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实习教师意见8篇

时间:2022-07-15 20:47:25

实习教师意见

实习教师意见篇1

关键词 学前教育专业 教育见习 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7)03-0006-04

一、绪论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正持续推进教师教育改革,不断加强师范生教育实践,但师范生在教育实践中也出现了很多问题,如:目标不够清晰,内容不够丰富,形式相对单一,指导力量不强,管理评价和组织保障相对薄弱等问题。就此我国也出台了相应政策解决这类问题,教育部颁发的《教育部关于加强师范生教育实践的意见》中明确表示“采取观摩见习、模拟教学、专项技能训练、集中实习等多种形式,丰富师范生的教育实践体验,提升教育实践效果。”但现今我国对于教育见习的重视力度还不够,教育见习制度还不成熟,因此对“教育见习实效性”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学前教育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除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外,还需要学习钢琴、手工、舞蹈、绘画等多项技能。该专业学生要把理论知识和所学技能熟练地应用到实际教学中,就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理论联系实际对所学知识进行内化。某师范学院制定了学前教育专业教育见习制度,采用全日见习的方法,每学年安排每个年级进行为期两周的见习。在教育见习之前,学前教育专业领导和见习指导教师会召开见习动员大会,见习后有相应总结。见习生在每年的见习中都有一定的收获,但作为见习生中的一员,笔者发现了一些问题,比如,见习生对见习目标不明确、每个年级的见习内容没有明确划分、见习指导教师不足等问题,这些问题无疑会影响到教育见习的实效性。基于此,笔者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对学前教育专业实习的实效性进行了研究。

实效性通常是指某项事物实施时在方案构思、设计理念、实施步骤及目的的可行性。而事物结果能达到的效果及达到的程度则是实施的效果。本研究的实效性是指在为期两周的教育见习过程中,学前教育专业的见习生通过亲身体验及对幼儿园基本教学活动的观察,将从中获得的知识运用于实践、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育见习实效性现状调查及分析

1.调查方式及对象

调查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对某师范学院学前教育专业见习的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共发放问卷201份,收回201份。通过问卷检验,剔除无效问卷14份,获得有效问卷187份,问卷有效率为93.03%。根据对问卷结果的分析,有目的地选择了18名同学做深度访谈,其中见习三次(2013级)的6名学生、见次(2014级)的7名学生、见习一次(2015级)5名学生。

2.教育见习实效性现状调查分析

(1)学前教育学生的专业接纳度

由上表分析可得,见习三次(2013级)的见习生对于幼儿园的喜爱程度所占比例较高的是“一般”;见次(2014级)和见习一次(2015级)的见习生对于幼儿园的喜爱程度所占比例较高的都是“比较喜欢”。见习三次(2013级)的见习生、见次(2014级)的见习生、见习一次(2015级)的见习生对于幼儿园“比较喜欢”和“一般喜欢”所占的比例相差较大,见习次数越少对于幼儿园的喜爱程度为“比较喜欢”的比例越高;见习次数越多对于幼儿园的喜爱程度“一般”的比例越高。见习次数不同对于幼儿园的喜爱程度表现出两种极端的态度。整体来说,“非常不喜欢”幼儿园的比例为零。

另外通过访谈等资料显示,59.8%见习生倾向于去公立幼儿园。53%的见习生喜爱去公立幼儿园是因公立幼儿园硬、软件条件比较好,而57%的见习生喜爱去私立幼儿园是因见习班级指导老师;见习生的见习次数越多对幼儿园的硬、软件设施越是重视。

(2)学前教育学生对教育见习态度反馈

①见习时长

通过问卷调查发现,见习生对于将见习时间定为两周的看法如下:45%的见习三次(2013级)的见习生和55%的见次(2014级)的见习生认为时间刚好,而69%的见习一次(2015级)的见习生认为时间太长了。对于将见习时间缩短为一周,46%的见习三次(2013级)的见习生与47%的见次(2014级)的见习生认为不合理,而55%的见习一次(2015级)的见习生认为比较合理。根据数据分析可知,见习生见习次数越少越认为两周见习时间过长,一周见习时间较为合理,而见习生见习次数越多越认为两周见习时间太短。与此同时,不论见习次数多或少都有一部分同学持无所谓的态度。

②见习准备

通过深度访谈,了解到各年级见习生在见习前都参加了系里组织的见习动员大会,但是并没有为见习做太多准备。

由上表分析,笔者得出一个出人意料的结果:年级较高的见习生对于见习目标的了解程度“不了解”的比例较高:“我是在六盘水市第三实验幼儿园见习的。在见习之前,我参加了系里组织的“见习动员大会”,在会上,主持教师说了一些见习期间的纪律要求、见习注意事项、见习时间和地点的安排以及布置相关的见习作业。但是对于见习目标并没有具体细致地讲解,所以每次去见习,我都不太了解见习目标。”(LXW,2016年6月6日)

年级较低的见习生对于见习目标的了解程度“非常了解”的比例较高:“我是在六盘水市第二实验幼儿园见习的。我对学前教育专业十分热爱,在见习前我做了大量准备,比如:向见习过的师哥师姐们了解见习情况,还有我们的课任老师也向我们传达很多有关见习的情况,让我知道了我们见习是去了解幼儿一日生活,观察儿童的行为,卫生保教等方面。”(HA,2016年6月11日)但总体来看,各年级见习生对于见习目标都不是非常了解。由此次访谈也可以说明见习见习生并不了解每次见习的目标。

③见习作业完成

对于教育见习作业的完成方式,年级相对较高的见习生越是敷衍应付,部分见习生直接抄见习班级指导教师教案,或者结合自己的见闻抄写见习班级指导教师教案。年级较低的见习生能够通过自己的观察认真完成作业。

对于教育见习作业的态度,各年级大部分见习生都是无所谓。各个年级只有15%左右的见习生认为见习作业是有好处的。

“我是在六盘水市第二实验幼儿园见习的。我认为系里现在安排的作业是没有多大必要的,大多数时候我是应付着完成作业的。一般我会向见习所在班级指导教师借教案来参考或是直接上百度搜索,实际上我并没有认真观察记录。其实,我不是不想完成作业,只是觉得部分见习作业设计不太合理,不能充分表达我自己的想法。我觉得可以在见习后系上指导教师可以组织见习学生进行见结,相互交流沟通,反馈见习的问题,增强见习的效果。”(LTT,2016年5月27日)

通过访谈了解到见习生并不是不想有见习作业,而是他们认为见习作业太过于笼统,不能表达其思想,应该在见习结束后有组织地进行交流沟通、总结和反思。

(3)教育见习对学前教育见习生职业规划的影响

通过教育见习,89%调查对象认为教育见习对职业规划有很大的影响。其中不少调查对象表示教育见习为今后的入职做了一些准备,为以后工作积累经验;对自我的职业定位更加清晰,会在此领域继续深造,或从事与之相关的职业,如早期教育、幼儿玩具设计等;重新认识所学专业以及了解社会对此专业的需求,帮助自我做出正确的职业规划。

同时,有11%调查对象认为教育见习对自己的职业规划没有影响,并不会改变自己最初的职业规划。

三、该学院学前教育专业教育见习所存在的问题

1.见习生自身存在的问题,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见习的专业知识储备不足,基本技能薄弱,对教育教学方法没有整体的认识。在见习的过程中,大部分见习生没有角色转换的意识,尚未从学生的身份过渡到幼儿教师的身份,在见习时常处于被动地位,没有积极主动学习的意识,主观能动性不强。此外,还有见习生与幼儿园指导教师之间缺乏沟通,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见习态度不够端正,不愿主动与幼儿园班级指导教师进行沟通、学习;二是见习生性格过于内向、胆怯,怕与幼儿园班级指导教师进行沟通交流;三是见习生在见习时不能发现相关问题或发现了问题不知如何解决。“我是在二幼见习的,在见习过程中,我与指导老师很少进行交流,或许是我的性格问题吧,我是一个比较内向的人,一般不太愿意主动与别人交流,老师让我做什么我就去做,一般都是一些杂活,但我不知道为什么指导老师要我做这些。”(LKX,2016年5月28日)。“我是在三幼见习的,见习中我没有发现什么问题,幼儿园就是每天重复着一日生活活动。”(XX,2016年6月3日)

2.教育见习准备工作不充分。教育见习准备工作不充分主要体现在见习工作领导小组未能向见习生传达每学年具体的教育见习目标。虽然每学年都会组织学生参加“见习动员大会”,但仅仅提出见习要求、注意事项等,并未向学生明确指出具体的教育见习目标。由此导致见习生在见习过程中目标不明确,不能调动见习的积极性,从而影响教育见习的效果。

3.指导老师对教育见习学生的指导力度不够。根据调查发现,2013级在2016年见习时参与见习的学生为97人,见习指导教师仅仅只有5个,师生比例为1:20;在幼儿园方面,每个班级的见习学生人数为4个,见习班级专业指导教师人数为1个,其专业指导比例约为1:4。由此可见,学前教育专业教育见习的指导老师缺乏,学前教育专业教师较少,见习时一个指导教师要指导很多学生,,无法做到对每个见习生进行针对性指导,不能及时解决见习生遇到的问题。

4.见习单位与院系沟通不足。见习幼儿园指导教师并不了解见习学生,也不了解院系安排学生见习所要达到的目标,仅仅将见习班级学生当作园方布置的任务,不能有效地进行指导。“在你们来我园见习之前,园领导会组织一次会议告诉我们一些相关注意事项以及管理规则,但是园里并没有制定相应的评价细则及指导方法,加之彼此不了解,所以不能很好地对你们进行指导”(FW,2016年5月20日)。此外,由于没有具体的评定细则,幼儿园班级指导教师对于见习学生有不同的评定标准,而且就以一个笼统的分数来评定见习成绩,并没有具体指出见习生在见习时存在的问题,以致院系对见习生的见习效果没有给予及时的反馈,从而影响了教育见习的实效性。

5.见习后总结工作不完善。通过对见习生和教师的访谈发现,在见习后,院系没有组织学生开展见结的相关工作,并且没有将见习生见习作业中的问题及时反馈给见习生,并就此进行针对性指导。“我是在六盘水第三实验幼儿园见习的,在见习结束之后,我们的指导老师仅仅要求我们将纸质作业统一上交,并没有开展见结大会,让见习学生进行交流、沟通、学习。在我看来,开展见结大会是十分有必要的,可以让我们学到更多的东西。”(XGY,2016年6月7日)。“说实话,系上对见结这方面的工作做的不够好,也没有足够重视这个工作,其实,原则上是应该开一个见结工作的,但因每个教师都比较忙,就没有组织这样的总结工作。关于见习成绩的评定,我们是根据指导教师在园观察见习生见习情况和幼儿园教师给的成绩以及见习作业来评分的,但对于见习生的见习作业的好坏还没有给予针对性地反馈,这也是我们工作欠缺的地方。”(RWJ,2016年8月16日)。除此之外,部分见习生对于见习作业持应付态度,不能客观地对自我的见习进行总结与反思。

四、完善学前教育专业教育见习实效性的对策

1.从见习生自身方面

见习生在课程的学习中要系统学习理论知识,认真学习专业技能,打下扎实的基础。在见习时,应及时进行角色转换,积极主动地适应幼儿园的一日生活;遇到问题时,要及时与幼儿园指导教师进行沟通;注意观察幼儿一日生活活动。在见习的整个过程中还要端正自我见习态度,提高自我主观能动性。

2.从院系方面

(1)加强对教育见习的重视

《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中指出“强化教育实践环节,加强师范生职业基本技能训练,加强教育见习,提供更多观摩名师讲课的机会。”因此院系更应加强对教育见习的重视并采取相应措施。对此针对见习生见习,提出两个建议:

第一,推行微格试讲制。微格试讲制即组织学生以提高五大领域教育活动课程设计和教师综合教学能力为目的,在微格训练教室开展的模拟性教师综合能力实践训练活动,一般采用撰写活动设计―试讲录制―观摩点评―改进方案―重新录制的路径模式。[4] 在该师范学院已设置多个微格教室,并有相应教师进行微格试讲的指导,因此建议推行微格试讲制。该制度能够在见习前让每个见习生进行模拟教学并得到专业指导,从而提高教育见习的实效性。

第二,建立教师指导队伍加强业务指导。教育见习是一项实践性较强的活动,需要经验丰富的教师进行指导。基于此,学校应该建立以心理学、教育学、幼儿园活动指导教师为主,任课教师和见习幼儿园相关教师共同参与的指导教师队伍中的教师作为教育见习指导教师。并根据实际情况将学生划分为多个见习小组,每个指导教师负责一个小组的见习指导工作,从而避免学生见习的随意性和盲目性,提高教育见习效果。

(2)充分做好见习准备工作

通过笔者对调查结果的分析,可以明显地看到见习生对见习目标缺乏了解,因此,院系应依据不同年级所学专业课程及见习学生实际情况制定不同的见习目标,以便让见习生在见习时有明确的目标,从而提高教育见习的实效性。

(3)提高见习生素质

院系应加强对见习生的专业技能培训,组织见习生对相关的教学理论知识进行系统的学习,拓宽见习生的知识面,加强知识储备,增强见习生的服务意识。在课堂上,给见习生提供锻炼的机会,如模拟课堂教学、组织游戏活动等,帮助见习生转换角色,以及提高其自身素质。

(4)及时组织见习生进行总结

见习结束后,首先各个小组的指导教师应及时组织见习生对见习情况进行总结分析,其次,院系指导教师队伍以年级为单位组织各个小组的指导教师进行见习生见习工作总结,以便发现见习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改进。

(5)加强与见习基地的联系

一方面,双方共同制定教育见习的目标,便于幼儿园见习指导教师对见习生进行有效地指导;另一方面,双方共同制定对见习生成绩的评定标准,共同参与评定,做到评定到人,具体分析每位见习生的优缺点,对其进行专业化、针对性地指导。

参考文献:

实习教师意见篇2

【关键词】 神经内科; 见习; 教学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2.31.051

医学是一门实践科学,医学教育在强化理论教学的同时,进一步突出实践教学,加强临床实践技能培养在当前医学教育模式下显得尤为重要。临床见习教学为医学生步入临床实践奠定扎实基础,培养医学生逐步建立科学的临床思维和实用的实践技能。临床见习教学质量直接影响着医学生的培养质量。鉴于此,本科近2年来在逐步加大临床见习教学管理力度的同时,不断探索临床见习教学方法以期提高临床见习教学质量,下面结合自己在教学管理以及临床教学过程中的体会,谈谈对神经内科临床见习教学的几点浅见,愿与大家探讨。

1 神经内科临床见习教学面临的问题

1.1 课时安排偏少 神经病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由于其专业性强、内容相对抽象复杂,且与基础医学及临床各科有着广泛而密切的联系,历来被医学生视为最难掌握的学科。而目前神经病学作为选修课程,课时安排偏少,教学内容较多,给医学生学习掌握以及临床教师授课带教增加了难度,直接影响到临床见习教学的质量。

1.2 教师教学精力不足 作为非直属附属医院,教师均为临床医师兼职,以往多采用授课教师兼带见习,或者由病房医师兼职带见习。近几年随着医疗工作的改革以及医院的发展,教师的临床医疗任务越来越重,时间越来越紧。由于教师未脱离临床医疗工作,上午见习带教的时间也是临床查房接患者最繁忙的时段,教师既要带教,又要应付临床工作,常常顾此失彼,教师教学精力不足也是影响临床见习教学的质量的重要因素。

1.3 临床见习学生过多 几年前医学院的扩招使医学生成倍增加,大量的见习生涌入临床,给临床科室带来极大压力,加大了临床见习教学的难度,严重影响到临床见习教学的质量。

1.4 见习病员不足,见习病种不全 在医患矛盾日益凸显,医疗纠纷逐年增多的今天,患者维权意识逐步增强,患者拥有更多的知情权、隐私权和主动权,主动配合临床教学的患者很少。加之医保等医疗制度的改革,有教学意义的患者并不能按计划收入病房以提供临床见习教学之用,同时由于医疗费用等因素患者平均住院日缩短,使得作为教学资源的病员更显不足,从而造成见习病种不全,导致临床见习教学的质量下降。

2 提高神经内科临床见习教学质量的措施

2.1 确定见习教学目标,明确见习教学目的 每年理论授课以及见习教学之前,教研室应组织当年授课以及带教教师、科室教学骨干进行集体备课,围绕教学大纲确定见习教学目标,明确见习教学目的,并责成带教教师提呈见习教学教案,由专家组讨论核准方可通过,从而确保每堂见习课都能按照理论授课的主要内容,有计划、有目的地安排学生通过临床实践,训练基本技能和临床思维,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达到临床见习教学的目的,提高临床见习教学的质量。

2.2 加强见习带教教师的选拔、培训与考核 选拔业务素质高,责任心强的高年资主治医师或低年资的副主任医师担任带教教师是确保临床见习教学质量的前提。每年由教学领导小组确定1~2位教师固定带教,带教期间要求教师完全脱产,同时参加理论课的观摩学习,以确保在临床见习教学中有的放矢,提高临床见习教学质量。教师在临床见习教学过程中不定期的接受专家组的观摩考核,对教学的各环节予以点评,教学结束教师需对教学过程以及质量结合考核意见写出自评及改进提高的意见。

2.3 完善临床见习教学流程

实习教师意见篇3

关键词:教育见习;师范生;职业;影响

教育见习是师范生职业实践性知识学习的重要途径和方式。师范生通过观察学生动态,与教师交流,从而感悟到教师职业的内涵;通过观察课堂的教学情境,从而引发对所需教学技能的思考;通过课外辅导及后期强化,从而深化根据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的理念。总的来说,多次的见习经历给予师范生较多的触动,使其逐渐明了职业道路。

一、教育见习的概念和作用

随着基础课改的不断深入,到了2009年,全国普通小学、初中、高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分别达到了99.4%、98.29%、93.61%,但是全国各地屡屡发生的教师虐童事件也在提醒我们教师综合素质的缺失,让我们不得不反思教师的职前教育是否到位。教育见习作为师范生从业道路上的必经之路,其重要意义和作用不容忽视。

教育见习是师范生在掌握一定的学科专业知识和教育学、心理学等基本理论知识后,有计划、有组织地到中小学课堂内外参观,听课学习,并亲自参加一些教育教学活动。通过教育见习,师范生对中小学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观察了解、调查研究和分析探讨,从而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初步了解中小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智能水平;初步了解中小学教学的内容、过程、方法和规律;体会教师工作的意义和作用,这是学科教学论课程所期望的。

教育见习一般安排在教育实习之前,是教育实习的前提和基础,给了这些“准教师”一个把身份从学生转换到教师的机会。师范生虽然在真正实习或站上讲台之前均学习了很多基本的知识,其中包括对课程内容、课标要求、教育心理学等等的掌握,也进行了很多类似于模拟上课的演练,但是并没有以一个教师的角色真正接触过课堂,也没有和学生相处过,如果直接去实习或给学生上课,难免会很不适应。教育见习就好像是在真正的课堂或实习(实践)和师范生所学习的内容(理论)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让师范生能更好地从一个“学生”的课堂过渡到一个“教师”的课堂。通过教育见习,师范生可以真实地看到一个课堂,看到一个教师上课的情况。在不同的学校见习,和不同阶段的学生相处,看到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能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教育理论的真实性和可靠性。看着那些在职教师上课,师范生也能学习他们是如何将那些自己在学校的技能运用到课堂上的。

二、教育见习对师范生职业意识的影响

(一)职业认识

高考填报志愿选择师范专业,对很多师范生而言,初衷可能都是为了编制,想要一个相对稳定的工作。大一刚刚进入校门时,师范生对教师这个职业可能是没有什么特别的情感,对教师这个职业区别其他职业的认识也可能仅是停留在有寒暑假,带薪休假,工作相对轻松、稳定等层面。到了大二、大三,师范生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经过几次见习经历,他们对教师职业的认识不再是那么片面。在观察中学教师的日常工作及与他们的交流过程中,师范生会逐渐体会到教师这个职业是要用情感经营的。教师每天要面对的是一群可塑性强、想法单纯、思维方式尚未定型但内心相对脆弱的中学生。在中学阶段,学生大部分时间都在校园里,部分学生与教师接触的时间甚至比家长还要长。教师的言行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再者,在与一线教师交流的过程中,师范生会发现教师职业不像社会上说的那样局限,有寒暑假,工作轻松等。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就需要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注意经验积累,不断反思。同时,利用空闲时间提高自身各方面素养,抓住任何机会,适应新时代对教师的要求。

教育见习为师范生搭建了一个以教师的视角体验中学生活的平台。学生的单纯、中学教师的无私以及中学教师对学生的人生起到的重要作用,让该阶段的师范生渐渐了解到教师是一个需要无私奉献、付出情感、充满挑战的职业。

(二)职业认同

经过一段时间的见习,师范生能了解到如何将自己在大学课堂中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到实际中学课堂中。同时,一段时间的中学见习能让师范生意识到自己在学科知识能力、教学能力等方面的不足之处,为日后的进一步学习及训练提供参考。多次见习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师范生的职业认同感。

(三)职业行为倾向

见习对师范生职业行为倾向有很好的预测性。见习经历越丰富,师范生对教师职业理解越透彻,越能明确目标。与此同时,见习一并激发师范生对自我的反思及危机意识等,而这些思维将通过师范技能训练表现出来。师范生根据对现实情况的分析,不断加强对专业技能的强化,让自身的教学技能方面有质的飞跃。

三、教育见习对师范生角色转变的影响

(一)从学生到教师

从大学生转向师范生,再由师范生转向专业教师,向名师看齐。在刚入大学阶段,大部分师范生对自己的定位仅仅停留在大学生,以普通大学生的视角看待今后发展就业问题,没有意识到师范这个专业的内涵及其重要意义,也没有非常明确自身从教就业的期望。在第一次见习后,当中学生对着他们说“老师好”,许多师范生内心会被触动,意识到自己是一名师范生,自己正在成为教师的道路上前进。

实习教师意见篇4

【关键词】农村小学 教学模式 师资建设 职前培养

师资队伍的建设一直是我国农村地区小学教育质量提高的瓶颈,基础教育的不断改革和快速发展对小学教师的角色、知识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具有较深的专业知识,而且还要具备较高的教学技能以及一定的课程整合、设计和开发的能力。作为培养小学教师的高等师范院校的初等教育专业,如何使学生走上教学岗位后,能够迅速适应小学教学的需要,不再走"未上岗,先培训"的老路,我们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在教学方面进行了 "2+1教学模式"的教学改革。

1农村师资培养的特点

我国农村小学教师的培养以高等师范院校为主,因为经济发展的差异和地域差异,农村师资职前培养具有自身的诸多特点。

1.1对职业精神的渴求

长期以来,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工作环境较差,基础设施建设比较落后,教师的待遇比较低,从而导致小学教师的流动性比较大,严重影响了农村小学教育事业的发展。与城镇小学相比较,在农村的师资培养过程中,教师的职业精神问题便凸显出来。

1.2对全科型教师的诉求

鉴于当前农村小学教师数量比较少这一现实,许多教师都身兼数科、身兼数职,个别地区依旧存在"包班"现象和复式教学的课堂教学方式,教师不仅要承担本班级所有的教学科目,甚至担任全校某一学科的全部教学任务。这就对农村小学教师的教学技能和管理能力的全面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教师不仅要有全面的学科知识,还要懂得基本的教育管理常识。

1.3对课程资源开发能力的要求

由于经济发展的制约和政策支持的缺乏,农村小学的硬件设施建设一直是制约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因素,缺少教具、缺乏必备的教学设备和仪器,教师面临的依然是"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困境。然而,农村小学与众不同的地方却是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极具地域特色的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将成为农村小学教学质量提高的突破口。这也使得在当前农村小学师资培养中,课程资源开发能力和课程整合的意识已经成为一个亮点。

2初等教育专业2+1教学模式的主要内容

初等教育专业(专科)实行的"2+1教学模式",简单说就是学生在校期间的前2年重点进行理论学习,后1年重点进行教学实践的教学模式。前2年的理论学了课堂教学以外,还包括专业技能训练、教育见习、社会调查等。2+1教学模式突破了原有师资培养的思路,在课程设置、教学模式、教育实践以及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了重要调整。

2.1课程设置

小学课程综合化是21世纪小学教育发展的主要趋势,为了更好地适应新时期的要求,在课程设置中,进一步优化了通识课程、教育类课程和学科专业课程的配比,精心挑选课程内容,符合当前国际师范教育的整体趋势,即教育专业课程比重增加(占总学时的25%左右),教育实践起步提前(大多在第1学期开始),职业技能与方法课程门类多、分类细、比例大,教育见习、实习分散进行,有利于师范生的专业成长和职业发展。

在学科专业课程方面,只开设专业基础课,不追求学科知识的精深,在教育类课程中增加了中外教育史、班主任管理艺术,学科专业课程增设了汉语基础、手风琴,主要学科(语文、数学、英语、科学)教学法课时增加了2倍,教育实践课程比重明显上升。课程设置的调整,旨在帮助学生构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平台,使学生具有崇高的师德、良好的艺体素质、从事小学多门课程教学的能力和初步进行教育研究的能力。所有课程开设时间的安排既考虑到基本教育理论和技能技巧的掌握,又为学生留出充足的时间进行自我知识结构的建构,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2.2教学模式

根据初等教育专业"全科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在教学中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结合,侧重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前瞻性,利用当前小学教学中的典型案例,简明扼要讲述理论核心,通过小组讨论、调查报告、教学设计等多种方式实现教育理论的应用;课后为学生提供阅读材料,拓展专业知识,增强专业敏感度;每门课程设计若干研究性课题,通过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锻炼理性思考、教育研究的能力,并将课题研究的成绩计入学科总成绩中。

教师教育一体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教学研究与教学实践一体化,即师范院校与中小学之间结成合作伙伴,大学教师的教育教学研究间接带动课堂教学的进步,同时也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师范生"将理论转化为实践,再通过实践验证和丰富教育理论"的意识。

因此,2+1教学模式强调高师院校与小学之间的合作,与学生的教育实践活动相结合,安排小学校长和骨干教师进行教育教学的讲座,同时分派高校各专业教师深入小学了解当前班级管理、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为专业课的讲授积累素材,提高了理论应用的可操作性,既有利于培养符合现代小学教育要求的合格教师,又促进了大学教师从灌输型向研究型的转变。

2.3教育实践

教育见习和实习是提高教学技能、实现教育理论向教育实践转化的关键环节。通过见习、实习,加强学生对实际教学过程的洞察、应对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教育研究意识,实现教师教育对实践的回归。

为了保证见习、实习的系统性和完整性,2+1教学模式采用分段交叉培养方式,延长实习时间,集中实习与分散实习相结合,将学科课程、教育专业课程、教育见习与实习交叉进行,把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分解渗透到6个学期当中,在明确每个阶段主要任务的基础上,逐步提高学生的教育实践能力。

2.3.1见习、实习阶段的安排

关于见习与实习的时间安排及主要任务,可以按下表进行:

阶段 时间 主要任务

第一次见习 第2学期(1周) 以观察了解小学教育现状为主,形成感官上的整体认知,了解小学实际教学活动,同时反思大学中的学习,形成职业概念,规划未来的学习和工作。

第二次见习 第3学期(1周) 教学观摩,观察小学教师如何组织教学、管理班级,发现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并思考对策,见习期间尽可能参与小学教师的集中培训和教学研讨。

第三次见习 第4学期(1周) 见习期间,除了听课、见习班主任以外,要与小学教师共同备课并参加小学的教研活动,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一定数量的授课。

第一次实习 第5学期(1学期) 第一次实习的方式是集中实习。实行"双导师"制度,即除了实习学校配备指导教师以外,实习生所在的系也要安排指导教师,进行巡回听课、指导。

第二次实习 第6学期(1学期) 顶岗实习。实习生以一名真正的教师身份,从事教学工作和班主任工作。

2.3.2见习、实习指导

建立由教育专家、任课教师、小学校长、小学优秀教师等人员组成的见习实习指导小组,在见习实习的各个阶段对实习生进行教育理念、专业技能的全面指导。

2.3.2.1见习、实习前的指导。具体包括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观看实习录像、进行微型教学和问题模拟教学、教师形象塑造、见习实习的主要任务和细节指导等内容。

2.3.2.2见习、实习过程中的指导。指导教师根据实习生(见习生)在教育教学中的实际表现,提出针对性的建议和改进策略。每个实习阶段都会有指导教师到小学进行巡回指导,随时记录实习生的表现,解答实习过程中的困惑,为实习生提供各方面的支持。

2.3.2.3见习、实习后的总结指导。指导教师和实习生共同总结见习、实习中的得与失,正视见习、实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并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讨,进一步提升对教育理论与实践的认识。在每个实习阶段结束后,总结实习生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优势和不足,并制定合理的改进计划,实现教育实践能力的逐步提升。

2.4评价体系

在建立课程与教学评价体系的过程中,坚持评价标准的发展性和实践性,从毕业生就业、入职适应速度、在职表现及职后发展等多个角度进行评价;强调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评价技术的多样化,形成由教育专家、教师、学生、小学指导教师等多个主体组成的评价小组,通过问卷、访谈、观察等多种途径,收集评价主体对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意见、建议,在考察学生学习情况的同时,教师要进行反思,总结教学中的得与失,实现教学相长;注重评价方法的综合化,即注重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校内评价与校外评价相互补充。

32+1教学模式与农村小学师资培养需求的契合

初等教育专业2+1教学模式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教学内容的充实以及实习基地的选择等方面,满足了当前农村小学教师职前培养的多方面要求。

3.1"全科型"教师培养目标的定位

2+1教学模式在课程设置方面,打破了以往的专业界限,实现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艺术等多个领域知识的融合,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不划分专业方向,教法课程逐渐涵盖小学各个学科,并在教育类课程中增加小学综合实践与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体现了课程设置的全面性和前瞻性。

3.2教学内容的针对性

农村小学课堂教学与城镇小学课堂教学的不同在于,前者由于硬件设施的缺乏,所以更加注重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因而对教师课程意识的要求便更为迫切。在2+1教学模式中,教学设计与玩教具制作相融合,专业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在帮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教学技能的同时,增加"利用乡间随手可得的材料进行玩教具制作、班级环境创设和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通过这些针对性更强、适用性更广的知识的学习,帮助学生拓展知识面,为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提供参考。

3.3实践基地的建设

2+1教学模式中的教育实践体现在分散实(见)习与集中实(见)习的融合,在每学期一次的教育见习中,学生回到生源所在地的农村小学跟班一周,通过观察、访谈、问卷等方式,逐渐丰富对农村小学教学环境及教育现状的感性认识,并在见习结束后,完成不同形式的见结,在理性反思中深化对农村小学教育教学的认识。

实习教师意见篇5

2011年教育部颁布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明确指出:“教师是反思性实践者,在研究自身经验和改进教育教学行为的过程中实现专业发展。”[1]从中可以看出反思在教师教育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学前教育专业教育见习要求学生撰写教育见习笔记和见习报告,其中要求学生反思,反思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存在不足。为了充分发挥反思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专业发展的积极作用,促进教育见习的完善,对教育见习中的反思进行探讨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期望能对以后的教育见习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参考。

一学前教育专业教育见习中反思的现状

广西师院2004年开始招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一直都很重视学生的教育见习工作,最初学生教育见习为每周某一天的上午或下午去幼儿园教育见习,这种教育见习的不足就是不能了解幼儿园的日常教育教学活动,原因是幼儿园在固定的时段安排的教育教学活动相似,为了克服这种局限,后来改为从大一第二学期开始,每学期安排有一周的见习时间,以便学生能了解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这样安排的教育见习确实能使学生全面了解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获得了预期的成效。

教育见习中的反思可使学生对幼儿教育教学实际进行思考,发现存在的问题,激发继续探究的欲望,使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也对幼儿教育教学有了新的理解和收获。教育见习期间的反思也是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形成规律性的认识,不断丰富实践性知识,增长实践智慧,有利于以后的教育见习和实习,有利于专业成长。在教育见习期间,要求学生完成教育见习笔记和见习报告,并强调反思的重要性。通过对学生的教育见习的笔记和报告的分析发现,有的学生能够认真地完成见习笔记和报告,如关于幼儿个案、关键事件、集体教学活动、游戏活动、一日活动等内容进行记录,并进行反思,但也有同学只是记录有关的教育教学活动,没有反思的内容,有的学生围绕某主题,撰写论文。从中可以看出,反思没有引起学生的足够重视,缺少反思意识、反思撰写的方法欠缺,反思能力尚需要进一步提高,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就是学生把教育见习的笔记和报告仅仅看作是教育见习的作业,并未意识到其中反思对自己专业发展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缺少有关反思的理论知识和反思的文化氛围。

二促进学前教育专业教育见习中反思的策略

(一)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

积极主动地反思才能充分发挥反思的积极功能,然而,多数学生认为反思是见习作业的一部分,为了完成任务而反思,反思的积极性和效果可想而知。人的行为受意识控制,意识决定行为,反思意识是学生所持有的对反思的观念和看法,指引着学生的反思行为,因此,要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反思水平和能力,首先应培养反思意识。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首先需要学生对教育见习中的反思有深刻和正确的认识,了解反思的内涵、重要性和意义。有了正确的认识,才会有积极的反思态度,激发反思的内在驱动力,并能主动地进行反思。其次,学生要有一种问题意识,所谓的问题意识,学者熊川武认为是“研究意识”,即反思性教学的强烈的问题意识本质是“课题意识”与“研究意识。”[2]在见习过程中,要能够发现难以解决、困惑的或有收获的问题,有了问题,思考就有了方向和目的。反思意识的培养需要学生自己有意识的养成,也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和培养。

(二)掌握反思的方法

掌握科学的反思方法和策略是顺利进行反思的重要条件,并能提高反思效果。反思的方法有反思日记、教育叙事研究、录像反思等方法,反思的内容包括幼儿教育教学活动、一日生活、关键事件、幼儿个案等。反思日记不只是罗列见习期间每天的教育教学生活事件,也是对自己思想和行为变化的记录,写反思日记是与自己对话的过程,是分析、认识和超越自我的重要方法。教育叙事有细致的故事性的描述,也有基于事实的深刻分析,教育叙事研究强调的不是形式,而是经验的意义。录像反思也是一种有效的反思方法,学生可将自己在幼儿园组织的教学活动录像,能够发现意识不到的问题和缺点,可帮助学生提高教学水平。学生只有掌握科学的反思方法,才能正确运用。要掌握反思方法,学生应学习有关的反思的理论知识,教师也要重视反思并给予指导,可通过训练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反思方法和技能,如让学生做好教学活动设计,并开展模拟教学,教师和同学们一起观摩、评议和反思,也可通过幼儿园优秀教育教学活动案例进行反思,或学习幼儿园教师的反思笔记等。每种反思方法都有其优缺点,学生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反思方法,也可综合运用。

(三)反思贯穿于教育见习始终

服务学习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美国教师教育中得以广泛应用。在幼儿教师教育中实施服务学习有助于满足社区需要,有助于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应用知识,也有助于专业发展。美国幼儿教师教育中的服务学习与教育见习的宗旨有相同之处,服务学习强调反思贯穿于服务学习始终。反思性实践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专业教育领域颇有影响的理念,强调反思,如反思性实践的正式提出者唐纳德·舍恩(Donald Schon)认为反思有对行动的反思、在行动中的反思以及对行动中反思的反思。“布鲁巴赫(Brubacher.J.W)等认为,反思性实践包括3个方面:一是对实践的反思,即反思发生在实践之后;二是实践中的反思,即反思发生在实践的过程中;三是为了实践的反思,即反思的预期结果,为前两种反思的目的最终形成的超前性反思。”[3]学前教育专业的教育见习中有反思,但对反思重视不够,一般只限于教育见习结束后的反思,主要内容就是学生的收获或困惑等,中间很少安排反思。要发挥反思的实效,建立良好的反思循环系统非常必要,反思应贯穿于教育见习始终,并制定详细的计划和细致的指导。反思的方式可以是正式的,也可以是非正式的,无论哪种反思方式,都应建立平等和谐的反思环境,以便在融洽的氛围中获得专业成长。

(四)创建反思型的学习共同体

美国学者奥斯特曼(Karen F. Osterman)和科特坎普(Robert B. Kottamp)认为“进行反思实践需要有一个支持性的环境,需要创设一个组织环境来鼓励开放流、批判性对话、冒险以及合作。”[4]反思不仅需要学生自己的反思,也需要一个合作的反思文化氛围来提供支持。然而,目前,学前教育专业还没有形成一个支持性的环境,影响学生反思能力和水平的提高,阻碍学生实践性知识的获得。学习共同体已经成为一种学习模式和专业发展的模式,学习共同体最早是由著名教育家博耶尔(Erner L.Boyer)于1995年提出,他认为,“学习共同体是所有人因共同体的使命并朝共同的愿景一起学习的组织,共同体中的人共同分享学习兴趣,共同寻找通向知识的旅程和理解世界运作的方式,朝着教育这一相同的目标相互作用和共同参与。”[5]为了营建反思的氛围,可创建一个反思型的学习共同体。在反思型学习共同体中,学生们可以互相探讨和交流,能够集思广益,有助于加深对教育教学实际的认识,并能从不同角度和不同方面进行思考,提高反思的效果。学习的方式可以采用学习理论知识、专题讨论会、交流心得体会、邀请幼儿园领导或教师指导反思等形式,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可以互相对话、交流,共同学习和反思,获得新的知识和经验,促进彼此的专业成长。反思型的学习共同体可保障学生的反思经常化,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反思习惯。

反思型教师教育思潮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已经成为幼儿教师教育的发展趋向。反思越来越受到各国教师教育界的重视,被认为是促进专业发展、实现有效教学的重要途径。在国外的幼儿教师教育课程中,也强调学生的反思能力的培养,如瑞典幼儿教师教育改革的目的就是培养反思性实践者,注重学生批判性反思能力的培养。学前教育专业教育见习中的反思有着积极的意义,反思可促进学生专业成长,形成教育智慧,因此,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反思具有实践性、反省性和过程性等特征,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不仅需要学习有关反思的理论知识,也需要在教育见习中不断反思,培养反思意识,养成反思的习惯,提高反思的能力和水平。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也要了解反思的理论知识以及有关幼儿教育反思的情况,以便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http//:.2011/10/19.

[2]熊川武.反思性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211.

[3]陈兴华.反思性实践与幼儿教师实践性知识的生成[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2(3):130.

实习教师意见篇6

关键词: 师范院校 实习支教 见习 研习 体系建构

作为一种传统,中等师范专科学校一直致力于师范生教师职业的师范性、综合性和实践性,但是,随着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中等师范学校或升格、或合并、或撤销,进入大学高等教育序列后,高校的学术性使得中师教育的师范性、综合性和实践性被边缘化,几乎消亡殆尽。2012年2月,教育部公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强化高校实践教学环节,规定师范类学生教育实践不少于一个学期,因此师范院校都自觉不自觉地将实习延长至一个学期。但问题仍然存在,“教与学方式过于单一,知识陈旧与脱离实际,实践性课程薄弱”一直是困扰我国教师教育的三大突出问题。

一、密切与中小学联系,是师范教育的必由之路

重视教育实践是西方发达国家中小学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的突出特点。近年来,一些国家改革了过去那种单一的集中式实习形式,采取连续性、阶段式教育实习的方式,使实习时间贯彻在大学各个学习阶段,延长实习时间,扩大学习内容,从各个方面训练学生的实际教育工作能力。如美国师资培训课程中有大约一个学期的时间集中用于教学实践。德国不仅在大学阶段安排了实践,而且规定了两年见习时间。法国则将教育实习系统化和制度化,安排了三类教学实习:即熟悉性实习,陪同实践实习,责任实习。英国的教学实践则是师资培养课程的重头戏,他们特别重视中小学的参与,通常采用与本地区中小学合作办学的方式,从而使师资培养密切结合中小学教学实际。欧美发达国家教师教育发展方向,就是密切与中小学一线的联系,高等师范院校与中小学一起联合培养师范生。

纵观我国传统的师范院校的教育教学,不难发现:实践教学环节薄弱是制约国内高等教育质量的瓶颈。提高师范院校教育质量必须首先在强化实践环节上取得突破,目前国内大学教育过分强调书本知识学习和系统理论讲授,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创新意识薄弱。对师范教育而言,要实现教师教育专业化,形成师范教育的不可替代性,改革传统的教育实习模式首当其冲。著名课程专家钟启泉建议,师范教育改革要改变脱离实践、教与学方法单一的倾向,教师教育课程应重视个人经验,强化实践意识,关注现实问题,将理论学习与实践反思紧密结合;引导未来教师积极参与和研究教育实践,立足真实的教育情境,主动建构教育知识,发展实践能力;帮助教师通过合作与反思解决实践问题,发展教师的专业能力。

我们认为,除了课程体系、设置的调整外,十分重要而紧迫的任务还在于必须大力更新教师培养的教与学的方法。长期延续的重知识体系、重传授和记忆与纸质考评为主的学习方式,应当转向更多采用问题为本的学习,转向参与式、研究性学习,更多地进行真实情景学习。如果我们仍然以灌输与记忆学习、应试性学习为主,缺乏问题意识,缺乏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不善于合作学习和研究性学习,那么,在实施新课程和素质教育的中小学校,他们将无法胜任工作。为此,师范院校需要在质和量两方面强化教师教育专业特色,改革传统的教育实习,实施以全面承担教师岗位职责为本质特征的教育实习,大幅度延长教育实践时间,增加教育实践的时间和强度,以培养师范生作为一个“完整教师”的责任心和执教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二、发挥师范生主观能动性,使实习支教与教育见习、研习共同发挥作用

为了获得更多的实习机会,同时帮助农村落后地区教育的发展,众多师范院校将实习放在了农村,命名为实习支教。农村地区实习支教,一方面的确使得师范生获得了较多的教学实践机会。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村部分教师短缺的问题。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农村地区教学质量相对较弱,缺少优秀教师的帮助和指导,实习有可能沦为一种简单机械的重复性劳动。再有,师范院校的大学生虽然有较高的学历水平,但是缺少实践经验,如果再无心于农村偏远地区的教育,则有可能使得本已薄弱的农村教育雪上加霜。师范院校应根据农村地区的这一实际情况,研究如何切实有效地开展对实习支教生的岗前培养工作,精选内容,优化方案,提高实效,使其实习支教前基本具备合格教师的标准,做到有备而来,避免带病上岗,使实习支教大学生到基层后能很快站稳讲台,独当一面。一方面减轻基层学校教师的负担,另一方面保障实习教学质量,特别是顶岗实习教学质量。

实习支教与教育见习、研习研究就是从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设置出发,加大实践教学力度。也就是在现有第七或第八学期一学期农村实习支教工作基础上,在第三学期设置一周的教育见习,第五学期设置两周的教育研习。充分利用首府省会城市或者大城市这一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丰富见识,开阔视野,增长才干。同时,明确教育见习、教育研习的目的、内容、方法及考核评价标准,规范和提高教育教学的水平和能力,与一个学期的实习支教配套实施,切实提高其教师专业发展水平及专业能力。

表1 见习、研习、研习各自目的、内容、角色

实习支教与教育见习、研习研究以“实践教学是一种特殊的自我教育”理论为切入点,遵循“认识—体验—理解—实践”教师专业发展规律,强化实践环节,方案在保障一学期的农村实习支教的同时,研究增设专业学习之初的教育见习、学习之中的教育研习。教育见习一般放在第三学期,时间为一周,主要以观察、了解、认识为主,主要扮演观察者的角色。教育研习一般放在第五学期,时间为两周为宜,主要以体验、理解为主,主要扮演研究者的角色。教育实习一般放在第七或第八学期,时间一般为一学期左右,主要通过实际演练和操作等方式,尝试进行教育教学活动,主要扮演实践者的角色。

罗杰斯认为,人类有机体有一种自我主动学习的天然倾向。教育的目标是促进人的发展,每个人都有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需要,发展既是个人的需要又是社会的需要。而自由、自觉、自主的活动是个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关于人的主体性发展研究表明:人所具有的主体的“势”或“潜能”,具有内化和外化双向互动的功能。外化即人有做事、创造或活动的需求,不断地将自己的主体性外化为一定形式的文化,以确证自己的主体地位,提高自己的主体地位。另外,人又将所创造的文化内化为人的身心结构,提高人的主体地位和发展人的主体性。人的主体性就是在文化的内化和外化的统一过程中发展的结果,也就是说缺乏主体的活动,就没有主体的发展。

三、规范教育见习教育研习的性质、目标与内容

建立教育见习、教育研习、教育实习一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明确其各自的性质和定位,发挥教育见习、研习、实习支教的各自作用,是师范院校实践教学的核心。一周左右的教育见习,主要以观察、了解、认识班级、学校基本活动为主,把握中小学教育工作的基本内容、基本程序、基本方法。教育研习主要通过尝试、访谈、跟踪等方式,对小学教育中的基本问题进行分析、思考、论证。两周的教育研习主要通过体验、尝试、访谈、调研等方式,在见习的基础上,对中小学教育教学中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思考、论证。对相关问题有更多的理性思考和认识,具备基本的发现问题、研究问题的能力。一学期的教育实习是师范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将以获得的教育科学知识和各科专业知识、技能作用于实际中小学教育和教学工作,以形成和完善知识结构,培养和锻炼教育、教学工作的能力,提高职业素养的综合性教育实践活动”。由于农村教师相对短缺,一学期的实习支教可以使得大学生放开手脚,大胆实践,在实践操作中完善和提高。

在教育见习、教育研习、教育实习过程中,不仅注意三者之间的相互联系,更应该关注三者之间的区别。使见习、研习、实习内容明确、目标具体、方法多样、途径畅通、计划落实,有章可循,有据可查,要求明确,评价科学,标准一致,全员参与,全程可控。切实将学生掌握的专业知识和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转化为从师任教的职业行为方式,形成教育教学能力,通过评价考核,使职业能力的学习科学化、规范化。发挥教育见习、教育研习、教育实习的各自作用,缩短与小学教师工作岗位的距离,尽快适应中小学实际教学工作需要。

“参与是个体卷入群体活动的一种状态,既包括个体行为作为一种有形的实体,在群体活动中是否在场,又包括是否与其他成员进行互动等外显行为,还包括个体在认知和情感方面的卷入和影响群体活动的状态和程度”。[1]个体的参与主要表现在个体成为群体活动中的一员,对群体活动施加影响并受其影响。“参与式”强调的是体验,它通过双向及多向互动、交流的方式调动学员的积极性,发挥各自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在活动中掌握一定的知识,发展一定的技能,并形成一定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与传统的教师讲授式相比,它的优势首先表现在能够形成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氛围,从而培训学员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其次,它可以将学习者已有知识、经验通过交流充分展现出来,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提高,在反思、构建中形成新的知识、新的能力。

学习活动不是由教师向学习者传递知识,而是学习者根据外在信息,通过自己的背景知识,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必不可少,学习者不是简单被动的信息吸收者和刺激接受者,他要对外部的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而且,知识或意义不是简单地由外部信息决定的,外部信息本身没有意义,意义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和经验间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而建构成的。所以学习不单是信息的量的积累、输入、存储和提取,同时包含由于新旧经验的冲突而引发的观念转变和结构重组,这个过程是别人无法替代的。

马克斯·范梅南认为:“教育学是由什么组成的……我们可以区分出教育情境、教育关系和教育行动。教育情境是那些构成教育行动的场所,是使成人和儿童间体验成为可能的环境和条件。而教育情境又是成人与孩子间特殊情感的教育关系构成,在这样的情境中,成人和孩子都为情境提供了必要的条件。教育的行动是教育者和孩子之间的体验。成人和孩子积极主动地带有意向性地投入到这种体验中。通过这种体验,一种特殊的影响力从成人注入孩子身上”。[2]教师和学生既是情境的创造者,又是情境的主要构成要素,他们与有意义的文字符号、有影响力的人际氛围、有感染力的物质环境等要素共同构成教育情境。

四、教育见习、研习研究理论依据

当课程由“专制”走向民主,由封闭走向开放,由专家研制走向学生开发生成,由学科内容走向学习经验的时候,课程不只是“文本课程”,而是一种“体验课程”。因此,教师不再只是既定课程的阐述者和传递者,学生特别是大学生不再只是既定课程的接受者和吸收者,因为教学过程与课程内容持续生成与转化,课程意义不断构建与提升,课程成为一种动态的、生长性的“生态系统”和完整文化。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应该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教学活动是教与学的统一。调动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教会学习,让学习者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这是现代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特点和趋势。

有人将实践者的知识分成技术性和实践性知识。前者可以命题形式存在,可为人习得应用;后者包含知性、概念、价值观、态度等,只存在于使用过程中,只能在实践活动中获得。舒尔曼则认为在教学活动中最重要的因素是判断,即教育机智。这种判断需要教师在实际的课堂情境中,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通过领悟和内省获得。所有这些研究都支持实地经历和经验学习在教师成长中的重要作用。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自己的工作中分析各种教育现象,正是向教育智慧攀登的第一阶梯。”[3]同事间的讨论和交流是教学信息和产生灵感的巨大源泉,互动参与式没有固定的形式,可以根据需要和条件即兴创造,如教师与学员、学员与学员间的提问、质疑、讨论、答辩等。它要求参与者不仅在行动上有外现的行为体现,而且强调在认知的情感态度中有内在的融入。它遵循“平等参与,共同合作”、“尊重多元,形式多样”、“利用已有,主动构建”、“重视过程,促成转变”的原则。以此实现信息的交汇,思维的碰撞,情感的共鸣,智慧的共振。

我们的教育对象是人。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而且都要经历由不成熟到成熟的过程,这是人跟动物的最根本区别。我们的教育对象是师范生,他们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和较强的获取信息加工信息的能力,而且具有不同程度的教育教学理论,具有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能力。他们跟中小学生相比,已经成熟,具有更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其发展内涵是多层面、多领域的,既包括知识的积累、技能的熟练、能力的提高,又包括态度的转变,我们在强调教师为社会发展承担义务的同时,也要努力满足教师个性发展、自我完善的价值需要。

注释:

[1]钟启泉.教师研修的模式与体制[J].全球教育展望,2001(7):12.

[2]马克斯.范梅南著李树英译.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教育[M].科学出版社,2001:95.

[3]苏霍姆林斯基杜殿坤译.给教师的建议教[M].育科学出版社,1984:493.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组编.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郑金洲.走向“校本”教育理论与实践[J].2001(6)

实习教师意见篇7

一、认真总结宣传动员学习教育阶段的工作,进一步增强搞好师德师风教育活动的主动性和紧迫感

自师德师风教育活动开展以来,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及所属单位、各级各类学校按照市教育局的总体要求,精心组织、周密部署,密切联系实际,创新学习方法,坚持边学习、边思考、边改进,绝大多数单位按时完成了宣传动员学习教育阶段的各项工作,教育活动初见成效。

回顾前一阶段学习教育工作,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领导重视,确保教育活动顺利进行

全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及所属单位、各级各类学校把开展师德师风教育活动作为提高教师素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推进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为确保师德师风教育活动的有序开展,全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村学以上的各级各类学校都成立了由主要负责人任组长的师德师风教育活动领导小组。由主管领导任主任的领导小组办公室,成立了指导督查组、宣传组两个专项工作组,明确了人员和职责任务,建立了教育系统各级领导联系点制度,并形成文件下发。全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村学以上的各级各类学校都结合各自的实际制定了活动实施方案和措施,特别是会宁县教育局活动方案中提出了解决机关作风问题,创建人民满意机关的要求,同时指出了学校管理方面和教师职业道德方面各自存在的10个问题。靖远县教育局对机关干部提出要做到三个带头(领导带头、党员带头、中高级职称的干部带头),围绕四个方面(八荣八耻、公民道德;群众关心问题;学生养成教育;教学研究)指导,做到五个征求(单位向群众征求意见,领导向一般干部征求意见,同志之间互相征求意见,向教管中心、中学征求意见)的要求。白银区教育局提出了强化教育形象工程,解决教育行风方面的问题,明确了师德师风建设的“十做到十禁止”的基本要求,等等这些要求都为下一步的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全面动员,确保广大教育工作者和教师积极参与

针对这次师德师风教育活动时间紧、要求严、任务重的实际情况,全市教育系统把思想发动作为教育的首要工作和关键环节来抓,从一开始就做到教育每推进一步,思想发动就跟进一步,确保思想发动不间断。10月12日市教育局召开了动员大会,10月15日上午市教育局召开了专门会议,明确了领导小组办公室、指导督查组、宣传信息组工作职责,并进行了培训。10月15日下午市教育局机关召开了专门会议,对教育局机关开展活动进行了安排部署,同时下发文件安排市教育局所属事业单位开展活动。10月16日前市教育局所属各学校、各县区教育局分别召开了校务会、局务会对开展师德师风教育活动专门进行研究,统一了思想,明确了活动的方法步骤。在此基础上,市教育局所属各学校、各县区教育局(除会宁县)结合各自的实际制定了活动实施方案和措施,对教育活动进行全面安排落实,分别召开了不同层次师德师风教育活动的动员大会。仅10月15日和16日两天,市、县区两级共召开师德师风教育活动动员会议22场次,参加人数达2700多人次,市指导督查组参加动员会议8场次。同时,市教育局在白银教育网开设了“师德师风教育活动”专栏、编印了师德师风教育活动情况简报,并编印《师德师风教育活动学习资料汇编》3000册,下发各县区及学校。保证了本次活动的参与面。

3、严格要求,确保教育活动扎实开展

根据市教育局的统一部署,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及所属单位、各级各类学校紧密结合自身实际,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学习内容、学习时间和学习效果。一是明确了学习要求。把理论学习与搞好教育教学工作和强化教育科研相结合,与做好学生安全工作和教育收费工作相结合,与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相结合,与学习贯彻十七大报告精神相结合。要求做好笔记,写好心得体会。二是规定了学习时间。各级各类学校除集中学习外,还利用教研组(年级组)组织教师积极开展集中学习教育活动,采取集中学习和个人自学相结合的方式,通过组织观看师德教育录像、举办师德论坛、举办各种学习座谈会等形式,加强学习和交流,保证了学习时间,基本达到了规定学时。三是明确学习内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及所属单位、各级各类学校以市教育局印发的《师德师风教育活动资料汇编》为基本教材,结合十七大报告,要求广大教育工作者和教师认真研读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以及市委书记张景辉在教师节上的讲话,学习《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并认真学习科学发展观及十七大对教育工作提出的新要求等内容。四是认真检查指导。各级师德师风指导督查组认真负责地对师德师风教育活动进行督促检查,指导基层单位、学校搞好师德师风教育活动,确保教育活动顺利推进。

4、形式丰富,确保教育活动效果。

一是学习方式多样。做到了统一要求与分类指导相结合、集中学习与个人自学相结合、学习理论与典型引路相结合、学习与讨论相结合、专题讲座与主题实践活动相结合,学习效果明显。如平川区宝积乡周家地小学在完成规定学习内容的同时,把师德师风考评手段不断细化,制定了的学校师德师风考评细则二十条,将教师的日常工作与师德师风教育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对教师进行量化考核。同时与教师签订了规范教师师德师风的承诺书,对教师的日常行为提出了十条具体要求,从而达到规范学校日常管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做人民满意教师,办人民满意学校的目的。二是坚持典型引路。师德师风教育活动中,各级各类学校能够注重树立典型、学习典型、弘扬典型,积极开展学先进有目标,赶先进找差距活动。如:会宁县将全国劳动模范冉树苍、全国人大代表王锡武作为全县师德教育资源,树立了学习的典型。白银公司一中组织全校教职工收看奠基未来全国师德先进事迹报告会的录像等等,使广大教师学有榜样,干有目标。下阶段我们还要继续挖掘身边事迹可信、思想可学、品质可敬的先进典型,进一步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用身边事激励身边人。

5、广泛宣传,营造教育活动氛围

良好的学习氛围是确保师德师风教育活动顺利推进、取得实效的前提。全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及所属单位、各级各类学校高度重视师德师风教育活动的宣传发动工作,不断加大宣传力度,努力创新宣传方式,建立健全宣传机构。市师德师风教育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专门成立了宣传信息组,负责全市师德师风教育活动的宣传报道工作。市教育局所属各个学校、各县区教育局也确定了信息员,负责师德师风教育活动的宣传及信息工作。搭建宣传平台,通过建立师德师风教育活动网页专栏、编印简报,认真组织开展一系列宣传活动。市教育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至今已编发简报4期,编发各类活动信息10多篇,大力宣传开展师德师风教育活动的重大意义、指导思想、目标要求、方法步骤,及时报道了师德师风教育活动的进展情况以及各单位、学校开展教育活动的好思路、好经验、好做法,使广大教育工作者和教师在浓厚的舆论氛围中接受了教育和熏陶。

通过第一阶段的工作,我市师德师风教育活动取得了初步成效,广大教育工作者和教师主动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进一步增强。全市教育系统领导干部都能够坚持参加所在单位的活动。尤其各级领导小组、办公室、指导督查组成员,既是活动的组织者又是参与者,都能够认真履行“双重职责”,既抓好活动的组织和领导、抓好责任单位、学校的指导监督,又坚持参加所在单位组织的学习和活动,为广大教师做出了表率。通过学习使广大教育工作者和教师接受一次全面深刻的思想教育,广大教育工作者和教师的思想认识进一步提高,事业心有所增强,职业道德水平有所提升。

在总结工作,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存在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一是有一少部分单位、学校领导思想认识上不到位,重视程度不够,组织学习文件不力,在学习深度上有参差不齐的现象,有的同志满足于通读而没有深钻,学习心得比较平淡;二是个别学校学习与工作矛盾解决得不够好,学习不扎实,讨论不深入;三是开展活动前紧后松,学习抓的不够及时;四是督导组工作缺少力度,对工作抓的不紧、不深、不细,没有深入下去做工作;五是个别单位、学校没有按照排定的学习计划进行学习;还有的单位工作滞后,没有跟上学习计划,至今未完成学习阶段任务。对这些问题,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及所属单位、各级各类学校必须切实采取措施,认真加以解决。学习动员阶段结束后,各单位要认真进行阶段性总结,要检查每个环节的工作是否扎实,措施是否到位。更要围绕这一阶段工作,着重看一看广大教职工参学率高不高,学习培训实不实,是否真正取得了实效。对第一阶段未完成学习培训任务的单位、学校和教职工个人要落实“补课”措施,为扎实开展对照检查自我教育阶段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扎实抓好对照检查自我教育阶段的各项工作

对照检查自我教育阶段是师德师风教育活动承前启后的关键阶段。认真做好这一阶段的工作,既是对宣传动员学习教育阶段工作成效的检验,又是搞好整改建制阶段工作的基础。对照检查的深度,反映学习教育的深度,决定整改建制的程度。各县区教育局及所属各单位、各级各类学校要充分认识做好这一阶段工作的重要性,把对照检查自我教育阶段作为师德师风教育活动的关键环节,精心组织,周密安排,认真实施,为整改建制阶段工作奠定坚实基础,确保师德师风教育活动取得实效。各县区教育局及所属各单位、各级各类学校要按照市教育局的总体要求,结合实际,认真开展相应的活动。

(一)深入学习,深化认识。

目前,师德师风教育活动第一阶段,即宣传动员学习教育阶段的工作已暂告一段落,但这并不意味着学习教育的结束,而是学习教育深入深化的开始。在接下来的对照检查和整改建制两个阶段,必须把加强学习、提高认识、更新观念贯穿始终,把加强学习、更新观念的成果落实到找准、抓住、解决突出问题上,以查找问题、整改建制的效果来检验加强学习、更新观念的实际效果,不断在认识和实践上取得新的进步。因此,全市广大教育工作者和教师要坚决克服厌烦心理,做到“学习思想不松、学习热情不减、学习状态不变”。既要通过学习来查找问题,也要通过学习来整改问题,更要通过持之以恒的学习促进思想的不断解放、观念的不断更新。

在这一阶段,我们还要重点学习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重点学习党的十七大报告精神。党的十七次大,是在我国改革发展关键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了全面部署。教育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涉及千家万户,惠及子孙后代,是体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重要方面。保证人民享有接受教育的机会,是党和政府义不容辞的职责,也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要通过学习十七大报告精神,进一步深化对师德师风教育活动的认识,进一步增强对搞好对照检查自我教育阶段工作的自觉性,着力研究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的教育热点、难点问题,坚持教育以民为本、惠民先行,千方百计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解难事,努力构建和谐机关、和谐校园、和谐教育,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积极贡献。二是重点学书记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市委书记张景辉同志教师节表彰大会上的讲话精神,在认识上有新的提高、有新的深化。三是重点学习《师德师风教育活动资料汇编》中《教育法》、《教师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必读篇目。学习好必读篇目,是促进认识深化的重要保证。要在第一阶段学习讨论的基础上,继续深入地学习好必读篇目,进一步打牢思想基础。

(二)明确任务,突出重点。

1.明确主要任务。对照检查自我教育阶段的主要任务是:紧密联系全市教育系统、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及所属单位、各级各类学校,特别广大教育工作者和教师的实际,按照“七查七看”的要求,深入查找在思想、作风、纪律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具体表现,把本单位、本岗位在“爱岗敬业、奠基未来”,办人民满意教育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找准、抓住,为搞好整改建制阶段的工作奠定基础。

2.掌握基本步骤。查找问题阶段的工作主要有八个步骤:一是重温师德规范。在引导教职工熟读《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基础上,结合本职工作的特点进行自我形象设计,时刻提醒自己严格遵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二是查找存在问题。组织教职工对照《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全面总结近几年来在依法执教、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严谨治学、团结协作、尊重家长、廉洁从教、为人师表等方面的情况,重点检查存在的突出问题,并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上剖析存在问题的思想根源。三是征求多方意见。各单位、各学校都要设立意见箱,采取多种方式广泛征求家长、学生及社会各界人士的意见,并将征求到的意见如实向教职工反馈。教职工个人也要主动征求多方意见,学校领导更要以普通教师的身份带头征求有关方面的意见。四是开展谈心活动。领导与教职工之间,教职工与教职工之间要广泛开展谈心活动,诚恳听取意见。学校领导要带头与教职工谈心,特别要主动与自己有不同意见的教师交谈、交心、交朋友。五是撰写自评材料。在查找存在问题,进行自我反思的基础上,每位教职工对照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撰写自评材料,找准存在的问题,分析存在问题的原因,明确整改问题的措施。六是组织民主评议。召开民主评议会,组织教职工交流自评材料,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进行民主评议。教职工根据民主评议情况修改自评材料。七是提出评议意见。召开学校行政会议,根据民主评议情况、征求到的意见和教职工的一贯表现,以书面形式对每一位教职工提出评议意见。八是反馈评议意见。学校要将评议意见反馈给教职工本人,指出存在的问题,明确今后努力的方向。对违反师德规范的教职工要进行批评教育,帮助他们提高认识,改正错误。

(三)强化措施,狠抓落实。

1.认真对照检查。在一定意义上讲,学习教育阶段就是战前动员和扫清,对照检查就是“攻坚”,整改建制就是巩固扩大战果。思想问题都躲在暗处、藏在深处。通常情况看,找别人的问题易,找自己的问题难;找一般化的问题易,找深层次的问题难;找下级的问题易,找上级的问题难。因此,全市教育系统广大教育工作者和教师必须按照市教育局提出的“七查七看”的要求,打好对照检查自我教育这场“攻坚战”。一是“自己找”。查找问题首先从自我对照检查做起,要正视思想上、工作上的突出问题,大胆进行自我“曝光”和自我剖析。特别要抓住社会和群众意见最多、反映最强烈、最不满意的问题进行深刻反思,真正做到触及思想、触及观念。要坚持“三个深入”搞好自我检查:从单位存在的共性问题,向本单位、本岗位具体问题深入;从问题的表现,向其危害分析深入;从工作作风,向挖掘思想根源深入。二是“同事帮”。同事之间能否正确有效地开展帮助,是一个单位、学校风气是否正、氛围是否好的重要表现。要做到“三要三不”:要从对事业对同志负责的角度出发,敞开心扉,不搞“好人主义”、“一团和气”;要针对工作和思想实际,触及实质,不泛泛而谈、蜻蜓点水;要从大处着眼,不纠缠细枝末节、搞无原则纠纷。三是“领导点”。各单位、各级各类学校负责人要根据了解掌握的情况,对单位、学校和个人存在的问题,通过一定的形式进行点拨和启发,帮助其更好地查找和解决问题。既要点工作上的问题,又要点思想上的问题;既要点单位、学校的问题,又要点个人的问题;既要点一般化的问题,又要点深层次的问题。四是“群众提”。要广泛听取基层群众和服务对象的意见,做到“三要”。一是渠道要多。通过开通网络信箱、公布公开电话、设置意见箱、发放意见表、召开座谈会等多种渠道征求意见。二是范围要广。征求意见对象要覆盖我们所服务的各类单位和人群代表,包括下级教育部门、直属单位、各级各类学校以及学生和家长代表等。三是态度要真。一定要态度诚恳、洗耳恭听,以真心换真言,决不搞哗众取宠、形式主义。

2.狠抓督促指导。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及所属单位、各级各类学校要主动接受各级师德师风教育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和指导督查组的指导和督查。各级师德师风教育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要认真履行职责,全面掌握师德师风教育活动的工作进展情况,及时发现问题,提出工作建议。各级指导督查组要督促各单位、学校和广大教育工作者及教师认真查找突出问题,对问题找得不准或不切合实际的要帮助查找;要坚持群众路线,开门搞教育,接受群众监督;要督促各单位、学校认真开展分析评议,提高查找问题的针对性和解决问题的实效性。市、县区教育局要加强局机关和所属事业单位的督促检查,及时掌握每个教育机关干部查找问题的情况,切实搞好帮助指导。

(四)加强领导,务求实效。

1.加大领导力度。全市各级师德师风教育活动领导小组要加强对师德师风教育活动的领导和指导。全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及所属单位、各级各类学校主要负责同志是本单位、本学校查找问题的“第一责任人”,要亲自抓,负总责,切实加强对师德师风教育活动的组织领导,不折不扣地完成好每一个“规定动作”,确保对照检查自我教育阶段各项工作顺利推进。全市教育系统领导干部要充分发挥榜样示范作用,做到带头进行学习,带头征求意见,带头查找问题,带头深刻剖析,带头边查边改,以实际行动为本单位、学校干部和教职工做出表率。

2.加强分类指导。要针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及所属单位、各级各类学校领导班子、各教研组(年级组)、各岗位的不同特点,针对教育工作者和教师的不同要求,突出对查找问题的分类指导。既要抓重点问题的查找,又要抓面上问题的查找;既要抓班子问题的查找,又要教研组(年级组)问题的查找,还要抓教育工作者和教师问题的查找。各级师德师风教育活动领导小组成员要坚持深入责任部门和学校,加强督促指导,帮助责任部门和学校把突出问题找准抓住,把产生问题的根源分析透彻。各级领导小组办公室要进一步加强对查找问题阶段工作的统筹协调,及时研究解决活动中的重要问题。

实习教师意见篇8

一、规范化培训模式的内涵

规范化培训是建立在集中培训、自主研修和“带教指导”的基础上并对其进行有效整合的情况下进行的目标导向、任务驱动的可操作、可测评的一年期见习培训。

规范化的“培训需求分析是培训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它既是确定培训目标、设计培训课程和实施方案的前提,又是进行培训效果评估的基础”[3]。在整个规范化培训实施过程中,培训单位根据见习教师的特点,结合教师成长规律和需求分析开发针对性较强的培训课程。特别是“带教指导”研修,带教教师根据见习教师特点制订的带教计划可谓是“因师施带”,在一年期的见习培训过程中根据见习教师的教学和管理行为的变化随时调整带教计划,杜绝了培训计划的程式化。

见习教师规范化培训课程内容主要由“职业感悟与师德修炼、课堂亲历与教学实践、班级管理与德育体验、专业发展规划与教育科研”四大模块构成,由18个具体的“培训要点”组成。培训要求以经历这18个要点且完成这18个要点规定的任务为主,亲历过程或结果评定均体现在见习培训手册上,作为一年见习期培训考核和入职注册的主要依据。培训形式主要采用集中培训、自主研修与带教指导相结合的研修模式。集中培训主要偏重师德教育、教育理论教育以及职业认同引导教育;自主研修主要是见习教师在带教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教育理论书籍、科任教材以及教育管理相关书籍的研读;带教指导主要任务是使见习教师在优秀的教育教学团队带教过程中,能够较快地正确认识与适应教师角色,形成良好的教育教学行为规范,强化教育教学实践能力。整个见习期的培训由具备培训资质的教师进修学校、见习教师聘任学校和结对学校三方共同完成。

四大培训模块,18个培训要点使得培训单位在实施培训过程中有着更为明确的目标指引,实现了培训过程有“抓手”,实施过程有“规范”,培训结果有实效的新任见习教师规范化培训的目标,规范化操作培训流程更明确。

二、规范化培训实施的新突破

规范化培训实施有效地解决了集中培训、自主研修与带教指导三个培训方面存在的“各自为政”、培训内容重复的局面,实现了三方研修重点各有突出,相互补充,推进提升良性的见习教师培训格局。见习教师规范化操作培训流程很好地规避了培训过程中存在的培训随意性、盲目性,确保了培训有明确“抓手”,有规范的实施过程指引。见习教师规范化培训较之以往的新教师培训实现了以下五个方面的突破。

1.目标引领,确保培训有的放矢

规范化培训有四大模块目标,培训的18个要点的亲历为实现四大模块目标提供了更为详细的可操作的微型目标引领。培训要点的微型目标也正是实现模块目标的使能目标。见习教师习得教育教学规范行为和教育管理知识,需要每一个使能目标的实现。

带教教师根据见习教师特点为其制定的研修目标规避了见习教师在教育教学和管理方面的随意性,提高了研修目标达成的实效性。例如,“结合跟班教学实际,编一个单元的学生课堂或者家庭作业,并写出理由”。这些详细的可操作、可测量的培训目标,规范了培训指向性。

2.任务驱动,确保培训稳步推进

培训必须源于真实的体验才会有更为深刻的认识,任何的“言传”指导作用都很难赶上一次亲历的效果。任务驱动的培训模式贯穿自我研修和带教指导的整个培训过程。在规范化培训过程中,每一个培训要点的实现都可以与见习教师的真实亲历相结合,那么目标性和教学情境也就同时具备在见习教师的专业发展过程中,使得见习教师在带教教师分配的真实任务中进行探索学习,极大地激发见习教师的求知欲和成就感。

规范化培训过程中,每一项任务的完成是相互联系的,在一年的见习期内,带教计划和见习计划稳步推进了规范化培训。18个培训要点的逐步亲历和达标,为见习教师适应并逐步胜任课堂教学和管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例如模块三“班级管理与德育体验”中三个培训要点:

(1)在带教教师指导下策划并主持一次主题班会。

(2)就某个主题召开一次学生座谈会,就某位学生的某个问题作一次家访。

(3)在带教教师指导下写一份班级情况分析和两位学生个案分析。

见习教师根据这样的培训要点进行模块培训的拓展,可以更好地做好班级管理和德育体验,稳步推进个人学习,掌握班级管理与德育体验要点。

3.过程记录,确保培训反思提升

为确保培训过程的完整性,调整带教计划的针对性,使得带教教师对见习教师的评价更为客观,统一印制了《带教教师记录册》;为了使得见习教师反思更具有针对性,统一印制了《见习教师规范化培训记录册》。记录册按照培训要点进行设计,真正做到了培训要点与记录册的相互对应。记录册不仅为见习教师和带教教师提供了反思的材料,也在一定程度上对带教教师和见习教师实施培训项目进行规范引导。

4.搀扶带教,确保培训理念浸润

“教师所缺的和所需要的不是纯理论方面的知识,而是实践性知识,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是教师专业知识结构的主要构成要素,是教师专业成长与成熟的重要因素。[4]”搀扶式的带教指导则确保了培训过程中实践性知识和理论性知识的建构和发展。

见习教师的带教指导主要集中在带教指导过程中,“由见习教师的聘任学校和结对学校具体负责开展学科教学技能指导和班主任工作指导等活动。见习教师的聘任学校和结对学校要加强对带教教师和见习教师的管理,关心带教教师和见习教师的工作和生活,创设良好的带教、学习环境,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从以上内容可以看出,带教指导的项目是多方面的,多方面搀扶式的带教指导使得见习教师的成长更有保障,也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见习教师对培训理念的认同。

5.跟岗研修,确保培训规范创新

跟岗研修是“在真实的现场环境中,细致观察‘带教导师’的日常教学行为和教研科研行为,并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动性,把‘听、看、问、议、思、写’等自主学习行为整合为一体,以深刻感受与领悟‘带教导师’的学科教学和教研科研理念、策略和行为等的培训方式”[5]。这种跟岗可以为见习教师提供真实现场环境的示范学习。

规范化培训在自主研修和带教指导时,在“课堂亲历与教学实践”模块中要求“除平时随班观课外,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观摩10节课,写出观课报告;点评3节其他教师的课,写出评课报告”。这种跟岗研修以及跟岗反思对见习教师习得教育教学行为和教育管理规范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见习教师在跟岗研修的同时不仅对习得的规范进行借鉴吸收和创新,真正实现学有所获,还可以从带教教师那里了解课堂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跟岗研修确保了培训项目优效实施,也为新任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规范—模范—创新”的科学成长路径。

见习教师不但对带教教师进行跟岗研修,带教教师还跟踪研究见习教师,进行“跟生研导”。“带教教师的带教活动每学期不少于20次,其中学科教学技能指导不少于15次,班主任工作指导不少于5次。”这种“跟生研导”不仅可以实现全方面的指导,还可以让带教教师反思带教指导以及自我的教学行为,实现指导的同时提升自我,也是促进带教教师提升研究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

三、对规范化培训考核的相关思考

“见习教师的规范化培训考核由市(县)教师进修学校、见习教师聘任学校和结对学校具体实施。坚持过程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并重,以理念更新、问题解决和行为改进为考核重点。见习记录册将作为考核的重要依据。”这种考核规定从培训的全程性着手,带教教师对见习教师的评价将直接影响着见习教师的考核结果。见习记录册上的研修项目也为考核提供了可以操作实施的指导,整个研修的考核以“听评课、备课、编写教案、课件制作、上课、课后反思、作业批改等学科教学技能指导项目和班主任工作计划的制订、班集体建设、学生干部培养、家访、主题班会、主题活动等班主任工作指导项目”为主,这些项目在记录册上都有明确记载,真正做到了考核目标明确可测量。考核目标明确可测是实施规范化培训有效的保障。

由于培训时间跨度大,培训的过程监控必须加强,没有规范的过程监控整个培训都会流于形式,培训效果也必将大打折扣,过程监控应是每一个实施见习教师规范化培训的单位切实加强的方面。

综上所述,见习教师规范化培训不仅仅是简单的见习教师岗位适应性培训,更是对见习教师专业发展的长期规划培训。规范化培训目标明确,实施有抓手,项目可操作、可测量,其培训课程设置、研修方式也为在职教师进行有效的岗位研修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本文为安徽省蚌埠市2011年度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与专业发展研究”(课题编号201119)研究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王健.自化化人:呼唤专业化的教师培训[J].中国教师,2010(7).

[2]张恰.论基于实践-反思取向的教师培训教材设计模式[J].教师教育研究,2010(6).

[3]卢荷,谢贤智.搭建平台式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的实践与思考[J].继续教育研究,2009(2).

[4]徐巧英.帮助与建构:教师培训的真正意义[J].中国教师,2010(8).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