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抗洪抢险事迹材料8篇

时间:2022-12-04 13:55:28

抗洪抢险事迹材料

抗洪抢险事迹材料篇1

文章标题:街道党员干部抗洪抢险先进事迹材料

8日-9日,***及周边地区遭受特大暴雨袭击,降雨量达到240多毫米,老街街道范围内北面受珠塘水位上涨,洪水下泄流量加大的压力,南面受新安江水位陡涨,洪水倒灌的顶拖,造成梦园村、老街枫树巷、沿河巷、青春商贸城内涝,一百多户居民和店家进水,部分群众被困,长春巷及周边发生三处山体小塌方,防汛形势严峻,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受到威胁。汛情就是命令,关键时刻街道社区党组织发挥了领导核心和中流砥柱作用,迅速组织开展抗洪抢险工作,把洪灾造成的损失降到了最低限度,保障了受灾群众生活不出问题,尽快恢复了生活环境和秩序,让群众感受到了街道社区党组织和党员的关怀和温暖,体现了街道社区党组织在特殊时刻的执政能力。街居党员干部发挥了的表率作用和奉献精神,顶风冒雨,奋战在抗洪抢险第一线,大家齐心协力,值班巡查,转移群众,慰问灾民,清理街巷环境卫生,圆满完成了抗洪抢险工作任务,涌现出一批先进人物和典型事迹,展示了城市基层党员干部的良好形象,党群携手、干群协力描绘了一幅生动感人的抗洪图。

俗话说水火无情,突如其来的强降雨是社区群众遇到困难的第一信号,牵动着街道社区领导的心。街道党政主要领导高度重视,靠前指挥,在9日零晨4点就深入到受灾较重的小区、小巷和地质灾害易发点查看汛情灾情,冒着暴雨到梦园村、珠塘、长春巷、枫树巷等地组织街居党员干部、群众抢排洪水,冒着危险抢救物质,帮助转移受灾群众,连续奋战20小时未能休息。街道领导班子其他成员也都在第一时间到所联系社区查灾核灾,指导帮助社区开展抢险工作。街道及时召开领导班子防汛工作紧急会议,传达贯彻上级有关会议精神,通报辖区汛情灾情,动员部署各项防汛抢险工作。全面启动街道抗洪抢险应急预案,组织党员志愿者、各险段责任人迅速到岗到位,逐一上门到老街及商贸城店面和地势低洼地居民家通报汛情,动员及时转移,避免人身伤亡和财产损失。哪里有险情,哪里就有街道社区党员干部;哪里群众最需要,街道社区党员干部就出现在哪里。街道武装部组织民兵应急分队投入到灾情排查、抢险、转移被困群众等任务中。各社区还发挥社区党员作用,向困在楼上的困难群众发放了360瓶矿泉水、540袋方便面,解决了受灾群众暂时生活困难。以社区党员为骨干的老街治安巡逻队加大了夜间巡查力度,增加了对人员转移地段的巡查频次,密切关注雨情、汛情,维护了受灾群众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

五福街社区枫树巷地势低洼,建筑有不少是平房,一涨大水就内涝,居民中老人多、贫困人口多,抗灾自救能力弱。强降雨后,街道社区党员干部一早就上门查看,反复做工作通知和帮助群众及时转移,共转移受灾群众35户、105人,一直到下午近2点才吃午饭。五福街社区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李兆庆5月9日凌晨5点就早早地赶到枫树巷查看灾情,逐门逐户通报汛情,动员住户转移。枫树巷进水后,居民们有的在等待观望,有的在急忙搬东西。患难时刻见真情,正当群众感到无奈、无助时,他组织了30多名社区党员干部在街道党政主要领导的亲自指挥下,把鞋子一脱、裤腿一卷就淌入飘浮着垃圾、粪便的洪水中,来来往往跑了十多趟,帮助群众转移搬运物品,采用人背肩抬方式帮助25名年老体弱、行动不便老人安全转移。家住枫树巷二弄14号的查莲金老人,今年94岁了,身体不好、行动不便,洪水进家时她还是不愿意转移,李兆庆多次到她家做工作,并组织5名社区党员干部将她连同藤椅趟水抬了出来,并及时通知家属。查氏的儿子对街道社区党员干部在特殊时期对她母亲的帮助十分感激,连声道谢。李兆庆还主动参加9日夜间值班巡查,陪同区、街道领导看望乘退水之机陆续返家的受灾群众,直到10日凌晨3点才在办公室沙发上休息。五福街社区党员程俊、入党积极分子方华德也主动参加抢险工作,多次涉水帮助受灾群众搬运电视机,将老人从房子背出,转移到安全地带。社区老党员许小安今年已经70岁了,小巷进水后,她不顾自己家里的灾情,协助社区到左邻右舍做群众工作,动员他们及时转移。在党员干部的感召和带动下,不少社区群众也加入了抗洪抢险的队伍,出现了邻里互帮、街坊互助的感人场面。珠塘、老街社区在党组织的坚强领导下,在党员干部的带领下也圆满完成了抗洪抢险任务,确保了群众人身和财产安全。

灾后,街道于10日上午迅速组织党员干部、群众集中开展环境卫生清理,恢复生活环境,共清运垃圾7吨;购置了消杀药品和器械,对受淹户室内外环境、公厕喷洒消毒药剂,用高压水枪冲洗小巷路面。社区干部还向受灾群众发放了5种共200多份卫生防病资料,通过采取综合措施防范灾后疫情发生。街道还迅速将上级下拨的救灾物质发放到受灾群众手中,共发放棉被28床、大米1800斤、油60壶、面条300斤,坚持公平、公正、公开,张榜公布,接受群众监督,把有限救灾物质发挥最大效用,保障了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

抗洪抢险事迹材料篇2

抗洪抢险先进事迹材料范文(一)

2016年入夏以来,我市遭遇到50年一遇的强降雨,境内主要河流锦河以及泉港蓄滞洪区肖江水位猛涨,全市抗洪抢险形势异常严峻。高安市公安局党委委员**同志在市局党委的组织领导下,按照市防汛抗旱指挥部的统一部署,日夜奋战在抗洪抢险第一线。

他身先士卒,以堤为家,哪里有险情就出现在哪里,哪里险情最重,哪里就有他冲锋在前、挥汗如雨的身影。他以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公安民警心系群众、无私无畏、勇敢顽强的优良作风,有力地确保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为夺取抗洪抢险的胜利作出了突出贡献。

一、防大汛,他的足迹踏遍河堤

6月19日,今年以来的最强降雨袭击高安,市防汛指挥部提前启动防汛ⅲ级应急预案。副市长、公安局长**立即组织召开紧急会议,成立抗洪抢险救灾指挥部。作为指挥部成员,徐四清接受任务后,立即陪同**同志深入一线查看汛情。

他们首先来到看守所、拘留所,部署汛期监所安全防范工作,随后又赶赴锦河沿岸的龙潭、石脑、祥符等乡镇,全面部署并督察防汛工作,认真调查掌握险情发生后所涉及的人口数量和农田面积。在市公安局挂点的龙潭镇,他根据实际情况,会同有关部门详细制定了《龙潭万安堤防汛应急方案》和《龙潭万安堤人口疏散紧急预案》。

一连数天,他都坚守在龙潭镇,吃住在派出所,时刻关注汛情和水位涨落情况,组织对万安堤灰埠大桥施工地段险情的抢修。6月20日下午4时20分,高安市委书记皮德艳同志来到万安堤巡视汛情时,得知**、徐四清等公安干警连续奋战在抗洪抢险一线,深情地对大家说:有公安干警在险堤险段,市委就放心了!

二、救险情,他是最有战斗力的突击队员

6月24日,新一轮强降雨再次来袭,该市汛情再度告急。6月25日凌晨3点,驻守在龙潭镇的徐四清同志接到市公安局紧急指令,泉港蓄滞洪区肖江河八景镇灶岗村委会杨家村堤段发生险情,十多米堤坝产生裂缝,外堤局部垮塌,市防汛指挥部要求紧急调用武警、消防官兵增援。险情就是命令。

作为联系武警、消防工作的市公安局领导,徐四清接到指令后,立即从龙潭驻点赶回市局,在极短的时间内,组织武警、消防队员共25人,火速驰援灶岗,与先期赶到现场指挥抢险的**同志及30多名市公安局特警队员会合,组成抢险突击队,迅速加入抢险战斗。此时,堤坝裂缝正在加大,继续在垮塌,险情仍在加剧,情况万分危急。

现场参与抢险的群众有的出现慌张情绪。徐四清同志处险不惊,在协助**同志用手持话筒喊话,组织人员有序抢险的同时,身先士卒,带领突击队员抬卵石、运沙袋封堵垮塌口。

由于垮塌较为严重,沙石一时告急,指挥部下达指令,立即就近调集大米护堤。不惜一切代价防止溃堤,全力以赴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100斤一袋的大米,扛一袋跑上百米。

就这样,武警出身、年过四十的徐四清和年青突击队员以及抢险群众一道,一口气来回十多趟,终于在河堤内侧垒起了一道防洪墙,缓解了险情。同时,指挥部指令将一台中型农用车装满沙石,直接推入垮塌口,稳住堤脚。由于堤坝道路狭窄弯曲,又逢雨后路滑,车辆难以开行。

徐四清协助指挥部的同志,率抢险群众一起用手推,硬将满载沙石、足足有十余吨重的农用车推行了600多米,并推入垮塌口,随即又马不停蹄地运送沙石填埋,有效地稳住大堤,筑牢了基础,防止了大堤进一步垮塌。

下午18时许,离垮口20米远的堤段又出现一处险情,来不及休息的突击队员又在徐四清同志带领下奔赴下一个战场,经过6个小时的连续奋战,终于加固了堤身,化险为夷。

抗洪抢险先进事迹材料范文(二)

2016年6月18日以来,全县普降大雨,雨量最大达到100毫米,19日东阳镇东阳村藕湾段潦河河堤告急。危急时刻,安义县人武部积极响应县委、县政府的号召,精心部署、果断决策,率领机关全体干部职工和2个民兵应急排共60人第一时间投入战斗,经过彻夜奋战,搬运沙袋6千余个,加固河堤100多米,于凌晨4时排除险情,确保了大堤安全,避免了人民生命财产损失,为我县抗洪抢险作出了积极贡献,用实际行动向党和人民交了一份合格答卷。

一、周密部署,科学组织,努力掌握抗洪抢险的主动权。

今年以来,县人武部党委就立足全县应急抢险的实际,提前展开抗大洪、防大汛各项准备工作,及时修订了防汛抢险应急方案,购买补充各类应急抢险器材。

结合民兵整组,对各民兵连和应急分队逐个进行点验。尤其是抓好机动预备队雄鹰民兵应急分队的教育、训练,突出了快速集结、紧急出动演练,有效提高了遂行应急任务的能力。在此基础上,组织应急分队实行定人、定地段、定各种保障物资的三定责任制。

各基层武装部,按照县防汛总指挥部和县人武部防汛工作预先号令,迅速调整民兵应急分队组建单位,明确建制,区分责任地段,组织防汛战斗准备。进入汛期后,县人武部党委还立即建立了与基层人武部两级抗洪领导机构,确保防汛人员24小时在职在位和上下指挥畅通,为抗洪抢险争取了主动。

二、快速反应,整体作战,充分发挥民兵的突击队作用。

应急抢险突出的就是一个快字,必须争分夺秒,和老天抢时间。接到险情报告后,县人武部部长熊宝龙沉着冷静,首先命令作战值班室发出预先号令,接着命令作训参谋迅速进行人员编组,然后命令后勤科以最快的速度完成车辆的调度和物资器材的准备,政工科做好宣传鼓动准备。

命令下达后,各指挥组平行展开作业,从受领任务、下达命令到人员投入一线战斗,完成了兵力集结、动员部署、车辆调动、器材准备、人员输送等一系列环节,总共用了不到40分钟时间。

民兵应急分队到达堤坝时,没有休息一下,立即投入战斗。他们头顶着倾盆大雨,脚踩泥泞,穿着湿透的衣服鞋子,不停地搬运、堆垒沙袋,连续奋战了6个小时,很多民兵预备役人员都是白天刚上完班干完活,晚上又立即投入一线战斗。

到20日凌晨1点多,中间组织小休息时,雄鹰民兵应急分队2名年轻的小伙子,由于太过疲劳,裹着雨衣,坐在车厢里,在大雨地洗礼下酣然入睡,当听到上堤了,又像弹簧一样腾声而起,二话没说加入战斗,始终奋战到最后。在场指挥的县领导竖起了大拇指:不愧是一支训练有素、召之即来、来之能战的民兵应急队伍!

三、领导带头,党员垂范,以实际行动影响和带动部队。

在这次抢险行动中,从部领导到每一个普通党员都顶着倾盆大雨,连续作战,始终奋战在抢险战斗的最前沿。部长熊宝龙从接到报告后,顾不上吃晚饭,第一时间赶到大堤,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还要不断地鼓舞士气跑上跑下,指挥人员按照任务调整编组,明确分工,协调物资保障,人手不够时,他马上加入到传运沙袋行列。看到大家疲劳时,立即鼓劲打气,一晚下来嗓子喊哑了,手指泡涨了,眼睛熬红了,始终站在第一线。

职工刘德柏是位年过58岁的老党员,接到任务以后,他坚决要求和大家站在第一线,主动扛沙袋、垒沙包,一点也不比年轻人含糊,尽管腰膝酸痛,手脚也发麻了,可是他一干就是四五个小时,大家纷纷劝他上岸休息,他总是淡淡地一句话:没事,我顶得住。在场县领导得知老刘的情况以后也深受鼓舞:有这样的老党员做旗帜,我们就没有保不住的大堤。

军事科长聂招前鞋子浸在水里不方便展开行动,他干脆光着脚进行战斗,每次任务总是站在困难最大、最危险的地段,带着大家一起扛运沙袋,大堤上时不时传来他的声音:兄弟们把沙袋往我这边传、大家加油啊,抢在洪峰来之前把沙袋墙垒好、年轻小伙子们怕什么累,休息一下就好了。

正由于广大党员在困难任务面前表现出不怕苦,不怕累,勇于身先士卒的顽强作风,极大地鼓舞了广大民兵预备役人员的干劲,一位来自私营企业年轻的民兵道出了心声:说句实话,要放在以往,干这样的活,给多少钱我也不干,今天亲眼目睹他们的风采,我总算理解了党员背后的内涵,跟着你们干,心里很服气,也没有怨言。

抗洪抢险先进事迹材料范文(三)

三十几个昼夜坚守,他站成了一面旗帜,彰显了当代国税人的风采。泥巴裹满裤腿,汗水湿透衣背。熬得红肿的眼,磨出血痕的肩。当洪水来袭,他的足迹踏遍河堤,当险情出现,他的身影突击向前。不是义务,是赤子之心,义无反顾;不是受命,是奋勇当先,无私无畏。他用坚毅、善良和果敢的行动,告诉了我们谁是最可爱的人。他就是xx国税局副局长xx。

7月末以来,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袭击了xx市,全市抗洪抢险形势异常严峻。从8月6日开始,xx就率领30人,组成xx国税抗洪抢险突击队,投入了火热的抗洪事业。全面抗洪战役打响以后,突击队主动要求编入xx省陆军步兵师xx团预备役部队。xx率部奉命坚守xx镇xx村,转战城南xx路垒筑城区堤防,驰援三村镇二村沿江路与兄弟部队联防,奔赴xx路段巡查堤坝。南征北战,扛沙袋、堵管涌、抢修渗漏,xx总是身先士卒,冲锋在前,与防汛队员同甘共苦,以人格的魅力和丰富的工作经验,保证了各项任务的圆满完成。截止9月5日,历经30个日日夜夜,突击队先后在xxxx村,沿江公路,城南xx路,六屯共4个地段,消耗各类沙石土料20000余袋,封堵管涌22个,抢修渗漏17处,巡堤坝20余天,行走路程500余公里。

xx在抗洪防汛中讲得最多的就是:以全局为重、以使命为重、以灾区人民为重。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8月7 日,远在佳木斯的女儿发来信息:爸爸,我好想你。看到信息,xx满心歉疚。大半年没见到自己疼爱的女儿了,答应她暑假一家三口出去旅游的计划也泡汤了。8月10 日,在汛情更加严峻的情况下,他接到妻子的电话:年高70 多岁的岳母病情加重,全身疼痛难忍,坐卧不安,站立难行,昼夜难眠,岳母希望他这个女婿能回来,尽早安排到哈市治疗。他想到二十年来从来不肯把苦和累告诉自己、从精神上全力支持自己,生活上无微不至照顾自己的妻子,想到岳父岳母待自己视如己出,在这关键时候,却不能近身尽孝,他暗地里流下了眼泪。但他更想到抗洪处于如火如荼的关键时期,怎能放下手中的工作?想到几十万家乡父老的安危,他又怎能放弃阵地?自古忠孝难两全。他把家事压在心底,不顾因劳累血压升高带来的不适和炎症的病痛之躯,始终坚守在抗洪战斗第一线。

8月14日,汛情告急,xx镇xx村面临被淹的危险。他火速带领突击队深入到分散在相距25公里的两个村屯群众家中,挨家挨户宣传转移政策,帮助转移群众。不少老人故土难离,他都冒着雨,不顾泥泞的小路,苦口婆心地做思想工作。两位81 岁和86 岁老大娘转移时,怕雨水淋湿她们感冒了,他带头脱下迷彩服盖在老人的身上。当他了解到卧病在床的李大爷家中受灾,两个小孩面临上高中,生活十分困难,他毅然捐出身上仅有的680 元钱。由于连续劳累和雨淋水泡,他的嗓子哑了,皮肤出现明显红斑,又痛又痒,前指领导劝他休息一下,他只找一些药,坚持边用药边工作。历经四天,他率部共转移安置群众489人,妥善安置牲畜300多头,家禽500多只,及时避免了损失,有效地保护了群众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

8月20日,突击队接到巡堤查险任务。巡堤查险是抗洪抢险重要而又关键的环节。xx所负责的防汛段长达4公里。白天巡堤已是困难重重,夜晚巡堤更是难上加难。在这种情况下,他坚持把自己每天巡堤值班安排在下半夜。头发乱了,眼眶陷了,裤腿一只高、一只低,脚上的雨鞋布满了黄泥。由于堤段靠近草地,又是汛期,蚊叮虫咬更是防不胜防。汛情面前绝无退路,这是他给自己下的死命令。巡堤中,更是做到手到、心到、眼到、脚到,从不放过任何一个疑点、任何一个险段,并将巡堤情况作翔实记录,反复比较查看是否有异常现象发生。xx对他所负责的堤段上的险段险情了如指掌。正是这种不畏洪水、不惜生命、不分昼夜、心系群众的忠诚守护,才保证了受灾群众夜里能睡成安稳觉。

抗洪抢险事迹材料篇3

抗洪抢险先进事迹材料范文(一)

2016年入夏以来,我市遭遇到50年一遇的强降雨,境内主要河流锦河以及泉港蓄滞洪区肖江水位猛涨,全市抗洪抢险形势异常严峻。高安市公安局党委委员**同志在市局党委的组织领导下,按照市防汛抗旱指挥部的统一部署,日夜奋战在抗洪抢险第一线。

他身先士卒,以堤为家,哪里有险情就出现在哪里,哪里险情最重,哪里就有他冲锋在前、挥汗如雨的身影。他以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公安民警心系群众、无私无畏、勇敢顽强的优良作风,有力地确保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为夺取抗洪抢险的胜利作出了突出贡献。

一、防大汛,他的足迹踏遍河堤

6月19日,今年以来的最强降雨袭击高安,市防汛指挥部提前启动防汛ⅲ级应急预案。副市长、公安局长**立即组织召开紧急会议,成立抗洪抢险救灾指挥部。作为指挥部成员,徐四清接受任务后,立即陪同**同志深入一线查看汛情。

他们首先来到看守所、拘留所,部署汛期监所安全防范工作,随后又赶赴锦河沿岸的龙潭、石脑、祥符等乡镇,全面部署并督察防汛工作,认真调查掌握险情发生后所涉及的人口数量和农田面积。在市公安局挂点的龙潭镇,他根据实际情况,会同有关部门详细制定了《龙潭万安堤防汛应急方案》和《龙潭万安堤人口疏散紧急预案》。

一连数天,他都坚守在龙潭镇,吃住在派出所,时刻关注汛情和水位涨落情况,组织对万安堤灰埠大桥施工地段险情的抢修。6月20日下午4时20分,高安市委书记皮德艳同志来到万安堤巡视汛情时,得知**、徐四清等公安干警连续奋战在抗洪抢险一线,深情地对大家说:有公安干警在险堤险段,市委就放心了!

二、救险情,他是最有战斗力的突击队员

6月24日,新一轮强降雨再次来袭,该市汛情再度告急。6月25日凌晨3点,驻守在龙潭镇的徐四清同志接到市公安局紧急指令,泉港蓄滞洪区肖江河八景镇灶岗村委会杨家村堤段发生险情,十多米堤坝产生裂缝,外堤局部垮塌,市防汛指挥部要求紧急调用武警、消防官兵增援。险情就是命令。

作为联系武警、消防工作的市公安局领导,徐四清接到指令后,立即从龙潭驻点赶回市局,在极短的时间内,组织武警、消防队员共25人,火速驰援灶岗,与先期赶到现场指挥抢险的**同志及30多名市公安局特警队员会合,组成抢险突击队,迅速加入抢险战斗。此时,堤坝裂缝正在加大,继续在垮塌,险情仍在加剧,情况万分危急。

现场参与抢险的群众有的出现慌张情绪。徐四清同志处险不惊,在协助**同志用手持话筒喊话,组织人员有序抢险的同时,身先士卒,带领突击队员抬卵石、运沙袋封堵垮塌口。

由于垮塌较为严重,沙石一时告急,指挥部下达指令,立即就近调集大米护堤。不惜一切代价防止溃堤,全力以赴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100斤一袋的大米,扛一袋跑上百米。

就这样,武警出身、年过四十的徐四清和年青突击队员以及抢险群众一道,一口气来回十多趟,终于在河堤内侧垒起了一道防洪墙,缓解了险情。同时,指挥部指令将一台中型农用车装满沙石,直接推入垮塌口,稳住堤脚。由于堤坝道路狭窄弯曲,又逢雨后路滑,车辆难以开行。

徐四清协助指挥部的同志,率抢险群众一起用手推,硬将满载沙石、足足有十余吨重的农用车推行了600多米,并推入垮塌口,随即又马不停蹄地运送沙石填埋,有效地稳住大堤,筑牢了基础,防止了大堤进一步垮塌。

下午18时许,离垮口20米远的堤段又出现一处险情,来不及休息的突击队员又在徐四清同志带领下奔赴下一个战场,经过6个小时的连续奋战,终于加固了堤身,化险为夷。

抗洪抢险先进事迹材料范文(二)

2016年6月18日以来,全县普降大雨,雨量最大达到100毫米,19日东阳镇东阳村藕湾段潦河河堤告急。危急时刻,安义县人武部积极响应县委、县政府的号召,精心部署、果断决策,率领机关全体干部职工和2个民兵应急排共60人第一时间投入战斗,经过彻夜奋战,搬运沙袋6千余个,加固河堤100多米,于凌晨4时排除险情,确保了大堤安全,避免了人民生命财产损失,为我县抗洪抢险作出了积极贡献,用实际行动向党和人民交了一份合格答卷。

一、周密部署,科学组织,努力掌握抗洪抢险的主动权。

今年以来,县人武部党委就立足全县应急抢险的实际,提前展开抗大洪、防大汛各项准备工作,及时修订了防汛抢险应急方案,购买补充各类应急抢险器材。

结合民兵整组,对各民兵连和应急分队逐个进行点验。尤其是抓好机动预备队雄鹰民兵应急分队的教育、训练,突出了快速集结、紧急出动演练,有效提高了遂行应急任务的能力。在此基础上,组织应急分队实行定人、定地段、定各种保障物资的三定责任制。

各基层武装部,按照县防汛总指挥部和县人武部防汛工作预先号令,迅速调整民兵应急分队组建单位,明确建制,区分责任地段,组织防汛战斗准备。进入汛期后,县人武部党委还立即建立了与基层人武部两级抗洪领导机构,确保防汛人员24小时在职在位和上下指挥畅通,为抗洪抢险争取了主动。

二、快速反应,整体作战,充分发挥民兵的突击队作用。

应急抢险突出的就是一个快字,必须争分夺秒,和老天抢时间。接到险情报告后,县人武部部长熊宝龙沉着冷静,首先命令作战值班室发出预先号令,接着命令作训参谋迅速进行人员编组,然后命令后勤科以最快的速度完成车辆的调度和物资器材的准备,政工科做好宣传鼓动准备。

命令下达后,各指挥组平行展开作业,从受领任务、下达命令到人员投入一线战斗,完成了兵力集结、动员部署、车辆调动、器材准备、人员输送等一系列环节,总共用了不到40分钟时间。

民兵应急分队到达堤坝时,没有休息一下,立即投入战斗。他们头顶着倾盆大雨,脚踩泥泞,穿着湿透的衣服鞋子,不停地搬运、堆垒沙袋,连续奋战了6个小时,很多民兵预备役人员都是白天刚上完班干完活,晚上又立即投入一线战斗。

到20日凌晨1点多,中间组织小休息时,雄鹰民兵应急分队2名年轻的小伙子,由于太过疲劳,裹着雨衣,坐在车厢里,在大雨地洗礼下酣然入睡,当听到上堤了,又像弹簧一样腾声而起,二话没说加入战斗,始终奋战到最后。在场指挥的县领导竖起了大拇指:不愧是一支训练有素、召之即来、来之能战的民兵应急队伍!

三、领导带头,党员垂范,以实际行动影响和带动部队。

在这次抢险行动中,从部领导到每一个普通党员都顶着倾盆大雨,连续作战,始终奋战在抢险战斗的最前沿。部长熊宝龙从接到报告后,顾不上吃晚饭,第一时间赶到大堤,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还要不断地鼓舞士气跑上跑下,指挥人员按照任务调整编组,明确分工,协调物资保障,人手不够时,他马上加入到传运沙袋行列。看到大家疲劳时,立即鼓劲打气,一晚下来嗓子喊哑了,手指泡涨了,眼睛熬红了,始终站在第一线。

职工刘德柏是位年过58岁的老党员,接到任务以后,他坚决要求和大家站在第一线,主动扛沙袋、垒沙包,一点也不比年轻人含糊,尽管腰膝酸痛,手脚也发麻了,可是他一干就是四五个小时,大家纷纷劝他上岸休息,他总是淡淡地一句话:没事,我顶得住。在场县领导得知老刘的情况以后也深受鼓舞:有这样的老党员做旗帜,我们就没有保不住的大堤。

军事科长聂招前鞋子浸在水里不方便展开行动,他干脆光着脚进行战斗,每次任务总是站在困难最大、最危险的地段,带着大家一起扛运沙袋,大堤上时不时传来他的声音:兄弟们把沙袋往我这边传、大家加油啊,抢在洪峰来之前把沙袋墙垒好、年轻小伙子们怕什么累,休息一下就好了。

正由于广大党员在困难任务面前表现出不怕苦,不怕累,勇于身先士卒的顽强作风,极大地鼓舞了广大民兵预备役人员的干劲,一位来自私营企业年轻的民兵道出了心声:说句实话,要放在以往,干这样的活,给多少钱我也不干,今天亲眼目睹他们的风采,我总算理解了党员背后的内涵,跟着你们干,心里很服气,也没有怨言。

抗洪抢险先进事迹材料范文(三)

三十几个昼夜坚守,他站成了一面旗帜,彰显了当代国税人的风采。泥巴裹满裤腿,汗水湿透衣背。熬得红肿的眼,磨出血痕的肩。当洪水来袭,他的足迹踏遍河堤,当险情出现,他的身影突击向前。不是义务,是赤子之心,义无反顾;不是受命,是奋勇当先,无私无畏。他用坚毅、善良和果敢的行动,告诉了我们谁是最可爱的人。他就是xx国税局副局长xx。

7月末以来,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袭击了xx市,全市抗洪抢险形势异常严峻。从8月6日开始,xx就率领30人,组成xx国税抗洪抢险突击队,投入了火热的抗洪事业。全面抗洪战役打响以后,突击队主动要求编入xx省陆军步兵师xx团预备役部队。xx率部奉命坚守xx镇xx村,转战城南xx路垒筑城区堤防,驰援三村镇二村沿江路与兄弟部队联防,奔赴xx路段巡查堤坝。南征北战,扛沙袋、堵管涌、抢修渗漏,xx总是身先士卒,冲锋在前,与防汛队员同甘共苦,以人格的魅力和丰富的工作经验,保证了各项任务的圆满完成。截止9月5日,历经30个日日夜夜,突击队先后在xxxx村,沿江公路,城南xx路,六屯共4个地段,消耗各类沙石土料20000余袋,封堵管涌22个,抢修渗漏17处,巡堤坝20余天,行走路程500余公里。

xx在抗洪防汛中讲得最多的就是:以全局为重、以使命为重、以灾区人民为重。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8月7 日,远在佳木斯的女儿发来信息:爸爸,我好想你。看到信息,xx满心歉疚。大半年没见到自己疼爱的女儿了,答应她暑假一家三口出去旅游的计划也泡汤了。8月10 日,在汛情更加严峻的情况下,他接到妻子的电话:年高70 多岁的岳母病情加重,全身疼痛难忍,坐卧不安,站立难行,昼夜难眠,岳母希望他这个女婿能回来,尽早安排到哈市治疗。他想到二十年来从来不肯把苦和累告诉自己、从精神上全力支持自己,生活上无微不至照顾自己的妻子,想到岳父岳母待自己视如己出,在这关键时候,却不能近身尽孝,他暗地里流下了眼泪。但他更想到抗洪处于如火如荼的关键时期,怎能放下手中的工作?想到几十万家乡父老的安危,他又怎能放弃阵地?自古忠孝难两全。他把家事压在心底,不顾因劳累血压升高带来的不适和炎症的病痛之躯,始终坚守在抗洪战斗第一线。

8月14日,汛情告急,xx镇xx村面临被淹的危险。他火速带领突击队深入到分散在相距25公里的两个村屯群众家中,挨家挨户宣传转移政策,帮助转移群众。不少老人故土难离,他都冒着雨,不顾泥泞的小路,苦口婆心地做思想工作。两位81 岁和86 岁老大娘转移时,怕雨水淋湿她们感冒了,他带头脱下迷彩服盖在老人的身上。当他了解到卧病在床的李大爷家中受灾,两个小孩面临上高中,生活十分困难,他毅然捐出身上仅有的680 元钱。由于连续劳累和雨淋水泡,他的嗓子哑了,皮肤出现明显红斑,又痛又痒,前指领导劝他休息一下,他只找一些药,坚持边用药边工作。历经四天,他率部共转移安置群众489人,妥善安置牲畜300多头,家禽500多只,及时避免了损失,有效地保护了群众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

8月20日,突击队接到巡堤查险任务。巡堤查险是抗洪抢险重要而又关键的环节。xx所负责的防汛段长达4公里。白天巡堤已是困难重重,夜晚巡堤更是难上加难。在这种情况下,他坚持把自己每天巡堤值班安排在下半夜。头发乱了,眼眶陷了,裤腿一只高、一只低,脚上的雨鞋布满了黄泥。由于堤段靠近草地,又是汛期,蚊叮虫咬更是防不胜防。汛情面前绝无退路,这是他给自己下的死命令。巡堤中,更是做到手到、心到、眼到、脚到,从不放过任何一个疑点、任何一个险段,并将巡堤情况作翔实记录,反复比较查看是否有异常现象发生。xx对他所负责的堤段上的险段险情了如指掌。正是这种不畏洪水、不惜生命、不分昼夜、心系群众的忠诚守护,才保证了受灾群众夜里能睡成安稳觉。

抗洪抢险事迹材料篇4

36年前,一位22岁的青年,在镰刀与斧头组成的党旗下举起右手,立下誓言,从此“*党员”的称号成为他心中最高的荣誉;庄严一刻的承诺,成为他毕生的践约。

时代如潮,大浪淘沙。几十年风风雨雨,这位*党人的底色鲜红如初。

他走过的每一个地方,百姓有口皆碑。一位农民老汉举着大拇指说:“这颗‘老山参’到底是被‘挖’出来了! ”

他工作过的每一个地方,党员干部无不感言:他代表了一代*党人的方向!

关东大地的山水引我们前行,我们走近他,走进这个*党人的内心世界,我们看到了一座精神的山峰!

他,就是吉林省水利厅厅长湖。

群众的每一点难处、苦处,都是他心中的痛;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谋利益,是他心中最炽热的追求

湖工作以来岗位变动16次。问他,这辈子感觉最幸福的是什么?他深情地说了5个字:“为群众造福!”

“为群众造福”,这句烫人心窝的话是湖的真实写照。

永吉县双河镇有一个叫黄狼沟的小村子,地远山高。几十年来,这里的农民最忘不了的人,就是当年镇上的汪书记。

1978年3月8日,上任不到一个月的镇党委书记湖,打起铺盖卷来到黄狼沟村蹲点。黄狼沟是双河镇

“以阶级斗争为纲”那个年代全镇最穷的村,村里已经7年没有分红,家家户户都欠债,日子过得很苦。湖踏着刚刚开始融化的积雪,围着全村挨家挨户地转。望着一户又一户破旧的草房,看着一个又一个勒着腰带艰难度日的群众,他的泪水在眼眶里打转转。他对同去的一位同志说:“这个地方再也不能搞以阶级斗争为纲了!一定要发展经济,解决农民的贫困问题。”

第二天天不亮,湖就拉着生产队长上了山,沟沟岔岔、七梁八坡,跑了10多天,做出了黄狼沟村生产发展规划。没想到,被多年的*运动搞怕了的农民,咋的也不信“这个新来的汪书记能整出个啥道道”,清早出工,任他和队长怎样挨家挨户地喊,就是不见几个人影。

湖明白,农民心里有创伤。于是,他向全村人拍着胸脯打下保票:“按这个规划整,到秋要是减产,损失是我的;增了产,全是大伙的。请乡亲们相信,*党还是要为老百姓造福的!”看着眼前这个扒心扯肝的要让黄狼沟人过上好日子的汪书记,农民信了。

全村人每天早晨3点起身,跟着湖把多年积满粪便的房前屋后挖地半尺,一担一担挑到地里。春天播种,全村人又学着湖种下的3亩试验田的样,换良种,搞密植。这一年,黄狼沟破天荒大丰收,粮食产量翻了两倍,秋后分红,每人一天的分值达到一元一角。这在当时是了不起的大新闻,一村子人乐得做梦都在笑。当他们听说汪书记蹲点一年要到期时,说啥也舍不得让他走,结果,湖又在那里干了一年。

当年的生产队长娄文波抹着泪对我们说:“是汪书记带俺们过上了好日子。20多年,大家伙想他啊!给他捎个话,俺全村人祝他健康、长寿!”

怀念深深的何止一个黄狼沟!

我们来到湖当年担任过县委书记的舒兰县,涌上门来要“唠唠汪书记”的人扎成了堆。曾在县委办公室工作过的一位老同志,红着眼圈掏出一句让人心热的话:“

湖是什么人?湖是一个把老百姓捧在心尖上,知冷知热,舍心舍命要让他们过好日子的人!”

1985年7月,舒兰县发大水,几万顷丰收在望的庄稼地全部被淹。刚接到调令的湖心急如焚,还没有报到,就带着行李卷从吉林市直接奔往了险情最严重的亮甲山水库,与群众一道苦战4天4夜,终于保住了水库大堤。湖赶到市委汇报时,讲到老百姓被洪水冲垮的房屋,讲到被洪水淹没的万顷庄稼地,他的泪水夺眶而出,哽噎难言。

“一定要让舒兰人民重新过上好日子!”4天后回到县里报到的湖,在县委会议上立下誓言。他跑遍了全县23个乡镇的村村屯屯,晚上12点以前从来没有睡过,整天琢磨着怎样为老百姓办实事。他带领干部群众修建了舒兰第一条柏油公路,改建了化肥厂生产线,增容扩建了水库,兴建了上千栋水稻育苗大棚。仅仅两年,舒兰县气象一新,农业再创20亿公斤丰收大关,工业产值翻了一番。

湖离开舒兰时,县政协主席受众人之托,找到吉林市委,诚挚坦言:“如果提拔洋湖,我们没意见,要不是这样,就别把他调走,我们大家舍不得他!”

在一个人的执着追求中,必蕴含着一种深沉的爱。

湖祖籍山东,老辈逃荒来到吉林省永吉县的农村落了脚。他小时候家里很穷,冬天住校,连7块5角的伙食费都凑不齐,每年寒暑假父亲都要带他上山砍柴,卖点钱作学杂费。勤劳、淳朴、一生劳作

的父母要求甚少,对孩子最大的期望就是“走正道”,湖在他们身上深深地感受到中国劳动人民金子般的美德。他说:“我爱我的父母,我爱那些如我父母一样的千千万万的劳动人民。”

这种刻骨铭心的挚爱,是湖一生与人民群众血肉相连的根。

他曾多次掏出自己的工资,塞到贫困农民的手中,帮助他们发展生产;他曾在一个因水质不好而使许多人天生弱智的“傻子屯”前后抓了3年,带领村里打井、改水田,使穷了几辈子的农民喝上优质水,吃上白米饭;他还跑前跑后为许多有困难的职工解决下岗家属的就业问题。一位职工患肺癌,湖几次跑到医院,对医生说:“用最好的药,最好的方案,救人第一!”手术那天,手术做了5个小时,他在门外守了5个小时。这位康复的职工逢人就讲:“我能活下来,一要感谢*党,二要感谢湖!”

群众的每一点难处,每一点苦处,都是湖心中的痛,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是他生命中最炽热的追求!

湖曾不止一次地说:“是人民养育了我们,这个本不能忘!我们代表人民的利益,这个法宝不能丢!”

曾有人开玩笑,说湖的名字里有九点水,命里注定要跟水打交道,他当水利厅长正合适。实在是一个巧合,1998年湖担任吉林水利厅厅长的第一个汛期,嫩江、松花江等流域发生了一场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

沧海横流,更见出湖视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的赤子情怀。

在那些惊心动魄的日日夜夜,身为吉林省防汛副总指挥的湖,每天奔波在百余公里的嫩江、松花江大堤上,哪里任务重,就奔向哪里;哪里有险情,就出现在哪里。

8月24日,是一个许多人难以忘怀的日子。那一天,嫩江第三次洪峰刚刚过去不久,江面水位仍居高不下,恰在这时,邻省大堤决口,40亿立方米的水一下子涌进了吉林省镇赉县境内,使镇赉一段名为“32公里”的堤坝内外同时遭受洪水的冲击,情况十分危急。湖与吉林省委主要领导同志乘坐快艇,火速赶往“32公里”大堤处。

眼前的情景,令人惊骇:嫩江上空狂风怒吼,大堤外一片,滔滔的江水如一匹猛兽在狂风的助虐下,凶狠地向堤身扑打着,大堤已被削掉二分之一。大堤内亦是一片,一望无际的庄稼地被洪水没过了顶。人站在大堤上,就如同站在惊涛骇浪之中。“32公里”大堤,危在旦夕!

这时,有人提出,决口已不可避免,现场的人必须紧急撤退。

空气陡然间凝固了。一片沉默。每一个人心里都清楚,这意味着什么。

湖两眼直直地盯着滔滔的洪水,血涌上了脑门,心在剧烈地起伏。他无法想象,一旦决堤,堤内堤外的大水连成一片,直冲千里平原,那将是一幅怎样残酷的景象?!

他深深地吸了一口气,迅速做出判断:如果撤退,大堤一定决口;如果迅速组织力量抢修,大堤还有可能保住。在退与留之间,留是有希望保住大堤的唯一选择。尽管这个选择要担很大的风险,但面对千百万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面对党和人民的重托,哪怕有百分之一的希望,也要做百分之百的努力!哪怕有天大的风险,也要把它挑起来!

作为在这场抗洪斗争中担当省委“总参谋长”的湖,庄重地向前跨进一步,向省委领导同志提出自己的意见:“不能撤!我认为,大堤还有希望保得住!”

省委领导同志用坚定的目光看着他。他的话音刚落,省委领导同志立刻发出指示:“马上组织人力、物力,全力保堤!”

“32公里”大堤终于保住了。吉林’98抗洪斗争取得了一个决定性的重大胜利。历史从此记下:在这场抵御特大洪水的斗争中,吉林全省江河堤防无一处决口,60万群众紧急转移无一人伤亡,四周县城无一进水,吉林人民创造了抗洪抢险史上的奇迹!

湖感到自己就是这个世界上最幸福的人。他以*党永远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自己毕生的行动指南,实现了他对人生的最高追求。

正如他说过一句话:“官位是人民给的,不是个人的。人的一生就是几十年,如果孜孜以求的就是官位又有什么意思呢?一个*党人的价值,就是看你能不能为人民做点实事!”

不偷懒,不糊弄,不滑坡;赤胆忠心为党工作,是他生命中最神圣的职责

有人说湖是一颗种子,走到哪里,就能在哪里生根开花;湖是一团火,干到哪里,就能把哪里工作烧得满堂红。

有人问他,有啥“绝招”?

他毫无保留,一口道出:“绝招没有,死理有一条:当*党的干部,一不能偷懒,二不能糊弄,三不能滑坡。 ”

“不偷懒,不糊弄,不滑坡”,这正是湖几十年如一日的座右铭。

那一次湖离家的情景,家人至今历历在目:1987年12月2日,吉林市漫天大雪,即将前往浑江市任市委书记的湖,与妻儿依依惜别。这已经是他工作后的第15次调动了,而他来吉林市任职与家人团聚还不到8个月。望着拉

着他不松手的3个女儿,望着早生白发眼含热泪的妻子,他的眼睛湿润了,低声对妻子说:“

别难过了,你和孩子再克服几年。还是那句话,咱是党员,一切听组织的。”

湖这一生对家人有着太多的心痛。他从政42年,工作调动16次,其中与家人两地生活30年。3个女儿出生时,他都因工作忙未能陪在身边。他的父亲晚年病重弥留之际,他正在乡下检查工作,老人是呼唤着“洋湖”

的名字离开人世的。他的母亲病危,当县委办公室的同志找到他蹲点的大队,用村里的大喇叭喊他时,他正挽着裤腿在稻田里和农民一起插秧。他连夜赶到母亲身边,老人已经走了。他悲痛万分,失声恸哭。

自古忠孝难以两全。湖把对亲人的爱与痛,收在心底,他以一个*党人崇高的献身精神,为党的事业竭心尽力。他说:“从入党那天起,我就是党的人,党和人民的需要是我唯一的选择。我从来没有对职务有什么考虑,而是对职责战战兢兢,唯恐做不好工作,辜负了党和人民的期望。”

湖在工作上的“严、细、实”是出了名的。他有一句话:“不怕被人骂,就怕不是‘人’”。这里的人,在他心目中是*党人,是党的领导干部。他自己有个“

帐本”,每天布置的工作,每笔10万元以上的资金安排,都记上流水账,到时候就掐着小本儿去督察,不落实不行,不出活不行,搞花架子更不行。他经常说的一句话是:“

一切为实,不奢虚华。”

1998年,水利厅向水利部上报农田水利建设的综合工程量,负责这项工作的同志,看到有的省上报的数字比较高,就相应地提出了一个数字。湖拿到数字一看,凭经验就知道这里面有水分。他立刻把这位同志找了来,让他重新认真、仔细核对。他严肃地说:“一定要实事求是,把水拧干。是多少就报多少,我们不搞攀比。”

这位同志说:“报多少也没人考察,也没法考察。”

湖火了,厉声说道:“考不考察,能不能考察是一回事,我讲的是实事求是。不然,我们就是助长了说假话的不正之风。”

吉林省水利厅最后按实际数字上报了工程量。

之后,湖在水利厅工作会议上,再次严厉批评了这位同志,他说:“你说错话可以谅解,要是说假话我可不容你!”

这位同志至今回想这件事,仍十分感慨。他说:“汪厅

长是个讲实话办实事、对国家没二心的人,我服他,敬他!”

讲实话、办实事是湖的一惯作风。2000年,吉林蛟河市建设了几年的龙风水库工程最后结尾需要500万元,国家下拨了800万元。湖专门召开会议,研究这笔多余的资金怎么办。有同志提出,钱已经到手了,可以安排做它用。湖不同意,说:“国家拨款支持我们,我们有责任把钱用好。这是一笔项目建设资金,不能串项使用。我们要对国家讲信誉!”吉林水利厅把300多万余款如数退回给国家。

在原则问题上,湖的确是一把铁锁,任何人过不了他这道关。

吉林市水利局局长孙福德以前与湖搭过班子,两人是多年的老同事、老朋友了。1998年,吉林市上报城市防洪工程建设资金计划时,孙福德与其他同志商量,觉得项目定额不能报的太低,以免到时候工程启动不起来,上报计划就多列了400万元设备费、交通费等等。老孙知道湖的脾气,担心给卡住,就去水利厅做工作,寻思着,没准还可以多要点。没料到,湖拉住他,一项一项给他算帐,结果他不但一分钱没有多要到,原来的计划也得重做。湖诚恳地说:“该办的一定给你办,不该办的找我也没用。国家的钱不能乱花,能省点就省点,我最恨花*党的钱不当钱的人!”

一个单位的“一把手”,就是一个单位的“一杆旗”。湖以一身正气,用无声的语言,在水利厅领导班子中,喊出了“向我看齐”的口号,带出了一个团结向上、奋发有为、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好队伍,一个连续6年获得省级先进称号的好班子。

湖有一大爱好:读书。不管工作多忙多累,每天晚上回到家中,必把自己关在9平方米的小书房里读书看报整理资料。书,是他心灵的驿站,是他思想上不断向上攀登的台阶。

在湖的办公室和家里,我们看到了他最引为自豪的财富——几千册图书、书报剪贴和读书卡片。他读的书涉及马克思主义理论、哲学、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科学技术等许多领域,其中有一本他30年前就读过的《反杜林论》,书中的空白处写满了批注,还有几十本水利专业书籍,里面密密麻麻做满了笔记。他深有感触地说:“

我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读书学习。而且我这一生换岗十几次,过去的知识用不上了,新的知识又很缺乏,要丰富自己,推动工作,就必须坚持不懈地学习。”

读书形成了湖的生活习惯。他晚上不串门,不应酬,把这段时间看做是给大脑“充电”的时光。有人笑他闲暇时间一点也不潇洒,他说:“人各有志,我本人崇尚学习。什么都是身外之物,唯独学到的知识是自己的。”

学习,使湖永葆*党人的活力。

在吉林省水利系统,湖是上上下下公认的“没有职称的水利专家”。

——他担任水利厅副厅长分管水产工作时,提出“因地制宜发展稻田养鱼和名特优水产品”的新思路,吉林省水产品产量提高30%。

——他主持水保工作期间,发明了保水保土与发展坡地经济相结合的竹节式”梯田法,获吉林省科技兴农一等奖。

——他当厅长后,认真总结治水的经验和教训,提出

“以防洪抗旱为中心,实现城市防洪、节水灌溉、小型水库加固配套整体推进”的指导思想,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全省41座有防洪任务的城市,达到了50年一遇以上的防洪标准;全省1009座小型水库进行了除险加固;嫩江、松花江干流堤防,达到30年至50年一遇的防洪标准。吉林省水利基础建设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

在1998年抗洪斗争中,湖以杰出的工作才能,充分展示了新时期党的领导干部的时代风貌。

他坚持实践第一。8月下旬的一天,洮儿河堤坝突然决口,情况危急,湖立即要去现场查看险情,旁边的同志极力劝阻:“你是防洪副总指挥,责任重大,我们去看看就行了。”湖斩钉截铁地说:“我必须到现场去看,不掌握第一手情况,我心中没数,怎么下决心?”他和一位同志乘上小冲锋艇,顶着7级大风,冲进11公里宽的茫茫水面。头顶不足3米有高压线,水下有民堤、树木、房屋等各种障碍物,小船逆水行舟6个小时、80公里,终于到达决口处,他们查明情况,连夜返回,为控制险情提供了重要依据。

他坚持科学治水。抗洪斗争一开始,他就把全省最优秀的水利专家集中起来,组建成多支专家队伍,分布在后方、指挥部、嫩江大堤的每一个重要堤段,形成了一个强有力的技术决策支撑系统。

8月10日,嫩江第二次洪峰刚刚通过不久,第三次更大的洪峰即将来临,形势十分危急。吉林省委要求水利厅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提出第三次洪峰的量级和抢险措施。其中最为关键的是要知道:嫩江第三次洪峰的流量到底有多大?当时,嫩江上游所有的水文站都被冲毁了,对这次洪峰的流量,只能经过测算分析提出数据。这个数字估计高了,劳民伤财,估计低了,可能遭受灭顶之灾。

那一天,湖马不停蹄地奔波于百里长堤,他一边实地观测水情、工情,一边会同各方专家,反复测算、分析、论证。

8月11日晚8时,吉林省委召开常委紧急扩大会议,研究如何抵御即将到来的嫩江第三次洪峰。会议首先听取水利厅报告预测结果,会场鸦雀无声。这个预测,关系到全局的胜败啊!湖一字一句报出他和专家们得出的预测数据:1

7500立方米/秒。会场上,没有异议。省委当即根据这一数字,果断决策:48小时内,准备330万条麻袋,把210公里的防洪大堤加高1米,加宽2米,建成一道麻袋子堤。

48小时后,洪峰到来,在上游跑滩的情况下,实测流量为16100立方米/秒,洪水水位比原来的大堤平均高4厘米。滚滚洪流,被紧紧地顶在麻袋子堤外,呼啸而下。

这是’98抗洪史上惊人的一幕:当时20年一遇洪水设防的嫩江堤防,竟然抵御住了380年一遇的特大洪峰。如果不是依据那一个数字及时抢建了子堤,洪水将会大面积漫堤而过,后果不堪设想。

嫩江第三次洪峰的安全通过,是1998年吉林抗洪斗争史上永远值得骄傲的一章!

走进湖的办公室,他正在电脑前查看云图。他的办公桌上,有一摞厚厚的吉林省水利建设十五计划和2010规划。今年58岁的湖,给自己离任前定下了制定出21世纪吉林省治水方略等三件事。他希望这些工作能给继任者打个好底。

我们问他,你一生最放不下的是什么?

他沉思片刻说道:“时间苦短,我最放不下的就是如何把自己有限的生命,为党做更多的工作。到老,跟自己说一句:你这个党没有白入!你这个干部没有白当!”

他没有收过礼,没有谋过私利;清正廉洁是他生命中最圣洁的精神高地

走进湖的家,是在一个周六的下午。初秋的夕阳透过陈旧的窗户洒落在这套老式的三室一厅房间里,让人有一种看老照片的感觉:两张木板床、一套旧沙发、两个书柜,还有一张三合板的折叠饭桌,最抢眼的是客厅里一台25英寸的电视机,湖的老伴温淑琴在一旁告诉我们,那是大女儿给买的。

曾听说1994年,湖从吉林市往长春搬家,去的是一台半截子车,司机直嘀咕,这得拉多少趟?结果半截子车还没装满,拉回的全部家当是一个书柜、两个木箱、两口水缸。

还听说,1999年最后一次分房时,省里按标准在省政府对面给湖分了一套新房,几万元就能买下,资产值几十万元。可是他却没有要。

提起这些事,善良朴实的老温给我们透了“家底”:

“早年,两家老人都在,家里人口多负担重,日子过得挺紧。这几年手头宽松了不少,可要买那套房子得花4万元,家里存折上的钱连国库券都算上也不够。借钱买吧,那得还到几时啊?”

回来的路上,我们问当地一位司机,在长春市一个拿不出4万块钱买房的人家,算什么生活水平?司机想都没想,甩出一句话:“困难户。”

湖的确清贫。

清贫,不是*党所追求的目标,但是,对于一个手中握有权力的*党人来说,这份清贫,却让人们更透彻地看到了他的心底。

我们手上有一份湖的履历表:24岁就已经是公社党委书记,29岁开始任县级领导,他先后担任过永吉县委副书记,磐石、舒兰县委书记,吉林市委常委、秘书长,浑江市委副书记,省水利厅副厅长、厅长。

按照时下一些人的眼光,他有着很多“发财”的条件与机会,但是,他对此“视而不见”,始终坚守一个*党人的“道”,把手中的权力看做是为人民谋利益的工具,而不是用来为个人谋取私利的商品。他说:“当官捞好处,那不是*党的章法,是*党的干部,就得按党的规矩来!”

1998年大水过后,国家加大了对水利建设的投入,3年中,吉林省水利建设投资达到60多亿元。这时身为水利厅厅长的湖称得上是手中又有权又有钱。在一些人看来,他坐在那儿用不着说什么,只要心思“活分”一点,每年百八十万的“好处”唾手可得。

湖是从基层干过来的,他十分了解社会,知道自己的位子有多大的“含金量”。然而,在他的天平上,就是一座金山,也撼不动一个真正*党人的灵魂。

他在水利厅进行了一项被誉为“阳光行动”的改革:凡水利工程建设项目,全部实行招投标制。他与厅班子成员“约法三章”:不取非分之钱,不上人情工程,不搞暗箱操作。他本人带头践约,从未指定过一项承包商,从未写过一次条子,也从未暗示过任何人。

1999年2月,湖过去的一个老上级来水利厅要工程,他寻思着凭着过去的老感情,冲着老面子,怎么也不至于白跑一趟。没料想湖温和而又毫不含糊地对他说:“你想要工程就去投标,中上标,活儿自然是你的,中不上标,我也不能给你。这是规矩。”他掏钱请老上级吃了一顿午饭,把他送走了。

“一把手”的榜样力量是无穷的,水利厅系统的干部个个向湖看齐。1999年,国家和省有关部门对吉林省水利建设资金使用管理情况进行多次检查,没有发现任何重大违规问题;工程质量合格率达到100%,优品率达到81.5%。

俗话说,“官儿不打送礼的”,几十年来,湖的一条“死”原则恰恰就是:不收礼。

那年他在黄狼沟村蹲完点,农民一直念着他的好,有一年他们听

说汪书记父亲病重,便派人给他家送去了一篮子鸡蛋,一袋子大米。他收下了乡亲们的厚意,随后把按价折成的钱和粮票托人如数送回。

他到水利厅后,有一次生病在家打吊针,有人得到消息到他家去探望,临走悄悄放下一包蘑菇和五条香烟。三女婿发现后,忙给岳父说,湖急得边拔针头边要往外追,手背都瘀血了。女婿赶紧把他按到床上,拎起东西一直追出老远,还给了来人。

1997年他当厅长后,专门给厅里的司机开了一个会,立下一条“规矩”:不准为领导代收礼品。他每次带车下基层回来前,都要先检查一遍车厢,有东西送回,没东西才走。有一次他到基层去,回来时走出老远才发现车里有一包补品,他立即让司机调转车头,把东西放回住处的房间,然后给县水利局的同志打电话,让把东西拿回。

为了杜绝送礼风,每年春节前,湖都在厅里再三强调,不要到领导家拜年,有时间去看看困难职工和离退休老干部。有一个春节,一位处长拎着东西去他家,他硬是没让进门。那位处长事后对家人说:“我脸上没面,心里服啊!”

有人曾说湖:你一次礼不收,有点太不近人情。

湖说:“堤溃蚁穴,这个口子开不得。有第一次,就会有第二次、第三次……就会越收越多,时间长了,就陷进去了。一些领导干部最后掉到钱堆里不能自拔,不都是从第一次开始的吗?意志力不强,投降了。所以在这个问题上一定要一刀切死。有情不在礼,我欣赏君子之交淡如水。”

湖为官做人的标准很高,但是在个人生活上,他的标杆却拉得很低。清廉,在很多人眼里是个标准,在湖那里则是一种习惯。他视奢侈为祸,以俭朴为宝,一向艰苦朴素,克己奉公。

他在与家人两地生活期间,从不住招待所和宾馆,一直住在办公室,吃职工食堂。到水利厅工作头4年,家没搬来,他仍然住在办公室。他的床下,常年备有一箱方便面、一只小电铁锅,碰上工作忙或夜里加班,就煮点面对付了事。

他工作出行有公车,但他从不用公车办私事。他与家人两地生活30多年,每逢公休节假日回家,都是自己掏钱买票坐车。他到水利厅后,有一次他在永吉老家的姐夫病重,他回去看望。他先是从长春乘火车到吉林市,在市里没有惊动任何人,又乘公共汽车到镇上,镇领导看到老县委书记来了,非要安排车送他,他坚决不同意,借了一辆自行车骑30多里路回到了姐姐家。姐姐家的人说:“

你做了那么大官,连个车都整不来,还挤汽车,多不相称!

”他说:“什么叫相称不相称,我是老汪家官最大的,但这是我自己得到的吗?这是组织和人民给的,我只能用它来为人民办事。”

有人曾劝湖,别太认真了,你一个人又改变不了什么。

湖说:“我们入党时不都是有所追求的吗?承诺了的东西,总得实践,总得从自身做起。在我的职权范围内,对的,我就坚决支持;不对的,我就坚决管住;让别人做到的,我首先做到。”他就是这样的人。

湖的家人对他的操守有着更深刻地感受。

老伴温淑琴告诉我们,湖与她也有“约法三章”:不参政,不收礼,不特殊。老温退休前是吉林省水利水电设计院卫生所的一个普通护士,多年来与丈夫默契相守,从无违章。

有一次,某县水利局的同志带着礼物来看望湖,当时只有温淑琴一个人在家,她让来人把东西拿回,来人不肯,她估计了一下那东西大约值600元钱,便找出钱让他们拿着,他们当然更不干,争来争去,厚道的温淑琴急哭了,说:“洋湖的脾气也许你们不知道,如果留下东西,他回来跟我没完哪!”来人十分震惊,深受感动,只好把东西拿回去了。

湖常常自豪地感叹:“我这辈子最大的福气,是摊了一个好老伴!”

湖有3个女儿。对待孩子,他坚持一个原则 —— “当他们的人生向导,不当拐棍!”

他的3个女儿都在吉林市。大女儿从卫校毕业后,分配到吉林市一家医院工作。二女儿高考差3分落榜,至今是一个看仓库的保管员。三女儿中专毕业后,没有找到工作,就与丈夫搬到了生活开销低的市郊,靠开一个小药店维持生活。湖在这一带为官多年,与吉林市方方面面的领导都很熟,孩子工作的事,打个电话,绝无问题。但是,他从没找过任何人。

三女儿的丈夫家祖辈都是搞建筑的,两口子商量,想搞点工程建设。有人说:“那还不是一句话的事。你爸爸手指头缝里漏点活,就够你们发财的了。”可是谁也没想到,小两口在每年经手20亿元水利工程资金的父亲那里,硬是没有拿到过一分钱的活。

湖寡情吗?不!

抗洪抢险事迹材料篇5

三十几个昼夜坚守,他站成了一面旗帜,彰显了当代物价人的风采。泥巴裹满裤腿,汗水湿透衣背。熬得红肿的眼,磨出血痕的肩,踩出泥泞的脚。当洪水来袭,他的足迹踏遍圩堤,当险情出现,他的身影突击向前。不是义务,是赤子之心,义无反顾;不是受命,是奋勇当先,无私无畏。他用坚毅、善良和果敢的行动,告诉了我们谁是“最可爱的人”。他就是xx县xx局局长。

一、防大汛、救险情,他是最有战斗力的突击队员

6月末以来,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袭击了xx县,全县抗洪抢险形势异常严峻。从6月20日开始,xx局成立了防汛抢险领导小组,他亲自当任组长;并于同日率领局党总支党员13人,组成县xx局党员志愿服务队,并亲自挂帅,投入了火热的抗洪事业。全面抗洪战役打响以后,党员志愿服务队主动要求编入珠北联圩抗洪抢险队,他于7月19日率志愿服务队奔赴珠北联圩巡查堤坝并对珠北联圩进行加固加防。扛沙袋、堵管涌、抢修渗漏,他总是身先士卒,冲锋在前,在组织人员有序抢险的同时,带领突击队员抬卵石、运沙袋封堵垮塌口,由于垮塌较为严重,水流湍急,沙石有被冲走的危险。为不惜一切代价防止溃堤,全力以赴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年过五十的xx忘记了医生的再三嘱咐,不顾心动过速、血糖高等病痛的煎熬,毅然跳入水中抱起砂石奋战在第一线,一干就是一整天。坚守岗位的承诺,洪水考验着党员干部的觉悟,同样考验着党员的意志和品质。面对着肆虐的洪峰,是惊慌失措、临阵退缩,还是临危不惧、镇定自若,最能识别一名党员干部的综合素质。xx用他三十多天的坚守和身先士卒的实际行动,证明了他是后者。也向上百名护堤干群兑现了他上堤第一天作出的“人在堤在”的承诺。截止7月20日,历经30多个日日夜夜,xx全勤到岗,每天坚持巡查堤坝,行走路程200余公里。。

二、查xx、重监管,他是确保市场稳定的排头兵

抗洪抢险事迹材料篇6

×36年前,一位22岁的青年,在镰刀与斧头组成的党旗下举起右手,立下誓言,从此“共产党员”的称号成为他心中最高的荣誉;庄严一刻的承诺,成为他毕生的践约。

×时代如潮,大浪淘沙。几十年风风雨雨,这位共产党人的底色鲜红如初。

×他走过的每一个地方,百姓有口皆碑。一位农民老汉举着大拇指说:“这颗‘老山参’到底是被‘挖’出来了!”

×他工作过的每一个地方,党员干部无不感言:他代表了一代共产党人的方向!

×关东大地的山水引我们前行,我们走近他,走进这个共产党人的内心世界,我们看到了一座精神的山峰!

×他,就是吉林省水利厅厅长湖。

×群众的每一点难处、苦处,都是他心中的痛;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谋利益,是他心中最炽热的追求

×湖工作以来岗位变动16次。问他,这辈子感觉最幸福的是什么?他深情地说了5个字:“为群众造福!”

ד为群众造福”,这句烫人心窝的话是湖的真实写照。

×永吉县双河镇有一个叫黄狼沟的小村子,地远山高。几十年来,这里的农民最忘不了的人,就是当年镇上的汪书记。

×1978年3月8日,上任不到一个月的镇党委书记湖,打起铺盖卷来到黄狼沟村蹲点。黄狼沟是双河镇

ד以阶级斗争为纲”那个年代全镇最穷的村,村里已经7年没有分红,家家户户都欠债,日子过得很苦。湖踏着刚刚开始融化的积雪,围着全村挨家挨户地转。望着一户又一户破旧的草房,看着一个又一个勒着腰带艰难度日的群众,他的泪水在眼眶里打转转。他对同去的一位同志说:“这个地方再也不能搞以阶级斗争为纲了!一定要发展经济,解决农民的贫困问题。”

×第二天天不亮,湖就拉着生产队长上了山,沟沟岔岔、七梁八坡,跑了10多天,做出了黄狼沟村生产发展规划。没想到,被多年的政治运动搞怕了的农民,咋的也不信“这个新来的汪书记能整出个啥道道”,清早出工,任他和队长怎样挨家挨户地喊,就是不见几个人影。

×湖明白,农民心里有创伤。于是,他向全村人拍着胸脯打下保票:“按这个规划整,到秋要是减产,损失是我的;增了产,全是大伙的。请乡亲们相信,共产党还是要为老百姓造福的!”看着眼前这个扒心扯肝的要让黄狼沟人过上好日子的汪书记,农民信了。

×全村人每天早晨3点起身,跟着湖把多年积满粪便的房前屋后挖地半尺,一担一担挑到地里。春天播种,全村人又学着湖种下的3亩试验田的样,换良种,搞密植。这一年,黄狼沟破天荒大丰收,粮食产量翻了两倍,秋后分红,每人一天的分值达到一元一角。这在当时是了不起的大新闻,一村子人乐得做梦都在笑。当他们听说汪书记蹲点一年要到期时,说啥也舍不得让他走,结果,湖又在那里干了一年。

×当年的生产队长娄文波抹着泪对我们说:“是汪书记带俺们过上了好日子。20多年,大家伙想他啊!给他捎个话,俺全村人祝他健康、长寿!”

×怀念深深的何止一个黄狼沟!

×我们来到湖当年担任过县委书记的舒兰县,涌上门来要“唠唠汪书记”的人扎成了堆。曾在县委办公室工作过的一位老同志,红着眼圈掏出一句让人心热的话:“

×湖是什么人?湖是一个把老百姓捧在心尖上,知冷知热,舍心舍命要让他们过好日子的人!”

×1985年7月,舒兰县发大水,几万顷丰收在望的庄稼地全部被淹。刚接到调令的湖心急如焚,还没有报到,就带着行李卷从吉林市直接奔往了险情最严重的亮甲山水库,与群众一道苦战4天4夜,终于保住了水库大堤。湖赶到市委汇报时,讲到老百姓被洪水冲垮的房屋,讲到被洪水淹没的万顷庄稼地,他的泪水夺眶而出,哽噎难言。

ד一定要让舒兰人民重新过上好日子!”4天后回到县里报到的湖,在县委会议上立下誓言。他跑遍了全县23个乡镇的村村屯屯,晚上12点以前从来没有睡过,整天琢磨着怎样为老百姓办实事。他带领干部群众修建了舒兰第一条柏油公路,改建了化肥厂生产线,增容扩建了水库,兴建了上千栋水稻育苗大棚。仅仅两年,舒兰县气象一新,农业再创20亿公斤丰收大关,工业产值翻了一番。

×湖离开舒兰时,县政协主席受众人之托,找到吉林市委,诚挚坦言:“如果提拔洋湖,我们没意见,要不是这样,就别把他调走,我们大家舍不得他!”

×在一个人的执着追求中,必蕴含着一种深沉的爱。

×湖祖籍山东,老辈逃荒来到吉林省永吉县的农村落了脚。他小时候家里很穷,冬天住校,连7块5角的伙食费都凑不齐,每年寒暑假父亲都要带他上山砍柴,卖点钱作学杂费。勤劳、淳朴、一生劳作的父母要求甚少,对孩子最大的期望就是“走正道”,湖在他们身上深深地感受到中国劳动人民金子般的美德。他说:“我爱我的父母,我爱那些如我父母一样的千千万万的劳动人民。”

×这种刻骨铭心的挚爱,是湖一生与人民群众血肉相连的根。

×他曾多次掏出自己的工资,塞到贫困农民的手中,帮助他们发展生产;他曾在一个因水质不好而使许多人天生弱智的“傻子屯”前后抓了3年,带领村里打井、改水田,使穷了几辈子的农民喝上优质水,吃上白米饭;他还跑前跑后为许多有困难的职工解决下岗家属的就业问题。一位职工患肺癌,湖几次跑到医院,对医生说:“用最好的药,最好的方案,救人第一!”手术那天,手术做了5个小时,他在门外守了5个小时。这位康复的职工逢人就讲:“我能活下来,一要感谢共产党,二要感谢湖!”

×群众的每一点难处,每一点苦处,都是湖心中的痛,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是他生命中最炽热的追求!

×湖曾不止一次地说:“是人民养育了我们,这个本不能忘!我们代表人民的利益,这个法宝不能丢!”

×曾有人开玩笑,说湖的名字里有九点水,命里注定要跟水打交道,他当水利厅长正合适。实在是一个巧合,1998年湖担任吉林水利厅厅长的第一个汛期,嫩江、松花江等流域发生了一场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

×沧海横流,更见出湖视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的赤子情怀。

×在那些惊心动魄的日日夜夜,身为吉林省防汛副总指挥的湖,每天奔波在百余公里的嫩江、松花江大堤上,哪里任务重,就奔向哪里;哪里有险情,就出现在哪里。

×8月24日,是一个许多人难以忘怀的日子。那一天,嫩江第三次洪峰刚刚过去不久,江面水位仍居高不下,恰在这时,邻省大堤决口,40亿立方米的水一下子涌进了吉林省镇赉县境内,使镇赉一段名为“32公里”的堤坝内外同时遭受洪水的冲击,情况十分危急。湖与吉林省委主要领导同志乘坐快艇,火速赶往“32公里”大堤处。

×眼前的情景,令人惊骇:嫩江上空狂风怒吼,大堤外一片,滔滔的江水如一匹猛兽在狂风的助虐下,凶狠地向堤身扑打着,大堤已被削掉二分之一。大堤内亦是一片,一望无际的庄稼地被洪水没过了顶。人站在大堤上,就如同站在惊涛骇浪之中。“32公里”大堤,危在旦夕!

×这时,有人提出,决口已不可避免,现场的人必须紧急撤退。

×空气陡然间凝固了。一片沉默。每一个人心里都清楚,这意味着什么。

×湖两眼直直地盯着滔滔的洪水,血涌上了脑门,心在剧烈地起伏。他无法想象,一旦决堤,堤内堤外的大水连成一片,直冲千里平原,那将是一幅怎样残酷的景象?!

×他深深地吸了一口气,迅速做出判断:如果撤退,大堤一定决口;如果迅速组织力量抢修,大堤还有可能保住。在退与留之间,留是有希望保住大堤的唯一选择。尽管这个选择要担很大的风险,但面对千百万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面对党和人民的重托,哪怕有百分之一的希望,也要做百分之百的努力!哪怕有天大的风险,也要把它挑起来!

×作为在这场抗洪斗争中担当省委“总参谋长”的湖,庄重地向前跨进一步,向省委领导同志提出自己的意见:“不能撤!我认为,大堤还有希望保得住!”

×省委领导同志用坚定的目光看着他。他的话音刚落,省委领导同志立刻发出指示:“马上组织人力、物力,全力保堤!”

ד32公里”大堤终于保住了。吉林’98抗洪斗争取得了一个决定性的重大胜利。历史从此记下:在这场抵御特大洪水的斗争中,吉林全省江河堤防无一处决口,60万群众紧急转移无一人伤亡,四周县城无一进水,吉林人民创造了抗洪抢险史上的奇迹!

×湖感到自己就是这个世界上最幸福的人。他以共产党永远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自己毕生的行动指南,实现了他对人生的最高追求。

×正如他说过一句话:“官位是人民给的,不是个人的。人的一生就是几十年,如果孜孜以求的就是官位又有什么意思呢?一个共产党人的价值,就是看你能不能为人民做点实事!”

×不偷懒,不糊弄,不滑坡;赤胆忠心为党工作,是他生命中最神圣的职责

×有人说湖是一颗种子,走到哪里,就能在哪里生根开花;湖是一团火,干到哪里,就能把哪里工作烧得满堂红。

×有人问他,有啥“绝招”?

×他毫无保留,一口道出:“绝招没有,死理有一条:当共产党的干部,一不能偷懒,二不能糊弄,三不能滑坡。”

ד不偷懒,不糊弄,不滑坡”,这正是湖几十年如一日的座右铭。

×那一次湖离家的情景,家人至今历历在目:1987年12月2日,吉林市漫天大雪,即将前往浑江市任市委书记的湖,与妻儿依依惜别。这已经是他工作后的第15次调动了,而他来吉林市任职与家人团聚还不到8个月。望着拉着他不松手的3个女儿,望着早生白发眼含热泪的妻子,他的眼睛湿润了,低声对妻子说:“

×别难过了,你和孩子再克服几年。还是那句话,咱是党员,一切听组织的。”

×湖这一生对家人有着太多的心痛。他从政42年,工作调动16次,其中与家人两地生活30年。3个女儿出生时,他都因工作忙未能陪在身边。他的父亲晚年病重弥留之际,他正在乡下检查工作,老人是呼唤着“洋湖”

×的名字离开人世的。他的母亲病危,当县委办公室的同志找到他蹲点的大队,用村里的大喇叭喊他时,他正挽着裤腿在稻田里和农民一起插秧。他连夜赶到母亲身边,老人已经走了。他悲痛万分,失声恸哭。

×自古忠孝难以两全。湖把对亲人的爱与痛,收在心底,他以一个共产党人崇高的献身精神,为党的事业竭心尽力。他说:“从入党那天起,我就是党的人,党和人民的需要是我唯一的选择。我从来没有对职务有什么考虑,而是对职责战战兢兢,唯恐做不好工作,辜负了党和人民的期望。”

×湖在工作上的“严、细、实”是出了名的。他有一句话:“不怕被人骂,就怕不是‘人’”。这里的人,在他心目中是共产党人,是党的领导干部。他自己有个“

×帐本”,每天布置的工作,每笔10万元以上的资金安排,都记上流水账,到时候就掐着小本儿去督察,不落实不行,不出活不行,搞花架子更不行。他经常说的一句话是:“

×一切为实,不奢虚华。”

×1998年,水利厅向水利部上报农田水利建设的综合工程量,负责这项工作的同志,看到有的省上报的数字比较高,就相应地提出了一个数字。湖拿到数字一看,凭经验就知道这里面有水分。他立刻把这位同志找了来,让他重新认真、仔细核对。他严肃地说:“一定要实事求是,把水拧干。是多少就报多少,我们不搞攀比。”

×这位同志说:“报多少也没人考察,也没法考察。”

×湖火了,厉声说道:“考不考察,能不能考察是一回事,我讲的是实事求是。不然,我们就是助长了说假话的不正之风。”

×吉林省水利厅最后按实际数字上报了工程量。

×之后,湖在水利厅工作会议上,再次严厉批评了这位同志,他说:“你说错话可以谅解,要是说假话我可不容你!”

×这位同志至今回想这件事,仍十分感慨。他说:“汪厅长是个讲实话办实事、对国家没二心的人,我服他,敬他!”

×讲实话、办实事是湖的一惯作风。2000年,吉林蛟河市建设了几年的龙风水库工程最后结尾需要500万元,国家下拨了800万元。湖专门召开会议,研究这笔多余的资金怎么办。有同志提出,钱已经到手了,可以安排做它用。湖不同意,说:“国家拨款支持我们,我们有责任把钱用好。这是一笔项目建设资金,不能串项使用。我们要对国家讲信誉!”吉林水利厅把300多万余款如数退回给国家。

×在原则问题上,湖的确是一把铁锁,任何人过不了他这道关。

×吉林市水利局局长孙福德以前与湖搭过班子,两人是多年的老同事、老朋友了。1998年,吉林市上报城市防洪工程建设资金计划时,孙福德与其他同志商量,觉得项目定额不能报的太低,以免到时候工程启动不起来,上报计划就多列了400万元设备费、交通费等等。老孙知道湖的脾气,担心给卡住,就去水利厅做工作,寻思着,没准还可以多要点。没料到,湖拉住他,一项一项给他算帐,结果他不但一分钱没有多要到,原来的计划也得重做。湖诚恳地说:“该办的一定给你办,不该办的找我也没用。国家的钱不能乱花,能省点就省点,我最恨花共产党的钱不当钱的人!”

×一个单位的“一把手”,就是一个单位的“一杆旗”。湖以一身正气,用无声的语言,在水利厅领导班子中,喊出了“向我看齐”的口号,带出了一个团结向上、奋发有为、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好队伍,一个连续6年获得省级先进称号的好班子。

×湖有一大爱好:读书。不管工作多忙多累,每天晚上回到家中,必把自己关在9平方米的小书房里读书看报整理资料。书,是他心灵的驿站,是他思想上不断向上攀登的台阶。

×在湖的办公室和家里,我们看到了他最引为自豪的财富——几千册图书、书报剪贴和读书卡片。他读的书涉及马克思主义理论、哲学、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科学技术等许多领域,其中有一本他30年前就读过的《反杜林论》,书中的空白处写满了批注,还有几十本水利专业书籍,里面密密麻麻做满了笔记。他深有感触地说:“

×我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读书学习。而且我这一生换岗十几次,过去的知识用不上了,新的知识又很缺乏,要丰富自己,推动工作,就必须坚持不懈地学习。”

×读书形成了湖的生活习惯。他晚上不串门,不应酬,把这段时间看做是给大脑“充电”的时光。有人笑他闲暇时间一点也不潇洒,他说:“人各有志,我本人崇尚学习。什么都是身外之物,唯独学到的知识是自己的。”

×学习,使湖永葆共产党人的活力。

×在吉林省水利系统,湖是上上下下公认的“没有职称的水利专家”。

×——他担任水利厅副厅长分管水产工作时,提出“因地制宜发展稻田养鱼和名特优水产品”的新思路,吉林省水产品产量提高%。

×——他主持水保工作期间,发明了保水保土与发展坡地经济相结合的竹节式”梯田法,获吉林省科技兴农一等奖。

×——他当厅长后,认真总结治水的经验和教训,提出

ד以防洪抗旱为中心,实现城市防洪、节水灌溉、小型水库加固配套整体推进”的指导思想,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全省41座有防洪任务的城市,达到了50年一遇以上的防洪标准;全省1009座小型水库进行了除险加固;嫩江、松花江干流堤防,达到30年至50年一遇的防洪标准。吉林省水利基础建设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

×在1998年抗洪斗争中,湖以杰出的工作才能,充分展示了新时期党的领导干部的时代风貌。

×他坚持实践第一。8月下旬的一天,洮儿河堤坝突然决口,情况危急,湖立即要去现场查看险情,旁边的同志极力劝阻:“你是防洪副总指挥,责任重大,我们去看看就行了。”湖斩钉截铁地说:“我必须到现场去看,不掌握第一手情况,我心中没数,怎么下决心?”他和一位同志乘上小冲锋艇,顶着7级大风,冲进11公里宽的茫茫水面。头顶不足3米有高压线,水下有民堤、树木、房屋等各种障碍物,小船逆水行舟6个小时、80公里,终于到达决口处,他们查明情况,连夜返回,为控制险情提供了重要依据。

×他坚持科学治水。抗洪斗争一开始,他就把全省最优秀的水利专家集中起来,组建成多支专家队伍,分布在后方、指挥部、嫩江大堤的每一个重要堤段,形成了一个强有力的技术决策支撑系统。

×8月10日,嫩江第二次洪峰刚刚通过不久,第三次更大的洪峰即将来临,形势十分危急。吉林省委要求水利厅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提出第三次洪峰的量级和抢险措施。其中最为关键的是要知道:嫩江第三次洪峰的流量到底有多大?当时,嫩江上游所有的水文站都被冲毁了,对这次洪峰的流量,只能经过测算分析提出数据。这个数字估计高了,劳民伤财,估计低了,可能遭受灭顶之灾。

×那一天,湖马不停蹄地奔波于百里长堤,他一边实地观测水情、工情,一边会同各方专家,反复测算、分析、论证。

×8月11日晚8时,吉林省委召开常委紧急扩大会议,研究如何抵御即将到来的嫩江第三次洪峰。会议首先听取水利厅报告预测结果,会场鸦雀无声。这个预测,关系到全局的胜败啊!湖一字一句报出他和专家们得出的预测数据:17500立方米秒。会场上,没有异议。省委当即根据这一数字,果断决策:48小时内,准备330万条麻袋,把210公里的防洪大堤加高米,加宽2米,建成一道麻袋子堤。

×48小时后,洪峰到来,在上游跑滩的情况下,实测流量为16100立方米秒,洪水水位比原来的大堤平均高4厘米。滚滚洪流,被紧紧地顶在麻袋子堤外,呼啸而下。

×这是’98抗洪史上惊人的一幕:当时20年一遇洪水设防的嫩江堤防,竟然抵御住了380年一遇的特大洪峰。如果不是依据那一个数字及时抢建了子堤,洪水将会大面积漫堤而过,后果不堪设想。

×嫩江第三次洪峰的安全通过,是1998年吉林抗洪斗争史上永远值得骄傲的一章!

×走进湖的办公室,他正在电脑前查看云图。他的办公桌上,有一摞厚厚的吉林省水利建设十五计划和2010规划。今年58岁的湖,给自己离任前定下了制定出21世纪吉林省治水方略等三件事。他希望这些工作能给继任者打个好底。

×我们问他,你一生最放不下的是什么?

×他沉思片刻说道:“时间苦短,我最放不下的就是如何把自己有限的生命,为党做更多的工作。到老,跟自己说一句:你这个党没有白入!你这个干部没有白当!”

×他没有收过礼,没有谋过私利;清正廉洁是他生命中最圣洁的精神高地

×走进湖的家,是在一个周六的下午。初秋的夕阳透过陈旧的窗户洒落在这套老式的三室一厅房间里,让人有一种看老照片的感觉:两张木板床、一套旧沙发、两个书柜,还有一张三合板的折叠饭桌,最抢眼的是客厅里一台25英寸的电视机,湖的老伴温淑琴在一旁告诉我们,那是大女儿给买的。

×曾听说1994年,湖从吉林市往长春搬家,去的是一台半截子车,司机直嘀咕,这得拉多少趟?结果半截子车还没装满,拉回的全部家当是一个书柜、两个木箱、两口水缸。

×还听说,1999年最后一次分房时,省里按标准在省政府对面给湖分了一套新房,几万元就能买下,资产值几十万元。可是他却没有要。

×提起这些事,善良朴实的老温给我们透了“家底”:

ד早年,两家老人都在,家里人口多负担重,日子过得挺紧。这几年手头宽松了不少,可要买那套房子得花4万元,家里存折上的钱连国库券都算上也不够。借钱买吧,那得还到几时啊?”

×回来的路上,我们问当地一位司机,在长春市一个拿不出4万块钱买房的人家,算什么生活水平?司机想都没想,甩出一句话:“困难户。”

×湖的确清贫。

×清贫,不是共产党所追求的目标,但是,对于一个手中握有权力的共产党人来说,这份清贫,却让人们更透彻地看到了他的心底。

×我们手上有一份湖的履历表:24岁就已经是公社党委书记,29岁开始任县级领导,他先后担任过永吉县委副书记,磐石、舒兰县委书记,吉林市委常委、秘书长,浑江市委副书记,省水利厅副厅长、厅长。

×按照时下一些人的眼光,他有着很多“发财”的条件与机会,但是,他对此“视而不见”,始终坚守一个共产党人的“道”,把手中的权力看做是为人民谋利益的工具,而不是用来为个人谋取私利的商品。他说:“当官捞好处,那不是共产党的章法,是共产党的干部,就得按党的规矩来!”

×1998年大水过后,国家加大了对水利建设的投入,3年中,吉林省水利建设投资达到60多亿元。这时身为水利厅厅长的湖称得上是手中又有权又有钱。在一些人看来,他坐在那儿用不着说什么,只要心思“活分”一点,每年百八十万的“好处”唾手可得。

×湖是从基层干过来的,他十分了解社会,知道自己的位子有多大的“含金量”。然而,在他的天平上,就是一座金山,也撼不动一个真正共产党人的灵魂。

×他在水利厅进行了一项被誉为“阳光行动”的改革:凡水利工程建设项目,全部实行招投标制。他与厅班子成员“约法三章”:不取非分之钱,不上人情工程,不搞暗箱操作。他本人带头践约,从未指定过一项承包商,从未写过一次条子,也从未暗示过任何人。

×1999年2月,湖过去的一个老上级来水利厅要工程,他寻思着凭着过去的老感情,冲着老面子,怎么也不至于白跑一趟。没料想湖温和而又毫不含糊地对他说:“你想要工程就去投标,中上标,活儿自然是你的,中不上标,我也不能给你。这是规矩。”他掏钱请老上级吃了一顿午饭,把他送走了。

ד一把手”的榜样力量是无穷的,水利厅系统的干部个个向湖看齐。1999年,国家和省有关部门对吉林省水利建设资金使用管理情况进行多次检查,没有发现任何重大违规问题;工程质量合格率达到100%,优品率达到815%。

×俗话说,“官儿不打送礼的”,几十年来,湖的一条“死”原则恰恰就是:不收礼。

×那年他在黄狼沟村蹲完点,农民一直念着他的好,有一年他们听说汪书记父亲病重,便派人给他家送去了一篮子鸡蛋,一袋子大米。他收下了乡亲们的厚意,随后把按价折成的钱和粮票托人如数送回。

×他到水利厅后,有一次生病在家打吊针,有人得到消息到他家去探望,临走悄悄放下一包蘑菇和五条香烟。三女婿发现后,忙给岳父说,湖急得边拔针头边要往外追,手背都瘀血了。女婿赶紧把他按到床上,拎起东西一直追出老远,还给了来人。

×1997年他当厅长后,专门给厅里的司机开了一个会,立下一条“规矩”:不准为领导代收礼品。他每次带车下基层回来前,都要先检查一遍车厢,有东西送回,没东西才走。有一次他到基层去,回来时走出老远才发现车里有一包补品,他立即让司机调转车头,把东西放回住处的房间,然后给县水利局的同志打电话,让把东西拿回。

×为了杜绝送礼风,每年春节前,湖都在厅里再三强调,不要到领导家拜年,有时间去看看困难职工和离退休老干部。有一个春节,一位处长拎着东西去他家,他硬是没让进门。那位处长事后对家人说:“我脸上没面,心里服啊!”

×有人曾说湖:你一次礼不收,有点太不近人情。

×湖说:“堤溃蚁穴,这个口子开不得。有第一次,就会有第二次、第三次……就会越收越多,时间长了,就陷进去了。一些领导干部最后掉到钱堆里不能自拔,不都是从第一次开始的吗?意志力不强,投降了。所以在这个问题上一定要一刀切死。有情不在礼,我欣赏君子之交淡如水。”

×湖为官做人的标准很高,但是在个人生活上,他的标杆却拉得很低。清廉,在很多人眼里是个标准,在湖那里则是一种习惯。他视奢侈为祸,以俭朴为宝,一向艰苦朴素,克己奉公。

×他在与家人两地生活期间,从不住招待所和宾馆,一直住在办公室,吃职工食堂。到水利厅工作头4年,家没搬来,他仍然住在办公室。他的床下,常年备有一箱方便面、一只小电铁锅,碰上工作忙或夜里加班,就煮点面对付了事。

×他工作出行有公车,但他从不用公车办私事。他与家人两地生活30多年,每逢公休节假日回家,都是自己掏钱买票坐车。他到水利厅后,有一次他在永吉老家的姐夫病重,他回去看望。他先是从长春乘火车到吉林市,在市里没有惊动任何人,又乘公共汽车到镇上,镇领导看到老县委书记来了,非要安排车送他,他坚决不同意,借了一辆自行车骑30多里路回到了姐姐家。姐姐家的人说:“

×你做了那么大官,连个车都整不来,还挤汽车,多不相称!

×”他说:“什么叫相称不相称,我是老汪家官最大的,但这是我自己得到的吗?这是组织和人民给的,我只能用它来为人民办事。”

×有人曾劝湖,别太认真了,你一个人又改变不了什么。

×湖说:“我们入党时不都是有所追求的吗?承诺了的东西,总得实践,总得从自身做起。在我的职权范围内,对的,我就坚决支持;不对的,我就坚决管住;让别人做到的,我首先做到。”他就是这样的人。

×湖的家人对他的操守有着更深刻地感受。

×老伴温淑琴告诉我们,湖与她也有“约法三章”:不参政,不收礼,不特殊。老温退休前是吉林省水利水电设计院卫生所的一个普通护士,多年来与丈夫默契相守,从无违章。

×有一次,某县水利局的同志带着礼物来看望湖,当时只有温淑琴一个人在家,她让来人把东西拿回,来人不肯,她估计了一下那东西大约值600元钱,便找出钱让他们拿着,他们当然更不干,争来争去,厚道的温淑琴急哭了,说:“洋湖的脾气也许你们不知道,如果留下东西,他回来跟我没完哪!”来人十分震惊,深受感动,只好把东西拿回去了。

×湖常常自豪地感叹:“我这辈子最大的福气,是摊了一个好老伴!”

×湖有3个女儿。对待孩子,他坚持一个原则——“当他们的人生向导,不当拐棍!”

×他的3个女儿都在吉林市。大女儿从卫校毕业后,分配到吉林市一家医院工作。二女儿高考差3分落榜,至今是一个看仓库的保管员。三女儿中专毕业后,没有找到工作,就与丈夫搬到了生活开销低的市郊,靠开一个小药店维持生活。湖在这一带为官多年,与吉林市方方面面的领导都很熟,孩子工作的事,打个电话,绝无问题。但是,他从没找过任何人。

×三女儿的丈夫家祖辈都是搞建筑的,两口子商量,想搞点工程建设。有人说:“那还不是一句话的事。你爸爸手指头缝里漏点活,就够你们发财的了。”可是谁也没想到,小两口在每年经手20亿元水利工程资金的父亲那里,硬是没有拿到过一分钱的活。

×湖寡情吗?不!

×我们无法忘记那一天采访,湖轻声而深情地说:“这么多年,我最对不起的就是我的家人。”

×我们无法忘记小女儿汪强讲的一件事:她们姐几个了解父亲,从不为私事打搅他。1996年冬的一天,湖从长春到吉林市开会,会议结束那天,他想趁早饭前到几个女儿家看看。但他不知道,这几年,女儿们生活都发生了变化,老大、老二换了房子,老三已经搬到了乡下。他在吉林市转了一个多小时,一个女儿家也没找到。回到长春,这位生性刚强的人流下了泪水,对老伴说:“老三的孩子长得挺大了吧,咋不让她抱回来看看。”老伴向女儿转告这话时,泣不成声。

×在湖的内心世界里,永远有着他对亲人最柔情的一角天空。但是,他从不让这片感情掺杂权力与地位的色彩;他从不让这片感情误导自己做出违背党和人民利益的事情。他痛恨封建社会那种“封妻荫子”、“一人当官,鸡犬升天”的腐败,他崇尚“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情操与追求。

×湖的心如长白山的红松,志洁意高;湖的情感如长白山的流水,清朗隽永……

×是什么力量支撑了共产党人湖的人生?

×湖深情地说:“从我在党旗下举手宣誓的那一天,我就告诉自己,你是党的人了,你要为党的崇高理想奋斗到底。这是支撑了我全部人生的理想信念!”

抗洪抢险事迹材料篇7

在“7.8”特大暴雨洪灾中,*局长作为县水利局的主要责任人,他始终坚守工作岗位,坚持战斗在抗洪抢险第一线。用自己的模范行为诠释了一名党员领导干部、一名水利局长对党、对人民、对工作极端负责的精神和风貌。

7月8日凌晨,**县普降暴雨。百年不遇的大暴雨致使县城西门告急,**、**等10余个乡镇告急。面对暴雨带来的洪水灾害,**同志于凌晨5点多钟赶到县防洪办,亲自组织指挥防洪抢险。他一方面要求防洪办一班人坚持值班,坚守岗位,恪尽职守,沉着应战;另一方面,坚持靠前指挥,自己亲自下到**镇、**乡等受灾严重的乡镇检查灾情,身先士卒,带领群众勇战洪魔。

上午8时许,**镇被淹,水深近1米,人民群众的生产财产安全受到了严重威胁。险情就是命令,*局长二话不说,带头跳入齐腰深的水中,带领水利电力管理站的干部职工帮助群众进行转移。看到领导不顾个人安危冲在前,管理站的全体职工也纷纷*跳进了水中。暴雨还在不停地下,水位还在不停地涨,大家却全然不顾,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尽快救出被困的群众。站长**看到*局长背着一名70余岁的老婆婆在水中蹒跚行走,想到*局长的身体本身就不好,他赶忙冲上前,从*局长背上接过了老人。经过1个多小时的紧张战斗,全站职工共从洪水中救出被困群众37人。

上午10时许,在检查后受灾乡镇的情况后,*局长不顾疲劳,随即赶回局里,命令局机关各个股室的所有工作人员立即投入防洪抢险战斗。分股室、分区域、分任务协助防洪办统计各乡镇受灾情况,再由防洪办工作人员汇总,以便及时向县委、县政府报告受灾情况。自己又马不停蹄地赶到县委、县政府,把检查受灾乡镇的情况向县上领导*作了汇报。随后,又回到水利局,组织领导班子和技术人员一起对雨情、水情,各个水库大堤的险情和防守情况进行科学分析和论证,启动防洪预案,解决抗洪抢险中的技术问题,依照《防洪法》开展抗洪抢险工作。

下午6时许,他指示出动两辆防洪宣传车,在车上架起高音喇叭,沿县城周边进行防洪疏散转移宣传,保证低洼地带的群众重视防洪,及

时转移。

 

晚上8时许,正当他与防洪办工作人员一起坚守岗位时,突然接到**乡镇电话,**水库、**水库水位陡涨,洪水漫溢,有跨堤危险。在接到电话后,*局长庚即调动车辆,组织技术人员装运防洪物资,立即赶往现场进行抢险。经过4个多小时的战斗,终将溢洪道疏通,排除了险情。随后,他又马上赶回局里,与防洪办工作人员一道,坚持24小时通宵值班,坚守在防洪工作岗位上,第二天照常工作。

抗洪抢险事迹材料篇8

灾后重建干得最辛苦的是维护人员 事迹材料网

抢险预案第一步进展顺利,中断的模块点都在中断后24小时内全部抢通。阳明山无线农话基站因山体多处滑坡,在7月20日恢复。第二步迅速组织线路维护人员,组建了4支抢修队伍,确保全县通信畅通,党政电话、抗洪抢险指挥电话、镇乡通信、大用户、普通用户分级优先抢通,力争将通信受阻时间缩短在最短时限内。分别在五里牌、茶林、五星岭抢修,抢修人员克服道路毁坏严重、气温高、抢修任务重等困难,日夜奋战,连续工作,对受损的线路进行恢复,受损线路更改路由,消除洪灾等自然灾害安全隐患,确实无法更改的,增加防护拉线等措施,提高杆路抗灾能力,避免二次灾害的发生。本文转载自事迹材料网

何红安副经理带领各抢修工程队奔忙在通信抢修的第一线,足迹踏遍了大半个双牌乡镇,哪里有通信修复工程,哪里就能看到我们何副经理身先士卒的身影。

签约员工吴永军,作为七尺男儿,血性方刚的汉子,撇下3岁的女儿和上班的妻子,一心扑在茶林抢修现场,茶林受灾最重,抢修工程量最大,他忍受高温天气和蚊虫的煎熬,忙着电缆接头、用户线路的查修,一呆就是半个月,一直到抢修工程完工、用户全部恢复通信才回家。 事迹材料网

黄红日从抢险到抢修一直在现场,杆路测量、组织抢修材料和抢修工程队,进行得井井有条,就是在家门口抢修也顾不上回家一趟,他的舍小家顾大家的精神为灾区群众钦赞。

细微之处见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