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直观教学论文8篇

时间:2022-04-24 08:10:38

直观教学论文

直观教学论文篇1

关键词:技校 语文教学 直观性 语文及解题指导

经过三年的技校语文教学实践,笔者发现:大部分技校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兴趣不浓,主动性不强。加之,其语文基础知识薄弱,生性活泼好动,因而纯粹的“满堂灌”、“一言堂”的传统语文教学模式已然不适应当今的技校语文课堂。

那么,该如何解决技校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兴趣不浓、主动性不强的教学难题呢?笔者以为,转化表达形式重组教学内容,弱化学习难度,增强技校语文教学的直观性是解决这一问题的突破口。

一、什么是教学直观性

“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要通过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语言的形象描述,引导学生形成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知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用示意图可表示为:“观察―形成表象―感性认识―理性认识”的过程。也就是说,直观教学的内容必须是“可以感知,可以触碰,可以体验的”。因此,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去创设这种“可以感知,可以触碰,可以体验”的教学情境,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去体会和理解教学内容。

二、如何实现教学直观性

那么,该如何创设这种“可以感知,可以触碰,可以体验”的教学情境,从而实现技校语文教学的直观性呢?笔者以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1.将文字转化为画面,增加感性体验

语文是一个由文字构筑起的绮丽艺术世界。虽然仅是铅墨文字,但是通过丰富的想象和联想,我们可以赋予那些静默的文字以生命和情感,从而使他们变得丰盈灵动而又富有生机。因此,创设教学情境,营造“画面感”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是十分重要的。

朱光潜先生说:“本来每个人都只能直接地了解他自己的生命,知道自己处某种境地,有某种知觉、情感、意志和活动,至于知道旁人旁物有同样的知觉、情感、意志和活动时,则全凭自己的经验而推测出来的。”在语文课本中有着许多具有画面感的文字,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理解与想象将它转化为画面,落实到绘画之中,落实到表演之中,落实到想象之中。这样,学生便可以通过自己的感性体验,将一个个单薄的文字构筑成一个个立体丰盈的艺术世界。

(1)画出脑海中的画面。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笔者会引导学生将课本中的文字转化为自己的画作,然后讲述自己的理解。通过绘画可以让学生发挥想象,在自己的脑海中形成画面,真正走进文字所构建的“画面”之中,体会“画面感”;而通过讲述则可以让学生将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出来,从而加深自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强化“画面感”。

例如,在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一文中有这样一个奇妙的比喻:“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的裙。”

课堂上,笔者首先引导学生想象绘画出“的裙”的模样;其次引导学画出“荷叶”的模样;最后引导学生画出“‘的裙’般的荷叶”。

在此过程中请个别学生到黑板演示。然后点评学生画作,并引导学生思考“叶子为什么会像亭亭的的裙子呢?”此时,学生都会不约而同地回答“叶子重”、“叶子大”……因而,文章该段开头所写的“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甜甜的叶子”便可以理解了。虽然这个比喻在文章中仅是零星一点,但是这样极微小极细致的奇思妙想正体现了朱自清先生的匠心独运。

再如,冯骥才在描写他心爱的《书桌》的首段亦是“画面感”很强的一段文字。因此,笔者在第一课时设计了“请大家依据第一段落的文字,画出冯骥才笔下的书桌”这项作业。通过这项作业,一方面可以检测学生是否真正理解了这段文字,另一方面也教会学生一种“读书方法”,即将“未知”的内容转化为“已知”的内容,具体说来是将“未知的文字信息”转化为“已知的图画信息”。

又如:谢冕在《重新创造的艺术天地》中举例的《我爱这土地》,整首诗亦有浓重的画面感。谢冕也旨在通过这首诗来论述“读诗的全过程,想象活动,都是围绕这只鸟的形象而展开的。对于诗中爱国主义激情的把握,是通过对于这只热爱土地的鸟的想象而获得的。”也就是说,读诗是通过想象,围绕形象展开的,即“想象是形象的起点”。

而在绘画中,形象与想象也有着同样重要的地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笔者以这种“关联性”为基础,用“类推”的方式,引导学生通过:“读诗”(在脑海中形成画面)――“画诗”(将脑海中的画面,展现在空白A4纸上)。

然后再引导学生“逆向”回忆之前的整个过程:“自己从哪里着手画画的?”。

学生会回答“鸟、土地”等“形象”。即,学生是通过“形象”来展开“想象”,形成“画面”的。这样,学生便自然而然地能够推断出谢冕先生所论述的“形象是想象的起点”这一论点了。

通过一幅幅形象的绘画,文字变得更加具体可感,赋予学生“身临其境”的体验的机会。然而,不论学生的画作是精美,或是粗糙,都是他们自己真实的体会与理解。于教学而言,都是极真实的,极宝贵的,也是极好的。因此,都要给予学生肯定性的评价。

(2)演出文字中的情境。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想象与演绎,将文字转化为生动形象的情景剧。

例如,在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中,描写“秋雨”的文字,“情境感”极强,非常适合于两人为小组进行表演。学生可以通过想象,将这种在故都的秋雨中闲适的生活状态绘声绘色地表演出来,从而易于学生理解。

再如,张洁的《拣麦穗》。全文大多以老汉和大雁的对话展开,且文字真实戏谑。张洁将一个天真烂漫的小女孩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又将一个朴实善良的老汉也描绘得惟妙惟肖。因此,通过对话表演可以营造一种“情境感”,使学生深入情境切身体验,更好地体会大雁和老汉的人物形象及其情感,从而达到理解文意的效果。

即便是议论文体裁文章也不乏具有“情境感”的文字。例如:《帽子哲学》的1~3自然段叙述了:加德纳去帽子店烫帽子时与帽店老板的一段对话。幽默风趣的语言也生动形象地展现了人物形象。倘若,光是凭借朗读来理解这段较为冗长的文字,不免索然无味。然而,若将它转化为活灵活现的情景剧,则会大大增强其画面感、趣味性与可读性,弱化文章的难度,从而易于学生的接受和理解。

通过这样种种鲜活的演绎,将无声的文字转化为动态的表演,学生会更易于接受,也更乐于接受。加之其生性好动,喜欢表现自己,因而这种教学效果在可控范围内还是较好的。

因此,不论是绘画,还是表演,立足点都是为了增加学生的感性体验,促使学生自主地、自发地去理解文章内容,发挥自己的想象,形成自己的认识与理解。夸美纽斯曾指出,“凡是需要知道的事物,都要通过事物本身来进行教学,那就是说,应该尽可能地把事物本身或代替它的图像放在面前让学生去看看,摸摸,听听,闻闻等等。”这也说明了“体验式”的直观性教学对于学习主动性较弱的学生而言有着极为重要的促进意义。

2.将文字转化为图表或示意图,加强逻辑思维

如果说“将文字转化为画面”,是为了增强文字的形象性、生动性,使学生获得感性体验的话,那么“将文字转换为图表或示意图”,则是彰显了文字的逻辑性、思辨性,使学生获得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和锻炼。

笔者以为,所谓“转化”,即化繁为简。也就是依据逻辑上的联系,把深奥的晦涩的东西转化为简单直白的东西,而这种“转化”的基础是“最近发展区”。所谓“最近发展区”就是:“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状态”。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议论文和说明文的趣味性较弱,教学难度较大。而针对篇幅冗长的说明文,如何才能增强其教学直观性呢?经过教学实践,笔者发现,可以“将文字转化为图表或示意图”。

例如:针对《动物游戏之谜》中的1~8自然段的内容,我们可以梳理出表1、表2两张表格:

表1 (分-总)

地域 动物 游戏 作者猜测

缅甸 叶猴 跳荡、嬉闹 打架?

北极 渡鸦 滑雪梯 表演?

美洲巴塔哥尼亚 露脊鲸 尾鳍高举 在干什么?

表2 (总-分)

分类标准 动物游戏的

三种类型 特征 例子 备注

游戏的

形式 单独游戏 无需伙伴,

独自进行 马驹、猴类 最基本的游戏形式

战斗游戏 两个以上,

社会行为 非真战斗

操纵事物游戏 支配环境 北极熊、野象

而针对《动物游戏之谜》中关于“动物游戏之谜”的四种学说,则又梳理出如下表格(见表3)。

表3 (动物游戏之谜的四种学说)

研究者 研究对象 研究假说 基本观点

珍妮・古多尔 黑猩猩 演习说 游戏是生活的演习

一些科学家 河马、渡鸦 娱乐说 游戏是自我娱乐的集中体现

汉斯・特贝

斯塔・阿特曼 黑猩猩 学习说 游戏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学习

行为

约翰・贝叶

保尔・赖特 ~羊、北极

熊 锻炼说 游戏不仅是学习,而且是“锻炼”

尽管本文结构明晰,但我们依然可以将密密麻麻的文字转化为简单明了的表格,来降低理解的难度,从而易于学生的接受与理解。

当然,这种“转化”并不是盲目的、随机的,而是要忠于文意及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这种“转化”只不过是搭建了一座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的桥梁。

三、教学直观性的反思

即便在教学过程中,笔者思考得出了上述两种增强教学直观性的方法,但是在实施的过程中,依然会遇到实施的困难,形成新的教学瓶颈。也就是说,教学形式有了,可是教学效果却不甚理想。因此,笔者以为,教学直观性还必须建立在以下两大基础之上:

1.思想方面

从思想上来讲,应充分尊重学生,热爱学生,以学生为主体来进行教学设计。也就是说,打心底里热爱学生。这样才会有教学的热忱与不怕困难的勇气。笔者曾在课堂上做了一项“你理想中的语文课”的随机调查,整理归纳了21位学生的回答,笔者发现:

(1)喜欢幽默风趣的老师,喜欢生动活泼的课堂的学生有9位,占总数的42.85%。

(2)需要被尊重,被爱护,被理解的学生有6位,占总数的28.57%。

由此,我们可以发现,相较知识教学而言,对学生的情感尊重与幽默感是更为重要的。

2.从教学方面

从教学上而言,则应充分理解教材,做到内容重组,找到转化与转换的最佳契合点,也就是“最近发展区”。

然而,尽管“教学直观”可以增强趣味性,简化教学内容的难度,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从某种程度而言,改善了教学效果。但是,这也不代表语文教学就是盲目地追求 “教学直观”。笔者以为,“形式化”的教学直观反而会导致“媚俗”,从而失去了其初衷与意义。此外,技校学生不乏社会化的“媚俗式”教育,而深度的审美教育则太少,因此导致其浮躁、肤浅,喜欢“快餐式”的内容,而难于接受一些深厚的东西;更有甚者则导致价值观的某种偏差。因此,笔者以为,纯粹“形式化”的教学直观是不可取的。语文教学直观不应该是过分热闹的,不留痕迹的;而应该是有意义的,追求教学本质的。正如,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所写道的“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直观性不是教学的目的,只是教学的手段。教学的目的应该是激发学生的兴趣与好奇心,引导学生自己去理解,去体会,去感悟。而这一点在语文教学中尤为重要。

四、小结

笔者通过技校语文教学实践得出:依据教学直观性原则,转化、重组教学内容,创设“体验式”的教学情境对于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而实施教学直观性的方法有两种:一是将文字转化为画面,增加学生的感性体验;二是将文字转换为图表或示意图,加强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此外,教学直观性的实施应基于以下两点:就思想而言,应充分尊重学生,热爱学生,以学生为基础和主体来进行教学设计;就教学而言,则应充分理解教材,重组教学内容,找到转化或转换的最佳契合点或最近发转区。但是,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能盲目追求“形式化”的教学直观,而忽略了教学的本质。以上便是笔者关于“技校语文教学直观性”的几点拙见,以求教于方家。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人事司,教育部考试中心.教育学考试大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朱光潜.朱光潜全集(第一卷)[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7.

[3]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语文及解题指导[M].北京: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4]教育部人事司,教育部考试中心.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5]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语文及解题指导[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6]吴俊.苏霍姆林斯基直观性教学思想的现代启示[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4(30).

[7]吴小玲.试评夸美纽斯的直观性原则[J].华南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2(01).

[8]金平.语文教学的直观性[J].阜阳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2(2).

[9]陈军民.语文情境教学直观性特征探幽[J].常德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5).

[10]施红梅.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图表说明[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04(6).

直观教学论文篇2

我的感受是:即使讲千遍,不如做实验。

要成功地做好演示实验,最起码要做到以下三点:

一、要准备充分。首先要熟悉教材,熟悉实验内容和实验步骤,明确实验的目的,考虑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观察,观察什么,如何观察。切莫使演示实验成了“魔术表演”。演示实验即使最简单的实验,教师在课前都要试做两次,对于反应温度、溶液浓度、药品用量都要做到心中有数。课堂演示要保证万无一失。演示实验所需药品和仪器要列个清单,走进课堂前,一一对照,看是否遗漏,小东小西缺一样都会影响实验的进程,从而影响学生的情绪。

二、要操作规范。演示实验中,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成为学生独立操作的依据和榜样,对学生的实验技能起着示范作用。教师操作应按规定进行,有条不紊。

演示桌上要整洁,与实验无关的东西(哪怕是下一步演示要用的),皆不要放在演示桌上。以免影响学生观察。试剂的取用要适当,多了浪费,少了现象不明显或造成实验失败。

实验中产生的现象要明显,必须使全班每个学生,特别是最后一排学生都看得清楚。现象不明显,学生看不到,必然影响课堂纪律,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如何使现象明显,每个学生都能看得见,教师确实需要事先动一番脑筋,如教师可根据产物的颜色选择放在实验仪器后面的衬托物,以帮助学生观察。

直观教学论文篇3

我的感受是:即使讲千遍,不如做实验。

要成功地做好演示实验,最起码要做到以下三点:

一、要准备充分。首先要熟悉教材,熟悉实验内容和实验步骤,明确实验的目的,考虑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观察,观察什么,如何观察。切莫使演示实验成了“魔术表演”。演示实验即使最简单的实验,教师在课前都要试做两次,对于反应温度、溶液浓度、药品用量都要做到心中有数。课堂演示要保证万无一失。演示实验所需药品和仪器要列个清单,走进课堂前,一一对照,看是否遗漏,小东小西缺一样都会影响实验的进程,从而影响学生的情绪。

二、要操作规范。演示实验中,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成为学生独立操作的依据和榜样,对学生的实验技能起着示范作用。教师操作应按规定进行,有条不紊。

演示桌上要整洁,与实验无关的东西(哪怕是下一步演示要用的),皆不要放在演示桌上。以免影响学生观察。试剂的取用要适当,多了浪费,少了现象不明显或造成实验失败。

实验中产生的现象要明显,必须使全班每个学生,特别是最后一排学生都看得清楚。现象不明显,学生看不到,必然影响课堂纪律,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如何使现象明显,每个学生都能看得见,教师确实需要事先动一番脑筋,如教师可根据产物的颜色选择放在实验仪器后面的衬托物,以帮助学生观察。

直观教学论文篇4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它的研究方法一般是在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上,对物理现象进行分析、抽象和概括,从而建立物理概念和定律,进而形成物理理论,然后这种理论再回到实践中去经受检验。因此,物理直观教学要求教师充分利用演示实验、分组实验,甚至可以鼓励学生亲自动手制作实验教具。直观教学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最大的特点就是:能够让学生对许多物理知识的理解建立在直观感知的基础上,这样比较容易被大脑所接受。如果教师利用好这些直观教学手段,创设良好的课堂情境,就可以提高课堂效率。

传统的物理直观教学主要是运用演示实验,演示实验有的可见度小,有的限于条件演示效果比较差。而现代的直观教学主要是运用录像、投影,目前计算机多媒体教学的兴起又为直观教学提供了一种有效的途径。电化教学由于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声、形、图、色并茂,能直观、形象地展示各种物理现象,在创设课堂情境中显示出极大的优越性。但是这些电化教学手段也有较大的局限性,场景逼真程度差、录像和动画制作不能够客观反映实验的科学性。

本文通过对“力的分解”的教学实例分析,试图在传统的直观教学基础上引入学生自制教具、学生实验演示等活动,创造一个“亲身实践”和具有“具体事物、现象,以及事物、现象的逼真描述”的教学过程。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能够获得更加生动、直观的感受,教师通过这个过程化解难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力的分解”是高中物理中的一个难点,也比较抽象。通过“力的合成”的学习,学生已经建立了合力和分力的概念,为“力的分解”的方法提供了基本知识铺垫。即使已经学习了“等效替代”思想,仍然不能很好地帮助学生化解对本节“理解、并完成从无数个分解方式中选取一个有效分解方法”的难题。我在教学中尝试利用课前的自主学习和增加课堂中学生的自制实验道具的演示,发现可以较好地化解学习中的难点。教学完成后,学生能够比较顺利地完成从各种可能中正确选择力的分力的任务。实践证明,开展自主学习、增加直观的教学设计对于学生克服物理学习中的困难有很大的帮助,也能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抽象思维、动手实验等能力。

一、课前预习,明确自制教具任务

1.课前布置学生自主学习,明确本节的阅读、思考、实验模型制作等任务。

课前我要求学生完成三个任务:一、仔细阅读课本,通过阅读物理教材学习、整理物理知识、概念。二、思考几个模型中的力的分解方法。(如图1)三、利用你能找到的材料制作模型证明自己的分解方法。

教师以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为前提,设计课前的教学计划。可以更好地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激励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在学生思考问题、制作模型期间,教师要经常关心制作情况,民主地参与讨论,做一定的指导。

在教学实践中,课前的准备过程中经常有学生会在思考和制作模型中向你寻求帮助,这时师生共同的讨论和分析是课堂教学的外延,也是充分体现个性化学习的过程。教师通过和学生的讨论了解学生认识的误区,保证模型的制作质量,也可以完成模型优劣的筛选。教师的引导有利于学生以主要矛盾对象为主线开展自主学习,提高自主学习有效性。

二、课堂教学,注重多种直观教学过程合理组合

“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从感觉开始的”。直观性教学容易帮助学生建立起认识表象与事务本质之间的联系。对于直观教学,苏霍姆斯基建议:“应当逐步地由实物的直观手段向绘画的直观手段过渡,然后再向提供事物和现象的符号描述的直观手段过渡。”

1.教师展示实物教具,提出分解的问题,探讨分解的方式。

教材中有拖拉机拉耙的模型,但是只通过“绘画的直观手段”很难有直观性的体验,在课堂上再现这个模型的实物(如图2),可以在实物的基础上通过讨论建立合理的模型。在演示中学生看到侧向力可以改变电子台秤的读数,结合摩擦力的产生,可以形象地理解课本上的模型,帮助了解作用效果和分力的关系,初步建立起分解的原则。第二个教具中海绵的变形也可以很形象地展示出重球的重力在斜面和挡板之间产生的作用效果。

2.学生展示优秀的自制教具,激发学习、讨论热情,建立直观模型。

我们研究物理现象及其规律首先要确定研究对象,这就涉及如何建立理想模型问题。学生根据自己的预习工作,制作了各种各样的实物模型,大大地丰富了课堂上的直观教具。课前教师分别划分好几个学习小组,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分别选择优秀的自制教具(如图3)并精心准备了课堂演讲内容。在展示中,学生高度参与,课堂上有解释、有评论、有冲突。通过学生自己的演示、全班参与的讨论,大家逐渐清晰了“分解”与“力的作用效果”的关系。

在学生展示的基础上,教师利用现场材料桌子上的铅笔、教师提供的橡皮筋和钩码展开分组实验,强化刺激进一步加深对力的分解的基本方法的体验(如图4)。

3.在课堂的实验展示基础上,要求学生总结力的分解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在各种感觉综合刺激下,学生深刻理解“力的作用效果”在分解中的重要意义。大家在愉快的氛围中轻松地总结出力的分解有三个步骤:一、判断一个力的作用效果;二、根据该力的作用效果,判断分力的方向;三、利用平行四边形法则确定分力的大小。

4.必要的演绎能够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等综合能力。

力的分解在生活、生产实践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结合实际的分析能增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并为思维的发散打下基础。在这里加入国内大桥有关引桥的介绍的视频和图片,教师结合“力的分解”启发学生讨论引桥的功能。教师还可以让学生现场模拟“拔河”的实验,要求学生解释“四两拨千斤”的原因。通过演绎强化对“力的分解”方法的认识和理解。

总之,课前的自主学习,让学生在进行直观观察前具有了明确的目的性。使每一次实验展示都起到了突出的示范及说明的作用。课堂上直观教学形式的多样性及其合理组合为学生思考问题提供了直观参考,帮助学生建立有效的物理模型,促进形成正确的思维方法。

直观教学论文篇5

[关键词]数学教学;直观;应用;教育质量

随着高新技术迅猛发展,科学技术及各专业领域中定量化研究日益普及和深化,毕业论文 数学学科的应用日益广泛,新世纪科技人才对大学生数学素质要求更高更全面.但是,目前高等院校的本科大学数学课程教学中存在不少问题,很不适应当前整体学时减少及高校扩招后学生现实的状况.应如何加强直观性和应用性的教学,重视课程的教学效率和效果,切实提高大学数学教育质量就显得尤其重要.

1 目前的现象和困惑

由于缺乏直观性和应用性教学,使得在目前的大学数学教学中出现了如下几个较为普遍的现象:

1.“定义+定理(性质、公式)+例题(计算)”现象.

教学模式(思路)较单一,讲授知识点多,讲述数学知识的来源少,讲授知识本身多,硕士论文 讲述知识“身外”之事或关联之事少,缺乏直观性和应用性的教学.教学内容、教材枯燥无味,缺乏引人入胜的材料.

2.“得意忘形”现象.

“过度”强调数学知识的严密性和数学理论的抽象思维特性,使数学“过度”抽象化、神秘化,淡化了数学的通俗性和实用性.

缺乏或不太重视直观性特别是几何直观性教学,使学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较大程度上陷入医学论文 “得意忘形”的境界.“得”了数学知识的字面定义、性质、定理,“忘”了数学知识的原始来源动机和直观.

3.“数学无实际用处”现象.

使学生认为数学就是“x+y=z”,数学学好学坏对自己以后的发展没关系或影响不大.数学知识的来源和应用介绍得少,数学的重要性、数学对科学技术的发展、其它学科的促进和支撑作用没有充分体现.没有充分认识到让学生懂得数学的广泛应用性也是数学教学的任务之一,对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4.“数学学习是很痛苦的”现象.

由于教学方法和思想的不当,我们的教学往往使学生认为数学及数学学习很“恐怖”,学生缺乏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开动脑筋的题目、问题较少.

2 现象背后的原因

数学之难以理解,究竟是数学学科本身内在的特性,职称论文 还是因为数学教师们在传播数学知识方面的无能呢?造成上述现象应该既有数学学科本身的原因,也有教师自身的原因.简单归纳如下:

1.数学学科的特点.

数学学科具有严密性、抽象性、系统性等特点.数学是寻求以最有效的概念和方式来描述并理解隐藏在复杂现象背后的秩序的科学.

2.数学自身的发展.

数学科学的门类非常繁杂,数学学科发展的深入程度超出想象,数学的抽象性和复杂性日甚一日.

3.数学教师的水平及对数学的理解.

受到数学教师的自身水平限制,英语论文缺乏对数学知识和文化的真正理解,难以使学生产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使数学变得神秘化、复杂化、符号化.

3 应该怎样做

直观性教学是教学活动的一条重要原则.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宣称直观教学是教学的一条金科玉律:“只要有可能,应该用感性去接受一切东西”.从心理学层面可知:百闻不如一见.在数学学习中,要尽一切可能使抽象的数学结论与直观的形象建立联系.由于直观的形象在记忆中一般比较清晰稳定,通过它容易记住抽象的数学结论.

1.加强直观性教学.

直观性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记忆品质,提高学习效率.要加强直观性教学,特别是几何直观性教学.例如在函数极值的条件(充分和必要)、导数的定义和应用、凸函数的概念和性质、微分和积分中值定理等等都应加强直观性教学.注重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恰当地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充分利用“图形+实物+多媒体”的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2.加强数学知识之间的融会贯通.

强调知识的关联性、系统性,加强同一门课程不同知识点、不同课程的相关性和交融性教学,比如极限、导数、积分、级数等关系是什么?微积分、线性代数、复变函数等中起至关重要作用的知识点是什么?有没有贯穿其中的要点呢?我们的学生能否做到“闭卷思索”?我们的学生能够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融会贯通和紧密相关性吗?

3.加强数学知识的来源、动机介绍.

数学问题的提出与如何提出有意义的数学问题是至关重要的.如微积分的形成和原始的目的,

Kline M在《古今数学思想》中提到:

1)求物体在任意时刻的速度和加速度;

2)求曲线的切线,而就在当时这也不光是一个几何问题,留学生论文 还与光的反射定律、运动物体在它的轨迹上任一点的运动方向等相关;

3)求函数的最大值和最小值,这与炮弹的射程、行星离开太阳的最远、最近的距离相关;

4)求曲线的长度、曲线围成的面积、曲面围成的体积、物体的重心、物体间的引力等,而这些又与当时人们普遍关心的天文问题紧密联系.

Newton在剑桥第二年就归纳了四十五个问题,它们包含第一物质和原子、质量和位置、时间和永恒、海水的涨潮和退潮、重力、温度、磁力、声音、颜色、记忆、腐蚀等(Gleick J).有了问题,才会有解决问题的冲动,才会进一步思考、学习和研究.

4.加强数学知识的应用性教学.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对数学的各种应用有着精彩描述: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谜,日用之繁等各个方面,无处不有数学的重要贡献.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每位数学教师面对的课题.力求将“应用性教学”思想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只要可能,都应该

提出应用的问题和可应用的方面.例如:

1)与生活中常见的问题相关联,如桌子摆平问题等;

2)与专业相关联的如经典的数理方程和现代偏微分方程从提出到发展,都是来源于实际问题、得益于实际问题而又促进实际问题的解决.

早期的有开拓者d’Alembert,Fourier,Euler,Bernoulli J,Laplace等所关心的弦振动、热传导、位势理论等问题.发展到现在偏微分方程几乎渗透到任一个工程技术领域,包括时髦的信息技术领域,如数字图像处理等.

大学数学教学也应该做到与时俱进,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工作总结 加强直观性和应用性教学,提高大学数学教育的质量,为社会培养更多更好的优秀人才. [参 考 文 献]

[1]克莱因.古今数学思想(第二册)[M].朱学贤,等译.上海:上海科学出版社,2002.

直观教学论文篇6

关键词:直观教学;学前卫生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1-0095-02

《学前卫生学》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专业主干理论课,是幼儿教师和幼儿园管理者必备的基础性强、应用范围广的教学和实践指导性课程,是后期学习学前教育学和学前心理学等课程的基础[1]。《学前卫生学》是研究学前儿童解剖生理特点和生长发育规律,以及如何促进学前儿童正常发育、维护和增进学前儿童健康的一门学科,也是幼儿教师培养学校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2][3]。我们使用的教材是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由麦少美主编的《学前卫生学》第二版,教材内容全面,课堂教学以讲授为主。教材的内容以概念为中心,理论性强,缺少实用性和综合性,学生学习的兴趣不高。知识点并不难,难点在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针对课程的特点,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直观教学法,目的在于让学生更为轻松地掌握好本课程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为成为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打下基础。

一、直观教学的特点与作用

直观教学是由17世纪捷克著名的教育工作者Johann Amos Comenius正式当成教育教学的基本原则提出的,受到了世界众多教育家和教育工作者的关注与有意识的运用,并陆续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直观教学法即对学习者充分地利用各种教学媒体,进而提升教育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法[4]。例如:利用带有鲜明主题的挂图、实物,多媒体教学,视频,让学生进行实地参观等等。直观教学的优点在于能够让学习者直接地获得知识,在头脑中形成形象的思维而加深记忆和理解。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教育科学的不断进步,直观教学法得到了较大的发展,逐渐成为一种非常重要的教育教学手段。

通过直观教学,学生可以大大加快学习速度。学习者用眼睛和耳朵等感觉器官直接获取信息资料,形象直观,学生感觉和理解知识的时间相比单纯的教师语言要大大缩短,即加快了学习速度。

通过直观教学,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前面提到,这门课程教材的知识比较理论化,知识点多、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容易感到乏味,失去学习兴趣。通过直观教学手段的运用,学生更容易集中精力学习并发生浓厚的兴趣。

通过直观教学,大大提高了教学或学习效果。教师的任务无非就是用各种手段将知识传递给学生,直观教学就是其中一种非常巧妙的方法。信息资料以直观的形式传递给学生,学生能够迅速地运用自身的功能将信息整合传入大脑,形成正确的认识。此外,直观教学也能很好地巩固和再现知识,大大提高了学习效果。

二、直观教学在《学前卫生学》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根据上述直观教学的特点和作用,将直观教学科学合理地应用于《学前卫生学》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好地提高教学效果。作为教师应当在吃透教材知识的基础上尽可能地挖掘各种教学方法,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下面我谈一下自己在学前卫生学的教学中对直观教学方法的具体应用。

1.运用挂图直观教学。这是比较传统的一种直观教学法,主要应用于第二章的学前儿童生理解剖特点的教学当中。这一章是这门课的难点但又是后续学习的理论基础,知识点非常多而且抽象不好理解,单纯靠教材和老师的语言讲解,效果极差。因此,教学中我采用挂图这种教具,将各种人体解剖学挂图带进课堂,结合教材讲解,学生在观看各种挂图的同时集中了注意力,提升了学习兴趣。在课堂讲解的基础上我还让学生进入实训室,观看各种模型如人体躯干、骨骼、大脑、眼球、耳朵等,使学生学到了知识,并且印象比较深刻,不容易忘记,效果较好。

在第七章《常见意外的处理》的教学过程中,我选用全身心肺复苏模拟人进行直观教学。作为幼儿教师要学会在以后工作中对儿童常见意外的处理,书上的文字干瘪不形象,学生觉得难记,不好操作。通过对模拟人的人工呼吸、外伤包扎、止血、骨折的急救、烧伤烫伤的处理、眼外伤的处理等各种常见意外的实地处理,效果良好。

2.利用实地参观直观教学。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毕业后绝大多数到幼教机构从事学前教育和保育工作,而幼教机构强调“保中有教,教中有保,保教结合,保教并重”。保育过程非常注重卫生常识教育、营养教育、安全教育、生长发育教育等等。学前卫生学的知识和学生以后的就业内容密切相关,因此,从教学效果来考虑,让学生去幼儿园进行定点实地参观和实习成为比较好的一种直观教学方法。例如,在第四章学前儿童的生活保健制度和第五章的学前儿童营养卫生的教学之前,组织学生去幼儿园进行为期一周或两周的见习。学生对幼儿园的一些生活日程有了直观的了解以后,在讲解儿童进餐、睡眠、盥洗、如厕等卫生要求时,学生在脑海中就有了直观的思考对象,听起来也有意思,再学起来就自然有了兴趣,学习效果可想而知。讲到营养膳食的时候,学生会根据自己见习的幼儿园的膳食情况主动学习。因此,实地参观这种直观教学方法非常重要。

3.采用多媒体、各种软件直观教学。上面提到的营养学基础知识和膳食配制这一章的教学,我们还通过采用营养软件的评价系统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检验,如学生可以根据所学营养学基础知识和配制原则进行膳食配制的练习,通过软件的评价让学生兴致很高,在不断练习和总结中巩固了知识。课程知识点非常多,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适当地采用多媒体直观教学手段,如第三章学前儿童的生长发育和第七章传染病和常见疾病的预防和处理。通过教师课件的制作对教材进行适度处理,删减或拓宽知识。

此外,我们在教学中还让学生通过测量身高、体重、血压、肺活量、体温等常规项目来巩固和练习所学的知识,注重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下载一些相关的视频资料的进行直观教学,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三、直观教学要注意的问题

直观教学特点鲜明,在教学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也有明显的效果,但是教师在实施过程也要注意一些问题:切不可喧宾夺主,教师要重点突出,适时引导,切不可让学生只注意直观教学的工具而忘了学习的重点知识点。直观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应当反复演示或提高声调加重语气,结合板书标出重点、要点和重要结论等等。

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直观教学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形式应该进行相应的改善。从某种程度上来讲,直观教学达到的深度一般较浅。因此,我们在直观教学的开展过程中不能仅仅局限于对教学形式的追求,更要加大对教学深度的进一步开发,将直观教学和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以及学生的就业能力紧密联系起来。

参考文献:

[1]张晓燕.高职“学前卫生学”课程改革初探[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0,11(26).

[2]魏少敏.案例教学在学前卫生学教学中的应用[J].大江周刊(论坛),2011,(1).

[3]朱家雄.学前儿童卫生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直观教学论文篇7

关键词: 议论文教学法 高中历史 教学运用

文史不分家,除了高中历史教材和大量的史学资料需要有扎实的语文功底及大量史料和文学作品相映衬外,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学方法亦可相互借鉴。笔者依据二十来年的高中历史教学经验,谈谈议论文教学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所谓议论文教学法,首先要让学生明白教材内容的三要素,即论点、论证过程和论据。议论文是用逻辑、推理和证明,阐述作者的立场和观点的一种文体。以真实可靠、充分典型的论据,符合逻辑、思路严密的推理,引导出观点鲜明、提纲挈领的论点,这是议论文写作及分析的一般规律。将议论文分析法运用于高中历史教学中,将使教材显得更清晰明了,整个章节就能搭起知识网络的框架,也能帮助学生尽快掌握教材编写的意图,更有利于学生对教材的记忆和理解,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自江苏高考制度2008年改革以来,高中历史成绩不纳入高考计分,各校课时紧缩,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积极性大打折扣,如何在有限的课时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提高高中历史教学质量的关键。我认为,高中教材(以人教版为例)的三本必修,绝大多数章节都可以用议论文的教学方法进行授课,从而率先抢占这个制高点。例如,在教学必修一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时,我就将从秦到清的政治制度串起来教授,先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最大特点: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体制阐释清楚,让学生明白其两大含义,即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它们是有联系的两个不同的概念,君主专制是决策方式,中央集权是一种政治体制。君主专制强调君主个人权力至高无上,军国大事由其一人独断。中央集权是指全国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权力集中于中央,强调中央对地方的统治。沿着这两条主线,我就让学生找出各朝是如何加强君主专制的,又是如何加强中央集权的(即找论据)的,学生在梳理整合教材内容后,很轻易地得出本章节论点:即皇权不断加强,君主专制不断强化,相权不断受到制约和弱化;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这样的教学模式,简单直接,直奔主题,通过论点找史实,以史实为论据印证论点,教学环节不繁琐,学生对教材的理解更明确深刻。

教材中论点的体现或提炼,主要有两种形式,即直接体现和理解提炼。对于直接体现论点的章节,教师只要稍加点拨,学生就能了解。如必修二第二单元,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就可以直接引导学生学习新航路的开辟、早期欧洲殖民扩张、两次工业革命与世界市场的关系,从而理解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因素和过程。有些教材章节,对于观点的提炼,则要通过整体的学习后才能提炼,如必修一抗日战争一节,阐述抗战初期国共两党的两条战线两个战场、相持阶段的百团大战及开辟海外战场的情况,而教材编写的意图是要学生了解:抗战胜利是中华民族全民族抗战的结果;中国的抗战,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重大贡献。这就需要教师在授课时,关注在抗战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也要将整个抗战历史,纳入二战的背景下教学,这样学生才能理解和掌握这样的史学论点。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一定要紧紧围绕章节的中心,以线带面,以论点为基,这样才能清楚地架构知识体系,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教材。

直观教学论文篇8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5)06-0200-01

PBL教学中的循序渐进原则。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学课程、教学方式及学生在课堂中的知识承载量,要由简单到复杂,由基础到深入,让学生能够系统、全面地掌握文化知识,逐步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PBL教学中的循序渐进原则主要体现在学科结构顺序和人们认知及应用能力形成的规律性等几个方面。学科结构的循序渐进有助于学生建立完整的学科系统,从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完善认知能力;有助于知识的归纳、总结及知识的迁移。PBL教学模式是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方法,课程问题设置的难度系数要适中,在问题的标注和解释中应详细表明知识要点,能具有代表性地反映出教学大纲的知识点,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同时,要让学生能够解决“再生问题”。学生的认知规律是由简单到复杂,由现象到本质的。根据学生的这一心理发展规律,PBL教学模式中的循序渐进原则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学生学习知识的连续性,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这也是素质教育的根本体现。学生能力的提高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PBL教学模式中教学方法的循序渐进,能够使学生系统、有条理地掌握知识要点,牢固地掌握基础知识,提高知识的适用性。

PBL教学模式中的启发性原则。首先,教师在教学中要加强学生学习的导向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吸引学生学习的注意力,让学生积极、主动、快乐的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为此,PBL教学模式中每节课的导入至关重要。其次,教师在PBL教学模式教学中要能够抓住主要问题的主要方面,留给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在这一环节,教师需要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做好及时施教与适时施教。如在《中药学》的教学中,患者咳嗽的类型有很多种,有单一型,还有混合型的。教师在教学当中没办法一一将每一个患者的病例拿出给学生具体剖析,这就需要让学生记住几味主要的止咳中草药,对症配药,而具体操作让学生独立完成。最后,教师在PBL教学模式教学中要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学习。学习的过程是要在一定的学习情境中完成的,好的问题情境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活学活用,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PBL教学模式中的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二者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没有实践验证的理论是空洞的。PBL教学模式中的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实际上是通过教学让学生掌握知识,通过自己的学习方式理解、巩固,进而内化成自己的知识,再到实践当中去运用知识,检验知识。PBL教学模式中的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既要从中医学科的特点出发,又要从视障大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教学中要以基础理论为指导,如《中医基础理论》《推拿手法学》《经络学》《中药学》等。要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选择性地收集一些与视障大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资料,以此创设问题情境,这样能使学生的记忆更加持久。

PBL教学模式中的直观性原则。PBL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对课程有深入的理解,对课堂有很高的驾驭能力。中医学是我国的传统医学,有不少经典著作完全是文言文,在教学中,文字、词句的抽象化问题比较严重。学生往往看书看了多遍,却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把中医学当成语言学去学习,久而久之,会使学生产生厌学心理。这就需要教师运用简洁明了、通熟易懂的语言去授课。将古典医学理论与现代医学应用结合起来,明确其价值所在。这其中教师对经典古籍的正确理解至关重要。任何学习的过程都是由感性到理性,再由理性到实践的过程。可是现代教学中却往往忽略了感性教学这个重要环节。当然,感性教学不仅仅局限于直观教学,但直观教学是感性教学的重要体现。这就要求PBL教学模式中问题的创设具有实际可操作性及与学生学习生活具有联系性。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不断提高自己的观察能力、形象思维能力与抽象思维能力。教师可将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引入到PBL教学模式中,通过图像、声音、视频、网络等多种方式,直观地将知识点融入到教学当中。在具体的PBL教学中直观性教学原则应灵活运用。可以先直观后讲解,或者先讲解后直观,也可以边讲解边直观,视具体情况而定。直观课程的设置不能成为学生的习题手册,这要求直观课程的设置要适度,除了相关章节的问题创设,还要凸显知识要点的系统性。

推荐范文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