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农村小学教师贫总结8篇

时间:2023-03-01 16:26:34

农村小学教师贫总结

农村小学教师贫总结篇1

以建设新农村为主题,紧扣整村推进、劳务培训、产业扶贫三项重点,制定发展规划,积极争取项目,多方筹措资金,健全扶贫机制,强化扶贫责任,全力实施基础扶贫、产业扶贫、生态扶贫、科技扶贫、社会扶贫五项工程,扶贫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乡镇精准扶贫工作述职报告,希望大家喜欢。

 

 

乡镇精准扶贫工作述职报告一

20xx年,我镇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县农村工作和扶贫工作会议精神,扶贫开发工作以加强农村基层组织为核心,以建设新农村为主题,紧扣整村推进、劳务培训、产业扶贫三项重点,制定发展规划,积极争取项目,多方筹措资金,健全扶贫机制,强化扶贫责任,全力实施基础扶贫、产业扶贫、生态扶贫、科技扶贫、社会扶贫五项工程,扶贫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现总结如下:

一、扶贫村基本情况

我镇荆溪、排竹、信立、群观、文定、阳家等6个省定扶贫村均分布在山区,共有50个村民小组,723户3079

人,贫困人口2354人,占总人口的%。上述6个村境内交通不便,历史自然条件差,人口整体素质低,村民文化程度不高,科技扶贫难度大;特色产业多以零星种养为主,尚未形成品牌和经规规模,生产水平低下,群众生活困难,扶贫底子薄弱,开发任务艰巨。 20xx年,县委决定实施荆溪等6个村为期两年的扶贫整村推进工作,派县人大办、县民政局等17个单位进驻6个村开展扶贫整村推进工作。

二、扶贫整村推进主要工作情况

1、完善机构,建章立制,加强扶贫组织建设

扶贫工作开展的关键在于加强领导,有了完整的领导组织机构,才能确保各项扶贫工作顺利开展。我镇高度重视扶贫工作,加大了对扶贫工作的领导,将扶贫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多次召开会议研究部署扶贫工作。成立扶贫工作领导小组,进一步明确主要领导作为帮扶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并明确分

管领导,落实具体人员,确定工作目标,完善工作机制。同时,同时,各扶贫村也成立了由支部书记任组长的扶贫开发领导小组,聘请村里有威望的老党员、老干部、有文化的年青人、妇女干部以及关心公益事业的农民群众参与扶贫开发、资金监督和项目实施。突出抓好了村支两委班子建设,增强了村支两委班子的战斗力、凝聚力、号召力、公信力,为扶贫村脱贫致富、全面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健全了村规民约,建立了三会一课等制度。为保证扶贫资金用在刀刃上,确保扶贫工作取得实效,从规范管理与民主理财角度出发,我镇引导各扶贫村通过召开党员组长会议,民主产生了村理财小组,成立了村监督委员会,产生了纪检委员与村报帐员,重点项目的实施与招投标工作均通过组长、党员、村民代表大会讨论决定,按阶段公布扶贫资金的使用情况,保证了扶贫资金使用公开、公正、透明。

2、明确重点,理清思路,狠抓扶贫项目建设。

年初,在确定扶贫项目时,经过了深入调研和周密考虑,广泛征求广大农民群众的意见,让农民群众提出本村经济发展思路,从自身实际出发提出致富增收的想法,并将各种建议汇总,了解贫困户的真实愿望。在此基础上,我镇积极开展调查、规划、设计与项目实施等工作,结合各扶贫村实际情况和村民愿望,突出抓好了重点项目建设,改善了群众的生产条件,提高了村民的生活质量,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贫困村贫穷落后的面貌。一是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万元建成了排竹、信立等村通畅工程,解决了16个组群众出行难问题;投入4万元实施了群观3组1km的通达工程;投入6万元新修文定村高标准渠道,解决了3个组近100亩水田的灌溉难题。二是修建村级活动场所。投入万元修建了排竹、信立、阳家、群观等4个村的村级活动中心,解决了村里无处办公、无地开会等问题。三是实施人畜饮水工程项目。投入10万元实施了荆溪村人畜饮水工程项目,解决了11、14等4个个组的饮水难题。四是实施农网改造项目。投入万,实施荆溪、文定等村改造线路,其中高压,新装电表253块,投入5万元对排竹村低压线路进行改造,进一步提高了三个村的群众照明质量。

3、群策群力,发挥特色,拓宽增收渠道。

一是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特色产业。20xx年,荆溪等6个扶贫村根据本村气候、土壤等特点,大力发展特色产业,目前已建成了金银花基地、中药材基地、油茶基地各一个,规模均达100亩以上,为群众增收脱贫打下了坚实基础。二是积极组织劳务输出,转移富余劳动力。首先组织富余劳动力前往县工业园、广州等地进厂务工增加收入;其次要求在本镇实施的扶贫开发、水利建设等项目,必须有10%的劳动力是雇佣本镇农民,通过参加工程建设,增加收入。20xx年我镇共转移富余劳动力1470

人,人均增收167元。三是加强对口帮扶单位的联系,多方争取资金,加快脱贫步伐。20xx年我镇17个帮扶单位,在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阵地建设、技术培训等各方面积极开展扶贫工作,为帮扶村建起了村级活动场所,解决了修路的部分经费,组织技术人员修建水渠,累计投资达34万余元,促进了扶贫村各项事业的发展,

4、以人为本,协调推进,突出民生保障。

在实施整村推进扶贫工作过程中,我镇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工作力度,积极稳妥地推进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一是社会保障工作扎实推进。今年荆溪等6个村实施危房改造十余座,解决了40余人住房难问题。通过民主评议、张榜公示等程序评议245人实施两项制度衔接,落实帮扶资金400元/人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均达95%以上,新农保参保率达85%以上,截止目前,已有485

人享受了养老保险待遇,年内236人享受低保补助。二是计划生育、综治稳定与安全生产等工作稳步发展。年内妇检率达100%,上访户为零,安全事故为零。

二、存在的问题

我镇自实施整村推进扶贫工作以来,在县、镇、村三级的共同努力下,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贫困现状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但要巩固扶贫成果,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形势依然严峻:一是实施整村推进扶贫工作,需建设项目多,且工程量大,项目资金总量大,各扶贫村经济基础薄弱,启动资金不足,无资金周转能力。二是年初部分计划项目还未完成。由于缺乏资金,年初计划实施的高标准渠道、人畜安全饮水工程、产业项目等还处在启动阶段,至今还未落实到位,欠任务较多。三是农民思想认识不高,对实施改善基础设施条件的整村推进项目抵触情绪大,工作难度大。农民思想认识不高是影响扶贫开发进程的一个重要方面,主要表现

在赶超求进思想不强,得过且过,缺乏学习和接受新生事的思想认识,思想保守,不思进取,等、依、靠思想严重,久而久之形成思维定势,对参与式扶贫开发项目的实施存在抵触心理,配合程度不高,导致部分扶贫项目不能得到很好的实施,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扶贫开发进程。

三、下步打算

在以后的工作中,我镇将继续加大对扶贫工作的支持力度,帮助贫困村以整村推进扶贫工作为契机,以项目建设为重点,巩固扶贫成果,带领村民脱贫致富奔小康。一是继续加大扶贫开发宣传力度,切实转变贫困户脱贫致富观念,鼓励和帮助有劳动能力的扶贫对象通过自身努力摆脱贫困。二是着力抓好以下重点项目建设,提高群众的生产生活水平。三是紧紧围绕村集体增收和贫困户脱贫的中心任务,建立增加村集体收入和贫困户稳定脱贫的长效机制。

乡镇精准扶贫工作述职报告二

20xx年是深入贯彻落实精准扶贫工作机制的关键年,按照省扶贫办的工作部署,提前谋划,自我加压,开拓进取,多措并举,有力地促进了目标任务的顺利实施,保证了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现将20xx年工作进展情况总结如下:

一、近几年扶贫开发情况

围绕按照便民修道路,富民输劳务,发展引项目,落实抓干部的工作思路,以突出项目建设、发展高效农业、加快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为突破点和切入口,加大基础设施、结构调整、基层组织等方面建设力度,取得扎实的成效。主要表现在:

(一)抓整村推进,完善基础设施。近年来,集中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财政支出85%以上用于基础设施建设事业。实现了村村通水泥路工程,解决了行路难开通了程控电话、移动基站、网络通讯,解决了通信难新建了镇卫生院,全面实行新农合,解决了看病难新建了中心校,镇中学宿舍,完成教学点调整,义务教育阶段全免学杂费,义务教育入学率100%,解决了上学难完成了农电网改造,解决了用电难。全镇基础设施得到了明显改善,群众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提高,社会发展速度明显加快。

(二)抓资源开发,促农民增收。由于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加快了果业、毛竹、林业等特色资源的开发,农产品得到升值,资源优势开始转变为经济优势。果业面积已达22800亩(其中密桔13600亩,脐橙9200),其中连片200亩以上的精品果园有8个;全镇共有林业面积32万亩,其中毛竹林基地面积万亩。

同时,扎实开展了农民实用技术和农民技能培训,使农村富余劳动力掌握了一技之长,拓宽了农民致富渠道,劳务收入明显增加。

(三)抓政策落实,完善社会保障。我们高度重视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惠农政策的落实,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使全镇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一是认真贯彻执行党的各项富民惠民政策;二是全面落实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三是不断健全民政救助,及时安排发放救灾救济款物,加强低保规范化建设,扎实落实各项优抚安置政策;四开展广泛的支持和扶助活动,让受灾群众、农村贫困人口、计划生育贫困户、贫困党员等普遍感受到党的恩情、政府的温暖,享受到改革与发展的成果。

(四)抓新农村建设,改善生活条件。一是村庄环境整治成效显著。先后完成了上坪集镇建设规划设计和69个村庄规划编制工作,投资400万元,以精品建设点为重点,以点带面推进了18个新农村建设点建设,农村面貌得到较大改观;二是全力实施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工作。完成了654户农村危旧土坯房的改造,群众居住条件得到改善。三是加强民主管理。改革村级管理办法,对所有村级集体收入和转移支付经费一律实行村财镇管、镇管村用、民主理财,规范管理。对村级工作实行目标管理,奖得动心罚得心痛,实现村民自治与政府工作的对接,促进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

(五)抓基层组织,增强发展能力。建立了党委抓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度,成立了党建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了分工,分解了任务,使责任落实到个人、落实到每个环节。全面推行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建立健全党领导的村级民主自治机制。完善了村组干部管理考核和激励机制,先后有两名优秀村支部书记考录为乡镇事业干部,村级基层党组织战斗力明显提升。

二、存在问题

一是产业发展不足,贫困人口较多。

镇地处高寒冷凉的山区,海拔在400米以上,属典型的立体气候,每年冷涝灾害频繁,对农作物生长极为不利。农业总体上还是粗放生产,果业产业化经营尚处在初级发展阶段且黄龙病综合防控形势严重,耕地面积6019亩,人均可用耕地亩,主要种植水稻、蔬菜等农作物,结构单一,产值较低,竞争力较弱。虽然我镇拥有丰富的铁、铀、铅锌等矿产资源,但是目前铁矿只是小规模开采,铀矿、铅锌矿等优势矿产资源未被开发利用,工业发展水平较低,工业对镇域经济发展的贡献较小。同时,由于全镇农民文化素质底,思想还比较保守,知识结构短缺,劳动技能不强,严重地制约了农民的增收。全镇仍有贫困人口2930人占%(今年争取脱贫779人),五保户54人,低保户477人占%。农村居民居住条件较差,全镇仍有566户(20xx年改造186户,20xx年改造468户)居住在土坯房中。

二是财力不足,债务包袱沉重。

由于全镇经济缺乏支柱产业,企业培育和发展滞后,开辟和培植新的税源尤为艰难,财政税收也就逐年减少。由于财力有限,要保持机关正常运转都十分困难,更无多余资金用于经济社会发展。全镇因公路、自来水等基础设施建设负债近1000万元。由于债务缠身,镇政府在抓经济发展中往往感到压力重重,举步维艰,巨额债务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一道难以逾越的坎。

三是基础设施滞后,群众生产生活不便。

由于受地理位置影响,经济发展水平和群众自身财力不足等影响,全镇基础设施水平较差,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有待改善。一是农田水利设施亟待改造。基本农田建设、水利设施建设、机耕道路等建设滞后,多为改革开放以前修建,很难进行全面整修,抗灾能力差,水系配套不足,综合生产能力不高。二是通

电视覆盖率有待提高。全镇仍有3个行政村71个村民小组1530户不通有线电视。三是电网改造有待加快。由于电压不够,用电安全较难保障。四是公路等级低,群众出行难。全镇有公路60公里,其上坪至松山坳线21公里,高头至杀人坳线19公里,村村通20公里,但由于都是低等级公路,弯多路陡,受恶劣气候影响严重,管养困难,近期才开通1路客车,群众出行难,运输难的现象依然突出,整体效益发挥不足。

四是投入不足,公共事业滞后。

虽然长期以来我镇在文化、教育、卫生上的实行了高投入,但是总量较小,公共事业建设滞后。全镇现有1所九年一贯制学校,1所中学,5所教学点,6所幼儿园,退休教师35名,在职教职员工86名,在校中学生266名,小学生662名,幼儿学生374名,校舍面积11400平方米,生均校舍面积仅10平方米,有D级危房3600平方米;有镇卫生院1所,村卫生室9间,村医11名,医疗设备陈旧,医技水平偏低,造成群众看病难、看病贵。全镇综合文化场所和农村现代信息场所缺乏,群众业余文化生活较贫乏,获取信息的渠道较少。

根据xx省教育厅《关于实施xx省千校扶千校行动计划的通知》和《xx省千校扶千校行动计划实施方案》以及市、县教育局相关文件的要求,我校积极落实开展中小学结对帮扶的文件精神,本着实事求是、真抓实干的原则,我校充分借鉴深圳沙溪小学的管理经验和资源优势,找准自己的薄弱环节,虚心向沙溪小学学习,同时充分发挥了本校的主观能动性,切实加强管理,努力提高教学质量。现将一年来有关工作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首先,领导重视,规划有序。为了尽快缩小我校与城区学校办学水平的差距,促进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实现教育均衡发展,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根据教育局 结对帮扶工作的布置安排,在深

圳松岗区沙溪小学的牵头带领下,两校行政领导召开了 结对帮扶工作会议,制定了相关工作计划。成立了领导小组,并具体明确了工作职责:

1、每学期组织召开领导小组工作会议,宣传 结对帮扶工作的相关精神。

2、负责组织安排和抽派中层干部和教师到沙溪小学培训学习和安排布置沙溪小学老师到我校帮扶指导的相关事宜。

3、负责与沙溪小学建立对口联系,组织协调每学期结对帮扶的相关事宜。

4、负责督促、自查结对帮扶工作协议书各项工作的落实情况,总结成功经验,发现存在问题,及时给予指导解决。

其次,我校领导及骨干教师赴沙溪小学学习交流先进经验。2009年12月6日至9日,我校彭涛校长、黄章财主任、张志浩老师一行赴沙溪小学参观学习,他们美丽的校容校貌、先进的教学理念、人性化的管理模式、激烈的竞争意识、热情的款待方式,无不给我们的代表留下深刻的印象!沙溪小学的骨干教师还认真听取并指导了张志浩老师如何用多媒体上数学课,他们把最先进的教学理念留给了我们前去学习的老师,使前往学习的老师满载而归。而后,张老师在学校上了观摩课,受到本校老师的一致好评,促使我校的教师教学业务水平不断的上升。

第三,沙溪小学给予我校以硬件援助。一年的结对帮扶活动中,沙溪小学向我校捐助电教平台2台,电脑7台,打印机2台,课桌100多套,黑板10块。有效地改善了我校的办学条件,激发我校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第四,双方同时再次商定:

1、支教学校的学生与受援学校的学生建立手拉手互助互学活动。

2、双方学生加强合作交流,交流方式如通过书信、网络等,以增进两

校学生之间的友谊。

3、加强联系,建立稳定的互访机制。一是领导互访,了解帮扶工作实施情况,确定下一阶段的工作重点,相互协调,保证帮扶工作顺利开展。二是教师互访,开展教研活动。主要以公开课、示范课、讲座课为载体,来提高我校教师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能力。

第五,感受与启发:一是我们有了新的办学理念,明确了办学目标。二是受援学校的教师的艰苦创业、自强不息、乐于奉献教育事业的精神得到了升华。三是处在困境中的学生奋发向上的学习积极性得到渲染。四是有限的优质教育资源得到了共享,促进了教育人事制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和农村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五是受援学校得到的教学上和物质上的资助,改善了办学条件,增强了发展后劲。

总之,开展城乡学校结对帮扶工作是一项根本性的战略举措,支援学校为薄弱学校带来了诸多的教育管理、教育教学帮助。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坚持从实际出发,注重实效,使支教学校和受援学校达到相互促进,共同提高,优质资源共享的目的,为逐步改变我们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实现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不懈地努力。

乡镇精准扶贫工作述职报告三

201X年是深入贯彻落实精准扶贫工作机制的关键年,按照省扶贫办的工作部署,提前谋划,自我加压,开拓进取,多措并举,有力地促进了目标任务的顺利实施,保证了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现将201X年工作进展情况总结如下:

一、近几年扶贫开发情况

围绕 按照 便民修道路,富民输劳务,发展引项目,落实抓干部 的工作思路,以 突出项目建设、发展高效农业、加快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 为突破点和切入口,加大基础设施、结构调整、基层组织等方面建设力度,取得扎实的成效。主要表现在:

抓整村推进,完善基础设施。近年来,集中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财政支出85%以上用于基础设施建设事业。实现了 村村通 水泥路工程,解决了 行路难 开通了程控电话、移动基站、网络通讯,解决了 通信难 新建了镇卫生院,全面实行新农合,解决了 看病难 新建了中心校,镇中学宿舍,完成教学点调整,义务教育阶段全免学杂费,义务教育入学率100%,解决了 上学难 完成了农电网改造,解决了 用电难 。全镇基础设施得到了明显改善,群众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提高,社会发展速度明显加快。

抓资源开发,促农民增收。由于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加快了果业、毛竹、林业等特色资源的开发,农产品得到升值,资源优势开始转变为经济优势。果业面积已达22800亩,其中连片200亩以上的精品果园有8个;全镇共有林业面积32万亩,其中毛竹林基地面积6.5万亩。同时,扎实开展了农民实用技术和农民技能培训,使农村富余劳动力掌握了一技之长,拓宽了农民致富渠道,劳务收入明显增加。

抓政策落实,完善社会保障。我们高度重视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惠农政策的落实,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使全镇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一是认真贯彻执行党的各项富民惠民政策;二是全面落实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三是不断健全民政救助,及时安排发放救灾救济款物,加强低保规范化建设,扎实落实各项优抚安置政策;四开展广泛的支持和扶助活动,让受灾群众、农村贫困人口、计划生育贫困户、贫困党员等普遍感受到党的恩情、政府的温暖,享受到改革与发展的成果。

抓新农村建设,改善生活条件。一是村庄环境整治成效显著。先后完成了上坪集镇建设规划设计和69个村庄规划编制工作,投资400万元,以精品建设点为重点,以点带面推进了18个新农村建设点建设,农村面貌得到较大改观;二是全力实施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工作。完成了654户农村危旧土坯房的改造,群众居住条件得到改善。三是加强民主管理。改革村级管理办法,对所有村级集体收入和转移支付经费一律实行 村财镇管、镇管村用、民主理财,规范管理 。对村级工作实行目标管理,奖得动心罚得心痛,实现村民自治与政府工作的对接,促进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

抓基层组织,增强发展能力。建立了党委抓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度,成立了党建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了分工,分解了任务,使责任落实到个人、落实到每个环节。全面推行 四议两公开 工作法,建立健全党领导的村级民主自治机制。完善了村组干部管理考核和激励机制,先后有两名优秀村支部书记考录为乡镇事业干部,村级基层党组织战斗力明显提升。

二、存在问题

一是产业发展不足,贫困人口较多。镇地处高寒冷凉的山区,海拔在400米以上,属典型的立体气候,每年冷涝灾害频繁,对农作物生长极为不利。农业总体上还是粗放生产,果业产业化经营尚处在初级发展阶段且黄龙病综合防控形势严重,耕地面积6019亩,人均可用耕地0.46亩,主要种植水稻、蔬菜等农作物,结构单一,产值较低,竞争力较弱。虽然我镇拥有丰富的铁、铀、铅锌等矿产资源,但是目前铁矿只是小规模开采,铀矿、铅锌矿等优势矿产资源未被开发利用,工业发展水平较低,工业对镇域经济发展的贡献较小。同时,由于全镇农民文化素质底,思想还比较保守,知识结构短缺,劳动技能不强,严重地制约了农民的增收。全镇仍有贫困人口2930人占2 4%,五保户54人,低保户477人占

4.2%。农村居民居住条件较差,全镇仍有566户居住在土坯房中。

二是财力不足,债务包袱沉重。由于全镇经济缺乏支柱产业,企业培育和发展滞后,开辟和培植新的税源尤为艰难,财政税收也就逐年减少。由于财力有限,要保持机关正常运转都十分困难,更无多余资金用于经济社会发展。全镇因公路、自来水等基础设施建设负债近1000万元。由于债务缠身,镇政府在抓经济发展中往往感到压力重重,举步维艰,巨额债务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一道难以逾越的 坎 。

三是基础设施滞后,群众生产生活不便。由于受地理位置影响,经济发展水平和群众自身财力不足等影响,全镇基础设施水平较差,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有待改善。一是农田水利设施亟待改造。基本农田建设、水利设施建设、机耕道路等建设滞后,多为改革开放以前修建,很难进行全面整修,抗灾能力差,水系配套不足,综合生产能力不高。二是通电视覆盖率有待提高。全镇仍有3个行政村71个村民小组1530户不通有线电视。三是电网改造有待加快。由于电压不够,用电安全较难保障。四是公路等级低,群众出行难。全镇有公路60公里,其上坪至松山坳线21公里,高头至杀人坳线19公里,村村通20公里,但由于都是低等级公路,弯多路陡,受恶劣气候影响严重,管养困难,近期才开通1路客车,群众出行难,运输难的现象依然突出,整体效益发挥不足。

四是投入不足,公共事业滞后。虽然长期以来我镇在文化、教育、卫生上的实行了高投入,但是总量较小,公共事业建设滞后。全镇现有1所九年一贯制学校,1所中学,5所教学点,6所幼儿园,退休教师35名,在职教职员工86名,在校中学生266名,小学生662名,幼儿学生374名,校舍面积11400平方米,生均校舍面积仅10平方米,有D级危房3600平方米;有镇卫生院1所,村卫生室9间,村医11名,医疗设备陈旧,医技水平偏低,造成群众看病难、看病贵。全镇综合文化场所和农村现代信息场所缺乏,群众业余文化生活较贫乏,获取信息的渠道较少。

根据xx省教育厅《关于实施xx省 千校扶千校 行动计划的通知》和《xx省 千校扶千校 行动计划实施方案》以及市、县教育局相

关文件的要求,我校积极落实开展中小学 结对帮扶 的文件精神,本着实事求是、真抓实干的原则,我校充分借鉴深圳沙溪小学的管理经验和资源优势,找准自己的薄弱环节,虚心向沙溪小学学习,同时充分发挥了本校的主观能动性,切实加强管理,努力提高教学质量。现将一年来有关工作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首先,领导重视,规划有序。为了尽快缩小我校与城区学校办学水平的差距,促进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实现教育均衡发展,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根据教育局 结对帮扶 工作的布置安排,在深圳松岗区沙溪小学的牵头带领下,两校行政领导召开了 结对帮扶工作会议 ,制定了相关工作计划。成立了领导小组,并具体明确了工作职责:

1、每学期组织召开领导小组工作会议,宣传 结对帮扶 工作的相关精神。

2、负责组织安排和抽派中层干部和教师到沙溪小学培训学习和安排布置沙溪小学老师到我校帮扶指导的相关事宜。

3、负责与沙溪小学建立对口联系,组织协调每学期 结对帮扶 的相关事宜。

4、负责督促、自查 结对帮扶 工作协议书各项工作的落实情况,总结成功经验,发现存在问题,及时给予指导解决。

其次,我校领导及骨干教师赴沙溪小学学习交流先进经验。201X年12月6日至9日,我校彭涛校长、黄章财主任、张志浩老师一行赴沙溪小学参观学习,他们美丽的校容校貌、先进的教学理念、人性化的管理模式、激烈的竞争意识、热情的款待方式,无不给我们的代表留下深刻的印象!沙溪小学的骨干教师还认真听取并指导了张志浩老师如何用多媒体上数学课,他们把最先进的教学理念留给了我们前去学

习的老师,使前往学习的老师满载而归。而后,张老师在学校上了观摩课,受到本校老师的一致好评,促使我校的教师教学业务水平不断的上升。

三是处在困境中的学生奋发向上的学习积极性得到渲染。四是有限的优质教育资源得到了共享,促进了教育人事制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和农村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五是受援学校得到的教学上和物质上的资助,改善了办学条件,增强了发展后劲。

总之,开展城乡学校结对帮扶工作是一项根本性的战略举措,支援学校为薄弱学校带来了诸多的教育管理、教育教学帮助。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坚持从实际出发,注重实效,使支教学校和受援学校达到相互促进,共同提高,优质资源共享的目的,为逐步改变我们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实现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不懈地努力。

乡镇精准扶贫工作述职报告四

201X年,我镇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县农村工作和扶贫工作会议精神,扶贫开发工作以加强农村基层组织为核心,以建设新农村为主题,紧扣 整村推进、劳务培训、产业扶贫 三项重点,制定发展规划,积极争取项目,多方筹措资金,健全扶贫机制,强化扶贫责任,全力实施 基础扶贫、产业扶贫、生态扶贫、科技扶贫、社会扶贫 五项工程,扶贫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现总结如下:

一、扶贫村基本情况

我镇荆溪、排竹、信立、群观、文定、阳家等6个省定扶贫村均分布在山区,共有50个村民小组,723户3079人,贫困人口2354人,占总人口的7 6.4%。上述6个村境内交通不便,历史自然条件差,人口整体素质低,村民文化程度不高,科技扶贫难度大;特色产业多以零星种养为主,尚未形成品牌和经规规模,生产水平低下,群众生活困难,扶贫底子薄弱,开发任务艰巨。 201X年,县委决定实施荆溪等6个村为期

两年的扶贫整村推进工作,派县人大办、县民政局等17个单位进驻6个村开展扶贫整村推进工作。

二、扶贫整村推进主要工作情况

1、完善机构,建章立制,加强扶贫组织建设

扶贫工作开展的关键在于加强领导,有了完整的领导组织机构,才能确保各项扶贫工作顺利开展。我镇高度重视扶贫工作,加大了对扶贫工作的领导,将扶贫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多次召开会议研究部署扶贫工作。成立扶贫工作领导小组,进一步明确主要领导作为帮扶工作的 实际出发提出致富增收的想法,并将各种建议汇总,了解贫困户的真实愿望。在此基础上,我镇积极开展调查、规划、设计与项目实施等工作,结合各扶贫村实际情况和村民愿望,突出抓好了重点项目建设,改善了群众的生产条件,提高了村民的生活质量,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贫困村贫穷落后的面貌。一是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50 8.5万元建成了排竹、信立等村1 1.3km通畅工程,解决了16个组群众出行难问题;投入4万元实施了群观3组1km的通达工程;投入6万元新修文定村高标准渠道

1.01km,解决了3个组近100亩水田的灌溉难题。二是修建村级活动场所。投入7 5.3万元修建了排竹、信立、阳家、群观等4个村的村级活动中心,解决了村里无处办公、无地开会等问题。三是实施人畜饮水工程项目。投入10万元实施了荆溪村人畜饮水工程项目,解决了1 1、14等4个个组的饮水难题。四是实施农网改造项目。投入140.2万,实施荆溪、文定等村改造线路1 5.5km,其中高压1.2km,新装电表253块,投入5万元对排竹村低压线路进行改造,进一步提高了三个村的群众照明质量。

3、群策群力,发挥特色,拓宽增收渠道。

一是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特色产业。201X年,荆溪等6个扶贫村根据本村气候、土壤等特点,大力发展特色产业,目前已建成了金银花基地、中药材基地、油茶基地各一个,规模均达100亩以上,为群众增收脱贫打下了坚实基础。二是积极组织劳务输出,转移富余劳动力。首先组织富余劳动力前往县工业园、广州等地进厂务工增加

收入;其次要求在本镇实施的扶贫开发、水利建设等项目,必须有10%的劳动力是雇佣本镇农民,通过参加工程建设,增加收入。201X年我镇共转移富余劳动力1470人,人均增收167元。三是加强对口帮扶单位的联系,多方争取资金,加快脱贫步伐。201X年我镇17个帮扶单位,在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阵地建设、技术培训等各方面积极开展扶贫工作,为帮扶村建起了村级活动场所,解决了修路的部分经费,组织技术人员修建水渠,累计投资达34万余元,促进了扶贫村各项事业的发展,

4、以人为本,协调推进,突出民生保障。

在实施整村推进扶贫工作过程中,我镇牢固树立 以人为本 的服务理念,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工作力度,积极稳妥地推进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一是社会保障工作扎实推进。今年荆溪等6个村实施危房改造十余座,解决了40余人住房难问题。通过民主评议、张榜公示等程序评议245人实施 两项制度 衔接,落实帮扶资金400元人 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均达95%以上,新农保参保率达85%以上,截止目前,已有485人享受了养老保险待遇,年内236人享受低保补助。二是计划生育、综治稳定与安全生产等工作稳步发展。年内妇检率达100%,上访户为零,安全事故为零。

二、存在的问题

我镇自实施整村推进扶贫工作以来,在县、镇、村三级的共同努力下,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贫困现状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但要巩固扶贫成果,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形势依然严峻:

一是实施整村推进扶贫工作,需建设项目多,且工程量大,项目资金总量大,各扶贫村经济基础薄弱,启动资金不足,无资金周转能力。

       二是年初部分计划项目还未完成。由于缺乏资金,年初计划实施的高标准渠道、人畜安全饮水工程、产业项目等还处在启动阶段,至今还未落实到位,欠任务较多。三是农民思想认识不高,对实施改善基础设施条件的整村推进项目抵触情绪大,工作难度大。农民思想认识不高是影响扶贫开发进程的一个重要方面,主要表现在赶超求进思想不强,得过且过,缺乏学习和接受新生事的思想认识,思想保守,不思进取,等、依、靠思想严重,久而久之形成思维定势,对参与式扶贫开发项目的实施存在抵触心理,配合程度不高,导致部分扶贫项目不能得到很好的实施,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扶贫开发进程。

三、下步打算

在以后的工作中,我镇将继续加大对扶贫工作的支持力度,帮助贫困村以整村推进扶贫工作为契机,以项目建设为重点,巩固扶贫成果,带领村民脱贫致富奔小康。一是继续加大扶贫开发宣传力度,切实转变贫困户脱贫致富观念,鼓励和帮助有劳动能力的扶贫对象通过自身努力摆脱贫困。二是着力抓好以下重点项目建设,提高群众的生产生活水平。三是紧紧围绕村集体增收和贫困户脱贫的中心任务,建立增加村集体收入和贫困户稳定脱贫的长效机制。

乡镇精准扶贫工作述职报告五

为扎实推进全县扶贫攻坚工作,根据6月18日贵州讲话精神,按照 精准扶贫 和深、细、准、实的总体要求,县政协调研组扎实开展全县扶贫调研工作,通过听取汇报、实地察看扶贫开发项目,走访农牧户了解贫困现状,召集乡村干部、群众代表、产业大户、致富能人和特困群众开展座谈,广泛听取方方面面的意见和建议,形成了此调研报告,供参考。

一、全县扶贫开发工作总体情况

近年来,全县各级党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州关于扶贫开发工作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和工作部署,从解决贫困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入手,从影响贫困地区发展最紧迫、最突出、最薄弱的环节抓起,突出重点,强化措施,狠抓落实,扶贫开发取得明显成效,贫困地区面貌发生深刻变化。 十二五 期间,截至201X年底,共投入专项财政扶贫资金9987万元,先后在全县12个乡镇68个村实施了易地扶贫搬迁、整村推进、产业化扶贫、互助资金、雨露计划、金融扶贫等扶贫项目,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由201X年底的3394元增加到201X年底的6325元;贫困村人均纯收入由201X年底的1107元增加到201X年底的2315元;贫困人口由201X年的5645户、25400人减少到201X年底的2995户、12859人。扶贫开发为全县经济发展、政治稳定、民族团结、社会和谐发挥了重要的保障和促进作用,为全面实现小康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目前我县扶贫开发已经从以解决温饱为主要任务的阶段转入巩固温饱成果、加快脱贫致富、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发展水平、缩小发展差距的新阶段。但是全县经济总量较小、贫困面广、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脱贫难度大仍然是这个阶段的基本特征。

二、重点贫困村贫困人口分布状况、贫困成因及存在的问题 按照 精准扶贫 要求,分析贫困成因及存在的问题,区分因灾、因病、因学和缺项目、缺资金、缺技术等不同致贫原因,准确掌握贫困村、贫困户的脱贫致富需求。调研组发现重点亟需集中破解 五大难题 :

基础设施支撑不够背景下水电路困难,公共服务水平低,自我发展能力弱;人才技能欠缺背景下贫困代际传递,贫困程度深,增收渠道窄;驻村帮扶起步较晚、帮扶措施和项目落实困难,驻村帮扶参差不齐;因病因灾致贫现象突出;精准识别数据录入质量有待提升,如何精准打贫困 七寸 是关键等难题。目前,我县重点贫困村主要分布在交通信息闭塞、自然条件严酷、资源匮乏、基础设施落后的高寒牧区、干旱浅脑山区和地质灾害严重地区,201X年建档立卡乡村贫困户共12个乡镇29个村,总户数5799户、28675人,分解到村的贫困户为1717户、7615人,贫困人口分别占贫困村总人口和全县贫困人口的2 6.56%和59.22%。重点贫困村贫困人口分布如下:

曲库乎乡城中村 的发展缺乏后续产业支撑。在隆务镇调研时乡、村干部都反映,位于县城周边的隆务庄、加查么、霍尔加、铁吾、四合吉等村因城镇化建设的需要,赖以生存的土地基本征用完,群众增收缺乏后续产业支撑。同时,大部分村民已实现了 农转非 的转变,因而享受不了农村的各项优惠政策,如三江源助学补贴等,而四合吉社区享受不了任何农村扶贫项目。对此群众反映强烈,应引起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在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调整扶贫工作思路,对 城中村 给予更多关注。

如果这些问题不加以认真研究和解决,务必会影响扶贫的效果,就难以彻底消除贫困人口。因此,提高扶贫的精准度是当前乃至今后做好扶贫工作的主抓手。

三、今后开展精准扶贫攻坚的几点建议

四有 以及草原 四配套 建设等方面专项资金投资扶持力度。同时进一步完善政府信用担保平台建设,整合小额担保贷款、扶贫贴息、抵押贷款等金融扶持政策,解决贫困户发展资金瓶颈难题,积极协调农村信用联社加大扶贫信贷资金的扶持力度,通过理顺体制关系、简化审批手续、提高贷款额度、延长贷款年限等措施,切实提高扶贫贷款的覆盖面和效益,为各类农牧业专业合作社建设提供资金支持。一是交通建设:

贫困村村级道路硬化或油化1条以上;70%以上的自然村通硬化路;聚居20户以上的自然村通人行便道,有效解决群众出行难问题。二是人畜饮水:

自然村或相对集中居住点农牧户饮用自来水率达到100%,基本解决人畜安全饮水问题。三是住房改善:

农村危房改造达到100%,有条件的贫困村有集中安置点1个以上,安置农牧户20户以上,其中贫困户30%以上;有兜底户的贫困村兜底搬迁安置达到100%。四是农网改造:

提高农网升级改造技术标准,切实推进 一户一表 升级改造,保障农牧区用电需求。

资金使用精准,扶贫资金到村到户,规划保障攻坚。对扶贫攻坚项目资金全程跟踪管理,确保资金安全有效使用。建议把全县所有部门用于行业扶贫的资金整合起来,统一调配使用,发挥资金的倍增效

益、聚合效益。建立规划实施保障机制,在组织调研、科学论证、认真总结正反经验的基础上,科学编制 十三五 扶贫规划,明确主攻方向,科学谋划扶贫开发的目标任务和具体措施,并把 十三五 规划提出的目标任务分解到每一个年度计划中,保持规划实施的连贯性,确保总体规划通过年度计划的分解落实得以顺利实施。明确部门责任,将其列入政府考核目标。建立规划实施督促检查机制,自觉接受人大、政协的监督检查。建立和完善规划评估修订机制和规划中期评估制度,并根据形势变化和规划实施进度,进行相关内容的滚动修订,以更好地指导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建议成立由扶贫、财政、农牧、监察、财政、审计、建设、交通、水利等有关部门和各乡政府共同参与的项目实施领导小组,并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及时研究制定相关政策措施,统筹规划、综合协调项目实施,为精准扶贫提供组织保障。

措施到户精准,多措并举,因户制宜因人施策。我县作为全国连片特困地区,目前仍有2 1.3%以上的农牧业人口属于贫困人口,要与国家同步建成小康社会,实现脱贫致富的目标时间紧、任务重。一是医疗救助一批。对大病慢病致贫、返贫等对象参加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及其他政策性医疗保险的个人缴费给予资助和实施医疗救助。实现贫困人口扶贫小额意外保险、大病医疗补充保险全覆盖。二是教育资助一批。对贫困家庭子女就读普惠性幼儿园、小学和初中、普通高中每年给予一定生活费补助;对贫困子女上大学的学生进行资助。三是产业扶持一批。结合贫困户劳动力、土地资源、村级特色支柱产业,因户施策发展种植、养殖、乡村旅游、合作社务工等产业,让每户贫困户拥有1项以上稳定收入项目。通过制定优惠政策、加大宣传力度,吸引社会资金投入

到扶贫开发中,因地制宜抓好特色产业,隆务河流域继续抓好土地流转和集约经营这篇大文章,浅脑山区大力发展农区畜牧业,牧区在发展有机畜牧业上做文章。四是培训就业一批。利用文化旅游等资源,深入开展实用技术培训、乡村旅游培训、资金互助业务培训、专业合作组织管理培训、手工艺技能培训、贫困户劳动力转移、就业技能等各类培训,项目用工以及县内部分公益性岗位优先招录贫困人口。建议政府部门积极与发达地区的对口帮扶政府协调,定向输出劳务,每年输送100名至200名初、高中毕业生到发达地区以打工的形式轮训一次,期间实行路费和生活费政府补贴,打工费自主,培训结束后去留自定的原则,使培训回来的打工人员带回先进的观念和技术,为建设家乡服务。五是民政兜底一批。将建卡贫困户家庭的残疾人、智障等丧失劳动能力的对象全部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逐步提高农村低保标准,推进农村低保线与扶贫标准线 两线合一 。六是扶贫搬迁一批。全力推进保障性住房搬迁,探索创新扶贫搬迁示范点、集中安置点持续发展机制,按照 三三布局 ,将牧区三分之一搬迁到县城定居,三分之一搬迁至各农牧业点小集镇,三分之一留居原草场,确保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完善县级领导、科级部门兜底帮扶深度贫困户搬迁机制,实现贫困人口应搬尽搬。

农村小学教师贫总结篇2

关键词:精准扶贫;农村基础教育;教师队伍

中图分类号:G4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17)03 ― 0158 ― 03

教育精准扶贫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要集中精力打好精准扶贫的攻坚战,教育扶贫是治本之策,过去在农村基础教育改革中没能将农村基础教育教师队伍的建设提升到其自身应有的高度。国家为了扭转城乡教师资源结构性矛盾,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如:“三支一扶”计划、“免费师范生”教育办法以及“特岗教师”政策,这些政策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乡村教师队伍的质量和结构。但农村教师队伍整体仍然呈现教师知识退化、知识更新速率缓慢、教学方法过于旧化、年龄过于老化的状况,人才的引进和退出机制不够完善,影响了乡村教育持续健康发展。教育精准扶贫就应把精力放在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上来,稳定乡村教师队伍、促进乡村教师水平提高和乡村教师结构优化升级。

一、精准扶贫与教育精准扶贫

(一)精准扶贫内涵

精准扶贫对应的是粗放扶贫。传统的输血式扶贫已经不符合社会发展的实际,精准扶贫就是在传统的粗放扶贫的基础上,按照县为单位、规模控制、分级负责、精准识别、动态管理的原则,深入分析致贫原因,逐村逐户制定帮扶措施,集中力量予以扶持,切实做到扶真贫、真扶贫,确保在规定时间内达到稳定脱贫目标。精准扶贫主要是就贫困居民而言,就是谁贫困就扶持谁〔1〕。精准扶贫主要是针对不同贫困区域及居民,建立科学可行的精确识别程序,探求精确帮扶与管理的治贫方式。精准扶贫是全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保障,扶贫在于帮助贫困居民共同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十三五”规划重要工作任务是扶贫攻坚,对于坚决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具有重要意义。

(二)教育精准扶贫与精准扶贫的关系

“扶贫必扶智”,教育精准扶贫是精准扶贫的着力点和根源与解决策略。精准扶贫的重中之重在于精准,扶贫的重中之重在于教育扶贫,只有把本源性问题挖掘出来加以明确,才能够找到解决扶贫瓶颈的突破口。精准扶贫旨在切实消除贫困人口的贫困、防治返贫,而稳定脱贫需要教育扶贫来推动。要阻断贫困,就要依靠教育,教育可以有效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教育有利于打破贫困人口传统思维模式,通过接受教育学习,能够吸收丰富新鲜的社会信息和外界发展理念,让贫困人口摆脱传统的桎梏,积极进取谋发展,依靠智慧致富,跳出“放羊娃”的怪圈。教育能够教会贫困人口掌握知识技能,帮助贫困人口提升竞争力。

“治贫先治愚”,农村义务教育在撤点并校的教育政策指导下,近10年教育的具体政策实践者单向度地调整农村学校布局结构。致使学校城镇化聚集,乡村文明的根本受到影响,农村学校的数量也迅速萎缩以至于威胁到农村教育存留。政策的实践者却认为这种威胁是农村教育与城乡政策一体化进程的必然结果,而且以提高教育|量的口实掩盖农村学校的完结,片面地理解撤点并校的实际意义。义务教育必须要予以重视,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教育的均衡发展不能让教育的受益者变成“受害者”。精准教育的精髓之一就是贫困对象要精准识别,贫困地区的孩子是教育精准扶贫的主要对象。只有农村教学资源能够统筹协调和教育政策能够有效执行,才能更好地提升贫困地区的自我发展。

“脱贫靠人才”,农村教育实际实施的主要对象是乡村教师,教师是影响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因素,是提高农村基础教育教学质量和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环节,是教育精准扶贫的能动因素,也是教育教学改革的内核。农村贫困地区脱贫迫切需要建设一支有理想、有志向、甘于扎根农村的教师队伍,没有优秀的教师,农村基础教育质量无法得到保障,农村贫困学生身心健康无法保证。

二、我国农村贫困地区教师队伍存在的问题

农村教师队伍的建设关系到教育事业的发展和贫困地区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提升贫困地区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是农村基础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目前,农村贫困地区教师队伍主要存在的问题是:结构性缺编、学前教育师资短缺、师资流失、专业素质不高。

(一)结构性缺编

贫困地区中小学普遍地存在着缺编问题,更为严重的是结构性缺编,各学段教师的编制数量不成比例,这种情况在同一所学校不同学科当中也很普遍,结构性失衡导致总量矛盾。农村基础教育辐射区域往往较大,学生数量起伏不定,师生比例不合理,进而造成农村基础教育教师工作任务较重。音体美等学科经常由其他学科教师兼任,艺体类课程时断时续教学效果差严重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学前教育师资短缺

农村贫困地区学前教育师资严重短缺。幼儿园管理与安全意识淡薄,学前教育教师专业素养和知识较为匮乏,管理者或经营者缺乏教育理想与理论且以营利为教育目的。大部分教师不是正规幼儿专科学校毕业,这些教师掌握一定的文化知识,但是学前教育专业知识不够丰富,教师对教育学和儿童心理学的专业知识和科学认识存在不足。学前教育教学“小学化”倾向太严重,忽视游戏对于幼儿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很难达到寓教于乐的程度。办学条件和教学设备简陋致使农村学前教师对专业要求降低,侧重于保证小朋友的人身安全、合理作息和健康饮食,农村贫困地区学前教师的个人专业发展规划更是妄谈。

农村小学教师贫总结篇3

关键词:贫困地区;农村教育;发展;教师;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17)02 ― 0161 ― 04

教育是人类传承文明和知识、培养年轻一代的根本途径。对一个国家来说,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1〕教育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的基础性、全局性和先导性的重要因素。党的十以来,提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毫无疑问需要教育发展的强大支撑。然而,由于历史和现实、主观与客观等因素的影响,我国贫困地区农村教育的发展一直是我国教育发展的短板。因此,贫困地区农村教育的发展,从微观上讲,关系到农业生产的发展,关系到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关系到农民综合素质的提高;从宏观上讲,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现,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永续发展。

一、贫困地区农村教育的发展瓶颈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党和国家对农村教育重视力度的不断提高,我国农村教育实现了较快的发展,比如农村办学条件逐步改善,九年制义务教务基本普及,国家对农村教育的负担不断减轻。但是,在贫困地区,农村教育发展依然严峻,形势不容乐观。

(一)办学条件差、基础设施落后,教育资源分配不足

办学条件差、基础设施落后是困地区农村教育发展的基础性制约因素。尽管,近年来党和国家在不断改善农村教育的办学环境,但未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一是贫困地区农村人口居住相对分散,学校设置数量较少,学生一般上学路程遥远,早出晚归,求学困难。二是大部分贫困地区农村教育教学基础设施不足。比如许多学校桌椅破烂陈旧,配套设施缺乏,没有电脑、投影等现代化教学工具,体育、美术、音乐等方面的教学器材缺乏,甚至农村学校图书馆或阅读室几乎不存在。三是部分地区学校缺少食堂、宿舍、澡堂等生活基础设施,导致学校学生和老师就餐困难、饭菜种类单一,居住条件拥挤,卫生状况不佳。四是贫困地区多数农村学校师资缺乏,且师资质量较差,大部分教师一人教授多门课程,专业性和科学性欠缺,加上一些教师教育观念比较陈旧,教学方法相对落后,很少主动接受新的信息,导致教学效果低下,教育质量不高。

教育资源分配不足是贫困地区农村教育发展缺乏持续性的重要因素。一是我国近年来确实对农村学校投入了大量的教育经费,并且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但是,相对来说目前对教育经费的投入还是不够高。目前世界一些发达国家的教育投入占到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已达12%。而我国到2012年才实现4%的目标。〔2〕二是地方政府对教育的资源分配较少、投入也较少。因为教育相比其他事业,投入较大、收益较慢且不太明显,不能像一些行业那样快速收到回报和政绩,导致地方政府在资源的分配和资金的投入上都很少投向教育部门。三是教育资源的分配又多被倾斜到城市,而农村学校收益较小。政府对教育资源的投入本身就相对不足,再加上把教育资源和资金优先流向城市的教育发展,农村人口得到的教育资源就非常有限,贫困地区农村的办学环境和基础设施就不能得到改善,从而影响了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水平。

(二)缺乏一支稳定的高质量高素质教师队伍

贫困地区农村教育发展的核心制约因素就是缺乏一支稳定的高质量高素质教师队伍。贫困地区农村教育和生活的环境不佳,职业发展前景的有限,是导致许多优秀人才不愿意去农村执教的主要原因。一是贫困地区农村交通相对不便利,很多村庄之间不通公路,有些地方甚至乡镇之间也不通公路,教师出行困难,信息闭塞。二是大部分农村教师居住条件较差,特别是农村学校提供给教师居住的宿舍,一般都比较陈旧、狭小、既无厨房又无厕所,而且对于未婚的青年教师来说,存在找对象难、结婚难的问题。三是农村学校工资水平较低,不能满足教师支付结婚、生子、买房、购车等消费需求。四是有些村镇没有饭馆、澡堂、蔬菜市场等,不能有效满足教师的基本生活需要,所以很多农村教师都竭尽全力想尽办法调进城市工作,工作积极性不高。五是在贫困地区,大多数村镇存在没有图书阅览室、各种娱乐场所、计算机网络不配套等情况,导致教师精神生活贫乏,信息闭塞,知识获取困难等,严重影响农村教学质量的提高。六是农村学校缺乏一些基本的教学工具、教学设施,限制了教师专业能力的发挥和提升;农村学校缺乏可靠的职业生涯发展前景,让扎根农村的教师看不到希望,对教师的职业发展和下一代子女的发展影响较大。贫困地区农村的这些问题造成一些农村学校教师引进困难、流失严重,因而难以形成一支稳定的高质量高素质教师队伍。

(三)农村学生失学率高、成绩差

农村学生失学率高、成绩差也是贫困地区农村教育发展的重要障碍。造成贫困地区农村学生失学率高、学习差的主要原因有如下几点。一是贫困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农民家庭收入微薄来源单一,支持孩子上学会使家庭负担加重。二是目前一些学校教育质量不高,使学生毕业后仍然难以就业,使得家长和学生认为读书无用,不如早日打工挣钱,补贴家用。三是农村落后的观念也是影响学校入学率和失学率的重要原因,比如,受读书无用论的影响,农民对教育的重要性缺乏基本的了解;受重男轻女观念的影响,在贫困农村地区,很多家庭不送女孩子上学,即使上学也不会太久,因为他们认为女孩上学是家里的累赘,因而,导致农村女孩失学率普遍较高。四是贫困农村地区外出务工人员较多,留守儿童数量加大,他们由于缺乏父母的教育和关爱,加上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差,使得农村留守儿童难以形成健康健全的身心,而且由于缺乏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普遍较差,知识面狭窄,综合素质比之城市学生严重偏低,对上学的积极性不高,逃学和辍学现象时有发生。

二、贫困地区农村教育的发展路径

贫困地区农村教育发展的诸多瓶颈是制约地方教育发展和国家整体发展的重要障碍。寻找贫困地区农村教育发展的适当路径是解决当前贫困地区农村教育问题的根本出路,也是实现贫困地区 “三农”问题逐步解决的重要举措。国家的兴旺发达的基础在于教育,只有解决好我国贫困地区教育目前面临的困境,中国才能取得更大的发展和进步。

(一)增强地方经济发展后劲,实现教育资源和资金的优化配置

经济的发展是实现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和首要前提。早在1985年邓小平就曾指出:“经济是基础。经济的发展必然会带动教育的发展。〔3〕”当前,在国家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经济总量不断增大的背景下,教育的发展拥有良好的发展基础条件,可以为贫困地区农村教育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帮助。但是,教育的发展不仅仅是依靠中央,地方政府是教育发展的重要支持者,甚至是主要支持者。

长期以来,贫困地区由于各种因素的限制,地方经济发展缓慢,不能有效支持地方各项事业的有效发展,有限的财政资金和发展资源,一般都会流向对地方经济增速较快的部门或领域,而教育部门的发展资源和资金则分配不足。因此,地方政府要想增强对教育发展的支持力度,必须优先考虑快速发展地方经济。其中,最核心的是加快贫困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因地制宜发展地方特色产业。贫困地区由于历史和现实、自然和社会的总和影响,发展环境相对较差,发展动力相对不足,因此,在发展中不能照搬东部沿海地区的做法,大力发展工农业,而是应该因地制宜的从各个地方的具体实际出发,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林则林、宜牧则牧。这项才能既发挥地方优势增强经济的发展后劲,又突出地方特色保持生态平衡和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

只有贫困地区地方政府经济实现健康持续的发展,才能为地方农村教育的发展提供更为充足的发展资源和资金,才能不断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教育资源向农村教育的倾斜。

(二)加大对贫困地区农村教育的投入力度,改善农村的教学和生活基础设施

当前,国家的资源、资金和政策要继续向贫困地区倾斜,继续完善教育经费筹措和管理体制改革,教育财政要向西部地区、偏远山区、少数民族等经济不发达的农村地区倾斜。〔4〕从而逐步缩小东中西地区之间的教育发展差距,逐步实现教育发展的科学性和公平性。同时,地方政府在经济发展之后,也要适时适量不断向教育部门,尤其是农村教育加大投入力度。只有在中央和地方都持续不断的加大对贫困地区农村教育的投入,才能不断强化和改善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

改善农村的教育教学和生活基础设施,是提升贫困地区农村教育环境的主要方式。一是要改善农村地区的交通条件,加强农村师生与附近城镇的联系;二是要重建或修缮农村学校的教室、宿舍、食堂、澡堂等基础设施,并配备相应的教学和生活用具;三是要为学校配备现代化的教学用具,比如电脑、投影等;四是要建立农村学校图书馆和阅览室,较多的购买各类书籍和资料,以开阔农村学生的视野和增强学生的科学文化知识;五是要购买一些体育、美术、音乐等教学器材,为实现农村孩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服务。同时,贫困地区农村教育的发展也要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从而从总体上不断完善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逐步缩小城乡之间的教育发展硬件设施差距。

(三)吸引和稳定人才投身农村教育,努力建立一支教学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教师队伍

“教育的发展和质量的提高,是和一支稳定的、训练有素的、积极性高又可靠的教师队伍分不开的。〔5〕”吸引和稳定人才投身农村教育是贫困地区农村发展的核心保障,也是建立一支教学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教师队伍所必须满足的基本要求。

一方面,吸引优秀人才到农村从事教育工作是建立一支教学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教师队伍的首要条件和基础前提,农村学校吸引优秀人才,特别是优秀大学生回乡从事教育工作,必须应解决以下三个紧迫问题。一是贫困地区必须积极的改善农村学校办学的硬件条件,完善学校及其周边的相关生活设施。比如,为学校老师提供较为合理的和舒适的办公场所和生活场所,学校周边应配置菜市场或农村超市以方便师生需要,必须设置门卫保证学校周边安全和生安全。二是贫困地区可以与高校建立“定向教师”培养联系,通过贫困地区地方政府支付大学生相关学习费用的方式,与之订立合同,约定最低服务年限,以此来吸引优秀大学生从教;同时,要进一步完善国家所实施的免费师范生选拔与使用政策,培养一批愿意献身农村义务教育,进得来、留得住的年轻师范毕业生。〔6〕三是增加农村教师编制,为新入职的教师落实编制,并提高农村教师的工资水平和农村岗位津贴补贴水平,以此来满足农村教师的物质生活条件。

另一方面,稳定优秀人才在农村安心从事教育工作是建立一支教学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教师队伍的重要保障。为了使优秀人才能扎根农村教育,提高工作积极性,必须做到:一要拓宽农村教师职业发展的前景,不能让他们看不到希望。比如,科学地对农村教师的工作进行评价,并以此作为职位调动、工资升降的衡量标准,达到一定要求和标准的可以评选优秀省市级教师,可以升职到市县中小学校等。二是实行定期岗位交流和轮换制度。一方面让城市教师到农村学校轮岗,可以提高农村的教育质量,可以为农村教师提供新的教学经验和方法;另一方面让农村教师到城市学校交流,可以提升农村教师的教育教学技能、开阔农村教师的视野和见识,可以增强城乡教师之间的经验交流与学习。三是实行教师进高校“委培”制度,对于热心和热爱农村教育工作的教师,政府部门要支持他们去高校“委培”深造,以此来提升农村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知识水平。四是加强对农村教师队伍精神生活的服务,比如,为农村教师定期开展知识竞赛活动、举办文学艺术晚会、发放高雅艺术形式的门票等方式,来服务于农村教师的精神生活需要。

总之,不断地吸引和稳定人才投身贫困地区农村教育事业,是实现农村教育队伍新老合理更替和接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是提升贫困地区农村教育水平和质量的人才保证,是发挥优秀人才在农村建功立业的广阔天地,而且这些方面都对建立一支教学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教师队伍起到了有效支撑作用。

(四)引导农民转变落后和错误观念,鼓励贫困地区农村学生接受完义务教育

我国贫困地区的农村大多是传统的农村或是传统向现代转型发展的农村,因此,当地农民的思想观念还存在着相当落后的成分,甚至还有一些错误观念。这些落后和错误观念也是阻碍贫困地区农村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加强引导农民转变落后和错误观念是促进农村教育发展的重要路径,可以起到鼓励贫困地区农村学生接受完义务教育。

引导农民转变落后的观念,在贫困地区农村尤其要注意转变普遍存在的“读书无用论”和“重男轻女”思想。政府相关部门要经常性的做好宣传工作,教育部门要加大对教育作用的宣传,尤其宣传教育对个人追求理想生活的重要作用,逐步引导农民意识到,让孩子接受教育不是无用的投资,而是既可以为孩子追求和过上良好的物质生活提供基础,又可以提升孩子的精神境界和价值追求;计生部门要在农村地区经常性的宣传“生男生女一样好”的思想,逐步消除农民重男轻女的落后思想,从而为女孩子平等的接受教育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

三、贫困地区农村教育的发展意义

贫困地区农村教育的发展不仅对当地的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更重要的是对于宏观的国家和民族层面也具有相当深远的意义。

(一)助力精准脱贫按期实现的重要引擎

强调:“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7〕”科学的指明了农村教育发展与实现精准扶贫的相互关系。自2013年考察湘西首次提出“精准扶贫”概念,到十八届五中全会把“精准扶贫”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主要手段,精准脱贫按期实现已经成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指标。当前贫困地区农村教育发展的滞后,是农村地区长期贫困的重要原因之一。促进贫困地区农村教育的发展,可以提高贫困地区农民的思想认识水平,可以用知识给孩子创造出人生出彩的机会,因此,加快贫困地区农村教育的发展是促进精准脱贫工作顺利实现的重要引擎,而在精准扶贫的过程中,党和政府给予贫困地区农村教育发展提供的支持,又反过来继续助力精准脱贫的实现。所以,总的来看,促进贫困地区农村教育的发展是助力精准脱贫按期实现的重要引擎。

(二)共圆国家和个人中国梦的精神动力

中国梦是国家的梦、民族的梦,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梦,〔8〕促进贫困地区农村教育的发展为圆满中国梦提供了精神动力。从宏观上讲,教育的发展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对于一个民族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传承作用。实现贫困地区农村教育的发展,有助于推动全民族人民文化素养的全面提升,有助于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弘扬与传承,有助于为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持。从微观上讲,贫困地区农村教育的发展可以为当地孩子提供一个人生出彩的机会和实现人生价值和理想的舞台,也为个人梦想的实现提供蓬勃生长的知识动力和精神动力,更为农村子弟创造良好的物质生活条件和高尚的精神生活追求提供了精神动力支持。因此,实现贫困地区农村教育的发展,是共圆国家和个人中国梦的精神动力。

(三)加快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础保障

任何一个国家要实现现代化,农村教育都具有基础性、全局性的重要作用。〔9〕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就把实现社会主义的现代化作为重要的奋斗目标,进入新世纪,我国社会主义各项事业发展的步伐逐步加快,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但与此同时,由于教育发展的滞后性,制约了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步伐,长期以来,农村教育的滞后发展已经造成贫困地区发展的缓慢,尤其是缺乏人才的支撑。实现贫困地区农村教育的发展,可以巩固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的F实基础,可以弥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中的农村短板,从而有效维护国家全局性的发展。通过加快贫困地区农村教育的发展,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人才的战略支撑和发展的精神支柱。

〔参 考 文 献〕

〔1〕瞿振元.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深入学习贯彻同志关于教育工作的重要论述〔N〕.人民日报,2014-09-10(07).

〔2〕冒,张斌.教育发展迈向4%新时代〔N〕.湖南日报,2013-03-16(06).

〔3〕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21.

〔4〕燕新,侯贵宝.影响我国农村教育发展的因素分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1,(05):27-29.

〔5〕雅克・哈拉克.投资于未来――确定发展中国家教育重点〔M〕.尤莉莉,徐贵平,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3:118.

〔6〕陈辉.义务教育资源配置均等化的政治学审视〔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5):46-52.

〔7〕.脱贫攻坚战冲锋号已经吹响,全党全国咬定目标苦干实干〔N〕.人民日报,2015-11-29(01).

农村小学教师贫总结篇4

中国的基本国情是人多地少,尤其是在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庞大,但人力资本存量少,劳动力优势无法及时有效地转化为生产力优势,并促进经济快速发展。上个世纪下半叶,世界经济的发展证明,降值降价最快的是高新技术产品,增值增价最快的是人力资本。人力资本相对物质资本的大幅度升值,在反贫困地区应更加重视人力资本投资,重视人力资源推动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资源。只有把对贫困人口的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扶贫战略来对待,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贫困。为此,党中央、国务院对农村教育问题非常重视,各级政府在农村教育投入上都给予了高度关注,做了大量积极的工作,并取得了许多有目共睹的明显绩效。但由于农村的教育需求随着经济的发展日益增加,而政府供给能力不足,导致农村教育落后、薄弱。近年来,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有所提高,但仍远低于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与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相比也有差距。同时在教育方向上单一,不能适应工业化发展的多方面要求,更不能为城镇化发展提供充足的有用人才。农村的发展对整个中国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农村的发展靠人才,人才的培养靠教育,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讲,农村的教育决定了中国的未来。在农村,特别是老区贫困地区的教育相对于其他地区更显薄弱,因此,发展农村教育,尤其是贫困地区农村教育对于国家整体发展非常重要。农村教育问题关系到中国未来。

第一,发展农村教育尤其是贫困地区教育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

我国义务教育普及的重点在农村,尤其是中西部贫困农村。义务教育法自1 986年颁布实施24年来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上世纪90年代初,义务教育的普及率为40%左右,到现在,99%的地区已经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人均受教育年限由过去不到6年提高到如今的8.5年;青壮年文盲由上世纪90年代初的10%左右下降到3.58%。20年来中国经济腾飞被誉为“世界工厂”,如果没有义务教育的普及做基础,提供强大的有较高素质的劳动力做后盾,那是不可想象的。

一项研究结果表明:社会投资率每增长1个百分点,人均GDP年增长率仅提高0.1百分点;如果人口增长率降低1个百分点,人均GDP年增长率可提高0.36至0.59个百分点;.如果普及初等教育,学龄儿童入学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人均GDP年增长率可提高0.35至0.59个百分点。两者的综合作用可提高人均GDP0.7至1.18个百分点。另据一项教育对经济增长贡献的研究指出,1998年与1990年相比,西部地区教育创造的GDP增量达158.50亿元,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98%。随着教育普及程度的提高,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有了明显的提高。

国家统计局的统计表明,目前在城镇就业的农村转移劳动力达8800多万人。在大量转移到城市的农村人口中,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青壮年农民占较大比例。2006年末,农村常住人口中劳动力总资源5.3亿,农村住户户籍劳动力中离开本乡镇外出务工人员1.3亿,其中,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占80.1%。近年来,我国农村教育现状问题随着我国政府和全社会对三农问题的关注,农村教育也迎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但也必须清醒地看到,目前我国农村教育仍存在着不少问题,有的问题还相当严峻。

1、农村学历教育存在严重的不足。农村的办学条件差、公用教育经费严重不足、教师工资收入低、待遇差。在人力资本积累水平和积累阶段上与城市相比,存在显著的差别。城镇人力资本积累目前基本上处于中等和高等教育阶段,而农村人力资本积累尚处于普及初等教育阶段。农村小学教育的实际普及状况也不容乐观。虽然官方统计的全国小学教育的普及率已高达95%以上,但由于城乡教育差异明显存在,农村教育实际普及率低于城市,而在范围广阔的农村,小学普及教育又存在地域差异。在贫困农村地区,小学学生流失量较大。连同未入学的适龄儿童计算,全国每年有501万农村儿童或游离于小学校门之外或未能受完小学阶段的义务教育。以小学教育年限为6年计,则又意味着6年中全国农村有近3千万适龄儿童会沦为文盲、半文盲状态。这种状况不能不令人忧虑。农村初中教育普及率不高。农村初中教育的普及水平更与地区发展的不平衡相关。近年来,农村初中教育引人注目的问题仍是流生问题。初中流生问题不仅反映于贫困农村地区,也反映于商品经济较发达的地区。由于经济利益的驱动,一些初中学生流向各类企业,沦为新时期的”童工”。

2、农村缺乏专门的职业技术培训。据有关部门抽查统计,在农村劳动力中,拥有专业技术职称、受过职业教育和培训的人员仅占8.1%。据资料显示,农村每万人中只有大学生0.87人,有农业科技人员数量仅为万分之一左右。占国民生产总值30%的乡镇企业却只占人才总量的7.3%,农村人力资本存量严重不足。农民高等学校,农民中专专业学校,农民技术培训学校,远远不能适应全国9亿农村人口的需求。

3、农民素质低

(1)农民不适应高科技农业发展。农民只能从事一些很简单的操作。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凭着自己多年的种植经验,经营着自己的那一小块地,不注重吸收外界先进的科学文化技术,实现科学种田。此外,对农业产业化等先进生产方式存在不信任感。

(2)农民向大城市转移存在障碍。由于社会现代化和生产专业化的发展,人口数量的增多,从而从土地中游离出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城市的高收入水平,吸引了这部分人员,他们纷纷到大城市打工。但是教育质量如此之差,他们的素质又如此之低,以致不适应高度现代化的大城市生产、生活,大量人员成为无业游民或打道回府,继续当自己的农民。就是留下的也是以出卖体力劳动为主。这虽然也存在城市排外的各种政策性原因,但主要是农民本身素质不高造成的。

(3)农民向小城镇转移也存在一定的障碍。发展小城镇等县域经济的主要目的是解决剩余农村劳动力的转移问题,但是,如果农民没有经过专门的职业培训或者具有一定的素质,就不能适应小城镇的生产、生活,也就不能顺利实现向小城镇转移的目标。

4、城乡教育水平差距大。

城乡二元分割背景下的城乡教育差距令人惊心,城乡教育的差距体现在软硬件设施以及整个教育水平的全方位差距。经费方面城乡教育投资不公平。有关统计资料表明,2002年全社会的各项教育投资是5800亿元,其中用在城市的占77%,用在农村的只有23%。而在接受义务教育的孩子中,70%在农村。教育投入的不均衡,导致教育质量的巨大差异,教育水平差异又会引发受教育机会不公平现象的加剧。

5、农村劳动力受教育程度仍然很低,贫困地区尤为明显。根据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我国农村劳动力人口(15―64岁)人均受教育年限为7.33年,比城市低2.87年;15~64岁农村劳动力人口中具有小学及以下受教育水平的占47.62%,文盲人。口8.74%;农村劳动力中具有高中及以上受教育水平的人口比例只有8.46%,比城市低了35个百分点;农村劳动力中具有大专以上水平的比例不足1个百分点,比城市低13个百分点。

6、贫困农村儿童失学问题不容乐观。

2006年末,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13-15岁儿童失学率为7.1%,重点村为7.9%。重点县有27.4%儿童失学是由于家庭经济困难,32.4%儿童是因为自己不愿意上学。

7、贫困地区教育资源依旧短缺。

农村教育的薄弱环节一方面表现在以校舍和设备为代表的“教育硬件”,不足。很多贫困地区学校还缺少图书室、实验室、音乐美术室、语音室、电脑室、多媒体教室、体育器材和场地等等。有的学校即使有远程教育设备,但使用难、维修难;有的学校资金短缺、无法承担高额的上网费用,致使大量的电脑设备难以充分使用。另一方面,师资力量匮乏。目前扎根我国农村任教的主要人员是:民办教师转正而来的公办教师、代课!教师、少部分的中师和师专毕业生,农村教师的平均学历明显低于城市教。师,知识结构也相对老化。

8、教育质量面临严峻挑战。

目前贫困地区基础教育很薄弱,很多教育内容与农村实际状况相差太大,涉及农业技术知识的内容很少,造成很多农村学生毕业以后升学不成,种田不会的局面。据中国科协对中国公众科学素养的调查,具备科学素养的农村居民仅占0.4%,仅及城市居民比例3.19%的1/8。据抽样调查,农业劳动力中掌握1~2项实用技术的人数占被调查人数的16.4%;获得专业技术职称和岗位培训证书的人数,合计占被调查人数的7.3%。

第二,解决贫困地区教育问题的对策与思考

研究发现,孟加拉、印度、摩洛哥、巴基斯坦和撒哈拉以南非洲的8个国家在内的12个国家,最贫困的40%家庭中年龄在15-19岁的孩子有一半以上没有上过一天学。劳动者受教育程度与贫困指数密切相关,世界银行《2000/2001年世界发展报告》指出:受教育程度较低的家庭往往更易于受到收入波动的影响,而且也不易于通过信贷或其他收入来源而应对风险。国家统计局对我国扶贫重点县的统计结果表明。贫困指数随着学历的提高而下降,所以,我国应对贫困地区教育问题深入思考并有相应的解决对策。

1、努力改变城乡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所带来教育不平衡。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就把消灭“城乡差别、工农差别、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差别”的“三大差别”列为发展目标。近两年,又把“三农”问题提到了重要的议事日程。根据有关资料统计:我国农村人口基本保持在8亿多水平上,约占全国总人口的61%。在这个庞大的人口群中,其中的中小学生也占了相当大的比例,所以农村的教育问题是非常重要的。从受教育的情况来看,农村人口中低学历的比例远远高于城镇人口中的低学历比例。农村人口上重点大学的人数也在逐年减少,仅以清华、北大、北京师范大学为例:2002年农村学生考上清华的为17.6%,比1990年减少4.1个百分点;北大为16.3%,减少2.5个百分点;北师大的为223%,减少5.7个百分点。但考上非重点大学的农村学生在逐年增加。因为重点大学一年的学费要2~3万元,一般大学的也要一万多元。这对农民来说,不借债是无力承担起这笔学费的。现在虽然有“希望工程”、贷款上学等助学措施,但数量有限,还不能彻底解决这一上学难题。小学、初中的九年义务教育收费国家是严格控制的,也有相关法律保障。但对幼儿园和高中等非义务教育收费相对就比较高。特别是重点高中,分数线定得比较高,分数不够,就要收取”择校费”。2002年,我国从初中升入高中的升学率为58.33%,有40%多的初中生不能进入高中学习,其中除一部分进了各类职业学校外,大部分流入了社会,其中农村孩子占多数,这对社会也造成了不稳定的因素。随着社会对高学历的要求,城乡之间巨大的差距成为我国最重要、最显著的教育差距,这个差距在逐年拉大。相反,考上大学的农村学生一般都在非农业部门就了业,很少的回了农村,有的甚至举家外迁。这样,由于教育的落后和知识的缺乏,穷的地方越来越穷,形成了恶性循环。全国现在还有7560万农村贫困人口,这对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是极其不利的。

2、随着农村人口结构的变化,农村学校的布局极需调整。

由于农村分布面广、学生多,过去基本上是一村一所小学,一个乡一所中学。经过历年来对教育的各种名目的“验收”、“评估”,对学校的硬件建设都有严格的指标和要求。农村过去实行的是县、乡、村三级管理,各级政府都对学校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建成了农村中“最漂亮的建筑是学校"。近几年来,农村人口的结构发生了变化,一是学龄儿童高峰期已过,上中小学的学生相对减少;二是外出务工人员增多,把孩子带出去上学了;三是先富起来的一批人,纷纷外出创业,卓有成就,举家进城,在城里建房上户;四是外出务工的女孩子在外结婚,带出了一批人。这样,原有的好多学校就被闲置起来,现在只能几个村合办一所小学,两个乡合办一所中学。随着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人口高潮、教育高潮的兴起,相应地出现了教师高潮。一方面大量招收民办教师、代课教师;而这部分教师大都没有受过系统的师范专业训练,对现代的科技知识和现代教育思想接受相对迟缓,都是凭传统的教育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一些代课教师更是心顾两头,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加上农村小学场地、设备的限制,音、体、美、计算机等科目形同虚设,更谈不上现代化的教学和素质教育了,而农村学校的布局需加强和调整。

3、端正农村教育办学思想,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有什么样的意识就有什么样的行动。农村小学教育健康快步发展,更新意识是关键。从上到下,从地方行政领领导,到具体学校校长教师,到家长学生,都要先从思想上过关,要充分认识到小学教育对孩子一生的重要性,认识到实施素质教育对孩子发展的必要性,认识到为高等教育输送新生不应成为农村基础教育的惟一目标,培养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他们学会生存打基础,这应该成为小学教育的重心。具体措施:一是通过各种宣传手段,将先进的教育理念深入到教育工作者的心田。比如:现在我们教育上每年都要进行的在职教师继续教育,就很好地起到了这个作用,多给校长教师提供一些外出学习机会以开阔视野更新理念。二是学校通过办家长协会或教育听证会等方式,加强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融合沟通,以形成教育共识,合力促进素质教育发展。优化农村教师队伍结构,广泛实行教师聘用制,建立和完善教学质量考评体系和分配激励机制。要制定相应的政策,确保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的基本稳定。要鼓励现有的农村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学历提高培训考试,提高学历层次。健全学校学习制度,有计划地开展各种学习竞赛活动、互帮互学活动。在提高教师文化业务素质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加强师德建设,在广大农村教师中开展热爱农村教育、热爱农村学校、热爱农村学生的教育活动,开展提高责任心、事业心、进取心及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教育活动以全面提高农村教师的道德修养和师德素养。

4、强化法律责任,建构保障机制,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力度

“一费制”的实施,规范了学校收费,减轻了学生负担,但同时也限制了学校收入渠道,使政府投入成了农村教育税费投入的主渠道。为此应通过强化教育投入法律责任,建构经费投入保障机制。一是强化政府责任,重点强化中央和省级政府的投入责任,改变当前中央和省级政府在基础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公共投资中比例过低、作用过微的状况。此外,中央政府的财政支出政策要向农村倾斜,可适当调整非义务教育阶段、城镇及富裕地区的投入比例,用于增加农村尤其是贫困地区的经费投入。二是调整农村偏僻地区义务教育投资体制,健全政府对贫困学生的直接资助制度。普遍建立由政府公共经费负担的政府助学金制度,以使贫困学生受到政府的特别关注,并获得较为充足的经费资助。建立和完善新的投入机制以确保农村教育工作正常运行。进一步加大各级县财政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力度,严格执行现有的教育法律法规。以使县级政府真正承担起应尽的义务。要遵照《教育法》中“教育经费预算单列”的规定,由县级政府实行教育经费单独预算,建立专项教育转移支付,加强农村教师工资的管理,逐步完善各项制度,从制度上保证教师工资的按月足额发放。重新核定各乡镇中小学运转所必需公用经费的最低支出水平,逐步建立和健全农村教育成本核算制度,确定合理的师生比例和班额标准,确定合理的行政管理和教学消耗的比例,确保农村学校日常运转所需公用经费。积极实行教育经费公示制度,农村中小学经费的筹措、分配、使用情况必须接受农民群众的监督,人大和纪检部门必须加强监督检查,教育行政部门要定期向人大报告教育经费使用情况。与此同时,要采取多种手段,积极化解农村学校的债务,积极向上争取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和学校发展的建设资金,以确保农村中小学的“安全”运作。

5、坚持公平原则,不断缩小农村教学的差距

必须坚持教育平等、教育公平原则,依靠国家的政策大力扶持农村小学。一是在充分考虑自然村距离和生源多少的基础上,分析学生上学的安全和经济等问题,教育行政部门要合理规划设置学校网点,力争方便家长和学生。二是应尽快取消办重点幼儿园、重点小学、重点初中,实现县城以下城乡教师、生源、物力财力投放的公平性、平衡性,以利调动乡镇农村中小学教育的积极性。加强对贫困人口的教育,提高贫困人口受教育的机会是改变贫困地区.贫困面貌的关键,只有把对贫困人口的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扶贫战略来对待,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贫困。

(1)、统筹城乡资源,提高贫困地区师资力量。要采取特殊政策吸引优秀的大中专毕业生和优秀教师到农村,尤其是贫困地区任教。要鼓励城市、县镇公办学校教师到农村学校或薄弱学校援教,并作为晋升高级职务、参评优秀教师、特级教师的必备条件。逐步形成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制度;探索建立固定岗位与流动岗位相结合的有.效方式,保证农村学校补充到高素质的新教师,形成良性循环。

(2)、调整公共教育经费支出的结构,向贫困地区中小学倾斜。我国高等教育缝赘占总经费的比重过大,、而中小。学比侧过小,尤其是贫困地区中小学经费少之又少。没有在制度上保证贫圜地区获得满足其基础教育正常运行所需的基本经费。因此,要大力增加中小学公共教育经费支出的比重,确保贫困户子女有机会获取知识、提高素质、增加技能,从而为他们长大后摆脱贫困打下基础。

(3)、要建立健全资助贫困生就学的制度。要结合贫困地区实际,制定出具体可行的办法,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保障机制,通过广泛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整合社会资源,帮助贫困家庭学生完成接受义务教育的学业。农村教育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参与。各级有关部门发挥职能优势,开展多种关爱活动;同时强化济困助学服务,充分发挥企业家、民间扶贫基金会、慈善协会的优势与作用,加大对农村儿童的帮扶力度。

(4)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大力发展贫困地区教育是加快富余劳动力转移的最有效的投资。发展教育不仅比国家直接投资安排贫困农户就业使富余劳动力转移的步伐更快,更经济,而且使劳动转移就业范围更广阔。这就要求建立与贫困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教学结构,将基础教育、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有机结合在一起,即让大部分完成一定阶段学业的孩子能够转入职业中学或成人技术培训学校,掌握其就业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和外出务工的需要。

针对人口转型期与产业转型期农村教育的新职能,大力发展村职业教育有关研究人员统计,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中,接受过短期职业培训者占20%接受过初级职业技术培训者占3.4%,接受过中等职业技术教育者占0.13%,而没有经过职业技术培训者竟高达76.4%。这些数字充分说明我国农村职业教育与社会发展的要求相去甚远。在此情况下,应对农村职业教育规划作出明确要求。努力建设县乡两级职业技术教育网络,使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后的继续教育问题得以解决。促进农村义务教育巩固率的提高。从全局上看,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也是大量农村剩余人口向城市转移的重要条件,是尽快实现城市化与工业化不可缺失的重要战略举措。

重视区域经济优势与农民教育的整合,发展富有区域特色的农民教育在农村经济多元化发展的今天多各地多以乡级行政区划为单位形成各自的农村经济产业区域,各地区要根据本地的自然条件、资源状况、产业特点发展富有区域特色的农村教育,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提供高素质的人力资源保证。

(5)重视农村学前教育价值,农村教育要从娃娃抓起

学前教育在农村长期以来因各种主、客观原因而未能得到重视和发展致使相当数量的乡、村两级农村教育中学前教育名存实亡。农村教育有许多落后的问题,但真正最落后的莫过于学前教育问题。我们都在喊”要从娃娃抓起”,但对于农村娃娃这一未来国民主体却从未有人提出过要“从娃娃抓起”。而学前教育中的幼儿教育正是娃娃们身心发展、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初期阶段和群体环境教育的第一阶段,是人的社会化的重要时期。这一阶段的教育对农村娃娃的将来发展无疑具有重要的、不可舍弃、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不抓娃娃的农村教育只能永远是先天不足的教育。在现有条件下,应当由县级人民政府制定标准和实施细责,由乡、村两级政府负责投入,由教育部门负责业务指导,建设一个覆盖乡镇、村的农村学前教育网络并使其健康发展

我国人口目前仍大量集中在农村,因而城市化需要一个相对较长的时期。因此,现阶段的乡镇仍将是现在和今后几十年农村更为现实的经济、文化和教育中心。而据2000年普查统计,我国农村劳动力受教育年限仅为6.79年,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农民达54%以上,我国具备科学素养的农民仅为0.4%。由此,大力发展农村基础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仍是任重道远。解决我国贫困地区的教育与人文知识普及是长期和高投入的工作,只有重视和基本上解决了贫困地区的高质量教育问题,人口素质才会有一个质的飞跃,也为我国政治和经济发展奠定了一个重要的基石!

参考文献:

[1]《一定要把农村教育办得更好》,,刊于《人民日报》2011年9月9日02版

农村小学教师贫总结篇5

20xx年是深入贯彻落实精准扶贫工作机制的关键年,按照省扶贫办的工作部署,提前谋划,自我加压,开拓进取,多措并举,有力地促进了目标任务的顺利实施,保证了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现将20xx年工作进展情况总结如下:

一、近几年扶贫开况

围绕按照便民修道路,富民输劳务,发展引项目,落实抓干部的工作思路,以突出项目建设、发展高效农业、加快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为突破点和切入口,加大基础设施、结构调整、基层组织等方面建设力度,取得扎实的成效。主要表现在:

(一)抓整村推进,完善基础设施。近年来,集中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财政支出85%以上用于基础设施建设事业。实现了村村通水泥路工程,解决了行路难开通了程控电话、移动基站、网络通讯,解决了通信难新建了镇卫生院,全面实行新农合,解决了看病难新建了中心校,镇中学宿舍,完成教学点调整,义务教育阶段全免学杂费,义务教育入学率100%,解决了上学难完成了农电网改造,解决了用电难。全镇基础设施得到了明显改善,群众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提高,社会发展速度明显加快。

(二)抓资源开发,促农民增收。由于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加快了果业、毛竹、林业等特色资源的开发,农产品得到升值,资源优势开始转变为经济优势。果业面积已达22800亩(其中密桔13600亩,脐橙9200),其中连片200亩以上的精品果园有8个;全镇共有林业面积32万亩,其中毛竹林基地面积6.5万亩。同时,扎实开展了农民实用技术和农民技能培训,使农村富余劳动力掌握了一技之长,拓宽了农民致富渠道,劳务收入明显增加。

(三)抓政策落实,完善社会保障。我们高度重视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惠农政策的落实,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使全镇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一是认真贯彻执行党的各项富民惠民政策;二是全面落实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三是不断健全民政救助,及时安排发放救灾救济款物,加强低保规范化建设,扎实落实各项优抚安置政策;四开展广泛的支持和扶助活动,让受灾群众、农村贫困人口、计划生育贫困户、贫困党员等普遍感受到党的恩情、政府的温暖,享受到改革与发展的成果。

(四)抓新农村建设,改善生活条件。一是村庄环境整治成效显著。先后完成了上坪集镇建设规划设计和69个村庄规划编制工作,投资400万元,以精品建设点为重点,以点带面推进了18个新农村建设点建设,农村面貌得到较大改观;二是全力实施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工作。完成了654户农村危旧土坯房的改造,群众居住条件得到改善。三是加强民主管理。改革村级管理办法,对所有村级集体收入和转移支付经费一律实行村财镇管、镇管村用、民主理财,规范管理。对村级工作实行目标管理,奖得动心罚得心痛,实现村民自治与政府工作的对接,促进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

(五)抓基层组织,增强发展能力。建立了党委抓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度,成立了党建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了分工,分解了任务,使责任落实到个人、落实到每个环节。全面推行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建立健全党领导的村级民主自治机制。完善了村组干部管理考核和激励机制,先后有两名优秀村支部书记考录为乡镇事业干部,村级基层党组织战斗力明显提升。

二、存在问题

一是产业发展不足,贫困人口较多。

镇地处高寒冷凉的山区,海拔在400米以上,属典型的立体气候,每年冷涝灾害频繁,对农作物生长极为不利。农业总体上还是粗放生产,果业产业化经营尚处在初级发展阶段且黄龙病综合防控形势严重,耕地面积6019亩,人均可用耕地0.46亩,主要种植水稻、蔬菜等农作物,结构单一,产值较低,竞争力较弱。虽然我镇拥有丰富的铁、铀、铅锌等矿产资源,但是目前铁矿只是小规模开采,铀矿、铅锌矿等优势矿产资源未被开发利用,工业发展水平较低,工业对镇域经济发展的贡献较小。同时,由于全镇农民文化素质底,思想还比较保守,知识结构短缺,劳动技能不强,严重地制约了农民的增收。全镇仍有贫困人口2930人占22.4%(今年争取脱贫779人),五保户54人,低保户477人占4.2%。农村居民居住条件较差,全镇仍有566户(20xx年改造186户,20xx年改造468户)居住在土坯房中。

二是财力不足,债务包袱沉重。

由于全镇经济缺乏支柱产业,企业培育和发展滞后,开辟和培植新的税源尤为艰难,财政税收也就逐年减少。由于财力有限,要保持机关正常运转都十分困难,更无多余资金用于经济社会发展。全镇因公路、自来水等基础设施建设负债近1000万元。由于债务缠身,镇政府在抓经济发展中往往感到压力重重,举步维艰,巨额债务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一道难以逾越的坎。

三是基础设施滞后,群众生产生活不便。

由于受地理位置影响,经济发展水平和群众自身财力不足等影响,全镇基础设施水平较差,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有待改善。一是农田水利设施亟待改造。基本农田建设、水利设施建设、机耕道路等建设滞后,多为改革开放以前修建,很难进行全面整修,抗灾能力差,水系配套不足,综合生产能力不高。二是通电视覆盖率有待提高。全镇仍有3个行政村71个村民小组1530户不通有线电视。三是电网改造有待加快。由于电压不够,用电安全较难保障。四是公路等级低,群众出行难。全镇有公路60公里,其上坪至松山坳线21公里,高头至杀人坳线19公里,村村通20公里,但由于都是低等级公路,弯多路陡,受恶劣气候影响严重,管养困难,近期才开通1路客车,群众出行难,运输难的现象依然突出,整体效益发挥不足。

四是投入不足,公共事业滞后。

虽然长期以来我镇在文化、教育、卫生上的实行了高投入,但是总量较小,公共事业建设滞后。全镇现有1所九年一贯制学校,1所中学,5所教学点,6所幼儿园,退休教师35名,在职教职员工86名,在校中学生266名,小学生662名,幼儿学生374名,校舍面积11400平方米,生均校舍面积仅10平方米,有D级危房3600平方米;有镇卫生院1所,村卫生室9间,村医11名,医疗设备陈旧,医技水平偏低,造成群众看病难、看病贵。全镇综合文化场所和农村现代信息场所缺乏,群众业余文化生活较贫乏,获取信息的渠道较少。

【2】

根据xx省教育厅《关于实施xx省千校扶千校行动计划的通知》和《xx省千校扶千校行动计划实施方案》以及市、县教育局相关文件的要求,我校积极落实开展中小学结对帮扶的文件精神,本着实事求是、真抓实干的原则,我校充分借鉴深圳沙溪小学的管理经验和资源优势,找准自己的薄弱环节,虚心向沙溪小学学习,同时充分发挥了本校的主观能动性,切实加强管理,努力提高教学质量。现将一年来有关工作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首先,领导重视,规划有序。为了尽快缩小我校与城区学校办学水平的差距,促进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实现教育均衡发展,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根据教育局 结对帮扶工作的布置安排,在深圳松岗区沙溪小学的牵头带领下,两校行政领导召开了 结对帮扶工作会议,制定了相关工作计划。成立了领导小组,并具体明确了工作职责:

1、每学期组织召开领导小组工作会议,宣传 结对帮扶工作的相关精神。

2、负责组织安排和抽派中层干部和教师到沙溪小学培训学习和安排布置沙溪小学老师到我校帮扶指导的相关事宜。

3、负责与沙溪小学建立对口联系,组织协调每学期结对帮扶的相关事宜。

4、负责督促、自查结对帮扶工作协议书各项工作的落实情况,总结成功经验,发现存在问题,及时给予指导解决。

其次,我校领导及骨干教师赴沙溪小学学习交流先进经验。2009年12月6日至9日,我校彭涛校长、黄章财主任、张志浩老师一行赴沙溪小学参观学习,他们美丽的校容校貌、先进的教学理念、人性化的管理模式、激烈的竞争意识、热情的款待方式,无不给我们的代表留下深刻的印象!沙溪小学的骨干教师还认真听取并指导了张志浩老师如何用多媒体上数学课,他们把最先进的教学理念留给了我们前去学习的老师,使前往学习的老师满载而归。而后,张老师在学校上了观摩课,受到本校老师的一致好评,促使我校的教师教学业务水平不断的上升。

第三,沙溪小学给予我校以硬件援助。一年的结对帮扶活动中,沙溪小学向我校捐助电教平台2台,电脑7台,打印机2台,课桌100多套,黑板10块。有效地改善了我校的办学条件,激发我校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第四,双方同时再次商定:

1、支教学校的学生与受援学校的学生建立手拉手互助互学活动。

2、双方学生加强合作交流,交流方式如通过书信、网络等,以增进两校学生之间的友谊。

3、加强联系,建立稳定的互访机制。一是领导互访,了解帮扶工作实施情况,确定下一阶段的工作重点,相互协调,保证帮扶工作顺利开展。二是教师互访,开展教研活动。主要以公开课、示范课、讲座课为载体,来提高我校教师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能力。

第五,感受与启发:一是我们有了新的办学理念,明确了办学目标。二是受援学校的教师的艰苦创业、自强不息、乐于奉献教育事业的精神得到了升华。三是处在困境中的学生奋发向上的学习积极性得到渲染。四是有限的优质教育资源得到了共享,促进了教育人事制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和农村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五是受援学校得到的教学上和物质上的资助,改善了办学条件,增强了发展后劲。

总之,开展城乡学校结对帮扶工作是一项根本性的战略举措,支援学校为薄弱学校带来了诸多的教育管理、教育教学帮助。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坚持从实际出发,注重实效,使支教学校和受援学校达到相互促进,共同提高,优质资源共享的目的,为逐步改变我们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实现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不懈地努力。

【3】

20xx年,我镇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县农村工作和扶贫工作会议精神,扶贫开发工作以加强农村基层组织为核心,以建设新农村为主题,紧扣整村推进、劳务培训、产业扶贫三项重点,制定发展规划,积极争取项目,多方筹措资金,健全扶贫机制,强化扶贫责任,全力实施基础扶贫、产业扶贫、生态扶贫、科技扶贫、社会扶贫五项工程,扶贫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现总结如下:

一、扶贫村基本情况

我镇荆溪、排竹、信立、群观、文定、阳家等6个省定扶贫村均分布在山区,共有50个村民小组,723户3079人,贫困人口2354人,占总人口的76.4%。上述6个村境内交通不便,历史自然条件差,人口整体素质低,村民文化程度不高,科技扶贫难度大;特色产业多以零星种养为主,尚未形成品牌和经规规模,生产水平低下,群众生活困难,扶贫底子薄弱,开发任务艰巨。 20xx年,县委决定实施荆溪等6个村为期两年的扶贫整村推进工作,派县人大办、县民政局等17个单位进驻6个村开展扶贫整村推进工作。

二、扶贫整村推进主要工作情况

1、完善机构,建章立制,加强扶贫组织建设

扶贫工作开展的关键在于加强领导,有了完整的领导组织机构,才能确保各项扶贫工作顺利开展。我镇高度重视扶贫工作,加大了对扶贫工作的领导,将扶贫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多次召开会议研究部署扶贫工作。成立扶贫工作领导小组,进一步明确主要领导作为帮扶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并明确分管领导,落实具体人员,确定工作目标,完善工作机制。同时,同时,各扶贫村也成立了由支部书记任组长的扶贫开发领导小组,聘请村里有威望的老党员、老干部、有文化的年青人、妇女干部以及关心公益事业的农民群众参与扶贫开发、资金监督和项目实施。突出抓好了村支两委班子建设,增强了村支两委班子的战斗力、凝聚力、号召力、公信力,为扶贫村脱贫致富、全面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健全了村规民约,建立了等制度。为保证扶贫资金用在刀刃上,确保扶贫工作取得实效,从规范管理与民主理财角度出发,我镇引导各扶贫村通过召开党员组长会议,民主产生了村理财小组,成立了村监督委员会,产生了纪检委员与村报帐员,重点项目的实施与招投标工作均通过组长、党员、村民代表大会讨论决定,按阶段公布扶贫资金的使用情况,保证了扶贫资金使用公开、公正、透明。

2、明确重点,理清思路,狠抓扶贫项目建设。

年初,在确定扶贫项目时,经过了深入调研和周密考虑,广泛征求广大农民群众的意见,让农民群众提出本村经济发展思路,从自身实际出发提出致富增收的想法,并将各种建议汇总,了解贫困户的真实愿望。在此基础上,我镇积极开展调查、规划、设计与项目实施等工作,结合各扶贫村实际情况和村民愿望,突出抓好了重点项目建设,改善了群众的生产条件,提高了村民的生活质量,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贫困村贫穷落后的面貌。一是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508.5万元建成了排竹、信立等村11.3km通畅工程,解决了16个组群众出行难问题;投入4万元实施了群观3组1km的通达工程;投入6万元新修文定村高标准渠道1.01km,解决了3个组近100亩水田的灌溉难题。二是修建村级活动场所。投入75.3万元修建了排竹、信立、阳家、群观等4个村的村级活动中心,解决了村里无处办公、无地开会等问题。三是实施人畜饮水工程项目。投入10万元实施了荆溪村人畜饮水工程项目,解决了11、14等4个个组的饮水难题。四是实施农网改造项目。投入140.2万,实施荆溪、文定等村改造线路15.5km,其中高压1.2km,新装电表253块,投入5万元对排竹村低压线路进行改造,进一步提高了三个村的群众照明质量。

3、群策群力,发挥特色,拓宽增收渠道。

一是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特色产业。20xx年,荆溪等6个扶贫村根据本村气候、土壤等特点,大力发展特色产业,目前已建成了金银花基地、中药材基地、油茶基地各一个,规模均达100亩以上,为群众增收脱贫打下了坚实基础。二是积极组织劳务输出,转移富余劳动力。首先组织富余劳动力前往县工业园、广州等地进厂务工增加收入;其次要求在本镇实施的扶贫开发、水利建设等项目,必须有10%的劳动力是雇佣本镇农民,通过参加工程建设,增加收入。20xx年我镇共转移富余劳动力1470人,人均增收167元。三是加强对口帮扶单位的联系,多方争取资金,加快脱贫步伐。20xx年我镇17个帮扶单位,在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阵地建设、技术培训等各方面积极开展扶贫工作,为帮扶村建起了村级活动场所,解决了修路的部分经费,组织技术人员修建水渠,累计投资达34万余元,促进了扶贫村各项事业的发展,

4、以人为本,协调推进,突出民生保障。

在实施整村推进扶贫工作过程中,我镇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工作力度,积极稳妥地推进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一是社会保障工作扎实推进。今年荆溪等6个村实施危房改造十余座,解决了40余人住房难问题。通过民主评议、张榜公示等程序评议245人实施两项制度衔接,落实帮扶资金400元/人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均达95%以上,新农保参保率达85%以上,截止目前,已有485人享受了养老保险待遇,年内236人享受低保补助。二是计划生育、综治稳定与安全生产等工作稳步发展。年内妇检率达100%,上访户为零,安全事故为零。

二、存在的问题

我镇自实施整村推进扶贫工作以来,在县、镇、村三级的共同努力下,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贫困现状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但要巩固扶贫成果,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形势依然严峻:一是实施整村推进扶贫工作,需建设项目多,且工程量大,项目资金总量大,各扶贫村经济基础薄弱,启动资金不足,无资金周转能力。二是年初部分计划项目还未完成。由于缺乏资金,年初计划实施的高标准渠道、人畜安全饮水工程、产业项目等还处在启动阶段,至今还未落实到位,欠任务较多。三是农民思想认识不高,对实施改善基础设施条件的整村推进项目抵触情绪大,工作难度大。农民思想认识不高是影响扶贫开发进程的一个重要方面,主要表现在赶超求进思想不强,得过且过,缺乏学习和接受新生事的思想认识,思想保守,不思进取,等、依、靠思想严重,久而久之形成思维定势,对参与式扶贫开发项目的实施存在抵触心理,配合程度不高,导致部分扶贫项目不能得到很好的实施,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扶贫开发进程。

农村小学教师贫总结篇6

一年来,全市**系统深入学习贯彻关于做好“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关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有关决策部署,着力加大农村**工作力度,助力乡村振兴。现将2020年有关工作总结如下。

一、主要工作及成效

(一)扩充学前**公益普惠资源。推进实施《2018-2022年城镇幼儿园和中小学校建设专项规划》,大力实施学前**“5080”攻坚工程,全市新增幼儿园学位超3.2万个,公办园和普惠民办园幼儿占比达到省定指标要求。

(二)促进义务**均衡发展。大力推进义务**学校标准化建设,新改扩建公办义务**学校12所,现已全部开工,有2所建成并投入使用;推进3所农村义务**寄宿制学校建设;落实好“农村地区不足100人的规模较小学校按100人核定公用经费”的政策,保障小规模学校设施设备满足**教学要求。

(三)推进普通高中优质特色发展。推进市**中学综合楼现完成项目方案设计和初步设计、监理招标评标工作,现正推进学校用地清表。市****实验学校新校区一期工程、**中学新校区二期工程已基本完工。**中学教学楼综合改造工程已完成1-4栋改造,5-8栋已完成拆除,准备动工建设。

(四)加快发展中职**。出台《**市进一步优化中等职业学校布局结构工作实施方案》,启动建设**市**卫生学校。推进“粤菜师傅”工程进校园,有3所中等职业学校开设粤菜烹饪类专业。推进市职校等5所职校部分专业实训功能室建设,加快推进**县中职学校创建省重点中职学校。认真落实职业院校实施学历**与培训并举的法定职责,积极协助配合人社部门开展社会青年、企业职工、退役士兵职业**、在岗转岗技能培训工作和做好职工**统计工作。

(五)加强城乡师资统筹。一是实施“县管校聘”。市**局等4部门联合印发了《**市关于推进全市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改革的实施方案》,在方案的指导下,2018年以来全市共分流转岗教师近3000多人,进一步优化了城乡中小学教师结构,促进了城乡师资均衡。二是落实农村教师政策倾斜。认真落实农村教师生活补助,按省定标准人均每月1000元发放到教师手中;招聘教师优先保障乡村学校紧缺学科教师需求,积极引导师范院校生面向生源地农村学校就业,鼓励大学生到农村基层从事支教(三支一扶),落实“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从教上岗退费”政策;鼓励乡村教师在职学习深造,对乡村教师提升本科学历的,由市财政给予每人2000元补助;在教师职称评定时,有农村工作经历的优先,城市中小学教师晋升高级教师职称(职务),要求有在乡村学校或薄弱学校任教一年以上的经历;评优选先指标向农村学校倾斜,大力表彰农村优秀教师。三是加大农村教师培训力度。各级各类培训名额分配均向农村学校教师倾斜,在全市每年培训的教师中,农村教师占比达到75%,促进农村教师业务水平的不断提高。

(六)认真落实建档立卡学生资助工作。认真贯彻落实省市脱贫攻坚决策部署,联合财政与扶贫部门制定本市建档立卡学生资助工作实施细则,扎实做好我市**精准扶贫工作。2020年以来我市共核实并发放建档立卡学生生活费补助28007人,发放金额5796.87万元;免学费补助3651人,发放免学费补助金额为575.35万元。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农村中小学**工作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的认识到困难和不足。农村教师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教师老龄化和音、体、美、信息技术教师结构性缺编现象严重;城市化快速推进,农村学校生源大量流到县城,农村原有的中小学布局失去均衡,有待进一步优化;一些学校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不高,校园脏乱差现象仍不同程度存在,有待今后采取有力措施逐步解决。

三、下一步工作思路

(一)强措施,着力破解农村**发展瓶颈。一是突破布局瓶颈。制订实施**布点规划,科学谋划未来我市农村中小学格局,积极稳妥地撤并一批生源较少的小学校,增加城镇义务**学位供给,逐步推进城乡义务**一体化发展。二是突破师资瓶颈。深入推进教师“县管校聘”,完善农村教师培训机制,调优配强农村师资。三是突破质量瓶颈。发挥县域内优质学校效应,扩大强弱结对、名校办分校和城乡学校一体化规模,扩充农村优质**资源;加强教学质量监测以及监测结果应用,引导学校重视教学工作,促进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推进教研重心下沉,加大对农村学校的科研力度,积极“请进来、走出去”,加强农村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提升信息化应用水平,探索基于信息技术支持的新型的教与学方式,推进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以此提高教学效果,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二)促公平,切实保障农村学生受**权。一是着力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深入推进义务**学校标准化建设和“全面改薄”工程,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提升办学水平,为农村孩子提供更多的优质**资源。二是精准实施**扶贫工作。全面落实建档立卡贫困生、农村贫困家庭义务**寄宿生、高中学生、全日制本科及研究生等贫困学生资助政策,不让一个孩子因贫失学,不让一个家庭因学返贫。三是切实关爱农村弱势学生。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爱和**,做好农村残疾儿童随班就读工作,着力构建关爱、帮扶农村弱势学生的服务体系。

(三)树品牌,全面提升农村中小学办学品质。一是打造一批老百姓家门口的好学校。扎实开展品牌创建活动,在农村学校中打造一批素质**示范校、新优质学校,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的**。二是培育一批热爱农村**的好教师。加大正向激励,提高农村教师岗位津贴,加大农村优秀教师先进事迹宣传力度,引导优秀教师向农村流动,打造一批扎根农村的名教师。三是培养一批社会公认的好校长。通过培训与培养相结合的方式,造就一批具有先进办学理念、较高道德修养、政策水平和管理能力,在农村**改革、创新和发展方面做出突出成绩,社会公认的好校长。

农村小学教师贫总结篇7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动态

 

近年来国内有许多学者对贫困地区农村小学师资现状进行了调查,有了不少的调研成果。如赵晓曼[1]等通过调研,指出了农村小学教师队伍存在诸如“知识结构不合理、老中青年龄失衡、教育教学技能不合要求、工作情绪低落、教育观念落后”等问题;詹小平[2]认为湖南省小学师资存在“教育经费配置不均衡,农村教师生存困难;教师人事制度不健全,小学校长无人事权;教师学科结构不平衡,城乡教师需求各异;教师年龄结构不合理,中坚力量普遍缺乏;计划生育实施不到位,教师资源难以配置”等五个问题,并且提出了“均衡教育经费,重心向农村教育倾斜;健全人事制度,给中小学校长自主权;创新培养模式,满足全方位教师需求;优化年龄结构,多渠道培训骨干教师;提升专业素质”五条建议。学者们从调查入手,在宏观层面(城乡一体)上得出了定性的结论,并提出了系列的相应对策与建议。但是,湖南省农村贫困地区小学教师现状研究较少。而国际上大多数国家对小学教师有很多研究,都十分重视小学者教师培养与管理。80年代以来许多国家已经采取了诸多切实可行的措施来努力提高中小学教师的质量待遇。

 

二、调查目的与调查方式

 

1、调查目的。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小学教育是教育事业的基石,也是九年义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教育的健全与否影响着整个教育事业的成长,一个地区教师的素质和教学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该地区学校的教学质量。因此,《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三十二条明确规定: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教师培养工作,采取措施发展教师教育。”也就是说,师资力量的培养已然成为现代教育改革的首要任务。我国地域广阔,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贫困地区经济相对落后,贫困山区农村的教育质量是我国当前贫困山区小学教育的一项重点问题,贫困山区小学教育的发展对我国的全面发展与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师资问题是当前贫困地区学校教育落后的主要因素,本文以湖南省贫困县区为例,分析了湖南省贫困地区小学教师队伍的现状进行了调查。

 

2、调查对象。为了全面了解湖南省贫困地区小学师资队伍的情况,选取了湖南省6个贫困县,分别是:张家界桑植县、怀化市沅陵县、益阳市安化县、娄底新化县、湘西自治州龙山县、邵阳市隆回县。

 

3、调查方法。本课题组对湖南省贫困地区(包括益阳市安化县、怀化市沅陵县等6个区县)的小学教师、校长、学生和家长分别采取了问卷、访谈和走访调查。另外,还对本校初等教育专业的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1、调查样本的基本情况。教师结构的合理分布,有利于教育经验和教育理念的传递和实施,也一直都是小学教师队伍建设中的重点,经过长期的努力,贫困地区小学师资队伍的教师结构是否有了新的发展?

 

2、教师结构情况。(1)年龄结构。从年龄结构来看,45岁以上的教师占到总数的24.8%,占据了总人数的四分之一。通常情况下,35岁以下的教师一般被认为是年轻教师,占到总调查人数的四分之三,从调查情况可以看出,湖南省贫困地区小学教师的总体年龄结构是基本合理的。(2)学历结构。湖南省贫困地区小学教师的学历大多在大专水平,占了样本总数的43.09%,比例最高;本科学历占了样本总数40.24%;中专占样本总数的15.85%;从以上数据我们可以知道,这些小学教师的学历83%在大专以上。由此可以看出,这些年来,小学教师的学历普遍都得到了提高,小学教师的质量也在不断提高。(3)教龄结构。教师教龄结构分布和教师年龄分布的比例相近,而且有能够处理小学课堂中学生所发生的课堂事故,三分之一的教师有五年以上的教龄,有比较丰富课堂教学经验。丰富的课堂教学经验,能够提高贫困地区小学教育教育质量。(4)性别结构。性别比例上,男教师占样本总数的36.18%,女教师占样本总数的63.82%。因此,性别比例教师的数量和质量仍是我们今后一段时间需要努力的目标之一。(5)职称结构。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基础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湖南省贫困地区小学教师的职称普遍都得到了提高。小学一级教师以上的人数,占到了样本总数的60%,教师的职称高低对学生的学习也有很大一部分影响的。

 

2、教师职业态度情况。调查显示,贫困地区小学教师对本职工作喜爱的人数占总人数的74.8%,但仍有12.6%的教师持无所谓的态度,甚至对本职工作表示厌恶。在对学生的态度上表示喜爱的占88.6%,虽然还有持无所谓和厌恶的情况在,但是比例并不明显。而绝大部分的教师有自觉进行业务学习,但经常进行业务学习的却只占总数的五分之一。

 

3、教师生存状态。根据调查,了解到贫困地区小学教师的生存状态较差,在工作压力这一方面,他们感觉到工作压力较大,而压力大主要表现在教学任务重,班主任事务繁琐和社会的压力等等。在工作待遇这一方面,工资水平不是很高,有80%左右的教师工资低于2000。在与家长沟通、联系这一方面,教师们都能融洽的与家长相处。但是在教师的培养、进修这一方面,居然有43.9%的教师从未参加过培训与进修,仅仅只有8.1%的教师经常进行培训与进修。

 

4、教师稳定状况。贫困地区小学教师有一半以上的教师对自己现在的工作地区不满意,有80.1%的教师表示想县城的小学教书,只有4.9%的教师想留在村级小学教书。

 

三、调查结果及成因

 

1、男女教师比例不协调。教师性别结构不平衡已经不仅是贫困地区小学师资队伍中存在的问题,在各个区域的教师性别比例中,男教师比例明显低于女教师。有不少小学学生向我们反映,主科老师(如:语数英)大都是女老师,男老师大多存在于副科行列(如:体育、科学)

 

2、职业态度倦怠消极。心理学家罗杰斯

 

[3]曾说过:教师的职业态度主要体现在对学生、对工作、对教育事业的态度。从调查结果来看,大部分贫困地区小学教师的职业态度比较端正,对自己从事的职业满意度比较高,但还是有教师存有无所谓和厌恶的现象。对学生、对工作,教师如果没有以一种热情、积极的心态来投身于教育教学工作中。是没有办法在教育事业中找到幸福感和归属感的,而且很容易产生职业倦怠。

 

3、工作压力大、工作时间长。经统计,贫困地区小学教师的工作压力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①工作任务重。教师的作息时间从早上6:30起床,晚上8:30就寝,班主任一天的工作就是围绕着这个时间,“朝五晚九”对于教师来说并不是什么稀奇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备课、备学生、备教材、备教法,各种工作日记、教育笔记、听课记录也会耗费教师的精力,这些都在无形中加重了教师的工作量。②社会期望值高。在社会公共的眼中,教师仿佛是万能的,教师是老师、是朋友、是家人。新课标对教师的角色定位是:是学生学习活动的促进者;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是学生人生的引路者;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是把课堂引向社会的开放者。在家长心中,很多家长把孩子的未来寄托在老师身上,甚至认为老师对孩子的付出是理所当然,学生优秀是情理之中,学生的平庸是教师的无能。在社会公众眼里,他们认为教师待遇有提高,就应该努力做好一切,甚至把教师职业神化。家长的不理解和社会过度的期望值给教师带来了深深的精神压力。③工资待遇低、生活压力重。在我们的调查中,贫困地区有78.9%的小学教师月薪在2000元以下,不能支撑起家庭的经济重担,直接影响到了他们的生活。很多农村小学教师都是通过在学校旁边开垦荒地种菜来维持每日三餐,这样“亦师亦农”的生活使教师不能全身心收入到教育教学中。而在赡养老人、抚养子女、住房医疗方面,贫困地区教师更是感到囊中羞涩、不堪重负。

 

4、贫困地区小学教师参加进修机会少,培训质量不高。教师法规定:教师有参加进修或其他方式的培训。而在调查中,大部分贫困地区教师向我们表示,很少有进修和培训的机会,就算有进修和培训也只是做样子,没有质量保证,并无实在的学习成果。贫困地区小学教师队伍稳定性低。贫困地区小学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严重不足,由于经济条件限制贫困地区教师专业素质长时间得不到提高,教学培训的参与率高效果差,需以更加有效的培训机制来提高现有教师的专业水平,全面促进贫困地区小学教师素质的全面提高。

 

5、贫困地区小学教师流失严重。贫困地区的小学教师生活状况不尽人意,工资待遇低,工作环境差,职业压力大,导致贫困地区小学教师流失严重。年轻教师盼不来,骨干教师留不住。贫困地区教师的各项福利都低于非贫地区教师,无法吸引高学历的年轻教师投身于贫困地区的教育事业。更是由于贫困地区小学教师质量和数量的匮乏,不仅小学教师流失严重,同时还存在生源流失的问题。大部分家长选择将孩子送去城镇小学,村级小学人数越来少,就以隆回为例,绝大部分的隆回村小都无法开齐一到六年级,所开设的年级也只能是一个年级一个班,一个班最多也只有十来二十个学生。生源少,教师分配也少,即使是当地学校培养出的优秀教师,也会因为条件艰苦等原因流向城镇小学。就笔者所认识的一位年轻教师朋友,在毕业后通过特岗考入农村教师编制,四年时间从村小考到镇小,从镇小考入县小。像这样贫困地区有实力的骨干教师,相继被调入城镇学校,贫困地区学校反倒成了为城镇学校培养骨干教师的基地,加剧了贫困地区小学教师的流失,使贫困地区的小学师资队伍陷入了低质量恶性循环的怪圈之中。

 

四、初等教育专业生的技能培养

 

1、增加师范生招生的结构比例。内蒙古教育科学研究所的王利生曾做过这样的分析:“师范类院校男女生比例的严重失调,使得中小学男女教师比例失衡成为必然。”所以,增加小学男教师的比例,首先应该在小学教师的培养中开始,初等教育专业可以在招生过程中增加男生比例,培养高质量的男教师,从源头上解决男女教师比例不协调的问题。

 

2、提高初等教育学生的职业认同感。教师,是一种用生命感动生命,用心灵触动心灵的职业。教师所接触的工作对象来自不同的家庭背景,有着不同的性格特征。所以,这就必要师范类院校在培养小学教师时应注重道德感情教育,强化初等教育教师的人格培养,进行“师爱”教育。增强职业认同感和幸福感,使其具有博大的胸怀,不嫌贫爱富,培养正确的人民教师高尚的道德观和人生价值观,能够适应各种教育教学环境,实现自身价值,将生命的花朵开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3、提升初等专业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提高的能力。前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能力只有由能力来培养,志向只有由志向来培养,才干只有由才干来培养。师范院校需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跨世纪人才,作为未来湖南省贫困地区小学教育事业的接班人,我们需要不断学习,自主接受再教育,不断地给自己充电。师范生在读期间就应该培养再教育、持续学习的意识。培养博学多思的教育教学习习惯,能更加娴熟地掌握教育教学技巧,才能成为贫困地区学生的引路人,才能提升初等教育师范生的素质和软实力。

 

4、加强培育贫困地区小学教育定向人才。《义务教育法》要求:“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鼓励和支持城市学校教师和高等学校毕业生到农村地区、民族地区从事义务教育工作。 而今,各界对农村贫困地区的教育工作越来越重视,更是得到了大批的政策支持,如“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 “三支一扶计划”等专门项目。贫困地区小学必须有一批忠诚教育事业、爱岗敬业、知识广博、治学严谨、创新进取的师资队伍。师范院校可加强定向师范生的培养,为贫困地区提供优秀、稳定的教师资源。初等教育学生应有强大的责任心和主人翁意识,投身与贫困地区小学的教师事业当中去,并做出成绩,实现教师价值与自我价值。

 

强省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强师应从源头抓起,从师范生开始抓起[10]。师资队伍质量不仅严重影响着学校教学质量,对于贫困地区来说,更是直接威胁到某些学校教育存亡的大问题。贫困地区“再贫不能贫教育,再困不能困孩子”,要想致富不能只修路,师资队伍仍需得关注。将湖南省的扶贫政策落实到贫困地区师资队伍建设中来,坚持培养面向贫困地区和贫困地区教育的师范生,培养贫困地区小学师资培养工作,为贫困地区小学建设更多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农村小学教师贫总结篇8

近年来,X市深入贯彻《X省教育扶贫规划(X—X年)》等文件精神,以“一提高、两降低、三全面、四保障、六倾斜、八免费”为总揽,以“义务教育有保障”为核心,以落实“两个X%”为主线,加大投入,改善条件,优化师资,强力控辍、精准资助,扎实推进教育精准扶贫,不让一个孩子因贫失学。

一、改薄强师,乡村学校一所不差。

为了让农村的贫困学子享受优质的教育,办好每一所乡村学校。X市把乡村薄弱学校改造和师资队伍建设作为教育扶贫攻坚的重点来抓。

近两年,X市投入“改薄”资金X万元。到X年底,该市X个省级贫困村的小学(教学点)全部建成合格学校,均达到“X条底线”要求,提前完成合格学校创建目标。X年X月,该市启动“教育一体化项目”建设,拟投资X.X亿元,将全市X所学校(幼儿园)纳入“四改三化”建设计划;投入X万元建设X所农村学校、X套教师周转宿舍,改善乡村教师住宿条件;统筹中央资金近X万元,用于大市中学、上架中学等X余所乡村学校的公租房建设以及围墙、道路、给排水、运动场等基础设施建设。

如今,现代化的美丽校园和教学设施,让学生更加专注自己的学习,不仅让“农村娃们”大开眼界,也在他们心里种下了“成为更好的自己,见识更大的世界”的种子,这是X市开展教育精准扶贫的一个缩影。此外,为缩小城乡学校管理与质量差距,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X市启动了“教育精准扶贫校校结对帮扶”活动,安排城区X所优质学校与X个省级贫困村小学“联谊结对”,分别从学校管理、队伍建设、条件改善、教研教改、校园文化、资源共享等方面开展“一对一”帮扶,整体提升贫困村学校办学水平,让农村孩子在“家门口”享有优质教育资源。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只有一流的教师才会成就一流的教育。一是抓补充,优结构。X市积极落实《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大力补充新教师,X年共补充教师X名,新进教师优先安排到乡村薄弱学校和贫困村学校任教,同时农村中小学教师公费定向培养计划向农村边远学校倾斜。

二是提待遇,激活力。

在表彰奖励、评优评先、职称评审等指标优先向乡村教师倾斜。出台《X市乡村教师岗位津贴发放办法》,根据偏远程度提高乡村教师岗位津贴。开展“感动X十佳教师”、“最可爱乡村教师”、“师德标兵”、“四有教师”等评选活动,激励乡村教师扎根乡村、教书育人、建功立业。

三是抓培训,提素质。

X年,该市教师(含校长)参加部级和X省级项目培训共X人次(国培、省培计划X人次);参加X市级各类教师培训共X人次;参加X市级各类教师培训共X人次(培训者月培训X人次;小学“送培到校、送教下乡”培训X人次;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培训共X人;普通话培训X人;普通话培训师培训X人;学分补休培训X人;合同聘用教师岗前培训X人;新特岗教师岗前培训X人;市本级教师工作坊研修培训X人),通过培训,教师队伍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大幅提升。

二、精准资助,结对帮扶一个不漏。

扶贫先扶智,治贫先治愚。教育扶贫是是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更是一项伟大的民生工程。能不能打赢教育脱贫攻坚战,关键在于能否精准识贫、精准资助。X市把保障每一个适龄学生“有学上”作为教育扶贫的目标,把精准摸底、精准识贫作为精准资助的前提。该市为每个贫困学生安排一名教师,实行“一对一”帮扶,促进扶贫、扶智、扶志相结合。

每年春、秋季学期,该市近万名教职工利用寒暑假或双休日,进村入户,对建档立卡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逐一走访摸底,宣讲扶贫政策,摸清学生底子,告知受助情况,落实控辍措施,从生活、精神上、学习上给予关心和帮助。每名教师都有一本《帮扶手册》,学生就读学校、学段、家庭住址、帮扶教师、联系方式等清清楚楚,各学段的资助项目、资助标准、受助情况告知等一目了然,一旦发现有帮扶资金、帮扶措施落实不到位情况,也能轻松找到责任人。

为确保建档立卡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含非建档立卡残疾学生、农村低保家庭学生、特困救助供养学生)识别无错误、资助无遗漏,X市学生资助管理中心自主研发一套Excel数据录入模板,即“学生信息匹配宏”。通过“信息匹配宏”,将建档立卡等家庭经济困难在校(园)学生信息与市扶贫办、民政局、残联等部门提供的信息同时进行匹配,全市建档立卡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人数更加准确,从根本上确保了“识贫”的精准性、“扶贫”的全面性。

此外,该市认真落实“学籍属地”资助政策,利用学籍管理平台,对本市在省内外县和外省就读的建档立卡等贫困学生进行摸底,掌握他们的入学情况和享受资助情况,统计汇总后分别向学籍地资助部门发出公函,协调学籍地落实资助政策。对经核实未在学籍地享受资助的学生,将其纳入本市名册,同等享受资助政策。同时,对外地在X市就读的建档立卡等贫困学生,该市同等对待,确保建档立卡等贫困学生资助全覆盖、无遗漏。

靶向精准,扶贫效率才会高。在彻底摸清底子后,该市通过整合各类资助项目确保贫困学生受益,让教育扶贫政策惠及到每一个贫困家庭学生,不让一个贫困家庭学生在求学路上掉队。据统计,X年发放国家政策资助资金X.X万元,资助学生X.X万人次,其中市本级落实“补天窗”项目资金X.X万元,受益学生X人次。

为义务教育阶段所有学生提供免费教科书,共计金额X.X万元。办理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X人,发放贷款金额X.X万元。此外,该市积极动员社会团体、爱心人士捐资助学,X年发放助学金X.X万元,资助贫困学生X名。该市教育系统师生积极参与开展“助残日”、“X·X助学日”和“慈善一日捐”活动,X年共捐赠善款X.X万元,进一步扩大了贫困学生的资助面、提升了群众的满意度。

三、强力控辍,上学路上一个不少。

“努力让每一个孩子公平享有受教育的机会”“不让一名孩子因贫失学”,这是教育精准扶贫的根本目标。为确保建档立卡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不因贫辍学,X市多措并举,狠抓控辍保学工作。

一是健全控辍保学机制,形成政府、学校、家庭“三位一体”控辍保学体系,各乡镇(街道)党委政府为主体,积极开展“三帮一”劝返复学行动,确保一个不少。

二是加大留守儿童关爱力度。

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关爱留守儿童学生、贫困学生及控辍工作实施意见》,落实留守儿童关爱监护责任,建立部门联动关爱机制,实行农村留守儿童跟踪动态管理,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建设学生心理咨询室,切实加强了对问题学生的沟通交流和心理疏导;联合社会力量,开展帮扶关爱活动,捐款捐物,扶志扶学,促进留守儿童健康快乐成长。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