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医院感染科门诊8篇

时间:2023-02-27 11:11:33

医院感染科门诊

医院感染科门诊篇1

【关键词】口腔科门诊;医院感染;因素;防控措施

【中图分类号】R1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2-0578-01

加强普及基层医院口腔科医师对医院感染的认识对有效地预防和控制口腔科医院感染的发生及做好个人防护工作都有很重要的作用。

1 引起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分析

1.1患者和医务工作者患者是病原体的携带者,我国是乙型肝炎大国,约有10%~12%的人为乙肝表面抗原(HBSAg)携带者[1];人免疫缺陷病毒(HIV)携带者数居亚洲第二[2]. 患有传染性疾病的患者或无症状带菌者的唾液和血液中存在着大量的病原微生物,但他们大多数没有明显症状,不易被发现,这些人是最大的危险因素.

1.2环境污染高速涡轮手机超声波洁牙机产生的水雾混有患者的血液和唾液,可形成气溶胶污染周围环境的空气和物品表面,有限的空间容易造成交叉感染.

1.3 医疗器械消毒灭菌不彻底,医护人员自我防护意识不足。口腔门诊主要为患者补牙、拔牙、镶牙、矫正、外伤和炎症处理等。医护人员还要经常接触患者的唾液、血液。我国属乙肝的高发区,约有10-12%的人为乙肝病毒携带者。我院口腔医生每日接诊15人次左右。护士承担诊室环境卫生和各种物品的消毒,还要分诊及开诊后无菌消毒隔离操作的落实和治疗后污物处理。以上均可导致医院感染和患者间的交叉感染。

2 感染途径

2.1 接触感染接触传播是口腔科医院感染主要的传播途径.

2.1.1 直接接触:口腔诊疗过程中,医务人员的手可被诊疗的锐器刺伤,成为微生物感染的入口. 反过来又可传给被诊疗的患者. 口腔科护士和清洁工在清洗器械时也极易被刺伤而被感染[3].

2.1.2 间接接触:医务人员的手污染后未进行彻底洗手和手消毒、又诊治下一位患者而形成交叉感染, 等等情况

2.2 吸入感染 在口腔疾病的诊疗操作过程中,可产生大量的直径大小不等的微粒(气溶胶),而这些微粒很容易被直接吸入肺部,甚至引起肺部感染(包括患者和医护人员)。

2.3 易感人群口腔科就诊的患者和口腔科医务人员都是感染的高危人群. 口腔科诊疗多为创伤性治疗,保护屏障的缺损,增加感染机会. 口腔科医务人员,常年在一个有菌的环境中工作,经常与患者的血液、唾液密切接触,发生感染的危机更大.

3 门诊口腔科的医院感染防控措施

3.1 健全制度、规范管理、加强口腔医务人员培训和医院感染的监测工作

3.1.1 各项规章制度是实行科室管理的基础,是医务人员的行动规范与准则,为保证口腔科感染管理工作落到实处,且卓有成效,我科相继制定了各项规章制度。

3.1.2 对医护人员进行医德教育和预防口腔科院内感染的宣传教育,重点培训质控医生、质控护士及从事口腔科工作的医护人员,举办专题讲座和学习班,进行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防护等相关知识培训。通过多渠道、多层次、集中与分散培训相结合的方法,宣传口腔科感染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3.1.3 通过开展对使用中消毒剂、灭菌剂的监测等各项医院感染监测,可以为医院感染管理和控制提供科学依据,并能及时有效地发现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的各种问题和薄弱环节,从而避免医院感染的发生。

3.2 规范诊室布局,加强消毒灭菌工作

3.2.1 口腔诊室大,牙椅多,器械及药品多,必须严格区分,无菌区、清洁区及污染区,预防医院感染。严格诊室管理,一般不允许家属进入诊室。无菌区位于诊室中央,各种消毒物品都标明物品名称及日期。清洁区,在无菌区旁放各种外用药物、器械及不接触患者的清洁物品,必须标明日期、名称。

3.2.2消毒灭菌是控制医院感染的重要措施,由于影响因素多,环节复杂,如果工作没有到位,任何一个环节出现漏洞都易导致医院感染的暴发。口腔科器械直接接触患者的血液,所以必须严格规范口腔科器械的清洗消毒灭菌程序。

综上所述,基层医院口腔科以及条件有限的口腔诊所在防止医院感染上有具体困难,要有效地预防和控制口腔科医院感染的发生,首先医院领导要重视。其次,控制口腔感染,是一个连贯的、系统的、多方面参考的工作,尽管难度很大,但只要认真、负责、严谨地工作,就会把这项工作做得更好,把口腔交叉感染的几率降到最低点。再次,控制好医务人员手的卫生是控制医院感染率的重要环节,而加强医务人员洗手管理是重要环节的措施之一。在临床工作中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加强医务人员培训,提高医院感染控制意识,加强对洗手重要性的认识,工作中养成戴手套或洗手的习惯,有效切断传播途径,从而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 最后,口腔科感染管理的关键就是要使医护人中树立牢固的防范意识,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抓好各环节的消毒、灭菌、隔离工作,使管理更科学、更规范。所以,口腔医务人员在整个诊疗过程中,必须加强自我防护,一定要把好消毒灭菌关,严格遵守控制医院感染的原则,使病源微生物的扩散和环境的污染降低到最低程度。

参考文献:

[1] 黄少宏. 口腔科感染管理[J].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06,5(4):357-359.

医院感染科门诊篇2

关键词:妇产科医院; 妇产科门诊; 感染控制; 管理

中图分类号:R27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0-0204-03

随着目前医疗水平的进步和人们对于健康意识的进一步提高,妇科疾病作为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就诊的人员越来越多。妇科医院门诊作为女性患者集中的治疗场所,在有限的空间里面,人员密度大,极易导致疾病的传播流行[1]。特别是近些年来,性传播疾病的大面积泛滥,作为门诊的医务人员会接触到大量的淋病、梅毒、HPV甚至是艾滋病的患者,而妇科检查作为特殊的入侵式的检查方式,会不可避免的接触到大量患者的体液、分泌物和血液等,如果不加强有效的管理,不仅会造成疾病的泛滥,同时也大大增加了我们医务人员的生命危险[2]。就妇产科门诊医院感染控制的重要性与如何有效的管理,本文进行如下简要的论述。

1妇产科门诊医院感染控制的重要性

1.1增加病人的信赖度 公众对于自身健康的日益重视,健康已经作为目前人们最关心的问题所在,如何使患者安全就医成为了妇科门诊所有医务人员高度重视和警惕的核心。让患者安心、放心的就医的首要前提就是能够有效的控制院感的发生,防止疾病在医院的大规模的爆发和流行。只有良好的就医环境,才能增强患者对医院的信赖感,在医院积极治疗疾病。

2.加强对医务人员的保护 妇科检查作为一种特殊的检查方式,往往要接触到患者的体液和阴道分泌物,在这些分泌物中往往含有大量的细菌和病原微生物,甚至是性传播疾病和不可治愈的微生物种类,作为妇科门诊的医务人员是直接接触的人群,如果没有良好的无菌观念和管理措施,就会使我们的医务人员感染上多种疾病,增加工作的危险性。

2 如何对妇产科门诊医院感染控制的管理

2. 1.加强对环境的有效管理 妇产科门诊空间有限,人员密度大,容易引起交叉感染的现象,故每天需要对门诊所有房间进行紫外线消毒灭菌,一天最少一小时。在妇科检查及治疗台面上避免放置不必要的物品和污染物品,避免感染。对于污染的物品要及时处理好,分门别类放置,位置要合理清楚。门诊产生的医疗垃圾要严格按照《医疗废物处理条例》进行处理,不可随意丢弃。对于浸泡的器械必须严格按照灭菌消毒的要求,至少半小时,要完全浸泡。要定时检查浸泡溶液的有效灭菌浓度和及时更换。各种无菌物品要摆放合理,对无菌物品的有效使用期限和使用日期要清楚标明。各种持物桶和装盛碘伏和酒精的容器要一周灭菌两次,标明灭菌时间、有效期和开启使用时间。不能有过期的物品,如果物品过期要及时进行更换和灭菌处理。

2.2防止交叉感染的发生 对于一次性使用的物品,比如一次性的窥阴器、棉签、标本采集管、垫单等等,使用之前要检查包装有无破损尊崇一次性使用的原则,使用之后就要丢弃或者毁坏,防止重复使用,注射器针头、刀片等锐性物品则按要求另外放置进利器盒。对于可重复使用的器械物品,则要按照相关要求进行严格消毒。比如氧气湿化瓶、雾化器、给养面罩等等予以消毒干燥保存处置。公共用品如血压计、听诊器、手电筒等需要进行定期消毒处理并予以记录。温度计和脉压带要随时浸泡处理,对于浸泡溶液定期更换。桌面一桌一布,对桌面进行每天的消毒灭菌,检查床床单进行定期更换,洗净晾干备用。

3.加强医务人员无菌观念培训

妇产科医务人员是直接与妇产科患者接触最频繁的一群人,存在风险性高和易感性等多个特点,需要加强对于院感的知识培训、增强防护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由于妇产科门诊人员的高危险性,对这些情况医院需要进行针对性的院感防控知识培训,培训内容为卫生厅颁发的法律法规、行内运行标准,省市级发放的检查标准及本院制定的相关规章制度。医务人员要及时了解院感控制的最新动态,对新理念、新技术、新方法能熟练掌握并付诸行动。同时要对妇产科门诊所有的医务人员进行每周一次的业务培训计划,将院感防控知识作为重点的学习内容进行知道学习,以提高医务人员的自我保护意识和院感防控知识的深入了解,对妇产科医院门诊控制感染这一方面保持高度的警戒线和防备心。

综上所述,就目前的医患关系的进一步恶化,以及人们对于自身健康的日益重视的现状,如何使广大妇女同胞安心、放心的就医和创造更好的就医环境、医疗环境,避免医疗纠纷的发生,控制妇产科医院门诊的感染是很有必要的。对院感的有效控制是提供所有医疗保障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做好它,才能进一步保证其他的措施有序进行。

参考文献

医院感染科门诊篇3

[关键词] 口腔科门诊;医院感染;危险因素;预防

口腔科门诊患者流动频繁,病情各异,各种急慢性感染性疾病的患者均在一般患者中间就医,口腔诊疗是创伤性,口腔科医务人员的手、器械可直接接触患者的唾液、血液、病菌等,极易导致医患之间、患者与患者之间的医源叉感染。因此,了解口腔科门诊引起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做好口腔门诊医院感染预防和控制工作是十分重要的。

1.引起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

1.1医护人员自我防护意识不足 口腔科医护人员如工作时着装不规范,未严格进行手的消毒,或治疗操作中戴着无菌手套拿取非无菌物品后,未重新更换手套继续操作等,均可导致医院感染的发生。

1.2空气污染 牙科治疗中高速手机、气、水枪、超声波洁牙机都会产生飞沫,携带着病源体形成气溶胶,造成空气污染。

1.3医疗器械消毒灭菌不彻底 口腔器械多为官腔器械,涡轮机、快、慢速机头、弯机头、直机头等形态不规则,增加了消毒灭菌的难度,特别是口腔科诊疗过程中最重要的工具高速手机和低速手机,它们夹持车针和磨头,治疗中要进入患者口腔,接触黏膜和组织。实验证实,手机在口腔中停止转动的一瞬间,机头部位呈现负压,使口腔中的分泌物、血液、组织碎片等回吸到手机内部,而使用消毒剂对手机进行消毒时,只能消毒手机表面,而对手机内部回吸物毫无影响,当再次使用手机时,回吸物质就可随转动中喷出的水雾进入其他患者的口中,而造成交叉感染。

2.感染途径

2.1吸入感染 在口腔疾病的诊疗操作过程中,可产生大量的直径大小不等的微粒(气溶胶),而这些微粒很容易被直接吸入肺部,引起肺部感染(包括患者和医护人员)。

2.2接触感染 患者口腔中的分泌物、血液、细菌等通过未彻底灭菌的医疗器械,传给另一患者而致感染发生。此外,污染的医疗器械不慎刺破医护人员的手,亦可导致医护人员感染。

3.防范措施

3.1加强医德教育,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做到管理制度化

对医护人员进行医德教育和预防口腔科院内感染的宣传教育,重点培训监控人员及科室消毒员,举办专题讲座和学习班,观看口腔科感染管理录像带,通过多渠道、多层次、集中与分散培训相结合的方法,宣传口腔科感染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全科职工牢固地树立起“质量第一,患者至上”的思想,促进了科室全员自觉参与到感染管理工作中来。

各项规章制度是实行科学管理的基础,我科按照《医院感染管理规范》、《消毒技术规范》要求,根据口腔科医院感染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规范口腔科医院感染管理工作,使之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只有自觉遵守消毒隔离等各项规章制度,扎扎实实搞好落实,才能有效预防医院感染,确保患者治疗安全。

3.2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区域划分:口腔科诊疗区域和诊疗器械清洗、消毒区域合理分开,有明确界限及标记,布局能够满足诊疗工作和诊疗器械清洗、消毒工作的基本需要。

在每个病人诊疗结束后用含有效氯500mg/L消毒液对治疗台特别是扶手和小水池进行擦拭消毒;每日用含有效氯500mg/L的消毒液或专用清洗剂擦洗综合治疗台及相关物品表面;

因为高速涡轮机等诊疗器械产生大量气溶胶,空气中各种病菌飞沫传播密度高,每日定时进行开窗通气30分钟.每日下班前对房间进行紫外线消毒1小时;

医院感染管理科室专业人员对口腔科室消毒隔离质量进行监测,定期对空气、无菌物品、、工作人员手、物表、消毒剂、灭菌剂进行生物监测,使其各项指标均符合要求。

3.3严格无菌操作规程

为了保护医患双方,防止交叉感染,要求医师治疗时严格戴口罩和帽子,必要时穿防护衣服戴防护镜,做到安全诊疗。手套为保护患者不受手上携带的微生物污染提供了一道安全的屏障。但是,即使带上手套,污染仍有可能发生。如化学液体、含石油的乳液可能导致手套老化或渗漏。另现有的手套仍存在质量差异,约有2.9%的手套存在针尖状微孔。据统计20分钟内一个微孔可通过19000个细菌。因此手套应与洗手相辅使用而不是代替洗手,脱手套后严格洗手十分必要。如果同一患者治疗时间较长,手套最好每小时更换一次。医护人员必须严格执行无菌操,治疗前后严格洗手,口腔医师和牙科护士在牙科治疗过程中,与患者接触时间长、距离近、污染媒介多,如果术前术后没仔细清洗消毒手、不戴手套,则可使牙科治疗器械和患者受到细菌污染,使医务人员造成职业暴露。

3.4严格口腔器械消毒灭菌管理

高压蒸汽灭菌是WHO及我国卫生部《消毒技术规范》中推荐的首选方法,应用最普遍,效果最可靠。

手机清洗:手机选择耐高温而又耐湿的器械,且配备足够的周转基数。手工清洗不能将手机内部及回吸物清除,因此,使用后手机空转30s后,再清洗手机上的污垢,并使用超声清洗消毒机在清洗过程中加入清洗剂、消毒剂或酶等,从而达到彻底清洗手机内部的目的;清洗消毒后的手机采取全自动注油,纸塑封包,然后再高压蒸汽灭菌,真正做到“一人一机一高压蒸汽灭菌。

使用过的非一次性口腔器械要按:消毒―清洗―灭菌的程序处理。各类车针、扩大针、拨髓针、牙周刮治器、拨牙钳、牙挺、洁牙器、牙龈分离器、牙凿、骨凿、持针器、刀柄、剔挖器、取模托盘、银汞充填器、金属调刀、三用枪等使用后用500mg/L含氯消毒剂浸泡30min,再清洗擦干后分类,独立包装,采用高压蒸汽灭菌。

3.6加强一次性物品管理

口腔科检查器械一律使用一次性物品,并切实做到一次性物品一次使用。

对一次性物品进行严格管理,生产厂家商家必须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医疗器械注册证、生产许可证、卫生许可证,并要求提供购进物品相关批号的质量检验报告。

3.7印模材料的消毒管理

先用清水洗干净,轻甩,在500mg/L含氯的消毒液中浸泡10min后灌模。

3.8消毒室配备快速高温高压灭菌器,对应急使用的器械进行灭菌。

结论:通过以上危险因素分析和防范措施实施,我院自2003年6月开诊以来到目前为止,口腔科医务人员和患者无一例医源叉感染发生,达到医疗安全的目的,收到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卢爱工,李莉莉,刘东玲,等.口腔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防护的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6,16(2):190-192.

医院感染科门诊篇4

加强管理

医护人员管理:在临床诊室环境中存在着许多潜在的感染源,如唾液,血液,创口分泌物和龋坏牙体组织等。医务人员的手、头发、工作服、治疗器械和设备,牙钻的气雾等都可能成为传播感染源的媒介。因此,切断医患之间的传染链是口腔科管理的重要内容。医护人员在诊疗操作时,必须戴口罩、帽子、护目镜或防护面罩。夏季要求女职工必须穿袜,不得穿凉拖鞋工作。在治疗开始前和结束后要及时踩脚闸冲洗管腔30秒钟,减少回吸污染;在治疗中,在乳胶手套外加戴薄膜手套后再拿取无菌的持物镊,夹取治疗台上的敷料等。治疗盘中分相对污染区、洁净区;完成操作后立即脱去手套,再进行其他工作或接触物品,以免发生交叉感染。

加强工作环境的管理:①严格划分污染区、清洁区、诊疗区。每日开窗通风。工作结束后用紫外线照射空气消毒2小时。②治疗前要求护士了解治疗方案。术前物品应准备齐全,以减少治疗中反复补充物品时护士双手对周围环境或物体表面的污染。使用治疗膜或一次性手套、口腔盘的包装袋翻转套在医务人员双手经常接触的物体表面。如综合治疗台照明灯拉手、开关、三用枪等。每位患者更换1次。③诊疗中对已造成污染的诊疗环境表面用1000mg/L含氯消毒液擦拭。每日使用500mg/L的消毒剂,湿拖地面1~2次。④每月对口腔科治疗器械进行监测,对空气、医务人员手、器械、物体表面进行细菌培养1次。

患者的管理:治疗前要求患者用002%过氧化氢液漱口,以减少微生物的污染。使用一次性胸巾隔离,必要时为患者提供防护眼镜,防止飞溅物对眼睛的伤害。

加强一次性物品的管理:一次性物品的使用前检查有无过期、损坏等质量问题。使用后要进行分类处理,避免被污染的器械流入社会。

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加强口腔器械的消毒和灭菌:凡接触患者伤口、血液、破损粘膜的器械,遵循加酶清洗-打包-灭菌原则。进入人体无菌组织的口腔诊疗器械,包括手机、车针、根管器械、拔牙器械等,使用前必须达到灭菌。

手机的灭菌:通过手机清洗机,采用注油机对手机内腔进行注油。用75%酒精等中效化学消毒剂擦拭来消毒手机的表面,干燥后包装。预真空高压蒸汽灭菌后储存,包装完好后有效期为6个月。手机钻头一人一机一灭菌[1]。

牙髓治疗器械:牙钻、车针、扩大针,使用后以多酶溶液浸泡,手工刷洗后,超声波加酶溶液清洗,漂洗后干燥,封口袋塑封后预真空压力蒸汽灭菌。

认真落实洗手制度

口腔科诊疗操作中使用手套不能代替洗手。医院感染多为接触传染,因此口腔科提高医护人员洗手对控制和预防医院感染有积极的意义。每次治疗后接触下一患者前必须严格按照“六步洗手法”认真洗手。擦干。每次冲洗不少于2分钟。每治疗一位病人前更换一次手套,并洗手或手消毒。禁止戴手套写病历、取物,打电话、开门等[2]。

参考文献

医院感染科门诊篇5

口腔科门诊进行消毒灭菌是切断微生物传播、预防医院感染的重要措施,也是口腔科门诊护理工作的重要内容。消毒效果的监测则是医院感染控制的核心内容。按照卫生部《医院感染管理规范》、《消毒技术规范》要求来评价其消毒设备运转是否正常,消毒药剂是否有效,消毒灭菌方法是否合理,消毒灭菌效果是否达标,以达到强化和推动医院感染监测和控制工作。

1 口腔科门诊消毒灭菌效果监测

口腔科必须建立完善的消毒隔离制度与监测制度,每月对空气、物体表面、医护人员手、消毒灭菌液、消毒灭菌物品的效果进行监测。灭菌合格率必须达100%,不合格物品不得使用。

1.1 使用中的消毒剂、灭菌剂应进行生物和化学监测。生物监测:消毒剂每季度1次(1%碘酒、75%酒精),其细菌含量必须<100 cfu/ml,不得检出致病性微生物。灭菌剂每月1次,不得检出任何微生物。化学监测:应根据消毒、灭菌剂的性能定期监测。如含氯消毒剂应每日监测,戊二醛每周不少于1次。

1.2 压力蒸气灭菌,包括工艺监测、化学监测(暴露监测)、生物监测。工艺监测:应每锅进行,并仔细记录压力、温度、灭菌时间等 。化学监测:每包进行,包内物品中央放化学指示卡,经过一个灭菌周期后观察指示卡颜色性状改变否。包外贴3M化学指示胶带 。预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器每日灭菌前进行B―D试验,检查锅的空气排除效果。生物监测:每月进行,指示菌株为嗜热脂肪杆菌芽孢,培养基为溴甲酚紫葡萄糖蛋白胨水,灭菌后用仪器观察24小时颜色不变仍为紫色则符合要求,若颜色变黄则不符合要求。

1.3 紫外线灯管按日常和照射强度监测。日常监测包括应用时间、累计时间和使用人签名,使用达1000小时后应更换。强度监测:新灯管的照射强度不得低于100(μW/cm2),使用中的灯管的照射强度不得低于70(μW/cm2)。

2 口腔科门诊消毒灭菌效果监测的原则

监测人员需经过专业培训,掌握一定的消毒知识。熟悉消毒设备和药剂的性能。具备熟练的标本采样技能,选择合理的采样时间(消毒后、使用前),遵循严格的无菌操作。

3 具体监测方法及评价标准

3.1 空气的微生物学监测:(1)采样制作:灭菌后的普通营养琼脂培养基和沙氏营养琼脂培养基融化后冷却至45~50℃,倒入9 cm直径的无菌平皿内,每个平皿倒15~20 ml盖好,在室温下冷却凝固后,反转放于37℃温箱内培养24小时,选出无菌生长的、盖内没有冷凝水的平皿作为采样用。(2)布点方法:室内面积≤30 m2,设内、中、外对角线3点,内、外点布点部位距墙壁1米处;室内面积>30 m2, 设四角及中央5点,四角的布点部位距墙壁1米处。(3)采样方法:将普通营养琼脂平板按位置编号或注明后,在房间由内向外按顺序放在室内各采样点处,采样高度为距地面0.8~1.5米,采样时将平板盖打开,扣放于平板旁,暴露5分钟,盖好立即送检。(4)计算公式:空气微生物粒子的含量与空气微生物粒子沉降量的关系为:细菌总数(cfu/m3)=50000N/(A×T)=157.2N。式中A为平板面积(cm2),T为暴露时间(分钟),N为平均菌落数(cfu)。(5)结果:口腔门诊手术室细菌总数≤200 cfu/m3为合格,各治疗室细菌总数≤500 cfu/m3为合格。

3.2 物体和环境表面消毒效果监测:采样在物体和环境表面消毒处理后4 小时内进行。(1)采样方法:采样物体表面积<100 cm2,取全部面积;≥100 cm2的物品,取100 cm2采样。用5 cm×5 cm的标准灭菌规格板放在被检物体表面,用浸有无菌洗脱液(生理盐水)的棉拭子在规格板内横竖往返涂抹各5次并转动棉拭子,连续采样4个规格板面积,用无菌剪刀剪去手接触部分,将棉拭子装入放有10 ml采样液中立即送检。面积<100 cm2物体则采用棉拭子直接涂抹物体的方法采样。(2)计算公式:细菌总数(cfu/cm2)=平板上菌落数×稀释倍数/采样面积(cm2)。(3)结果:门诊手术室物体表面细菌总数≤5 cfu/cm2,治疗室综合治疗台表面细菌总数≤10 cfu/cm2为合格。

3.3 手消毒效果监测:手的采样在接触患者、从事医疗或护理活动前进行。(1)手采样方法:被检人五指并拢,用浸有生理盐水的棉拭子(用消毒液消毒后采取相应中和剂棉拭子)在双手指曲面从指根到指端往返涂擦2次,并随之转动采样棉拭子、剪去手接触部分,将棉拭子投入10 ml含相应中和剂的无菌洗脱液(生理盐水)试管内并立即送检。(2)计算公式:细菌总数(cfu/cm2)=平板上菌落数×稀释倍数/采样面积(cm2)。(3)结果:门诊手术室医务人员手细菌总数≤5 cfu/cm2,其它医务人员手细菌总数≤10 cfu/cm2为合格。

3.4 医疗器械灭菌效果的监测:采样时间在消毒或灭菌处理后、存放有效期内。(1)小件医疗器械:用无菌的方法取缝合针、裂钻、手术刀片等小件医疗器械各5支,分别投入5 ml无菌洗脱液中送检。(2)拔牙钳、挺子、牙科手机等大型高压高温灭菌的医疗器械在无菌操作下用沾有生理盐水的棉拭子反复涂擦采样,并将棉拭子投入5 ml生理盐水的试管中送检。采样面积>100 cm2的连续采样5 cm×5 cm面积的采样点4个,采样面积≤100 cm2,全面积。(3)一次性口腔器械盘:一样两份原包装送检。结果判断平板上无菌生长为合格。若医疗器械消毒因子为化学消毒剂时,采样液中加入相应中和剂。

3.5 消毒液的监测:包括浓度和微生物监测,采样时间在使用后至更换新消毒液前。使用市售的相应试纸测出其浓度,如含氯制剂和戊二醛试纸。生物监测:用无菌吸管吸取消毒液1 ml,注入含相应中和剂9 ml的试管中,混匀后送检。计算公式:消毒液染菌量(cfu/ml)=平板上菌落数×稀释倍数。结果判断:消毒液染菌量<100 cfu/ml,无致病菌;灭菌剂无菌检测为合格。

医院感染科门诊篇6

1口腔科门诊消毒灭菌效果监测

口腔科必须建立完善的消毒隔离制度与监测制度,每月对空气、物体表面、医护人员手、消毒灭菌液、消毒灭菌物品的效果进行监测。灭菌合格率必须达100%,不合格物品不得使用。1.1使用中的消毒剂、灭菌剂应进行生物和化学监测。生物监测:消毒剂每季度1次(1%碘酒、75%酒精),其细菌含量必须<100cfu/ml,不得检出致病性微生物。灭菌剂每月1次,不得检出任何微生物。化学监测:应根据消毒、灭菌剂的性能定期监测。如含氯消毒剂应每日监测,戊二醛每周不少于1次。1.2压力蒸气灭菌,包括工艺监测、化学监测(暴露监测)、生物监测。工艺监测:应每锅进行,并仔细记录压力、温度、灭菌时间等。化学监测:每包进行,包内物品中央放化学指示卡,经过一个灭菌周期后观察指示卡颜色性状改变否。包外贴3M化学指示胶带。预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器每日灭菌前进行B—D试验,检查锅的空气排除效果。生物监测:每月进行,指示菌株为嗜热脂肪杆菌芽孢,培养基为溴甲酚紫葡萄糖蛋白胨水,灭菌后用仪器观察24小时颜色不变仍为紫色则符合要求,若颜色变黄则不符合要求。

1.3紫外线灯管按日常和照射强度监测。日常监测包括应用时间、累计时间和使用人签名,论文使用达1000小时后应更换。强度监测:新灯管的照射强度不得低于100(μW/cm2),使用中的灯管的照射强度不得低于70(μW/cm2)。2口腔科门诊消毒灭菌效果监测的原则监测人员需经过专业培训,掌握一定的消毒知识。熟悉消毒设备和药剂的性能。具备熟练的标本采样技能,选择合理的采样时间(消毒后、使用前),遵循严格的无菌操作。3具体监测方法及评价标准

3.1空气的微生物学监测:(1)采样制作:灭菌后的普通营养琼脂培养基和沙氏营养琼脂培养基融化后冷却至45~50℃,倒入9cm直径的无菌平皿内,每个平皿倒15~20ml盖好,在室温下冷却凝固后,反转放于37℃温箱内培养24小时,选出无菌生长的、盖内没有冷凝水的平皿作为采样用。(2)布点方法:室内面积≤30m2,设内、中、外对角线3点,内、外点布点部位距墙壁1米处;室内面积>30m2,设四角及中央5点,四角的布点部位距墙壁1米处。(3)采样方法:将普通营养琼脂平板按位置编号或注明后,在房间由内向外按顺序放在室内各采样点处,采样高度为距地面0.8~1.5米,采样时将平板盖打开,扣放于平板旁,暴露5分钟,盖好立即送检。(4)计算公式:空气微生物粒子的含量与空气微生物粒子沉降量的关系为:细菌总数(cfu/m3)=50000N/(A×T)=157.2N。式中A为平板面积(cm2),T为暴露时间(分钟),N为平均菌落数(cfu)。(5)结果:口腔门诊手术室细菌总数≤200cfu/m3为合格,各治疗室细菌总数≤500cfu/m3为合格。

3.2物体和环境表面消毒效果监测:采样在物体和环境表面消毒处理后4小时内进行。(1)采样方法:采样物体表面积<100cm2,取全部面积;≥100cm2的物品,取100cm2采样。用5cm×5cm的标准灭菌规格板放在被检物体表面,用浸有无菌洗脱液(生理盐水)的棉拭子在规格板内横竖往返涂抹各5次并转动棉拭子,连续采样4个规格板面积,用无菌剪刀剪去手接触部分,将棉拭子装入放有10ml采样液中立即送检。面积<100cm2物体则采用棉拭子直接涂抹物体的方法采样。(2)计算公式:细菌总数(cfu/cm2)=平板上菌落数×稀释倍数/采样面积(cm2)。(3)结果:门诊手术室物体表面细菌总数≤5cfu/cm2,治疗室综合治疗台表面细菌总数≤10cfu/cm2为合格。

3.3手消毒效果监测:手的采样在接触患者、从事医疗或护理活动前进行。(1)手采样方法:被检人五指并拢,用浸有生理盐水的棉拭子(用消毒液消毒后采取相应中和剂棉拭子)在双手指曲面从指根到指端往返涂擦2次,并随之转动采样棉拭子、剪去手接触部分,将棉拭子投入10ml含相应中和剂的无菌洗脱液(生理盐水)试管内并立即送检。(2)计算公式:细菌总数(cfu/cm2)=平板上菌落数×稀释倍数/采样面积(cm2)。(3)结果:门诊手术室医务人员手细菌总数≤5cfu/cm2,其它医务人员手细菌总数≤10cfu/cm2为合格。

医院感染科门诊篇7

1口腔科门诊医院感染危险因素

1.1医疗器械的污染

口腔门诊拥有众多不同种类、形状复杂、较难清洗的医疗器械,通常与患者的口腔黏液、牙齿、血液以及唾液等进行直接接触;同时这些医疗器械价格一般较为昂贵,不能一次性使用,一般都需要清洗和消毒灭菌后重复使用。但由于口腔门诊的医疗器械结构较为复杂,常常在交接、空腔等部位残存着不易清洗的组织碎片,这些未能清洗干净的残留物极易造成医疗器械的污染,进而造成患者交叉感染[2]。此外,口腔门诊还存在一些手动牙科器具、牙科旋转器具、牙科注射器具、根管器具等,都是传染疾病的常见传播媒介。

1.2诊治环境的污染

口腔门诊医院的诊治环境是极易被忽略的感染危险因素。口腔门诊是集中对口腔疾病患者进行接待、诊断、治疗的综合性场所,众多口腔疾病患者在此环境下进行呼吸、吐出唾液;同时在治疗过程中,高速旋转的机器会将带有病原菌的唾液、组织碎片以及血液甩出在空气中,极易造成治疗环境空气、地面以及物表的污染。有研究表明,口腔门诊空气合格率低于70.0%,治疗期间飞出的唾液、组织碎片以及其他液体是造成口腔门诊空气污染的主要因素[3,4]。

1.3一次性医用辅料的污染

棉签、棉球、垫布、纱布以及纸巾等都是口腔门诊常用的一次性医用辅料,一般用来清理患者血液、唾液、止血等,这些与病原菌密切接触过的一次性辅料如果不能合理回收处理,极易传染病原菌,造成感染。除此之外,口腔门诊常见的一次性杯子、医用手套、镊子以及注射器在给患者和医生带来方便的同时也是造成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

1.4医务人员交叉感染

口腔门诊的医务人员在对患者进行诊断治疗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与患者的口腔病患部位、唾液以及血液等进行接触,如果不具备较强的无菌防护意识,未能及时对与病原菌接触部位进行清洗或者进行清洗时未按照规范进行,都会使医护人员成为交叉感染的传播源。

2控制感染的管理对策

2.1加强感染宣传教育,提高医护人员感染控制意识

首先医院应该定期对全体医人员进行感染防护知识的培训和宣传教育,对于口腔门诊医务人员进行针对性的口腔医疗器械清洗、消毒技术操作规范培训;同时组织人员到上一级医院进行参观,提高医护人员感染控制的意识。规范操作,在对患者进行诊治时要戴口罩、帽子、一次性手套,必要时穿防护服;治疗完成后及时摘取口罩、帽子和手套,做好手卫生,处理好一次性辅料。同时还应该定期对医务人员进行健康检查,保证自身未受疾病传染或本身不是传染源,将自身从交叉感染中摘除[3]。

2.2建立健全完善的医疗器械消毒管理制度

制定“口腔门诊专业操作规范”、“口腔门诊医疗器械消毒灭菌规范”、“口腔门诊一次性医用辅料回收管理制度”以及“口腔门诊防护感染相互监督管理制度”,要求口腔门诊医护人员严格按照各项规章制度对医疗器械、一次性辅料等进行消毒处理[5]。①每次进行医疗器械消毒处理时都应保证至少2人在场进行操作,同时严格正确对过程进行记录。②对于结构复杂、接触病原菌的高危器械严格按照清洗-浸泡消毒-高压高温灭菌的流程进行。③在日常实践过程中,口腔门诊医护人员应该及时对医疗器械的消毒处理,探讨研究防护感染措施,不断改进现有操作规范。④建立健全相应的相互监督、赏罚分明的制度,做到大家相互监督、改进有赏、违反必惩。

2.3定期对诊治环境进行消毒

口腔门诊环境的污染是造成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定期对诊治环境进行清洁消毒处理是排除这一危险因素的主要方法。①地面清洁。定期打扫口腔门诊的地面,重点清除治疗时飞溅出来的血液、组织碎片以及灰尘,然后将新洁尔液喷洒在地面,仔细清洁门诊室内的每一处。②全面消毒。在对整个门诊进行清洁打扫后,必须对其进行必要的消毒处理才能达到排除诊治环境污染的目的;每日用500mg/L含氯消毒剂清洁消毒地面、物表;用紫外灯消毒照射每天早晚各1次,每次30min。③日常保持。对口腔门诊进行清洁和消毒的手段只能起到一时的作用,医务人员在日常操作过程中严格按照规范进行,及时处理血迹,定期清洗门诊内的牙床、手柄、头托等。

2.4妥善处理一次性医疗辅料

根据国家的相关规定,科学合理地对一次性医疗废物进行无害化处理。对于与患者黏液、血液或者组织碎片等有密切接触的棉签、棉球、手套等一次性医疗辅料应严格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进行处理和回收;对于注射器、探针以及手术刀片等尖锐器械应放置在专用利器盒内,按医疗废物处置。

2.5加强日常细菌检测,确保消毒灭菌效果

医院不仅要制定相关的医疗器械消毒灭菌规范和制度,同时还应该加强对常见病原菌的日常检测,定期对口腔门诊的空气、医护人员手、消毒灭菌医疗器械、物体表面等进行微生物培养检测,以确保现行的消毒管理规范措施能够达到目标效果。此外,对于用于口腔门诊的消毒灭菌液应定期更新,以避免适应性耐受菌的出现;同时还应记录紫外灯以及空气消毒机的工作时间,做好日常监测。

3总结

本文对我院口腔门诊感染现状进行分析,总结口腔门诊感染的危险因素主要是多次使用医疗器械消毒灭菌处理操作不完善,医疗废物处理不当,缺乏科学合理的消毒灭菌管理制度以及从业人员自我防护意识不强等。针对上述因素采取了相应的管理措施:①加强感染宣传教育和培训,提高医护人员感染控制意识;②建立健全完善的医疗器械消毒管理制度,科学合理地进行消毒灭菌处理;③注重日常环境维护,定期对环境进行清洁和消毒;④加强日常细菌检测,确保消毒灭菌效果,改进消毒灭菌方法。只有这样才可以有效降低口腔科门诊医院感染事件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武迎宏,陈致诚.口腔诊疗机构的医院感染管理现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5,15(8):912-914.

[2]秦红梅,周丽,赵文捷.口腔专科医院器械集中消毒效果评价[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20(14):2070-2072.

[3]胡秀琴.口腔科门诊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及防护措施[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9,6(12):73-75.

[4]袁有兰.门诊口腔科的消毒管理[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16(1):138-139.

医院感染科门诊篇8

【关键词】妇产科门诊手术室;医院感染管理

我所2008年通过省二级优秀妇幼保健机构评审达标,完善制定了一系列控制医院感染的管理制度及措施,门诊手术室由于患者流动性大,手术间少,手术对象来源主要为要求人工终止妊娠及上、取节育环等计划生育手术的育龄妇女,为切实保障育龄妇女身心健康,我所将妇产科门诊手术室作为医院感染管理重点科室强化管理,取得了较满意的管理效果。

1临床资料

我所妇产科门诊手术室2008年1月-2012年6月,共完成各类人工终止妊娠手术6241例,上、取节育环手术7938例,通过制定各项严谨具体的医院感染管理制度和监测制度,认真落实医院感染管理制度的各个环节,无一例医院感染的发生。

2 妇产科门诊手术室医院感染措施

妇产科门诊手术室是我所医院感染管理的重要部门,为切实加强对我所妇产科门诊手术室的医院感染管理,从手术室的环境、无菌物品、无菌操作、院感监测等全方面采取一系列医院感染管理措施进行落实,取得满意效果。

2.1 妇产科门诊手术室环境的管理

2.1.1手术室严格划分无菌区、清洁区、和污染区;严格控制与手术无关人员进入手术室,尽量减少术中人员走动。

2.1.2工作人员进人手术室必须更换手术室专用衣、裤、鞋;戴好帽子、口罩;不佩戴首饰,不将手机带入手术间。

2.1.3各区域地面、手术床和治疗车等物体表面使用专用抹布、拖把清洁,并用500mg/L含氯消毒液擦拭;无菌物品存放柜内用专用500mg/L含氯消毒液的方巾擦拭;每日定时通风、定时空气消毒,使用紫外线灯管照射每次不少于30分钟。

2.2 无菌物品的管理

2.2.1加大对一次性物品的管理制度,计划领取一次性医疗物品,遇有过期、破损、潮湿等不合格物品均不得使用。

2.2.2手术中所用的器械及物品首选高压蒸汽灭菌,检测灭菌效果,每包放入化学指示卡,封口处贴化学指示胶带,外注明灭菌时间、物品、责任人,如发现一件物品指示卡未达到变色要求,当次所有物品必须重新灭菌。

2.2.3无菌物品、清洁物品、污染物品、待消毒物品严格区分放置;手术器具及物品必须一用一灭菌,使用后的其他器具,如负压瓶等置入现配1000mg/L含氯消毒液内浸泡30分钟以上作消毒处理。

2.2.4无菌物品有效期内使用;使用中的消毒剂及容器每周更换2次;储槽内使用小包装棉球,开启的棉球、棉签当时使用。

2.2.5认真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强化手术室工作人员如无菌包的打开和取用无菌物品的无菌技术操作。

2.3严格手卫生规范。手术人员严格的洗手制度是减少手术感染的重要因素。手术室工作人员坚持六步洗手法,通过用洗手液擦洗双手、流动水冲净擦干、碘伏涂抹两次的洗手方法,门诊手术室工作人员手的采样监测合格率达到百分之百。

2.4按《医疗废物处理规范》,制订医疗废物管理制度,使用有规范标示的容器、包装袋,医疗废物分类存放,专人回收处理,定期对医疗废物暂存处、工具及其设施进行消毒和清洁,对负责收集医疗废物的工作人员,提供必要的防护物品,并进行职业暴露防护知识和应急措施进行培训,医疗废物按规范处置。

2.5消毒灭菌效果监测。依据《医院感染管理规范》,门诊手术室坚持每月进行消毒、灭菌、环境卫生学的监测,对使用中的消毒液、医务人员的手、物体表面、室内空气、高压灭菌进行定期和不定期随机抽样监测,监测结果及时进行汇总、分析、反馈,对监测不合格的立即查找原因,及时实施整改。

2.6手术人员做好标准预防,避免操作中的沾染和划伤。

2.7为预防术后感染,手术室工作人员与每个术后对象及家属及时交流沟通,积极进行健康宣教,嘱术后抗生素的合理应用,告知术后必要的注意事项等,让医院感染防控与健康教育有效相结合。

3 讨论

3.1加强对妇产科门诊手术室的环境、无菌物品等各环节的管理是防止医院感染的重要措施,手术室必须严格划分无菌区、清洁区和污染区,工作人员进入手术室必须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范。

3.2认真落实《医院感染管理规范》,加强消毒灭菌效果监测,确保妇产科门诊手术室消毒灭菌效果是防止手术室医院感染的重要途径。

3.3重视《医疗废物处理规范》,加强对收集、处理医疗废物工作人员相关知识的培训是防止门诊手术室医院感染的重要环节。

高度重视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制定完善的妇产科门诊手术室医院感染管理制度,科学有效的落实各项消毒隔离措施,加强对妇产科门诊手术室的院感知识培训和宣教,通过医护人员与手术对象的人人参与和配合管理,手术室各项监测达到标准,我所妇产科门诊手术室医院感染工作得到了有效预防。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院感染管理办法,2006.7.6。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