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星座文化论文8篇

时间:2023-03-01 16:24:28

星座文化论文

星座文化论文篇1

(一)个人心理

星座文化的兴起,应该说是它把握住了青少年群体的心理需求,一方面,青少年群体基本都还没有迈入社会,对于社会对于未来都有着憧憬、期待甚至担忧,而星座运势、星座交友等信息都可以满足青少年的这一心理预期。另一方面,青少年旺盛的求知欲进而产生的好奇心,促使他们对于周围新兴的的东西兴趣浓厚,求知欲促使他们去接触这一新兴文化现象。出于这种心理状态,青少年很容易会去接受并认可星座文化。同时,青少年的经历较少,抗压能力以及抵抗挫折的能力都差强人意,在遇到困难时,往往会从星座运势中寻求一丝心理安慰,告诫自己并不是自己做的不好,而是运势不佳,从而得到心理的平衡。

(二)社会环境

星座文化的表现不仅是媒介传播等虚拟方式,当今社会发展节奏越来越快,闲暇时间被流行文化所充斥和包围。爱情和事业成为人们普遍关心和经常谈论的话题,星座文化从这一点出发,帮助青少年分析爱情、学习、工作和心情,成为青少年平时生活的调剂品,又能为一些迷茫的人指点迷津,甚至成为空虚的填补,并且已经形成了一系列产业,星座T恤衫、星座挂饰等一系列的相关产品充斥于大街小巷。对于青少年群体来说,社会环境的影响还应该包括身边朋友对他们的影响,由于大多数青少年对星座文化十分关注,而致使一小部分原本并不关注的人由于怕脱离朋友圈子、缺少交谈话题而去关注星座文化。

(三)媒体的传播效应

媒体传播使得星座文化传播的速度更快,范围更广,影响力度更大。网络是星座文化滋生的土壤,众多著名门户网站都开设有星座频道,内容繁杂,种类多样。网络传播过程相对隐蔽,互联网的监管力度不够,再加上互联网互动的匿名性,活动时也没有大量人员集中,所以在产生危害或者负面影响前并不明显,因此互联网的传播极具欺骗性且不易被察觉,所以网络对于星座文化的传播还具有扩大作用和误导作用。

二、星座文化对于青少年群体的影响

(一)星座文化对于青少年的正面影响

其实在星座文化的研究领域,争论一直存在,有些学者甚至主张彻底取缔这种伪科学,认为星座文化会对青少年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造成不良影响,但星座文化不能轻言取缔,它不仅仅只有负面影响,作为一种时尚文化,它具有自己存在的价值,能一定程度上满足青少年心理需求。

(二)星座文化对于青少年的负面影响

尽管大多数青少年群体对于星座文化的态度是理智客观的,只是在某些方面比较痴迷。但是依然有对于星座十分迷恋的青少年存在,他们过于依赖星座来判断生活中的事情和自身的行为,甚至是身边人的性格等。

这种迷恋对于青少年的危害是十分大的,首先,如果过分相信星座文化,那么星座文化则成为了迷信,对青少年的三观形成都会产生负面影响;其次,过分迷恋星座文化,有可能导致做什么之前都会遵从星座指导,这是迷信行为,更是一种无知的表现;最后,对于青少年来说,过分迷恋星座文化会影响到他们的学习生活,一旦沉溺其中则难以自拔,把什么都看成是“注定”的,从而放弃了努力拼搏的生活态度,以消极的态度来面对生活。而社会工作者就主要是面对这一部分对待星座态度极为痴迷的青少年进行一些关怀和帮助,以改变他们对于星座文化的态度。

三、星座文化对于青少年的负面影响的社会工作介入

青少年社会工作是以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理论和技巧,根据青少年的身心特点、动机需求、兴趣爱好,社会工作者充分运用专业的理论、方法,以帮助青少年解决问题、克服困难,恢复功能和获得全面发展的一种服务活动和服务过程。具体到青少年痴迷星座文化这一问题时,主要是一种态度上的改变,更偏向于发展型青少年社会工作与预防性社会工作。

(一)青少年群体对星座文化痴迷的原因

首先,青少年对于未知事物的好奇,希望从一种“神秘”事物中对人对事有更深层的了解。而星座文化正是利用了这一好奇心,把占星学披上了高科技的外衣,描绘的神乎其神,再加上青少年的心智发展并不十分健全,盲从心理作祟,、开始关注并逐步相信星座。

其次,社会生活压力大,就学、工作等方面困境多。时下的年轻人自尊心强、抗挫折的能力普遍较低,他们在遇到挫折时,往往把问题的原因归结到星座上以缓解压力,星座就成为一个合适载体,它帮助人们获得心理上的安全感。这其实也是青少年们不自信的一种表现,希望能够得到外界的帮助。

最后,星座预测中概括性的语言极具代入性。星座预测的很多描述话语模棱两可,适合大部分人群,因而很多人在看了以后觉得十分准确,这其实是一种手法,用模棱两可的话语概括绝大多数情况,表明上是十分准确的做出了预测,实际上这些预测并不具有准确性,因此很容易误导人。

(二)社会工作者的具体帮助方法

首先,社会工作者首先应该普及星座知识,引导青少年正确认识星象,对星座文化的预测做出正确的判断。人都会对于未知的事物产生好奇,这是无可厚非的,但这种好奇的度在哪里?这是社会工作者需要帮助青少年群体认识到的问题。社会工作者应该更多的去让青少年改变他们对于星座的态度。

其次,与受助群体交流。与受助群体聊他们的生活压力,通过一些缓解压力方式提高自身的抗压能力,让这部分群体能够明白在困难和挫折来临时,没有任何方式任何途径可以预测或者帮助他们渡过,除了自身的努力。迷信的来源更多是希望通过这种途径改变自己生活的现状,而这种现状通常是当事人并不满意的状态,就是这样的一种情况会导致人们相信一些迷信的方式,所以,让青少年更深的了解到他们的生活现状只有通过自身的努力才可以改变而不是通过外界的一些预测和占卜是极为重要的。

星座文化论文篇2

【关键词】星座文化 星座迷恋 星座性格 大众文化 传播效应

一、校园“星座文化”迷恋现象

(一)、星座文化产生的土壤

星座文化产生于星相学,这是一种古老的文化,在当时的情况下有一定的合理性,星相学,也叫占星术,是星相学家观测天体中日月星辰的位置及其变化后作出解释,以预测人世间事物的一种方术。在古代,人类通过星相的变化来判断人事。除了以太阳座作为标准之外,还根据希腊神话中相应的人物或动物形象,赋予星座以不同的性格,然后通过分析星座的性格。星座文化属于外来文化,但是又与中国传统的水金火木土五行学说极为相似。只是星相学和传统的五行命理学说的推算方法不同。传统的五行学说和古老的占星术已经给人们打下了深刻的地基,因此外来的星相学易于被人们接受,星座文化也成为一种流行文化。

(二)、校园“星座文化”迷恋现象产生的背景

随着人们对“星座”的迷恋加深,更有将血型、生肖与星座结合,组合成更多不同的类型,由此催生出丰富多彩的星座文化。不知何时,这种古老的星座文化在我国大陆青少年中开始成为时尚,迅速演变成一种广为传播的流行文化现象。古老星座变化多端的组合,现代星座文化蕴含的丰富有趣信息,奠定了星座文化的可人魅力,容易吸引人沉溺其中。特别是面对现实生活不确定性的困惑和对未来发展确定性的追求,青少年对投己所好的各类星座文化产品青睐有加,也就自在情理之中。对于绝大多数的青少年来说,热衷于星座文化并不是出于信仰而是对形式的喜爱、对心理抚慰的需求。星座文化宣扬的涉及人的性格、恋爱、婚姻、职业、金钱、健康等方面的预测性知识,用一些概括性强、模棱两可的语言作出的普适性描述,充分肯定与善意鼓励的劝诫与忠告,能一次一次地按摩现代青少年焦虑的心,起到减压的作用,更多的时候就像一碗碗充满精神养分的心灵鸡汤。

(三)、校园“星座文化”迷恋现象产生的原因

校园“星座文化”迷恋现象产生的原因有如下几点:第一,满足青少年的求知心理。从新闻心理学角度来说,星座文化能够在青少年人群中流行起来,被青少年接受,应该说它抓住了青少年的心理需求。青少年是星座文化的受众,他们有求知的需要,即认识的需要。青少年的求知需要产生于好奇心,对于周围现实中新的、不了解的东西的兴趣浓厚,求知欲望让他们对新事物感到诧异而要努力去弄懂它,从而不再诧异。热衷星座文化的几种心理反应:首先是人们希望对未来了解更多,青年人尤其如此。其次是遇到挫折或困难时,渴望把自己的行为合法化、合理化,从而获取安慰。还有许多年轻人想为自己的理想寻找外在的合理依据。

增加认同感,从而坚定自己的信念。“如果人们对当前这种新奇的东西,有一些理解,但又不完全理解,为了求得进一步的理解,于是引起人们强烈的注意。这种稍微被人们有所理

解的新奇东西,不仅特别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而且还能长时期的吸引人们的注意。”星座文化作为一种流行文化,凭借星座神话故事唯关性、传奇性满足了青少年的阅读心理,符

合新时代充满感性和激情的青少年的心理需求。星座文化已经成为年轻人之间不可缺少的谈资之一,有些人趋于这种压力而相信星座,以寻求朋友之间的认同。第二,自我塑造的需要。首先,自我不是天生给定的。社会化是由生物人转变为社会人的过程。根据库德的镜中我理论可知,人一出生,他被抛向一个没有任何条理性的客观界。在星座文化里面,我们找到的是一个个具体又丰满的人。可以说,在星座文化出现之前,没有什么资料如它这般对人性有如此丰富的描述。可以说,星座分析给青少年一个自我的范本。其次,自我没有单一的本质。人是由多个不同的自我所构成的一个复杂体,有着多面性。弗洛伊德将人格分为“本我”“自我”“超我”。星座的意义与其说是让我们发现我们本来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还不如说是以它的丰富语言为我们将要把自我建构成为什么样的人提供了外在的原料。第三,角色期望的表现。“星座文化”给不同星座的人贴上了不同的标签。通过这些标签,大学生明确了角色期望,在这种角色期望卜完成角色扮演。当产生角色冲突时,即实际的特征与星座所期望的特征不一致时,则会暗示自己星座所期望的角色靠拢。第四,信念寄托的需要。大学生的心理正处在一个需要引导的时期,其社会地位的临时性决定了他们处在“角色混淆”的阶段,对自身和社会充满了各个方面的困惑。康德曾经说过:“我一定要给信仰留一块地盘”。在青少年阶段,“星座预测正好符合了多数人在这个时期的特殊的心理需求。第五,文化融合的表现。从文化的特性来看,文化是人为集创造的,它由后天习得并不断发展,共同享有,具有象征由于传播使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文化特质相互接触,其中一种文化吸收或采纳了另一种文化特质,并使之与主体文化协调起来,最终成为主体文化的一部分。我们称这个文化变迁过程为文化融合。今天,西方文化作为一种入侵的强势文化,必然对中国的本土文化、传统观念造成巨大冲击,结果之一就是二者的融合。星座文化正是融合了中西方神秘主义的形式,迎合了青少年的需要。第六,媒体的扩大效应。星座文化的存在有其适宜发展的土壤和环境,同时也有便捷的传播载体和传播渠道。人类传播由人际传播发展到大众传播,使得星座文化传播的速度更快,范围更广,影响力度更大。网络是星座文化滋生的土壤,搜狐、网易、雅虎中文、TOM等著名门户网站都开设有星座频道,内容繁杂,种类多样。网络传播能压缩人们的想象空间,把想象的东西变成直观的通俗易懂的东西,人们的思考时间减少,更容易被人们接受。

二、校园“星座迷恋”文化是一种大众文化

大众文化的出现在文化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现在的传媒不仅仅在传播新闻,也在传播大众文化,大众文化也称商业文化,它是在现代工业社会中产生的,通过现代传媒传播的,按照市场规律批量生产的,集中满足人们的感性娱乐需求的文化形态。大众文化有别于精英文化,以刺激大众的娱乐和消遣为口的,具有消费性和商业性。大众文化有其鲜明的特征:被市场催生,按照市场需要制造大众文化产品;以城市市民为主要对象;以工业生产方式和复制技术制造文化产品;文化产品不断的翻新。大众文化在内容上强调个人本位,自由和个性成了它的代名词,同时它解构了领导关系,不在乎上下级等级观念。内容上寻求感官刺激,充满了享乐性的满足。大众文化和后现代主义都强调自由、个性,星座文化从其本质上来说属于大众文化,符合后现代主义的特征,以批量生产,以工业技术和复制技术来制造产品,对象是城市的青少年,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

三、客观看待“星座迷恋”文化现象

星座文化传入中国时就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相融合,逐步成为中国青少年追逐的流行文化。对星座文化的争论一直存在,有些学者认为星座文化是伪科学应该取缔,它会破坏

青少年的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笔者认为星座文化不能轻言取缔,而应该客观看待“星座迷恋”文化现象“星座迷恋”文化现象对我们的社会生活有利有弊,作为一种流行文化,应该有它的存在价值。它能满足青少年的心理需求,丰富青少年的娱乐生活,形成的一系列产业,可以拉动社会经济的增长,带来社会的进步同时“星座迷恋”文化现象也存在一些负而影响。青少年对星座盲口崇拜,也是他们自身不自信的表现,依赖星座判断生活中的事物和自身的行为。星座网站占卜、算命的信息屡见不鲜,有些宿命论的苗头和趋势。如果一味的遵从星座的指引来掌握自己的行为和活动,不能主动的而对人生、把握机会,就会给他们的生活带来很大危害性。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是对待“星座迷恋”文化现象的最

好办法。当今社会是多元化的社会,星座文化只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和原则,遵从社会主义价值观指导,能够实现一定社会效益就可以了。星座文化和国内的民俗文化一样,都是大众文化的一部分,对我们的许多青年人而言,只是一种娱乐消遣、一种心灵寄托,可以缓解生活和学习的压力。我可以大力倡导科学知识,与之竞争,争夺受众群体。假如“星座迷恋”文化不再流行,自然会有另一种流行文化取代它。

四、校园“星座文化”迷恋现象产生的社会效应

(一)、校园“星座文化”迷恋现象产生的积极意义

1、有助于处理人际交往。

从人格发展的角度理解社会化,社会化是一个人的个性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内化他人的态度,按照社会上其他人的一般期待来调整自己的行为。因此,从互动论的角度来看,青少年通过了解星座来处理人际交往,是青少年社

会化的内容之一。

2、满足青少年的心理需求,帮助处在角色混淆时期的青少年找到自我,为处理好人际关系指导具体的做法,丰富青少年的娱乐生活。

3、星座网站和各类星座产品的繁荣背后有着庞大的消费群体。

(二)、校园“星座文化”迷恋现象产生的消极意义

1、依赖星座判断生活中的事物和自身的行为,是许多青少年自身不自信的表现。

星座文化论文篇3

巴纳姆效应

“人们常常认为一种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十分准确地揭示了自己的特点,当用一些含糊不清、广泛的形容词来描述一个人时,人们很容易接受这些描述,认为描述中所说的就是自己。”这就是巴纳姆效应。

其实,“巴纳姆效应”不难理解。无论每个个体的性格差异有多大,可作为人类这一总体来看,必然会存在某些共性特点,所谓“共性寓于个性之中,个性体现并丰富着共性”正是这个意思。由于单个人的性格中多少会有一些人类共性的部分,所以星座中有关性格的分析才会让我们觉得十分准确,其实那只是一种整体上的性格描述罢了。

对于人们迷信星座的原因,在心理学上还有其他的发现:例如星座在描述性格特点时所运用的语言通常会避免那些“负能量”的词语,如自私、嫉妒、愤怒、阴险等,即便出现了这类词语,大多也只是一笔带过。而大部分描述性格的词语都比较温和、积极、正面。人们之所以会相信就在于“人类的自尊心会在听到好话时产生一种满足感,继而会默认这段有关自己的评论。”

时下年轻人对星座的盲目热衷,使得他们在与别人交往时普遍把星座当作可信赖的依据。然而滑稽的是,很多笃信星座的人根本不知道“星座”是什么。

“星座”本属于天文学研究的范畴,是指河外星系中相邻几个最亮恒星的组合,也就是 “星星群”。古时人们为更方便地利用星星进行“导航”,才把较亮的几颗恒星组合在一起,分成12个星座,星座名称大多来自古代神话中的人物与动物。可以想见,这样组合、形态都“随机”的星座,怎么可能以固定的形式决定人们的性格?

星座缘何变成“非科学”

星座文化论文篇4

信星座,有逼格

独人(水瓶座)

我是水瓶座,每当我失落的时候,我就会打开浏览器,搜索我的星座,试图在星座中寻找人生的方向。水瓶座的守护神是雅典娜,雅典娜是智慧女神,我觉得这是冥冥之中的天意,我心里悄悄地、反智地想:或许水瓶座真的比其他星座有智慧。

“水瓶座的人内心像冬天一样冰冷”,这虽然看起来是缺点,可是也让我觉得自己很特别。星座既给了我独特感,又给了我归属感,还莫名其妙给了我被关注感,因为我从网站上看见描述自己的东西。

星座还有另外一个用处。有一天一个女生说:“我是天秤座的。”我说:“我是水瓶座的,水瓶座与天秤座百分之百协调,你要不要做我女朋友?”于是她成了我的女朋友。

读书明理,格物致知

杨立华(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客观而言,星座描述一定有几分道理在,要不然也不会这么流行了。星座本身很复杂,有人真的能把星座玩得特别厉害,能将星盘看得很细,都是玩星座的高手了。

但现在很多孩子热衷于每日星座运势这些,我倒不是很赞成。星座不能变迷信,否则就会变成人生的一种限制。星座知识基本上只是性格分析,然后将之加以组合,形成一种人格的基本判断。但如果将之当成一种迷信那就糟糕了,人生各方面都会受到影响。

这涉及到年轻人在面对未知时,如何增强内心修为的问题。中国古人讲“占以决疑”,但其实很多事情,最终我们还是按照道理去做的,不能做的事情还用去占卜吗?比如行贿受贿,这用占吗?这是一定不能做的事。

我始终赞成读书明理。道理真明白了,就能学会用理性驾驭情感,格物致知就是这个意思。面对未知的世界,更重要的是更充分的理解。知识、道理、智慧,这是三个层次。你判断一件事一定是从知识出发,在此基础上,你还要有道理和智慧,这就是用理性来引导人生。

信星座不也算有个心灵寄托么?

方十一(白羊座)

暗恋某人智商狂跌的时候,我也信星座。

做题的时候不会解,会找参考答案解题思路吧?平时打游戏的时候遇到打不过去的地方会看攻略吧?泡学什么的,半信半疑学一点吧?

连对方基础数值都不知道的感觉太难受了。所以,哪怕是假的也希望心里有点底!而且万一是真的呢!?万一是呢!?人类太麻烦了,也许大家就是想过得轻松点。

信信星座不也算有个心灵寄托么。

第一层的“信”

李松蔚(北京大学博士,心理学家)

很早以前,我在北大上过一门佛教史的课,讲课的老师打过一个比方:信佛也有不同的信法,就好比看别人走钢丝,有的人“信”,是站在安全的位置,说我相信他不会掉下去。而另一些人的“信”,则是敢于让走钢丝的人背着他走,亲身参与。信星座的这种“信”,我想对绝大多数人来说,再怎么言之凿凿,其实也就只限于第一层吧。

我另外有一个朋友,在还有BBS的时代,每天兢兢业业地把十二星座的星运贴到版上,其他人各种转贴,交流在自己身上的应验情况,有时“哎呀果然”,有时“呜呜不准”。我们都是理科生,但不妨碍我们每天聊这种伪科学话题傻呵呵地开心。

我一直有个观点:大部分“受骗”的人,往往是心甘情愿地让自己“受骗”。星座就是一个这样的例子。可以认为写星运的人骗了我们,但反过来说,也可能是我们骗了写星运的人。

我有朋友当了占星师,我经常感觉他的工作和我的工作(心理咨询师)性质有一部分重合,我们各自用不同的方式去聆听和解读别人的人生。人生是什么呢?就是一部分可知,而一部分不可知的一个混合体。不管你从哪个角度看――科学的或非科学的――都应该得到这个结论,否则就是不客观。

从这一点出发,我跟他站在科学与非科学的不同阵营里,竟能找到奇妙的共同点。我遇到过不少寻求心理咨询的来访者,他们找我咨询之外,也找人解盘、合盘,为的是解决关系中的不确定感。

所以要我说,什么样的人会信星座呢?就是在生活中遇到了问题的人:沟通的问题、关系的问题、不确定感的问题、自我怀疑的问题、没有话题可聊的问题、过去未解决的问题、将来没发生的问题而星座,就是他们用来解决问题的一种工具。这个工具好不好用呢?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吧。

星座是一种客观存在

路也(射手座,大学教师,著有《山中信札》《风生来说没有家》等多部诗集)

星座是茶余饭后的谈资。我在一首写林昭的长诗里提及她是射手座,我也是。我还在一首写济南的长诗里提到过那些与这个城市相关的文人,并设想以星座来划分章节写一部文学史――一个人的艺术风格往往与其所处星座有极大关系,如果以一个人的详细的星盘特征来解读其作品,进行文艺评论,基本不会出错。

我不会根据星座来预测,只是关注别人研究的星座运程并且汇综起来进行解读。我比较信任的是美国的苏珊・米勒关于年度运势和月度运势的预测,以及“猫石对话”对于每天运势的预测。

热爱谈论星座的人,各色人等都有吧。布罗茨基认为人类对于世界的认识方式有三种:分析、直觉、天启。诗人这三种方式都使用,而且后两者使用得更多些。喜欢谈论星座的人可能好奇心较重,有些神秘倾向,相信在这个上帝创造的宇宙中,行星运行、大自然变化以及个体生命之间会存在着某种联系和一定规律。诗人叶芝就是一个神秘主义者,他写过一本很奇怪的书叫《幻象》,以此来谈论人类历史命运和规律,书里涉及星相学。

我对星座感兴趣,觉得好玩而已,钻研并不深。我就是一个贪玩的人,无他。我没有把星座看成文化,也没有看成时尚,更没有看成占卜,我把它看成是一种客观存在。看哲学书,顺便看到作者生平,发现世界级大哲学家基本上全让金牛座们给包揽了,我们只能想到极个别大哲学家竟然不是金牛座的。读某个人的文章,发现语速过快,一查,怪不得啊,射手座,想慢下来都难。读鲁迅书信集,发现与他通信的好友全是风相和火相星座的人,被他骂的人全是土相和水相星座的人,太有趣了,由此可见鲁迅是个性情中人,也是非理性的。鲁迅与周作人的矛盾,看了文学史上那么多解释,最后我认定有一个内在因素被忽视了,鲁迅是天秤座,周作人是摩羯座,本来就是死顶的嘛。谈恋爱找对象,常常说,跟这个人有感觉跟那个人没感觉,其实就是在找星座星盘与自己合适的人而已。在西方,风相和火相的人更受欢迎,而在中国文化里,土相水相星座的人生存得更好,当然,“五四”时期是一个特殊时代,新文化运动主将们则以风相和火相的人居多。

星座文化论文篇5

人类明确认识到星的亮度会变化,是在1596年。那一年8月,德国一位叫法布里修斯的牧师偶然注意到在鲸鱼座有一颗2等星。法布里修斯是位业余天文学家,对星空比较熟悉,在他的印象里,星空的这个位置好像没有这颗亮星。他找来星图、星表查看,也没有找到关于这颗星的记载。于是,法布里修斯开始注意观察这颗亮星。令人想不到的是,2个月后这颗星变得看不见了。

十几年后的1619年2月,德国天文学家巴耶尔在鲸鱼座里也看到一颗过去未曾看见的3等星,他把这颗星命名为鲸鱼座。过了几个月,这颗星也变得看不见了。后来人们才确定,法布里修斯和巴耶尔看到的是同一颗星。在当时人看来,一颗星的亮度在短期内竟有这么大的变化,实在是不可思议的事。波兰天文学家赫维留斯干脆把这颗星叫做“米拉”,意思是“奇怪莫测”(中国把这颗星叫做刍藁增二)。后来,人们发现它的亮度变化是周期性的,亮度最大时达到2等,最小时可暗到10等,平均周期为332天。人们把亮度在短期内有变化的星统称为变星,像鲸鱼座这样周期长的变星叫做长周期变星。长周期变星是已知数目最多的一类变星,几乎每个星座中最早发现的变星都属于长周期变星。比较著名的、最亮时可用肉眼看见的长周期变星有猎户座U、狮子座η、盾牌座R、天鹅座R、仙后座R等。

英仙座β是另一类变星,中国把这颗星叫做大陵五,古代阿拉伯人把它称为“阿尔戈尔”(意思是“变幻莫测的神灵”)。据推测,古代阿拉伯人可能早就注意到它的亮度变化了。1782年11月12日,一位英国的聋哑青年古德利克观测到英仙座β的亮度渐渐暗下去了。当它的亮度下降到正常亮度的1/3时,他发现它又重新亮了起来,逐渐恢复到原来的亮度。古德利克发现大陵五的亮度每隔2天20小时49分便周期性地变暗一次,最亮时亮度达2.13等,最暗时为3.40等。他所测定的变光周期和现代测定的精确值仅相差4.6秒。1783年5月,古德利克把自己的发现写成论文《关于魔星光变周期的观测和发现》,并将论文送到英国皇家学会,当时他年仅19岁。不但如此,古德利克还正确地解释了魔星变光的原因,他认为这是一对大小、光度不同的两颗星,在互相绕转的过程中,彼此遮挡而使星光亮度发生变化。当大而暗的伴星遮住小而明亮的主星时,大陵五的亮度便下降了,遮挡过程结束,大陵五便又恢复原来的亮度。人们把类似大陵五这样的因两星互相遮挡而使亮度发生变化的变星叫做食变星。

星座文化论文篇6

[关键词]星座文化;大学生;风险社会

[中图分类号]C915;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13)06-0079-02

星座即星相学,或称占星术(ASTROLOGY),是星相学家观测天体,日月星辰的位置及其各种变化后作出解释,来预测人世间的各种事物的一种方术。星座文化是指在某一对星座认可度高的群体内,通过以西方星相学为基础,以出生日期所在的星座来进行性格分析、运势分析、行为指导和对未来进行预测等相对合理的星座分析来影响群体社会生活实践的文化。星座文化群体通常通过星座而相互联系,话题经常提及星座。星座文化是一种亚文化。大学生信仰星座文化现象,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因素。

一、社会层面的原因

当今社会处于风险社会时代。风险社会是一个充满风险与不确定性的社会,“在风险社会中,不明的和无法预料的后果成为历史和社会的主宰力量。”[1]社会中不确定性的因素增多,使大学生在面对社会、考虑人生的时候增加了很多不确定因素。导致大学生信仰星座文化的社会层面因素主要有信任的缺失、制度因素和安全保障三个方面。

1.信任方面。当今社会飞速发展,产生了很多不良的社会现象,比如社会道德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社会诚信缺失等问题。“不确定性世界里普遍权威的弱化”[2]更使得大学生对普遍性权威失去信任,开始对社会、公众产生迷茫。星座文化不存在信任与否的问题,但风险社会大背景下的主流文化面临种种疑问。当今媒体的可信度大大下降,很多报道的片面性直接导致消息的不真实性。在缺乏信任的情况下,似乎不如娱乐更“现实”。现在大众生活也趋向休闲,星座文化由此逐渐占据一部分大学生的业余时间。

2.制度方面。相对于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社会制度的完善相对滞后。“旧体制的消极因素处在逐渐消除的过程中,而新体制的积极因素尚未起到主导作用,再加上有关政策、措施的不配套,导致秩序混乱,分配不公,贫富差距拉大,出现了一些消极现象”[3]。制度上的不完善导致大学生感觉社会不公平现象很多,在毕业找工作的过程中,也会遭遇很多不公平的问题。星座爱好者们认为,星座对工作地点有指点作用——指向某个自己具备天时地利人和的岗位,自己自然会一切顺利,不用担心出现不公平的现象。

制度上的不完善,导致对大学生的相应的保障未能及时到位。大学生普遍受到各种风险的压力,希冀寻求安全感。大学生的星座文化恰好给他们带来了安全感。

3.安全方面。复杂多变的社会,不确定的风险因素的存在,给大学生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星座爱好者们认为,通过关注运势、预测未来,可以减少未来发生在人身体上的风险,避免受到伤害。大学生在面对未来发展、职业规划、为人处事的抉择中,需要考虑诸多因素。大学生星座文化群体对此深有体会,但又无从得知该如何考虑这些不确定性因素。星座文化恰好起到了指导帮助的作用。星座分析中有运程、事业规划的分析,对大学生而言,这一方面是娱乐,另一方面也是希望得到有关未来发展和职业规划的指导。当得知预测结果后,心中便存在这一特定目标,并以积极的心态去实施星座分析的结果。我们暂不讨论星座分析的准确性,但是星座分析在某种程度上帮助大学生定位、分析、减少了不确定性因素。这不仅是心理上的安慰,也从实际方面给予他们一定帮助。

大学生通过对相关星座分析的了解,更多地了解了未来,使模糊、抽象的未来变得直接、具体。在这方面的帮助中,星座文化起到的是原则性的指导和给予一些大学生减少不确定性因素的方案,同时也可以减少对于不确定性因素的考虑,虽然只是星座分析,但有了一个总体的把握,大方向性的原则,这也是星座文化在大学生群体中受到青睐的原因之一。

二、学校教育的不足

学校教育应该积极地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技能,为大学生步入社会打下坚实基础。然而,学校各方面工作的不足也导致了校园主流文化的缺失和大学生信仰星座文化的流行。主要存在两点原因:

1.学校主流文化建设不足。所谓主流文化,就是“表达社会主体意志的文化,是一个社会、一个时代的精神文化主流,是促进社会与人健康向上发展的精神动力……其价值观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成为社会上绝大多数人的公式和行为的准则。”[4]我国的主流文化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文化,也应该是大学校园的主流文化,大学生星座文化在某种程度上可算是亚文化,所以,“从理论上说,大学生亚文化被主文化同化的可能性较大。但在社会转型、文化多元化的今天,大学生亚文化的异质性得到加强。”[5]星座文化的异质性显然与大学校园的主流文化格格不入,这表明大学校园在宣传主流文化方面存在欠缺。大学生在面对风险社会时,大学校园对引导学生正确面对社会风险、提高应对风险的能力估计不足,致使大学生星座文化信仰的群体过分依赖星座文化。

2.学校对大学生的关怀不够。高校对大学生的关怀不够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个是人文方面的关怀不够,另一个是制度上的不够。大学生进入大学后,班主任、家长和同学的关怀相比高中相对减少,在大学生的现实生活中,高校普遍缺乏对大学生给予良好的人文关怀,导致他们归属感减弱,而星座文化能给大学生带来了一定群体内的归属感和存在感。制度方面的不足是由于大学校园缺乏对大学生人文关怀,并不了解大学生存在的因人际关系紧张、情感问题以及未来步入社会和就业等方面导致的困境和压力,而星座文化能够给予大学生多面的现实意义上的帮助。

3.大学生素质有待提高。虽然大学生接触星座文化的动机、原因很多,但都可以归结为想通过星座文化提高自身应对风险的能力,而星座文化恰恰迎合了大学生的现实需求。星座文化所以能在校园流行,主要是迎合了大学生的心理需求。部分大学生在生活中遇到重重困难后,不能正确看待问题,准确分析原因,不愿从自身找原因,而是寻求星座文化的帮助。

三、结语

风险社会中的风险因素是不确定的,所以针对大学生星座文化的信仰问题,根本之道在于提高大学生应对风险因素的能力。可以从社会、校园、大学生自身三方面入手。

就社会层面而言,要积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可以正确引导大学生的社会实践,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而增强大学生面对不确定性风险社会时的信心。

高校要对大学生进行人文关怀,了解大学生面临的压力,帮助大学生解决实际困难,减少大学生对亚文化的依赖,帮助大学生融入到积极向上、相互信任和相互帮助的校园文化群体,增强大学生对校园文化的归属感。

大学生也要认识到星座文化毕竟是不科学的,是虚幻的、有负面影响的,并不能解决实际问题,认识到主流文化的帮助是积极向上的,具有现实指导意义。并且通过刻苦学习,不断夯实自身实力,提高独立面对风险社会中种种不确定性因素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德国]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13.

[2]高自刚.风险社会视角下的人权问题[J].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11,(11).

[3]姜玉齐,徐和平.高校不良亚文化产生的原因、消极影响与对策研究[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4).

星座文化论文篇7

关键词:会展专业;生产性实训;创新;模式;星座文化博览会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2)11-0121-03

一、高校会展专业生产性实训开发的主要背景

全球经济在欧美国家引领下正在日益进入服务经济时代。服务业作为典型的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其生产业改变了以往产品的内容、性质以及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①随着生产业和制造业的融合互动日益加深,生产业对知识积聚、生产和扩散最主要的扮演者高校提出更高的要求,促使高校办学理念进行重大转变。

未来普通高校必须自觉地接受社会分工,由单纯的知识和技术的传播者,向培养知识和技术的生产者和扩散者转变。普通高校的人才培养必须主动接受市场的检验,探索各种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新模式,将其作为高校确立办学特色的主要渠道。普通高校的师资建设将成为制约高校人才培养的最主要的软实力资源,成为高校之间内涵建设的主战场。培养符合市场和企业需要的人才,需要高校积极与市场接轨,实验、实训资源建设将成为高校间展开竞争的主要依托。

高校要还原会展专业的应用性、实践性等学科属性,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同时培养高水平的师资,提高会展人才的实践技能,发挥会展学科对会展产业的引领作用。为此,必须自主开发真实的会展项目即生产性实训项目。

二、高校会展专业生产性实训开发的主要思路

高校会展专业生产性实训主要是指在课程体系里面设计开发的、在一定时期内(基本是一个学期)服务于会展专业实践教学的、以项目驱动型的教学理念为指引的、由指导教师确定会展项目题材并由会展专业学生自主策划并市场化运作的一个真实的会展项目。项目旨在克服校企合作中无法获得及解决的关键问题,是感知实践和毕业实习的中间环节。根据服务的对象不同,可以将生产性实训项目分为三个种类:

1.服务公共性需求的生产型项目

公共服务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政府为满足不断增长的公共需求(健康医疗、社会服务、国防、公共安全、教育和文化等)而逐渐产生的服务类型。公共服务是现代政府最为重要的职责和功能之一,旨在为社会公众生活和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活动提供保障、创造条件。其特征是无偿的、利他的、公益的。

会展专业选取公共服务(公共政策、公共卫生、公共活动和公共安全等)选题作为生产性实训项目,既可以争取到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合作和支持,解决生产性实训项目的资金、场地等问题,提高对外影响力,还可以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国家、民族和民生的需求,培养真正的社会公民。另外,项目成熟后亦可以转为正式的会展项目,引导和启发社会力量的会展项目研发。

浙江大学城市学院联合杭州市政府成立的会展研究与服务中心(在此基础上开展生产性实训)和浙江经贸职业学院联合浙江省内主要会展院校、科研机构和会展企事业单位组建成立的浙江省会展经济学会(主要是开发、承办浙江省会展学会的年会),都是这方面的经典案例,值得在具有条件和相关资源的会展院校中推广。

2.服务生产者需求的生产性项目

生产者服务业是指主要业务围绕生产、销售等企业行为的服务,生产者服务是服务经济中的主导部门,其特征主要有:①生产者服务是中间投入品;②生产者交易一般涉及知识的交换;③密集于熟练劳动力和其它知识资本;④一定程度上的定制化;⑤是开放性的,是知识、技术密集型的服务业。

会展专业选取生产者服务需求的课题(展览、展示、交流、推广和贸易等)作为生产性实训项目,既可以解决实践教学的需要,帮助师生锻炼对会展项目市场选题的能力和嗅觉,增强对市场的把握力和感知力,又可以在市场化的条件下让学生得到尽可能多的会展技能锻炼,全面培养学生的项目策划、管理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条件成熟时,也可以将项目推向市场,发挥教育服务产业的功能。

目前,我校依托国家和地方共建的会展实验室和所在地休闲旅游资源、创意文化产业资源开发的星座文化博览会项目,已经成功举办了两届,初步实现了实践教学、师资培养、服务地方和服务产业的目的。

3.服务消费者需求的生产型项目

消费者服务是市场化的最终消费服务,对应着作为消费品的服务,因而被称为“面向生活的服务”,它与生产者服务相对。其最主要的特征是面向广大消费者。消费者收入水平、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市场供给和消费者需求层次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消费的范围、内容和规模等维度。繁荣消费者服务,对于提升服务业整体竞争力水平,满足人民的多样化需求和和建设小康社会,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影响。

会展专业选取消费者服务作为生产性实训选题,有助于锻炼对消费者需求的感知能力。资金场地要求不高,简单易于操作,而且可以塑造多元的社区和校园文化。不足是对选题的要求很高,而且学生的全员参与难有保障,可持续性也有待加强。

目前上海师范大学开发阳光宅男系列活动,聚焦校园“宅”文化,是服务消费者的生产性实训项目中的代表性作品。此外广州大学城的零食节、上海外贸学院的美博会,也都是针对消费者需求的代表性生产性实训。

三、我校生产性实训的创新模式探索

我校会展专业基于对自身条件和周边环境的细致全面分析,确定了和上海市奉贤区休闲旅游、海湾旅游区时尚旅游特质高度契合的星座文化作为生产性实训项目的选题,从而创造了以星座文化博览会为题的生产性实训项目。②经过两年的实践,星座文化博览会初步形成了独有的创新模式,取得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突破:

1.创新会展专业课程体系

通过星座文化博览会,初步建立了符合我国高职高专会展教育特点的校园生产实践项目运作体制和模式,确立了感知实践、校园综合实践(生产性实训项目)和毕业实习等立体的实践教学体系,同时也打通了实践教学和课程教学之间、感知实践和毕业实习之间的壁垒。最终确立了全新的会展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完善了会展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升。

2.创新会展人才培养理念

星座文化博览会的运作将项目驱动型的教学理念真正贯彻在整个实践教学活动中,使“学中做、做中学”的高职人才教学理念真正得到实现。

同时,坚持市场化举办博览会,使得学生在完全市场化的条件下去接受实践的考验,有助于他们全面地认知市场和社会。学生走出大学城直接面对企业去营销,学生走出课本直接面对电视媒体、平面媒体和网络媒体去推广,这些实战的经历历练了全面的会展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市场营销能力,符合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方向。

3.生产性实训运作模式创新

(1)创新展览会的选题,星座文化题材的展览会为国内国际首创。选择星座文化题材,既适合高校青年群体的兴趣爱好特点,可以办成校园展览会,又符合文化创意产业的相关政策,在办展达到一定程度和规模后走出校园,实现教育服务产业发展和地区发展的功能。

(2)创新展览会的举办主体,成功扩展星座文化博览会的多项功能。第二届星座文化博览会邀请了奉贤区旅游局和海湾旅游区管委会为共同主办单位,邀请了华东理工大学团委、上海师范大学团委、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团委和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团委作为协办单位,成功地实现了星座文化博览会规模和功能的全面发展,从而使其不仅成为了奉贤大学城的品牌活动,而且成为了奉贤区以及海湾旅游区的文化旅游品牌,③为星座文化博览会的进一步发展打开了更加广阔的前景。

(3)运作模式创新。即通过邀约主办单位和协办单位、会展系具体承办的方式,实现了三区联动,符合国家和社会对高等教育的期待。高校校园生产性实训课程引入外部建设力量,促进办展机构的优化,有利于实现校区联动和校产联动,同时制度性的安排也可以解决生产性实训课程资金和场地等方面的困难。

4.生产性实训功能创新

星座文化博览会的第一功能是服务于会展专业的实践教学,首届星座博览会打通了主要课程之间的壁垒,全面提高了学生的各项会展技能,从而实现了实践教学的功能。

星座文化博览会的第二功能是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和繁荣社区文化。第二届星座文化博览会通过联合主办、邀约协办的方式实现了办展机构的扩容,达到了“三区联动、四校联合”,从而实现了星座文化博览会的服务地方和繁荣文化的功能。④

星座文化博览会的第三功能是项目孵化和会展产品研发,以星座文化为主题开发会展项目的做法,也启发了很多会展主办机构,促进了会展行业的健康发展,同时启发了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的思路。

随着星座文化博览会的发展,还将通过邀约西方驻沪总领事馆共同主办或者协办的方式,增加星座文化博览会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功能。

5.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1)项目驱动课程教学,促进课程之间的融合。⑤以星座文化博览会项目为依托开展课程教学,现在已经有服务心理学、广告实务、市场营销、展览会策划与管理、会展文案写作等课程,结合星座文化博览会开展教学,并且已经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2)建立常设的机构和平台,促进办展经验平稳转移。指导成立会展社团组织创意社(show&in)、建立星座展官方网站(省略)、官方人人(星博会)和官方微博(中国星座文化博览会)等,建立和完善符合高校会展专业特点的生产性实训课程长效运作机制,提升实践教学的比重,形成会展人才培养模式的可持续发展的实践的平台,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3)创新教学工具,促进教学科研协调发展。结合星座文化博览会时尚的特点,积极利用互联网进行教学,并鼓励学生和参展商利用互联网开展活动。星座文化博览会的实践使得招展工具的使用得到了极大的拓展:社交网站、团购网站、视频网站、在线即时工具和微博等都被整合利用了起来,极大地丰富了会展的实践教学,同时也开辟了会展理论研究的新领域。

四、生产性实训创新模式的启发

1.高校会展办学理念要创新、实践教学条件要改善

高校会展办学的理念直接制约着会展生产性实训项目开发的思路和效果,只有不断创新办学理念,才能解放思想,创造新的生产性实训项目。而在开发生产性实训项目过程中,伴随着项目的发展,会逐步地对实训条件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这也需要学校领导层面在财力、物力、人力和政策等方面予以全方位的配套支持。

2.会展生产性实训的功能是多元的

会展专业的服务性、实践性属性,决定了会展生产性实训项目所具有的天然的多重功能,而这些功能需要在项目持续举办过程中,通过不断的总结、提升和自觉去完善。星座文化博览会在其功能丰富的过程中,具备了由最初的实践教学功能到现在的实践教学、师资培养、科学研究、服务地方和服务产业综合功能。2012年,还将增加中西文化交流和会展项目孵化功能。

3.会展生产性实训需要长效的机制和平台

会展生产性实训除了运作规范的制度性文件,还必须有项目可持续发展的平台和机制,以保证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可以通过“传、帮、带”培养自己的双师型师资。现在星座展的长效机制主要有星座文化博览会官方网站、官方人人和官方微博等在线平台,另外还有学生社团组织创意社(show&in),也是星座展线下活动的组织平台。这些,可以保证星座文化博览会不因每届负责的学生变化而影响项目的效果。

4.会展生产性实训应该着眼于实践和理论创新

生产性实训的多元功能中包括实践和理论创新。星座文化博览会的实践告诉我们,生产性实训可以在选题、办展模式、功能、工具和活动等各个环节进行创新。

5.会展院校开发生产性实训要结合自身优势、特点和环境来确定题材、定位等内容

会展院校开发的生产性实训,必须结合学校自身的优势、特点和环境来设计,否则容易出问题。星座文化博览会依托苏浙沪三地文化创意产业资源丰富的优势,同时密切结合所在地区休闲、时尚旅游的特质,创造性地将校园文化和社区文化融合,才取得了成功。

参考文献:

[1]喻美辞.生产业发展对珠三角制造业竞争力的影响[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

[2]苑雅文,罗永泰.基于需求整合与开发的生产业发展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10,(6).

[3]闫嘉有.基于政府转型的生产业发展研究[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0,(1).

[4]朱林.生产型服务业的发展与高职人才培养[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9,11(30).

[5]曾学慧等.会展教育:学界与业界对接问题研究――上海应用型会展本科教育的新视角与新理念[J].职教论坛,2010,(30).

[6]曾亚强.从会展产业到会展专业――由会展业引起的对高等教育发展的若干思考[J].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学报,2005,12,5(4).

[7]钟颖.CAFTA背景下会展核心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广西高校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为例[J].东南亚纵横,2007,(7).

[8]王春雷.项目驱动型会展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上海师范大学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为例[J].旅游科学,2010,(6).

[9]邬适融.我国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以会展专业为例[J].现代大学教育,2009年第1期

星座文化论文篇8

过程与方法

能够通过自己的记录与别人交流星星的观测情况。

能够通过建立“我的星座”的方式认识天空的主要星星和星座。

能够在夜空亲自观测星星。

知识与技能

认识四季的主要星座和天空中的主要星星。

会记录星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到观测星空需要恒心和毅力,科学需要持之以恒。

教学准备:

有关星座的图片、文字及影像资料等,透明胶片、投影仪、指南针、量角器等,多媒体电脑。

教学过程:

1.建立“我的星座”。

(1)从认识星座导入。在课的开始,先展示美丽的星空图,用优美的语言吸引学生注意力并提出相关的问题,教师用多媒体出示北斗七星和其他一些著名的星座(出示大熊座、仙后座、猎户座等),然后撤去犬屏幕上星座间的连线,并介绍:古人把星星和星星之间用线连起来,将之看成是动物、人或其他东西,这就是星座。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和适当的讲解,让学生初步认识星座,学生也更容易理解“什么是星座”。

谈话:既然古人能建立星座,同学们也可以回家后各自观察星空,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星星去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星座。

通过谈话,要求学生建立“我的星座”。

(2)学生回家观察星空,选择星星建立自己的星座。

根据学生观察的结果,让他们把自己喜欢的星星用线连起来,建立自己的星座,并在透明胶片上把“我的星座”画出来(投影胶片上画好网格)。

天体学习最重要的就是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而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的前提就是要让学生每天都想去观察星座,让每个学生都去建立“自己的星座”,这样,学生就可以张开想像的翅膀,按照各自的心愿,满怀兴趣和关心去观察星星。

2.讨论“我的星座”。

教师组织交流“我的星座”:说说建立了什么样的星座?说出命名的理由。学生各自到讲台上,用投影仪介绍自己的星座。(有的叫三角座,有的叫四方座,有的叫蜘蛛座,有的叫房屋座,有的叫镰刀座等等。总之,每个学生的星座都不一定相同。)介绍完就按东南西北的方位,把“我的星座”贴在教室四周的墙上。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我的星座”:仔细观察这些星座,看看能发现什么?学生观察后发表意见。

因为有的星座很相似,学生观察的可能是一些相同的星星,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组织学生讨论:“怎么才能知道是不是同一颗星星?”让学生在讨论中明白:同一时间的星星的方位、颜色、位置、亮度是‘致的。接着继续讨论:“怎样才能确定一颗星星的颜色、位置、亮度?”教师指导学生统一时间,用指南针确定星星的方位,量角器确定星星的高度,亮度用小圈圈表示。讨论研究后,教师发给每位学生一只指南针、一只量角器,要求全体同学在当天晚上九点同时进行观察,确定“我的星座”中星星的准确位置。

观察星座的注意点是观察的时间和地点、星座所在的方位和高度、星星的颜色和亮度等特征,但是如果直接把这些条件告诉学生,学生即使观察完了,也觉察不到这些条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因此,在教学中,要开展讨论“我的星座”的活动,在讨论过程中,学生就能发现观察时必须注意什么,于是再进行新的观察活动,产生新的发现。这样,就能使学生积极地、满怀兴趣地去进行观察活动,学生在课后就能很好地利用仪器确认“我的星座”和其他同学的星座,并用投影胶片准确标出自己星座中的星星。

3.介绍“我的星座”。

谈话:为了让同学们了解你的星座,请你把“我的星座”介绍出来。(这一次的介绍和上一次不同,要求明确星座的方位、高度和特征。)

学生分别介绍各自的星座,然后把“我的星座”标到教室里的大投影片上,再按方位用胶带纸把星座贴在教室四周的墙上。最后把四个方向的投影片用胶带粘成一整块,形成一幅完整的星图。

教师把学生分成东、西、南、北4个小组,将“我的星座”和其他同学的星座进行观察、比较、讨论,然后发表自己的意见。

讨论是验证观察结果、思考观察方法的重要手段。教学中,让学生根据观察时间、观察方位的不同进行分组讨论,不但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见解和思考方法,而且也让学生把主观空间变成客观空间,使自己的想法得到同学的承认,同时也接受同学的影响而加深自己的理解。

推荐范文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