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红歌会活动总结8篇

时间:2022-07-01 00:35:13

红歌会活动总结

红歌会活动总结篇1

一、活动主题

弘扬时代旋律,传承红色经典。

二、组织领导

成立红色经典传唱工作领导小组,由任组长、任副组长,各科室负责人为成员。各科室要团结协作,建立起责任明确、领导有力、运转有序、措施得力的工作体系。党员领导干部要率先垂范,积极参与到群众歌咏队伍中去,带头高唱红色经典歌曲。

三、活动内容

(1)广范传唱红色经典。《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东方红》、《保卫黄河》、《我是一个兵》、《咱们工人有力量》、《党啊!亲爱的妈妈》、《在希望的田野上》、《年轻的朋友来相会》。在家庭、单位中,大力开展“红歌大家唱”、“祖孙三代唱红歌”、“卡拉OK红歌演唱赛”等群众等喜闻乐见、社会公众积极参与的形式,传唱红色经典歌曲,唱响红歌主旋律,共同营造、人人爱红歌、人人唱红歌的良好氛围。

(2)感受红色经典歌曲魅力。通过举办红色经典歌曲传唱会、红色影视剧放映,组织党员干部了解红色歌曲的创作背景、感人故事,让人们真切感受红歌无穷的艺术魅力,促进他们对红色经典歌曲的热爱和理解,增强对党、社会主义祖国和人民的热爱之情,珍惜目前美好的生活环境。

(3)丰富传唱形式。充分利用“元旦”、“三八”、“五一”、“五四”、“六一”、“七一”、“八一”、“九九”、“十一”等重要纪念日,组织红色经典传唱活动,歌唱祖国、歌唱人民。局机关开展不同主题,不同形式的红色经典歌曲传唱比赛活动。

四、活动要求

(1)高度重视,精心组织。以高度的政治感和使命感,精心谋划,周密部署,扎实推进红色经典传唱活动;把开展红色经典歌曲传唱活动纳入工作计划,采取相应措施,创造必要条件,解放歌单、场所、时间、服装、音响等具体问题,推进红歌传唱活动健康有序开展。

红歌会活动总结篇2

重地域人文特色,扬社会主流文化

文化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灵魂与根基,红色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中国红歌会》的举办,充分结合了江西这块老革命根据地特有的地域文化,大力弘扬社会主义的主流文化。

2007年是中国建军80周年,江西省规划在2008~2010年将江西“红色摇篮”打造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旅游品牌。在这种大的背景下,《中国红歌会》将江西特有的红色文化的内涵与底蕴根植在选秀节目中,注重并发扬江西地域特色,又弘扬中国革命精神,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中国红歌会》的举办,注重担负起红色文化传递的社会教育功能,通过唱响红歌电视选秀,达到了推广革命精神、弘扬主旋律与电视节目盈利的有效结合,也因此进行大众议题的设置,引导大众关注、了解和传播红色文化,收到了理想的传播效果。

插空定位辟蹊径,选题策划重影响

传播效果受诸多因素制约,当媒体同类传播活动趋近饱和的时候,自然会出现一定范围的反弹或者重新的定位思量。2005年以来,国内选秀节目风行荧屏趋于饱和状态,大多数电视台及策划单位本以为可以在电视选秀市场中分一杯羹,殊不知由于节目大多采用简单的复制、模仿,有限的受众被无限制扩张的选秀节目分割与争夺,缺乏精准的受众定位,导致节目质量低下甚至流于低俗,招致负面批评不断。《中国红歌会》在这场选秀节目的争夺战中,没有盲目地模仿大多数选秀节目粗糙的制作理念,而是独辟蹊径,成功地进行了“插空”定位,选择将革命精神作为节目的精神核心,避免了节目同质化,注重打造影响力,坚持“把红色做成特色,以主流引领多元”,取得了节目的成功。《中国红歌会》定位在红色经典革命歌曲及其背后的红色情怀,穿越时空,红歌总能催人奋进、激人向上。《中国红歌会》既包容了当代红歌,又涵盖了流传已久的红色革命歌曲,综合了时尚元素和怀旧元素。凭着自身的红色定位、和谐精神和平民特色,《中国红歌会》迅速吸引了老中青三代观众,吸引了不同年龄层次的大众,造就了《中国红歌会》的品牌地位。红歌秀的不是外貌,而是红歌的精神以及宏观所代表的红色文化。最终,《中国红歌会》与中央电视台报送的《赢在中国》案例同获电视广播“媒体企划”金奖,由此可见其巨大的成功,并给观众耳目一新的感觉。

在选题策划上,《中国红歌会》注重影响力的塑造。2006年,江西卫视就已经开始举办红歌会选秀活动,凭借着国庆七天长假的直播井冈山“红歌总动员”创下全国省级卫视收视率第三的佳绩,2007年国庆长假的红歌总决赛更是与传奇故事、黄金剧三驾马车共同创造了全国所有省级卫视收视率第二的成绩,实现了卫视品牌立台的战略目标。

大众参与不设槛,真情盛宴感动人

不同于其他选秀,红歌会对于参赛选手没有更多年龄、性别和职业等限制。《中国红歌会》把当红歌星、普通大众和红歌进行巧妙地结合,在参赛者中,既有声乐专业的学生或老师,也有业余水平的普通大众,年龄层次从3岁到古稀老人都有亮相。既有属于普通大众的“红歌大家唱”环节,又有当红歌星与普通大众共同演绎的主题晚会,在活动的设计上充分考虑大众广泛参与的积极性。

《中国红歌会》的口号是“唱响红歌,收复感动”以及“要唱就唱最红的歌”,在选秀过程中,节目设置了很多催人泪下的感动环节,赢得了收获感动的目标。

10月7日晚,2007年《中国红歌会》落幕,这场决赛展示给观众的是感天动地的亲情。《英雄儿女》中王成的扮演者刘世龙老人的到来,红色英雄激情澎湃的演讲,经典台词“为了胜利,向我开炮”的再一次响起,令全场为之震撼。

红歌总决赛最后的环节中,亲情弥漫了红色舞台,情感升华到了最高点。从来没有出过家门、不会说汉语的曲措妈妈来到现场与女儿泽仁曲措相拥而泣,用亲情和实力演绎的《烛光里的妈妈》催人泪下。

在评选机制上,坚持客观公正原则,多级评委制度让更多的阶层参与评选,让各种意见得到充分的表达与尊重。权威专家评委由中国著名的三位红歌前辈担纲、全面的大众评审团、短信投票支持评选、军训教官评选、选手之间的评选,确保了评选的公正客观性与全面性。《中国红歌会》的成功,源自红歌主题的差异化定位,源自红歌会时尚与高雅的交融,也源自活动举办的全民性与公正性。

受众参与传播活动,首先必须是受众持有某种“需要”。红歌会的举办,和众多活动一样,迎合了广大受众的心理需求,从而最大限度地争取了受众,增强了节目吸引力,真正发挥了主流文化与选秀节目相结合的作用。观《中国红歌会》的成功因素,对于国内当前电视选秀节目还是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的。

红歌会活动总结篇3

突出主题“形成”主流舆论

“2008中国红歌会”以“团结就是力量”作为贯穿整个活动的主线,以选手演唱各个时期的经典红歌为主要形式,以“凝聚力量,唱响红歌”为主题口号,通过唱响红色歌曲,弘扬先进文化,激励全国人民在抗震救灾、重建家园中团结大爱的力量,在奥运的胜利与喜悦中团结拼搏的力量,在总结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团结前进的力量。

为此,“2008中国红歌会”主创团队在“红歌总动员”阶段,沿用传统红色区域的概念,依据2008年大事发生区域来设置唱区,如云贵川唱区选择在成都进行,突出救灾重建,强调坚强的力量;闽粤赣唱区选择在深圳进行,突出改革开放,强调创造的力量;晋冀鲁豫唱区选择在济南进行,突出红色记忆,强调历史的力量;东北唱区选择在沈阳进行,突出激情奥运,强调奋进的力量。在“红歌英雄汇”阶段的五场晋级赛也分别以“前进的号角”“奋斗的历程”“岁月的洗礼”“春天的故事”“和谐的颂歌”为主题,既引入真人秀环节,强化“力量”的概念,又引入团队对抗环节,强化“团结”的概念。这样就为“2008中国红歌会”树立了一杆鲜红的大旗,为整个活动的开展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成为国家广电总局批准的唯一可以在晚间黄金时段现场直播的大型活动。

唱响经典“引导"主流舆论

不同的时期、不同的时代总会孕育不同内涵的精神,这些精神凝聚着人类进步的智慧,奋发着时代前进的力量,引领着社会发展的方向,构成以积极向上为主基调的红色元素,形成以高亢激越为主旋律的红色歌曲,成为社会最珍贵的财富和人们最难忘的记忆。

“中国红歌会”坚守“红色”定位和“红色”内容,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用最响亮的红歌为中国喝彩,用最和谐的声音为中国祝福,满足了广大观众向善、向美的精神需求,始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为了便于群众参与和选手选歌,“2008中国红歌会”主创团队以《烽火燎原》《党的颂歌》《祝福祖国》《神州风情》《军歌嘹亮》《花蕾吐艳》《抗震金曲》《激情奥运》《外国红歌》为题,把不同时期的经典红歌进行划分,列举了近二百首歌曲。在前两届演唱曲目的基础上,这届增加和拓展至改革开放以来的励志歌曲。这些歌曲以远大的理想为依托,把个人的生命追求融入伟大的事业之中,立意高远,境界开阔,从内容上看,反映了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创造的英雄业绩、缔结的战斗友谊、产生的鱼水情深和难忘的动人场景。从曲调上看,都是铿锵有力、情绪高昂,能够催人奋进、动人心魄。从风格上看,都是单纯而明快、晴朗而飒爽的,具有很高的艺术审美价值。

“2008中国红歌会”主创团队对这些经典红歌进行了恰当的“包装”,并以电视的艺术手法充分展现。无论是舞台的布景、乐队的伴奏、歌曲的伴舞和歌手的衣着打扮,还是电视节目制作的方式,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细节都融入了流行的元素,体现了时代的气息,使红歌不只是“老歌”,不再是“老土”,而是一种新的时尚,一道新的风景。

大众参与“壮大”主流舆论

舆论的主体是公众。“中国红歌会”不设门槛,不论职业,只要热爱红歌,就可以登台放声歌唱。大众的广泛参与,扩大了“2008中国红歌会”的舆论场域,“壮大”了主流舆论。

“2008中国红歌会”深深吸引了曾对选秀节目不屑一顾的中老年群体,他们唱着“唱歌要唱最红的歌”,争先恐后,蜂拥而来,成为舆论的“热点”。

“2008中国红歌会”越来越受到80后、90后青年的喜爱,选手呈现水平高、学历高、素质高的发展态势。在晋冀鲁豫唱区,出现了十多位硕士学历的选手;在闽粤赣唱区,有十多名星海音乐学院的学子同台竞唱;在云贵川唱区,有数名博士参赛;在东北唱区,有多位留学东欧的音乐博士亮相,他们是“红歌”使者,既把中国的红歌带到国外去,又把国外的红歌介绍给国人,成为舆论的“焦点”。

“2008中国红歌会”吸引了各地才艺高手的热情参与。他们中有原生态的唱法和流行唱法,又有美声唱法和戏剧表演,风格多样。不少歌手不仅外貌出众演唱水平高,而且还能作词作曲自弹自唱,成为舆论的“看点”。

“2008中国红歌会”还吸引了不同年龄不同民族群众的激情参与。摩梭族、藏族、蒙古族、羌族、回族、朝鲜族、苗族、壮族、彝族等民族歌手陆续登台,小到18岁、大到80多岁的选手“群芳争艳”,五彩缤纷,成为舆论的“亮点”。

这些参与的群众演唱着红歌经典,诠释着红色时尚,展现出的积极、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在全国掀起了学唱红歌演唱红歌的活动热潮,掀起了议论红歌传播红歌的舆论高潮。

讲述故事“深化”主流舆论

“2008中国红歌会”导入了大量的故事化元素,主创团队深入各地的红色资源,深入歌手的内心世界,挖掘红色故事,挖掘红色情怀。

在济南唱区,导演组深入沂蒙山区、微山湖畔,寻访当年铁道游击队的足迹;在深圳唱区,导演组深入罗湖口岸、蛇口工业区,感受当年改革开放的脉搏;在成都唱区,导演组深入都江堰震区、临时安置之家,寻访当时抗震救灾的英雄;在沈阳唱区,导演组深入锦州城下、鸭绿江边,感受当年战火纷飞的豪迈……

在云贵川(成都)唱区的晋级现场,迎来了全国公安系统一级英雄模范蒋敏。在抗震救灾中,这位女英雄用自己的无私奉献演绎了红色精神,用自己的坚强行为谱写了汶川地震时期的特殊“红歌”,她既是来听红歌,也是为她参赛的战友助阵,更是为中国红歌会喝彩。当主持人把蒋敏请上红歌会的舞台时,现场观众报以经久不息的掌声。

进入“红歌英雄汇”阶段,每场晋级赛都“设置了一个歌手成长的红色环节、讲述了一段英雄模范的红色故事”,先后把红歌手寻访革命圣地、重走红军小路、体验农田劳动、挑战户外生存、参加爱心募捐的过程,通过记录的方式以故事化的手法,加以呈现和讲述。用红歌手动人的歌声和真实的言行传达红歌的内涵,用英雄人物感人的事迹和朴实的言语传播红歌的本义,从而进一步增加了主流舆论的“厚度”和“深度”。

精彩点评“推动”主流舆论

由德高望重的艺术家出任评委,是“中国红歌会”的又一大特色。三年来,傅庚辰、阎肃、吴雁泽、郭兰英、郭颂、李双江、李谷一、刘秉义、滕矢初、耿莲凤、赵季平、王佑贵、万山红、牟玄甫等艺术家踊跃出任评委,他们中有红歌的创作者,有红歌的原唱者, 对红歌有着深刻的理解。在“中国红歌会”上,他们既是活动参与者,又是舆论领袖,为主流舆论推波助澜。

“2008中国红歌会”济南唱区评委、《我为祖国献石油》的原唱、著名歌唱家刘秉义在接受当地媒体的采访时,力挺“中国红歌会”。在许多场合不愿当评委的著名歌唱家李谷一,却有一腔红歌的情怀。她盛赞中国红歌会,对深圳的各大媒体记者说:“中国红歌会突出对革命精神的弘扬,催人奋进,这个接力棒应该永远地传承下去。”

由风趣幽默的阎肃、儒雅和善的滕矢初和直言不讳的牟玄甫组成的“中国红歌会”评委阵容,被观众誉为“三驾马车”,他们或妙语连珠,或即兴做诗,或高歌示范,无不展示出大家风范。阎肃对“中国红歌会”情有独钟。他说,红色歌曲有一种力量,对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一种激励。滕矢初也感慨地说:“唱红歌对年轻人是一种教育,对老年人是一种回忆,且对全民来说是一种情操的升华。”这些艺术家的鼎力支持和大力倡导,使各种舆论得以梳理,得以趋于一致,并汇聚成主流舆论。

加强宣传“提升”主流舆论

“2008中国红歌会”主创团队抓住各种机会,采取不同形式,对红歌会进行全方位高密度的宣传,形成舆论合力,“提升”主流舆论。

与活动合作方联动造势。在“2008中国红歌会・红歌总动员”的四个唱区,主创团队与活动合作方深入社区、工厂和大中专院校,与学生交流,与歌手沟通,与观众接触,还组织当地媒体对唱区歌手和评委进行采访,对活动的动态和花絮进行报道。如成都唱区的导演邀请当地的合唱团,走进都江堰市“勤俭人家”震灾安置点,为灾区群众演唱《长征组歌》,走进震后新建的小学,为灾区孩子演唱红色歌谣,都吸引了媒体的关注;沈阳唱区的导演走进沈阳工业大学、沈阳大学、沈阳农业大学等高校,进行红歌的宣传和歌手的选拔,也受到媒体的“热议”。

与主流媒体互动造势。“2008中国红歌会”在新浪网、搜狐网、新华网、今视网等大型网站开辟了专题,采取消息、通讯、特写、综述、评论、侧记、图片、视频等多种方式,使网络宣传更具可读性、可听性、可视性,更富感染力。《江西日报》、江西人民广播电台、江西电视台等省内主流媒体进行了连续的重点宣传和系列的跟踪报道,多次头版头条、整版刊发。新华网江西频道、江西农村广播、今视网同步直播了“2008中国红歌会”的每一场晋级赛。与此同时,《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等国内三十多家主流媒体,也多次给予典型宣传和特别报道,使“2008中国红歌会”成为主流舆论高度关注的文化现象和文化景观。

“2008中国红歌会”共有数万群众报名参与,收看的观众过亿。在电视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今,“2008中国红歌会”能够傲视群雄,独秀荧屏,除了其组织活动的周密和制作节目的精良之外,与其重视主流舆论的营造、善抓主流舆论的导向和强化主流舆论的意识密不可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国红歌会”是其他大型电视活动所难以企及的,而且是前途无量的。

红歌会活动总结篇4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在建党90周年之际,组织党员同志们认真回顾这么多年来大家共同走过的艰辛、汗水、喜悦和成绩显得意义非凡。交流畅谈学习的事、工作的事,生活的事,这不仅仅是经验的交流,更是对自我的升华;自去年四月总书记总书记号召全党广泛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以来,我村积极行动,认真落实,各行各业都涌现出优秀的同志,尤其党员干部的带头作用充分展现了我村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应当给予肯定和表扬。

创建学习型党组织是上级党委对各基层党组织的要求,也是基层党组织自我提升的一种必须的途径。组织大家观看《中国共产党党史》,再一次从历史影像中回顾那段峥嵘岁月。

红歌反映了一个历史时期的主流,是革命实践的真实写照,它能唤起人们的红色记忆,而在建党90周年之际,组织广大党员干部听红歌,唱红歌,是对我们伟大党的一种歌颂和献礼。从红歌中唱出我党的光辉和伟大,从红歌中唱出广大党员干部的忠诚和热情,从红歌中唱出新农村建设的美好生活。

活动的几点体会:

一、党日活动与村实际工作相结合。

党总支书记代表村两委向全体党员汇报20__年度上半年工作,并规划下半年工作,同时还向广大的党员征询对我村两委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充分调动起广大党员干部的参与感,积极参与到村级的各项建设中来,为村级发展建言献策;对本村的热点难点问题,充分发扬民主集中广泛收集意见建议;及时发现问题,并提出合理的解决的途径。为创新社会管理维护村庄和谐提供重要组织保证。

红歌会活动总结篇5

一、目的意义

在职工群众中深入开展唱红色歌曲、读红色书籍、传红色短信“三红”活动,是贯彻落实县委有关精神,提升社会公德的重要体现,开展“三红”活动,能够丰富职工精神文化生活,有效提升职工的思想政治素质,有助于塑造职工良好形象,进一步用红色经典的力量凝聚精神,更好地组织、引导和服务全县职工投身打造“实力、活力、魅力新张北”的伟大实践中,增强建设经济社会发展强县的精神动力。

二、活动内容

着眼于引导广大职工群众走近历史、了解时代、热爱家乡,坚持“传播主流价值、丰富群众文化、培育城市精神、提升职工素养”的基本原则,把唱红色歌曲、读红色书籍、传红色短信活动“三位一体”结合起来,面向全县职工,兼顾参与性、普及性、长期化和生活化,努力拓宽活动的参与面,增强活动的思想性、群众性和持续性。

1、唱红色歌曲活动:

全县各企事业单位职工要广泛参与唱红色歌曲活动,各基层、系统工会要先进行红歌预赛活动,由各系统工会和部分企业工会推荐,总工会验收把关选出优秀节目,参加县文化艺术节红歌汇演(汇演时间:7月18日—20日)。内容以歌颂祖国、赞美奉献、弘扬正气、激发热情、展示成就为主,形式以大合唱、表演唱、联唱、独唱等为主。

2、读红色书籍活动:

以“创建学习型班组,争做知识型职工”活动为载体,突出阅读反映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文献,营造职工读书学习的氛围,提高广大职工群众的读书能力,立终身学习理念。各单位根据活动开展的实际情况,适时举办读书交流、读书征文、读书演讲、读书知识竞赛等活动,不断创新读书学习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推动基层职工读书学习活动的广泛开展。

3、传红色短信活动:

征集内容:以文字短信为主,内容健康向上、构思巧妙精炼,风格淳朴清新并体现时代特征。要紧扣时代主题和社会热点,达到传递健康真情、启迪美好人生、传播知识文明的社会效果。形式以人生格言、励志短句、哲理箴言、警句良言、真情祝福等内容为主。

字数要求:70字以内。

参与对象:使用中国移动网络的全县职工

中国移动客户发送短信到

要求各系统、基层工会组织单位职工积极参与,筛选出优秀作品于8月底前报送县总工会(每个单位不少于10条),活动结束后,根据作品内容和参与频率,参加市总工会的评选活动,并辑印红色短信小册。

三、活动要求

一是加强领导县总工会成立由县人大副主任、总工会主席任组长,常务副主席任副组长,副主席、组宣部部长、俱乐部主任为成员和活动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主任由兼任。各系统、基层工会要把“三红”活动摆到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位置,加强对全县职工唱、读、传活动工作的指导。

二是广泛动员各级系统、基层工会,要根据各自特点,发挥自身优势,广泛发动职工开展形式多样的唱、读、传活动。

红歌会活动总结篇6

摘 要:我们传统的音乐教学法是发声、识谱、视唱、教歌、听音、练耳、节奏、齐唱。这种“填鸭式”单一、枯燥的教学方法,学生感到厌烦、乏味,失去了学习的兴趣。音乐教学是艺术,尽管有规定的音乐教材和相应的教学内容及要求,但音乐课堂教学给予了教师充分的时空,可以自由驰骋,自由探索,自由创新。

关键词:音乐教学 舞蹈 写作

《教师用书》提出“提倡学科综合”,指出“音乐课的综合性”。具体阐述到“音乐课的综合性是:一、音乐学科中不同教学领域间的相互综合。二、音乐艺术与姊妹艺术间的相互联系。三、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相关学科间的相互联系。”而且“这种综合是以音乐为主的综合,而不是与其他学科平起平坐、不分主次的综合;是贯穿与各个教学环节的综合,而不是偶尔的、某个环节上的局部综合”。我认为,音乐课堂是教师演绎人生的舞台,是教师展现教育智慧的平台。在课堂上,我遵循《教师用书》中“提倡学科综合”的指导思想,充分运用综合教学法,优化教学效果。我的音乐综合教学法是综合地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具体表现在:朗读、唱歌、乐器、舞蹈、写作融为一体,通过这些活动不但促使学生在音乐学科内部各学习领域间能够横向联系,而且促使学生在各门艺术之间也能够互相联通、互相迁移。这样有效整合不但拓宽学生的音乐视野,而且开阔学生的文化视野,既培养了学生综合艺术之审美能力,又提高其综合文化素质。以下是我在十几年的音乐教学中总结的一些经验,现撰成此文与同行们共同探讨。

(一)关于唱歌的教学

我校的学生狂热地热爱音乐,把每周一节的音乐课视为“一周最美好的时刻”,我在唱歌教学中,打破那种“节奏练习―读谱―唱词”的教学顺序,总结出学习唱歌的方法―《学习歌》

学习歌

看题目,读词曲作家。

诵歌词,感情要丰富。

唱歌词,音准声好听。

跳舞蹈,活动身体好。

你我他,学习本领大。

例如在学习初中第十五册课本中的歌曲《让世界充满爱》时,第一步是教师用亲切的语言指导学生集体朗诵《学习歌》,这个步骤使学生对本节课的教学环节一目了然。

第二步是看题目,读词曲作家。这个环节分为四小步:(1)学习题目(2)聆听全曲(3)介绍创作背景(4)学习作者简介和音乐小知识。

第三步是诵歌词,感情要丰富。朗诵要求以情带声,声情并茂。这个环节目的是学生通过朗诵歌词,理解歌词内容,体会歌词意境,同时掌握朗诵技巧,提高朗诵水平。

第四步是唱歌词,音准声好听。这环节分五小步:(1)随音响学唱(2)随教师示范唱学唱(3)随钢琴伴奏演唱(4)学习唱谱(5)分析曲式。学生的模仿能力很强,一首新歌不到十分钟就学会了。先学会唱歌,再学歌谱就比较顺利,歌谱中的全音符、附点音符这些难点节奏都很快掌握。这个环节演唱、演奏、音乐欣赏是音乐学科中不同教学领域间的相互综合。

第五步跳舞蹈,活动身体好。这环节分五小步:(1)师示范跳(2)朗诵教授法,分解学习动作。(3)复习难点手语动作(4)师生载歌载舞(5)学生表演。这环节音乐艺术与舞蹈艺术相互联系,营造了 美好、和谐的课堂气氛,提高了学生载歌载舞的能力。第六步你我他,学习本领大。这环节分两小步:(1)鼓励学生自由表演(2)以词的形式总结主题让世界充满爱

轻捧腮霞飞,柔抚泪始干。爱心千千万万颗,诉衷肠,不孤单。欢乐同期待,风雨共追求。天涯知己若比邻,心祝愿,福平安。

这个环节,把音乐艺术与诗词艺术相互联系,既开阔了学生的文化视野,又深刻地理解了歌曲主题。课后同学们说:“我喜欢写诗词,感谢老师给了我文学创作的机会,让我学到不少知识。”综观本节课是恰当地运用了综合教学法,充分体现了《教师用书》中提出“提倡学科综合”的指导思想。

(二)关于欣赏的教学

音乐欣赏是人们感知、理解音乐、体验音乐的一种音乐实践活动,它是一种相对静态的教学形式。我将单纯的音乐欣赏与唱歌、跳舞及写作结合起来,总结出欣赏六步曲。

看 看题目,读词曲作家。

听 听歌曲,思考小问题。

说 说见解,师生共讨论。

唱 唱歌词,音准声好听。

跳 跳舞蹈,活动身体好。

写 写总结,尝试搞创作。

例如在中国江西民歌《十送红军》的欣赏教学中,第一步通过复习歌曲《采茶舞曲》进行导入,目的是唤起同学们对江南音乐特点的记忆,为下面的音乐欣赏、分析和表演做好准备。

第二步教师板书 欣赏六步曲:看、听、说、唱、跳、写。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欣赏歌曲的方法。

第三步看题目,读词曲作家。这环节系统学习歌曲的调式、节拍、速度、情感基调、词曲作家。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本歌曲的音乐知识。

第四步听歌曲,思考小问题。首先欣赏全曲,接着教师提问:(1)歌曲《十送红军》创作的历史背景(2)歌曲的演唱形式包括哪几种?(3)歌曲的基本情绪是怎样的?(4)结合刚刚了解的江南音乐的特点,试着分析《十送红军》的曲调特征。学生主动地、积极地进行独立思考,顺利地进行到第五步说见解,师生共讨论。

首先教师讲解(1):《十送红军》是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反“围剿”失败,红军即将踏上长征路的背景下,流传在江西革命根据地的民歌。现在学习的歌曲是音乐家搜集整理后的作品,它保留了原民歌的基础素材,同时也有艺术上的加工与提高。”学生自觉地、积极地、热烈地讨论后,总结回答出(2):“歌曲的演唱形式包括男低音、混声齐唱、女声齐唱、女低音、男高音、男声齐唱”。学生从音响感知入手,逐步展开想象、联想引发的情感体验很深刻,回答出(3):“《十送红军》的音乐情感是留恋、企盼、祝福、深情等多种情绪为一体。”师生共同总结出(4):“本曲曲调特征是全曲分为三个部分,即一个主体(A),两个变体(B与C)。从而构成ABABCA的结构形态。”这两个环节学生成为教育的主体、发展的主体,目的是培养学生逐渐由低层次的直觉欣赏向高层次的情感欣赏、理智欣赏发展,最终达到自主地理解音乐的目的。

第六步唱歌词,音准声好听。学生先细心聆听范唱再学唱。这环节音乐欣赏与演唱相联系,目的是让学生深刻体验歌曲情感,理解革命根据地人民对红军的深厚感情以及对革命成功的强烈企盼,同时提高学生地演唱能力。

第七步跳舞蹈,活动身体好。师生根据歌曲表达的思想感情编配舞蹈动作。学生跳舞时动作不到位,显得局促不安,自信心不足。我及时表扬,鼓励他们克服害羞心理,勇敢大胆地跳,他们学得努力、投入。

第八步写总结,尝试搞创作。师生共同以诗歌形式总结歌曲主题。

十送红军

送红军难舍难分,

想红军鸿雁传信。

嘱红军早传捷报,

爱红军情深似海。

这环节唱歌与写作联系,目的是使歌曲主题思想深刻化,精炼化。同时锻炼学生写作能力,提高其综合文化素质。一堂课的结尾是课堂教学的“高潮”,学生在这环节注意力集中,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他们写了各种各样的诗歌表达主题思想,虽然文笔稚嫩,我仍然收集且装订成诗册。学生们有满足感、成就感。

综观本节欣赏综合课,不仅采用欣赏法,还综合多个角度、多个学科入手,采用看、听、说、唱、跳、写等多种教学手段促使学生主动理解音乐的内容,掌握各种技能、技巧。有力提高了学生们的欣赏能力。

红歌会活动总结篇7

关键词:革命传统教育; 红歌会; 好办法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10)04-0035-03

“中国红歌会”是由江西电视台2006年始办,并由国家广电总局批准的电视娱乐节目,并先后举办了四届。2007年江西电视台第二届“中国红歌会”于“五一”黄金周在井冈山举办。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参加完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80周年纪念大会,来到了“中国红歌会”活动现场并亲自参与了这一活动。他指出,“推动唱红歌是个好形式,是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好办法,希望能够通过唱红歌,把广大青少年都吸引到弘扬井冈山精神、弘扬党的革命传统这个方面来。”三年多来的事实证明,红歌会是新形势下运用现代传播方式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好办法。

一、红歌会能使革命传统教育入耳

在当今不少电视娱乐节目一味媚俗之际,为什么许多人喜欢观看、喜欢参加红歌会?为什么红歌会能产生这么大的轰动效应,成为一种独特的社会现象?主要是因为红歌它好听,使人容易入耳。

1.红歌系经典革命歌曲:红歌的旋律与歌词优美

红歌,主要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沉淀而成的经典歌曲。作为历史事件的积淀,红歌能穿透岁月而生生不息,一个根本原因在于红歌的旋律与歌词优美。从歌词来讲,红歌语言凝炼,内容集中,意境优美,感情浓烈;从旋律来讲,红歌语言明快,节奏整齐,朗朗上口,让人热血沸腾,浮想联翩。一方面,红歌的歌词大都以一种远大的理想为依托,并把个人的生命追求融入伟大的事业中,这使得它们都能立意高远,境界开阔,体现一种豪迈的激情,从而唤起人们对理想的追求,对事业的奋斗;另一方面,红歌具有民歌旋律,体现了真实生活,具有很高的艺术审美价值。很多红歌是随着当时革命根据地的转移、革命形势的发展而不断产生的。它们大多数是在民歌音调基础上发展创作的,有的甚至直接是原始民歌的填词改编。这些歌曲旋律或慷慨激越,或清丽婉转、简约流畅,易于传唱,有着很强的艺术感染力。总之,红歌的旋律与歌词使人们沉浸于孕育歌曲的时代情境之中,感受那激荡风云、浴血奋战、艰苦创业、奋发进取的场域,激起人们昂扬的斗志与民族豪情,催生一种对过去岁月的无限缅怀和积极向上的情愫。

2.红歌会加入现代元素:依托新的物质载体,满足了人们当下流行心理

“红色精神有其历史性,也有其价值永恒性。”[1]要保证红歌的永恒生命力,需要与时俱进去更新红色精神的物质承载体,积极吸收新时代流行元素,以适应人们的心理需求,这样才能引起社会共鸣。红歌会在节目形式上,紧扣影视传媒特点,从舞台布景、乐队伴奏、选拔手段到影视表现手法,等等,都加入了很多的现代元素,抓住了人们当前对艺术的热爱之情及其积极主动的参与意识这两大新潮元素。采用了一种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给人以新鲜、亲切感,使得新时代的红歌能够做到老少皆宜、雅俗共赏,这种形式上的创新精神很值得借鉴。“红歌、红色年代、红色精神,这些孕育新中国的概念与元素已植根于中华大地,承载着真、善、美的内涵,以其历久弥新、百听不厌的魅力和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吸引了选手、感染了观众。”[2]

二、红歌会能使革命传统教育入脑

为什么红歌会能凝聚人心,吸引着电视机前的千万观众,让他们在红色的激情中感动不已?是什么力量吸引着电视机前的千万观众?为什么许多人观看红歌会会热泪盈眶?是因为红歌能教育人,使人容易入脑。

1.红歌会内容生动:注意从情感入手,以情感促认知

从时间维度上看,红歌是指“五四”运动以来,尤其是中国共产党诞生以来,中国各历史时期的革命歌曲,如红军歌曲、抗日歌曲、解放歌曲、社会主义时期和改革开放时期的各类健康进步歌曲;从历史内涵来看,红歌是革命英雄生动故事的呈现,是中国革命历史的呈现。红歌会以一种直白的方式向大众传承真实历史,引发人们对革命历史的怀念,更为关键的是,以这种理性认知为基础,红歌会在不知不觉中影响着人们的思想情感的突变,使人们情感得到陶冶,思想得到升华。心理学告诉我们,认知与情感在人的生理上的发生定位不同,情感的顽固性远高于认知。认知是人对客观事物本真存在的所达到的认识和看法,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需要、愿望和观点而产生的体验。情感作为教育活动的非智力因素,对人们的智力活动、道德品质、心理健康等有密切的联系。因此,从发生学意义上看,后者比前者深刻得多。要产生思想情感上的突变,既要依赖于理性认识的深刻性,还要有赖于能激发思想感情上的共鸣。认知的深刻性会产生积极的情感,积极的情感恰恰又是引发期望行为的动力源。红歌传承的历史事迹首先是以一种集体意识的形式潜藏于人们的内心深处,这种集体意识是对革命历史认知的沉淀。红歌会就是先以它的生动内容和优美的旋律引发人们的情,触动人们心中的弦,引起强烈的兴趣,进而再次诱发人们对艰苦而又充满激情的峥嵘岁月的追忆,这必将使人们受到强大的影响和心灵的震撼,重新经历红色精神的洗礼,在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使受众重温那段光辉历史,重新去感受那种崇高的民族精神。在这个意义上,红歌会为普通大众搭建了一个获得精神升华的平台。

2.红歌会形式新颖:以晋级比赛的形式来演唱经典红歌

形式是传达内容的有效载体。因此,形式的选择和突破对于内容的表达与抒写至关重要,通过形式上的创新与革命往往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在当前受众对选秀类节目趋于疲惫,国家对其一再引导的情形下,红歌会大胆借鉴,推陈出新,借鉴“选秀”模式而不落俗套,内容积极向上而不肤浅低俗。红歌会在节目形式上,紧紧抓住了红色主题的特点,以晋级比赛的形式来演唱经典红歌,不断推陈出新。例如,2006年首届“中国红歌会”,由国庆七天“放歌井冈”和红歌主场晚会构成,先是在井冈山进行了“红歌总动员”的选拔赛,然后在南昌八一体育场举办了首届中国红歌会主场晚会。2007年,红歌会节目组又进行了一些形式创新,依据红色经典歌曲演唱活动的内涵,在全国有代表性的革命根据地设立了湘鄂赣、晋冀鲁豫、陕甘宁、云贵川等五大唱区进行海选。在全国五大唱区设置上,都以当年的革命根据地命名,如晋冀鲁豫、陕甘宁、云贵川、湘鄂赣,给人耳目一新之感。红歌会除了歌唱艺术的比赛,更注重意志、毅力的锤炼,或是安排选手们奔赴革命圣地拉练寻访,或赶赴军营军训比拼,可以说,抛开节目娱乐性,整场比赛更像是一次大型的革命圣地之旅。对于关键的评委一环,选择“德艺双馨”、具有高水平专业素质的评委坐镇把舵,阐述红歌精髓,倡导正确价值观,从而坚持了正确导向,提升了节目品位。总之,“红歌会”形式以及流程上的海选和PK晋级,大众评审、现场评委、短信投票三位一体的评审方式,迅速征服了屏幕内外的参与者和广大观众。

3.红歌会门槛较低:适合于大多数社会群体的品位

红歌会门槛比较低,参与性强,非常平民化,能够广泛吸引来自社会各阶层的注意,也适合于大多数社会群体的品位。这些歌代表的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时代,它深深地扎根于时代的土壤,是艺术家对每一个历史进程真实感受的生活再现。所以红歌具有了其他歌曲无法替代的平民性和亲切感,从而也就造就了红歌会热情互动的广泛性基础。例如,“中国红歌会”推行流行与经典结合的平民路线,不仅大大节省了节目形态研发及市场营销的成本,还推陈出新地将受众在电视娱乐节目中的主体地位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这种具有强烈心理接近性,又融入流行性元素的当代红歌会,借助电视媒体高效的传播力,迅速征服了屏幕内外的参与者和广大观众,[3]实现了节目知名度、受众忠诚度和社会美誉度的和谐统一。从中可以明白这样一个道理:高尚的精神要为大众所接受,就要平民化,要大力宣传,扩大其影响力,为平民大众所接触,接触多了自然而然就会产生态度上的改变。

4.红歌会独辟蹊径:创新了教育手段和方法

教育学认为,教育方法的新颖性和可接受性,决定了受教育者对教育内容的认可度和接受度。红歌会以红色革命歌曲为载体,满足了观众强烈的审美、情感需求,同时也是对历史的一种特殊反映形式,它以一种特殊的教育形式教育了观众。在人们欣赏优美旋律的时候,一方面使年长者重新体验到那股红色激情,另一方面,激起他们对历史的回忆,主动给晚辈讲述自己亲身经历的往事及熟悉的革命故事,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社会力量在红色教育中的作用,改变了以往单调的在政治力量影响下的“自上而下”的教育传递模式。红歌会找到了一个通过现代的传播方式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非常有效的手段,通过教育手段的探索,必将激励一代又一代人为民族解放、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英勇奋斗。

三、红歌会能使革命传统教育入心

在当今人们思想多样化的情况下,红歌会能凝聚人心,能让人们在红色的激情中感动不已。为什么许多人观看红歌会会感受到心灵深处震撼?是因为红歌能震撼人,使人容易入心。

1.红歌会主题鲜明:倡导主流价值,高扬了主旋律

“主题”一词源于德国,最初是一个音乐术语,指乐曲中最具特征并处于优越地位的那一段旋律――主旋律。它表现一个完整的音乐思想,是乐曲的核心。后来这个术语被广泛用于一切文学艺术的创作之中,指作者在文章中通过各种材料所表达的中心意思。主题渗透、贯穿于文章的全部内容,体现着作者写作的主要意图,包含着作者对文章中所反应的客观事物的基本认识、理解和评价。主题是文章和作品的灵魂,决定文章和作品的质量高低、价值大小、作用强弱,是文章和作品的统帅。对于红歌会来讲,确立好主题至关重要,既关系到整个社会和民族的时代基调和主流价值,更是赢取广大人民群众对红歌会认可的核心。“中国红歌会”在主题的打造上独具匠心,每年确定一个鲜明主题。2006年以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为主题而首创推出;2007年为纪念中国人民建军80周年、秋收起义80周年、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80周年和迎接党的十七大召开,以“中国红歌会,放歌井冈山”为主题;2008年以“凝聚力量唱响红歌”为主题,通过唱响红色歌曲,弘扬红色精神,凝聚全国人们在抗震救灾、重建家园中团结大爱的力量,在奥运的胜利与喜悦中团结拼搏的力量,在总结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团结前进的力量;2009年以歌颂伟大祖国为主题。这些主题都是国家的精神支柱,红歌会正是用艺术的形式全新地诠释了这一精神,是红歌会成为对广大人民群众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课堂,成为弘扬民族精神的圣地,成为陶冶情操的场所。红歌会始终高唱这条主旋律,使许多歌曲再次走红,成为不朽的艺术经典。

2.红歌会题材广泛:引领社会思潮,占领了主阵地

红歌会充分挖掘了红色资源的教育价值。红色精神的传递要充分挖掘现有所有可用的“红色资源”,除了众所周知的烈士陵墓、博物馆、纪念堂、革命遗迹等实物形式外,还存在许多潜在的、不外显的“红色能量”。例如存在于鲜活生动而又鲜为人知的革命故事中,在人们心灵深处的红色记忆里。而红歌会通过艺术表现,激活了这股潜能。

红歌会充分展现了社会的主流价值。据统计,红歌会共演唱各类红歌近三百首,其中包括重新编配、不同版本的经典红歌。有展现共产党领导的各个时期人民革命斗争的可歌可泣的英雄业绩的歌曲,有展现军民渔水情深和战斗友谊的歌曲,有反映及社会主义建设的动人场景的歌曲,等等。这些歌曲抑或倡导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抑或歌颂社会主义建设热情,抑或抒发勇敢无畏、不怕牺牲的民族精神和爱国热情,因此,红歌会在这个意义上就等于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宣讲于传承,在思想多样化的当下社会具有价值引导和政治导向的重大意义。

3.红歌会深入人心:契合了大众的精神消费需求

从更深层次上讲,人们对红歌会的广泛的接受与认可,表征着人类社会在消费问题上的发展趋势,符合了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按照马克思的观点,消费并不简单表现为购买和使用商品和劳务的过程,也是主体通过客体来自我实现、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过程。与消费主义把物质消费当做人生唯一目的的观点不同,马克思认为,在人类的各种消费中,精神消费是最高层次的消费。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也把自我实现的需求作为最高层次的需求。红歌会的巨大成功也表明,随着社会发展到小康社会,人们的基本温饱问题解决以后,消费关注的重心亦由人的生存需要转到人的发展轨道上来,因为“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它不仅需要客体器物上的丰富来增强人的身体功能的完善,更应在消费中养成人的智力与心灵的健全”[4]。红歌会无疑是为广大群众提供了一种新颖的消费模式,迎合了人们对精神文化的迫切需求。参与红歌会的过程本质上是一种主动的、有意义的、个性化的创造性的主题新建构过程,是人不断超越自我、积极寻求生命意义、自我实现、是我发展的过程,这正是为何红歌会能如此深入人心的根本原因所在。

参考文献

[1]常志伟.思想政治工作进网络的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02(23):42.

[2]别松梅.红色・激情・和谐――“中国红歌会”成功案例分析与思索[J].电影评价,2009(8):92-93.

红歌会活动总结篇8

“中国红歌会”是江西电视台2006年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首次推出的大型活动;2007年,为纪念建军80周年、迎接党的十七大,江西电视台再次举办了“中国红歌会”。从“五一”黄金周井冈山上唱红歌开始启动,到全国五大唱区的选拔赛,再到10月7日红歌总决赛,最后以泽仁曲措以天籁之声打动评委和观众夺得年度总冠军,白马人组合和黄训国分列亚军和季军而完美落幕。红歌会不仅开创了江西卫视的收视新高,而且践行了江西卫视的品牌战略,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较高的观众评价。

“中国红歌会”能够震撼神州,征服亿万观众,并取得巨大成功,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试从社会心理的角度作一些分析和探讨。

1.红色的本土化爱国情结。

情结,指的是一种深藏在每个人心理状态中神秘的强烈而无意识的冲动。“中国红歌会”能够取得成功,与它成功点燃了广大观众心中的红色本土化爱国情结密不可分。

我们从小就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这种教育伴随着我们成长,不断入脑、入心,逐渐成为我们内心的一种深深的爱国情结。红歌,即红色革命歌曲,是“五四”运动以来中国各历史时期传唱的革命歌曲,如红军歌曲、抗日歌曲、解放歌曲、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和改革开放时期的各类健康进步歌曲,还包括世界各国革命经典歌曲。这些革命歌曲,在我国各个历史阶段,具有强烈的革命性、战斗性和群众性,发挥了凝聚人心、鼓舞士气、催人奋进的作用。唱着这些革命歌曲,让人们重温历史,重新回到战火纷飞的年代,重新找回“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的精神,无论对于经历过风雨的中老年人,还是正在成长中的年轻人,都具有很强的爱国主义教育意义。

因此,红歌成为一种爱国精神的号角和载体,成为激发广大观众爱国情结的导火线,这在江西尤为突出。江西既是中国革命的摇篮,又是红色歌谣的故乡。江西卫视正是抓住全国人民的“红色”本土化爱国情结,巧妙地用红色歌曲做了一块精美的大蛋糕。以演唱红色歌曲为主要形式,为全国观众和广大参赛者带来燃烧革命激情的全新体验,这正是红歌会的魅力所在。因此,江西卫视在去年“五一”黄金周期间推出的“井冈山上唱红歌”活动,激发了全国观众的爱国情结并将其推向了高潮。参加了红歌会预热活动“‘五一’七天放歌井冈山”的阎肃老师说:“我是77岁的老汉,但听到迸发青春活力的歌、给人向上力量的歌,我感觉浑身的青春血液在燃烧。”在红歌会江西比赛现场,你可以听到各地的口音,可以看到远道而来的选手们的风尘仆仆,还有一些选手因为无法赶到现场而通过网络或电话参赛。红歌会导演曾感动地说:“你能说他们只是出于好奇,出于冲动,出于想上电视,出于爱凑热闹吗?不是的,是红歌的魅力感召着他们,是红歌精神感动了他们!”可见,红歌会激发了广大观众的红色本土化爱国情结,适时、巧妙、成功地对全国亿万观众进行了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

2.求新求异心理。

一直以来,正是广大观众对电视节目的求新求异心理,推动着电视节目的不断改革和创新。“中国红歌会”的成功,正符合观众的求新求异心理。

在泛娱乐化的今天,各种选秀节目竞相出台。2005年,“超级女声”大放异彩;2006年,“加油!好男儿”接过接力棒;2007年,“快乐男声”、“加油!好男儿”、“红楼梦中人”在方寸荧屏上营造出一片繁荣……可是,观众的耳朵是相当挑剔的。听惯了周杰伦的双截棍,听厌了马天宇《你这该死的温柔》,观众自然渴望听到不一样的音乐,渴望体验不一样的情怀。正当广大观众对各类选秀节目相看生厌的时候,定位独特、特色鲜明的另类选秀节目――2007年中国红歌会闪亮登场,正符合广大观众喜新厌旧、求新求异的收视心理。

不同于其他的选秀节目,“中国红歌会”吸引观众的,不仅在于形式上的不同,它不需要“超女”、“好男儿”、“快男”等选秀活动中的俊男靓女,它不限年龄、不分性别,只要有激情、有感觉,外加一点点技巧,不管是谁,都能在红歌会上放声歌唱。“唱歌就唱最红的歌”――听红色的歌谣、唱红色的经典,这就是红歌会的宗旨,而歌手的选拔则主要侧重于歌手演唱歌曲的历史性、故事性、情感性、趣味性和欣赏性,并不像青歌赛那样只关注歌手的演唱水平。

正是由于红歌会不同于其他的选秀节目,当它以全新的面目亮相在广大观众面前时,立刻吸引了广大观众的眼球。红歌会在开赛初就呈现出高开高走的态势。在大赛初期的北京、南昌、石家庄、成都和西安五大赛区的海选比赛期间,各地的红歌唱将们“你方唱罢我登场”,“这边唱来那边和”,上至78岁的老人,下到6岁的儿童,工农兵学商,一起唱红歌。由江西电视台开启的这个打造江西红色文化品牌的项目――“中国红歌会”,瞬间在中国大地刮起一股红色旋风。

3.平等参与心理。

日常生活中,人们都有参与社会活动并在其中展示自己才能、不甘人后的心理需求。这是一种极其普遍的意识,男女老少都有。随着电视深入寻常百姓家,日益贴近生活、贴近观众、贴近实际,普通百姓渴望零距离接触电视、参与电视节目的愿望日益强烈,而当这种愿望能够轻松实现的时候,普通百姓就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参与。

2007年中国红歌会,由于已经有2006年红歌会的影响,在开赛之初就呈现出报名踊跃、参赛积极的特点。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地区的选手比比皆是,还出现了一些夫妻档、父女档、姐妹档同台献技、同唱红歌。不仅出现了北至黑龙江、南到海南岛的国内报名选手,甚至出现了一些外国游客大唱红歌的新景象。这种只要你能唱红歌,你就能报名参加中国红歌会五大唱区中任一唱区的海选比赛,继而参加晋级赛、半决赛和决赛的形式,成为电视节目中广大观众关注的焦点……激发了广大观众的参与心理,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参与观看和加入中国红歌会的比赛中。据统计,报名参加2007年中国红歌会比赛活动的选手达10万人;红歌会冠军之夜的现场直播,全国35城市的收视达到867千人数,列全国省级卫星电视第二名,南昌本地达到罕见的17.3%,创三年以来收视新高,观众短信参与达到40万条。这充分说明了观众平等参与的心理。

4.自我实现的需要。

心理学上认为,需要是每个人行为积极性的心理源泉。西方心理学家马斯洛将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即人的需要由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相属关系和尊重的需要向自我实现的需要呈递进式发展。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的最高级需要。

社会上每个人都渴望成功,渴望自我价值的实现,这也成为许多人终生追求的目标和理想。而人们实现自我价值的方式有多种多样,有通过自身的不懈努力,有通过外力的不断推动……而通过参与媒体举办的大型活动一举成名,已成为近年来越来越多人选择的方式。如,通过《超级女声》脱颖而出的李宇春、周笔畅……通过“红楼梦中人”让更多观众认识了姚笛、李旭丹……因此,当江西卫视举办的“中国红歌会”在全国推出的时候,立即吸引了社会上热爱唱歌、喜欢唱红歌人的注意力,他们渴望通过唱红歌,成为家喻户晓的红歌手,甚至全国闻名的红歌星、歌唱家。这种发自内心的实现自我价值的“追梦”需要,成为推动观众积极报名参与“中国红歌会”的强大动力。

5.大众审美心理。

当前,电视的社会功能正在悄然发生变化。从最初的宣传、教育、娱乐功能转变为传递信息、进行宣传、舆论监督、传播知识和提供娱乐等。而电视所承担的娱乐功能,已经不是上世纪80年代初期的那种简单的满足娱乐和消遣,现代观众需要的不仅是能从电视节目中得到轻松和娱乐,更希望从节目中得到美的享受。审美是一种从生理到精神愉悦全面、丰富的精神性活动。当我们收看电视节目,或在论坛上留下对某个歌手的印象时,不仅会产生瞬间的感官刺激,也会在精神上作出反应,这就是一种审美过程。与传统的审美不同,这种审美走出了传统的艺术领域,而以更丰富、朴实的方式融入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

红歌会作为娱乐节目,它不仅通过节目带给观众轻松和娱乐,而且还能满足广大观众的审美心理需求。红歌会上红歌手们所带来的节目美,如红歌所表达的情感,包括亲情、友情、爱情,及红歌手自身的美,包括服饰、发型、气质及表演神态、情感流露等,体现了美学的崇高与优美的完美结合,满足了广大观众的审美需求,也推动了红歌会在国内几大海选地区的迅速流行。

当影片《冰山上的来客》主题曲――《怀念战友》那悲怆而高昂的旋律回荡在比赛场上时,现场观众无不被来自晋冀鲁豫(石家庄)唱区的选手崔依健那富有磁性的歌声所震撼。在今天这样一个远离硝烟的和平年代,当崔依健用自己的歌声和情感来诠释这首经典之作时,他让观众重温和体会了战士无私奉献带来的感动,献身祖国的可亲可敬及人与人之间纯洁无暇、坚定恒久的情谊,更让广大观众重新相信红色经典歌曲依然可以风靡神州。

面对人际关系复杂、传统文化缺失的现状,红歌会用节节攀升的收视率和如潮的好评,向我们展示了大众审美的回归,它告诉我们,经典老歌魅力依旧,那种拼搏、团结、奉献的民族精神依然驻留在国人心中,而且通过高唱红歌、重温历史更容易被唤醒。红歌会的成功,正符合广大观众的审美心理需求。

如今,2007中国红歌会已经圆满结束。但它带给我们的不仅是感动、温暖,更多的是一种团结、一种精神、一种动力。我们要按照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所指示的,“把红歌会这个品牌做成弘扬先进文化的知名品牌”,推动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步伐,并鼓舞中华大地上的一代又一代人向前、向前、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