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大学生核心竞争力8篇

时间:2022-10-31 21:32:39

大学生核心竞争力

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篇1

关键词:高职院校;大学生;核心竞争力;培养

特殊的国情、复杂的经济形势、突出的就业压力,决定了我国就业问题的复杂性和艰巨性。作为在校的大学生不但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更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是摆在教育者和学习者面前的一项迫切的任务。我们必须下更大的决心,用更大的力气,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千方百计地做好扩大就业这项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

一、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内涵和特点

(一)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内涵

核心竞争力理论是当代经济学和管理学相互交融的最新、最高成就之一。“核心竞争力”这一术语首次出现在1990年,是由美国经济学家普拉哈拉德(C.K.Prahalad)和哈默(Gary Hame1)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的文章中提出的。他们指出:“核心竞争力是在某一组织内部经过整合了的知识和技能,是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形成的不易被竞争对手效仿的、能带来超额利润的、独特的能力。是企业长期形成的,蕴涵于企业内质中的,企业独具的,支撑企业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竞争优势,并使企业长期在竞争环境中能取得主动权的核心能力。”[1]

所谓大学生核心竞争力,套用普拉哈拉德和哈默的定义可以这样来解释:大学生核心竞争力是指大学生不易被竞争对手效仿的,具有竞争优势的,独特的知识和技能。如果别人也有这种本领,而且比你高强,那么这种本领就不是你的核心竞争力。[2]

(二)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特点

对于大学生来说,核心竞争力突出表现为健全、高尚、完善的人格,立业的本领,即特长和为人处世的技巧。与一般能力相比,核心竞争力有许多特点:第一,大学生核心竞争力是一种独特的、具有个性特色的竞争优势,具有持久的耐力和韧劲,不能轻易被竞争者模仿;第二,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培养取决于长期积累的知识、经验、教训、理念,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绝不可一蹴而就;第三,大学生核心竞争力具有价值创造性,拥有核心竞争力的大学生能创造出相对于社会平均劳动水平更多的价值;第四,大学生核心竞争力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丧失价值,有着持久的竞争优势;第五,大学生核心竞争力也是一个动态系统,需要不断充实,否则将丧失其核心地位;第六,大学生核心竞争力是大学生综合能力的反映,是思想、知识、心理、身体、创新、实践等综合能力的结晶。[3]

二、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

大学生核心竞争力是各种因素的集中体现。可以认为,大学生核心竞争力是以个人专长为核心的个性、形象、兴趣、影响力、综合素质、社会责任感等各方面的综合能力。个性决定命运的竞争力,形象决定评价的竞争力,兴趣决定成就的竞争力,影响力决定持久度的竞争力,综合素质决定领域的竞争力,社会责任感决定地位的竞争力。

三、培养与提高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现实意义

(一)适应21世纪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总书记在党的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指出,当代中国同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中国的前途命运日益紧密地同世界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在中国成功举办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之后,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中国与世界紧密相连、深入互动的关系表现得更加明显。外资企业大量涌入中国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因此提高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刻不容缓。提高大学生核心竞争力有利于中国知识经济的发展,也有利于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更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社会竞争力。

(二)就业是民生之本

没有就业就没有生存权和发展权,提高高职院校大学生核心竞争力有利于解决就业问题和社会的稳定;有利于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三)企业是社会的细胞,社会的发展靠企业推动

大学生掌握着先进的技术和知识,他们身上凝聚着巨大的人力资本,是国家和社会的宝贵财富,他们对企业的存亡起着生死攸关的作用。提高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能增强企业自身实力,有利于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同时,也有利于大学生人生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实现。

(四)对于高职院校的作用

提高大学生核心竞争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声誉,增强学校的办学水平;有利于高职院校在激烈的生源争夺中取得主动权;有利于扩大招生规模,提高生源质量,为社会培育更多德才兼备的高质量人才。

四、培养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途径与策略

(一)个人

1.确立目标,形成终身学习的理念。目标是前进的动力,大学生从踏入校门的那一刻起就应该认真地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活,并确立一个长远的目标,当然,目标可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一些变动,但应确立一个整体的、准确的方向。确立目标时首先应考虑自己的兴趣与能力,尽量把目标定位在自己感兴趣和有能力做的方向上。不过这也不是绝对的,也许自己最初并未发现自己的兴趣所在,但可以慢慢培养。一旦确立目标,就要排除各种干扰,要有坚定的信念与意志。目标确立后就应该持续不断地学习。另外,大学生应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源源不断地汲取新知识,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现代社会是一个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终身学习能力能够保证我们紧跟时展的步伐,并不断超越自我,这是现代人应具有的基本素质,也是构成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2.培养人格魅力,树立“品牌效应”。在当今社会中为人处世的基本点即要具备人格魅力。人格魅力并不强调某个人的个性,而是对一个人整体个性的综合评价。人格魅力不同于优雅的气质,也不同于沉鱼落雁的容貌,它是指一个人品质、作风、知识、才干、业绩以及行为榜样对他人所产生的影响力。人格问题其实就是做人的问题。健全、高尚、完善的人格是立身之本,一个人如果只有特长,没有人格魅力,或者说人格低下,是难以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的,在竞争中也是难以取胜的。只有把人格和特长二者完美地结合起来,树立“品牌效应”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3.强化综合素质,做到知行合一。大学生综合素质一般由基础性素质、专业性素质和创新性素质三部分组成。基础性素质是整体素质结构中处于基础的部分,这里的基础既是指适应社会生活所需要的基础,也是指形成专业性素质和创新性素质所需要的基础。专业性素质是指能较好地胜任专业工作所需要的素质。创新性素质是指开展创造性活动所需要的素质。每个大学生只有当这三部分素质协调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时候,才能说具备了一定的综合素质,做到了知行合一。

4.培养和加强对资源的整合能力。现代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经济全球化以及知识化经济的到来,所带来的各种资源势不可挡,人的生存和发展自觉或不自觉地进入了一个资源更加丰富的时空阶段。近年来,一些成功的人突出的表现不仅是占有丰富的资源,更多的是加强对资源的内外部整合,使其优化配置。高职院校大学生不仅掌握着丰富的理论知识更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毕业后直接面对的是纷繁复杂的社会,社会上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资源,无论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因此,大学生在校期间有必要培养自己对资源的整合能力,这种能力也是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一个重要砝码。

(二)学校

学校要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多种培养方式。在创新教学组织形式的同时学校要强化校企合作,实现“实习+就业”一条龙培养。

注重学思结合。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要求,推进课程改革,加强教材建设,建立健全教材质量监管制度。深入研究、确定不同教育阶段学生必须掌握的核心内容,形成教学内容更新机制。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作用,促进优质教学资源共享。

注重知行统一。坚持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开发实践课程和活动课程,增强学生科学实验、生产实习和技能实训的成效。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开展各种课外及校外活动。加强学生社团组织指导,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志愿服务和公益事业。

注重因材施教。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推进分层教学、学分制、导师制等教学管理制度改革。建立学习困难学生的帮助机制[4]。

(三)企业

企业应根据用工需求和人力资源市场的需求信息,组织开展上门、对口培训和岗前培训,实现培训和上岗就业无缝对接。根据大学生意愿,分级分类开展劳动预备制培训、中短期实用技能培训、岗位培训、技能提升培训、创业培训等各类技能培训,切实提高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从而提升大学生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黄媛媛.浅谈新时期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培育[J].科技信息,2009,(24):39-39.

[2] 管斌全.让别人无法取代你-如何打造你的核心竞争力[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5.

[3] 宁晓明.新形势下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培养[J].教育与职业,2009,(20):152-153.

[4]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5] 张丽花.浅析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培养[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9,(8):105-107.

[6] 董海军.新形势下大学生核心竞争力培养探析[J].山东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1):147-148.

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篇2

【关键词】大学生;核心竞争力;探析

笔者随机抽取了1500名成都部分高校大学生进行实地问卷调查和网络问卷调查,收回有效问卷1360份。对数据进行了有效的分析、处理,了解了当代大学生对核心竞争力的认知,根据实际情况,提出了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如何培养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培养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的意义等这些话语。

一、背景分析

1977年冬季,随着高考制度的恢复,越来越多渴望获得知识的人才进入高校继续学习。人才强国、科教兴国的政策带动之下,为解决经济和就业问题,1999年开始,各大高校相继扩招,进入了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阶段,大学生的质量问题曾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关注。2001年12月11日我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简称WTO),中国的国际化和现代化步伐不断加快,整个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只有增强自身的本领,在竞争中具有较强的核心竞争力,才可以担负起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重任,才可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梦。

二、核心竞争力的起源

伦敦商学院教授哈默和美国密西根大学商学院教授普拉哈德拉1990年在《哈佛商业评论》发表的《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一文中第一次提出“核心竞争力”(core competence)的概念,从此核心竞争力概念广泛运用在管理学中,标志着核心竞争力理论的建立。

武向荣和赖德胜2002年在《教育研究》发表《论大学的核心竞争力》中,才把核心竞争力这一概念引入到教育学领域,到现在只有十余载的历史。

教育学术界对核心竞争力具有如下的界定:“核心竞争力作为一个整体应用到教育上可以定义为通过学习如何获得信息,把信息转化为知识(有用的、可评估的、实用的、有序的结构化的信息)并把这个知识用于解决问题的途径来促进了人们能力的发展(Stewart 1999)”。很多学者又把“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笼统等于“就业核心竞争力”,这样的等于有其道理,但是也欠妥当,笔者认为大学生核心竞争力是:以自己所学的专业为核心的知识、技能、能力、素质等各方面的综合体和自己的兴趣爱好。

三、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

据调查显示:大学生认为,大学生核心竞争力主要以创新精神为核心,集专业知识、人际交往、团队精神、兴趣爱好、诚信品格、吃苦耐劳等为一体的综合体。

对于在校的大学生,笔者认为核心竞争力是: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和自己的兴趣爱好。围绕自己所学的专业为核心的知识、技能、能力、素质等各方面的综合体,不断的去专研,精益求精,形成自己独特的核心竞争力。在自己感兴趣的方面,努力专研,花更多的时间,寻求专业知识之外的附加值,在生活和职场中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深。

表1 《课题组于2014年3月对成都部分高校大学生核心

竞争力调查问卷》

――大学生核心竞争力含义

诚信

品格 吃苦

耐劳 团队

精神 创新

精神 专业

知识 兴趣

爱好 人际

交往

研究生 7.15% 4.22% 15.11% 28.37% 20.42% 9.6% 15.13%

本科生 5.34% 4.57% 13.72% 29.5% 21.15% 11.64% 14.08%

专科生 5.17% 3.62% 16.55% 30.45% 22.18% 7.98% 14.05%

(一)自己的专业知识

专业知识指的是:一定范围内具有系统化的相对稳定的知识。大学生的专业知识具体指:自己所学的专业,这一门专业所包括的核心知识体系。大学生进入高校后,都有相应的专业,不论自己是否喜欢,不论前景是否光明,高校既然开设这门专业,教育部既然承认这门学科,必然有其可取和存在之处。每一门专业在国内外都有知名专家、学者,自己是否就应该好好的学习呢?当大学生把自己专业学到很精通出类拔萃的时候,还愁在社会上不能立足吗?社会的竞争是如此的激烈,如果没有好好的学习和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淘汰是在所难免的,这些道理都是显而易见的。

(二)自己的兴趣爱好

自己的兴趣爱好是核心竞争力之外的附加值。笔者所指的兴趣爱好是:不仅仅自己喜欢,同时在喜欢的基础之上,付之于行动实践,达到出类拔萃足以谋生的程度。不仅仅是体育运动,更多的是应用性很强的技术技能,比如说:计算机网络、动漫设计、文学写作、口才演讲、小语种等等。在专业知识和竞争者不分高低的时候,自己的兴趣爱好附加值就成了加权的砝码,也是成败的关键所在。

四、如何培养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表2 《课题组于2014年3月对成都部分高校大学生核心

竞争力调查问卷》

――如何培养大学生核心竞争力

管理

自己 参加

实践 学习

创新 交往

表达 明礼

诚信 吃苦

耐劳 其他外

部因素

研究生 15.67% 17.55% 19.79% 14.21% 12.32% 15.17% 5.29%

本科生 8.72% 16.34% 21.45% 15.37% 13.18% 16.72% 8.22%

专科生 9.28% 16.31% 20.74% 13.95% 15.21% 12.36% 12.15%

据调查显示:大学生培养核心竞争力主要以学习创新为主,兼顾管理自己、参加实践、吃苦耐劳、交往表达、明礼诚信、其他外部因素等综合素质。主要是约束自身来提高核心竞争力。

笔者认为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培养,最主要是靠自己本身,但是社会大环境对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培养也相当重要,社会大环境主要包括:家庭父母、高校老师、社会环境等。

(一)自身努力

思想上准备好,行动上实践,精神上吃苦耐劳。一个人首先得自信,假如自己都不相信自己了,那么,还有谁敢相信你呢?相信自己是优秀的人才,可以学好专业方面的知识。自主的去学习,学会学习,培养自学能力,时时刻刻更新知识,在学会书本知识的同时转化成为实际操作性很强的专业知识,面对和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需要。学习肯定是一件枯燥无味的事情,学会吃苦耐劳,特别是遇见困难的时候,要具有面对困难的勇气,解决困难的自信,面对困难毫不退缩。

(二)家庭父母

拥有一个和谐美满的家庭,才可以保障孩子有一个轻松愉悦的环境。家庭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孩子幼小心灵是否健康的成长,影响全家人的幸福指数。在和谐美满的大家庭之中,父母应该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千万不可以勉强苦逼孩子意愿,适当的积极促进中鼓励让孩子专研自己兴趣爱好。孩子进入高校后,充分给予选择喜欢专业就读的权利,并且帮助孩子制定计划目标、职业规划。这些,才是开明的父母应做最好的抉择,否则可能事与愿违。

(三)高校老师

辅导老师,应做到经常与学生交流谈心,时刻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避免学生走弯路和邪路;解决好学生日常生活问题,让孩子全心全意投入到学习之中去;组织一些专业性很强又有意义的团体活动,让学生放松心情的同时可以学到更多的知识。专业任课老师,努力提升专业知识水平;课堂上尽量生动有趣,不空洞乏味,让学生有意愿和冲动想听你授课;对课堂认真负责不可以只图完成任务,虚心接受学生的批评和建议;课后与学生多一些交流,尽量可能的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整个课程下来应该认真反思和总结,以求在以后的教学中达到精益求精。

(四)社会环境的影响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在寝室或者社会上,都应该具有一股良好的学习风气。曾经网络流传了两张凌晨4点哈弗大学图书馆大学生仍在学习的照片,影起了社会特别是中国高校的反思,在这样的环境之中不好好学习知识能行吗?哈弗大学并不是神,有的是学习氛围、有的是刻苦努力学习的学子们、有的是报效祖国的赤子之心、有的是一种证明和象征。餐厅、医院、寝室、广场等等都应该成为学习的场所,拥有一股学习的风气和氛围。

五、培养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的意义

没有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只会在茫茫人海之中,被强有力的竞争对手一次次的淘汰,最后自己失去信心、斗志,导致埋怨社会的不公。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说得就是这样的道理。大学生培养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对自己、父母、高校、社会都有积极作用。

(一)对自己

大多数大学生在家里都是掌上明珠,对父母依赖性较强,自我意识比较欠缺。培养增强自己核心竞争力,可以面对迅速变化的环境,比竞争对手适应环境更快,可以保持自己长久的竞争优势。为未来职业规划发展奠定基础,拓宽视野锐意进取,增强了面对社会竞争的实力。核心竞争力较强的大学生,往往可以脱颖而出,迅速把握好发展机会,甚至创造发展机会。否则,即便拥有机会,也无法把握,只会处在面临淘汰和被动选择接受的尴尬地位。

(二)对父母

可怜天下父母心。每位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子女可以作为人上人,过上幸福的生活,少受一些磨难和悲伤。大学生培养增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发展好自己,可以让父母少一份忧愁和担心,让父母安心放心。父母开心、安心、放心,身体健康长寿,让大学生也少一些顾虑,一心一意的投入到学习工作中。这种良性循环、一箭双雕的事情是积极可取的。

(三)对高校

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培养和增强,不仅仅大学生可以提升综合能力,加大就业砝码,也可以促使高校竞争力的提升,提高高校的声誉,利于高校的长远发展。通过口碑相传,高校影响力的扩大,学生生源和质量、竞争的师资力量、招聘的企事业单位都会源源不断的走进高校。

(四)对社会

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培养增强,促进了大学生的和谐就业,有利于推动劳动力转型、科技的创新,利于社会安定有序,构建和谐社会。高素质的大学生,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中,可以做到低投入高产出、低能耗高效益、低污染高回报,利于生态文明的建设。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培养增强,可以实现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目标,有利于经济社会的发展,利于小康社会的建设,利于综合国力增强。

六、结语

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核心竞争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的是坚持不懈。在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大环境之下,还需要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和素质,这样才可以让自己走的更加的长远。

参考文献

[1] 陈树冬,张佳.论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培养和提升[J].管理学刊,2011(01).

[2] 宁晓明.新形势下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培养[J].教育与职业,2009(20).

[3] 林长远.浅谈如何提升当代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J].科技信息,2010(12).

[4] 李佳.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自我培养路径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10(22).

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篇3

[关键词] 大学生;核心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02-090-2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国际化进程的加快,最终会导致全球性的人才竞争。人才整体素质不断地提升,各界对人力资源的要求也随之越来越高。面对激烈的竞争,面对祖国和民族殷切的期望,高校和大学生都必须正视这个重要的问题:如何提高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这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真真切切的摆在了我国高等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面前。

一、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概念和内涵

核心竞争力理论是由当代经济学及管理学相互交融形成的最新、最高的成就之一。针对经济和管理的规律所提出的观点,具有的哲学根基非常深厚,同时符合社会的发展规律,所以,可以应用到个人核心竞争力上,这也是对核心竞争力理论的发展。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是通过接受教育、培养以及个人的努力而获得的基本素质和能力,经过整合和提炼形成的,以个人专长为核心的最能够显示个性魅力的,最独特的,能够被社会认同和需要的素质和能力,它最具竞争优势。所以,大学生核心竞争力具有独特性、整合性、支撑性、时代性和发展性等特点。

二、如何提高大学生核心竞争力

如何提高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是最重要的问题。众所周知,事物的发展由内、外因共同作用,内因是事物发展的依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所以,提高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需要学校和学生个人的共同努力,其中,学校教育是外在的条件,起推动作用;学生自身的努力是内因,是依据,是最关键。

(一)重点是学校培养

首先,学校要树立起“育人为本”的理念,以浓厚的校园氛围育人。育人工作是高校所有工作的基础,是核心内容,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培养是工作的重点。高校领导要高度重视提高大学生核心竞争力,充分发挥各部门在育人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真抓实干,实现全校、全员育人。要坚持以育人为本,落实育人观念,增强校园整体育人氛围,才能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提高落到实处。

其次,切实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职业生涯的教育和辅导是发达国家进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内容,在青年成才过程中具有较强的发展性,是开发青年人力资源的有效手段。其开展的目标是促进学生对自身条件和发展方向有更深的了解,针对性地完善和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实现提高核心竞争力。这是一个日常化、系统化的工作,需要高校投入的财力和人力较大。同时,还要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切实为学生的成才服务,提供优质的管理和教育,明确一切服务于提高学生核心竞争力。职业生涯教育能够改善和影响大学生的理念,形成自觉学习、实践和发展的良好氛围,促进塑造个人核心竞争力。

(二)关键是个人努力

1.要提高个人素质,培养个人能力,为提高核心竞争力奠定的坚实基础。

大学生核心竞争力需要大学生的高素质和高能力提供坚实的保障。学生个人的基本素质和能力是其核心竞争力形成的基础。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提高实际上是一个漫长且艰辛的过程,它需要不断地积累和完善,所以,大学生自身必须戒骄戒躁,将心态摆正,脚踏实地,从小事做起,从提高自身的基本素质和能力做起。大学生必须摒弃“学习好能遮百丑”的观念,要注重提高自身各项基本素质和能力的提高,充分利用好时间,并且广泛阅读,用于深入实践,对自身进行多方的锻炼,积极参加各项组织活动。通过学习、体验和感悟来塑造自身积极的心态以及健康人格,磨砺自己坚韧的意志,培养高思想素质与道德素质,练就扎实的专业技能,对自身的人际交往、组织管理和创新实践能力都要重视。

2.要学会选择,发展自己的专长,为提高核心竞争力确立支撑点。

综合素质的形成是提高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必要条件,个人专长是最主要支撑点。大学时期是对个人综合素质的形成以及人生事业的定向非常关键,一个人单靠有限的时间、精力和能力难以把所有的事都做到最好,这个时候大学生必须学会选择和放弃。要精心审视自身的素质和能力,选择最感兴趣、最擅长和最有把握的作为自己的方向,同时放弃那些微不足道的、平凡无奇和把握不大的愿望,不让它们成为自己的绊脚石。把长处发展整合成为强有力的核心竞争力,做到术有专攻,业有所精。一旦明确了兴趣和长处所在,就要坚定自己的信念,做到全力以赴,把时间和精力投入进去,加上系统性的学习、研究和实践,争取全力完善和提高技能,努力将其发展为个人专长。

3.进行优势的整合,不断超越,全面提高核心竞争力。

基本上,拥有了自己的专长就基本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核心竞争力。但是,这还不够,还必须要整合自身的其他方面的优势来全力辅助它,必须不断地进行超越、完善和提升,要最大限度地实现核心竞争力的提高。大学生的个人专长还需要通过自己的人格魅力、团队协作、人际沟通、实践和执行力等相关优势来对它进行辅助,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成为自己的核心竞争能力。

三、总 结

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并不是永恒不变的,它随着大学生不断的学习和实践提高和发展。人生就是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不可能永远停留在某一处,也不会永远停留在某一个阶段,生命需要我们不断的超越,不断地向着远方,不断地选定的更高的目标和理想。

参考文献:

[1]荀关玉,陈惠敏.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构建[J].科技信息.2011,(16).

[2]黄文玲,李锐锋.大学生科学态度及其培养途径[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5,(09).

[3]唐伦刚.新时期青年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探析[J].科技资讯.2008,(34).

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篇4

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力军,而大学生核心竞争力是其综合素质的集中体现。本文对当代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缺失的主要原因加以分析。

【关键词】

大学生;核心竞争力

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力军。如何促进当代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升大学生的整体素质,满足社会对人力资源日益增高的要求,力争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是一项重要问题。

一、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含义及意义

任何一个集体和个人都存在竞争。核心竞争力最初应用于管理学领域,随后逐步应用到教育,延伸到更有针对性的高等教育层面。大学生核心竞争力是其综合素质的集中体现,是相对于其他学生的比较优势能力,是人文精神、创新能力、专业技能和健全人格的有机统一。这种竞争力不同于大学生的一般能力,它是在一般能力基础上加以提炼和提升,所形成的独有的、支撑大学生现在甚至将来的竞争优势,并使大学生长时间内保持竞争优势的核心能力。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是其综合素质和能力的集中体现,如果把大学生具有的各种能力分为若干个圆,核心竞争力就是将圆叠加后形成的交集。毋庸置疑,核心竞争力是大学生在社会群体立足的宝贵资本。

二、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缺失的原因

1.学校培养模式与社会需求不对等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的软硬件设施有了较大的变化,高等学校也不断探索尝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方式方法。其中不乏教育观念、教育培养模式、教学组织形式、课程体系、考试制度等方面的转变。然而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人才竞争,所谓天之骄子的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却越来越严峻,多少学子不得不面对毕业即失业的尴尬窘境。归根结底,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无非是高校培养模式与社会需求的不对等,存在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不够灵活,重专业、轻通识,忽视学生能力培养等现象。尤其是很多年轻的高校教师大都硕士、博士留校,其专业水平多停留在理论科研阶段,缺乏相应实践经验,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便更加无从谈起。

2.重智育轻德育现象普遍存在多年以来,以学习成绩作为评价学生能力水平唯一标准的观念仍然根深蒂固。学习成绩仍被大多数高校作为升学、奖助学金评比等过程中的硬件条件。虽然众多高校在不断尝试将德育水平等指标按比例计入学生综合评定成绩,但多年来重视智力因素发展,忽视非智力因素培养的现状仍然导致了大部分学生理想信念淡薄、人文素养缺失、人格障碍凸显、缺乏团队意识等。

3.学生自我培养意识不足当代大学生为90年代出生,彼时正值中国社会价值观和行为方式转型期,学生思想随社会变革变得更加多元化,更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加之学生成长在独生子女家庭,极易形成以自我为中心,为我独尊的性格特征。在实际学习生活甚至与人交往过程中,不愿正视或者回避否认自己的缺点,存在过度的自我接受或自我决绝,缺乏足够的自制能力和独立性。对于自己的人生规划,一方面不愿听从父母安排,另一方面又缺乏职业生涯规划的自主性和主动意识,对于未来社会竞争压力缺乏明确的认知,缺乏自我培养意识。

三、关于提升大学生核心竞争力方面的几点思考

笔者认为,大学人才培养与企业产品营销有相似之处,这也是“核心竞争力”能够从企业管理领域延伸到高等教育的原因之一。大学将“原料”(学生)经过“加工”(教育培养),最终得到“产品”(毕业生),并使其流入到社会之中。产品的“质量”(核心竞争力)的好坏也影响到学校的声誉。

1.一年级树立专业信念,提高适应能力,完成心理过渡大学的教育理念就是构建共性基础上的个性发展,培养高尚的大学生。大一的学生在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的基础上,努力使自己成为有素质的大学生。在新生的教育及集体活动中,以共性教育为重点,引导大学生加强思想道德修养,以内在的良好素质作为基础,促进大学生全面提高素质。

2.二年级强化综合素质,增强学习动力,做好职业规划二年级学生学习的主要还是专业基础理论,学生需要知晓要想未来有突破、有创新,打好根基是关键。在学习之余要求学生广泛阅读与本专业有关的论文、专著,主动了解专业的最新动态及热点,从中找出兴趣切入点进行归纳整理,为高年级的大跨步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3.三年级夯实专业知识,提升动手能力,培养创新能力根据学生表现,三年级学生对专业的理解更加明确。开放式的大学教育为学生多元化发展提供了更多平台。学生可以在完成必修课教学任务的基础上,选择相关或感兴趣的选修课进行深入学习。

4.四年级积极参与实习,积累实践经验,提高竞争能力毕业前期的生产实习能够为学生提供有效的接触社会的机会,并为学生步入职场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总之,提升学生核心竞争力是一个系统而复杂的工程。只有学生作为工作主线,对大学生提升核心竞争力进行深入研究,才能有符合时代要求的学生,才能培养出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参考文献:

[1]邓红珍,夏菲,徐季丹.论高校辅导员在提升大学生核心竞争力中的策略[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7):17-19.

[2]沈超,郭鹏.如何提升大学生核心竞争力[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12):118-120.

[3]张小刚.论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J].湘潭示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7(3):137-138.

[4]张建农.如何提高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J].内江科技,2011,1:3.

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篇5

一、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内涵

就业核心竞争力,或称求职核心竞争力,它是来源于管理学的概念。核心竞争力最初由美国管理专家普拉哈拉德和哈默提出。他们认为核心竞争力是指企业内部经过整合了的知识和技能,尤其是协调各方面资源的知识和技能。之后,随着核心竞争力在各领域中的应用,教育领域中也引入了核心竞争力这一概念。对于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套用普哈拉哈德和哈默的定义,可以理解为:是指大学毕业生在校学习期间所内化了的经过整合的知识和技能,是高校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所拥有的有价值的、独特的、不易被竞争对手效仿和替代的竞争能力,是能够更加有效地让用人单位快速接纳自己从而取得工作机会的能力,是相对于竞争对手的竞争优势。

二、提升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意义

大学生是国家下一代的生力军,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不断提升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对于社会的发展有着一定的推动作用,对于经济的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同时,只有培养出高质量的大学生,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有立足之地。

1、提升大学生生就业核心竞争力有助于大学生顺利就业

目前,大学生队伍成为高校就业的主力军,大学生如何实现自己顺利就业,最重要也是最根本的途径就是提升自身的就业核心竞争力。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是其顺利就业的根本条件。

2、提升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有助于促进高校就业工作

目前,高校就业工作被提升到事关高校发展的战略地位。促进高校就业工作,除了为大学生提供较多的就业信息和就业渠道之外,重要的是提升大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提升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是高校就业工作顺利开展的最根本和最重要的途径。

3、提升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有助于社会稳定

高校大学生代表着社会的最高学历,他们是高校毕业生的一个特殊群体,知识层次高、活动能力强、社会影响大,能否较好实现就业,具有高度的政治敏感性,直接关系到社会和谐稳定。其就业核心竞争力的高低关系到大学生家庭的利益,这是人民群众最关系、最直接、最现实利益问题的迫切需要。大学生因此,提升大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有助于社会稳定。

三、如何提升大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

要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必须要着手提升大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一方面,高校要面向社会,整合各种资源,明确办学特色,制定能够提升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培养方案。另一方面,高校毕业生也要通过自身努力,充分利用高校提供的各种资源,自我提高。

1、加强素质教育,突出特色教学

高校应该紧扣市场,重视素质教育,培养市场需要的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毕业生。在专业设置上,要以社会对职业岗位或岗位群的需要为依据,善于发现新的社会需求,新的职业岗位或岗位群,据此设置新的专业,开设的专业要有实用性和前瞻性。在教学内容上,按照应用性、实践性的原则改革教学内容,突出基础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应大力推广现代教育技术,注重培养学生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加强职业道德的培养

高校教育是面向生产和管理服务一线的的教育,因此对学生进行良好的职业道德教育非常重要。高校必须培养学生的奉献精神。现在的学生缺少自我控制力,意志薄弱,缺乏面对困难、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没有艰苦创业的意识和奉献精神。因此,对学生加强奉献精神的教育,是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此外,高校必须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应该把学生的专业与个人理想、职业联系起来, 激发学生对所学专业的兴趣, 从内心热爱本专业。毕业后走向工作岗位,才能勤勤恳恳,兢兢业业,把职业当成自己一生的事业来追求。

3、做好就业指导,提高就业水平

做好就业指导工作是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就业指导是一项系统的复杂的工作,它所涉及的范围很广,具体来讲,要从思想、心理、政策和技巧四个方面进行指导。

(1)思想指导

就业必然会涉及到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包括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和职业观。面对地域、单位、工作岗位等诸多因素,大学生的就业心态和选择结果各不相同。就业首先是一种思想活动,这要求学校对学生进行思想上的指导,帮助学生树立一个正确的择业观,从个人实际和自身特点出发,主动适应国家和社会的需要,做到以事业为重,勇于到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建功立业。

(2)政策指导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国家对大中专毕业生的就业制度,由“统包统分”成功地转向“双向选择、自主择业”,这是一次巨大的深刻的转变。学校必须对学生加强就业政策指导,宣传国家及地方政府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原则、方针、政策以及学校的有关规定和具体实施办法。同时要对与毕业生就业有关的劳动法规、医疗保险和人事制度等有关政策进行指导和教育,以帮助学生克服在就业时因对政策缺乏了解而表现出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3)求职技巧指导

高校毕业生求职过程是与用人单位进行双向交流和选择的过程,更是学生展示自己品质、才能和实力的过程。正确掌握和运用一定的求职技巧,是求职成功的重要因素。其主要包括指导毕业生了解求职的程序和面试时应注意的问题,如谈吐、服装、姿势等礼仪规范,以给对方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还包括指导毕业生了解用人单位和求职岗位的相关情况,以提高应变能力。以及指导毕业生进行表达能力训练,学会介绍自己,推荐自己,充分展示自己的思想修养、知识才能和有关特长,以提高学生对用人单位的吸引力。

(4)心理指导

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心理是很复杂的,有的缺乏主见、存在依赖心理,有的期望过高、存在失望心理,有的低估自己、存在自卑心理等等。这要求学校及时对大学生进行心理指导。首先,引导学生正确评价自我,充分认识自己的个性特点,挖掘自身潜力,增强自信心,克服自卑心理。其次,化解学生在就业上的心理负重感,正确分析形势,正确认识社会, 正确对待失败与成功,增强心理承受能力,以积极、健康的心理参与就业竞争。第三,引导学生积极进行调适,消除就业中的不良思想和行为,保持乐观的情绪和良好的心态。

总之,提升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是高校工作,尤其是高校辅导员工作的重要内容。只有在学生工作中认真研究大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培养大学生的就业意识,为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培养提供平台和机会,我想大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就会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

参考文献:

[1]楼锡锦,周树红,吴丽玉. 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分析[J]. 教育发展研究, 2005(7).

[2]朱克勇,卢克祥. 刍议可持续发展下的大学生核心竞争力有效培养 [J]. 高等农业教育, 2010(6) .

[3]赵志川,陈香兰. 论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及其提升[J].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6(4).

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篇6

关键字:地矿类;大学生;核心竞争力;提升

一、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内涵

核心竞争力理论是当代管理学和经济学相互交融的最新成果。“核心竞争力”(core competence)概念是最早是在1990年,由美国密歇根大学国际企业管理系的公司战略教授普拉哈拉德(c.K.Pra—halad)和伦敦商学院企业政策与管理系的哈默尔(GaryHame1)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的“公司核心竞争力”(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一文正式提出的,是“在某一组织内部经过整合了的知识和技能,是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形成的不易被竞争对手效仿的、能带来超额利润、独特的能力。”国内诸多学者对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进行过研究,大多都认为大学生核心竞争力是本专业学生以其拥有的知识和能力为基础,在不断学习中充分整合各项可利用的资源,突现各种资源要素的作用,在各行业中获得就业和持续竞争优势的能力,是其综合素质的集中体现。大学生核心竞争力在人才的竞争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是其综合索质的集中体现。这种综合素质包含有自信自立、良好个性、人文精神和不怕挫折的精神,并能够触类旁通、能够百折不挠、能够在失败面前东山再起。只有具有这种核心竞争力才有可能成为具有创新精神、管理才能及含有人文素质的综合性人才。

二、提升地矿类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意义

随着辽宁城市建设步伐加快,地矿行业的发展突飞猛进,地矿行业对人才的数量和质量的要求都在提高。这样,如何在普遍扩大招生规模与“厚基础、宽口径”的培养目标下,继续保持地矿类专业大学毕业生持续的竞争能力和发展能力,缩短地矿行业的普遍要求与毕业生的自身素质之间的差距,就成为高等教育和受教育者面临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对于大学生来讲核心竞争力的培养关系到他们一生的发展,做为一直以来以地矿类专业做为主导的高校,提高地矿类大学生核心竞争力有利于提高学校声誉,增强办学水平;有利于在激烈的生源争夺中取得主动权;有利于扩大招生规模,提高生源质量,为社会培育更多德才兼备的高质量人才,同时要依托地方的资源优势,走特色化发展之路,学生也可以利用这些优势资源来发展自己,打造属于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三、提升地矿类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1、借助科研训练载体,帮助大学生在实训中磨练克难攻坚的意志和团队协作精神,促进创新精神的培养。为了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锻炼学生的创新意识探索和实践人才培养新途径、新机制,进一步提高地矿类大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在借鉴学校第一课堂尤其是实践教学的教学经验基础上,按照人才培养规律,设计并构建了 “全程化、分层次、多模块”的本科生课外科研训练体系。使本科生科研训练工作贯穿大学始终,按照计划逐步实施;根据学生专业特点、年级特点和个人特点,将本科生科研训练分为“基础性训练”、“综合性训练”和“创新性训练”三个从普及到强化逐步提高的层次;将本科生科研训练分为专业讲座、专业(社会)调查、技能训练,顶岗训练等多个既相对独立,又互相联系的训练模块。各训练模块包含的训练项目紧密结合第一课堂,并以实践操作为主,以必要的理论培训为辅。

2、实践能力是时代和社会对大学生的迫切要求,也是大学生成长过程中必须具备的能力。充分利用暑期社会实践的机会让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培养创新精神、协作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引导学生走出校门、接触社会、了解国情,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把理论知识转化成建设国家和为人民服务的过硬本领,利用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以专业实践和社会观察为两大主线,专业素养提升行动、关注社会民生调查行动、志愿服务社会公益行动、寻访行动为四大重点专题开展社会实践工作。

3、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学生职业精神。多数大学生毕业以后所从事的都是与自己专业对口的职业,在专业方面较之他人,他们学有所长,在就业中有相对优势:这种职业教育要求大学教师不仅要注重对大学生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教育和培养,而且还要重视对大学生将来所要从事这一行业的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有利于使大学生正确认识所学专业的社会价值,明确自己将来所要担任的社会角色,深刻感受到自己所肩负的社会责任和使命,能够促使他们更好地投入专业知识学习,以自己所学实现自我价值,报效祖国和人民,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加强道德观念教育,帮助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培养专业化、职业化的职业精神;要注重养成教育,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对职业道德的认识,规范自己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持之以恒,养成习惯。启发学生提高职业的竞争意识和优化意识,增强主人翁责任感,从而树立起“敬业、乐业、重业”的道德情感。要树立“业精于勤,荒于嬉”的职业危机感。要培养学生甘于奉献、乐于合作、持之以恒的职业素质。

[参考文献]

[1]管斌全.让别人无法取代一如何打造你的核心竞争力[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

[2]学校部,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

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篇7

关键词:大学生 核心竞争力 社会需求 就业

一、对二本院校大学生就业(创业)形势严峻的分析

(一)我国现阶段社会发展状况及就业大形势的影响

在我国,当前的就业形势比较严峻,高校毕业生数量不断增多,而相应的社会就业岗位的增速却相对较缓,对大学生的供求比例不均衡。据有关报告指出,武汉每年有25万名高校毕业生,再加上其他就业人员,每年需就业的劳动人口达30万人以上。不过,每年新增的就业岗位只有15万个左右,再加上自然减员腾出的岗位,加起来也不超过20万个,这意味着尚有近10万人面临着“无工可做”的问题。武汉地区是我国高校数量相对较多的地方,就业形势尤为严峻,全国的大学生也都面临这一问题,大学生必须正确面对这一社会现象。

(二)部分提供就业岗位的公司或机构设置“高门槛”

在我们采访公司的过程中,部分公司明确要求应聘者必须为一本院校学生,或“211”大学毕业生;或因为毕业院校的差异给予应聘者不同的平台,这些给二本院校大学生的求职就业增添了一定的难度。我们对用人单位与大学生的调查统计如下:

结果显示:部分公司,特别是国营企业,学历对求职的影响程度是较大的,甚至对于大学生就业后在公司的发展平台都有一定的影响。

用人单位除了设置高门槛,还存在性别区分录用的现象。据调查,四川大学理工科研究生就业情况依然良好,文科研究生就业情况就很不令人满意,很多人无法像往届毕业生那样留在成都,而是签到了一些地市级的学校。主要是因为这些文科研究生多为女生,而用人单位却设置了不招女员工的制度,造成部分女生就业困难。

(三)二本院校大学生核心竞争力不足以及择业取向的问题

通过对多所二本院校大学生发放调查问卷,我们发现,一方面,部分大学生不善于发现自身优势与兴趣,被动接受知识,缺乏社会实践,综合素质不强,进而没有成为用人单位满意的专业化人才,综合性人才;另一方面,在择业时,大学生易一味跟进社会潮流,没有从自身实际出发,部分大学生在就业压力下,没有把就业与承担社会责任相联系,属于自己的就业面就人为地变窄了。

(四)二本院校培养大学生需进一步改善

二本院校在许多方面较一本院校是有明显劣势的,如教学设备、师资力量等;另外,我们对武汉工业学院、湖北经济学院、洛阳理工学院、襄樊学院、武汉工程大学、江汉大学、襄樊学院等十二所二本院校的调查结果显示,仅有9%的大学生认为在大学期间,课堂教育使他们得到最大的收获,因而二本院校培养大学生方法应该有所改善。教学方法趋同是不恰当的,但往往二本院校培养学生特色化教育不强;国外评价中国大学“窄进宽出”,大学在管理学生的许多方面上松紧度存在问题,使许多大学生在大学没有形成自我沉淀的思想与习惯。如今,许多高校设置了创新学分制度,规定大学生必须修满规定的创新学分才能顺利毕业,这是大学教育的一项有利改革。高职教育在招生规模迅速增长的同时,面临着规模扩张过快与内涵发展滞后、就业压力增大与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相对短缺的双重矛盾。显然,这已成为当前高职教育发展中所面临的突出问题。因此,正确把握高等职业教育规律,构建符合高职教育自身特点的人才培养模式,成为摆在高职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二、二本院校大学生自身素质现状分析

(一)二本院校大学生容易存在的缺陷

1、专业技能不强

我们的调查显示,仅有14%的大学生认为过硬的专业知识可以成为他们的核心竞争力。部分大学生由于专业选择不慎,或是在大学时期没能把专业知识学精,只注重书本知识,没有结合社会实践将专业知识学成一种技能,因而在就业竞争中显得专业优势不明显。我国2010年颁布的《知识产权战略纲要》中明确指出,要建设若干国家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基地,大规模培养各级各类知识产权专业人才。专业知识是大学生求职就业必须重视的因素。

2、综合素质不高

综合素质的培养是大学生在大学生活中容易忽视的内容,部分大学生在大学不善于与人交流、沟通,树立集体责任感,提高社会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因而显得综合素质不强。我们的调查显示,63%的大学生认为自己求职失败的原因在于综合素质不强。

3、没有形成自身特色优势,缺乏核心竞争力

部分大学生不善于总结自身优势与兴趣,没有形成属于自己的,别人短期无法复制的优势,在当今高校毕业生增多,供职单位对人才要求提高的情况下,无法吸引供职单位的眼球,这确实是广大求职者的硬伤。要想铸就自己的竞争力,就必须正确评估自己,给自己一个定位。要得到一个真正想要的人生,就要设定你真正想要的目标。

(二)二本院校大学生的优势

1、危机意识强

二本大学生能够很明确地认识到自己与一本院校学生在学历和某些可利用资源方面的差距,因而大部分大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初都能意识到要主动去塑造自己某些方面的能力。在我们的调查中,28%的大学生在大学期间以积极参加社会实践的方式为求职做准备,27%的大学生选择积极拓展知识面为求职做准备。

2、社会实践机会多

由于二本院校与一本院校在教育方式上的某些区别,大部分二本院校学生有更多机会参与社会实践,同时,在社会实践中二本院校大学生能够扩大自己的人际交往圈,各种能力也得到锻炼与提高,未来就业的抗压能力也更强。

三、对二本院校大学生培养核心竞争力的建议

通过对大四学长的问卷调查以及数据分析,另外,在对二本院校部分老师的采访中,结合在采访部分企业及社会机构所了解的对人才的要求,我们将培养二本院校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建议总结如下:

(一)对二本院校大学生培养核心竞争力的建议

1、明确自身特色与优势,把握适合自身的发展方向,确定自己的求职目标,尽早制定人生规划,大学四年强化自身优势,培养自身特色,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2、注重综合素质的提高。大学注重社会实践,特别是与专业相关的实习,保证课堂所学能运用实际以及自身实际操作能力完善;大学要学会与人相处,树立集体意识,塑造优良品质。

3、学习方面,学好专业知识,让自己成为某一领域专业化人才,更重要的是,培养自己学习的能力;考研需提前准备,基础科目要扎实,特别是英语,这样以后的选择面会更多;同时,决定考研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家庭条件较好,英语水平高的学生,出国留学也是不错的选择。

4、择业时,要把其看作是相互选择的过程,结合自身的优势、兴趣,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环境,看准就业前景;保持社会责任感,要将就业与为社会服务相结合,会有更多的就业选择。

(二)对二本院校培养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建议

1、要进行特色化教育,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发现学生优势与兴趣,挖掘学生潜力;要将学校的特色与优势,如王牌专业或强化的领域,赋予学生,使学校的优势与特色同大学生紧密结合起来。

2、注重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要设计、组织更多校园活动,丰富大学生的大学生活,塑造大学生优良品质;与企业或社会机构合作,共建实验基地,促进大学生与就业单位的交流,给予大学生积累社会实践经验的机会,做好学校与社会的过渡桥梁。

3、保证优良的教学设备,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例如,合理安排专业课程,适当安排专业练习;开设面试礼仪及面试技巧课程,提前让学生感受企业面试流程及大致要求。

4、增加高校间的交流与合作

多开展跨校之间的活动,以便于大学生学术交流,资源共享,既能帮助大学生掌握更多信息,也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还可以拓展大学生的交友面。

总的说来,二本院校大学生要在职场上获得胜利,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需要做到的,是善于发现自己的特色与优势,结合所有可以挖掘的优势应对那些不能改变的劣势,通过强有力的自我管理以及执行力,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再寻找适合自己施展才能的工作岗位。同时,大学生应该时刻牢记自己对社会的责任,要积极主动地寻找机会服务社会,回馈社会。

参考文献:

[1]杨晶,彭燕娥.武汉2011年就业形势分析 每年近十万人待岗.荆楚网:楚天金报, 2011.

[2]大学生求职深度观察.南方周末,2007.

[3]余云飞.论高等职业教育核心竞争力的培养.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9.

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篇8

关键词:扎根理论;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招聘现场

1.前言

大学生就业难的现象已经成为社会和政府关注的热点。高学历者失业率过高对社会带来的消极影响也远远高于一般低学历或无学历失业者。大学生失业群体的出现与增加,不仅给我国宏观就业目标的实现和社会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压力,而且造成全社会人才资源的闲置和浪费,直接影响我国建设和谐社会目标的实现。

在烟台某人才市场,每逢周六,未到开放时间,很早就有求职者等候入场,其中大学生占相当大的比例。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人才市场,应该从哪些方面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以及如何提高对大学生来说至关重要。本文作者在掌握了大量详实的第一手资料基础上,运用扎根理论进行分析,得出了一些可供参考的结论。

2.研究过程

本文作者在烟台市人才市场现场招聘过程中共记录了38段招聘单位与应聘者的对话,其中涉及建筑、餐饮、电子、化工、计算机、营销、物流、文秘、财会、人力资源管理、机械制造等十几个专业,应聘者均为大专以上学历。

扎根理论最早由社会学家格拉斯(Glaster)和斯特劳斯(Strauss)(1967)提出[1],作为一种质的研究方式,其主要宗旨是从经验的基础上建立理论(Strauss,1987:5)。这是一种自下往上建立实质理论的方法,即在系统搜集资料的基础上,寻找反映社会现象的核心概念,然后通过这些概念之间的联系建构相关的社会理论[2]。

扎根理论研究方法的核心是资料分析过程,该过程以理论归纳为主,文献演绎为辅。扎根理论补充了质化研究过去只偏重经验的传授与技巧的训练,而提供了一套明确有系统的策略,借此帮助研究者思考、分析、整理数据,以发觉与建立理论等。

2.1一级编码(开放性译码)

通过对38段现场招聘对话的一级编码分析,最终提炼出93个概念、40个初步范畴和13个范畴。其中13个范畴分别是离职、跳槽、亲情支持、友情支持、爱情支持、住址、户口、学习背景、能力、工作经验、原单位信息、薪资、应聘缘由。其性质和性质的面向可以呈现为:离职意指离职事实、离职态度、离职原因;跳槽意指跳槽原因、跳槽频率;亲情支持意指家庭成员、父母的职业、回家的频率;友情支持意指当地同学关系;爱情支持意指结婚、伴侣的户口、伴侣的工作、伴侣的学历;住址意指以前的住址和现在的住址;户口是指应聘者的户口;学习背景意指毕业时间、专业、学历、特长、毕业院校、学生干部;能力意指外语和证书、业操作技能、自我表达能力、抗压能力、团队合作;工作经验意指相关工作经验、实习经历、以前工作模式;原单位信息意指原单位的名字、地址、规模、主要从事的业务以及应聘者在原单位工作的时长;薪资意指期望薪资以及原来的薪资水平;应聘缘由意指应聘者对此职位的理解和应聘辞职位的原因。

2.2二级编码(主轴译码)

本研究在二级编码阶段通过译码典范共得到三个主范畴,分别为工作忠诚度、潜在离职可能和胜任力。

2.3 三级编码(选择性译码)

通过对三个主范畴以及相应的范畴与初步范畴的深入分析,同时结合原始记录进行互动比较、提问、思考,我们认为 “核心竞争力”为统领所有其他范畴的核心范畴。围绕这一核心范畴可以将整个分析表述为:招聘单位在用人时,不再单一地看重应聘者的“胜任力”(即相关工作经验,学习背景,能力等),而试图通过离职原因与跳槽频率来了解应聘者的工作忠诚度,并且从多方面(如异性朋友是否在身边,是否为烟台人等)来考察应聘者的潜在离职可能,即应聘者的社会支持是否会让其在此职位上安心工作。

3.结论

(1)纵观招聘过程中招聘方关心的相关信息,可以看出招聘单位对应聘者的考察是“了解过去―立足现在―展望未来。”了解过去包括了解应聘者的学习背景,以前工作单位的相关信息,以前的工作内容和薪资待遇,应聘者离职原因以及跳槽频率等;立足现在包括考验应聘者现在的专业和英语水平,专业操作技能,团队合作和自我表达能力等;展望未来主要是指考察应聘者的潜在离职可能,包括应聘者的社会支持(亲情支持、友情支持、爱情支持),户籍以及现在住址的稳定性。这些因素会将影响应聘者的工作稳定性。

(2)通过编码所得出的范畴和概念结构,不难发现招聘方掌握着招聘谈话的绝对主动权,表现为:谈话的模式基本上是“问―答”形式,即招聘者详细询问(甚至个人隐私:如异性朋友是否在身边,以前的薪资待遇等),应聘者小心应答。应聘者发出的唯一问题是“要等(招聘访的回复)多长时间?”,而招聘方给应聘者的信息仅仅是公司的地址和“等电话通知”。

(3)大多数单位在招聘时要求有一定的相关工作经验,看重英语实际应用水平,如口语和翻译水平,并且优先考虑本地户口。

4.讨论

通过上述结论,我们提出以下建议供广大的大学毕业生以及在校生参考:

(1)实事求是,避免弄虚作假。简历是招聘单位了解大学生的平台,要求真实可靠。并不提倡制作精美的简历,同时实践也证明简历的外观不是求职取胜的关键,招聘单位关心的是简历内容的详实(有更多的实践经验)可靠。对于简历上的每一个内容,个人应该能对答如流,倘若被招聘单位问住,显然是件很尴尬的事情,也会因此失掉机会。

(2)知识与技能相结合,注重个人经验。把理论知识变为可以衡量的成绩来包装自己。一般情况下,大学毕业生缺乏相关工作经验,如果能把所学知识转化为可以看得见的成就,势必会给自己带来闪光点,从而加重自己取胜的砝码。如招聘单位问及一位学计算机的大学生是否有自己设计的网页或其他设计时,回答是“没有”,结果可想而知,他被拒之门外。倘若这位同学自己尝试过设计精美网页的话,就可以显示出自己的专业技能与创新水平,而不仅仅是停留在学校的成绩单上。

(3)立足现实,不盲目从众。很多大学生认为大城市经济发达,机会多,便趋之若鹜,岂不知机会多竞争也是激烈的。当今社会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由于种种原因,人们跳槽的频率也越来越高,招聘单位在招人的过程中自然要考虑到对方是否有安心工作下来的可能。因为他们最头痛的是“做得好好的,忽然离开。”(招聘者的原话)因此,在求职过程中发现,从外地赶来应聘的大学生就不如本地户口的大学生受欢迎,因为招聘单位会考虑你的各种社会支持是否有可能让你安心工作。

(4)理论联系实际,投身社会实践。在学好课程的同时,注意实践。现代社会,高校与社会的接触面也越来越大,我们应该尽可能寻求实习实践的机会,接触社会,来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比如学校里的英语水平大多是以笔试来评价的,而单位里的英语水平是以口语和翻译水平来考察的,不要求说得多复杂,也不要求标准的美式发音或英式发音,“能与别人沟通就可以了”。此外,接触社会可以对自己将来可能从事的职业有一个动态的认识,而不仅仅局限在书本的层面上。

另一方面,对于学校教育单位而言,也应该紧跟社会发展的步伐,及时调整、合理设置专业课程,健全实习制度,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拓宽就业信息的渠道,从而提高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烟台南山学院;山东;烟台;265713)

参考文献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