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外语专业实习个人总结8篇

时间:2022-02-17 22:35:19

外语专业实习个人总结

外语专业实习个人总结篇1

[关键词] 高职教育 应用日语 语言实训

应用日语专业是宁波教育学院外语与经贸学院根据社会就业需求和小语种发展前景设置的一门注重语言综合素质、打造语言应用型人才的专业。无论是从基础语音教学到综合语言能力提升,还是从单纯语言能力培养到外贸应用实训设置,都严格遵照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学宗旨。在这其中,如何设置和开展语言实训教学对于日语应用人才培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基于基础,超越基础,语言实训在专业基础课程中的广泛运用

高职应用日语专业学生起点低,绝大部分学生从零起步全新接触日语,专业基础课程在三学年的教学计划中占据很大部分。传统的外语专业基础课程主要以教师教授语言知识为主,理论分析往往滔滔不绝,课堂操练缺乏应用性,语言的工具性在实际生活工作中得不到应用,造成“填鸭式”的教师中心论。针对这种可能出现的局势,应用日语专业教师从一开始就进行了专业基础课程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本着“学一点,会一点,用一点”的原则,把握“理论够用,注重实践”的高职教学尺度,实施语言实训。

(一)《基础日语》课程:夯实语言基础,着重听说技能的培养,强化应用实践

《基础日语》是一门综合培养日语语言素质和语言应用能力的课程,四个学期每周课时分别为八、八、八、六,这充分说明了这门基础课程的重要性。为加强语言实训,充分利用宝贵的课堂学时,教师分步骤有侧重地展开课堂语言实训环节。

1.突出语音,严格训练

教师设定计划,在前四十课时中要求学生语音过关,为达到这一教学目标,要求专业学生进行每天半小时晨读,任课教师进课堂辅导操练,特别强调语音、语调、停顿、语速、轻重、语气和表情。通过教师引导下的晨读活动,缩小了学生间的差距,整体提高了新生的语音水平,更为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开口说日语的良好习惯。

2.探求教法,提高实效

日语是以古代中国的吴音为发音基础的,因而日语与江浙地区方言之间有着不少的同音字。根据日语的这一特点,教师采用对比法,结合地方方言的发音特征,使学生更易掌握日语的发音。比如,对于日语中的五个鼻浊音假名的发音,让学生结合体会“外国”的“外”在方言中发音“ηa”;在起步阶段,较多同学R和N不分的情况,可以先体会宁波方言中“六”的发音“ro”等。通过这样的辨析讲解,加深了初学者对语音的分辨和理解。

3.提供舞台,加强实训

“每日演讲”是《基础日语》一个综合的语言实训项目,学生在课外做好准备,利用课堂前五分钟上台表演。教师在开学初把“每日演讲”的展开形式、具体要求、预期目标等向学生进行充分的剖析,要求学生思想重视,责任到人。教师对学生的课堂表现做现场评论,并要求其他学生参与评价。学生从准备、呈现到吸收评价反馈,是一个积极主动应用日语的过程,不仅有效地锻炼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同时提高了用日语思考问题的能力。学生开放式的演讲主题丰富了教师的授课素材,有些还意外地生成了课堂教学的宝贵资源,通过师生评价,触发了学生对语言学习和应用本质的理解,同时鼓励学生学好和运用日语,加深了学生对本专业的热爱。

(二)《日语听力》:以“听”带“说”,以“说”助“听”,增强学生听说能力

“听”和“说”在听力教学中是一个相互补充、相互促进、不可分割的统一体。教师充分利用视听教室齐全的听力设备,开展课堂实训,增强专业学生的听说技能。

首先,教师收集与专业知识匹配的音像资料,利用现代化媒体,带给学生富有时代气息和专业应用性突出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兴趣,扎实专业基础。其次,教师革新听力教法。针对高职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可接受性,分层次教学,根据话题难易程度,分配任务,做到课堂参与度不断扩大,使每位学生都能体会到课堂学习的成功。再次,鼓励学生建立信心。“说”是学生的薄弱环节,原因之一是学生缺乏信心,在课堂教学方式改革外教师还在课后联系学生,疏通学生情感障碍,消除畏难情绪,使听力课堂充满生气和活力。

(三)《日语会话》课程:营造语言氛围,创设真实语境,提高表达技能

学以致用是《日语会话》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师通过创设现实生活的交际情景,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创造性地活学活用书本知识,有效锻炼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本课程的实训手段分为表演对话、改编对话、自编对话。

1.表演对话。要求学生模仿课文录音中的语言、语调,用流畅的语言和自然的动作,生动形象地再现交际场景。教师在指导学生表演对话时,需注意纠正初学者容易犯的一个通病,即“背”对话而非“演”对话,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把话“说”好。

2.改编对话。借助表演对话的经验,要求学生改编对话,锻炼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综合语言能力,使原来书本上的对话转化为属于学生自己的对话。在对话改编中,学生的创新意识有所增强,同时还重温学过的知识要点,从而更好地掌握语言知识。

3.自编对话。在上述两个步骤的基础上,教师可进一步指导学生自编对话,场景可设置为学生熟悉的校园、超市、广场等符合高职学生发展需求的主题,要求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构思编排情节,确定对话流程。

随着学生语言能力的不断提高,教师可结合商务贸易等专业知识,选择商务活动中的主题设计成不同的场景,使得学生走出校园参加见习实习活动之前提前感受真实的商务环境,有的放矢地练习与今后工作密切相关的商务对话。

二、扎根课堂,走出课堂,语言实训在学生活动中的充分展现

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校园活动,一直来是学生课堂之余锻炼综合能力、展现自我的平台,使学生既扎根课堂专业知识的学习又展现自我风采,体现了高职应用型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理念。实例证明,此类应用性专业技能活动,既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做后盾,又有灵活的形式为载体,通过不断的实践和提炼,有着极大的发展空间,应用日语专业借此加强学生的语言实训。

(一)组织语音语调测试

在专业基础课堂中,学生首先需要过语音关,为此,应用日语组织学生参加日语语音语调测试,以赛促练,通过对参赛者现场朗读的测试,考察学生在语音、语调、停顿、语速、轻重、语气与表情等各方面的综合表现。赛前的准备过程是学生强化正确流畅的语音语调的途径,比赛中的开口展示培养了学生的表现能力,督促学生加强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

(二)举办日语卡拉OK比赛

日语卡拉OK比赛,是深受学生欢迎的一项校园文艺活动,既舒缓了较为紧张枯燥的专业学习生活,又为部分在音乐表演上有能力的学生提供了展示才能的大舞台,体现了大学生朝气蓬勃、迎接挑战的良好精神面貌,锻炼了学生的心理素质,同时一批日语发音标准、音乐底蕴上佳的校园歌手脱颖而出,极大地激起学生学习日语的兴趣。学生用日语演唱,把语言应用到实际生活之中,紧密了语言学习与实践应用的关系,促进了校园文化的建设。

(三)创办日语节

秉承“院系搭台、教师指导、学生唱戏”的原则,创办日语节,这是语言实训环节中全面综合的一项活动。全体学生参与了节前的活动方案策划、经费预算、海报宣传、活动用具采购等具体环节,学生通过布置场景、临场组织、设计应急预案、进行节后总结、展示成果,全面地实施了语言实训。

以宁波教育学院外语与经贸学院首届和第二届日语节为例,活动分为“节前演练”、“现场展示”、“经验总结”和“成果展示”四个部分。

1.节前演练。全体同学分组后,每位学生明确角色,投入准备,不断演练,事先进行排演。组长全面负责,将本小组的策划过程及实施步骤以PPT演示和现场示范形式进行讲解,以便互相学习经验,提高组织策划能力。

2.现场展示。充分演练之后,学生们结合实际,将所学的日语知识、日本文化融入到八项贴近实际、形式丰富的展示活动中。“日本世情”以日本传统文化展示为主题,学生身临其境地表现了“日本插花”、“日本茶道”以及其他体育文化的内容,辅以展板和物品的呈列的,带给观众日本的传统文化的视觉冲击;“和风庭苑”以梳丸子头、穿戴日本服饰为主题,使参与者体验到了日本服饰文化;“晴偶屋”和“美味寿司”两个展位,需要学生动手制作,学生在制作过程中感受到了动手制作日式食物和日式饰品的成就感。其余的展位有,临摹日本名著中的漫画人物、经典中日歌曲翻唱、日本知识趣味问答及姓名翻译“留下真名,带走假名”等展位,日语专业学生在向全校师生的展示中,扮演文化传播者的角色,呈现了丰富多样的活动内容,同时增添了专业自豪感,增强了深化专业水平的意识。

3.经验总结。采取各小组总结汇报的形式,由各组负责人对活动开展的具体过程、遇到的实际困难、相对应做出的临时反应等各方面内容进行全面总结。全体同学一起共享成功的经验,共商存在的不足。通过经验总结,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促使专业教师在如何规划实训活动进程方面有所改进、有所创新。经验总结,不单纯是日语节活动的句号,更是对日语专业语言实训操作的阶段总结和概括。

4.成果展示阶段。在专业教师指导下,学生提炼日语节的各项成果,利用展板,向全校师生汇报成果。展板中的各项成果的汇集使学生重温了日语节的各个环节,增强了学生的学习信心。

日语节作为一个既扎根理论又走出课堂的实训活动,随着不断地上规模、上档次,必将成为应用日语专业学生扩展专业知识、展示日本文化、发挥个人才能的舞台。

三、迈出校园,融入企业,语言实训贴近求职就业

国家对高职教育确立的培养目标为:“学生应在具备必备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技能和基本能力,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为达到这一目的,高职教育把见习实习作为就业前的一项重要实践环节来抓,应用日语专业的语言实训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不断的巩固。语言实训贯穿见习及实习阶段,按“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指导原则,除通过对语言能力的整合提高外,还同时结合专业技能课程的知识,重点培养毕业生的职业关键能力。

(一)模拟日企面试,提高实战能力

日企是应用日语专业毕业生理想的就业单位,为使更多的学生能在日企面试中获得成功,应用日语专业在课堂教学中增设日企面试环节,不仅使学生的日语语言基础得到了训练,而且为学生求职就业作好铺垫。

进行模拟日企就业面试时,教师以企业为中心设置问题,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考察。课前,教师就面试主题,把部分问题分发给学生,组织学生自行讨论;课堂中,师生展开模拟面试;模拟面试之后,教师进行专题辅导,讲解日本的企业制度和文化以及公司对应聘人员的基本要求,使学生更多地关注企业,增加对企业的感性认识。

(二)实地参观企业,加强专业学习,增重就业砝码

宁波作为长江三角洲一个重要的外贸进出跃的经济城市,市区及周边汇集了一批日商独资或中日合资的企业,例如,宁波阿尔卑斯电子有限公司、宁波综研化学有限公司等。宁波经济蓬勃发展,涌现出一大批积极寻求日本市场的本地企业和公司,例如维科纺织、戈凌蓝服饰等。通过联系这些企业,寻求合适的参观方式,组织学生走出校园去实地见习。见习实习时真正检验学生运用语言和专业技能的方式,学生在实地见习中对应用更有感触,对加强专业学习更有深刻的认识。

(三)实习中提高认识,缩短与企业的距离

实习阶段语言实训是日语专业毕业实践的一个重要环节,内容以指导教师布置实训任务,学生结合工作实际,不断查漏补缺为主。学生运用课堂内外吸收的实训技能与实际工作情况相结合,既能用现有知识辅助工作的完成,又能丰富实际操作经验。例如,学生在办公室文秘工作中,灵活运用日语会话和应用文写作的相关理论知识,能更好地迅速掌握办公室工作的要领和宗旨;学生在外贸公司的业务操作中,参照外贸日语会话和外贸操作流程的理论实践,以理论辅导操作,以操作补充理论,更好地过渡到实际工作中。

指导教师在学生的实习过程中,应时刻关注学生的实习动态,辅导学生注重将理论联系实际,充分发挥语言实训的成效。在实习阶段后期,根据学生反馈的实习心得和实结,制作结合实训和实习环节的问卷表,由全体同学认真填写,再由教师整理形成日语专业实践实训的经验总结,为实训模式研究和环节设计的改进提供素材。

在高职应用日语专业中设置和开展语言实训环节虽然只是一个初步的尝试和设想,但实际操作已经证明多样性的语言实训环节不但加固了学生的专业基础语言知识,而且极大地培育了学生的专业技能,练就了学生的职业关键能力,从而实现应用日语专业人才培育目标,推动应用日语专业的专业建设。

参考文献:

[1]浙江省宁波市人民政府关于深化服务型教育体系建设加快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若干意见(节选).

[2]宁波教育学院2008级高职专业教学计划.

[3]许陆华.高校日语听力课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大连大学学报,1998,(6).

[4]吴丽娟.关于日语听力教学的几点思考.长春大学学报,2001,(6).

[5]任常毅.谈高职的日语课堂教学.上海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4).

[6]司学会.运用对话教学提高高职学生的日语能力.辽宁高职学报,2008,(5).

外语专业实习个人总结篇2

关键词: 需求分析;英语技能;动态模式

中图分类号: G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3198(2013)06012802

随着当前中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应用型、复合型外语人才的需求愈加突显。商务英语、经贸英语等专门用途英语(ESP)相关的专业应运而生。大多数学校对于商务英语的研究才刚刚起步,一部分教师们照搬其他学校的模式,忽视了独立院校学生的学习和未来岗位特征,大部分学校在教学中摸索前进,还未找到一种有效的课程设计理论与模式,因此独立学院商务英语的课程设计显得尤为必要。本文着眼于独立院校经贸英语专业英语技能课程设置,结合“需求分析理论”中“当前情况分析”和“目标情况分析”两种模式,分析当前独立院校经贸英语专业课程设置出现的问题,提出课程设置必须根据当前人才市场需求分析和学生实际英语技能水平分析来进行,并试图建立独立院校经贸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的动态模式。

1 需求分析理论

在经贸英语专业教学领域,研究者们一致认为:需求分析(Needs Analysis)是确保教学效果的先决条件。需求分析可分为目前情景分析(present situation analysis)和目标情景分析(target situation analysis)两大类。目前情景分析(present situation analysis)是对外语学习者目前的外语水平、专业知识、学习动机、以前的学习方式和学习策略以及对下一阶段学习的要求和期待的分析,研究语言学习者的强项和弱项,因此也称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需求分析。

目标情景分析(target situation analysis)是指学习者目标环境对学习者的要求以及学习者对待这种需求所持的态度的分析,并找出这两者之间的差距,也就是以目标情景为核心的需求分析(阮绩智,2009)。因为在经贸英语领域所需要的英语语言技能比其他英语专业所需要的语言技能更难以预测,因此需求分析对于其课程设置显得尤为重要。

2 经贸英语专业英语技能培养模式现状

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颁布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规定,将除公共课以外的专业课程分成英语技能课、英语知识课和相关专业知识课三个模块。按照《大纲》)规定,将除公共课以外的专业课程分成英语技能课、英语知识课和相关专业知识课三个模块。根据经贸英语专业的具体情况,英语技能课通常包括基础英语、高级英语、听力、口语、阅读、写作;英语知识模块包括英语口笔译、语言学、文体学、英语国家概况、英美文学等传统的英语课程;相关专业知识模块则有外贸函电、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国际金融、西方经济学、国际市场营销、国际商法、国际结算、国际贸易谈判等课程。针对英语技能课模块,笔者比较了湖北省有代表性的三所经济类院校(分别为一本、二本、三本院校)经贸英语(商务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

湖北经济学院经贸英语(2010级)人才培养计划中,英语技能课总学分为43,占总学分的24.9%;总课时为718节,占课堂教学总课时2617节的27.4%。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09级)商务英语专业英语技能课总学分为53,占总学分的30.0%;总课时为912节,占课堂教学总课时2528节的36.1%。湖北经济学院法商学院经贸英语专业英语技能课总学分为55,占总学分181的30%,总课时为848节,占课堂教学总课时2266节的37.4%。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尽管有细微的差异,就经贸英语(商务英语)专业英语技能课课程设置而言,作为独立院校的湖北经济学院法商学院与其他经济类高校没有明显的差异。

同时,在我国高校经贸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包含听、说、读、写等方面的英语技能课只在低年级阶段开设,而高年级阶段英语技能课出现了严重的断层现象。也就是说,经贸英语专业学生到了高年级阶段,只有“读”和“译”这两项英语技能得到了有针对性的培养,而“听”、“说”、“写”等同等重要的英语技能的培养没有得到延续(见表4)。

这种培养模式可能符合一般高校经贸英语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因为他们拥有英语基本功相对扎实的客观优势和学习自觉性相对较强的主观优势。而在笔者对湖北经济学院法商学院经贸英语专业“高级英语”这门课的教授过程中发现,独立院校经贸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的英语技能存在严重不足;而在实际工作中,用人单位对英语专业人才英语应用能力的要求却越来越高。针对当前课程设置的不足和供需发展态势的不平衡,基于需求分析,笔者提出了独立院校经贸英语专业课程设置必须是动态的和不间断的。

3 需求分析下独立院校经贸英语专业人才培养动态模式

目前独立院校经贸英语专业课程设置基本都是追随一般高校经贸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而来的,不能结合独立院校自身的实际情况,不能满足瞬息变化的市场需求。因此,笔者认为,做好全面细致的需求分析是确保经贸英语专业英语教学效果和培养符合市场需求人才的先决条件,经贸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应该随着需求的变化而变化,是个动态的过程(见图1)。

从图1可以看出,做好需求分析需要多方面的努力。首先,通过调查问卷了解当前用人单位对经贸英语专业学生英语水平的需求;同时要求学校保持与毕业生的联系,通过调查问卷或其他方式了解其在校期间的课程设置是否满足工作的要求;在做好英语班新生的课程之前,应该首先做好新生的英语学习需求分析;最后,在课程设置实行了一段时期后,由任课老师对学生的英语水平进行评估。只有这样,学校设置的英语课程才能更具实用性和有效性,才能既符合学生学习英语的需要,又符合社会和用人单位对学生英语水平的需要,也能使学校的英语课程更受学生欢迎。

4 总结与启示

本文通过对三所财经类院校经贸英语(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的对比研究,发现独立院校相关专业的英语技能课程设置和一本、二本财经类院校的课程设置没有显著差异。然而,独立学院经贸英语专业的学生无论从自身特点还是就业方向都和其他普通高校有所区别,对其英语技能要求实用性更强,更为多元化。作者从需求分析出发,结合独立院校经贸英语专业特点,构建了一个动态的英语技能课程设置模式。但是该模式的提出是否合理和适用,还有待进一步的实证研究。

参考文献

[1] 阮绩智.ESP需求分析理论框架下的商务英语课程设置[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2009.

[2]冯晓萍,许菁.财经类院校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0.

外语专业实习个人总结篇3

关键词:软件服务外包;双语课;软件工程;教学改革

经济全球化和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的现实要求高校要培养大量既具有扎实全面的专业知识又具备熟练的专业外语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的国际专业人才。在信息技术类专业课程中实行双语教学,能够使学生掌握大量专业外语词汇,提高运用英语进行专业技术交流的能力。因此,在当前新兴的软件服务外包教学中,创新的专业技能教育联合双语教学,可以提升软件外包人才培养质量。

1实施双语教学的必要性

近年来,软件产业已经发展成为最具活力的产业之一。目前,印度是国际软件服务外包市场中最大的软件外包承接国,占全球市场总额的65%,因为其有人力资源优势。而我国的软件服务外包产业虽然处于高速增长期,但每年至少存在20万的人才缺口,人才瓶颈已成为我国面临的一个巨大挑战。

作为山东省服务外包示范城市的地方高校,我校积极响应教育部、商务部关于加强服务外包人才培养、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指示,建立了山东省首个“软件服务外包”专业。软件服务外包人才的培养需要根据市场需求灵活制定培养计划,其中一项重要原则就是提高双语课比例,培养既精通专业,又具有与世界交流能力的国际软件外包人才。

2高校双语教学模式的探讨

我国双语教学的起步较晚,应该借鉴国外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在美国和欧洲,基于内容教学理念的各种教学方法都以学科知识为背景,注重学习过程中的体验,注重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实现学科知识和语言能力的共同提高[1]。其次,我国包括英语在内的其他语言教学通常情况下只能称为TEFL(Teaching English as Foreign Language),而只有当目的外语逐渐成为日常交流用的语言之一,双语教学才能称为ESL(Teaching English as a Second Language)[2]。

就我国当前的实际情况来说,高校和各种培训机构中出现了三种双语教学模式:① MIC全浸入模式;② 双语混合模式;③ 汉语为主模式。

2.1全浸入模式

全浸入模式是我国双语教学的最高层次。教师采用全英语或接近全英语的形式授课,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都非常高。笔者的观点是,全浸入式双语课应该尽量安排在大三之后,大三之前给学生进行一定的双语训练,并将本专业的专业英语课程作为前置课。

2.2双语混合模式

双语混合模式是当前高校采用最广泛的一种模式。教师采用英汉结合方式,先用英语讲解重点和难点,再用汉语解释。这种模式在一定的课时内用两种语言重复同一知识点,必然会影响正常进度。笔者的观点是,为保证教学内容,应该适当增加双语课的课时。其次,老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检查学生的理解程度,再决定是否用汉语解释。

2.3汉语为主模式

以汉语为主教学是一种最初级的双语教学模式。教师主要使用汉语讲授内容,重点是介绍专业英语词汇。这种模式主要应用在没有专业英语基础的低年级课程中,比如我校在大一开设计算机文化基础,增加学生的专业词汇,为全浸入式双语课作准备。

3软件工程双语教学的实践

2007年,笔者担负的软件工程双语课经过层层筛选获得了校级双语课立项,每年在大三的四个专业班级中选出一个作为该课的双语班。在几轮课程的尝试过程中,笔者大胆借鉴了国外大学的“双向交流型”课堂模式和培训机构的项目实战作业方法,在下列几个方面摸索得到了一些适合软件工程特点的双语教学经验,特别针对新的软件服务外包专业改革了实验环节的双语教学,获得了学校和学生的肯定。

3.1教材和参考书的选择

高水平教材是一门课程成功的基础。相比普通课程,双语教学中学生更加依赖教材。为了保证学生在获得前沿专业知识时又能掌握最标准的专业英语,我们坚持选择英文原版教材,在课堂中引入原汁原味的英语表达方式和学科知识。同时,为了协助学生理解英文教材,我们给学生指定了涉及该领域的多本中英文权威书籍,激励学生多读参考书。

3.2双语授课方式的探索

在选择双语授课方式时,我们考虑在提高课堂英语讲授比例的同时更加重视使学生听懂,能消化吸收。因此,我们采用“渐进式”双语穿插模式授课,要求学生会用汉语解释关键内容,课程后半段基本用全英文授课,并通过提问来确定学生接受情况,随时灵活调整。例如:在讲白盒测试时,对最简单的覆盖方法“Statement Coverage”,会完全使用英语讲解,并让学生分析该方法的缺陷,而对比较复杂的“Multiple Condition Coverage”,则用部分汉语辅助讲解,以保证学生对难点的正确理解。

为了提高教学效果,还要精心设计课堂提问,避免“Yes or No Questions”式的问题,因为这样的问题,学生即使不明白,也会大声说“Yes”,也没有得到任何锻炼口语的机会。笔者增加了因果式和假设式提问,引导学生积极用英语思维,提高口语表达能力,让学生在课堂提问中真正学到知识,并能运用于实际,获得成就感。

此外,根据软件工程服务外包的教学要求和课程特点,我们在通用的双语教学基础上进行改进,增加了下面的双语互动环节,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锻炼了学生的专业英语表达能力,达到了非常好的双语互动教学效果。

1) 内容回顾 (Recapitulation)。

作为一项作业,笔者要求学生坚持用英语写“课程日记”(Course Diary),即课后用英语对每节课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每节课开始时,我们会开展一个“Recap”(内容回顾)环节,由学生用英语对课程内容进行总结。这项作业首先使学生将听到的内容进行梳理,并总结为自己的知识体系,加深了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其次养成了其主动应用专业英语写作的习惯;最后锻炼了学生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

2) 自主阅读检查(Self-reading Review)。

通过“Self-reading Review”(自主阅读检查)环节,教师检查学生的课前预习效果。每次课后作业,教师会给学生指定独立阅读内容,让学生总结预习过程中碰到的专业英语词汇,针对学生总结的内容,教师再进行补充和针对性的讲解。这项内容虽然会占用课堂时间,却为后面的英语讲课扫清了障碍,突出了重点,大大提高了讲课效率和学生水平。

3) 双向互动(Two-way Interaction)。

中国的大学课堂一般为气氛严谨的“单向传授型”模式,教师处于传授知识的主动地位,而学生成为接收知识的被动者,课堂很少有交流,即使有也是学生被动接受老师提问。在笔者的课堂中,任何时候有问题,学生可以举手直接发问,教师得到及时反馈,学生及时弄懂问题,更好地理解后续内容。

4) 小组陈述(Group Presentation)。

软件工程包含了很多理论,如果使用“填鸭式”方法,学生根本无法消化吸收。因此,笔者对一些重点理论加入了案例讨论内容,这些讨论有时在课程开始,从而引出核心理论,也可能在课堂结束,通过案例让学生体会所学理论的实际应用,并引出对本次课程的总结。例如:在讲授“软件过程模型”时,通过一个实际失败项目,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项目失败的原因,并提出改进措施。每个小组使用提前准备的幻灯片用英语陈述,其他小组对其解决方案进行质问。最终,大家讨论得到项目失败的根本原因是“过程”出了问题,从而引出课程的核心内容“软件过程模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从实际问题中体会到理论的重要性,并学会了用英语来分析、思考、阐述、讨论和总结问题,提高了学习热情,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

3.3双语多媒体幻灯片的设计

多媒体幻灯片主要依据授课计划和原版教材设计,并针对双语教学和课程特色进行了改进。首先,以中英文结合的方式设计幻灯片,对于复杂和核心的内容辅以中文解释。其次,配合双语授课模式,每节课开始的幻灯片都归纳本次课涉及的专业英语词汇,利于学生有针对性地学习。最后,幻灯片中尽量多采用各种图表结果和设计图,利用多媒体直观形象的特点增强教学效果。

3.4综合性实验项目的设计

对比程序设计课程,软件工程中增加了很多理论性内容,学生只能先获得一个感性认识,而后通过实践才能深入体会。因此,在实验课中,我们参考了一些IT外包项目和培训机构的案例,精心设计了两个实战项目。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组成开发团队,在两个实战项目中分别选择担任不同角色,根据项目特点选择不同的开发过程,最终提交各阶段英文设计文档。在每个阶段,每个团队都要制作英文幻灯片并派出代表陈述工作。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获得了很多课堂无法涉及的开发细节经验,熟悉了开发过程和角色责任,锻炼了撰写英文文档和英文口头表述能力,对提高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起到了巨大作用。

3.5课后作业和考核方式的改革

课后作业是巩固课堂教学效果的另一个重要手段。对于软件服务外包的软工双语课,我们注重的不是作业的数量,而是作业体现的教学效果。作业主要有“主动作业”和“被动作业”两部分。“主动作业”是和课堂教学环节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一是“复习”,二是“预习”。“被动作业”包含两部分,一是根据需要布置的笔答题,二是实战项目需要提交的英文报告。经过几届学生的实践,笔者发现,“主动作业”在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和提高外语技能上的效果出人意料地好,许多学生不再害怕查阅英文资料和撰写英文报告,对今后的深造或工作都有很大信心。

在考核中,我们加大了平时学习表现和实验成绩的比例,作业占5%,课堂表现占15%;实验占20%;期末考试占60%。期末试题和答题采用英语形式考试。由于平时课堂、课下和实验都营造了良好的双语学习环境,学生能够轻松地应对最终考试。

4结语

相比普通的软件工程课程,软件服务外包方向的软件工程双语教学必须突出两个特色。第一,培养软件外包企业需要的“适用性”专业人才;第二,培养具有良好的语言沟通能力的“国际化”人才。为了突出以上两个特色,我们在实践中摸索得到一些经验,在双语授课模式、实验教学、作业和考核的各个环节进行了改革,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了学生专业英语的应用能力与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感到双语教学在高校仅处于起步阶段,提高双语教学质量仍是一项长期工作。改革不能仅仅局限于高校,还应该在整个教育体系的各个阶段全面展开,使学生能尽早将英语作为第二语言,无障碍地学习和思维,成为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 张亚能,张秀峰. CLIL学习理念对双语教学的启示[J].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5(11):161-162.

[2] 杨矫,赵炜. 在高校双语教学中探索针对学科特色的教学方法[J].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5):297-298.

[3] 盖兴之. 双语教育原理[M]. 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97.

Special Bilingual Teaching Model to Cultivate Software Outsourcing Talents in Universities

HAN Ting-ting

(Information Science & Engineering Department, Ludong University, Yantai 264025, China)

外语专业实习个人总结篇4

[关键词]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教学改革

[DOI]10.13939/ki.zgsc.2015.41.142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是迄今为止教育部经济学本科专业目录中唯一带有“国际”字号的专业,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家培养经贸领域国际化高级专门人才的重要途径。经过近20年的发展,我国开设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高校已达700多所。然而,随着我国高校扩招的持续进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形势也日益严峻。根据《201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和《2011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已连续两年被评为失业量较大、就业率较低、薪资较低的专业之一。尽管这与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波及影响有关,但也从另一方面反映出我国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人才培养出现了一定的问题。大量的毕业生找不到工作,根源性的一个原因不能不提,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出现了一定的脱节,毕业生所具有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技能结构已不能很好地满足社会需求。在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中,课程体系的设置是决定学生知识结构、能力结构、技能结构的主要环节。因此,探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对于促进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相对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有重要意义。

1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现状

塔里木大学位于新疆阿拉尔市,是新疆南疆唯一一所中央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共建的综合性大学,属于教学型本科院校。本文以塔里木大学为例,对其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进行探讨。目前,我国本科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课程体系主要依据1998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的要求而设置。根据教育部的相关要求,塔里木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课程体系由四个模块构成,分别为通识教育平台课程、学科基础教育平台课程、专业方向教育平台课程及实践教学环节。

通识教育平台课程主要分为社会科学基础课程和自然科学基础课程两大类。社会科学基础课程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大学英语、体育与健康等课程。自然科学课程主要包括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大学计算机基础等课程。通识教育平台课程旨在使学生在现代多元化的社会中,树立基本的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基本知识、基本能力和基本素质。该类课程面向全校所有的专业,按照统一的教学计划实行,一般安排在大学第1~2学年,学时数占本专业总学时的40%左右。

学科基础教育平台课程主要包括西方经济学、计量经济学、国际经济学、统计学、管理学、金融学、经济法等课程。学科基础教育平台课程是学生学习专业课程的基础,由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涉及面较广,只有掌握了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等学科的基础理论,才能更好地学习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专业知识。一般安排在大学第2~3学年,学时数占本专业总学时的25%左右。

专业方向教育平台课程主要包括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两类。专业必修课主要包括国际贸易实务、国际结算、外贸单证实务、报关实务、外贸函电、国际服务贸易、经贸英语等课程。专业选修课主要包括国际税收、证券投资学、货运概论等课程。专业方向教育平台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具备扎实的国际贸易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使学生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一般安排在大学第3~4学年,专业核心课占本专业总学时的10%左右,专业选修课占本专业总学时的5%左右。

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包括入学教育与军训、社会实践、校内实验课、毕业论文、毕业实习、大学生视野拓展等。实践教学环节旨在实际的模拟训练或社会实践锻炼过程中,使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有更深入地理解,并能运用于实践,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根据每种实践教学培养的能力不同,实践教学环节被有针对性地安排在大学的每一学年,大四所占比重较大。实践教学环节占本专业总学时的20%左右。

2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存在的问题

2.1 课程结构不够合理,缺乏灵活性

这类问题主要体现为通识教育平台课程的学时过多,专业方向教育平台课程学时过少。在整个大学四年的学习过程中,通识教育平台课程占到了总学时的40%,也就意味着学生要将大学四年一半的时间花费在通识课程的学习上。以《大学英语》为例,学时占本专业总学时的12%左右。而由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对英语的要求较高,学生在学完《大学英语》之后,还要继续学习《经贸英语》、《外贸函电》等专业英语课程。相比起《大学英语》所占学时,《经贸英语》等专业课程所占学时仅占本专业总学时的3%左右。这对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学生是非常不合理的,《大学英语》是基础性课程,专业英语才是学生真正要花工夫学的“看家本领”,而目前这种本末倒置的现象,使学生的专业素质没有办法得到更好的培养。

2.2 课程设置滞后,缺乏专业特色

目前,我国本科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课程体系主要依据1998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的相关要求而设置,至今已将近20年。而在这20年的时间里,国际经济环境和我国对外贸易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些变化要求外经贸类的人才培养也要与时俱进。而目前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还停留在20年前,课程设置严重滞后。除此之外,课程设置还缺乏专业特色、地方特色。以塔里木大学为例,新疆位于我国西北边疆,与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等八国接壤,外贸合作伙伴主要是俄罗斯和中亚五国等。塔里木大学是地方性本科院校,主要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本科层次人才。因此,在课程设置中应有俄语、哈萨克语等小语种课程,也应有介绍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国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类的课程,以便学生对今后的贸易对象国有基本的认识、了解。但是在目前的课程体系中,这类课程无论是必修课的形式还是选修课的形式,都还没有涉及。而这种情况在国内其他地方本科院校中都普遍存在。

2.3 课程内容重复,缺乏综合性

课程内容重复的情况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课程设置中较为严重。以“贸易术语”为例,该知识点在国际贸易实务、国际结算、国际物流、货运概论等课程中都存在。这种情况的出现,除了教材编写本身存在问题外,还与各个任课老师在课程讲授过程中各自为战,缺乏沟通有关。这种课程设置方式和讲授方式,不仅影响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学效率的提高,还大大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样的知识点在不同课程中不断反复出现,不断反复讲授,不能不引起我们对教材编写以及教学实施方式的反思。

2.4 实践教学环节建设薄弱,有待加强

目前,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实践教学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①实验课。这种实践教学主要以课程的形式在校内实验机房,通过操作专业实验软件,对相关课程的知识点进行模拟演示。②社会实践。这类实践教学灵活性较大,由学生独立完成,通过让学生在暑假期间自主找单位进行实践,提交社会实践报告完成。③毕业实习。这类实践教学由学校统一组织完成,通过在实习单位进行为期2~3个月的实习,使学生能对外贸企业的实际工作情况有基本的了解。④毕业论文。通过论文的撰写,使学生能对本专业知识有系统的理解运用。目前,这几类实践教学的开展,由于经费有限,实验条件简陋,合作单位较少,监督不力等原因所限,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不是流于形式,就是达不到预期的实践效果。

3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建议

3.1 改革设置思路,优化课程体系

课程设置是落实人才培养目标的根本。为了使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课程结构更加符合专业要求,课程体系更加优化,应从以下两方面着手:一、根据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特点,减少基础类英语课程学时的比重。在基础类英语课程方面,以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为引导方向,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减少课堂学习时间。二、加大专业英语课程学时的比重,强化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除《经贸英语》、《外贸函电》等传统课程外,加强对专业英语听说课程的设置,如《经贸英语口语》。专业英语的听说读写能力是学生今后就业很重要的一项技能,很多工作单位以此作为招聘员工的标准。因此,加强对专业英语应用能力的培养、训练,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的特殊要求,也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

3.2 课程设置要体现前瞻性和地方特色

随着世界经济的日益全球化,各个国家的对外贸易已发生了本质性的变化。作为培养外经贸人才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也应随之不断调整、更新。2013年,我国对外贸易总额首次超越美国,位居世界第一。随着对外贸易规模的不断扩大,我国与其他国家的贸易摩擦和纠纷亦不断增多,已成为制约我国对外贸易发展不可忽视的因素,也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因此,在课程设置方面,应开设一些注重培养学生应对突发事件、处理国际争端的课程。除此之外,不同地方本科院校也应根据本地区贸易发展的特点,开设一些有地方特色的课程,为学生今后服务本地区贸易发展奠定基础。比如,新疆的本科院校应加大俄语、哈萨克语小语种开设的力度。这与沿海发达省份不同,沿海发达省份的对外贸易主要针对的是美欧、日本,英语是通用语言之一。另外,介绍俄罗斯和中亚五国等民俗风情、人文地理的课程也可适当以选修课的形式开设,供学生选修。在国外,学生的跨国界和多元文化国际商务能力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主要培养目标之一。

3.3 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的建设

实践教学环节的建设,应从以下几方面加强:①完善实验室的设施配备,提高实验教学的水平。学院要加强对实验室硬件的投入,加强各种专业模拟软件的购置和更新,为学生提供一个仿真的模拟环境,使学生能够在操作过程中身临其境,真正理解所学理论知识,并应用实际,融会贯通。在实验课的教学上,加强对学生实验过程的指导、监督,检查实验效果,提高教学效率。②强化社会实践、毕业实习的执行力度。加强校企合作,多渠道建立实习基地,为学生能够按期进入基地进行实习提供保障。加强与实习基地指导老师的沟通,使其能真正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为学生提供指导,使学生的实习能学有所获,落到实处。③创新实践教学方式。对于具有丰富科研经验和课题的教师,可使学生帮其收集文献资料、设计调查方案、进行田野调查等,这种实践过程,不仅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也是创新实践教学的一种有益探索。

参考文献:

[1]潘懋元,吴玫.高等学校分类与定位问题[J].复旦教育论坛,2003(3):5.

[2]张乃侠.从中美高校本科课程设置的差异看国际贸易专业课程设置改革[J].教育探索,2011(4):158-159.

[3]胡俊文,叶元,戴瑾.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创新研究[J].江汉大学学报,2006(4):93-97.

外语专业实习个人总结篇5

关键词:音体美大学英语;时间合理原则;关联性原则;归纳法学习

引言

本校是一所以城建为主的工科院校,英语教学主要是公共英语。其中音乐,美术,体育专业占据了不小的比例。目前比较突出的问题是这些专业英语课时少,周期短,没有设置专业英语课。比如美术系,每学期14周,每周4节课,一学期总共56节课。一,二年级有英语课,三,四年级没有英语课。四个学期的英语课都是基础英语学习。只有很少专业的学生开设了专业英语课。音体美专业的学生英语基础比较薄弱,学习效率不高。在这样的现实情况下,他们的翻译知识可想而知是非常少的。但是从另外一个方面来讲,很多学生毕业后都选择了与教育,设计,文书相关的工作,这些工作都与英语知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尤其是翻译方面的知识。具备相当的翻译知识对他们的工作有很大的帮助。所以我们老师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时间安排,谨慎选择相应的内容,即保证基础英语知识的学习,又要适当的补充翻译知识,做到两不误。

音体美专业的翻译课与外语专业的翻译课有着本质的不同。后者是外语专业开设的一门主要课程,它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翻译实践能力。目前外语专业的毕业生,除少数从事语言、文学研究和外语教学工作之外,大多数都要从事文化科技交流、经济合作和对外贸易等领域的外语工作。较强的翻译能力是从事外语工作必不可少的条件。因此,翻译课教学在很大程度上是学生就业前的一项重要任务。但是前者对学生来讲更像是锦上添花的内容。时间和训练强度都不可同年而语。所以要制定不同的时间安排和训练手段。具体而言,需要注意以下几个原则:

1、时间合理原则。时间安排要与专业课时相符合。即不能比英语专业的课时多,也不能完全没有,要根据学时做出适当的安排。具体到本校的美术学专业,他们每周4节英语课。两周8节。我们的安排是前面6节讲解和学习课文有关的书面内容。最后2节有针对性的学习翻译知识。

2、关联性原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书本知识要与学生的专业结合起来。二是翻译训练内容尽量选取与学生专业有联系的内容。这里主要描述前面一种情况。课文学习主要是词汇学习,基本句法学习,短文写作练习。这3个方面都可以与专业知识和翻译知识联系起来。下面分别举例说明。

(1)词汇学习与专业知识结合。比如课文中出现了下列词汇需要学习:figure, character, brush , wood , panorama , screen , school .我们除了列出这些词汇的基本含义和用法比如:figure skating , brush your teeth , school of fish等等,还可以列出与美术学相关的示例,比如:figure painting (人物画), character sketch(人物素描), brush drawing (毛笔画), woodcut(木刻画), panorama(全景画), screen painting(屏风画) , schools of painting(绘画流派).这样举例的好处在于可以提前让学生了解专业方面的词汇,为以后的专业英语学习和翻译打下基础。

(2)语法和句法学习要与专业知识结合。比如我们在学习动名词的用法和定语从句的用法时就可以选取这一段作为示例。Tell the different between the “making”of a work of art and the “making” of something else. The making” of a work of art maybe is more beautiful than the “making” of something else 。 Can you tell the difference of the three kinds of audience of the artist? Art critics have an open mind and have the ability to absorb new ideas. The audience who have a little knowledge of art ,they don't know the true meaning of art. The audience who are laymen maybe they have no idea about art.

这样既讲解了语法知识 ,有同时了解了一些美术学方面的专业知识,一举两得。

(3)短文写作训练要尽量把平时学过的专业词汇和句型使用进去。音体美的短文写作均为应用文写作,即邀请信,请假条,推荐信,感谢信等,如果我们在编写题目的时候能把美术学方面的词汇等运用进去,那就再好不过了。这需要老师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外语专业实习个人总结篇6

(1)课程结构的失衡性

保持动态平衡是课程结构得以长期稳定存在的必要条件,但当前中专学校中的商务英语课程结构存在设计失衡的现象。一方面,部分学校仍然过分强调理论而忽视实践,偏重有关英语词汇、语法及写作的课程而忽视商务贸易、商务谈判、企业管理等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一些学校力求改革创新,以校企合作的方式强化实践教学,但存在理论教学偏少的问题,甚至把时间都安排到企业实习中,理论课程只占整个教学环境的三分之一左右,导致毕业生理论知识不足而缺乏长远的升值能力。

(2)课程结构的非连续性

商务英语专业的课程结构就像一个系统,各个课程是其中的要素,相互联系和影响。我国部分中专学校没有把商务英语中的公共课程和专业课程、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灵活融合在一起。由于课程与课程之间缺乏联系,大部分中专生不能很好地把知识和技能融会贯通,降低了工作能力。此外,理论课和实践课也存在断裂与非连续的现象,没有重视理论对实践的支撑和实践对理论的深化这一相互关系,降低了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二、中专商务英语专业课程结构的优化策略

(1)明确课程设置目标

中专学校应在课程结构设置的目标上强调外部环境的作用,并根据市场需要和学生需要明确商务英语专业教学所要达到的总体要求和目的。一是以市场需求为目标。中专院校的商务英语课程结构应根据市场对人才的需求而进行设置,并定期对市场需求状况进行调查研究,及时地根据市场变化调整商务英语人才培养目标。只有充分考虑外部环境的变化及时对该专业的课程结构作出调整,才能提高商务英语专业教学的时效性,使中专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够适应市场的需求,赢得竞争的先机;二是以学生需求为目标。满足学生学习需求是激发中专生学习商务英语的重要前提。

中专学校在设置商务英语课程结构时不能照搬高专院校甚至外国院校的结构模式,而应充分考虑中专生的能力特点和学习需求,提高商务英语课程结构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以广州的中专学校为例,由于广州市外资企业和中外合资企业比较多,对外贸人才需求较大,学生也偏向于进入薪酬福利较好的外贸企业中工作。针对这一情况,中专学校应提高国际贸易实务、外贸函电、经贸英语等课程的比例,着重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谈、访谈、商业谈判的能力和技能。以市场需求和学生需求为目标而设置的课程结构能避免过去的封闭式教学,为中专生创造开放的学习环境,从而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2)构建动态平衡的课程结构

中专学校应结合自身职业教育的办学特色培养商务英语专业技术应用型人才,构建一个从基础到应用的均衡的课程结构体系。在理论课的设置上,中专学校应合理安排以下课程:一是培养中专生人文素质和通用能力的公共理论课,包括语文、数学、计算机文化课以及思想德育类课程等;二是为专业能力培养奠基的基础理论课,包括英语语法、英语语音、英语听力、英语口语以及英语写作等;三是培养英语专业技术应用能力的专业理论课,包括国际贸易实务、外贸函电、经贸英语、英语翻译等课程。

传统的中专商务英语学时总量约为2800,其中理论授课学时约为1600,占总数的60%左右,而实践教学学时约为1200,占总数40%左右。在越来越注重实践能力的今天,中专学校应调整商务英语专业的课程比例,在均衡的基础上适当提高实践课的比例。院校应从培养中专生英语能力和综合素质出发,合理设置“认识实习”、“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设计”这4个阶段,并在不同的阶段里通过校企合作等方式来贯彻不同的实践课程。尤其是在国际贸易实务、进出口业务操作等可以使用实训教学的课程中,校方应提供足够的课时数量和平等的机会,让中专生能够真实地参与到实训中。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切感受社会对商务英语人才的需求,及时调整自身学习结构,并深化应用专业理论知识,全面提高商务英语能力。

(3)提高课程之间的连续性

提高课程之间的连续性是促进学生对知识融会贯通和学以致用的重要前提。中专学校在设置商务英语专业的课程结构时不应把公共课程和专业课程、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割裂开来,而是尝试在课时安排和教学内容上加以联系和整合。中专学校可通过设计与学科课程相对应的“经验课程”来提高专业知识的联系程度。例如,中专学校可以结合商务英语专业的职业岗位群特征和人才培养目标,建立一系列既具有独立性又具有联系性的“理论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如把在实践应用上具有紧密关联的英语语音、英语听力、英语口语设置在同一学期,让学生能够系统、集约地培养英语听说能力。实践表明,具有多样化的商务英语课程类型是全面提升课程价值的重要方式。通过有机结合不同种课程,院校能够更好地促进中专生的全面发展,从而在根本上改变传统的高分低能现象,提高学生主动学习和融汇知识的能力。

三、总结

外语专业实习个人总结篇7

关键词:医学高职院校;公共英语;教学改革

教育部在《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基本要求》(以下简称《基本要求》)中指出,高职高专英语课程的教学目的是:经过180-220学时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技能,具有一定的听、说、读、写、译的能力,从而能借助词典阅读和翻译有关英语业务资料,在涉外交际的日常活动和业务活动中进行简单的口头和书面交流,并为今后进一步提高英语的交际能力打下基础。因此,如何将我们的学生培养成为既有一技之长,又能用英语进行日常交流和简单的专业交流的复合型人才,以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是高职英语教学的目标。在教学中,我们应该紧紧地围绕这个中心目标,针对问题,对现行的公共英语教学进行深入地探索。

一、问卷调查分析

对天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2011级新生,包括护理、医学口腔、医学影像技术、临床医学、临床(乡村医生)、针灸推拿和卫生信息管理专业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采用不记名方式,共发放问卷422份,实际回收有效问卷402份。问卷主要针对“学生英语基础水平”,“英语学习中的最大障碍”及“专业英语学习需求”等内容进行调查。通过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总结出医学高职院校公共英语教学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学生英语基础水平参差不齐。我校学生的生源比较复杂,除普通高中毕业生外,还包括春季和自主招生入学的学生,此外,随着我校中高职衔接招生形式改革的推进,中职学生将会被纳入生源。一般来说,高中毕业生学习习惯较好,但学生个人成绩有很大的差别,如被调查学生中英语入学最高分为108分(英语高考总分为150分),最低分26分,平均分为73分。而春季和自主招生入学的学生英语基础较弱,主要表现为词汇量不足,表达能力欠缺,学习自觉性不高,少数学生还有厌学情绪。因此,学生入学英语基础水平呈现明显差异。

2.学生英语实用能力有待提高。对学生学习中的最大障碍进行调查,结果显示,87%的学生选择“听力、口语不好”,此项与“阅读、语法、写作”相比,成为英语学习中的第一大困难,有的学生甚至反映在入学就读高职前从未接受过系统的听说训练。此种状况与初中、高中的英语教学是分不开的。目前,虽然初高中都在提倡素质教育,但是,为了提高升学率,部分学校依旧运行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思路,把词汇和语法传授给学生,通过让学生做大量的书面习题来提高英语成绩。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得不到提高,有一种想听听不懂、想说说不出的感觉,更谈不上用英语进行实际交流了。

3.医护专业英语教学需要强化。问卷调查结果显示,94%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学习医护专业英语;86%的学生选择“凭现有英语水平,不能在职场进行有效沟通与交流”;57%的学生选择“基础英语与专业英语教学时间相当”;只有21%的学生认为“基础英语教学时间大于专业英语”。以上数据表明,适度强化行业英语教学是多数学生的共同愿望。然而,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对此所做的努力明显不足,存在着专业特色性课程资源匮乏及基础英语与专业英语教学的合理过渡与衔接问题。

二、对策探究

以《基本要求》中提出的“打好语言基础是英语教学的重要目标,遵循‘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为依据,针对我校公共英语教学面临的主要问题,实行以“强化基础,突出实践,服务专业”为目标的英语教学改革,具体实施方法如下:

1.实行“模块化”英语教学模式,强化英语基础教学。针对学生的英语基础参差不齐、个体差异悬殊这一问题,贯彻《基本要求》针对高职高专学生入学时英语水平的实际情况所提出的“统一要求、分级指导的原则”,实行“模块化”英语教学。首先,将新生入学英语水平测试常态化,分模块建立单词、语法、阅读、写作、听力试题库,各模块按照难易程度细分为高、中、低三个档次的测试题目。根据当届新生英语高考成绩,选取不同模块编写难易适度的入学水平摸底测试,确保能够准确地检测出新生的真实英语水平。并以此作为依据,确定教学的起点。其次,提高教学内容针对性,分模块建立单词、语法、阅读、写作、听力教学资源库,各模块按照学生英语水平细分为基础类、强化类、冲刺(高分)类三个梯度的教学内容。根据各系和各班的平均入学英语水平及薄弱环节,分别制订教学大纲、教学计划,选取相应模块灵活制定教学内容,期末试题分别命题,有针对性地实施课堂教学。此外,分模块开设了听力、语法、阅读及写作A级辅导班和四级辅导班,个性化地攻破学生英语学习中的弱项,同时解决同一授课班内英语水平个体差异问题。通过实行“模块化”英语教学模式改革,教学中“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第一障碍得以突破。

2.课内与课外紧密结合,突出英语实践教学。无论是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在职场环境下,学生最有可能用到英语的机会主要是交际性沟通。对多数高职高专学生来说,形成和提升英语实际应用能力,首先要提升英语的听说能力。因此,重视听说能力培养,突出英语实际应用能力的教学,已成为高职高专公共英语教学改革的重心,而实践教学的有效开展,必须依靠课堂教学与第二课堂的紧密结合才能实现。

(1)“以学生为中心”,加强课堂实践教学。首先,加大课堂教学听说比例。将案例教学法、情景教学法、角色模拟法等教学方法引入到课堂。教师在教学中应少用中文,逐步实现全英教学。我校英语教学共三个学期,即在第一学期的教学中,课堂讲授50%用英文;第二学期,70%用英文讲授;第三学期实现90%英文授课。为了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导地位,同时强化英语口语表达能力,要求学生在课堂发言的比重也应逐学期增加,即第一学期,学生发言时间占课堂时间30%;第二学期,占50%;第三学期,课堂上70%的时间由学生发言。其次,教学评价体系应体现“应用为目的”的教学理念,倾向于对学生英语应用能力、交际能力的考查,考核内容除语言知识、阅读、写作外,加强听说能力的考查力度。除笔试外,增加口试考核方式,主要对学生的语音、语调、听力、口语、口译等方面进行测试,内容形式可丰富多样,如情景对话、口头作文、小组角色表演、看图说话、短剧表演、文章归纳总结等,从而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

(2)依托第二课堂,开展各项英语实践活动。为弥补课堂教学时间的不足,我们大力开展多层次、多渠道的第二课堂活动。如创立医专无线英语广播电台,每天分四个时段为学生播放,内容包括英语A、B级考试、英文剧集、英文歌曲、趣味英语知识等形式多样的语言材料;与校团委、学生会合作,共同举办英语演讲比赛、英语写作大赛、短剧歌曲模仿秀等英语主题竞赛活动,使整个校园充满学习英语的气氛,让他们在实践中培养兴趣、享受快乐、体验成功。

3.服务专业,强化医护专业英语教学。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是“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发展道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用得上、留得住、下得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从中可以清楚地看到高职高专公共英语的教学目的是为学生所学专业的业务需要服务的。因此,医学高职院校的公共英语教学应突出医学院校的特色,服从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教学要与职业和专业需求紧密结合,强化医护专业英语教学。

(1)专业英语教学与公共英语教学紧密结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第二学期的公共英语教学中补充讲授医护用语的常用词汇,为专业英语学习打下良好基础;在第三学期的公共英语教学中增添护理英语口语与医疗英语口语实训内容,依据工作流程,选取典型工作任务,讲授有关询问病史、记录病情、查体、诊断、治疗等通用医学英语知识;在第四学期安排专业英语选修课,按专业讲授专科医学英语知识。根据不同专业的需要,侧重“听、说”或者“读、写”能力的培养,实施分类指导。比如对于护理专业的学生,由于未来的岗位需要学生更多的口头交流,教学就侧重“听、说”能力的培养;而对于药学专业的学生,未来的工作更需要他们看懂药品使用英文说明,因而应该侧重“读、写”,提高阅读说明书等专业技术资料的能力。此外,任课教师应及时了解学生医学专业课程的内容和进度,与当前的医学专业内容结合,科学组织教学,实现公共英语和医学英语的有效对照与衔接。

(2)校内实践指导与医院实习指导相结合。为了使医学院校学生英语学习与实习就业所需要的职业技能相结合,解决学生今后在实际工作中可能遇到的各种与英语相关的实际问题,专业英语校内实践可根据学生的需求,开展医学知识园地、医护英语知识竞赛、英文诊病大赛、医护英语对话诵读大赛、临床模拟演练大赛等多样化和个性化的活动。外语教师则要精心准备,负责组织筹划并协助完成各项英语活动的实施,实践活动要有完整活动计划、实施方案、活动总结等,指导教师对具体计划的实施过程进行监控。同时外语教师对学生进行必要的职业英语能力培训指导,并发给学生一些职业情景训练材料,以供学生学习参考。这些校内实践活动,向学生提供英语语言输入的信息和多种应用语言进行交流的机会和条件,营造良好的英语学习环境。

教师在进行校内实践指导的同时,还要加强对实习生的医学专业英语指导。针对学生在实习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和英语有关的突发问题,如有的学生对先进仪器、进口药品英文说明书看不懂,或遇到外籍患者不知如何交流等情况,外语教研室要为实习生特别设立绿色通道。学校为实习生设立咨询室,并由外语教师进行专门指导,实习生可以回校当面咨询,也可以随时通过电话沟通、QQ在线交流、发送微信、Email等多种形式与外语教研室教师进行沟通。同时,教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记录,并将学生常见问题进行归纳汇总,在今后的校内实践教学中给予学生及时指导。

高职高专公共英语教学自身的特殊性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和研究,通过“模块化”教学模式的采用,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紧密结合,以及对医护专业英语教学实用性的加强,实行以“强化基础,突出实践,服务专业”为目标的英语教学改革,既保证了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又体现出医学职业教育的特色。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高教司.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试用)[Z].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 张九明.高职高专公共英语教学应重视的三个问题[J].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05,(1).

外语专业实习个人总结篇8

[关键词]独立学院 英语专业 二外日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H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4)08-0241-02

我国本科高校英语专业都开设有二外课程,中国和日本是一衣带水的邻国,中日经济和文化交流十分频繁,很多高校都将日语作为英语专业首选的第二外语开设。独立学院是新起的一种办学模式,其办学方式、管理机制等方面都处于发展和摸索阶段。独立学院的教学理念和学生的差异性,使得独立学院的二外日语教学呈现出自身的独特性。二外日语教师需根据这些实际情况探索改进二外日语教学的方法。

一、独立学院英语专业二外日语教学的现状及成因

独立学院从创立至今只有十多年的时间,还未完全成熟。独立学院分数线较一本二本低,学费更贵,经过全国高考统一招生录取的学生的整体素质较一本二本的学生有所差距。这些特点使得独立学院英语专业二外日语教学存在着普遍本科所存在的问题之外,还具有自己的特殊性。

从学校方面看,高校日语二外课程一般最早从大二开始开设,开设时间最多2个学年,每周4个课时。而独立学院由于机制不够成熟,师资力量有限等原因,往往从大三才开始开设,不少学校只开设一个学年。而教育部修订的《大学日语教学大纲》的教学目标规定:“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一定的译和听的能力,初步的写和说的能力,使学生能以日语为工具获取专业所需要的信息,并为进一步提高日语水平打下较好的基础。”在短短的一学年144个课时中,要达到这个目标难度非常大,学校的这种课程安排也极易让学生产生懈怠情绪,认为此学科无关紧要。另一方面,大班上课使得教师无法照顾到每一个学生,而听说运用能力的培养又需要多进行演练和指导。这样导致二外日语学生的听说能力、实际运用能力普遍低下。

从学生个人因素方面看,很多学生一开始往往因为对日本动漫、文化感兴趣;为毕业后找工作增加砝码;希望出国留学;考研等原因而选择日语,学习兴趣也十分浓厚。但是,由于日语本身词汇量多,大量日语单词需要记忆;动词变形复杂;课程难度和任务不断加重等原因,学生开始产生畏难情绪,很多学生失去兴趣,开始消极对待,得过且过,甚至逃课。特别是大三下学期,很多学生已经开始实习,还有专业英语考级等压力使他们无暇顾及二外。最后坚持下来的,也只有想考研和留学的同学,但他们大部分也已完全“应试化”了。另外,独立学院的学生总体学习能力、学习习惯和自制力薄弱,有些学生连专业学习都懈怠,更别提二外日语的学习了。

二、提高独立学院英语专业二外日语教学效果的建议

关于如何提高二外日语的教学效果众说纷纭,很多教师提出拓展第二课堂、开展日语角等。这些课外活动的组织对日语专业的学生确实会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但用于二外似乎有些不切实际。英语专业的学生本身的专业英语就要花去他们大量的时间,不可能有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再去进行二外日语的课外活动。因此,要提高二外日语的教学效果,重点在课堂教学。如何在一周短短的4个课时里,结合学生的特性和他们的专业优势,改进课堂教学方法,提高学生日语能力,让学生学有所得,是我们二外日语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

(一)时刻注意激发、培养学生的兴趣,导入日本文化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所有的学习动机中,兴趣作为一种内在型动机,相对于为了考研的应试型和为了工作的工具型动机来说,更能对学生的外语学习起推动作用。时刻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对于以考研或工作为目的的学生,如果再加上兴趣,则更能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很多教师只是在第一堂课上花大力气对日语语言、日本文化等进行介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后面的教学则只局限于教材中词汇语法的死板教授,渐渐使学生失去了原有的兴趣和动力。所以,二外日语教师应该随时注意在课堂上加入与教材内容相关的历史、风土人情等文化背景知识,使学生加深印象,提高兴趣。在课程中,可以适当放放电影和学学歌曲等,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感到新鲜,激起学生继续学习的热情。

(二)充分利用学生的英语特长和母语的正迁移作用

中国和日本同属于汉字文化圈,日语中有很多汉字在形与意上都与中文汉字相同,如“春”“学生”等,非常便于学生的理解记忆。对于那些形同意异或字形稍有改变的汉字,如“先生”“”等,也可以结合母语进行对比记忆和学习,这比西欧学生单纯靠死记有效率得多。另外,日语中的外来语大多由英语音译而来,这对于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是一个极大的优势。教授时,可以告诉或让学生找出该外来语所对应的英语单词,使学生更快速高效的掌握。在句型和语法的学习上,英语专业的学生本身就是学语言的,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学习外语的方法,学习外语的思维和能力都比其他专业的学生强,而所有外语学习都有相通之处。教师可以积极利用他们的这种优势,正确引导,加强英语和汉语的正迁移作用。

(三)合理排教学进度,注重学生的实际掌握情况

学生学外的目的不同,对进度的要求也不同。以考研为目的的学生课外会花很多时间学习,他们希望老师尽可能多的教授知识点,对进度要求快。而对日本文化感兴趣或想出国留学的学生,则希望老师多讲一些日本的风俗习惯、历史文化、社会现状等实用的东西。针对这种情况,有教师提出根据目的不同进行分班教学,这只是理想化的对策。这样做使得会班级人数相差悬殊,如以考研为目的的班可能就几个人。而且还有很多一开始就说不清自己目的的学生,中途由于学习难而改变初衷的人也比比皆是。另外,这样会影响教务处对学生期末成绩的评估。目的不同,教学难易有别,评价标准也就不一样,期末考试如何出卷才算公平?因此,以目前独立学院的实际情况来看,这种做法是不现实的。

我们只有在现存的这种班级形式上思考如何改进教学办法来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应该考虑大多数学生的接受程度来安排教学计划,对于有更高目标的学生可以叫他们自己提前自学,不懂的课后来问,这就需要教师有一定的奉献精神。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时刻注意学生的接受和掌握情况,不能盲目前进。特别是前面教授五十音图和动词变形时,要力争每个同学都过关。前面学的是基础,如果学不好,后面将举步维艰。教学时切忌一言堂、满堂灌,如果运用一些灵活的教学手段,效果会更明显。如学五十音图时,可以编一些绕口令;学习词汇时,可以分组比赛或进行词语接龙;在讲解语法句型时,可以多鼓励学生运用句型造句,锻炼他们的运用能力。总之,要以学生实际掌握的内容为目的,而非表面上的进度。

(四)有一定的监督机制,安排任务,适当进行测试和竞争

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是学习激情不够、理论学习能力一般、自律性不足,但性格普遍活泼、实践交际能力相对强、好奇心大、希望表现。针对他们的这些特点,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设置不同的任务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同时,语言的学习最终还是要靠脚踏实地,真真切切的努力才能学好的。所以,教师不能完全依赖于兴趣吸引,在学习过程中还要对学生进行适当的监督,施以一定的压力,促使他们打牢基础。结合他们爱表现、交际实践能力强等特点,采取分组进行随堂测试、会话表演、背诵比赛等形式,引导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此外,还要在学习过程中向学生灌输付出才有回报,勤奋才能成功等正确的理念,使他们建立正确的学习观和价值观。

(五)进行归纳总结,师生互动,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学习是不断遗忘的过程,我们必须不断复习巩固,才能真正牢固地掌握好知识,作为教师要善于归纳总结。本院二外日语使用的教材《新编日语》每5课就有一课是复习前4课的内容,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课进行总结归纳。先让学生进行表述、互相补充,或者让学生分成小组做好总结,选一个代表上台讲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最后,教师再指出他们遗漏之处和需要注意的关键点等。作为教师,要在课前做足功课,不局限于当时所复习的4课内容,而要善于将其与以前的内容进行对比。比如词汇,可由一个词汇联想到其他学过的词汇;再如语法句型,可能有几种日文表达方式表达同一个中文意思,教师要归纳出它们各自的运用场合、语气等差异。如果二外教师将总结归纳法灵活运用到教学中去,必然会使学生对所学内容更加清晰,学习更加积极,而不会因为后面越学越多而越学越乱,产生厌学情绪。

(六)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

独立学院的学生具有很强的独立意识和个性,如果在课堂上教师一味地进行知识的灌输或对学生要求苛刻,会形成一种专制性的课堂氛围,使学生产生厌倦感。二外教师应该多与学生进行交流,让他们参与到教师的教学过程中来,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教师也要注意培养自己的人格魅力和教学激情,上课时应该精神饱满,用激情去感染学生,促使他们由对教师的认可而转变为对课程的喜爱。

三、结语

总之,二外日语教学时间紧、任务重,而独立学院具有自身的办学特色和局限性。本文在分析独立学院英语专业二外日语教学的现状与成因的基础上,结合独立学院实际情况和学生的特点探讨出六点提高教学效果的策略和建议,希望与同行进行交流、探讨和提高。

【参考文献】

[1]张敏伶.大学二外日语教学中教师的导向作用[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1999.

[2]文卫平,朱玉明.外语学习情感障碍研究[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98.

[3]大学日语教学大纲修订组.大学日语教学大纲(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推荐期刊
  • 外语界
    刊号:31-1040/H
    级别:CSSCI南大期刊
  • 现代外语
    刊号:44-1165/H
    级别:CSSCI南大期刊
  • 外语研究
    刊号:32-1001/H
    级别:CSSCI南大期刊
  • 课外语文
    刊号:21-1479/G
    级别:省级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