸳鸯板、舞龙、甩草绳;屏南民间操作类游戏翻花绳、编草蛇、泥响炮、提线木偶等等,让屏南民间游戏走进幼儿的生活,发挥本土教育资源应有的教育功效。

1.2 注重科学性和教育性。随着社会的发展, 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风俗习惯都发生了不断的演变, 而民间游戏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时代的局限性和不科学性。因此,我们在筛选和整理民间游戏资料时,要充分注重游戏的科学性和教育性, 做到"适合儿童的需要,促进儿童的发展", 选择一些积极健康的、寓教于乐的、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民间游戏。对于那些存有封建迷信思想;带有偏激色彩;神鬼言论的民间游戏,我们杜绝使用。如童谣中的"瘸脚配歪嘴"是对残疾人的歧视;抓鬼游戏中的装神弄鬼是不科学的,我们要避免让幼儿接触这些不科学不健康的游戏。

1.3 关注实践性和可操作性。民间游戏要成为幼儿园的课程内容必须关注其实践性和可操作性。并不是所有的民游戏都适合在幼儿园开展,因此我们在筛选和整理屏南民间游戏时,结合幼儿园的环境条件等选择使用。如:屏南闹元宵时的民俗游戏"香火龙"(就是用稻草扎好一条龙,在龙身上插上点好的香火,舞龙游街,欢度佳节)就不适合在幼儿园开展。首先用稻草扎龙,是幼儿能力所不能及的,其次用稻草扎的龙身对于幼儿来说太重了,没办法操作,再加上舞龙时香火具有一定的危险性,把安全工作放在首位的幼儿园更不能冒这个险,因此"舞香火龙"游戏虽然具有本土特色和趣味性但它在幼儿园没有实践性和操作性,我们不予选择。

1.4 注重适龄性。每个幼儿在不同的年龄段都具有相应的年龄特点,具体体现在思维、动作、语言、情感和行为规范等方面。不同年龄段幼儿的游戏行为均有差异。因此我们将筛选好的民间游戏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分别整理成小班、中班、大班三大年龄段的民间游戏集。小班幼儿游戏以模仿为主,规则意识还较弱,民间童谣和简单的民间体育游戏适合在小班开展;中班幼儿逐渐学会合作游戏,逐步建立游戏规则,民间体育类游戏比较适合;大班幼儿动手能力较强、游戏时有较强的竞赛意识,因此除了民间体育类游戏还有操作类游戏适合在大班开展。例如:游戏"切西瓜"是古老的跑圈游戏,游戏中幼儿必须掌握反方向跑的玩法,拉圈的幼儿必须有耐心充当"游戏道具西瓜",游戏具有较强的竞赛性和挑战性,游戏对幼儿的规则意识和动作发展有一定的要求。那么,这一游戏就不适合在小班开展,于是,我们将游戏"切西瓜"纳入中班和大班民间游戏集。

2.改编与创新屏南民间游戏,善加利用

民间游戏集的初步建立只是为幼儿园课程注入了新鲜血液,要想让幼儿园的课程鲜活起来,让屏南民间游戏发挥应有的教育价值,还需要我们在开展民间游戏时,根据本园实际以及各年龄阶段幼儿的需要,进行适当改编与创新。具体做法如下:

2.1 改编与创新游戏内容,满足幼儿所需。为了使屏南民间游戏能充分满足幼儿的发展需要,我们利用组合法、拓展法、发散引导法等,对屏南民间游戏内容进行改编和创新。如:将"羊咩咩"和"老鹰捉小鸡"这两个游戏组合起来:幼儿先以一问一答的形式回答老鹰的问题,然后再引发老鹰捉小鸡,这样一静一动的活动形式,为幼儿营造一个有趣的游戏情景,能满足幼儿多次游戏的需求,调节幼儿的运动量,还培养了幼儿的语言能力和协作能力,促进幼儿多方面的发展。又如:运用拓展法,将"跳格子"游戏由跳单一的正方形"格子"拓展为跳"多种形状"的格子。还可以运用发散引导法由"赶小猪"游戏发散想象出赶"乒乓球猪、皮球猪、奶粉罐猪"等不同的游戏内容。改变与尝新后的屏南民间游戏内容更适合幼儿的发展需要,更能激发幼儿参与民间游戏的兴趣。

2.2 改编与创新游戏玩法、规则,推进游戏。在开展民间游戏中,我们发现幼儿充分发挥了他们的游戏才能,赋予民间游戏以新意。作为教师我们要善于发现幼儿在游戏和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发挥幼儿的主体地位,帮助幼儿推进游戏的发展。如中班的一次"切西瓜"游戏,一组幼儿用爬的方式绕圈比赛引起了老师的注意,老师及时给与肯定,进一步引发幼儿创新用"爬、双脚跳、单脚跳"等方式比赛的"切西瓜"游戏。"切西瓜"游戏玩法和规则的创新,再一次让幼儿感受到民间游戏的无穷魅力。

2.3 创新游戏器械与材料,增加游戏趣味。民间游戏器械与材料,多以生活中随手可得的物品制作或替代而成。虽然容易获取但也因其简陋的外表难以推广普及,为吸引幼儿参与民间游戏,我们从孩子们喜欢色彩鲜艳、新奇的玩具这些特点出发,赋予民间游戏材料以新面貌,增加游戏的趣味性。如:带领幼儿用颜料、绸带、毛线等装饰、美化玩具:彩绘的小板车、毛线编织的投篮框、扎上彩色绸带的绣球等,深受孩子们的喜爱。另外我们还发动家长参与民间游戏材料的制作,变废为宝,巧制玩具,多方面满足幼儿游戏所需。

幼儿园小班游戏活动篇8

关键词:民间游戏;幼儿教育;游戏环境;园本课程;日常活动

中图分类号:G61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4-0163-01

民间传统游戏是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教育智慧,是幼儿园宝贵的教育资源。《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幼儿的学习方式主要不是通过书本、通过大量抽象的符号来学习,而是通过实际操作、亲身体验,去模仿、感知、探究,"做中学"、"玩中学"、"生活中学",不断积累经验,逐步地构建自己的理解与认识。而民间游戏以其独有的特性,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调整和改善幼儿园的游戏结构,丰富游戏内容。另一方面是顺应儿童身心自然发展的特点让儿童在生活中、玩耍中不知不觉地开心学习,保持天生的自然状态,满足儿童对游戏的需要,促进他们全方位和谐地发展。那么,作为一线的幼教工作者,如何即将这种优秀的资源有效、系统地融合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呢?实践证明,我们可以按照以下方式来进行:

1.因地制宜,创造良好的游戏环境和条件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为此,应重视环境的创设和利用,让环境说话,让每个活动区域、每块墙壁、每条走廊都来与幼儿互动、与幼儿"对话",充满民间特色。比如在各班级的走廊处,用即时贴布置出一些颜色、大小不同的方格、图形、数字、脚印等;在健身区为小班和中班幼儿提供皮球,为大班幼儿提供跳绳;在手工区为幼儿准备毛线绳用来玩翻绳、打好洞的纸板用来玩穿洞,折纸玩"东南西北"等。

2.通过摸索实践,科学改良后形成自己的"民间游戏"园本课程

2.1根据《纲要》中的五大领域,将收集来的游戏根据其主要的教育功能进行归类,编辑成册。各班教师可以根据本班情况有选择地组织。

2.2根据幼儿不同的年龄段选择相应的游戏,以保证游戏的安全性。学前儿童动作的准确性、灵巧性和协调性都还不够,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其动作发展程度又有一定的差异。如大班可以玩"老鹰抓小鸡"、"攻城";中班可以玩"独木桥"、"跳格子";小班可以玩"炒黄豆"、"捞鱼"等比较简单,活动强度不大的游戏。

2.3在开展的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幼儿的反馈信息对游戏进行创编。同时注意创编时尽可能地考虑游戏的多重教育功能,以促进幼儿全面发展,体现《纲要》的真正含义。 比 如:用组合法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游戏或动作技巧,根据本班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有机地组合在一起。

3.让民间游戏贯穿在幼儿的日常活动中

3.1结合本班日常教育目标,合理地将民间游戏有机地融入到每日的活动中。 比如在中班的数学活动中,教育目标为认识"6"的相邻数,就可以利用"跳房子"的游戏,在地上画上格子并分别标上6的相邻数,引导幼儿边跳边念:"6有两个好邻居,就是5和7,5是6的小邻居,7是6的大邻居,大家一起玩跳格,开心又有趣"。这样一来,幼儿在愉悦的游戏中轻松地掌握了"6"的相邻数,顺利达成活动目标。

3.2民间游戏可在幼儿一日活动的零散间隙中开展。孩子在幼儿园的一日活动环节过渡中有许多的零散时间,如幼儿来园的晨间活动、中餐后、离园前等。

(1)晨间活动:可以在场地上准备许多游戏材料,孩子们根据意愿自由寻找游戏伙伴、自选玩具、自选玩法,或自己商量制定游戏规,改变玩法;也可以由老师来活动如玩"老鹰捉小鸡"、"编花篮"、"踩影子"、"吹羽毛"等,这些游戏运动量较大,除了发展动作还可以培养幼儿交往、谦让、合作的能力。

(2)体育活动:为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增强孩子的腿部力量,提高孩子的跳跃能力,培养与人合作的意识,可以在大班开展民间体育游戏"编花篮"来锻炼孩子的腿部力量。同时不失时机用比赛来激励孩子之间的竞争,充分发挥孩子的主体性,发展孩子的合作能力与创新精神。比如:体育游戏"跳格子"、"玩沙包"、"冰糕化"、"丢手绢"、"荷花荷花几月开"等,可以造出不同的玩法。

(3)一日生活中的过渡环节: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有许多零散的时间,如活动与活动间的过渡、午餐后、离园前等各环节,可以安排一些活动量较小、活动范围较小、材料收放自如的游戏。如在排队等待时就可以玩"挤油"的游戏;在离园前可以玩"拍手背"等游戏,既锻炼了幼儿的灵活性,又调动了幼儿的积极情绪。再如:"翻花绳"、"东西南北"、"石头剪刀布"、"炒黄豆"等。

在这些教学策略的指导下,我们进行这样的游戏活动就给孩子创造了"自主玩耍"的机会,同时也让他们在这样的过程中学习了知识,锻炼了技能,促进幼儿全方位和谐地发展。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