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汉语国际教育毕业论文8篇

时间:2022-03-07 14:54:56

汉语国际教育毕业论文

汉语国际教育毕业论文篇1

于是,汉语国际教育这个专业以昂扬之势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期。自2013年起,教育部将对外汉语、中国语言文化和中国学三个专业合称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由于这是一个新兴专业,很多人对其没有准确的定位,于是乎,这个专业便被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这个专业都学些什么?

说起中文系,大家的第一反应都是汉语言文学,其实汉语国际教育和汉语言文学同属于中文系,只是学生学习的课程不尽相同而已。

除去所有的中文系学生必修的入门基础课――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语言学概论等,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还要学习中国古代文学、外国文学、中国文化概论、西方文化概论、跨文化交际、教育学等。可以看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既涵盖了中国语言和文学课程,又涉及外国文化知识及教育学知识,相比于汉语言文学专业,其学生的知识面更为广阔,也更加国际化。

大家平时都在做什么?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大概有三类:学霸型、出国型、工作型。

学霸型和工作型学生是每个专业里都有的。学霸们一般是冲着保研或考研的目标去的,所以在课堂上态度非常端正,课后也会积极地与老师沟通,努力做科研、发论文。以后打算做学术的学生一般会注重加强自己的英语表达能力和跨文化沟通能力,以及相应的文献研究和论文撰写能力。学霸型学生一般会在读研后出国,在孔子学院教几年中文,然后要么留在孔子学院(名额比较少)或者在国外的国际学校、中文教学机构教书,要么回国。回国的话,留校任教的学生也是比较多的,当然,也有转型做其他工作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的压力要比理工科的学生少很多,知识也讲究活学活用。

出国型学生相对来说比较特殊。因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特殊性,本科毕业生即可申请成为国家汉办的志愿者并且出国,待遇也很不错,所以很多学生会选择在毕业之后出国两年再回国。在国外的这两年时间里,不论是做培训机构的老师,还是做其他工作,都不失为一次很棒的人生经历。其次,也有一部分同学打算出国攻读研究生,因为这样能更好地深入国外的文化环境,有利于将来和外国人更好地交流,从而成为一名优秀的国际汉语教师。当然,也不乏同学辅修经济学或新闻学的双学位。近些年,受经济和政策的影响,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出国率最高的是欧美国家以及东南亚国家。

工作型的学生也比较多,这类学生本科毕业后不打算继续读书,而是找份工作迈入社会,所以工作型的学生在校期间就把重心放到社团工作和兼职实习上面去。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本科期间是不能出国做志愿者的,要等到毕业以后才可以。学校一般没有确定的对口出国地区,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实际情况来决定要去的国家。

学校开设的第二外语课是德语和日语,此外,还有韩语、俄语、法语等选修课供学生选择。

读这个专业以后能做什么?

在《国家中长期语言文字事业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2―2020年)》中,汉语国际教育、汉语走出国门、增强文化整体竞争力已经成为热门的话题。不可否认,汉语现在正在走向世界,因此,我们专业的学生如果掌握了牢固扎实的专业知识,就一定能成为沟通中外文化的使者。

汉语国际教育毕业论文篇2

关键词 南京师范大学 国教院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 就业

一、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发展概述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制两年,英文名称为”Master of Teaching Chinese to Speakers of Other Languages”,简称MTCSOL。该专业学位培养目标为适应汉语国际推广工作,胜任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或外语教学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专门人才。截止目前,全国共有82所高校开设汉语国际教育专业。

自2006年南京师范大学成为全国首批十二所试点院校之一,正式开设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近年来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与进步。但一个专业的成功绝不仅仅只是“将毕业生送出校门”,对于培养实践型对外汉语教师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而言,能否学以致用,将汉语推广人才与汉语教学职业选择相结合,是决定本专业能否稳定、健康向前发展的因素之一。

党的十六大明确指出:“就业是民生之本。扩大就业是我国当前和今后长期重大而艰巨的任务。完善就业培训和服务体系,提高劳动者就业技能。”近期在北京结束的第七届孔子学院大会也将“加强本土教师培养培训”列为重点讨论议题,更是作为今后工作重中之重的任务之一。

本报告将以我校2011与2012届汉语国际教育硕士毕业生的实际就业现状为基础,综合分析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就业方向及问题,提出相关对策,望可为本专业的发展提出具有参考性的建议。

二、南师大国教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研究生就业情况调查

自2006年至今,在过去的七年中,我校已培养出112名合格的汉语国际教育硕士毕业生,每年新生入学人数均保持在25人左右。以下将对2011、2012年国教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就业数据进行分析,得出国教院汉硕毕业生就业的基本情况。

2011届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共毕业38人,其中已就业26人,有12人尚未就业,就业率为69%。(数据截止至2011年12月30日)见表一:

表一:2011届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就业情况统计表

2012届汉语国际教育硕士毕业生包括2010级两年制汉硕士毕业12人;2009级三年制汉硕毕业17人; 2009级两年制汉硕(外派新西兰回国志愿者)毕业5人。共毕业34人,具体就业情况如下表所示:(数据截止至2012年12月30日)

表二:2012届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就业情况统计表

结合两表,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一)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去向较多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毕业生的就业选择方向集中在四个领域:公务员、事业单位、企业和出国任教。相对于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即对外汉语教师而言,实际就业情况所显示出的就业选择更为丰富多样,打破了与专业相关的单一的职业选择。

(二)我校汉硕毕业生在对外汉语教学领域具有一定认可度

2011届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毕业生38人,有6人出国任教。2012届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共毕业34人,其中有4人出国任教。从以上总结的数据可以看出,我校培养的汉语推广人才在对外汉语教学领域具备了一定的认可度。

(三)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毕业生选择国内稳定行业者占据大多数

由表中可以看出,事业单位、公务员和企业占据了我院汉硕毕业生职业选择的大半壁江山。2011届汉硕毕业生有20人在这三个领域找到满意工作,2012届则有27人从事此三类工作。其中,比重最大的事业单位主要以国内中小学及高校为主。由此可以看出,国内行业更受毕业生们的欢迎。

(四)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就业率尚有提高空间

根据统计得出的数据,2011届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毕业生截至当年年底未就业人数仍有12人,未就业率为31%。而2012届汉硕毕业生仍有3人未实现就业,未就业率为9%。故两届毕业生的就业率仍然具有一定的上升空间。

(五)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历届就业率明显提高

由表一和表二中最终的就业率数据可明显看出,2012届汉语国际教育硕士毕业生的就业率远远高于2011届汉硕毕业生,为91%,比2011届就业率增长了22%。这一巨大的进步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我院汉硕专业的就业指导工作在近两年的探索与发展中,取得了巨大进步。

三、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研究生就业问题分析

综上所述,南师大国教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研究生就业情况相对较好,毕业生大部分都找到了满意的工作。但在看到成绩的同时,国教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研究生就业仍然存在亟待解决的一些问题,主要有:

(一)就业面有待拓宽

从就业情况得出:选择在国内就业的汉硕毕业生绝大多数选择了公务员及事业单位,青睐企业的人很少。2011届仅有4人进入企业工作,占当年就业率的11%;而2012届有2人进入企业,仅占当年就业率的6%。而随着研究生群体不断扩大,所谓“铁饭碗”的竞争压力也加大,进入“铁饭碗”单位的难度必将越来越大。有必要对毕业生加强引导,同时积极与相关企业单位(如民营培训机构)联系,积极拓展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研究生的就业渠道。

(二)缺乏职业长远规划

根据数据显示,我院本专业毕业生工作的首选及签约地点绝大部分为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或者国外。这一方面反映了现实问题,研究生寒窗苦读十余年,想拥有较好的工作环境和较多的经济利益是可以理解的,但不容忽视的是,随着国家相关政策的倾斜,西部地区、中部地区、沿海中小城市均具有很大的发展前景,从长远来看,我院毕业研究生在上述地区获得较好发展的潜力是存在的。

(三)我院本专业部分毕业生因择业标准过高延误就业时机

2011与2012届毕业生中,尚有15人未实现就业,究其根本原因之一是理想薪酬过高。研究生是高素质人才,要求较高的工资待遇可以理解,但是部分毕业生要求过高,一旦达不到理想预期水平,便采取等靠拖延原则,耽误了择业就业的最佳时机。

四、汉语国际教育硕士毕业生的就业优势及条件

我院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在课程设置上着眼于实践,融入了语言学、教育学、心理学、语言测试、教学媒体应用等多门学科。在课堂教学中,突出教学技能的训练,同时提供学生以志愿者身份出国锻炼提升自我的机会。鉴于多方面的培养条件,我院本专业学生在毕业时自身都已具备了一定的用人单位要求的基本能力条件。

(一)语言文字能力

我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在课程设置上注重传统课程,加强学生的中文能力训练,不论是汉语本体知识还是文字写作能力都在课堂上得到了充分锻炼。在外语方面,为了锻炼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我院不仅开设了“英语口语”课程,同时为了增加学生的见识广度和知识储备,还特别增设小语种例如法语、韩语等语言课程。此类课程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我院毕业生在走进社会时具备了一定的语言文字处理能力。

(二)组织管理能力

我院不仅设置有正规的学院学生会和党团组织,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主管理,同时也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校学生会和各种校园社团,组织国际化的交流活动,给予学生处理社会事务锻炼能力的机会。

(三)教育教学能力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目标主要是针对母语为非汉语的二语学习者进行汉语教学。为此,我院不仅提供本专业学生海外实习的机会,在国内也利用学院优势条件为无法出国实习的学生提供对外汉语教学的实践机会。针对部分就业意向为国内中小学老师的同学,学院通过与本市优秀中小学的积极联系与争取,建立了多所实践教学基地,锻炼学生的实际教学能力。

(四)自主创新能力

在国家大力提倡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今天,我院也不乏此类优秀的创业者。2011届毕业研究生杨春花便是成功自主创业的典型代表,该生毕业后成立了教育培训公司并任董事长,发展势头良好。这和她研究生在读期间积极参加学院组织的实践和教学实习是分不开的。

五、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就业指导工作的成绩与不足

南师大国教院2011届、2012届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毕业生大多数都进入了公务员、事业单位、国企等较好的工作单位,部分毕业生还远赴重洋担任汉语教师。两届毕业生良好的就业去向极大地提高了我院的知名度,为我院吸引优质生源铺垫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主要成绩有

1.成功召开“优秀毕业研究生校友职业生涯发展”报告会

国教院每年在新学期伊始都会举办优秀研究生毕业生就业经验交流会,邀请的对象包括公务员、中小学教师、自主创业者、博士等。这些优秀毕业生受邀回到母校与学弟学妹分享自己的经历经验,以切身体会向大家介绍了宝贵的经验,给应届毕业生提供了极其有用的帮助。

2.成功建立首个海外教学实习基地

经过学院的不断努力及友好协商,2009年,新西兰路易・艾黎中文学校成为我院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研究生的首个海外教学实习基地。该基地的成功设立,不仅有助于提高我院国际汉语硕士专业的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也为毕业研究生今后的就业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3.成功举行研究生教学实习动员大会

为提高研究生教学实习能力,引导研究生投身教育行业,学院会定期召开一年一度的研究生教学实习动员大会。大会主要动员对象为应届进入实习期的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动员大会的召开极大地增强了研究生教学实习的热情,为投身教育行业做好了预先准备。

(二)主要不足有

1.我院汉硕研究生就业心理辅导工作有待加强

学子能否树立正确的就业理念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关系到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兴衰成败。正确的就业理念与社会责任感能够帮助学生找准定位,解决就业问题。而根据目前我院本专业近两年的就业情况来看,部分学生尚未能树立正确的就业理念,间接导致就业情况不理想。

2.我院汉硕研究生就业指导工作反馈及总结缺乏时效性

在毕业期,学生在各地应聘、实习,在择业就业中的问题困惑由于时间、空间的限制不能及时有效地反馈给学院;同时,毕业生就业后的工作选择情况、社会适应情况、工作满意度等就业指导的后续效应等没有给学院形成及时的反馈。这也造成了本专业就业指导工作无法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六、加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指导措施

(一)应全面加强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的就业指导咨询与培训

要高度重视本专业研究生的就业指导课程建设,培训优秀的师资力量。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就业指导活动,以拓宽学生的就业视野,增强其核心竞争力。

开展个性化就业指导,帮助研究生理性认识就业形势和社会需求,积极引导研究生树立正确的择业价值观。

(二)应建立全方位全程就业指导体系

在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情况下,汉硕专业研究生就业指导应当加强全程性指导。就业指导工作应从学生入学起,在两年学制时间内对学生进行学术、素质、心理相结合的全程就业指导。提供就业信息的同时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课程活动,如典型案例分析、专题讨论、模拟市场招聘等。

(三)应建立汉硕专业就业指导反馈信息系统

就业指导工作应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对研究生就业指导效果进行反馈统计。不断提高我院汉硕专业就业指导工作的水平。通过建立就业指导反馈信息系统,及时收集本专业毕业生在就业择业方面的相关情况,从而为下一届汉硕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的改进与开展提供理论指导和依据。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科发展工作任重而道远,该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承担了重要的检验学科培养成果的任务。与此同时,对学生而言正确树立择业就业价值观,合理规划职业生涯,不仅关系到学生个人的终生幸福,更关乎到社会的建设和发展。在今后的汉硕专业就业指导工作中,我院将继续秉承“为学生服务,为社会服务”的工作理念,积极为国家输送优秀的汉语推广人才,同时也力争为每一名学子展开未来的画卷,让他们拥有自己书写精彩人生的宽广舞台!

汉语国际教育毕业论文篇3

关键词:人才培养;课程设置;就业方向;转变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2-0169-02

一、对外汉语专业的发展

1.背景知识。为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要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建立动态调整机制,不断优化学科专业结构的要求,2012年,教育部颁布实施新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将原对外汉语、中国语言文化、中国学专业,现在统一划归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目前,各个院校陆续将本校的“对外汉语专业”更名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

2.专业发展。从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日益提升,全世界学习汉语的人数逐年攀升,截至2010年10月,各国已建立322所孔子学院和369个孔子课堂,共计691所,分布在96个国家(地区)。为了适应新形势,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各个高校就开始增设对外汉语专业。如今,对外汉语专业开设已经整整二十年,在这期间,为了适应国际和国内语言教学的新形势,各个开设院校不断修改人才培养模式,调整课程设置。

二、对外汉语专业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近年来,随着对外汉语专业毕业生逐年增多,这个“看上去很美”的专业开始面临就业形势的严峻挑战,学生不知道应该干什么,用人单位也了不解这个专业的学生具体是学什么的。针对以上情况,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应该准确定位培养目标,合理调整课程安排,明确指引就业方向。

1.培养目标。对外汉语专业传统的培养模式是“培养具有较扎实的汉语和英语基础,对中国文学、中国文化及中外文化交往有较全面的了解,有进一步培养潜能的高层次对外汉语专门人才;以及能在国内外有关部门、各类学校、新闻出版、文化管理和企事业单位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及中外文化交流相关工作的实践型语言学高级人才。”这样的表述第一眼看上去,很具有吸引力,但其实过于笼统、模糊,不符合实际,不适合大多数的本科毕业生。

2.课程设置。我国很多高校对外汉语专业课程设置的特点是多而杂——课程门类多,学习内容杂,一般都会开设语言类、文化心理类、文学类、教法教研类课程,还有的院校增加教育类、写作类等课程,课时分配不合理,重点课程不突出,这样就使学生学习压力大,导致学而不精;同时,理论课时与实践课时分配不合理,学生一味地听课,缺少教学实践,导致理论与实践脱节,纸上谈兵。

3.就业方向。结合人才培养目标,大部分院校设置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目标是为了培养对外汉语教师。但就目前的就业形势而言,本科生毕业根本无法在国内高校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工作,海外虽然亟需汉语教师,可真正能走出国门的学生是很有限的。从历届毕业生就业的情况来看,真正从事本专业的学生人数十分有限。

三、创建民办院校对外汉语专业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民办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的特征是以社会对各种专业、专门人才和实用型职业人才的需求为导向,培养应用性、复合型的“社会职业人”。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从专业设置、课程开发、教材设计、教学过程等方面注重与社会相关职业或职业群的紧密结合,保持动态的衔接,围绕所需的综合素质来培养人才。我们可以在此指导之下,结合本校、本地区的实际,重新定位。民办院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目前的培养目标应该是:培养既具有系统、扎实的汉语言文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又具有第二语言习得理论、跨文化交际理论并且较高的人文素质和较宽厚的相关学科知识,能用双语进行交流、教学的应用性、职业型、开放式的专门人才。

在课程设置上,我们应该设立科学的课程结构。按照国家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整体规划安排主干课程,根据社会需求和学生发展设置选修课程,根据学校特色设置特色课程,加强师资培训和管理,合理分配课时。学校结合实际,在开设主干课和选修课之外,增加了学生的课内外教学实践。同时,为了方便学生进行教学实践,建立了微格实验室,利用先进的教学设备,在专业理论课和专业基础课教师的指导下开展了“备课、书写教案、模拟课堂教学、师生点评”等实践教学活动,把学生的讲授、点评以及教师的点评紧密结合在一起,让学生真正融入到汉语教学中来。此外,在校内,利用国际交流合作处的留学生资源建立实习基地,学生在实习基地与外国留学生结成帮学对子,辅导留学生学习汉语,帮助外国学生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在大学四年的学习生活中,通过听课、备课、讲课以及通过模拟课堂—帮学—教学实习,这个实践的过程,使学生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全过程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对对外汉语教学的步骤与环节有一个初步的掌握,为就业找工作打下基础。在就业上,我们应该帮助学生转变观念,重新明确就业方向。学校也应该因势利导,对毕业后工作和读研的学生给予不同的指导方向。毕业生毕业以后可以经国家汉办的考试和选拔以志愿者和汉语教师的身份去国外从事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工作,也可以在国内汉语培训机构、汉语学校及国际中、小学从事教学或教学管理工作,也可以在其他部门从事文员工作,也可以选择读研,继续深造后到高校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工作。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其实包括对外汉语教学和对内少数民族地区进行汉语教学两个部分。教授少数民族学习汉语,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毕业生一个比较好的就业出路。我国少数民族众多,少数民族地区亟需汉语教学的专门人才。毕业生应该改变就业观念,到西部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到沿边少数民族地区从事汉语教学,这有着非常广阔的就业前景。为此,学校应该加大这方面的宣传力度,增加学生就业实习的机会。

在汉语国际推广的大背景下,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建设将面临更大的挑战,与此同时也将获得更多的发展机遇。民办院校必须要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立足市场需求,在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要的前提下来改革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具备较强的市场竞争力的优秀对外汉语人才,从而促进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潘国英.地方高校对外汉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探索[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11,(3).

[2]崔希亮.对外汉语教学与汉语国际教育的发展与展望[J].语言文字应用,2010,(2).

[3]潘文国.论“对外汉语”的学科性[J].世界汉语教学,2004,(1).

汉语国际教育毕业论文篇4

[关键词] 高校扩招 对外汉语本科教育 课程设置 能力培养模式

高校扩招对于提高我国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是为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保证的重要举措。但是,我国高校教育体制、专业结构、课程设置、人们的思想观念以及大学生就业的配套措施等都没有与扩招相适应的改革。近年来,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日益凸显,引起了社会各方面的广泛关注。在国际金融危机以后,就业问题更成为关乎民生的最为重大和紧迫的问题。

就对外汉语专业来说,一方面,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国家汉语国际推广战略的逐步展开,世界范围内对外汉语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各高校纷纷上马对外汉语本科专业;另一方面,对外汉语专业办学历史很短,尚未积累足够的办学经验,许多高校对外汉语专业被人戏称为第二中文专业。除了扩招后教学资源严重不足等问题以外,目前办学水平不高的其中一个主要的原因是,各校匆忙上马,课程设置体现为各自为阵的局面,因而,办学水平也参差不齐。就毕业生就业情况而言,在国内有资格招收留学生的大多都是高校,因此,学生本科毕业后难以找到专业对口的担任留学生对外汉语教学的工作,而出国任教对于本科生来说门槛较高。

那么,在当今形势下,除了就业口加强就业工作力度以外,高校如何通过教学改革来应对呢?本文提出构建对外汉语专业以语言应用能力为核心的能力培养模式,拟从课程设置方面探讨新时期如何培养以不变应万变的富有竞争力的本科毕业生。

一、新时期课程设置的原则

基于以上对形势的分析,我们认为对外汉语专业课程设置要依据如下几个原则:

1.改革观念

扩招以后的本科人才培养不能是传统高等教育的精英培养模式,而应以培养复合型、高素质的劳动者为目标,那么,本科教育就是打造适应能力强的具有竞争力的毕业生。就专业建设来说,适应力强就是专业适应面宽。在课程设置方面具体体现在要淡化专业、扩宽就业口径。就新时期的就业环境来说,对外汉语毕业生的走向,我们的设想是,一部分从事对外汉语教师工作,一部分从事专业相关的其他教师工作,还有一部分从事公务员文秘等其他工作。

2.夯实基础

面向市场的人才培养并不是就意味着要培养针对岗位的工作技能,本科教育应该把人才培养的重点放在夯实专业基础和培养学习潜力上。也就是提高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即强化让学生“成才”,淡化针对职业岗位的“立志”。就对外汉语专业来说,就是把重点放在双语的理论知识系统学习和双语语言应用技能的培养上。

3.注重实践

语言能力和师范素质都是实践性应用型很强的两种能力。对外汉语专业现在普遍比较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而忽略语言应用技能的训练。传统观念中,都很注意“我知道……”而忽略“我能做……”培养新时期能应对各种新环境新变化的高质量毕业生就应该在本科阶段系统训练基础能力,练好基本功,才能以不变应万变。

在新时期,坚持这三个原则才能有效克服浮躁、应对变化。

二、构建以语言应用能力为核心的能力培养模式

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科基础是大量的语言类课程支撑,学生能力的专业优势应当体现在汉语教学和语言应用能力方面。本文从与传统对外汉语专业不一样的特色课程设置的角度来讨论以语言应用能力为核心的能力培养模式。

对外汉语专业的常规培养模式是单一注重语言理论知识的系统学习,以培养对外汉语教师为基本培养目标。毕业生就业面窄,难以适应新时期扩招以后中国的国情。本着顺应形势加强改革的精神,依据以上各原则,我们提出在新时期构建对外汉语专业以语言应用能力为核心的能力培养模式。模式的具体内容概而言之指“一个核心、三个加强”。“一个核心”是以培养学生语言应用能力为核心,“三个加强”是加强中国文化基础课程、加强师范素质培养、加强双语双文化特色。

1.语言应用能力是对外汉语专业能力培养模式的核心

语言应用能力既是汉语作为外语教学的基本能力要求,也是学生综合素质中十分重要的部分。在本科教育大众化的今天,就业市场的高度流动性,要求本科生必须面对市场职业岗位需求不断变化的客观现实,语言应用能力能很好地满足学生毕业后职业选择的就业适应性。所以,语言应用能力是对外汉语专业能力培养模式的核心。

为了体现语言应用能力的核心地位,我们围绕读、写、说三种技能搭建读写说三位一体的能力培养教学平台:一是语言理论知识平台(传统对外汉语专业教学重点);二是语言材料知识平台(即文学文化学习平台);三是语言技能实践平台(即读说写语言实训平台)。

这三个平台的中,第一和第二平台是第三平台的基础,没有系统的语言理论知识和扎实的文学文化知识的积累来谈语言应用能力的训练也无异于空中楼阁。但是仅仅掌握好理论知识还远远不够,语言的应用能力是提高人才竞争力的关键因素,扩招背景下会大大增强学生的就业转岗的能力。

对外汉语是一门理论性和应用性都很强的学科。对外汉语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和教学内容的组织必须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学以致用、以不变应万变的原则来安排课程,既符合学科人才培养的目标,也能适应新时期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所以,这里我们把讨论的重点放在“应用”二字上。也就是语言实践环节。

为避免长期教学过程中文科实践教学环节流于形式甚至忽略不计的积弊,在语言实训平台,我们在第一课堂保证充足的课时。除了各类课程的实践环节以及传统的课程实习、毕业实习等实践教学以外,专门安排每个学期40个学时的语言实训课程和40个学时的写作课程,6个学期一贯,连续三年的语言技能实训。

语言实训课程包括了汉语和英语两种语言和读写说三种技能。

“读”的技能培养主要是通过与文学和语言理论课程配套的文学作品和语言著作读后感的写作或作品介绍这些书面的方式,把课内和课外相结合,以文学史阶段论文或体裁欣赏论文等方式来操作,以每个学生在班级的名家名作讲解这种口头的方式来检查和督促。

“写”的技能培养是通过学生个人博客和纸质文章两种方式的写作来操作,训练内容包括文学作品的创作和各类文体的写作练习。

“说”的技能培养是通过学生在班级的作品讲解和诗歌朗诵、英文背诵、双语演讲和辩论、话剧表演等多种方式来训练。

在训练过程中,要注意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遵循实训内容与理论课程配套的原则,遵循精读与泛读结合的原则,遵循教师要求必读篇目与学生自选篇目结合的原则,遵循读写说三位一体相互贯通的原则,才能达到较好的训练效果。

2.加强中国文化的熏陶和培养

对外汉语专业要求学生热爱祖国文化,乐于继承和传播中华传统文化,也就是培养有根的一代。在物欲横流和技术独霸话语权的当今,传统文化中蕴藏的大量的思想精华和人生智慧,能帮助人们走出精神世界的空虚。因此,加强中国文化的培养,有利于学生以后从容面对各种工作和生活的挑战,对于培养新时期有用人才的重要作用不可低估。

在课程设置方面,文化类课程兼有古今纵横两条线和物质与精神文化两个层面,开设中国文化与民俗、中国传统文化史、中国思想史三门课程。为了实现语言能力的核心目标,在文学文化平台上,增加了大量作品选读的课时,重视文学作品的阅读和欣赏教学。在教学方法方面,重视引导学生参与的阅读,避免老师满堂灌一言堂的教学方式。这些教学方法主要通过两个途径来实施,一个是学生“解读”作品的书面作业,一个是学生“讲解”作品的口头练习。

3.加强师范素质培养

这个“加强”我们通过师范模块系统选修课程和技能训练来实现。师范技能的训练当然主要通过上述介绍的各类语言实训课程中的学生对作品的讲解即真正让学生“下水”来实现。在课程设置方面,师范模块除了通常的心理学、教育学、教育教学理论、美学、逻辑等理论课程以外,我们还开设了针对对外汉语专业弘扬祖国文化的“一笔一画一表演”的特色课程。“一笔”就是书法课程,要求学生写好毛笔字;“一画”就是简笔画课程;“一表演”是中国传统艺术表演。几十个学时难以达到培养较好技能的目标。我们把这三种技能的课后训练放在每个学期的语言实训课中来检查和督促。

4.加强汉语、英语双语双文化特色

就人才的类型来说,我们突出双语双文化特色。

除了从事对外汉语教学需要懂得外语以外,在新时期拥有双语技能的人才也是社会急需的人才,职业适应面宽。更主要的是,拥有双语技能不仅指会说两种语言,而是指能够理解和沟通两种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思维方式,双文化素质能有效增强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这种跨文化交际除了有利于提高不同语言、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的交际能力之外,也能提高不同方言之间不同的文化习惯和方言民俗的交际能力,以及社会语言学意义上的不同社会集团、不同职业、不同阶层等之间的交际能力。在国际交往日益频繁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人、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资金和技术交流逐渐成熟,而文化交流已经成为当前国际交往中的一大瓶颈。双文化人才具有广阔的就业前景。

因此,无论是理论课程设置还是实践环节,我们都按照汉语英语、中西文化、中西文学两条线索(其中含比较语言学、比较文学、中外文化比较等课程)的框架来设置,力求突出双语双文化特色,培养贯通中西的高素质人才。这是扩招背景下,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拓宽学生职业选择的范围和求学深造的适应性的良好途径。

高等教育如何迎接新时期的各种挑战?如何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的高素质人才?这是需要我们高等教育工作者不断研究的大课题。在课程设置方面,也还有很多问题有待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梅国平,张彬等.加快高等教育改革提高毕业生就业率[OL].中国网,2009-04-02.

[2]黄明建,何文政.建立完善高校毕业生市场化就业机制[N].贵州日报,2009-07-21.

[3]日本:全球毕业生遭遇“就业冰河期”[OL].

[4]丁杰.大学生实习现状不容乐观.教育与职业[J].2007,(12).

[5]新西兰:职业教育顺应市场需求[OL]

[6]陆俭明.对外汉语教学展望[J].世界汉语教学,2003,(3).

[7]北京语言学院.世界汉语教学概况[M].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1.

[8]李扬.对外汉语本科教育研究[M].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9.

[9]刘.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M].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0.

[10]鲁健骥.对外汉语教学思考集[M].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9.

[11]吕必松.语言教育问题研究论文集[M].华语教学出版社,1999.

[12]王路江.对外汉语学科建设新议[J].世界汉语教学,2003,(2).

[13]毕艳丽.对外汉语教师的基本素质[J].辽宁工学院学报,2002,(6).

[14]赵金铭.对外汉语研究的基本框架[J].世界汉语教学,2001,(3).

汉语国际教育毕业论文篇5

【关键词】汉语国际教育;课程设置;师资建设;就业规划

【作者简介】陈信存,西南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广西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四川成都610031;谢仁敏,广西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博士,广西南宁530004

【中图分类号】H1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434(2013)07-0192-06

2012年9月,中国教育部新版本科专业调整目录。此前的“对外汉语”更名为“汉语国际教育”。1999年之前。全国开设该专业的院校仅有北京语言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北京外国语学院、上海外国语学院4所高校,到2010年底全国已有285所高校开设该专业,每年招生人数达15000人,最近十余年增速之快可见一斑。该专业招生人数的迅速增长,显然跟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汉语热兴起直接相关。亦为满足汉语国际教育庞大的师资需求作出了重大贡献。

然而。随着招生院校、入学人数的增加以及汉语国际教育环境的变化,本专业发展过程中的一些问题也日渐凸显。因此,直面问题,辨清源流,顺应专业发展趋势,寻求改进途径,突破瓶颈,推动本专业的进一步发展,也成了当务之急。

一、目前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建设存在的几大问题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近年受到莘莘学子的广泛追捧,成为发展最为迅速的专业之一。但十余年的超常规发展,并不能掩盖其间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体系不够优化,针对性有待加强

教育部虽然给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主干课程设置提出了指导意见,但由于对专业性质的认识存在分歧甚至偏差(有的偏重于跨文化传播教学,有的偏重于语言基础教学,有的偏重于教学理论与实践),不少院校的课程设置混乱,教学效果并不尽如人意。如有的院校过分偏重于才艺培养,花费不少课时学习传统的琴棋书画、太极、剪纸等才艺。却忽略第二语言习得教学理论和语言本体知识的学习,造成学生光有花架式,却无真功夫。有的则忽略专业特性和地域特点,开设大一统课程(往往偏重于母语为英语的国家,而忽略小语种国家),缺乏国别教学的针对性,造成部分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上手慢、基础薄、后劲不足等缺憾。对此。泰国汉学家巴功·林巴努颂颇有体会,他认为不少大学生“知识面狭窄”、“工作能力不强,缺少文化历史知识”,故教学质量难以保证;北京大学中文系陆俭明教授对此亦甚为担忧,“社会上有一种说法。对外汉语专业的本科生,汉语不如中文系学生,外语不如外语系学生,教学不如师范生”。这无疑给我们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警醒。

另外,一些在教学实践中比较实用的课程,却并未列入课程目录。如汉语教材方面,泰国华文教师公会主席罗宗正先生就颇为感慨:“目前泰国汉语教学没有材。缺乏高质量的适合泰国人学习华文的优秀教材”。以笔者在泰任教一年多来的亲历亲见,确如其言。例如泰国收藏汉语书籍最多的图书馆之一——泰国华侨崇圣大学图书馆。近年大陆、港台等地正式出版的对外汉语教材在这里基本都能找到,数量多达百种(其中不少为中国国家汉办赠送)。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这些对外汉语教材大多是针对来华留学生使用,语境背景设计为中文环境。至于针对泰国学生编写的系统性教材则付之阙如,在教学实践中只能由任课教师根据实际情况自己编选授课教材。于是,教材的选用和编撰理论及技巧。便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实用课程。又如,外籍汉语学生几乎都要参加汉语水平等级考试(HSK)。学生们也非常希望能掌握一些应试技巧,因此为教师们开设HSK研究课程同样很有必要。另如现代教学技术、教具的设计与使用等课程,都是应用性很强的课程。然而。上述这些课程目前都没有列入正式的课程指导目录。可见。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建构仍需进一步优化。

(二)专业师资仍有不足。教学质量难以控制

稳定、平衡、合理的师资配比。无疑是学科教学质量的关键。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涉及教育学、语言学、心理学三大领域,其跨学科的专业特点对师资合理配比的要求就更加严格。然而,目前批准开设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200余所院校,有相当部分为非师范类院校,未开设有教育学相关专业。教育学方面的专业师资力量相对薄弱,这难免要影响到学生的课程教学理论和实践技能的有效培养(课堂教学又是整个对外汉语教学活动的核心)。

同时,相对于近年汉语国际教育学科的超常规发展,高水平专业师资的培养和成长则需要一定周期,增长速度有限,这就造成了专业师资短缺严重的问题。高校师资的主要来源是博士毕业生。但目前全国设立对外汉语博士点的院校仅有20余所。培养的人才相当有限,供需缺口很大。孔子学院总部理事会主席刘延东讲话指出,2009年来华留学生达到23万人,而汉语教师仅有3500人,生师比为66:1。同期(2009年)中国高校的整体平均生师比是17.23:1,针对国际上语言学习采用小班制的通行办法(语言班生师比通常约为12:1),可知专业的汉语教师所需甚大。而且,在目前高校扩招大势之下,这种生师比例失调的情况很难在短期内有根本性转变。

专业师资短缺的直接后果是,一些核心的语言本体课程只能借用语言学、文学专业教师授课,而这些教师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方式的理解往往不够深入,大多只是生硬套用语言学、文学专业的培养模式,忽视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特殊性,结果造成培养方向上的偏差。目前,关于汉语国际教育师资标准的权威文件是国家汉办制定的《国际汉语教师标准》,文中明确要求“教师能了解和掌握中国文化和中国国情方面的基本知识,并将相关知识应用于教学实践”、“能结合自己的教学环境和教学目标,运用第二语言习得的基本概念分析自己的教学对象”、“能了解并解释影响语言正负迁移的各种因素,能分析和解释学习者在汉语学习过程中的语言迁移现象”、“能选择和利用相关的教学资源和教辅材料进行教学”等。以上诸多要求,显然是将师资的培养目标定位于“高层次、应用性、复合型、国际化”,这跟语言学、文学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并不一致,故教学模式、手段也要相应改变。若只是生搬硬套,抹杀专业区别,必然跟专业设计的初衷相去甚远,甚至跟专业的实际需求相背离。使学生无法适应教学实践的要求,这就难免让他们产生类似的抱怨:“我大学4年基本都是在学校上课。我不觉得所上的课和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有什么区别。等我到了国外之后才发现,会说汉语的,不一定能教汉语。”

(三)缺乏实践平台。就业渠道不畅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科特性,决定了学生应具备国际视野和国际教学操作经验,这就需要培养单位为其提供实践机会和发展平台。目前,学生实践的海外平台主要由孔子学院承担,渠道比较单一;而孔子学院囿于其发展规模,使之提供给本专业学生参与实践的机会有限。截至2012年,国家汉办在全球已建立400余所孔子学院,500多家孔子课堂,注册学员65万人,成绩可谓斐然。然而,就派出师资来看,孔子学院每年派出的教师仅有1万余名,当中还包括了在职公派教师和研究生,若是本科生只能申请志愿者,且职位数量并不多,相对每届超过1.5万的学生人数而言,孔子学院提供的实践机会可谓是僧多粥少。特别是一些未建立孔子学院的高校,海外高昂的自费实习费用,让不少学生望而却步,结果实习只能安排在国内进行,甚至被安排到普通中小学实习。此类学生虽名日专攻汉语国际教育,但直到毕业仍未接触到外国学生,这无疑抹杀了本专业学生的专业特性,从而直接影响到学生的专业素质和职业技能。因此,如何加强国际合作办学。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走出去”获得更多实践经验。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平台,这一问题依然有待探索和解决。

不仅学生实习遭遇困境,跟学生切身利益直接相关的就业问题就更为严峻。目前,汉语国际教育界陷入了奇特的“供需悖论”,令外界深感困惑:

一方面,海外汉语国际教育师资供不应求。有数据统计缺口人数甚至高达500万。世人惊呼“汉语教师荒”,包括国家汉办主任许琳,亦忧虑于海外汉语教师之不足:“全球范围内的‘汉语热’和‘汉语教师荒’的矛盾问题,已经成为我们汉语推广工作最亟待解决的难题。”这极易给人造成的印象是:在就业市场上,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毕业生们定然是炙手可热的香馍馍。

另一方面,当我们面对毕业生从事本专业者比例过低的客观现实时,则无法乐观起来。据2010年的统计数字,“只有百分之十几的学生走上教学岗位”;另据笔者调查,广东惠州学院2011届对外汉语本科毕业生,全班43人,从事汉语国际教育者仅3人,比例不足7%;另有研究者曾对华中师范大学2010届对外汉语本科毕业生就业情况做过一项调查,全班48人,继续读研、出国深造者15人,待业11人,已就业者22人,其中仅有1人从事汉语国际教育工作。从事本专业者比率之低,由此可见一斑。上述供需悖论现象。显然有悖于本专业设立的初衷——培养优质外教师资。满意就业市场需求。

究其原因,一是学生就业观念有待改变,“走出去”意识不强。二是就业渠道不畅,缺乏有效的就业信息平台。目前在国内,针对来华留学生的汉语培训市场已近饱和,毕业生的一大出路是以汉办志愿者方式赴海外临时就业,若干年后需回国再就业,且大都只能转行从事非本专业工作,故学生赴海外就业的意愿不强。因此,如何让学生“走得出去”且“留得下来”,如何保持海外优秀师资队伍的稳定性。依然是有待思考和解决的重要问题,此瓶颈问题若是无法有效突破,必将有碍于本专业未来的发展壮大。

二、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发展中存在问题的解决思路

显然,要想进一步推动汉语国际教育事业的发展,就得冷静剖析该专业近年来“外热内虚”的尴尬现状,顺应学科未来的发展趋势,对症下药。切实解决其间的瓶颈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一)增开特色课程。优化课程体系

课程设置无疑是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很大程度决定着培养出什么类型和何等层次的人才,未来胜任怎样的专业工作。课程设置的主要依据是专业性质和培养目标。无论名为“对外汉语教学”还是“汉语国际教育”,本专业的基本内涵都没有改变:核心是“教学”,即具有师范性,这意味着往师资方向培养;“汉语”是基础,注重的是工具性,强调语言学本体基础,需要语言学底子做铺垫;最后是“对外”(或“国际”),即涉外性,涉及心理学和心理语言学知识。上述三大特性决定了专业课程的设置。

至于核心课程,笔者认为应该是教育实践理论模块(如综合式教学技法、分项式教学技法等)、语言本体模块(重点是现代汉语和文字学)以及第二语言习得相关理论。其中,语言学又是本专业最重要的基础课程,应该对之进行强化训练——扎实的语言学基础,也可为有志于考研深造的学生做好专业铺垫。

文化课程也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主干课程。目前存在一个误区,认为大学生掌握的中国文化知识已足够应付外国学生,因此对文化课的学习不必过多强调,导致部分毕业生对中国文化知识掌握的程度有限(甚至还停留在高中水平),从而很难适应实际教学工作。以泰国为例,学生大多信仰佛教,对中泰佛教的差异、儒道文化在中国接受和影响等方面的知识具有浓厚兴趣,会经常向中方教师求教。若教师对中国传统宗教文化没有相当程度的了解,则很难准确解答学生的疑问。其中,跨文化交流方面存在的障碍,可能比文化知识掌握不足带来的影响更为隐性和严重。比如中国教师说话通常音高调响,语速较快,让轻声曼语的泰方学生很不适应,还常常造成交流上的误会:而在泰国文化里,学生通常不会当面指责老师。此点若被中国教师忽略,长此以往势必影响到教学质量。总之,随着中国与他国交流日繁,外国学生对中国文化了解的深度、广度的要求愈来愈高。教师在文化学养方面的要求亦应相应的水涨船高。巴功·林巴努颂的观点就颇具代表性:“目前我们需要更多的是精通中国文化的人才,而不是语言的人才,更不只是要汉语教书匠。”世界汉语教学学会会长许嘉璐先生走访国外多年,也是深有体会:“我在国外各孔子学院考察时,他们多次说:你们派来的人,只教汉语,不懂文化。”因此,他认为汉语国际教育“如果只教汉语,不传播中华文化,不能算是成功的。实际上,远离文化,汉语也教不好”㈣。值得注意的是,在2012年版的本科专业目录调整中,教育部为了达成“不断优化学科专业结构”、“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目标,把旧有的“中国语言文化”、“中国学”两个专业也并入“汉语国际教育”,一定意义上,这也可以看成是对中国文化学习的重视,无疑是一个值得肯定的举措。

还需指出的是,本专业特性之“对外”(或“国际”),其实是一个泛指,但在课程设计的实际操作中,笔者认为应该突出针对性,突出地域特色,施行国别教育。比如广西,“对外”主要指的是东南亚诸国,若具体到广西大学而言,则主要是“对泰”。因此。可以设置具体课程,针对相关方面进行专门训练,比如泰语语言特点与汉语教学关系等。同时,还要给学生介绍泰国的教育政策和华文教育发展现状。比如泰国大、中、小学汉语课程并无系统衔接,每个阶段都可能遇到零基础的学生;中小学每周课时安排很少(通常一周只有一次课,每次两到三个课时),这跟大学中文系的系统性教学完全不同,因此如何开展好这些课程的教学就大可讨论。此外,崇尚自由学习的泰国学生,并不适应中国“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关于如何有效控制教学过程的技巧培训(若是管得太严,学生反感;若是课堂纪律松散,课堂教学很难有效进行),亦是不可或缺。因此,笔者认为以国别为方向设计课程是较为优选的办法,如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置英语、泰语、越南语、日语、韩语等若干方向,既给学生选择的自由,也能较好地体现教学的针对性和课程的实用性。

除了上述师资型人才培养以外,教育部1998年版的专业目录中对“对外汉语”还设定了这样一个培养目标:能在新闻出版、文化管理和企事业单位从事中外文化交流相关工作的实践型语言学高级人才。因此,所设课程也应该照顾到有志于往这方面发展的学生,为他们未来的职业发展规划提供培训的机会。例如,可以开设一些涉外文秘、跨文化传播等方面的特色课程,丰富既有课程体系。给学生更多选择机会,为有志于从事高级涉外文秘、涉外传媒的学生提供智力支持。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落实教师审定制度

G.Bereday在《教育年鉴·序言》中云:“一个教育系统之优劣,必然是大大地依赖于在这个系统中服务的教师。”可知教师在学科发展中无疑处于关键性位置。因此,面对当前汉语国际教育方面存在的师资短缺、结构欠合理等问题,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专业师资素质已经势在必行。

首先,应进一步加强对现有师资的培训力度,力求以质取胜。《国际汉语教师标准》指出,汉语教师素质由五个模块组成:一是语言知识与技能。包括“汉语知识与技能”和“外语知识与技能”;二是文化与交际技能,包括“中国文化和中外文化比较”与“跨文化交际”两部分:三是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与学习策略;四是教学方法;五是综合素质。可见,基于汉语国际教育学科的特殊性,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既需要具备较为丰富全面的专业知识,也要掌握较为先进的现代教学技能。然而,由于汉语国际教育还是一门新兴学科。“学科理论还不太成熟”,依然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阶段,甚至“各种分歧还在所难免”。这就要求本专业的教师积极参与培训,随时关注学科前沿的研究成果,互相学习和交流教学经验。在摸索中提高自身素质。遗憾的是,目前提供给教师们培训、进修的机会并不多。笔者随机调查了四所高校的10位本专业的教师,最近三年参加过培训、进修者仅有6人次,这显然不利于教师知识的更新和素质的提高。因此,对专业师资的培训力度依然有待加强,高校也应该采取切实有效措施,积极鼓励和支持教师通过参加高端培训班、研讨会以及到国内外研修、攻读学位等方式,提高现有师资的知识水平。

其次,建立和利用教师研修基地,也是提高教师素质的一大途径。为缓解汉语国际推广工作中“基础研究薄弱、师资队伍量少质差、汉语难学”等难题,汉办于2011年在全国设立了19所部级“汉语国际推广基地”,为本专业教师的培训、进修提供了平台。不过遗憾的是,这些基地多集中在发达地区,以针对西方国家为主,而广西、云南等紧临东南亚的延边省区依然没有设立推广基地。因此,广西、云南等地不妨考虑建立省级区域性汉语推广基地,成为国家基地的有益补充。这些基地可以通过开展区域性的汉语国际教学研究、开设实践体验课程、举办学术夏令营等特色活动,加强本地教师的合作与交流,提高自身素质。

第三,可以建立客座教师和外聘教师制度,补充现有师资的不足。教师个体的眼界和知识水平毕竟有限,为了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和掌握本专业的文化知识,高校可以外聘一些在领域内有精深研究的专家,或者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开办专题讲座。汉语国际教育属于实践性很强的专业,理论学习最终还是为实践服务,因此理论联系实际的专题讲座无疑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式,讲授者的研究成果和亲身经历带给学生的触动,引发的思考,往往比普通的课堂学习更为高效。笔者的调查也印证了此点:那些具有海外教学经验的学者、教师开设的专题讲座,或一些中小学的资深老教师开设的教学实践课程,在学生当中受到普遍欢迎。因此,客座教师和外聘教师是本专业师资的重要来源,培养单位应对之予以足够重视,建立和健全相关引进机制。

最后,笔者认为,为了确保本专业教师的质量,很有必要落实汉语国际教师资格的审定制度。为教师的准人设立门槛。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处于核心地位,教师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的好坏。而且。汉语国际教师还具有涉外的特殊性,一定程度代表着国家形象,因此对教师的要求当更为严格。国家教委为了加强对外汉语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学质量和中国对外汉语教学的声誉。更好地做好中外文化交流工作。曾于1990年6月23日颁布《对外汉语教师资格审定办法》,对本专业教师施行准入制,这一审定制度于2005年结束。最近几年,教师队伍迅速壮大。在缺少完善的准入审定制度控制之下。质量良莠不齐,出现了一些滥竽充数现象,若长此以往必会影响到本学科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若想让汉语国际教育从业者们自觉提高素质,保障汉语国际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那么重启汉语国际教师资格审定制度,让教师们持证上岗,既是必要的也是迫切的。

(三)开辟国际合作道路。施行职业分流设计

目前,汉语国际推广主要采用孔子学院模式,孔子学院为吸纳汉语国际教育人员作出了重要贡献。然而,由于孔子学院是非营利性机构,由国家财政拨款维持运行,且主要采用与目标国家官方院校合作的模式,故面对庞大的国际汉语教育市场需求,孔子学院模式根本无法满足要求,留下了很大一块蛋糕虚位以待(例如商务汉语培训、学位教学、中国学研究等方面,孔子学院基本没有涉足),这也为各地高校进军海外汉语教育市场提供了机会。高校应该灵活机动地利用自身学科优势,通过合作办学、建立研究基地等多种方式。在海外建立教学和研究平台。通过此渠道,可以将中国毕业生输送出去,同时也可以把外国学生吸收进来。这不仅可以扩大汉语国际教育毕业生的就业途径,也可为其提供实践平台。总之,盈利模式与孔子学院模式互补相辅,可以共同把汉语国际教育市场的蛋糕做大,推动对外汉语教学事业的良性发展。

汉语国际教育毕业论文篇6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 教育 问题

尽管汉语言文学专业在我国的高等学校中分布非常广泛,而且具有雄厚的教育基础,然而由于各种原因,我国的高等院校汉语言文学教育的成果却并不理想。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对社会发展的适应能力较低。这就需要广大教师正视当前汉语言文学教育中出现的问题,积极采取有效的措施,对汉语言文学教育进行调整。

一、汉语言文学教育

我国从五四时期开始形成了汉语言文学教育。在此之前,汉语言文学主要是围绕政府来提供政治服务,其教育目的并不在于提升学生的能力,也没有相应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社会需要专业型的应用人才来适应各行各业的岗位需求,所以其对于汉语言文学毕业生的基础性要求便是写作能力和口头交际能力。汉语言文学毕业生的就业方向主要在于文化宣传推广领域、语文教育、新闻类工作、秘书和行政管理等。这些行业基本都要求从业者具有较高的写作能力和口语能力。因此,在汉语言文学教育中要着力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能够积累一定的文学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升学生的审美气质和眼光,让学生具备一定的写作能力。

由于一直沿用过去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汉语言文学教育没有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审美情趣和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往往偏重于写作训练,学生的综合素质没有得到提高,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汉语言文学毕业生的就业和发展。

二、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的特征

与会计学、医学、建筑工程学等专业所不同的是,汉语言文学教育的职业定位并没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是一种比较模糊的职业定位,也没有很强的应用性。

作为一名传统的人文社科类学科,汉语言文学教育的特征在于对人文精神风貌进行传承和发扬,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和价值进行探讨,从而提高个人的精神认知和社会责任感,承担社会、民族和国家发展的重任。因此,汉语言文学教学具有非常丰富的社会人文教育价值。

在职业教育上,汉语言文学教育并不着力于应用性和实用性,而是体现在对学生的人文观念和精神的影响上。汉语言文学教育所创造的是无形的社会效益,而不是有形的经济效益。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高校毕业生承受着越来越大的就业压力,这也对高校教育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教育行业不断强调学以致用,提高教学的应用性。从这一点来说,汉语言文学教育要在保持自身教育精髓和核心的基础上,积极适应社会的发展,进行适当的变革。

三、当前汉语言文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授课形式单一化

在传统的汉语言文学课堂中,存在着授课形式单一化的现象,多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教师很少与学生开展互动,也并不关心学生是否认真听讲,不在意课堂的氛围,仅仅是机械地完成授课任务,只有当课堂秩序出现严重问题时,教师才会予以干涉。有的教师并不在意学生的听课情况,仅用点到的形式保证到课率,对于到课的学生是否认真学习、能否有所收获却并不在意。

对于一些学生来说,这种授课形式等于默许了其“身在课内,心在课外”, 极大地降低了其学习效率。即使有一些汉语言文学教师会与学生展开交流,也仅仅在于让学生解答问题、阐述观点。大部分汉语言文学教师都是滔滔不绝地将自己的观点传授给学生,很少关心学生的反馈情况,学生难以将学习过程中的难点和问题反馈给教师,教师也难以通过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来对自己的教学进行调整,这造成了汉语言文学教学的效率较低、质量较差。

(二)内容枯燥、课堂沉闷

当前的汉语言文学教育普遍存在着课堂沉闷、内容枯燥的问题,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尽管汉语言文学知识具有庞大的系统和深奥的理论,绝大部分教师却一直在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毫无新意、照本宣科,造成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反应不积极,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特别是在汉语言文学的文学理论教学中,教师往往空谈理论,很少联系实践,常常使学生感到枯燥无聊。例如,《文艺理论》这门课程的教学目的在于使学生能够了解和掌握不同的文艺理论,更好地阅读和创作文学作品。这门课程中涉及到了汉语言文学中的文艺观点、文艺思潮和文艺表现力,虽然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却与实践有着紧密的联系。如果教师能够在授课的过程中将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使学生能够充分应用文艺理论来吸收文学作品的精华,并在阅读和创作文学作品的过程中对文艺理论进行深层次的感悟,将会起到更好的效果。

(三)考核形式单一

当前我国汉语言文学教育的主要考核方式仍然是书面试卷,以书面知识和专业概念为主。在实践中很少进行深入的延伸和拓展,也没有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审美情趣进行考核。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往往只要通过考前突击背书的形式就能够通过考试。与此同时,单纯的书面考试不能对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想法表达能力和个性思维发散能力等进行全面的考查。

(四)不符合社会的就业趋势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需要的是应用型人才,而汉语言文学却具有典型的非实用性特征。汉语言文学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主要依靠的是写作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这就要求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着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审美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能力。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汉语言文学教育往往忽略了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不注意培养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应用能力,对于汉语言文学学生的人文素养、审美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能力的培养都比较欠缺,也很少开展相应的实践活动训练。这也造成了汉语言文学学生具有较差的动手能力和较低的综合素质,在就业的过程中往往难以适应社会和岗位的要求。

四、解决汉语言文学教育问题的具体措施

(一)提高课堂的趣味性

九零后是当前高校的主要学生群体,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抓住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群体性心理特点,进行个性化、趣味化教学,提高汉语言文学教学质量。比如,九零后学生具有较强的自我意识,受到网络时代的影响较深。在汉语言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和自我认同感,满足学生的自我表现欲,开展广泛的师生交流。为了避免课堂的枯燥性,教师还要做到理论结合实际,以实际案例来讲解理论知识。

信息化教学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非常适合九零后学生群体。九零后学生对互联网非常熟悉,教师可以从互联网中寻找教学素材,允许学生对其进行探讨,自由地发表观点。如教师可以让学生观看古代文学作品的相关视频资料,使学生对古汉语文学史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并在此基础上对古代文学的文学理论和艺术表现进行深入的探讨。

(二)开展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

汉语言文学教学要使毕业生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提高毕业生的审美情趣和专业技能,将其培养为社会需要的人文社科类人才。这就需要在教学的过程中着力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特别是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例如,对考核形式进行改革,加入更多的开放题型,减少死记硬背的题型。汉语言文学教学可以通过开办读书会、文学沙龙、校园百家讲坛、校园说书会、演讲比赛、征文比赛、朗诵比赛、辩论赛等各式各样的活动,培养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思辨能力、写作能力和发散性思维能力,使之能够更好地适应就业的需要,成为社会需要的新型人才。因此,汉语言文学教育要将社会需要作为教学的导向,提高汉语言文学毕业生的综合就业能力,拓展汉语言文学毕业生就业领域。

五、结语

汉语言文学是历史悠久、实力雄厚的专业,汉语言文学的毕业生和在校生数量都非常庞大。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汉语言文学教育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影响了自身的健康发展。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育者,必须正视这些问题,寻本溯源,探究出现这些问题的根源,并采取有效的措施对汉语言文学教育进行改进,推进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健康发展,为社会输送更多的优秀人文社科类人才。

参考文献:

[1]薛梅.论背诵在高校汉语言文学学习中的重要性[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0(8) .

[2]谭秀中.对多媒体辅助汉语言文学教学的思考[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3).

[3]李国英.关于高职汉语言文学类选修课建设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2(12) .

汉语国际教育毕业论文篇7

1.试谈来华留学生汉语言本科专业学历教育课程设置

2.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理论素养养成策略——以文学理论教学为例

3.以市场为导向的地方本科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若干思考

4.浅析汉语言(双语)本科专业毕业论文存在问题及相应对策

5.高师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6.汉语言专业的本科教学必须把语言本体课列为必修课——对汉语言专业课程设置的一点看法

7.应用型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规格探索

8.论“地方新建本科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设置的相关问题——以湖南科技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为例 

9.外国留学生汉语言本科专业的发展特点简析

10.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方略

11.对来华留学生汉语言本科专业的思考 

12.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汉语言文学本科教学研究

13.来华留学生汉语言本科专业建设上的经验与教训 

14.以应用型为主旨,创新本科汉语言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15.地方本科院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创新改革策略

16.普通地方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层次、规格和途径

17.应用型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学生教师职业技能培养刍议

18.大众化条件下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业人才分型培养的理论与实践——以江苏技术师范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建设为例

19.问题与出路——关于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思考

20.汉语言本科专业留学生论文写作指导课课程设置浅议

21.应用型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发展方向和路径的思考

22.来华留学生汉语言本科专业建设问题探讨

23.应用型本科院校汉语言类课程评价体系改革探究——以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为例

24.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现状及对策思考

25.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建设与发展探讨

26.应用型本科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设计(论文)改革探索

27.致力于本科教育国际化 上海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本科教育高地介绍

28.地方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竞赛教学模式”初探

29.“汉语言(对外)”本科的专业定位、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

30.强化论文题目的科学性引导——浅探提高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有效性的途径

31.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精品师范专业建设的思考

32.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原因探析——以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为例 

33.应用型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改革探究 

34.浅谈汉语言本科(双语)专业实践教学实施的成效、存在问题及对策 

35.论应用型本科汉语言文学专业写作类课程教学 

36.试论基础文科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以普通本科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为例

37.应用性本科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第二课堂深化建设浅析

38.新疆高师本科院校汉语言专业教学改革发展比较研究

39.三级训练:提升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综合模式——以汉语言文学专业为例

40.地方本科院校毕业论文写作调查及对策研究——以湖南科技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为例

41.“转型”大势下新建地方本科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模式改革之思考——以泉州师范学院为例

42.汉语言本科留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评估

43.地方新建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特色课程体系的构建——以萍乡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改革为例

44.提高开放教育汉语言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构想

45.地方本科院校毕业论文写作现状调查与对策——以钦州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为例

46.新建本科院校毕业论文工作的困境与对策——以汉语言文学专业为例

47.宝鸡文理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2016届本科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分析

48.新疆电大开放教育汉语言(双语)本科专业古代汉语课程设置调查分析

49.高师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学科能力标准研究

50.论地方性本科院校文学应用型评论人才的培养——以梧州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为例  

51.在探索中开拓 在改革中前进——中文系汉语言文学本科班教改工作回顾

52.地方本科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课外阅读研究(一)——以怀化学院2009至2014级“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为例 

53.浅析汉语言(双语)本科专业毕业论文存在问题及相应对策

54.应用型本科高校汉语言专业汉语实践性教学体系的研究

55.地方本科院校专业课教学与学生研究能力的培养——以汉语言文学专业课教学为例

56.新建本科院校文学类二级学科教学团队优化——以池州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为研究个案

57.新建本科院校应用性人才培养的方案设计——以运城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为例

58.新建本科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建设的若干思考

59.论新建本科院校文学类课程体系的构建——以池州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为研究个案

60.留学生汉语言专业本科中韩联合培模式研究

61.培养开放教育学生信息素养及能力的实证研究

62.开放教育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现状探究——以汉语言(双语)本科专业“语言教学论”课程为例

63.工科院校中文专业本科生就业核心竞争力调研分析——以某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生为例

64.应用型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国现代文学阅读教学改革

65.论教育学院成人高等教育汉语言文学本科的去专业化倾向

66.应用型汉语言文学的学科特征与人才培养定位问题

67.中国高等院校特色学科大观(十一) 上海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本科教育高地

68.关于民族院校汉语言文学本科人才培养的思考——以西南民族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为例

69.对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的考察与建议——基于对非211高校毕业生就业统计数据的分析 

70.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研究——以凯里学院为例

71.地方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模式改革

72.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方略

73.汉语言文学专业如何应对高校转型发展态势——以陕西省地方本科院校为例 

74.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外国文学课教学中的“立体模式”及其运用

75.应用型本科汉语言文学专业古代汉语课程实践教学研究

76.提高创新教学意识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成人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语言学概论、汉语专题课教学体悟

77.国家重点学科与本科专业内涵建设的模式及启示——以西北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为例

78.加强汉语言专业学历教育,推进对外汉语教学学科发展

79.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究——以池州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就业趋势为视角

80.简论国家安全视界下的外国文学教学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以昆明学院本科汉语言文学专业外国文学教学为例

81.关于地方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改造中课程建设的基本思路——以襄樊学院为例

82.关于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就业指导课程体系的思考

83.河南电大远程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本科特色专业建设之探索

84.应用型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教学的思考

85.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教学改革之路的思考

86.本科院校汉语言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问题及策略

87.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段课程设置改革方案  

88.提高开放教育汉语言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构想

89.关于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就业指导课程体系的思考

90.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建设与发展探讨

91.留学生汉语言专业本科中韩联合培模式研究

92.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现状及对策思考

93.新建本科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建设的若干思考

94.“汉语言(对外)”本科的专业定位、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

95.河南电大远程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本科特色专业建设之探索

96.应用型本科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设计(论文)改革探索

97.宝鸡文理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2016届本科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分析

98.应用型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规格探索

99.高师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学科能力标准研究

100.提高开放教育汉语言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构想

101.关于民族院校汉语言文学本科人才培养的思考——以西南民族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为例

102.汉语言专业的本科教学必须把语本体课列为必修课——对汉语言专业课程设置的一点看法

103.高师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104.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研究——以凯里学院为例

105.汉语言文学师范本科生阅读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建议简

106.再谈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

107.应用型本科汉语言文学专业基本能力评估与指导

108.问题与出路——关于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思考

109.浅谈汉语言本科(双语)专业实践教学实施的成效、存在问题及对策

110.海南大学新增留学生汉语言本科专业,学制4年

111.留学生汉语言本科专业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112.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外国文学课教学中的“立体模式”及其运用

113.来华留学生汉语言本科专业建设上的经验与教训

114.对来华留学生汉语言本科专业的思考

115.试谈来华留学生汉语言本科专业学历教育课程设置

116.汉语言本科专业留学生论文写作指导课课程设置浅议

117.汉语言本科留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评估

118.留学生汉语言本科专业课程设置问题探析

汉语国际教育毕业论文篇8

关键词:河南高校 对外汉语 本科毕业生 培养目标 就业

一、对外汉语专业发展形势及河南对外汉语本科专业开设情况

近年来,随着“中国热”带来的“汉语热”的持续升温,以培养对外汉语师资为主要目标的对外汉语本科专业在我国高校迅速发展。

作为文科中的新兴专业,1985年,全国仅有北京语言学院、北京外国语学院、华东师大、上海外国语学院四所院校开设这一专业,且为教育部“控制设点”专业。2000年以后,为了适应对外汉语教学和中国对外交流形势发展需要,又有一部分高校设立此专业;到2003年已有35所高校设立此专业。到目前为止,全国共有300余所高校设有对外汉语本科专业。同时,从2007年开始,“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相继在全国数十所高校招生。

对于北京、上海、广州等政治、文化、经济中心或商业中心及沿海、沿边及等的对外汉语专业学生来说,因为与外界交流频繁,对外汉语专业呈良性发展趋势,并已形成较为科学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但就全国的对外汉语专业建设来看,还存在专业定位不明确、课程设置随意、发展前景迷茫等诸多问题。

这种情况在内陆省份如河南表现尤为突出。在河南各高校中,郑州大学、河南师范大学是较早开设对外汉语本科专业的学校,且皆设在文学院。近四五年以来,河南省郑州中原工学院、郑州轻工业学院、华北水院等相继开设对外汉语专业,一般挂靠外语学院(系)或国际教育学院。河南各地市的师院如洛阳师院、南阳师院、安阳师院、周口师院、商丘师院等也先后开设此专业,大多依托师资力量较为雄厚的文学院(中文系)。但是,由于河南属于内陆省份,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对外交流不够频繁,对外汉语教学与沿海、沿边城市不能相比,与北京、上海等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经济中心相比更不具优势,这些都致使河南高校对外汉语专业的发展受到制约。

在国际新形势下,河南省的对外汉语专业既面临机遇,又有新的挑战,如何与那些具有优势条件的省份和地区共同发展对外汉语专业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深入研究自己的优势、劣势,扬长避短形成自己的特色,走出去来实现联合、拓宽河南对外交流的深度和广度,是河南高校共同需要解决的问题。

笔者对河南高校对外汉语专业情况进行了简略考察之后,发现其在办学思路、学科发展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现提出来,共同探讨。

(一)办学思路不明确,没有形成科学的学科定位

教育部在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里对对外汉语专业的业务培养目标做了这样的阐述:“本专业注重汉英(或另一种外语或少数民族语言)双语教学,培养具有较扎实的汉语和英语基础,对中国文学、中国文化及中外文化有全面的了解,有进一步培养潜能的高层次对外汉语专门人才;以及能在国内外有关部门、各类学校、新闻出版、文化管理和企事业单位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及中外文化交流相关的实践型语言学高级人才。”[1]各高校在人才培养方案里也都有类似表述。事实上,由于没有自己明确的办学思路,不少学校开设课程没有结合本校资源优势和特色,人云亦云,一些学校甚至师资严重缺乏,一位老师同时担任语言学和文学、文化方面课程的教学工作,致使课程虽然开了很多,看似很全面,但收效甚微。

多数高校的对外汉语专业在人才培养计划里都有如下表述:本专业培养具备系统扎实的汉语语言文学知识和良好全面的英语言素养、能依托汉语语言文学知识和外语能力,在国内外各类学校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在有关部门从事新闻出版、商务沟通和文化传播等跨文化交流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毕业生可到学校、国家汉语推广部门、国外孔子学院、新闻出版单位、外贸公司、外资企业等单位从事教学、管理、文秘、涉外等工作。表面上看,培养目标明确,毕业生就业市场广阔,确实属于传统文科中的“朝阳专业”。但事实上,大多数对外汉语专业课程设置基本是“外语+汉语言文学文化+对外汉语教学法”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很多是汉语水平不如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英语水平不如外语系的学生,文学、文化方面的知识既不全面,也不扎实。由于地处内陆,很多高校没有开办留学生教育,这就不能给对外汉语本科专业的学生提供实践和实习的机会,缺乏实践教学实习环节,学生很难将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结合起来。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严重缺乏竞争力。

(二)对外汉语本科学生就业问题

与培养方案紧密相关的是毕业生的就业问题。2007年,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论证专家小组在“《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说明”里论述: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的《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05)》显示,2005年全球学习汉语的外国人近4000万,而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师不足4万,师生比为1:1000。该报告预测,到2010年,全球学习汉语的人数将达到1亿人,需要数百万汉语教师。美国《华盛顿观察》周刊报道,目前“中文教师短缺已经成了制约美国中文教学开展的瓶颈”。据美国亚洲协会估计,在2015年将有5%的美国学生学习汉语,届时将至少需要7000名中文教师,但现在美国只有500至700名中文教师,缺口非常大。英国文化委员会于2006年发表的《英语下一步》报告中提出,为了增强国际竞争力,英国学生应加强汉语等外语的学习。印度尼西亚教育部最近决定,2007年在全国各地1.6万所中学开设汉语课程,需要教师至少8万人。目前韩国有142所大学开设了中文课,而且即将在中小学开设中文课。汉语教师短缺现象在世界各国普遍存在,在东亚和东北亚等国尤其突出。随着海外汉语教学的快速发展和学习汉语人数的急剧增加,海外汉语教师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

这些资料显示,对外汉语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前景确实很广阔,但就该专业目前就业实际情况而言却很不乐观。据了解,多数高校对外汉语专业毕业生一次性签业率很低,有的甚至不足40%;而找到工作的毕业生中,大部分从事的工作与所学专业不对口,转行的情况较多。[2]以对外汉语专业的领军院校――北京语言大学对外汉语本科毕业生就业情况来看,近几年,本专业毕业生直接进入该领域工作的人数呈逐年下降趋势。截止到2000年,北语对外汉语专业毕业生进入高校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相关工作的本科生占该专业本科毕业生人数的32%左右,但近几年下降到不足20%,本专业硕士研究生在就业中的优势逐渐变弱,甚至出现难就业问题。[3]这种情况在河南高校中更为严重。以河南对外汉语本科专业起步最早的郑州大学为例。2010年,郑州大学对外汉语专业毕业生62人,其中26人考上研究生,4人参加“国际汉语教师志愿者计划”准备出国,10多人未就业,准备来年考研究生,其余10多人进入企事业单位从事文秘、管理等工作,对口就业率极低,且在中文专业毕业生就业中并无多少优势。另外,随着“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在郑州大学的设立,日后选拔志愿者将向“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倾斜,受指标限制,该专业本科毕业生会更难争取到出国教学的机会。

这种现象反映出了目前对外汉语专业的一种突出矛盾:一方面,国际上对对外汉语教师的需求存在大量缺口,特别是东南亚及欧美一些国家,规模逐渐扩大的对外汉语教学缺乏具备相关素质的教师;另一方面,国内相当数量的对外汉语本科毕业生不能学有所用。目前开办对外汉语本科教育的各院校,大多都遭遇了这样的尴尬。

通过对上述对外汉语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存在的问题分析可知,如何在新形势下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真正能够“走出去”承担汉语教学任务及涉外工作的合格的对外汉语专业人才,是该专业发展的关键。只有培养出的毕业生就业前景好,就业出路广,对外汉语专业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朝阳专业”。

三、河南高校对外汉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想

(一)适应人才市场需求,在学科定位和课程设置上体现宽基础、强能力、多技能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1.拓展专业培养范围

对外汉语专业作为应用型文科专业,应该走一条在人才市场需求中求灵活求发展的道路。在学科定位上,应拓展对外汉语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我国的对外汉语专业之所以没有叫‘对外汉语教学’专业而称‘对外汉语’专业,正是因为考虑到人才培养的的广泛适应性。一个高校专业不可能只培养单一目标的人才,对外汉语专业尽管以培养对外汉语教师为基本目标,但也要考虑到就业形势、市场、个人等各种复杂的情况,而不能使高校的本科专业成为某种职业培训。因而在专业设置时没有叫‘教学’二字,在培养目标上还加了一条‘中外文化交流的相关人才’。”[4]从目前我国用人单位招聘对外汉语毕业生的取向来看,单一的语言型的毕业生不太受到欢迎,我们在人才培养中应结合学校实际和特色,将培养目标定为对外汉语教学、涉外文秘、文化传播、语言学研究等多个方向,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就业需求。

2.突出特色,优化课程设置

对外汉语本科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应用能力至少包括四个模块:即“语言模块”(汉语、外语)、“文化模块”(知识性文化、交际文化)、“文学模块”(古今中外文学)、“教学法及其他模块”。前三个模块以基础性课程为主,各院系在课程设置上相差一般不大,区别在于每个模块所占的比例。最后一个模块以应用性课程为主,各院系可结合本校优势资源及培养目标突出自己的特色。如外语院校可加大对第二外语课程的设置,工科院系可加大对电子商务、食品加工等方面的课程设置,艺术院系可加大对艺术类课程的设置,使学生在掌握扎实的外语和汉语基本知识和应用能力的同时,也对另外某领域的专业有一定了解,以此来增强学生的竞争力。

以郑州轻工业学院为例,该校对外汉语专业设在外语系,外语系的朝鲜语专业在河南各院校中是开设得最早的。现在韩国的汉语热继续升温,掌握汉语在韩国已经成为了一种谋生的手段。在韩国的汉语培训班也不断出现,在这样的情况下,优秀的对外汉语教师在韩国可以说供不应求。但是韩国的培训机构大多是私立的,他们很少与中国教育机构合作,更多是委托一些专业的职介机构,定期从中国选拨教师。另外,韩国人比较重视文凭和专业,如果是对外汉语专业毕业,而且英语或韩语不错(能达到日常交流的程度),在韩国就可以找到工作。郑州轻工业学院对外汉语专业可以凭借这一资源优势,给本科学生开设韩语课程,积极跟韩国用人单位联系,拓宽就业渠道。

另外,作为应用性的文科专业,实践性课程一定要有充分保证。由于内地高校接受留学生数量有限,学生很少有机会接触到外国人和留学生,很少有机会进行对外汉语教学。这就要求当地政府和学校老师共同努力。如在课堂上老师引导学生模拟给留学生上课、观摩教学录像、进行国外汉语课堂案例分析等;学生实习时尽量为其创造条件,争取能够让学生给留学生上课或者旁听其他老师给留学生上课,主动与当地双语幼儿园、中外合办的中小学等合作,建立对外汉语实习基地;同时,也鼓励学生自己寻找实习机会,最好在大学期间多到一些对外汉语培训部门、对外汉语交流部门等相关部门去实习。在实习过程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和存在的问题,通过锻炼,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5]

通过对学生进行上述四大模块课程的讲授和专业实习训练,这样学生既能掌握扎实的汉语、外语基础,又有较深厚的中外文化底蕴,同时又具备较强的实践教学和交流能力。这样才能培养出与对外汉语教学和涉外工作需求相适应的合格对外汉语专业人才。这些是对外汉语专业发展的基础和学生顺利就业的前提。

(二)保障信息渠道畅通,建立供需信息平台

河南地处内陆,环境、交通较为闭塞,信息相对滞后,对国外对外汉语教师的需求信息不够了解,毕业生无法通过更多的、有效的途径获得供需信息,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毕业生实现对口就业。

认识到这一劣势和不足,内地高校要主动跟外界取得多方联系,如加强跟国家汉办、教育部、各国驻外大使馆、省政府外事办等的联系和信息沟通,以便及时有效地将信息传达到学校。其次,内地高校要走出去,多向沿海、沿边及北京、上海等对外汉语专业发展得比较好的兄弟院校学习,多跟他们沟通,以便学习他们先进的办学经验和科学的办学模式。

另外,从整个社会的角度来看,建立对外汉语教师供求信息平台至关重要。除了充分了解国家汉办信息外,还可以借助多种媒体形式,如电视、报纸、广播等,可以设立国际对外汉语教师供需信息栏目,让该专业学生能及时了解人才需求信息,把握就业机会。[6]

(三)突出中原文化特色,增加学生就业亮点

河南自古位居中原,是中国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先后有20多个朝代、200多位帝王在此建都,从而留下了大量的有价值的文化遗存,有“中国历史文化的缩影”之美称。洛阳龙门石窟、登封少林寺、太极拳之乡陈家沟、安阳殷墟、汤阴里城、新郑轩辕黄帝故里、黄河小浪底等一系列具有中原特色的文化品牌,以其独具的魅力,吸引着世界各地的人们。

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生,走出国门是要宣传自己优秀文化的。国家在选拔海外教师时,就有中华文化技艺展示这一项。河南高校的各对外汉语专业可以结合本地区文化资源优势,系统讲授一些中原文化知识,让学生适当进行一些中国传统文化有关的特长训练,如太极拳、少林功夫、中国书法、绘画、剪纸、快板、二胡、戏曲等中华技艺的学习,使学生在就业时能拿出一两手“绝活儿”,增加就业亮点。

总之,在世界“汉语热”的新形势下,河南高校的对外汉语专业机遇与挑战并存,拼搏与辉煌同在。只有立足本地教学资源优势,根据市场需求,优化课程结构,突出专业特色,拓宽就业渠道,积极加强联合和信息沟通,培养出适应市场需求的全方位、复合型的应用性人才,才能使对外汉语这个新兴的文科专业在河南这片古老而肥沃的大地上开出绚丽的花朵,结出丰厚的果实,让中华文化(当然也包括中原文化)的魅力在世界上得以传播。

(本文为郑州轻工业学院第九批校教改项目《对外汉语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结构构建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的中期研究成果。)

注释: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2]林建萍:《调整就业心态,转变就业观念――对外汉语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调查分析》,北京教育,2007年,第2期。

[3][5]耿淑梅:《基于就业的对外汉语专业建设――以北京语言大学为例》,大学,2009年,第4期。

[4]潘文国:《对外汉语教学・对外汉语专业・对外汉语学科》,《第八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