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滑坡实训总结8篇

时间:2022-11-29 15:59:30

滑坡实训总结

滑坡实训总结篇1

摘 要 越野滑雪运动员的机能有各种不同的差别。在体力的训练过程中,对速度,力量素质要特别加以注意。越野滑雪运动员的机能训练包括有保障达到运动成绩提高机能系统发展的规定。这个规定决定了越野滑雪运动员基本体能的发展水平,即耐力的发展水平。速度力量素质的发展是在一般的和专项身体训练中才能实现。

关键词 越野滑雪 机能 运动负荷 心理负荷

一、一般身体训练

(一)一般发展性的训练

在训练中对一般身体素质的训练应是对全部肌肉群作用的训练,在基本部分的训练之后,采用柔韧性和伸展性相结合的训练,这种训练是发展机体肌肉群的训练,为的是对机体的肌肉群达到明显的作用。不论某肌肉群的力量如何低下,只要对他的发展有明确的经常性的训练,就会达到提高能力的目的。

(二)自然地形训练

越野滑雪运动员在训练的初期,为了达到体力训练的任务,可按预先指定的地形进行走步和跑步的训练,这些运动用3步/秒的步频完成。但是,这样的运动结果与滑雪的实际情况有明显的区别。为了提高耐力素质,采用负重走和跑,但要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渐加大运动负荷,教练员应加强运动员的心理素质和生理机能的指标跟踪。培养运动员克服困难和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

(三)明确的速度力量训练

作为速度力量训练的方法可采用很多形式的运动。更明确的说,像划船和游泳这些项目,对手臂、脚及腰腹部肌肉力量的发展是很有帮助的辅助训练,为运动员创造良好的条件。上述运动是发展力量的前提。伴有手脚关节在内的完成大幅度运动的体操训练。对运动员在训练的间歇期间广泛的采用体操练习是是必要的运动。游戏在越野滑雪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就运动游戏来说,不间断的交替、最大限度的爆发力和最大加速度的游戏。类似对速度力量训练方面起作用的游戏都可以采用。增加趣味性刺激减轻心理负荷。

二、速度耐力训练

(一)模仿

模仿运用于强度不大的训练中,坡度步长大约一半时,移动速度通常不超过2.5米/秒。对于高级别的越野滑雪运动员来说,徒步模仿的效果是不大的,对初学者,特别是在多次进行陡坡上坡模仿的训练效果是明显的,这是无雪季节进行专项训练的最基本的训练方法。

(二)持杖模仿

根据越野滑雪的技术特点,选择具有平地和上坡的有利地形,改进和提高技术动作,达到标准的动力定型,同时对发展肌肉群的作用是很明显的。首先的对大肌肉群的作用是很强烈的。采用持杖模仿训练通常是在难度较大的场地上进行,不仅能提高力量,对发展专项速度的影响也是很大的。

(三)滑轮

与用滑雪板的滑雪类似资料相比,具有同滑轮一样的从属关系,这个从属关系对高水平的运动员是可以借鉴的,同时指出运动速度差异。在坡度不大的平地上运动时,滑轮与柏油路面的良好接触,以及高质量的滚动都说明了它们之间的速度差异。在坡度不大的平地上运动时,滑轮与滑雪的速度,步长和步频的差倒是不太大的。采用5度以上的坡度进行适当的训练是必要的,必须进行越野滑雪两种步法,即传统式的交替训练,并且用高速滑行,这是巩固和提高技术的关键。在场地的选择上,应避免过长的上坡,上坡的长度不超过300米,高度不超过50米,参考方案:缓坡占50%,平地占35%,陡坡占15%,训练路线地形应比通常的地形更加起伏,落差不超过20米,对不同级别的运动员预先规定的滑轮路线,必须有不同难度的回转道。

(四)模拟滑雪训练

采用模拟滑雪队力量训练,特别是在滑雪条件不好的和推迟滑雪期间是很有益处的。模拟滑雪训练有很多种,它的主要缺点是滑行不太好,在大强度的训练时,速度不高。在模拟滑雪时,脚和手用力一推的力量比滑雪明显的增加,它的训练在无雪时期占周期性训练总量的5%。

(五)滑雪训练

雪上训练发展越野滑雪运动员的速度耐力是必要的,滑行的条件不同运动速度的增长也就不同。其中包括用高于比赛速度的5―11%在1―2度的坡度训练。在负荷量降低或增加休息时间以后,在某些地段上用比赛速度的100-105%进行训练,用这个大于比赛的速度克服一系列段地段上的各种坡度,在用大于比赛速度滑行的总负荷量大约占总量的5%。在赛季,在比较容易的路线上,每次训练不应少于5-7次的高速,目的是为了在一系列的竞赛中的部分段路上用最大的速度滑行。第一次降雪后,应在坡度不大的上坡进行训练。在部分平地上的训练量不应少于40%。用滑雪板滑行时,应特别脚和手的撑力。上述所指出的部分方法是可以改变的,这取决于所给的任务,但必须对训练的全部阶段进行改变,滑行的痕迹,对训练应是个很好的证据。未经训练的痕迹想维持高速度的滑行是不可能的。对运动速度,步幅和步频需要经常的检查。越野滑雪运动员的速度耐力,仅在所采用的训练总量达到足够量时才能得到发展。

三、负荷的比例训练控制

在传统训练中,过度关注负荷量、重视负荷强度,把“量变引起质变”这一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运用在了运动训练上。人体对于来自外界的刺激会产生不同的反应,有些会产生适应。训练过程中,对运动员身体的刺激能够使他们的生理和心理产生出一系列的变化,这些变化是因人而异的。这些刺激的程度和量,能够让人体机能对此做出调整,以适应这些刺激。而每个人对刺激的适应情况不同,因此我们必须根据个体情况,对刺激的负荷合理安排。

四、结束语

针对每个人体质特征的不同,我们应该合理把握他们的训练强度和训练量,让其在一个合理的水平内稳定上升。为了达到一个理想的训练状态,作为教练员必须准确计算刺激的强度和量,控制好训练和休息的时间安排。并且这个训练的强度和训练量,也要根据人的身体周期性变化合理安排。

参考文献:

滑坡实训总结篇2

摘 要 越野滑雪是一项运动量很大的运动项目,在训练中体能的消耗是非常大的,每个运动员的体能都是不同的。所以在训练中药因人而异,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训练。在训练过程中,对速度和力量素质要特别加以注意。越野滑雪运动员的体能训练包括有保障达到运动成绩提高体能系统发展的规定。这个规定决定了越野滑雪运动员基本体能的发展水平,即耐力的发展水平。速度力量素质的发展是在一般的和专项身体训练中才能实现。运动员的体能好坏决定了比赛成绩,所以,运动员在比赛中要取得好的成绩就一定要有一个强魄的体能。

关键词 越野滑雪 机能 运动负荷 心理负荷

一、一般身体训练

(一)一般发展性的训练

在越野滑雪训练中对一般身体素质运动员的训练,应是对全部肌肉群其作用的训练,在基本部分的训练之后,采用柔韧性和伸展性相结合的训练,这种训练是发展集体肌肉群的训练,为的是对机体的肌肉群达到明显的作用。无论某肌肉群的力量如何低下,只要对她的发展有明确的经常性的训练,就会达到提高能力的目的。

(二)自然地形训练

越野滑雪运动员在训练的初期,为了达到体力训练的任务,可按预先指定的地形进行走步和跑步的训练,这些运动用三步~秒的步频完成。但是,这样的运动结果与滑雪的实际情况有明显的区别。为了提高耐力素质,采用负重走和跑,但是要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渐加大运动负荷。教练员还应随时加强运动员的心理素质和生理机能的指标跟踪。培养运动员克服困难和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

(三)明确的速度力量训练的形成

作为速度力量训练的方法可采用很多形式的运动。更明确的说,像划船和游泳这些项目,对手臂、脚及腰腹部肌肉力量的发展是很有帮助的辅助训练,为运动员创造良好的条件。上述运动是发展力量的前提。伴有手脚关节在内的完成大幅度运动的体操训练。对运动员在训练的间歇期间广泛的采用体操练习是很有必要的运动。游戏在越野滑雪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就运动游戏来说,不间断的交替、最大限度的爆发力和最大加速的游戏,都有助于我们对速度力量的训练,凡是对速度力量训练两方面起作用的游戏我们都可以采用。增加趣味性刺激减轻运动员的心理负荷。

二、速度耐力训练

(一)模仿

模仿运用于强度不大的训练中,坡度步长大约一半时,移动速度通常不超过2.5米~秒。对于高级别的越野滑雪运动员来说,徒步模仿的效果是不大的,对初学者,特别是在多次进行陡坡上坡模仿的训练效果是明显的,这是无雪季节进行专项训练的最基本的训练方法。

(二)持杖模仿

根据越野滑雪的技术特点,选择具有平地和上坡的有利地形,改进和提高技术动作,达到标准的动力定型,同时对发展肌肉群的作用也有很大的辅助作用。

首先对大肌肉群的作用是很强烈的。采用持杖模仿训练通常是在难度较大的场地上进行,不仅能提高力量,对发展专项速度的影响也是很大的。

(三)滑轮

与用滑雪板的滑雪类似资料相比,具有同滑轮一样的从属关系,这个从属关系对高水平的运动员是可以借鉴的,同时指出运动速度差异。在坡度不大的平地上运动时,滑轮与板油路面的良好接触,以及高质量的滚动都说明了他们之间的速度差异。在坡度不大的平地上运动时,滑轮与滑雪的速度,步长和步频的差倒是不太大的。采用5度以上的坡度进行适当的训练是必要的,必须进行越野滑雪两种步法,即传统式的交替训练,并且用高速滑行,这是巩固和提高技术的关键。在场地的选择上,应避免过长的上坡,上坡的长度不超过300米,高度不超过50米,参考方案:缓坡占50%,平地占35%,陡坡占15%,训练路线地形应比通常的地形更加起伏,落差不超过20米,对不同级别的运动员预先规定的滑轮路线,必须有不同难度的回转道。

(四)模拟滑雪训练

采用模拟滑雪的力量训练,特别是在滑雪条件不好的和推迟滑雪期间是很有益处的。模拟滑雪训练有很多种,它的主要缺点是滑行不太好,在大强度的训练时,速度不高,在模拟滑雪时,脚和手用力一推的力量比滑雪明显的增加,他的训练在无雪时期占周期性训练的总量的5%。

(五)滑雪训练

滑雪训练发展越野滑雪运动员速度耐力是必要的,滑行的条件不同运动速度的增长也就不同。其中包括用高于比赛速度的5-11%在1-2度的坡度训练。在负荷量降低或增加休息时间以后,在某些地段上咏比赛速度的100-105%进行训练,用这个大于比赛的素的克服一系列段地段上的各种坡度,再用大于比赛速度滑行的总负荷量大约占总量的5%。在赛季,在比较容易的路线上,每次训练不应少于5-7次的高速,目的是为了在一系列的竞赛中的部分短路上用最大的速度滑行,第一次降雪后,应在坡度不大的上坡进行训练。在部分平地上的训练量不应少于40%。用滑雪板滑行时,应特别脚和手的撑力。

滑坡实训总结篇3

学者研究发现,滑坡灾害评估可采用两种通用方法实现:基于域的定性方法以及基于数据驱动的量化方法。就量化方法而言,通常采用二元或多元统计模型分析滑坡危险性。本文的研究目的在于使用两种通用的模型实现二元及多元统计分析,并评价它们的效果。现有的二元统计方法考虑多种不稳定性因素变量,并对每种变量影响滑坡的程度作独立评估,然后采用唯一的方程联合不同变量的影响。就多元统计而言,逻辑性回归是目前研究成果中最为合适的方法。本文仅采用统计性显著的不稳定因素数据估计滑坡的空间分布,忽略了不显著数据的影响。二元及多元方法与采集数据的质量及数量有很强的相关性,而与任何主观评估无太大关联。选用的数据驱动技术十分稳健,不过滑坡危险性区划图的生成可能会滞后,因为搜集一个区域内与滑坡相关的足够多的信息需要长时间的努力。另一方面,有限或者不具代表性的数据可能导致不合理的结果。本文研究的一个重要目的则是利用从被称之为‘训练区’的子研究区域获取的极其有限的滑坡数据评估二元及多元技术的适用性。首先在训练区对统计技术进行测试,然后将其应用范围延伸至整个研究区域。为了评估技术的性能,我们测量并绘制了整个研究区域内的滑坡位置分布图。研究结果表明,在范围较小,且具代表性的区域做精细的采样可以在较短时间内轻松获得与实际相符的结果。本文的研究区域选择为美国东北部的库雅荷加河流域,与格雷特湖毗邻。库雅荷加河流域以滑坡灾害闻名,然而该区域数据的空间覆盖率有限,因此滑坡灾害分布图十分匮乏。针对该区域绘制滑坡危险性区划图是一项紧急任务,可以帮助有关部门准确预测未来滑坡的发生。

1研究区域

土著美国人将河流命名为“库雅加”的意思是“曲水”。库雅加河长约160千米,流域陆地面积2105平方千米,区域年降雨量(包括雨水和积雪)范围为92.7厘米~102.67厘米。库雅加河流域位于阿巴拉契亚高原省境内的阿列格尼山。该区域的基岩由古生代时期的硅质沉积岩组成,具体为晚泥盆纪,密西西比纪和宾夕法尼亚纪。跨越了大半个中生代二叠纪以及几乎整个新生代,拥有2.7亿年历史的岩石纪录丢失了,其原因可能是由于俄亥俄洲海平面的隆升导致了岩石的侵蚀。区域的地形大致呈起伏状,高程范围跨越160米~395米,边坡倾角从0度到70度之间变化。旋转滑动是库雅加河流域主要的地质灾害。除此以外,研究区域还出现了一些传统的滑坡和泥石流现象,不过现有研究没有考虑这些现象的形成机理。

2方法和数据

检测造成滑坡的不稳定性因素需要对研究区域内影响滑坡的当地地质状况做全面的认知。本文研究的不稳定性因素包括边坡倾角,土壤地质和侵蚀度,与溪流之间的邻近度,降雨量,土地覆被类型以及土壤性质。滑坡的存在可以采用0.6米像素分辨率的彩色电子航空影像根据地形特征识别,例如地貌,植被及边坡排水状况等,然后通过野外调研验证识别结果。我们还利用俄亥俄运输局的记录及已出版的俄亥俄东北部滑坡报道绘制了该区域约三十年的历史滑坡位置分布图,采用地理信息系统工具生成了区域的滑坡编目图,表达该区域历史及最近的滑坡发生状况。库雅加河流域发生的滑坡从几米的小尺度到几千米的大尺度范围变化,将小于10米的小尺度滑坡作为土壤滑动从滑坡编目图中剔除。文献分析表明,定义编目图里滑坡的范围有几种可选方法:单一状态区(包括贫乏区及累积带在内的所有滑坡区),滑坡前边坡倾斜面,滑坡破裂带,地貌地形单元,种子细胞法以及滑前状况代表区。采用上述不同方法建立的滑坡编目图结果完全不同,分别代表不同的含义。在本文的研究区域里,使用航空影像获取小尺度到大尺度范围的滑坡,并绘制贫乏区及累积带边界并非完全可行,尤其是树林茂盛区。

因此,本文选取种子细胞法定义滑坡范围。该方法认为最佳原始形态状况(滑坡前状态)可以从实发滑坡附近区域提取,通过给滑坡增加缓冲区实现。本文选用50米的缓冲区以保证所有像素点均位于滑坡前区域。本文将整个流域划分为两个区域:训练区及测试区,其中训练区位于萨米特县及库雅加县,占地面积1416平方公里,测试区位于吉奥格县和波特县,面积689平方公里。研究区域包括训练区和测试区。在生成的滑坡编目图里,我们识别了训练区内的170个滑坡现象(覆盖147500个像素),以及测试区内的104个滑坡(覆盖85320个像素)。分别采用二元及多元统计方法分析了训练区内的滑坡现象,然后将分析结果扩展到整个研究区域,包括测试区。测试区内的滑坡仅用来验证分析结果。不稳定性因素(包括边坡倾角,土壤地质和侵蚀度,与溪流之间的邻近度,降雨量,土地覆被类型以及土壤流体指数)以1:24000的比例尺作为不同栅格数据图层输入到地理信息系统。此外,ArcGIS的输入数据还包括以7.5分地形方格图表示的10米分辨率数字高程模型,并据此计算流域的边坡倾角数据。边坡倾角图的角度范围从0度到70度之间变化。研究区域内的浅层滑坡发生于覆盖基岩的重积土层。

土壤制图单元从自然资源保护服务所属的美国农业部获取,并根据农业部制定的质地分类奖土壤分为几种不同类型,例如粘土,粉土,沙土和有机土壤。土壤侵蚀度则由通用土壤流失方程式确定,所需的参数包括从年累积降雨能量及密度获得的侵蚀力指数,土壤的粘性及运动阻力,地形因子和作物经营因子。区域的平均土壤流失量范围约为2.27×106~2.27×107千米/平方公里/年。与溪流之间的邻近度根据库雅加河及其支流周围400米范围的缓冲区生成。野外调研结果发现滑坡集中在被溪流侵蚀的两岸附近,然而考虑到库雅加河及其支流的蜿蜒特性,本文没有对整个流域沿着侵蚀河岸的潜在不稳定性做敏感度分析。因此在400米缓冲区内生成的与溪流之间的邻近度图仅用来描述多数边坡运动发生的地点。土地覆被图数据从1994年的陆地卫星专题制图仪数据中提取。数据图层被分为多个类别:城市,农业区,灌木丛,森林,开放水域,非林区湿地和荒漠。

据有关文献记载,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兴起的大规模森林砍伐使得库雅加河流域的土地覆被类型发生了剧烈的变化,不过该区域于九十年代末开始实施退耕还林策略。本文假设森林砍伐会导致滑坡数目的增加,因此使用了1994年的土地覆被图,而没有使用最近的覆被资料。此外,由于研究涉及的历史滑坡具有近30年的历史,采用1994年的土地覆被图更能反映平均滑坡事件的时间框架。我们对自然资源保护服务所属的水资源及气象研究中心的1962~1990年间30年的年均降雨量数据在ArcGIS环境里进行内插以获得相同的时间分辨率。本文的重点在于研究库雅加河流域的滑坡空间分布,因此并没有评估滑坡与降水量的时间序列之间的关系,仅仅将三十年的年均降水量作为其中一个输入因子。包含细微粒结构的土壤表现出塑性及粘性特征,由粘土、粉土及含水量决定。随着含水量的增大,粘土或粉土会变软,从固态变为塑态,直至液态。土壤位于半固态至塑态之间阈值处的天然含水量称之为塑限,位于塑态及液态之间阈值处的天然含水量则称为液限。流域土壤覆盖的含水量及塑性指数从自然资源保护服务所属的美国农业部获得。含水量相对于液限及塑限的相对数值指明了重塑土壤表现出液态,塑态或者脆性物质的可能性。三者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液性指数描述。如果液性指数大于1,意味着含水量大于液限,沉积物在剪力作用下表现为近似液态;相反,如果数值位于0到1之间,土壤则表现为塑性,小于0表现为脆性。库雅加河流域土壤的液性指数范围为-2.2~0.7。本文根据土壤的含水量,液限及塑限值信息在ArcGIS环境下采用栅格计算器生成了基于格网的土壤液性指数分布图。所有数据图层均采用通用横轴墨卡托投影,与1972北美基准对齐,比例尺选择为1:24000,与美国地质勘探局使用的标准地形图图幅一致。最后对这些地理空间数据图层做二元及三元统计分析。

3危险性分析和绘图

本文采用二元及多元技术对库雅加河流域内划定的训练区进行了滑坡危险性分析。每一项分析过程中,滑坡不稳定性因素(边坡倾角,土壤类型,土壤侵蚀度,土壤液性指数,降水量,土地覆被,以及与溪流之间的邻近度)均被视为造成滑坡(因变量)的独立变量。分析的第一步是生成综合数据矩阵,行和列分别代表自变量和因变量。为了达到无偏采样代表的目的,滑坡发生状态量(1)和未发生状态量(0)均被看做是因变量。通过这种方法,我们总共识别了170个滑坡现象,覆盖147500个像素。代表滑坡未发生且覆盖相同像素的状态量(0)随机选择。由此每个采样点除了具有自变量信息外,还具有一个代表性二进制因变量值,用1(滑坡发生)或者0(滑坡未发生)表示。

3.1二元统计分析在二元分析过程中,我们研究了七个自变量中的每一个变量对滑坡危险性的影响,并假定自变量互不相关。通过分析七个自变量与滑坡发生频率之间的关系分别估计了不同变量引起的滑坡危险性程度。训练区域内每个变量引起的滑坡频率通过柱状图分析计算获得。在滑坡的频率分布基础上,相对于影响训练区滑坡发生的不同因素,我们生成了范围在0.0到1.0之间变化的数值分级系统,每个因素分布图都划分为10个相等间隔的等级,滑坡显著的等级赋值为1.0。两类数据图层,土地覆被和土壤类型划分为5个等级,且每个等级赋予相应的权重。为了与其他连续因素图层数据保持一致,等级之间的增量选择为0.2。每个类型值均由表达滑坡危险性程度的新数值替代。然后将这些信息传输至ArcGIS环境重组为七种不同类型,且分辨率为10米×10米的格网图,每个格网点的值代表数值等级,是二元统计分析的基础。

3.2多元统计分析多元统计模型和二元模型不同,将造成滑坡的所有不稳定因素图层(即自变量)放在一起同时考虑,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帮助决策者判断库雅加河流域未来的滑坡发生概率。多元模型还可以评价每个变量的相对贡献,强调造成滑坡的已知因素的影响(通过赋予相对权重实现)。考虑到本文所用数据的特点,我们选用逻辑性回归分析进行多元统计。分析涉及的自变量包括非线性,非正态分布类型数据(土地覆被、土壤类型)和连续型数据(边坡倾角,土壤液性指数,土壤侵蚀度,与溪流之间的邻近度以及降水量),且因变量表现为二进制,两分性(滑坡发生表现为1,未发生表现为0)。本文采用前向逐步回归对库雅加河流域范围内的训练区做逻辑性回归分析,分析结果作为ArcGIS栅格计算器的输入数据进行逻辑回归方程的数学运算,以及生成滑坡危险性概率区划图(像素分辨率为10米×10米,滑坡发生的概率范围为0~1)。

3.3危险性区划图采用二元及逻辑性回归模型的目的是为了绘制滑坡危险性区划图,表达各个位置发生滑坡的概率。若数值接近1则表示该地点发生了滑坡。可将区划图分为低、中、高和非常高四个不同等级。为了确定分级步骤,本文参考了五种分级系统:专家意见,二叉法,自然临界点,标准差和等间隔法。考虑到不同分级系统及所使用的实际数据的特征,本文最后选择了等间隔法,将通过二元及逻辑性回归模型计算得到的范围位于0.0~1.0之间的滑坡危险性指数等间隔分为四个等级,数值分别为:低(0.00~0.25),中(0.26~0.50),高(0.51~0.75)和非常高(0.76~1.00)。

4统计分析结果

用于二元分析使用的流域训练区数据表明滑坡发生的频率在边坡倾角为35.1~42.0度的范围内随着倾角的增大逐渐增大,当倾角大于42.0度时,频率逐渐降低。多数滑坡发生在溪流附近,因为溪流两岸的沉切作用是滑坡初始形成的重要因素。降雨量对于滑坡空间分布没有显著的特征,最高密度的滑坡集中在降雨范围为96.53~97.79的区域。大多数滑坡地点的土壤液性指数范围为-0.29~0.10。当液性指数范围位于0~1之间时,土壤受到剪力作用时表现为塑性。旋转滑动集中在高土壤侵蚀区,且滑坡频率随着土壤侵蚀度的降低而减少。位于粉土及粘土区域的滑坡频率较砂土及沙砾区高,且大部分集中在森林区,其次是农业区和城区。本文采用的土地覆被图从1994年的陆地卫星影像获取,不过如果采用更近时期的土地覆被图会得到完全不同的趋势,因为城市化建设使得覆被类型经历着不断的变化。将输入因素作为自变量,滑坡的发生及未发生状态作为因变量,本文采用前向逐步回归法对库雅加河流域训练区的数据进行了逻辑性回归分析。然后利用沃尔德检验评价模型自变量系数的统计显著性。结果表明边坡倾角的沃尔德数值最大,也就是说在训练区域内边坡倾角是导致滑坡发生的最显著因素,其次分别是与溪流的邻近度,土壤侵蚀度以及土壤类型。最后将训练区的分析结果外推到流域指定测试区。把训练区和测试区的边坡倾角,与溪流的邻近度,土壤侵蚀度以及土壤类型数据图层输入到ArcGIS,利用逻辑回归分析得到整个库雅加河流域的滑坡危险性区划图。

5模型检验与统计分析对比

利用二元及逻辑性回归建模获得的库雅加河流域滑坡危险性的准确性通过计算相对操作特性以及不同危险性类别里的已知滑坡的百分比进行评估。计算相对操作特性时,利用相对操作特性曲线值低于0.5~1.0的区域评价模型的准确性。理想模型的曲线值接近1,如果曲线值接近0.5则说明模型不准确。研究表明二元分析的相对特性曲线值为0.59,标准差为0.11,而逻辑性回归的曲线值为0.81,标准差为0.07。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对于库雅加河流域来说,逻辑性回归能更好地估计滑坡危险性。模型的检验通过与测试区内104个已知滑坡位置比较实现。二元分析结果表明测试区内的多数滑坡集中在中高级危险性类别,而逻辑性回归则显示54%的滑坡集中在非常高危险性类别。逻辑性回归较二元分析更能代表库雅加河流域的实际状况。

6总结

滑坡实训总结篇4

(一)工作目标。

利用3年左右的时间,完成全省以48个县(市、区)为重点的小流域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调查与评价工作,系统查明小流域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分布发育特征和危害程度,研究总结其发生、发展和演化规律,评价小流域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和危险性,建立小流域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和预警体系,为各地科学制定防灾避险方案和城(村)镇规划,最大限度避免和减少小流域地质灾害损失提供依据。

(二)主要任务。

1.编制*省小流域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调查与评价工作实施细则,明确调点,统一工作方法、技术要求、评价标准和信息系统建设、图件与成果编制要求。

2.查明以泥石流为重点的小流域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的分布发育规律、形成条件、诱发因素、稳定状态及其危害程度,评价小流域地质灾害易发程度与危险性。

3.编制小流域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的监测与防灾预警方案,提出小流域地质灾害防治对策措施和建议。

4.开展小流域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防灾减灾知识培训,协助各地建立小流域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

5.建立小流域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信息系统。

二、基本要求

(一)全省小流域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调查与评价工作,以县(市、区)为单位,以小流域为基本单元开展,工作范围包括县(市、区)区域内的丘陵山区,调点为小流域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

(二)对跨县(市、区)行政区域的小流域,调查工作原则上由小流域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主要危害范围与对象所在县(市、区)负责;对无特定危害对象的,可由面积较大的县(市、区)负责调查。

(三)各县(市、区)根据地质环境背景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发育特点划定小流域范围。成果图件比例尺全县(市、区)范围的原则上为1∶50000-1∶100000,重点小流域一般为1∶10000,可根据实际情况作适当调整。

(四)在全面系统收集已有地质环境、地质灾害调查、勘查与评价,以及气象、水文资料的基础上,通过遥感解译、野外现场调查、山地工程和测试试验等方法手段,全面查明小流域滑坡泥石流的发育分布规律、形成条件、诱发因素、稳定状态、影响范围及其对人民生命财产的危害或威胁程度;系统分析和评价小流域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的易发程度和不同降雨条件下的危险性,提出群测群防方案和防灾避险方案建议。

(五)调查工作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根据地质环境条件、地质灾害发育程度和人类活动强度,结合遥感解译、踏勘等手段划定重点调查区与一般调查区。重点调查已发生过泥石流或可能发生泥石流地质灾害,并危及或可能危及下方居民、学校、重要工程设施,危害程度较大的小流域。

(六)区别重点调查区与一般调查区的调查方法和精度。重点调查区以地面测绘为主,遥感解译为辅,并结合山地工程、物探、钻探、测试等手段;一般调查区以遥感解译为主,辅以地面测绘。

(七)调查工作同小流域滑坡泥石流群测群防与监测预警体系建设相结合,在重点地区开展必要的防灾减灾知识培训,落实监测预警方法和手段。

(八)调查评价工作要充分利用RS、GPS、GIS等技术手段,改进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的信息采集、处理办法及成果表达方式,提高调查成果水平。

(九)各县(市、区)小流域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工作的周期为1年。

三、工作部署

全省小流域地质灾害调查与评价工作分3个阶段进行。

(一)试点阶段(*年1—12月)。

1.收集文献资料,选择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典型的小流域进行实地试点调查,编制*省小流域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调查与评价工作实施细则。

2.试点调查。

(1)选择不同地质环境条件、小流域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多发、具有一定代表性和典型性的乐清市、永嘉县、衢江区、临安市、淳安县、武义县、景宁县、龙泉市等8个县(市、区),按照工作部署和实施细则,先行开展小流域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试点调查与评价工作,*年底形成阶段性成果。

(2)总结分析试点调查工作,进一步完善*省小流域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调查与评价工作实施细则。包括完善调查工作内容、改进调查工作方法、修正技术要求与评价标准,为全面推进调查与评价工作打好基础。

(二)全面推进阶段(*年1月—2007年12月)。

总结试点经验,按照小流域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严重程度和当地需要,分步开展并完成40个县(市、区)的调查与评价工作。

(三)系统总结阶段(2008年1—6月)。

在全面完成调查与评价工作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分析研究,编制全省小流域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易发程度与风险区划图(1∶500000)和*省小流域地质灾害调查与评价报告。

四、预期成果

(一)*省小流域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调查与评价工作实施细则。

(二)各县(市、区)小流域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调查成果。

1.县(市、区)小流域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调查与评价报告。

2.附图。县(市、区)小流域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易发程度评价图(1∶50000—1∶100000);重点小流域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易发程度与防灾预警图系(1∶10000)及说明书。

(三)*省小流域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调查与评价报告及附图(1∶500000)。

五、组织管理

(一)全省小流域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调查与评价工作由省国土资源厅牵头组织实施。省国土资源厅会同水利、气象等有关部门负责对各地开展该项工作进行指导和督促检查,各部门要积极配合,实现资源共享。

(二)各县(市、区)开展小流域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调查与评价工作,应进行立项申请,经省国土资源厅和省财政厅同意后,按要求编制项目设计书;项目设计书经专家评审,报省国土资源厅批准后组织实施。

滑坡实训总结篇5

如何让课堂既能体现学生的学,又能提高教学质量?笔者尝试把“练”字请进课堂,让课堂以训练为主线贯穿始终.因为训练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地学习,通过训练能让学生在知识的形成和应用过程中领会和掌握知识,通过训练,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训练,使学生学会查漏补缺,学生哪些部分没有掌握好,哪些部分没有弄清楚,都可以在训练中得到体现,对学生有提醒和促进的作用.下面笔者以初中九年级人教版《机械能及其转化》教学为例,谈谈具体做法.

1 设置情景 训练中归纳旧知

上课开始,播放视频《没刹车的车》(没刹车的汽车自己滑动起来,司机使劲追,没追上.视频来自http:///programs/view/jOz6iH8fGVU从20秒截屏到38秒)(如视频截图1所示)通过有趣视频吸引学生注意,教师结合情景提问训练,复习动能和势能的相关知识.

训练1 视频中的这辆汽车自己滑动时动能和重力势能是否发生了改变?为什么?

生答:动能变大,因为速度变大.重力势能变小,因为车所处的高度变小.

训练2 影响动能和重力势能的因素还有什么?

生答:质量.

训练3 势能除了重力势能还有哪些,说一说影响它们的因素?

生答:弹性势能,它与弹性形变的大小和材料有关.

老师投影列出复习的相关知识点.

2 建立概念 训练中获得新知[HJ1.55mm]

师:在物理学中把动能和势能统称为机械能.机械能的大小就是动能和势能的总和.它包括动能和势能两种形式.

训练4 如果刚才的汽车动能是1000 J,势能是800 J,那它的机械能是多少?

生答 1800 J.

训练5 如果在最低点时势能为0 J,动能是1500 J,机械能是多少?

生:1500 J.

师:当势能为0 J时机械能就是动能,当动能为0时机械能就是势能.

师:(图2)我们来看看前面视频中的人到底追没追上那辆汽车?请继续观看视频(汽车上坡然后又下坡滑下来,从38秒截屏到49秒)问:追上了没有?

答:车自己又滑回来了.

训练6 汽车为什么能自己滑来滑去呢?我们从功和能的角度来研究这个问题.汽车下坡时,是什么力做功使它的动能增大?

生:重力做功使动能增加,重力势能减小.

训练7 上述问题中减小的重力势能哪去了,增大的动能从哪里来的?

生:重力做功使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

训练8 汽车上坡时功和能是什么关系呢?

生:克服重力做功使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

师:对,这个例子说明通过重力做功和克服重力做功使动能和重力势能可以相互转化.

板书:动能和重力势能可以相互转化.

3 演示实验 分析中训练新知

3.1 演示滚摆实验

训练9 (如图3)观察并分析滚摆在运动的过程中各阶段动能和势能的转化过程.

3.2 演示模拟过山车实验

训练10 (如图4)分析过山车各阶段能量的转化.播放过山车视频,学生上台展示分析结果.

3.3 演示球碰撞弹簧的实验.并用视频慢放其中的能量转化的过程.

训练11 (如图5)观察球和弹簧碰撞的过程,分析其中能量的转化.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结论:(板书)动能和弹性势能也可以相互转化.

3.4 演示弹簧振子的振动实验

训练12 (如图6)分析弹簧振子振动时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

生:A到B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和弹性势能, B到C动能和重力势能转化为弹性势能.C到B弹性势能转化为重力势能和动能,B到A弹性势能转化为动能和重力势能.

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动能和重力势能可以相互转化,动能和弹性势能也可以相互转化,动能、弹性势能,重力势能三者之间都可以相互转化.(板书)

4 学生实验 动手中体验新知

训练13 动能和势能相互转化的知识在生活中非常实用.比如,打桩机就是利用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你们还知道哪些生活中应用的例子呢?学生思考并分小组交流,分析这些例子各阶段动能和势能在如何转化.然后列举出典型事例,让几个小组的学生展示分析(如撑杆跳,跳水等).

训练14 (如图7)学生分组实验:铁锁摆回时会不会碰到鼻子?

(实验前强调注意事项,实验后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

问:刚才铁锁打到你们的鼻子了吗?

答:没有.因为铁锁摆动过程中受到空气阻力机械能不断损失,所以铁锁越摆越低.

训练15 上述情景中损失的机械能哪儿去了?

答:转化成了内能.

师:可见机械能还能和其它形式的能量转化.包括我们前面看到的滚摆越摆越低也是因为摩擦和阻力使机械能转化为内能,越摆越低.

师:如果我们减小物体摆动的幅度,再看看高度的变化.

训练16 (如图8)学生实验:摆角小于10°的单摆.

实验观察发现摆球高度减小的非常慢,可见空气阻力越小机械能损失越小,由此推理:如果没有空气阻力及摩擦球将一直保持这个最大高度摆动下去.摆动时只有动能和势能相互转化,机械能是守恒的.板书:如果只有动能和势能相互转化,机械能的总和保持不变.

训练17 刚才打鼻子实验时那如果没有空气阻力的影响,打不打得到鼻子呢?

生:打不到,如果没有空气阻力及摩擦,机械能没有损失铁锁也只能摆到和原来同样的高度.

训练18 (如图9)播放人造地球卫星在椭圆轨道运行的动画.回答下列问题.

5 巩固练习 应用中学会新知

训练19 如图10所示,一个小球由静止从光滑曲面的顶端自由滑下,若它在顶端的重力势能为55 J,不计空气阻力则滑到底端的动能是

A.45 J B.50 J C.55 J D.60 J

训练20 如图11所示,同一小球先后从倾角为30°和60°的光滑斜面由静止开始从顶端滑到底端,不计空气阻力,它滑到底端时的速度大小分别为v1和v2,则下列关系式中正确的是

A.v1>v2 B.v1=v2

C.v1

[TP7CW33.TIF,Y#]

训练21 如图12所示,一根不可伸长的细绳一端固定在O点,另一端系一小球,O点的正下方固定有一根钉子P.不考虑空气阻力,小球从A点静止释放

A.第一次过位置1后最高能到达位置2

B.第一次过位置1后最高能到达位置4

C.第二次过位置1后最高能到达位置3

D.第二次过位置1后最高能到达位置5

[BP(]训练22:如图12所示是“会爬坡的罐子”的内部结构图,为什么罐子会自动爬坡?教师演示小实验:会爬坡的罐子(如图8)[BP)]

滑坡实训总结篇6

关键词:岩质边坡; 神经网络

Abstract: using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fuzzy mathematics, in Visual c + + language, and on the basis of th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rock slope stability evaluation system of the BP model computer programs, and through the practical engineering analysis, forecast results and the practical perfectly, explain the BP neural network algorithm rock slope stability assessment is feasible, and can be used to guide practical, the calculation procedure is simple, easy to operate, has the certain application value.

Keywords: rock slope; Neural network

中图分类号:TP18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在高速公路、基础工程、露天矿山、水利水电等工程中,边坡的稳定性非常重要。在边坡稳定性分析中。最基本的评价指标是极限平衡方程的求解。传统的方法是采用以安全系数为度量指标的定值法,这种做法虽经长期的实践证明是一种有效的工程实用方法,但在某些工程设计中按此法计算是安全的,实际运营却发生了破坏,其原因复杂多样:其中很重要的因素是从理论上忽略了计算参数的不确定性;另一方面边坡以多大程度保证安全,定值法不能明确地回答。因此近年来边坡随机可靠度分析理论与实践得到国内外岩土工程界广泛重视和迅速发展。这种方法与定值法的根本区别在于考虑了变量的随机性,并用严格的概率来度量边坡的安全度。

在诱发边坡失稳的因素中,地震荷载(包括人工爆破地震和天然地震)的作用最为敏感。考虑地震荷载作用的边坡可靠度分析。其安全系数通常需要叠代求解,建立的极限状态方程是基本变量的隐式函数,即不能表达为基本变量的显式函数。因此常规的边坡可靠度分析方法(FOSM法)将遇到很大困难。点估计法、有理多项式法、蒙特卡罗模拟和响应面法等是解决此类问题的常用方法。从这个意义来讲,“危险性”应是一个定量的概率.而上述方法给出的危险性评价结果只能是一种定性的描述。但是对于地震滑坡而言,由于涉及的影响因素很多,有些因素不易量化或很难获得.有些因素相互之间往往存在复杂的相关关系,因而很难用常规的数学模型加以度量,也很难将复杂的影响因素综合成一个元素进行评价。由此可见,地震滑坡危险性评价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问题。

本文提出基于神经网络的新的可靠度分析方法,并应用于地震荷载作用下的边坡可靠度分析。通过实际工程分析,预测结果与实际完全吻合,说明所采用的BP神经网络算法评价项目管理风险是正确的,可以用来指导实际。该计算程序简单,易操作,有一定的推广应用价值。

1BP神经网络技术简介

人工神经网络(Artificial p4eural Networks)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获得迅速发展的非线形模拟技术,具有自组织、自适应、自学习和容错性等独特的优良性质,为多输入、多输出系统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案。人工神经网络特别适用于处理两类问题,一是复杂大系统的优化和求解,二是对内部未知系统的逼近和模拟。对于岩质边坡稳定性的智能化预测的研究属于第二种情况。根据连接方式不同,神经网络可分成两大类:没有反馈的前向网络和相互结合型网络。前向网络由输入层,中间层(隐层),输出层组成。隐层可以有若干层,每一层的神经元只接受前一层神经元的输出,这样就实现了从输入层结点的状态空间到输出层状态空间的非线性映射。在前向网络中,以误差反向传播网络(Back—Propagation)一BP网络的应用最为广泛。BP神经网络是一种多层前向网络,由输入层、隐含层(又称为中间层)和输出层组成。隐含层可以是一层也可以是多层。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是三层神经网络,即输入层、一层隐含层和输出层组成的BP神经网络。其学习过程由向前传播和向后传播两部分组成(图1)。误差函数的求取是一个由输出层向输入层反向传播的递归过程。通过反复学习训练样本来修正权值。采用最速下降法使得权值沿着误差函数的负梯度方向变化,最后稳定于最小值。

2BP神经网络技术在边坡稳定性中的预测

2.1边坡稳定性的评价因素

地震滑坡危险性总体评价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用经典的数学模型很难加以定量的概括和描述。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①涉及的因素众多,且各因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②有些因素属于定性指标,且概念模糊很难直接用于滑坡稳定性分级。模糊数学理论则是解决此类模糊问题的有效手段。如前所述,由于地震滑坡的危害t分严重,国内外的地学工作者对地震滑坡的运动方式、影响因素等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根据对已有成果的分析,影响地震滑坡的因素可归纳为边坡所处的地质背景、岩体结构类型、地层岩性组合、地形地貌条件以及边坡的水文地质条件等5个方面。基于地震滑坡现阶段的研究成果以及资料的收集和可操作性,本文选取岩性(坡体物质组成)、水系、地形(坡度)、场地地震烈度、断层等5项因素作为评价地震滑坡危险性的指标。此五类指标将作为BP神经网络技术的输人参数。

2.2边坡稳定性的评价标准

在对区域性地震滑坡稳定性的空间预测研究方面,一些学者在对地震滑坡影响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利用专家打分方法确定各影响因素的权重,最后通过对所有影响因子进行综合评价来划分区域的地震滑坡危险性等级;还有的学者通过对大量已发生滑坡的深入调查,用统计模型来研究各种影响因素(如地震动、地层、坡度等)对滑坡的影响程度,并把得到的认识应用于滑坡预测区划中。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工作的需要,本文对地震滑坡危险性进行3级评定:地震滑坡危险区、地震滑坡危险程度中等区、没有地震滑坡危险区。相应地,各个评价因素的指标也按3级划分。具体指标分级见表1。其相应的输出参数为[0,0,1]地震滑坡危险区(A类);[0,1,0]地震滑坡危险程度中等区(B类):[1,0,0]没有地震滑坡危险区(C类)。此三类边坡稳定性的评价指标作为BP神经网络的输出因素。

2.3实例分析

1976年.在云南省龙陵、潞西一带发生了7.3级和7.4级强烈地震,这两次强烈地震造成了严重的地表破坏,产生了大量的滑坡、崩塌。据统计,该次地震共引发32个规模较大的滑坡和滑坡群(零星的小滑坡),其中7个属于老滑坡复活。

本文研究范围为98.5°~99.0°E、24.2°~24.9°N,按照0.01°间隔最终将整个区域划分为3216个单元。应用Basic编程对每一单元进行水系、断层、岩性、坡度、地震烈度等影响因素提取,把每一个网格单元看作是一个待评价的对象。

2.4网络训练

对该地震地区进行网络分区,各个区进行BP神经网络预测,经过2 556次运算,网络区域趋于稳定,表2为该地区地震滑坡的评价结果表。

3总结

1)文中建立了岩质边坡稳定性系统评价的神经网络模型,并应用于实际。

2)该方法综合考虑了多种因素对岩质边坡稳定性评价的影响。避免了单因素对工岩质边坡稳定性进行评价所带来的偏差。

滑坡实训总结篇7

【关键词】滑模;配合比;现浇;衬砌

一般大中型渠道的水利工程多采用矩形或梯形断面,而且梯形断面较常用。梯形断面多采用予制块铺砌。现浇衬砌成功经验较少。山西省尊村引黄二期工程1991年六至八级破土动工采用砼现浇法,总干渠设计为梯形断面,砼强度采用C15,厚度8cm,属于节水型工程。

如何达到预想的效果,即尺寸合格,质量保证,防渗抗冻效果好,坚固耐用?综合各方面的情况,总结一期工程渠道铺砌防渗的经验及教训,采用滑模现浇,使砼形成一个整体,铺设CZ改性沥青抗水卷材,接荐采用粘合剂CZ-1,减少渗漏,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措施。1991年首先对模具进行了试制,并进行了现场试用,尊村二期工程六、七、八级总干渠全部采用了滑模现浇防渗,总长11.28km,经过3a(年)的运行,达到了节约模具,简便易行,缩短工期,坚固耐用,抗冻抗渗性能好,节约用水,节省投资之目的。

1.防渗砼配合比设计

在滑模施工过程中砼配合比应满足和易性,抗冻必的要求,更应满足防渗的要求。山西省运城尊村引黄二期工程设计中砼标号C15配合比为:1:2.1:4.8:0.6,采用普通矿渣325号水泥,塌落度1cm-3cm,抗渗4,抗冻25,满足了设计的要求。

2.滑模的制作

每对滑模用两根8号槽钢做轨道,每根2.5m长为一节,两节拼接满足坡长(坡长4.8m)。底模用一根2.3m的8号槽钢制作而成。模板长为2.4m,宽0.6m,5mm的钢板以及60mm×60mm三角铁焊接成滑架,模板自重不小地210kg。在滑架上固定通用的插入式振捣泵一台,便于及时振捣砼。横板滑行采用两速手摇卷扬机带动10mm的钢丝绳进行上滑牵引。

3.施工准备

3.1劳力组织

砼开始浇筑,最多配备劳力19人。滑道两副交替使用,滑道相隔,二次插空浇筑不用滑道,利用花块做滑道。具体操作人员安排如下:

振捣:1人,专门振捣,并负责模板平衡上升。

开搅拌机:1人,兼加水,水泥,掌握水灰比。

滑模内加熟料:2人,从铁板上将砼加入滑模内,并兼启动手摇卷扬机。

收面:3人,原浆收面3次。

运送砼:3人,2辆产车。

运中砂:1人。

运碎石子:(0.5cm-2cm)1人。

运大石子:(2cm-4cm)1人。

养护:1人。

防水材料铺设支模具:3人。

机电工工:1人。

机运人员:1人。

每天工作8h(小时),可完成砼14m3。

3.2测量放线

在工程队进入工地后,按照总干渠已完成渠道土方量,每20m设一个桩号,放出标准断面开挖线,工程队根据测量结果,每10m挖出一个标准断面,进行粗削坡。

3.3削坡

滑模浇筑要求渠内坡面必须平展,工程队自检合格,建设单位复检后,才能进行下道工序工作。所以削坡要求必须分两个工序进行国;第一次粗削,第10m挖一个标准坡面糟,对坡面土方进行一次约略的粗削;第二粗削,在粗削的基础上,拉平线,推横线,走斜线,削出的基面达到底平,面展,坡度符合要求。

3.4垫方渠道

回填质量是关系以滑模防渗成败的关键,要求渠底清基回填密实、均匀,并与原土层结合牢固,挖成台阶或斜坡。填方需分层碾压,每层厚度20cm-25cm,填土干容重不小于1.65T/m3。填高5m以上渠堤,进行灌泥浆,增加密实度,提高干容重,严格泡渗土渠,经抽样检查合格后,才能进行防渗。

3.5挖方渠道

要求渠线端直,断面标准,误差不超0.5cm-1cm防止超挖。

4.浇筑注意事项

4.1原村料

水泥:矿渣水泥安定性好,标号不低于325号,易利用。

砂子:采用中粗砂,细度模数在2.4-2.6之间,质地坚硬,颗粒清晰,含泥量不超过5%。

石子:为二级配,采用质地坚硬碎石或河卵石,指标须符合规定要求,含泥量不超过3%。

水:采用饮用水即可。

4.2砼浇筑

砼采用重量配比,必须是机械搅拌,机械振捣,搅拌时间一般不能小于3min(分钟)。砼施工时必须逐层灌入,每层厚度为30cm,间距20cm。振捣时快插慢拔,严格振捣底层砼,为上一模打好基础,不然会出现底不密实,二模漏补现象。

4.3模板滑行

每次滑行距离30cm,滑距过大容易产生漏振,出现蜂窝,麻面,滑距过小,振幅过大容易出现凸点 面,使砼出现凹凸不平现象。

4.4收面

是现浇砼最后一关,也是关键一关,必须做到一平三放,在木抹打平的基础上用大钢抹粗过一次,在砼水分落溅的情况下过第二次,在砼快要达到初凝是时,用小铁抹收第三次,最后必须达到初凝时,用小铁抹收第三次,最后必须达到板面光、平、实、展、整齐美观。

5.砼面易出现的几种故障

5.1表面出现小裂缝

每一次用木抹粗收后,板面出一些小纵向裂缝,适时收抹第二次即可消除。第二次收面后,容易出现裂缝,可用锤子沿着缝隙上下捣实三遍,第三次细收裂缝会消失。

5.2板面断裂

一般出现在高填方断面,主要原因是土(下转第369页)(上接第363页)主密实达不到设计要求,基土发生不均匀沉陷所致。土方达不到设计容量1.65T/m3绝不能浇筑。

6.质量控制

6.1面光

现浇砼要求原浆收面抹光,无砂眼,达到面平光滑,无波浪现象。

6.2线直

竣工后的渠面必须是五面平整,六线正直。

6.3容重够

渠堤土言容重达不到设计要求,决不能进行砼衬砌浇筑。

6.4基础平

渠面削坡必须分2次进行,粗削后再进行细削。

6.5工序严

严格执行“三检”制度(即自检、复检、终检),上一工序验收不合格的,决不能进行下一工序。工序合格证的民放,是执行三检制度的有力保证。

6.6互检互评是提高质量的有效方法

对质量控制经常采用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方法。具体步骤是:施工人员分片蹲点,每7d(天)组织分管工程队互检一次,15d(天)工程科组织分管工程队伍互检评比一次,月终指挥部组织一次大检查,大评比,大总结,交流经验,树立典型,奖优罚劣,以促进全部达优质。

6.7实行单元目标管理

总干渠一般300m划分一个单元,单元内分基面、铺砌、浇筑及原材料,有明确的管理目标,一个主项不合格,工程不能达优良。

7.滑模现浇防渗与予制块铺砌防渗的对比

7.1防渗效果好

滑模现浇防渗砼由于整体大,渗漏量小;而予制块铺砌缝多,冬季缝容易拉开,增大渗漏。1993年春浇上水,六级总干渠水深达到设计水位,经24h(小时)观测基本无渗漏,实测渠道利用系数0.9-0.95。

7.2施工速度快,费用小,质量高

同样断面,滑模一次成型:予制工序繁多,周转慢。滑模一次成理周转后,减少二次搬运,工时少;予制块占地多,模板周转慢,存在二次搬运,损坏多,增加工时及机械费用,增大工程投资。模板整体现浇,防渗板没有空隙,同渠堤基面形成一个整体,减少沉陷。据初步测算,滑模现浇防渗与予制块铺砌施工对比。相对速度提高40%成本费用相对降低18.5%。

7.3板面大、无勾缝、流速快、输水能力强,有利于缩短灌溉周期

7.4抗外力性能好,能减少或避免地基冻胀、损坏

7.5便于管理、维护简便

滑坡实训总结篇8

关键词:边坡;设计;预应力锚杆挡墙;绿化

工程建设中,在山区高陡边坡覆盖层较薄的区域,覆盖层往往整体塌滑,造成岩体裸露。随着我国“绿化建设”力度的加大,岩石边坡的绿化问题已提上日程,工程边坡覆土绿化问题是摆在工程建设者面前的一大课题。

近几年,工程界提出了多种生态恢复工程,但没有足够的土壤和养分,“一年青,两年黄,三年死光光”的现象经常出现。近年来,一种新的阻滑结构一垂直预应力锚杆挡墙在边坡治理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并在固土绿化工程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 垂直预应力锚杆挡墙简介

垂直预应力锚杆挡墙由圬工墙身和预应力锚杆组成。它借助于锚杆预应力对墙身施加的压力,代替墙身圬工的重量,从而减少墙身的断面尺寸。垂直预应力锚杆挡土墙具有节省圬工、造价低廉和施工简便的优点,适用于墙身所受推力较大的岩石地基和挡土墙变形需要严格控制的地段。锚杆的预应力也可增大滑面或破裂面上的静摩擦力。

目前,垂直预应力锚杆挡墙应用前景十分广阔,它可广泛应用于公路、铁路、矿山、水利等工程,治理高陡边坡覆盖层较薄的区域和固土绿化都具有良好的效果。

2 预应力锚杆挡墙在工程中的应用

2.1工程概况

晋阳高速公路K14+12~K14+305段地势陡峭,属于中低山一地貌,浆砌石挡土墙覆土盖压厚度约1.2m。2005年7月,由于连降暴雨,边坡坡面覆盖层整体顺基岩面下滑,浆砌石挡土墙多处损坏、滑移,急需进行治理。

根据工程地质钻探结果表明:工程区地层主要为第四系松散堆积层(Q)和侏罗系泥岩(Cr),第四系松散堆积物物质成分主要是赫红色黏土夹少量碎块石。

2.2设计方案

平行于等高线间距每5 m分梯级设置垂直预应力锚杆挡土墙。挡墙间挂三维网植草绿化。挡土墙设计墙高4.0 m,其中基础嵌入基岩0.2 m。墙顶设压顶梁,压顶梁断面尺寸0.5 m×0.4 m。沿挡墙长度方向间距为1.0 m布置预应力锚杆,锁定在压顶梁上,锚固段长度(进入中分化基岩内)2.0 m,总长度7.0 m,锚杆采用φ20HRB335垂直预应力锚杆挡墙在滑坡推力荷载或土压力荷载作用下应满足抗滑、抗倾覆、抗剪以及地基稳定性等方面的要求。作用在单位长度锚杆挡墙上的荷载有:滑坡推力E、墙体自身重力G、预应力荷载N、基底摩擦阻力F。首先验算锚杆挡墙的抗滑稳定性。作用在挡墙上的水平推力为:

∑T=Ecosδ+Ea

(1)

式中:δ:滑坡推力作用线与水平线的夹角:

Ea地震惯性力。

总的抗滑阻力即基底摩擦阻力为:

∑N=F=(Esinδ+G+N)μ

(2)

式中μ:基底摩擦系数,不同土层对挡土墙基底的摩擦系数可按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表6.6.5-2选取,特殊情况下可通过现场摩擦试验确定。

抗倾覆稳定性:

K0=G×ZG+NZN+Esinα×B(Ecosα+Eα)×Zx

(3)

式中:ZG:墙体重力对墙趾力臂;

ZN:预应力荷载对墙趾的力臂;

B:抗滑挡墙基础宽度;

Zx:滑坡推力的水平分量对墙趾的力臂。

计算结果抗倾覆稳定性系数K0=2.12,满足规范要求大于1.6;作用在基底合力的法向分量对墙趾的力臂:

Z=GZG+NZN+Esinα×B(G+N+Esina)

(4)

合力偏心矩:e=B2-Z作用在基底的法向应力为:σ1σ2!“=(G+N+Eslnα)B1±6eB!”因此,垂直顶直力锚杆挡墙基础底面的压力:

σ=176kPa≤∫a=300 kPa

(5)

式中:σ:基底平均压应力;

σmlx为基底最大压应力:

fa: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均满足规范要求。

墙体抗剪验算:K=Ecosafc×Ac+fh×Ah+fg×Ag

式中:fc、fh、fg:墙体抗剪断强度、锚杆孔灌浆材料抗剪强度以及钢筋抗剪断强度;

Ac、Ah、Ag:滑坡推力作用点处抗滑挡墙净截面积、锚杆孔灌浆材料截面积以及钢筋截面积。计算预应力锚杆挡墙墙体抗剪断安全系数K满足规范要求;如果考虑地下水压力以及地震荷载的影响,可以用于地震区以及地下水丰富地区的边坡治理工程。

3 边坡治理效果

工程采用垂直预应力锚杆挡墙,增加了覆盖层的厚度,工程坡面土壤丰厚,植草绿化效果显著,与周边环境充分协调,实现了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4 结论

采用一种新的阻滑结构一垂直预应力锚杆挡墙对边坡进行治理,通过工程实践,验证其优越性。

(1)充分发挥锚杆的优点,能显著提高普通挡土墙的抗滑稳定性、抗倾覆稳定性以及抗剪断能力。

(2)能大幅度降低边坡整治的投资,具有非常明显的经济效益,相比普通抗滑桩或者挡土墙可节约工程造价20%以上。

推荐范文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