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8篇

时间:2022-10-07 15:01:55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篇1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习人物的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的方法,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2)难点:半截蜡烛作为贯穿文章的线索,其在情节发展中所起到的烘托环境、渲染气氛的作用。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环节】

一、板书课题,预习反馈。

1.课前交流“蜡烛”。

2.板书课题:半截蜡烛(指导“截”字的写法,强调结构和偏旁)。

3.屏幕出示:伯诺德夫人、杰克、杰奎琳、少校、中尉。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要求:根据事情发展的起因、发展、结果的顺序简要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2.结合预习带着要求读课文,学生交流,教师相机指导。

三、欲抑先扬,关注“蜡烛”。

1.过渡语:没有剑拔弩张的对抗,没有严阵以待的战斗,一场没有硝烟的搏斗却在潜伏上演,让我们聚焦“半截蜡烛”。

2.屏幕出示课文一、二自然段:绝密、绝妙。

(1)这是怎样的半截蜡烛?

(2)你认为怎样的情报才是“绝密”情报?

(3)这个“绝妙”的主意,“妙”在哪里?它真的就万无一失吗?让学生从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来回答。

3.转折:“烛焰摇曳,发出微弱的光……”

通过比较朗读,感受形势的紧迫和急切,引导学生体会这种环境烘托对表达的作用,同时得出统领全文的重点问题——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伯诺德一家三口是怎样和德军斗智斗勇的?

四、走近人物,精读赏析。

1.过渡:面对险情,母子三人各自想出了不同的办法与敌人周旋,请同学们再次默读课文3-7自然段。

出示导学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3-7自然段,看看这天晚上伯诺德夫人一家是怎样与敌人周旋、化解危机的?读了之后你有什么感受?可以在相关的词句下圈圈画画,简要写写自己的感受,注意“不动笔墨不读书”。

2.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巡视指导。

3.交流导学。

伯诺德夫人

出示:她看着两个脸色苍白的孩子……一场危机似乎过去了。

预设1:“急忙”。

这时候为什么母亲会急忙从厨房取出一盏油灯放在桌上?

预设2:轻轻。

伯诺德夫人刚才是急忙把蜡烛换走,而现在她却轻轻地将蜡烛吹熄,这又是为什么呢?(指名说,并请他读好这句话。)

预设3:交流伯诺德夫人说的一句话。

(1)是啊,当中尉点燃蜡烛时,母亲意识到情况十分危急,生怕这份藏在半截蜡烛里的绝密情报会泄露,所以她急着想用一盏油灯来取代这半截蜡烛。这时候,她说了这样一句话,我们来细细地咀嚼品味一下,你觉得读这句话时应该强调什么字眼?想想为什么(点击伯诺德夫人说的话)。

(2)尽管你们强调的字眼不一样,但是有一点其实是相同的,想想是什么?

(3)是呀,我们这样读,目的是相同的,都是为了不引起德军的怀疑,保住那半截蜡烛。按照你喜欢的方式再读读这句话。

(4)多么机智而又镇定的伯诺德夫人!

(5)尽管情况危急,伯诺德夫人内心十分焦虑,但她还是表现得这么从容、机智,真是了不起!让我们一起来读好这句话。

杰克

过渡:伯诺德夫人急中生智轻轻地把半截蜡烛吹熄,一场危机似乎过去了,可轻松的心情并没有持续多久,中尉又把冒着青烟的烛芯重新点燃了(板书画烛焰)。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半截蜡烛越来越短(擦去一些),一家三口的性命危在旦夕,这个时候是谁站了出来?

(1)此时,杰克又是怎么做的呢?(出示:这时候……暗了许多。)

(2)读读杰克的举动,看看你能读懂一些什么?(学生思考,交流:杰克想借机把蜡烛拿走;说天冷需要搬些柴来生火,用这个理由来端走蜡烛。)

(4)杰克想端走蜡烛,德军有什么反应?由“厉声喝道、夺”你能联想到什么?指名读德军的话。

(5)面对凶残的德军,杰克未能端走蜡烛,他为什么还要搬回一捆柴呢?

(6)好聪明的杰克!你能读好这段话吗?

(7)当转移蜡烛的计划失败,杰克默默地坐待着,他可能会想:______。好一个镇定的杰克!

蜡烛继续在燃烧,出示第五自然段最后两句话,齐读。

蜡烛更短了,危险更近了,是谁最后扭转了局势?

杰奎琳

(1)读读写杰奎琳的自然段,想想杰奎琳最后能取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2)杰奎琳将烛台端起来上楼时,她会想:_____。

(3)同学们的体会都很深刻,那你能不能通过自己的朗读,把杰奎琳在生死关头的镇定读出来呢?

(4)就在她踏上最后一级楼梯时,蜡烛熄灭了(擦去烛焰)。

(5)绝密的情报保住了,伯诺德夫人一家也得救了。他们一家靠什么取得了最终的胜利呢?(相机板书:机智、勇敢、镇定、齐心协力、爱国。)

(6)学到这里,你对这半截蜡烛有没有新的认识?(点拨:这半截蜡烛里藏着的仅仅是情报吗?还藏了什么?——伯诺德夫人一家人的机智、勇敢、镇定、齐心协力,和他们对祖国深深的爱。)

(7)让我们来分角色朗读这惊心动魄的一幕,再次深刻感受一下他们身上的那份大智大勇。(分角色朗读)

五、总结本课,拓展提升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篇2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9A-0016-02

在小学语文教科书中,有一定数量的小说被选编或改编作为课文。以苏教版小语教科书为例,有中国小说,如《三顾茅庐》、《三打白骨精》、《林冲棒打洪教头》等;有外国小说,如《爱之链》、《船长》等;有短篇小说,有选自长篇名著中的某个章节。纵观小说课文,它容量小,篇幅短,以塑造人物形象、叙述故事为主,人物不多,情节、场景集中紧凑,线索不复杂,短中求精、小中见大,通过富有典型意义的生活片断,或主要人物某一阶段的经历、遭遇,塑造出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

在小说课文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把握小说的体裁特征,研读课文,走进人物,关注人物形象。所谓研读,就是要引导学生“把感官的触觉、心灵的触觉伸向文本的所有组成部分,任何一个角落,哪怕一个标点也不放过”。

一、研读描写方法

小说课文大都运用人物语言和叙述人语言,通过人物的对话、独白以及肖像描绘、心理剖析、行动描写等多种方法,细致而多方面地刻画人物性格。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精读赏析。

例如,《半截蜡烛》的主体部分就是描写伯诺德夫人一家人如何与凶狠的德军周旋斗争的,这也是课文的重难点。学习这一部分时,教师要教给学生从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以及心理活动去了解人物的方法。如:布置学生默读课文,划出描写人物神态、心理的词语和句子,体会人物的特点。学生通过交流,找出描写人物神态的词语有“脸色苍白”、“急忙”、“从容”、“默默”、“镇定”,教师引导学生联系当时的气氛,体会人物的机智、勇敢。描写人物心理的句子有:“伯诺德夫人知道……”,“轻松的心情没有持续多久”,“伯诺德夫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上,她似乎感到德军那几双恶狼般的眼睛正盯在越来越短的蜡烛上。”教师引导学生想象伯诺德夫人一家人此时此刻的心理状态,领会他们在危急关头是如何与敌人周旋的,感悟他们可贵的精神品质,以及为把侵略者赶出祖国,冒着生命危险传递情报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理清人物关系

教科书所选编的小说,都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物。作者在描写主要人物的同时,还通过描述其与其他人物的关系,从侧面展示人物的思想、言行,为烘托人物的性格服务。教师在教学时不能忽视这一点。

例如,《半截蜡烛》重点描绘了伯诺德夫人一家人在险境中的动作、神态、语言以及心理活动,表现他们在与敌人斗争时的沉着、勇敢和机敏,同时也刻画了德军的搜查严密、凶狠、残暴。教学时,教师可布置学生反复朗读课文,划出描写德军的词句,如“闯进”、“快步赶上前”、“厉声喝斥……”、“一把夺回烛台”、“恶狼般的眼睛正盯在越来越短的蜡烛上”,学生从这些语句可以体会德军的凶狠、残暴,从反面衬托了伯诺德夫人一家的从容、镇定、机智、勇敢。

再如,《三打白骨精》在体现孙悟空坚定、机智、勇敢性格的时候,也花大量笔墨描写了白骨精。教学时,要抓住白骨精的“变”。教师要用问题引导学生逐步深入课文,请学生找出描写白骨精的“变”的语句,说说白骨精为什么要“变”,说说白骨精给自己留下什么印象。学生归纳出白骨精贪婪、狡猾、诡计多端。白骨精的“三变”都被孙悟空“识破”,并最终丧生在孙悟空的金箍棒下,说明了什么?说明孙悟空更胜一筹。这种对比、反衬的手法更体现出孙悟空善于识别妖魔诡计和勇于降妖除魔的高强本领。

《三打白骨精》文中还刻画了唐僧的言行神态,教学时要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描绘唐僧不能识别妖魔,而且心地善良,因此误解并阻止孙悟空棒打白骨精的行为。但孙悟空不顾师父的误解,排除阻挠,坚持扫除妖魔,从侧面体现了孙悟空的坚定不移。

三、把握情节发展

小说是通过具体生动的故事情节来刻画人物,揭示主题的。因此情节就成为小说必不可少的、具有重要意义的因素。情节是由一系列能展示人物之间、人物与环境之间关系的事件、细节组成的。入编教材的小说课文都根据塑造形象与表达主题的需要,选择、提炼富有典型意义的故事情节。

例如,《半截蜡烛》以半截蜡烛为叙事主线,描绘了伯诺德夫人一家为保全半截蜡烛中的秘密情报,与德军展开了一场没有硝烟却又令人窒息的斗争。情节紧凑,环环相扣。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把握情节发展,了解人物的变化,体味人物的性格。学生默读课文,理清脉络,弄明白全文可分四段:第一段主要写了伯诺德夫人一家三人参加了秘密情报的传递工作,为了情报的安全,伯诺德夫人把装有情报的小金属管藏在半截蜡烛内。第二段主要写德军突然闯入伯诺德夫人家,并点燃了桌上的蜡烛。伯诺德夫人急中生智,点燃了煤油灯,吹熄了蜡烛,暂时缓解了危机。第三段主要写了德军又重新点燃蜡烛,大儿子杰克假装借用蜡烛生火而端走半截蜡烛,但被德军喝止了。第四段主要写小女儿杰奎琳在万分危急关头,借上楼睡觉端走了快要熄灭的蜡烛,成功保住了秘密和全家人的性命。教师要带领学生理解人物不同的动作、神态、语言,讨论:为什么伯诺德夫人一家三口的计策都很绝妙,而只有杰奎琳成功了呢?领会他们在危急关头是如何与敌人周旋的,感悟他们可贵的精神品质,以及为把侵略者赶出祖国,冒着生命危险传递情报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三打白骨精》时,可引导学生比较三次棒打白骨精的经过:白骨精三次以不同的化身出现,孙悟空三次识破妖精的诡计,三次棒打的动作,唐僧对孙悟空棒打妖精的态度。让学生探究:为什么孙悟空一次打不死白骨精,而要三次?通过对具体情节的分析比较,学生体会到“三打白骨精”能够展开故事叙述,使情节曲折复杂,引人入胜,更能体现降妖除魔的艰苦不易,从而深刻理解、感受人物形象。

四、细读环境描写

小说课文都能充分、多方面地展现人物活动的环境,通过描绘人物活动,突出人物形象。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成功的小说人物刻画,总和环境描绘分不开。作者在描绘景物与环境的同时,往往也刻画了人物,展开了情节。教师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研读环境描写,体会环境描写对人物刻画的作用。

例如,《半截蜡烛》为突出人物特点,运用了生动传神的环境烘托。如第三自然段写道:“伯诺德夫人知道,万一蜡烛燃烧到金属管处就会自动熄灭,秘密就会暴露,情报站就会遭到破坏,同时也意味着她们一家三口生命的结束。”教师要引导学生感受当时情况的危急和气氛的紧张。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篇3

一、对话,激活文本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捕捉文本形象,品味文本语言是语文课堂的两项基本任务,而“对话”正是达成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

1.教师与文本的对话。很多时候我们拿到一个文本并不是以一个读者的身份去潜心会文,更多的是以一个教者的眼光迫不及待地去预设教学过程,因而教案多了一些刻板呆滞的东西,而少了一些最具生命与灵性的东西。我在讲《半截蜡烛》时,让自己跟随著 文中的人物步入这没有硝烟的战场,感情一直被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与敌斗争时的机智、勇敢、忠诚牵扯著 。随著 一次次思想的碰撞与方式方法的抉择,课堂轮廓彰显出来了,目标也明确起来了,有效地激活了文本。

2.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交流,永远是阅读教学最重要、最基本的环节。我在执教《半截蜡烛》这一课时,把对话融入教学各个环节之中,著 力引导学生直接面对文本,充分读书,共同感悟文本、丰富文本,与文本进行跨越时空的心灵对话。“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这时候大儿子杰克慢慢地站起来,‘天真冷。我到柴房去搬些柴来生个火吧。’说著 ,伸手端起烛台朝门口走去,屋子里顿时暗了许多。”在这一部分的教学中,我首先引导学生讨论: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蜡烛越来越短,杰克为什么还“慢慢地”站起来?该以怎样的语气朗读这段话呢?接著 ,我启发学生想象:杰克的语言、行动显得那么自然、从容,此时,你能看到在他平静的外表下的内心世界吗?假如你是杰克,你会怎么想?学生有的说:“虽然我的内心火烧火燎般著 急,但我叮嘱自己千万要冷静,要沉住气。”有的说:“我想,蜡烛越来越短,危难越来越近,为了把德国强盗赶出自己的祖国,我绝不能让情报落到敌人手里。”……

3.教师与学生的对话。语文教学是师生对话的生命历程。课上,我把目光投向每一位学生,真诚地和每一位学生交流,让学生在立体、丰富、多元的师生“对话”中,智慧获得开发,经验获得共享,认识获得提升,情感获得陶冶。让学生体会“危机越来越近,情况越来越紧急”这一段险情时,先出示蜡烛图,播放钟摆的声音,教师再描述险情。其中,“微弱的光”这一不经意的词语,写尽了伯诺德一家人极度的紧张和深深的担忧。我先让学生联系上文蜡烛存在的隐患说说“发出微弱的光”意味著 什么?再指导学生入情入味地朗读,把当时情况的紧急渲染得淋漓尽致。然后再次回到“微弱的光”一句,想想你会用什么词来形容当时的险情?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最后让学生通过朗读来进一步加深体会。

二、品读,感悟文本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基于此,我在教学过程中,始终以朗读为主线,以读代讲,以读促悟,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积累,在读中建构、提升,在读中入情入境。

在教学伯诺德夫人是如何与德军周旋的一段话,先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这段话,体会一下此时伯诺德夫人复杂的内心世界。然后将伯诺德夫人的话作为抓手:“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让学生自己考虑应该强调什么字眼,并说说原因。有的学生说:“我觉得应该突出‘亮’字,因为只有强调油灯比蜡烛亮,才有可能巧妙地把蜡烛换下来。”有的学生说:“我觉得应该强调‘灯’,因为只有突出了‘灯’,才能吹熄蜡烛。”有的学生说:“强调‘瞧’字是为了吸引德国军官的注意。”……其实,不管学生怎么读都表达了一个意思:伯诺德夫人想转移德军的注意力,千方百计想熄灭蜡烛。在学生交流各自的理解后,我作了这样的引导“尽管你们的处理方式不同,但有一点其实是相同的,想想是什么”。这种有意之为,旨在通过一种价值的引领使学生真正体会人物的心情变化和个性特征。此时,同学们边读边思,已经入其境、通其心、感其情了。

三、激情,品味文本

有人说,语文课应该激情荡漾,个性飞扬,应该让激情燃烧课堂。缺少了情感的语文课堂是没有生命力的。

1.以境激情。由于《半截蜡烛》的故事发生在“二战”时期,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他们知之不多。因此,我在教学中想方设法地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让学生与文本能“零距离”地亲密接触。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篇4

关键词:探究;发现者;探索者;创设者;兴趣;表演体验;切磋讨论;跳出定势;阐述和发挥;欣赏

探究性教学的核心是教师引导学独立学习,自己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获得理智和情感体验、积累知识和方法。但在实际的阅读教学中,怎样才能使学生积极有效的进行探究性学习呢?

一、创设问题情境唤起探究需要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某种问题情境将会引起儿童迫不及待探究,因此,问题情境的创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围绕课题的题眼。如教学《半截蜡烛》一课时,出示课题后问学生:“课题那个词最能引起你的注意?”学生几乎异口同声地说:“蜡烛”老师顺水推舟,引导学生把握文章主要内容:“请打开课本,仔细读课文,课文为什么用‘半截蜡烛’作为题目?这‘半截蜡烛’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课文围绕‘半截蜡烛’主要讲了什么内容?”学生兴趣盎然,纷纷打开课本读起来想尽快找到答案。

2、根据学习内容。如《电子计算机和多媒体》一文,为了让学生弄清电脑与多媒体的关系,上课时把学生带到多媒体教室,让学生感受多媒体的功能,引导学生“电子计算机又称电脑,对大家来说并不陌生,那什么是多媒体,它与电子计算机是什么关系?”这一问题激发了学生,调动了他们探究文本的兴趣。

3、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如教学《科里亚的木匣》一课,可以这样导入:“同学们,时间一天天过去,你们一天天长大,你们感觉自己发生了什么变化?”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后,让学生带着“这篇课文写科里亚发觉自己什么方面发生了变化?他怎么发现的?”这两个问题阅读文章。

二、营造积极氛围,深估探究过程

小学生因年龄与心理原因,思维往往浮于表面,探究思路容易停留在粗浅的层面上,对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营造积极地探究,师生一起探讨共同解决问题,尽可能给学生的思维已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激励学生善思、会演、能辨,是学生不断体验成功的喜悦,做学习的主人。对学生新颖、独特的想法和意见,应及时给予鼓励和引导,培养创新精神。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营造积极地探究氛围。

1.表演体验,加深感情

课堂表演就是在初步感悟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揣摩、探测特定环境下人物的语言,神情变化或心理活动,吧抽象、凝固的语言转化为形象表情、身姿运动,让学生在读中演、读中悟,在悟中获,在轻轻松松的学习环境中掌握语文知识。

在语文教学中运用表演法,可以改变那种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教学方法所带来的沉闷枯燥的教学,它让学生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轻松愉快地注入自己内心体验和思想感情,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了探索、交流合作等方面的能力。

2.切磋讨论,丰富理解

小组讨论是探究性阅读的一个有效方法,个人的知识经验不同,对文章的理解就有所不同。学生在阅读中进行切磋,互相启迪,交流各自对文章的独特体会,能够丰富对文章的理解,提高阅读的效能。

3.跳出定势,使探究课堂新颖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篇5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小朋友,带上你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果,一起来做个自我检测吧,相信你一定是最棒的!

一、基础题

(共23题;共109分)

1.

(8分)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微弱________

镇定________

暴露________

轻松________

秘密________

厄运________

破坏________

强盗________

2.

(4分)我能根据意思写词语。

①好像没有那么回事似的。________

②态度很镇静,不流露感情。________

③没有一点损坏或残缺。________

④形容对情况十分清楚,了解。________

3.

(4分)多音字组词。

屏:píng________

bǐng________

鲜:xiān________

xiǎn________

4.

(6分)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解救—________  逐渐—________  奇怪—________

愚蠢—________  凶残—________  狡猾—________

5.

(6分)选择划线字正确的读音

半截________(jié

jiē)

厨________房(chú

dòu)

楼梯________(tī

dì)

熄________灭(xī

xiē)

烛芯________(xīn

xìn)

厄________运(è

ɡuǐ)

6.

(4分)按课文《半截蜡烛》内容填空。

①生当作人杰,________。“人杰”的意思是________。

②“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________。”这句话告诉我们:________。

7.

(3分)选择搭配词语。

景象________

A.巧妙

设计________

B.美妙

歌声________

C.奇妙

8.

(8分)音近字组词

近________

进________

讶________

芽________

谈________

淡________

列________

烈________

9.

(6分)选字组词。

秘________密秘

奈________烦

孤________零零

伶伶

负________责   粗________暴爆

息________灭

10.

(1分)按要求写句子。

难道他会从柴房里搬来一窝兔子吗?

改成陈述句

________。

11.

(1分)给下面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在米德叔叔来之前,我们得________dé

děi保证那东西完好无损。

12.

(5分)缩句

①亲爱的妈妈在熟练的炒着香喷喷的饭菜。

②队员们激动得泣不成声。

③他用生命完成了一次特殊的实验。

13.

(5分)修改下列病句,把正确的句子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①两个学校的老师发了言。

②妈妈买了葡萄、苹果、梨、黄瓜等水果。

14.

(2分)下列句子是比喻句的一项是(

)。

A

.

一场危机似乎过去了。

B

.

烛焰摇曳,发出微弱的光,此时此刻,它仿佛成了屋里最可怕的东西。

C

.

伯诺德夫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上,她似乎感到德国军官那几双恶狼般的眼睛正盯在越来越短的蜡烛上。

15.

(3分)选择合适的词语填空。

严格

严肃

严厉

①爸爸表面很________,不苟言笑,可内心很疼爱我。

②对那些作恶多端、怙恶不悛的惯犯要________惩处。

③同学们都能________要求自己,努力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16.

(5分)辨析划线词语意思。

①全家三人都参加了秘密情报的传递工作。

②伯诺德夫人的任务是把收到的绝密情报藏好,等自己的军队派人前来取走。

③她终于想到了一个绝妙的主意——把装着情报的小金属管藏在半截蜡烛内,然后把它插在一个烛台上。

17.

(5分)用下列词语造句。

①愿意:

②特别:

18.

(5分)语句理解

烛焰摇曳,发出微弱的光,此时此刻,它仿佛成了屋子里最可怕的东西。

19.

(5分)修改下列病句,把正确的句子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①汽车在宽敞的马路上奔驰。

②教室的墙非常雪白。

20.

(5分)按要求改写句子。

①伯诺德夫人把装着情报的小金属管藏在半截蜡烛中。(改为“被”字句)

②你不用蜡烛就不能去搬柴了吗?(改为陈述句)

③德国军官那几双恶狼般的眼睛正盯在越来越短的蜡烛上。(缩句)

21.

(5分)缩句

各地的商人十分乐意同中国人做生意。

22.

(8分)按照例子分别用一个字把下面词语的意思表达出来

例:从前(昔)

表示日出的时间________

表示七天________

表示十天________

表示二十四小时________

表示整个白天________

表示傍晚________

表示十五分钟________

表示现在________

23.

(5分)续写这个故事。

二、阅读题

(共2题;共16分)

24.

(3分)阅读课文《半截蜡烛》片段,完成练习。

在斗争的最后时刻,他从容地搬回一捆木柴,生了火,默默地坐待着。烛焰摇曳,发出微弱的光,此时此刻,它仿佛成了屋子里最可怕的东西。伯诺德夫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上,她似乎感到德军那几双恶狼般的眼睛正盯在越来越短的蜡烛上。

(1)伯诺德夫人的心理描写渲染了________的气氛。

(2)假如你就是伯诺德夫人,在德国人走后,你想对杰克和杰奎琳各说些什么?

对杰克说:________

对杰奎琳说:________

25.

(13分)课外阅读。

大地妈妈的孩子

大地妈妈有四个孩子。老大带来的是满园桃花和红装,老二带来的是满池荷花和绿装,老三带来的是飘香的桂花和金装,老四带来的是高雅的梅花和银装。有了四个孩子带来的礼物,大地妈妈开心极了。

(1)选一选。

A.桂花和金装

B.满园桃花和红装

C.梅花和银装

D.满池荷花和绿装

老大带来的是________,老二带来的是________,老三带来的是________,老四带来的是________。

(2)我能猜出大地妈妈的四个孩子的名字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最喜欢谁?为什么?

参考答案

一、基础题

(共23题;共109分)

1-1、

2-1、

3-1、

4-1、

5-1、

6-1、

7-1、

8-1、

9-1、

10-1、

11-1、

12-1、

13-1、

14-1、

15-1、

16-1、

17-1、

18-1、

19-1、

20-1、

21-1、

22-1、

23-1、

二、阅读题

(共2题;共16分)

24-1、

24-2、

25-1、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篇6

一、极端法

所谓极端法就是对试题中给定的已知条件进行适当的“夸大”,从而使原来的物理现象和规律更加明显。这类题往往是选择题,不要求严密的推理过程,这时不妨用极端思维法。

例1:(杠杆类)如图1,G=200N,G=300N,此时杠杆平衡,若将A、B同时向支点移动相同的距离,则()。

A.A端下沉 B.B端下沉 C.杠杆仍平衡 D.无法确定

解析:常用方法是:现A、B向支点移动相同的距离,那么F(L-L)与F(L-L)哪个大,哪端就下沉。已知原杠杆平衡FL=FL,又F=200N,F=300N,左端移动后是FL-200NL,右端移动后是FL-300NL,所以左端F(L-L)大于右端F(L-L),则答案选A。

这种方法虽能解决问题,但很复杂,学生易错,若运用极端法,把“移动相同的距离”这个条件夸大,即两边移动的距离等于L,则F的力臂为0,F的力臂不为0,所以A端下沉,答案选A。

同理:此题若改为同时取下相同的重物,其余条件不变,则杠杆哪端下沉?那么,我们把“取下相同的重物”夸大成两边都取下200N的重物,答案就一目了然了。

例2:(浮力类)如图2,底部粘有铁片的蜡烛,竖直地漂浮在水面上,现将蜡烛点燃,问蜡烛在燃烧过程中,蜡烛将上浮还是下沉一些?

解析:与上相同:若把“燃烧过程”“蜡烛露出水面部分在减少”夸大成“沿水面把蜡烛上面部分切去,且浸在水中的部分静止”,学生很容易就能分析出此时余下蜡烛的浮力不变,重力变小,原来蜡烛的G=F,所以蜡烛将要上浮一些。

例3:(压强类)如图3,质量相等的A、B两个均匀实心圆柱体,它们对地面的压强相同,若从上往下截取相同的高度h后,余下的部分对桌面的压强( )。

A.p>p B.p

解析:若把“从上往下截取相同的高度h”夸大成B的高度,则截取后B对地面的压强为0,A仍有压强,所以p>p,答案选A。

二、赋值法

这类题只求结果不求过程,且不易求出物理量的具体值,但只需比较出这个物理量在不同情景中的大小,用赋值法不但节省时间而且得分率将会大大提高。

例4:如图4所示的电路中,电源电压保持不变,R=2Ω,R=3Ω,当S打开时电流表的读数是I,当S闭合时电流表的读数是I,则I∶I为()。

A.2∶3 B.3∶2 C.3∶5 D.5∶3

解析:若我们假定电源电压U为6V,则当S打开时电流表的读数I=U/R=6V/2Ω=3A,当S闭合时电流表的读数I是R和R中的电流之和,R中的电流为3A,R中的电流为2A,所以I=5A,因此答案选C。

三、比值法

例5:甲乙两球质量之比为2∶3,体积之比为3∶2,则它们的密度之比为( )。

A.1∶1 B.4∶9 C.9∶4 D.以上判断都不正确

解析:常用方法:根据密度公式ρ=得=,然后一一代入数值,这样能算出结果,但计算麻烦且容易出错。

现介绍一种的新的方法:首先根据题意推导出所求物理量的公式化ρ=,由公式可知ρ===4∶9,这种方法适用于一切比值计算的题目,特别是像比热容这类物理量较多的题,会大大提高得分率。

四、类比法

例6:如图5,甲、乙两圆台形容器分别装有A、B两种质量相同的不同种液体,且两种液体的深度不等,比较容器底部受到液体的压力F、F的大小关系( )。

A.FF C.F=F D.无法确定

解析:常用方法:F=pS=ρghS,新教材中液体压强公式p=ρgh已不需要掌握,且两个容器中液体的密度、液体的深度与容器的底面积都不相等,所以无法判断F、F的大小。

根据弹力的学习,同学们对压力、支持力的方向已掌握,那么我们可以这样分析,如图6甲,容器的侧壁受到液体的压力,反之侧壁对液体也有支持力,而这个支持力就可类比成我们张开的双手向上托的力,这个托力承担了液体一部分重力,则FG。因此答案选A。

五、割补法

例7:甲乙两个人同时从同一地点A同向出发,沿直线到达B点,甲在前一半时间内和后一半时间内的速度分别为V和V(V≠V,且V

A.t>t B.t

此题用割补法更简单。如图7所示:两条虚线的左侧和右侧的V和S均相等,时间t可相互抵消。而两条虚线的中间甲的速度为V,乙的速度为V,因为V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篇7

教学《半截蜡烛》最后时,学生突然提问:“老师,结尾总感觉好像未完待续,为什么用这样的结尾呢?”

此问一出,立即引起“轩然大波”,其他学生纷纷附和。于是我趁机抛出话题:是啊,当我读到这里,我也有这样的感觉,戛然而止,让读者有些意外。那为什么用这样简洁而又意犹未尽的结尾呢?小组讨论一下。

教室里顿时叽叽喳喳谈开了,过一会儿,小手陆陆续续地举起来了。

生1:老师,我们觉得作者故意这样处理的,让读者有一种很想往下读的欲望,于是引发了大家的想象,可以说拓宽了想象空间。

生2:老师,我们觉得这样简洁、快速、自然的结尾是一种很好的结尾方式,意犹未尽,让我们读者的心也仿佛跟随着小女孩胜利挽回危机而稍微放松呢。

生3:但感觉似乎又拽着我们的心,不知后面会发生什么。

生4:这是个故事,巧妙的故事结尾能让我们印象深刻。

生5:当你读到这里,感觉特别紧张。……

听到这里,我顺势引导:你很紧张,我也担心,那么杰奎琳呢,此时的她心里又会想些什么呢?拿起笔,写一写。

生1:她双手拿着蜡烛,看似镇定的她其实心在“怦怦”地跳动,生怕蜡烛熄灭得太早,她知道:如果灭的太早,不但会被发现,一家人的生命也结束了。她端着蜡烛,好像是端着一个神圣不可侵犯的圣物。

生2:当她端着蜡烛上楼,心“怦怦”地跳着。她想:如果德军追上来怎么办?当蜡烛熄灭时,她还不时地看了一下后面,在看到没人的情况下,她心中悬着的石头才慢慢落下,因为危机暂时过去了……

生3:加油,加油,不紧张,蜡烛啊,燃烧得再慢点儿!想着想着,她加快了步伐,心“怦怦”直跳,都快要蹦出来了。她喘着气儿,生怕露出破绽被三个德国军官发现。终于成功了,她悬着的心总算暂时放松下来了。

生4:蜡烛啊,你还有多久就燃烧结束了,今天这么几级台级怎么感觉那么漫长,怎么还没走完啊,烛光左右摇曳,不知是手在发抖还是微弱的气息吹的。

生5:杰奎琳小心翼翼地捧着蜡烛,一步一步地踏上楼梯,镇定中透着一丝忧虑,心跳加速了,比她的步伐还快,生怕在哪一阶楼梯时,蜡烛就会熄灭了,蜡烛熄灭了,就意味着秘密就会暴露。此时此刻,蜡烛好像更重要了,它守住了秘密,也照亮了杰奎琳上楼的路。

……

接着我总结道:“同学们,你们经过讨论,自己把这个问题解决了,而且非常到位和精彩,可见集体的智慧是巨大的,所以以后碰到问题不妨利用大家的智慧。这是小说,小说有几大要素,其中有一个叫环境描写要素,这里就是一个小小的环境描写,通过这一简短描写烘托当时气氛紧张,而戛然而止的结尾又令我们读者很想去揣摩下面的故事,激发大家的兴趣,印象深刻。所以以后我们的作文中也可以运用这种写作手法。它会令你的作文生出不一般的精彩。”

【反思】

这个教学流程是在课堂中自然而然生成的,没有任何修饰,毫无预设,就是这样一个随机的环节却让即将结束的课生出令人激动的精彩亮点。细细揣摩,这里面主要有这样几个因素。

1.课堂氛围愉悦轻松,思维得以被激发。学生在轻松愉悦中读出了问题,有感而发,于是在老师的鼓励中大胆提出自己的困惑,一石激起千层浪。因为含金量高的问题一定会引诱起孩子们的积极思索与探讨。学生乐此不疲地在课文中寻找依据,在小组中自发地热烈讨论,而这个过程正是思维发生碰撞的过程,在这个无拘无束的过程中探讨问题,问题自然迎刃而解了。

2. 主动参与质疑解惑,兴趣得以被调动。因为问题是学生自己提出的,而且得到了老师的肯定,又被作为重点讨论的话题,对于这个提问的学生而言,相信他以后会更敢于在课堂上思考并提出自己的问题;其他学生参与讨论,他们的读文、组织、语言等学习能力也可以得到极大提升。这样,学生自己提问,自己解决问题,兴趣被极大地调动起来,同时能把问题的解答记得尤为牢固,既巩固了知识,又满足了内心的需求。所以我们的课堂中不妨多一些放手让孩子去质疑的环节,尽管这个过程有时会费些时间或者有时会打乱我们课堂的节奏秩序,甚至会给老师带来尴尬、不快等,但是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这确实是大有裨益的。

3. 顺势巧妙的引导,思路得以被开拓。当孩子提出这个问题时,教师没有打断,而是顺着他的思路灵活引导,把问题又抛给学生,组织学生讨论;而这个引导的问题恰是学生有话可说的,于是在议论纷纷中开拓了思路,语言丰富多彩。

4.课堂情境的良好创设,心灵得以被感染。学生之所以能够提出这个问题,并有那么多真实话语的流露,是因为课堂的前半部分已经吸引了孩子,他们已经融入了课堂里,所以才会有主动的思考、大胆的质疑、热烈的讨论和精彩的发言。由此可以看出,整个课堂情境的创设便于拽住学生的心,引导学生投入课堂,正所谓以情激情,感染孩子。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篇8

关键词:机智;灵动;语文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6-0112-01

一、语言机智

苏联著名教育家斯维洛夫指出:“教育家最主要、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幽默是教师的魅力、活力和能力的重要标志,是教师知识、智慧、灵感、修养在教学中的集中体现,也是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有效的手段。巧妙地在教学中运用幽默语言,可使课堂教学熠熠生辉。幽默艺术作为教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可以渗透到课堂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

幽默为课堂注入了一脉新鲜血液,有了它,课堂如同磁石般富有吸引力,成为学生流连忘返的殿堂;有了它,课堂如同一首和谐明快的歌,旋律流畅、荡气回肠;有了它,课堂如同一幅构思不凡的画,精彩纷呈、美不胜收。

二、创新机智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素质教育的成败取决于课堂教学的科学规范与否,而教育的最终目标不只是传授现成的知识,而是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我在教学《夹竹桃》一课时,打破教学常规,先教学第四节的最后一句:“‘这一点韧性,同院子里那些花比起来,不是形成一个强烈的对照吗?’‘这一点韧性’指什么?”学生来了兴趣,立即在这一个段落中找到了相关句子,纷纷举手要求回答。紧接着我又追问:“‘院子里那些花’是指什么花?”学生纷纷在第三节中找到了那十四种花。此时,我适时引读:“每年春天,迎春花首先开出黄色的小花,报告春的消息。以后接着来的是桃花、杏花、海棠、榆叶梅、丁香等等,院子里开得花团锦簇。然而,在一墙之隔的大门内――”学生齐读第四节。接着,我又引读:“到了夏天,更是满院葳蕤。凤仙花、石竹花、鸡冠花、五色梅、江西腊等等,五彩缤纷,美不胜收。夜来香的香气熏透了整个的夏夜的庭院,是我什么时候也不会忘记的。然而,在一墙之隔的大门内――”学生复读第四节。最后,我再读:“一到秋天,玉簪花带来凄清的寒意,则在秋风中怒放一年三季。然而,在一墙之隔的大门内――”学生激昂地读道:“夹竹桃却在那里悄悄地一声不响……”在这打乱自然段的一唱三叹的反复诵读中,学生既感受到了夹竹桃的韧性,也对作者的写法有了更为深切的体会。

于是,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我完成了教学任务,这应该归功于对教学过程的创新设计吧。

三、板书机智

新颖的板书有时不仅让学生提纲挈领地抓住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也体现了教学的一种机智,让学生在欣赏板书的同时感受到教师的机智。

教学《天游峰的扫路人》,我板书课题时,故意只写了“天游峰”。立即有学生喊道:“老师,错了,错了!”我说:“哪里错了?”学生说:“缺了个‘扫路人’!”一下子,所有学生的注意力都关注在这个问题上,也就明白了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用意。

在教学《半截蜡烛》时,我没直接列举人物的特点,而是采用了画图:一支半截蜡烛,里面一个藏着秘密的金属管。在伯诺德夫人一家三口逐步想办法时,我就在那燃烧的蜡烛上画上一道虚线,以显示蜡烛越来越短,情况越来越紧急。在讲到杰奎琳端走蜡烛上了楼梯时,我把蜡烛的火苗改成了一缕轻烟,学生也因此而长吁了一口气。当他们再读课文时,那种紧张气氛和人物的镇定在学生的朗读中都有了充分的体现。

四、生成机智

教学是预设与生成的矛盾统一体。正是这种统一,给予教师抓住课堂生成资源的机会,为自己的教学服务。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