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预防医学对人类健康的作用8篇

时间:2023-11-15 10:09:00

预防医学对人类健康的作用

预防医学对人类健康的作用篇1

1我国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设置现状

从1993年天津体育学院开设了社会体育专业至今,社会体育已成为体育专业教育中的主干专业,办学规模仅次于体育教育专业,布点院校也从单一的体育类院校扩展到师范、综合、工科、医药、财经、农业、民族等类型院校。[1]但其毕业生改行易业的现象严重,这与课程本身的设置有很大的关系。在《专业规范》中,设置健身与休闲运动指导、健身与休闲俱乐部经营管理、体育社会工作三个专业方向。陈章玉在《我国普通高校本科社会体育专业方向设计及其课程设置的研究》中指出在社会体育大专业下细化专业方向的必要性,提出体育健身指导与管理、体育产业经营与管理、保健康复专业(医疗体育和矫正体育)三个方向。[2]本文就健身指导这一专业方向的运动人体科学知识体系课程设置的合理性与适用性进行判别,其依旧沿袭体育教育、运动训练的课程体系,例如以生理学、运动医学和生物力学等为代表的传统学科体系,其服务对象仍然限定在部分高水平的运动员,目标也只是提高运动成绩。尽管有的学校也开设了一些符合专业特色的学科,如华南师大开设的《运动与健康促进》,但就全国范围而言,预防的观念、服务于“亚健康”人群的观点还需要一个讨论、推广的过程。大多数高校如成都体院、华东师大、首都体院、广州体院、广西师大、湖北大学、湖南师大、云南师大等学校的运动人体科学课程以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体育保健学为主,[3]这些课程的设置与运动训练等专业的课程区分不明显,沿袭了传统的运动人体科学课程,服务于正常人运动状态下人体的变化,并以此为研究基础。其理论基础的构成是“运动”,并没有体现出社会体育专业服务于大众体育健身的特色。

显然,这与社会体育培养的目标———即大众体育健身的专业体育指导人才是相悖的。预防医学作为与人群健康有关的卫生学基础理论,必然与全民健身活动的普及与实施有着极为重要的逻辑关系,其中的“一级预防”是最积极主动的预防,更是与体育有着密切的关系,可以说体育运动是预防医学中至关重要的“一级预防”。而传统预防医学从中医“治未病”的角度出发,对影响大众健康的社会、心理、生物等因素有着整体的认识和把握,尤其在亚健康预防与调治上也有着独到的优势。

因此,我们迫切需要建立新的社会体育课程体系,把“预防医学”理论引入大众健身指导的理念中,从而培养出能够运用专业的体育健身和预防医学知识来指导大众健身、缓解社会亚健康危机的专业人才。马玉成在《体育学科加强健康教育的理论研究》中提到:在当前的专业设置下,改革课程,加强体育专业中健康教育的比重或加强预防医学专业中体育的教学内容。[4]

2预防医学理论对大众健康的理论指导

数据表明我国大多数人群属于亚健康状态,而预防医学理论无论是在现代医学还是传统中医中,都是维护人群健康的主要理念;以预防医学理论为基础的大众体育健身是缓解亚健康、促进大众健康最为简单、有效的手段。

2.1中国的人群健康分类和亚健康人群

众所周知,21世纪是健康的世纪,人们对于健康的诉求超过以往任一时代。随着人们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的改变,“文明病”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并且使疾病谱出现新的变化趋势。这些“文明病”的产生与病变,是一个长时间的过程,属于健康与疾病的中间状态,因此,在20世纪80年代,苏联学者将这种非健康、非疾病的中间状态,称为亚健康状态。根据中国国际亚健康学术成果研讨会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目前的人群健康基本分为健康、不健康和亚健康三类,分别占的比例为15%,15%,70%。(见图2)对于这70%的庞大亚健康人群,已经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临床医学对此人群的干预也显现出一定的局限性和被动性。它是一个动态的状态,或者向疾病状态转化,这是自发的;或者向健康状态转化,这就需要自觉,需要付出代价和努力,同时需要专业人士的指导。

2.2预防医学思想与运动干预理念对预防、治疗亚健康的指导

预防医学是研究预防疾病、促进健康的学科。中西医的预防医学思想同多异少,双方的预防手段都多样而有效,两者存在着很强的互补性。

2.2.1现代预防医学

现代医学由预防医学、临床医学和基础医学三大部分组成。应该指出的是,随着人类疾病谱的改变,预防医学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它以人群为主要研究对象,应用预防为主的思想,探讨自然和社会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的影响,分析疾病的发生与发展规律,研究疾病的预防和控制措施,通过公共卫生实践,达到预防疾病,维护和促进健康的目的。[5]促进健康和防止发生健康向疾病转化正是预防医学所研究的范畴,亚健康也成为新世纪预防医学所面对的重要研究课题。

2.2.2传统预防医学

传统预防医学即中医预防,早在二千多年前,《黄帝内经素问四季调神大论》中的“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的观点,已经孕育着“预防为主”的思想。它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从预防观点出发,通过研究人类健康与疾病发生、发展和传变规律,探索消除对人体健康有害因素和利用有益因素的措施,以预防疾病发生发展和传变的系统理论。[6]现代预防医学重视外因,重视群体,主要是针对疾病,尤其是流行病、传染病在人群中的发生、发展规律,探索和分析环境中主要致病因素对人群健康的影响,并通过公共卫生措施达到促进健康和预防疾病的目的。而中医“治未病”思想则更重视内因,重视个体,主张通过饮食、运动、精神调摄等个人养生保健方法和手段来促进人体的阴阳和谐,提高机体内在的防病抗病能力。[7]

在新的健康医学观的指导下,中西医的预防医学体系正在走向融合,并将成为指导大众健身、促进民众健康的理论基础。体育健身在各个方面都对人们的健康起着不可忽视的促进作用:其一,体育运动能够有效治疗心理疾病,排解紧张烦躁等不良情绪。其二,长期合理的体育活动能够有效延长寿命、增强体质,提高国民身体素质。其三,各种各样的体育运动丰富了人们的业余生活,使大众的娱乐生活方式体现健康、阳光、科学和文明的特点,防止一些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侵蚀人们的健康。通过专业的运动健身指导,充分发挥预防医学的理论优势,现代预防医学能够为社会体育工作者开具“运动处方”提供理论基础,而推广传统预防医学的健身气功及一些养生术可以有效促进大众健康。总之,社会体育工作者应该合理运用预防医学知识,及时把介于健康与非健康之间的“中间人”拉回到健康人的队伍中来。

3“医体结合”与健康促进

2008年北京奥运会,我国取得金牌总数第一的优异成绩,奥运争光计划基本完成。北京奥运后,作为我国体育工作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全民健身计划,也借着奥运之东风开展的如火如荼。而要想真正在理论上对体育的健身意义和作用有较高的认识,必须借助于预防医学的深入发展。因为社会体育的服务对象是人群,调查研究人群的健康与疾病状况,了解引起疾病和健康的背景和原因,是制定体育保健措施的基本前提。没有基本的预防医学的理论指导,全民健身运动就难以有的放矢。[8]在预防为主观念上建立起来的三级预防原则是预防医学的核心,它体现在对个体及群体在疾病发生前后的各个阶段的全方位预防,其中的一级预防是指控制和减少有关危害健康的任何危险因素,建立并维护有益于人类身心健康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而体育运动正是属于“一级预防”。[9]医学家认为,当代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主要在一级预防上下功夫,因为这些疾病的病因都来自不合理和不正的“生活方式”。而体育的本质和特点决定了体育是促进人类健康的重要途径之一,它的价值在于改善人类的生活方式、培养人们的生命活力、心理品格和社会能力。[10]因此,从本质上来讲,体育锻炼和预防医学的根本宗旨都是预防疾病,提高大众抵抗疾病的身体素质。那么,两者在具体的实施途径上都有众多的相通之处,可以相互借鉴、相互补充。可见,医体结合对健康的促进是全方位的,“医体结合”的健康中心是防治生活方式疾病的新载体,是一项低投入、高产出、高效益的保健措施,在健康促进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10]所以在体育基础理论教学中将两者紧密结合就具备了足够的理论基础和现实意义。

4把预防医学理论引入社会体育专业课程的必要性

政府高度重视社会体育对大众健康的积极指导和促进作用,1995年推行的《全民健身计划纲要》首次把大众体育健身锻炼提高到国家战略高度,其中“体育服务体系”的战略构想明确提出要把指导大众体育锻炼作为提高人民身体素质,保证人民健康的重要手段。2009年,国家体育总局更是推出了《全民健身条例》的指导文件来推动社会体育工作的发展,可以预见,全社会的体育人口会随着社会体育的普及推广大幅度增加。为此,从基础教育改革上入手加快社会体育人才培养是一项刻不容缓的教育工程。其中已经颁布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国家职业标准》和《社会体育指导制度》从细节上规范了社会体育指导从业人士的职业素养和准则,也迫切要求各体育院校加快社会体育教育的改革,以适应当前社会体育引导大众健身的现实需要。在人们主动参与健身运动、“花钱买健康”的观念深入人心的今天,社会体育无论从政府政策还是大众观念上都有了良好的发展条件。然而该专业的毕业生面临尴尬的就业环境,所培养出来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利用率低,究其原因在于课程设置定位不明晰,课程理论模仿运动训练、学校体育的痕迹明显,造成学生自我定位不明晰、就业前景也不明朗。根据《全国高等学校社会体育本科专业指导性专业规范》中的专业教育内容的知识体系和知识领域一览表看出,当前的运动人体科学这一知识的领域还局限在以运动生理学、生物力学为基础的学科体系。

预防医学对人类健康的作用篇2

1我国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设置现状

从1993年天津体育学院开设了社会体育专业至今,社会体育已成为体育专业教育中的主干专业,办学规模仅次于体育教育专业,布点院校也从单一的体育类院校扩展到师范、综合、工科、医药、财经、农业、民族等类型院校。[1]但其毕业生改行易业的现象严重,这与课程本身的设置有很大的关系。在《专业规范》中,设置健身与休闲运动指导、健身与休闲俱乐部经营管理、体育社会工作三个专业方向。陈章玉在《我国普通高校本科社会体育专业方向设计及其课程设置的研究》中指出在社会体育大专业下细化专业方向的必要性,提出体育健身指导与管理、体育产业经营与管理、保健康复专业(医疗体育和矫正体育)三个方向。[2]本文就健身指导这一专业方向的运动人体科学知识体系课程设置的合理性与适用性进行判别,其依旧沿袭体育教育、运动训练的课程体系,例如以生理学、运动医学和生物力学等为代表的传统学科体系,其服务对象仍然限定在部分高水平的运动员,目标也只是提高运动成绩。尽管有的学校也开设了一些符合专业特色的学科,如华南师大开设的《运动与健康促进》,但就全国范围而言,预防的观念、服务于“亚健康”人群的观点还需要一个讨论、推广的过程。大多数高校如成都体院、华东师大、首都体院、广州体院、广西师大、湖北大学、湖南师大、云南师大等学校的运动人体科学课程以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体育保健学为主,[3]这些课程的设置与运动训练等专业的课程区分不明显,沿袭了传统的运动人体科学课程,服务于正常人运动状态下人体的变化,并以此为研究基础。其理论基础的构成是“运动”,并没有体现出社会体育专业服务于大众体育健身的特色。显然,这与社会体育培养的目标———即大众体育健身的专业体育指导人才是相悖的。预防医学作为与人群健康有关的卫生学基础理论,必然与全民健身活动的普及与实施有着极为重要的逻辑关系,其中的“一级预防”是最积极主动的预防,更是与体育有着密切的关系,可以说体育运动是预防医学中至关重要的“一级预防”。而传统预防医学从中医“治未病”的角度出发,对影响大众健康的社会、心理、生物等因素有着整体的认识和把握,尤其在亚健康预防与调治上也有着独到的优势。因此,我们迫切需要建立新的社会体育课程体系,把“预防医学”理论引入大众健身指导的理念中,从而培养出能够运用专业的体育健身和预防医学知识来指导大众健身、缓解社会亚健康危机的专业人才。马玉成在《体育学科加强健康教育的理论研究》中提到:在当前的专业设置下,改革课程,加强体育专业中健康教育的比重或加强预防医学专业中体育的教学内容。[4]

2预防医学理论对大众健康的理论指导

数据表明我国大多数人群属于亚健康状态,而预防医学理论无论是在现代医学还是传统中医中,都是维护人群健康的主要理念;以预防医学理论为基础的大众体育健身是缓解亚健康、促进大众健康最为简单、有效的手段。

2.1中国的人群健康分类和亚健康人群

众所周知,21世纪是健康的世纪,人们对于健康的诉求超过以往任一时代。随着人们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的改变,“文明病”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并且使疾病谱出现新的变化趋势。这些“文明病”的产生与病变,是一个长时间的过程,属于健康与疾病的中间状态,因此,在20世纪80年代,苏联学者将这种非健康、非疾病的中间状态,称为亚健康状态。根据中国国际亚健康学术成果研讨会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目前的人群健康基本分为健康、不健康和亚健康三类,分别占的比例为15%,15%,70%。(见图2)对于这70%的庞大亚健康人群,已经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临床医学对此人群的干预也显现出一定的局限性和被动性。它是一个动态的状态,或者向疾病状态转化,这是自发的;或者向健康状态转化,这就需要自觉,需要付出代价和努力,同时需要专业人士的指导。

2.2预防医学思想与运动干预理念对预防、治疗亚健康的指导

预防医学是研究预防疾病、促进健康的学科。中西医的预防医学思想同多异少,双方的预防手段都多样而有效,两者存在着很强的互补性。

2.2.1现代预防医学

现代医学由预防医学、临床医学和基础医学三大部分组成。应该指出的是,随着人类疾病谱的改变,预防医学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它以人群为主要研究对象,应用预防为主的思想,探讨自然和社会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的影响,分析疾病的发生与发展规律,研究疾病的预防和控制措施,通过公共卫生实践,达到预防疾病,维护和促进健康的目的。[5]促进健康和防止发生健康向疾病转化正是预防医学所研究的范畴,亚健康也成为新世纪预防医学所面对的重要研究课题。

2.2.2传统预防医学

传统预防医学即中医预防,早在二千多年前,《黄帝内经素问四季调神大论》中的“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的观点,已经孕育着“预防为主”的思想。它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从预防观点出发,通过研究人类健康与疾病发生、发展和传变规律,探索消除对人体健康有害因素和利用有益因素的措施,以预防疾病发生发展和传变的系统理论。[6]现代预防医学重视外因,重视群体,主要是针对疾病,尤其是流行病、传染病在人群中的发生、发展规律,探索和分析环境中主要致病因素对人群健康的影响,并通过公共卫生措施达到促进健康和预防疾病的目的。而中医“治未病”思想则更重视内因,重视个体,主张通过饮食、运动、精神调摄等个人养生保健方法和手段来促进人体的阴阳和谐,提高机体内在的防病抗病能力。[7]在新的健康医学观的指导下,中西医的预防医学体系正在走向融合,并将成为指导大众健身、促进民众健康的理论基础。体育健身在各个方面都对人们的健康起着不可忽视的促进作用:其一,体育运动能够有效治疗心理疾病,排解紧张烦躁等不良情绪。其二,长期合理的体育活动能够有效延长寿命、增强体质,提高国民身体素质。其三,各种各样的体育运动丰富了人们的业余生活,使大众的娱乐生活方式体现健康、阳光、科学和文明的特点,防止一些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侵蚀人们的健康。通过专业的运动健身指导,充分发挥预防医学的理论优势,现代预防医学能够为社会体育工作者开具“运动处方”提供理论基础,而推广传统预防医学的健身气功及一些养生术可以有效促进大众健康。总之,社会体育工作者应该合理运用预防医学知识,及时把介于健康与非健康之间的“中间人”拉回到健康人的队伍中来。

3“医体结合”与健康促进

2008年北京奥运会,我国取得金牌总数第一的优异成绩,奥运争光计划基本完成。北京奥运后,作为我国体育工作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全民健身计划,也借着奥运之东风开展的如火如荼。而要想真正在理论上对体育的健身意义和作用有较高的认识,必须借助于预防医学的深入发展。因为社会体育的服务对象是人群,调查研究人群的健康与疾病状况,了解引起疾病和健康的背景和原因,是制定体育保健措施的基本前提。没有基本的预防医学的理论指导,全民健身运动就难以有的放矢。[8]在预防为主观念上建立起来的三级预防原则是预防医学的核心,它体现在对个体及群体在疾病发生前后的各个阶段的全方位预防,其中的一级预防是指控制和减少有关危害健康的任何危险因素,建立并维护有益于人类身心健康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而体育运动正是属于“一级预防”。[9]医学家认为,当代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主要在一级预防上下功夫,因为这些疾病的病因都来自不合理和不正的“生活方式”。而体育的本质和特点决定了体育是促进人类健康的重要途径之一,它的价值在于改善人类的生活方式、培养人们的生命活力、心理品格和社会能力。[10]因此,从本质上来讲,体育锻炼和预防医学的根本宗旨都是预防疾病,提高大众抵抗疾病的身体素质。那么,两者在具体的实施途径上都有众多的相通之处,可以相互借鉴、相互补充。可见,医体结合对健康的促进是全方位的,“医体结合”的健康中心是防治生活方式疾病的新载体,是一项低投入、高产出、高效益的保健措施,在健康促进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10]所以在体育基础理论教学中将两者紧密结合就具备了足够的理论基础和现实意义。

预防医学对人类健康的作用篇3

【关键词】中医养生学 健康干预 综述

中医养生学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 研究人类生命规律, 寻找增强生命活力, 预防疾病的方法, 同时探索衰老的机理以及益寿延年的原则与理论的一门学科。其学说科学实用, 是中国医药文化之精粹。张湖德在《传统养生学是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论述传统养生学的确是一个伟大的宝库,是进行健康教育必不可缺的重要内容,在强调自我保健的今天,普及中医传统养生的知识,把其作为人们防病、治病的一个锐利武器,显然很有必要。

传统的养生理论是以“天人相应”、“形神合一”的整体观念为出发点,去认识人体生命活动及其与自然、社会的关系,特别强调从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协调,讲究体内气化升降以及心理与生理的协调一致,并根据阴阳形气学说、脏腑经络理论来阐述人体生老病死的规律。尤其把精、气、神作为人体之三宝,作为养生保健的核心,进而确定了指导养生实践的种种原则,提出养生之道必须“法于阴阳和于术数”、“起居有常”,即顺应自然。陈斌在《中医养生学中的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中提出的中医养生学辩证观里强调,养生要因时、因地、因人而异,时令、地域、人的身体状况发生了变化,养生的方法也要随之发生变化。人必须根据自然运动变化的规律和人体内阴阳运动变化的状况来保养,才能达到健康长寿的效果,并以此为基础进行健康教育。如《素问·宝命全形论》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其意思就是让人把握住四季气候运动变化的规律、法则,来达到保持身体健康的目的。不仅自然界是运动变化的,人体同样是运动变化的。在具体方法上,中医养生学根据四时的变化,分别提出了不同的养生方法。元代道士邱处机根据四时的不同,提出了具体的养生要求。而邢玉瑞在《黄帝内经理论与方法论》中提出顺时养生,即顺应四时气候、阴阳变化规律,从精神、起居、饮食、运动等方面综合调养的养生方法。其宗旨是“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对于个体的体质差异,中医养生学也是相当重视的。体质不同,其养生方法也是不同的。《黄帝内经》提出“高下相占,升降相因,而变化矣”。中医认为人的生命活动就是这种高下升降的变化,这种变化过程就是人体的新陈代谢过程,如果这个过程出现问题,人体就会患病。因此,中医养生学常根据个体差异,进行区分对症施治,对人体进行调养。王前飞等通过积极改善特殊体质,从高危人群中筛选出病理体质之人进行病因预防,使传统中医学从“养生避邪”的个体预防阶段进入群体预防阶段。以王琦为首的北京中医药大学体质研究课题组在长达30 年的研究中,以“体质可分”、“体病相关”、“体质可调”、“体质可变”作为关键科学问题,运用多学科交叉方法进行体质分类研究,编制了《中医9 种基本体质分类量表》,并将其应用于社区和体检中心,对社区人群和体检人群进行个体化的健康管理,有助于疾病的早期发现和早期预防,对降低个人的健康风险和国家的医疗费用,全面提高个人的生活质量起到了重要作用,也为建立具有中医特色的健康管理模式提供了新的方法学指导。匡调元等以实验大鼠脚掌面温度的自然差异划分寒体、热体调整后的生化、形态学、机能、微量元素、免疫功能等各个方面指标,结果表明,实验大鼠自然群体中存在着体质差异,寒性食物、热性食物可以影响体质之形成,也可以达到调整体质的效果。

前人对体质有许多论述,在国外,到目前为止已有三十多种体质类型学说。但是至今国外医学对体质的各种分类学说都无法直接指导临床实践与养生康复,惟有中医体质学说与医疗实践、养生长寿密切结合,进行养生健康教育。 93. 现代健康干预过程中,以中医学的整体观为核心,重视人体本身的统一性、完整性以及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动态地掌握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运用四诊八纲的方法,在对收集的资料进行全面分析、评估、辨别证候的基础上,确立健康干预的原则,再根据患者年龄、文化程度、职业、地域、民族、健康信念、生活习惯的差异及体质差异,制定不同的健康干预计划,使健康指导计划充分体现中医学“同病异护”、“异病同护”、“因人、因地、因时制宜”的辨证施护特色,将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始终贯穿在全程健康教育中。同时,在实施健康干预过程中,动态式地观察病情的变化,根据疾病的不同阶段及患者不同的心理状况,修订健康干预计划,有效地帮助受教育者达到学习目的。岳炜、吴静欢在《开展具有中医特色的妇科疾病健康教育》中运用中医学的整体观、治未病的预防观、情志对妇科疾病的影响、食疗和药膳的作用和中医妇科传统的治疗方法等阐述中医妇科健康教育的特色。通过以人为本的健康教育形式,编写中医健康教育科普资料和提高护理人员素养等方面落实中医妇科健康教育的措施。对经、带、胎、产、乳妇科疾病及其不同阶段、不同证型的治疗与护理等相关知识的宣教,使患者能正确认识自身的疾病,理解治疗护理的措施和方法,自觉地在精神护理、生活起居、饮食均衡、疾病防治等方面予以配合,对疾病愈合、防止复发、保持健康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但是对于运用中医体质学与中医养生学相结合以此指导人们进行个性化预防养生保健的研究较少,对人群进行体质辨识、生活质量评估,并针对不同的体质、不同的生活习惯及生活环境等进行个体化的中医预防、养生调摄的健康教育研究目前尚未有。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开创性的提出了开展中医“治未病”的工作要求,探索构建具有中医特色的预防保健服务体系,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的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积极研究开发中医资源及中医学朴素的健康教育思想,使其在新的历史时期,为人类的健康发挥积极作用是十分必要的,既符合目前国家治未病的医学理念,更是对中医“因人、因时、因地”三因制宜的最好诠释。

参 考 文 献

[1]闫润芹,王娜.浅谈中医养生保健.科技健康导报,2008,NO.30.

[2]张湖德.传统养生学是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健康教育,1999年第6期第15卷,专家论坛.

[3]陈斌.论中医养生学的辩证观.湖北中医学院学报,2006年12月第8卷 第4期.

[4]王前飞,王前奔.中医体质学说对疾病预防的指导作用[J].辽宁中医杂志,1993,(3):8.

[5]任小娟,王琦.应用《中医体质分类判定标准》进行个体化健康管理研究初探.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7年第9期(总第231期).

[6]匡调元.人体体质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7]全国高等师范院校体育专业《人体测定》编写组.人体测定[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4年4月:56-59.

[8]中国解剖学会编.中国人体质调查[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86:115-120.

预防医学对人类健康的作用篇4

作者简介:许卫星(1971— ),女,副主任医师。

新中国建立初期,中国曾经以成功发展革命性的医疗体制和强调预防为主的“低成本健康”卫生体系给全世界留下深刻印象[1]。现阶段,为更好地解决医疗服务的公平性下降、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医疗服务的费用不断上升等难题,上海开展了以医疗联合体建设为主的新医改,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为口腔专业医疗机构,尤其是对具有公益性的口腔预防保健工作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理想的参考。

1 专业联合体建设的理论思考

世界卫生组织将牙周组织健康状况列为人类健康的10项标准之一。口腔疾病可以成为其他疾病的诱因,也可以是其他系统疾病的表征或结果。随着口腔预防医学在预防措施与方法应用、社会保健促进、人群口腔保健服务的不断发展,社会人群在口腔卫生知识、观念、态度与行为方面都有了显著而积极改变。

有序推进口腔急性保健模式(患病就医)转变,将口腔健康管理不断前移和下沉可以有效地减少口腔致病率、最大程度的降低口腔医疗支出。近年来,英、法两国的社区健康服务有其明显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于以治病为中心向保健为中心的转变[2]。美国健康管理研究成果表明,可以通过一定的方法识别那些很快就要利用卫生保健服务的人,因而可以对他们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利用这种强有力的措施可以保持或改变人群健康状态,使人群维持低水平的健康消费[3]。据此可见,预防对于保障健康和促进社会整体进步的重要意义。世界卫生组织的一项全球性调查研究表明,真正健康的人仅占5%,患有疾病的人占20%,而75%的人处于亚健康状态[4]。龋病、牙周病是发展中国家患病率极高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在我国平均龋患率为38%。龋齿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仅次于心血管、癌症之后的三大非传染性重点防治疾病之一。在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口腔预防基本纳入健康保险范畴,由政府引导、依托医疗保险体系、发挥市场资源协同推进的对民众和重点人群的定向干预行动。口腔预防是全民预防保健的有机组成体,是持续保障民众健康质量,降低社会总体医疗成本支出的有效手段之一。

口腔预防专业联合体是指在一定区域范围,建立异质化口腔卫生服务医疗机构间的合作或联盟。Kongstvedt[5]将医院的横向整合定义为围绕临床上的卫生保健服务进行的资源整合,而纵向整合是在不同水平的卫生保健服务之间进行的整合。口腔预防专业联合体类似于专业资源的横向整合,这种横向体系具体表现为资金统筹、信息交互、技术支撑、集中采购、专业培训等方面。口腔预防专业联合体也可称其为口腔整体服务提供系统(Oral Integrated Delivery System,OIDS)。口腔预防专业联合体建设将从组织架构、专业资源、教育培训、基础作业等方面系统提升口腔预防工作质量水平。实现对传统松散型分布的口腔人力资源的有效运用和有机组合。最大程度地实现节约交易费用,发挥规模效益,提升口腔预防保健质量水平和服务满意度。

2 专业联合体建设的现实基础

世界卫生组织的一项研究显示:人类1/3的疾病通过预防保健是可以避免的,1/3的疾病通过早期发现是可以得到有效控制的,1/3的疾病通过信息的有效沟通能够提高治疗效果[6]。慢性非传染性疾病(NCD),是对一类起病隐匿,病情迁延不愈,病因复杂,且有些病因尚未完全被确认疾病的概括性总称。龋病是影响儿童和青少年健康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之一,它不仅影响儿童和青少年的食欲、咀嚼、消化和吸收,而且还可以引起牙髓炎、根周脓肿、颜面蜂窝组织炎,甚至可导致全身疾病的发生。

上海地区调查结果显示,12岁儿童第一恒磨牙是最易患龋的牙位,而牙 合面窝沟是牙齿最易患龋的部位。因此,采用窝沟封闭防治牙 合面龋发生,是龋病预防措施的重要环节。然而仅0.63%的12岁儿童接受过窝沟封闭,郊区儿童基本未接受过窝沟封闭,明显低于全国水平。表明儿童口腔预防性措施的普及亟待加强。因此,在争取有关政策保证的同时,进一步发展推广窝沟封闭和氟防龋等预防性适宜技术[7]。由于六齡牙解剖生理结构的特点,在萌后2~4年非常容易发生龋病,是儿童恒牙列中发生龋病和因龄丧失最多的一颗牙[8]。上海地区自2012年开始,明确规定要全面开展适龄儿童的龋病普查和窝沟封闭,取得了很好成效。

对于口腔预防保健而言,口腔卫生人力资源的数量、结构和配置是开展各项口腔服务的基础,直接影响和决定着口腔服务的质量水平。口腔卫生人力资源是指已经接受口腔专业理论学习和技术培训,达到一定的学历和技术水平,能够为社会大众口腔卫生需求提供专业的口腔卫生服务,并且能够为口腔卫生事业献出自己智慧和才能的一类工作人员的总称[9]。现阶段,我国口腔卫生人力资源存在着人力分布不均衡、人力结构不合理、口腔卫生服务利用率低等问题。口腔预防专业人才队伍的数量和结构与其承担的责任存在相当的反差。①口腔卫生人力资源总量不足。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合理口腔医师人口比为1∶ 5 000。目前大多数发达国家口腔医师人口比接近1∶ 2 000[10],日本、丹麦、瑞典等国家一千多人就有一个口腔医师。与此对应,在现有口腔医师队伍中专职口腔预防医师更为稀缺。②口腔预防人才队伍稳定性不高。目前的医疗服务更多的倾向于治病,而在预防保健等增值性新型医疗服务方面,不论是技术还是发展基础上,都显得相对不足[11]。面对巨大的口腔诊疗市场需求和经济利益,口腔预防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和稳定性面临严峻的现实。③我国常见口腔疾病患病率与患者就诊率呈现反差之势。究其原因,一是受益面广的口腔预防未纳入公共卫生规划,二是口腔健康意识不均衡,而最主要的是口腔卫生资源的不足,尤其是口腔预防人力资源不足,前期预防和发现不力。

承担部分口腔预防保健职能的综合型医疗机构普遍采用抽调临床医师阶段性集中开展工作的方式;承担区域口腔预防保健职能的口腔专业医疗机构,往往需要调动和发挥社区医疗机构口腔专业力量来协同完成专项工作。这种在实际操作中探索形成、自觉实践的区域口腔预防保健网格化体系,基本满足了区域口腔预防保健工作的运营,但由于参与主体多元化、工作目标的单一、组织架构松散性,导致管理随机性强,责任目标分解和实现难度大,很难适应现代口腔卫生预防为主、注重预后的要求,难以承载起口腔预防保健工作可持续、规范化运营的要求。

3 专业联合体建设的路径选择

口腔预防医学,是研究口腔疾病发生、发展规律,研究预防和控制口腔疾病的方法及应用,维持和促进口腔健康的一门科学。口腔健康管理是健康教育的一个分支。世界卫生组织(1970年)提出[12]:牙科健康教育的目的是使人们认识并能保持口腔健康。口腔健康教育的目的在于采取合理的健康态度和生活方式;遇到不能有效预防和治疗的疾病时,尽量将这种疾病造成的损失减少到最小;合理而明智地使用口腔保健服务设施。口腔预防专业联合体建设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构建起口腔健康管理平台。

“政府主导、专科机构指导、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执行主体”是上海口腔预防工作的基本原则。这一原则是符合上海口腔预防工作所面对的现实环境和基本要求。口腔预防专业联合体的建设正是基于上述原则,对进一步发挥好三级“主体”作用,统筹“点、线、面”实际需求而作出的有益探索,是原则贯彻的具体化。建立健全广覆盖、区域化的口腔健康体系,所面临的挑战主要是卫生服务管理与供给部门有效控制成本,合理利用有限的卫生资源,满足社会人群的基本口腔健康和重点人群预防保健需要。

口腔预防专业联合体的建设有利于形成和发扬以下优势:实现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产生更好的区域协同效应、弥补资源市场的不完全性、降低管理成本和交易费用、实现地理空间上的广覆盖性、确保专业医疗质量的一致性、降低患者信息获取和交易成本、提高机构声誉、扩大服务规模、提高市场份额。这种优势的取得是口腔预防专业联合体全体成员与全部服务对象的协同效应,是一种可以实现交互共赢的OIDS的整体性优势。

口腔预防专业联合体的社区化和属地化布局是其建设的重要目标和主要表现形式。口腔预防的对象从广义上讲是全体社会民众,从狭义上讲是政策资源确定的特定人群。客观看,阶段性的口腔卫生人力资源总量、民众口腔健康意识、财政预算安排、民众收入水平等因素对于口腔预防保健服务和体系建设会形成直接影响。适龄儿童和青少年一直是口腔预防保健的重要对象,在口腔预防专业联合体建设范畴中,结合现有口腔预防保健实践经验,将服务对象直接纳合体形成一体化格局,形成服务主体和对象的统一是必要的选项。

社区卫生服务是综合性保健服务,重视预防,不仅可以节约资源,也能较好地满足居民对卫生保健的需求[13]。卫生服务的支付方式直接影响着卫生机构和卫生工作者的供给行为,并对费用的控制、资源配置、服务质量尤其是在卫生服务过程中的效率公平产生明显的引导或制约作用。目前卫生服务支付方式主要有:总额预付制、按服务项目付费、按人头支付、薪金制、按绩效支付、按条目预算、预防服务帐户、按服务单元支付等9类。各类支付方式均有其特点和适配模式,直接支付人均为卫生行政管理机构。基于规范口腔预防专业联合体运营机制,提升口腔预防专业联合体运行效率考量,我们认为,对于现行卫生服务支付方式可作出适度的调整。可变卫生行政机构的直接支付为间接支付,将口腔预防专项资金支付权限赋予口腔预防专业联合体中的管理和专业指导主体口腔专业医疗机构,由其实施对社区医疗机构和专业人员的直接考核与支付,且考核结果可直接运用于原预防保健整体考核系统。

对于口腔预防专业联合体的建设所涉及的资源统筹、利益分配、技术支持、后续治疗等,均需要在基本支付调整的框架体系内作出统一明确的规划。对此,有待后续进一步的研究。

4 参考文献

[1]徐嫒.中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历史情况回顾[R].快速政策咨询任务报告,2007.

[2]刘浩宇.社区卫生服务新内容[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08,(1):94-96.

[3]D W Edington,Y Louis,Kuku Li.Recent trends in the development of health management[J].Hralth management research,2001,76(103):140-47.

[4]李渝梅,张月霞,安波,等.亚健康人群的健康管理与生活方式干预[J].职业与健康,2007,23(17):1567.

[5]葛延风,王晓明.中国医疗服务体系改革反思[J].中国卫生产业,2005,(9):27-28.

[6]黄奕祥,李江帆.健康需求变化与医学服务模式转变[J].中州学刊,2010,175(1):114-119.

[7]曾晓莉,李存荣,徐玮.上海市788名12岁儿童口腔健康状况分析[J].现代口腔医学杂志,2010,24(4):295-297.

[8]卞金有.预防口腔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70.

[9]李刚.口腔医疗国外现状[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10]Poul Erik Petersen, Denis Bourgeois, Hiroshi Ogawa,et al.The global burden of oral diseases and risks to oral health[J]. Bulletion of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2005,83(9):661-669.

[11]周喜君,陈红.国有综合医院功能定位研究[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8,24(4):230-231.

预防医学对人类健康的作用篇5

【关键词】 家长; 个体化健康教育; 小儿; 预防接种; 影响

【Abstract】 Objective:To approach the influence of children vaccination by individualized health education in patriarch. Method: 500 patriarches of 0-3 age children for suitable vaccination in our jurisdiction were selected from May 2014 to December 2014 and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control group of 200 cases and intervention group of 300 cases. The cognitive level score of patriarch vaccination, qualification rate of I kind of vaccination and vaccination work satisfaction of two groups were detected.Result:The intervention group of cognitive level score patriarch vaccination,the qualification rate of I kind of vaccination and vaccination work satisfaction were better than that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ce(P

【Key words】 Patriarch; Individualized health education; Children; Vaccination; Influence

First-author’s address:Zhongshan Guzhen People’s Hospital,Zhongshan 528421,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5.21.044

预防接种是一项预防传染性疾病的免疫规划工作,属于重要的公共卫生手段,其投入少、效果好,其不仅可以帮助小儿获得某种传染病的特殊免疫力,同时也可以提高整个群体的免疫水平,在预防和控制针对性传染病方面发挥积极的效果[1-2]。但是小儿预防接种的决定权在家长的手中,目前现实的情况下,由于经济条件、卫生风俗和文化水平不同,一些家长对于预防接种的重要性和免疫预防的认知程度不足,可能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小儿预防接种的效率[3-4]。本研究通过家长实施个体化健康教育情况进行观察,拟探讨对于小儿预防接种的影响情况,现将结果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辖区内2014年5-12月进行适宜预防接种的0~3岁儿童监护人500人作为研究对象,依据是否实施个体化健康教育进行分组。对照组200人,年龄23~38岁,平均(25.9±5.8)岁;职业类别:脑力劳动者108人,体力劳动者92人;文化程度:高中以下105人,高中及以上95人。干预组300人,年龄24~39岁,平均(25.2±5.5)岁;职业类别:脑力劳动者164人,体力劳动者136人;文化程度:高中以下170人,高中及以上130人,两组小儿家长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对照组给予小儿家长接种程序、常见疫苗和接种后常见不良反应的介绍。(2)干预组家长实施个体化健康教育,其形式主要包括现场授课、多媒体讲解、发放宣传单等不同的形式,向家长传授预防接种的知识。向家长耐心的讲解各类疫苗不同的作用效果,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使用过程中的禁忌证和注意事项。做到尽可能向家长交代清楚可能出现症状以及相关症状发生的原因。让家长了解到禁忌证的范围、疫苗可能出现的偶合反应,告知家长在接种疫苗期间不能滥用抗生素,否则可能影响疫苗的作用效果,一旦出现不良反应要及时到医院进行对症治疗,降低医疗纠纷的发生率。根据家长登记的随访电话,对家长接种疫苗后进行跟踪调查和电话回访。有条件的情况下进行现场答疑,回答家长在预防接种方面关注的相关问题,为家长和接种人员提供面对面交流的机会。通过交流促使家长从接种人员哪里获得预防接种的信息和教育,消除家长担心接种出现不良反应的心理。

1.3 观察指标 (1)观察两组家长预防接种认知水平情况:对家长的预防接种知识进行评价,主要包括国家免疫规划政策、免疫程序、疫苗预防疾病类型、接种后不良反应4个方面,每个方面0~25分,总分100分,分数越高认知水平越好。(2)观查两组I类疫苗接种合格率和五苗全程合格接种情况:主要包括卡介苗、乙肝疫苗、百白破疫苗、麻风疫苗、脊灰疫苗。(3)观察两组家长对预防接种工作满意度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建立数据库,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 字2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两组家长预防接种认知水平比较 干预组家长预防接种认知水平评分均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I类疫苗接种合格率和五苗全程合格接种情况比较 干预组I类疫苗接种合格率和五苗全程合格接种均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3 两组家长对预防接种工作满意度情况比较 干预组家长对预防接种工作满意290人(占96.7%),优于对照组的165人(占82.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字2=10.82,P

3 讨论

免疫接种主要目的是针对一些特异性抗原从而产生免疫反应[5-6]。健康教育是一种有计划、有目的、系统、有评价的教育活动,其在预防接种中进行个体化应用是通过针对家长和婴儿具体特点,正确的、针对性的传播预防接种保健知识和技术,从而对家长群体造成良性影响,消除可能出现的危险因素,防止传染性疾病的发生,提高健康素质[7-8]。

预防接种的健康教育宣传主要是帮助个体、家庭对预防接种的实际意义充分地认识,了解预防接种在传染病防治中的重要性,提高家长的健康意识,从而更好地建立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9-10]。

疫苗接种之后可能引起机体出现不良反应,因疫苗对于人体来讲,在一定程度上属于外来物质,会刺激机体产生有益的免疫反应,同时也会出现局部的红肿、低热和皮疹等常见的不良反应[11-12]。由于儿童的不良反应不相同,在儿童接种前后要将注意事项等告知家长,从而减少家长对于不良反应的过度担心,并且在家长的心理形成一定的预期,从而可以接受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13-14]。本研究通过张贴宣传画、发放宣传单、宣传手册的形式,向家长传递免疫接种相关的信息,并且将疫苗接种程序、对应的婴儿的月龄贴在预防接种证上,在宣传资料上写上每一种疫苗常见的问题、相应的解答、可以预防疾病,并且让家长签署知情同意书,让家长更加了解接种的具体顺序安排,禁忌证的范围和相关的注意事项,从而减少疫苗接种过程中的偶发病,避免病情加重[15-16]。通过健康教育提高了家长的预防接种知识水平,不会由于婴儿出现红肿、低热等不良反应就误认为是接种人员操作失误引起的,避免和减少了医患纠纷的发生[17-18]。另外如果婴儿在出现不良反应时要及时和接种医生联系,接种医生在细心的倾听家长对于不良反应的诉说之后,进行正确的指导,从而做好详细的记录,指导进行正确的接种,提高不良反应报告准确率[19-20]。通过个性化的健康教育在家长中应用后,可以促使家长懂得预防接种的重要性,从而主动带婴儿进行预防接种,提高婴儿的预防接种率,保证疫苗正常的、正确的接种,同时提高家长对于疫苗可能出现不良反应的认知水平,提高不良反应出现时的应对能力,降低医患纠纷的发生率[21-23]。

本研究通过选取本院辖区内2014年5-12月进行适宜预防接种的0~3岁儿童家长500例作为研究对象,依据是否实施个体化健康教育进行分组,对照组200人和干预组300人。结果表明,干预组家长预防接种认知水平评分均优于对照组,提示个体化健康教育提高了家长对于国家免疫规划政策、免疫程序、疫苗预防疾病类型、接种后不良反应的认知程度;干预组I类疫苗接种合格率和五苗全程合格接种均优于对照组,提示个体化健康教育提高了卡介苗、乙肝疫苗、百白破疫苗、麻风疫苗、脊灰疫苗合格接种率;干预组家长对预防接种工作满意度优于对照组,提示预防接种工作和健康教育的密切相关的,家长给予个性化健康教育可以提高预防接种率,保障和加速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24-26]。对家长实施个体化教育可以提高家长对于儿童接种知识、健康教育的知晓率,充分地了解预防接种的优点,提高接种的依从性,从而提高各项疫苗的接种合格率,为预防接种工作可以顺利地开展提供坚强的保障。

综上所述,家长实施个体化健康教育可以提高预防接种的认知水平和满意度,提高I类疫苗接种合格率,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晁慧.社区小儿预防接种行护理干预的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上旬版,2011,27(33):77-78.

[2]魏淑萍,井鹤龄,李赞.健康教育对计划免疫工作促进作用的探讨[J].中国健康教育,2011,27(4):319.

[3]李学军,袁媛媛,高皓宇,等.天津市农村居民预防接种健康教育干预研究[J].中国健康教育,2012,28(2):95-97.

[4]杨灵娟,王利萍.健康教育在儿童预防接种工作中有效性的探究[J].内蒙古中医药,2013,32(24):127.

[5]孟朝晖.预防接种中不良反应的原因分析与应对措施[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1):154-155.

[6]胡红梅.在预防接种门诊开展儿童家长健康教育讲座的做法和体会[J].中外医学研究,2012,10(30):148.

[7]马燕英,冯辉煌.大新县采用预防接种健康卡开展接种证查验及补种效果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12):82-83.

[8]亓恒粱.基层预防接种单位第二类疫苗使用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外医学研究,2012,10(12):144-145.

[9]魏莉延,张宝丹,王伟.浅释疑似预防接种不良反应发生原因及防范对策[J].中国医学创新,2012,9(32):157-158.

[10]解丽娟,代秀芳,陈志刚.基层开展儿童预防接种信息化管理的体会[J].中外医学研究,2011,9(28):142.

[11]易琳.儿童监护人预防接种知识、行为及其影响因素调查[J].中外医学研究,2011,9(36):49-51.

[12] Hussain R,Usman S A,Faiza H,et al.Redesigned immuni-zationcard and center baseded ducationtor educe childhood immunization dropouts inurban pakistan: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Vaccine,2009,27(3):467-472.

[13]徐菊英,朱炜,杨玉英,等.“家长学堂”对儿童预防接种健康教育效果评估[J].浙江预防医学,2014,26(4):424-426.

[14] Shankar P,Madhu G,Amarjeet Singh,et al. Effectiveness of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interventions for improving age appropriate immunization in rural India[J].Bull WHO,2010,88(2):97-103.

[15]许国章,程志华,陶毓敏.推行“全科疾控”工作模式践行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11,27(1):3-5.

[16] Reichler M R,Aslanian R,Lodhi Z H,et al.Evaluation of oral poliovirus vaccine delivery during the 1994 national immunization days in pakistan[J].Infect Dis,1997,175(1):205-209.

[17]李广茹,陈晓艳,刘烨,等.对社区儿童家长行预防接种健康教育的效果评价[J].职业与健康,2013,29(19):2558-2560.

[18] Vesikari T,Karvonen A,Ferrante S,et al.Efficacy of the pentava-lent rotavirus vaccine,rota teqor,in finish infants up to 3 years of age:the finish extension study[J].Eur J Pediatr,2010,169(11):1379-1386.

[19]史淑芬,张拓红.儿童家长对预防接种规范化门诊服务满意度调查研究[J].中国妇幼卫生杂志,2011,3(1):13-16.

[20]邓晓红.儿童预防接种常见不良反应原因分析及干预措施[J].中外医学研究,2014,12(27):131-132.

[21]华瑞珏,张小娟,徐敏钢,等.对孕妇进行预防接种健康教育的效果评价[J].国际生殖健康/计划生育杂志,2014,33(4):286-288.

[22] Durrheim D N,Cashman P.Addressing the immunization coverage paradox:A matter of children's rights and social justice[J].Clinical therapeutics,2010,32(8):1496-1498.

[23]顾P,陈直平,卢苗贵.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在城乡社区卫生服务中的作用探讨[J].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09,10(4):308.

[24]姚强,郑余焕,卢苗贵,等.社区疾病预防控制工作问题与对策探究[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0,30(8):657-659.

[25]杨馄,毛云华,高晓凤.实施健康教育对提高儿童接种质量的效果分析[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11,14(9):1349-1350.

预防医学对人类健康的作用篇6

关键词: 中医体质辨识 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R2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1)03-0235-02

中医学历来重视人的体质状态,在防病治病上,从具体的人出发,权衡干预措施,体现以人为本,因人制宜的思想。所谓体质,是指在人体生命过程中,在先天禀赋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固有特质〔1〕。体质辨识即以人的体质为认知对象,从体质状态及不同体质分类的特性,把握其健康与疾病的整体要素与个体差异,制定防治原则,选择相应的治疗、预防、养生方法,从而进行“ 因人制宜”的干预措施〔2〕。

王国强副部长在“首届‘治未病’高峰论坛”上指出:“现代采用体质辨识及干预等,都是‘治未病’在预防保健中的具体应用,充分展示了中医‘治未病’的恒久魅力。”〔3〕为贯彻落实预防为主和中医“治未病”的方针政策, 自2008年10月至今我们在体检中心运用现代化计算机信息技术开展了中医体质辨识工作,对来体检者做出健康状况个性化的评估,确定其健康状态和体质类型,有针对性地分析易患疾病倾向,针对其体质偏颇者,制定出详细、可行的个体化体质调护方案,以减缓疾病的发生、发展、恶化的自然进程,提高健康水平,推动健康管理工作的健康发展.

1 对象与方法

1.1 干预对象

从所有到医院查体的长沙市部分机关事业单位在职和离退休干部(年龄25 ~75 岁)中随机抽取600例样本,无其他严重疾病者。

1.2 方法

采用北京中医药大学王琦教授编写的《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第1版(2009年4月中华中医药学会颁布为国家标准),运用现代化计算机信息技术,中医体质辨识软件,对600例样本进行体质辨识分数统计和体质类型统计,对研究对象进行健康干预指导并随访12个月,前后对照体质辨识分数统计。

1.3 健康干预措施

结合个体的体质特点和发病倾向,提供饮食调养、生活起居、体育锻炼、情志调摄、药物调养等全方位的体质调护方案 ,并定期随访,进行动态体质调护。

1.4 观察项目

体质辨识分数和体质类型分类。

1.5 统计学处理采用

采用SAS 8. 2软件,对九种体质类型调理前后的体质辨识分数进行单样本t检验,以P < 0. 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九种体质类型调理前后的体质辨识分数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属于平和体质的干部群体(研究对象)经12个月调整后,其体质辨识分数有所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表1结果显示在600例体检人群中存在着九种体质类型,对体质有偏颇的人进行调理指导,包括饮食,生活起居、运动、方药等方面的调理,九种体质都得到了良好的改善,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中医强调预防为主,防重于治的学术思想,未来医学是预防医学。根据王琦教授“体质可调论”〔4〕理论,在体质辨识的基础上,通过调节体质预防体质相关性疾病的发生 ,恢复健康,实现个体诊疗,显示了“辨体保健”的特色。未病之前,辨别体质,通过中医综合调治,运用中药调补、针刺、气功、按摩和传统健身运动,并配合调摄的独特方法,使体质得以纠正,既病以后,结合体质辨治则可促进病愈康复。因此在医院和社区广泛开展体质辨识工作,并在此基础上制定个体化调护方案,大力开展健康生活方式干预和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全方位地提高干部群众的健康素质和水平,是中医“治未病”的一项重要工作。

参考文献

[1] 王琦.中医体质学[ 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4

[2] 王琦.体质辨识是“治未病”的“抓手”[J].环球中医药,2008,1(3):5-6.

预防医学对人类健康的作用篇7

1.1坚实的学术和社会资源优势中国中医科学院眼科医院是一所以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眼病的三级专科医院,并于2008年初和2008年下半年先后被批准为北京市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治未病”试点单位,为北京市青少年防近信息服务提供了充足的资源保障。青少年近视为“治未病”工作的重要切入点,主要开展青少年近视的防治,各项青少年近视的课题研究为网络平台的建立提供了技术支持和学术经验。本平台是由北京市中医局、中国中医科学院眼科医院和北京科技大学联合主办的项目,属政府公益行为,不增加学校、学生和家长的负担,同时视力健康关系到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每一个家庭对此都十分重视,愿意积极参与。

1.2人员配备专业性强在近视监测方面,医院内部建立了青少年近视的三级监测网络,第一级为监测管理小组,下设监测管理办公室;第二级由视光中心主任和眼科各部门负责人组成;第三级由眼科各科室护士长、住院总医师组成。同时,设立防近专家委员会,下设于医院药事管理委员会之下,由分管院长和眼科专家等组成,负责青少年近视技术和监测的相关事宜。在近视防治方面,配备了由眼科专家、针灸专家、统计学专家等组成的专家团指导研究的有序实施。

1.3先进的信息技术与设备与北京科技大学合作,采用SOA、Ajax、Java、XML、Web3.0、SaaS等先进的软件开发技术、可视化技术以及人工智能技术,以保证系统的功能实现与性能的稳定可靠,全面实现了计算机系统管理和办公自动化,为各级部门利用平台电子资源提供了不受时空限制的有利条件;另一方面,随着信息产业的不断发展,网络已无处不在,为学校、学生和家长查询、使用相关医学信息提供了便利。

2网络平台在青少年防近健康信息管理中的应用探讨

健康信息管理的任务是处理卫生保健机构的信息需求,具体包括卫生保健领域健康信息系统的开发、整合、评估和质量保障[7]。而一个好的健康信息平台标准为能够有效缓解社会健康信息供求失衡、能够整合医疗信息资源、能够严把健康信息质量关,引导人们树立正确健康观、能够通过信息获得减轻患者医疗负担、能够普及健康知识,利于医患沟通和能够发现和挖掘有用信息[8]。本网络平台通过构建健康管理、系统管理和宣传平台,较好的完成和实现了健康信息管理的要求。

2.1构建健康管理平台平台为中小学生和家长提供近视健康管理服务。以信息采集、个体化评估指导、系统干预,包括多套干预措施,尤其是中医特色的经络按摩、梅花针等干预措施,学生可通过回答问题,实时了解自己的眼部症状表现和用眼习惯,并根据给出的保健预防措施及时调整不良习惯、按照规范进行眼保健操、体育活动、功能训练等健眼措施,指导学生和家长掌握护眼爱眼知识,养成健眼防近好习惯。数据库保存学生历年眼科检查档案和学生和家长定期填写的护眼日志,通过后台数据分析和挖掘,观察学生个体化视力变化,评价诊疗方案。同时,对北京市青少年近视的发病率,年龄、性别等情况进行分析,全面掌握青少年近视的综合信息,实现总体评估、状态评价、预警。各级领导可以通过统计分析的数据、报表了解各自管辖范围内的青少年近视情况。同时可以了解到政府指令在各级单位执行的情况,便于逐级监管。

2.2构建系统管理平台该平台是一个面向全北京200多万青少年的大型健康管理系统。系统管理功能齐全,通过角色、权限、功能,系统配置、资源的绑定实现系统的可订制化。主要包括:数据维护备份功能;多种主题的统计报表与图形化分析;利用地理信息技术展示区县近视分类、分层汇总信息;利用知识库,实现知识编辑、,导航、搜索;利用智能问答技术,实现常见问题自动回答;利用人工智能专家系统,实现每个学生健康评价、预警、建议,提供个性化近视预防服务。

2.3构建宣传平台平台利用网站不同栏目和多层次网页,进行近视防治知识的宣传。主要包括:1)北京市各级政府关于近视防治的政策法规;2)医学知识,主要有眼科知识、近视防护、近视防治操作技术规范;3)互动交流;4)通过专家问答的形式提供近视防治指导;5)宣传政府推动眼睛健康活动;6)就医指南,提供干预建议、设备推荐、医院推荐等;7)提供分析数据,动态展示北京青少年近视发病和防止情况。在健康领域,可将健康信息归于三类,一类是与学生的健康相关的信息,也是健康信息中最核心的一部分;一类是指能够被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利用的信息,这些信息不会具体到某个人,相对而言是一个群体的健康信息,卫生管理部门根据这些信息做出相应的行政决策;第三类是与每一次的健康信息都相关的财务信息[9]。本网络平台的构建整合了前两类类信息,实现了北京市青少年近视的实时监控和长效管理。

3构建青少年防近健康管理网络平台的社会效益

3.1整合资源,节约成本对于学生和家长而言,通过网络平台的手段能够实现个人近视健康信息在线查阅、在线防近教育和近视相关信息的推送服务,促使学生养成健康的生活行为方式,达到主动、自我近视健康管理的目标。此外,通过提供准确、全面的个人近视健康信息,就诊建议和就诊记录,有助于视光医生了解学生近视防控和发展信息,为临床诊治提供有力支持。如此则有效地整合了卫生信息资源,减少资源浪费,降低了医疗成本。对于政府和医院来说,通过有效的管理近视健康信息,能够追踪学生的视力变化、防近措施的实施和生活习惯的改变,获取更全面、更深层次的信息,不仅为卫生行政部门制定相关政策法规和防治手段提供强有力的依据,同时也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数据资源。

3.2转变医疗模式,促进健康管理在疾病的防治中,中医强调“治未病”,而现代医学也从传统以疾病为中心的医疗模式转变为以健康为中心、以人为中心的健康管理模式。如此,“治未病”思想与健康管理就有了异曲同工之妙,二者均以维护和促进健康为目标,均以预防为原则。通过数字化健康管理,不仅为个体提供个性化的服务,从被动的求医问药,到主动的预防保健,实现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全方位健康管理服务,也为中西医结合提供了新思路。

预防医学对人类健康的作用篇8

【摘要】

目的:了解包头市各类高校学生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状况及特点,为开展该人群的艾滋病健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对包头市医科、工科、师范三类院校1 513名学生进行预防艾滋病知、信、行调查。结果:不同院校学生掌握预防艾滋病知识、端正预防艾滋病态度及树立预防艾滋病健康行为方面程度高低不一,医科院校学生优于其他院校学生。结论:不同高校在学生中开展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宜根据各类学校特点、学生需求和教育目标制定教育内容和策略。

【关键词】 艾滋病;学生;健康教育

艾滋病健康教育作为防控艾滋病的重要措施之一,已被社会广大人群接受和认可[1]。大学生作为社会中知识层次较高的一个群体,其影响范围较大,能更好地向社会传播、扩散预防艾滋病的科学知识及观念[2-3]。然而,由于高校类型不同专业各异,以及在未来社会分工中发挥不同作用,因此在预防艾滋病知、信、行方面可能存在差异。为寻找各类高校学生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的共同点和各自特点,更具针对性地在高校中开展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对包头市三种类型院校学生进行了预防艾滋病知识、信念、态度及行为的调查。

1 对象与方法

以分层整抽样方法在包头市抽取医科、工科及师范三类院校1年级和3年级大学生1 513人作为调查对象,年龄21.13±3.04岁,其中医科类大学生719名(47.5%),工科类大学生366名(24.2%),师范类大学生428名(28.3%)。采用自填匿名问卷调查法。问卷参考国内有关预防艾滋病的研究资料自行设计。共发放问卷1 589份,回收1 513份,有效回收率94.06%。所获资料在SPSS10.0软件包基础上建立数据库,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不同院校大学生对预防艾滋病基本知识掌握情况见表1。表1 三所院校大学生对艾滋病传播途径及预防措施的认知(略)

各校学生预防艾滋病信念和态度比较见表2。表2 三所院校大学生对艾滋病态度与信念的认同率(略)

三所院校学生预防艾滋病行为比较见表3。表3 三所院校大学生预防艾滋病行为表现(略)

3 讨论

高校大学生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的首要目的是要寻求并建立有效的方法,普及预防艾滋病知识,增强学生对艾滋病的认识和了解,从而促进安全行为以及增强对艾滋病人的理解、支持和帮助。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包头市大学生易接受新鲜事物,对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有较积极的参与意识,但在预防艾滋病知识、信念及行为方面与其文化层次相比仍显不足,这与国内一些地区的有关报道结果相一致[4-5]。对各类院校大学生预防艾滋病知、信、行比较中看出,在知识掌握上医科和工科类大学生明显好于师范类大学生;而在信念和态度方面,工科及师范类大学生表现较为消极;在预防艾滋病行为方面,医科类大学生表现较好。

医科类大学生在掌握预防艾滋病知识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致使他们对艾滋病的了解和认知都高于其他院校大学生。所以易于利用所学的知识来端正自己的信念和态度,指导自己的行为。师范类大学生肩负着为人师表、传授健康知识和教育下一代的重任,因此师范类院校更应加强有关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工作;不仅要连续系统地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加强信念和态度的转变、规范行为、树立典范。工科类大学生有良好的自然科学基础,宜加强有关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的深度和广度,培养健康行为,使他们在社会中的信息传递起到积极作用。

大学生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规划应更具针对性和适用性。宜根据各类院校特点、学生需求和教育目标制定教育内容和策略。高校有关领导应高度重视,为其创造一个和谐环境。通过学生社团开展校园活动来加强大学生预防艾滋病的参与热情。

参考文献

[1] 徐韬,胡俊峰,侯培森.艾滋病健康教育研究进展[J].中国健康教育,2002,18(2):111-114.

[2] 马骁.健康教育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73.

[3] 王彦超,贾文祥.包头师范学院学生干部艾滋病知识培训效果评价[J].中国学校卫生,2004,25(6):704.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