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温泉调查报告8篇

时间:2023-02-25 02:03:20

温泉调查报告

温泉调查报告篇1

关键词:珠海市平沙温泉热源热流体通道补给来源

中图分类号:Q178.51+5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引言

珠海市平沙温泉地热田位于珠海市金湾区南西方向直距22.0km,行政区划隶属珠海市金湾区平沙镇管辖;往东至珠海市区约60km,珠海大道、平东大道及温泉路将平沙温泉与珠海市区相连,进而向珠江三角洲及香港、澳门辐射,往北经京珠高速可达广州,往西通过沿海高速可至粤西各地,地理和交通位置十分优越。

2002年12月至2004年4月,广东省珠海勘察院对平沙温泉进行详查评价,并提交“广东省珠海市平沙温泉地热田地热资源详查报告”。2007年,香港港中旅(珠海)海洋温泉有限公司对平沙温泉地热资源进行开发利用,建成珠海海泉湾温泉旅游度假区。本文通过对前人勘查成果资料的综合研究,对平沙温泉地热田热源、热流体通道及热矿水补给来源进行初步探讨。

2、区域地质构造概况

平沙温泉地热田在区域地质构造上处于北东向紫金—博罗及莲花山两条深大断裂带挟持的中生代花岗岩地块内,区域北西向西江断裂截切上述两条深大断裂带。受区域构造应力作用影响,次级北东、北西向断裂发育。其中北东向断裂带具有明显的控热作用,表现在沿断裂带分布外沙、玉律、雍陌、下洲、古兜、都斛、平沙等多处温泉。由此证明,区域北东向断裂在挽近时期仍处于明显的活动状态。

3、地热田地质构造特征

由于平沙温泉地热田地表均被第四系松散沉积物所覆盖,构造形踪显露很差,主要根据区域地质、钻探资料、地表热泉的出露分布及物探、遥感资料综合分析确定。初步分析认为,地热田主要由次级北东向、北西向断裂所控制。其中东北向平沙—五指山断裂和先锋岭水库断裂总体走向40~55°,倾向北西,倾角60~80°,力学性质以压扭性活动为主;北西向大虎山断裂倾向北东,倾角85°,沿断裂钻孔揭露见碎裂岩、构造角砾岩分布,力学性质以张扭性活动为主。此外,在区域构造应力作用下,地热田燕山早期第三阶段(γ52(3))侵入的中粒黑云母花岗岩及中粗粒斑状花岗岩中,北东东向和近南北向扭裂面十分发育,为热矿水的赋存和运移提供了良好的通道和空间。

4、热源及热流体通道

4.1 热源

据区域地质资料,平沙温泉处于区域北东向紫金—博罗和莲花山两条深大活动断裂挟持的中生代花岗岩地块内,受区域构造应力作用影响,地热田次级北东向、北西向断裂较发育,它们与区域深大活动断裂存在明显的成生关系,具备沟通地壳深部热源的能力。同时,地热田范围在燕山运动期间经历了大规模的岩浆侵入活动,形成了巨大的岩浆库(热源体)。而在区域北东向断裂和矿区北东向断裂带上,均分布有多处天然出露的温泉,表明这些断裂在挽近时期仍处于活动状态。因此可以认为,平沙温泉地热田的热源主要来自于深部岩浆库的岩浆余热及北东向断裂自身活动所产生的动力摩擦热。

4.2 热流体通道

据《1:5万珠海区域地质综合调查报告》资料,平沙温泉地热田范围分布的北东向平沙—五指山断裂与北西向大虎山断裂交汇部位,发育多组扭转的呈“交叉雁行”排列的低序次剪切裂隙,并密集成带。平沙温泉正是出露在这些剪切裂隙带的交汇部位。据前人调查资料,自然地形地貌条件下,平沙温泉泉眼集中出露在南北向的南、北两泉连线上。此外,多条物探低阻带在地热田呈近南北向和北北东向展布。地热田详查时,基岩面测温获得的地温等值线形态显示,南、北温泉群所在的等值线中心圈呈北东向展布。而在南、北两口热矿水开采井(RSJ1、RSJ2)抽水试验形成的降落漏斗形态呈近东西向展布。以上表明,地热田范围除发育北东向、近南北向裂隙带外,尚发育近东西向裂隙带。在多组裂隙交汇部位,裂隙密集且张开性好,成为地热流体赋存、运移的主要通道。

综上所述,平沙温泉地热田的形成机理是:燕山期岩浆侵入地壳形成规模巨大的岩浆库(热源体),一方面通过热传导加热围岩,加热的围岩以及区域上平沙—五指山断裂产生的动力摩擦热使沿该断裂带渗流的深循环裂隙水变热;另一方面部分岩浆热水汽沿着裂隙带上涌进入深循环水中,使水温增高并改变深循环水的化学组分。在水头连续压力作用下,形成对流循环地热系统。

5、热矿水补给来源

为分析探讨热矿水补给来源,珠海工程勘察院在地热田勘查评价时分别采集了热矿水、海水和常温基岩裂隙水进行系统的水质检测,通过化学组分对比(详见表1),结果表明:裂隙热储地热流体在Ca/Na、K/Na、F/Cl、B/Cl、Br/ Cl、rNa/ rCl等指标与海水接近,与常温裂隙水相差较远;偏硅酸、NH4+含量均高于海水和常温基岩裂隙水;Mg/Ca、Li/Na与常温基岩裂隙水接近;可溶性总固体含量在海水和常温裂隙水之间。由此说明,地热流体与海水、常温基岩裂隙水关系比较密切。因常温裂隙水源于大气降水,因此,推测地热流体补给来源主要为大气降水和海水。

表1海水、热矿水及常温基岩裂隙水化学组分对比表

注:常温基岩裂隙水选自平沙沙美矿泉水资料

参考文献:

温泉调查报告篇2

[关键词]酒泉博物馆;文物陈列;评估报告

[中图分类号]G2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1)016-0111-04

一、博物馆基本情况

(一)馆藏文物

酒泉博物馆现馆藏文物3463件,包括古生物化石、石器、陶器、玉器、金银器、铜器、画像砖、石刻、汉简、经卷、书画及历代货币、明清瓷器、服饰等。其中,一级文物39件,二级文物133件,三级文物247件,一般和未定级文物3044件。按质地来分类,漆木器类文物7件,纸质类文物120件,纺织品类文物2件,石质类文物122件,陶瓷类文物2730件,金属类文物467件(铜币230公斤),其他类文物(骨器、琥珀、贝)15件。

(二)文物库房

1999年新建馆舍使用后,藏品库房迁入该楼的一、三、四层,窗户外均安装有钢筋防盗栏,室内有报警装置,窗户仅挂窗帘用以遮挡。虽然防盗效果比较好,但防尘、防紫外线照射均存在一定问题。酒泉博物馆有文物库房300平方米,共有9间,一楼3间,四楼6间,内设报警装置,并放置保险柜、木柜架,用以存放不同级别、不同质地的文物。文物库房功能和设施简陋,缺少必要的空气调节和控制设备,缺乏最基本的防尘、除尘和防日光、防紫外线设施,不能有效控制库房的温湿度、空气质量、光照等自然因素,文物存放环境恶劣。因柜架严重短缺,而陶器、画像砖等数量多,相当一部分陶器、画像砖等文物只能垒叠存放,另外还有550件文物就地堆放。就地堆放文物主要是未定级的画像砖、铺地砖、砖雕和石碑等。

(三)文物陈列室

酒泉博物馆自2008年搬入新馆后,文物陈列设施和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但陈列室环境条件和文物库房相似,没有任何环境监测和控制设备,藏品基本处于开放式的自然保存状态。

(四)专业人员

全馆共有工作人员16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9人,中级职称5人,初级职称4人,工人7人。16名职工中,大学本科学历5人,大专1人;藏品保管人员3人,其中中级职称1人,初级职称2人。博物馆没有专门从事文物保护和修复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博物馆有藏品保管制度和相关规定。

二、博物馆所在地的环境状况

(一)自然条件

酒泉位于河西走廊的中部,属于祁连山地槽边缘拗陷带。地势基本上是南高北低,并由东南向西北倾斜,全境海拔1260~3140米,气候属大陆沙漠干旱型气候,冬季寒冷、干燥,夏季干热,春季多风,全年无霜期150天左右,多年平均降水量103毫米,蒸发量2000毫米左右,年均气温7.9℃,全年最高气温在7月,月平均气温在22℃以上,最低气温在1月,月平均气温在零下9.7℃。明显的特点是气候干燥,昼夜温差大,降雨量少,蒸发量大,日照时间长 ,四季分明。由于干旱少雨,全年平均降雨量39.3毫米,蒸发量却高达2486毫米,所以具有明显的沙漠气候特征,属典型的大陆干旱性气候。

(二)空气质量状况

根据酒泉地区的环境调查结果及2009年度空气质量评估报告,大气总悬浮微粒年日均值为0.40kg/m3。二氧化硫年日均值为0.08kg/m3;环境空气质量达到Ⅰ级的天数为59天,占全年总天数的16.7%,Ⅱ级的天数为298天,占全年总天数的81.59%,Ⅲ级的天数为4天,占全年总天数的1.1%,Ⅳ级以上的天数为4天,占全年总天数的1.1%。

此外,酒泉地区年平均温度7.9℃,年极端最高气温为38.4℃,年极端最低气温为零下31.6℃,年平均相对湿度为46%,相对湿度在7%~100%之间变化,一年中大部分时间的温度日较差和相对湿度日较差都远大于所要求的标准。春季都会有12次以上的沙尘暴,空气中弥漫着大量浮沉和工业废尘,成为真菌、微生物传播的媒介。由于库房、展厅密封性能差,缺乏除尘设施,大量沙尘进入馆内,粘附于文物之上,造成难以清除的污染。

(三)温湿度日较差值

从河西地区环境的温湿度日较差值统计结果看,其中温度日较差值大于5℃的天数约为360天,占全年总天数的98.6%;大于10℃的天数约为150天左右,约占全年总天数的50%;全年湿度日较差值天数均大于5%,全年几乎均大于20%,大于30%天数约占全年总天数的40%。综合统计结果看,该区域馆藏丝织类珍贵文物保存环境恶劣,不适宜于文物库房保存。

根据酒泉气象部门统计,酒泉博物馆所在地1999/2003年度温湿度日较差值统计表见表1、表2。

三、馆藏文物健康评估

(一)评估标准

1.病害程度

根据文物病害腐蚀程度,分为轻微、中度、重度、濒危。

2.污染物面积

根据文物表面的污染物面积,分为污染轻微、污染中度、污染重度、污染濒危。

3.影响观赏或识读程度

根据污染物影响程度,分为影响轻微、影响中度、影响重度、影响濒危。

馆藏文物腐蚀评估标准术语见表3。

4.综合评估计算方法

一般情况下,依据文物腐蚀程度,综合评估时按下列公式计算:

(i,j,k)= ∑ i i + j j + k k(i=1,2,3,4;j =1,2,3,4;k =1,2,3,4)

上式中f (i,j,k)表示综合评估值。若f (i,j,k)≥258 ,则藏品可综合评估为濒危;若f (i,j,k)= 29~258,则藏品可综合评估为重度;若f (i,j,k)= 6~29,则藏品可综合评估为中度;若f (i,j,k)= 3,则藏品可综合评估为基本完好(轻度)。

(二)文物腐蚀损失状况

1.不同材质各等级文物腐蚀程度调查

(1)金属类文物腐蚀程度调查

酒泉博物馆馆藏金属类文物共467件(见表4),其中基本完好93件,占馆藏金属类文物总数的19.91%;中度腐蚀190件,占馆藏金属类文物总数的40.69%;重度腐蚀95件,占馆藏金属类文物总数的20.34%;濒危文物89件,占馆藏金属类文物总数的19.06%。中度腐蚀以上文物374件,占馆藏金属类文物总数的80.09%。

酒泉博物馆馆藏金属类文物腐蚀程度调查统计见表5。

酒泉博物馆馆藏金属类文物病害统计见表6。

(2)石质类文物腐蚀程度调查

酒泉博物馆馆藏石质类文物共122件(见表7),其中基本完好90件,占馆藏石质类文物总数的73.77%;中度腐蚀14件,占馆藏石质类文物总数的11.48%;重度腐蚀13件,占馆藏石质类文物总数的10.66%;濒危文物5件,占馆藏石质类文物总数的4.10%。

酒泉博物馆馆藏石质类文物腐蚀程度调查统计见表8。

酒泉博物馆馆藏石质类文物病害统计表见表9。

(3)陶瓷类文物腐蚀程度调查

酒泉博物馆馆藏陶瓷、玻璃、画像砖类文物共2730件(见表10),其中基本完好1278件,占馆藏陶瓷、玻璃、画像砖类文物总数的46.81%;中度腐蚀1028件,占馆藏陶瓷、玻璃、画像砖类文物总数的37.66%;重度腐蚀402件,占馆藏陶瓷、玻璃、画像砖类文物总数的14.73%;濒危文物22件,占馆藏陶瓷、玻璃、画像砖类文物总数的0.80%。中度腐蚀以上文物1452件,占馆藏陶瓷、玻璃、画像砖类文物总数的53.19%。

酒泉博物馆馆藏陶瓷类文物腐蚀程度调查统计见表11。

酒泉博物馆馆藏陶瓷类文物病害统计见表12。

(4)纸质类文物腐蚀程度调查

酒泉博物馆馆藏纸质类文物共120件(见表13),其中基本完好31件,占馆藏纸质类文物总数的25.83%;中度腐蚀65件,占馆藏纸质类文物总数的54.17%;重度腐蚀18件,占馆藏纸质类文物总数的15.00%;濒危文物6件(均为未定级文物),占馆藏纸质类文物总数的5.00%。

酒泉博物馆馆藏纸质文物腐蚀程度调查统计见表14。

酒泉博物馆馆藏纸质类文物病害调查统计见表15。

(5)纺织品类文物腐蚀程度调查

酒泉博物馆馆藏纺织品类文物共2件,基本完好1件,濒危1件。

(6)漆木器类文物腐蚀程度调查

酒泉市博物馆馆藏漆木器类文物共7件(见表16),其中基本完好3件(均为未定级文物),占馆藏漆木器类文物总数的42.86%;中度腐蚀1件(为未定级文物),占馆藏漆木器类文物总数的14.29%;重度腐蚀2件(1件为三级文物,1件为未定级文物),占馆藏漆木器类文物总数的28.57%;濒危1件(为未定级文物),占馆藏漆木器类文物总数的14.29%。

酒泉博物馆馆藏漆木器类文物腐蚀程度调查统计见表17。

酒泉博物馆馆藏漆木器文物病害调查统计见表18。

酒泉博物馆馆藏其他类文物共15件(见表19),包括骨器6件、蚌器3件、泥塑6件。其中基本完好9件,占馆藏其他类文物总数的60.00%;中度腐蚀4件,占馆藏其他类文物总数的26.67%;重度腐蚀1件,占馆藏其他类文物总数的6.67%;濒危文物1件,占馆藏其他类文物总数的6.67%。

酒泉博物馆馆藏其他类文物腐蚀程度调查统计见表20。

(三)综合评估结果

酒泉博物馆馆藏文物腐蚀损失调查结果表明,此次调查的3463件各类文物(不包括钱币)中腐蚀程度在中度以上的文物总数多达1958件,占调查总量的56.54%。其中中度腐蚀1302件,占调查总量的37.60%;重度腐蚀531件,占调查总量的15.33%;濒危125件,占调查总量的3.61%。调查结果表明,河西地区丝织类文物腐蚀程度相对其他两地区要严重,这与该地区恶劣的自然保存环境有重要关系。

从馆藏文物腐蚀程度看,中度腐蚀的一级文物20件,占馆藏一级品总量(39件)的51.28%;重度腐蚀的一级文物4件,占馆藏一级品总量的10.26%。二级文物中中度腐蚀的有79件,占馆藏二级品总量的59.40%;重度腐蚀的18件,占馆藏二级品总量的13.50%。三级文物中中度腐蚀的多达138件,占馆藏三级品总量的55.90%;重度腐蚀的48件,占馆藏三级品总量的19.40%;濒危4件,占馆藏三级品总量的1.60%。未定级文物中中度腐蚀的1065件,占馆藏未定级文物总量的35.00%;重度腐蚀的457件,占馆藏未定级文物总量的15.00%;濒危120件,占馆藏未定级文物总量的3.90%。

四、结论

酒泉博物馆馆藏文物健康综合评估结果表明,馆藏文物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腐蚀,腐蚀程度在中度以上的文物约占56.5%。特别需要说明一点,由于大多文物来源是考古出土,从出土到博物馆收藏至今,有的藏品在保存时被封存,收藏期间甚至几十年从未打开过,从未进行保护处理,加之保存环境恶劣,文物材质病害发作和降解腐蚀及糟朽、老化,甚至文物表面存在油渍、血渍、污渍等污染物,严重影响了文物的观识度。因此,就当前保护而言,应积极争取国家文物专项修复保护经费,对受损馆藏文物实施有效、科学的修复与保护。

[参考文献]

[1]韩博文,卢燕玲,陈庚龄,黄晓宏,赵亚军,徐睿.甘肃省国有文物收藏单位馆藏文物腐蚀损失重点调查报告[R].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2]甘肃省博物馆.甘肃全省馆藏珍贵丝织类文物健康评估报告(内部资料)[R].2011.

温泉调查报告篇3

[关键词]潮州市 地热资源 开发利用

[中图分类号]P314 [文献码]B [文章编号]1000-405X(2013)-6-7-2

1 地热资源及勘查开发利用现状

1.1 地热资源概况

据《地热资源地质勘查规范》定义地热资源:即能够经济地被人类所利用的地球内部的地热能、地热流体及其有用组分。粤东地区地热资源分布广泛,潮州是粤东地区地热资源主要分布地区之一,地热资源主要出露在侏罗纪至第四纪各地层中,与地层时代无关,只与岩性有关,大多是在砂质岩孔隙及变质岩、花岗岩等的岩石裂隙间,地热资源多沿断裂带及燕山期花岗岩体边缘和中生代火山盆地内外缘分布,潮州市地热资源主要分布在断裂构造带交汇部位。受东西向构造断裂带为紫金-饶平东西向构造带的东段,北东向构造带主要有钱东-兵营断裂带、潮安-普宁大断裂构造带、狮头岭断裂、万峰山断裂,北西向构造带主要有大南湖断裂带、富岭断裂、仙丰断裂带。近南北断裂带有坪材断裂带。潮州市温泉水温绝大多数是低温地热资源,即水温在34-90℃,仅潮州市潮安县沙溪镇东山湖温泉水温达到96-107℃;潮州市单个温泉的自流量一般较小,大多数自流流量小于500m3/d,属小型,仅潮州市潮安县沙溪镇东山湖单个温泉500-1500m3/d,属中型;潮州市温泉水质类型主要为重碳酸盐-氯化物型、重碳酸钠型及重碳酸盐-氯化物-硫化物型,矿化度一般较低,多为弱碱性或碱性水。

1.2 地热资源勘查现状

本区有记载的地质工作始于上世纪三十年代,当时的两广地质调查所在潮安一带进行过钨锡矿资源调查,至目前为止,全市已完成1:20万区域地质调查、1:20万航空物探测量;编制完成1:100万地质图、矿产分布图和成矿预测图;对重点矿区结合找矿进行过1:5万地质矿产调查;对潮州市区进行过1:5万城市综合地质调查;在1971-1973年,广东省地质局区域地质调查大队进行了汕头幅、惠来幅1:20万区域地质矿产调查,提交了相应的地质调查报告;在1966-1976年,广东省地质局水文工程地质二大队进行了粤东沿海岸带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普杏,提交了《1:20万广东省东部沿海地区水文地质普查报告》;1980年广东省地质局水文工程地质一大队完成了汕头幅、惠来幅《1:20万区域水文地质普查报告》。通过较系统的地质调查和矿产资源勘查工作,获得了大量地质、矿产资料,基本掌握了全市地区岩石的分布特征:对全市矿产资源情况已基本了解;基本查明了主要城市分布区和沿海地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和环境地质特征。上述工作以小比例尺勘查为主。工作程度低。未能对潮州市地热资源作出过有针对性的勘查评价,仅潮州市潮安县沙溪镇东山湖地热田地质调查工作取得大量的成果,特别是1979年11月原广东省地质局水文工程地质二大队完成的《勘探报告》,是本次储量核实的丰要内容,水文二队在东山湖地热田勘探阶段的钻探工作于1973年12月开始,1975年3月结束,共施工33个钻孔,总进尺6572m,完成1:25万水文地质测绘45km,1:2000地质测绘12km,水文物探46km,并进行了水质分析和动态观测工作,在1978年7月完成两个生产井的施工任务,进行了以SCJI为主孔的多孔抽水试验,于1979年2月结束,抽水主孔深度151.19m,同时开采孔隙含热层和裂隙含热层中的地下水,根据生产井SCJI长期自流成果,结合长期动态观测资料,批准自流开采量1393mⅦ为东山湖地热田A级开采储量;在2002年11月-2003年5月,为配合潮安桑浦山温泉度假村的建设,广东有色金属勘察院931地质队在东山湖地热田范围内钻探建成4个自喷热矿水开采孔(ZK2、ZK3、ZK5、ZK6),实测孔口水温100℃-102℃,单孔自喷流量300-430m3/d(钻探提供自喷流量、未审核)。潮州市其它地方的地热资源未作专项调查,故需进一步开展地热资源调查工作。对地热资源的经济价值及应用远景做出评价。

1.3 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据《潮州市矿业权设置方案(2011年-2015年)》指出目前潮州市地热资源取得采矿证有一个,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点仅有一个。为潮安桑浦山温泉渡假村有限公司开发利用潮安沙溪镇东山湖温泉。相比周边县市丰富的地热资源,潮州市也有多处温泉被发现,东山湖温泉、七夕井温泉、新丰扬康温泉、坪溪温泉、汤溪温泉、归湖温泉,但真正加以开发利用的仅有潮安县沙溪镇的东山湖温泉。东山湖温泉是我省少有的中温地热资源,东山湖地热水自水文二队勘探结束后(1979年),仅留下2个热水开采孔,其中一个是开采孔隙热储中热矿水供东山湖疗养院用,开采水量约70m3/d,另开采孔是生产SCJI,开采热矿水供养殖业用,十几年前也因井内堵塞而报废停用,后来台商在SCJI井位附近建设甲鱼养殖场,钻探施工两口地热开采孔,采用自喷涌水开采,涌水量约400m3/d,水温100-102℃,多年来长期涌水不断,水量、水温稳定。目前疗养院归并度假村,该井已停止抽水;甲鱼养殖场也困经营问题2009年已停止开采。2006年桑浦山温泉度假村的建设完成投入运营,采用由地热水钻孔群孔自喷合并汇集至储水仓后,再由泵输送至高位水池,直供式管道供水。目前,利用该超高温泉开发建设的东山湖温泉度假村占地面积近1000亩,建有五层高的洞穴式造型温泉山和星级度假型温泉酒店各一座,并配套会议中心、康复中心、餐饮中心、娱乐中心等,是目前粤东地区规模最大、标准最高、配套服务设施最完善的一家温泉酒店,东山湖温泉度假村成为传统旅游城市潮州的第一个4A旅游景区。其它温泉点现还未开发利用或未取得采矿证乱采较普遍。

2 潮州市地热资源开发远景评价

(1)2007年9月印发的《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中提出将合理利用地热资源,推广满足环境保护和水资源保护要求的地热供暖、供热水和地源热泵技术,在夏热冬冷地区大力发展地源热泵,满足冬季供热需要,该规划中要求,到2010年我国地热能年利用量达到400万吨标准煤;到2020年,地热能年利用量将达到1200万吨标准煤,2008年12月13日,国土资源部下发了《关于大力推进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的通知》,从调查评价、编制规划、加强监测3个方面,对大力推进我国浅层地热能资源的开发利用进行了部署,同时我国也颁布了其他很多包括地热资源在内的可再生能源的促进办法,这一系列政策法规的出台使地热能开发利用的发展前景更广阔。

(2)广东省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的发展目标是:利用十年左右的时间,在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指导下,建立起相对完善的热矿水资源勘查、开发利用、有效保护的法规和规章,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管理体系。依法行政,强化热矿水资源开发利用保护的监督管理,严格控制无序开发。在基本掌握全省热矿水资源分布状况的基础上,依靠各级管理部门共同配合,逐步完善监督管理体系。使热矿水资源勘查、开发、保护、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确保广东热矿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广东省政府部门鼓励勘查、开发利用地热资源,为潮州市地热资源勘查开发提供了有效的保障。

(3)根据潮州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分析,“十一五”及到2020年期间。地下热水是潮州市需求量较大的矿产资源,地下热水主要是满足市场和旅游业的需求,从发展的趋势分析,地下热水年需求量10万立方米;据《潮州市矿业权设置方案(2011年一2015年)》指出地热资源为鼓励勘查矿产,潮安沙溪地热资源点为重点开采区,根据区域经济布局和资源情况统一规划地下热水开发利用,在不突破开采总量基础上,编制地下热水开发利用专项规划,2010年后。潮州市地下热水开发要纳入规划开采,在2015年地下热水规划设置采矿权由一个增至5个;2012年5月潮州市国土资源局与广东省有色金属地质局九三一队在潮州市联合开展地热资源勘查工作,预调查江东一桑埔山地下热水资源,饶平县溻溪、所城、拓林、浮滨,潮安县沙溪、金石等地地地热资源。

温泉调查报告篇4

【关键词】水化学特性;深循环

the hydrological geochemistry features of Zhangzhou Spa

Deng Xiao-qin

(Zhangzhou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Zhangzhou Fu Jian, 363000)

【Abstract】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hot spring water in Zhangzhou, East to Cl-Na · Ca-water mainly for the salt water - brackish water; Western to HCO3 · SO4-Na-water mainly for fresh water. From the type of chemical analysis of water, underground water constructed a deep cycle, since the activities of the Northwest coast to the southeast zone enhance the trend, hot water cycle depth corresponding increase. Rainfall and water levels are closely related.

【Keywords】water chemistry characteristic; deep cycle

1.前言

漳州地处环太平洋构造活动带,属于中国东南沿海温泉密集带,地热资源十分丰富。全市除东山县外,其余各县(市、区)都有温泉出露。全市共有温泉54处,是我国温泉分布密度最大地区之一。漳州温泉流量大,温度高。水温高于60℃的中高温温泉有18处,最高达125℃(漳州地热田孔深90米处),居我国东南沿海之冠。除4处温泉(芗城金沙温泉、漳浦埔头温泉、长泰雪美温泉和华安溪坂温泉)水温小于40℃,属低温温泉外,其余大多为40—60℃的中温温泉(34处)。温泉天然自流量大部分在100米3/日以上,最大达1555米3/日(南靖汤坑温泉)。经推测估算,全市地下热水(温泉)可采量可达50000米3/日以上。其中尤以位于漳州市区的漳州地热田规模最大,地下热水资源最为丰富。其分布面积7.9平方公里,地下热水允许开采量13000米3/日,实测最高水温125℃(孔深90米处),其地下热水资源量及水温位于我国东南沿海之首。

2.漳州温泉的水文地球化学特征

水化学特性主要取决于地下热水循环过程中围岩的成分和性质。在地下热水对围岩的溶滤作用过程中,地下热水的温度起着明显的作用。地下热水的矿化度及某些元素的聚集半度随着温度的增高而增大。此外,地下热水参与自然界水的总循环过程中,其它成因的地下水参与或混合也常形成不同类型的地下热水。在漳州东部沿海地区的温泉,由于地下热水溶解浅部海积层或基岩裂隙中残留的海积盐份或混合了封存的残留古海水,或沿裂隙混入现代海水,而形成了高矿化度的咸水温泉。因而据温泉的主要水文地球化学特征的差异性,漳州温泉水化学特征大致以长泰—漳州—漳浦—云霄—诏安为界,可分为东、西二区(见图1:漳州温泉水化学类型分区图)。东区濒临东南海滨,温泉溶解了海积层中残留盐份或封存的古海水,或经与海水有联系的断裂而使部份海水补给掺入混合。温度的矿化度均较高,一般都大于1克/升,最高达21.35克/升(云霄院前温泉)。大多数为咸水—微咸水。总硬度也较大,约0.70—155.0毫克当量/升。普遍含有Br,最高达25毫克/升。温泉的水化学类型大多以CL—Na·Ca型水为主,局部为CL· HCO3·SO4—Na型水及SO4·HCO3—Na型水。

漳州地热(东区)化学成份(平均值)一览表

地下热水类型 PH值 总硬度

(德度) 矿化度

(克/升) SiO2

(毫克/升) K Na Ca Cl SO4 HCO3 F 水化学类型

(毫克/升)

第四系 7.20

§

7.44 76.53

§

115.14 4.17

§

8.22 55.67

§

100.00 55.8

§

85.0 964.8

§

2003.0 556.2

§

1132.2 2278.2

§

4678.6 153.3

§

261.5 101.3

§

195.4 2.12

§

1.25 CL—NaCa

基 岩 7.51

§

7.74 85.56

§

203.47 4.28

§

9.72 44.50

§

113.33 54.41

112.50 972.9

§

2101.9 591.3

§

1347.2 2476.7

§

5565.8 116.7

§

234.9 35.4

§

100.0 1.43

§

2.0 CL—NaCa

西区距海岸线较远,温泉主要出露于丘陵山区的山间盆地,洼地及河谷地带,地下热水主要由大气降水补给,通过断裂深循环而出露地表。温泉的矿化度取决于地下热水对围岩的溶滤、溶解作用。由于这种作用进行缓慢及地下热水循环交替较强烈,因而温泉的矿化度一般较低,大部份为0.14~0.6克/升,为淡水。总硬度0.16~0.7毫克容量/升,可溶性Sioz40—80毫克/升,PH值7∶15~8.65为偏碱性水。水化学类型较单一,主要为HCO3、SO4—Na型水。一般温泉中的某些特征离子(如F,SIO2等)及矿化度都高于同地区的常温地下水。

漳州温泉中普遍含氟(F),西区氟离子含量3.2~17.0毫克/升,东区氟离子含量1.0~7.0毫克/升,氟离子含量西区远高于东区。

漳州温泉的气体成份,据漳州地热田及南靖汤坑温泉分析结果,溶解气体氮(N2)3.56~19.7毫克/升,约占75~95%,氧(O2)0.21~10.4毫克/升,约占5~15%,二氧化碳(CO2)0.3~5.32毫克/升,约占0.3~11%,一氧化碳(CO)小于0.1毫克/升,氡(CRn)6~35埃曼。

据光谱半定量分析结果,漳州温泉普遍含有钼(Mo)、锰(Mn)、钛(Ti)、铜(Cu)等元素,而东区部份温泉含硼(B)、锶(Sr)较高,西区部份温泉含钨(W)、锡(Sn)等较高。

漳州东西二区温泉主要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对比见下表:(漳州东西二区温泉水化学特征对比表)。

区名 水化学类型 特殊组分与气体成分 形成的主要原因

区 以Cl—Na·Ca型水为主,局部有Cl、SO4、HCO3—Na及Cl、HCO3、SO4—Na型水,矿化度大于1克/升 Mo、Mn、Ti、Cu、B、Sr、F、Br(气体未分析) 除大气降水渗透,沿断裂深循环,对围岩进行溶滤作用外,还有现代海水或古封存海水参与混合。

西

区 以HCO3·SO4—Na型水为主,局部有HCO3—Na及SO4·HCO3—Na型水,矿化度小于0.6克/升。 F、Mo、Mn、Ti、Cu、Ge、Ba、Pb、Sn、W、Ag、Be等及N2、O2、CO2、CO、Rn。 主要由大气降水补给,沿断裂深循环过程中对围岩进行溶滤作用。

3.漳州温泉的动态变化

温泉参与自然界水的总循环中,大气降水是它的主要补给源。因此,降雨量是影响温泉地下水位变化的一个重要因素。据南靖汤坑温泉区及漳州地热田观测表明,温泉水位变化与降水量密切相关如图2、3。

此外与地震、气压及月球引力有一定的关系。

4.结语

(1)漳州温泉水化学类型东区以以Cl—Na·Ca型水为主,为咸水—微咸水;西区以以HCO3·SO4—Na型水为主,为淡水。

(2)从水化学类型分析,地下热水经构造进行深循环,热活动有自西北向东南海岸地带增强趋势,热水循环深度相应增大。

(3)漳州温泉水位与降雨量密切相关。

参考文献

[1] 陈顺贵、凌云.漳州市地热资源与开发利用.漳州市2005年度科技项目

[2] 福建省水文地质队.1/20万漳州幅,东山幅区域水文地质普查报告.福建省地矿局.1976

[3] 庄庆祥、陈顺贵等.1/5万漳州盆地地热详查报告.福建省地矿局.1992

[4] 陈顺贵、玉宝金等.1/5万云霄火田——漳浦盘陀地热普查报告.福建省地矿局.1993

[5] 王宝金、吴振昆等.1/10万漳浦县旧镇地区水文地质调查报告.福建省地矿局.1995

[6] 陈墨香、汪集旸、邓孝主编.中国地热资源.科学出版社.1993

[7] 陈顺贵.福建东部沿海地热田温度场展布特征及形成机制.全国第一届天津地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天津大学出版社,1992

_____________________

温泉调查报告篇5

关键词:从化温泉热储环境整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 Q178.5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引言

从化温泉地热田位于广州市北部,行政区划隶属从化市温泉镇管辖;往南西距从化市区(街口镇)直距约15.0km,南至广州市区约75.0km,105国道从地热田东部约2.0km处通过,往西20.0km可与京珠高速公路互通互联,交通条件和地理位置非常优越。

2、地热田热储环境条件

从化温泉地热田热储由构造裂隙热储和次生孔隙热储组成。其中构造裂隙热储主要受北东向及北西向断裂破碎带及裂隙发育带所控制,总体呈带状、脉状分布。热储围岩为燕山期侵入的中粗粒、中细粒斑状黑云母花岗岩。由于受区域构造应力作用影响,岩石破碎,裂隙发育,尤其在热异常中心部位,热储围岩均为构造角砾岩、碎裂花岗岩,并常见硅化、绿泥石化、绢云母化和黄铁矿化,热溶蚀孔洞非常发育,为热矿水的富集、运移和储存提供了良好的空间。据钻孔揭露资料,热储顶板埋深6.60~31.80m,目前控制的热储厚度为38.50~184.30m,水温57.0~71.0℃。

次生孔隙热储呈似层状、透镜状分布于地热田流溪河东岸河谷阶地及河床中。热储围岩为第四系冲洪积细纱、中粗砂、砾砂及砂砾卵石层,厚度2.0~4.0m。热储顶板被1.0~2.0m厚的砂质粘土覆盖,局部直接出露于河床和阶地中,形成天然出露温泉。其与下部构造裂隙热储之间有不连续分布的残积粘性土相隔,但两者存在明显的透水“天窗”,并具有较密切的水力联系。水温38.0~63.0℃。

3、可采资源储量

从化温泉自1962年至1982年共经历过两次较为系统的勘查评价。其中1962年由广东省地质矿产局水文工程地质二大队完成的1:1万详查报告,对地热田天然出露的9处温泉点进行了观测评价,按天然流量法计算的资源储量为1412m3/d。1982年由广东省地质局水文工程地质二大队完成的从化温泉地下热水勘察报告,根据地热田尚能自流的泉点和已施工成井的钻孔(水文2号、ZK12、ZK9、ZK10)放水试验自流量,测得地热田总自流量为1639m3/d。根据水文2号、ZK12、ZK9等3口井干扰抽水试验,计算的干扰总涌水量为2055m3/d。

4、地热田开采历史及现状

从化温泉开发利用历史悠久,早在明、清时代就利用天然出露的温泉水进行疗养沐浴。解放以后,随着人民卫生疗养事业和旅游业的发展,广东省人民政府所属的省干部疗养院、招待所、温泉宾馆等单位先后在从化温泉建立疗养、服务、接待设施,充分利用温泉天然露头,以开采浅部次生孔隙热储为主,提供浴疗服务。凭着从化温泉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和优质的医疗热矿水资源,先后接待了大量党和国家领导人、外国元首及国内外知名人士在此疗养沐浴,从化温泉也因此闻名海内外,成为广东省开发利用最早、知名度最高的温泉旅游度假胜地。七十年代以前,主要是省干部疗养院、招待所、温泉宾馆等单位利用地下热水天然露头开发利用,总开采资源量约为1454m3/d。

1971年,温泉宾馆在碧浪桥南侧施工水文2号孔开采地下热水成功后,其它各单位亦相继施工机井,开始进入以机井开发地下构造裂隙热储的阶段,至1984年底,从化温泉矿区建成并投入使用的机井共有7口,地下热矿水的开采量约为1700m3/d(详见表1)。在机井开采地下构造裂隙热储过程中,地表天然出露温泉全部断流。

表1从化温泉1984年地下热水开采量统计表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经济、商品经济快速发展,从化温泉的温泉旅游业日益红火,许多单位相继涌入矿区修建疗养院、宾馆。大量游客相拥而至,对地下热矿水的需求和开采量也不断增加,至1986年,矿区热矿水的最大开采量已达2488m3/d (详见表2),使用单位多达20余家。

表2从化温泉1986年地下热水开采现状表

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从化温泉矿区热矿水的开发利用达到高峰状态,更加剧了矿区热矿水资源滥采、超采、无证开采的混乱局面,大量集体、私营、甚至个体户纷纷参与到矿区热矿水的开发利用行列之中,以热矿水进行经营服务和浴疗的单位、企业多达50余家,共有各种类型的开采井24口,高峰时热矿水日开采量达4173m3/d。无序的滥采超采,导致从化温泉热储水文地质环境条件迅速恶化,浅部松散层次生孔隙热储逐步萎缩消失,天然出露温泉全部干枯,七十年代施工的大部分浅自流机井全部断流,机井动水位由最初的几米至十几米下降至目前的二十至三十余米。由于矿区热矿水水位下降,水头压力差反转,导致矿区松散层孔隙水及流溪河地表水反补热矿水的量增加,矿区热矿水的平均水温下降了近10~15℃。据从化市地热资源开发利用调研组2009年3月~5月调研,目前矿区主要有4家单位开采地下热矿水资源,有开采井11口(其中在用9口,备用2口),热矿水开采量约为3070m3/d,井口水温40~65℃,动水位埋深25~35m(详见表3)。

5、地热田热储环境破坏原因分析

从化温泉地热田位于流溪河冲洪积谷地内,开采区有大量城镇居民居住,对地热田开采的环境保护具有不利影响。同时,地热田有两个热储含水层,其中次生孔隙热储在河谷阶地部位被2.0~4.0m厚的砂质粘土覆盖,具有一定的隔水防污功能,但在流溪河河床部位,孔隙热储直接出露地表,缺失隔水保护层,与地表河水具有密切的水力联系。深部构造裂隙热储与浅部次数孔隙热储虽在大部分地段被残积粘性土相隔,但局部地段两者直接接触,存在明显的透水“天窗”,也具有密切的水力联系。因此,总体来看,从化温泉地热田开采的地质环境条件“先天不足”。

表3从化温泉2009热矿水开采情况统计表

从化温泉在1982年由广东省地质局水文工程地质二大队勘探时计算的最大可采资源储量为2055m3/d,但矿区目前旺季日最大开采量已超过4000m3,年平均日开采量达到3070m3/d,均已远远超过探明的资源储量规模,开采资源量的保障程度明显不足,超采现象严重。

由于历史原因,从化温泉探获的资源储量没有获得相关矿产资源管理部门的储量认定,加之从化温泉在未进行资源储量勘查前,就已经被相关政府、机关单位开发利用,从未办理过相应的采矿许可证和取水证,地热田始终处于资源家底不清,无序无证开采,缺失有效监管的状态。

综上所述,“先天不足”是从化温泉热储环境遭到破坏的内在因素;资源家底不清,缺失有效监管,无序违规开采,滥采超采严重是导致从化温泉热储环境破坏的罪魁祸首。

6、整治措施探讨

(1)鉴于从化温泉资源家底不清,前期勘查评价工作方法、技术要求不规范,现状开采秩序混乱,且均处于无证违法开采状态,导致地热田资源管理缺位,水文地质环境条件严重恶化,因此,建议对从化温泉进行全面整顿,对矿区可采资源储量进行一次系统、规范的重新评价,摸清资源家底,整顿开采秩序,加强资源管理,切实做到资源开发有法可依,违法必究,以确保地热田综合开发可持续利用。

(2)建立和健全地热田开发利用过程中的动态监测制度,随时掌握热矿水水位、水质、水量、水温的变化规律,以利于科学合理地制定热矿水开采量和开采方法,保障地热田水文地质环境条件的相对稳定。

(3)加强地热田深部和资源勘查,为扩大资源量,提高水温,为储备扩大经营规模提供后备资源储量。

参考文献:

[1]广东省从化温泉1:1万详查报告(1962年)

温泉调查报告篇6

[关键词]地热资源;动态分析;计算评价;汤头地热田

中图分类号:P3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40-0160-02

汤头地热田坐落在临沂市河东区北部,是著名的疗养胜地,历史悠久,闻名遐迩,早在北魏年间就有文字记载,并发现其具有很高的医疗价值。本文根据地热田长期监测资料,对本地热田的地热资源进行了计算与评价,以准确掌握地热资源的现状和开发潜力,更好地实施有效开发和管理工作,发挥其最大效益。

1 汤头地热田概况

1.1 自然地理条件

汤头地热田位于临沂市河东区汤头镇政府驻地,东依汤山,西傍汤河,风景秀丽,环境幽雅,南距临沂城区25km,是著名的疗养胜地。汤头地热田开发历史悠久,最初主要是利用温泉自流量,后为钻孔开采。目前,开采井有3眼,水温60℃。(图1)。

1.2 区域地层

汤头地热田区域地层出露较齐全。-葛沟断裂以西分布太古界胶东群片麻岩、元古界震旦系砂岩、古生界寒武系-奥陶系灰岩、页岩;马站-苏村地堑内主要分布中生界白垩系青山群八亩地组安山岩、集块角砾岩,大盛群马朗沟组、田家楼组砂砾岩、砂岩与粉砂岩;东部汞丹山断凸主要分布太古界泰山群片麻岩;第四系主要分布于沂、沭河两侧。岩浆岩分布普遍(图2)。

2 开发利用现状

汤头地热水开发利用历史悠久。地热水开采量的大小基本随地热水开发规模及管理水平的提高而产生相应的变化。开发初期,基本是利用泉的自流量;随开采规模的扩大,井采量不断加大,直至出现超量开采现象;后来,由于管理力度加大,严格控制开采量后,水温、水质渐趋稳定;近年来,由于高档次地热开发项目的增加,在开采旺季,地热水又出现超量开采,水温下降迅速。

1964年,煤炭局疗养院施工钻孔一眼,井深约60m,成井时水温72℃,自流量20m3/d左右;1980年有机井三眼,开采量200~300m3/d,温泉仍有少量泉水溢出;1981年开采量435m3/d,水温64.25℃,温泉消失;1994年,开采量489.32m3/d,水温58~60℃;2000年,主要开采井2眼,开采量980m3/d,水温52℃左右;目前,主要开采井3眼,开采量500m3/d,水温58~60℃。

热水用途:汤头热水主要用于疗养、洗浴等。目前有中国煤矿疗养院、山东省警官疗养院、汤头镇温泉疗养院、市疗养院、渡假村、三河口、知春湖、观唐温泉等十三家开采单位,其它饮食、美容等服务行业发展到100多家,创造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3 地热田地热地质特征

3.1 地热田地层及构造

地热田出露地层、岩性主要为白垩系青山群八亩地组(KgB)安山岩、安山质凝灰岩及大盛群田家楼组(KdT )砂岩、马朗沟组(KdM)砂砾岩。

汤头温泉处在沂沭断裂带的马站-苏村地堑内,于汤河东岸汤头-郑家庄断裂与许家长沟-汤头断裂交汇处出露成泉。

3.2 地热田地下水类型及特征

区内地下水以基岩裂隙水为主,根据水温将裂隙水分为冷水(≤25℃)和热水(>25℃)两种。

(1)基岩裂隙冷水:含水岩组为白垩系安山岩、砂砾岩,区内广泛分布,在汤山和汤河沿岸直接地表,西部隐伏于第四系之下,风化裂隙及构造裂隙较发育,含水性能一般,单井涌水量一般为150m3/d;水位埋深6.6m,标高77.97m,水质较好,水化学类型为重碳酸钙镁型;地下水动态受降水和河水影响明显,当大气降水后,水位明显上升。在天然状态下,基岩裂隙水向河水排泄,在开采条件下,接受河水渗漏补给,人工开采为主要排泄方式。

(2)基岩裂隙热水:沿汤头-郑家庄断裂分布,含水层为白垩系安山岩破碎带,构造裂隙发育。据钻孔调查、井中测温、抽水试验及物探资料分析,汤头-郑家庄断裂南盘为一阻水盘,热储层顶板埋深60~80 m左右,断裂带宽80m,水量较丰富,一般单井涌水量240 m3/d左右。

水位动态除受人工开采影响外,亦受大气降水、河水的影响。在开采条件下,水位下降形成降落漏斗,接受河水补给。

汤头方向径流,并沿途加热,进入地热田后,在汤头-郑家庄断裂南盘的阻隔下,沿构造破碎带水位迅速抬升,储存于断裂带中。地下水经断裂构造深部径流并受热增温至汤头附近汇集,形成多方面水流汇集点,地下水富集于汤头附近地下深部,水头逐渐抬高,于有利部位排泄。目前,地下热水以人工开采为主要排泄方式。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1)汤头温泉地质条件复杂,是一个远程补给、深部缓慢径流、通过构造裂隙上升的地下热水系统。构造破碎带是主要导水、导热通道,汤头-郑家庄断裂和汤头-许家长沟断裂交汇处,因地势低洼、裂隙发育、受断裂阻挡,富集成泉。

(2)汤头地热田60年代之前以利用泉水为主,开发利用程度较低。目前,开采量基本控制在500m3/d左右,水位、水温、水质较稳定。

(3)目前地热水偏硅酸含量为98.95mg/L,达到(GB1165-2011)命名热矿水的浓度,可定名为硅热矿水。

(4)利用抽水试验确定矿区地下热水可开采量为500m3/d,经多年动态观测资料及多年开采经验证明这一结果是可靠的。

(5)汤头地热田允许开采量为500m3/d,则热能每年允许开采量为3.52×1013J,相当于每年采出1201t标准煤的热量(每天采出9.6438×1010J,相当于3.29t标准煤的热量)。

4.2 建议

(1)限量开采地下热水资源。汤头地热田地下热水可采资源量为500m3/d。在此开采强度条件下,基本可防止汤河水的大量回灌,从而保证较高的水温和优良的矿水水质。

(2)建立水位、水质监测点。在开采过程中应周围水井进行监测,根据地下水动态特征适当调整开采量。

(3)开采深部热水,提高水温,增加热水化学组分浓度,提高医疗效果。

作者简介

陈都堂(1971-),男,工程师,专科学历,从事矿产资源勘查与开发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 宋奠南,文,肖丙建,等.临沂.板泉.李庄.马站四幅区域地质调查报告[R].临沂:山东省第七地质矿产勘查院,1996.

[2] 胡思颐.从沂沭断裂带内部结构认识郯-庐断裂[J].山东地质情报.1981(1).

温泉调查报告篇7

社会实践调查时间:xx年11月26日

姓名:某某

班级:xx级师范1班

一、 青木关基本情况

(一)地理位置:

青木关位于106°17′35′~106°19′45′e和2°47′~29°49′49′n之间,在地理单元上包括缙云山中段、川东平行岭谷区;在行政单元上包括重庆沙坪坝区青木关镇、凤凰镇,北碚区歇马镇。

(二)自然地理状况

青木关地区处于缙云山背斜地带,背斜成山,向斜成谷,多浅丘平坝,平均海拔225米,地势北高南低,山峰与谷底的相对高差在200米—300米之间,地势起伏和缓。属于西南岩溶区,岩溶地质环境特殊。

青木关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全年以温暖湿润的气候为主,多云多雾。冬暖夏热,气温年较差大,多年平均气温为16.5℃, 无霜期达360天,降水丰富,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250mm,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流域面积达13.4平方千米。

青木关地区多发育地带性土壤黄壤和非地带性土壤石灰土,植被主要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植被覆盖率较高。自然资源丰富。

(三)人类活动状况

青木关是重庆市小城镇建设试点镇,总人口3.5万人,下辖两个社区和五个村。农业主要有林业、水稻种植、以及蔬菜种植,实习过程中我们还看到了渔业。青木关镇工业基础雄厚,以摩托车、汽车配件为主导产业,有建筑、建材、有色金属铸造、表面出理、纺织业等企业128家,各类技术型从业人员18932人,其中在乡镇企业的有6000人。镇内文化、教育、医疗、通讯、交通、供水、电力、天然气等基础设施齐备,功能完善,交通便捷。319国道横贯全镇,湘渝线回龙坝火车站、国家渝怀铁路西南编组站距该镇仅10余公里,渝隧高速公路、重庆外环高速公路在青木关镇交汇。

二、 青木关地下水形成条件

青木关地区位于缙云山背斜轴部,其中发育有断距不大的横断层,在须家河组砂页岩地区的单斜山地貌,发育了一系列次成谷和汇水洼地。地区内断层区构造裂隙多,长期受溶蚀作用,形成了良好的下河管道系统。因此地下水多沿断层分布。该地区碳酸盐岩分布,水热条件利于岩溶作用的发生,岩溶地貌大量分布,易于地下水的赋存。须家河组砂页岩一般呈中粒至细粒结构,质地疏松,裂隙多,利于蓄水。青木关地区全年降水丰富,利于地下水的蓄积。青木关地下水多以上升泉的方式出露,实习过程中,我们看到的地下水出露有风化裂隙水水井、遛公桥温泉水、青木关温泉游泳池、马家湾溶洞、姜家龙洞等地。(见附页调查区简要地质地形图)

三、 青木关地下水类型

温泉调查报告篇8

关键字:氡;矿泉水;含量特征

中图分类号:TV21 文献标识码:A

1引言

氡矿泉水属于医疗矿泉水,目前国内还没有相关规范对医疗矿泉水各项指标给予详细规定,仅在《天然矿泉水地质勘探规范(GB/T13727-92)》给出了三种浓度。虽然《天然矿泉水地质勘探规范(GB/T13727-92)》对氡矿泉水的下限浓度进行了规定,但是却没有规定上限值。毋庸置疑,氡矿泉水中氡的浓度应该有一个上限,否则任由氡含量无限高,例如铀矿床氧化带中地下水氡含量高达185000Bq/L,其辐射强度不亚于铀矿床本身的辐射强度,对人体造成的放射性伤害是必然的。因此,有必要规定矿泉水中氡含量上限值。

理清氡矿泉水不同浓度等级对研究氡矿泉水的、医疗效果、危害性及使用方法具有重要意义。在国家还没有对医疗矿泉水出台详细标准的情况下,本文将依据《天然矿泉水地质勘探规范(GB/T13727-

92)》,参考国内相关学者对氡矿泉水的研究成果以及各省不同机构、疗养院等对氡矿泉的利用经验,同时结合实地调查工作取得数据及收集到的资料,从不同氡浓度等级对应的适用范围为切入点,对五大连池药泉山地区氡矿泉水中氡含量等级进行划分,并探讨其对应的医疗价值。

2氡含量特征

2.1背景值及异常值的确定

本文中氡含量背景值,也可以称之为天然背景值或是天然本底值,指的是五大连池地区泉、井中氡气天然状态下浓度值。与背景值对应的是异常值。通过对五大连池内泉、井173个测量样本统计结果(图1)来看,氡含量介于0~15Bq/l之间的样本出现了128个,占所有样本的73.98%,而15~45Bq/l之间的样本仅出现了45个,占所用样本的26.01%。根据这一统计结果,本报告将15Bq/l作为划分泉水、井水背景值和异常值的界限浓度。

2.2 氡含量等级划分

我国利用的氡矿泉水主要是出露地表的氡矿泉。而我国出露地表的氡矿泉又多以温泉的形式出现,例如我国公会系统所属的31家温泉疗养院中有11处属于氡矿泉,占据35.48%的比例。在这些含氡温泉中,除辽宁省汤河温泉(6734Bq/L)及千叶温泉(976.8Bq/L)氡含量较高外,其他温泉氡含量多小于300Bq/L。因此,我国各家医疗机构选用的氡矿泉水多小于300Bq/L,例如吉林省林业温泉医院利用的氡矿泉水平均值为194Bq/L,其他各省份利用含氡温泉洗浴的宾馆也多小于300Bq/L。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矿泉水医疗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各省份矿泉医疗机构更是蓬勃发展。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国内许多学者对氡矿泉水展开了研究,在肯定了氡矿泉水医疗价值的同时,也对氡矿泉水的危害性进行了评估。

在借鉴上述学者对氡矿泉水的研究成果上,本报告按照不同浓度等级及危害性,对水中氡浓度等级重新进行了系统划分,如表1所示。

3 结语

氡矿泉水是一把双刃剑,利用氡矿泉水治疗各种疾病时必须在相关专业医疗机构指导下进行。目前,对氡矿泉水的医疗效果研究大多停留在临床医学统计上,至于其具体医疗原理尚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李学礼.水文地球化学[M].北京:原子能出版社,1982.

[2]李大中.谈谈含Rn(氡)矿泉水治疗慢性病的体会[J].吉林大学学报,1979.

[3]霍万户,樊宏发,袁梅梅.氡泉的放射性污染及对策[J].中国医疗医学,1993.

推荐范文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