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采矿工程毕业设计8篇

时间:2023-03-01 16:23:19

采矿工程毕业设计

采矿工程毕业设计篇1

【关键词】三维立体技术;采矿工程;毕业设计;实践教学

1.引言

采矿工程毕业设计是采矿工程专业必修的集中实践性教学环节,属于专业教学模块,其目的是在学生已完成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学习后,通过毕业设计的方式,综合应用和深化本专业所学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该教学环节,要求学生达到如下要求:①能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理论知识与技能,通过毕业设计教学过程中的学习、研究和实际训练能够将理论认识深化、扩展知识领域、延伸专业技能;②学会依据课题任务进行资料数据的调研、收集、加工与整理,训练学生正确使用各种设计资料、手册、图册、国家标准和技术规范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掌握工程设计的程序、方法和基本原则,提高学生工程计算、图纸绘制、编写技术文件的能力;③树立正确的设计思想,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正确的技术经济观点和工程全局意识;④接受现代采矿工程师的基本训练,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毕业后更好地适应工程设计、科学研究及其它技术工作奠定必要的基础。由以上采矿工程毕业设计的目的和要求可知,该教学环节对于学生整体专业知识的整合与专业技能的提升将会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由于专业课开课时间较长、学生缺乏大局观、知识整合能力欠缺等造成采矿工程毕业设计教学效果欠佳。因此,有必要采取先进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来提高毕业设计的教学效果。近些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通信技术、自动控制技术、3S(GIS,GPS,RS)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数字矿山近些年取得了长足的发展[1-2],而作为数字矿山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三维立体技术运用于采矿工程毕业设计是一种有益的教学尝试。

2.采矿工程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2.1存在的问题

作为采矿工程专业培养体系的最后一个环节,采矿工程毕业设计对学生整体能力的提升作用毋庸置疑。内蒙古科技大学采矿工程专业的培养特色是露天与井工开采并重,因此在过去相当一段时间内,学生在毕业设计环节需要完成两部分内容,即露天开采方案设计与井工开采方案设计。近些年,考虑到要与学生就业相结合,同时也是为了提高毕业设计质量、减轻学生负担,因此按照学生的就业安排相应的毕业设计内容。这也就意味着,就业去向是露天矿山的学生安排露天毕业设计,就业去向是井工矿山则安排做井工毕业设计。通过调整毕业设计内容,毕业设计质量得到了保证,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仍然存在教学内容生疏、整合知识能力差、对矿山感性认识有限、动手能力弱等问题。

2.2产生问题的原因

①课程学习周期长,教学内容生疏由于采矿工程专业自学生在大二下半学期就开设专业基础课,再经过大三一整学期、大四上半学期的专业课学习,等到学生进入毕业设计环节,前后经历了2年时间,因此学生对部分课程的教学内容已经生疏,影响了学生在毕业设计时对知识的综合应用。②实习教学环节薄弱,感性认识有限对于工程类专业,实习教学环节是提高学生感性认识的重要手段。采矿工程专业的主要的实习教学环节包括生产认识实习和毕业实习,然而受限于矿山企业这类高危生产单位的安全限制,在学生进行矿山实习时常常是被技术人员带领走马观花式的看一下企业生产流程,这样就造成学生实习效果差,缺乏对矿山的感性认识。③就业压力大,学生专业课学习效果不佳对于采矿工程专业来说,大四的上半学期是专业课的集中学习时间。在这一时间内,需要学习的专业课包括《露天采矿工艺》、《露天矿设计原理》、《煤矿地下开采》、《金属矿地下开采》、《矿山环境保护》、《矿山安全》、《露天矿运输及道路设计》、《采矿学课程设计》等,这些都是毕业设计的重要组成内容。但是由于近些年学生就业形势不好,就业压力逼迫学生不得不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或找工作、或复习考研、或复习考公务员等等,因此学生对本该掌握的专业课没有掌握。以上造成毕业设计困难的原因中,对于因学习周期长以及学习时间不够而造成的知识内容欠缺可以在毕业设计期间由指导教师补充讲解,而对矿山感性认识缺乏就目前来说解决较困难。基于统一的空间和时间四维坐标,将矿山中的所有信息(包地形、建筑、地层、构造、矿床矿体、危险源、井巷工程、开采单元、采场、工作面、设备、人员、监控系统等)可视化后,能够建立真三维矿山地理信息模型[2],而借助三维立体技术可让学生立体地观察到矿山的组成,由此可提高学生对矿山的感性认识。

3.教学案例分析

这里以井工开采毕业设计为例,讲解三维立体技术在毕业设计中的应用。对于井工开采毕业设计来说,第一步需要设计矿床的开拓系统。在开拓系统的基础之上,才能完成采矿方法、通风系统、运输与提升系统的设计,这类似于建筑中的框架结构,由此可见其重要性。由于前述种种原因,学生对于该部分缺乏直观认识,无法在思想中想象开拓系统是什么样子,因此设计开拓系统时困难重重。而教材中关于开拓系统的图例缺乏立体感,无法引导学生。结合教材中关于图1中的图示1-5的备注,虽然能够明白开拓系统的组成,但是无法将该图与矿山其他系统结合起来,对于学生的指导作用不大。

4.教学效果

通过在内蒙古科技大学采矿工程2013届、2014届这两届学生的毕业设计教学实践,教学效果如下:①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观摩三维立体模型,学生对毕业设计的态度发生明显改变,由以前的被逼着做转为主动追着做,设计进度明显加快,学生毕业成绩的优良率明显增加;②促进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融会贯通。经过三维立体技术,有效地将《金属矿地下开采》、《矿井通风》、《矿山安全》、《井巷工程》以及《采矿学课程设计》中所学到的知识融合成了一个整体,提高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认识,达到了毕业设计的目的和要求;③开发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在了解到三维立体建模技术后,对数字矿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更有同学利用课外时间自学建模技术,并取得了较好的实践成果。

5.结语

将三维建模技术应用在采矿工程毕业设计的教学中,可以在学生对矿山感性认识不足的情况下,扩充学生对于矿山生产系统的立体认识,加深学生对毕业设计相关内容的理解,进而提高毕业设计质量。但掌握三维建模技术需要许多专业以外的知识,这对于采矿工程专业的学生来说难度较大。利用该技术建立的矿山生产系统只是起到辅助教学展示的作用,并不能完全取代矿山生产实习所起到的作用。因此,最好的教学计划安排应该是先了解某矿山的三维立体模型,再安排去该矿山实习,最后结合该矿山做毕业设计,只有反复地对照学习,才能够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提高毕业设计效果。

参考文献:

[1]方鹏,黄德镛.数字矿山技术的应用现状及展望[J].矿冶,2013,01:76-80.

[2]卢新明,尹红.数字矿山的定义、内涵与进展[J].煤炭科学技术,2010,01:48-52.

采矿工程毕业设计篇2

设计内容综合答辩实质上就是传统的设计内容及图纸答辩,具体的说就是由学生将自己的设计图纸和说明书展示给答辩老师(设计图纸挂起,说明书交给答辩老师)进行答辩。首先,学生就自己的毕业设计作简单介绍(时间控制在10min左右);然后,答辩老师就学生的设计成果提出问题,学生记录老师提出的全部答辩问题(一般控制在5-8个问题);最后,学生逐个回答全部答辩问题。教师根据学生对问题的回答情况给出设计内容答辩得分。设计内容答辩采用百分制评分。

1.1采矿CAD设计能力考核

采矿CAD设计能力考核实质上就是在计算机上,按照答辩老师的要求独立完成采矿设计绘制图形。具体的说就是在自己毕业设计的图纸上,按照毕业答辩老师给出的设计题目,在规定的时间内(一般60min),完成采矿设计内容绘制出图形。教师根据学生完成采矿设计内容绘制图形情况给出采矿CAD设计能力得分。采矿CAD设计能力考核采用百分制评分。

1.2基础知识答辩

基础知识答辩实质上就是将采矿工程专业四年来所学的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知识,建立采矿工程基础知识数据库,答辩时学生随机选择试题(由基础知识数据库随即抽取),逐题进行回答,教师根据试题回答情况给出基础知识答辩得分。基础知识每组四题,分别代表采矿、通风与安全、矿压和地质与测量不同类型。基础知识答辩采用百分制评分。

1.3指导教师评分

指导教师评分是指导教师根据学生毕业设计期间的表现,以及毕业设计的质量给出的量化评分。它主要考查学生的出勤率、独立工作能力、毕业设计质量等,指导教师评分采用百分制评分。

1.4评阅教师评分

评阅教师评分是在学生完成毕业设计后,评阅教师根据学生毕业设计的设计内容、设计方案、设计计算、公式运用和图纸给出的毕业设计质量量化评分。评阅教师由非指导教师担任,评阅教师评分采用百分制评分。

2三项答辩法评分体系

2.1三项答辩法评分体系

三项答辩法评分体系以指导教师评分、评阅教师评分和毕业设计答辩评分三类评分为考查内容,分别按照不同的权重指标进行综合得出毕业设计总评分。其中毕业设计答辩评分包括设计内容答辩评分、采矿CAD设计答辩评分和基础知识答辩评分三项内容,同样,分别按照不同的权重指标进行综合得出毕业设计答辩评分。

2.2毕业设计答辩评分

毕业设计答辩评分以设计内容综合答辩、基础知识答辩和采矿CAD设计能力考核为基础,按照各自不同的权重综合得到。由下式计算:P=(i=1,2,3。n=3)(1)式中:P———毕业设计答辩综合评分,P=0-80;ki———毕业设计分项答辩权重系数,根据近年来我校的教学实践,k1=0.50,k2=0.15,k3=0.15;Ci———毕业设计分项答辩评分,C=0-100。

2.3毕业设计总评分

毕业设计总评分以指导教师评分、评阅教师评分和毕业设计答辩评分为基础,按照各自不同的权重综合得到。由下式计算:Q=(j=1,2,3。m=3)(2)式中:Q———毕业设计总综合评分,P=0-100;R1———毕业设计答辩评分,R=0-80;R2———评阅教师评分,R=0-100;R3———指导教师评分,R=0-100;Cj———毕业设计分类权重系数,根据近年来我校的教学实践,C1=0.10,C2=0.10,C3=1.00。

3三项答辩法应用

三项答辩法在我校采矿工程专业已经连续试用多年,下面就采2011某班部分学生毕业设计成绩评定进行应用举例。从表中可以看出,学生毕业设计成绩的高低,取决于多项因素,任何一个单项的评分对最终的毕业设计等级均有影响,但不是唯一影响因素。成绩好的学生必然是平时比较用功,指导教师评分高;设计质量好,设计内容答辩评分高;基础扎实,基础知识答辩评分高;CAD技术及采矿知识掌握的好,采矿CAD设计能力评分高。相反的,成绩差的学生必然是平时不够用功,指导教师评分低;设计质量差,设计内容答辩评分低;基础不扎实,基础知识答辩评分低;CAD技术及采矿知识掌握的不太好,采矿CAD设计能力评分低。

4结束语

新时期采矿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成绩评定是目前许多煤炭院校普遍存在的问题,通过我校多年来“三项答辩法”的应用实践,得出如下结论:

(1)新时期采矿工程专业毕业设计采用CAD设计方法,成绩评定必须采用采用能够反映出CAD应用水平的答辩成绩评定方法。三项答辩综合法通过多项因素进行综合评定,最后得出学生毕业设计成绩,能够真实反映学生毕业设计的实际水平。

(2)三项答辩综合法中既考虑了设计内容,又考虑了基础知识和采矿CAD设计能力因素,还考虑了学生平时的学习情况和指导教师对其的评价。该方法的评价因素选择比较合理和科学,能检查学生采矿设计理论掌握的水平和设计完成质量;能检验学生CAD高新技术掌握和运用到专业中的熟练程度;能促进学生在毕业前夕对四年来所学专业知识进行全面回顾,提升专业知识水平。

采矿工程毕业设计篇3

【关键词】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应用型;采矿工程

一、前言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要求毕业设计选题要紧紧围绕专业特色解决现场实际工程问题,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工程素养及具备解决有一定复杂程度的工程问题的能力。标准要求实行过程管理和目标管理相结合的管理模式,由具有丰富教学和实践经验的教师或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承担毕业设计的指导和考核,鼓励学生下实验室参与科学研究活动,支持学生到企业进行毕业设计。大同大学煤炭工程学院地处晋、冀、蒙国家能源基地中心,长期以来形成了为煤企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办学特色,与同煤集团等多家煤企签订了产学研合作协议,与同煤共建总值5000多万的综采、综掘综合实践教学基地,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坚持基础。

二、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校对采矿工程专业毕业设计大纲重新进行了修订,新大纲的执行虽取得了不少成效,但仍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要求相差较远,还存在以下的不足:1.毕业设计与工程实际及前沿研究结合不够紧密,创新性不足目前,尽管不少采矿专业课程中涉及到一些新技术的教学内容,但迄今为止,教学单位仍缺乏系统的教学与研究,且各门课程之间衔接不紧密、综合性与系统性较差、实用性不强。此外,部分青年教师接触企业的机会少,工程经验缺乏,致使指导学生做毕业设计的时候只能盲目选题,剽窃上一届学长的研究成果,学生的创新能力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2.毕业实习流于形式、走马观花,毕业设计质量无法保证由于实习经费、实习基地、安全管理、交通食宿等因素限制,实习单位的接待压力很大,故四周的毕业实习很难深入到岗位一线,致使学生对工程实践了解有限,不能接触最前沿的工艺与设备,很难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磨灭了学生在毕业设计过程中的新思想、新改进、新创造。3.毕业设计与学生就业、考研复试时间相冲突一般高校的毕业设计多安排在本科教学的第八学期。此期间,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就业、考研复试等各项工作千头万绪,再加上近几年就业形式不容乐观,致使学生无心全身心投入毕业设计中,故其质量出现一定程度的滑坡,严重影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三、毕业设计创新思路

针对目前采矿工程专业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和理念的引领下,可采取的创新对策如下:1.实施“设计实习设计”教学模式,将设计环节及时间前移在第七学期,毕业设计题目先由指导教师确定后向学院申报选题,学院审定后向学生公布,供学生选择。同时,学院将毕业实习的讲座环节提到第七学期,聘请企业专家、工程技术人员到校进行专题讲座,介绍矿井设计规范,以及煤矿现场涉及到的新动向、新方法及新技术,使学生提前进入设计状态。让学生对毕业设计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大幅提高。将教学计划由原来的“实习设计”调整为“设计实习设计”,从而形成工程实践氛围。2.提出“工程项目为导向、未来岗位需求为驱动”选题思路,突出工程性毕业设计选题紧紧围绕指导教师科研项目、学生大创项目、企业项目。选题方面,推行多种毕业设计组织方式,诸如面向就业于煤矿现场的学生开展“重设计、轻专题”的毕业设计,对于已考取硕士研究生的学生开展“轻设计、重专题”的毕业设计。通过设计加专题的方式,培养学生的专业基本知识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3.建立“煤企融合与协同创新思想”培养机制,创立多元化的指导团队我校积极建立校企深度合作的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机制,面向地方经济的发展,面向工程实际。聘请煤矿企业骨干负责讲解专业性较强的案例分析工作,高校老师负责毕业设计指导工作。在现场工程师和高校专业教师“双导师制”的共同指导下,确保学生完成毕业设计。对于签订就业协议需要自主实习的学生,可实行毕业设计进企业的培养模式。该制度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对毕业设计的要求核心理念不谋而合。4.设置“开题、期中、期末、查重”多维度过程监管,细化管理模式对毕业设计的具体流程与组织管理学院配专人负责毕业设计全过程监管。(1)开题检查。学院统筹考虑所有毕业生现状,实现设计题目“量身定做”,严禁伪造,杜绝抄袭,实现一人一题。(2)期中检查。一方面,应加强对指导教师工作的检查考核,确保指导教师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解决学生毕业设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另一方面加大对学生毕业设计的全过程管理:检查学生调研情况、查阅资料情况、出勤情况、学生每周接受指导的次数,同时要求学生做出毕业设计中期小结、进度执行情况、阶段性成果及下一步拟进行的工作计划。(3)期末检查。在答辩前对毕业设计随机盲评,抽样送校外进行盲审,盲审不通过者,不能进行答辩,使毕业设计管理工作进一步科学化、规范化。(4)查重检查。检测毕业设计的文字复制比例在40%以内(含40%)。5.制定“七项指标考核法”评定系统,创新答辩环节针对最新修订的毕业设计内容和大纲,毕业设计成绩采用“七项指标考核法”量化评定系统。增补了考评项目,修正了权重系数;增补企业界的评价干预,答辩委员会成员至少需要1/3的企业高级工程人员参与,促进毕业设计与工程应用需求的良性对接;增补毕业设计专题论文考评,使毕业设计质量评定体系更合理、更完善。

采矿工程毕业设计篇4

关键词:采矿工程;人才培养;卓越工程师;教学体系

作者简介:郭惟嘉(1957-),男,山东济南人,山东科技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院长,教授;刘音(1973-),女,陕西杨凌人,山东科技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博士研究生。(山东 青岛 266590)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36-0045-01

山东科技大学采矿专业已有60余年的办学历史,通过近年来对采矿工程专业人才需求的调研和煤矿企业对毕业生质量的反馈,近年来山东科技大学(以下简称“我校”)采矿工程专业毕业生在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有明显弱化的现象,由此反映出目前传统的教学环节已不能满足卓越采矿工程师人才培养的需要。结合教育部实施“卓越工程师计划”,探索如何通过改革采矿工程专业教学体系,提高学生教学效果,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相结合的卓越工程师,是采矿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教学体系研究重点。

一、采矿工程专业教学体系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采矿工程专业教学体系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人才培养模式单一,适应性不足;培养目标不清楚,学术化倾向严重;课程体系与产业结构调整不适应;工程性缺失和实践环节薄弱;教师队伍缺乏工程经历;产学研合作教育不到位。

二、卓越采矿工程师教学体系的要求与设计

我校卓越采矿工程师的培养计划依据“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旨在培养工程实践能力强、具备创新精神、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煤矿行业工程技术人才。针对目前采矿工程专业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卓越采矿工程师培养体系重点放在三个方面:一是要求煤矿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二是学校按照煤矿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三是强化采矿工程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由此看出,采矿卓越工程师培养教学体系的关键不仅在于校内实践,更在于在煤矿企业综合实践的实施效果。

为满足以上要求,我校采矿工程专业将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方案与以前的“3+1”定单式人才培养方案相结合,实施校企对接,实行“3+1”培养模式,让企业纳入整个人才培养过程。学生三年在校重点学习数理基础、人文管理和专业知识,第四年到签约单位进行工程实践、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这一培养模式既为煤矿企业培养了急需的人才,又可有效解决就业问题,突出了对学生的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

三、卓越工程师教学体系改革研究

构建突出特色、强实践、重创新的人才培养体系。采矿工程专业依托专业丰富优质的教学科研资源,并将工程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培养贯穿整个四年的教学过程中,构建了横向上相互关联、纵向上相互贯通的人才培养体系。该人才培养体系主要包括系统的教学体系和强有力的保障体系,其中教学体系是核心,主要包含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以及创新能力培养体系(见图1)。

理论体系改革中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注意整体优化,突出特色,主要从三个方面做起:

第一,确定能充分体现采矿工程专业的主干课程。主要有以下7门课程组成:“岩石力学”、“煤矿开采学”、“井巷工程”、“矿井设计”、“矿井通风与安全”、“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矿井特殊开采”。通过主干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的改革使采矿专业课程体系趋于合理,教学内容和教材选用也将进一步优化。

第二,精炼教学内容,实现七个“结合”:着眼于专业的拓展,实现煤矿开采与非煤固体矿床开采相结合、地下开采与露天开采相结合;满足采矿技术发展的需要,实现采矿与机电相结合、采矿与信息技术结合;体现多学科的相互渗透,实现采矿与岩土工程相结合;满足企业发展需要,实现采矿与计算机应用相结合、采矿与环境工程相结合。

第三,加强精品课程和特色教材建设。我校采矿工程专业在矿山压力与控制、矿井特殊开采等方向具有优势和特色,科研成果突出。将优秀科研成果引入教学全过程,教学成果突出,建设了“开采损害与环境保护”、“矿井通风与安全”国家精品课程2门、“矿山压力与控制”校精品课程1门;出版特色教材5本,其中《矿山压力与控制》获省优秀教材一等奖,《开采损害与环境保护》、《矿井通风与安全》获省优秀教材二等奖,实现了科研与教学有机融合。

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根据“卓越计划”培养目标,进一步加强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建设。利用部级重点实验室和省级实验示范中心平台,扩大实验室开放力度,提高实验室综合利用率;与煤矿企业加强合作,建立稳定的校内外实习基地,为学生的实习、设计、科研实践等创造良好的实践环境;引进煤矿企业的资源和设备,模拟现场工程环境,建立实习模拟矿井,既可节约实习经费也可让学生对矿井有全面的了解。

创建完善的创新能力培养体系。人才培养方案强调课程教学、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机融合,使创新能力培养贯穿整个教学环节,通过多环节训练使学生逐步树立工程意识,学会工程思维方法,不断提高综合素质。通过主干课程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开放国家重点实验室、鼓励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科技竞赛等,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极大提高。

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首先完善校内专任教师到矿山企业、科研部门学习交流及矿山企业、科研部门高技能人才到校兼职授课的制度和机制。山东科技大学已与山东能源集团签订了全面合作培养采矿专业人才的协议,为教师的现场实践提供了可靠的基地;本专业每年将安排1~2名青年教师到煤矿企业工程岗位工作,或通过实际工程项目设计、科学研究等积累工程实践经验。其次,从煤矿企业、科研部门聘请工程实践经验丰富的工程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承担部分专业课程的教学任务,或担任本科生的现场指导老师,承担指导毕业设计等任务。

改革传统的课堂和实践教学方法、考核方式,以适应采矿卓越工程师培养的需要。由于卓越工程师型的学生依据其培养方案有半年的毕业实习是在煤矿现场进行,学生的毕业实习成绩也将由现场实习指导教师和学校指导教师共同评定。学生的毕业论文由学校和煤矿企业的技术人员共同审核。审核合格可参加答辩;审核不合格须重做,来年进行答辩。毕业答辩委员会则由学校专业教师和签约单位的技术人员共同组成,共同参加学生的毕业答辩。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课程设计的考核也可改变传统单一的笔试考核方式,通过笔试、现场答辩以及设计作业等方式综合考核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采矿工程毕业设计篇5

1.课程设置不够合理

近年来,由于生产技术、采煤工艺与设备的不断更新,采矿工程专业学生不仅要具有煤炭及矿床开采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还要掌握通风安全、机电、掘进、运输和管理等方面的知识。然而,旧有的课程设置知识结构单一,与现代化计算机技术、机电技术、环境工程和经济管理等的结合不够。课堂教学内容落后,知识面较窄,没有反映当前科学技术成果的新进展,缺乏同步性,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下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

2.实践教学存在问题

采矿专业实践性很强,需要很快地适应矿山生产技术和管理工作,所以在要求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必须具备很强的实践能力。因此,实践教学对本专业显得尤为重要,而原有培养体系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实验课时不足实验室是实践性教学的重要基础平台,不仅巩固和延伸了学生的理论知识,而且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与创新创造能力。但是,矿大(北京)的采矿工程专业原培养方案中,实验课时量仅占总课堂教学的10%,其中演示类和操作类的比例约为4:6,学生的实践学习环节比较薄弱。实践方式与工程应用脱节原有实践教学方式单一,仅包括实验、课程设计、实习等环节,不能全面了解实际工作所需的知识,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结合不紧密,与工程应用脱节,无法满足实践性、目标型人才的培养,以至于很多毕业生就业后在短时间内无法适应现场工作。实习质量难以保证由于很多煤矿单位考虑人身安全和煤炭生产的因素,未能让学生体会到真正的课外实习,导致实习限于井下参观、企业介绍、图纸讲解等象征性的形式,下井次数少,鲜有跟班劳动,无法保证实习质量。

3.毕业设计有待优化

毕业设计是采矿工程专业最重要的一个实践性教学环节,体现了学生知识与技能相结合的综合素质。然而,由于该专业本身的特点和人为的因素,导致毕业设计论文质量下降。如我校采矿工程专业毕业设计包括设计和专题两个部分,设计部分是按实习矿井的地质条件,完成该矿井的初步设计,包括矿井基本经济指标和配套图纸;专题部分是针对生产实际中某个具体问题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因此,毕业设计任务重、工作量大、内容重复,部分学生照搬他人的模式,限制了学生主观能动力的发挥;加之学生对毕业设计思想上不重视、指导老师水平与精力有限,严重影响了设计质量。

二、新形势下精英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

1.改革课程体系,提高教学质量

针对当前煤炭工业的发展新形势,要及时调整、更新教学大纲,密切结合国内外新技术、新成果,大幅消减陈旧的教学内容,精选教学计划中主干课程的教材。完善教师职称评定制度,使任课教师有足够的精力投入到课堂教学中。制定采矿与计算机、采矿与机电或采矿与环境等交叉学科培养方案,拓宽采矿工程专业知识面。优化教学管理,有意识地增加学生的平时训练,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提升教学质量。

2.建设实践基地,参与创新计划

校内做到积极开放实验室,加快多功能型实验室的建设,改善实验室的教学环境,及时更新实验仪器,提高实验教学内容创新度,增加实验教学课时量等。校外要建立良好的校企、校校合作关系,开设第二课堂,建设稳固的实践基地。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技创新活动,如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国家重点实验室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各种学科竞赛等,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加强与国际名校的合作交流,同国际院校联合培养采矿工程专业学生,打造面向国际化的一流采矿人才。

3.加强基地建设,重视过程管理

与煤矿企业建立资源共享机制,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强化工程实践教学。利用闲置矿用装备建立模拟工作面进行模拟训练,这样就可以在不影响生产的情况下进行安全教学。同时,根据各实习单位的实际情况,共同制定实习计划,安排矿上具有丰富经验的技术人员跟班实习,和带队老师一起协作。学生亦可分成小组到不同的科室轮班上岗,了解矿上的工作制度,确保实习质量。

4.丰富毕业设计内容,优化教学方案

针对目前煤炭行业的发展趋势,适时改进毕业设计题目、丰富设计内容。强化中间过程的管理,提供完善的硬件设备,实时掌握学生的出勤情况、设计进度、出现的问题等。实行导师制,鼓励学生提前1~2学年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并深入煤矿生产实践,为毕业设计提前进行实践方面的准备工作。答辩时严格落实考核机制,实施设计成果奖惩制度,严格控制通过率。

三、结语

采矿工程毕业设计篇6

论文关键词:采矿工程;本科教学;改革

世界上科技、经济发达的国家.如美国、日本、加拿大等国的采矿高等教育均采用重基础、宽口径的培养模式.教学中体现培养方式的灵活性和教学内容的综合性,多学科交叉,培养学生成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因此,为适应我国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迎接世界知识经井的到来,采矿工程本科教育应进行彻底改革。

一、我国有美高校采矿工程本科教育改革情况

目前,孢国大多数设有采矿工程专业的高等院校,其专业设置、教育培养模式和教学内容均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革。例如.中南工业大学,原采矿系经调整、改造后.现为资源环境与建筑工程学院.包括地质工程、采矿工程、测绘工程、城市规划工程及土木工程等专业采矿工程专业本科1999年招生30名,其中1/3在湖南省单考单招,2/3在全国统考生中招收。学校对采矿、选矿、地质及测绘等四个艰苦专业的学生,在专业奖学金评定上实行优惠政策凡学科各科考试合格的学生都可评为A类奖学金,在教学内容上增加岩土工程有关内容,重点是地下工程、道路建设等方面的内容,同时添加会计、金融等经济类的选修课程。中国矿业大学仍设采矿工程系及本科教学中的采矿工程专业。1999年采矿工程专业奉科招收四个班,计划1~3年级合为大班教学,4年级分为四个专业方向,即地下开采、露天开采、通风与安全及工业工程等专业方向。学生在校期问均获专业奖学金,教学内容主要围绕矿山进行。重庆大学原有的采矿工程专业发展起来舶矿山工程物理专业和矿山环保专业现已分别发展成为土术工程专业和珂=保专业采矿工程专业新设岩土工程及检涮技术方向.单考单捂,年招收25名本科生.教学内窖增加爆破、地基基础、边坡工程和地下工程等有关岩土工程知识。北京科技大学原采矿系现改为资源工程学院,采矿工程专业改为矿物资源工程专业。教学内容包括采矿,选矿、石油等方面。教学改革目标是拓展专业面.由金属矿开采改为以金属矿开采为主,同时包括石油、煤矿、非金属矿开采及海洋采矿。学生在校期闻加强CAD教学、计算机绘图等计算机应用方面的课程及部分岩土工程方面的课程。1999年该专业本科招生33人。武汉工业大学为原武汉建材学院,其采矿工程专业现改为矿物资源加工工程。1999年本科招生一个班。教学非金属矿开采为主.增加化学化工、矿物资源深加工及利用方面的内容。

采矿工程本科教育进行了较大改革的高校还包括东北工业大学、山东矿业学院、湘潭工业学院(原湘潭矿业学院)等高等院校。

前述高校采矿工程专业本科的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专业选謦课改革后涉及的课程门效达150门,涉及的专业实习、实验及设计等实践性环节16个。原有的采矿工程专业课程门数减少或合并,学时减少。在校生所授课门散增加较多。总之,各有关高校根据自身的教学基础和人才需求特点,均在不同程度上扩大了专业范围,在学生招收、培养方式和教学内容等方面做了较大改革。

二、相关专业的教学改革情况

采矿工程、地下工程及地面岩土工程等均属“工程”类学科,处理的对象同为岩土.有非常接近的专业特点,要求的基础知识和专业基础知识基本相同或相近.且实践性强困此,了解这些相关专业的教学情况.有助于采矿工程的教学改革。

我国清华大学、北方交通大学、北京工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长沙铁道学院、长沙交通学院等高校的土术工程、交通工程、隧道工程及地下建筑工程等专业或专业方向的教学改革也各有择重。倒如.清华大学课程门数少,每门课择重基础知识教育;中南工业大学课程门数多,内容细.着重地下工程及地面工程有关知识的教学;长沙铁道学院重点在于隧道、桥粱与道路方面的教学。

课程设置中.前述诸高校开设的与岩土工程有关的课程有碧恂力学、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材料、建筑掩工、基础工程、工程项目管理、道路工程、地下结构设计与掩工、路基与路面工程、工程勘测、高速公路、隧道工程地基加固与处理、地下铁道、地下空间利用、掩工组轵与概预算及防灾硪灾导论等课程及相应的实删生环节。

三、传统的采矿工程专业教学培养特点

多年来,采矿工程本科教育有以下几方面特点:

第一,数学力学知识较多,还涉及机械、电工电子技术等知识。因为采矿工程专业是采矿业的主导专业,毕业生在矿山主要从事矿山生产技术管理方面的工作,要求基础知识扎实,综合性强,因此,学生在校时需学习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与数理统计、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弹性力学等基本的数学力学知识,及大学物理学、工程制图、电工技术、液压传动及采掘机械、矿山提升运辅及压气排水机械等相关领域知识。在今后的教学培养中.可适当减少这些课程的学时.增加专业改造后其它所需知识的学时数。

第二,专业基础知识还包括岩土工程所需的地质测量等方面的知识。课程包括地质学基础、矿山测量、爆破与井巷工程、地质实习及测量实习等学生必须掌握和了解地球概况、矿物与岩石、地层、古生物、地史、地质构造、矿井水、岩落塌陷、岩土层的工程地质、矿山地质勘探等地质方面的知识,矿山平面控制测量、高程测量、联系测量、井巷贯通测量及施工测量等测量方面的知识,及凿岩爆破、井巷断面设计、支护及掩工等井巷工程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均可应用于其它行业的地面及地下的岩土工程中。

第三,专业课程门数多.专业知识划分太细。在70年代以前的采矿工程专业基础之上.进一步细分为露天开采专业、地下开采专业及矿山安全与通风专业等,因而涉及的专业知识更多、内容更细,导致毕业生专业适应面更窄。因此,有必要进行专业谭程及其内容的调整、综合,在近几年进行专业教学改造的基础上.可进一步减少专业课的门数和学时数。

第四,本专业实践性及实习、设计环节多。大学四年,学生需经过盘工实习、电子实习、地质实习、测量实习、专业认识实习、专业生产实习及专业毕业实习等许多实习环节.机械零件设计井巷工程课程设计、专业课程设计及专业毕业设计等许多工程设计环节.及许多相关课程的实验等,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有助于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工程实践紧密结合。今后,可对现有的实验实践性环节作适当调整增加岩土工程等方面的实习设计。

总之.传统的采矿工程专业教学内容及培养方式已难以适应当前及今后国民经跻建设发展要求,在已有的改革基础之上,还有进一步调整、改革之必要。

四、21世纪对采矿工程教学的要求

目前,各学科知识渗透日益显见,学科领域日益扩大.边缘学科、交叉学科层出不穷另外.当前许多矿山企业严重不景气,资源枯竭,生产技术落后.安全环保问题突出,生产成本高.经济状况差,对技术人才的需求发生较大变化。采矿工程专业的人才需求减步,对岩土、机械、化工、电子及环保等方面人才需求增加,要求更高素质的复合型采矿工程技术人才。因此,我国采矿工程本科教育也应摒弃过去专业划分太细、专业面太窄的局隈,以适应世界经跻发展竞争和国民经济鸯设对高素质人才的需要。

21世纪对采矿工程本科教育的总要求:重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采矿工程专业的专业知识教育应与地下工程、地面岩土工程的知识和能力培养结合,达到多学科多领域知识的交叉、渗透,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为此,应切实落实以下四点

第一.生源质量和特殊政策相结合是采矿工程专业培养

高素质毕业生的重要条件。采矿工程专业本科教学,首先应有高素质的学生.即该专业的学生中小学基础知识扎实,素质高。其次,学生在校期间,国家对采矿工程等艰苦专业应有优惠政策,如学费减免、奖学盘增加等措掩,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撮性,也有利于吸纳高质量的学生。

第二,顺应市场经济发展规律,采矿工程专业教学拓展到岩土工程领域。目前,在国家对矿山没有特殊政策的情况下,各有关的高等院校应根据自身特点在采矿工程本科教学中增加有关岩土工程的教学内容和实验实践性教学环节,以利于增强学生毕业以后的社舍适应能力。

第三,加强计算机应用船力的培养。计算机应用已深入到国民经济建设的各个领域。在企业的生产管理、技术开发和科学研究等方面.计算机已成为一种有用的工具。采矿工程专业本科教学中.应注意计算机知识和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提高毕业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第四,加强学生外语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在更高层次上的学习和对外交流。在加强基础外语学习的同时,应增加专业外语及专业课程外语教学的比重.逐步提高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外语教学的门数.全面提高采矿工程专业学生的外语能力.

三、传统的采矿工程专业教学培养特点

多年来,采矿工程本科教育有以下几方面特点:

第一,数学力学知识较多,还涉及机械、电工电子技术等知识。因为采矿工程专业是采矿业的主导专业,毕业生在矿山主要从事矿山生产技术管理方面的工作,要求基础知识扎实,综合性强,因此,学生在校时需学习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与数理统计、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弹性力学等基本的数学力学知识,及大学物理学、工程制图、电工技术、液压传动及采掘机械、矿山提升运辅及压气排水机械等相关领域知识。在今后的教学培养中.可适当减少这些课程的学时.增加专业改造后其它所需知识的学时数。

第二,专业基础知识还包括岩土工程所需的地质测量等方面的知识。课程包括地质学基础、矿山测量、爆破与井巷工程、地质实习及测量实习等学生必须掌握和了解地球概况、矿物与岩石、地层、古生物、地史、地质构造、矿井水、岩落塌陷、岩土层的工程地质、矿山地质勘探等地质方面的知识,矿山平面控制测量、高程测量、联系测量、井巷贯通测量及施工测量等测量方面的知识,及凿岩爆破、井巷断面设计、支护及掩工等井巷工程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均可应用于其它行业的地面及地下的岩土工程中。

第三,专业课程门数多.专业知识划分太细。在70年代以前的采矿工程专业基础之上.进一步细分为露天开采专业、地下开采专业及矿山安全与通风专业等,因而涉及的专业知识更多、内容更细,导致毕业生专业适应面更窄。因此,有必要进行专业谭程及其内容的调整、综合,在近几年进行专业教学改造的基础上.可进一步减少专业课的门数和学时数。

第四,本专业实践性及实习、设计环节多。大学四年,学生需经过盘工实习、电子实习、地质实习、测量实习、专业认识实习、专业生产实习及专业毕业实习等许多实习环节.机械零件设计井巷工程课程设计、专业课程设计及专业毕业设计等许多工程设计环节.及许多相关课程的实验等,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有助于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工程实践紧密结合。今后,可对现有的实验实践性环节作适当调整增加岩土工程等方面的实习设计。

总之.传统的采矿工程专业教学内容及培养方式已难以适应当前及今后国民经跻建设发展要求,在已有的改革基础之上,还有进一步调整、改革之必要。

四、21世纪对采矿工程教学的要求

目前,各学科知识渗透日益显见,学科领域日益扩大.边缘学科、交叉学科层出不穷另外.当前许多矿山企业严重不景气,资源枯竭,生产技术落后.安全环保问题突出,生产成本高.经济状况差,对技术人才的需求发生较大变化。采矿工程专业的人才需求减步,对岩土、机械、化工、电子及环保等方面人才需求增加,要求更高素质的复合型采矿工程技术人才。因此,我国采矿工程本科教育也应摒弃过去专业划分太细、专业面太窄的局隈,以适应世界经跻发展竞争和国民经济鸯设对高素质人才的需要。

21世纪对采矿工程本科教育的总要求:重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采矿工程专业的专业知识教育应与地下工程、地面岩土工程的知识和能力培养结合,达到多学科多领域知识的交叉、渗透,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为此,应切实落实以下四点

第一.生源质量和特殊政策相结合是采矿工程专业培养

高素质毕业生的重要条件。采矿工程专业本科教学,首先应有高素质的学生.即该专业的学生中小学基础知识扎实,素质高。其次,学生在校期间,国家对采矿工程等艰苦专业应有优惠政策,如学费减免、奖学盘增加等措掩,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撮性,也有利于吸纳高质量的学生。

第二,顺应市场经济发展规律,采矿工程专业教学拓展到岩土工程领域。目前,在国家对矿山没有特殊政策的情况下,各有关的高等院校应根据自身特点在采矿工程本科教学中增加有关岩土工程的教学内容和实验实践性教学环节,以利于增强学生毕业以后的社舍适应能力。

采矿工程毕业设计篇7

一 精心谋划,打造优秀团队

1.实施“以才引才”方略,吸引高层次人才

2008年,毕节学院领导通过中组部和贵州省委组织部引进了山东科技大学煤矿开采专业博士生导师张开智,组建了采矿工程系,在学院党政领导及相关部门的关心支持下,以总支建设为着力点,增强教工党支部的吸引力,强化院系的内部管理,组建优秀学术团队,不断壮大教学与科研实力,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在院系内形成积极向上,人人争先的精神风貌,为每位教师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通过支部建设,使每位教师热爱采矿工程系,愿意为矿业事业奉献自己的力量。在此精神的感召下,送去在重庆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一位教师于2010年6月学成归来;通过毕节地委和行署的牵线搭桥,采矿工程系又新增两位博士(后)。通过引进或回归,不仅极大地提升了系教师的学历水平,更充实和完善了高层次人才师资的专业覆盖面,为采矿工程系的学科专业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

2.实施“以才育才”战略,在使用中培育人才

引进人才只是手段,培养和用好人才才是目的。学校院党政领导非常注重育才工作,实施“以才育才”战略,在使用中培育人才。一是搭建管理岗位平台,从管理上压担子。在院党委的关怀下,针对每位教师的自身特点,对系引进的博士(后),优秀硕士,分别把他们放在不同的行政管理岗位上,提高他们的管理才能。建院系来,先后有多名博士、硕士分别在系副主任、主任助理、教研室主任、实验室主任的岗位上加强对他们的培养和指导,让他们尽快适应管理岗位角色并反哺采矿工程系(资源与安全工程学院)。二是“送出去”进修培养,提升教师学历。2010年采矿工程系有2人考取了在读硕士研究生;送出了2位教师到山东科技大学进行为期半年的进修学习;推荐3位教师参加2010年工程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2011年又有1名青年教师在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三是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为新引进教师参加国内的各种教学与学术交流活动积极创造条件,2009年~2011年连续三年本院作为新建地方的工科院系,参加了全国高校举办的采矿工程年会,扩大了对外交流与合作,先后与山东科技大学、西安科技大学、西南大学等高校达成合作办学协议,扩大了毕节学院的影响,也提升了办学实力。

现在资源与安全工程学院教学团队已有专职教师26人,其士3人,硕士18人,学士5人,教授2人,副教授2人,讲师9人。基本形成了一支年龄结构和职称结构较合理的教学团队。

二 彰显特色,服务地方经济

建院以来,学院教学团队以关注贵州地方经济发展为着眼点,积极为贵州尤其是毕节试验区经济发展找准坐标,科研工作取得累累硕果,做出了自己应有的一份贡献。

首先,积极参与毕节试验区及所属各级地方政府部门和煤矿企业的决策咨询,为其发展战略的制定和经营管理出谋划策。2010年团队有5位博士教师进入《毕节地区工业和能源工作专家库》,他们将在:煤矿开采方案设计、小煤矿联合试运转验收、煤炭生产许可证审查、地质报告评审、瓦斯等级鉴定报告初步评审、非煤矿山顶项目开采方案设计评审和峻工验收、其他工业项目可研报告初审和峻工验收等技术性工作方面,提供智力支持和帮助。2010年11月至2011年2月承办了三期贵州省煤矿安监系统的培训工作,培训人数达300人。团队人员以高度的责任心,尽职尽责的态度,从课程安排,到备课、上课,从学员的饮食起居到学习,做到精心安排。通过此次学习培训,学员们在专业知识理论上有了较大提高,青年教师在教学技能方面也得到了提升,赢得了社会的好评。

其次,积极申报地方政府和招标的研究课题和企业提供的横向研究课题。2010年和2011年成功申报省部级、院级、企业合作项目12项,项目总经费近200万元;共57篇,其中被EI收录6篇。2011年“七一”学院教工党支部荣获中共贵州省教育工委授予的“贵州省高校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2010年、2011年,学院在毕节学院教学、科研、学生管理、招生就业综合评比中获得理工科组第一名的好成绩。精品课程、教学改革项目取得了较大突破,多人获校级教学成果荣誉称号。各级各类教学、科研项目申报取得突破性进展。同时,一人荣获毕节学院“教学名师”的称号,学科带头人在毕节市政协担任委员,社会影响日益提高。

三 夯基础,出精品,育人才

采矿工程毕业设计篇8

一、毕业实习存在的主要问题

毕业实习是一次综合性的师生参与和知识技能检验过程,能否取得预想的实习效果与许多因素密切相关。从宏观角度而言,是否有相关国家政策优惠进而调动煤炭企业的积极性以配合实习,学校是否高度重视实习教学环节并出台适当政策鼓励设置一定数量的校级实习基地、在实习经费上适当倾斜以及实习时间点和实习天数的优化设置,是否出台相对灵活性的实习形式并配置对应的实习效果考核方式,如集中实习、分散实习以及集中分散统一形式等;从细观角度而言,学生是否将毕业实习实践课程与教学过程中专业必修课同等重视,教师是否全身心投入毕业实习教学实践过程以及教师和学生如何相互进行配合以达到毕业实习良好效果等。对于提到的宏观角度方面,已有许多学者进行了较多说明和分析,此处主要从细观角度方面开展研究。

1.学生实习兴趣低

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实习也不例外。现有的实多程序为:实习动员,教师带队实习,现场听课,井下参观,完成实习报告并考核完毕。模式化过程重而灵活性较少,学生主动性较低,造成有些学生甚至将毕业实习过程简单认为去煤矿现场搜集一些资料以完成后续毕业设计或现场观摩,忽略了借助实习机会进行现场实践的主要目的,从而在思想上不重视实习,部分学生在后期毕业设计存在较多问题也间接与此次被动实习有关,实习过程兴趣低。

2.学生在生产现场参与度少

毕业实多为集中实习,依据各矿业高校在每组人员数量及实习时间长短设置有所差异,通常为每组学生6~8人,现场连续实习2~4周。在现场实习过程中,学生虽然一直在生产现场,但这期间参与现场相关活动较低,主要活动包括听报告,搜集矿井基本资料,并下井2~3次参观学习,为毕业实习实际参与度较少,不仅不利于保障毕业实习质量,在一定程度上还降低了学生对工程实践收获的期望值,进而减弱了工程实践性和理论与实践相联系的综合性培养效果。3.“教师-学生-企业”三者互动不高在实习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教师和企业之间以及学生和企业之间互动较弱。目前我国部分院校与矿山企业共同实施的“双师型指导教师”制度在保障学生毕业实习质量方面有一定成效,增强了实习期间学生与企业间的互动,但由于存在着“双师型”教师队伍构成单一、培训制度尚不健全、评价激励机制缺乏等问题,还需进一步实践探索和推广应用。对于大多数采矿工程毕业实习而言,在实习期间,教师与企业协调沟通实习时间和实习安排,教师将实习具体信息传递给学生,使得学生与企业之间实践互动关系转变为根据实践教学内容搜集资料、听课和下井,从而易造成教师是三者的中心,成为上述实习安排的接收者和传递者,同时也未设置学生与企业以及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实习互动环节,而这种模式不利于充分调动学生实习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学生独立性与创造性的培养效果.

二、“师生互动”过程控制实践教学方法探索

1.教学方法的内涵

结合采矿工程专业毕业实习中细观角度方面存在的上述三大问题,提出一种探索性教学方法:“师生互动”过程控制实践教学法。如图2所示,贯穿该方法的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根据毕业实习时间先后顺序依次分为三部分:实习前的动态准备阶段、实习中全面互动阶段以及实习后讨论总结阶段,可利用以下10个字进行归纳:即想、论、看、备、选、研、践、述、测和议,目的是充分调动学生工程实践积极性,提高毕业实习兴趣,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观念转变。增加现场实践机会,实习过程中使学生、教师和企业三者呈动态交流过程,以取得理想的实习效果。

2.教学方法的主要内容和实施步骤

(1)实习前动态准备阶段。《礼记中庸》曾记载:“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毕业实习也是一样,实习准备阶段工作是整个过程的基础环节。在学生准备去现场参加毕业实习期间,需要完成“一想、二论、三看、四备”四件事。其中“一想”是让学生独立思考毕业实习需要完成哪些任务,通过毕业实习自己想学到哪些知识,对工程实践现场最感兴趣是哪一部分,前期专业理论学习中哪一部分还较欠缺,需通过现场实践弥补或了解清楚,如何将前期学过的课程理论知识与现场部分串接起来等;“二论”是指将集中实习的几位学生召集起来,大家一起讨论上述疑问,并与毕业实习教学大纲进行比较,让学生寻求工程实践的兴趣点、实习关键点和疑难点;“三看”是指观看实习矿井宣传片以了解实习矿井基本情况,带领学生去采矿实验室观看教学模型以加深理解回顾重要知识点,并引导学生再次学习相关专业课本,使学生将实习矿井、实习教学大纲、教学模型、专业课程之间关系初步联系起来;最后,“四备”是指启发学生在完成前三步的基础上,为实习现场工作任务提前准备好相关材料。通过完成上述四步,使学生真正明白这次实习是“自己如何实现良好的实习效果”的出发点独立去思考和准备的,从而兴趣点高,有利于后期实习的顺利且深入开展。

(2)实习中全面互动阶段。工程实践参与度是能否取得毕业实习效果的关键环节,但其落脚点和决定权在于学生。采矿工程专业毕业实都在煤矿生产现场,但由于我国井下生产地质条件复杂,赋存的不安全因素多、井下生产工序繁杂、生产过程节奏快等客观因素,煤矿企业普遍为毕业实习活动提供的下井次数有限。因此,实习过程中试图在学生下井数量上大幅增加是不现实的。在实习中全面互动阶段,学生在生产现场需要完成“选”、“研”和“践”三步。首先,让学生选择必要的、感兴趣的报告主题,对于采矿工程专业,涉及地质、设计、矿压、安全、掘进、开采、机电等方面不同主题,学生可以选择一部分、全部或者选择感兴趣同主题内容由不同优秀工程技术人员多次讲解;同时,也包括学生选择哪部分主题先讲,哪部分内容后讲,把实习的重心移交给学生,而教师作为引领人和服务者,为学生选择的各报告主题联系现场既懂理论又具有相当工作经验的优秀工程技术人员,这样使学生在接下来的环节中具有主动性,更有兴趣积极参与现场实践过程。其次,实习期间将传统的现场人员作报告转变为特定主题研讨会,而在空余时间安排一定次数的无主题研讨会。特定主题研讨会使现场工程人员和实习学生之间由常规的教与学关系转变为知识与技术的交流与探讨过程。研讨会之前带队教师将实习矿井部分基础资料分发给学生,鼓励和引导每位学生为不同主题研讨会认真准备问题,现场工程技术人员多从矿井生产角度对这些问题解答,带队老师在一定程度上从教学理论角度进行补充,工程技术人员-学生-带队教师三者之间进行互动,使学生自己对相关知识了解清楚,巩固了理论知识,逐步深入分析书本理论与现场工程实际问题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培养学生自主性和创造性。另外,无主题研讨会主要针对学生对于现场资料、书本理论课程回顾过程中遇到的难点以及部分特定主题研讨会过程中未涉及的问题交流和探讨,结合学生需要和要求安排对应的次数,并将其贯穿于现场实习整个过程中。对于采矿工程专业的学生,工程图纸一直被看作是采矿工程师的语言,矿井整体布置、地质构造、采煤工作面布置、巷道支护方式等在图纸上都清楚表现出来。因此,研讨会上多结合现场工程图纸进行讲解,而对于文字性的生产地质资料等,主要作为研讨之前的基础资料了解学习,进而提高研讨实效性和精炼性,加强学生识图与绘图的能力。最后是井下实践,井下实践是现场实习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所学专业课程知识、实验室教学模型、校内实验课程在生产现场的集中反映。在对矿井基本资料和相关图纸熟悉的基础上,通过井下实际观察和与工程技术人员交流以及现场真实心理感悟,让学生明晰设计工程图纸的严谨性以及图纸中存在的设计空间关系并实现专业理论知识、井下实物与图纸三者间无缝对接,在此过程中,启发学生深入思考井下现场如此设计原图2“师生互动”过程控制实践教学方法因、可能存在的问题以及是否有更为优越设计方案,并可将这些问题和学生思考的结果加入无主题研讨会进行共同探讨。

(3)现场实习后讨论总结阶段。毕业实习效果的总结与讨论是整个毕业实习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既是衡量或检验学生毕业实习成效的核心标尺,也是总结和思考本次毕业设计成功与不足之处的教学活动,可进一步优化毕业实习各环节或具体活动,为下一届毕业实习提供宝贵实践经验。将毕业实习讨论总结的研讨会安排在现场实习的最后阶段,包括三部分:“述”、“测”和“议”。首先是实习学生讲述,集中实习的每位学生进行口头汇报,讲述此次实习自己的主要收获、对生产现场的实践感触以及此次毕业实习对后续毕业设计最大帮助之处(除搜集整理的矿井基础资料外)。通过这种讲述方式,不仅有利于陈述者有效整理归纳实习成果,增强个人成就感,同时对于其他学生和带队老师而言,也能从讲述中学到很多知识。其次是考核检测,邀请现场工程技术人员一起,让每位学生选择自己此次实习最感兴趣或最有把握的设计部分,结合图纸讲述设计遵循的规范和原理、生产现场选择采用现有设计的主要考虑因素以及现场应用情况,这种方式看似考核,实际上是给学生展示自己水平的机会,让每位实习学生都充满自信,带队教师和现场工程技术人员共同评分。最后是学生与教师共同议论研讨此次毕业实习的成功和不足之处,是在为毕业实习画上句号之前的一次大范围的总结和反思。对于本次实习活动中的成功之处可保留强化,对于存在的不足之处可在下一届毕业实习中改进和优化。

三、效果评价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