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教师专业8篇

时间:2023-03-02 14:59:21

教师专业

教师专业篇1

[论文摘要]本文通过对教师专业化及我国教师专业化现状的分析,提出教师专业化的前提应当是教师教育专业化,而教师教育专业化是由专业教育实现的;并探讨了教师教育专业课程体系。

教师专业化在20世纪下半叶成为国际上一种主要的教育思潮,从国际组织到国家政府都在提倡和推动教师专业化,但无论如何,教师专业化最终要通过教师教育来实现,所以我们思考的重点视角就是教师教育专业化,这也正在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方向。

一、对教师专业化的认识

教师专业化简单地说,就是教师职业不断提升社会地位,争取成为专业的过程。具体说来,是指教师个体在其整个职业生涯中,依托专业组织,通过终身专业训练,习得教育专业知识技能,实施专业自主,表现专业道德、不断增长专业能力的过程,或者说是教师“个人成为教学专业的成员并且在教学中具有越来越成熟的作用这样一个转变过程”。

教师职业从经验化、随意化到专业化,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80年代以来,教师专业化则形成了世界性的潮流。要求高质量的教师不仅是有知识、有学问的人,而且是有道德、有理想、有专业追求的人;不仅是高起点的人,而且是终身学习、不断自我更新的人;不仅是学科的专家,而且是教育的专家,具有像医生、律师一样的专业不可替代性。

现代教师职业所依据的专业知识具有双重的学科基础:教师任教科目的学科知识和教育的学科知识,即“学术性与师范性”,在现实中,师范性往往更容易成为强调学术性的牺牲品。但是,20世纪80年代后,人们对过去忽视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学技能提高的做法给予了强烈的批评,教师专业化目标的重心已开始转向教师的专业发展。目前,在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教师专业化的观念已成为社会的共识,进行以教师专业化为核心的教师教育改革,已成为世界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共同特征。

二、我国教师专业化的现状

我国有关法律已经为推进教师专业化提供了基本的制度保证。1994年的《教师法》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第一次从法律角度确认了教师的专业地位,2001年4月1日起,国家首次开展全面实施教师资格认定工作,进入实际操作阶段。但至今,对教师的职业不可替代性仍存在一些争议。当前还有不少人认为教师职业有一定的替代性,误认为只要有一定的学科知识就能当教师。

我国现有一千多万中小学教师,是国内最大的一个专业团体,承担着世界上最大规模的中小学教育。尽管我国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专业化标准的要求,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教师专业化尚有不少差距。我国小学和初中教师的合格学历起点偏低,部分教师职业道德意识淡漠,很多教师教育观念陈旧,创新意识和研究能力不强,教学方法和手段落后,知识面狭窄等都是不能忽视的重要问题。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化,我国的教师质量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要求的差距明显表现出来,改革与发展教师教育,推进我国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势在必行。

三、教师教育专业化的课程设置

教师专业化的前提应当是教师教育专业化,而教师教育专业化是由专业教育实现的。教师教育专业化的内容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教师职业道德及专业知识的学术研究。所以在职前培养阶段,教师教育课程就应依据专业化标准来设置。

但长期以来,我国教师教育的课程属于一种“学科本位”模式,课程体系呈现单一学科向纵深发展的特点,教师教育的专业特征没有凸显。而世界各国在实施教师专业化过程中都把教育科学类课程列入专业课,并视之为教师教育专业的标志性课程。鉴于此,我国的教师教育也应走出“学术性”与“师范性”之争的樊篱,树立起“双专业”的课程观,建构突出教师专业性的课程体系。

这就要求对课程结构进行调整,树立起普通文化课、学科专业课、教育理论课、教育技能课、教育实践课的合理比例。20世纪70年代末,国际劳工组织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70多个国家教师教育的调查显示,各国教师教育课程比例大体为:学科专业课占35%,普通文化课占25%,教育理论课占25%,教育实践课占15%。在整个课程体系中,教育专业课占40%,教师的专业特征明显。

参照欧美发达国家的教师教育课程比例,我国的教师教育课程结构的比重可设计如下:一般文化课占20%,学科专业课占40%,教育理论课程占20%,教育技能课程占10%,教育实践课程占10%。这样可以体现出教师教育的双专业性。课程改革可以从教育学科课程的设计着手,课程设计的原则是课程结构化和微型化相结合。结构化是指课程门类增加,形成课程体系;微型化是指尽量压缩每门课程的学时,在总量上不增加太多的课时。例如教育学科课程可由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育、教育技术学、教育实践等构成;每一类课程又形成微型结构:教育学课程是由教育学专题、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德育理论与班主任工作、教育测量与研究方法以及教师学等若干门课程所构成,这种教育学科专业课程设计更适合教师教育的培养方向。

只有在专业化的视野中进行教师教育的改革,才能从根本上满足我国教育改革对教师质量所提出的需要。为此探索和建立一个教师教育的科学的知识体系是我国教师教育研究的一个紧迫的理论课题,更是值得我们教育管理部门和每一位教师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曲铁华,冯茁.专业化:教师教育的理念与策略[J].教师教育研究,2005,(1).

[2]邓金.培格曼最新国际教师百科全书[M].学苑出版社,1989.553.

教师专业篇2

关键词:教师专业化 教师教育专业化 教师教育改革

教师专业化在20世纪下半叶成为国际上一种主要的教育思潮,从国际组织到国家政府都在提倡和推动教师专业化,但无论如何,教师专业化最终要通过教师教育来实现,所以我们思考的重点视角就是教师教育专业化,这也正在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方向。

一、对教师专业化的认识

教师专业化简单地说,就是教师职业不断提升社会地位,争取成为专业的过程。具体说来,是指教师个体在其整个职业生涯中,依托专业组织,通过终身专业训练,习得教育专业知识技能,实施专业自主,表现专业道德、不断增长专业能力的过程,或者说是教师“个人成为教学专业的成员并且在教学中具有越来越成熟的作用这样一个转变过程”。

教师职业从经验化、随意化到专业化,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80年代以来,教师专业化则形成了世界性的潮流。要求高质量的教师不仅是有知识、有学问的人,而且是有道德、有理想、有专业追求的人;不仅是高起点的人,而且是终身学习、不断自我更新的人;不仅是学科的专家,而且是教育的专家,具有像医生、律师一样的专业不可替代性。

现代教师职业所依据的专业知识具有双重的学科基础:教师任教科目的学科知识和教育的学科知识,即“学术性与师范性”,在现实中,师范性往往更容易成为强调学术性的牺牲品。但是,20世纪80年代后,人们对过去忽视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学技能提高的做法给予了强烈的批评,教师专业化目标的重心已开始转向教师的专业发展。目前,在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教师专业化的观念已成为社会的共识,进行以教师专业化为核心的教师教育改革,已成为世界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共同特征。

二、我国教师专业化的现状

我国有关法律已经为推进教师专业化提供了基本的制度保证。1994年的《教师法》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第一次从法律角度确认了教师的专业地位,2001年4月1日起,国家首次开展全面实施教师资格认定工作,进入实际操作阶段。但至今,对教师的职业不可替代性仍存在一些争议。当前还有不少人认为教师职业有一定的替代性,误认为只要有一定的学科知识就能当教师。

我国现有一千多万中小学教师,是国内最大的一个专业团体,承担着世界上最大规模的中小学教育。尽管我国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专业化标准的要求,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教师专业化尚有不少差距。我国小学和初中教师的合格学历起点偏低,部分教师职业道德意识淡漠,很多教师教育观念陈旧,创新意识和研究能力不强,教学方法和手段落后,知识面狭窄等都是不能忽视的重要问题。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化,我国的教师质量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要求的差距明显表现出来,改革与发展教师教育,推进我国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势在必行。

三、教师教育专业化的课程设置

教师专业化的前提应当是教师教育专业化,而教师教育专业化是由专业教育实现的。教师教育专业化的内容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教师职业道德及专业知识的学术研究。所以在职前培养阶段,教师教育课程就应依据专业化标准来设置。

但长期以来,我国教师教育的课程属于一种“学科本位”模式,课程体系呈现单一学科向纵深发展的特点,教师教育的专业特征没有凸显。而世界各国在实施教师专业化过程中都把教育科学类课程列入专业课,并视之为教师教育专业的标志性课程。鉴于此,我国的教师教育也应走出“学术性”与“师范性”之争的樊篱,树立起“双专业”的课程观,建构突出教师专业性的课程体系。

这就要求对课程结构进行调整,树立起普通文化课、学科专业课、教育理论课、教育技能课、教育实践课的合理比例。20世纪70年代末,国际劳工组织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70多个国家教师教育的调查显示,各国教师教育课程比例大体为:学科专业课占35%,普通文化课占25%,教育理论课占25%,教育实践课占15%。在整个课程体系中,教育专业课占40%,教师的专业特征明显。

参照欧美发达国家的教师教育课程比例,我国的教师教育课程结构的比重可设计如下:一般文化课占20%,学科专业课占40%,教育理论课程占20

%,教育技能课程占10%,教育实践课程占10%。这样可以体现出教师教育的双专业性。课程改革可以从教育学科课程的设计着手,课程设计的原则是课程结构化和微型化相结合。结构化是指课程门类增加,形成课程体系;微型化是指尽量压缩每门课程的学时,在总量上不增加太多的课时。例如教育学科课程可由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育、教育技术学、教育实践等构成;每一类课程又形成微型结构:教育学课程是由教育学专题、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德育理论与班主任工作、教育测量与研究方法以及教师学等若干门课程所构成,这种教育学科专业课程设计更适合教师教育的培养方向。

只有在专业化的视野中进行教师教育的改革,才能从根本上满足我国教育改革对教师质量所提出的需要。为此探索和建立一个教师教育的科学的知识体系是我国教师教育研究的一个紧迫的理论课题,更是值得我们教育管理部门和每一位教师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曲铁华,冯茁.专业化:教师教育的理念与策略[j].教师教育研究,2005,(1).

[2]邓金.培格曼最新国际教师百科全书[m].学苑出版社,1989.553.

[3]朱旭东.专业化视野中大学化教师教育的十大观点[j].教师教育研究,2005,(1).

教师专业篇3

一、对教师专业化的认识

教师专业化简单地说,就是教师职业不断提升社会地位,争取成为专业的过程。具体说来,是指教师个体在其整个职业生涯中,依托专业组织,通过终身专业训练,习得教育专业知识技能,实施专业自主,表现专业道德、不断增长专业能力的过程,或者说是教师“个人成为教学专业的成员并且在教学中具有越来越成熟的作用这样一个转变过程”。

教师职业从经验化、随意化到专业化,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80年代以来,教师专业化则形成了世界性的潮流。要求高质量的教师不仅是有知识、有学问的人,而且是有道德、有理想、有专业追求的人;不仅是高起点的人,而且是终身学习、不断自我更新的人;不仅是学科的专家,而且是教育的专家,具有像医生、律师一样的专业不可替代性。

现代教师职业所依据的专业知识具有双重的学科基础:教师任教科目的学科知识和教育的学科知识,即“学术性与师范性”,在现实中,师范性往往更容易成为强调学术性的牺牲品。但是,20世纪80年代后,人们对过去忽视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学技能提高的做法给予了强烈的批评,教师专业化目标的重心已开始转向教师的专业发展。目前,在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教师专业化的观念已成为社会的共识,进行以教师专业化为核心的教师教育改革,已成为世界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共同特征。

二、我国教师专业化的现状

我国有关法律已经为推进教师专业化提供了基本的制度保证。1994年的《教师法》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第一次从法律角度确认了教师的专业地位,2001年4月1日起,国家首次开展全面实施教师资格认定工作,进入实际操作阶段。但至今,对教师的职业不可替代性仍存在一些争议。当前还有不少人认为教师职业有一定的替代性,误认为只要有一定的学科知识就能当教师。

我国现有一千多万中小学教师,是国内最大的一个专业团体,承担着世界上最大规模的中小学教育。尽管我国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专业化标准的要求,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教师专业化尚有不少差距。我国小学和初中教师的合格学历起点偏低,部分教师职业道德意识淡漠,很多教师教育观念陈旧,创新意识和研究能力不强,教学方法和手段落后,知识面狭窄等都是不能忽视的重要问题。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化,我国的教师质量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要求的差距明显表现出来,改革与发展教师教育,推进我国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势在必行。

三、教师教育专业化的课程设置

教师专业化的前提应当是教师教育专业化,而教师教育专业化是由专业教育实现的。教师教育专业化的内容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教师职业道德及专业知识的学术研究。所以在职前培养阶段,教师教育课程就应依据专业化标准来设置。

但长期以来,我国教师教育的课程属于一种“学科本位”模式,课程体系呈现单一学科向纵深发展的特点,教师教育的专业特征没有凸显。而世界各国在实施教师专业化过程中都把教育科学类课程列入专业课,并视之为教师教育专业的标志性课程。鉴于此,我国的教师教育也应走出“学术性”与“师范性”之争的樊篱,树立起“双专业”的课程观,建构突出教师专业性的课程体系。

这就要求对课程结构进行调整,树立起普通文化课、学科专业课、教育理论课、教育技能课、教育实践课的合理比例。20世纪70年代末,国际劳工组织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70多个国家教师教育的调查显示,各国教师教育课程比例大体为:学科专业课占35%,普通文化课占25%,教育理论课占25%,教育实践课占15%。在整个课程体系中,教育专业课占40%,教师的专业特征明显。

教师专业篇4

一、教师的职业是一种专业

1.专业的概念及特征。“专业”一词最早是从拉丁语演化而来,其原始意思是公开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或信仰。凯尔.桑德斯(A.M.Carr-Saunders)认为,专业是指一群人在从事一种需要专门技术技能之职业,这种职业需要特殊的智力来培养和完成,其目的在于提供专门性的社会服务。

一种职业要被认可为一种专业,应该具备如下基本特征:(1)专业的社会功能属性。一种专门职业要具有不可或缺的社会功能,它决定了从业人员必须具备较高的专业道德规范和专业素养,以更好地履行专业职责,承担社会责任。(2)专业的完整理论与成熟技能。这是一种专门职业成为专业的理论依据与技能保障。完整的专业理论为具体专业活动提供指导,指明方向。它要求从事人员必须经过训练,掌握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否则难以胜此重任。(3)专业的自和组织性。一个公认的专业要有强大的专业组织,以保证专业权限、专业水准,提升专业地位。

2.教师职业是一种专业。缘由有三,其一是教师职业的社会功能。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它有着几乎和人类社会同样长的历史。它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有组织的社会活动。教师作为履行教育教学工作的一种职业,其社会功能已得到广泛的肯定。其二是教师职业的教育教学理论与技能。教师从事教学工作依据的是相关的学科理论以及教育心理学理论,运用相关学科的技能及教育教学技能。可见教师职业中具有双重的理论框架和相关技能的支撑,教师必须经过学科培训和技能训练方能担此重任。其三是,教师职业的自和专业组织。教学工作者建立了自己的专业组织,如教育协会等,教师职业有一定的自,如教师资格审核、注册权、课程、教法、教学水平评鉴权等。

二、教师专业化与教师专业化发展

1.教师专业化。专业化是一个社会学概念。其含义是指一个普通的职业群体在一定时期内,逐渐符合专业标准成为专门职业并获得相应的专业地位的过程。教师专业化是职业专业化的一种类型,是指教师“个人成为教学专业的成员并且在教学中具有越来越成熟的作用这样一个转变过程”。是指教师职业具有自己独特的职业要求和职业条件,有专门的培养制度和管理制度。教师专业化的基本含义是:第一,教师专业既包括学科专业性,也包括教育专业性,国家对教师任职既有规定的学历标准,也有必要的教育知识、教育能力和职业道德的要求;第二,国家有教师教育的专门机构、教育内容和措施;第三,国家有对教师资格和教师教育机构的认定制度和管理制度;第四,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教师专业化也是一个发展的概念,既是一种状态,又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2.教师专业化发展。教师专业化与教师专业化发展是两个相通但又不同的概念。教师专业化主要强调教师群体外在的专业性提升,而教师专业化发展主要指教师个体的内在的专业化提高。

教师专业化发展具有两个目标取向:一是“专业发展”目标取向,即不断改善专业发展制度,促进教师专业能力发展。二是“组织发展”目标取向,即不断整合专业组织,争取更大的专业权力。

三、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历程

教师专业发展受多种因素交互作用的影响。教师专业化发展经历了由职业经验化到科学化的曲折历程。这个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专业化初始阶段,专业化提升阶段、专业化发展阶段。

1.专业化初始阶段。制度化教育形成之前,教师是一个相当自由的职业,没有培训和考核的要求,只要有知识和兴趣,任何人都可以开馆设学。古代官学、私学等教育实体形成以后,教师从业就有了一个资格问题。一个人要成为教师,至少应该掌握并会使用文字,这是一个很低的要求。这种局面在教师教育机构成立以后才逐步得到改变,尤其是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以后,西方发达国家纷纷实行义务教育,教育第一次成为公共事务,政府对教师教育的干预提到了议事日程上。于是一些国家通过立法或行政手段,创立培养教师的正规机构,规定教师任职资格,规范教育走向正规化、制度化。

2.专业化提升阶段。随着普及义务教育和班级授课制的实施,时代和社会的需求对教师职业提出了新挑战。教师数量增加和教师素质的提高成为教师专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于是各国政府开始采用延长教师教育年限、提高教师培养规格、多元化渠道培养教师等措施,来化解这种矛盾。法国拉萨尔(LaSalle)于1861年创办了第一所正式的师资培训学校,之后德国、奥地利等开始出现短期师资培训机构。到18世纪中下叶,师范教育理论已见轮廓,并在此基础上,相继出现了师范学校并颁布了相关法规,如中等师范院校的设置、师资训练、教师资格证书等。同时,师范教育也开始注重教学方法的培训,对教师进行专门的教育训练。

3.专业化发展阶段。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各国普遍重视人才培养,教育改革不断推行。在教育改革浪潮的推动下,教师专业化有了实质性的进展,教师个体专业化水平成为教师专业化运动的重心。其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教师资格制度化。教师资格标准是对教师专业素质的全面要求。教师资格证书制度或教师资格认证制度是国外同行的师资检测手段。当前许多国家为保证教师的专业水平,实施教师资格证书制度。通过制定教师职业要求的高标准,加快教师专业化进程。第二,教师学历高层次化。目前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的中小学教师学历都有提高的趋势,大都提高到大学毕业以上程度,具有学士以上学位。一部分研究生也补充到中小学师资队伍中。教师培养机构分别培养各级教师,以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水平。

第三,教师教育一体化。一体化的教师教育应包括三层意思:职前培养、入职教育、职后提高。教师的专业发展贯穿于职前培养和职后进行的全过程。当今世界各国一方面延长中小学教师职前教育专业学习年限,另一方面大力推广教师在职进修工作。目前各国普遍通过立法保障教师继续教育,完善培训体制,并采用多样化的培训方式,实施灵活而系统的课程安排,从而保持教师的专业水平持续有效地提高。

教师专业篇5

 

关键词: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专业化 发展

一、厘清“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师专业化”的概念 

 

对于教师专业发展,霍利(Holye)定义为“指在教师职业生涯的每一阶段教师掌握良好专业实践所必备的知识和技能的过程”。简短的定义却呈现出一个信息: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动态的,不断流变和革新的过程。即暗含着教师个体专业理念、专业道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方面的革新。 

霍利(Holye)曾明确地把教师专业化定义为:一是关注一门职业成为专门职业并获得应有的专业地位的过程;二是关注教学的品质、职业内部的合作方式,教学人员如何将其知识技能和工作职责结合起来,整合到同事关系以及与服务对象的契约和伦理关系所形成的情景中@。很明显,这一定义首先从社会学的角度来强调教师职业作为一个普通职业,是一个通过符合专业标准而成为专门职业并不断学习专业理论知识、进行专业技能训练并不断提升专业素养、培养专业情意、促进专业发展,在教学中具有越来越成熟的作用的一个转变过程。 

就宽泛的意义而言,“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师专业化”这两个概念的内涵均隐含着加强教师专业性的过程,区别不大。但事实上,它们并不是同一概念。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个体教学成熟化、技能化的过程,主要强调教师个体的内在的、专业的提高。教师专业化则是指教师职业专业化以及教师专业地位的获得。主要强调的是教师群体的、外在的专业提升。此外,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学实践的过程、教师成长的阶梯。而教师专业化则是一种教育制度的体现、一种教育改革的趋向。 

 

二、“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师专业化”的关系 

 

(一)教师专业发展是主体化的教师专业化 

从王卫东等学者对“教师专业发展”有如下规定:“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以教师个体在专业领域内的自我为核心,以教师个体的经验反思为媒介,不断习得教育专业知识技能,实施专业自主,表现专业道德,并逐步提高自身从教素质。成为一个良好的教育专业工作者的专业成长过程。”从中可以看出教师专业发展具有非常明确的特征:教育专业发展是一个意识到教师专业化的过程。教师专业发展的目的是使教师成为一个成熟的专业人员,使教师职业成为一个成熟的专业。教师是教学实施的主体,没有教师的主动参与和自主发展,职业教师专业发展这一过程就难以完善,教师专业化这一目标就不可能达到。因此教师专业发展必须强调教师的自主意识,要求教师订立适合于自己的学习目标,选择自己需要的学习内容,努力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主人。 

教师专业化的特殊性也决定了教师的专业发展带有明显的个人特征,是一个与主体性密切相关的复杂过程,有赖于教师以自身的经验和智慧为专业资源,在日常的专业实践中学习、探究、形成自己的实践智慧。通常,专业自主作为一个职业成为一门专业的重要指标。因此,教师只有在教师专业发展中发挥了自身的主体性和自主性才能共创教师专业化。而且教师的主体自主性意识要落实在教师专业发展过程的每一个细微之处。就像叶澜等学者指出:“教师具有较强的自我专业发展意识和动力,自觉承担专业发展的主要责任、激励自我更新、通过自我反思、自我专业结构剖析、自我专业发展设计与计划的拟定、自我专业发展计划实施和自我专业发展方向调控等,实现自我专业发展和自我更新的目的。”他们强调教师专业发展中教师自我意识发展正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立足点和依托体,这一自我意识也将非线性的动态教师专业发展推向高层次的静态的教师专业化。 

 

(二)教师专业化是一个持续的教师专业发展的静态归宿 

王卫东等学者认为“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在整个专业生涯中,通过终身专业训练、习得教育专业知识技能、实施专业自主、逐步提高自身专业素质、成为一个良好的教育专业工作者的专业成长过程。这一提法意味着教师专业化是一个发展概念,既是教师专业发展所要达到的目的状态,也是教师专业化自身不断深化的过程。在这里就可以把教师专业化发展理解为教师专业化的发展,用于指称教师专业化运动的发展过程以及其所达到的状况。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具体内容涉及到“专业理想的建立、专业知识的拓展、专业能力的发展和专业自我的形成。”而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也正是突出这点。强调教师专业理念的建立要求教师适应社会发展和教

[1] [2] 

育改革的需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人才观、课程观、学生观、教师观。强调知识专业拓展、不断的积累、丰富和完善,强调专业技能的形成,不断增强、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强调专业情意的培养,不断的改革创新、与时俱进。因此教师专业发展的状况反映了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状况,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持续变化也体现教师专业化的内容要求。

三、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师专业化的模式探索 

 

(一)基于校本研究的模式 

在校本研究中,教师是研究者而不只是教学技术的应用者,教师对自身实践工作进行反思,并不断地重建自我。校本研究与教师专业发展之间相互影响又相互制约。一方面校本研究影响着教师专业发展模式的选择,专业自主发展意识的树立。更重要的是校本研究对教师素质这一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起着极大促进作用。另一方面教师专业发展水平也制约着校本研究。校本研究是学校里的教师,教师专业发展中教师专业素质和专业自主意识是校本研究正常有效进行的必要条件。校本研究与教师专业化之间存在着的是一种既互为前提又互为结果的动态生成关系。校本研究过程中,虽然教师专业化是教师群体各方面素质发展趋向的过程。但在进行研究时,教师的各方面素质会产生相应的变化。这个变化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突然的即时结果,它会及时地对所从事的研究产生反馈,形成一条回路。因此,校本研究中,成为主体的教师研究水平的提高,不仅会在更高层次上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而且会促进教师专业化向完善化迈步。 

 

(二)基于教学反思的模式 

从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来看,基于教学实践的反思是教师获得专业发展的主要途径和基本措施。从教师专业化优化过程来看,教学反思也是其必须具备的筹码。教学反思是教师对自己以往的教学实践进行回顾、审视、评价、探究、决策和升华,从而获得对教学有指导价值的结论和意见。教师的主动反思教学是本着对教师专业化的迈进,从而对自己的教学活动提出质疑和有效改进方案的行为步骤,是对自己过去专业发展过程的分析,对自己现在专业发展状态和水平的揣摩和进一步对自己未来专业发展的规划和设计。教学反思是一个优秀的教师个人专业发展的重要环节,必要条件和有效途径。也是一个优秀教师融合专业化教师群体的可能前提,内在因素和必经之路。在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教学反思有利于教师教学经验的提升,实践智慧的升华,主体意识的认同。在走向教师专业化的进程中,教学反思是不可或缺的筹码,不容忽视的棋子,不许忘却的标准。 

 

(三)基于自我发展的模式 

首先,从教师专业发展的角度来看,学习必须作为教师专业生活的基本内容。在融于教师成长的整个历程中,教师通过继续学习、终身学习、无止境的学习来不断地改善自己的知识、能力、态度、教学方法、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不断的丰富和完善自己的专业技能和专业情意;不断走向专业化。其次,实践也是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根本体现。教师应该从平时的课堂实践中不断的积累教学经验,在教育中优秀的教学是充满了情感因素的教学,是人性十足的教学,是意义充分的教学。教师情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主要因素。因此实践过程中有利于教师专业情感,有利于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除此之外,研究可以帮助教师将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更好地理解课堂和改善教育实践,不断地扩展自己的知识和培养自己的能力。它是教师专业发展走向教师专业化必经的途径。 

教师专业篇6

 

关键词: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专业化 发展

一、厘清“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师专业化”的概念 

 

对于教师专业发展,霍利(holye)定义为“指在教师职业生涯的每一阶段教师掌握良好专业实践所必备的知识和技能的过程”。简短的定义却呈现出一个信息: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动态的,不断流变和革新的过程。即暗含着教师个体专业理念、专业道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方面的革新。 

霍利(holye)曾明确地把教师专业化定义为:一是关注一门职业成为专门职业并获得应有的专业地位的过程;二是关注教学的品质、职业内部的合作方式,教学人员如何将其知识技能和工作职责结合起来,整合到同事关系以及与服务对象的契约和伦理关系所形成的情景中@。很明显,这一定义首先从社会学的角度来强调教师职业作为一个普通职业,是一个通过符合专业标准而成为专门职业并不断学习专业理论知识、进行专业技能训练并不断提升专业素养、培养专业情意、促进专业发展,在教学中具有越来越成熟的作用的一个转变过程。 

就宽泛的意义而言,“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师专业化”这两个概念的内涵均隐含着加强教师专业性的过程,区别不大。但事实上,它们并不是同一概念。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个体教学成熟化、技能化的过程,主要强调教师个体的内在的、专业的提高。教师专业化则是指教师职业专业化以及教师专业地位的获得。主要强调的是教师群体的、外在的专业提升。此外,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学实践的过程、教师成长的阶梯。而教师专业化则是一种教育制度的体现、一种教育改革的趋向。 

 

二、“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师专业化”的关系 

 

(一)教师专业发展是主体化的教师专业化 

从王卫东等学者对“教师专业发展”有如下规定:“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以教师个体在专业领域内的自我为核心,以教师个体的经验反思为媒介,不断习得教育专业知识技能,实施专业自主,表现专业道德,并逐步提高自身从教素质。成为一个良好的教育专业工作者的专业成长过程。”从中可以看出教师专业发展具有非常明确的特征:教育专业发展是一个意识到教师专业化的过程。教师专业发展的目的是使教师成为一个成熟的专业人员,使教师职业成为一个成熟的专业。教师是教学实施的主体,没有教师的主动参与和自主发展,职业教师专业发展这一过程就难以完善,教师专业化这一目标就不可能达到。因此教师专业发展必须强调教师的自主意识,要求教师订立适合于自己的学习目标,选择自己需要的学习内容,努力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主人。 

教师专业化的特殊性也决定了教师的专业发展带有明显的个人特征,是一个与主体性密切相关的复杂过程,有赖于教师以自身的经验和智慧为专业资源,在日常的专业实践中学习、探究、形成自己的实践智慧。通常,专业自主作为一个职业成为一门专业的重要指标。因此,教师只有在教师专业发展中发挥了自身的主体性和自主性才能共创教师专业化。而且教师的主体自主性意识要落实在教师专业发展过程的每一个细微之处。就像叶澜等学者指出:“教师具有较强的自我专业发展意识和动力,自觉承担专业发展的主要责任、激励自我更新、通过自我反思、自我专业结构剖析、自我专业发展设计与计划的拟定、自我专业发展计划实施和自我专业发展方向调控等,实现自我专业发展和自我更新的目的。”他们强调教师专业发展中教师自我意识发展正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立足点和依托体,这一自我意识也将非线性的动态教师专业发展推向高层次的静态的教师专业化。 

 

(二)教师专业化是一个持续的教师专业发展的静态归宿 

王卫东等学者认为“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在整个专业生涯中,通过终身专业训练、习得教育专业知识技能、实施专业自主、逐步提高自身专业素质、成为一个良好的教育专业工作者的专业成长过程。这一提法意味着教师专业化是一个发展概念,既是教师专业发展所要达到的目的状态,也是教师专业化自身不断深化的过程。在这里就可以把教师专业化发展理解为教师专业化的发展,用于指称教师专业化运动的发展过程以及其所达到的状况。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具体内容涉及到“专业理想的建立、专业知识的拓展、专业能力的发展和专业自我的形成。”而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也正是突出这点。强调教师专业理念的建立要求教师适应社会发展和教

育改革的需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人才观、课程观、学生观、教师观。强调知识专业拓展、不断的积累、丰富和完善,强调专业技能的形成,不断增强、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强调专业情意的培养,不断的改革创新、与时俱进。因此教师专业发展的状况反映了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状况,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持续变化也体现教师专业化的内容要求。

三、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师专业化的模式探索 

 

(一)基于校本研究的模式 

在校本研究中,教师是研究者而不只是教学技术的应用者,教师对自身实践工作进行反思,并不断地重建自我。校本研究与教师专业发展之间相互影响又相互制约。一方面校本研究影响着教师专业发展模式的选择,专业自主发展意识的树立。更重要的是校本研究对教师素质这一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起着极大促进作用。另一方面教师专业发展水平也制约着校本研究。校本研究是学校里的教师,教师专业发展中教师专业素质和专业自主意识是校本研究正常有效进行的必要条件。校本研究与教师专业化之间存在着的是一种既互为前提又互为结果的动态生成关系。校本研究过程中,虽然教师专业化是教师群体各方面素质发展趋向的过程。但在进行研究时,教师的各方面素质会产生相应的变化。这个变化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突然的即时结果,它会及时地对所从事的研究产生反馈,形成一条回路。因此,校本研究中,成为主体的教师研究水平的提高,不仅会在更高层次上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而且会促进教师专业化向完善化迈步。 

 

(二)基于教学反思的模式 

从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来看,基于教学实践的反思是教师获得专业发展的主要途径和基本措施。从教师专业化优化过程来看,教学反思也是其必须具备的筹码。教学反思是教师对自己以往的教学实践进行回顾、审视、评价、探究、决策和升华,从而获得对教学有指导价值的结论和意见。教师的主动反思教学是本着对教师专业化的迈进,从而对自己的教学活动提出质疑和有效改进方案的行为步骤,是对自己过去专业发展过程的分析,对自己现在专业发展状态和水平的揣摩和进一步对自己未来专业发展的规划和设计。教学反思是一个优秀的教师个人专业发展的重要环节,必要条件和有效途径。也是一个优秀教师融合专业化教师群体的可能前提,内在因素和必经之路。在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教学反思有利于教师教学经验的提升,实践智慧的升华,主体意识的认同。在走向教师专业化的进程中,教学反思是不可或缺的筹码,不容忽视的棋子,不许忘却的标准。 

 

(三)基于自我发展的模式 

首先,从教师专业发展的角度来看,学习必须作为教师专业生活的基本内容。在融于教师成长的整个历程中,教师通过继续学习、终身学习、无止境的学习来不断地改善自己的知识、能力、态度、教学方法、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不断的丰富和完善自己的专业技能和专业情意;不断走向专业化。其次,实践也是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根本体现。教师应该从平时的课堂实践中不断的积累教学经验,在教育中优秀的教学是充满了情感因素的教学,是人性十足的教学,是意义充分的教学。教师情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主要因素。因此实践过程中有利于教师专业情感,有利于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除此之外,研究可以帮助教师将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更好地理解课堂和改善教育实践,不断地扩展自己的知识和培养自己的能力。它是教师专业发展走向教师专业化必经的途径。 

 

参考文献: 

[1]发达国家教育改革的动向和趋势:第2集[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 

[2] 教育部师范司,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3] 刘复兴戒国教师教育转型中的政策问题,当代教育科学,2004(11) 

教师专业篇7

反观教师职业,要成就其专业性、专业地位和专业自主,则专业标准的建设是必由之路。首先,专业标准通过明确教师工作所需的知识基础来保障教师行为和判断的专业性。教师工作作为培养学生成为社会人的活动,其牵涉学科知识、一般教育知识、教学内容知识、学生发展知识等多元的知识领域,如果不具备这些知识基础,教师的教学则失去合法性和合理性所在,其专业地位必然岌岌可危。正如美国霍姆斯小组著名的《明天的教师》在分析美国当时教师证书制度时,就指其虚假性而使得许多未接受良好训练的人进入教学专业领域,损害了这一本来就不受人尊重的专业的名声,把它变成一种谋生手段,因此其建议必须要提高专业标准。。[5]。同样的,卡内基工作小组的《国家为培养21世纪的教师作准备》报告 [6] 中也建议要高标准地确定教师应该懂得什么,应该会做什么。与此同时,教师工作所提供的是专业服务,其需要完成相应的服务使命,即引导、促进和规范学生的发展,才能得到社会的信任。但如果个体没有具备相应知识基础而进入教师专业,则可能造成对学生发展的延缓、误导,甚至教唆,则必然伤害社会对教师的信任,进而危及其专业地位。

其次,专业标准通过明晰教师工作的伦理规范来实现专业的利他理想。一方面是因为教育本身就是道德性的活动,具有特殊的社会功能。因此教师作为教育者,其专业行为必须具备道德性质,唯此方能发挥其社会功能,教师专业伦理则既能规范教师行为,亦可作为判定教师行为是否具有专业性的准则;另一方面,随着社会分工的日益专门化,教育部门日趋专业化,教师在专业活动中享有越来越多的自,而且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权力关系也日益清晰,因此如何保障相对弱势的学生权益,如何限定教师专业自,如何平衡师生间权力关系,如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都成为教师在专业实践活动中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唯有通过标准来规限其伦理规范,才能保障教育活动的专业性以实现其利他使命。 [7]

再者,专业标准透过他律律己来保障专业的权力和地位。Wilensky曾指出专业自主乃是专业人员的专业判断不受外力影响,亦不屈服于外界压力,只有专业同行有资格去裁决其正确与否。 [8] 但这种专业者及其专业团体的自主不是自然而来,关键在于专业者自身和专业团体内部的自律,而这种自律又恰恰是建立在社会对专业的他律基础上,甚至是高于他律的标准。教师专业亦是如此,必须要通过专业标准来自律,从社会对教师专业的期许基础上建构自律标准,保障教师在自律规限的范围内享有自,保护教师免于不利的批评、法律的案件以及资格证的撤销,并避免其他社会力量介入专业, [9] 实际上就是通过规限权力来实现权力。

但正如《道德经》所言: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虽然教师专业标准是实现专业化的重要一环,但并不意味着有了标准就“专业了”,低标准、低门槛的“私心”只能让教师工作离专业越来越远。因此教师专业标准要成就教师的专业性、专业地位和专业自主,唯有以更高的标准、更严格的要求来审视教师的专业工作,要从服务学生、服务社会、服务国家的利他使命出发来明确专业知识基础和专业伦理规范,方能让教师成为“受人尊敬”的专业者。

参考文献:

[1]筑波大学教育学研究会编,钟启泉译.现代教育学基础[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6.

[2]Etzioni,A.The SemiˉProfessions and Their Organization: Teachers, Nurses, Social Workers[M].New York:The Free Press, 1969.

[3]Lortie,D.C. Schoolteacher: A Sociological Study[M].Chicago& London: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75.

[4]林京霈.新教师专业主义意涵之检视[J].中等教育,2008,59(1):36-55.

[5]The Holmes Group. Tomorrow''s Teachers: A Report of the Holmes Group[R]. Michigan: The Holmes Group, 1986.

[6]Carnegie Forum on Education and the Economy. A Nation Prepared: Teachers for the 21st Century (A Report of the Task Force on Teaching as a Profession)[R]. Washington, DC: Carnegie Forum on Education and the Economy, 1986.

[7]宋萑.教师专业伦理之辩证[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9, 8(6):9-12.

教师专业篇8

我园对于新人职教师都会要求其根据自身发展的特点及工作实际,制定一份专业发展规划,以明确自己的专业发展方向,幼儿园则通过多种形式帮助教师在专业发展的道路上稳步前进。反思自己将近10年的从教经历及专业成长历程,我深刻地认识到制定适宜的专业发展规划并通过实践努力达到目标对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根据个人兴趣特长与专业发展需求,确定自身的专业发展方向

刚入职的我,对3~6岁幼儿年龄特点的了解仅止于《幼儿心理学》中的文本内容。《专业标准》指出:要“把学前教育理论与保教实践相结合,突出保教实践能力;研究幼儿,遵循幼儿成长规律,提升保教工作专业化水平;坚持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不断提高专业能力”。入职初期,我将专业发展规划的第一步确定为通过一日活动了解3~6岁幼儿的年龄以及学习特点,以便更好地开展各类教育教学活动,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为此我紧紧跟随我的师傅蒋老师,学习制订计划、备课、创设环境、与家长交流……逐渐地使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步入正轨。随着工作年限的增长,我越来越觉得自己的专业知识入不敷出,于是,只有大专学历的我报名参加了南京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专业的本科自学考试。本科自学考试科目多、难度大,只有稳扎稳打地将书本上的知识与实践工作相结合,才有可能通过考试。于是,我给自己制定了一个“四年规划”,即每年至少要通过四门课程,争取四年内通过所有科目。就这样,我平时正常带班,利用晚上或者休假时间参加考试科目的辅导班学习,通过不懈的努力,终于在四年后如愿拿到了本科学历证书。在这个过程中,我不仅获得了学历证书,更重要的是我收获了能够更好地为孩子、为家长服务的知识、经验。

我喜欢唱歌、跳舞,但是喜欢并不代表擅长,有时带操的动作还显得有些笨拙,于是幼儿园为我提供了向专业儿童艺术团团长学习儿童舞的机会。我利用休息时间,和孩子们一起学、一起跳,逐渐掌握了儿童舞的一些技巧。此外,我又参加了江苏艺术剧院舞蹈师资培训班的学习,获得了江苏艺术剧院社会艺术水平考级舞蹈教师资格证。有了这些学习和锻炼的机会,我的教学基本功日趋扎实,曾在参加南京市玄武区幼儿园青年教师专业技能比赛时获得一等奖,并被推荐参加市级比赛,获得南京市幼儿园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一等奖。正因为有兴趣这个内驱力,我确定了自己在追求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努力形成自己的音乐教学特色的目标。至此,我的专业发展规划的第一步目标初步形成。

二、依托研究团队,促使自身专业发展规划目标的实现

我把自己的专业发展规划设想向园领导作了汇报,得到了园领导的极大肯定和支持。就这样,在南京师范大学许卓娅教授的直接指导和本园音乐教研组教师的热情帮助下,我确定了先模仿、再创新的专业发展思路。所谓模仿,就是由我模仿组织实施由本园音乐教研组教师设计的经典的教学活动方案,如“熊与小鸟”“锄草”等。在模仿组织实施这些经典教学活动方案的过程中,原方案设计教师手把手地教我如何选择音乐,如何设定目标及设计活动过程,如何把握教学环节中诸如演唱或者做动作的要领等。通过模仿,我无论是选材能力,还是教学技能技巧、方法策略运用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为我在音乐教学上形成特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当然,模仿是为了创新。近些年来,我尝试独立设计音乐活动。我设计的“餐具交响曲”“洗澡啦”“玛丽摘香蕉”“解救公主”等活动多次向来自省内外的幼教同行公开展示。根据这些音乐活动所撰写的论文也在省市两级论文评比中获奖。我还为来自全国各地的幼教同行开设有关音乐教学活动的讲座,获得专家和同行们的一致好评。

一粒健康的种子只有在一片沃土中才能生根、发芽、抽枝、开花。我深知,自己所获得的点滴进步都得益于我所在的幼儿园这个充满探究精神的团队。正是这个研究团队给了我专业的支持,从而促使了我专业发展规划目标的实现。

三、通过学科整合,不断丰富自身专业发展的内涵

随着整合课程、主题活动课程等课程理念的出现以及对音乐教学研究的不断深入,我越来越觉得音乐活动和语言活动有着许多相同的特质,例如对韵律、节奏等的关注。有些音乐活动是从故事情节导入的,因此我逐渐对语言活动产生了兴趣。每当了解到有幼儿晤言教育专家或幼儿图画书推广专家的讲座,我都争取到现场聆听。随后在园语言教研组教师的指导下,我承担了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有关语言教材的实验工作,参与设计了“兔子先生去散步”“小木匠学手艺”“拍花箩”等活动,并多次向全区幼教同行展示。近年来,我园语言教研组参加华东师范大学周兢教授的研究团队开展了有关研究工作,我也有幸成为其中的一员。在相关课题的研究过程中,我不断获得有关幼儿语言教学的先进理念,并获得了很多特别的感悟。经过我园语言教研组教师们的精心指导,我设计的语言活动“青蛙卖泥塘”获得第五届全国幼儿语言教育学术研讨会优秀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方案一等奖,并在研讨会期间组织了公开展示活动。

正是整合课程理念将我从单一的音乐教学特色逐渐向音乐和语言教学特色整合的方向发展。可以说,学科的整合丰富了我的专业发展规划内涵。

四、运用前瞻理念,拓展自己专业发展规划的广度和深度

《专业标准》提出了终身学习理念:学习先进学前教育理论,了解国内外学前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经验和做法;优化知识结构,提高文化素养;具有终身学习与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做终身学习的典范。

推荐期刊
  • 教师
    刊号:46-1072/G4
    级别:省级期刊
  • 华夏教师
    刊号:10-1045/G4
    级别:部级期刊
  • 教师博览
    刊号:36-1222/G4
    级别:省级期刊
  • 英语教师
    刊号:12-1319/G
    级别:省级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