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预防接种工作总结8篇

时间:2023-02-27 11:09:17

预防接种工作总结

预防接种工作总结篇1

一、指导情况:

1、冷链系统管理:管理制度落实到位,有冷链档案,冷链运转正常,每天2次有测温记录,以保证疫苗质量安全。

2、接种场所管理:各类急救药品有配备,均未过期,上墙资料更新及时,有接种标记,接种处有明显的温馨提示语。

3、接种现场管理:接种人员工作衣帽穿戴整齐,全部佩带胸牌并持有有效的《预防接种人员岗位培训合格证书》,疫苗发放登记规范,确保疫苗不离冰,存放正确。电脑专人专用,信息化软件运转正常,做到人、卡、苗核对,及时、规范接种,接种二类疫苗,有充分征求家长同意,并落款签字,以严格遵行知情自愿的原则。

4、流动儿童管理:调查摸底资料齐全,卡册规范整齐;

5、预检情况:有专人负责预检工作,登记资料整齐,询问详细,已做好接种前的告知询问工作,并做好告知和禁忌症的询问书面记录。

6、接种操作:各接种人员能严格按照相关规定,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接种方法、剂量、部位均正确,并在接种后留观30分钟,现场记录完整,做到一人一卡入卡入册及时,均使用一次性注射器,要认真做到“三查七对”。

7.异常反应:一旦发现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均立即向上级相关部门报告,并做好登记,及时处理。

二、不足之处:

由于本中心场所不够宽敞,故没有电化教育室,未开展电化教育。未按季度开展摸底调查流动儿童资料,适龄儿童接种未执行一苗一签署知情告知书,入托、入学查验补种率低,疫苗出库未使用新版表格。 

三、整改措施

1、接种门诊和留观场所不够宽敞,需要加大对社区卫生服务的基础设施的投入,尽快创造条件,创建规范化预防接种门诊。

2、需要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强化职工安全接种意识;

3、需要进一步加强规范化培训教育,提高预防接种人员的专业素质。

4、预防接种要严格执行疫苗接种“一苗一签署知情告知书” 。

预防接种工作总结篇2

【关键词】 预防接种;态度;认知;调查

【中国分类号】 R186【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44-5511(2012)02-0032-01

深圳市福田区位于改革开放的前沿,经济高速发展、人口密集、人员流动性大,儿童免疫预防工作开展难度大。儿童监护人的预防接种知识的态度和认知是影响主动接种、儿童免疫覆盖率和疫苗针对性疾病发病率的主要因素之一。我们于2010年对辖区526名儿童监护人进行了随机调查,现将有关情况总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选取0-6岁的儿童监护人作为调查对象。

1.2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法。全区八个街道办事处,计划每个街道办事处抽取60名儿童监护人进行问卷调查。以街道办事处所在地为中心,随机抽取近、中、远三个社区工作站,每个社区工作站抽取20名儿童监护人,预计全区共抽取480名儿童监护人,实际抽取503名儿童监护人进行问卷调查。

1.3 统计方法:用EPIData 3.1建立数据库,所有资料均采取双输入的办法,用SPSS 18.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基本情况:本次共调查了526名儿童家长,去除不合格问卷23份,共回收有效问卷503份,有效应答率为95.63%。

2.2儿童父母的预防接种态度:95.6%的家长主动带孩子去接种疫苗;94%的家长认为有必要接种疫苗预防相应疾病;对于接种疫苗是否能有效预防相应疾病,85.1%认为可以,12%认为不一定,0.3%认为不能,2.6%的不知道;对接种疫苗是否安全的问题,81.1%的人认为安全,17.1%认为不知道,1.8%认为不安全;对于接种自费疫苗的态度,46.8%的家长综合考虑价格和作用,32.1%医生推荐就接种,18.3%价格可接受就接种,仅2.8%的家长不接种。福田区绝大多数儿童父母对预防接种的态度是积极主动的,并肯定预防接种的效果。

2.3儿童父母预防接种知识及来源:将儿童父母的预防接种知识给予赋分,即正确回答一道问题赋值1分,反之为0分,将所有分值相加得到预防接种知识总分,总分为28分。最低分为8分,最高分为27分,中位数得分21分。将深圳市

3 讨论

了解儿童家长预防接种态度、预防接种知识的认知水平有助于了解本地区免疫预防接种工作开展现况及存在困难,为如何更好的开展免疫预防工作提供依据。福田区儿童家长大多数对预防接种持积极态度,94%的家长认为有必要接种疫苗预防相应疾病,95.6%的家长主动带孩子接种疫苗,大部分家长肯定预防接种的效果。本地区调查的结果儿童家长预防接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较郑志刚、谭莹等人在广西、广东小榄的研究结果高[1-2]。同时调查中我们也发现有18.9%的家长对预防接种的安全性问题存在疑虑。近年来,随着疫苗接种数量增多,社会关注度增加,预防接种的不良事件频频曝光,对预防接种工作的开展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儿童家长对预防接种安全性担忧加重,可能会对预防接种的积极性造成一定影响。因此,基层预防工作人员需加强对接种疫苗后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及处理的健康教育,引导家长正确认识预防接种的益处及风险,消除顾虑,保持接种积极性。

要形成健康的行为,除了需要以良好的态度、信念作为动力,还需要以正确的知识作为基础[3]。在国家免疫规划疫苗的知晓率中,4种使用时间较长,所预防疾病对儿童健康危害较大的乙肝、卡介苗和糖丸三种疫苗为绝大部分家长知晓,近年来,随着我市开展多次麻疹强化免疫活动及麻疹的宣传,麻疹的知晓率也较高,发病较少的百白破、乙脑及新纳入的扩大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儿童家长知晓率相对较低。儿童家长对进一步的问题如预防接种后的注意事项等知晓率也较高,表明我区开展的接种后的告知及预防接种宣教是成功的,这也与我区高接种率水平是相符的。总体来说辖区儿童家长对预防接种基本知识具备较高的认知水平,较薄弱的是百白破、乙脑和新纳入国家免疫规划的几种疫苗及相关疾病的知识,今后需加强这几种疫苗及相应疾病的宣传,有利于提高这类疫苗的接种率及接种及时率。

参考文献

[1] 郑志刚,蒋玉燕,杨仁聪,等.儿童监护人预防接种知识、态度、行为调查[J].应用预防医学,2007,12,13,(6):336-338.

预防接种工作总结篇3

关键词:接种证;查验;红绿卡;效果评估

国务院颁布的《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规定,"儿童入托、入学时,托幼机构、学校应当查验预防接种证,发现未依照国家免疫规划受种的儿童,应当向所在地的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或者儿童居住地承担预防接种工作的接种单位报告,并配合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或者接种单位督促其监护人在儿童入托、入学后及时到接种单位补种"[1]。卫生部、教育部文件[2]规定由卫生部门负责技术支撑,开展对教育部门预防接种证查验工作的培训和技术指导,由教育部门负责进行接种证的查验,并向卫生部门通报结果,督促儿童进行漏种疫苗的补种工作。以上规定从文字上无逻辑问题,只是太过理想化。该规定在基层实际工作中是无法得到完全实施的。为了改变这种工作局面,我们在不违背《条例》基本精神的前提下,结合多年工作经验,研究了一种程序简单,操作方便易行的工作方法--儿童入托入学预防接种证查验"红绿卡"制度。

"红绿卡"制度,就是通过广泛宣传,由家长主动带儿童(接种证)到辖区预防接种点申请预防接种查验,接种点凭查验结果向家长发放查验凭证--"红卡"或"绿卡",儿童凭查验凭证入托入学报到注册的工作方法。"绿卡"表示该儿童已全部接种完出生至该年龄段的免疫规划疫苗,"红卡"表示该儿童从出生至该年龄段尚有漏种疫苗。"红卡"、"绿卡"有效期为1年。

该制度是对卫生部、教育部关于查验预防接种证工作的补充和完善。该制度适当调整了卫生部门和教育部门的工作职责,同时明确了家长的职责,从而使该项制度流程更顺畅,操作更简单,确保0~6岁适龄儿童能按时全程接种免疫规划疫苗,最大限度发挥免疫规划疫苗的效能,保护儿童身体健康。

为评价该制度实施2年来的效果,特开展效果评估。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由于"红绿卡"制度实施对象为入托入学儿童,故本次评估的对象为3~6岁在幼儿园上学或小学一年级上学的儿童。

1.2方式、方法与材料

1.2.1方式 本次评估采取普查的方式,因为所有3~6岁儿童都在幼儿园或小学上学,所以工作难度并不大。

1.2.2方法与材料 制度实施前,对辖区所有在校的3~6岁儿童进行登记,再到当地接种点核对数据,统计出相关指标,作为本底资料。制度实施2年后开展评估。首先对辖区所有幼儿园、小学一年级在校学生,登记学生姓名、年龄,并核对学校收集的"红绿卡"。统计内容为:幼儿园(小学一年级)学生总数,收集的"红卡"和"绿卡"总数,并详细登记"红卡"中标注的未接种针次。统计结果,并与"制度"实施前摸底调查数据进行比较,比较相关指标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

1.3统计指标 接种证查验率=("红卡"数+"绿卡"数)/学生总数;全程接种率="绿卡"数/学生总数;累计针次接种率=所有儿童实种针次总数/儿童应种针次总数。

2结果

从辖区幼儿园(小学)统计,2014年辖区3~6岁,且在本地读书的儿童4923人,绿卡总数4802张,红卡总数121张,累计漏种针次147针。接种证查验率100%,全程接种率为97.75%(4802/4923),累计针次接种率为99.85%(99548/99695)。制度实施前的本底数据为:3~6岁儿童总数4985人,全程接种人数4021人,全程接种率80.07%(4021/4985),当时漏种针次1923针,累计针次接种率为98.22%(102524/107747)。

制度实施2年后的全程接种率与制度实施前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χ2=74.28,P

3分析

《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条例》的颁布实施以及卫生部、教育部《关于做好入托、入学儿童预防接种证查验工作的通知》(卫疾控发[2005]408号)的,对免疫规划工作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特别是查验预防接种证措施的实施,确实提高了儿童的接种率。但在实际工作中,该项措施在基层很难彻底落到实处。文件规定卫生部门负责培训指导及接种工作,教育部门负责接种证的查验和督促补种工作,在基层根本落实不下去,主要表现在一是教育部门有抵触情绪,主观上不愿意干这项工作,最主要的是由于教育部门缺乏专业知识,即使经过培训也无法把接种证查验清楚,但碍于上级规定有不敢说不干,就存在应付了事。因此,我们在基层结合多年工作经验,经研究推行预防接种查验"红绿卡"制度。该制度对职责作了相应调整,把查验工作交给接种点接种人员,保证查验质量。查验后,对完全接种完相应疫苗的发给绿色的卡--"绿卡",对未完全接种完相应疫苗的发给红色的卡--"红卡",并注明预约接种日期。教育部门秋季开学时,凭"红卡"或"绿卡"报到注册。教师不需要掌握任何专业技术,只需要把关验卡,然后分类登记,开学后只需要识别颜色,根据红卡中预约日期,通知学生补种疫苗,补种完后换回绿卡即可。任何学校(幼儿园)只要保证绿卡与学生一一对应,就能保证儿童全程接种疫苗。

该措施最大优点在于减轻了教育部门工作负担,深受欢迎;充分调动了家长的积极性,使家长认识到预防接种的重要性并能主动申请查验接种证;同时查验工作交给卫生部门,保证了查验质量。因此在我辖区实施预防接种查验"红绿卡"制度,完全能保证查验率100%,因为凭查验凭证"红绿卡"报到注册;只要你要读书,就能保证全程接种规划疫苗(禁忌症除外),因为,如果没有全程接种,你的查验凭证永远是红色的,学校无法向上级交代。

该制度在我辖区实施以来,效果非常显著。我们的工作重心主要督查学校,只需要看学校登记的绿卡能否和学生一一对应即可。

5结论

"红绿卡"制度在我辖区的实施,经实践证明:方法科学、流程简洁、操作方便、效果显著,可供推广。

参考文献:

预防接种工作总结篇4

在全区范围内对年至年出生的无乙肝疫苗免疫及免疫史不全的儿童开展乙肝疫苗查漏补种工作,8月龄至12岁(年1月1日—年2月18日)出生的无乙脑疫苗免疫及免疫史不全的儿童开展乙脑疫苗查漏补种工作。

二、指标要求

以镇(办)为单位,年1月1日至年12月31日出生的人群乙肝疫苗接种率≥90%。年1月1日至年2月18日出生的人群乙脑疫苗接种率≥90%。

三、项目范围和内容

(一)项目范围

全区11个镇办。

(二)项目内容与实施进度

—年对年1月1日至年12月31日出生的未接种或未完成乙肝疫苗全程接种(3针次)的儿童进行接种。接种分3年完成,每年在实施接种前均开展社会宣传动员、人员培训以及当年接种对象摸底调查。年对在年1月1日至年12月31日期间出生的未接种或未完成3针次乙肝疫苗接种的儿童进行接种。

年9月10日-20日对年1月1日至年2月18日期间出生的无乙脑疫苗免疫及免疫史不全的儿童进行摸底调查,年10月19-28日实施接种。

(三)接种原则

根据既往接种史,按照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免疫程序,完成疫苗全程接种。对既往未完成免疫剂次的人群,只需补种未完成的剂次。

(四)免疫程序

乙肝疫苗:按照0、1、6月的免疫程序实施接种。即:未接种乙肝疫苗者接种3针次,补种间隔按照0、1、6进行;既往接种2针次者补种1针次;既往接种1针次者补种2针次,2针次间隔28天;免疫史不详者视为未接种,须3针次接种疫苗。

四、项目组织实施

(一)组织领导

为更好的开展此次乙肝乙脑疫苗补种活动,区政府成立了区乙肝乙脑疫苗补种活动领导小组,组长由区政府副区长担任,成员由区卫生、财政、教育等部门和各镇办主要负责人担任,负责全区乙肝乙脑疫苗补种活动的计划、组织、实施和督导,落实人员,经费等各项措施。各镇办也要成立领导机构,保证这次乙肝乙脑疫苗补种活动的顺利实施。

(二)相关部门职责

根据卫生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财政部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关于实施扩大国家免疫规划的通知》(卫疾控发〔〕16号)确定的免疫规划协调机制,各相关部门职责是:

区卫生局:负责乙肝乙脑疫苗接种项目的组织实施,疫苗和注射器供应、技术培训与指导、督导和评估;

区教育局:在卫生部门的指导下负责学校学生摸底调查、登记、报告、通知发放及接种组织工作;

区财政局:保障开展免疫接种项目的经费,并对经费使用进行指导和评价;

区委宣传部:负责乙肝乙脑疫苗接种有关信息的宣传。

(三)实施步骤

1、社会动员和宣传

广泛开展社会宣传,动员全社会参与,营造良好的接种实施氛围。宣传活动重点为告知接种活动的意义、接种对象、接种时间和地点等,可采取当地群众最易接受的方式、文字使受种者获取准确的信息。在学校、车站、市场、农村集市等人口密集地区设立宣传专栏,张贴标语,发放宣传画、宣传单等。要针对重点人群(如流动儿童、计划外生育儿童)采取针对性强的宣传方式,提高公众的知晓率,力争宣传工作不留漏洞、不留死角。对学校学生的宣传各接种单位应主动将“乙肝疫苗接种通知单”“乙脑疫苗预防接种告知书”通过学校发给学生,保证每名目标儿童家长都能收到通知单。

2、人员培训

区卫生局应于年9月10日前(该项工作的宣传和摸底前)完成所有参加免疫接种工作人员的培训。

3、目标人群摸底

在校目标人群的调查摸底工作由区教育局负责;其他适龄儿童的摸底调查工作由辖区的居委会、村委会负责;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技术培训和指导。

(1)摸底时间

年9月10日-20日在全区范围内开展目标儿童的摸底登记工作,将所有的目标儿童登记在册,各接种单位应于9月22日前将摸底结果汇总后报至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区疾控中心将于9月25日前将摸底结果汇总后报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摸底登记

在校目标人群由学校负责摸底登记工作。目标儿童家长应如实填写附件1-1、2-1签字后交回学校进行登记,接种单位根据摸底登记情况确定接种对象,发放《乙肝疫苗免疫接种通知单》(附件1-4),告知乙肝疫苗接种的针次、接种时间和地点。发放《乙脑疫苗预防接种告知书》,告知乙脑疫苗接种的针次、接种时间和地点。

校外目标人群由摸底人员挨门逐户调查,接种单位根据摸底情况确定应种对象,再由当地居委会、村委会发放《乙肝疫苗免疫接种通知单》《乙脑疫苗预防接种告知书》,告知疫苗接种的针次、接种时间和地点。

(3)摸底注意事项

乙肝乙脑疫苗免疫接种史应结合接种证、接种卡以及家长回忆情况综合判断。首先以接种证为准,无接种证者以接种卡为准,无证无卡者以家长回忆为准,家长能明确疫苗接种史者视为接种,否则视为未接种。

镇、办所在学校由卫生院负责摸底、接种。

摸底调查应重视流动儿童、计划外生育儿童的登记工作。

对于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应在摸底登记表中明确注明,不予接种,A乙肝疫苗禁忌症:①既往有乙肝病史;②既往乙肝血清标志物(HBsAg、抗-HBs、抗-HBc、HBeAg、抗HBe)检测指标中有一项及一项以上阳性(如既往无血清学检测结果,可按自愿原则自费检测;如不愿检测,即视为全部阴性);③有接种乙肝疫苗禁忌症。B乙脑疫苗禁忌症:①已完成两针次乙脑疫苗接种(减毒活疫苗或灭活疫苗);②既往有乙脑病史;③在1年内接种过乙脑疫苗的儿童;④有接种乙脑疫苗禁忌症。对于在1个月内接种过其他活病毒疫苗者应推后接种。

4、疫苗和注射器使用量估算

按照“计划供应、避免浪费”的原则,根据进度安排,估算年度疫苗和注射器使用量。

5、疫苗和注射器管理。

(1)领取

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要建立真实、完整的免疫接种用疫苗和注射器的分发、供应记录,要求各级均设立专账管理。

(2)注意事项

区疾控中心应在每轮接种工作前将疫苗、注射器等物资下发至镇(办)及城区接种单位。各接种点应在每轮接种前2-3日做好疫苗、注射器、表格等物资的接收和储存工作,并记录收、况。为保证安全,注射器使用后由各接种点统一无害化处理。

6、接种实施

乙肝疫苗:全区统一于年10月12-18日实施第一轮的接种工作、11月12-18日实施第二轮的接种工作、年4月12-18日实施第三轮的接种工作。

乙脑疫苗:全区统一于年10月19-28日实施接种。为保证“两苗”免疫接种工作的质量和较高的全程接种率,接种方式应以定点接种为主,同时辅以巡回接种。各单位可根据目标人数,考虑适当增设临时接种点,或延长接种门诊和接种点的服务时间。

接种点设置数量应根据目标儿童的情况合理安排。学校可设立临时接种点,负责在校目标人群的免疫接种工作。其他儿童可在当地接种门诊接种,特殊情况可采取巡回方式接种。按照《预防接种工作规范》要求,做好接种对象核实、接种前告知、健康状况询问、接种和登记等工作,并正确掌握接种禁忌症。

乙肝乙脑疫苗接种过程中,为有效应对和处置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区卫生局要制定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处理预案,成立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诊断处理小组,负责接种后出现的异常反应的诊断与处理。接种过程中,一旦发现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应按照《预防接种工作规范》、《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鉴定办法》等法规规定及时报告并开展调查、诊断和处理工作。

7、督导检查

区卫生局、区教育局应对免疫接种活动进行全程督导,督导涵盖前期准备、摸底登记、组织动员、现场实施、接种率评估等阶段。现场接种时,区卫生局应成立巡回督导组,对汽车站、市场、城乡结合部等流动人口相对集中地区开展巡回督导检查。

(四)信息收集与管理

1、信息收集

在活动结束后,区疾控中心按照规定时限对本次活动进行全面总结,内容包括组织动员、经费保障、宣传发动、培训、疫苗供应、冷链运转、摸底登记、现场接种、异常反应监测、督导评价、接种率调查、接种数据汇总等方面。总结报告与汇总表同时上报市疾控中心,并对活动所有相关资料包括相关文件、宣传、培训、接种报表等进行整理存档。

2、报告时限

乙肝疫苗:

第一轮活动结束后,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于10月25日前将总结报告和附件1-3上报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第二轮活动结束后,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于11月25日前将总结报告和附件1-3上报市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第三轮活动结束后,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汇总附件1-2并留底,于年4月30日前将总结报告(年补种乙肝疫苗项目全面总结)和附件1-3上报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乙脑疫苗:

活动结束后,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于年11月25日前将总结报告和附件2-3上报市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五)经费安排与管理

1、项目实施所需经费由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共同承担。中央财政安排专项资金用于购置疫苗、注射器。严禁向儿童家长收取任何费用。

2、专项补助资金必须及时拨付,专款专用,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截留、挤占和挪用。严格按照国家有关专项资金管理的规定,加强项目经费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六)招标采购

疫苗、注射器由省级卫生行政部门、财政部门成立采购工作组负责全省统一招标采购工作。

五、项目监督和评估

(一)摸底情况

进行现场接种前,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对前期摸底登记情况进行审核,参考人口统计数及既往开展强化免疫儿童摸底登记数对摸底数据进行综合评价。

(二)接种率评价

每轮接种工作完成后,区卫生、教育局对接种情况进行评估。

(三)评估方法

每轮接种工作完成后,区卫生局、教育局随机抽取3所学校,即1所农村学校、1所城市学校和1所城郊结合部的学校,每所学校查看30名未接种或未全程接种的目标儿童的“两苗”补种情况,若补种接种率未达到90%,则该校重新开展摸底接种工作。

预防接种工作总结篇5

【关键字】预防接种;影响因素;防范措施

【中图分类号】R4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7-4604-02

预防接种是预防重大疾病的有效措施。国家对于预防接种工作也是相当的重视。但是由于相关制度不健全和医务人员的专业水平不够,造成了很多接种事故和不良反应的发生[1]。各方面的影响因素降低了预防接种的功效。本文就预防接种中的常见影响因素和防范措施进行了相关的介绍。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某县城预防接种中心的医务人员、工作人员和自2011年3月至2013年4月在此接受预防接种的100位小孩儿为研究对象。其中有医务人员10名,工作人员3名。

1.2一般方法

通过随访和调查问卷的方式对相关医务人员、工作人员和儿童进行访问,收集预防接种中常见的影响因素和防范措施资料,进行归纳总结分析。

此外,我们查阅了相关性的报导、资料,以求全面的总结收集预防接种中常见的影响因素和防范措施。

2 结果

在这100位参与到预防接种的小孩儿中,有1位小孩儿在接种后出现了过敏反应,一位小孩儿在接种后出现了伤口感染。预防接种的其他情况良好。

3 讨论

3.1 常见影响因素

在对相关资料进行查阅后,我们发现,影响预防接种安全性的因素主要存在于八个方面:

1)疫苗本身的原因。疫苗本身所用毒株的生物学特性或者疫苗制备过程中加人的某些防腐剂或吸附剂等可能会引起免疫接种的不良反应发生[2]。

2)疫苗在运输的过程中,由于保存不当,导致疫苗长时间的暴露在高温环境中,或者冷冻冷藏混淆,导致反复融冻,不仅大大降低了疫苗的原有特性,还可能增加其不良反应性,引发不良的反应。

3)参与接种对象的身体状况,比如精神状况或者某些特殊的病理状况,过敏体质,免疫缺陷等,都可能在疫苗接种之后产生异常反应。

4)相关医务人员或者工作人员的责任心不够,导致在操作工程中技术应用不当,导致不良反应或者事故的发生。

5)相关医务人员或者工作人员对于预防接种的流程规范了解程度不够,没有无菌操作的观念。或者预防接种的药物配制环境不合理,开启前没有进行颈部消毒,导致药物被颗粒微尘污染,从而引发不良反应和相关风险增加[3]。

6)预防接种前没有进行预检或者预检过程不谨慎,没有仔细询问接种对象的患病史、过敏史以及过往的药物副反应,在接种产生偶合反应或者接种事故。

7)医务人员没有详细介绍接种后的注意事项或者接种对象监护人没有认真听取接种后的注意事项,没有进行必要的留院观察,导致接种后引发不良反应等。

8)医务人员没有严格按照相关规定进行三查七对,或者接种后的观察巡视量不足,没有及时发现接种后的不良反应等。

3.2防范措施

根据收集到的预防接种的常见影响因素,我们针对性的制定了相关防范措施。其目的在于加强预防接种的安全性,确保预防接种效果的表达,健全我国预防接种制度。其防范措施主要由以下三个方面:

生物制剂质量管理。国家在预防接种方面早已经制定了相关的规范要求。《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就是对疫苗的供应渠道、冷链贮存等环节的规范要求。所以在预防接种的相关环节就要严格按照相关规定进行疫苗的采购和储藏,确保疫苗的质量。另外疫苗流通还应该坚持逐级订购、妥善储存和安全运输,运送到相应存储中心后,应该按照不同疫苗的特性要求放入不同的冷链条件中进行管理[4]。而且应该按照品名、规格、批号码放整齐,凸显包装标志。预防接种中心需要统一从疾控中心领购疫苗,并做好登记。在运输到预防接种中心时应该密切监测疫苗的温度。对于需要冷冻的疫苗,必须保证疫苗与疫苗之间,疫苗与冷库壁之间留有一定的冷气循环通道,保证冷冻的效果。定期对疫苗进行检测,并检查冷冻环境,确保即将使用的疫苗都是安全有效、质量有保证的疫苗。

健康知识宣传工作。相关预防接种中心和产妇科医院应该肩负起预防接种健康知识的宣传工作,积极的向准妈妈或者婴幼儿家长灌输儿童预防接种的相关知识,让他们认识到预防接种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在婴儿出生后,通过电话或者家访等形式积极劝导家长带领儿童进行预防接种,或者通过发放相关预防接种的资料,引导家长仔细阅读。在预防接种中心和免疫门诊宣传栏张贴儿童免疫接种的宣传资料和国家对于疫苗接种的规划等。

安全接种。在整个预防接种过程中最容易出现问题的就是预防接种过程。对于前来接种的人员,医务人员有义务详细询问了解接种人员的身体状况、精神状况以及以往的患病史、过敏史、药物副反应,针对特定的情况制定特定的接种类型[5]。还应该加强医务人员工作人员的预防接种意识,培训监督医务人员的接种技能,定期考核接种操作技术和规范流程。进行专业的疫苗消毒技术培训,强化接种过程中的消毒流程,做到安全接种,积极预防不良反应。组织专业人员进行接种后的巡视和注意事项讲解,以及三查七对等专项工作,科学有效的避免接种后的不良反应和接种事故的发生。

4 结束语

儿童是国家未来的希望,我们应该通过各种方式和措施保障儿童的健康成长。而预防接种就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目前的预防接种体制中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我们应该积极进行检查,及时发现其中的问题,进行科学合理的调整的强化,健全预防接种体制,为儿童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 刘敏. 预防接种的影响因素和防范措施[J]. 中国伤残医学,2013,08:418-419.

[2] 靳里平. 疫苗接种风险因素中相关因素分析和防范措施[J]. 医学动物防制,2011,01:82+84.

[3] 蓝羲,周玉清. 预防接种服务影响因素的研究现状[J]. 中国疫苗和免疫,2011,06:560-564.

预防接种工作总结篇6

【关键词】预防接种示范区 计划免疫 推动

自2008年5月1日起,扩大免疫规划工作在我区不断深入开展,群众对健康需求日益提高,为日益提升我区预防接种工作质量和服务水平,进一步加强预防接种工作的规范化管理,科学评价免疫规划工作质量,有效控制相关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我区根据关于“开展创建南京市预防接种工作示范区”活动的通知(宁卫疾控〔2008〕28号文件)积极开展创建南京市预防接种工作示范区,2008年12月雨花台区首家通过南京市卫生局审核,率先成为南京市预防接种工作示范区。

1 创建预防接种工作示范区的可能性、评价内容及评价标准

根据《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和省卫生厅颁发的《江苏省预防接种门诊基本条件》以及南京市预防接种工作的相关要求,区政府、卫生局高度重视我区计划免疫预防接种门诊各项建设,不断加大公共卫生体制改革,完善计划免疫体系建设,塑精创优,将计划免疫工作纳入政府实施全民健康工程指标之一,工作目标任务分解到各街道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划片包干,分工协作,层层落实整体推进我区计划免疫工作发展;建立“政府主导,部门配合,财政支撑,社会支持”的工作机制,不断加大投入,全面加强我区预防接种门诊硬件设施建设和软件管理,同时按照南京市卫生局《关于加快儿童计划免疫信息管理系统建设的通知》要求,全区各预防接种单位按时按质完成计免信息管理系统建设的各项要求,全面提升我区计免工作软、硬件服务水平;我区率先在南京市准入计划免疫绩效考核机制,按数量指标和质量指标分期考评预防接种单位各项计免工作落实完成情况,并将考评标准与经济效益分配相挂钩,规范化、高标准完成计免各项工作,充分提高计免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2 创建预防接种工作示范区

2.1雨花台区行政划分

雨花台区位处南京市南,总面积约134.6平方千米(不包含江域面积),户籍总人口约20.83万人。共设有雨花新村、宁南、赛虹桥、西善桥、板桥、铁心桥、梅山、开发区共计7个街道48个社区居委会、15个村委会,全区设立10家一般接种单位,分别为雨花新村街道的市一院南院、区保健所、宁南街道的宁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赛虹桥街道的赛虹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西善桥街道的西善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板桥街道的板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中船绿洲职工医院、铁心桥街道的铁心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梅山街道的梅山医院、梅山医院分院共计10家接种单位,开发区不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其接种任务由西善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板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承担,梅山医院和梅山分院实为一家单位的2个接种点,接种数据按1家合计上报。

2.2创建预防接种工作示范区评价内容及标准

预防接种工作示范区评价内容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免疫规划整体工作质量,二是预防接种示范门诊的达标率。预防接种工作示范区必须达到预防接种工作质量综合评价指标考核优秀、预防接种示范门诊的达标率100%。预防接种工作质量综合评价指标采取日常评价和专项检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综合评价。预防接种工作质量综合评价指标总分为100分,其中日常评价占30分,专项检查占70分。日常评价是根据我市的预防接种工作要求,在日常工作中必须要完成的工作指标,由市疾控中心每月做出评价;专项检查每年组织一次,对全年的预防接种工作落实情况进行考核。考核总分在95分以上为优秀。

2.3创建预防接种工作示范区前后计划免疫工作指标比较

创建预防接种工作示范区前后计划免疫工作指标变化情况,如下表:

3 讨论

我区自2008年12月成功创建预防接种工作示范区,对我区计免接种工作规范化、科学化、信息化管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①接种整体环境、接种秩序有较大改观,实现预防接种面积达标、流程合理、公示上墙。②接种工作软、硬件配备齐全,各接种单位均配备电信ADSL上网,针式打印机能在接种证上方便打印接种记录。接种记录上传及时、准确、完整。③接种一类疫苗针次数量逐年提升④接种率质量指标逐年提高,为辖区儿童提供有效的免疫屏障⑤接种服务水平有很大提升,在2008年后我区先后有3家单位安装计免叫号系统,对问询候诊、接种疫苗信息录入、接种留观要求更趋严格规范,杜绝接种工作盲区和漏洞⑥通过创建预防接种工作示范区,并依托省市疾控中心和全区良好的公共卫生网底建设,利用请进来、走出去等形式,每月组织召开全区计免工作人员业务培训例会,开展 “零距离”的业务指导、督导,加强工作人员业务素质和责任心的培养,全区未发生1例接种差错事故。

参 考 文 献

[1]汪金鹏,江启程,当前卫生管理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公共卫生事业管理.2002,18(9):543-544.

[2]许彬,王海梁,冯雁等,嘉定区医疗机构量化分级管理探索[J].现代预防医学.2011,38(21):4404-4406.

[3]李春艳,江志荣,彭火胜,叶发忠,付燕青,何莹.社区预防接种门诊合理规划和管理的调查分析[J]. 中国初级卫生保健. 2009(07):21-22.

预防接种工作总结篇7

[关键词] 预防接种;数字化;信息管理

[中图分类号] R197.32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4)03(b)-0150-03

数字化预防接种门诊是基于国家儿童预防接种信息管理系统客户端与排队叫号系统的有机结合,将候诊、预检、留观融为一体的自动服务系统,以网络管理系统为基础,实现各预防接种门诊的全流程信息化及质控优质管理,实现与免疫规划网络信息管理平台无缝对接和门诊服务档案的对接传输,可有效解决现有门诊中的各种问题,是预防接种门诊建设的必然趋势[1]。宜春市2012年全市100%儿童预防接种门诊均完成信息化建设,自2012年10月开始推广数字化接种门诊建设,袁州区疾控中心预防接种门诊符合数字化试点建设必备条件,被定为宜春市2013年试点单位,2013年3月该门诊全面完成数字化试点建设。本文旨在探讨门诊数字化试点建设对全市预防接种工作质量及服务水平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调查2013年3月(即门诊数字化建设前)和2013年4月(即门诊数字化建设后)来本门诊接受预防接种的儿童,在携带接种卡(免疫金卡)且每天只需接种1次并需付费的儿童中随机选取5例,连续30 d,3月份、4月份各选取150例儿童,共计300例儿童。袁州区预防接种门诊2012年完成信息化建设,即添置电脑、打印机等硬件设备,安装并使用儿童预防接种信息管理系统国家接种点客户端软件,实现接种信息的个案管理,完成向国家信息管理平台的数据上传及交换。该门诊符合江西省预防接种门诊数字化试点建设必备条件(面积≥100 m2,每日接种量≥150人次),被定为宜春市2013年试点单位,自2012年10月开始着手数字化建设,首先对门诊进行扩建改造,合理分区/室(预检、登记、候种、接种、留观等);其次完成软件、硬件设备的安装调试;最后完成人员培训,所有工程于2013年3月25日竣工,4月1日开始试运行。门诊数字化建设后增加了叫号系统、语音提示、电子显示屏提示、宣传等功能,引导家长按顺序完成流程;留观室、留观显示屏及留观结束刷卡机的建立和配备,为接种儿童提供留观及疑似异常反应处置的场所。

1.2 方法

由专人采用统一自制的调查表对选取儿童等候登记时间、登记预约时间、等候收费时间、收费时间、等候接种时间及整个接种流程完成时间(除留观时间)等进行跟踪及记录,然后对比门诊数字化建设前后所得的数据。同时,分析和比较被选取儿童家长进行数字化建设门诊前后的满意度,内容包括门诊环境、接种流程、等候时间、医生服务态度、接种人员接种水平、预约通知等。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EpiData 3.0数据库及SPSS 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

2 结果

2.1 各项接种流程所用时间及总时间的比较

数字化后的各项接种流程所用时间及总时间短于数字化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各项接种流程所用时间及总时间的比较(min,x±s)

2.2 数字化前后患儿家属满意度的比较

数字化后的患儿家属满意度高于数字化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2 数字化前后患儿家属满意度的比较[n(%)]

3 讨论

随着各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深入,对服务意识和服务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加快数字化预防接种门诊的建设,已成为各地卫生行政部门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关注的热点问题。以往预防接种门诊混乱、无序,启用数字化管理后,家长在取号后,根据语音呼叫和大屏图像提示信息,进行预检登记,使自动排队功能贯穿于整个接种工作流程,在每个工作点都能进行有序控制。安静、怡人、充满童趣的门诊环境,给孩子带来快乐,使家长和医生都能保持一种平和的心情,避免人与人之间不必要的冲突,提供一个和谐的氛围。信息数字化预防接种门诊系统合理的工作流程设计,准确有序地把儿童指引到规定的工作台上进行接种,接种医生可通过系统对儿童接种针次进行监测,有效避免了以往由手工操作引起的儿童缺种、漏种和错种现象的发生,保证了接种的安全性及免疫接种率[1]。

本研究结果显示,门诊经过数字化建设后整个接种流程的时间缩短约39 min,与严瑾等[2-3]的报道相似。接种儿童一进入门诊刷卡取号,立即有语音提示该儿童排队顺序及大概排队时间,并及时通知什么时间完成哪项流程,避免了拥挤、吵闹,同时也改善了门诊环境;此外数字化建设是基于信息化建设基础上的跃升,接种人员只需通过计算机显示的资料,即可完成核对、登记、预约等服务内容,无需手工查找核对即可掌握儿童的应接种信息,不仅节省了时间,还可减少接种差错[4-5]。数字化门诊建设使儿童家长的满意度明显提高,有利于接种流程顺利进行,从而避免一些人为因素引起的差错、摩擦[6-7]。数字化建设后门诊增添了叫号系统、语音提示、电子显示屏提示、宣传等功能,引导家长按顺序完成流程;留观室的建立、配备留观显示屏及留观结束刷卡机,不仅引导家长和接种儿童留观等待,并能第一时间发现并及时处理疑似预防接种的异常反应,使接种工作更加科学化、规范化[8-9]。

综上所述,数字化门诊的建立可改善门诊环境和接种秩序,优化接种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及服务水平,节约家长及工作人员的时间,有效避免拥挤及差错的发生,满足更高层次的服务需求。

[参考文献]

[1] 刘晓丹,张立丰.数字化预防接种门诊建设实践[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13,29(3):385-386.

[2] 严瑾,李秋华,段洁,等.上海市某社区医院儿童预防接种信息化管理效果分析[J].上海预防医学杂志,2011,23(9):469-470.

[3] 吴殚,王凤双,肖雷.北京市顺义区儿童预防接种信息化管理系统运行效果探讨[J].首都公共卫生,2011,5(1):42-43.

[4] 曹雷.儿童预防接种信息化管理现状问题及发展[J].中国计划免疫,2007,13(5):491-494.

[5] 王步还,廖学舟,刘松,等.鄂州市实施儿童预防接种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效果分析[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07,18(4):38-40.

[6] 杜国明.数字化预防接种门诊建设的探讨[J].实用预防医学,2010,17,(12):2539-2540.

[7] 杨永宏.预防接种信息化系统在乡镇的实践体会[J].江苏卫生保健,2009,11(6):19-20.

[8] 黄芳.深圳市2011年与2005年预防接种门诊设置情况比较[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13,29(1):77-79.

预防接种工作总结篇8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11年3月~2013年9月来我中心共查验儿童1589例,男788例,女801例,年龄2~7岁。

1.2常见问题

1.2.1接种证收集难以到位其中有几个方面的原因:学校领导不重视,有部分学校、托幼机构领导认为应该以教育为重,只要抓好教育就可以了,免疫规划工作太麻烦,与教育无关;家长不重视,对预防接种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不重视预防接种证查验和保管工作,存在预防接种证丢失的情况;儿童家长对计划免疫知识知晓率较低,对接种工作不配合,造成无证儿童增多。

1.2.2查验登记不仔细、欠完整工作落实不彻底,一些学校、托幼机构以工作人员少为由,在新生入学入托前不严格把关,摸底工作敷衍了事。

1.2.3接种时间难以约定,补种困难由于接种登记工作不及时、详细,导致补种通知无法下发,接种时间安排就难以确定(由于白破二联疫苗是4人份的,为了不浪费疫苗,尽量安排集中接种),给补种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

1.2.4接种副反应的发生造成的负面影响在疫苗接种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如个体差异,机体状况等)可能出现一些不良反应甚至较严重的异常反应,家长缺乏对接种的正确认识,害怕疫苗会对孩子健康造成影响,尤其经过新闻网络媒体的报道,导致家长对预防接种工作出现抵触心理,于是选择逃避接种。

1.2.5各种表格的汇总上报不及时,欠准确由于学校内拒绝安排学生统一接种,且儿童补种疫苗剂次、类型及时间各不相同,因此,接种儿童的补种时间各不相同,导致反馈单回收不及时,直接影响各类表格汇总的真实性与完整性。

2处理对策

2.1加强领导,广泛宣传为了保证入托入学查验证工作的顺利实施,区卫计委和中心领导要高度重视,区疾控中心下文对此项工作进行专门安排部署,组织教育局分管领导召开专题会议进行周密安排,要求各级学校及幼儿园把接种证查验工作纳入儿童入托、入学报名程序,按时按要求完成,并纳入常规常年开展。同时,利用幼儿园和学校开学之际对家长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增强儿童监护人对国家免疫规划的认知程度。

2.2开展培训,责任到人区卫计委会同教育局结合实际制定具体培训计划,对各办学机构负责预防接种证查验的工作人员及各中心计划免疫专干进行以《预防接种规范》、《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和《湖北省入托、入学儿童预防接种证查验实施方案》为主的培训,并指定专人负责入托入学查验预防接种证工作、登记儿童免疫信息、督促儿童完成补证补种以及相关报表上报工作。

2.3仔细查验,发放补证(种)通知单当前,市场经济快速发展,流动人口越来越多,流动儿童管理已成为预防接种的一个难点,因此要将工作重点放在流动儿童的预防接种管理上,接种单位协助托幼机构和学校负责查验证的工作人员,对无证和免疫漏种儿童要发放补证(种)通知单,及时通知家长进行补证、补种;对于接种证记录完整,需要接种白破二联疫苗的儿童,发放知情同意书,让家长对疫苗的禁忌证、适应证和物理学特征有所了解,提高认识.以便对儿童进行安慰、鼓励和引导,尽量消除恐惧心理,使其对免疫接种能够愉快、主动的进行。

2.4严格接种程序,降低接种反应发生率

2.4.1为了确证到接种的安全,接种人员要做好接种工作前的核对工作,核对接种幼儿的姓名、性别及年龄,检查疫苗、接种设备是否有效期,最后检查接种儿童身体状况是否处于可接种的条件下,接种完毕后,拔出针头,用消毒棉签按压接种部位保证疫苗成功接种,接种后完毕后须再次核对,同时去候诊室留观30min方可能离开。

2.4.2疫苗接种儿童完毕后若出现不良反应,如面色苍白、头晕、恶心等症状,应立即平卧,及时低流量吸氧,在拔氧后并喂少许红糖水。留观30min的儿童无反应者,要告知家长回家后仔细观察注射局部是否红肿、发烫、疼痛、疲乏无力、食欲不振,并按压皮肤有无硬结。如发生硬结,儿童应在接种疫苗24 h后用干净浅色纯棉毛巾热敷注射局部,原理是通过热传导,使毛细血管扩张,血流加速,加快药物的吸收,以助消肿,减轻病痛[2]。热敷以3~4次/d,10~15min/次为宜,连续3~4d即可消肿,也有的用新鲜土豆切片,敷于患部,效果也不错,硬结较为严重的用50%硫酸镁热敷,方法同上。出现全身反应的,如体温≤38.5℃可加强观察,一般不需任何处理,必要时适当休息,多饮开水,注意保暖,防止继发其他疾病。一般发生接种后的正常反应通过以上适当的护理,大多数在24h内消失,如体温>38.5℃,物理降温后高热持续不退的,并伴有其他症状的如咳嗽、呕吐等,极个别的儿童可能出现异常反应,如局部无菌性化脓、过敏性紫癜、精神性反应等,应尽快到医院诊治。接种疫苗后2~3d内让孩子适当休息,避免剧烈活动,合理安排孩子的饮食,不要吃刺激性较强或容易导致身体过敏的食物,保持注射部位皮肤的干燥,避免搔抓注射局部皮肤引发感染[2]。

2.5及时回收反馈单,复核后汇总托幼机构、学校查验人员应在儿童补种或补证后复验预防接种证,并将查验补种情况补填在《入托入学儿童预防接种证查验登记表》上,接种单位则根据学校汇总表的内容,通过计划免疫系统逐一复核后汇总并上报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3讨论

3.1预防接种是计划免疫工作中一项最经济、安全、有效的干预措施。随着不断提升的疫苗免疫覆盖率,已经大幅降低了对儿童生命健康造成危害的传染病的发病率。通过入学入托查验证工作,大力普及计划免疫知识,加强计划免疫过程中的宣传和指导,提高家长接受儿童计划免疫的自觉性,减轻家长不安、疑惑和恐惧心理,使家长能够积极做好计划免疫的配合工作。

3.2加强多部门合作是入学入托查验证工作顺利开展的必要条件。医护人员在开展查验证工作时,应加强与学校、托幼机构的沟通,及时获取儿童补证、补种信息,合理安排接种时间,实施预防接种时,严格执行操作规程,接种后给予相应的护理指导,尤其要做好复验工作,保证入学入托查验证工作的顺利进行,保障学生身体健康。

参考文献:

[1]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工作指南[M].湖北人民出版社,2008:27-28.

[2]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知识与技能[M].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12,1:51.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