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光影技术论文8篇

时间:2023-02-28 15:33:57

光影技术论文

光影技术论文篇1

中国电影论坛

创意求新与文化自信力提升

“中国电影论坛——创意求新与文化自信力提升”9月26日开幕。30余名电影领域专家学者出席论坛,探讨中国电影亟待解决的创意问题和文化自信问题。

当前中国电影在繁荣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新问题,如电影题材类型单一、电影创意陈旧匮乏、跟风媚俗之作盛行等。论坛开幕式上,本届电影节组委会主任康健民表示,电影是拥有庞大消费群体的文化产品,要积极思考电影如何更好地传播积极向上的价值观,提升国民的文化自信力。

在随后的论坛中,各专家学者主要围绕着电影创作现实、电影创意与文化消费、大学生电影观众群调查分析等话题,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嘉宾中有来自高校的学者,如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周星,北京大学影视戏剧研究中心主任陈旭光、复旦大学电影艺术研究中心主任周斌等,也有肖风、梁明等在一线工作的电影导演。

中国电影资料馆副馆长、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副主任饶曙光表示,开发科技,挖掘人才,促进内生性增长是中国电影业目前最重要的任务。“2011年中国电影发生的一大变化,最主要的就是一批年轻导演富有新意的创作及其作品带来的,青年导演应该尽快成为中国电影创作的主力军。电影管理层要从多方面强化对青年电影人才的扶持,不仅在创作环节,还应包括发行、放映等方面。”饶曙光认为:“在国产电影的市场份额尚没有得到有效巩固的前提下,盲目采取国际化策略存在巨大风险。处于初级阶段的中国电影产业存在着艺术创新能力不足、产业结构不合理、专业化程度较低等诸多问题,因此,中国电影产业的当务之急、重中之重是克服电影产业化初级阶段的种种弊端,实现新一轮转型升级,避免自身的产业危机。”

中国传媒大学副教授索亚斌提出,中国的爱情喜剧片已经逐步迈向成熟。“除了古装动作大片掀起的视听热潮外,爱情喜剧几乎是惟一获得了持续性市场成功的成熟类型片。如果说《不见不散》奠定了“中国特色爱情喜剧”的一系列类型规范,《失恋33天》则在实现了和更年轻一代观众趣味的精准对接情况下,对这一类型内涵的承继和拓展。”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陈旭光表示,对于作为大众文化的电影来说,青年文化的潜力是惊人的。“原来的新生代导演及更年轻的电影导演已经‘长大成人’,开始正视社会、票房和受众口碑,他们的电影也在艰难地向‘主流化’靠拢。”

在随后的中国电影论坛闭幕式暨颁奖仪式上,组委会将首届理论评论特别奖授予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黄会林教授。

中国电影科技之光

动画电影与科技应用

“中国电影科技之光·动画电影与科技应用论坛”27日开幕。中国科技之光论坛是金鸡百花电影节着力打造的新品牌活动,自2010年举办以来,今年已是第三届。

光影技术论文篇2

关键词:风力发电机;叶片;故障诊断

一、诊断方法及失效机理分析

(一)故障诊断方法。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风力机叶片故障诊断方法得到飞速发展,其主要技术有应变测量、振动测量、激光超声技术、红外热成像技术、视觉技术、声发射技术、光纤技术和摄影技术。比较先进的是视觉技术、声发射技术、光纤技术和摄影技术。光纤技术和摄影技术成本高,应变测量成本低。摄影技术精度极高,视觉技术、光纤技术和声发射技术精度较高。激光超声技术和光纤技术适用于远距离监测。光学应变测量(光学三维测试技术、激光散斑图干涉技术、DIC技术)适合三维监测,并且激光散斑图干涉技术和DIC技术互补,可以无限制量程监测。视觉技术可以监测最小尺寸缺陷。振动测量特别适合检测叶片裂纹。

(二)失效模式。风力机叶片损伤机理及识别方法的探索对风力机叶片故障诊断尤为重要。表1为叶片失效机理。

表1 叶片失效机理

二、状态监测及故障诊断

(一)传感器。传感器是将反映设备状态的各种物理量的信息监测出来的部件,是状态监测和故障诊断的第一步,也是很重要的一步。她直接影响着监测技术的发展。

对传感器的基本要求是:①监测出来的状态特征量信号有良好的静态特性和动态特性;②对被测设备无影响或影响很微弱,吸收待测系统的能量很小,能和后续单元很好的匹配;③可靠性好,寿命长。

在风力机叶片在线监测与故障诊断中,传感器占有重要地位。用于叶片监测的主要有压电陶瓷传感器、光纤光栅传感器、应力应变传感器、光纤视觉传感器、声波(AE)传感器、脉冲传感器和振动传感器等。

通过分析相关文献,可以得出结论:

1、 经济性:从低到高依次为电阻应变测量、振动测量、激光超声测量、声发射测量、光学应变测量、光纤测量、视觉技术测量、红外成像测量、摄影测量。

2、 安全可靠性:主要以精度为参考量,从高到低依次为摄影测量、视觉技术测量、光学应变测量、光纤测量、激光超声测量、声发射测量、电阻应变测量、振动测量、红外成像测量。

3、 适用性:

(1) 叶片裂纹:振动测量、光学应变测量(三维裂纹、夹层结构裂纹)、声发射测量(特别是微型)、摄影技术。

(2) 叶片开裂:振动测量、摄影测量(三维开裂)。

(3) 叶片断裂:声发射测量、光纤测量、摄影测量。

(4) 叶片覆冰:振动测量、激光超声测量、光纤测量。

(5) 雷击:光纤测量。

(6) 叶片变形:视觉技术测量、光学应变测。

(7) 结构分层:激光超声测量、红外成像测量、光纤测量。

(8) 叶片腐蚀:声发射测量。

(9) 叶片碳化:摄影技术。

(10) 局部应力集中:电阻应变测量、光纤测量。

三、结论

本文以风力机叶片为研究对象,其主要结论如下:

光影技术论文篇3

【关键词】摄影技术;教学实践;公共选修课;行动研究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09)08―0139―04

一 现状

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美育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质,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摄影教育作为一种学习美、感知美、创造美的教育活动,对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点,提高其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1]。在我国,摄影教育主要沿着两条主线进行,一是专业摄影教育;二是跳出专业的、纯艺术的限制,旨在培养全民文化素质、提高创造力等基本素质层面的大众摄影教育。在大中专院校及高等院校,大众摄影教育的主要实现途径是开设摄影技术公共选修课。

20世纪90年代以来,很多高等学校陆续开办了摄影专业或设置了针对非专业学生的公共摄影选修课,高校摄影教学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局面,并保持着进一步发展的强劲势头,这对于普及摄影艺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产生了积极作用,但其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因受公选课课程性质和学时的限制而引起的教学内容“广”与“专”的矛盾及实验教学的缺失;教学中往往将拍摄技术和拍摄技巧的讲授与训练作为课程的重点,而忽视了摄影公选课应有的美育和素质教育功能。此外,随着信息技术和数码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化革命对人们生活、工作、学习的影响越来越大,面对数码时代的挑战,摄影艺术类选修课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手段都必须进行改革,才能更好地实现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育功能。

二 行动研究方案的设计与实施

笔者于2007年9月开始担任所在高校本科生艺术素养类公共选修课《摄影技术》的教学工作,并采用行动研究方法进行该课程的教学改革实践。行动研究是一个螺旋式加深的发展过程,每一个螺旋发展圈又都包括着四个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环节,这四个环节分别是方案设计(计划)、教学实验(行动)、过程记录(观察)、阶段总结(反思)[2]。

在基于《摄影技术》公选课的行动研究中,我们共进行了三轮实践。行动研究的总目标为:探求信息化环境下适宜时代特色和学生需求的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及评价方式。

1 第一轮行动研究的设计(2007年9月―2008年1月)

(1) 计划

根据高校《摄影技术》艺术类公共选修课的教学目标,针对目前该课程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初步设计多媒体课堂教学环境下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及评价方式。

(2) 行动

教学内容。理论30学时,实验6学时,共36学时。理论教学包括摄影技术和摄影艺术两大块内容。(一)摄影技术(14学时):照相机与镜头的构造、功能及使用,各种胶卷的性能及选用,曝光与测光,摄影滤光镜,暗房技术与技巧。(二)摄影艺术(16学时):摄影艺术学概论,摄影构图,摄影光线处理,摄影色彩构成,人像摄影、风光摄影、体育摄影、广告摄影等。实验教学包括:黑白摄影(2学时),彩色摄影(2学时),黑白暗房制作实验(2学时)。

教学模式见图1。

评价及考核方式。总结性评价,即以学生期末课程论文和作品为主要考核依据,具体考核方式为:考勤10%+期末课程论文50%+期末作品40%。

(3) 观察

学生课堂学习行为表现;教师教学日志;期末学生网络评教结果;学生作业、作品质量分析;学生个别访谈。

(4) 反思

见图2行动研究过程中的反思环节示意图。

2 第二轮行动研究的设计(2008年3月―2008年7月)

(1) 计划

根据第一轮的研究结果与学生的意见反馈,修改与完善教学内容体系,并结合我校天空教室网络平台的使用,探讨多媒体教室环境与网络平台相结合进行教学的模式与相应的评价方式。

(2) 行动

教学内容。理论 28学时,实验8学时,共36学时。理论教学包括:(一)基础篇(4学时):摄影概论,胶卷照相机,数码相机。(二)技巧篇(6学时):摄影构图,摄影用光,黑白摄影与彩色摄影。(三)数码摄影篇(10学时):数码相机参数设置,数码相机使用技巧(色温控制,ISO概念以及调节等),数码相机设备使用(滤色镜、数码伴侣、闪光灯、其他输入及输出设备等),数码曝光与测光。(四)应用篇(8学时):人像摄影,风光摄影,静物摄影,新闻摄影等。实验教学包括:光学相机的使用与拍摄(2学时),数码相机的使用与拍摄(4学时),黑白暗房制作(2学时)。

教学模式。在多媒体课堂教学环境下,改革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以情境、任务或问题等形式引导学生对教学活动的参与;将天空教室网络平台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有益补充,提供资源及交流的平台。具体模式见图3。

教学评价。过程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具体考核方式为:平时15%+期末课程论文40%+期末作品45%。其中,对学生平时学习行为的考核包括其课堂行为表现与课外参与网路课程的行为表现。

(3) 观察

学生课堂学习行为表现;教师教学日志;期末学生网络评教结果;学生作业、作品质量分析;学生参与网络平台的学习行为表现。

(4) 反思

见图2行动研究过程中的反思环节示意图。

3第三轮行动研究的设计(2008年9月―2009年1月)

(1) 计划

进一步修改与完善教学内容体系,探讨多媒体课堂教学与课外网络平台教学相结合进行公选课教学的应用形式、应用策略及评价方式。

(2) 行动

教学内容。理论 26学时,实验10学时,共36学时。理论教学包括:(一)基础篇(6学时):摄影概论,光学相机使用,数码相机使用,数码相机选购、保养以及使用技巧,数码相机设备的使用。(二)艺术美化篇(8学时):摄影构图,摄影用光,数码曝光与测光。(三)专题摄影篇(8学时):风光摄影,静物摄影,人像摄影,新闻摄影,体育摄影,广告摄影。(四)照片后期制作篇(4学时):传统暗房技术与技巧,利用专业软件对数码照片进行后期处理。实验教学包括:光学相机的使用与拍摄(2学时),数码相机的使用与拍摄(4学时),黑白暗房制作(2学时),数码照片后期处理(2学时)。

教学模式。在课前,教师依据教学任务与目标,将教学内容分解为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如概述性内容、图像处理软件的基本操作等)、核心内容与重难点(如光圈、快门的使用,黑白暗室操作等)两大部分,并对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模块的内容提出明确的学习任务,要求学生在课外利用天空教室网络平台及其他网络辅助交流工具进行自主学习;同时,教师以同步或异步的方式为学生创造学习环境、提供学习资源及指导帮助。教师综合学生基于网络平台进行自主学习过程中的问题,结合教学中需解决的核心内容与重难点,进行课堂多媒体教学及相应的实践教学。具体模式见图4。

教学评价。过程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更注重过程性评价,具体见表1。

过程性评价 课堂行为表现与实验教学环节 积极发言,能清晰、准确地阐明观点;能准确、熟练地完成实验操作任务;在小组合作实践中能完成自己的任务并起到积极作用,能与组内其他同学友好合作。 20%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资源利用与共享 能利用提供的资源有效完成自主学习,在此基础上能利用搜索引擎找到更多有价值的相关资料并与他人共享。 10%

讨论与交流 能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积极参与问题的讨论与交流,能清晰、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并能提出较新颖、有创意的观点;能在讨论交流中充当“主持人”或“学习榜样”的角色。 10%

总结性评价 论文撰写 素材丰富,语言流畅,观点明确,条理清晰,且能较为充分地表达独特、富有新意的观点。 20%

数码作品 选题典型、主题突出;曝光准确、布光合理;构图和谐、能很好地表达主题;整体具有创意与表现力。 40%

(3) 观察

学生课堂学习行为表现;教师教学日志;期末学生网络评教结果;学生作业、作品质量分析;学生参与网络平台的学习行为表现。

(4) 反思

见图2行动研究过程中的反思环节示意图。

三 结论与反思

经过三轮实践,我们初步探讨了信息化背景下适合时代特色和学生发展需求的摄影公选课教学内容体系、教学模式及评价方式。同时,通过本项目的实施,大大改观了公选课教学中学生只求修得学分、而自身知识技能等没有得到提升的状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该课程深受学生的普遍欢迎,并得到师生的一致好评。

综观研究过程,我们进行了认真的探讨与分析,主要有如下体会;

1 对于公选课而言,为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是需解决的首要问题。研究过程中我们采用了以下策略:(1)选取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和相关资源,适当增加学生感兴趣教学内容的教学时数,如专题摄影中的人像摄影、风光摄影等。(2)增加实验教学的学时数。(3)创设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通过问题、任务等激发学生在教学中主体地位的发挥。(4)注重过程性评价,增大其在学生整体考核指标体系中的比例。

2 作为艺术类公选课,除了传授知识与技能,《摄影技术》还承载着美育和素质教育的功能,此教学目标的实现应贯穿始终、贯穿教学的各个环节,如图片拍摄技法与主题思想的分析、小组拍摄实践中协作精神的培养等。

3 专题化、模块化的教学内容体系,有利于学生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形成较为系统、全面的知识与技能,符合公选课的教学实际和学生需求。

4 天空教室网络学习平台的使用,扩充了教学容量,发挥了提供资源和互动交流的优势,解决了公选课面广量大、学时少、辅导力度弱等问题。

5 应针对具体的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形成课堂教学与课外网络平台学习相结合、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6 关注过程性评价对学生的激励与促进作用,注重对学生深层次学习行为(如思维的创造性等)的评价与培养。

四 结束语

光影技术论文篇4

关键词:激光技术;激光三维雕刻;点云数据;正投影图形

中图分类号:TG66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 (2010)27-0013-02

0引言

雕刻是指在双色板、金属、木材、石头、玻璃以及塑料等材料上刻出文字及图形装饰等,用以满足相关特定的要求。从方法上,雕刻可以分为手工雕刻、机械雕刻和激光雕刻。手工雕刻劳动强度大,生产效率低,精度差,成本高,生产周期长,无法进行批量生产,但全自由度空间雕刻目前只能依靠手工雕刻;机械雕刻中的数控雕刻主要以金属材料和有机玻璃等为主,雕刻精度受到铣刀尺寸限制;激光雕刻嫩能够雕刻任何材料,雕刻精度高,雕刻速度快,尤其是激光三维雕刻,能够在空间曲面或斜面上雕刻复杂图案,这对于复杂零部件的表面纹理图案雕刻是相当有益的,但激光雕刻目前国内还主要是用于二维雕刻,对于三维雕刻报道甚少。本文提出一种新的激光三维雕刻技术,利用雕刻表面点云数据和三维雕刻图形的正投影图形,配合两维高速扫描振镜进行扫描加工,从而在曲面或斜面上雕刻出需要的文字或图形。

1激光三维雕刻原理

激光雕刻的基本原理是激光束经过导光聚焦系统后射向被加工材料,利用激光和材料的相互作用,将材料的指定范围除去,而在未被激光照射到的地方材料保持原样,使材料表面留下有规律的具有一定深度、尺寸和形状的凹点和凸点,这些凹凸点的组合就是所要雕刻的图案。

不同于三维切片雕刻,本文提出的激光三维雕刻技术关键在于利用雕刻表面的点云数据和三维雕刻图形的正投影图形,使两者进行高度匹配,赋予投影图形高度值,再通过X、Y两轴工作台精确定位,结合Z轴移动机构和两维高速扫描振镜,并且利用聚焦激光束的焦深特性,逐点扫描加工投影图形,则在曲面或斜面上雕刻出了所需图形,激光三维雕刻原理图如图1所示:

2关键文件获取方法

本文提出的激光三维雕刻技术中需要获取的两个关键文件就是雕刻曲面或斜面的点云数据和三维雕刻图形的正投影图形,这两个文件是雕刻过程中保证高加工精度和高加工效率的必备条件。

2.1点云数据的获取

对于存在实物的曲面或斜面,可以通过三坐标测量机获得点云数据,而对于存在3D模型的曲面或斜面,只需通过CATIA软件即可得到所需点云数据,获取的点云数据文件如图2所示,这里只对后者进行阐述。获取点云数据的步骤为:

首先,打开CATIA软件,进入“机械设计”模块,选择“Wireframe and Surface Design”命令,绘制曲面或斜面,或者是打开已经存在的模型文件;

其次,进入“加工”模块,选择“STL Rapid Protyping”命令,再选择工具栏里的“Tesselation”命令,把曲面离散化,在弹出的对话框里“Sag”参数不用改变,只需设置“Step”参数,即为离散点之间的间距值,再保存文件为stl格式;

然后,进入“形状”模块,选择“Digitized Shape Editor”命令,再选择工具栏里的“Import”命令,导入刚保存的stl文件,比例因子设置为1,根据需要选择不同的单位,选择刚才离散化的曲面或斜面,点击“确定”按钮;

最后,再选择“Export”命令,导出为ASCⅡ文件,将文件格式改为txt,用记事本打开即可看到点云数据。

由图2可以看到,导出的点云数据文件包括各个点的三坐标值以及点的总数,根据不同需要,改变“Step”参数,即可调整点间距和点的总数。

2.2正投影图形的获取

对于曲面或斜面的三维雕刻图形的正投影图形,通过CATIA软件获取的步骤为:

首先,打开CATIA软件,同样进入“机械设计”模块,选择“Wireframe and Surface Design”命令,绘制曲面或斜面,或者是打开已经存在的模型文件;

其次,在曲面或斜面上绘制三维雕刻图形,然后选择工具栏上的“Projection”命令,在弹出的对话框里选择投影类型为“normal”,即为正投影,再选择要投影的图形以及投影平面,点击“确定”按钮,则将三维雕刻图形正投影到平面上;

最后,通过输出工程图的方式或者通过UG软件,将投影图形保存为DXF格式,即可用AUTOCAD软件打开投影图形。

利用CATIA软件得到的正投影图形如图3所示:

3实验设备与结果

实验所用设备为实验室自主研发的激光切割机,X-Y两轴直线电机工作台和Z轴伺服电机移动机构,组成一个三维联动定位机构,加上两维高速扫描振镜,组成一个“3+2”轴联动激光精密加工系统,激光器为全固态三倍频调Q开关Nd:YOV4激光器,主要参数见表1:

表1激光器主要参数

激光参数 参数范围

波长 / nm 355

功率 / W 0~9

重复频率 / kHz 10~100

脉冲宽度 / ns 10~60

脉冲能量 / J 0~0.36

能量密度 / (J/cm2) 0~208

实验中,利用自设简易夹具,调整斜面倾斜角度,在一块6061铝合金平板斜面上雕刻文字,结果如图4和图5所示:

从图4和图5可以看到,利用本文提出的激光三维雕刻技术成功地在倾斜平面上雕刻出了文字图案,证明了这种新的激光三维雕刻技术是可行的。

4结论

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激光三维雕刻技术,相比机械雕刻,具有雕刻精度高和雕刻速度快的优点,而且不需要根据不同字体或图形更换刀具,不会出现断刀及过切现象,工艺简单,雕刻文字图形美观。

参考文献

[1] 韩现龙.基于Artcut文字数控雕刻加工技术的研究[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09,26(1).

[2] 陈勇.基于嵌入式平台的三维高速数控雕刻机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D].成都:电子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3] 殷苏民.基于ARM的三维雕刻机控制系统设计[D].镇江:江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4] 王成.硬质材料的激光三维雕刻技术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

[5] 王玉国.数控雕刻加工关键技术研究[D].南京: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7.

[6] 蒋国兴,朱登洁,黄明吉.基于图像信息的数控雕刻三维建模的研究[J].中国制造业信息化,2007,36(21).

[7] 王秀丽.激光雕刻切割机对焦系统的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光影技术论文篇5

电影艺术是视觉艺术的延伸,是对世界和心灵的再现。为了达到这种融合,其技术可谓是变化多样,尤其是特技的发展,其经历了传统特技——数字特技的一系列过程。虽然技术的应用给人们留下了许多美的享受,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电影艺术需要迅速的变革才得以跟上时代的发展,尤其是在电视艺术大行其道的今天,电影艺术的传统优势正在消失,而计算机的出现使电影艺术重新焕发了其独特的魅力,由计算机参与创造的电影画面不仅能够模拟现实,甚至能够超越现实,实现难以想象的画面,极大地拓展了电影艺术的表现空间。

数字特技全称电子计算机数字控制技术,它是将数字用于电影的特殊技术。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数字特技的出现不仅改变着传统的影视制作方式,极大地提高了影视制作的效率,同时也以更新、更奇的艺术表现力,带给了观众更具震憾力的视觉冲击,也大大地丰富了影视制作设计手段。一般来说,数字特技制做画面可分两种。一种是量线形图形,即单线条几何图形画面;一种是扫描图形,即有色调的扫描影像图形。动画片中多用第一种,故事影片多用第二种。制做方法是:根据拍摄要求,计算机进行运算并编制程序;经自动检验校正后,按程序用录像机拍摄录制画面,然后再将磁带信号转录到胶片上使之形成光学影像。

在这里我想解释一下:数字特技和数字特效是不一样的。数字特效是将数字技术用于电影所产生的特殊视觉效果。数字特效偏重画面最后的效果,是“名词”。数字特技偏重于产生这种效果的技术,是“动词”。它包括计算机影像虚拟生成(二维或三维动画)即计算机数字创建和计算机数控影像技术(数字合成与处理,简称数码制作)即计算机数字控制。我们在进行数字处理的时候要遵循光线匹配原则,色彩匹配原则,透视匹配原则,时间匹配原则及运动匹配原则等“五项基本原则”。

数字化给视觉提供了全新的表现手段,从宏观上说,计算机参与电影特效的制作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种是创建作用,另一种是控制作用。计算机三维动画和虚拟技术属于创建作用,数字处理和数字合成属于控制作用。

1 三维动画特技主要用于在实拍中无法用其它方法实现的各种效果。当前用得最多的除了怪物与飞船,就是烟火与环境。在大型灾难片的烟火背景和本来就不存在的幻想空间中,使用三维技术就要比实拍模拟廉价而高效,三维技术大概包括:a.仿真角色(用于模拟不明生命体的造型和运动);b.变形对象(各种变形对象、随机变化的环境、柔软的类生命体、制作图像扭曲辅助通道);c.粒子特效(火焰发射器、星空背景、沙尘、群体动画、动态遮罩);d.仿真场景(异度空间的远景、类生命体的飞船、幻想的植物与建筑); e.灯光模拟(各种光效元素、体积光、闪光、三维镜头光斑)。

2 数字合成特技真正用于电影创作还是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所谓计算机数字影像技术是电子计算机编辑处理影像(仅用电子计算机制作合成状态与动作的技术)与数字影像合成程序(以影片等为素材在电子计算机中合成的技术)在电影制作上的概称,简称数字合成特技。数字合成特技在影片制作中通常被笼统地归纳成影视后期。需要合成特技来完成的镜头几乎包含了整个影片的所有特技部分。最常见的效果包括后期抠像、动态遮罩、各种光效和扭曲。合成技术大概包括:a.蓝(绿)幕抠像(用于特技摄影中各种人物和场景,删除论文联盟和增加配色素材中的对象);b.跟踪(匹配前期拍摄的镜头或对象运动,三维与实拍素材合成的位置参考、人物修饰的参考、光效的位置匹配等);c.调色(匹配所有实拍场景、抠像人物、三维对象在同一镜头里的色彩。弥补前期拍摄各种环境影响的色彩缺陷);d.扭曲特技(各种时空变化、人物变形);e.二维粒子(弥补三维粒子的不足,局部的图像修饰);f.光效和特技滤镜(提供了给素材添加特效和气氛的无限手段)。

无论哪一种技术都离不开数字计算机,且都需要光学印片, 并且在各种不同题材的影片摄制过程中,常常会遇到一些成本很高、难度大、费时过多、危险性大的摄制任务或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的被摄对象和现象,常常要求摄制一些难于用一般摄制技术方法完成的电影画面,就需要用特技方法去拍摄。因此特技的作用表现在五个方面:1.完成巨大的、困难的甚至危险的摄制任务。2. 提高电影镜头的艺术质量,加强艺术效果。3. 创造全新的电影镜头。4.扩展银幕的调度空间。5.节约拍摄时间,降低影片成本。

数字特技技术从形态上观察,是一些借助计算机数字技术电影特技技术。从美学层面思考,是数字技术给特技技术带来的新手段。

面对数字特技电影,有的研究者是从电影观念和本体论层面来认识问题的,有的研究者已经提出了虚拟现实主义。更有甚者提出了“电影叙事的游戏假象说”。

与此对照,数字特技电影的叙事信念和叙事形态就和主导文化的文艺理论十分不符。我们在观看国外的绝大多数影片、尤其是使用数字特技技术的影片时是非中心化的,没有宏大叙事所要求的那种认识“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的决定论信念。

在观赏的阶段,数字特技电影给我们带来的游戏心态,是对视听奇观的享受而不是对银幕现实的认同。因为很多数字电影虚拟的不是“现实”而是21世纪杀人网络中的数字杀手、恐龙复活的侏罗纪公元、彗星撞地球这样的“非现实”!

美国电影《阿甘正传》带给观众的是一种观赏,影片试图用轻松和玩笑的态度来稀释历史,在笑声中弥合社会心理的矛盾、交流各民族、各阶层的价值观。主旋律影片要的是理性创作、权威性观赏,它能否接受这种嬉笑态度,能否容纳那种由数字技术带来的历史场景的明显虚构和历史“再现”即历史阐释的不确定性?

面对数字特技和其它新技术,我看到的却是破除形式崇拜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今天,谈论“特技”这个词,如果不加限制词,我们指的就是技术。它只是制造影片真实感的手段而不是目的。我们无法再把数字特技当作一个物质性的手段,而放弃或逃避我们自己的思考和判断。数字影像,仅仅是一种手段,影片能否吸引人,能否让世界范围内的更多观众认同,还要看编导对基本的历史事实有无尊重、敢不敢尊重;对人性的认识是否深入、准确;还要看作品中的主题是否蕴涵了一种普世性的基本人道情感和当今商业社会的共同契约。从技术条件对美学形态的影响来看问题,数字电影也把某种革命性观念“逼”到了我们眼前。它打破了我们中国大陆学人和电影创作者理解的巴赞电影美学:完整现实的复原。数字电影给了我们一个存在主义的时空:形式体系没有什么先于其具体活动、具体显现的本质规定性,手段、技术的的自由带来的是创造的无限多向选择,也是理解上的非权威阐释。以存在主义的眼光看:形式系统语言不提供担保,数字技术给创作者带来自由,给观赏者提供一个非权威的叙事时空,它再次将选择的自由和思考判断的责任放在每个个体观众的肩头。

在我看来,数字特技和其它新技术影片对技术应该是一种对技术控制的平衡。影片的价值取决于数字技术和真实性叙事的结构平衡。暴力美学的血腥打斗、数字电影的虚拟现实表面上弱化或者摒弃了社会劝戒或道德审判,但就电影社会学和心理学来说其实是一种把责任和选择交回给观众的电影观。它是对爱森斯坦“杂耍”蒙太奇观念的彻底反驳。它的含义是:电影不再提供社会楷模和道德指南,电影也不承担对观众的教化责任,它认为电影提供的是一种纯粹审美判断。这就是把选择的责任还给每一个观众,它是一种存在主义的人道主义。当然,它所面对的,也是产生它所不可少的社会环境是:具备商业伦理和基本人道情感的观众、契约健全的商业社会、和由此产生的后现代境况、高度法制化社会、有自由竞争的文化空间、有自由的文化产品选择权。而在我们这里,大众呼唤和要求都是比较“传统”的写实性电影时空和权威的、有现实感的、认同的观赏接受心理。这些就是我们面对数字电影的悖论和错位,正是这些错位和悖论构成了数字电影可能给我们的启示和张力。数字化是一柄双刃剑。这把双刃剑给我们带来了启示:影视特技应该为电影而服务,高超的技巧是不露痕迹的。这也可以作为数字电影一个不能称得上标准的标准。

转贴于论文联盟

谈到影视特技制作,在国内动画界中普遍存在一种概念上的误区,即“三维动画可以制作一切”。而讲到后期特技,则有很多初学者把它片面地理解成premiere之类的视频剪辑。其实,这些误解都是因为前期与后期、合成与剪辑的概念模糊不清造成的。

通常在数字影片加工过程的划分范围里,三维动画和摄影(摄像)类似,同属于前期制作的范围。因为在影视特技制作中,不管是三维动画制作的数字影像还是摄影(摄像)机拍摄的视频素材,一般都还要经过合成特技制作软件来加工成最终的特技镜头。最后再使用非线性剪辑软件对每个镜头和声音素材进行剪辑,直至输出成完整的影片。

所以,我们这里探讨的影视特技制作。既不是单纯的三维动画,也不是简单的素材剪辑。而是包含了以三维制作和摄影(像)机拍摄为前期素材准备,再通过合成特技软件进行数字特技的加工,最后对特技镜头进行剪辑输出的完整过程。

光影技术论文篇6

9月8日11:25 来自新浪微博 | 举报 转发|收藏|评论

@善良街角祝福

/u/1922234537

猫猫好有爱丽丝梦游仙境的感觉哦~

@ 设计东西

/312579998

魔幻,唯美,给力!

@风生水起Hadiz

/hadiz

最炫魔幻风。

有美术、设计功底的摄影师,总是擅长在后期调整这个环节作精美文章。功底就是功底,长期熏陶、专门修炼,不是偷师就可以实现的。正所谓艺多不压身,打通各个相关领域,才有望成为某个领域的高手。于是,想到那个流行已久的词“宅”,有人把生活中的“宅”当做一种精神,但摄影万万不可,既不能“宅”在家,也不能“宅”在摄影圈。错把“宅”当境界,就把自己送进死胡同了。或许只有门外风景才能成就我们。

新书简介

《Nikon D800数码单反摄影从新手到高手》

《视·非——与摄影理论家、摄影艺术家面对面》《单反摄影宝典》

《玩转单反——摄影光影实用手册》

《Nikon D800数码单反摄影

从新手到高手》

出版社:中国铁道出版社

作者:PHOTO365定价:59.00元

页码:212页

这是一本特别为尼康D800用户量身打造的摄影工具书。本书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尼康 D800的强大功能、操作设置及各类摄影题材的实战技法,将说明书中抽象、不易阅读的部分,通过具体的示意图、对比图等形象地展现出来。

作为尼康品牌中的重磅产品,尼康D800到底有哪些技术上的革新?读者可在本书的“十大亮点”中找到答案。对于刚刚购买了新机,还不熟悉操作和设置的朋友,本书的“快速操作指南”和“拍摄模式选择”会给我们最贴心的指导;当相机操作已经不成为障碍时,我们需要对摄影艺术方面有一些要求了,本书的构图用光章节,将告诉大家,这样构图、这样用光将会让作品更上一层楼;准备工作做好了,开始进入实战阶段了,在摄影实战技术方面,本书通过大量精美的摄影作品,深入剖析了使用尼康D800拍摄人像、风光、静物、花卉、运动等常见题材的技巧,让我们能够灵活应对不同摄影题材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之后的视频章节,告诉我们如何利用尼康D800相机拍摄出高品质的动态视频。

最后是镜头与附件章节,本书针对多款高品质镜头进行了详细介绍,以便我们根据自己的需求购买相关镜头、附件,与尼康D800 进行完美配合,拍摄出更精美的作品。

《视·非——与摄影理论家、摄影艺术家面对面》

本书是《北京电影学院摄影学院教学成果丛书》之一,书中的采访对象包括顾铮、曾璜、王庆松、解海龙、江融等著名摄影师,资深批评家、理论家和杂志编辑。采访时间从10年前首次采访到10年后的回访。例如对顾铮的两次采访,从摄影实践、摄影理论到摄影文化、以及他现在创作重心的变化。书中访谈内容具体、详实,很多是我们平时容易忽略的基本问题。其中有摄影师的创作经历,也有资深专家对摄影历史的梳理、对摄影艺术与社会学关系的分析。在梳理原有采访内容,并回访的同时,还加入了新的采访对象。这套丛书还包括《视·真》、《观·念》《新·锐》等其他5本。

出版社:中国文联出版社作者:宿志刚 林黎

页码:273页

定价:200.00元(全套)

《单反摄影宝典》

为了让更多数码单反摄影爱好者可以系统地进行学习,作者通过萃取目前国内外创新的拍摄技法,整合出一套最适合影友需求的摄影技法宝典。内容包括:操作技术——菜单、曝光模式、白平衡、感光度、光圈、快门等操作控制;拍摄技法——水平线构图、对角线构图、曲线构图、三角形构图、突破性构图等构图方法,以及色彩搭配和用光法则;主题拍摄——风光、人像、建筑和园林、花卉、夜景、体育、动物、静物、美食、展场和舞台等实战拍摄技巧;镜头与附件——人像镜头、风光镜头、微距镜头等性价比最高的镜头推荐,以及必备的滤镜、摄影包、三脚架、闪光灯等附件的推荐;后期技术——照片色彩优化、曝光调整、对比度调整、曲线应用等。

出版社: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作者:雷依里 郑毅

页码:320页

定价:89.00元

《玩转单反——摄影光影实用手册》

摄影是运用光线作“画”的过程,光不仅让照片明亮起来,更让被摄对象呈现出真实的质地、有层次的结构。摄影的基本功之一,就是如何准确而正确地曝光,在掌握曝光方法之后,再训练自己捕捉光影的敏感度。本书从内容上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摄影用光的基础知识,主要包括光线的分类、特性,相机的曝光和测光技巧以及控制光线的附件,光线的作用等。第二部分介绍了光线在专题摄影中的作用,主要针对风光、建筑、生态、夜景、人像等不同的摄影题材讲解光线的运用以及拍摄技巧。通过系统地学习这些内容,可以让摄影爱好者更加系统和全面地掌握摄影用光的知识,并将其灵活地运用到摄影实践中。

出版社: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作者:曹春海 赵广龙

光影技术论文篇7

1.高清摄像中的曝光技术。

当摄像师站在摄像机前面对被拍摄物体时,必须考虑到当时的光照条件以及被拍摄时所反映出来的明暗程度,这样才能确定光圈的大小以及被拍摄物体的曝光程度,这是至关重要的一点。一个正确的曝光点是在一定程度上确保画面质量的重要因素。如果曝光不足,画面就会显得昏暗;如果曝光过大,则会致使整个画面泛白甚至刺眼。根据长期实践经验的总结,高清摄像机在拍摄过程中曝光量应该控制在±0.5档光圈的范围内为宜。在一般情况下,将摄像机调到这样一个值是可以应付的。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这里所说的是一般情况,如果想要更为精确地把握高清摄像机的曝光,还需要在实际操作中根据所处的环境进行手动调节。这一点,笔者建议在拍摄现场添置标准的监视器和示波器,这样能够对高光部分的层次进行保留处理。

2.高清摄像中的聚焦技术。

高清摄像机的聚焦问题一直是大家普遍反映和相对关注的一个问题。导致高清摄像机不易对焦以及对焦时出现各种问题的原因,主要是高清摄像机清晰度比较高,它的分辨率也比普通的摄像机要高,这样一来画面所包容的景物也就相对来说比较多,因而使得画面上无法简单地突出重点,这就给对焦造成了一定的困扰。如果想要把握得更为精准一些,都得借助于标准监视器。高清摄像机在拍摄物体时具体的对焦方法应该是:首先将摄影镜头变换到相应的景别上,然后再对准物体,根据寻像器上呈现出物体最清晰的画面为止。这些都需要根据被拍摄物体所处的情况手动调节。

3.高清摄像中的照明技术。

电视画面的清晰度与被拍摄物体的明暗对比度有很大关系。一般来说,当电视屏幕上的明暗对比度大时,画面就会黑白分明,清晰度就会很高;如果电视照明使画面从最亮到最暗的层次分级上并不明显,画面在细节的表现上就不会突出,观众的视觉真实感就不会那么强烈,这样所形成的清晰度就达不到标准。一般情况下,我们都是通过处理被拍摄物体与背景之间的对比度来达到预期效果,而这些就需要照明来完成。具体做法是:将背景调暗然后突出被拍摄物体的亮度,使整个画面更有重点,更有层次感,明暗对比更加强烈。必须谨记的一点是:任何过度亮或者过度暗的光线,都可能导致画面细节上不能完美地突出,都将掩盖图像的细节特征,使画面出现模糊的现象。照明的明暗对比对于高清摄像技术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总的来说,随着电视技术的飞速发展,高清摄像技术的运用和普及将给我们带来全新的理念和变革。对于高清摄像技术的运用,我们依旧处在不断的摸索与尝试之中,这其中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就要求电视摄像师紧跟科技发展的步伐,坚持与时俱进的科学理念,切实将实践与理论有效地结合起来,将技术与艺术进行融合。

参考文献:

[1]王佩:《高清后期制作及拍摄技巧介绍》[A].《中国电影电视技术学会影视科技论文集》2002

[2]陈默:《中央电视台的高清晰度电视节目制作》[A].《中国电影电视技术学会影视科技论文集》2003

[3]王亚明:《电影、电视与数字影院》[A].《中国电影电视技术学会影视科技论文集》2003

光影技术论文篇8

关键词:渲染;光影追踪;光能传递;全局光照明

中图分类号:J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05-0089-01

现如今的渲染技术在设计或游戏实时渲染、快速跟踪光线、人机互动方面都会产生非常逼真与有趣特殊的效果。这种逼真与特殊的效果是通过计算机应用光影追踪、光能传递、全局照明渲染等技术给人一种非常真实的而又特殊的效果。光影追踪是用于3D渲染的光线处理方法,对硬件要求极高,因此处理过程很慢,但能产生高品质的图像,获得逼真的反射、阴影、透视等效果,可以让合成电影或3D游戏中的画面得到质的飞跃。此外计算机应用光影追踪、光能传递技术实现了反射与折射和全局光照的模拟。后来分布式光影跟踪与双向光影跟踪得到长足发展,特别是先进的有限元采样算法得到发展后,光影跟踪也被应用于漫反射面的光能传递求解。如今应用渲染技术方便地用光影追踪、光能传递技术取代了原有的Scan liner扫描线技术,速度更快、效果更好。

作为计算机渲染技术与艺术的结合,渲染光照算法的发展过程是和计算机硬件、数码图形设计软件等发展密切相关的。计算渲染技术运用光线追踪、光能传递、全局照明渲染等技术艺术地再现了对象。它应用于室内外建筑设计、影视游戏、工业设计等行业。以下分别列举多种三维渲染器在图形图像中的应用特点:

1、光能传递(Radiocity):它基于物理学理论,其渲染效果真实。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数码渲染制作技术已在室内外建筑设计、影视游戏、工业设计等行业应用越来越广泛。先进的渲染技术使得像3DS Max等这样的大型三维软件渲染效果更为出色。在3DS Max早期版本中只具有单一的扫描线渲染器,渲染图像的效果不尽如人意,使得它在同Maya、Softimage等大型三维软件相比都无法抗衡。

2、Lightscape:1996年由德塞公司引进中国,它是一款资质很老的渲染器。更方便地用光线追踪、光能传递技术取代了原有的Scan liner扫描线技术,速度更快、效果更好。Lightscape3.2的光能传递、光影跟踪技术被融入到3DMAX软件之中。融合了光能传递技术、光影跟踪技术,再配合系统扫描线技术强化了3dsmax的渲染功能。

3、mental ray:2003年7月,Discreet了著名的3D软件3ds max的新版本3ds max 6 ,主要是集成了mental ray渲染器。渲染系统使用了编程的技术来渲染场景,而Mental Ray一般来说只需要在程序中设定好参数,然后“智能”地对需要渲染的场景自动计算。

4、Brazil:2001年,SplutterFish了3ds Max的渲染插件Brazil。在公开测试版的时候,其渲染效果是非常惊人的,但渲染速度相对比较慢。经过一系列测试,Brazil于2002年7月正式推出了Brazil r/s1.0版本。算法上有了很大的进步,最被大家批评的速度问题也有了一定的提高。 2.0版本不但在GI的速度上有了进步,并且增加了3D动态模糊、表面散射、渲染时间置换等重要功能,向全能渲染器方向发展。

5、Vray:这款渲染器刚推出就以快速高效的全局光照明、高质量的视觉效果,操作简便灵活等优势成为我们在CG中的首选渲染器之一。其质量和速度使设计师能轻松应对客户的各种要求。VRay渲染器已经成为世界上一些大的设计工作室的首选,庞大的工程效果都将信任投给了VRay。一些著名的工业公司已经将VRay成功地应用到了他们的产品中。

6、FinalRender:3ds Max平台下著名的渲染器之一。由于材质精度相对不够,其渲染效果略逊色Brazil,但由于其缘于Cinema 4D内嵌的优秀GI算法,速度非常快。FinalRender运用了Cinema 4D内嵌渲染算法,同时集成了原来的Luma、Bov插件,使得FinalRender渲染器不但在速度上实现了大幅度的领先。在功能上也达到前所未有的全面功能。相对别的渲染器来说,FinalRender的第一个版本就提供了次表面散射的功能,用与卡通渲染的功能和HDR光照的支持。新的版本更增加了3D动态模糊等高级渲染技术,是目前3ds Max平台最全面的渲染器。由于其独特的效果,国外很多设计公司以此为第一的渲染器。

技术的更新为更好的完成渲染艺术表现和多种技术表现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本文通过对渲染技术的比较,了解新渲染技术算法及其异同点,从新渲染技术与常规渲染技术中了解其光照算法及功能差异从而形成光照渲染方法的理论依据。这对于了解新技术的应用及发展方向具有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推荐范文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