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个人分析研判报告8篇

时间:2023-03-01 16:24:15

个人分析研判报告

个人分析研判报告篇1

关键词: 重新语境化; 改适转换; “彭宇案”

中图分类号: h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055x(2012)04-0074-05

一、引言?

重新语境化(recontextualization)是bernstein[5]在研究社会教育学时提出的概念。它指的是把某些要素从原来的社会实践中提取出来, 并将其置于新的话语实践中的过程。这一过程通常伴随着话语要素的改适转换(transformation)。因此, 话语经过重新语境化后, 或多或少会与原始话语发生偏离。目前, 重新语境化与改适转换的研究大多集中在政治话语分析中[3-4],[6-11], 较少出现在其它类型话语的分析中。鉴于此, 本文选取媒体话语为语料, 以“话语历史-语境分析法”为研究方法, 对其进行重新语境化与改适转换的研究, 力图揭示二者与话语解读之间的关系。

二、重新语境化与改适转换?

(一)重新语境化与改适转换的界定?

重新语境化这一概念是由bernstein[5]最先提出来的。他指出, 教学装备(pedagogic device)常常包括三个场所: 一为生产知识的场所(常指大学), 二为重新语境化, 三为知识再现的场所(常指中、小学等教育机构)。重新语境化处于知识生产和再现的中间阶段,协调两者的关系。?

后来, 许多学者结合自身研究领域, 对这一概念进行了进一步的阐述。[3],[6],[12-15]总体而言, 重新语境化是指从原来语境中提取部分语篇、符号或意义, 并将其置于新语境中的过程。?

与重新语境化相互交织的另一个概念是改适转换。fairclough认为, 改适转换指的是改造一种社会实践, 将其转变为另一社会实践的过程。“其间涉及经济、政治和社会领域之间关系的重新建构(re-structuring), 也包括社会生活不同层级之间关系的重新调级(re-scaling)。我们亦可将其看作社会实践网络的变化或话语秩序的重新建构或重新调级。”[16]?

(二)重新语境化、改适转换与互文性 ?

结构主义语言观认为, 语言是一个自成的符号系统, 能指与所指之间具有任意性, 语言意义是在系统内部实现的。[17]这种语言观忽略了语言与社会现实的联系。?

与saussure的观点不同, bakhtin强调语言活动的社会语境, 并提出了对话理论。他指出, 语言并非自给自足的系统, 它的产生、实现、发挥和回应都只能在同他人的交际或对话交流中实现。语言使用在某种程度上既回应了上文, 也寻求和促成了下文对其的回应。任何语篇都涉及对之前语篇中部分要素的挪用, 都是在重新阐释之前语篇的基础上发展自己的语篇的。[18]?

在总结bakhtin的对话理论和saussure的结构主义语言观的基础上, kristeva[19]提出了互文性(intertextuality)的概念。她认为, 任何语篇都包含不同语篇的交集, 在某个交集上至少能读到一个其它语篇。语篇是由引语拼凑而成的, 任何语篇都是在吸收、改造另一语篇的基础上产生的。kristeva将这种特性称为“互文性”。这一概念诞生后, 迅速成为语篇分析的焦点。它既可以指代读者在阅读语篇时, 利用已有的背景知识对语篇进行的探索, 也可指代作者在生成新语篇时, 为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语篇, 对之前语篇进行的具体指涉。[20]?

互文关系产生于语篇传播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 语篇的部分要素从之前的情境中被抽离出来, 然后放置到新的情境中。我们将前者称为去语境化, 将后者称为重新语境化。[21]?

重新语境化涉及旧语境的瓦解和新语境的产生。而语境对语篇的意义具有决定性作用。[2]因此, 原语篇要素在融入新语境时, 意义总会经历一定程度的变化。[18]重新语境化的过程, 也伴随着改适转换。重新语境化不是对旧语篇的简单重复, 而是在一定的忠实程度下, 对其进行改适转换。事实上, 原语篇要素在向新语境迁移的过程中, 形式也会发生相应的改变。正如fairclough[22]31所说, 语篇在从一种体裁向

一种体裁转化和迁移的过程中, 语言使用者会以特殊的方式对其进行改适转换, 以适应各种体裁的特殊要求。这些变化和改造都是为语言使用者所利用的。他们依据自身的目标、价值观念、利益立场来改造旧语篇。即便是对旧语篇的直接引用, 也常常附带语言使用者的理解与评论, 因此承载了新的意思。[23-24]?

由此可见, 互文性的生成往往涉及到重新语境化与改适转换。对后两者的研究有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并进一步挖掘这一过程背后的意识形态意义。?

(三)前人对重新语境化与改适转换的相关研究?

关于重新语境化与改适转换的规律及具体过程, 许多学者进行过深入的探讨。如van leeuwen[25]及wodak[3]等曾指出, 说话者再现话语时, 有可能对话语进行要素增加、要素删减、要素重组、要素替代等改适转换。fairclough[22]139则认为, 话语的改适转换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这些原则决定了重新语境化时话语的保留或缺失、抽象程度、出现顺序及附加信息(如原因、目的、作用等)。?

van leeuwen & wodak[6]运用话语历史分析法研究了奥地利政府对移民申请的拒绝信, 并指出, 政府在重新语境化相关法律条文和移民背景时, 使用了特定的话语策略和改适转换, 使奥地利政府控制外来移民这一举措变得更加合法化、合理化。? 在研究家庭话语时发现, 家庭成员在重新语境化先前话题时, 并非简单地重复。虽然话题呈现出一种循环的趋势, 但它在家庭成员交际互动后, 要么获得新的意义, 要么以一种新的语气被呈现出来。家庭成员间正是通过这种互动方式达到和睦融洽的。同年, gordon[8]也做过类似的研究, 他把家庭话语的重新语境化与他们的情景身份联系起来, 总结出了家庭话语在不同场合的重新语境化规律。?

hodges[9]在研究美国政府就伊朗问题召开的新闻会时发现, 政府代表着眼于先前话语中的某些要素并进行选择性地删除, 从而使得美国对伊朗做出的裁决合法化。?

dunmire[10]在研究布什主义安全战略时发现, 美国9/11后的安全战略实质与冷战后的国家安全战略是一脉相承的, 均以维护美国在世界范围内的霸权为最终目的。然而, 布什政府在重新语境化该战略时, 对语篇层面进行了改型, 切断了两者间的联系, 使得9/11事件成为该安全战略的唯一出发点。?

andrus[11]在研究美国的一起家暴案时发现, 受害者的证词“he has a gun”随着法律程序的推进, 经历多次重新语境化, 从口供笔录, 到庭上笔录, 到最后案件的判决, 语篇和语境不断地被简化, 使其成为法律认可的“惊骇传闻的证据”。该研究表明, 法律话语总是不断地简化证词的语篇和语境, 使证词处于一个再文本化改适转换的结果往往是新话语的再文本化(entextualization)。所谓再文本化, 就是把话语的部分要素转化成文本, 将其从旧语境带到新语境中的行为。在再文本化过程中, 语言使用者既可保留旧语境的痕迹, 也可以为文本创造一个崭新的语境。[7]78 和重新语境化的循环递归过程中。?

我们不难看出, 前人关于重新语境化与改适转换的研究大多集中在政治语篇上, 较少涉足社会新闻语篇。而社会新闻语篇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记者在报道社会新闻时能否做到如实、客观, 会对公众的社会认识产生重要的影响。本文以一则社会新闻报道为例, 试图探讨该事件进行过程中的重新语境化和改适转换机制。

三、语料与分析方法?

(一)语料?

2006年11月, 26岁的彭宇与64岁的徐寿兰在南京某一公交车站不经意间发生了碰撞, 老人跌倒在地, 彭宇随即将其扶起并送往医院。后来, 两人发生纠纷且未能就意外赔偿达成和解, 老人随即将彭宇告上法庭。随后, 南京某网站以“司法不公、好人做不得”为标题对该案进行了报道, 此案迅速引起网民的广泛关注, 全国各大媒体也纷纷进行了追踪报道。2007年9月, 鼓楼区人民法院宣告此案的一审判决结果。随后几天, 该案的“误判”见诸各大报刊杂志, 舆论普遍认为被告是被冤枉的。直到2012年年初, 案件当事人彭宇公开表示, 他在2006年发生的意外中, 确实与另一当事人发生过碰撞。整件事情峰回路转。本文选取《南方都市报》对该案判决结果的新闻报道作为语料, 重点分析其重新语境化与改适转换的过程及机制。?

(二)分析方法?

本文在整合van dij

jk[1-2]的语境模型和wodak[3-4]的话语历史分析法的基础上, 提出了适用于本研究的分析框架。?

van dijk[1]97强调社会认知(包括个人与社会)的重要性, 认为它是话语和社会的交界面。所谓社会认知是指个人或社会成员共有的知识、信仰、目标、规范、价值系统和意识形态等。[1]113在进行批判性话语分析时, van dijk[1]97提出了“话语-认知-社会三角模型”。他认为, 社会与认知层面的结合为话语的理解提供了整体与局部的语境。[1]98因此, 他把语境模型分析作为话语分析的重要层面。在van dijk[2]76看来, 语境模型是一种特殊的心智模型, 是语言使用者对交际情形的主观阐释。它包括交际事件的背景、参与者以及交际事件三大类别。本案一审判决书从法院公文到新闻报道, 语境发生了较大变化, 值得深入研究。因此, 笔者借用van dijk[1-2]的语境模型, 对该案重新语境化过程中的语境模型的变化进行探讨。?

话语历史分析法(discourse-historical approach)是由wodak等[3-4],[6],[27-28]在研究政治话语时提出来的。受到bernstein的社会语言学和法兰克福学派的影响, 这一方法将追求社会平等作为自己的首要目标。话语历史分析法试图通过结合某一话题的所有历史以及相关体裁、语篇, 来分析意识形态, 揭露话语和权力的关系。话语历史分析法包括三个重要维度: 语料的内容、语料使用的话语策略、以及内容和策略实现的语言手段。为了尽量减少自身的偏见, 话语历史分析家们遵循三角分析原则(principle of triangulation), 即采用跨学科、多方法论以及具体化来源的研究方法。[6]92?

在分析过程中, wodak[4]提出了“三步走”的分析框架。第一步, 确立特定的话语主题; 第二步, 研究语篇中的互文与篇际互文关系; 第三步, 考察话语的语言表现形式。记者在重新语境化该案一审判决书的过程中, 互文与篇际互文策略起到重要作用, 而这二者是通过具体的语言表现形式来实现的。因此, 笔者选取wodak[4]“三步走”分析模式中的后两步, 与van dijk[1-2]的语境模型整合如图1。 ?

如图1所示, 本文从van dijk[1-2]的语境模型着手, 对一审判决书的产生及其重新语境化过程中语境模型的变化进行逐一分析。语境模型涉及交际事件的背景、参与者以及事件本身三大类别。在对话语产生的语境模型初步了解的基础上, 笔者将挖掘《南方都市报》的报道与该案判决书之间的篇际互文与互文关系, 探讨重新语境化过程中话语、体裁、语篇及话题之间的相互关系。最后, 笔者将考察这一过程中伴随的改适转换等具体的语言表现手段。

四、语境分析? 一审判决书从出台到媒体解读、报道, 再到公众获知、传播, 经历了重新语境化的过程。在此过程中, 新语境不断地偏离原始审判语境, 语境的部分要素被突出, 部分要素被淡化甚至删除。到最后, 形成了远别于最初语境的新语境。原本尚算合理的判决书, 经过重新语境化后成为人们心中“荒谬滑稽”、“促使中国社会道德倒退50年”的“里程碑”。图2展示了这个过程。

如图所示, 判案人员在既有语境下做出一审判决。法官是司法系统的专业人员, 拥有区别于公众的法律知识。如《民法》规定, 法官应运用逻辑推理和日常生活经验, 对证据有无证明力和证明力大小独立进行判断; 民事案件当事人均无过错的情况下, 责任平分; 民事证明标准以证据占优势; 原告举证后, 被告提出积极抗辩须承当举证责任等。在这些原则指导下, 法官参考了原、被告证词, 证人证词, 医院鉴定报告, 开庭笔录以及派出所提供的笔录誊写材料, 做出了判决, 形成了一审判决书。从这些材料看来, 各方的证词有重叠之处, 也有差异的地方。原、被告以及目击证人提供了不同版本的证词。这些证词在一审判决书中均有所体现。自网络报道“彭宇案”以来, 此案受到媒体的密切关注。该案判决书出台后, 不少报刊媒体的记者对其进行了解读。媒体记者解读的语境与司法人员拟定判决书的语境不同。首先, 网络曝光以来, 网民们一边倒地支持彭宇, 舆论已经先入为主地形成了“彭宇做好事被冤枉”的印象。其次, 当今中国社会的“三仇”问题突出, 普遍存在仇富、仇官、仇警情绪。此案原告儿子恰恰为人民警察, 其特殊身份容易让人联想到司法系统的腐败、官官相卫。再次, 大部分媒体记者没有法律知识背景,

不了解民事案件的判案原则。在法官看来, “按日常生活经验”、“常理推断”为《民法》的明确规定, 合乎法情。而在媒体眼中, 法院这个正式机构, 运用“日常生活经验”判案, 彰显儿戏。?

在远别于审案人员语境的新语境中, 媒体记者做出了偏离原文审判书的解读。带着这种解读, 记者们开始编辑新闻报道。与解读判决书时不同, 记者在撰写新闻报道时, 还需考虑新闻刊登后的影响力、吸引力以及社会反响等等。如前文所述, 此案在判决前, 已吸引了众多目光。公众一边倒地支持彭宇, 认同“做好事被冤枉”的说法。而法院的判决结果显然与公众意愿相违背。为了迎合公众, 记者刻意引导该判决书的解读, 有意地突出、强调与公众想法不符的部分, 而淡化判决书中符合情理、法理的部分, 以达到吸引读者眼球、引起读者共鸣的目的。?

公众在阅读报道前, 对此案已有初步的印象。加之近年来各种诈骗案被纷纷曝光, 公众对助人为乐之事颇为顾忌。人与人之间缺乏信任, 社会渐渐形成一股“世风日下, 人心不古”的悲观情绪。在这样的语境下, 公众阅读了被媒体刻意撰写的新闻报道。不难想象, “好人被冤枉”, “司法不公”等印象再一次得到强化。最后, 公众之间相互传播这则消息, “彭宇案”自然就成了“助人被冤枉”、“司法不公”、“社会道德滑坡”的代名词。

五、互文分析与改适转换?

一审判决书重新语境化的过程涉及系列话语的产生, 如审判话语, 报道话语, 评论话语等。因篇幅限制, 这里重点讨论审判话语与报道话语间的篇际互文以及互文关系。笔者对这些话语、体裁、语篇以及话题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分析结果如下图3所示。

如图所示, 网络对“彭宇案”的报道首先引起了广泛关注, 而后法院一审根据掌握的证据对该案进行判决。报纸、电视等媒体紧接着对该案的判决进行了报道, 产生了相应的语篇(如图中方框所示)。与这些语篇相关的是不同的体裁, 如论坛帖子、法院判决书、新闻报道(如图中虚线椭圆所示)等, 同时它们又与不同的话题(如图中小椭圆所示)相对应。虚线单箭头表示语篇与话题之间的隶属关系。通过研读语料, 笔者发现, 报纸上的新闻报道话题与电视节目上的报道话题基本一致(如图中双箭头所示)。然而, 尽管该则新闻是对一审判决书的报道, 但其与判决书话题交织之处较少, 反而与论坛帖子的话题有较多的重叠(由图中虚线单箭头所示)。这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该则新闻报道对一审判决的消极偏向。?

此外, 语篇内容的改适转换对审判话语与报道话语间的互文与篇际互文关系的建构起到重要作用。因此, 本文重点分析其改适转换的形式。van leeuwen & wodak[6]在他们的研究中曾经提到, 改适转换具体包括四种形式, 即要素删除、要素添加、要素替代以及要素重组。?

(一)要素删除?

此案提供的审判理由共有四条。首要理由是: 原告的伤是与他人相撞而致, 被告作为下车第一人, 与原告相撞的可能性较大。派出所最初询问的笔录和电子文档显示, 当时被告并不否认与原告相撞, 只是认为, 是原告撞了自己, 而非自己撞了原告。第二条理由为, 证人未能见证原告跌倒瞬间, 既不能证明原、被告相撞, 也不能排除其可能性。第三条理由为, 被告提出见义勇为的时机不令人信服。第四条理由为, 原告家属在场的情况下, 被告为原告垫付医药费的行为不符合日常生活经验。?

下面我们来看看《南方都市报》对此案判决理由的报道。?

昨天, 南京市鼓楼区法院对彭宇案做出了一审判决, 称“彭宇自认, 其是第一个下车的人, 从常理分析, 他与老太太相撞的可能性比较大”。裁定彭宇补偿原告40%的损失, 即45876元, 10日内给付。?

判决书中还称如果不是彭宇撞的老太太, 他完全不用送她去医院, 而可以“自行离去”, “但彭宇未作此等选择, 他的行为显然与情理相悖”。?

《南方都市报》2007年9月6日 a24版

?

我们不难看出, 在新闻报道中, 审判理由被简化为“被告第一个下车”, 从四条理由缩减为其中一条的部分要素, 换言之, 记者显然对原文判决书进行了要素删减。这样, 该报道给读者提供的信息就成了: 法官因为“被告是第一个下车的人”, 做出了被告赔偿原告的裁定。记者通过强调“被告第一个下车”、“行为与情理相悖”等

素, 使其它要素变得无关化, 也即, 变相地删除了判决书包含的大部分要素。?添加?

fairclough[22]139认为, 要素增加是在原有话语的基础上添加解释成分或合法化成分(分析、原因、目的等)。在编辑报道时, 作者为使读者接纳自己的观点, 往往会进行要素添加。对比报道和原文判决书, 我们不难发现, 记者在删除了“在原告的家人到达后”、“言明情况”等要素同时, 添加了“如果不是彭宇撞的老太太”这一前提要素。经过这样的改适转换, 审判理由变为“如果不是被告撞人, 被告就不用送原告上医院”。?

紧接着新闻的第三、四段添加了被告和目击证人的情境要素。描述了他们对宣判结果的反应。?

两个月前庭审期间坚持“以后碰到这种事还会出手相助”的彭宇, 在昨天走出法院大门时也没有了当时的坚决, “再不会这么冲动了”, 他说。?

此案唯一目击证人陈先生高呼: “朋友们, 以后还有谁敢做好事?” ?

《南方都市报》2007年9月6日 a24版?

这些要素的增加极大地渲染了好人被冤枉、众人痛心的气氛。在简化审判理由后, 添加这样的情境要素, 作者明显地表达了他对本案“判决不公”的看法。同时, 他也通过新闻报道, 把这种看法投射到读者的身上。?

(三) 要素替代?

本案一审判决书对“赔偿款”做出了定义。法官判决的理由有“原、被告素不认识, 不会贸然借钱”以及“双方到派出所处理本次事故, 在这种情况下, 被告更不可能借款给原告”。然而, 记者报道时, 把上述理由简单替代为 “如果不是他撞的, 应该不会垫钱”。?

公众(包括记者)对司法人员判案原则、依据未必有深入的了解。由于缺乏这种认识, “根据日常生活经验”的判案方式难让众人信服。把原文整整一段的判决理由替换为“如果不是他撞的, 应该不会垫钱”, 这样就更加深了司法人员与公众间的鸿沟, 让公众更确信这一判决的荒谬。?

(四) 要素重组?

要素重组是指要素在顺序排列上的改动。显然, 《南方都市报》的这篇报道进行了这种改适转换。正如上文所述, 该新闻并没有按照原文判决书审判理由的顺序、重要性对其进行报道。作者首先选取了第一条审判理由的部分要素, 而后选择了第四条审判理由的部分要素。经过这样的重组, 原文判决理由变得不堪一击、毫无说服力。?

总体而言, 该篇新闻报道通过强调原文判决书的部分要素, 删除、忽略其它要素, 添加情境要素, 调整要素顺序等改适转换方式, 突出了原文判决书与主流社会价值、道德观念的偏差。把该案的判决结果塑造得公理难容、不堪一击。

六、结语?

本文运用话语历史-语境分析法分析了《南方都市报》对“彭宇案”重新语境化的过程。笔者发现, 从法律文件到媒体报道, 再到读者解读, 该案判决书经历了一个语境不断变化的过程。在不同语境中, 语篇得到了不同的解读。判案人员在其特有的语境下, 根据证据, 对该案进行了判决, 形成判决书。记者在与判案人员不同的语境下, 对该判决书进行了解读。转述判决书时, 记者掺入了自身的理解, 对其进行了要素添加、删除、替代和重组等改适转换, 使判决书逐步偏离初始语境。读者在既有语境和记者创造的语境下, 对判决书的理解进一步偏离。之后, 读者带着这种解读, 对该案进行传播, 这样一来, 舆论就越来越偏离原始真相。对话语重新语境化与改适转换的研究, 有利于发现话语传播过程中的变化规律, 对读者进行批判性阅读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撰写本文的目的即在于此。

参考文献:

[1] van dijk, t. multidisciplinary cda: a plea for diversity [a] in wodak, r. & m. meyer (eds.). methods of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c].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2001. 95-120.

[2] van dijk, t. discourse and context: a social cognitive approach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8.

[3] wodak, r. recontextualization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meanings: a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of decision making in eu meetings about employment policies [a]. in s. sarangi & m. coulthard (eds.). discourse and social life [c]. london: pearson education limited, 1999. 185-206

6.

[4] wodak, r. the discourse-historical approach [a]. in wodak, r. & m. meyer (eds.). methods of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c].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2001. 63-94.

个人分析研判报告篇2

对于一个科研课题来说,撰写结题报告是课题研究的最后一个程序。研究报告首先要讲究质量,研究报告的质量主要取决于下面二个因素:

一是研究质量。研究质量首先是选题的价值和质量。一个课题的价值和质量应该符合需要性、创新性、科学性和可行性原则。一个课题不仅要求具体明确,而且要求所给定的自变量界限是清晰的,能将抽象的课题假设转化为具有可操作性的和可测量的措施。所选的课题质量还表现在它是否是大家所关心并且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如中小学普遍存在着怎样提高学习困难学生的学习成绩、怎样培养学习困难学生的能力的问题;怎样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技术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大面积地提高教学质量;优化教学资源,提高办学效益等等。如果你选择了这些方面的问题作为研究课题,解决了别人没有解决的问题,并且写成了研究报告,这一定是很有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的,大家也一定会很喜欢看的。另外研究的计划是否完善、周密也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如条件控制得怎么样,指标定得怎么样,等等。搜集的材料是否充分、完整,数据的统计和分析是否准确也很关键。这些都是制约研究质量的条件。

二是研究者的水平。作为课题的研究者,他对问题研究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分析方法及能力是至关重要的。在研究过程中,可能会得到一些与课题假设不相符的事实或者数据,我们应该实事求是地加以分析和陈述,保证研究结果的真实性,以利于学术交流。其次是研究者的思维能力,这要求我们对研究过程中所取得的资料和数据能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的推理、论证。最后是文字的表达能力,如果有了丰富的研究材料和研究结果,但是文字表达不清楚,写出来的研究报告就很难真实、准确地反映研究所取得的成果。所以,我们要求尽可能地提高研究者的撰写研究报告水平:①分析综合能力。即把研究得到的数据、材料有目的地进行取舍,把最能说明问题的材料经过统

新世纪范本网,范本超过100万,全部免费下载。

计处理形成结论。②逻辑思维能力。即研究者能对材料进行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的分析、推理、论证,最后得出科学的结论。③文字表达能力。文字表达能力能使课题研究报告写得更加有条理、层次更加清楚、生动明快。

如何撰写研究报告呢?尽管研究方法各有不同,具体的撰写因而也各有所异,但是,从其基本的格式来说,它们还是有一(新世纪范本网,原创范本免费提供下载基地。)定的规律可循的。就其结构而言,教育研究报告的一般结构是:

1.研究报告的题目

研究报告的题目就是课题的研究报告。如“小学三年级数学思维能力训练报告”;“?成功教育?实验报告”;“?和谐教育实验?阶段性成果研究报告”;“?初中语文教学思维训练?实验报告”;“利用电教媒体优化课堂结构,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初中课堂教学TET模式实验报告”等等。一般在题目下面都应该写清楚课题研究组或课题研究报告撰写人姓名。

2.研究问题的提出

问题的提出实际上就是研究报告的开头部分,有如“引言”的功能。这部分主要内容是写清楚这一课题的研究目的、研究背景、价值和意义,以及这一课题目前在国内外研究的主要成果、现状,研究这一课题预计所要解决的问题以及研究理论框架。在这一部分还要分析清楚研究假设是什么,假设用语是否明确、是否具有可检验性,对课题假设要进行充分的论证,当然可以参考课题立项申请报告中的有关内容。

3.课题研究的方法

在这一部分主要写明进行这一课题研究所选用的方法。包括:

(1)根据课题的特点,选用何种研究方法。

(2)研究对象(即样本)的取样方法、数量(即容量)、条件(即研究前所具备

的水平)。要求取样方法科学,样本容量合适且具有代表性。

(3)根据所选用的研究方法确定研究设计。

(4)明确操作定义。即对课题研究中所涉及的相关概念给出明确的定义或解释,使研究更具有可操作性。

(5)对研究的变量给出明确、具体的测量方法和统计检验方法。

(6)对课题研究的无关变量给出控制方法。

(7)课题的具体实施程序。即研究时间和步骤。

4.研究的结果

课题研究的结果是研究报告的主要部分内容。这一部分要求客观、真实地对研究的材料和数据进行分析,既要有定性分析,也要有定量分析。定性分析,实际上就是对搜集到的资料进行归纳分析和逻辑分析,因此,在定性分析时要避免研究者主观判断,以陈述研究所取得的事实为主。这样的目的是把读者的注意力引到下一部分对这一研究结果的讨论中去。对定性分析的信度检验可以用公式计算:(n为对同一内容加以分析的研究人数)。在定量分析过程中,应该把研究过程中所取得的有关数据经过统计、分析、检验后的结果列出来,能以图表的形式表示的,应该尽可能地用图表的形式表示,并且图表要求清晰、合理,使读者一目了然。在定量分析中,主要是①计算数据的平均数、中数和众数,判断数据的集中趋势程度;②计算方差、标准差和变异系数,以判断数据的离散程度;③计算标准分数以判断研究对象在群体中所处的相对位置;④计算相关系数用以判断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程度;⑤运用统计检验,解析和鉴别研究的结果。关于数据的检验分析,主要有:z检验(适用于大样本容量的显著性检验,即容量大于30,它是用正太分布理论来推论差异发生的概率,从而判断两个样本平均数的差异是否显著或者判断样本与总体平均数的差异是否显著);t检验(适用于小样本容量的差异显

著性检验,即容量不大于30,与z检验一样,它是判断两个样本平均数的差异是否显著或者判断样本与总体平均数的差异是否显著);f检验(用于对多参数进行假设检验);检验(适用于计数数据的检验,用来判断研究结果与理论假设的期望值之间的差异)等等,对于各种检验的方法可参考有关教育统计分析书籍。对于那些不是数据的结果,但对研究结果很有价值的资料,如研究对象的行为表现等也要在这一部分里列出。

5.讨论部分

这一部分就是对有关数据的统计结果进行说明,阐明这些数据说明了什么,并分析和评价研究的结果和意义。在这里可以阐述个人对研究的结果的见解或观点。

6.结论部分

结论部分就是对所研究的问题或课题假设给出一个答案,要求简明扼要。在这一部分中也可以对研究中有待于解决的问题给予指出。

7.参考资料和附录

在这一部分,可以对研究报告中所引用的或者是提到的资料注明其出处来源,以备读者进行查对。参考资料的排列格式一般是:

个人分析研判报告篇3

1、全面推行“网格化”管理模式。按照“地域相邻、人员相熟、文化相近、构成相似”的原则,依托庭苑、楼栋、巷道、自然村等,按照300-500户、1000人-1500人左右设置每个网格。区、镇、村设立三级组织网络,层层设立,区以镇为网格、镇以村为网格,各村居根据辖区实际和工作需要,进一步细化网格,行政村以各自然村为一级网格,村书记为总网格长,村干部为一级网格长和信息员,负责向总网格长报送纠纷摸排及化解情况;自然村以各村民小组为二级网格,各村民小组长为二级网格长和信息员,负责向一级网格长报送纠纷摸排及化解情况。目前,全区共设立552个一级网格、1759个二级网格。村居调委会设立网格化服务管理公示牌和社情民意信息工作栏,明确网格长工作职责及要求,每周至少到网格巡查2次,认真填写民情日志,现场分析并妥善处理网格内各种社会矛盾与存在问题,力争将矛盾化解在村里,问题处理在网格,努力做到“小事不出村”;要求网格长做到“村里突发事件必到”、“邻里矛盾纠纷必到”等逢事“六必到”;建立健全工作例会制度、服务承诺制度、民情信息收集上报制度、矛盾纠纷分析研判制度。

2、着力提升矛盾纠纷信息预警能力。区局紧紧抓住“三个围绕”,对全县重大项目建设中可能引发的纠纷、农村季节性纠纷、重点部位区域存在的纠纷隐患认真梳理排查,建立了矛盾纠纷动态登记档案,扎实做好排查和信息预警工作。一是建立制度。建立矛盾预警信息收集制度,制定不同层级信息员职责,落实责任,随时关注和收集有关矛盾纠纷信息;建立定期报告制度,定期将本区域、本单位的矛盾信息上报;建立及时报告制度,对于有可能激化的重大矛盾纠纷信息,即发现及报送,并做好稳控和化解工作;建立奖励制度,对于提供价值较大的重大纠纷预警信息,根据调查核实情况视信息质量给予每案50-300元的奖励。二是明确预警信息报送形式、时限、内容、程序。形式为网络、传真、电话;突发性、群体性重大纠纷不超过1小时,一般纠纷不超过24小时;要求写明时间、地点、单位、起因、简要情况。重大纠纷信息各级可向县直报,一般纠纷信息逐级上报。三是实行纠纷分级预警报告>!<。一级预警即对情况紧急,问题比较突出,容易激化成较大或镇认为发生局面较难控制的冲突事件,有可能发生群体性越级上访事件或其他影响社会稳定的重大复杂矛盾纠纷,实行一级关注,由县调处中心组织专门力量化解。如2012年底的洪蓝镇华电二厂百余人劳动争议纠纷、晶桥镇华晶集团公司百余人劳动争议纠纷等。二级预警即对由不稳定苗头的纠纷,有可能出现小规模或有能力控制局面的冲突事件、群体性的一般纠纷列为二级预警信息,实行二级管理,由镇调处中心进行调处化解。如2013年初的开发区四岁男童溺亡纠纷等。三级预警即对一般性、常见性的婚姻家庭、邻里等纠纷信息,实行三级管理,由村居调委会化解。对排查出的“三级预警信息”,由村居调委会按照调解程序依法依德调解;对于社会影响大、处理难度大,易引起争议的婚姻家庭纠纷、赡养纠纷等,由村聘用的有威信、德高望重的“五老”调解员协助化解。由于分级预警机制的实施,对矛盾性质、类型以及社会影响的程度作了科学把握,实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的工作目标。今年以来,各级信息员共上报预警信息327条,涉及纠纷类型。其中一级预警信息18条,二级预警信息83条,三级预警信息226条。

3、严格落实矛盾纠纷分析研判制度。区人民调解工作组办公室每季度牵头组织召开一次全区矛盾纠纷分析会,各成员单位参加,协调有关单位参加,分析研判全区矛盾纠纷特点、成因、动态、发展趋势、措施等,形成全区季度矛盾纠纷分析报告,及时上报区委、区政府及市局,为党委、政府了解基层矛盾纠纷的特点,制定科学决策提供依据。与此同时,区调处中心也会根据某一矛盾纠纷的发展趋势或季节性特征等,以调解工作简报的形式向区委、区政府上报建议及措施,以起到引起重视或作为参考等作用,如2012年简报第4期《着力化解拖欠职工工资纠纷有效维护职工权益和社会稳定》;区司法局每月25日前后组织召开一次司法所长例会,各司法所分析总结本辖区矛盾纠纷现状、特点、发展趋势或典型个案介入调处情况,形成全区月矛盾纠纷分析报告,报送区委、区政府、区委政法委等;各司法所每月根据工作实际定期组织召开全镇调解

主任例会,镇分管领导及相关部门参会,报告、分析各村居矛盾纠纷现状、特点等,提出解决方案和思路,并总结一些好的经验供大家学习和参考。根据分析研判情况,形成镇矛盾纠纷分析报告,落实纠纷包案及措施,并及时上报区局;各村居由总网格长(村书记)每周主持召开一次矛盾纠纷分析研判会议,一级网格长参会,报送相关纠纷信息及动态,共同分析研判当前矛盾纠纷的特点、成因、措施等,针对个案制定化解方案及措施,及时上报司法所。从我区社会矛盾纠纷分析研判建设来看,虽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仍还存在一些问题和薄弱环节,如重视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分析研判水平参差不齐、分析研判流程有待进一步规范、分析研判重点有待进一步明确、分析研判方式有待进一步创新、分析研判结果运用有待进一步加强等,需进一步加强调查研究,形成有效方法加以解决,进一步提升矛盾纠纷分析研判水平。

1、充分认识实行社会矛盾纠纷分析研判制度的重要性。实行这一制度是充分发挥人民调解组织遍布基层,化解矛盾纠纷“第一道防线”的优势特点,及时分析矛盾纠纷的特点、成因、措施等,及时向各级党委政府报告,为党委、政府了解基层矛盾纠纷的特点,制定科学决策提供依据。实行这一制度是基层司法行政机关维护基层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的客观要求,是人民工作实现规范化、制度化,进一步推进人民调解工作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推进创新、强化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措施。

2、整合资源,实现信息收集获取的快捷、准确、全面。继续深入推进“网格化”管理模式和纠纷信息预警机制建设,加强矛盾纠纷排查工作,落实“零报告”制度,落实三个“第一时间”的要求。建立健全信息报送奖惩制度,落实以奖代补,按照纠纷级别给予补贴奖励,对于因纠纷排查未发现、报送不及时等原因导致纠纷激化、民转刑案件或的,形成责任倒查机制,实行一票否决制,取消年度评优、评先资格。

3、明确纠纷分析研判的范围、重点和难点。分析研判的主要范围包括镇、村(居)矛盾纠纷的总的形势、主要特点;某一时间段突出的矛盾纠纷、重大或群体性矛盾纠纷的形式、成因、调处措施、处理结果以及未调解成功的纠纷走向;某行业、某一领域存在的矛盾纠纷形式或成因;因不同社会利益关系可能引发的潜在矛盾纠纷等。重点是当前矛盾纠纷的发展趋势、成因等。难点是当前重大矛盾纠纷及历史遗留纠纷的化解措施及有效落实。

4、规范分析研判流程。依次为全面排查纠纷、获取纠纷信息、分析、研判、形成结论、制定方案或措施等。村、镇、区依次逐级进行分析研判,均形成矛盾纠纷分析报告。一份矛盾纠纷分析报告应含有纠纷总体情况、特点、成因、发展趋势及对策、个案处理的结果及经验等。区、镇两级的分析研判重点是当前矛盾纠纷的特点及趋势、重大节假日、重大活动、特殊时期等期间的矛盾纠纷可能发生情况、区城市建设等领域可能发生的矛盾纠纷,如何有效预防、化解矛盾纠纷,更好地服务党委、政府中心工作。

5、超前预防分析研判出的问题。对于分析研判出的问题,积极向上级汇报,引起重视,整合资源,落实责任,坚持属地管理原则,落实五包一责任制,实行动态跟踪管理,落实多种措施,积极稳控化解。

6、实现信息的上下贯通。落实矛盾纠纷每天“零报告”制度,村居向镇、镇向区、区向市逐级每天定时报送纠纷情况动态,重大矛盾纠纷、等实行即发生即报送,以简报、快报等方式向党委、政府等上级报送重大矛盾纠纷处置化解情况。同时,充分利用省纠纷信息管理系统,加强矛盾纠纷排查、化解信息的信息化建设。

个人分析研判报告篇4

关键词:卫生经济学;卫生经济学评价;SING清单;CASP清单;NICE清单

20世纪50年代,因卫生保健费用急剧增长、卫生事业社会化及卫生资源的稀缺性之间的矛盾,经济发达国家开始关注卫生资源的投入与产出,以遏制卫生费用的恶性膨胀。卫生经济学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门学科,卫生经济学评价也应运快速发展起来,并得到许多相关领域的研究者、政策制定者和决策者以及各个国家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作为经济学评价的一个分支,卫生经济学评价(economicevaluation)是应用技术经济分析和评价方法,将相关卫生规划或卫生活动的投入(卫生成本)和产出(效果、效益、效用)相联系,进行比较评价,以使有限的卫生资源得到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或为政府及卫生决策部门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1-2]。常用的卫生经济学评价方法有最小成本分析法(costminimizationanalysis,CMA)[3]、成本-效果分析法(cost-effectivenessanalysis,CEA)[4]、成本-效益分析法(cost-benefitanalysis,CBA)[5]和成本-效用分析法(cost-utilityanalysis,CUA)[6]。在卫生经济学评价体系中,药物经济学评价发展迅速[7],已广泛应用于药品定价与报销、临床指南研发、公共卫生资源配置、药品研发等领域[8]。然而受卫生经济评价研究者个人因素的影响,国内的评价报告质量参差不齐、规范性较差,部分评价报告由于存在设计方面的问题可能会误导卫生决策[9]。为解决这方面的问题,本文介绍现行的三种卫生经济学评价方法学质量评价清单,以期为使用者提供参考。

1SING经济学评价清单

SING经济学评价清单[10]是由苏格兰国家指南小组(TheScottishIntercollegiateGuidelinesNetwork,SIGN)基于Drummond等人的经济学评价文献指南[11]制定的评价工具,包括2部分,共有12个条目(详见表1)。第1部分有9个条目,用“是”“否”“未报告”或“不适用”判定;第2部分有3个条目,条目1用“高质量(++)”“可接受(+)”“拒绝”判定,条目2、条目3用“是”“否”判定。在使用清单进行判定之前,评价者需先行确认:①研究是否为经济学研究;②使用PICO(PatientorPopulationInterven-tionComparisonOutcome)原则分析确认研究是否与关键问题相关,若均判定为“是”,则开始进行评价。

2CASP经济学评价清单

CASP经济学评价清单[12]由英国牛津循证医学中心文献严格评价项目(CriticalAppraisalSkillsPro-gramme,CASP)改编自Drummond等[9]的10条卫生经济学评价标准。清单包括三部分,共12个条目(详见表2)。A部分有4个条目,旨在探讨研究是否有效;B部分有5个问题,旨在判断成本和结果如何评估和比较;C部分有3个条目,旨在探讨研究是否会增加当地人的愿意支付力。所有条目均用“是”“未报告”“否”判定。前2个条目为筛选问题,如果判定结果都为“是”,则继续进行后续条目;后续10个条目均为细节问题。

3NICE经济学评价清单

NICE经济学评价清单[13]是英国国家健康和临床研究所(NationalInstituteforClinicalExcellence,NICE)为研发指南而制定的评价工具,共有两部分,包括20个条目(详见表3)。第一部分有8个条目,用于评价研究的适用性;第二部分有12个条目,用于评价方法学质量。所有条目均用“是”“部分”“否”“不清楚”或“不适用”判定。第二部分最后一个条目为总体评价。

4结语

个人分析研判报告篇5

此前,由金融界的2012年上半年券商周策略(即一周市场策略)榜单显示,上半年券商周策略整体失准,38家券商的平均准确率仅为28%,相当于26周仅7周命中大盘走势。有人说,这一成功率还不如掷骰子撞大运,因为市场走势的预测结果只有三种:看多、看好、中性,随便选也至少有33%的成功率。

在上述榜单中,位居第一名的天风证券在上半年26周中准确预测13次,准确率为50%;最后一名民生证券,准确预测的次数仅为2次。

上述策略分析师所在的单位即是在榜单中排名较靠后的券商。他告诉记者,“今年上半年国家推出刺激措施很少,而且频率也不高,但大家一开始预期比较高。这是导致大部分券商预测失准的主要原因。”

北京一家券商研究部人士私下向记者笑言,“对于大部分券商的研报,要用比纸面低一级的指标来看,比如,券商对某公司的投资评级建议是‘推荐’,那你应该理解为‘中性’,如果评级是‘中性’,你就应该好好掂量自己手中的股票了。”

毕竟,当券商出具某公司研报的时候,它的机构客户可能是这家上市公司的重仓者,“你不太好意思出具‘中性’以下报告的。最多的情况是不对这家公司出具报告。”

不过,他也告诉《中国经济周刊》,现在的券商研究报告,比起十几年前有了很大的进步。随着公募基金的成立,市场上出现了真正的机构投资者,它们对客观真实的研报有着强烈的需求。所以,一直到现在,基金和投资机构是券商的大客户。

然而,去年以来,关于券商研究报告的客观公正性受到投资者的极大质疑。

质疑肇始于去年的中国宝安(000009.SZ)“石墨矿事件”。当时,有4家券商的研报中提及中国宝安拥有石墨矿,引起股价的波动,随后中国宝安公开否认拥有石墨矿一事。一位投资者根据券商研报做出的投资受到损失,故而将一家券商诉诸法院。

随后,双汇爆出瘦肉精风波,但仍有券商研究报告看多双汇,这受到市场的广泛质疑。

在金融界的券商策略准确度榜单中显示,今年上半年是券商预测表现最差的一次,2011年,券商平均准确率达到34%,在2011年上半年券商平均准确率为36%,2010年券商平均准确率为33%。天风证券坦承,上半年策略失误的方面,在于对经济下滑对市场情绪的影响有些估计不足。

上述所在券商准确率靠后的策略分析师告诉记者,“我们的判断只是给投资者一个参考,最终对市场的把握,不同的投资者,把握的方向不同,就是说中长期投资者的策略和短期投资者的策略是不一样的。在报告中,每个人都能够取到自己所需要的部分。”

个人分析研判报告篇6

【关键词】评价理论 政府工作报告 国情咨文 态度系统

【Abstract】With the continuing development of interpersonal function-one of the three meta-functions in SFL, a new method of discourse analysis appears. That is Appraisal theory, at the beginning of Appraisal theory birth, its application focuses on popular discourses and later extends to political discourse. But the researches haven’t referred to the contrastive study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This paper adopts Appraisal theory as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to undertake the contrastive study between Report on the Work of the Government Government and the State of the Union Address , aiming at finding out the distribution principles and reasons and providing some implications for the teaching and research of discourse analysis

【Key words】Appraisal theory; Report on the Work of the Government; State of the Union Address; attitude system

引言

魍车南低彻δ芾砺酆雎粤硕源驶悴愕姆治霾⑶颐挥卸陨缁岱号范畴进行系统的分类,缺少对于说话者如何通过语言赋予语言对象价值,也就是赋值语义的研究,为了填补这一缺陷,马丁在1991-1994年间主持了一项名为“得体写作”的项目,后来由他和他的同事进一步概括为评价理论。评价理论主要包括态度系统,介入系统和级差系统。最初评价理论主要关注的是叙述类语篇中的情感。后来扩展到文学批评、纸质媒介、广告话语以及历史话语等话语类型中。近些年随着评价理论在中国的迅猛发展,更多的学者把研究焦点聚集到政治语篇上,用评价理论分析政治语篇中的评价资源。如饱坤(2009)在其硕士论文中应用评价理论分析了英语政治新闻语篇,许倩倩(2015) 运用评价理论分析了美国国情咨文中的评价资源,卢杨(2016)运用评价理论分析了1993-2013年美国总统就职演说辞。由此可见评价理论作为政治语篇的一种分析方法已日渐成熟并具有普适性。为了进一步验证评价理论的在汉英政治语篇分析中的普适性,促进评价理论的进一步发展,本文选取中国政府工作报告与美国国情咨文进行对比研究,以期发现两者在评价理论框架下态度资源的分布情况和原因,为语篇分析教学及研究提供一些借鉴经验。

一、理论基础

语言除具有表达讲话者的亲身经历和内心活动的功能外,还具有表达讲话者的身份、地位、态度、动机和他对事物的推断,参加社会活动,建立社会关系等功能,语言的这一功能被称为人际功能,是韩礼德在上世纪50年代提出的语言三大纯理功能之一。在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的基础上,澳大利亚语言学家马丁教授进一步发展了语言的人际功能,创建了评价理论,旨在评价语言使用者如何利用话语资源表达赋值语。后来他与他的同事又把评价系统细化为态度系统、介入系统和级差系统三个次系统。三个次系统下又有各自的细小分支。态度是指心理受到影响后对人类行为、文本/过程及现象作出的判断和鉴赏。因此态度系统又分化为判断系统、情感系统和鉴赏系统。语言使用者利用介入手段调节对所说或所写内容所承担的责任和义务。语言使用者是否介入责任,主要通过投射、模糊词语等的手段来评判。级差系统是对态度介入程度的分级资源,包括语势和聚焦两个子系统。评价理论的基本框架如下图

(摘自Martin 2005)

二、语料收集

用于本研究的语料来源于2011年的中国政府工作报告与2011年美国国情咨文,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官方网站,而2011年美国国情咨文取自美国总统计划官方网站,确保了语料的真实性与可靠性。中国政府工作报告与美国国情咨文是中美两国的代表性政治文件,文件的模块大致相同,包括对过去工作的回顾,取得的成绩,未来的计划等几个方面,蕴含了丰富的评价资源,同时由于中美两国的政治体制以及文化背景的不同,两种政治文件所运用的评价手段会存在相似性和不同性,本文将重点分析讨论态度系统,看在汉英两种政治文本中各种态度资源是如何分布的以及探索分布规律的原因所在。

三、研究方法与步骤

为了保证研究结果的科学性与有效性,本研究将对所选选取的文本进行定量和定性的分析。分析采用以下步骤:(1)先对所选取的文本运用语言学数据标注软件UAM Corpus Tool进行手动标注。(2)检索标注结果,得出数据。(3)结合态度系统各个细节的理论描述对数据进行定性分析。(4)总结相同点与不同点。(5) 探究原因。(6)总结。

四、数据分析与讨论

经运用UAM Corpus Tool 对所选取得2011年中国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态度资源全部进行了人工手动标注,共发现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所运用的态度资源及各子系统所出现的频率及所占比例如下图

而2011年美国国情咨文中所运用的态度资源却是不同的,如下图

2011年中国政府工作报告与美国国情咨文中所存在的态度评价资源截然不同,中国政府工作报告中态度资源出现的频率远远大于美国国情咨文中态度资源所出现的频率,几乎是美国国情咨文中的两倍,但是相反的是美国国情咨文中所运用的情感资源则反超中国政府工作报告中所运用的情感资源。而在判断子系统上,两者在各自的态度系统中都占据了很大比例,相对而言中国政府工作报告更倾向于运用判断资源。而在鉴赏子系统中相对于中国政府工作报告而言,美国国情咨文中的鉴赏资源则更加丰富。中国政府工作报告中判断资源运用最多,主要集中于能力范畴,重点突出政府在过去五年中所取得的成就,例如:

鉴赏子系统中以评估资源居多,主要体现政府所采取的措施或计划对于社会的影响,而在情感系统中运用的评价资源最少,减少了政府工作报告的主观性,整篇政府工作报告所运用的评价资源多为积极的引发型的评价资源,增强了报告的客观性。而美国国情咨文中鉴赏资源运用的极其丰富,主要是体现政府计划以及政府改革方案等的评价,例如:

判断资源紧随其后,主要体现在用于强调美国人民的共同价值观念,也一般用于评价美国与其他国家在外交关系构建层面上的评价,情感资源运用最少,大多用于表达美国总统在解决一些严峻问题上的迫切心理。总体而言,整篇国情咨文中所呈现的态度资源都是积极的。

五、原因探索

政府工作报告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的一种公文形式,从起草到征求意见再到提交报告,接受代表审议,各个阶段都是一个发扬民主,集中民智,反映民意和凝聚民心的过程,所以政府工作报告是一个智慧的集合,反映在评价理论上就是态度资源的丰富运用,而中国的政府工作报告更注重对于计划的实施以及所达到的效果,从而反映华夏儿女的做事能力和坚韧不拔的品质和性格,反映在评价理论上就是判断资源中社会尊重层面的做事才干与坚忍不拔。政府工作报告力求全面客观,数据和事实是其证实所取得成绩和所开展的工作的有利依据。力求突出重点,重点问题和重点工作双肩挑,又兼顾其他方面,年度特点明显,针对性强,详略得当,有的放矢。力求富有新意,从内容到形式,创新无处不在。力求文风朴实,言简意赅,减少一般性议论,体现朴实无华。以上政府工作报告的表达特点也是态度资源成以上分布特点的原因之一。而美国国情咨文则与中国政府工作报告截然不同,从国情咨文的历史看发表国情咨文是美国宪法的规定,同时是对总统权利和义务的监督。后来威尔逊总统进行改革,并确定由总统向国会发表演讲并一直沿用至今,因为这种方式便于总统了解自己的信息。随着时代的变迁,国情咨文成为总统驾驭与国会关系的一个基本手段和发挥国家领导作用的有力方式。从2011年美国国情咨文看,文中运用的鉴赏资源和判断资源不分伯仲,这与美国的体制特点和文化特点是分不开的,美国实行总统制,大部分的判断资源都在彰显总统所做的工作的成效,体现总统的价值,而美国是一个开放、自由的国家,鉴赏资源的运用体现在美国政策的人文性和社会价值方面。

六、总结

本文运用评价理论中的态度子系统框架对2011年的中国政府工作报告与美国国情咨文进行了对比分析,发现了两者在态度资源分布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从二者的文体特点和两个国家的政治文化等方面进行了原因分析,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我们对评价理论的理解和对两者政府类公文的理解,也为语篇分析研究提供了一些经验,但是也存在欠缺,如果能从三个子系统进行全面的分析,研究结果则更加具有说服力。

参考文献:

[1]Martin,J.R.,& White,P.R.(2003).The language of evaluation.London: Palgrave Macmillan.

[2]Halliday,M.A.K.(1985).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2nd ed.).London: Edward Arnold.

[3]王振华.评价系统及其运作[J].外国语,2001(6):13-20.

[4]http:///.

[5]http://presidency.ucsb.edu/sou.php.

[6]许倩倩.评价理论视角下的美国国情咨文语篇分析[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5.

[7]邹文君.201年中国政府工作报告的评估语言研究[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11.

*本文系青海民族大学2016年研究生创新项目成果。

作者简介:

个人分析研判报告篇7

通 知 各村支部、驻镇单位:

为及时掌握全镇社会治安形势,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科学决策提供客观依据,我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我镇的社会管理和社会稳定工作,根据我镇实际特制定《**镇社会治安形势分析研判工作制度》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第一条 为准确及时地掌握社会治安动态,预测社会治安发展趋势,分析研判各种不稳定因素,牢牢掌握控制社会治安、维护社会稳定的主动权,提高驾驭治安局势的能力,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科学决策提供客观依据,现结合我镇实际,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 镇、村均要建立社会治安形势分析研判制度。社会治安形势分析研判的组织领导:

1、镇社会治安形势分析研判工作由镇综治工作中心负责召集,中心各组成部门负责同志必须参加,必要时可通知有关村负责人参加,也可根据形势需要通知各村、有关企事业单位负责人参加。

2、乡镇社会治安形势分析研判工作由镇综治工作中心负责召集,辖区司法所负责人参加,必要时可通知辖区机关单位或村负责人参加。

3、各村、各单位社会治安形势分析研判工作由各村负责人负责召集,相关人员参加。

第三条 社会治安形势分析研判工作重点:

1、当地社会治安的总体形势、主要特点及发展趋势;

2、研判期限内当地社会治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及表现形式;

辖区内各地、各行业单位社会治安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3、群体性事件的基本情况、发展趋势,以及可能引发群体性事件的不稳定因素;

4、刑事、治安案件高发的区域分布和类型特征。公安机关掌握的重大刑事案件、系列案件、多发性案件发案情况;

区域性或阶段性普遍出现的治安问题;

案件高发的部位分布情况,违法犯罪人员的构成及特点;

公共安全领域的重大事件可能引发的社会治安问题;

治安防范中的薄弱环节以及发生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等等;

5、综治中心掌握的影响社会稳定和社会治安的重要问题;

6、对策建议。包括对党委、政府的工作建议,对一些重点类型案件和重点发案区域进行重点打击和防范、对一些治安混乱地区和治安突出问题进行重点整治的对策措施,对一些部门和单位加强内部安全保卫和防范工作的建议,等等;

7、群众对社会治安的满意程度及安全感受。

第四条 社会治安形势分析研判的基本原则:

1、宏观把握的原则。社会治安形势分析研判要从社会稳定和社会治安大局着眼,宏观把握经济社会发展与社会治安得内在联系,深入剖析影响当地社会治安的主要矛盾和突出问题,预测可能出现的社会治安趋势,为党委、政府科学决策提供可靠依据。

2、突出重点的原则。治安形势分析要突出一个地方一段时间社会治安的主要问题,并围绕主要问题提出对策建议,找准工作着力点,提高部署和指导工作的针对性。

3、具体深入的原则。治安形势分析要有观点、有分析、有依据,越是到基层,越要具体深入。治安问题和发案情况,要具体到区域、到单位、到部位、到时段、到案件类型、到犯罪高发人群;

分析查找原因要切合实际,对策建议要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4、注重实效的原则。社会治安形势分析研判要着力改进和加强工作,推动解决影响社会治安和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因此,分析研判要侧重于深入查找问题,研究好解决问题的办法措施,分析研判报告中提出的对策建议,要采取听取汇报、专项督查等形式督促各村各单位认真抓好落实,切实改进工作。对未完成工作任务、未落实防范措施的村和单位要进行责任查究。

第五条 社会治安形势分析研判的组织形式。一般采取工作例会方式进行,每季度进行一次。遇有重要敏感时期、重大活动、或出现带有倾向性的治安热点问题,可适时组织专题分析,及时指导部署工作。

第六条 社会治安形势分析研判的组织准备。会前,召集单位应通知参会各村、单位进行充分准备,提前收集相关信息,及时梳理社会治安形势的规律特点,并形成初步研判意见,最后在集体讨论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具体的应对措施。 第七条 社会治安形势分析研判按照季度、半年、全年的制度要求形成专题报告,各村、驻镇单位应在每个季度的最后一个月的月底前将社会治安形势分析报告报镇综治工作中心。如遇特殊情况,经镇综治中心负责人同意后方可缓报。

第八条 参加社会治安形势分析研判工作的相关部门要以认真负责的态度积极参与,从各自的工作范围出发对当地治安形势提出分析研判意见,并为综合分析研判及时提供准确的信息、数据等相关资料。

第九条 严格实行社会治安形势分析责任制。各村、单位由主要负责人负责此项工作,并指定专人负责情况收集汇总,抓好有关部门整改措施的督查落实。各单位在工作中不得弄虚作假,一旦发现将严格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个人分析研判报告篇8

2008年全球股票市场似乎都瘫痪了,而A股市场的三大股指:上证综指在2008年最后一个交易日以1820.81点报收,全年跌逾65%,创下了18年来最大的年阴线;深圳成分指数跌幅亦高达62.90%;沪深300全年跌幅以65.95%居于三大股指之首。

2008年全球系统性风险集中爆发,投资者也亏损的惨不忍睹。A股市场的跌幅在全球股市跌幅榜上名列前茅,而且如此之大的跌幅超过了2008年所有机构的预测,可包括券商研究报告的预测。

2009年已经到来,在这辞旧迎新的时刻,投资者也不得不考虑新的一年的投资方向和投资策略,然而券商研究报告在投资者的投资中作用几何呢?在牛市中,投资者似乎把券商研究报告视为宝物,但是在熊市来临之后,由于预测存在偏差,散户投资者似乎对券商研究报告嗤之以鼻。那么究竟如何应用券商研究报告呢?

首先,券商研究报告不是“万能钥匙”。报告是在一个时点上完成的,基于现在的客观环境和政策导向对于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估计和预测。准确的说券商研究报告是有一定的时效性的,当客观环境或者某一行业发生了突发事件,那么先前的预测就会需要修正,在市场的变化中研究结果需要动态调整,也就是常说的“与时俱进”。假使券商研究报告中得出了消费品行业将是2009年的投资机会,那么该行业的投资机会不会从2009年1月1日一直贯穿至12月31日,而是在期间出现投资机会,如果投资者未能识别到机会的来临,在机会结束后才入市,那么也不能够享受到收益,所以研读券商研究报告并不是万能的,它只是给投资者提供分析的方向,投资者可以把握机构研究的视野和思考的方向,通过二次研究来决定投资时机和投资对象。

其次,提防券商研究报告的“潜规则”。券商并不是单纯的一个研究机构,它最重要的角色是市场参与者,所以市场中必然有其利益所在。所以,券商研究报告具有“潜规则”,在研究报告中偶尔会带有一些感彩或者是为了自身利益而做出的带有目的性的推荐,这样会让盲目信奉券商报告的投资者的投资行为适得其反,所以在资本市场里不能一味的相信或者依靠别人,在研读券商报告的基础上,结合宏观经济面,判断报告推论的合理性,是否有分析的破绽。券商报告是投资者的工具,而不是投资者的结果,要掌握券商报告中的研究方法、分析思路和角度,从而完善自己的投资分析能力和市场研判水平。对其推荐的股票,要考察该类股票的历史走势看是否有什么规律,并且要分析该上市公司的背景、主营业务、行业竞争力及未来可能的投资机会是否存在,而且往往研究报告中所提到的上市公司其所在行业是自己根本不了解的行业,那么这种行业中的上市公司的股票最好敬而远之。还是那句话:“投资自己熟悉的产品。”因此,要辨证的去阅读券商研究报告,而不是仅仅看报告中推荐的品种去买入。

再次,选择券商报告也要讲“品牌”。国内外的券商也都有级别,像瑞银、摩根斯坦利等海外的投行,以及包括中金、中信、国泰、申万、国金、长江、招商等国内目前口碑较好的大行,报告的综合实力都比较高。而且这些公司的核心客户资金实力雄厚,所推荐的股票连续几个涨停的故事并不少见。常言道,树大招风,所以一般知名券商有更加高的自律性,对于研究成果的重视度会更高,暗箱操作的行为会较少。此外,还有研究员的个人品牌。投资者根据新财富历年所评选的最佳分析师,能够经常蝉联三甲的分析师,其所出的报告权威性也会较高。

最后,选择多家券商研究报告作为投资参考。投资者在研读券商研究报告时不能只看一家观点,需要博多家之所长。因为任何一个研究团队都不是完美无缺的,也不是面面俱到的。所以不同券商的研究报告或多或少都会有自身的特色。虽然国内券商的研究报告常常观点相似,但是作为一个投资者需要对自己的资金负责,这里让了解多家券商报告并不是仅仅看他们的观点不同,而是取其精髓,了解不同券商对于市场分析的侧重面、角度和分析思路。俗话说:“条条大路通罗马”,或许很多券商对于市场的研判结果都是一样的,但是他们研判和分析的过程却是千差万别的。所以,研读多家券商报告有助于投资者对于市场的全面性和完整性分析,而不只拘泥于一家券商的分析思路,能提高投资者投资决策正确性的概率。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