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衣食住行调查报告8篇

时间:2022-03-27 14:18:06

衣食住行调查报告

衣食住行调查报告篇1

引言

产褥期是指从胎盘娩出至产妇除乳腺外,全身各器官恢复 或接近正常未孕状态的一段时期,一般为1―6 周,民间俗称“坐月子”。在产褥期,产妇的生殖系统、血液循环系统、消化系统、内分泌系统、泌尿系统等都持续处在一个复旧状态, 由于在分娩过程中,产妇经受了巨大的身心变化,消耗了大量的体力和精力,处于产褥期的产妇身心疲惫,若缺乏一定的保健知识,易发生产褥感染、产褥中暑、产后出血、急性乳腺炎等疾病。在全国孕产妇死亡调查中发现,在孕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中,产后出血占54.5%,产褥感染占 5.19%。而这些问题大部分可以通过健康教育和健康指导,实施行为干预、心理干预来预防和解决。随着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虽然妇女保健引起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但产妇对产褥期保健知识的了解仍然有限。本研究通过对海拉尔区地区产褥期妇女的调查,来研究产妇对产褥期保健知识了解的现状,并探讨现代妇女科学的产褥期行为方式和保健模式,以及如何有效地展开产褥期妇女健康教育,从而进一步提高产褥期妇女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

1 调查资料

1.1 调查对象 海拉尔区人民医院、海拉尔区妇幼保健院、友谊医院3家不同级别的医院作为调查点:从2006年2月中旬―4月中旬期间在以上医院分娩的妇女(产后6周内)中用单纯随机抽样方法抽取调查对象进行发放调查问卷,获取关于产褥期妇女保健知识现状的资料。

1.2 调查内容包括年龄、文化程度、职业、生产方式、产褥期营养状况、产褥期卫生、相关保健知识等20个问题。

1.3分析方法 用知晓率描述产褥期妇女的保健知识现状;比较不同居住地区产褥期妇女的保健知识现状用R×C表c2检验[3]。应用FoxPro6.0建立数据表格,用SAS6.12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1.4资料准确率共发放调查问卷550份,有效问卷513份,回收率93.27%。所有问卷均由产妇或其家属现场做答,资料可靠。

2 结果分析

本次调查对象中 接近60%的来自城市;25~30岁组占65.5%;小学及以下者仅占3.51%;在岗的产妇比例接近50%,农民、个体从业、下岗或无业者的比例相当,在15%~20%之间。

2.1不同居住地区的比较

从表1中可以看到,对大多数保健知识的知晓率,基本上呈城市>郊区>农村的趋势。不同居住地间妇女在不能洗澡问题的认知上存在着显著性差异(P乡镇>农村。在产褥期房间不能通风,不能刷牙,应刻意多穿衣服等卫生行为认知情况无显著性差异(P>0.05),调查对象普遍认为在产褥期应刻意多穿衣服,其中城市占64.8%,乡镇占62.7%,农村占75.8%。半数的人认为房间不能通风、不能刷牙。

2.2 不同学历的比较

文化程度越低的调查对象对于产褥期房间能否通风、能否洗澡、能否刷牙以及是否应刻意多穿衣服的认知正确率越低,近半数的人均存在错误的认识。现象最为严重的是半数以上的人存在“捂月子”[8]的思想,刻意多穿衣服,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者有73.79%,高中文化程度者有73.0%,大学及以上文化程度者也有51.9%之多。

不同文化程度的产妇在产后锻炼方面的认知也存在明显差异(χ2 =40.9,P〈0.01〉,有大学以上文化程度的人产后能适度锻炼的也只有52.6% ,大部分人只休息不锻炼。

不同文化程度妇女对于母乳喂养知识的认知情况存在着显著性差异(P

2.3知识来源途径的比较

本次调查显示:65%产褥期妇女主要是通过“医务人员告知”和“报刊、杂志和书籍”获取相关的保健知识:通过“亲友告知”、“广播电视、VCD” 获取相关保健知识的次之,为43.25%;通过“卫生宣传”和“孕妇学校”获取相关保健知识的较少,分别为23.98%和9.36%。进一步比较不同居住地区产褥期妇女获取相关保健知识:城市产妇以“医务人员告知”和“报刊、杂志、书籍”为主;郊区产妇以“报刊、杂志、书籍”为主,“医务人员告知”和“亲友宣传”次之;农村产妇以“医务人员告知”为主,“亲友宣传”次之。经检验发现:城市和农村产妇对“医务人员告知”的利用率高于郊区;城市和郊区对报刊、杂志、书籍和广播电视、VCD的利用率高于农村。

3 结论

本研究结果提示:海拉尔区产褥期妇女的保健知识仍然有限,影响因素有居住地、文化程度、

知识来源等。在不同居住地间产妇对产褥期保健知识认知的正确率存在着农村

3.1产褥期妇女保健知识的缺乏及其原因

调查显示,海拉尔区产褥期妇女的保健知识仍然有限,影响因素有居住地、文化程度、知识来源等。在不同居住地间产妇对产褥期保健知识认知的正确率存在着农村

另外在产后卫生行为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良习惯,例如在饮食方面,多数人以进食高蛋白、高脂肪的食物为主,很多人不吃蔬菜、水果,营养不均衡。产妇的营养状况很重要,它不仅关系到母体的康复,更关系到婴儿的健康。产妇第1日可吃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以后饮食,以后饮食以富于营养,保持足够热量(每天约3000卡)为原则,不应偏食,哺乳母亲更应吃高蛋白的汤汁食物,并适当补充维生素和铁剂,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均衡膳食。

还有调查显示产妇产后仍然保持着传统“坐月子”方式,不洗澡(46.29%)、不刷牙(42.40%)、不开窗通风(50.53%),产后锻炼的也少,城市也只有49.6%,行为方式很不科学,容易导致很多疾病如产后感染、龋齿、牙龈炎等。多穿衣服、不开窗通风反而更容易导致产妇受风,在这种状态下室内温度过高,产妇全身毛细血管扩张,毛孔张开,稍有不甚即会受风感冒。所以应进一步加强卫生行为知识宣传,保持室内温度冷热适宜、空气清洁,产妇衣着应宽大舒适,产褥期可用淋浴,禁止盆浴,避免上行感染,可用温水洗头,选用软牙刷,温水刷牙,预防龋齿及牙周炎的发病。

另外还有产后适当运动具有重要的意义:产后早下床活动、适当运动有利于宫腔内的积血排出;利于子宫收缩;可以预防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有利于全身体格的恢复,促进胃肠蠕动,早排气,避免肠粘连等。因此经阴道自然分娩的产妇应于6-12小时起床稍事活动,于产后第2天可在室内随意走动做产后保健操;剖宫产的产妇麻醉清醒后,予协助翻身,至产后第3天起床稍事活动,拆线后伤口不痛可做产后保健操,以后活动量逐渐增大

3.2 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本研究结果显示:产褥期妇女的保健知识水平较低,尤其是农村妇女对多数保健知识问题的知晓率都低于城市妇女。因此,卫生保健人员必须加强产褥期妇女的健康教育工作,积极宣传产褥期保健知识以增强该群体的自我保健能力。同时,大力普及农村及郊区产褥期妇女的卫生保健知识尤为重要。不同居住地区的产褥期妇女获取相关卫生保健知识的途径略有不同,基本以医务人员告知、报刊、杂志、书籍和“亲友宣传”3种途径为主;但农村产妇对报刊、杂志、书籍和广播电视、VCD两途经的利用率显著低于城市和郊区。因此,农村妇女要注意利用孕产保健读物及电视、VCD等文化传媒途径来丰富自身的卫生保健知识。此外,在7种健康教育途径中本应起主要作用的“卫生宣传”和“孕妇学校”两种途径,在普及妊娠期卫生保健知识方面所起的作用较小,应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

随着1991年召开的第七届世界人类生殖会议提出新的生殖健康的内涵,生物医学模式已转变为较宽广的以人为本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因此,近几年产妇产褥期心理健康保健受到国内外的普遍重视。在妇幼保健工作中,卫生保健人员应充分利用各种有效途径积极开展孕产期妇女的健康教育工作;还可以发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深入群众的优势,融服务和宣教于一体,积极普及产褥期基本保健知识,并进一步拓宽产褥期妇女更深层次的卫生保健服务内容,以切实提高她们的自我保健能力,更有效地保障产褥期妇女健康。

参考文献:

[1] 庄依亮主编.实用妇女保健手册.上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上海分社,1995.27.

[2] 朱丽萍,周冰华.上海市产时服务技术应用现状调查.中国妇幼保健杂志,1999,14(9):589.

[3] 姜蕾.在社区开展产后访视保障母婴安全[J].中国全科医学,2002,6(5):477-478.

[4] 吴安民.围产期孕妇的健康教育[J].镇江医学院学报,2000,2(10):401-402.

[5] 张德甫,安金斗,荆青山etal.社区妇幼保健.第1版,郑州:河南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212.

[6] 王晓丽,王静,欧柳菁等.涞水县妇女产褥期饮食、行为研究.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0,9(1):29~30.

[7] 梁欣咏.济宁市妇女产褥期饮食、行为、保健知识研究.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0,9(3):226.

[8] 王丽如,李兴春.坐月子常识与新生儿保健300问.第2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2:62~63.

衣食住行调查报告篇2

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慈鸿飞:《二十世纪前期华北地区的农村商品市场与资本市场》,《中国社会科学》1998年第1期。

先从家庭收支是否平衡和生活费用的分配结构来考察农民的生活程度。

家庭收支平衡与否,是衡量农民生活水平的晴雨表。

据1934年初全国土地委员会对华北四省55县60万户的调查,收支有余者占28%,相抵者占34%,不敷者占38%,“农家经济困难,收不敷支,或虽平时收支勉可相抵,设遇以外势必出于借贷。”①二三十年代各地的具体调查也表明,入不敷出者的比例是很高的。如河北遵化、唐县、祁州(今安国)、高阳、邯郸5个县,1922年人均收入50元以下者占62%以上,按每人年收入50元为贫困线,“其入息离开‘应有之供给’的地方太远了”。②清苑县500农家,入不敷出者占62%,总计平均每家亏损20余元。③山西中部一个村庄,“各种农作每亩的平均收入为1元6角5分6厘,每亩平均支出为3元零9分4厘,收支相抵每亩实赔大洋1元4角3分8厘;如果除去已工不计,每亩仅可实赚大洋1分2厘。”④山东莱芜县,一个有地10亩(合官亩40亩)之家,入不敷出,负债积至400元之多。⑤潍县,一占地14亩之家,收入158.3元,支出191.05元,亏欠32.75元。⑥河南舞阳县,无衣无食、衣食不足者占全县总人口的40%,仅足自给者10%,衣食有余者仅10%。⑦辉县樊家寨134农家,入不敷出者占36%,收支平衡者占44%,收支有余者仅占20%。⑧

据当时农村经济的落后状态可以判断,上述所谓收支平衡者实际上大多是以降低生活水平为代价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财政经济(七),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36—37页。

②冯和法编:《中国农村经济资料》,黎明书局1933年版,第31、33页。

③张培刚:《清苑的农家经济》(下),《社会科学杂志》第7卷第1期,1937年1月。

④张稼夫:《山西中部一般的农家生活——替破产中的农家清算的一笔账》(1935年7月),载陈翰笙主编:《解放前的中国农村》第3辑,中国展望出版社1989年版。

⑤王毓铨:《山东莱芜县农村实况》,天津《益世报》1934年9月15日。

⑥瓦格勒:《中国农书》,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732页。

⑦赵质宸:《复兴河南舞阳农村》,《农村复兴委员会会报》第8号,1934年。

⑧《乡村建设》第5卷第14期,1936年。

我们还可用维持最低限度的生活标准来衡量,以定县为例,农民生活一年至少不能低于250元,①但该县农民的年收人大多低于此数,李景汉说一般农户:“全家的收入在200元左右,除好年成外,不易超过250元。”②据1931年3月至1932年6月对123个农户的调查,年收入在250元以下者占60%以上。③1934年李宗黄调查定县时发现,平均每家农作物、副产品以及副业收入才195元。④1928—1929年34家的周年调查,农民年收入相对较高,250元以下者占32%,但这34家平均有地31亩,比全县人均23亩多8亩,并且“记账的周年内,农作物的收获也比较的稍好,又没有遭遇特别的天灾人祸,大致农家是比较的过太平日子。”⑤

在30年代,贫困农家有增长之势,这可以从农家阶级地位的下降得到证实。如河北临城县,1930—1935年,中农户由65%降至23%,小农由20%增至55%,无产农由6%增至17%。⑥枣强县杜雅科村,1930—1936年,自耕农户数由89.29%降至88.78%,半自耕农由5.95%增至8.16%。⑦唐县1937年初的调查也表明,近十几年来,中农阶层的数量有减少之势,“从事实上观察,似乎也只有走向贫农群里去,”相反,贫农和雇农的数量则逐渐增加。⑧河问县也是雇农、半自耕农日多,中农、富农日少。⑨河南许昌、辉县、镇平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涛鸣:《定县见闻录》,《独立评论》第4号,1932年6月。

②李景汉:《华北农村人口之结构与问题》,《社会学界》第8卷,1934年。

③何延铮整理:《三十年代初期河北省定县123户生活水平调查》,《河北文史资料选辑》第11辑,1983年。

④李宗黄:《考察江宁、邹平、青岛、定县纪实》,南京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全宗号236,第191—192页。

⑤李景汉:《定县社会概况调查》,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1933年版,第302页。

⑥薛邨人:《河北临城县农村概况》,天津《益世报》1935年5月25日。

⑦杜连霄:《枣强杜雅科农村概况调查》,天津《益世报》1937年1月23日。

⑧刘菊泉:《河北唐县的农村经济概况》,天津《益世报》1937年1月30日。

⑨刘亚生:《外力侵略下的河北河间县农村经济》.天津《益世报》1937年3月27日。

县,1929—1933年,中农户由20.4%降至18.7%,贫雇农由59.76%增至62.3%。①

生活费用的分配结构,是反映农民生活水平的另一重要指标。

农民生活消费种类大致有:食物类,包括主食、副食;衣服类;房屋类;燃料类;杂类,包括医药、教育、娱乐、婚丧、嗜好、器具、宗教、应酬等。19世纪德国统计学家恩格尔(Ernst.Engel)创立并广为通用的“恩格尔定律”(食物支出与消费支出之间的比例关系,称恩格尔系数)表明,家庭越贫穷,用于食物费用的比例越大,杂项费用的比例越小,生活享受程度越低,反之亦然。因为食物是满足人类生存的第一要素,只有在食物满足的基础上,才谈得上其他生活消费。如果一个家庭的生活费用主要用于食物,说明它没有余力满足其他需要,没有能力提高生活水平,这样的家庭必然是贫穷的。

二三十年代的乡村调查表明,食物费用占农民生活费用的比例最高。20年代,河北平乡、盐山,河南新郑、开封,山西武乡5个县的农家,食物费平均占总生活费用的63.3%。其中,平乡为66.4%,盐山为55.9%,新郑为75.1%,开封为76.7%,武乡为50%。②又据李景汉1928—1929年对河北定县34个农家的调查,平均每家全年支出242.6元,食品费为167.9元,占总支出的69.2%;燃料费19.6元,占8.1%;房租费18.5元,占7.6%;其余各项杂费21.7元,占8.9%。在食品费中,米面杂粮又是最多的,占95.5%,调味品还不到3%,肉类仅2.2%,水果更少,才0.3%。③1937年日本满铁调查班对河北昌黎县前梁各庄、平谷县大北关村农家的调查也表明,生活费用分别占家庭支出的72.2%、62.6%。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行政院农村复兴委员会编:《河南省农村调查》,商务印书馆1934年版,第22—24页。

② 卜凯:《中国农家经济》,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514页。

③据李景汉:《定县社会概况调查》,第305—306页整理计算。

④南满铁道株式会社:《冀东农村实态调查报告书》平谷县统计篇、昌黎县统计篇,昭和12、13年(1937、1938年)发行。

1931年版山东胶县志也记载,“乡民终岁辛勤所得十之七八用之于食”。①

以上所举农家中,收入较低的家庭,食品费所占生活费用的比例更大。如河北定县34农家,收入250元以下之家,食品费占生活费用的72%,比所有农家食品费占生活费用的比例高2.8%。②

与发达国家做一下比较,更可以发现中国农民生活程度之低。30年代初,美国、日本、丹麦农民的生活费用中,食物费分别占41.2%、42.8%、33.0%,③比中国农民的食品费用比例低百分之二三十之多。

联合国粮农组织根据恩格尔定律,将国民生活水平划分为5个档次:恩格尔系数为59%以上者属绝对贫困型消费,50%—59%属勉强度日型消费,40%—50%为小康型消费,20%—40%为富裕型消费,20%以下属最富裕型消费。④依此衡量,近代华北农家的生活大多数属绝对贫困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胶志》卷52,1931年铅印本。

②据李景汉:《定县社会概况调查》,第306页整理计算。

③乔启明:《中国农民生活程度之研究》,《社会学刊》第1卷第3期,1930年5月。

④参见张东刚:《近代中国消费需求结构变动的宏观分析》,《中国经济史研究》2000年第1期。

农民的具体生活状况,验证了上一论点。

先看农民的食物:

农民最主要的食品是粮食,兹据1936年中央农业实验所的统计数字,整理成下表:

由上表可知,华北四省有不少县份的主要粮食作物产量远远不能满足农民的消费需求,粮食短缺县份约占有调查报告总县数的一半。况且,这还是平常年份的统计,如果是歉收年,粮食之不足更可想而知。

各地的具体情况有助于对此问题的认识。以1933年河北定县为例,每人一年需要口粮51.77市斗,全县439729人需粮22763891斗。同年,全县出产粮食22964670斗。如除去种子、田赋等项,用于全县消费的口粮约2200万斗,距离口粮标准尚差69万余斗。①结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据李景汉:《定县经济调查一部分报告书》,河北省县政建设研究院1934年版,第145、3—8页;冯华德、李陵:《河北定县之田赋》,《政治经济学报》第4卷第3期,1936年整理计算。

绝食的农民随处可见,韩家庄50个农户中就有30余户绝食,赵村也达20余户。①又据1936年平谷县夏各庄、小辛寨、胡庄3个村的调查,谷类收获量分别为280373斤、30742斤、l82400斤,距离食物、饲料和种子需要量尚差116135斤、61398斤、310291斤。②

粮食不足,迫使农民将粮食消费减至最低限度。

譬如,小麦口感好,营养丰富,颇合人们食用,华北是著名的小麦产区,本应在农民的食粮消费中占一定比例,但因小麦价格较高,农民将此视为商品经济作物,所以很少吃甚至不吃。30年代初河北定县的调查表明,小麦产量虽仅次于小米和甘薯,但农民的主食中没有小麦。③又据李景汉20年代中期对北平郊外挂甲屯村100个农家的调查,全年吃白面5次以下者约占一半,除年节外,平日从不吃白面,有的仅在新年吃一次;吃5—9次者占15%;10—49次者占25%;50次以上者仅占10%。④沧县,“邑之产麦为田产十分之四,而食麦者不及百分之一。”⑤其他各县也有类似情形,如山西屯留县,农民只是在春节时才吃一顿麦面面条。⑥河南新安县,也是“全县民众恒食之者廖廖无几。”⑦通许县,“全年食麦面者百不抽一焉。”⑧山东东平县,绝大多数农家也吃不起白面,“能终岁食面粉者不过少数素封之家。”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顾猛:《崩溃过程中之河北农村》,《中国经济》第1卷第4期,1933年4月。

②(日)《冀东地区内25个村农村实态调查报告书》上卷,昭和11年(1936年)发行,第147—148页。

③曲直生:《华北民众食料的一个研究》,参谋本部国防设计委员会1934年版。

④李景汉:《北平郊外之乡村家庭》,商务印书馆1929年版,第45页。

⑤《沧县志》卷11,1933年铅印本。

⑥高苗:《山西屯留县农村经济实况》,天津《益世报》1934年12月1日。

⑦《新安县志》卷9,1938年石印本。

⑧《通许县新志》卷11,1934年刊本。

⑨《东平县志》卷5,1936年铅印本。

即便是杂粮,许多农民也吃不饱,还要掺杂野菜充饥。如河北阜平县,据1934年初的调查,农民“吃树叶、糠秕、菜根、薯块,总是不可掩讳的事实。他们在秋天把树叶(杏、柳、槐……)打下来,浸在瓮里,预备泡淡了苦味,捞出来拌上糠秕,蒸窝头吃。遇有收枣年头,再把粜不出去的坏枣捣成泥搅和在糠里,为的便于下咽。”“小米粥、玉米窝头,虽算不得好,但贫苦的乡农很少吃到这些东西,家里要没点家私,谁吃得起?能够啜到小米粥,啃到玉米窝头的,他们觉得是在天堂上的人。”①定县农民的主食,也是极其粗劣的,1934年冬红学家俞平伯走访了几个条件较好的村庄,问村里出产的小米够不够吃,村民说除了有客人或有什么事情吃点小米,平常只以红薯、白菜为食。②如果说在农活忙的季节,农民每天还能吃三顿饭,到了农闲的冬季,大多数就只吃两顿,即使吃三顿,也有一顿是稀的。③山西中部农民的食品,最主要的是高粱和小米,但高梁面也仅限于午饭吃一次,早晚是小米稀饭或煮以南瓜汤之类的东西。④又如山东胶县,农民“通年食物以甘薯为主,杂以粟豆、高粱、小麦,冬春食甘薯居多,夏秋食粟居多,是为主食品。”⑤馆陶县农民,“食则以谷类为主,麦不常食,野菜充食品者正多。”⑥东平县农民大多也是“取树叶野菜及胡萝卜地瓜补充食料,而号寒啼饥之侣仍复数见不鲜。”⑦河南太康县,农民“半年多半以高梁菽粟为常食品,而食麦者廖廖。”⑧修武、焦作县,“一般农民生活极苦,吃高梁小米者,在乡间还算是中等人家,而一般极贫苦之农人,竟有吃糠者。”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李小民:《河北阜平县农村素描》,天津《益世报》1934年11月30日。

②知堂:《保定定县之游》,《国闻周报》第12卷第1期,1935年1月。

③李景汉:《定县社会概况调查》,第260页。冬季吃两顿,夏季吃三顿的情形在华北非常普遍,当时许多资料都对此有所记载。

④张稼夫:《山西中部一般的农家生活》,天津《益世报》1935年7月13日。

⑤《胶志》卷52,1936年铅印本。

⑥《馆陶县志》卷6,1936年刊本。

⑦《东平县志》卷5,1936年铅印本。

⑧《太康县志》卷2,1933年铅印本。

⑨龚逸情:《河南焦作的民众》,《向导周报》第165期,1926年。

副食在农民的食物中就更为简单了。

如蔬菜类,据20年代中期李景汉对北平郊外挂甲屯村100户农家的调查,全年蔬菜费不满5元者约占1/3,平均每家蔬菜费为10.8元,仅占总食品费的10%。①到30年代,昌平县,“蔬菜也是自己种,如果种不起,则所吃也不会高贵,只是些咸菜疙瘩,煞白菜或豆腐而已。”②河南林县,农民的常用蔬菜“一蔓菁萝卜叶,二豆叶,三红薯叶。三种皆秋问煮熟淘净掺蔓菁丝入缸,备常年调汤佐食。”③

至于鸡蛋、鱼、肉等较为昂贵的副食品,农民享受的机会就更少了。如上述北平郊外挂甲屯村100农家,大多数只在新年、端阳、中秋购用肉食,有的只在新年吃一次肉。除了年节之外,能吃得起肉者仅有13家,数量与费用也甚少。④河北卢龙县,农家也是“非喜庆年节或延客,不恒用酒肉。”⑤定县农民除了年节之外,大多数也吃不起肉。据1931年120家的调查,仅有两家在冬季每隔三五日吃一次,不到总家数的1.7%。⑥

调味品对农民而言,也是非常稀见的东西。定县农家的调料费还不到食品费的3%,6口之家一年仅用1角5分钱买香油与花生油吃,1933年1斤香油的价格虽然从1930年的0.276元降至0.116元,但1角5分钱仍是不够买1斤香油的。⑦所以,农民“每买几两香油,常常吃了一两个月还不见少,”就不足为奇了。⑧他们用油的法子,是用铁丝穿过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李景汉:《北平郊外之乡村家庭》,第47页。

②蒋旨昂:《卢家村》,《社会学界》第8卷,1934年。

③《林县志》卷10,1932年铅印本。

④李景汉:《北平郊外之乡村家庭》,第48页。

⑤《卢龙县志》卷10,1932年铅印本。

⑥涛鸣:《定县见闻杂录》,《独立评论》第4号,1932年6月;《研究村食物概况》,南京第二历史档案馆藏,全综号236,卷号115。

⑦李景汉:《定县社会概况调查》,第260—261页;李景汉:《定县经济调查一部分报告书》,第211页。

⑧鲁绍柳:《定县农村经济概况》,《文化建设》第3卷第4期,1937年。

个制钱的方孔,把它钩住,然后把钱放在油里,用油的时候把钱拿出来,放在菜里头,从不敢把油从油瓶直接倒出来,怕用得太多了。①如果食物里“偶尔放人几滴香油,竞致看为例外的奢侈”。②酱油醋等调料品在他们看来,也是带点特别意味的东西。定县6口之家一年仅用1角5分钱买醋,按比以前降低了的1933年的价格计算,也只能买2.6斤干醋或6.8斤水醋。③盐是人类生活的必需品,但因价格太高,许多农家根本吃不起盐。定县在1933年冬季,吃不起盐的农家占20%,1934年达到27%,有的村子高达74%。④买不起盐的农民,便到阴沟里或潮湿的地皮上刮硝盐吃,岂不知“盐是属于国家的,私人刮取是犯法的,”他们惟一的办法只有少吃盐或不吃盐了。⑤临城县管等村,300户农家中也有100户吃不起盐,还有150户不够吃,二者占总农户83%以上。⑥河南获嘉县,“贫寒之家,更有时连海盐不用,惟佐以本地硝盐者”⑦

农民的穿着,也是简陋到极点。20年代北平郊外挂甲屯村,不少农民买不起新衣,就在海淀或北京买旧衣旧鞋穿。⑧30年代,河北的南皮县,农民穿的衣服都是“新旧大小辗转改作,至朽烂为度。”⑨望都县农民“寻常衣服,棉改夹,夹改单,敝而后已。虽褴褛之衣,犹作鞋履之用,不肯轻于一掷。”⑩又据定县34农家的调查,平均每家全年衣服被褥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涛鸣:《定县见闻杂录》,《独立评论》第4号,1932年6月。

②李景汉:《深入民间的一些经验和感想》,《独立评论》第179号,1935年12月。

③李景汉:《定县经济调查一部分报告书》,第211页。

④李景汉:《定县农村经济现状》,《民间》第1卷第1期,1934年5月。

⑤佛:《农民的伟大修养》,《民间》第1卷第1期,1934年5月。

⑥远:《河北省一个农村经济的调查》,《中国经济》第2卷第8期,1934年8月。

⑦《河南获嘉县志》卷9,1935年铅印本。

⑧李景汉:《北平郊外之乡村家庭》,第51页。

⑨《南皮县志》卷3,1932年铅印本。

⑩《望都县志》卷10,1934年铅印本。

费14.86元,其中5.99元买本地土布80尺,1.1元买爱国布或洋布十几尺,1.82元买棉花,另外鞋料费2.56元,袜子费1.47元,被褥费1.11元,其他1元。①这点可怜的费用是连蔽体都不够的,结果是小孩、尤其是男孩,从春天起就脱得赤条精光,一丝不挂了。甚至到了霜降节令,当富人已经皮衣在身的时候,赤身露体的儿童仍是随处可见。至于老年人,仅求能蔽体而已。穿得上棉裤的农民大半只有一件,一冬不离身,里面状态不忍目睹。②河南南阳县的状况也是如此,“一般农民底衣一看总是破烂不堪,他们只有在年初一、三月三赶会,或者遇喜事等等时候,才把那仅有的一套总算不破烂的衣服穿上。”③

农民的住房,也非常糟糕。房屋主要有瓦房、砖房、土房、草房等类型,但瓦房、砖房造价较贵,一般农民是盖不起的,只有住土房、草房。如河北定县,“砌以砖覆以瓦者,一村之中实寥寥无也。”④望都县,“土屋占十之八九”。⑤怀安县,土房“约占十分之七,倘遇淫雨连绵,屋多漏滴。”⑥山东东平县,“建造瓦房者颇鲜。”⑦范县农民,也是“居住多土房。”⑧德平县,“住室普通概为土质,形式简陋,内容朴素,仅足供蔽风御雨之资。”⑨河南通许县,“农家多住草房,瓦房甚少。”⑩南阳县,草房占农民住房的80%。⑾灵宝县,“平原之中,中人以上之家始有房屋;其中人以下之家,多于平地下掘一深坑,坑内剜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李景汉:《定县社会概况调查》,第318页。

②李景汉:《华北农村人口之结构与问题》,《社会学界》第8卷,1934年。

③冯紫岗:《南阳农村社会调查报告》,黎明书局1934年版,第71页。

④《定县志》卷8,1934年刊本。

⑤《望都县志》卷10,1934年。

⑥《怀安县志》卷10,1934年铅印本。

⑦《东平县志》卷5,1936年铅印本。

⑧《续修范县县志》卷3,1935年铅印本。

⑨《德平县续志》卷10,1935年铅印本。

⑩《通许县新志》卷11,1934年铅印本。

⑾冯紫岗:《南阳农村社会调查报告》,第73页。

谓之地阴院。又有于平地纯用土壁砌起合成窑形,谓之锢窑,每遇阴雨,倾塌堪虞,其穷亦可怜矣。”①更为严重的是,有的农民没有自己的住房。如河北遵化县卢家寨,32个住草房的农户中,有10户是借典来的。②北平郊外挂甲屯村,100农家中只有24家有自己的住房,其他多是租房或住亲友房屋。③山东沾化县,没有房子的农民占14%。④

农民用于燃料方面的费用也非常低,如20年代河北的定县,据34个农家的调查,平均每家燃料费为19.56元,占生活费总支出的8.06%。燃料主要是柴草,平均每家用费15.16元;次为煤炭,平均每家用费2.26元,其中有14家未用煤炭;再次为煤油,平均每家用费199元,多在冬天短时用,夏季几乎不用;洋火费最少,平均每家仅佣0.25元。⑤30年代山东的沾化县,“燃料即以禾秸野草充之,用煤炭者甚少。”⑥

此外,农民用于其他杂项的费用也少得可怜。仍以定县34家为例,杂项开支共有十余项,平均每家支出仅21.72元,占生活总支出的8.95%。其中,以与亲友、邻居来往的应酬费最多,平均每家支出4.49元;娱乐、家具、医药、卫生、教育五项费用,平均每家才支出1.7元、1.62元、1.22元、0.61元、0.54元。⑦在如此低的费用之下,不难想见农民的娱乐生活是多么的贫乏、家里陈设是多么的简单、身体素质和教育程度是多么的低下。李景汉在调查中就发现,定县“农民除了耕种收获、娶妻生子、新年酬酢、逛庙烧香、墙根底下谈天等等以外,很少有其他复杂的社会生活,尤其是社会的娱乐,很是缺乏。”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灵宝县志》卷2,1935年铅印本。

②《冀东地区25个村农村实态调查报告书》上卷,第365页。

③李景汉:《北平郊外之乡村家庭》,第51页。

④冯和法:《中国农村经济资料》,第14页。

⑤李景汉:《定县社会概况调查》,第304、317页。

⑥《沾化县志》卷1,1935年石印本。

⑦李景汉:《定县社会概况调查》,第305、320—324页。

⑧李景汉:《定县社会概况调查》,第325页。

农民死亡率在35—40之间,平均寿命仅30岁,而当时英美等国的人均寿命已将近60岁①,真可谓霄壤之别!

“行”也是人们生活的一个方面,然对于农民而言,它似乎是一个不太重要的概念,正如李景汉对定县的调查所说的,“行的方面就更为简单,拿起腿来走路就行了,大多数人仍然是洋车没坐过,马路没见过的。”②昌平县,农民出外的方法也是步行,或骑驴及其他牲口,土路虽然不少,但多洼湿,一到春夏,就不易走了。③

综上可见,农民生活水平距离最低限度的要求都相去甚远,贫困是农民生活的惟一写照。1936年,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对中国最富裕的苏州地区吴江县江村调查后也说:“中国农村的基本问题,简单地说,就是农民的收入降低到了不足以维持最低限度生活水平所需的程度。”④慈鸿飞所谓中国农产品已经出现大量剩余,农民已脱离糊口水平,不攻自破。试问,在多数农民连最低限度的生活都是难以维持的情况下,农村产品可能会出现真正的剩余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李景汉:《华北农村人口之结构与问题》,《社会学界》第8卷,1934年。

②李景汉:《华北农村人口之结构与问题》,《社会学界》第8卷,1934年。

衣食住行调查报告篇3

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慈鸿飞:《二十世纪前期华北地区的农村商品市场与资本市场》,《中国社会科学》1998年第1期。

先从家庭收支是否平衡和生活费用的分配结构来考察农民的生活程度。

家庭收支平衡与否,是衡量农民生活水平的晴雨表。

据1934年初全国土地委员会对华北四省55县60万户的调查,收支有余者占28%,相抵者占34%,不敷者占38%,“农家经济困难,收不敷支,或虽平时收支勉可相抵,设遇以外势必出于借贷。”①二三十年代各地的具体调查也表明,入不敷出者的比例是很高的。如河北遵化、唐县、祁州(今安国)、高阳、邯郸5个县,1922年人均收入50元以下者占62%以上,按每人年收入50元为贫困线,“其入息离开‘应有之供给’的地方太远了”。②清苑县500农家,入不敷出者占62%,总计平均每家亏损20余元。③山西中部一个村庄,“各种农作每亩的平均收入为1元6角5分6厘,每亩平均支出为3元零9分4厘,收支相抵每亩实赔大洋1元4角3分8厘;如果除去已工不计,每亩仅可实赚大洋1分2厘。”④山东莱芜县,一个有地10亩(合官亩40亩)之家,入不敷出,负债积至400元之多。⑤潍县,一占地14亩之家,收入158.3元,支出191.05元,亏欠32.75元。⑥河南舞阳县,无衣无食、衣食不足者占全县总人口的40%,仅足自给者10%,衣食有余者仅10%。⑦辉县樊家寨134农家,入不敷出者占36%,收支平衡者占44%,收支有余者仅占20%。⑧

据当时农村经济的落后状态可以判断,上述所谓收支平衡者实际上大多是以降低生活水平为代价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财政经济(七),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36—37页。

②冯和法编:《中国农村经济资料》,黎明书局1933年版,第31、33页。

③张培刚:《清苑的农家经济》(下),《社会科学杂志》第7卷第1期,1937年1月。

④张稼夫:《山西中部一般的农家生活——替破产中的农家清算的一笔账》(1935年7月),载陈翰笙主编:《解放前的中国农村》第3辑,中国展望出版社1989年版。

⑤王毓铨:《山东莱芜县农村实况》,天津《益世报》1934年9月15日。

⑥瓦格勒:《中国农书》,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732页。

⑦赵质宸:《复兴河南舞阳农村》,《农村复兴委员会会报》第8号,1934年。

⑧《乡村建设》第5卷第14期,1936年。

我们还可用维持最低限度的生活标准来衡量,以定县为例,农民生活一年至少不能低于250元,①但该县农民的年收人大多低于此数,李景汉说一般农户:“全家的收入在200元左右,除好年成外,不易超过250元。”②据1931年3月至1932年6月对123个农户的调查,年收入在250元以下者占60%以上。③1934年李宗黄调查定县时发现,平均每家农作物、副产品以及副业收入才195元。④1928—1929年34家的周年调查,农民年收入相对较高,250元以下者占32%,但这34家平均有地31亩,比全县人均23亩多8亩,并且“记账的周年内,农作物的收获也比较的稍好,又没有遭遇特别的天灾人祸,大致农家是比较的过太平日子。”⑤

在30年代,贫困农家有增长之势,这可以从农家阶级地位的下降得到证实。如河北临城县,1930—1935年,中农户由65%降至23%,小农由20%增至55%,无产农由6%增至17%。⑥枣强县杜雅科村,1930—1936年,自耕农户数由89.29%降至88.78%,半自耕农由5.95%增至8.16%。⑦唐县1937年初的调查也表明,近十几年来,中农阶层的数量有减少之势,“从事实上观察,似乎也只有走向贫农群里去,”相反,贫农和雇农的数量则逐渐增加。⑧河问县也是雇农、半自耕农日多,中农、富农日少。⑨河南许昌、辉县、镇平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涛鸣:《定县见闻录》,《独立评论》第4号,1932年6月。

②李景汉:《华北农村人口之结构与问题》,《社会学界》第8卷,1934年。

③何延铮整理:《三十年代初期河北省定县123户生活水平调查》,《河北文史资料选辑》第11辑,1983年。

④李宗黄:《考察江宁、邹平、青岛、定县纪实》,南京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全宗号236,第191—192页。

⑤李景汉:《定县社会概况调查》,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1933年版,第302页。

⑥薛?人:《河北临城县农村概况》,天津《益世报》1935年5月25日。

⑦杜连霄:《枣强杜雅科农村概况调查》,天津《益世报》1937年1月23日。

⑧刘菊泉:《河北唐县的农村经济概况》,天津《益世报》1937年1月30日。

⑨刘亚生:《外力侵略下的河北河间县农村经济》.天津《益世报》1937年3月27日。

县,1929—1933年,中农户由20.4%降至18.7%,贫雇农由59.76%增至62.3%。①

生活费用的分配结构,是反映农民生活水平的另一重要指标。

农民生活消费种类大致有:食物类,包括主食、副食;衣服类;房屋类;燃料类;杂类,包括医药、教育、娱乐、婚丧、嗜好、器具、宗教、应酬等。19世纪德国统计学家恩格尔(Ernst.Engel)创立并广为通用的“恩格尔定律”(食物支出与消费支出之间的比例关系,称恩格尔系数)表明,家庭越贫穷,用于食物费用的比例越大,杂项费用的比例越小,生活享受程度越低,反之亦然。因为食物是满足人类生存的第一要素,只有在食物满足的基础上,才谈得上其他生活消费。如果一个家庭的生活费用主要用于食物,说明它没有余力满足其他需要,没有能力提高生活水平,这样的家庭必然是贫穷的。

二三十年代的乡村调查表明,食物费用占农民生活费用的比例最高。20年代,河北平乡、盐山,河南新郑、开封,山西武乡5个县的农家,食物费平均占总生活费用的63.3%。其中,平乡为66.4%,盐山为55.9%,新郑为75.1%,开封为76.7%,武乡为50%。②又据李景汉1928—1929年对河北定县34个农家的调查,平均每家全年支出242.6元,食品费为167.9元,占总支出的69.2%;燃料费19.6元,占8.1%;房租费18.5元,占7.6%;其余各项杂费21.7元,占8.9%。在食品费中,米面杂粮又是最多的,占95.5%,调味品还不到3%,肉类仅2.2%,水果更少,才0.3%。③1937年日本满铁调查班对河北昌黎县前梁各庄、平谷县大北关村农家的调查也表明,生活费用分别占家庭支出的72.2%、62.6%。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行政院农村复兴委员会编:《河南省农村调查》,商务印书馆1934年版,第22—24页。

② 卜凯:《中国农家经济》,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514页。

③据李景汉:《定县社会概况调查》,第305—306页整理计算。

④南满铁道株式会社:《冀东农村实态调查报告书》平谷县统计篇、昌黎县统计篇,昭和12、13年(1937、1938年)发行。

1931年版山东胶县志也记载,“乡民终岁辛勤所得十之七八用之于食”。①

以上所举农家中,收入较低的家庭,食品费所占生活费用的比例更大。如河北定县34农家,收入250元以下之家,食品费占生活费用的72%,比所有农家食品费占生活费用的比例高2.8%。②

与发达国家做一下比较,更可以发现中国农民生活程度之低。30年代初,美国、日本、丹麦农民的生活费用中,食物费分别占41.2%、42.8%、33.0%,③比中国农民的食品费用比例低百分之二三十之多。

联合国粮农组织根据恩格尔定律,将国民生活水平划分为5个档次:恩格尔系数为59%以上者属绝对贫困型消费,50%—59%属勉强度日型消费,40%—50%为小康型消费,20%—40%为富裕型消费,20%以下属最富裕型消费。④依此衡量,近代华北农家的生活大多数属绝对贫困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胶志》卷52,1931年铅印本。

②据李景汉:《定县社会概况调查》,第306页整理计算。

③乔启明:《中国农民生活程度之研究》,《社会学刊》第1卷第3期,1930年5月。

④参见张东刚:《近代中国消费需求结构变动的宏观分析》,《中国经济史研究》2000年第1期。

农民的具体生活状况,验证了上一论点。

先看农民的食物:

农民最主要的食品是粮食,兹据1936年中央农业实验所的统计数字,整理成下表:

由上表可知,华北四省有不少县份的主要粮食作物产量远远不能满足农民的消费需求,粮食短缺县份约占有调查报告总县数的一半。况且,这还是平常年份的统计,如果是歉收年,粮食之不足更可想而知。

各地的具体情况有助于对此问题的认识。以1933年河北定县为例,每人一年需要口粮51.77市斗,全县439729人需粮22763891斗。同年,全县出产粮食22964670斗。如除去种子、田赋等项,用于全县消费的口粮约2200万斗,距离口粮标准尚差69万余斗。①结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据李景汉:《定县经济调查一部分报告书》,河北省县政建设研究院1934年版,第145、3—8页;冯华德、李陵:《河北定县之田赋》,《政治经济学报》第4卷第3期,1936年整理计算。

绝食的农民随处可见,韩家庄50个农户中就有30余户绝食,赵村也达20余户。①又据1936年平谷县夏各庄、小辛寨、胡庄3个村的调查,谷类收获量分别为280373斤、30742斤、l82400斤,距离食物、饲料和种子需要量尚差116135斤、61398斤、310291斤。②

粮食不足,迫使农民将粮食消费减至最低限度。

譬如,小麦口感好,营养丰富,颇合人们食用,华北是著名的小麦产区,本应在农民的食粮消费中占一定比例,但因小麦价格较高,农民将此视为商品经济作物,所以很少吃甚至不吃。30年代初河北定县的调查表明,小麦产量虽仅次于小米和甘薯,但农民的主食中没有小麦。③又据李景汉20年代中期对北平郊外挂甲屯村100个农家的调查,全年吃白面5次以下者约占一半,除年节外,平日从不吃白面,有的仅在新年吃一次;吃5—9次者占15%;10—49次者占25%;50次以上者仅占10%。④沧县,“邑之产麦为田产十分之四,而食麦者不及百分之一。”⑤其他各县也有类似情形,如山西屯留县,农民只是在春节时才吃一顿麦面面条。⑥河南新安县,也是“全县民众恒食之者廖廖无几。”⑦通许县,“全年食麦面者百不抽一焉。”⑧山东东平县,绝大多数农家也吃不起白面,“能终岁食面粉者不过少数素封之家。”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顾猛:《崩溃过程中之河北农村》,《中国经济》第1卷第4期,1933年4月。

②(日)《冀东地区内25个村农村实态调查报告书》上卷,昭和11年(1936年)发行,第147—148页。

③曲直生:《华北民众食料的一个研究》,参谋本部国防设计委员会1934年版。

④李景汉:《北平郊外之乡村家庭》,商务印书馆1929年版,第45页。

⑤《沧县志》卷11,1933年铅印本。

⑥高苗:《山西屯留县农村经济实况》,天津《益世报》1934年12月1日。

⑦《新安县志》卷9,1938年石印本。

⑧《通许县新志》卷11,1934年刊本。

⑨《东平县志》卷5,1936年铅印本。

即便是杂粮,许多农民也吃不饱,还要掺杂野菜充饥。如河北阜平县,据1934年初的调查,农民“吃树叶、糠秕、菜根、薯块,总是不可掩讳的事实。他们在秋天把树叶(杏、柳、槐……)打下来,浸在瓮里,预备泡淡了苦味,捞出来拌上糠秕,蒸窝头吃。遇有收枣年头,再把粜不出去的坏枣捣成泥搅和在糠里,为的便于下咽。”“小米粥、玉米窝头,虽算不得好,但贫苦的乡农很少吃到这些东西,家里要没点家私,谁吃得起?能够啜到小米粥,啃到玉米窝头的,他们觉得是在天堂上的人。”①定县农民的主食,也是极其粗劣的,1934年冬红学家俞平伯走访了几个条件较好的村庄,问村里出产的小米够不够吃,村民说除了有客人或有什么事情吃点小米,平常只以红薯、白菜为食。②如果说在农活忙的季节,农民每天还能吃三顿饭,到了农闲的冬季,大多数就只吃两顿,即使吃三顿,也有一顿是稀的。③山西中部农民的食品,最主要的是高粱和小米,但高梁面也仅限于午饭吃一次,早晚是小米稀饭或煮以南瓜汤之类的东西。④又如山东胶县,农民“通年食物以甘薯为主,杂以粟豆、高粱、小麦,冬春食甘薯居多,夏秋食粟居多,是为主食品。”⑤馆陶县农民,“食则以谷类为主,麦不常食,野菜充食品者正多。”⑥东平县农民大多也是“取树叶野菜及胡萝卜地瓜补充食料,而号寒啼饥之侣仍复数见不鲜。”⑦河南太康县,农民“半年多半以高梁菽粟为常食品,而食麦者廖廖。”⑧修武、焦作县,“一般农民生活极苦,吃高梁小米者,在乡间还算是中等人家,而一般极贫苦之农人,竟有吃糠者。”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李小民:《河北阜平县农村素描》,天津《益世报》1934年11月30日。

②知堂:《保定定县之游》,《国闻周报》第12卷第1期,1935年1月。

③李景汉:《定县社会概况调查》,第260页。冬季吃两顿,夏季吃三顿的情形在华北非常普遍,当时许多资料都对此有所记载。

④张稼夫:《山西中部一般的农家生活》,天津《益世报》1935年7月13日。

⑤《胶志》卷52,1936年铅印本。

⑥《馆陶县志》卷6,1936年刊本。

⑦《东平县志》卷5,1936年铅印本。

⑧《太康县志》卷2,1933年铅印本。

⑨龚逸情:《河南焦作的民众》,《向导周报》第165期,1926年。

副食在农民的食物中就更为简单了。

如蔬菜类,据20年代中期李景汉对北平郊外挂甲屯村100户农家的调查,全年蔬菜费不满5元者约占1/3,平均每家蔬菜费为10.8元,仅占总食品费的10%。①到30年代,昌平县,“蔬菜也是自己种,如果种不起,则所吃也不会高贵,只是些咸菜疙瘩,煞白菜或豆腐而已。”②河南林县,农民的常用蔬菜“一蔓菁萝卜叶,二豆叶,三红薯叶。三种皆秋问煮熟淘净掺蔓菁丝入缸,备常年调汤佐食。”③

至于鸡蛋、鱼、肉等较为昂贵的副食品,农民享受的机会就更少了。如上述北平郊外挂甲屯村100农家,大多数只在新年、端阳、中秋购用肉食,有的只在新年吃一次肉。除了年节之外,能吃得起肉者仅有13家,数量与费用也甚少。④河北卢龙县,农家也是“非喜庆年节或延客,不恒用酒肉。”⑤定县农民除了年节之外,大多数也吃不起肉。据1931年120家的调查,仅有两家在冬季每隔三五日吃一次,不到总家数的1.7%。⑥

调味品对农民而言,也是非常稀见的东西。定县农家的调料费还不到食品费的3%,6口之家一年仅用1角5分钱买香油与花生油吃,1933年1斤香油的价格虽然从1930年的0.276元降至0.116元,但1角5分钱仍是不够买1斤香油的。⑦所以,农民“每买几两香油,常常吃了一两个月还不见少,”就不足为奇了。⑧他们用油的法子,是用铁丝穿过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李景汉:《北平郊外之乡村家庭》,第47页。

②蒋旨昂:《卢家村》,《社会学界》第8卷,1934年。

③《林县志》卷10,1932年铅印本。

④李景汉:《北平郊外之乡村家庭》,第48页。

⑤《卢龙县志》卷10,1932年铅印本。

⑥涛鸣:《定县见闻杂录》,《独立评论》第4号,1932年6月;《研究村食物概况》,南京第二历史档案馆藏,全综号236,卷号115。

⑦李景汉:《定县社会概况调查》,第260—261页;李景汉:《定县经济调查一部分报告书》,第211页。

⑧鲁绍柳:《定县农村经济概况》,《文化建设》第3卷第4期,1937年。

个制钱的方孔,把它钩住,然后把钱放在油里,用油的时候把钱拿出来,放在菜里头,从不敢把油从油瓶直接倒出来,怕用得太多了。①如果食物里“偶尔放人几滴香油,竞致看为例外的奢侈”。②酱油醋等调料品在他们看来,也是带点特别意味的东西。定县6口之家一年仅用1角5分钱买醋,按比以前降低了的1933年的价格计算,也只能买2.6斤干醋或6.8斤水醋。③盐是人类生活的必需品,但因价格太高,许多农家根本吃不起盐。定县在1933年冬季,吃不起盐的农家占20%,1934年达到27%,有的村子高达74%。④买不起盐的农民,便到阴沟里或潮湿的地皮上刮硝盐吃,岂不知“盐是属于国家的,私人刮取是犯法的,”他们惟一的办法只有少吃盐或不吃盐了。⑤临城县管等村,300户农家中也有100户吃不起盐,还有150户不够吃,二者占总农户83%以上。⑥河南获嘉县,“贫寒之家,更有时连海盐不用,惟佐以本地硝盐者”⑦

农民的穿着,也是简陋到极点。20年代北平郊外挂甲屯村,不少农民买不起新衣,就在海淀或北京买旧衣旧鞋穿。⑧30年代,河北的南皮县,农民穿的衣服都是“新旧大小辗转改作,至朽烂为度。”⑨望都县农民“寻常衣服,棉改夹,夹改单,敝而后已。虽褴褛之衣,犹作鞋履之用,不肯轻于一掷。”⑩又据定县34农家的调查,平均每家全年衣服被褥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涛鸣:《定县见闻杂录》,《独立评论》第4号,1932年6月。

②李景汉:《深入民间的一些经验和感想》,《独立评论》第179号,1935年12月。

③李景汉:《定县经济调查一部分报告书》,第211页。

④李景汉:《定县农村经济现状》,《民间》第1卷第1期,1934年5月。

⑤佛:《农民的伟大修养》,《民间》第1卷第1期,1934年5月。

⑥远:《河北省一个农村经济的调查》,《中国经济》第2卷第8期,1934年8月。

⑦《河南获嘉县志》卷9,1935年铅印本。

⑧李景汉:《北平郊外之乡村家庭》,第51页。

⑨《南皮县志》卷3,1932年铅印本。

⑩《望都县志》卷10,1934年铅印本。

费14.86元,其中5.99元买本地土布80尺,1.1元买爱国布或洋布十几尺,1.82元买棉花,另外鞋料费2.56元,袜子费1.47元,被褥费1.11元,其他1元。①这点可怜的费用是连蔽体都不够的,结果是小孩、尤其是男孩,从春天起就脱得赤条精光,了。甚至到了霜降节令,当富人已经皮衣在身的时候,赤身露体的儿童仍是随处可见。至于老年人,仅求能蔽体而已。穿得上棉裤的农民大半只有一件,一冬不离身,里面状态不忍目睹。②河南南阳县的状况也是如此,“一般农民底衣一看总是破烂不堪,他们只有在年初一、三月三赶会,或者遇喜事等等时候,才把那仅有的一套总算不破烂的衣服穿上。”③

农民的住房,也非常糟糕。房屋主要有瓦房、砖房、土房、草房等类型,但瓦房、砖房造价较贵,一般农民是盖不起的,只有住土房、草房。如河北定县,“砌以砖覆以瓦者,一村之中实寥寥无也。”④望都县,“土屋占十之八九”。⑤怀安县,土房“约占十分之七,倘遇淫雨连绵,屋多漏滴。”⑥山东东平县,“建造瓦房者颇鲜。”⑦范县农民,也是“居住多土房。”⑧德平县,“住室普通概为土质,形式简陋,内容朴素,仅足供蔽风御雨之资。”⑨河南通许县,“农家多住草房,瓦房甚少。”⑩南阳县,草房占农民住房的80%。⑾灵宝县,“平原之中,中人以上之家始有房屋;其中人以下之家,多于平地下掘一深坑,坑内剜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李景汉:《定县社会概况调查》,第318页。

②李景汉:《华北农村人口之结构与问题》,《社会学界》第8卷,1934年。

③冯紫岗:《南阳农村社会调查报告》,黎明书局1934年版,第71页。

④《定县志》卷8,1934年刊本。

⑤《望都县志》卷10,1934年。

⑥《怀安县志》卷10,1934年铅印本。

⑦《东平县志》卷5,1936年铅印本。

⑧《续修范县县志》卷3,1935年铅印本。

⑨《德平县续志》卷10,1935年铅印本。

⑩《通许县新志》卷11,1934年铅印本。

⑾冯紫岗:《南阳农村社会调查报告》,第73页。

谓之地阴院。又有于平地纯用土壁砌起合成窑形,谓之锢窑,每遇阴雨,倾塌堪虞,其穷亦可怜矣。”①更为严重的是,有的农民没有自己的住房。如河北遵化县卢家寨,32个住草房的农户中,有10户是借典来的。②北平郊外挂甲屯村,100农家中只有24家有自己的住房,其他多是租房或住亲友房屋。③山东沾化县,没有房子的农民占14%。④

农民用于燃料方面的费用也非常低,如20年代河北的定县,据34个农家的调查,平均每家燃料费为19.56元,占生活费总支出的8.06%。燃料主要是柴草,平均每家用费15.16元;次为煤炭,平均每家用费2.26元,其中有14家未用煤炭;再次为煤油,平均每家用费199元,多在冬天短时用,夏季几乎不用;洋火费最少,平均每家仅佣0.25元。⑤30年代山东的沾化县,“燃料即以禾秸野草充之,用煤炭者甚少。”⑥

此外,农民用于其他杂项的费用也少得可怜。仍以定县34家为例,杂项开支共有十余项,平均每家支出仅21.72元,占生活总支出的8.95%。其中,以与亲友、邻居来往的应酬费最多,平均每家支出4.49元;娱乐、家具、医药、卫生、教育五项费用,平均每家才支出1.7元、1.62元、1.22元、0.61元、0.54元。⑦在如此低的费用之下,不难想见农民的娱乐生活是多么的贫乏、家里陈设是多么的简单、身体素质和教育程度是多么的低下。李景汉在调查中就发现,定县“农民除了耕种收获、娶妻生子、新年酬酢、逛庙烧香、墙根底下谈天等等以外,很少有其他复杂的社会生活,尤其是社会的娱乐,很是缺乏。”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灵宝县志》卷2,1935年铅印本。

②《冀东地区25个村农村实态调查报告书》上卷,第365页。

③李景汉:《北平郊外之乡村家庭》,第51页。

④冯和法:《中国农村经济资料》,第14页。

⑤李景汉:《定县社会概况调查》,第304、317页。

⑥《沾化县志》卷1,1935年石印本。

⑦李景汉:《定县社会概况调查》,第305、320—324页。

⑧李景汉:《定县社会概况调查》,第325页。

农民死亡率在35—40之间,平均寿命仅30岁,而当时英美等国的人均寿命已将近60岁①,真可谓霄壤之别!

“行”也是人们生活的一个方面,然对于农民而言,它似乎是一个不太重要的概念,正如李景汉对定县的调查所说的,“行的方面就更为简单,拿起腿来走路就行了,大多数人仍然是洋车没坐过,马路没见过的。”②昌平县,农民出外的方法也是步行,或骑驴及其他牲口,土路虽然不少,但多洼湿,一到春夏,就不易走了。③

综上可见,农民生活水平距离最低限度的要求都相去甚远,贫困是农民生活的惟一写照。1936年,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对中国最富裕的苏州地区吴江县江村调查后也说:“中国农村的基本问题,简单地说,就是农民的收入降低到了不足以维持最低限度生活水平所需的程度。”④慈鸿飞所谓中国农产品已经出现大量剩余,农民已脱离糊口水平,不攻自破。试问,在多数农民连最低限度的生活都是难以维持的情况下,农村产品可能会出现真正的剩余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李景汉:《华北农村人口之结构与问题》,《社会学界》第8卷,1934年。

②李景汉:《华北农村人口之结构与问题》,《社会学界》第8卷,1934年。

衣食住行调查报告篇4

资料与方法

2005年9月~2006年6月,对我科收治的过敏性紫癜(HSP)患者随机抽取40例。男29例,女11例,年龄4~14岁不等。病因常为感染、药物、食物过敏、昆虫叮咬等。多数患儿以皮肤紫癜常为首发症状,以四肢多见;关节疼痛及肿胀,为单个或多个大关节的损害,呈游走性,有积液,不留畸形,类似于风湿性关节炎;腹痛程度不同,严重者哭闹不止,可见于皮肤紫癜、关节症状之前,易误诊为急腹症;常有消化道出血症状,如便血;肾功能损害,以血尿、蛋白尿为主,严重者并发紫癜性肾炎,有血压增高及浮肿等。

方法:对进行教育的入院患儿及家长对比疾病的认识情况进行调查(见表1)。然后通过病史、症状、辅助检查以发现并确认患儿及家长的健康教育内容,并以之口头、示范教育。

结果

对患儿及家长实施健康教育后,评价患儿及家长对过敏性紫癜相关知识的学习效果(见表2)。

从表2可看到,40例患儿及家长接受健康教育后,对此疾病无论从认知上还是护理上都有显著提高,有效解决了患儿的健康问题,帮助患儿及家长增加了对疾病的认识和日常生活中应注意的问题,提高了自我保健能力。

讨论

住院的健康教育:①疾病知识宣教:入院时向患儿及家长介绍过敏性紫癜是儿童常见的以毛细血管变态反应性炎症为病理基础的血管炎。表现为皮肤紫癜,过敏性皮疹、关节肿痛、腹痛、便血和蛋白尿等,可能与某些致敏因素引起的自身免疫反应有关。告之此病易反复,让患儿及家长了解疾病的相关知识,以便配合住院期间的治疗和护理。②饮食宣传:告之患儿及家长,此病与某些致敏因素有关,而高蛋白饮食易引起过敏,饮食上应忌鱼、虾、蟹、蛋、奶、鸡肉等食物,应给予富有营养而易消化的非动物蛋白饮食[1]。患儿出现腹痛、呕吐、便血等消化道症状时,应在医生指导下禁食。禁食期间告之家长不要担心,因为静脉补充的营养和水分可以保证患儿的生理需要量。患儿一般情况好转,腹痛、呕吐减轻,大便潜血转阴后可开始进食,先为流质软食(如米汤),无不适后改为无渣半流质软食(如面条、稀饭等),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及药物,避免进食硬食和带刺食物(如鱼、排骨、瓜子、硬面饼等),以保护胃黏膜。患儿适应后再给予软食,进食时应细嚼慢咽。限制饮食会使患儿出现饥饿感,家长常有焦急紧张情绪,我们要耐心解释,反复宣传教育患儿及家长,说明饮食对治疗的重要性[2]。③皮肤护理宣教:住院期间,告之家长保持患儿皮肤清洁,每日用清水清洗皮疹部位皮肤,忌用碱性肥皂,勤更换柔软、干净、宽松的衣服,选用棉质布料,避免穿化纤类及动物毛类衣服。新买的衣裤、鞋袜一律清洗后穿,以减少对皮肤的刺激。及时修剪过长的指甲,如皮疹处有痒感,嘱患儿禁用手抓痒,防止抓破皮肤而继发感染。嘱家长注意观察皮肤紫癜形态、分布、消退情况,若出现异常情况,及时通知医护人员。对于新出现的紫点或紫癜要标记,以便与原有紫点区分。④腹痛的护理方法宣教:紫癜患儿腹痛时常并发呕吐、呕血、便血,因此患儿及家长易出现急躁、不安、恐惧、紧张等情绪,护理人员要重视对患儿及家长的解释工作,告知他们腹痛是因肠道血管炎症出血所致。腹痛时嘱患儿应卧床休息,应取适宜的。若伴呕吐时,应迅速清除口鼻呕吐物,嘱家长给患儿漱口,注意观察呕吐物的量、颜色,要及时通知医生。禁止腹部热敷,以防肠出血[3]。告知患儿及家长饮食上需要注意的问题。⑤关节疼痛的护理方法宣教:部分患儿出现关节症状,多累及大关节。当关节疼痛时,嘱患儿卧床休息,保持患肢功能位,协助患儿选用舒适,可局部热敷和轻轻按摩疼痛的肢体,避免下床活动。同时告知家长运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有助于缓解关节症状[4]。⑥大小便观察方法的宣教:嘱家长注意观察患儿的大小便颜色与性状。大便如有肉眼血便呈柏油样、暗红色或鲜红色,应迅速通知医生,同时注意观察患儿面色是否有苍白、出冷汗、烦躁不安等出血性休克症状。多数患儿会出现血尿、管型、蛋白尿阳性。告知家长,根据尿液的颜色及时做尿常规检查,以便及时发现紫癜肾的情况及治疗。

出院指导:对即将出院的患儿,均要求家长注意以下几点:①合理调配患儿的饮食,出院后食素食1~2周,添加动物蛋白要以逐样少量为原则,切勿过急,以免引起复发。②患儿出院后要劳逸结合,注意休息,随季节变化及时增减衣服,防止因上呼吸道感染诱发本病。③肾型紫癜患儿更要注意休息定时服药,定期复查尿常规。

参考文献

1 赵海玲,李华.274例儿童过敏性紫癜的观察及护理.临沂医专学报,2000,22(2):146.

2 高永芳,周月琼.过敏性紫癜患儿饮食控制及效果观察.护理学杂志,2004,19(11):47~48.

衣食住行调查报告篇5

他把人民群众看成是自己的亲人、衣食父母,把自己看成是人民的儿子。是儿子就要为父母、为亲人办实事、办好事,因此,为人民服务就成了他终生的追求。人民的衣食住行怎样?人民的精神状态如何?我能为人民办些什么事?这些都是他始终思考的主题。

以下几个文物故事,就反映出了这位平民主席与人民群众的鱼水深情。

刘少奇创办的《江淮日报》

1941年2月2日出版的《江淮日报》第53号,报纸长52厘米,宽37厘米。第一版报头上有“中华民国三十年二月二日”“星期四”字样。报刊刊名为“胡服”(即刘少奇)的手书印刷体,整版呈黄色,有多处破烂并有折皱。它是2003年江苏省东台市程源捐给刘少奇同志纪念馆的。经鉴定为国家三级文物。

党的六届六中全会后,刘少奇被任命为中原局书记,领导中原地区党的工作和抗日斗争。1939年12月初,刘少奇率中原局领导机关到达皖东。

在刘少奇的领导下,1940年12月1日,《江淮日报》(初为四开一张,不久即改为对开大型日报)在江苏盐城创刊了。刘少奇兼任社长,王阑西任副社长兼总编辑。同年12月2日,刘少奇向中共中央报告苏北地区文化教育和宣传工作时说:“中原局机关报《江淮日报》已于12月1日在盐城出版,订购者甚多。”《江淮日报》是继延安《新中华报》和重庆《新华日报》之后,我党公开出版的第三张大型日报。

《江淮日报》先后作为中原局和华中局的机关报,一直在刘少奇的直接领导下。为了使报纸办得有生气,刘少奇指示,除每天登3000字的延安电讯外,要抓住重点,多登群众爱看的新闻报道,也要注意解决党内的思想问题。他还要求,《江淮日报》要面向一亿人口,要使报纸直接成为对敌伪顽斗争的武器,要对敌伪顽的反动言论作针锋相对的斗争。对该报的重要稿子,刘少奇都要亲自审阅修改。皖南事变后,该报总编辑王阑西接连写了10篇社论,揭露顽固派的罪行。这10篇社论,都经过刘少奇的审阅修改,常常是夜里十一二点把社论草稿给他送去,次日凌晨两三点,刘少奇改毕退回。每天报纸一到,刘少奇也要先看,而且善于从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刘少奇兼任《江淮日报》社长期间,十分关心党的新闻工作。他和曾几次策马同行,来到《江淮日报》社检查工作,与记者、编辑、排字工、印刷工亲切交谈,要大家艰苦奋斗,认认真真地办好党报。凡是重要的文稿,刘少奇都坚持亲自审看清样。有一次,报纸上搞错了一个字,已经印刷了一大半。有人认为这个错字无关紧要,刘少奇发觉后,立即指出办报要对党对人民负责,要注意宣传效果,下令重新印刷。

《江淮日报》从诞生之日起,就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在各阶层人士中树立了良好的形象。尽管受敌后交通不便、设备不足等条件限制,但《江淮日报》日发行量仍达万份。它除发行到华中、华北各个抗日根据地外,还通过各种渠道传送到上海、南京等沦陷区城市和大后方重庆等地,香港以至东南亚华侨社团有时也能看到《江淮日报》。

因日军和顽固派对盐阜地区实行夹击围攻,为使敌人搞不清华中局和新四军军部的去向,根据刘少奇和的指示,该报于1941年7月22日停刊。

《江淮日报》虽然出版的时间不长,但对于推动华中地区抗日战争的胜利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当时穿过的中山装

1959年刘少奇出席第二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并当选为国家主席时曾穿过一套中山装,衣长76厘米,宽45厘米,重1280克;裤长105厘米,腰围92厘米,重850克。此制服为黑色毛料,上衣内全挂羽纱。衣外有4个口袋,衣内左右各一个口袋,右边内口袋上有一“北京雷蒙”商标。裤子的两膝盖处挂羽纱内胆。制服保存完整,但已陈旧,衣领有磨损、已褪色,衣袖磨破并有污渍,掉了一粒衣扣。在“”中,这套制服连同其它物件被中央专案组封存,1980年刘少奇后,被退回给王光美。

1983年11月,王光美率子女前往花明楼刘少奇同志故居参加刘少奇诞辰85周年的纪念活动,故居负责人喻孟成提请王光美征集有关刘少奇生前遗物资料,以充实故居辅助陈列内容。同年12月,王光美便托在北京开会的湖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罗秋月带回一批遗物资料交刘少奇同志故居,其中就有这套中山装。2006年11月,经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现收藏于刘少奇同志纪念馆文物库房。

1959年4月18日到28日,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4月27日,大会进行选举,刘少奇当选为国家主席。刘少奇是继之后的第二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会场上,与会代表们用长时间热烈的掌声祝贺新一届国家领导人的当选。掌声中,身穿黑色中山装的刘少奇,习惯性地用手梳理了一下几乎全白的头发,同、、等中央领导人一起,从主席台站起来,与大家一同庆贺。当晚,刘少奇当的消息很快传遍大江南北。全国各地的群众敲锣打鼓,举着旗帜标语上街游行,

从会场出来,刘少奇坐上车静静地回到中南海西楼甲号楼住处。会场上的掌声似乎还在耳畔回响,但他的心里却感到很不轻松,高兴不起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泛滥成灾,国民经济发生了严重困难。在危难时刻就任国家主席,这是一副多么沉重的担子啊!

二届人大传出刘少奇担任国家主席的消息,刘少奇办公室的秘书、警卫、服务人员和他的子女家人们,早已等候在门厅。刘少奇一进门,大家一齐迎上前去向他表示热烈祝贺。

可是,刘少奇却表情严肃,脸上没有一点笑容。他向大家点了点头,便又像往常开会回来一样,匆匆地到他的办公室去了。

在场的工作人员默默地目送他走进办公室,大家从刘少奇的表情上仿佛又读到了他经常说的这样一句话:“人民信任你,你就决不能辜负人民的信任,人民给你多大的权力,你就要负多大的责任。”

如今,每当人们看到这套中山制服,就会联想到刘少奇在国家主席任上,努力做了《宪法》规定的应做的工作。如代表国家接受许多国家驻华使节递交国书;会见外国国家元首和其他外宾,宣传我国所实行的方针政策和建设成就,虚心征求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主持最高国务会议和其他会议,研究、讨论、制定工作的计划、方针和政策;多次公布对确实改恶从善的战争罪犯、反革命罪犯和普通刑事罪犯的特赦令;出访印尼、缅甸、柬埔寨、朝鲜等国,签署文件,加强与各国的睦邻友好关系;特别在1960年到1962年间,他大力纠正由“”引发的严重的“左”的错误,贯彻调整方针,扭转了国民经济的困难局面。刘少奇的工作得到了党和全国人民的肯定,因此,在1965年1月3日的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他再次当选为国家主席,直到最后逝世。

回乡调查时坐过的木椅

1961年5月5日,刘少奇回家乡作农村调查时亲自去农民李桂生家坐过的木椅,椅高70厘米,长26厘米,宽35厘米,重2805克。该木椅由坐板和靠背两部分组成,坐板是用竹篾条镶嵌的,其余均为木料(松树)。1984年10月,为充实刘少奇同志故居的辅助陈列内容,在炭子冲柘木冲李桂生家征集的。征集时已破烂,当年11月按原样修复。现收藏于刘少奇同志纪念馆文物库房。它充分体现了刘少奇深入群众,调查研究,注重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1994年7月经鉴定为国家三级文物。

李桂生,湖南宁乡花明楼人。1904年出生在罗家塘一个贫寒的农民家庭,比刘少奇小两岁。少年时曾与刘少奇一起学习、劳动和玩耍。他们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一直到刘少奇到长沙去读书,两人都是经常在一起劳动的好朋友。1961年刘少奇回故乡调查农村情况时,李桂生正负责安湖塘生产队的耕牛饲养。5月4日,刘少奇便请李桂生到炭子冲旧居去晤谈。当李桂生来到炭子冲时,只见刘少奇和夫人王光美恭敬地站在屋门口迎接他。刘少奇一见李桂生,便对王光美介绍说:“这是我小时候的同学,看牛、刈草的老朋友!”然后一把握住李桂生的一双长满老茧的手,深情地凝视着,两人好久没有说话。刘少奇拉着李桂生的手进到里屋,他和王光美给李桂生敬烟、送糖和泡茶,一边与李桂生谈起幼年时的往事。刘少奇亲切地说:“你还记得我们一起读书,一起看牛、刈草和洗冷水澡的事吗?”李桂生感慨地说:“记得很清楚啊!”

第二天,刘少奇和王光美一道又去李桂生家登门拜访。刘少奇坐在木椅上,与李桂生交谈了一些农村情况、公共食堂以及退陪问题等。接着,刘少奇在李桂生的陪同下,看了他们小时候游过泳的安湖塘和塘基下的一片农田。忽然,刘少奇指着前面的一大片鱼池子,不解地问:“那里原来不都是水田吗?什么时候挖成了鱼池了?”

李桂生满肚子怨气:“这是大队书记王升平干的好事,说什么要把炭子冲变成鱼米之乡,良田挖鱼池,馊主意咧!”

“养了鱼没有?”

“没有,一丘丘良田,变成一池池白水,白天晒太阳,晚上照月亮。”

刘少奇问:“人们说,去年干旱得厉害,安湖塘的水干了吗?”“没有干,还有半塘水。”

“还有半塘水,这说明干旱并不厉害嘛!你还记得吗?小时候有一年干旱,塘底干得晒得谷,但每亩田还收得两三担谷呀!”

李桂生说:“去年粮食减产,干旱有一点影响,但不是主要的,我讲直话,三分是天灾,七分是人祸,是‘五风’刮得咯样!”

他俩边走边说,进了安湖塘屋场的食堂。食堂里,又乱又脏,灶屋里空无一人。方格蒸笼,几格架在锅上,几格搁在地上。吃过的饭钵子没有洗,堆在案板上。一堆莴笋叶子,放在渍湿的地上。李桂生告诉刘少奇:“这是全食堂的人一餐的菜,炒菜只放盐,不放油,吃不饱呀!”望着眼下的食堂情景,刘少奇一阵心酸。

在1962年的七千人大会上,刘少奇对造成国民经济困难的原因采用李桂生的提法“三分天灾,七分人祸”。接着,刘少奇同其他中央领导人一起制定了切实可行的调整措施,很快扭转了农村的困难局面。

这把普通的木椅见证了刘少奇1961年的回乡调查,体现了刘少奇平易近人、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

调查时用过的望远镜

在刘少奇同志纪念馆的文物藏品中,有一架珍贵的望远镜,格外引人注目。上宽11.2厘米,下宽21.5厘米,高18厘米,重690克。左右镜筒及连杆轴上均有英文“JAPAN”的标志,这说明是日本产品。颜色为黑色,由一个棕色猪腰形状的背式牛皮盒装着,盒内为绿色平绒。此望远镜是刘少奇在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外出调查视察时使用过的。如1961年回乡调查时使用的就是这架望远镜。每当人们看到它,就会想起那个特殊的年代,想起在天华山上刘少奇手持这架望远镜,神情忧郁地眺望远方的镜头……

为了响应提出的“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的号召,同时也为了了解农村的真实情况,1961年4月,刘少奇来到了湖南农村进行蹲点调查。

当时长沙县天华大队是湖南省出名的先进单位,刘少奇决定前去看看这个“红旗大队”。然而,一到天华大队,刘少奇就发现这里的情况并不像汇报中的那么好,虚报浮夸严重,群众生活困难。这里的干部还多了一个“先进”的包袱,不愿揭露问题。

从4月12日起,刘少奇居住在天华大队王家塘生产队一间阴湿的破土砖房里,两条长板凳上搭了两块门板,上面铺些稻草,算是一张床。一张破旧的三屉桌周围放了三条板凳,桌上一盏煤油灯。刘少奇就在这间卧室兼办公室屋子里夜以继日地工作,一住就是18天。几乎每晚刘少奇都要工作到午夜之后。

农村公共食堂是“”的产物。在调查中,刘少奇感到食堂问题是影响干部群众积极性的关键问题。对此,刘少奇决心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

刘少奇除了召集各种类型的座谈会外,还走村串户,到田间地头,找老人、妇女、青年等个别交谈,实地体察民情,每到一处,他总是鼓励群众如实反映情况,讲真话。当他了解到天华大队因办公共食堂烧柴多,破坏了山林,他便亲自到海拔430米高的天华山实地考察。山虽不算高,但上山路窄,雨后路滑,给攀登增加了困难。沿途一位陪同人员看到63岁的刘少奇登山很吃力,顺手砍了棵小树给他作手杖。刘少奇拒绝了,并且神情严肃地批评说:“你怎么能随便糟蹋一棵小树呢?这棵小树长成这么大要好几年呀,再过几年它就可以长成栋梁之材啦,你们要爱惜这里的一草一木啊!”在山顶,刘少奇拿起他那架一直带在身边的望远镜,极目远眺,环顾这里的山山水水。这里本来是一幅美丽的景象啊!可呈现在人们眼前的却是田地荒芜,山林稀疏,鸡犬之声全无的萧条景象。他从这架普通的望远镜里,仿佛看到了真实的中国农村,心情十分沉重。

在下山的路上,刘少奇对随行人员说:“看来,公共食堂的争论可以下结论了,在目前经济条件下,办公共食堂既不利于农业生产,也不利于人民生活,食堂不解散不得人心!”

衣食住行调查报告篇6

关键词:日逆散;运用;体会

中图分类号:R241.6

本人在长期的临床工作中,在消化科病证辨证治疗中运用四逆散加减治疗以下病证取得满意疗效,现总结报告如下:

四逆散首载于《伤寒论》原书指征: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方由柴胡、枳实、芍药、炙甘草四味药组成为伤寒少阴病阳郁,厥逆而设。学习经文,理解文中精髓,结合现代临床病证用于:

1.四逆散加减治疗慢性胃炎

用该方本人诊治多例慢性胃炎其中有8名女性职业司机,就诊均有:消瘦,面色暗滞,不同程度胃脘痛,食后腹胀,嗳气。恶心,上腹部不适,手足不温或微温,舌苔薄白脉弦或细弦。每个就诊者均有胃镜或胃粘膜组织检查报告,其中浅表性胃炎5例,萎缩性胃炎2例,消化生溃疡1例,同时伴有幽门螺旋杆菌阳性3例。

拟方:柴胡10~15g,白芍15~20g,枳实10g,炙甘草3~7g,暖气、恶心、胃脘痛腹胀甚者加砂扣仁各10g后下,木香10g,川楝子10g,行气止痛助运。有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者加蒲公英或紫花地丁30g,消炎止痛。伴溃疡者加白芨粉或三七粉2~5g冲服,消肿生肌止痛。

8例患者服药后症状减轻或消失,胃镜或胃粘膜组织检查报告,正常或好转。服药时间最长者3个月,最短者7d。本人体会:患者为女性职业司机因工作环境和压力造成饮食不调烦躁易怒,气机失调而出现胃脘痛,久郁化火,热邪人里,阳气被郁而致手足不温或微温,用柴胡主升,疏肝解郁、枳实主降,行气散滞通胃络止痛、芍药甘草和脾益肝缓急,使用此方以达透邪解郁、疏肝理脾之功。特别强调指出本人在治疗此类病人时重用芍药为防阳郁而耗肝阴以助柔肝缓急作用。

2.四逆散加减治疗胃食管返流病

男性患者邢某因“呃逆”不能入寐,恶心、呃吐,夜间加剧,每日入夜间断性呕吐稀涎有500~800ml,因此住某中医院治疗半月无效自行出院。病人住院期间做过多项临床检查如脑CT、肝功能、腹部B超及全胸片、肾功等均无异常。胃镜,消化道钡透提示:胃食管反流症。病人就诊时胸骨剑突下不适,夜间发作性呛咳呃逆、呕吐稀涎量大,病程已4个月体重减轻11kg,消瘦、面色无华、形寒肢冷,十月天气病人已穿棉织衣物,口罩衣帽整齐,舌苔白水滑脉沉细弦。辨证该病人因长时期沉迷于打麻将,生活无规律,饮食起居无常而致病。打麻将输则气郁,赢则兴奋、气机失调心阳痹阻脾胃失和、水液内停中脘则入夜呕吐稀涎量多、阳气内郁不能外达四肢则四肢厥逆,心阳痹阻胸骨不适夜间发病。因中焦气机阻滞、反侮肺金则咳,肺失宣降胃气上逆则重症呃逆。诸症皆符合四逆散指征拟方:柴胡20g,枳实10g,炙甘草7g,旋复花10g另包,代赭石12g先煎,霍香10g,淡豆豉7g,砂扣仁各10g后下,炒白术10g,猪茯苓10g,嘱病人每次煎汤药入鲜生姜3~5片增降逆止呕作用。病人服药3剂后呕吐呃逆稍缓解,守原方7剂后病人呃逆不作呕吐稀涎逐渐减少、加炒太子参10g,姜半夏7g,去鲜生姜继续加减治疗45d后,病人痊愈。病愈2周后因家中办喜事忙碌后不能进食,呃逆呕吐又作,呕吐稀涎量少,发病3d后来我处就诊,拟此方药7服用后症状消失,随访病人未再发病。

本人体会:在此病治疗过程中抓住此病症的主要病因:气机失调阳气内郁不能外达,取柴胡轻升,枳实苦降理气行滞之意,一升一降可加强疏肝理气之功,升清阳,降浊阴,达阳邪,散郁热。合旋复花、代赭石镇逆气上冲,霍香、淡豆豉利湿除烦。猪茯苓祛阳郁气滞而致湿浊蕴中之症。砂扣仁、炒白术补胃气镇逆,止呃逆。加炒太子参10g,姜半夏7g,调和脾胃损伤之气,助三焦运化之功。未用芍药是防芍药滋腻之性阻碍脾胃的运化停留中脘水湿不能尽快除去。

3.四逆散加减治疗胆心综合征

有两例男性患者,就诊时症状:以泄泻、胃脘不适反复发作为主症,舌苔薄腻脉沉或细弦,均有胸不适之症。其中1例患者有高血压病史,两例均有心电图报告提示有不同程度的S-T段改变,辨病因两位均是脑力劳动者,一位技术员,另一位行政干部。均为退居二线心理失落感强,郁闷而致泄泻和胃脘不适,患者都以慢性腹泻为主,本人结合西医检查综合分析两位患者病因,诊断为胆心综合征。给予辨证治疗,该病证系肝郁气滞,心中阳气不能宣通,影响三焦气机调节,水湿停聚而泄泻,肝郁气滞,肝胃不和而胃脘不适,拟方解郁疏肝宽胸通阳:

衣食住行调查报告篇7

研究性学习作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一门独具特色的新课程,下面就让小编带你去看看小学五年级的学生作业研究报告范文5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小学五年级的研究报告1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眼睛在我们的生活中就变得不再特别,越来越多的同学鼻梁上都架起了眼睛,变成了四只眼。

每个家庭中的孩子都是宝贝,说一不二,随着电视、计算机的普及,我们祖国花朵的娇嫩的眼睛受到了袭击,现在,在我们班里,大多数的同学都患有近视,而且部分同学的近视情况十分严重,有的同学视力甚至低于了4。5,这也许给他们以后的生活、学习以及工作带来很多的不便。为了保护视力,预防视力,我对于近视进行了调查研究,发现了以下问题:

一、由于是先天性遗传因素造成。

主要原因是他父母亲中,可能有一方就是近视眼,而且近视较为严重,从医学角度讲可能有父母的遗传基因,造成孩子眼睛近视。

二、由于学习过程中,姿势不正确造成

我们排除自身内因之外,那么外因可能是在学习过程中,坐姿不正确,没有按照“胸脯距桌一拳远”的要领去做,长时间近距离看书,或者在户外光线较强的地方读书,都会造成近视问题发生。

三、由于生活中养成不够,造成眼睛近视。

近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使的先进的电子产品,不断涌入到我生活中。比如:平面直角彩电、数字液晶电视、各种名牌电脑、电子字典、MP5等新科技产品,给我们的学习带来了便捷、高效,但同时也会影响身体健康。日常生活中,养成不够,比如;近距离小于5米看电视,长时间操作使用电脑,近距离使用电子字典,都会导致眼睛过多疲劳,加之我们不及时做眼部保健操,没有让眼睛适度休息,就可能造成眼睛近视。

同学们,看到了这样一份近视研究报告,你有什么想法?还不赶紧和不好的生活习惯说再见,保护好自己的眼睛,远离近视吧!

小学五年级的研究报告2一、问题的提出我现在是六年级的学生。

六年级是一个关键的学年,因为临近小升初,所以大家的作业、补习很多,导致许多人视力不良,不得已戴上了眼镜,这给我们的生活带来许多不便。因此,我想研究一下小学生视力不良所涉及到的原因以及预防方法。

二、研究方法1、查阅有关的书籍、报刊、网站等,了解造成小学生视力不良的原因。2、采用采访的方式,了解大家对视力下降的看法。3、通过多种途径,了解预防近视的方法。

三、研究情况信息渠道涉及的方面具体内容网络近视眼是什么近视眼的眼睛因眼球过长而影像聚集在视网膜前方,导致看远处的物体会模糊不清。书籍第一位治疗近视眼的医生1985年的美国医生网络中国青少年近视发病率及人数中国青少年近视发病率高达50%至60%,近视人数约为2亿人。网络世界有多少近视眼占全世界人口的33%杂志世界最深近视度数最深3000度

四、结论1、根据研究表明,造成视力下降的原因包括:(1)读写姿势不正确;(2)经常看电视、玩电脑;(3)每天做眼保健操不认真;(4)经常躺着看书;(5)在光线不适宜的情况下看书;(6)在车厢里看书(7)遗传因素:与种族有关;有家族史。2、怎样预防近视:(1)养成良好的读书、写字习惯;(2)少看电视、少玩电脑;(3)合理饮食;(4)加强体育锻炼,增强身体素质。3、除了同学们自身要养成好习惯,家长也要准备光线适宜的空间供孩子读书、写字。

小学五年级的研究报告3我的家乡在山西霍州,汾河从我的家乡流过。听妈妈说以前的汾河水是又清又甜、清澈见底的,鱼儿在欢乐地嬉戏,小蝌蚪在找它的妈妈,人们有的拿着衣服洗衣服,有的人在水里游泳,还有的`小孩子在玩水。。。。。以前的汾河是多么美,他给人们、动物们带来了快乐!

可是现在,这清清的河水再也看不到了,因为它被可怕的污染源带走了。经过我的调查,造成汾河被污染的原因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污染源是工厂排放的废水。由于人们为了生活得更好,就建起了洗煤厂、发电厂、化工厂、水泥厂。。。。。这里的工人把工厂里没用的脏水排的了汾河,生活在汾河的小动物都在喊救命:小鱼和小虾再也不能玩了,小蝌蚪再也找不到妈妈了。。。。。家乡还有一些人不讲卫生,把垃圾倒到了汾河里,就这样,汾河变得又脏又臭,几乎干涸了。写到这里,我的心情很沉重,我想说:“人们为了自己的利益破坏了环境,真是不应该!”

如今,家乡的政府开展了“蓝天碧水”保护环境工程,真希望早日见到清清的河水呀!

小学五年级的研究报告4研究报告姓名:胡佳菁调查时间:2008年10月29日调查目的:寻找错别字、词,病句,不规范字体,用错的0标点资料来源:广告牌问题的提出:希望人们能正确使用祖国语言文字调查、分析与研究:

我和调查小组的成员们到公园里大街上调查广告牌。经过调查街上的一些商店,为了吸引顾客,有个性和赶时尚潮流,就把广告牌上的字乱改写或用谐音字词乱改成语等。

一些店面广告牌上出现了很多这样的现象:把“依依不舍”写成了“衣衣不舍”,“依恋”写成了“衣恋”,“时尚”写成了“时裳”,“真功夫”写成了“蒸功夫”或“针功夫”,“娱乐圈”写成了“鱼乐圈”.......这些错误在街上已经是屡见不鲜!

据我们的调查和采访得知,造成这种问题的原因是现在的人们,完全为了追赶时尚潮流,吸引更多的顾客来购物,所以才不管什么字体规不规范呀,用错字没有。还有就是店主故意写错,自作聪明地把偏旁去掉或用错。

改进措施:

1.店主应该在做广告牌的时候,想想每个字的音、形、意,再相比较,就应该会发现字与字之间的意思不同,就不会乱用了。

2.店主该考虑滥用错别字对下一代儿童的教育和影响,对社会的影响,就不会发生这种错误了。

感受:

现在的人们这样疯狂地奔时尚,赶潮流,就连祖先留给我们的字也不要了,亏那么多的老外还兴致勃勃地学中国的“方块字”,但中国人自己都不好好学习,可惜呀。

小学五年级的研究报告5随着时间的推移,家庭生活都会发生各种变化。家庭的生活状况也越变越好,对生活状况的变化,我做了一个调查。

1询问父母,许多家庭的一些变化。

2.仔细回想,在衣、食、住、行方面,我们有什么改善。

3.访问其他家庭,查询共同的变化。

4.查阅历史书,看看新中国成立后许多家庭的情况与变化。

30年前,人们只求吃饱,现在的人们,不但要求吃饱,还要求好吃、有营养,色香味俱全。

30年前,人们只求穿暖,现在的人们,不但要求穿暖,还要求要穿得舒适,穿得时尚。

30年前,人们基本靠步行。现在的人们,差不多家家都有了私家车,而且有大部分人们都拥有了私人飞机。

30年前,人们住着茅草屋,现在的人们,都住着钢筋水泥房。

人们的生活之所以变得这么好,都是因为国家实行了改革开放,改革开放不仅对内改革,而且对外开放。

我国的科技发展非常迅速,充分改善了人民家庭的衣食住行。从穿得上,到穿得暖;从吃得饱,到吃得好;从可以住,到住得好;从能出门,到很方便。只用了半个多世纪,每个家庭的生活都发生了显著的改善。

我们有这么好的条件,一定要努力学习,创造一个科技更加发达的国家!

小学五年级的教师作业研究报告相关文章: 小学五年级工作总结报告

五年级教师工作总结小学范本

关于教师实践报告范文5篇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师工作总结学期

小学教师实习工作报告精选文本

关于小学教师实习工作报告范本精选

五年级语文教师学期工作总结小学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师个人工作述职报告

2020小学教师工作个人总结精选5篇

衣食住行调查报告篇8

第二条本规定所称自然灾害救济是指各级人民政府对具有本省常住户口、在本行政区域内遭受自然灾害、无法维持基本生活的人员给予的救助。

第三条各级人民政府对在自然灾害救济工作中成绩突出的单位或者个人应当予以表彰,对不履行自然灾害救济法定义务的单位或者个人应当依法追究责任。

第四条遭受自然灾害的地区,当地人民政府可以在本行政区域内组织开展救灾捐赠工作。

第五条特大自然灾害由省组织救灾,大自然灾害和中等自然灾害由地级以上市为主组织救灾,小自然灾害由县(市、区)和乡镇组织救灾。

第六条各级人民政府的民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的自然灾害救济工作。其职责是:

(一)及时准确调查、统计、核定和上报自然灾害情况;

(二)确定自然灾害救济对象;

(三)制定和实施自然灾害救济方案;

(四)管理发放自然灾害救济款物,接收和分配国内外自然灾害救济捐赠款物;

(五)监督和检查自然灾害救济款物的管理使用情况;

(六)向本级人民政府和上级民政部门报告灾民生活救济情况;

(七)做好自然灾害救济应急预案,因地制宜建立救灾物资储备制度,设立救灾物资储备仓库,储备必备物资。

第七条各级人民政府的有关部门应当协同民政部门做好自然灾害救济工作;

财政部门负责落实本级自然灾害救济款预算;

发展计划部门或者粮食部门负责按计划落实粮食储备和调拨,确保灾区的粮食供应;

国土部门负责做好灾民建房用地的审批工作;

建设部门负责指导和做好灾民建房的规划、设计和建设工作;

卫生部门负责指导和做好灾区、灾民的疾病防治工作。

第八条各级民政部门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及时如实统计、核定、报告灾情。

灾害发展变化情况每日一报,紧急和重要情况必须迅速上报。市、县(区)民政部门在自然灾害形成20小时内将初步灾情上报省民政部门,省民政部门在24小时内报告省人民政府和民政部。不准虚报、夸大灾情,也不得瞒报和迟报。

乡、民政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主管民政工作的机构在全面核定灾情的基础上,对因灾死亡、失踪人员情况,房屋倒塌、损坏情况,灾民生活困难情况等必须逐户核实,登记造册,为实施灾后救济提供依据

第九条每年度或者每次大灾,各级民政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进行综合分析,核定最终灾情数据,逐级及时上报省民政部门。

第十条遭受特大自然灾害以上的地区,可以由地级市人民政府向省人民政府申请自然灾害救济款补助。省民政、财政部门根据受灾和灾民生活困难情况,拨给自然灾害救济款或者物资。

第十一条遭受自然灾害、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员可以作为自然灾害救济对象:

(一)需要紧急转移的;

(二)缺衣被缺粮食,没有自救能力的;

(三)住房倒塌属生活困难的,伤病者无力医治的。

第(一)类情形不受本规定救济范围及程序限制,直接由当地人民政府决定救济方案并从速组织实施。

第十二条自然灾害救济标准以保障灾民基本生活需要为原则,以困难程度为依据:

(一)紧急转移救济费每人每天一般不超过10元。

(二)住房救济:

1、住房倒塌无家可归的,按照当地建房平均造价,每人最高不超过建筑面积10平方米金额,每户最高不超过50平方米金额;

2、住房部分倒塌、损坏的,按照当地维修房屋平均造价,每户一般不超过维修所需费用的一半;

3、符合五保户条件的灾民,安排入住敬老院集中供养,原则上不再救济单独建房,其应得的建房救济款划拨给相关敬老院用于建房和购买生活用具。

(三)口粮救济:每人每天500克大米。

(四)衣被救济:保证灾民有衣穿,重点救济御寒衣被。

(五)伤病救济:根据伤病和家庭困难程度适当救济。

第十二条临时救济标准由乡、民族乡、镇或者街道办事处主管民政工作的机构根据救济对象的困难程度确定。

第十四条自然灾害救济经费和物资来源:

(一)国务院下拨的特大自然灾害救济款;

(二)各级人民政府财政预算安排的自然灾害救济款;

(三)社会捐赠或者募集用于自然灾害救济的款物。

第十五条自然灾害救济款和物资的使用范围:

(一)解决灾民无力克服的衣、食、住、医等生活困难;

(二)紧急抢救、转移灾民;

(三)灾民倒塌房屋的恢复重建;

(四)加工及储运救灾物资。

第十六条各级人民政府按照分级负责原则,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每年必须在财政预算中安排自然灾害救济款,并应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逐年增加。

第十七条各级财政预算的自然灾害救济款,当年有结余可结转下年度使用,但不能抵减下年度的自然灾害救济款预算;结余的自然灾害救济款经本级人民政府同意后用于帮助多灾贫困地区乡镇兴建、扩建或者维修敬老院和帮助困难灾民改造住房,提高防灾抗灾能力。

第十八条发放使用自然灾害救济款必须严格遵守专款专用、重点使用的原则,发放使用的重点是重灾区和重灾民,保障(看不清内容)不得平均分配,不得截留,贪污、克扣和挪用。

第十八条社会救济申请经批准后,由批准机关发给申请人社会救济证或者社会救济通知。救济对象凭社会救济证或者社会救济通知到乡、民族乡、镇或者街道办事处主管民政工作的机构领取社会救济款物。

第十九条自然灾害救济款由民政部门做出拨款方案,会同级财政部门联合下拨。下拨自然灾害救济款从发文之日起至银行结算资金的时间不得超过15天。

第二十条乡、民族乡、镇或者街道办事处主管民政工作的机构应当将救济标准、救济名单、救济金额予以公布,接受群众监督。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