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外环境监测整改报告8篇

时间:2023-02-28 15:35:06

外环境监测整改报告

外环境监测整改报告篇1

特色报告”,对国家重点关注的环保工作以及各自的特色和亮点工作进行详细的论述,已达到充分展示城市环保工作形象的目的。

按照《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创建与管理工作办法》[5](以下简称“管理办法”)中明确的要求,申请城市在完成《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规划》任务且经自查各项考核指标达到要求后,还须经过省级环保行政主管部门预评估、环保部组织的技术评估组评估以及环保部的考核验收三个阶段,才能完成创建工作,在不计整改时间的前提下,后两个阶段应在5个月内完成。由于第六阶段考核指标体系[6]对资料整编的时间要求非常明确,即“资料整编按现行指标体系对近三年数据和当年数据进行整编”,这样就很可能会出现由于三个阶段对资料整编时间要求的不同而要对迎检资料进行重新更新印刷的问题;同时国家在“创模”的管理过程中更加重过程、重实效、重特色、重民生,各“创模”城市以及成功创建的城市要持续改进,实施长期的动态管理,这对于纸质档案材料来说不能很好的满足要求。为此,笔者研究构思了一套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动态管理系统(以下简称“管理系统”),以实现迎检资料的电子化,既便于专家核查检索,又降低了更新资料的费用支出,同时设置了管理模块,以便于进行动态管理。

1 管理系统的总体思路

建设管理系统旨在建立一个全新的信息平台,利用电子化的手段来展现“创模”的资料以及动态管理的过程。在这个平台中,既可以将全部迎检资料纳入,方便专家查询,避免在各创建环节中反复印刷,又可对“创模”的持续改进实施动态管理,建立长效机制。其中纳入管理系统的迎检资料主要是指创建过程中明确要求的各类报告、数据支撑材料以及相关视频资料,还有为方便专家审核所需的相关依据文件,包括各类标准和规范性文件,对于一些年鉴、统计年报以及实验室分析的原始记录等一些复杂且很难录入的资料暂不纳入平台。在审核过程中,专家只需登陆系统即可随时随地开展对资料的审核工作,方便快捷,也可以查看整个创建工作的开展情况以及动态管理情况。

2 管理系统内容介绍

对管理系统构思内容进行总结归纳,主要可以分为指标、报告、图集、视频和管理等五个并行的模块,见图1。

2.1 指标模块

指标模块的主要作用是判断“创模”城市的各项考核指标是否达到考核要求。该模块主要包括四部分的内容,一是考核指标体系及考核要求,主要是将目前执行的第六阶段考核指标体系[6]的考核指标、考核内容及考核要求详细列出,为专家审查提供依据;二是指标达标总体情况,详见表1,主要是按整编要求将近三年考核指标的具体指标值列出,对于定性判断的指标要标出是否达到要求,这样可以以最简单、最快捷的方式给专家一个达标的总体印象。同时为了方便起见,可以为每一项考核指标设置超链接,点击指标名称,可链接至“考核指标体系及考核要求”中相对应的指标,以查看详细的考核要求。该部分还要设置年度指标值添加的功能,以便于逐年录入考核指标值,实施对指标的动态管理;三是基础数据,主要是列出计算各指标数值的基础数据,如污水处理率指标,其基础数据就包括城市污水排放总量、城市污水处理量、城市供水总量、城市生活污水排放总量和生活污水处理量等;四是考核标准,主要是对考核指标中涉及到的并作为核准依据的国家、省的质量标准、规范性文件等,如《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生活垃圾填埋污染控制标准》(GB16889-2008)、《关于深入推进重点企业清洁生产的通知》(环发〔2010〕54号)等,以方便专家查询。

图1 管理系统总体结构图

表1 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考核指标总体情况表

2.2 报告模块

报告模块的主要作用是提供电子版的各类报告。该模块主要包括四个部分,见图2。一是工作报告,主要录入“创模”城市的持续改进工作报告;二是技术报告,包括技术总报告、考核指标结汇总表和技术分报告,技术总报告是指考核指标体系中所有指标的完成情况报告,考核指标结果汇总是指所有考核年度各指标达标情况汇总,技术分报告是指每一项考核指标的完成情况及工作开展情况报告,在技术分报告的部分,还应将报告中数据的支撑材料纳入系统,并作永久保存;三是专项报告部分,主要是“创模”城市针对环保部高度关注的环保工作以及可能存在的薄弱环节而编制的报告,重点论述在这些方面所开展的工作、付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效;四是特色报告部分,主要是论述“创模”城市在环保工作中的特色和亮点,以充分展示城市环保工作形象。

图2 报告模块结构图

2.3 图集模块

图集板块的主要作用是提供与考核指标相关的技术支撑图集和环保工作开展情况的图集。该模块分为两部分,一是技术支撑图集,主要包括基础地图、环境功能区划图、污染源分布图、监测点位分布图以及与特色工作相关的图片;二是环保工作开展情况图集,集中展示环境保护、生态建设方面的工作成就,以及国家、省、市各级领导关心、指导“创模”工作的图片。技术支撑图集中的基础地图主要包括地形图、交通图等;环境功能区划图主要包括地 表水(河流和海洋)环境功能区划图、大气环境功能区划图、噪声环境功能区划图以及禁止燃用高污染燃料区域等;污染源分布图可结合重点检查内容,设置污水处理厂分布图、垃圾处理设施分布图、污泥处理设施分布图、国控省控重点污染源分布图、危险废物处置单位分布图等;监测点位分布图主要包括地表水监测点位分布图、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点位分布图、噪声监测点位分布图等;另外还可以根据特色报告的需要设置一些与特色工作相关的图片集。有条件的城市也可设置三维图集,通过对重点点源进行实景模拟,并在三维地图中即时定位,能够实时地查询工艺流程、在线监控、在线监测即时和历史数据等。

2.4 视频模块

视频模块的主要作用是提供资料整编过程中需要的视频资料。该模块主要包括工作报告视频、技术报告视频、在线监控视频以及其他“创模”相关工作的视频等。工作报告视频用来展示“创模”城市社会、经济、环境的现状,以及在创建过程中付出的努力,取得的成绩等,技术报告视频用来展示指标完成情况,在线监控视频用来显示监控企业的实时画面及在线监测数据等。单独的视频资料可以单独放入管理系统,直接点击即可观看;在线监控视频需将所有安装在线监控的视频以及需要安装在线监测的企业的监测数据的接入管理系统。该模块要设置添加功能,以方便将以后新安装在线监测企业的监测数据全部纳进来,实现在线监测数据的动态管理。

2.5 管理模块

管理模块主要是收集整理“创模”过程中以及在创建成功后的持续改进的动态管理模块,是最能显示管理系统“动态”特性的模块。该模块主要包括工作纪实、重点任务跟踪和动态管理三部分。工作纪实部分主要是宏观的介绍创建工作的总体情况,包括创模简报、新闻报道等;重点任务跟踪部分主要记录“创模”规划中各项创建工作和针对薄弱环节提出的重点工程项目的具体内容和时间安排,并制作工作进展情况表,进行实时监督,将定期编制的督察报告放入其中,以便于管理部门随时掌握各项工程的目标要求和进度情况,该部分还要设置工程添加功能,以便于将今后持续改进的重点工程纳入其中;动态管理部分主要是记录创建成功后的巩固创建成果阶段开展的工作的总体情况,包括根据环保部《管理办法》要求每年上报环保部和省级环保部门的年度持续改进工作报告和持续改进计划,年度持续改进工作计划完成情况,以及根据持续改进工作要求由市政府的相关文件等。

3 结语

通过建立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动态管理系统,实现了“创模”资料和动态管理的电子化,提供了定期更新完善功能,保持了资料的整体性和延续性,使建立长效管理机制的要求落到了实处,同时还为专家查询资料提供了方便,节省了资料印刷的费用。当然,除了上述资料之外,纳入环境统计的重点工业企业还要建立环保档案,但由于企业监管的日常工作中,企业档案本来就有的,所以认为没必要将这些内容放到管理系统中去,有条件的城市也可将此项内容放入,实现全电子化管理。另外,笔者还建议环保部可以分国家、省、市、县(市)四个层次建立全国性的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动态管理系统,对模范城市的创建、复核和后期的持续改进实施全电子化管理,以更好的监督各城市持续改进工作的进展情况,也便于查询各项指标的完成情况,还可开设共享板块,为各创建城市以及模范城市提供交流的平台,通过互相学习、交流全面提高“创模”工作水平。

参考文献

[1]吴建伟,丁详.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软件资料体系的建立[J].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2007,19(5):4-6.

[2]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关于开展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活动的通知[EB /OL].http://mep.gov.cn/gkml/zj/bgt/200910 /t20091022_173745.htm,1997-01-04.

[3]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技术要求及资料整编要求.http://wfs.mep.gov.cn/mfcs/cjmfcs/cmgzsc/200504/t20050404_67138.htm,2005-04-04.

[4]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资料整编要求.http://wfs.mep.gov.cn/mfcs/cjmfcs/cmgzsc/200609/P020060913322435712919.pdf,2006-09-12.

[5]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关于印发《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创建与管理工作办法》的通知[EB /OL].http://mep.gov.cn/gkml/hbb/bgt/201102/t20110212_200595.htm,2011-01-27.

[6]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关于印发《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考核指标及其实施细则(第六阶段)》的通知[EB/OL].http://mep.gov.cn/gkml/hbb/bgt/201101/t20110125_200178.htm,2011-01-18.

外环境监测整改报告篇2

[关键词] 竣工项目 验收报告

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监测是检验建设单位执行“三同时”制度的重要手段,是建设项目能否通过环境保护验收必不可少的重要依据。为了提供准确、完整环境保护验收监测数据和信息,近些年,国家环保局相继颁布一系列有关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设施验收管理规范和行业验收监测报告范本,但是,在验收监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影响验收监测质量。

1 验收监测报告编制类型

建设项目验收监测报告(表)在《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管理办法》和《建设项目环保设施竣工验收监测管理有关问题通知》等文件中都做相应规定,产生污染的建设项目编写验收监测报告;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的建设项目编写验收调查报告。但是,有的项目既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又因生产排放污染物。如饮用水项目,该工程一般由取水、输水、制水、配水四个子工程组成,除制水工程在生产过程产生废水、噪声外,其它三个子工程因施工活动和机械设备使用等或多或少使地形、地貌发生改变,土地、水体生产能力及利用方向发生改变等。再如,属于非污染生态型项目-水电站,因其项目小,就以验收监测报告(表)形式编制。诸如上述建设项目若以监测报告形式编写,忽略工程对生态环境影响程度、生态环境保护措施的落实情况及生态恢复结果调查与评价、公众意见调查,就不能完整体现该类项目的特点。很难保证验收监测结论的质量和准确性。建议制定非污染生态型建设项目竣工验收调查技术规范或规定,加大监测人员业务水平培训力度,以提高生态影响型建设项目调查报告质量。

2 公众参与调查形式化

公众参与是建设项目验收监测报告中一项重要内容,它反应了项目建设中和建成试运行期间,污染物排放对周边环境产生的影响。公众参与对象应选择在经济、生活、环境等方面受到影响的个人、集体及参与环评编制单位人员等。然而,目前公众调查存在很大问题,如验收监测单位设计好问卷调查表,完全由建设方负责发放或由企业邀请当地居民召开座谈会,这种做法可能使公众参与对象单一性,调查失去公正性,更严重的是环境管理部门无法发现和纠正建设期间或试运行期的环境违法行为,无法获悉环境影响评价中未预见的重大环境影响,从而失去补救防范措施。因此,为了防止公众调查形式化、虚假化,保证调查对象有受建设项目影响的人群、了解项目工程的技术人员、参加该项目的环保专业人员;调查中必须补充大量调查区域受破坏状况、生态恢复情况照片及参与问卷填写乡村、个人、单位照片和文字说明。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对建设项目环境管理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3 验收监测结果与常规监测不一致

有些企业顺利通过验收监测,然而一进入日常管理,其污染源监测各项因子超标或部分超标,究其原因,不外乎2种可能,第一,企业环境保护意识不够,验收监测期间不惜提高设施运行成本,验收结束后,企业难以承担高额运行成本或设施操作人员疏于管理。第二,验收监测人员对生产工况及处理工艺了解不够,处理设施核查不细等等。因此,验收监测人员应收集齐全相关资料,认真研读。核查处理设施运行记录、试运行期的常规监测(包括设施运行成本)。准确合理制定采样点位、频次及监测因子。为了防止设施中弄虚作假,可以在处理流程中间增加点位,计算处理效率。

由于验收监测仅2-3天,短时间内企业容易掩盖自身环保工作不足,因此验收监测要追加一次不定期污染源监督监测,作为验收监测的补充和验证,对不能稳定达标排放,需查清原因,限期整改。

4 验收监测超标补测

建设项目环保设施验收监测是在建设单位和设计施工单位尽最大努力将处理设施调整到最佳状态下提出的,因此,在此状况下仍出现监测结果不正常,就必须认真细致查明情况,而不是盲目补测,追求验收监测污染物排放全部达标的完美结果。这种做法无疑将验收监测停留在考察建设项目达标排放水平上,使验收监测如同形式。尤其是监测“三废”污染物中,某项污染因子超标情况时,应该对超标原因加以分析,查明原委,若是突发性生产事故造成监测数据不合格,可以考虑给企业一次补测机会,但监测报告应注明污染物超标原因,企业采取何种措施使第二次监测结果正常,符合要求。若因处理设施设计、施工、管理等原因造成污染物超标排放,没有任何商量余地,拒绝进行二次监测要求,确保验收监测结论公正、准确。

5 环境保护管理检查深度不够

依据国家环保总局第13号令《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管理办法》的要求,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管理检查范围包括污染防治设施和各项生态保护设施。从建设项目立项到试生产各阶段执行国家相关环保法律法规,规章制度情况,以及建设项目涉及到的清洁生产、污染物排放总量、以新带老环保要求、应急措施、施工期及试运行期扰民现象、施工期环境工程监理等均列入验收检查内容。因此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检查是验收监测的基础,贯彻落实“三同时”制度的重要环节。为环保验收提供非测试性依据。但在实际工作中,普遍存在重视验收期间环境检查,忽视设计和施工阶段有关情况检查核实、清洁生产核查等内容,这与监测人员技术水平、思想认识密不可分。验收监测是监测机构技术监督和技术执法的重要一环,验收监测人员应主动多方收集资料、信息,了解项目立项、可研、设计、施工、试生产各时期情况,把验收监测伸入到“三同时”全过程中。

6 结语

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监测数据和报告的准确性、完整性既反映建设项目的情况和污染信息,也是监测部门工作能力的表征。因此环境监测部门应不断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提高竣工验收监测报告的质量和可靠性,为环境决策部门提供技术支持。

参考文献

外环境监测整改报告篇3

【关键词】 环境监测 质控工作 建议

环境监测质量控制工作是对于分析过程的控制方法,它是质量保证的一部分。质量控制包括内部质量控制和外部质量控制。内部质量控制包括空白试验、标准曲线检查、仪器设备定期检定、平行样分析、加标样分析、密码样分析、编制质量控制图等,也称实验室“自控”。外部质量控制一般由监测之外有经验人员执行,以便对数据质量进行独立地评价,采用的方法有分析测量系统的现场评价和分发标准样品进行实验室间的评价,也称实验室“质控考核”。

2006年5月---8月,陕西省环境监测中心站对全省十个设区市环境监测站进行了质控考核。这次考核与往年质控考核的最大区别是:在重点考核监测数据准确性的同时,还通过检查原始记录和监测报告对各站采用方法/标准的有效性、法定计量单位的规范使用、原始记录的可追溯性、原始记录/报告信息的充分性等质量管理要素进行了全面考核。

一、通过评比,三级站业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存在以下几点

执行质量体系要求不规范。表现在监测报告签发人无授权签字人资格,样品交接记录不全,报告审核记录管理不全等。

监测报告格式设计不清,信息量不全,表述不规范。部分报告无“共×页 第×页”标识,空白部分未加盖“以下空白”措施进行自我保护等。

原始记录格式设计不合理,信息量不足,表述不规范。表现在无使用仪器编号信息,未加盖骑缝章,记录自控样未进行判别,或只判别为合格而未记录真值范围,大部分监测站未记录用何物质配制标液,未见用有证标物(GBW)配制或标定工作标物的量值信息及记述标定的档案记录号等。

二、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及改正措施

1.未按质量体系要求运行,反映出环境监测工作中的管理缺陷,对质量体系的实施与运行没有达到真正的理解与自觉的执行。

(1) 法人代表与授权签字人有本质区别,法人代表可以是授权签字人,也可以不是;授权签字人不一定就是法人代表。监测报告的签发人必须是授权签字人。

(2)样品的交接记录直接反映的是样品分析前程序的规范性、时效性,是反映完整监测数据的文字档案,必须如实填写,完整归档,不得随意省略。

(3)报告审核记录直接反映各监测室、各站内两个三级审核,包括理复核、审核人员资质,审核正确与否,审核先后的程序,是发出完整数据的关键环节,是责任追究的原始档案,必须一字不漏的填写存档。

(二)监测报告格式、信息量、直接关乎监测数据完整性与代表性与否。信息量要全而不重复,采样地点,采用分析方法的全称与国标号、检测限、平均值等要一一列清,格式设计要清晰、简洁。

(1)报告中“共×页 第×页”标识等看似简单,真实很重要,它是该报告完整性的最直接反映,不是可有可无的“累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尽快提高监测人员和各级审核人员技术水平,使我们出具的报告达到计量认证许审准则的要求。

(2)空白部分加盖“以下空白”或其它措施,是监测报告自我保护的重要手段。随着监测工作地位的上升,监测数据法律地位也显得尢为重要。客观、公正的一个监测数据,还必须要有自我保护意识。

(三)原始记录达不到“从原始分析记录复现监测结果,从原始管理记录复现管理程序”的要求,可导致降低数据可信度,给以后的工作造成隐患,一旦出现争议,就会因不可能复现量值而败诉。说明在如何全面表述和正确记录所需信息的能力方面存在较大差距。

(1) 所用仪器必须写清仪器名称、型号、编号,通过记录时间等信息,可以直接反映出所用仪器是否在签定周期内,是否被允许使用。

(2)原始记录加盖骑缝章,是防止记录遗失,被涂改的有效手段,是自我保护的重要手段,也是档案保管的重要手段。

外环境监测整改报告篇4

关键词:建设项目;竣工环保验收;验收复测

中图分类号:C35 文献标识码: A

一、引言

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是指建设项目竣工后检查是否符合环境保护的标准要求,它是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国务院令第253号《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原国家环保总局令第13号《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管理办法》、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环发[2000]38号《关于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施竣工验收监测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等规范要求实施,依据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监测结果而形成的验收监测报告(表)。对建设项目实施环境保护验收工作能够有效督促建设单位在建设过程中落实“三同时”环境管理制度,切实履行相关环保手续和措施,促进建设单位规范化运作,为环保验收工作提供主要技术依据。总之,做好建设项目竣工验收监测工作,对预防环境污染和保护环境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二、建设项目环保验收复测原因分析

2.1监测机构原因

检测人员在监测工作中操作失误,可能会使监测结果与样品现实情况有出入,这属于环保验收复测的内部性原因。具体原因如以下几点:(1)现场采样与分析间隔期限过长,样品需加固定剂,但采样人员未加固定剂,导致监测数据异常。(2)现场储存样品的容器、样品转移运输过程中受到污染会使样品分析结果产生偏差,从而导致数据异常。(3)选用采样方法和监测分析方法不当,可能造成一些监测项目检测数据偏高或偏低。(4)由于检测人员在验收监测时没有能捕捉到企业真实的生产工况,导致排放浓度和排放速率偏低。

2.2建设单位原因

建设单位原因是由于建设单位对环保治理设施管理不到位或措施不完善,从而造成的重新复测。具体原因如以下几点:(1)环保设施设计能力和实际处理能力不符,导致排放污染物得不到及时地处理,导致检测数据超标。(2)针对企业“清污分流、雨污分流”等污水处理设施管理不到位,企业员工无环保意识,随意将地面冲洗水倒入清净下水管道,导致检测数据超标。(3)企业废水、废气处理设施未做到定期检修、维护,设备无法得到正常运转,导致废水、废气等监测指标超标。

三、建设项目环保验收监测复测流程研究

3.1验收监测复测申请

首先,环境监测部门应及时通知建设单位在验收期间存在监测结果超标等问题,并下达整改通知单;建设单位经查明原因并做限期整改处理之后,可以向监测部门提出复测申请。其次,环保行政主管部门在建设项目验收会上发现问题可提出复测要求,验收监测报告审核人员在审核过程中若发现问题也可提出复测要求。需要注意的是,一些建设单位不认真查找原因胡乱编制整改报告,导致重复性的进行复测工作,失去了验收监测的严肃性,建议监测部门需在受理验收复测时,应要求建设单位缴纳一定的复测费用,并且要求其提供具体的整改报告,以督促建设单位的整改工作,提高复测的质量。

3.2验收监测复测的实施流程

应基于不同的整改原因,对复测申请工作做出相应的要求。如果是因为建设单位自身硬件设施或者管理方面存在问题而需要进行复测时,经建设单位缴纳复测费用,并提供相应的整改报告材料后,可向监测部门提交复测申请;如果是因为外部环境影响而需要进行复测时,建设单位应在解决处理之后,提交复测申请;如果是因为数据异常问题而需要进行复测时,建设单位须办理建设项目竣工验收复测申请手续,待本次项目负责人签字后,可提交复测申请。

从建设单位和监测部门两方面都要提高复测质量。监测部门在复测过程中,要求项目负责人要加倍关注监测过程中的每一细小环节,在认真分析生产工艺、污染源现状和环评批复要求的基础上,还要认真分析验收监测内容与环评批复要求相符合,验收监测使用标准是否准确,环评批复检查是否认真落实,验收工作程序是否按照管理需要灵活调整,以保证验收复测工作质量。同时,建设单位应充分予以配合,既要保证检测人员的安全,又要提供采样所需的配套设施,从而有效推进验收监测进度。

3.3出具环保验收复测报告

复测工作结束后应出具建设项目环保验收复测报告,主要应包含以下部分内容:一是要阐述本次复测工作的监测验收情况,还要注明监测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二是要对问题进行简要的分析,并要求建设单位给出整改措施;三是要对本次验收监测作整体性的评价,包括对建设单位的整改工作以及本次监测的操作、结果是否科学、准确等情况,进行总结性陈述与评价。

结 语

总之,对于建设项目竣工环保验收监测工作来说,建设单位和监测部门应严格按照验收监测工作程序和环保验收技术规范等要求实施,重视验收监测的重要性。同时建设单位在验收复测时,应认真提出整改措施,从而有针对性加强环境管理工作,确保有效的控制污染物超标问题。

参考文献

[1]杨莉.建设项目竣工环保验收监测工作浅谈[J].生物技术世界,2012

[2]张晓勇,张金池.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中问题分析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4

[3]刘清明.浅谈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监测的质量保证[J].环境研究与监测,2014

[4]俞美香,常卫民.建设项目竣工环保验收复测原因探析及复测程序制定[J].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2010

外环境监测整改报告篇5

关键词:环境空气 自动监测 质量控制 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X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1(a)-0-01

当前,我国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技术发展迅速。很多市县都建立起了环境空气的自动化监测站,有些一线城市还建立了移动的环境空气监测系统。而这些自动化监测系统在使用过程中,还需要建立起一个质量控制管理系统与之相配套,保证其所获信息的可靠性。只有建立起完整的质量管理体系,才能够保证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控的每项工作都在质量体系下运行,从而实现自动监控的科学性、准确性、有效性、客观性。

1 建立环境空气自动监测质量控制系统

环境空气自动监测中的质量控制的内容包括:制定监测计划、明确监测数据的质量要求与控制目标、确定采集样本和预处理样本及分析样本的方法、统一数据处理及评价反馈的标准和方法。应依据国家认可的实验室标准来编写质量控制体系文件,设置相关的质量控制部门。质量控制体系文件应包含质量控制手册、工作指导手册、工作程序手册。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系统的所有监测工作流程严格按照质量控制体系文件来操作。质量控制监督员及质量控制部门应监督质量控制体系文件的执行情况,同时相关部门应对质量控制体系进行一年一次的评审与修改。

2 环境空气自动监测中质量控制人员要求及机构设置

2.1 质量控制人员的要求

质量控制人员要具备国家环境保护法规政策的知识,具有环境保护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要参加并通过上级主管部门组织的培训与考试,取得上岗工作的许可证。对于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系统中的仪器具有基本的故障判别能力与维修能力。一般来讲,每个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站配备三名质量监督人员,全面负责监督监测质量,每个月按时填写相应的监督记录表。如果发现不合要求的情况,及时上报相关部门或相关负责人进行整改,并对整改后的结果进行复查。

2.2 质量控制机构的设置

根据工作岗位的不同,一般将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站中的工作人员分成三组,分别是中心控制组、质量控制组、运行保障组。

中心控制组的任务是对各个监测项目所使用的仪器的运行状况进行远程监控与故障诊断。对仪器记录下的监测数据进行及时的收集、判断、查验、整理与存储。如果发现数据异常或仪器状态异常,及时告知相关人员排除故障,并做好记录与处理有误的数据。

质量控制组的任务是对自动监测仪器与设备进行校准、对比、溯源标准。

运行保障组的任务是排除仪器出现的故障,同时要对自动监测站进行常规的巡查检视。要注意自动监测站周边是否有污染源干扰工作,也要查看仪器运行的情况,更换失效的药剂与耗材,填写情况记录表。有需要的情况下,更换与购置仪器。

3 环境空气自动监测仪器设备的质量要求

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的机房与仪器必须统一配置标准,所使用的分析方法必须是国家公布的标准方法或是推荐使用的方法,相关仪器性能数据必须符合国家所颁布的规范或标准。除此之外还要具备长时间运行的能力与稳定运行的能力。

为实现对自动监测的质量控制,还要尽可能地配备先进的监测仪器。在采购之前,必须经过科学的调查与论证,先制订出详尽的用户需求书,严把仪器的性能关,在仪器到货后,还要进行专业的调试、校准,在确认所有的性能指标全都达到要求之后再提交相关部门验收,在得到计量部门检验认定合格后正式投入使用。此外,还要定期进行检查,以保证仪器以最良好的状态运行。

4 环境空气自动监测仪器的校准与管理

在使用中,也需要定期对监测仪器进行校准,以保证自动监测达到一定的质量要求。这种使用中的校准一般分两种形式:第一,强制检测校准仪器。对于计量检测部门有明确要求必须送交检查校准的仪器,一定要送至计量检测部门进行强制性的检测,通常的检测周期为一年。例如,SO2、NO2、CO分析仪都是规定必须送计量检测部门进行校准的仪器。第二,自主校准仪器。对于计量检测部门不要求送检的,可以自行检验校准。如146 气体动态校准仪、β 射线自动测尘仪等,一年自行进行最少一次校准。但自行校准仪器,也要有一个明确的程序与方法。这个程序和方法可以由部门自行制定,再送交质量控制部门审核批准,最后形成成形的指导手册。很多空气质量监测仪器在使用过程中,会发生零点检测偏移,因此,除了每年例行的校准之外,还需进行不定期的校准。如果发现仪器测定的数据与实际情况的误差超出允许范围,就要立刻对该仪器进行检测校准,同时对之前的监测数据进行检查,看是否科学有效,如果因为误差而失效,要对之前的结果进行追溯,进行修改。

对于自动监测仪器,要专门设立管理人员进行专项管理,建立起动态管理档案,保证每台仪器所处的位置与状态都可以随时进行查询,制定出所有自动监测仪器的年检制度与计划。对于每台仪器的说明书、验收报告、调试报告、检测报告、自检报告、维修报告,都要分类妥善保管,以便查询和调阅。

5 监测数据的处理与保存

对于自动监测仪器所取得的数据,应采用国家标准的计量单位,依照国家的规范进行取舍。原始数据采用二级审核制度,上报数据采用三级审核制度。要执行严格的保密制度,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保证数据安全。负责数据采集与处理的计算机或其他设备,要采用授权操作的机制,及时做好数据备份工作。最后形成的监测报告,要做到记录规范,相关人员签名完备,及时交送档案时存档备查。数据处理所使用的软件,要经过检查测试,供货商提供的使用证明,也要在档案室备案。

6 结语

在日常的工作中只要出现细微的疏忽,都会造成监测结果出现较大的误差,导致监测报告的失真,因此,必须通过有效的质量控制体系来保证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的客观、准确、科学、有效。我们还应不断在工作实践中积累经验,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完善质量控制管理体系,使我们的环境空气监测工作再上一个台阶。

参考文献

外环境监测整改报告篇6

【关键词】环境治理工程 验收监测 问题 对策

对于环境治理工程验收监测结果来说,其既反映了实施治理的技术单位与被治理企业共同签定的经济合同实施的难易程度,又对企业后期环境管理提供了必要的科学依据[1]。本文着重就环境治理工程验收监测存在问题及相应改进对策进行了分析。

1环境治理工程验收监测现状问题

环境治理工程验收监测报告既是环境监测站环保行政管理的依据,又是企业自身环境管理的科学依据,并且还是治理项目经济合同的兑现依据[2]。然而,在实际环境治理工程验收监测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具体表现有:

(1)在环境治理工程验收监测结论方面缺乏真实性、客观性和可靠性。由于在监测技术设计方面先天不足,并且企业运行成本过高以及相关企业环境管理机构与制度配套落实不到位等,导致现有的环境治理工程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不能满足治理要求,而环境治理工程验收报告中则均以“合格”为最终结论,进而使得未达到要求的环境治理工程能够通过验收。并且,验收单位与治理施工单位间存在着兑现合同,致使环境监测造假行为日益严重,最终无法有效控制。

(2)在环境治理工程验收监测报告中过多的重视设施处理效率和污染物排放的达标率,而缺乏对工程评价内容的真实反映,例如排污总量监测、排污成本控制以及排污现场运行记录等。一方面,环境治理企业通过延长污染物停留时间、降低污染物排放量以及加大药剂用量等,改变验收监测过程中的工况,进而维护自身利益不受影响;另一方面,污染物处理设备缺乏有效维护与管理,例如部分企业废气处理设备、电镀废水处理设备等腐蚀严重,而无法满足污染处理能力;此外,部分废水处理设施在停电、过冬后失效而停用现象较为频繁,这就要求验收监测在冬季为宜。

(3)在对排污收费标准制定过程中单纯的以环境治理工程验收监测结论为依据不够科学。大多数环境治理工程验收监测在最优条件下的排放情况进行验收,验收监测排放合格只能认为是处理设施可以达到的水平,其意义与常规管理的随机周期样监督监测本身存在差异。因此,环境治理工程验收监测报告不能作为排污收费的表征依据,排污收费还是应依据企业排污申报和监测部门的监督监测报告等。

2优化环境治理工程验收监测对策

针对环境治理工程验收监测存在的问题,可通过采取以下几方面措施进行优化,具体为[3]:

(1)在环境治理工程验收监测过程中,严格落实环境监测相关规范与标准,同时适当提高监测频率,以确保环境治理工程验收监测质量。目前,国内针对环境治理工程验收监测相关法律法规以《环境监测技术规范》为主,并配套了一系列相关规定。基于此,应充分结合环境治理工程实际情况,在严格按照各种监测规范执行的基础上,通过适当增加监测频率,保证环境治理工程验收监测质量。

(2)环境监测站待环境治理工程正常运行后,与提供治理技术单位和治污企业相互协调,积极配合,对治理工程作出全面、准确、公正、客观的评价。一方面,应针对污染物处理设备进行定期检查与维护,确保设备性能满足污染物处理要求;另一方面,应通过引进先进的污染物处理技术,实现对处理工艺方法的优化,提升污染物处理质量与效率;此外,加强环境治理工程管理,逐步提高环保部门的服务意识,及时为企业排忧解难。

(3)对于环境治理工程运行实用价值来说,环境治理工程建设与运行费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环境治理工程建设费用的核算较为容易,但是其运行费用核算,如管理人员费用、设备的折旧费、水电费及药品试剂耗量费用等,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基于此,企业在环境治理工程核算中,应以治理单位核算为重要依据,企业根据验收监测报告配套相应的治理运行费用。

(4)对于环境治理工程验收监测报告来说,其结论应坚持客观、公正性,不应只报喜不报忧。环境监测站和环保企业应充分认识到环境治理工程验收监测的重要性,根据不同情况要在监测报告中给予明确结论。环保企业应根据监测报告结论,通过优化污染处理技术工艺或者更换污染处理设备等,按照环境治理工程验收监测报告进行相应的整治。

(5)环境监测站在完成环境治理工程验收监测基础上,应制定出相应治理设施操作规程和管理制度,以帮助企业完善环境治理对策。首先,在企业内部加强管理层对环境治理工程验收监测的重视度,并配套相应的管理费用;其次,通过加强日常培训,提高企业员工环境治理业务素质,完善环境治理设置,进而确保环境治理工程验收监测管理质量与水平。

(6)在环境管理中,以污染源监督检测和验收监测两方面为主,二者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对于验收监测来说,其作为污染源监督检测的一个重要组成。验收监测应与污染源监督监测结合起来,验收监测结果可以作为一定时间内排污收费的依据,应充分开发应用环境治理工程验收监测成果。验收监测报告的工程评价和监测结论可在企业建立日常环保设施运行台帐和自测制度的基础上,作为企业环境管理的目标和依据。

3结语

总而言之,尽管我国在环境治理工程验收监测工作中制定了一系列措施,并取得了显著效果,但是在整体上验收监测仍存在着一系列问题,并且对于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顺利开展具有一定危害性。基于此,应加强环境治理工程验收监测工作改进与优化,通过增强环境监测站、提供环境治理技术单位与治污企业间工作协调性,在环境保护工作者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逐步推进环境治理工程验收监测工作有序开展。

参考文献:

[1] 马国强.建设项目环保设施竣工验收监测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环境污染与防治,1998年12月,第20卷,第6期:24-25.

外环境监测整改报告篇7

关键词: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建议

Abstract: Project environment and acceptanc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project management, it is an important means and measures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it is the last one to check whether the demonstration construction projects to fulfill the "three simultaneous" system, its role is essential.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cceptance monitoring problems and causes of completed construction projects, proposed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perfect acceptance monitoring systems and procedures to strengthen quality control management solutions and recommendations.Key words: project; completion; acceptance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suggestions

中图分类号:TU71 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11-0020-02

一、前言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是确保人与自然的和谐,是经济能够进一步得到发展的前提,也是人类文明得以延续的保证,所以工程建设项目中环境保护竣工验收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建设工程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工作在国家大部分省、市层面上基本形成正常的工作程序,验收监测逐步走上标准化、规范化得轨道。但是在遵照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管理办法实施具体工作的同时,实际工作中还存在一些常见和一些容易忽视的问题需要学习和掌握。另外,由于验收监测与建设工程项目环保验收工作直接相关,同时也关系到建设单位的利益,因此,管理部门把握验收政策尺度、建设单位对监测工作的配合、监测技术和监测管理水平等因素会对验收监测产生影响。其中,政策把握、建设单位配合属于影响验收监测的两个外部因素,监测技术和监测管理水平是影响监测工作的难点。现在就建设工程项目监测工作遇到的常见问题和难点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建议。

二、验收监测工作中存在的一般问题和建议

1、验收项目环境管理不到位

一是行政主管部门对建设项目试生产审批把关不严。长期以来,一些地方环保部门在建设项目管理上重环评而轻验收的现象较为普遍,突出表现在批准企业试生产时把关不严,许多企业只顾生产不顾环保,不到万不得已不申请验收,甚至部分项目以试生产为名长期生产,不主动委托开展验收监测。二是施工期环保措施落实不到位。由于环保部门对项目建设过程缺乏有效的环境监管,建设项目单位也未开展施工期环境监理,相当一部分建设项目环评中对施工期提出的环保要求基本上未得到落实,监测验收时项目单位不能提供施工期环保措施落实效果及环境影响情况。三是环保部门对验收监测单位的监督有待加强。《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管理办法》规定:“承担环境保护验收监测或者验收调查工作的单位,对验收监测或验收调查结论负责”。然而在现实中,有些竣工验收监测报告不能反映真实情况,这样极易给环境行政管理和决策带来失误甚至隐患。

2、验收监测部门的法律地位较弱。

验收监测工作政策性、技术性、综合性很强,必须从法律上明确环境监测部门的监督地位。目前,验收监测扮演着双重角色。一方面,接受环保部门指令进行验收监测,全面检查环境法律、政策规定措施的落实情况,是行政角色;另一方面,接受建设单位的委托,以技术服务角色进行验收监测。环境监测部门的双重身份,使其处于尴尬局面,验收监测数据难以全面、客观、真实地反映建设项目环境污染和对生态的影响状况。

3、忽视环保“三同时”的全过程和非污染性建设项目验收监测。

目前,验收监测局限于对环境治理设施末端排放污染物的验收监测,局限于污染物浓度、污染物排放量的监测。总体而言,侧重于污染型项目的环保设施,对环境管理、监测制度、防护距离、生态保护等重视不够。

4、验收监测技术规范有待完善。

一是验收监测技术规范机制设计不完善,局限于对技术性测试内容的监测,对环境管理检查缺乏明确细则和评定标准。二是生产工况的把握方法不明确,验收规范要求对验收工况达到设计规模的75%以上,判断方法不明确。

5、进一步加大建设项目环境管理力度,提高监管效能。

对建设项目实施全过程管理,加大建设项目环境监管力度和违法处罚力度,同时制定统一的验收评判标准(包括监测收费标准),尤其要明确环境管理检查内容的评判标准。对于污染治理设施、措施不符合环评及批复要求的项目,坚决不同意试生产;对于故意拖延不申请验收或经验收监测达不到要求的企业,要坚决予以处罚,使验收监测结果真正成为执法依据,进一步维护“三同时”制度的严肃性。

6、要建立对验收监测人员的培训机制,引入职业资格制度。

由于验收监测是一项政策性、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对验收监测技术人员必须进行系统化的正规培训。建议国家尽快建立相应的验收监测人员系统培训机制,引入职业资格制度。这是验收监测在全国规范有序开展的技术基础。各级环保部门和监测机构要重新认识和重视验收监测工作,从法律、法规和政策上保证验收监测工作开展,发挥验收监测或调查对污染物排放的监视性作用,促进节能减排目标实现。

7、制定适应形势发展、可操作性强的验收监测规范。

建议制定适应形势发展、可操作性强的新验收监测规范并配套实施细则,同时制定验收监测结果的评定标准,使验收监测程序化、规范化和易操作。

8、引入公众参与机制

目前,中国已将公众参与纳入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中,取得了较好效果。但在建设项目竣工验收中,尚未明确提出公众参与要求。事实上,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项目周围的群众和一些行业专家,有时能通过现象挖掘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因此,承担监测或调查的单位,应主动征求当地群众的意见,以召开座谈会、发放调查表或企业公示等形式征求意见,并把意见写入监测或调查报告中,反馈给项目单位和负责验收的环保部门。竣工验收监测引入公众参与机制,不仅可以使各项环保检查情况更为准确,也可以提高人民群众的环境意识。

三、验收监测工作中存在的难点问题和建议

1、审核

在建设香米环境保护验收中,部分地方环境管理部门主要审查监测单位提供的验收监测报告,而非依据验收监测报告对建设项目执行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标准进行检查。其原因是部分管理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对政策把握不准,管理对象错位。由此带来的问题:一是给建设单位和环境管理部门领导造成监测不达标是检测单位责任的误导;二是挫伤监测人员工作积极性,最终影响环评制度的执行和保护环境的效果与目标。

对此,应从管理部门提出的意见﹑验收监测技术和监测报告存在的问题3个方面审视整体验收监测工作是否符合验收监测管理要求,找出并解决验收监测自身存在的问题,不断提高监测技术和管理水平,同时还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组织验收监测人员学习,正确认识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

积极与环境管理部门沟通和协调,达成共识;

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建立严格的验收监测程序,将验收监测程序报环境管理部门备案;

1.在受理验收监测时,积极加强建设项目竣工环保验收﹑验收监测和工作程序的宣传;

2.在管理部门政策把握存在较大差异时,要积极寻求上级建设项目环境管理部门﹑监测管理部门和监测单位的支持。

2、复测

部分建设项目出项超标时,建设单位不认真查找原因并整改就提出复查要求。超标原因包括三种情况。

(1)建设单位建设了环境保护设施,但管理部到位,未调整环保设施与生产设施的匹配运行条件,操作人员对环境保护设施运行条件不了解,环境保护管理制度未建立或未有效执行,接受验收监测前准备不充分等;

(2)建设项目未落实环评要求,设施建设或措施实施部到位,造成一些污染因子排放超标或敏感目标环境质量超标;

(3)建设单位认为环评及批复过于严格,执行环评及批复时有抵触情绪。为通过验收,建设单位间监测后发现有超标现象时,会提出复测的要求。

复测是负责验收监测单位的责任,但是无原则的展开复测,会失去验收监测的严肃性。为使验收监测真正服务于建设项目的环境管理,首先应该建立一整套完备的验收监测工作程序,包括:受理﹑资料收集﹑现场测试和实验室分析﹑检查﹑审核﹑复测条件与受理﹑提交报告等一系列涉及验收监测各环节的制度和规定。在受理验收监测时以介绍﹑指南等方式告知建设单位。在受理验收监测复核时,要有建设单位整改措施说明和委托,将正常的验收监测和复测区分出来,以便通过复测报告的形式督促建设单位加强环境管理,并让管理部门了解建设单位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的加强环境管理。

3、验收监测未正常开展

目前,一些经济部发达地区存在建设项目环境管理松懈,验收监测未正常开展,验收监测脱离实际监测能力的现象;一些地方建设项目验收监测由其他测试机构承担。对建设项目环境管理的学习宣传﹑环评制度的执行﹑要求和检查部到位,重发展﹑轻环保,对验收监测时建设项目环保验收技术支撑的理解不足等是出项这种问题的原因。在存在这类问题的地方,管理部门要加强对验收监测是服务于建设项目环境管理的重要技术支撑,开展验收监测是环境管理要求的宣传,监测部门对验收监测任务,应牢固树立为建设项目技术把关和为环境管理服务的宗旨,认真从程序、技术、政策等方面逐步完善验收监测工作,认真做好每一个验收监测项目。对存在其他测试机构开展验收监测的地方,监测部门要注意通过培训、交流等方式,逐步提高自身验收监测水平,掌握验收监测涉及的政策、标准等方面的动态;在承担一些难度大的建设项目验收监测任务或审查检查机构的验收监测报告时,应充分发挥监测部门的技术水平和把关作用。

4、环境影响评价及批复

因技术人员经验不足,或对环境影响评价理解偏差,造成个别建设项目环评及其批复要求不合理,给验收监测带来困难。对于此类问题,建议:

(1)不断总结和积累验收监测经验,对同类项目进行比较,及时发现可能存在的问题;

(2)对有明显问题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及其批复,能够说清的要在验收监测报告(表、卡)中说明;

(3)对一些难以讲清的问题,可以积极与管理部门联系和落实,最终将情况反映到验收监测报告(表、卡)中,必要时也可以与环评单位沟通;

(4)通过专项报告对各类问题进行汇总,集中反映给环境管理部门,供建设项目环境管理和环境影响评价借鉴和参考。

5、敏感项目处理

少数建设项目因其建设位置或污染物的排放等因素对环境影响较为明显,特别是一些建设项目环评和批复要求未落实,或与环评预测存在较大误差时,社会反映强烈,从而成为敏感项目。

这类问题的原因是:建设单位环境保护设施和措施不落实,环评及环境管理部门监督中存在一些不确定因素;周边居民及单位对建设项目环境管理、国家政策和标准要求理解不清,从维护自身权益出发,提出相关意见和要求;同时也存在少数人希望从建设项目建设中获得额外利益。

对于此类项目,首先应选择政策把握能力强、技术水平过硬的项目负责人;在充分了解建设项目问题的基础上,制定周密严谨的工作方案;增加社会安全意识,制定公众意见调查表和应急事件对策方案,避免出现;之处环境保护设施建设或环境保护措施未落实的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与建设单位达成共识,及时与环境保护管理部门沟通;在监测方案中,工作要求一定要细化到位,保证验收监测质量;报告编制和审核,应该根据环评及其批复要求,把握建设项目污染排放和环境保护设施工作情况,按环评批复要求说清对环境影响的监测结果,避免出现无依据的结论,保证验收监测报告的公正性和科学性。

6、建设单位配合

当前,部分监测站开展验收监测工作仍不能得到建设单位积极配合,主要表现在:建设单位认为验收监测时监测站的事情,领导不重视,工作人员难以协调相关工作;建设单位工作人员责任心不强;管理部门一旦发现项目未及时开展验收监测,责任就推到监测站。

分析原因其主要原因在于,建设单位对环境的义务和责任不明、对建设项目环境管理要求不清、对验收监测准备工作不了解、内部环境管理存在问题,部分企业领导重生产轻环保等原因。

对于这种情况,在确认建设单位不能正常对待验收监测工作后,应下达环境设施、措施落实和整改的建议、验收监测准备要求等相关文件,同时抄送环境管理的相关部门和监测单位。

1.帮助建设单位了解项目建设和环境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以便整改;

2.解决建设单位配合及领导重视的问题;

3.环境管理部门及时了解项目建设和环境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以便监督检查中有的放矢。

7、监测技术与监测管理

监测技术和管理问题是验收监测需要长期关注和不断发展的问题。监测技术问题直接受监测管理的影响。监测管理主要体现在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方面,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是监测单位技术工作正常运转的保障。由于各单位地这项工作的认识、重视和要求不同,因而监测技术和监测管理也成为一些监测单位验收监测工作的一个难点问题。

目前在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的认识、管理和工作安排上,都处于不完善的阶段。具体表现为:少数监测站在意识上,没有将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工作划为监测工作的一部分,将质控措施及所需经费视为额外负担。在管理上,以样品考核代替日常质控措施,以质控措施代替质量保证,忽视人员培养、技术审核等重要的质量保证程序。在工作安排上,忽视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程序的执行,个别监测方案和计划缺少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要求,监测方案和计划中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内容制定的不完整。

解决验收监测技术和管理问题,必须加强对监测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的认识,按照相关要求,制定相关程序和制度,并在工作中认真落实;努力提高检测技术,并根据环境管理和社会需求实际情况对程序和制度加以完善;在监测工作计划和规划中,积极争取人员、装备和经费保障,使监测站的整体监测技术和监测管理水平不断适应环境管理和社会要求。

参考文献

1、《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俞美香,常卫民.建设项目竣工环保验收复测原因探析和复测程序制定. 2010年22期

外环境监测整改报告篇8

关键词:质量控制 检测过程 检测结果

质量控制是指为达到质量要求所采取的作业技术活动,其目的为监控检测、校准的有效性,保证检测结果可靠。对检测实验室来说,其质量控制就是对影响检测质量的“人、机、料、法、环”等方面制定计划和程序,并在其实施过程中进行连续评价和验证,对发 现的不合格情况及时处理并采取纠正措施。

1检测标准、方法的控制

1.1 实验室应定期到标准库对在用标准进行查新,确保检测工作所依据的标准版本现行有效。遇有标准变更,应及时收集新标准,并按程序的要求做好新标准的培训工作。对新、旧标准应加以分析比较,做好仪器设备改造、设施配置等基础工作。如该标准所涉及到的参数已通过计量认证,应及时向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提出更改申请,并登记备案。

2人员

2.1 实验室的人员配备应满足建设部令第141号《建设工程质量检测管理办法》及《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的规定,还应满足各省市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机构资质标准中对检测人员的要求。检测人员必须经考核合格、持证上岗。

2.2 实验室应制定培训计划,对检测人员应进行适时培训,使知识和技能不断更新。培训可采用技术交流、座谈、研讨会等形式,其内容可包括法律法规、职业道德规范、廉政建设、作风纪律的教育;标准知识、质量控制、监督管理、计量理论、误差理论、数据处理、数理统计、抽样方法和理论、外语、质量体系文件和质量方针目标、计算机理论和操作的学习等。

3仪器设备的管理与控制

3.1 仪器设备是完成各项检测工作必备的基本条件之一,其运行的精确度、稳定性和安全性直接影响检测能否正常进行及结果的准确性、有效性。 坚持“专人管理、定期维护、责任落实到人”的基本原则,并列入公司经济责任制考核。对仪器设备的使用进行授权,授权使用人员范围应为已取得使用该仪器的检测项目上岗证的检测人员。

3.2 坚持仪器使用记录制度。仪器使用记录的主要内容有:使用日期、使用人、检测项目、运行状态(包括停电、停水及工作异常等情况)、运行检查、维修保养等。建筑工程质量检测的众多检测项目需要携带仪器到现场进行检测或抽样,除了遵守在固定场所使用的仪器的规定外,还应做好领用时检查、运输中防护、按规范使用及入库时检查工作。

3.3 按规定周期定期进行仪器设备的检定/校准,做好仪器设备的日常维护保养工作,对使用频率高、易损坏、性能不稳定以及长期工作环境恶劣的仪器设备还应进行期间核查,以保证其能正常使用。 发现设备运行有问题时,应停用报修,对所涉及的检测结果的有效性有影响时,应对检测项目进行重新检测,对已出具的检测报告如需修改,应以书面形式通知客户。修理期间的仪器应粘贴禁用标志,对影响精度的仪器修理后,经检定合格后,更换合格标志后方可投入使用。所有的仪器设备都要有唯一性标识和检定/校准状态标识。

4环境条件的控制

4.1检测人员应在试验开始前对环境条件进行检查,达到标准要求环境条件后方可开始检测;达不到标准要求环境条件时,经调整达标后再开始检测。遇环境条件有较大变化、危及到检测结果时,应停止检测,待影响因素恢复正常后再进行检测,必要时重新进行检测。实验室应配备环境监控设备,并按规定对检测时的环境情况(如温度、湿度等)进行监控和记录。

5标准物质与标准材料的控制

5.1 标准物质和标准材料的采购,应选择有资质和能力的服务方,并获得相应的资质和能力的证明性文件。对一些长期、重要供应商建立合格供方名录,以这些供应商作为固定用户,从而保证试验用材料的相对稳定性。如水泥胶砂强度试验用的标准砂、外加剂混凝土性能试验用的基准水泥等。

6样品的质量控制

6.1 样品要有代表性,抽样应采取随机抽取的方法进行。检验批的组成、样品数量、样品的规格要符合相关标准的要求。检测人员应认真做好抽样工作记录,现场抽样时,抽样点的描述应尽可能的详尽。接收样品时,应记录样品的异常情况或偏离。当样品与所提供的说明不符合时,或对所要求的检测规定不够详尽时,实验室应在开始工作之前询问委托方,以得到进一步的明确,并记录讨论的内容。

6.2 收样后,样品应按相关标准的要求进行存放或放在规定的环境条件下进行养护,并应对存放条件进行监控和记录。样品应规定保存期限,以及保存期满后的处理程序。对易燃、易爆、有毒、有害、污染环境的样品的处理,应符合国家有关法规的规定。

7检测结果质量控制

7.1 实验室应制定质量控制计划,选择的监控方法应与工作类型和工作量相适应。定期使用有证标准物质或次级标准物质进行内部质量控制;定期使用有证标准物质或次级标准物质进行内部质量控制;进行实验室间的比对试验或能力验证;进行实验室内部比对试验利用相同或不同方法反复进行检测;参加国家实验室认可委或其他组织举办的实验室能力验证计划活动。

7.2 实验室应分析质量控制数据,在发现质量控制数据超出预定的判断依据时,应采取有计划的措施来纠正出现的问题,并防止报告错误的结果。

8检测记录和报告

8.1 检测记录的基本要求

检测记录应做到:如实、准确、完整、清晰,项目应完整,空白项应划上斜线。根据不同的检测对象不同的要求,合理编制检测记录的格式和内容。 详细记录试验过程的各项信息(主要仪器设备、环境技术条件、检测中发生的异常情况和处理记录等)。检测记录的更改应采取"杠改"的办法,即在错误的数字上划一水平线,将正确的数字填写在其上方或下方,旁边签注更改人姓名。更改只能由原检测记录人进行,他人不得代替更改。不允许用铅笔记录,也不允许用涂改液更改。检测记录应由检测人和校核人本人签名,以示对记录负责。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