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区域活动总结8篇

时间:2023-02-27 11:10:30

区域活动总结

区域活动总结篇1

幼儿园中班区域活动总结

本学期,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我班开设了建构区、美工区、图书区、种植区、益智区。坚持每天开展一个小时的区域游戏活动。指导幼儿动手、动脑。积极地与材料相互作用。现将半年来的活动情况作一简单总结。

一、材料的投放

1.根据幼儿的个体差异以及结合每月主题投放材料。如:在美工区投放各类不同的纸张,让幼儿练习能折出飞机、船。投放豆类、米类、树叶,让幼儿练习粘贴画。投放超轻黏土让孩子进行创意手工……投放塑料剪刀、胶带等这样每个幼儿都能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就都能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2.家园合作协调一致,共同准备活动材料。在这个学期的区域活动中,我们有部分的材料是来自对各自幼儿家庭的废物搜集。比如树叶、泡泡泥、贝壳、石头等都来自幼儿和家长的共同收集。幼儿对各自带来的东西都很感兴趣,我们投放以后,都纷纷去尝试着玩。这样,在幼儿参与活动积极性提高的前提下,家园之间的联系也进一步紧密。

3.区域材料能做为班级主题活动的延伸。我班能把区域活动做为班级主题活动的延伸环节,及时地把主题活动进行过后的材料投放到区域活动中,让幼儿们在区域活动中继续进行相关的主题探索与操作活动。美工区里的材料基本上都是主题活动开展后投放的,这样幼儿基本都了解了怎样操作,也更感兴趣了。

二、幼儿在活动中的发展

1.给幼儿发展的空间,让他们自由表达和表现。在我们建构区,开始我们与幼儿一起进入角色,那样幼儿自然表演有点释放不出。我们就退出,常常在一旁无声地观看孩子们的表演,尽量不去打扰到他们,充分满足了幼儿表达和表现的需求,对幼儿的全方位发展起着很大的作用。

2.仔细观察幼儿发展中的个体差异,对活动作出相应的调整。同年龄阶段的幼儿在发展上也是不竟相同的。我们在《益智区》设计了“图形变变变”的活动,能力较好的幼儿既能按照规则根据原型进行拼图,于是我们就针对这样的差异性作出调整。我们拼图的难度系数降低了。这样能力稍微弱一点的幼儿也愿意玩儿了。

三、良好的师幼互动

1.新《纲要》中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在区域活动中,随时观察幼儿活动的情况,给予及时的引导、帮助,满足幼儿的需要。留意观察每个孩子的兴趣操作情况和恰当的时机参与到幼儿的活动中去,与孩子们一起探索、操作、发现、讨论、解决问题,真正体现孩子们的主导地位,而不是在发现问题时,把自己的意见和想法强加与孩子。

2.用儿化的评价语言促进区域活动更好地开展。如果有必要,我们常常深入到孩子中间去,了解他们的玩法、规则意识等,努力使每个幼儿都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通过努力,虽然孩子的游戏水平所提高,但在很多方面还是存在着问题,如在手工区活动时,有的孩子会相互模仿,动脑不够;在建构游戏中,我们准备的材料还不能满足每个孩子的需要,因此,在下学期的游戏开展过程中,我要对这些问题制订出针对性的计划和方案,让每个孩子在愉快的游戏活动中提高自我,使得我班孩子的游戏水平上升一个新的台阶。

四、幼儿在游戏中的表现

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区域活动能够更好的锻炼幼儿的用心性,对幼儿的动作、言语、思维、想象、情感等方面都有良好的发展。幼儿在区域中活动完全是自由的,他们自主的选取游戏材料,选取活动资料和合作伙伴,按照自己的想法意愿进行游戏。图书区也是班级里重要的区域,我们会结合主题向图书区投放与之相关的书籍,孩子们都非常热爱阅读等。

区域活动总结篇2

xxxx年,以琼中教育局提出的“形成优质学校与一般学校之间的合作研究、平等交流,打造一批优秀的教师团队,促进全县教育的均衡发展”为指导思想,坚持“用真诚的教育统一思想、用严格的规范统一行动,用科学的反思促进工作”为思路,以集体备课、业务学习、课堂观摩、课改活动等为平台,更新语文教学教育观念、提升语文教师整体素质、扎实提高学生成绩为指导思想,我们小学低段语文第七区域教研组按计划扎实有序地开展了区域教研活动。

本次活动,我组全体组员在教研室的指导下,顺利而出色地完成了教研活动任务。活动期间,组长给全体组员做了《一课一名师,一师一优课》活动指导,还解读了“八引七环教学法”,并按《琼中县中小学新课改课堂教学环节要素评分表》对每节示范课进行评分。活动开始先由区域教研组长上示范课,组员于1月12日到县一小听区域教研组长上示范课。然后全体组员于3月27日到阳江学校听雷冬梅老师上示范课;于4月17日到大丰学校听洪秋老师和杨丽敏老师上示范课;于5月20日到新进中学附小听张金玲老师上示范课;于6月8日到新进中心小学听朱春梅老师上示范课。每次教研活动,各校领导都给予了我们大力支持,组员们都积极参与,安排上示范课的老师都能积极准备,精心安排。听课老师都能认真地做好听课记录。课后,组员们都积极评课议课,各抒己见,并为授课老师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无论是在给新教师的磨课中,还是老教师的展示课后的研讨中我们本组的老师都积极的准备,针对教学过程提出自己的想法和教学中的困惑畅所欲言。教研活动研讨的气氛非常的浓厚。通过有效的教研活动,老师们发现了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真正做到了共同进步,共同提高。每次活动后老师们都会有很大的收获。

通过本次活动中的学习、讨论、交流,提升了本区域组语文教师整体素质,更新了教师们的语文教育观念,转变了组内语文教师的教育思想,并树立”教研立教”的思想意识。组内教师积极探索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推广了思源实验学校的“八引七环教学法”,也提升了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反思本次区域教研组的教研过程,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存在着些许不足。在今后的教研工作中我们还应把工作做得更细更实,还要善于发现我们日常教学中的问题,更要想办法利用集体的力量进行矫正,促进各方面工作效率的提高,更重要的是要善于学习,善于总结并取长补短。

区域活动总结篇3

中三班 陈美羽

游戏是幼儿的天性,它伴随着幼儿的成长,可以说,没有游戏就没有发展。区域活动是孩子们探索的天堂,是让幼儿在“有准备的环境”中和教师相互作用,并通过这样的相互作用实现自主学习,获得自我发展。《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同时指出教师“要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映,敏感的察觉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然而在幼儿园的区域活动中,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师幼互动流于形式、停留于表面,不够深入。在实践过程中,教师往往存在不少指导上的困惑,主要表现在:1、投放的材料,如何及时顺应幼儿的兴趣和发展需要?2、孩子多时,教师指导如何支持孩子个性需要和发展?3、不知如何有效地帮助幼儿进行活动,缺乏相应的指导策略。这几个难题影响了区域活动的有效开展,因此这一学期我们针对中班区域活动教师指导策略进行了研究,努力使幼儿在区域活动中得到充分的发展。

一、以环境材料为媒体,将教师的指导转化为幼儿的积极行为。

首先,观察幼儿对区域投放材料的操作情况。因为材料是促进幼儿发展的载体,科学投放各种材料,充分挖掘其教育价值是开展区域活动的保证。所以要时时关注材料投放的适宜性,使得材料最大程度的引发幼儿操作的机会和愿望。

1、层次性策略,满足不同幼儿的发展水平

我们在不同的区域针对每个幼儿的不同水平投放了具有层次性的材料。

比如操作区——“使用筷子”的创设,从情感体验入手,根据幼儿原有水平的差异,在材料中予以区分:对使用筷子不熟练的幼儿,我们创设了给小动物喂食的材料,让幼儿尝试夹方形或有棱角比较好操作的“食物”,帮助幼儿获得成功,从而体验帮助小动物喂食的乐趣;对已有使用过筷子经验的幼儿,我们创设了喂小兔吃火锅,我们提供的材料是:圆形的球比较难操作的材料。以这种方式使材料和形式具有挑战性,幼儿在玩中,既体验成功的喜悦,又获得多方面的发展。

2、多样性策略,满足幼儿全面发展的需要

在操作区——给小兔喂火锅的材料中,幼儿不仅活动了肌肉,而且在玩的过程中进行点数体验到数学在生活中的运用。再比如说建筑区的活动:我们引导让幼儿将积木分类摆放,以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收放玩具的习惯。在这个活动中,幼儿在不断地整理积木的过程中,发现不少问题:(1)整齐但不便于取放(2)异形的积木不好整理(3)怎样让大家都遵守一种摆放的方法。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幼儿学习了与同伴合作、感知了图形间量的不同及组合变化、发展了口语表达能力,培养了幼儿动脑筋的习惯,促进了幼儿的各方面能力的发展。我们感受到,将目标、材料、形式进行的有效结合能充分地挖掘材料的教育功能,促进幼儿多方面能力的发展。

二、面向全体幼儿,针对不同问题适时介入指导

1、观察先行,教师的介入要适时

适时指导何时介入。从实录和平时的观察中我们发现:(1)当幼儿的行为希望得到成人认可时要介入,例:美工区幼儿的作品展示;(2)当幼儿有求助需求时要介入;(3)当幼儿发生困难时要介入,例:益智区中小朋友的提议被其他小朋友否定时;(4)发生纠纷、活动有停顿时,例如:建筑区游戏时面对同样的需求都拿一块积木,发生争抢,不能解决时教师都应该找准时机予以介入。

2、提出有启发式的问题,运用富有情景式的语言有效促进幼儿能力的发展。

例如建筑区的幼儿进行搭建,只是简单的运用单一的方法进行游戏,教师可在与幼儿进行沟通后给予富有情景式的启发性的提问,汽车开出停车场要到马路或高速公路上去,而高速公路和马路的旁边都有什么建筑呀?这样在教师的引导下,幼儿就能有更高的发展。

3、教师以角色身份介入,参与到幼儿的游戏中,引导幼儿交流沟通的同时丰富生活经验

例如:娃娃家的幼儿玩着玩着就没有话题了,这时教师可以以客人或朋友的身份介入到游戏中,用语言引导幼儿交流沟通,增强幼儿的人际交往的能力并且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

三、根据幼儿的表现及时进行适度的调整

区域活动总结篇4

总部经济的提出

最近几年,伴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和中国经济市场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出现了两种特别值得关注的现象:一种现象是一批企业,特别是一批民营企业集团,由欠发达地区向中心城市“迁都”。“东方希望”、“春兰”、“杉杉”等将公司总部迁往上海;山东“浪潮”、山西“纱纬纺织”、湖南长沙的“远大”等将总部迁往北京;“乐百氏”、“健力宝”、“今日”等企业将总部迁到广州;“科龙”将总部迁往香港;“二汽”将总部从十堰搬到了武汉;浙江“吉利”总部从台州迁到杭州,等等。另一种现象是一批企业将“生产基地”从中心城市向郊区县甚至外地迁移,但却把企业总部,包括销售部门、研发部门依然留在城区范围。北京二环、三环内一批制造业企业迁往郊区县。上海同样有将原来在市区的制造业企业迁往郊区县甚至江浙的现象。两种现象虽然不同,但反映了同一种趋势――这种总部与加工基地不断分离,实际上是一种在信息经济时代企业资源配置的一种新方式、新动向。由此而产生的影响不仅仅局限于按照这种模式进行分离的企业,而且会对区域经济,特别是中心城市的区域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因为众多企业总部的聚集,不但对中心城市的经济结构、就业结构、城市发展产生深刻影响,而且对城市的空间规划、政策体系、环境建设等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有必要提出一种新的理论概念,来描述这一特有的经济形态和经济现象。笔者将这一新的经济形态和经济现象称为“总部经济”。

什么是总部经济,经济学上没有定义,笔者认为“总部经济”是某区域由于特有的资源优势吸引企业将总部在该区域集群布局,将生产制造基地布局在具有比较优势的其它地区,而使企业价值链与区域资源实现最优空间耦合,以及由此对该区域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一种经济形态。

“三赢模型”:总部经济产生的内在机制分析

笔者试图用“三赢模型”来揭示总部经济形成的内在规律。

这一模型基于以下三个条件“假设”:一是信息经济较充分发展。网络及其新的通讯手段的普及,使得企业内部信息传递和组织成本大大降低,企业有条件实现内部不同组织的空间分离。二是企业在发展中对于战略资源的需求地位上升。随着企业规模化增大和市场竞争加剧,对于战略资源(信息、高级人才等)的需求越来越强烈,而且这类战略资源不能与常规资源(产品生产制造过程中需要的土地、能源、材料以及一般加工工人等)完全替代。三是在发展水平差异比较大的不同区域之间,两类资源的禀赋差异很大,取得的成本差异很大。在发达的中心城市,战略资源密集成本低,常规资源稀缺成本高;在欠发达地区,常规资源密集成本低,战略资源稀缺成本高。

基于上述条件假设,笔者认为,在信息技术较为发达的今天,如果企业依然按照传统布局模式进行布局,即企业将总部和生产加工基地布局在一起,无论企业布局在发达的中心城市,还是布局在欠发达地区,都不能实现企业资源的最优配置:如果企业布局在发达的中心城市,由于战略资源密集,企业可以用较低的价格取得战略资源,但是,由于城市的发展,使得常规资源变得稀缺,企业取得常规资源的成本提高,比如,一般来说,中心城市土地价格高,环境成本高,人工工资高,等等。如果企业布局在欠发达地区,情形正好相反。在欠发达地区,尽管对于常规资源的取得其成本相对较低,但由于战略资源稀缺,企业要取得同样的战略资源,不得不支付较之中心城市高得多的成本,甚至一些资源即使愿意付出高一些的成本也难以取得。

如果企业按照总部经济的模式进行空间布局,把总部布局在发达的中心城市,而将生产加工基地布局在欠发达地区,由此使企业能够以较低的成本价格取得中心城市的战略资源和欠发达地区的常规资源实现了两个不同区域最优势的资源在同一个企业的集中配置,企业由于将“总部一加工基地”在一个区域布局而支付了高昂的“机会成本”所“损失”掉的那部分企业“利润”被“释放”出来,这种由于降低了“机会成本”而被获得的“利润”正是总部经济的“收益”所在。不但能够使企业取得在原有布局模式下难以取得的资源优势,资源配置综合成本最低化,而且使得总部所在的中心城市密集的人才、信息、技术资源得到最充分的效能释放,使得加工基地所在的欠发达地区密集的制造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因此,总部经济是一种能够实现企业、总部所在区域、生产加工基地所在区域“三方”利益都得到增进的经济形态。所以,笔者将总部经济模型称为“三赢模型”。

总部经济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效应分析

总部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模式,对于总部所在区域和基地所在区域的经济发展都将带来积极影响,从而实现经济发展的共赢。

一、总部经济为总部所在区域经济发展带来的五种效应。

一是“税收贡献效应”。总部对于所在区域的税收贡献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企业的税收贡献效应。无论采取哪种组织方式,总部如果作为独立的经济实体,都要向总部所在地方上缴所得税,在我国现行税率之下一般为33%。如果企业采取“公司一分厂”组织形式,企业的增值税、所得税、营业税,以及城建税、教育附加等一般也要在企业注册地,即总部所在地上缴。二是公司总部员工的个人税收贡献效应。在总部工作的高级白领,其丰厚的个人收入,必然要通过个人所得税形式为总部所在区域经济做出贡献。

二是“产业乘数效应”。制造业总部所在的区域,知识型服务业往往都比较发达,形成为制造业总部服务的知识型服务业产业链:由通信、网络、传媒、咨询等组成的信息服务业;由银行、证券、信托、保险、基金、租赁等组成的金融服务业;由会计、审计、评估、法律服务等中介服务业,由教育培训、会议展览、国际商务、现代物流业等组成的新型服务业。实证研究表明,一个制造业跨国公司总部向一个区域迁移,都会带动几个、甚至是十几个与其有紧密业务关联的知识型服务公司随之迁移。与此同时,总部经济所带动的商务写字楼、房地产等城市投资对中心城市的增长贡献也是很大的。通过制造业总部这种“乘数效应”可以扩大一个

区域的经济总量,提升第三产业结构水平、提高区域经济竞争力。

三是“消费带动效应”。总部对于所在区域的消费带动也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总部的商务活动、研发活动以及保障商务活动和研发活动所必须的各种配套消费第二方面是总部高级白领的个人生活消费,包括住宅、交通、子女教育、健身、旅游、购物等等,这种消费对于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四是“劳动就业效应”。总部经济的发展本身会充分利用中心城市的智力人才优势,带来大量高智力就业岗位。同时,通过产业乘数效应,带动第三产业,包括知识型服务和一般型服务业的发展,提供就业岗位。

五是“社会资本效应”。一个区域聚集了大批的企业总部,说明这个区域的商务环境、综合环境比较优越,无形之中能够提升这个地区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国际地位,促使这个区域的地产升值。同时,总部经济加速知识型人才的培养与再造,多元文化的融合与互动,加快这个城市的国际化步伐。

二、总部经济为基地所在区域经济发展带来的四种效应。

总部经济对于基地所在区域的经济发展也将带来积极影响,主要表现在产业、就业、税收及消费等四大方面:

一是对区域产业发展带来的影响,又可以分为总量和结构两个方面的积极影响。制造基地中一部分是当地企业依据优越的自然禀赋条件逐步成长壮大而成,而另一部分则是企业的产品生产功能从总部分离后直接落户于具有经济资源比较优势的地区,两者直接带来了区域产业经济总量的迅速增加,同时制造基地的形成还能够对区域产业带来“增长极”效应、产业聚集效应和产业乘数效应,从而继续放大区域产业总量;与此同时,对于相对落后的区域而言,由于代表了先进生产力的制造基地在当地落户,所在地的各种经济资源可能迅速激活,同样由于制造基地的扩散效用、产业聚集效应及乘数效应,带动了该区域关联产业的逐步兴起,加快了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步伐。这其实是通过制造基地的形成实现了产业结构自觉优化模式对产业结构自然优化模式的替代。

二是对区域就业带来的影响。一般而言,除了主要管理和技术人员,制造基地所需的普通劳动者通常实行本土化,充分利用当地人力资源的比较成本优势,同时通过产业乘数效应进一步扩大区域的就业总量。区域就业结构也将因为制造基地的形成发生变化,制造基地将主要从三种途径来影响当地就业结构的调整:一是制造基地通过学习培训、研究开发、技术推广等方式培育了一批生产技术专门型人才和企业管理型人才二是在由于制造基地生产技术的溢出效应及竞争机制进一步推动了基地人才素质的提升三是吸引外地人才向该区域涌入,这三种途径形成合力促使区域就业结构走向高级化。

三是对所在区域税收的影响。“制造基地”的企业性质绝大部分都属于加工制造业,特别是跨国公司或大型企业集团设立的加工制造企业,具有投资规模大、生产资料进出大、市场交易量大的共性,与之相适应这类企业创造的销售额、利润额大都数额不菲。“制造基地”性企业除了税基大,由于其企业性质的特殊性而涉及的税目众多,几乎涵盖了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房产税等我国所有税收税目。此外,制造基地一经落户特定区域,固定资产天然的弱流动性决定了该纳税大户的稳定性和长期性。显然,制造基地将逐步成为其所在区域的重要税源,成为地方财政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四是对所在区域的消费带动效应。制造基地总体上从四个方面来影响区域消费总量:一是制造基地形成后企业职工的新增个人生活消费总量;二是企业集体新增消费总量,主要是指企业一般性日常消费三是因为制造文化基地的形成或入驻而新增的社会公共消费;四是由于制造基地的“产业聚集效应”,关联产业和与之对应的就业人数相继增加。同时,制造基地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着当地的消费结构,通过营造一种新型竞争环境,包括人才、技术、生活质量等各方面的竞争,人们已不仅仅停留在吃、穿、住、用、行等基本的消费行为和观念,更加注重向享受型、发展型等消费需求转变,从而实现消费结构的高级化。

总部经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理性选择

一、总部经济有利于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也出现了经济快速增长与资源大量消耗、生态破坏,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区域之间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人口众多与资源相对短缺等一系列的矛盾。为此,国家提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国家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总部经济理论是应经济发展集约化、协调化、有序化发展的要求而出现的一种经济理论,从理论上为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

按照总部经济的发展思路,通过企业内部高效率的行政系统取代市场交易成本,整合各类社会资源,达到节约利用资源与经济增长的协调统一。在总部经济模式下,总部在中心城市聚集,周边形成制造加工集群,变水平的恶性竞争为垂直价值链不同区段上的友好合作,实现区域资源要素的最佳组合,最大限度发挥中心城市和周边地区各自的资源优势,促进区域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总部经济开创了区域经济合作新思路。

总部经济是在有效融合企业价值链理论和区域经济理论的基础上,建立的一种新的理论体系,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拓展和深化。

总部经济开辟了不同区域之间以及区域内部不同地区间相互合作的新模式。在总部经济思路下,中西部相对落后地区之间可以克服在与沿海发达地区在企业、项目、投资争夺中的劣势,发挥资源丰富、劳动力便宜的优势,东部沿海地区发挥总部集中的优势,从而形成东中西部地区间的产业分工与合作关系。

区域活动总结篇5

关键词:幼儿园;区域活动;教师;有效介入;评价

一、教师在区域活动中的介入

教师要积极准备区域活动。区域活动的准备工作主要包括区域活动的建立、区域建材的准备、区域规则的制定等等。

首先,区域场所的选择,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幼儿园的活动场所,如:教室、走廊、墙壁等等都可以进行布置。儿童在区域活动中大部分是分散的,因此,教师要集中儿童在活动中的注意力,以教师为核心进行安全活动,给儿童提供一个丰富多彩的、自由独立的活动平台。在儿童区域活动进行之前,教师要针对这一阶段儿童的成长特点和爱好,设置不同的区域活动。由于儿童的年龄较小,对于陌生的环境有着较大的恐惧,会产生一系列的不良反应,比如:忧郁、不想上学、厌烦情绪等等。因此,教师在区域活动选择时,可以以游戏的方式来开展教育。例如教师可以针对女生,开设角色扮演活动,准备各式各样的娃娃玩具,在颜色基调选择时,可以选择暖色系列,缓解儿童对新环境的抗拒心理,在对男生时,可以采用一系列的游戏比赛活动来吸引幼儿的目光。

第二,教师要适当准备区域活动的材料。区域活动是为了更好地实现幼儿园对儿童的教学工作,是一种教学手段,因此,教师在材料的投放时要根据儿童的不同性格特点以及活动中的行为来满足需求。例如,有的儿童喜欢画画以及欣赏画作,教师就可以布置相对应的艺术环境,在墙壁上贴满各种各样的画,包括山水画、风景画,人物画等等,这样在儿童感兴趣的同时还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画画,并在画好之后由教师指引挂在墙上。

第三,在区域活动中约束儿童的不正确行为,是保障儿童安全的重要保障。教师在制定区域活动儿童行为守则时,要结合《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对儿童的要求,并根据教师的长期教学经验,在不与儿童利益冲突的前提条件下,制定区域活动准则。

除了以上的准备工作之外,教师在区域活动中的介入要适当、适时、合理。不能完全进入到活动中去,教师在区域活动中不要亲力亲为,要为儿童留下个人的活动时间和空间。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充当的应是活动中的护栏以及指导者,主要的活动内容还是由儿童来创造的,在介入的过程中不能对儿童说“这个不行”“不可以”这一类的话,要斟酌措辞,例如“你觉得这样做对吗?”“如果你是××,你会高兴吗?”“想要尝试吗?”这一类的问句,要让儿童自己来决定解答,这个过程不可急躁,因为这个阶段正是儿童在活动中得到的宝贵经验,教师的介入一定要有度,不可越界,在发生问题时不可臆断,一定要慢慢地进行讲解,在劝解无用的情况下可以给他们讲解孔融让梨之类的故事,让儿童自己考虑事情的结果,在活动中让儿童养成谦让的良好品格。

二、善于总结,做好区域活动事后评价工作

教师在评价区域活动时要遵循科学、开放的评价准则,以激励儿童积极参与到区域活动中去,培养儿童健全的人格基础,让儿童形成独特的思维。因此教师应该总结出儿童的不同表现结论与衡量标准,按照这些标准对幼儿进行差异性的评价活动。教师在评价过程中,要采用鼓励式的方式,对做得好的同学进行奖励,可以发放一些实质性的奖励,例如糖果、苹果、小红花之类的东西,而对于表现较差的儿童也要进行激励,切勿进行言语上或行为上的侮辱,3-6岁的儿童正处于敏感时期,过于严厉的批评教育对儿童的心理成长会造成一定的不良影响,因此,教师可以多采用赞美性的语言:“你很棒!如果你还能做得更好的话,那就更好啦!”“今天的表现很好,要再接再厉”等等。

同时也要让儿童参与到区域活动评价中来。教师指导儿童进行区域活动的评价,有利于建立儿童在幼儿园中的学习主体地位,并在这个过程中与学生交流互动,拉近师生间距离。教师可以按照小组提问的方式来开展儿童区域活动评价工作,让儿童之间彼此讨论研究,做出最后总结。儿童还可以提出在区域活动过程中对教师的要求与建议,更好地让儿童参与到区域活动教学中来。教师也要虚心听取儿童的意见,定期开展教师与家长的见面会,听取家长的意见。在一系列的活动之中要总结出儿童的性格特点以及擅长的领域,这样对儿童日后的发展培养就较为容易,总结出这些,就要进行儿童的初始培养,可以在以后的区域活动中有针对性地开展活动并时刻记录下儿童的各种反应及行为。

总而言之,教师应该遵循《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对教师的教学要求,适当介入到区域活动中,积极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让学生养成准确的学习和生活习惯。

参考文献:

区域活动总结篇6

20世纪90年代,旅游产业对社会经济的重要作用逐渐受到国内学界的关注,发展旅游产业被看作是一种促进社会发展的策略。旅游产业是综合性强大的新兴产业。对于旅游产业的测度,国际上用“Touristization”来描述,中文译为旅游化。2006年,朱?f等首次在研究城市旅游时将旅游化作为测度指标来描述旅游发展程度[1]。随着认识的深入,学术界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对旅游产业的具体领域进行了相关探索,其中包括对旅游产业复杂过程的测度。张广海等探讨了旅游产业的概念,并运用耦合度法进行了分析预测研究[2-3];钱磊等借助6大统计指标对我国的旅游产业差异程度进行了评估[4];王新越等通过灰色关联分析测度了山东省17地市的旅游产业发展水平[5]。

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旅游产业成为区域经济发展带动下的一种新兴的产业集群,2017年“全域旅游”纳入政府工作报告,旅游产业发展上升到了国家战略的层面。探究区域经济发展对旅游产业的促进作用,揭示区域经济对旅游产业的作用模式,对于促进我国旅游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区域经济对旅游产业发展的影响

区域经济发展带来了物质资料的创造、生产、转移、传播以及消费。区域经济的发展是旅游活动依存的重要基础,为旅游产业的兴盛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6]。而随着区域经济的迅速发展、经济发展质量的提升,旅游产业的体系结构、表现方式等也会产生深刻变化。

(一)区域经济发展促进旅游产业增长方式的转变

以往的研究中,旅游产业被认为是一种典型的劳动驱动型产业[7],亦或是资本驱动型产业[8],旅游经济增长更多地是建立在资源消耗与发掘的基础上,具体表现为“快增长,高消费”,体现的是一种较为原始的发展模式。随着旅游产业发展规模的增大,环境破坏、资源浪费等成为制约旅游产业发展的因素,旅游产业的增长方式亟待转变。

区域经济发展对旅游产业增长方式转变的推动作用,一方面表现在对旅游业生产能力的物化,促使旅游产品向高级化发展;另一方面表现在人们对旅游认识的改变,促使旅游资源的开发要以消费者为导向,对富有资源的开发代替对稀缺资源的无限制开发。

(二)区域经济结构的优化推动旅游产业结构的转型与升级

一般意义上,产业结构的两个变迁维度是指产业结构合理化和产业结构高级化[9]。区域经济结构优化对旅游产业结构的调整表现为:一方面,区域既定国民收入结构的相关调整、区域供给能力或者物价水平的变化会对旅游产业结构产生影响;另一方面,旅游产业营业收入增量的发展也会改变旅游产业自身的构成比例。

(三)区域经济发展质量的提升有利于旅游产品功能的优化

旅游产品的价值通过旅游者的消费需求得以实现。在区域经济发展的推动下,旅游需求呈现多样化趋势,个性化的需求愈发重要,以“食、住、行、游、购、娱”为代表的传统旅游需求已经不能完全满足旅游者的旅游预期。在一定时间段,旅游产品只有通过灵活调整自身的形态以及内容才能满足多样化的需求。而区域经济发展质量的提升为旅游产品功能的优化奠定了基础,促进旅游产品的个性化与多元化。

(四)区域经济发展促进对旅游认知的改变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成为一种重要的生活需求,旅游支出在家庭以及个人消费中的比重也越来越大[10]。区域经济的发展带动了旅游行业的变革,可以为旅游者出行提供更加便捷的条件以及优质的服务。国民经济的发展带来最直接的影响是旅游者可支配收入提高,为出游提供了经济基础。带薪休假制度的日益完善,为旅游活动的开展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一方面,旅游是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求的一种较高水平的消费活动,而精神资料消费和享受资料消费比重的增加是衡量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另一方面,高水平的区域经济为旅游创造了更加有利的条件,促进人们对旅游认知的改变。

二、区域经济与旅游产业的指标选取及其数据处理

(一)区域经济的指标选取

1.经济总量维度。广义上的经济总量一般是从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两个方面进行测度。基于数据可得性、全面性等的综合考量,选取国内生产总值GDP(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亿元)、进出口贸易总额(亿元)、第三产业产值(亿元)4个指标来反映经济总量的发展水平。

2.经济结构维度。经济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经济发展的健康程度,合理的经济结构有助于发挥地方优势,促进经济的稳健发展。选取的主要指标为投资消费结构、经济开放度、产业结构、从业人员结构4个百分比指标。其中,投资消费结构(%)=各地资本形成总额(亿元)/地区生产总值(亿元),经济开放度(%)=进出口贸易总额(亿元)/地区生产总值(亿元),产业结构(%)=第三产业产值(亿元)/地区生产总值(亿元),从业人员结构(%)=城镇从业人员数量(万人)/总从业人员数量(万人)。

3.经济质量维度。经济质量本身涉及社会、公正与平等,是一个国家经济运行情况的综合反映,对于组织而言,经济质量对组织绩效具有直接的影响,因而成为衡量组织中经济效益的重要指标。选取的主要指标为人均GDP(元)、单位面积产出(亿元/平方千米)2个指标。

(二)旅游产业的指标选取

从经济学的角度出发,供给与需求是产业经济发展的两个关键方面,若二者形成良好的协调互动机制将会有效推动产业经济的健康发展。因此,从旅游供给与旅游需求层面进行综合评价可以较为全面地反映区域旅游产业水平。

1.旅游供给。旅游供给是指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下,区域中愿意而且有能力提供的旅游产品以及服务的数量[11]。选取的指标包括旅游企业接待能力(%)、旅游企?I人均资产固定原值(万元)、旅游劳动投入率(%)。旅游企业专指具有独立经营能力且进行核查计算的经济单位,即旅行社、星级饭店以及旅游景区。其中,旅游企业接待能力(%)= 旅游企业数量/区域总人口,旅游劳动投入率(%)=旅游从业人员数量/区域总就业人口数量。

2.旅游需求。旅游需求是旅游者为满足自身旅游欲望所产生并有能力获取的旅游产品数量。选取的指标包括人均旅游收入、旅游经济增长速度、旅游产业集中度。其中,旅游产业集中度=(区域旅游总收入/区域GDP)/(全国旅游总收入/全国GDP)。

旅游产业是综合了社会文化、经济规律、地域景观以及人口流动等诸多要素所形成的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12]。因此,旅游产业测度指标的选择过程是一个不断调整、不断修正的过程,需要建立在旅游发展的经验总结以及对未来发展趋势准确预测的基础上。

(三)数据来源及处理

指标测算的数据选自2006―2015年的《中国统计年鉴》、2006―2015年的《中国旅游统计年鉴》及其副本中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包括香港、澳门、台湾)相关数据,权重的确定运用熵值法。具体的计算过程如下。

1.为了消除计量单位不同对数据的相关影响,运用Mix-min方法对指标进行标准处理,将数据统一为无单位的数据集。运算相关公式如下:

2.在求熵值的过程中要对数值进行对数处理,为避免计算中的无意义,对上述数据进行相关平移处理:

3.指标的比重变换:

4.计算指标的熵值:

5.指标熵值逆向产业处理:

6.计算指标的权重:

其中,m表示指标的个数,n表示数据统计所涉及的地区个数。

运用加权平均法测算区域经济综合发展指数与区域旅游产业综合发展指数,为便于研究二者之间存在的深层次关系,将指数进行扩大化处理,具体公式如下:

三、区域经济促进旅游产业发展的模型构建及分析

为进一步分析区域经济对旅游产业的促进作用,构建线性回归模型。应用最小二乘法(OLS)的原理进行区域经济和旅游产业的相关数量统计分析,从而探究区域经济发展中影响旅游产业发展的显著因素。其数学模型为:

其中,,,…,分别为p个自变量的观测值,Y是因变量的观测值。

为避免在分析过程中受到变量自相关和多重共线性的干扰,影响模型的正确性,在分析之前对数据进行相关系数的检验。通过应用可以描述变量间相互关系的统计量来探索二者之间存在的密切程度以及相关的影响方向。在对变量进行相关分析时,为保证分析结果的准确性,首先对数据进行正态分布检验(见表3)。

由表3可知,最终的显著性检验的结果为0.000,即区域经济综合发展指数与旅游发展指数不服从正态分布,由此选用Spearman和Kendall相关系数来分析其特性,考察二者的相关关系(见表4)。

经测算,区域经济发展指数与旅游发展指数的关系系数分别为0.126和0.181,均大于0,反映了二者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其中,区域经济发展指数与旅游发展指数的相关性是显著的。

在相关系数检验的基础上,运用线性回归模型对数据进行线性回归分析,采用SPSS 20对标准化后的数据展开描述(见表5)。

就回归分析的结果来看,经济总量对旅游产业的影响系数呈现微小的负化作用,与日常观念存在一定的偏差,而经济结构与经济质量对旅游产业的影响呈现正向作用,符合日常观念。其中经济结构对旅游产业的作用最明显,影响系数达到0.58,成为影响区域旅游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维度。

旅游经济是区域经济发展的组成部分之一,但目前的研究主要针对旅游产业对区域经济的影响,而区域经济对旅游产业的影响的研究相对较少。旅游产业的发展植根于区域经济的发展,受区域经济的影响(见图1)。从线性回归相关分析中可以看出,区域经济对于旅游产业的影响不在于经济发展的规模,而在于经济发展的结构与质量。在旅游产业发展的初级阶段,区域经济结构与经济质量具有较大的作用力,而经济总量发生作用可能主要是在旅游产业发展的高级阶段。

四、区域经济促进旅游产业发展的建议

区域经济是指在一定的空间地域范围内,经济生产要素组成的发展综合体,反映的是区域在发展过程中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状况[12]。旅游经济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点之一,对于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大的建设作用[13];同时区域经济作为旅游发展的基体,对于旅游产业的发展有重大影响。结合前文的数据测算以及相关的文献资料,通过分析我国旅游产业发展现状,提出以下建议:

区域活动总结篇7

关键词:幼儿园;区域活动;环境创设;材料投放

21世纪的今天,幼儿园区域活动环境往往是幼儿区域活动的基础条件,不仅仅有区域空间的设置,同时也有场地的设置。当前幼儿园区域活动环境创设中,更要结合幼儿的基本身体情况,并合理地规划区域活动器材,结合幼儿自身的兴趣爱好,选择合适的活动,并做好材料的全面投放,实现幼儿全身心的健康发展,推动幼教事业的全面进步。

一、做好有限空间的合理利用,实现区域活动环境的创优

环境这种特殊的教育资源,在环境的创设下,结合环境的利用,实现幼儿全身性的健康发展。对于幼儿园空间的设施,往往需要做好活动材料的积极投放,并做好幼儿周围环境的直接支撑。在幼儿园教育教学中,往往需要创设多层次和丰富多彩的教学环境,并实现幼儿的轻松愉悦学习。

(一)幼儿园区域活动环境创设现状

在江苏省张家港市港口幼儿园,一个班级主要有42名幼儿,在教师周围摆放着较多的玩具和材料,同时中间也包含较大的空间,通过对幼儿课桌椅的摆放,做好幼儿的集体教育。教师在对区域活动环境创设中,应多采取三维空间的创设,幼儿园的活动室有较大的封闭性,幼儿对材料玩具之间的相互作用缺乏高度的重视,以至于教师观察幼儿活动的基础上,仅仅有着相对模糊的过程,失去了区域活动的意义,对于幼儿个性的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

(二)幼儿园区域活动环境创设的对策

1.扩大室内外地面和墙面空间的使用范围

教师通过对室内外地面和墙面空间进行使用,为幼儿提供知

识,并做好信息的基础刺激,将幼儿的学习能力综合提高。活动开展中,同伴协商规定游戏规则,不仅仅增强了幼儿的规则意识,同时也实现了幼儿合作能力的增强。教育性的凸现,就要结合活动的形式。比如,在“金色的秋天”活动开展时,以“中秋节”为主题,制作月饼盒灯笼,布置区域活动环境。在区域活动环境创设时,要保证有较强的趣味性,将幼儿的积极性充分调动。比如,“我自己”主题活动的开展中,要结合小叶子以及数的形状,对自己的外部特征认识,结合班级的墙饰,对幼儿学习过程进行记录。

2.有效利用阳台走廊以及窗台

阳台走廊空间的利用,可以培养幼儿信息捕捉的能力。通过在橱柜进行标记,并结合点数对应或者是图形对应的形式,对幼儿物归原处的习惯进行培养,同时也有利于积极促进幼儿的思维发展。在楼梯墙上,增设一些有教育意义的图像,并在台阶上对小脚丫进行绘画,这种创设过程,仅有着较强的教育意蕴,同时也可以培养幼儿相对较好的行走习惯。

二、遵循特色原则,实现活动材料的创优投放

幼儿对新事物的持续兴趣较短,同时幼儿园材料的合理使用中,更要结合具体的调查,并分析幼儿年龄特点,做好材料的选择,及时地更换材料,展现多层次和递进性的材料层次。

(一)幼儿园区域活动材料投放现状

调查分析发现,江苏省张家港市港口幼儿园在材料的使用中,92%的教师结合幼儿的实际年龄,对材料进行选择,5%的教师注重材料的可利用性,仅仅有3%的教师不仅注重材料的层次性,同时也注重材料的递进性。这一原因的出现也是多方面的。

首先,在材料的反复使用中,逐渐出现破损现象,这种教育价值不仅仅需要借助于材料表现,同时幼儿审美能力的提升更要依附于材料实现。材料的完整性,不仅仅要有一定的美感,同时也有着合理的构图,将幼儿的审美水平显著提高。一旦材料破损,幼儿不仅缺乏材料使用的实际兴趣,同时也难以形成独特的审美感。

其次,材料使用人数较多,幼儿之间的纠纷逐渐增加,这种材料有着较小的投放量,难以实现活动的最终目的。

最后,材料投放难易程度的不均匀,同样也难以科学合理地实现活动的应用,在游戏材料的应用中,图片难以实现根本上的配对,幼儿兴趣逐渐降低。一旦游戏完成之后,材料使处于闲置的状态,缺乏有效性的利用,将幼儿的劳动成果被忽视。

(二)幼儿园区域活动材料投放的优化对策

幼儿园区域活动材料的投放中,要做好具体的优化。关于幼儿园区域活动材料投放的优化对策,具体体现如下:

1.合理分析幼儿的年龄,做好材料的投放

幼儿园区域活动环境的创设中,教师要结合幼儿的实际年龄,做好材料的投放。对于蔬菜总动员主题的一种区域活动而言,就要借助于积木和橡皮泥等工具,并促进幼儿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充分发展,对幼儿的思维能力进行培养。由于幼儿对于蔬菜缺乏较为全面的认识,教师要结合图片以及玩具,吸引幼儿,使幼儿在游戏中积极地投入。

2.联系幼儿的实际发展,做好材料的投放

幼儿园区域活动主题“瓶子总动员”,这一活动中,主要是结合幼儿园的实际发展特点,通过对彩色瓶子图片的提供,在新材料的发现之后,做好角色的基础分配,加强合作性的表演,练习幼儿的表演能力,发放幼儿熟悉的一些手偶和头饰,并结合合作表演以及听故事的形式,不断提升表演的能力,增强区域活动的兴趣。

3.结合幼教的教育目标,做好材料的投放

幼儿园兴趣的培养中,要结合幼儿的好奇心,在多种玩具的投放中,对幼儿进行引导,引导幼儿更好思考,将科学探索的兴趣进行培养,联系教育的目标,实现教育目标。对于幼儿教学主题的结合中,可以联系《芽》主题性的活动,做好幼儿美工能力的培养,结合豆豆粘贴画的工具,对形状不同和颜色不同的豆豆进行搭配,联系有关豆豆的知识,加强幼儿对豆子的了解,并结合幼儿的实际能力,选择相应难度的工作,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材料投放中,不仅要保证材料有着组合性的投放过程,同时也要保证材料的安全性

投放。

总而言之,幼儿园区域活动环境的创设和材料的投放,相对而言是一种相对复杂的系统功能,在幼儿园区域活动环境的创优中,教师要加强和幼儿之间的互动,联系幼儿身心的全面了解以及发

展,注重环境材料教育价值的充分体现,在区域环境活动中,注重幼儿生活能力的培养和思考能力的培养,同时也更加注重学生学

习能力的不断培养,注重学生创造能力的基础培养。

参考文献:

[1]张彩艳.幼儿园区域活动环境创设和材料投放的策略[J].学问:现代教学研究,2011,08(11):42.

[2]杨松鸽.浅谈幼儿园区域活动的有效开展[J].新校园:中旬刊,2015,12(2):157.

[3]庄宏玲.幼儿园区域活动环境创设的策略[J].学前教育研究,2011,06(5):70-72.

区域活动总结篇8

关键词 闪电定位;闪电密度;闪电强度;江苏淮安

中图分类号 P42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5)08-0250-03

Abstract Using the Huaian region lightning location data from 2011 to 2014,this paper analyzed lightning frequency,time distribution of lightning,lightning spatial vari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Huaian region.The results showed that Huaian region was given priority to with negative lightning,accounted for 90%;the lightning activities ha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lightning mainly concentrated in June to Sepember,accounted for 96% of the total number lightning;the peak period of the lightning activities was 14:00―18:00 in the afternoon,the trend of negative flash and total flash was consistent,the number of positive flash change unobviously;Lightning density larger areas were mainly concentrated in the southern and eastern regions;The average density of lightning was 2.39 times per square kiolmeters every year;The total flash intensity focused on 10~40 kA;Lightning strength greater than 32 kA cumulative probability was less than 50%.

Key words lightning location;lightning density;lightning intensity;Huaian Jiangsu

雷电(也称为“闪电”)是发生于大气中的一种长距离、大电流、强电磁辐射瞬时放电事件。自然界的这种强大的放电现象不仅可造成人畜伤亡,引起森林火灾、电力和通信中断等重要灾害,而且还严重干扰电子设备的正常运行。因此,对闪电活动规律的研究不仅是雷电科学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对雷电灾害进行科学防护的需要。

目前,国内有学者对闪电活动规律进行研究,刘三梅等[1]利用GIS技术对广东省雷电资料进行处理,研究广东省闪电活动规律,结果表明:闪电活动具有明显的时空分布特征。杨碧轩等[2]利用陕西省闪电监测资料,对陕西省闪电活动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陕西省8月闪电强度最高。孙 明等[3]利用人工观测雷暴和雷达资料,对江苏省闪电活动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2种探测结果之间存在一定差异性。吉芮阳等[4]利用昆明市闪电资料,采用统计学方法,对昆明市闪电活动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昆明中部地区地闪密度较高。李亚芬等[5]利用扎鲁特旗2个站点逐日雷暴统计资料,采用数学统计方法,对扎鲁特旗地区闪电活动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闪电活动的地理特征较为显著。还有很多学者对不同区域的闪电活动规律进行研究[6-9]。

闪电产生于中尺度对流天气系统,具有显著的局地和时效特征,其闪电活动空间分布特征与当地气候条件、天气系统、地形、下垫面等多种因素有关。淮安地区处于江苏省北部,地势低平,属于暖温带-亚热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是冷暖气流频繁交汇地带[10]。随着全球变暖,淮安地区高层建筑以及易燃场所不断增加,导致了雷电事故发生更加频繁。因此,研究淮安地区闪电活动规律对雷电灾害风险评估以及制定防雷减灾对策具有现实意义。

1 材料与方法

使用淮安市气象局提供的2011―2014年雷电监测资料,以测站为中心半径150 km范围内的闪电活动均可以被连续实时自动探测到,包括闪电发生时间、经纬度、正负极性、雷电流强度,将监测到的雷电流强度绝对值大于500 kA的异常值剔除。其他资料来源于《江苏省统计年鉴》,其中包括淮安地区雷电灾害、淮安各区域面积等。

2 结果与分析

2.1 地闪频次分布特征

闪电的分布和月份有很大关联,一般夏季闪电较多,冬天闪电较少。从表1可以看出,淮安地区闪电活动以负地闪为主,占90%,正地闪仅占10%。正、负地闪次数差异性较大。2012年总地闪数最多,为24 476次,其次是2011年,总地闪数为24 267次,2013年总地闪数最少,为15 271次。2011年负地闪数最多,为23 116次,占2011年总闪数的95%。2013年负地闪数最少,为12 448次。

根据2011―2014年闪电定位资料显示,淮安地区闪电活动月分布差异性较大。地闪主要集中在6―9月,发生闪电次数为19 010次,占全年总数的96%。其中7月出现的地闪次数为全年之最,地闪数为7 929次,占全年总地闪数的40%。其次是8月,地闪数为7 691次,占全年总地闪数的38%。9月出现的地闪数为2 605次,占全年总地闪数的13%。其他月份总地闪数均小于1 000次。因此,可以看出淮安地区闪电活动具有强烈的月变化特征。6―9月正地闪数为1 867次,占全年总地闪数的9.4%。其余月份正地闪数为0.7%,正地闪月变化差异较小(图1)。

从图2可以看出,淮安地区正地闪所占比例月际变化较大,6―9月正地闪比例最小。其中,7月正地闪仅占该月份总闪电数的10%,8月正地闪仅占该月份总闪电数的9%。而春、秋2季的正闪数比例要大于夏季正闪数所占的比例。其中,2月比值最大,为39%,其次是3月,比值为22%。由此表明,正地闪所占比例月际变化与闪电次数的月际变化结论相反。这说明在气温较高的季节里,正地闪占闪电总数百分比较低,反之较高[11]。

2.2 地闪时间分布特征

为了研究淮安地区闪电日变化规律,统计了2011―2014年24 h中每1 h的闪电总数,并用统计出的每时刻闪电数除以年份,用来代表该地区近4年来闪电频数日变化特征,并绘制出闪电的日变化规律曲线,具体如图3所示。可以看出,淮安地区近4年来闪电频数日变化呈单峰型。闪电活动的高峰期为14:00―18:00,其中在17:00主峰值时刻,平均雷击闪电次数为4 670次/h,单峰结构下波峰的时间较宽,雷电高值时段持续时间长。将一天分为0:00―6:00(后半夜)、6:00―12:00(上午)、12:00―18:00(下午)、18:00―24:00(前半夜)4个时段[7]。则淮安地区闪电活动主峰值时段出现在下午,而后半夜、上午时段闪电活动处于低落期。闪电在下午活动最频繁是由于下午太阳辐射最强,潮湿地区地面蒸发较快,空气上升快,形成对流。在太阳落山后,辐射锐减,气流趋向于稳定,因此闪电活动较少,在早晨达到了最低。

负闪与总闪日变化趋势相一致,负闪高峰期为下午14:00―18:00,其中在17:00主峰值时刻,平均雷击闪电次数为4 088次/h。而正闪数量逐月波动不明显,在17:00达到主峰值时刻,平均内雷击闪电次数为582次/h。

2.3 地闪空间分布特征

闪电密度表示该区域年平均闪电的总次数与该区域面积之比。该文首先求出淮安地区年平均闪电密度,然后运用surfer软件进行绘图处理。

首先将淮安地区轮廓区域(118°12′00″~119°36′30″E,32°43′00″~34°06′00″N)划分为个正方向网格,网格距为0.05°E×0.05°N,统计出每个正方形网格区域中的年平均闪电频数,用来研究淮安地区闪电密度空间分布规律,具体如图4所示。可以看出,淮安地区平均闪电密度为2.39次/km2・年,最大闪电密度为8.19次/km2・年,最小闪电密度为0.06次/km2・年,淮安地区闪电密度较大的地区主要集中在南部以及东部区域。当有水汽提供时,南部以及东部区域易于局地对流云团的发展,进而促进雷暴天气的形成,因此淮安地区南部以及东部地区闪电活动较其他区域较为频繁。而中部以及北部区域闪电密度较小,一方面可能是这些区域土壤电阻率较大,不利于云地间闪电发生。另一方面可能与这些区域局地小气候环境有关,局部雷电活动虽然频繁,但是雷电天气持续时间较短,导致了闪电次数并不多[12]。

网格间距为0.05°E×0.05°N个经纬间距上的淮安地区总闪平均强度分布,表2为总闪电强度分布区间概率统计结果。从图5和表2可以看出,淮安地区总闪平均强度平均值为32 kA,总闪强度最大值为994 kA,总闪强度最小值为2 kA。总闪强度集中在10~40 kA,累积概率为70.7%,其中总闪电强度在[20,30]区间内的概率最高,为27.7%;其次是总闪电强度分布在[10,20]区间内,其概率为25.6%。因此,在雷电风险评估以及防护方面应该重点加强对此强度范围内的闪电进行防护。零星有几个区域的总闪强度达到100 kA以上。从总体上来说,闪电强度较大的区域,闪电密度就会较小,这主要和电荷守恒有关,因为总的电荷量是一定的,当某区域总闪次数较多时,单次闪电释放的能量就会变少[7]。

雷电流幅值概率是国内外对雷电防护研究中所必须考虑的重要参数之一,在雷电绕击、反击计算中具有重要的作用[13]。

根据IEEE工作组以及CIGER分别提出的雷电流幅值累积概率表达式,综合两者特点,归纳出雷电流幅值累积概率计算公式[14]:

Pc=1/[1+(I/a)b]

其中,Pc为雷电流幅值大于某一个值的累积概率;I为雷电流幅值(kA);a为中值电流,表示雷电流幅值累积概率大于a的概率为50%;b为拟合指数。

淮安地区雷电流强度累积概率实际监测值以及拟合曲线如图6所示,可以看出,闪电强度大于32 kA的概率小于50%,大于40 kA的概率小于22%,大于60 kA的概率小于8%,而大于100 kA的概率小于1.22%。

根据雷电流幅值累积概率计算公式,对淮安地区闪电强度累积概率进行拟合,拟合方程为:

Pc=1/[1+(I/31)3.3]

可以看出,拟合曲线与实际监测值基本一致,说明了拟合效果较好。因此,以后在对淮安地区进行雷电灾害风险评估工作时,可以根据上述闪电强度累积概率拟合方程,进行易损性区划等防雷工作研究。

3 结论

(1)淮安地区闪电活动以负地闪为主,占90%,正地闪仅占10%,正、负地闪次数差异性较大;闪电活动月分布差异性较大,地闪主要集中在6―9月,发生闪电次数为19 010次,占全年总闪数的96%。

(2)淮安地区近4年来闪电频数日变化呈单峰型,闪电活动的高峰期为14:00―18:00,其中在17:00主峰值时刻,平均内雷击闪电次数为4 670次/h。负闪与总闪日变化趋势相一致,正闪数量逐月波动不明显。

(3)淮安地区闪电密度较大的地区主要集中在南部以及东部区域,平均闪电密度为2.39次/km2・年。总闪强度集中在10~40 kA,总闪平均强度平均值为32 kA。

(4)淮安地区闪电强度大于32 kA的概率小于50%,拟合出大于某雷电流幅值时的累积概率表达式为:Pc=1/[+(I/31)33]。

4 参考文献

[1] 刘三梅,胡锐俊,曾阳斌,等.2012年广东省雷电活动特征与雷电灾害损失浅析[J].广东气象,2013,35(5):46-48.

[2] 杨碧轩,高菊霞,王洁,等.2013年陕西省雷电活动特征分析[J].陕西气象,2014(5):41-42.

[3] 孙明,杨仲江,钟颖颖,等.两种闪电资料的对比分析[J].电磁避雷器,2014(6):109-114.

[4] 吉芮阳,王宁宁.昆明地区闪电活动分布特征[J].安徽农业科学,2014,42(22):7529-7532.

[5] 李亚芬,孙大雨,朱紫明.扎鲁特旗雷电活动特征分析[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29(6):658-667.

[6] 程琳,周俊驰,许蓓,等.2011年度江苏省雷电活动及雷击灾害特征[J].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5(2):139-142.

[7] 程丽丹,杨美荣,,等.河南省雷电活动时空分布特征[J].气象与环境科学,2013,36(1):50-53.

[8] 张一平,王新敏,牛淑贞,等.河南省强雷暴地闪活动与雷达回波的关系探讨[J].气象,2010,36(2):54-61.

[9] 郭冬艳,翟盘茂,姜涛,等.海南夏季雷暴时空分布特征及成因[J].气象科技,2011,39(5):565-568.

[10] 景元书,申双和,李明.江苏省雷暴气候特征分析[J].灾害学,2000,15(1):27-30.

[11] 王红燕,吴璐,王跃民,等.许昌雷暴气候特征分析[J].气象与环境科学,2008,31(1):56-59.

[12] 王学良,刘学春,黄小彦,等.湖北地区云地闪电时空分布特征分析[J].气象,2010,36(10):91-96.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