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中俄文学论文8篇

时间:2022-06-02 01:36:53

中俄文学论文

中俄文学论文篇1

2.把就业指导纳入社会化管理.促进就业指导的市场化和社会化。目前我国大多高校无论师资配备、设施设备、经费投入,还是就业指导模式、理论研究都比较薄弱。据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的陆士桢教授与韩国明知大学青少年研究所合作对北京市大学生的调查:在“你对自己想从事的职业了解吗?”和“你通过什么方式知道自己的特长?”的问题调查中,“有49.8%的大学生对自己所选择的职业缺乏了解。”而后者“有80%多的大学生知道自己特长是通过自己判断和周围的人说的,真正通过科学测试的只占3.43%。”在“如果想接受有关前途(就业升学)的辅导,谁最适合?”的调查中,“大学生首选社会上服务机构人员”。面对这种现状,笔者建议高校实施开放办学,像俄罗斯那样引入社会资源参与就业指导,允许社会上资质较高的职业介绍机构和受过专门培训的职业指导师投身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实现社会化和市场化运作。但政府要对社会上这些指导机构和人员加强监管,防止出现违规、违法的行为。

3.高校就业指导要“前移”,由毕业班向低年级辐射,把职业生涯教育贯穿大学生活的始终。我国大多高校对大学生进行“职业规划”、“职业定位”、“生涯设计”等就业辅导目前做得很不到位。每个阶段都有一定的特征和职业发展任务,如果前一阶段职业发展任务不能很好地完成,就会影响后一阶段,导致职业选择时发生障碍。因此从职业发展的角度讲,大学的就业指导既要“前移”与中学就业指导相衔接,又要延伸连接大学后的“生涯辅导”。所以现阶段高校的就业指导要渗透到学校的教育活动中,列入学校的教学计划、培养目标和学生的发展规划中,并具有与课程同等的地位,使大学生从一入学起就受到较为系统规范的就业教育。

4.高校要建立和完善促进就业的服务体系和长效机制。完善的就业服务体系和长效机制是毕业生顺利就业的重要保障。这包括建立校、院(系)专门的就业服务机构,为促进就业提供组织保证;要建立和完善就业服务运行的灵活机制,一切围绕大学生就业服务;要建立和完善各项促进就业的制度,确保经费、场所、设施设备和人员到位;要加强就业指导队伍建设,把就业指导师资建设纳入学校的整体师资规划中,从而为促进就业提供人才保证。

5.国家要完善就业政策与指导。各地要加强对学生就业工作的组织领导,将学生就业纳入当地就业总体规划,统筹安排,确定目标任务,实行目标责任制,加强工作考核和督查。各有关部门要切实发挥职能,落实工作责任。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牵头制定和实施学生离校后的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财政部门要根据学生就业形势和实际需要,统筹安排资金用于促进学生就业。其他有关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加强协调配合,共同推进工作。要大力开展学生就业工作宣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成才观,形成全社会共同促进学生多渠道就业的良好舆论环境。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要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切实有效的政策措施,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千方百计促进学生就业。

中俄文学论文篇2

>> 德国博士培养和学位论文管理对我国的启示 硕士学位论文对中国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的选题研究 对美术专业学位论文的思考 俄、韩对日领土争端的舆论引导对中国的启示① 不应忘却的精神资源――俄苏文学对中国新时期文学的影响 美、德、俄、印民众眼中的中国国家形象问卷调查分析(上) 美、德、俄、印民众眼中的中国国家形象问卷调查分析(下) 基于合作储存理念的我国学位论文资源整合探索 印俄关系的历史、现状及对我国的影响 浅析苏联(俄)对新中国经济建设的影响 俄日两国国防科技工业发展模式比较及对中国的启示 微内容对移动学习资源建设的启示 网络视频公开课对中国地质图书馆视频资源建设的启示 “JALIS博硕士学位论文数据库”的建设实践 博士学位论文双盲评审信息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建设中的思考 学位论文的材料收集及整理 撰写学位论文的几点体会 浅析学位论文的目录系统 对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硕士学位论文引文的统计与分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6] 贺德方,周杰. 国家学位论文资源管理现状及其对策研究[J]. 情报学报, 2006, 25(5): 531-539.

[7] 中国国家图书馆学位论文数据库[DB/OL].[2015-04-27].http:///home/index.trs?channelid=3.

[8] 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DB/OL].[2015-04-27].http://.cn/Thesis.aspx.

[9] 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数据库[DB/OL].[2015-04-27].http:///kns/brief/result.aspx?dbprefix=CDMD.

[10] CALIS高校学位论文数据库[DB/OL].[2015-04-27].http:///.

[11] Open DOAR, The Directory of Open Access Repositories[EB/OL].[2015-04-27].http://.

[12] N.K. Sheeja. The Development of an Indian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Repository: An Overview [J]. JOURNAL OF ACADEMIC LIBRARIANSHIP,2011,37(6):546 -547.

[13] shodhganga a reservoir of indian theses[DB/OL].[2015-04-27].http://shodhganga.inflibnet.ac.in/.

[14] The Russian State Library, Causes and Aims of Creation of DDL RSL[EB/OL].[2015-04-27].http://diss.rsl.ru/?menu=aboutus/48/.

[15] 贺延辉. 俄罗斯国家图书馆博士论文数字图书馆的建设与服务[J]. 图书与情报,2012(4):26-32.

[16] Digital Library:Dissertations[DB/OL].[2015-04-27].http://diss.rsl.ru/.

[17] 吴开华. 我国数字图书馆标准规范建设:学位论文描述元数据规范[R].北京:科技部,2004.

中俄文学论文篇3

(西北民族大学 外国语学院,甘肃 兰州 730030)

摘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的组成部分。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二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学习俄语是为了掌握一种交际工具,学习俄语的过程其实就是跨文化、跨国度的语言交际过程。为了减少和避免由于中俄文化差异对交际效果造成的影响,在俄语教学过程中应该加强对文化知识的导入。本文拟对语言、文化的概念进行表述,进而借助语言与文化的关系阐述在俄语教学过程中加强文化导入的意义。

关键词 :俄语教学;文化渗入;意义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5)03-0268-02

随着中俄两国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两国之间的文化差异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就俄语教学而言,单纯的语言教学已经不能满足跨文化交际的需要。美国人类学家海姆斯认为:仅仅学习某种语言是不够的,还必须学习怎样使用语言,即必须掌握用信息和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必须懂得什么时候使用何种语体和语言,怎样以适当的方式表示客气(或不客气)、友好(或不友好)等等。也就是说,外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在交际过程中能够正确、有效地利用所学语言的社会运用规则的知识,使交际得以顺利完成。

对于以俄语为专业的零起点的学生来说,在俄语教学过程中适时、适当地渗入一些俄罗斯国情文化背景知识,既可以帮助学生克服畏难情绪,提高学生们学习俄语的兴趣,也可以调动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

本文将在对语言与文化的概念、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论述的基础上阐述俄语教学过程中文化渗入的意义。

一、语言、文化的概念

谈到外语教学过程中的文化教学,必须先弄清楚语言与文化的概念。

(一)语言

对于语言,人们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阐述。美国社会语言学家萨丕尔对语言做了高度概括的定义:“语言是一种用以表达思想和感情的语音符号系统。作为人类特有的符号系统,语言是人类的思维工具,也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人们用语言进行交际的同时,语言也存储了前人的劳动和生活经验,记录着民族的历史,反映着民族的思维方式,透视出民族的文化心态。”与此相同,Brooks认为:“语言是一个由语音、语法和词汇构成的符号系统,这个系统是由符号与符号之间的关系(句法)、符号与其所指的关系(语义)和符号与使用者之间的关系(语用)组成的。但语言并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必须与社会文化联系起来。”所以,从社会语言学家的角度来看,语言是民族文化的表现和承载形式,社会文化的发展是语言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语言习得理论认为:语言作为一种认识世界的工具,反映了语言认知世界的方法,同时也反映了该民族历史、文化发展的轨迹,集中体现着文化传统、价值取向等文化信息。

综合以上各观点,可以将语言定义为:语言是人类特有的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是人们交流思想的中介,也是人们认识世界、描写世界的工具,同时,语言又是一种社会现象,随着社会的产生而产生、发展而发展。从结构特征来看,语言是符号系统,它是一个由音位、语素、词、词组、句子、篇章等构成的层级系统。从功能特征来看,语言又是人们进行思维和交流的工具。

(二)文化

文化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语言学家认为:“文化是指人们在社会历史事件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认为,文化是指“一个社会所具有的独特的信仰、习惯、制度、目标和技术的总模式”。如:英国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1871年出版的《原始文化》一书中,首次把文化作为一个中心概念提了出来,他认为“文化是一种复杂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其余社会上习得的能力和习惯”。综合以上观点,可以认为“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三个方面”。

任何一个国家都是建立在本国历史、地理、社会结构等多种因素上的。因此,不同国家、民族由于地域、环境、政治、经济制度、风俗习惯、行为模式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文化。即: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是民族差异的标志。

二、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从语言与文化的概念可以看出,尽管语言是一个人们进行思维和交流的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但是它随着社会产生而产生、发展而发展。所以,它也是文化范畴的一部分。语言是一个民族文化的表现和载体,不了解这一点就无法学好语言和所学语言国的文化。

语言与文化的之间的关系,一方面,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文化要依赖语言进行保存、传播和继承;另一方面,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属于文化范畴,是社会文化的一个方面,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某个民族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风俗、制度等文化侧面。即一个民族的语言表现形式要受到以上各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所以说,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就是二者相辅相成,相互制约。

三、俄语教学过程中文化渗入的意义

语言既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的结晶。文化制约着语言形式的发展,它不断将自己的精髓注入到语言之中,成为语言的文化内涵和语言表现的基本内容。语言教学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含义。因此,语言离不开文化、文化也离不开语言的共识越来越受到外语教学者们的重视。

传统的俄语教学往往偏重语音、词汇、语法等基础知识的传授和听、说、读、写等基本技能的训练,而对于特定的文化内涵往往一代而过,或由于各种原因而忽略不讲。所以,经常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很多学生尽管掌握了大量的词汇,语法规则也十分清楚,但是仍然无法令人满意地理解并参与到俄语的言语交际活动中。在交际时往往语不达意或话不得体,从而造成难堪,甚至引起对方的误解,这往往是文化和交际知识的欠缺引起的语用失误和交际不当。

对于现在的大学生来说,他们从小学就开始接受英语教育,观看英语电影,学唱英文歌曲,对于英美国家了解较多,而对于讲俄语的前苏联国家和俄罗斯的了解甚少,甚至也没有兴趣了解。所以,如果整天对这些零起点的俄语专业的学生讲授名词变格、动词变位等枯燥的知识,进行机械的训练,学生只能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加上俄语语法本身就很难懂,这很容易让学生产生畏难情绪,甚至丧失学习的信心。因此,在俄语教学中,除了讲授语言知识、培养语言技能外,还要适当地进行文化背景知识的渗入和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重视汉俄文化的差异性。

每个国家的民族语言中都有大量的、只为该民族语言所特有的、带有特定社会历史色彩的现象。俄罗斯国家疆域辽阔、历史悠久,俄罗斯民族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也很多。在传统的俄语教学过程中将语言知识的传授与文化知识的渗透相结合,有以下三个意义:

(一)扩大知识面,增加词汇量

俄语教学过程中适时、适当地渗入文化背景知识的讲授,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比如,在讲到“праздники”的专题的时候,除了讲解课文上的“Новый год”,如果能将俄罗斯国家法定的、传统的、民间的、宗教的节日加以导入和讲解,可以帮助学生们加深对俄罗斯国家节日的了解,既增加了学生的词汇量,也扩大了学生们的知识面。

(二)克服畏难情绪,提高学习兴趣

俄语语法难度大,上课课时少。对于零起点的俄语专业的学生来说,名词变格、动词变位完全是一个陌生的概念,如果整天让学生面对这些枯燥的语法知识和语法规则,学生势必会产生畏难情绪,时间长了就会丧失信心。但是,如果在教学过程中适时、适当地渗入一些文化教学,一方面,可以调动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可以提高学生们学习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带着兴趣学习,肯定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三)消除交际障碍,提高交际能力

文化和交际知识的欠缺,有可能引起语用失误和交际不当。由于中俄两国在文化背景、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思维方式等方面的不同,两种语言之间也存在着极大的差异。因此,在传授语言技能的同时渗入文化背景知识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俄罗斯的文化以及俄汉语之间存在的差异,有助于学生消除文化盲点,掌握语言教学中最本质的东西,进而能消除交际障碍,得体地进行交际和沟通。

众所周知,语言只是人们进行交际的一种工具。学习俄语并不只是为了学习语言本身,而是为了在工作中运用它,使它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发挥作用。所以,作为俄语教师,不仅要帮助学生学会俄语,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中俄文化差异意识,帮助学生掌握俄语中所蕴含的文化知识,提高学生利用俄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胡文仲.文化与交际[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2〕申小龙.语言的文化阐释[M].知识出版社,1992.

〔3〕苑文静.浅谈大学俄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J].教学研究,2011(8).

〔4〕雷阿勇.“龙”与“Dragon”:外语教育中的文化障碍及消解策略[J].2011(2).

〔5〕吴国华.外语教学中的文化干扰问题[J].黑龙江大学学报(外语学刊),1990(3).

〔6〕薛秀晶.俄罗斯文化与俄语教学[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09(2).

〔7〕张利明.浅谈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J].黑河学刊,2011(4).

〔8〕黄青华.论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渗透和跨文化加急能力的培养[J].新疆石油教育学院学报,2010(2).

〔9〕赵颖.俄语专业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培养[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9).

中俄文学论文篇4

关键词:俄语教学 移情 文化移情

外语教学是由多种要素彼此关联而构成的复杂系统,外语教学既涉及语言又涉及文化。著名的语言学家古德诺夫在《文化人类学与语言学》中说:一个社会的语言是该社会的文化的一个方面。不同的语言要素反映着不间的文化属性,寓示着不同的民族文化心理和不同的文化世界。因此,孤立地就语言来研究语言,不了解语言中蕴含着的社会文化,是无法真正掌握语言的。学习一门语言必须同时结合社会文化以及国情知识。

一、文化移情能力与跨文化意识的定义及价值

文化移情能力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系统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和核心内容,是直接影响跨文化交际质量、效果和进程的关键因素。Ruben指出,有效交际中的移情能力的含义是尽量设身处地,将心比心,站在别人的立场去思想、去体验、去表达感情。文化移情能力决定了交际者能否摆脱自身文化积淀所形成的思维定势的影响,从而自觉地避免因文化差异引起的文化冲突,保证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跨文化意识的有无或程度的强弱直接影响交际质量,同时也是衡量一个交际者能否成功地实现跨文化交际目的重要准绳之一。所以在俄语教学中,应十分注重学生的文化移情能力的培养。

二、文化移情能力培养的主要途径和方法

俄语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语言的学习掌握程度,同时必须注重学生对俄罗斯文化的了解和熟知程度。

1.教师课堂上讲授相关文化知识。教师应在课程中穿插文化知识,尤其是中俄文化的差异,使学生真正沉浸其中以感受他国文化。比如中俄见面打招呼的方式有所不同。我国通常在称呼上加上官职、辈分等以表示尊重,例如:“王老师,您有时间吗?”“张阿姨,等等我!”可是在俄罗斯则恰恰相反,他们认为直呼其姓名才是表示对对方的尊敬。如:“Сергей Нванович,вы сходите на следуюшийостановке?”“Маша,чем ты болела?”

2.引导学生进行中俄文化对比。不难发现中俄两国文化中有很多的异同之处,如汉语中“落汤鸡”形容人浑身湿透,像掉在水里的鸡一样,而在俄语中“Мокрая курица”却用来表示“意志薄弱、优柔寡断的人”。Бык(公牛)以其强壮的体魄赢得俄汉两个民族的青睐。在两种语言中也反映出它的异同。相同之处:Здоров,как бык(像牛一样强壮)。但是,俄语中“бык和бычок”作为不对应词用于转义时就充分体现了俄汉民族的文化差异。例如,俄语中有句成语“сказка про белого бычка”,这个成语源于俄罗斯一个童话中的“докучливый белый бычок”,故事是讲一群孩子总是没完没了地纠缠大人给他们讲故事,于是,总重复一句话:“сказатъ ли тебе про белого бычка”。从此该成语在用于转义时就用来表示“车轱辘话”的意思。

3.进行文化专题讲座。文化专题讲座指在对比学生的语言文化与目的语文化差异的基础上,选出目的语文化中较为突出的文化特征,定期、限时、有的放矢结合某一章节进行一次或系列性的讲座。

4.在条件允许下,定期举办国际学术访问交流,互访等活动。学生在国外期间,与俄罗斯人一起生活,是最直接地接触俄罗斯文化的方式。通过与俄罗斯人的交往接触,激发学生强烈地沟通欲望,使其更加快乐地去感受异国的文化,从而达到跨文化交际的成功。

三、结语

虽然文化移情在跨文化交际中起着关键作用,但是培养文化移情能力是一个长期的任务,是一个长期的心理认同的过程。教师应正确引导学生客观辩证地对待文化差异,在坚持和弘扬本族文化的同时,适度文化移情,理解和尊重文化之间的差异,在求同存异中适度培养自己的文化移情能力,使自己成为跨文化交际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陈二春 袁志明 文化移情能力与跨文化意识研究.四川外国语学报,2008,05。

[2]高永晨 文化移情与文化沟通.苏州教育学院学报,1992,12。

[3]葛艳 外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及“跨文化意识”的培养.社会科学教学,2011,07。

[4]单永新 王世军 浅谈中俄文化差异与俄语教学.松辽学刊,2001,12。

[5]王淑杰 语言学习中的中俄文化差异.边疆经济与文化,2009,03。

中俄文学论文篇5

关键词:黑河市;俄罗斯;文化

中图分类号:G125;G151.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0961(2013)02-0046-03

近年来,中俄区域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在中俄文化交流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正因如此,黑河积极利用地缘优势,努力扮演对俄文化交流“桥头堡”角色。

一、黑河与俄罗斯文化交流现状

(一)以“中俄文化大集”为平台,官方对俄文化交流进入常态化、规范化

“中俄文化大集”是经中国文化部和黑龙江省政府批准并予以大力支持的对外文化创新项目,是中俄两国之间区域性、规模性、综合性的文化贸易集市和文化交流活动,是进一步拓展黑龙江省与俄罗斯文化贸易、文化交流渠道的积极探索和实践。“中俄文化大集”自2010年诞生,每年都在黑河市举办。黑河市牢牢地把握住时机,以“中俄文化大集”为平台,充分发挥独特的地缘和欧亚文化融合的文化特色优势,重新思考对俄文化交流新战略。2011年,黑河市文化局与俄罗斯布拉戈维申斯克市文化局举行工作会谈,实现了双方开展文化交流与合作的首次工作对接,并就建立定期合作与交流机制、更新合作方式达成共识,从而使黑河官方对俄文化交流由过去的临时性、阶段性过渡到现在的常态化、规范化。

(二)以黑河龙江国际文化展览有限公司的成立为契机。民间对俄文化交流实现跨越升级

在多年的对俄文化交流中,黑河始终走的是官方主导,忽视或较少重视民间对俄文化交流。然而,在实践中,民间交往在对俄文化交流中的作用越来越突显。近年来,黑河市政府逐渐意识到民间对俄文化交流的重要性。2011年,在市政府的支持下,黑河围绕俄罗斯艺术品市场,依托展览馆,以展促销,利用黑河博物馆建设中俄艺术陈列馆,成立了中国首家中俄艺术品展览企业黑河龙江国际文化展览有限公司,大力开展中俄文化及艺术品的交流、研究、收藏、展示、教育、营销、拍卖等业务。该公司的成立,标志着黑河民间对俄文化交流摆脱了单兵作战,实现了跨越性升级,形成了与官方对俄文化交流并重发展的格局。

(三)以黑河学院为龙头,在对俄教育交流领域确立了“桥头堡”和“枢纽站”地位

教育是黑河对俄文化交流的重要领域。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末,黑河市教育机构就与俄罗斯教育机构达成了合作协议。黑河市本着教育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理念,找准双边教育的结合点和突破点,实现了从高等教育到幼儿教育的全方位、宽领域、深层次的交流与合作,形成了对俄教育交流合作的新格局。其中,以黑河学院为代表的对俄高等教育交流合作起到了龙头表率作用。近年来,黑河学院坚持走与俄合作办学战略之路,除了与俄方高校互派学生、互聘专家、联合培养本硕学生外,还通过共建研究基地、合作编写教材、组建联合研究团队、联办学刊、联办学术研讨会等形式,搭建中俄科研合作平台,引领国际学术交流。2007年经教育部批准,黑河学院与俄罗斯布拉戈维申斯克国立师范大学共建俄罗斯第三个孔子学院,大力推进汉语和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2009年6月,部级中俄大学生交流基地和俄语中心经教育部批准落户黑河学院;同年9月,学院与中国留学生服务中心共建我国第一个赴俄留学培训基地。依托国际级的交流平台,学院在中俄“国家年”、“语言年”活动期间,积极组织“全国对俄交流工作干部培训”、“中俄大学生艺术节”、“中俄教育友好周”、“俄罗斯语言文化周”、“黑河学院·远东高校田径运动会”、“中俄大学生科技创新大赛”、“携手青春共享阳光”国际青年联谊会、“同一片蓝天同一个梦想”中俄青少年联谊活动等高层次、大规模活动百余项,确立了对俄教育交流的“桥头堡”和“枢纽站”的地位。

二、黑河与俄罗斯文化交流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近年来黑河与俄罗斯文化交流取得了显著成绩,形成了良性发展态势,但仍存在明显须解决的问题。

(一)黑河对俄文化交流仍处于实践与探索中,没有上升到理论层面

从黑河对俄文化交流的实践看,无论是官方组织的对俄文化交流,还是民间自发的对俄文化交流,或者是政府行为,或者是个人行为,经常带有随意性,仍处于实践与探索中,还没有上升到理论层面。关于黑河开展对俄文化交流的现实意义、以何种形式与俄罗斯开展文化交流、在哪些领域重点进行文化交流、如何定位黑河与俄罗斯的文化交流、黑河与俄罗斯文化交流的制约因素、黑河是否应制定年度或长短期对俄文化交流发展战略、黑河对俄文化交流是否应和如何提升为省或国家战略等理论问题,至今没有给予深入探讨。只有这些理论问题得到统一认识,才能指导黑河对俄文化交流实践健康有序发展。因此,黑河必须把对俄文化交流提升到理论高度。

(二)黑河对俄文化交流的领域广泛,但发展不均衡。一些领域发展非常薄弱

众所周知,黑河与俄罗斯已实现了包括音乐、体育、美术、舞蹈、学术研究、图书馆、饮食、旅游、博物馆、陈列馆、展览馆、教育、个人收藏品、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文化领域很多方面的交流合作。尽管黑河与俄罗斯进行了诸多领域的文化交流,但各个领域的交流并不是均衡发展的,有的领域发展比较完善、成熟,并得到优先和重点发展。如教育领域,如前文所述,教育交流历史跨度时间长,交流层次涉及从幼儿教育到高等教育,交流领域宽广、成为黑河对俄文化交流的排头兵和重头戏。与此同时,有的领域发展又非常薄弱,如对俄学术研究。黑河地处中俄合作最前沿,市内有高等学府,出于对俄合作实践的需要,黑河的俄罗斯问题研究理应有很大起色,但从实际情况来看,仍处于刚刚起步阶段,急需加大研究力度。又如图书交流,通常情况下,购买俄文图书资料要通过北京的国际图书公司来操作,并且承担着高额的费用,而对黑河来说却是例外,它可以通过布拉戈维申斯克市的俄罗斯人购买,然后带到黑河市。近些年来,黑河正是通过这种手段与俄罗斯进行图书交流,取得了初步成效,但还远远不够。

三、加快推进黑河与俄罗斯文化交流的对策建议

为了加快推进黑河与俄罗斯的文化交流工作,针对存在的上述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对策建议,仅供参考。

(一)创办高峰发展论坛,把黑河打造成中俄文化交流的学术高地

如上文所述,黑河对俄文化交流应从实践层面上升到理论层面,然后重新指导实践。然而,摆在当下的问题是如何操作。笔者认为,行之有效的方式之一就是创办高峰发展论坛,通过与学界、政界、商界的交流达到上述目的。今天的黑河已具备了创办高峰发展论坛的条件。哈尔滨经济贸易洽谈会模式为黑河提供了范例。为了促进东北地区对外经贸合作健康发展,洽谈会创办了高峰发展论坛,即从最初的中俄区域合作发展论坛到今天的东北亚区域合作发展论坛。从2010年起,每年一度的部级“中俄文化大集”都在黑河市举办。黑河应利用这个优势条件,在“中俄文化大集”内创办高峰发展论坛,即“中俄文化交流与合作发展”论坛,邀请学界、政界、商界代表共商中俄文化交流与合作发展对策。为了突出黑河的地位和提升黑河的对俄文化交流与合作层次,在发展论坛内专门设立“黑河与俄罗斯文化交流合作分论坛”。创办高峰发展论坛还面临一个组织问题,从哈洽会创办论坛的实践看,论坛应交由具有一定对俄研究实力和承办大型学术会议丰富经验的专门机构来承办,而在黑河完全具备这样条件的就是本地的唯一高等学府黑河学院。

(二)加大对俄研究力度,把黑河打造成黑龙江省对俄学术研究的重要阵地

学术研究在中俄文化交流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它既为中俄文化交流的健康发展提供理论支撑,也是我们了解、认识俄罗斯的最有效途径之一。对黑河来说,更应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笔者认为,加大对俄学术研究力度应上升为市级发展战略。黑河应整合市内学术资源,尤其是应依托高校的研究资源,成立俄罗斯研究基地或中心,设立专项资金,有规划地开展研究合作。为了进行学术交流和扩大对外影响,以研究基地或中心的名义成立俄罗斯研究会。这样,依托研究基地或中心,把黑河打造成黑龙江省对俄学术研究的重要阵地。

中俄文学论文篇6

1.俄罗斯心理语言学与俄语教学 

2.浅谈语言学对俄语学习的作用和启示

3.俄语话语语言学的形成与发展 

4.俄语学者对功能语言学的贡献  

5.俄语笑话的心理语言学分析  

6.俄语计算语言学领域本体知识库的构建 

7.俄语语料库的新发展 

8.俄语电视广告的心理语言学分析以及教学中应用 

9.高校俄语听力教学策略的心理语言学分析

10.国内俄语学界社会性别语言学研究略论

11.“多元视角下的俄语语言学研究:成就与展望”国际学术会议通知 

12.话语语言学与俄语篇章教学

13.基于语篇语言学的俄语口译研究的设想

14.俄语广告文本语言特点的心理语言学分析

15.篇章语言学与俄语语法教学 

16.神经语言学视野下的学生俄语交际能力培养途径研究

17.从心理语言学角度分析俄语词汇记忆策略

18.从认知语言学角度谈俄语词类的划分 

19.中国俄语语言学研究的新趋势、新方法——有关《现代俄语语义学研讨会》的若干思考

20.一部功力深厚的俄语语言学专著

21.认知语言学在俄语学研究中的状况 

22.俄语语言学新术语试译

23.学习话语语言学,改进俄语教学法 

24.心理语言学与外语教学——俄语教学中先例理论的应用

25.从生态语言学角度看俄语中的外来词 

26.北京外国语大学2008年硕士研究生入学模拟题(现代俄语语言学专业) 

27.俄语民间文学形象的国情语言学分析

28.俄语语言学研究 

29.对俄语视觉词语义的认知语言学研究

30.谈谈话语语言学与俄语教学

31.从工程语言学角度评价苏联科学院《俄语语法》(1980年版) 

32.从社会语言学角度看俄语中T/B式称呼语

33.二外俄语教学与对比语言学 

34.从历史比较语言学的角度来比较俄语和英语的词根

35.俄语语言学新术语试译(续) 

36.《当代俄罗斯语言学理论译库》首发寄语 

37.俄语呼语的系统功能语言学角度观察

38.俄语形容词充当后置定语的语言学分析

39.世纪末的俄国语言学 

40.从社会语言学角度看俄语在新疆 

41.俄语中伟大的卫国战争先例现象的文化语言学研究

42.俄语语言对比研究新景观 

43.《当代语言文字理论的新构想》中有关普通语言学和俄语问题的错误 

44.莫斯科语言学派百年回溯  

45.《语言学问题》1980年第二期简介——俄语在向分析语发展吗?

46.开扩语言学研究的领域——《俄语口语语法概论》评介

47.副语言学与俄语手势成语

48.构建以情优化高校专业俄语教学的策略

49.18世纪俄国语言学研究概要

50.俄语修辞学:回顾与展望  

51.国外俄语学研究点滴

52.“中国俄语语言文学学科建设与发展高层论坛暨黑龙江大学俄语学科成立75周年学术研讨会”通知

53.俄语语言个性理论的源流与发展

54.语言个性初探  

55.俄语阅读学习策略 

56.俄语成语的语义特征 

57.建构商务英语语言学过程中的几个关键性要素 

58.俄语动词性句子语义结构描写的原则 

59.篇章——对低年级中国大学生进行俄语语法教学的单位

60.浅议俄罗斯网络发展现状及其社交网络语汇特征

61.论俄语教学中语言意识的培养

62.浅谈动词性语气词

63.全球化语境中的中国俄语学

64.80年代以来的苏联俄语研究

65.语言学:21世纪展望勤于求索继往开来

66.俄语和英语“定语”的对比初探

67.论俄语复合句分类中的模糊现象  

68.奥热果夫和他的《俄语词典》

69.专业俄语精读课测试模式:研究与实践 

70.谈应用型旅游俄语教学的创新 

71.文化语言学视角下的语法探究 

72.俄语简单句的语义结构 

73.《语言经纬》评介

74.俄语口语的某些句法特点 

75.中俄语言文化中关于友谊的交际行为准则 

76.黑龙江大学俄语学科概况

77.20世纪俄语成语学研究 

78.试论俄语成语的固定性和变体性 

79.互联网与俄语语言文学研究 

80.俄语词概念意义掌握的心理过程分析

81.赵洵講语言学与方法论问题  

82.基于网络自主学习的英语语言学课程教改探索

83.论俄语口语的对立性特征  

84.论汉、英语词义的民族色彩与翻译

85.俄语词法学新术语试译 

86."Ты"还是"Вы"——论俄语第二人称呼语的特点

87.20世纪俄语语用学研究

88.大策划 大学者 大作品——《当代中国俄语名家学术文库》评介

89.俄语中表示数量含义的成语简论  

90.20世纪俄语语义学研究

91.浅谈文化语境与俄语教学

92.语言学界的一次多学科对话与交流——《当代俄罗斯语言学理论译库》结项及学术座谈会纪实

93.俄语语调姿容综合体浅议 

94.俄语功能语体定量分析中的几个核心问题

95.伴随语言手段在言语交际中的功能

96.中国的俄语教学

97.语言国情学初探

98.现代俄语与外来语  

99. 试论篇章在俄语教学提高阶段的重要性 

100.论商务英语语言学的理论体系  

101.高校专业俄语写作教学再探究 

102.浅析如何有效破解俄语学习的困境 

103.俄语中主从复合句与词组的同形现象

104.苏联俄语口语研究概述

105.俄语口语与俄语语法新现象 

106.试论俄语同义词

107.高校英语语言学教材的建设与思考

108.谈学习转移及其在俄语二外教学中的应用  

109.英语语言学的发展与研究初探 

110.1984~2013年我国英语语言学教学研究述评 

111.浅析如何有效破解俄语学习的困境 

112.浅谈高校英语语言学教学问题及对策分析 

113.管窥我国英语语言学教材的现状与英语语言学教学 

114.两种俄语音位系统之比较 

115.俄语名词格范畴语义的认知阐释 

116.俄罗斯语言学界社会性别原型研究概观

117.进取的人生与独创的才智——评维诺格拉多夫在语言学上的贡献

中俄文学论文篇7

关键词:民粹派;文学;俄国

中图分类号:I512.09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0961(2011)01-0059-03

俄国民粹派文学是19世纪后半期民粹派作家所创作的作品。这些作品主要是为了反映当时的农村境遇和民粹主义运动的实况,或者美化村社生活和劳动组合,借以提升民粹派的自我牺牲精神,其接受者也主要是具有民粹主义思想或同情民粹主义的人。

在俄国,民粹派文学从诞生之日起,便备受学术界的关注,按照俄罗斯历史分期其研究历史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苏联成立之前阶段、苏联阶段、后苏联阶段。

在民粹派文学研究的第一阶段,研究者们主要关注民粹派文学的社会思想意义、政治内涵。这是因为当时对民粹主义还没有形成一个清晰的认识,没有形成一种明确的观念。克鲁泡特金在叙述俄国文学的时候写道:“在俄罗斯小说家中有非常紧要的一派,在西欧是全然不大著名的,但或者却代表了俄罗斯文学中最典型的一部分,他们便是民众小说家。”这里,他尚未对乌斯宾斯基、卡罗宁、兹拉托夫拉茨基等人的民粹主义身份作出一个明确的界定,只是将之看做描写农民、表达民意的“民众小说家”。然而,他充分肯定了他们在文学史中的意义。持此观点的还有民粹主义者特卡乔夫。他在《现代小说沙龙中的农夫》(1879)一文中,从经济基础和社会学视角分析了民粹派小说家纳乌莫夫、扎索季姆斯基、兹拉托夫拉茨基、乌斯宾斯基等人的作品,阐释了作者所塑造形象的优点与缺陷。他尤其注意从“客观视角”和“主观视角”来阐释作品的经济原因和社会基础,认为文学批评的意义首先在此。对民粹主义进行系统、全面阐释的当属列宁,他在《我们究竟拒绝什么遗产》(1897)、《民粹派经济学家的理论错误》(1896-1899)、《论民粹主义》(1913)、《民粹派和“派别暴力”》(1914)、《论左派民粹派》(1914)等文章中批驳了民粹派的错误,尤其指出了民粹主义的虚幻性。显然,列宁对待民粹主义的态度是否定的,但他只是否定民粹主义者所持的经济和政治观点,并没有一并否定民粹派文学。正如他自己所说:“我们仅只谈到经济和政论方面的问题,在全部,遗产中只考察这些问题,而把哲学、文学、美学等等问题搁在一边。”从文学、美学的视角对民粹派文学进行评价的是普列汉诺夫,他在《格・伊・乌斯宾斯基》(1888)、《斯・卡罗宁》(1890)、《尼・伊・纳乌莫夫》(1897)等论文中对民粹派作家乌斯宾斯基、卡罗宁和纳乌莫夫等人的个人魅力和作品的优缺点进行了分析,同时也肯定了民粹派文学作为一个流派在文学史上的意义。

由此可见,苏联以前的民粹派文学研究并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研究体系,而只是着眼个别的民粹派作家,或是看重其描写对象、新的主题,或是关注其思想历程、意识形态和时代精神等因素。直到苏联时期,研究者们才开始对民粹派文学进行系统研究,重新发掘民粹派文学的价值。其一,将民粹派文学作为一种文学现象来研究,从其作者、题材、艺术特点、文学批评等方面进行了详尽阐释。如布什的《七八十年代民粹派文学特写》(1931)、奥西马科夫的《革命民粹主义诗歌》(1961)、斯帕西别科的《民粹主义作家》、戈里亚奇金娜的《民粹主义的艺术散文》、科诺瓦罗夫的《民粹派文学批评》(1978)等专著,从不同的角度,使用不同的阐释方法,对民粹派文学进行了解读。除专著以外,许多杂志还刊发了关于这一问题的一系列论文,如1960年《文学问题》第7期刊发佛赫特的《列宁民粹主义思想和民粹派文学》、1961年第2期刊发沙拉波夫的《民粹派作家的现实主义》、1965年第11期刊登莫佳绍夫的《民粹派作家》等论文,就专门讨论了民粹派文学本身的问题。其二,把民粹派文学与民粹主义运动结合起来,将研究的视野回归到民粹主义本身来进行研究。1968年,索科洛夫的专著《俄国文学与民粹主义》就俄国文学在民粹主义运动中的意义进行了阐释。1971年,列宁格勒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文学系列丛书第74期是《俄国文学与民粹主义》专题,其内容涉及文学作品、文学批评和个人传记补充等。其中包括杰尔卡奇的《普列汉诺夫与民粹派作家》、索科洛夫的《兹拉托夫拉茨基》、伊万诺夫的《斯捷普尼亚克的和1870年代俄国革命民粹主义》等著名文章。关于这一问题的论文也发表很多。这种研究突破了单纯研究文学的局限,为全面了解民粹派文学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苏联解体以后,俄罗斯许多学者从更加新颖的角度对民粹主义作家进行研究,如布里亚特国立大学教授扎捷耶娃的《19世纪民粹派小说:哲学渊源》(1998)、《民粹派小说:个人观念及其描写方法》(1998)、《女性民粹派小说:寻找女英雄》(2005)等著作详细阐释了民粹派小说的创作方法和人物形象。更有意义的是,许多专业人士选择民粹主义作为自己的学位论文主题:2003年富尔曼的《民粹主义作为俄国一种文化和哲学现象》、2007年科卡列娃的《俄国民粹主义哲学中的道德理想:车尔尼雪夫斯基、米哈伊洛夫斯基》、2008年列兹列尔的《俄国民粹主义的人类学》等,都从不同的角度阐释俄国民粹主义的文化或哲学内涵,这些学位论文深化了民粹派文学研究。

在欧美斯拉夫学界,民粹派文学的研究也是硕果累累。早在1937年英国Maney出版公司就出版了诸如《纳德松:怀有最后希望的诗人》等译作。1942年《俄国评论》杂志刊发的俄国侨民学者费多托夫的论文《俄国民粹主义的宗教根源》,从宗教角度探讨俄国民粹主义的起源问题。1952年意大利都灵大学教授弗朗克・文图瑞的专著《革命的根源:19世纪俄国民粹主义和社会主义运动史》对民粹主义运动进行了详细的解读,从赫尔岑、车尔尼雪夫斯基到巴枯宁、特卡乔夫、拉甫罗夫,从19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俄国农民问题、农民运动到民粹派的革命组织,从“到民间去”运动到提倡“做小事”,所有这些都得到详尽阐释和分析。但是,欧美斯拉夫学界对民粹主义的系统研究同俄国的研究基本上是同步进行的,大多亦是在20世纪50年代斯大林去世以后才关注俄国民粹主义。美国史学家亚历山大・格申克龙在1973年总结俄国民粹主义研究时说:“在苏俄,只是斯大林死后民粹主义才有可能重新回归到历史问题之中,在他专制时期或是掩盖这类问题,或是

简单地被禁止研究。在最近20年期间西方历史学家对俄国民粹主义显示出极大的兴趣。”确实,自1953年以后,欧美斯拉夫学界的民粹主义研究取得长足进展,专著和论文层出不穷。

欧美斯拉夫学界的民粹派文学研究呈现两个特点:第一,俄国民粹派文学研究并没有划分出一个单独的研究主体,而是将其融人民粹主义运动的研究之中,更多的是从政治学、社会学和历史学的视角来看待民粹派文学。美国国会图书馆馆长比灵顿教授依据翔实资料写就的专著《米哈伊洛夫斯基和俄国民粹主义》(1958),对俄国民粹主义理论家米哈伊洛夫斯基的生平、历史理论、社会哲学、民粹主义思想进行了深刻的阐释,更为具体的是,此书解释了米哈伊洛夫斯基的两个神话:对“人民”信仰和对“真正基督教”的幻想,可谓全面刻画了米哈伊洛夫斯基作为民粹主义者的形象。美国学者沃特曼的专著《俄国民粹主义的危机》(1967),通过分析民粹派经济学家恩格尔哈尔德、民粹派作家乌斯宾斯基和兹拉托夫拉茨基来透视心理层面的民粹主义,更为重要的是,他通过分析民粹派知识分子和农民的关系,指出了民粹主义的危机所在。波兰学者瓦里基的专著《关于资本主义的争议:俄国民粹派的社会哲学研究》(1969)从社会哲学的角度对民粹派的进步观、社会观进行了评析,并着重通过分析民粹主义者对资本主义和对马克思主义的态度来阐释民粹主义。美国密苏里大学麦肯锡的博士论文《柴可夫斯基小组和俄国民粹主义的起源》(1974)分析了柴可夫斯基小组的活动框架和政治目的,阐述了他们所创建的地下出版组织、他们所热衷的公众教育问题以及他们对学生运动的影响,更重要的是阐释了柴可夫斯基小组对民粹主义起源和民粹主义运动本身的重要作用。此外,学术杂志亦对俄国民粹派作家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关注。1964年派普斯在《斯拉夫评论》上发表的《民粹主义:语义学追问》讨论了“民粹主义”一词的语源和使用问题;1966年沃克的论文《拉甫罗夫的政党观念》在《西方政治季刊》上发表,此文对民粹主义理论家拉甫罗夫《历史书简》中的诸多问题,尤其是政党观念作出解读;1970年《斯拉夫评论》刊登的米勒的《俄国民粹主义意识形态的冲突:柴可夫斯基小组的革命宣言》澄清柴可夫斯基小组的种种细节问题,进一步细化民粹主义的研究。第二,从西方的理论视角着手,将俄国民粹派文学研究本土化。在此方面爱尔兰俄侨,莫德利极具代表性,他的专著《民粹主义作家与犹太人》(2005)分析了乌斯宾斯基和柯罗连科这两位作家的作品中犹太人形象,可谓对民粹主义作家细化研究的杰作。这一特点在期刊论文上亦有呈现。如,1975年《斯拉夫评论》刊发的塞内斯的论文《克拉夫钦斯基和反对专制的民族阵线》对克拉夫钦斯基在英国的活动做了详细的阐述;2005年《俄国评论》杂志刊登的奥格登的文章《童年的树林:扎索季姆斯基自然描写中森林和仙子传说》从生态文学方面阐释民粹派作家扎索季姆斯基作品的意义。

中俄文学论文篇8

关键词:恰达耶夫 斯拉夫派 形成

17世纪彼得大帝的欧化政策使西欧文化传入俄国,使俄国摆脱了古罗斯的影响,走进了社会文化发展的新时期。从这一时期起,大批俄罗斯青年被派到西欧学习,这些青年人在国外开阔了眼界,学习了西方先进技术,并且把人文主义思想带回了俄国。叶卡捷琳娜二世推行“开明专制”,采取多种措施介绍西方先进的社会思想。19世纪初,沙皇俄国的政治经济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内矛盾十分尖锐,随着西方启蒙思想在俄国的传播,俄罗斯民族自我意识觉醒,许多知识分子思考俄国的发展道路问题。1825年十二月党人起义遭到沙皇残酷镇压。十二月党人起义是俄罗斯民族自我意识觉醒的良好展示并且唤醒了一代人。

1836年恰达耶夫《哲学书简》的第一封信在《望远镜》杂志上发表。《哲学书简》由八封信组成,从总体上这八封哲学通信围绕着两大主题:俄罗斯的历史命运和宗教哲学。他认为俄国的落后、愚昧和野蛮是由于俄国远离西方文明造成的,是专制制度的结果。他高度赞扬彼得大帝改革,反对斯拉夫派否定西方的做法,认为“……抛弃自己的偏见,不要死死抱着自己野蛮的过去不放,不要抱残守缺,而应把各民族人民创造的业绩、人类理性在全世界创造的财富当成自己的目的”,①应该像彼得大帝那样学习西方,使俄国走向富强之路,才是真正的爱国主义。恰达耶夫在《哲学书简》中对俄国发展道路的建议“是独立的、创新的、俄罗斯思想萌芽”。②

19世纪上半期,俄国许多贵族青年关注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对俄国的发展道路展开了探讨和争论。这种争论最初在贵族沙龙里展开。斯拉夫派的代表人物霍米亚科夫与恰达耶夫是挚友,霍米亚科夫主要精力都在“沙龙式”的辩论上,是斯拉夫派中的雄辩家。斯拉夫派是继恰达耶夫之后俄罗斯民族自我意识的重要发展阶段和主要体现者之一,它作为一个思想流派的形成是以1839 年霍米雅科夫的文章《论新与旧》和基列耶夫斯基的《答霍米雅科夫》书简为主要标志,该流派与西方派对立,弘扬俄罗斯民族传统,反对俄国发展的西方式道路。斯拉夫派的形成是反驳恰达耶夫《哲学书简》中极端西方主义观点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斯拉夫主义者逐渐明确了自己的观点及立场,建构起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并形成一个流派。恰达耶夫认为斯拉夫派不是真正的爱国主义,而是一种盲目的、糊里糊涂的爱国主义。斯拉夫派认为在俄国的历史和文化传统中有很宝贵的东西――村社和东正教,俄国应走一条与西方不同的发展道路,推崇彼得改革之前的俄罗斯,继承俄罗斯的文化传统。斯拉夫派把俄国村社制度理想化,认为这种制度才能保证俄罗斯社会的特殊性。

西方派和斯拉夫派的论战开始于19世纪40年代,30年代恰达耶夫发表的《哲学书简》无疑是这一论战的导火线,可以说恰达耶夫的《哲学书简》促使斯拉夫派形成。西方派希望俄国未来走西方道路,因为他们不太了解西方;斯拉夫派认为彼得改革之前的俄罗斯是美好的,因为他们不太了解过去。西方派和斯拉夫派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他们关注国家的前途命运。两派的争论给以后俄国社会思想打上了深深的烙印,无论以后哪种社会思想都难以摆脱这两个派别的影响。他们所提出的俄国发展道路问题,唤醒了俄国思想界,促使人们去思考探索和谋求国家的发展。西方派和斯拉夫派的争论是俄国知识分子爱国思想的表现和展示,是伟大的财富。就像赫尔岑说:“我们有同样的爱,只是方式不一样……我们像伊阿诺斯或双头鹰,朝着不同的方向,但跳动的心脏却是一个。”③

注释

① В.索罗维约夫.俄罗斯思想[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6.

② Н.别尔嘉耶夫.俄罗斯思想[M].莫斯科:阿斯特拉出版社,2002:42.

③ (俄)赫尔岑.往事与随想((中册)[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143.

参考文献

[1] 曹维安.俄国的斯拉夫派与西方派[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02).

推荐范文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