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汉语言文学的内涵8篇

时间:2023-11-15 10:08:59

汉语言文学的内涵

汉语言文学的内涵篇1

关键词: 俄汉 词汇意义 对比

1.引言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传递着丰富的文化信息,记录并且反映了不同民族的特定文化,而特定的文化又影响不同民族的语言发展。在语言系统的诸要素中,词汇是最活跃的也是最能代表文化特征的基本要素。词是一种多方面的语言现象,它具有语音、语法的、构词的和词汇-语义诸方面的特征,说的概括些,它具有物质形式和思想内容两个方面。词的物质方面由语言学相应的部分进行研究,而词的意义方面则是语义学研究的主要对象。笔者将从语义学的角度,进行俄汉两种语言的词汇意义的对比分析。

2.词的词汇意义

作为语言词汇的基本单位,词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体。词的形式表达一定的内容,即“为语言使用者一致理解的,并由社会固定于该词的意义”,这就是词的词汇意义。词的词汇意义是一个多层次的语义范畴。词的意义反映着作为语言符号的词与语言内外各种因素的不同关系,从而形成词汇意义这一语义统一体中不同意义方面,构成不同的意义成素。它们是:词的概念意义和内涵意义、词的组合意义和聚合意义、词的理性意义和情感意义。①总之,“词的意义并不是一种意义,而是若干种意义,这些意义紧密相连,共同决定着词的用法的可能性”。②

词汇的意义包括多个层次,主要可以从词汇的概念意义和内涵意义两个方面理解。概念意义指的是词汇所指的客观对象或观念本身的概括反映,即词汇的指称意义或字面意义。词汇概念是指词汇最基本的意义,即语言交际的核心要素。词汇的概念意义一般是稳定不变的。内涵意义则指超出纯概念意义的那部分意义,即词汇的概念意义以外的情感意义、暗示意义或社会文化意义。内涵意义显示出人们对于词汇所指内容的情感和态度。词汇的内涵意义是不稳定的。由于处于不同的民族文化背景下,俄汉两种词汇在内涵上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有对用又有不一致。笔者就词汇的概念意义和内涵意义的角度对俄汉词汇意义进行对比分析。

3.俄汉词汇意义对比

3.1概念意义相同,内涵意义相同或相近。

这类词汇的概念意义相同,内涵意义相同或相近,赋有相同的感彩。如:воздух(空气),вода(水),золото(金子),слушать(听),читать(读)等。“голубь”在俄汉语中有相同的指称意义“鸽子”,也有相同的内涵意义,都是“和平”的象征,中国人甚至把鸽子称为“和平鸽”。“солнце”在俄汉语中的概念意义是“太阳”,象征着“伟大、光明”。“весна”在俄汉语中的概念意义是“春天”,象征着“美好,风华正茂的年代”,“зима”在俄汉语中的指称意义是“冬天”,象征着“衰老,严寒”。змея(蛇)无论对俄汉两民族都有“阴险、毒辣”的内涵意义。如,Змея подколодная指阴险狠毒的人,осёл(驴)都有“愚蠢、倔强”的内涵意义,如глуп, как осёл指愚蠢的像头驴。лиса(狐狸)都有“狡猾”的内涵意义,如хитро, как лиса像狐狸一样狡猾。Свиния(猪)都象征“肮脏”,如грязен, как свиния脏得像头猪。

3.2 概念意义相同,内涵意义不同或不对应。

有些俄汉词汇的概念意义相同或相似,但其内涵意义相差甚远。不同民族的文化赋予词汇不同的内涵意义。如汉语中的“哥哥、弟弟”用俄语“брат”表示,“姐姐、妹妹”用“сестра”表示。而“дядя”和“тётя”分别涵盖汉语的“叔叔、舅舅、伯伯”和“姑姑、姨妈、婶婶”。

由于各个民族的习惯和喜好不同,俄汉中有些动物名词的概念意义和内涵意义往往也是不一致的。最典型的是медведь(熊)一词,概念意义相同,而内涵意义大不相同。Медведь是俄罗斯人最崇拜的走兽,也是俄罗斯的吉祥图腾。Медведь在俄语中有力量大、淳朴的内涵意义,还象征着森林的主人或未婚夫。而汉语中虽有“魁梧、健壮”之义,但主要是指“笨拙、无能”。заяц(兔子)有不同的内涵意义。俄语中заяц常常象征“胆小、怯懦”,душа заяца(胆小如鼠)。汉语中兔子是聪明可爱的动物,常常与“快速、迅速”联系在一起。Сорока(喜鹊)在俄语中的内涵意义是爱嚼舌、唠唠叨叨,如Кто болтает как сорока.(像喜鹊一样唠叨)而在汉语中,喜鹊象征着喜庆和爱情。

一些表示颜色的词也存在概念意义相同,内涵意义不同的现象。俄语中жёлтый有对爱情背叛之义,而汉语中“黄色”代表着古代皇帝的威严和权力。俄语中белый象征着纯洁和美好,通常婚礼上佩戴白花,穿白色礼服等。而汉语中白有着不幸和死亡的内涵意义,虽然现在的婚礼上很多新娘穿白色婚纱,但是从不佩戴白花,无一例外都佩戴红花。

3.3两个不同的词汇,拥有同一内涵意义。

然而,俄汉语中也有两个不同的词汇,表示同一内涵意义的情况。汉语中的“虎”具有“权力和勇猛”之义,老虎是森林百兽之王。如:“狐假虎威”,“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虎符”表示权力,“虎将、虎威、虎劲”表示勇猛。而俄语中则以лев(狮子)为百兽之王,是勇敢的象征。如:Храбрый,как лев(像狮子一样勇猛)。заяц(兔子)在俄罗斯人眼里是一种胆小、怯懦的动物。如Трусливый как заяц.Трусить, дрожать от страха как заяц.汉语中却用老鼠比喻胆小鬼。如胆小如鼠。形容歌喉动听嘹亮,俄语中会联想到соловей(夜莺),而汉语则用“百灵鸟”表示。形容人见识短线,俄语用курица(母鸡)表示,汉语会联想到老鼠或青蛙。如:курииный кругозор(母鸡的眼光),鼠目寸光,井底之蛙。

3.4在一种语言中有特定的内涵意义。

某些词汇可能只在一种语言中具有一定的特殊内涵,而在另一语言中无此内涵意义。берёза是俄罗斯森林中的典型树木,对俄罗斯人来说是“祖国”的象征。在民间创作中,берёза(白桦树)常喻指“姑娘、纯洁和美好”。汉语中白花数没有此内涵。рябина(花楸树)象征着姑娘和年轻人的爱情,而中国人却不太熟悉这种树木。Буревестник(海燕)一词由于高尔基的名作《Песня о буревестнтке》(《海燕之歌》)而获得深刻的寓意:“革命风暴的预告者,而在汉语里海燕没有此内涵意义。”汉语中“松树”一年长青,高耸挺拔。由此“松”会使人们联想到高尚的品节,不屈的品格。同时“松树”还代表长寿。如:“寿比南山不老松”。“竹”在汉文化中渊源深远,竹代表崇高,正直谦逊的品格。如:“无肉令人瘦,无竹使人俗”,“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王维在《相思》中写道:“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红豆被赋予相思的意义。又如“鸳鸯”象征着夫妇,“乌龟”象征着长寿,“手足”象征着兄弟,“骨肉”象征着亲人等。以上均是在汉语言中独有的内涵意义,在俄语中没有此内涵。

4.结语

俄汉词汇语言内容丰富,是本族人民长期生活的经验总结和智慧的伟大结晶,语言中的文化背景总是由语言中的词汇表现出来。由于两种语言的文化背景不同,词汇所具有的内涵意义也不同。通过俄汉词语意义的比较,我们不难发现词语的意义很大程度上依赖其文化背景。不同的民族在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和心理因素等方面的差异会影响本民族的文化,最直接地反映在语言词汇上。笔者通过对俄汉两种语言的词汇意义的对比,分析总结出:(1)概念意义相同,内涵意义相同或相近;(2)概念意义相同,内涵意义不同或不对应;(3)两个不同的词汇,拥有同一内涵意义;(4)在一种语言中有特定的内涵意义四种情况,进而更进一步地了解俄汉语的词汇意义,为更好地了解两国的语言和国情,更有效地进行跨文化交际打下坚实的基础。

注释:

①倪波,顾柏林.俄语语义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1995.

②Б.И.Косовский.Общее языкознание.Учение о слове и словарном составе языка.Минск,1974,с.16.

参考文献:

[1]倪波,顾柏林.俄语语义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1995.

[2]李玉娟.俄汉语动物名词文化伴随意义对比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7-4.

[3]沈荃柳,吴博珍.俄汉语中动植物词的文化内涵与翻译初探[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04-11.

[4]胡海.英汉词语的语义对比研究[J].长沙大学学报,2007-5.

[5]王保霞.动物词的英汉词汇意义对比分析[J].考试周刊,2011-29.

汉语言文学的内涵篇2

关键词:茶文化;汉语言文学教学;运用机制;研究策略;文化融合

结合当前汉语言教学活动的整体特点看,我们在利用茶文化元素开展该教学活动时,不仅要充分发挥茶文化的知识内容,提升学生的审美理念,同时也要应用茶文化的价值,完善实践应用体系,构建生动、内涵化的课堂,从而实现该教学活动的真正创新。

1文化诠释与价值利用:茶文化的内涵与价值分析

在当前传统文化复苏的今天,在全新教学理念应用下,整个茶文化实现了多种形式的创新呈现。尽管茶文化的表达方式,出现了多种革新,但是茶文化中所具体诠释的文化内涵,并没有变化。茶文化的价值底蕴,始终存在。茶文化中所诠释的丰富文化内涵,不仅是当前茶文化,实现最大价值呈现的重点,同时,茶文化中所包含的丰富元素,也是茶文化的价值诠释。茶文化是我国文化的精髓,更是该文化机制的重要诠释,通过对茶文化的价值理念,进行综合分析之后,我们看到时代性与内涵性,正是推动该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特别是基于时展的茶文化理念,才会阐释更大价值。基于内涵的文化理念是茶叶产业成熟发展的重要呈现。当前,茶文化应用过程中,不再是单一的文化展示,而是注重实用性与文化内涵的价值整合。随着当前茶文化发展机制不断成熟,如今已经形成了相对独立和极具价值内涵的文化机制,因此,茶文化的精神内涵正是基于大众的广泛认同与传播之后,所形成的内涵理解。尤其是茶文化中所包含的诸多素材,都是人们生活中所形成的内容,特别是茶文化中所包含的文化素材,更多是基于大众理解和生活实践所形成的内容。所以,更能被学生所理解和认可,这就大大优化了教学活动的鲜活性内涵。

2课堂死板、实践缺失:当前汉语言文学教学的问题不足认知

汉语言文学课程,不是一门普通的学科教育,几千年的茶文化发展历史,也不可能仅仅通过几节课程就能全部呈现。所以,如何让学生积极参与,并且形成基于学生兴趣,全面广泛参与的教学机制,就极为必要。在这一教学活动中,不仅注重发挥老师的主导“教学”价值,同时更要充分注重发挥和诠释学生的主动学习精神,尤其是倡导学生自身通过不断探索与自我学习,从而真正意义上实现茶文化元素在整个汉语言文学课程教学的理想效果。汉语言文学教学已经进入发展与改革的新时期,在该教学活动中,存在诸多影响该教学效果的问题。只有对其中问题进行合理解析,才能真正实现该教学的创新。实际上,由于缺乏对学生主导性的合理理解,大大影响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参考与理解。比如,对学生的兴趣了解不够,对学生的价值发挥不足等等。同时在整个教学活动中,也未能合理融入文化因素和时代精神,这就限制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理念。当前大众对汉语言教学活动的价值认同不足,从而使得该专业教学中,存在诸多困难。不仅如此,由于缺乏合理的应用机制和实践体系,进而使得学生自身的实践应用水平,明显弱于其他专业。就汉语言教学的本质特点看,关键在于该教学活动中,需要将人文关怀理念融入到具体的文学教学活动中。老师通过合理使用教学素材,深入挖掘教学素材中所包含的人文属性和价值内涵,并且将教学内容传递给广大学生,从而使得学生体会传统文化的价值魅力。在当前该专业教学中,我们需要对传统文化元素,进行合理改造与有效借鉴,从而使得汉语言教学实现良好发展。对于汉语言文学教学来说,其突出特点在于该教育中,需要学生对文学作品有着极强的感知与理解水平。当然,也需要为学生理解和掌握、应用所学文学知识,提供重要的实践机制。

3当前汉语言文学教学活动的创新诉求

汉语言文学教学在当前正在面临转型发展的时代任务,作为一种综合性的教学机制,在该教学活动中,需要教学者精心挑选合适的教学素材,通过清晰设置教学内容与体系,从而实现汉语言文学教学机制的全新的构建。有的时候,人们往往会以标签化的方式来看待文化的价值,对于汉语言文学教育来说,文化素材的影响力极为深厚,除了内涵上的深远历史外,与文化元素的天然关联,也成就了该教学活动的实施价值。所以,选择合适的文化内容与文学素材,至关重要。汉语言文学教学活动,作为我国高校教学专业的核心专业,在该专业教学发展中,其中所诠释的内涵,也在日益丰富。除了公共教学外,相关专业也开设了专业化的课程知识。通过对学生实现系统化的汉语知识与文化教学,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具体文学素养。对于汉语言文学教学来说,其中与我国传统文化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天然联系,所以,想要真正有效的做好该专业教学,就必须侧重与文化内涵的丰富,文化素材的有效完善。结合当前时代特征而言,诸多学校都将我国传统文化,作为该专业中教学活动的课程知识,这对该专业教学活动提出了本质意义上的要求。选择合适的文化素材内容,就发展成为该专业教学活动实施的前提与基础。

4汉语言文学教学创新中茶文化元素的具体运用策略

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不仅需要注重发挥老师自身的“教学”价值,同时更加充分注重发挥和诠释文化素材的启迪意义和人文精神,尤其是倡导学生通过具体探索与文化学习,从而实现该教学活动的最佳效果。比如,通过使用茶文化素材来构建汉语言教学活动时,可以发挥茶文化的内涵性与引导力,从而实现汉语言文学教学课程的有效探索。在汉语言教学过程中,无论是选择的内容素材,还是我们需要使用的教学技巧,更多是老师来完成的教学活动。所以,在当前教学过程中,只有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是要站在汉语言教学的实际诉求,选择极具文化内涵的教学元素,从而有效激发学生参与汉语言教学的价值和积极性。我国文化内涵深厚,合适的文化素材对于当前我们更好应用茶文化和发挥茶文化的价值,有着重要影响。我们对茶文化的价值理解,实现了成熟认知。特别是对于当前我国茶文化的具体传承与发展来说,合理诠释茶文化的内涵,能够弥补当前汉语言文学教学活动中,文化素材不足、生活属性不够这一问题。因此,立足文化的价值多样性,从茶文化的价值底蕴出发,构建科学、完善的茶文化应用机制极为重要。事实上,就汉语言文学教学的本质特点看,只有立足该专业教学活动实际,丰富教学理念,创新该专业教学机制,选择合适的文化素材和教学资源,才能真正实现汉语言文学教学的实质性创新。客观的看,通过发挥茶文化元素的价值内涵,积极开展汉语言教学,将在大大丰富教学素材的前提下,展示茶文化的精神内涵,从而实现该专业教学的最佳效果。茶文化是我国文化机制中,极具大众属性,且被大众所所熟知和认可的文化机制。合理认知和发挥茶文化的价值内涵,将能实现对该文化资源的合理应用。因此,在该专业教学活动中,将其融入到该教学活动中,不仅能够丰富教学素材,同时有效激发学生自身参与学习的价值兴趣。树立自主学习的价值理念,从而真正引发学生对茶文化的理解与认知。当然,利用汉语言文学课堂向学生诠释茶文化的价值思维,也将实现该教学活动的最佳应用。

汉语言文学的内涵篇3

摘要:在对外汉语的教学中,学生的词汇量往往可以体现出其汉语水平。然而不同语言的词汇在文化内涵上相差甚远。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目的是能使学生在真实的交际环境中使用。所以一定要重视词汇的文化及语言交际功能,帮助学生在跨文化的语境下正确使用汉语词汇,提高其跨文化交际能力。

关键词:跨文化 对外汉语 词汇教学 文化内涵

中图分类号:H109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10-0000-02

1.词汇教学的重要性

词汇教学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因为语言究其根本是由词汇组合而成的,语音是词语的具体读音的综合,语法是词语的具体用法的概括,离开了词语也就没有语言可言。词汇教学的效果直接影响学生的整体汉语水平。汉语很多词汇由于文化内涵影响而具有不同的用法差异,所以我们在词汇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到不同词语字面意思后的隐性文化差异和习惯表达方式,把词义和文化知识联系起来,一方面有助于学生更准确更深刻地理解目的语,同时也能够增加学生对目的语文化的了解,丰富其知识面,提高学习语言的趣味性。

2.词汇意义分类

根据语言学家G・Leech的分类,词汇意义大概有六种:①概念意义 ②引申意义③社会意义④情感意义⑤搭配意义⑥联想意义。这些词义类型的差异从根本上说是文化因素的不同。如果将这些类型进行概括,个人认为可以笼统分为两类:理性意义和文化内涵。以汉英词汇为例,两种语言词汇就理性意义和文化内涵的对应关系大致有三种:①对应词语。也就是那些在两种语言中表示完全相同概念的词语,如WTO―世界贸易组织;②不对应词语。这类词语在一种语言中存在,而在另一种语言中没有表示相应的概念或者事物,如汉语的户口、小康、道等极具中国民俗特色的词语;③不完全对应词语。这类词语是指理性意义对应而文化内涵不对应或不完全对应的词语。如汉语的“农民”和英语的“farmer”虽然经常被互译,但事实上并不能完全划等号。欧洲的“farmer”更准确地说应该是“农业工人”。

3.词汇文化内涵对语用的制约

词汇的文化内涵依存于词汇各个层面的意义上,而不管哪一层面的词汇意义都不外乎是长期文化积淀的结果,是约定俗成的规范和心理模式,是指导交际行为的文化规约。本民族的人处于这种文化规约之中,自然不会犯错,但是对于异文化的学习者来说,必须经由教师解释强调才能够在跨文化交际中合理使用。不同语言中理性意义对等的词汇在文化内涵上可能存在很大差异,这种文化差异静态地依附并隐藏于理性意义上,但是一旦进入交际中就会活跃起来,对词汇的语用产生规约性,二语学习者如果不加以重视,就很难跨越母语文化障碍。受母语负迁移影响,他们在使用汉语词汇时会经常产生偏误。

以英汉词汇为例,很多汉语词汇在英语中有着完全不同的文化联想。常见的如动物词汇中,“ 龙”被中国人视为吉祥之物,是帝王的象征。汉民族也以“龙的传人”自称,觉得龙是一种高贵的动物,具有无所不能的神奇力量。然而在西方文化中,“dragon”是一种嘴里喷火的形似鳄鱼的邪恶动物,所以它所代表的文化意义是罪恶或者灾难,很少用来形容人;中国迷信的说法认为“夜猫子(猫头鹰)进宅”是厄运将至的信号,也就是说“猫头鹰”在汉语中的文化联想是及其消极的,可是它在英语中却恰好相反,“owl”象征着智慧。

颜色词汇也是文化荷载比较多的一类词,所以文化内涵差异表现也比较集中。经常被大家讨论的如“红色”在汉语中有革命和喜庆的意思,在西方则是暴力和危险的象征;汉语中的“绿色”有青春、充满生机的潜在内涵,而英语的“green”却常常用来相容没有经验的,如green-hand。

汉英词汇的文化内涵差异不止体现在上述词类中,还有很多诸如亲属称谓词、数词以及来自文学典籍或者跟历史相关的专有名词等,不一而足。两种语言交流的本质是文化的交流,要使学习者能在跨文化交际中应对自如,就要从语言的最基本要素―词汇出发,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强调这些词汇隐含的文化要素和其中荷载的民族文化信息,拓宽学习者词汇的语用空间,提高其学习效率。

4.如何进行有效的词汇教学

4.1不同阶段区别对待,因材施教

初级阶段词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要求学生掌握一批最常用词语的基本意义和主要用法,认识到词汇学习的重要性,并通过实例分析讲解,让学生明白不同语言的词语之间不存在简单的对应关系,而是在各方面都可能存在或多或少的差异,从而端正其语汇学习态度。所以在这一阶段可以采用目前通行的一对一或者一对多的新词表,对于在学习过程中某些词语出现的新的意象要及时补充,同时可以采用夹注的方式解释一些直译后学生不能很好理解的词语。

中级阶段的词汇教学任务较之初级阶段有所不同,主要是帮助学生扩大词汇量,进一步加深对两种语言词语各方面差异的认识,并能正确运用这些词语。所以中阶段的词汇释义也不能采取简单的对译夹注,而要适当增加现代汉语原文词典中的释义内容,还词语“本真”。同时可以讲一点关于构词法的知识,介绍一些常见的相当于词头词尾的成分,以帮助学生更大程度上扩充词汇量。

到了高级阶段,词汇教学就应该着力于加深学生对汉语词语“原义”的理解,加深对两种语言词语差异之处的认识,培养并提高学生正确运用汉语词语的能力。这阶段要培养学生使用汉语原文词典的能力和习惯,对一些比较复杂的词汇进行深入讲解,对一些多义词语可以适当归纳总结,讲解其原义、引申义和比喻义等各层语义之间的关系。对那些学生经常用错的常用词,应该将其跟学生的母语对照,进行深入地对比分析。

4.2 树立多元平等的文化意识

国际汉语教师不仅是教授汉语的“教书匠”,还是传播中华文化的大使,具有双重身份。因此国际汉语教师的文化意识和文化修养至关重要。它决定了语言教学中的文化观是否积极,影响着词汇教学中对文化因素的处理态度和方式。多元文化意识是成为国际汉语教师的先决条件。教师只有从文化中不断汲取营养,才能在教学中重视与语言相关的文化因素,帮助学习者更好地理解运用词语。

然而学生学习的目的只是要了解,认知,而不要求他们完全认同。所以我们应该在词汇教学中坚持文化多元平等观。要做到对学生母语国家文化不做褒贬。在保持中国文化居中的前提下,使各文化同济共荣。我们应该以包容的心态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学习者交流,以互动的方式启发他们积极主动介绍自己国家的相关文化,努力搭建一个双向多元文化交流平台,让学生通过这个平台对不同文化进行比较思考,正确对待地域文化的差异性。

4.3充分发挥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优势

随着科技的发展进步,现代化语言教学技术日趋成熟。多媒体已经在各类型的课堂上广泛应用,成为正常教学不可或缺的有力手段。多媒体的使用能在很大程度上使得教学内容直观丰富,有趣而又容易理解。在讲解一些具象的实物词语时,直观的图像可以省去很多解释,而且学生可以从视觉形象中很快掌握词语意义,印象深刻。如在介绍亲属称谓词汇时,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把所有这些亲属词汇归类为父系,母系和夫妻不同的三大称谓系统,把这三大系统制成表格配上图片,再通过多媒体背景人物动画来展示,简洁明了又生动有趣,可以让学生一目了然并且加深印象,避免了母语的文化干扰。

同时,可以给学生看与教学相关的视频,听音频等,尽量使学生在接近目标语文化环境中自然习得,培养学习者的文化习得意识。通过在影视中观察中国人的日常行为规范及社会生活礼仪,了解中国的饮食、服饰、居住、交通、日常交往等各方面。学生在观影过程中以愉悦的心情了解到了这些目标语国家人们的行为和生活方式等相当全面细致的潜在文化内涵,并会不自觉地与自己文化中的类似情况相对照,减轻教学压力的同时还能提高教学效果,何乐而不为?

4.4利用语境帮助学生理解

人们的交际活动总是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进行的。人们交际的内容或所传递的信息,也只有凭借这些特定的语言环境才能确定所指,排除歧义,理解“双关”,补充省略意义,体味语境意义,说话才会得体,少出笑话。总之,语境是提高交际效果的重要因素。语言的交际功能也只有在特定的语境中才能实现。

词语在一定的语境中意义是唯一的,所以学习者可以通过上下文语境或者不同语境的对比把握词汇的文化内涵。比如中国的打招呼用语“去哪呀?/吃了吗?”等,如果不加解释学生也许会觉得中国人有窥探别人隐私的嗜好。但是如果直接告诉学生这只是中国人打招呼的方式不够有说服力,学生还是不能很好理解。所以可以找几组学生,设定不同的文化语境,比如在中国,在美国见面打招呼的情境,让学生在参与表演的过程中体会到“去哪呀?/吃了吗?”其实跟“hello”是等价的。这样教师就无需再多做解释。另一方面,我们要以实践性教学原则为指导,在课堂上设置真实的交际环境,引导学生在目标语文化中用所学文化词汇进行表达;或者设置单项、多项选择填空,以句子材料设置语用环境,让学生辨别填写,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掌握词汇的文化内涵。

4.5重视体态语言的辅助

人们的交际行为有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两大类。非语言交际也就是体态语的使用。一般包括目光语,面部表情,气味语,体触语、手势、姿势、体距和服饰语。这些非语言行为在传词达意上往往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在给学生解释一些词语的文化内涵时如果能恰当使用体态语言,常常可以事半功倍。如在讲解不同的语气词表达的感情时,可以把这些语气词放在不同的句子中绘声绘色读出来,同时用适当夸张的表情进行表演,如:

“今天天气好热啊!”(用手扇风,擦汗状);

“啊?老师又迟到了?”(张嘴惊讶状);

“下课我们一起去吃饭好不好呀?”(腼腆,撒娇状);

“你是美国人吗?”(疑问,好奇状)

再如讲解“暗送秋波”“面面相觑”“手舞足蹈”之类的可以直观表现的词语文化内涵时,教师都可以先通过面部表情、手势等进行演示,然后让学生之间互相创造性表演以加深理解和记忆。这样的展示方式新鲜,活泼有趣,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又可以增加学习趣味性,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有效提高词汇教学效果。

词汇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占据着重要地位。词汇的理性意义和文化内涵并不总是完全对应。对于那些看起来意义相同实则在文化内涵上差异甚大的词语,我们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要格外注意。词汇不同的文化内涵会造成误解,不利于跨文化交际的进行。对外汉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正确使用汉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所以我们有必要对汉语词汇教学中的文化内涵阐释进行研究,探讨跨文化语境下词汇教学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周思源,林国立.对外汉语教学与文化[M].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1997.

[2]孙德金.对外汉语词汇及词汇研究[M].商务印书馆,2006.

[3]李瑞华.英汉语言文化对比研究[M].上海外语教育研究出版社,1996.

[4]贾立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

汉语言文学的内涵篇4

关键词:英语词汇;文化内涵;学习方法

词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学习语言就要下工夫学习词汇。在词汇学习中,人们往往较重视词汇的读音、拼写和词义,而有时却会忽视词汇的内涵。不了解词汇的内涵在特定的场合下就会影响交际。例如,有位中国学生为表示对英国女老师的尊重,称年轻的女老师为“Madam”,而这位女老师听了却不高兴。因为“Madam”一词在英国人的语言中还有鸨母之意。可见英语学习必须重视英语词汇文化内涵的学习。如何加强英语词汇文化内涵的学习呢?

一、词汇学习要有意识地渗透文化学习

语言的使用离不开其所属的社会环境,那么语言的学习当然包括语言所在的文化学习,词汇学习就不能忽略词汇文化内涵的学习。

例如,peasant一词在我们头脑中代表的是辛勤的劳动阶级的形象,而peasant一词在英语中除了有雇农之意外,还指没受过教育的人,含有贬义。英国19世纪的农民叫peasant,如今的英国农民称之为farmer了。可见,在词汇学习过程中,若是渗透了文化学习,必然有利于学习者对词汇深层次的理解。

二、要有意识地摆脱汉语对英语词汇学习的干扰

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往往会受到汉语的干扰,将汉语与英语等值,从而影响词汇的正确理解。

例如,美国人崇尚“individualism”。也许有中国人受汉语影响,认为“个人主义”就是以个人为中心,自私自利,因此对此不理解。实际上,“individualism”一词是美国人价值观最基本的内容。它强调只有依靠自己才能得到和保持个性自由。因此他们才具有很强的个人奋斗意识。可见,若从汉语出发,就不能正确理解“individualism”一词,也不能理解美国人的价值观了。所以学习者在词汇学习过程中,要记住“英语是英语,汉语是汉语”,要有意识地摆脱汉语对英语词汇学习的干扰。

三、提高自身对外国文化的理解

只有对外国文化有所了解,才能更好地学习词汇的内涵。如何提高对外国文化的了解呢?首先应该了解一些国外有影响的文学作品。因为文学艺术作为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对语言产生了巨大影响。有的文学作品所塑造的经典形象让人印象深刻,人们一再引用。例如,人们常把Friday比作忠心的奴仆。可见不了解《鲁滨逊漂流记》中的人物,就不知其意;其次,要多阅读一些英文时事报刊,注意词汇的发展动态。有的词汇随着时间的推移,原有的文化内涵会发生变化。有的词汇原本是普通名词,却有了特殊的含义,再次应了解一些英语的典故、谚语和习语。只有了解这些有特殊含义的词语后,有意识地记录下来,这样再次阅读时就能避免产生误解。

四、培养自己的语感,发展英语思维

学习英语,最好的境界就是无需用母语作为中介语进行理解翻译,即培养语感发展英语思维。例如,“情况不同了”,我国学生会说:The situation has changed.而以英语为母语的人却说:It is a new playing field. 这是因为英美人士多热衷体育运动。你一说情况变了,他就想,比赛场地变了。因此我们在记词汇时,不能死记汉语解释,而要用英语去理解英语,通过广泛的阅读观察英美人士是如何使用词汇的。

总之,英汉词汇之间的文化内涵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只要加强了这些方面的学习,把握了词汇的文化内涵,就一定能学好英语词汇。

参考文献:

[1]范家财.英语修辞赏析[M].上海交通出版社,1992.

[2]贾德江.“英语词汇的内涵及其翻译”[J].外语与外语研究教学,2000(02).

汉语言文学的内涵篇5

关键词:灰色 颜色词 俄汉文化

一、 引言

我们生活在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颜色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但是由于文化、、历史背景、风俗习惯等等存在的巨大的差异,往往不同民族人们对同一种颜色产生的联想也不尽相同。由此可见,俄汉两种语言中的颜色词之文化内涵的象征意义有很大的差异。本文拟从“灰色”的象征意义的对比中,探讨俄汉颜色文化的差异。本文的研究材料主要依据《汉语大词典》、《中华现代汉语双序大辞典》、《说文解字》、《现代汉语词典》、《现代俄语详解词典》、《俄语详解大词典》、《现代俄语详解词典》、《俄语详解词典》、《词源学词典》。

二、“Серый”(灰色)在俄语中的文化内涵

在西方文化中“灰色”表达消极的意义。“灰色”是基督教的象征意义。基督教的《圣经》中“灰色”表达忏悔和哀悼的意义。在西方基督教中“灰色”的象征意义主要包括:哀悼和谦卑、死亡沮丧及失望。在俄语色彩体系中“灰色”是基本颜色之一。[1]俄语解释“серый” 为像草木灰的颜色,介于黑色和白色之间的一种颜色,如:“серая шинель”(灰大衣); “серое сукно” (灰呢子);“серые глаза”(灰色的眼睛);“серое здание”(灰色的大楼);“серый хлеб”(灰面包)表示俄罗斯传统美食,是一种用二等粉(黑麦)烤制的面包。在俄罗斯文化中“серый”(灰色)代表“необразованный” (不学无术);“малокультурный”(不文明的);“глупый”(愚蠢),如:“серые люди”(灰人们)表示文化程度低的人;“серый человек”(灰人)表示不学无术或各方面都不突出的人。俄罗斯古代的黎民百姓和农民缺钱买不起印花装,他们穿灰色的衣服而没有受过教育。因此,“серый”(灰色)在俄罗斯传统文化中代表贫穷,无知及文盲。“Серый”(灰色)在俄罗斯文学也有重要的地位,它在文学作品中是比较常见的颜色之一,如:“серый волк”(灰狼)表示俄罗斯文学中一种凶的、可怕的形象。“Серый”(灰色)还有比较多其他的含义,例如:

(1)“Грязная окраска кого-либо или чего-либо”(污垢)C “серая крыса”(灰鼠);

“серый песок”(灰沙);“серый дым”(灰烟)。

(2) “Некачественный”(行滥)C“серая бумага”(灰质))表示白纸质量差。

(3)“Болезненный” (没有生气的) C “серое лицо”(灰脸)表示病态无生气的脸。

(4)“Пасмурный”(阴暗的);“мрачный”(暗淡的)C “серый день”(灰日子)表示昙日;“серое небо”(灰天)表示多云的天空。

(1)“Политический” (政治的)C “серый кардинал”(灰色权力)表示幕后的实权人物。

(2)“Заурядный”(平凡的);“неинтересный”(乏味的);“бесцветный”

(单调乏味的)C “серая жизнь”(灰生活)表示前途暗淡;“серый фильм”(灰影片)表示乏味的电影。[2] [3] [4] [5] [6]

三、 “灰色”在汉语中文化的内涵

在中国文化中灰色带给人沉闷、没有生气的感觉。灰色是一种暗淡的颜色。[7]《说文解字》说:“灰,死火余烬也”。[8]《现代汉语词典》里把“灰色”的本义解释说“像木柴灰的颜色,介于黑色和白色之间的一种颜色,如:“灰帽子”;“灰鼠”。[9]可是汉语“灰色”的含义比较少,例如:(1)物质经过燃烧后剩下的粉末状的东西:“烟灰”;“骨灰”;“灰肥”。(2) 尘土;污垢。“灰尘”;“灰土”;“洋灰”。(3)沮丧;消沉;失望;不积极。

“万念俱灰”表示所有的想法和打算都破灭了;“心灰意懒”表示心情失望,意志消沉;“灰心”表示因失败而丧失勇气或信心;“灰溜溜”表示懊丧或消沉的神态。[9][10][11]

四、俄汉“灰色”词的文化内涵对比

俄汉两种语言中“灰色”具有明显的民族文化特征。从颜色词的不同内涵我们可以理解俄汉民族不同或相同的民族心理。下列表中我们对俄汉“灰色”词意义进行对比分析。

表一 “Серый”与“灰色”的文化内涵对比

由以上对比可以看出,“灰色”在俄汉两种语言中是一种不鲜明的颜色,有比较多消极的含义。通过俄汉“灰色”词的文化内涵对比分析,可以看到俄语“серый”一共有10个义项,但汉语“灰色”一共有7个义项,其中5个义项在两种语言中有完全相同的意思。由此可见俄语“серый”的含义广得多。我们可以发现,“灰色”的使用在两种语言文化中既有共同之处,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五、结论

总之,各种颜色词在不同的文化中具有其鲜明的特点。颜色词在俄汉两种语言中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由于文化的因素,俄汉两种不同的语言中灰色词的象征意义有时是完全相同的,有时会产生不等价的意义。不了解俄汉两个民族的文化,也就无法好好学习该民族的语言。因此,正确理解并掌握俄汉颜色词的文化内涵,对于文化交流是有意义的。

参考文献

[1] Арнаутова Н.В.Предметная и вербальная символи

ка серого в русской этнической культуре [J].Филологичес

кие науки.Этно-,социо и психолингвистика,2014(9).

[2] Ефремова Т.Ф.Современный толковый словарь русского языка[M].М.:АСТ,2005.

[3] Кузнецов С.А.Большой толковый словарь русского языка[M].СПб.:Норинт,2000.

[4] Ожегов С.И.,Шведова Н.Ю.Толковый словарь современного русского языка[M].М.:Оникс,2010.

[5] Ушаков Д.Н.Толковый словарь русского языка[M].М.:Высшая школа,2000.

[6] Фасмер М.Этимологический словарь русского языка[M].М:Прогресс,1986.

[7] 范诗言.成语颜色词研究[D]. 辽宁师范大学,2010.

[8] 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2011.

[9]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 现代汉语词典 [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汉语言文学的内涵篇6

关键词:英汉词汇文化内涵;词汇习得偏误;文化内涵

教学语言作为一种交际工具,承担着传递信息的任务,但与此同时,语言更是文化的一部分,是文化的载体,反映着一种语言所在的不同社会背景、习俗及时代的特征。而词汇是语言的基本要素,并且常常最直接的反映社会生活和社会思想的变化,传播着特殊的文化内涵。因此,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由于汉语词汇的文化涵义而产生的学习偏误现象也是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下面就以英汉词汇文化差异为例进行简单的论述。

一、英汉词汇文化涵义的对比及分析

(一)英汉文化差异下词汇意义的对应性

1、完全对应性,即汉英两种语言里都有并且指称意义和内涵意义都基本相同。例如一些基本名词像“太阳sun”、“雨rain”、“手hand”等,还有类似“天鹅swan”都代表优雅、高贵,“狐狸fox”都表示狡猾、奸诈,汉语中有“狐狸尾巴露出来了”的说法,英语里也有类似的“Whenthefoxpreaches,thentakecareofyourgeese.”。2、不完全对应性,指两种语言词汇中指称意义和内涵意义不完全对等。其中包括两方面:第一,词汇的指称意义相同,文化内涵部分相同或完全不同。例如:“知识分子”与“intellectual”,汉语的“知识分子”比“intellectual”的范围要广泛得多,泛指有一定文化科学知识的脑力劳动者,如科技工作者、文艺工作者、教师、医生等。但在英语中,“intellectual”只包括大学教授等有较高的学术地位的人,而不包括普通大学生,所以这个词所指的范围要小得多。第二,词汇的内涵意义一致,但指称意义不同,也就是用不同的事物表达同样的意义。例如:表示一个人很瘦,英语表达为“asthinasashadow”,而汉语中多数表现为“瘦的像猴子”。类似于这样的表达还有“adrownedrat落汤鸡”、“ablacksheep害群之马”等等。

(二)学习者在词汇文化层面产生偏误的类型与原因

我们可以把偏误类型分为两种,一种是词汇意义本身习得产生的偏误,一种是词汇在交际语用中产生的偏误。关于第一种偏误,对于汉语中的‘我不知道’、‘我不会’都可以译为‘Idon’tknow’,这样学习者就会分不清‘知道’和‘会’的涵义,将二者等同起来。”而第二种偏误主要出现在实际交流过程中,根据诸多偏误现象,我们可以对这些由文化差异形成的偏误的原因进行总结:1、受本族文化的迁移影响。文化具有很强的民族性,一个民族的词汇反映了本民族特有的文化观念,例如英语中的“knight”、“Earl”和汉语中的“丝绸”、“瓷器”等。在这种情况下,学习者在学习文化空缺词时就会更加难以理解和掌握。除此之外,文化的民族性还表现在反映同一客观事物或现象的词语在不同的语言中因民族文化的差异而呈现出不同的意义。差异比较鲜明的就是英汉文化中颜色词的文化内涵,以红色为例,汉语中红色给人的感觉的都是热烈和喜庆的,但英语就完全不同,红色代表一种危险的信号,起着警示的作用。例如“红榜”一词就极有可能会被错误理解成一则“紧急警报”。2、受词汇文化意义的历史沉淀及其动态性的影响。无论是哪一种文化背景,词汇通常是民族文化丰厚的历史沉淀,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反映着各民族的价值观念,道德观念等。汉语中有“三从四德”等表达封建伦理观念的词汇,也有“吃大锅饭”、“打退堂鼓”等具有中华民族鲜明文化个性的惯用语等,都与中国的历史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时间的推移,汉语词汇也在发生着各种各样的变化,也就是它的动态性。社会发展到不同的时代,也会随之产生不同的词汇,有些是新词的创造,有些是旧词新用,例如原有的贬义词不再具有贬义色彩,甚至变为褒义,像“魔鬼”一词,现在的“魔鬼身材”就是一种赞美,对于学习者的理解和使用就增加了更大的困难。3、受不同文化下思维方式和心理结构的影响。思维是认识世界的过程,是社会的产物,不同地域的地理环境,社会制度等都会引起思维方式上的不同。不同思维方式便导致了文化背景不同的人们对语言结构及语义联想的不同。“一个民族的语言结构和词语运用与其心理结构和心理活动有内在联系,在几千年的重意、重神、重风骨、重凌虚、重整体、重和谐的哲学和美学传统影响下,汉语形成了一种注重图像性整体联系、模糊含蓄和隐含关系的语言结构性质,反映到词汇上是汉语词语的直观性、汉语词义的笼统性及表意的模糊性。”像汉语中最特别最丰富的量词,就使语言的表达更加形象了。

二、对外汉语词汇文化内涵的教学方式和手段

(一)传统的文化因素教学与学习者文化意识的培养相结合

文化的涵盖面很广,根据不同的角度,文化有不同的分类。从时间上可分为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从性质上可以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从类属上可分为宗教文化、建筑文化、服饰文化、饮食文化等等;从文化结构上还可以分为表层文化和深层文化,而对外汉语文化教学属于认知的范畴,人类的认识规律又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所以,以表层文化和深层文化的分类来确定各个阶段的汉语文化教学内容是比较科学的。在进行词汇教学的同时进行文化教学,主要是解释一些词汇时也介绍中国文化知识。例如“拜堂”,“聘礼”、“迎亲”、“过年”、“元宵”、“贵姓”等包含了礼俗文化因素,“菜系”、“龙井”、“茅台”包含了饮食、服饰文化因素。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一定的文化理论指导,把这些文化知识介绍给学习者,在学习文化的同时帮助词汇的理解和运用。而作为文化深层次的精神文化则复杂得多,它包含了思维方式、审美趣味等精神内容,这些学生都很难理解。

(二)注重对外汉语词汇的语境教学

不少学习者在汉语词汇学习过程中出现偏误的原因是语用的不准确,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下不能很好理解词汇的附加意义,更不会使用所学词汇。语境是指在人们的言语交际中,与理解某一特定的交际话语有关的一切自然和社会文化因素的综合,包括语言语境和非语言语境。语言语境又包括语流语境和上下文语境。所谓的语流语境就是将语音单位即音位组成音节、音节组成音组的组合在语言交际中通过音变、重音、停顿等手段进行韵律选择与调控,其中在语流语境中最显著的例子就是轻声和儿化,以“大意”为例,非轻声的读法表达“文章概况”,轻声读法则表示“粗心马虎”。由于汉语缺少严格意义上的形态变化,所以词类的划分就主要依据语法功能。这也是学习者在语用方面容易造成偏误的重要方面。

(三)注意时代的变化对语言发展的影响

一个时代的社会生活决定了那个时代的语言内容,而一个时代流行的语言内容也带上了时代色彩,语言的时代性使得词汇也带上了时代色彩,而其承载的文化内涵也带有鲜明的时代的特征。词汇的文化内涵随着时代的变化也相应的发生了变化。有些词汇意义甚至完全发展到相反的一面,例如“龟”在中国古代一直代表着长寿、智慧,出现了“龟年鹤寿”、“龟龙麟凤”等成语,但随着社会文化的变化,“乌龟”、“王八”便成了对人的极大侮辱;有些词汇还被赋予了新的文化内涵和使用方法,例如“宅”,原本只表示住宅、房屋,而新的时代和文化背景让它的使用范围变大了,“宅”可以用来形容一种不出门的生活状态。总而言之,词汇的意义具有时代性、动态性,它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对外汉语教师在教授汉语词汇的同时,更要注重发展变化的一面,增强对外汉语教学的实用性。

三、结语

由于语言和文化的不同,对于某些词汇,即使了解了词汇本身的意义,或其主要意义,也不能说明就理解了它真正的涵义,词汇的社会文化意义或内涵意义往往远远比它的表面意义复杂的多。词汇的学习是掌握一门语言最重要的一部分,词汇的意义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全部历史和文化,因此,词汇文化内涵的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中不可缺少的要素,汉语教学应当适应学习者日益增长的文化意识,提高学习者将文化因素融入语言学习的自觉性,让学习者充分重视语言中的文化因素,注意文化之间的雷同与差异,从语言中学习文化,又从文化中习得语言,适应在不同文化环境中进行有效交际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杨捷.略论词汇的文化意义[J].科教文汇,2008,(12).

[2]王红.中英文词汇的文化意蕴对比[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2006,(3).

汉语言文学的内涵篇7

目前,我国汉语言文学教学面临巨大的困难,其中包括以下几点。教学方式落后。汉语言教学有自身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是了解汉字的构造及字与音之间的关系,通过汉字表达出汉字的象形的意义,因此汉语言文学的学习需要不断思考和深化才能掌握其内涵,但是目前我国的教学方法是让学生单纯地记读音和字意,单调的学习方式会极大地打消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的兴趣。学生的语言基础薄弱。汉语言文学是一门需要较高素养的学科,要熟练地掌握汉字的内涵及写作能力,需要大量练习文言文等,文言文的范围还包括通假字、同音字等,但是目前我国的大学生尚不能熟练地掌握现代汉语的基础知识,对于一些字形相对复杂或者晦涩难懂的字感觉陌生。应试教育的后果。我国的人才评选方式一直以来就是采用高考的制度,通过分数评判学生的优劣,这样会极大地影响我国在语文教导上只以高分为目标,而忽略学生对汉语言文学的掌握程度,让学生根本无法掌握汉语中的人文思想。

二、汉语言教学改革的特点

1.从教学方式方面改革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汉语言文学的人文思想,从改革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方式开始,以学生的身心发展为出发点,丰富学生自主学习的形式,教师只是起到辅导作用,通过学生的自觉性的学习掌握汉语言文学的内涵和精神,并且激发学生对汉语言文学的兴趣,从而更好地帮助学生提高对汉语言文学的掌握程度,并且更深层次地了解中国博大精神的古典文化。与此同时,也要紧跟时代的步伐,采用现代化的科技手段,利用多媒体科技的力量,全面呈现教材内容,让学生从心底里感受到汉语言文学的魅力,理解文中所要表达的内涵。教师要不断地融合人文素质培养的内容,达到将学生培养成为全面性的人才,充分掌握汉语言文学的内涵,彰显出学习热情。

2.从教学课程方面改革

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与其他的数理化课程教学有很大的差别,在汉语言文学的课程教学中与古代文化紧密联系,毕竟汉语言文学的学习不仅要学字词、写文章,还要掌握古代的天文地理的知识,掌握前人创造出来的优秀的文化作品,不断丰富掌握知识。由于我国家长对学生都有很高的要求,希望孩子考上一个好的大学,因此学生学习的科目十分复杂,从而给学生造成沉重的负担,而且打击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现代汉语言文学课程改革中,可以将历史、地理等方面的内容全部融合到汉语言学科中,充分地将三科目的内容整合在一起,让学生学到多方面的内容,而且学会如何整合知识,了解我国几千年的文化知识,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让学生从小就精通天文地理,不断地拓宽知识的覆盖面,这样学习汉语言文化就会变得生动无比。汉语言文学课堂教学中可以增加学作诗词歌赋的课程,让学生将古人的文化重新捡起来,用作诗词的平仄让学生了解学习语文的快乐,传承中国古文化。

3.从师资队伍方面改革

在我国不乏很多国学大师,对我国的汉语言文学知识研究颇丰,但是在汉语言的教学中还是需要大量教师,才能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学生。并且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对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要求逐渐增高,教师本身需要不断提高素质,掌握更多的传统的经典的文学作品,从而教导学生掌握我国传统文学文化,形成较强的传授性,将我国深厚的文化底蕴不断传承下去。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对教师的要求逐渐提高,老师不仅要有深厚的文学底蕴,还要有幽默诙谐的教学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要学会用幽默和创新的方式通过一个知识点拓展出多个知识点,让学生通过自身的想象掌握到更多的文化知识。汉语言本身有较强的稳定性,导致教材大同小异,教材的改革也是必需的,要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就要有更好的教材。因此,教师要学会主动收集与教学任务相关的素材,不断丰富教学内容,不断提高文化素养。

三、结语

汉语言文学的内涵篇8

【关键词】高职英语;英汉翻译;跨文化

在职高英语教学中,翻译是课程教学的重要内容,不仅体现了学生的语言文化知识积累综合素养,更是体现了学生语言知识转化生成运用能力。针对文化的内涵来正确使用,一方面,体现了语言知识和文化之间的有机联系,便于学生能够正确的学习和运用;另一方面,能够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化运用技能,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水平。

一、关注文化内涵,理清翻译思维

文化是在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过程中而形成的一定认知积累,是客观世界改造的产物。文化是人们的一种认识过程升华,受地理因素、风俗习惯等多方面的综合因素影响。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准确把握文化的发展内涵以及不断创新发展的特点来关注文化内涵,以此来丰富学生语言学习思维,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围绕中西方文化内涵的不同,来优化文化的内涵价值意义,能够有效帮助学生积累丰富文化底蕴,培养学生正确的语言学习思维。在翻译过程中,根据文化发展的地域性特点,注意文化背景产生的背景以及发展意义来深入感受文化对语言表达的影响,更利于学生理清翻译的思维。在教学中,应该注重如下几方面:(1)关注词汇所隐藏的内涵意义,从语言表达的本义以及引申义去认知文化,拓宽语言知识的文化底蕴。(2)关注语言表达中的文化内涵差异,体现认知思维差异。像“dragon”在汉语中代表高贵勇猛等褒义,而在西方的表达中则是邪恶的意思。(3)关注文化在语言表达情境中的差异特点,文化内涵隐藏于人们表达的思维过程中,具有一定的语境性和生成性。根据不同文化在不同表达中的意思理解,产生的效果也就不同。

二、关注文化差异,正确翻译语句

文化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差异性,根据这些差异来优化翻译过程,更利于体现语言知识掌握的深度和广度。通过文化差异来体现语句的表情达意,更能够体现学生的丰富文化素养和语言转化生成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根据这些差异性进行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这些文化差异主要体现在生活方式以及地理环境等发展过程中。英语民族长期过着航海生活,因而英语中就有了大量关于航海,或源于航海的说法――这些在以大陆文化为根基的汉语中就没有对应词语。像be left high and dry(“船高高的搁浅在沙滩上”,指“陷于困境”而不是“高高在上”);再如, give (sb. or sth.)a wide berth(“让出一条宽宽的水域”,指“远远躲开”,而不是“让其自由发挥”)。在东方山川则是较为常见的,不过在英语翻译中则是很难找到现成的对应词。这就需要在翻译过程中,应该采用意译,而非直译。像,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通过直译可译为The hills and streams have no end, there seems to be no road beyond; but dim with willows, bright with flowers, another village appears.但在表达中采用意译则是较好的方式,对此可译为:One has a sudden glimpse of hope in the midst of despair.从这样的差异中去发现语言彼此之间的不同,更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学习探究运用能力。

三、关注文化观念,优化翻译方式

文化观念的不同给理解的方式等带来一定的影响。在教学中,从文化观念的理解方式中去发现彼此之间的异同,则会提高翻译的灵活性和规范性。英语民族的思维是个体的、独特的,而中国人注重整体、综合、概括思维。在语言上的表现为,英语偏好用词具体细腻,而汉语用词概括模糊。这种观念的差异会给语言表达带来一定的差异。这种观念不同,而使得翻译更应注重文化理念,才能够有效表现其中的内涵。

在翻译教学中,文化的价值理念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教学内容。中国文化中以儒家文化为主,对伦理辈份等更加注重。而对于崇尚个体文化价值的英语国家各个民族来说,这种亲属关系就笼统宽松的很多。英语一般只用uncle和aunt表示对非直系长一辈的称呼,对小一辈只用nephew和niece。在汉语表达中则有舅舅、舅母、姨妈、姨夫、叔伯等称呼。在翻译过程中,只有根据这些特点差异来选择适当的翻译方式,才能够更好体现翻译方法的多元化特点。

总而言之,在英汉翻译教学中,依据不同文化表达的内涵而采用适当的翻译模式,更利于提高翻译的质量效果。运用好文化因素进行英汉翻译,具有如下意义:(1)帮助学生积累丰富文化底蕴。(2)拓宽学生的学习思维。(3)提高学生英汉翻译的灵活性和多样化能力。

【参考文献】

[1]郑娟.论文化因素对英汉翻译的影响[J].科教导刊,2009年22期

[2]刘炜.吴国初.英汉对比法在翻译教学中的应用探究――以高职英语翻译教学为例[J].考试周刊,2011年30期

[3]王芸.浅谈高职翻译教学中异域文化的导入[J].赤峰学院学报(科学教育版),2011年07期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