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六年级下册教案8篇

时间:2023-03-02 15:03:27

六年级下册教案

六年级下册教案篇1

工作计划是,对一定时期的工作预先作出安排和打算时,工作中都制定工作计划,工作计划实际上有许多不同种类,它们不仅有时间长短之分,而且有范围大小之别。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是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数与代数》教案优质范文,供大家阅读参考。

更多关于教学工作计划的内容请点下方链接

幼儿园大班教学计划

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折线统计图》教案

父亲节主题教育班会教案

高三上学期数学教学计划

四年级下册语文《诺曼底号遇难记》教案

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数与代数》教案优质范文一【教学内容】

教材第109页第1题,练习二十五第1、2、3、6题。

【教学目标】

1.复习加、减法和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2.复习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3.运用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和相关的性质,进行简便计算。

【重点难点】

重点:运用加、减法和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验算,四则运算的计算,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难点:运算定律的运用,能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问题导入。

1.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是怎样的?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呢?

2.你知道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你会计算吗?

3.你知道哪些运算定律?你会运用这些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吗?

学生讨论、汇报,师评价。

二、探究新知

1.复习四则运算。

出示教材第109页第1题。

(1)根据第①个式子,先说说加法与减法的关系,再分别写出一个加法算式和一个减法算式。

(2)根据第②个式子,先说说乘法与除法的关系,再分别写出一个乘法算式和一个除法算式。

(3)你会根据第①个和第②个算式列出一个综合算式吗?再根据第①个、第②个和第③个算式列出一个综合算式。

(4)问:你能用一句话来总结四则运算的顺序吗?

学生组内讨论、交流、汇报。

小结:没有括号时先算乘除后算加减,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2.复习运算定律。

(1)说一说我们学过哪些运算定律。

学生自由讨论、汇报,师评价。

(2)整理汇总运算定律,用字母表示。

加法:加法交换律:a+b=b+a

加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乘法交换律:a×b=b×a

乘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分配律:a×(b±c)=a×b±a×c

(3)想一想,说一说下面的计算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教材第109页第1题(4)题)

学生独立完成,组内交流,汇报发言,师评价。

三、基础巩固

完成教材练习二十五第1、2、3、6题。

四、课堂小结

问: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小结:本节课我们复习了加、减法和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并利用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验算,又复习了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运算定律,巩固和加深了该知识,会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五、同步训练

教学至此,敬请选用《新领程》相关习题。

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数与代数》教案优质范文二教学目标:

通过复习练习,进一步掌握分数、百分数、小数的互化的方法。进一步掌握分数、小数等有关性质。

教学重点、难点:分数、百分数、小数的互化的方法。分数、小数等有关性质。

教学设计:

一、复习小数、分数、百分数、成数、折扣等互化

表格出示:给出其中一种,要求转化成另外几种数。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交流,说明转化方法。

0.35

1/4 140% 六成五 八折

二、分数、小数有关性质及其关系

出示:12÷( )=3/4=( ):36=( )/12=( )%

学生独立填写。交流:你是怎样填写的?填写时从哪开始思考?运用了哪些知识?

三、巩固练习

1、第86页第12题

独立完成,说明填写方法。

引导学生发现:第1小题:后面的数总比前面大,越来越接近1.

第2小题:后面的数总比前面小,越来越接近0

2、第86页第13、14题

读题理解要求。再按要求完成。

四、补充练习

填空题

1.有一个小数,由8个自然数单位,5个十分之一和22个千分之一组成,这个数写作(

),读作( ),它的计数单位是( )。

2.六亿零六十万零六十写作(

),改写成用“万”作单位是( ),省略万后面的尾数是( ),精确到亿位是( )。

3.两个相邻的自然数,它们的差是(

)。一个自然数既不是质数又不是合数,与它相邻的两个自然数是( )和( )。

4.如果a+1=b,那么它们的最小公倍数是(

),最大公因数是( )。

5.把0.625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是(

),它缩小了( )倍。

6、如果一个小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后比原来大了32.4,那么原来这个小数是(

)

7.五个连续自然数的和是200,这五个自然数分别是(

)、( )、( )、( )、( )。

8.最大的一位纯小数比最大的两位纯小数小(

);最小的两位纯小数比最小的三位纯小数大( )。

9.两个数的积是70,一个因数扩大100倍,另一个因数缩小10倍,积是(

)。

10.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下列各数:

0.329

1.024 1.6 0.705 1 0.333…… Π 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选择题。

1.最大的小数单位与最小的质数相差(

)。

A.1.1 B.1.9 C.0.9 D.0.1

2.一个自然数的最小倍数是18,这个数的约数有(

)个。

A.2 B.4 C.6 D.8

3.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原来的数就(

)。

A.增加100倍 B.减少100倍 C.扩大100倍 D.缩小100倍

六下数与代数整理复习课教学设计

六下数与代数整理复习课教学设计二

回顾与整理

——总复习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84-118页

【教材简析】

本单元是对小学阶段所学的数学知识进行系统地回顾整理,不仅是本册教材的一个重点,也是小学生全套教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单元教学质量的高低关系到小学阶段数学教学目标能否圆满地完成。为了更好地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便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系统地整理和复习,本单元把整个小学阶段所学数学知识划分为“知识与技能”、“策略与方法”两大部分,依次进行整理和复习。本复习不仅回顾与整理小学阶段所学的知识,还对渗透的数学思想方法加以梳理,使之与所学知识融为一体,以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与数学能力,形成良好的数学素养,为后继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

本单元在内容编排及结构安排上打破了传统的教材总复习的框架结构,从整体上将总复习分为“知识与技能”、“策略与方法”两大部分;“知识与技能”部分又分为“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可能性”三大领域,每个领域又细化为几个板块,如“空间与图形”领域分为“图形的认识与测量”、“图形的位置与变换”两个板块;在每个板块里又设置了“回顾与整理”、“讨论与交流”、“应用与反思”三个部分。

【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第一、二学期所学的数学知识,获得适应进一步学习所必需的数学基础和知识(包括数学事实、数学活动经验)以及必要的应用技能。

2.在对知识回顾与整理的过程中,掌握整理知识的方法,并使所学知识系统化、网络化,形成完整的认知结构。

3.在回顾整理的过程中,加深对数学思想方法的认识,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与技能解决实际问题,形成一些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发展应用意识。

4.学会与人合作,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意识。

5.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能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加深对数学的理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从而实现《课程标准》中所制订的各项教学指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数的意义和数的读写法的整理与复习)

一、创设情境,引入复习内容

(出示课本85页第1题)谈话:同学们,细心观察上面信息中都出现了哪几种数?除此之外,回想一下你还学过了哪些数?举例说明一下好吗?学生回顾、举例,教师按顺序板书数的名称。

自然数如:0、1、2、3……;

负数如:-1、-2、-3……;

整数如:0、1、2、-1、-2……;

分数如:2/3、1/2、3/4、4/3……;

小数(包括:循环小数、无限不循环小数等)如:0.1,1.2,……

百分数如:30%、15%、25%……

谈话:我们为什么要学习整数、分数、小数……这些数呢?想一想,生活中如果缺少了数,将会怎样?(学生讨论,交流)

谈话:今天我们这节课先来复习数的意义和数的读写。

【设计意图】:通过这一教学环节,大大的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在静与动的结合中起到了很好的复习效果,同时也为下一步的整理建构做好铺垫。

二、归网建构,主体内化

(一)复习数的意义

1、师:先在小组中说一说各种数的意义,再根据不同的数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整理。

学生分组讨论整理,教师巡视指导。

全班交流,展示最佳表示方式并板书。

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数与代数》教案优质范文三知识点

1、认识整千数

(记忆:10个一千是一万)

2、读数和写数

(读数时写汉字 写数时写阿拉伯数字)

①一个数的末尾不管有一个0或几个0,这个0都不读。

②一个数的中间有一个0或连续的两个0,都只读一个0。

3、数的大小比较:

①位数不同的数比较大小,位数多的数大。

②位数相同的数比较大小,先比较这两个数的最高位上的数,如果最高位上的数相同,就比较下一位,以此类推。

4、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记忆:看最位的后面一位,如果是0-4则用四舍法,如果是5-9就用五入法。

5、最大的几位数和最小的几位数

最大的一位数是9,

最小的一位数是0.

最大的二位数是99,

最小的二位数是10

最大的三位数是999,

最小的三位数是100

最大的四位数是9999,

最小的四位数是1000

最大的五位数是99999,

最小的五位数是10000

最大的三位数比最小的四位数小1。

6、被减数是三位数的连续退位减法的运算步骤:

① 列竖式时相同数位一定要对齐;

② 减法时,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从前一位退1,在本位上加上10再减;如果前一位是0,则再从前一位退1。

7、在做题时,我们要注意中间的0,因为是连续退位的,所以从百位退1到十位当10后,还要从十位退1当10,借给个位,那么十位只剩下9,而不是10。

(两个三位数相加的和:可能是三位数,也有可能是四位数。)

8、公式:

被减数=减数+差

和=加数+另一个加数

减数=被减数-差

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差=被减数-减数文

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数与代数》教案优质范文四教学目标:

1.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整数、小数、分数、百分数的意义,以及十进制计数法,理解小数的性质与分数的基本性质之间的联系,体会整数、小数、分数、百分数等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理解和掌握自然数和整数,因数与倍数、质数与合数、公因数与公倍数等概念的含义;增强用数表达信息的意思和能力,发展数感。

2.学生进一步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理解和掌握整数、小数、分数等四则运算的算理、算法,能正确进行相关的口算、笔算和估算,以及用计算器计算;

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进行四则混合运算;理解和掌握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律,能正确运用运算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和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获得必要的运算技能和运算能力;理解常见的数量关系,掌握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方法,加深对常用的解决问题策略的感悟和体验,提高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学生进一步掌握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简单数量关系的方法,初步理解等式的性质,会用等式的性质解一些简单的方程,能列方程解答两、三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符号意识。

4.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理解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理解和掌握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解比例;

理解和掌握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能正确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或成反比例;会根据给出的有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方格纸上画图,能根据其中一个量的值估计另一个量的值;能运用比和比例等知识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应用意识。

5.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已经学过的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特征,体会相关图形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了解有关平面图形周长、面积的计算方法,以及常见几何体表面积、体积的计算方法的推导过程,会解答有关平面图形的周长、面积,以及常见几何体表面积、体积计算的简单实际问题,发展空间观念。

6.学生进一步加深对轴对称、平移和旋转、放大与缩小等图形运动方式的认识,能正确描述图形的运动过程,能按要求再方格纸上画出运动后的图形;

掌握用数对或用方向和距离描述物体位置的方法,能按要求在平面图上确定物体的位置或描述简单的行走路线,增强利用几何直观进行思考的能力。

7.学生进一步掌握常用的收集、整理、表示、分析和解释数据的方法,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了解常见的统计表、统计图的不同特点;

能根据具体问题选择合适的统计表或统计图表示数据,能对统计表、统计图所呈现的数据进行一些简单的分析和思考,增强数感分析观念。

8.学生进一步了解简单随机现象的特点,体会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能列举出简单随机事件发生的所有可能的结果,正确判断简单

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

9.学生经历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探索数学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进一步提高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感悟不同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发展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10.学生经历观察与比较、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类比与归纳等思维活动过程,进一步发展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能力,积累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获得关于分类、对应、转化、数形结合、方程、函数等数学思想方法的体验与感悟,提高数学素养。

11.学生在回顾学习内容、反思学习过程、完善认知结构的过程中,进一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体验获取知识以及与同学合作交流的乐趣,增进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复习一到六年级所学的所有内容。

教学难点:

能把所学知识灵活的综合运用。

课时安排:32课时

第1课时 整数、小数的认识整理与复习

教学内容:

苏教版六下P68~70“整理与反思”、“练习与实践”第1~9题

教学目标:

1.学生回顾整理整数与小数的相关知识,加深理解整数与小数的意义,沟通各种数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弄清相关概念间的联系与区别,构建整数、小数认识的知识网络。

2.学生通过复习,进一步了解整数、小数的相关知识,掌握数的知识之间的联系;

增强用数表达和交流信息的意识和能力,进一步发展数感。

3.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感受认数的作用,产生对数的学习兴趣,提高学好数学的自觉性。

教学重点:

整数(自然数)和小数的意义、组成及读写。

教学难点:

理解数的相关知识间的联系。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谈话:小学阶段的数学内容我们已经全部学完了,从今天开始我们要对所学内容进行总复习。这节课我们进行整数和小数的整理与复习。(板书课题)

通过复习,进一步认识整数、小数的意义,掌握整数、小数的有关知识,提高数的应用能力。

二、回顾整理

1.讨论整理。

提问:首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你了解整数和小数的哪些知识?请你结合小面的问题先自已思考、整理,再与同学说一说。

出示问题:

(1)你能举例说说怎样的数是整数,怎样的数是负数,怎样的数是小数吗?小数的基本性质是什么?

(2)你能说出整数和小数的计数单位吗?相邻计数单位间的进率都是几?举例说一说。

(3)你能举例说说读、写整数和小数要注意什么吗?怎样比较整数和小数的大小?怎样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让学生围绕上面三个问题思考,并在小组里讨论、交流。

2.组织交流。

(1)提问:你能举例说说怎样的数是整数,怎样的数是负数,怎样的数是小数吗?小数的基本性质是什么?

结合学生回答,相机板书。

(2)提问:你能说出整数和小数的计数单位吗?相邻计数单位间的进率都有是几?举例说一说。

根据学生回答呈现数位顺序表。

提问:整数部分计数单位排列有什么规律?每个数级上的数表示什么?小数部分的计数单位按怎样的顺序排列的?

一个数在不同数位上表示的意义有什么不同?请举个例子说一说。

(3)提问:你能举例说说读、写整数和小数要注意什么吗?怎样比较整数和小数的大小?怎样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让学生依次交流不同内容的认识,举出例子说明。

交流数的读、写法。交流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交流求近似数的方法。

三、应用练习

1.做“练习与实践”第1题

学生独立填写。全班交流,呈现结果。

提问:从直线上看,正数和负数有什么区别?

0右边的里为什么要写小数?0左边的里的数是怎样想的?

说明:正数和负数表示相反意义,在直线上都是从0开始按顺序排列,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

2.做“练习与实践”第2题

(1)指名口答。

提问:你是怎样知道不同的数里的“2”表示多少的?

(2)提问:你能说出这里每个数的组成吗?

说明:一个数表示多少,可以看每个数位上各是由多少个计数单位组成的。

3.做“练习与实践”第3题。

学生读题后指名回答。

4.做“练习与实践”第5题。

学生独立填写在书上。

集体校对,有错的同学说说错误的原因,并订正。

5.做“练习与实践”第6题。

指名学生读一读。

提问:怎样读数,能很方便地读出来?

说明:读数时先分级,按数级读既方便又能读准确。

6.做“练习与实践”第7题。

学生先把语文、数学课本的单价填写在书上的表格中,再算出10本、100本、1000本的总价,然后交流结果并呈现。

提问:你是怎样算的?一个数乘10、100、1000,怎样很快写出得数?一个数除以10、100、1000,可以怎样写出得数?

7.做“练习与实践”第8题。

(1)学生各自读题,再指名读一读表中的各个数。提问:通过读表中的数,你有什么想法吗?

(2)提问:你能把四个省(自治区)的面积改写成用“万平方千米”作单位的数,把四个省(自治区)的人口数精确到万位吗?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交流。

(3)提问:请你分别按面积大小和人口多少,排列四个省(自治区)的顺序。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交流,说说是怎样比较大小的。

四、课堂总结

谈话:这节课我们复习了哪些内容?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五、课堂作业

完成“练习与实践”第4、9题。

第2课时因数与倍数整理与复习

教学内容:

苏教版六下P70 “练习与实践”第10~14题,思考题。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回忆和整理,进一步明确因数和倍数的相关知识,加深认识相关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能求两个数的公因数和公倍数,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相关实际问题。

2.学生在应用相关知识进行判断和推理的过程中,能说明思考过程,进一步培养归纳概括和演绎推理等思维能力,进一步增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受数学思考的严谨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

掌握倍数和因数等相关概念,以及应用概念判断、推理。

教学难点:

理解相关概念的联系和区别。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回顾知识。

提问:上节课,我们已经复习了整数和小数的有关知识。

在整数知识里,我们还学习了因数和倍数,谁能来说说你是怎样理解因数和倍数的?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各有什么特点?

结合学生交流,板书。

2.揭示课题。

引入:这节课,我们复习因数和倍数的相关知识。

通过复习,能进一步了解关于因数和倍数的知识,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并能应用这些知识。

二、基本练习

1.知识梳理。

提高:回想一下,在学习因数和倍数时,我们还学习了哪些相关的知识?学生回顾,交流,教师适当引导回顾。

提问:2、5、3的倍数各有什么特征?什么叫奇数,什么叫偶像?什么叫质数,什么叫合数?什么叫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什么叫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整理。

2.做“练习与实践”第10题。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集体交流,让学生说说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3.做“练习与实践”第11题。

出示题目,学生直接口答。

提问:怎样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的倍数?判断是3和5的倍数呢?

追问:这里哪些是偶数,哪些是奇数?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4.做“练习与实践”第12题。

学生先独立写出质数和合数,再指名口答。追问:最小质数是几?最小的合数呢?提问:怎样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指出:在判断一个是质数还是合数时,要看这个数有哪些因数,根据质数和合数的含义作出正确判断。

5.完成下面各题。

(1)写出12和18的公因数,说出最大是几。

(2)写出6和8的公倍数,说出最小是几。

(3)求出下面每组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

指名学生口答第(1)(2)题,教师板书找公因数、公倍数的过程。让学生说明怎样找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让学生独立完成第(3)题,交流方法并板书结果。提问:每组数各是怎样找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

6.把12分解质因数。

让学生独立完成。

交流结果和方法,板书分解过程和结果。

三、综合练习

1.做“练习与实践”第13题。

指名读第(1)题。

谈话:同学们可以按要求先试着写一写,有困难的同学可以用数字卡片摆一摆,再写出来。学生尝试练习后同桌交流。

集体校对,引导学生明白可以有序思考,逐一列举。学生自由读第(2)题后独立解答。

指名口答,集体评议,结合说说有公因数2的数、有公因数3或5的数各有什么特点。

2.做“练习与实践”第14题。

指出:根据条件,可以知道总棵树比6的倍数少1,比5和4的倍数也都少1.启发:如果添上1棵,总棵树与6、5和4有什么关系?、学生尝试解答。

集体交流,让学生说说思考的过程。

四、课堂总结

交流:这节课我们复习了哪些内容?把你的收获和大家分享一下。

第3课时 分数、百分数的认识整理与复习

教学内容:

苏教版六下P71~72“整理与反思”、“练习与实践”第1~10题。

教学目标:

1.学生加深对分数和百分数的认识,进一步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以及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进一步掌握小数、分数和百分数的互相改写,以及求百分数的方法。

2.学生经历知识整理和应用的过程,进一步了解分数、百分数相关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提高观察比较、分析判断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发展数感。

3.学生进一步体会分数和百分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以及作用,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加深理解分数、百分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分数、百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谈话:前几节课我们一起复习了整数和小数的相关知识,这节课我们要对分数和百分数的相关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

通过复习,要进一步认识分数和百分数的意义,体会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并能运用分数和百分数的相关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二、回顾整理

1.回顾讨论。

提问:你了解分数和百分数的哪些知识?请大家联系下面的问题自己回顾整理,并且在小组里交流。

呈现以下四个问题:

(1) 什么叫分数?什么叫百分数?

(2) 分数和除法有什么联系?请你举例说明。

(3) 分数的基本性质是什么?你能用它来说明小数的性质吗?(4) 小数、分数和百分数怎样互相改写?

让学生围绕上面四个问题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里讨论、交流。

2.组织交流,回答上面四个问题。

三、基本练习

1.做“练习与实践”第1题。

学生独立填写后指名口答,说明理由。

强调:分数是看平均分成多少份,表示这样的几分;小数是看表示的十分之几、百分之几、

千分之几??百分数是看这个数量占整体的百分之几。

2.做“练习与实践”第2题。

学生填写在书上,然后集体校对,让学生说说思考过程。

追问:第(2)题把一根绳子平均分成8段,为什么两次填写的结果不同?

3.做“练习与实践”第3题。

学生独立填写。

集体交流,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并说一说每个百分数表示的意义。4.做“练习与实践”第5题。学生先尝试填写,再集体交流。提问:这两组数分别会越来越接近几?

指出:这两组数按规律可以无限地填下去,这样填写第一组数会越来越接近1,第二组数会越来越接近0.

四、应用练习

1.做“练习与实践”第6题。

学生读题,理解题意,先独立估计。

提问:你估计哪块花圃种玫瑰的面积所占的百分比最大?说说理由。指出:估计时,可以先想出相应的分数,再估计大小。

学生写出相应的百分数,并交流是怎样想的,再和估计的比一比。2.做“练习与实践”第7、8题。学生读题后独立解答,再集体交流。

提问:你能说说种子发芽率的具体含义吗?折扣表示什么?发芽率和折扣各是怎样求的?

3.做“练习与实践”第9题。

学生读题后,提问:你能根据所给信息,在图中表示出李华家上个月的支出情况吗?先独立思考并在图中表示。

五、课堂总结

1.交流小结。

提问:这节课我们复习了哪些内容?你有什么收获或体会?

2.布置作业。

课堂作业:完成“练习与实践”第4题,第9题第(2)小题,第10题。

常见的量

第4课时 常见的量整理与复习

教学内容:

苏教版六下P73“整理与反思”、“练习与实践”第1~6题。

教学目标:

1.学生进一步掌握质量、时间和人民币的单位及相邻单位的进率,能够根据实际选择、应用合适的单位;

掌握单位之间的简单换算,以及量的简单计算。

2.学生在整理、应用常见的量及量的单位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各个量的具体意义;

能说明对常见的量选择、分析、判断的理由,提高分析、判断和推理等思维能力。

3.学生在复习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常见的量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有据思考、判断、分析等良好的学习品质。

教学重点:

常见的量的归纳整理和应用。

教学难点:

掌握时间单位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引入:在我们的日常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中,经常要接触各种量,并且进行各种量的计量。在小学阶段,我们学习过质量、时间和人民币这些常见的量和相应的计量单位。今天我们就复习这些常见的量。(板书课题)

通过复习,进一步认识质量、时间和人民币及相应的单位,了解各类量相邻单位的进率,进一步掌握单位间的简单换算,并提高计量单位应用的能力。

二、回顾整理

1.小组整理。

提问:常用的质量单位有哪些?(板书:质量)相邻单位之间的进率各是多少?常用的时间单位、人民币单位各有哪些?(板书:时间人民币)你能说说这些单位,以及相邻单位间的关系吗?请先独立整理,再小组交流。

学生整理,小组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2.集体交流。

(1)提问:你知道质量单位的哪些知识?

(2)提问:我们学习过哪些时间单位?你知道这些单位间的关系吗?说说你的认识。

提问:闰年有什么规律?怎样判断某一年是闰年还是平年?

提问:我们认识了哪两种计时法,这两种计时法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24时计时法 普通计时法

(3)提问:关于人民币的单位你有哪些认识?

生:元 角 分

1元=10角1角=10分

三、基本练习

1.做“练习与实践”第1题。

学生直接填空。

集体反馈,指名说说分别填写了哪个单位,怎样想的。

指出:填写单位时,要先根据实际明确填写哪种量的单位,再根据具体物体选择合适的单位。

2.做“练习与实践”第2题。

学生先填写在书上,再指名口答结果,选择2—3题说说怎样想的。

提问:通过这题的练习,你对单位换算有了怎样的认识?

3.做“练习与实践”第3题。

学生先完成填空,再集体校队。

追问:每年第一季度的天数怎样计算?

四、应用练习。

1.做“练习与实践”第4题。

指名读题,理解题意。

学生独立计算。

集体校对,让学生说说是怎样计算的。

2.做“练习与实践”第5题。

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指名口答,让学生说出计算过程。

引导学生完整说出飞船进入预定轨道的时间时2012年6月16日18时55分。

3.做“练习与实践”第6题。

指名读题,理解题意。

学生独立解答。

集体交流,展示学生的解答过程及结果,要求说明怎样想的。

说明:像这样计算载重量的问题,一般要按较大数量计算,求出物体最重可能有多少,和能承载的重量比较、判断。

五、课堂总结

提问:这节课复习了哪些内容?通过这节课的复习,你有哪些收获?

第5课时 四则运算整理与复习

教学内容:

苏教版六下P74~75“整理与反思”、“练习与实践”第1~10题。

教学目标:

1.学生进一步掌握整数、小数、分数四则运算的法则及计算法则之间的联系,能选择口算、笔算、估算以及计算器等不同方法进行计算,进一步认识常见的数量关系,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学生在整理与复习的过程中,进一步了解计算原理,感受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进一步体会基本的数量关系,提高运算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学生进一步养成独立、认真计算等学习习惯,培养按规则计算的品质,增强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体会学习成功的乐趣。

教学重点:

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和法则。

教学难点:

正确进行四则运算。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谈话:前几节课,我们只要复习了数的认识,今天开始我们要复习数的运算。这节课先复习数的四则运算。(板书课题)通过复习,同学们要熟悉掌握四则运算的法则,能选择不同方法进行计算,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知识梳理

1.小组讨论。

引导:通常所说的四则运算是指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想一想,整数、小数、分数加、减法分别怎样计算?整数、小数和分数乘、除法呢?先独立思考,找一些例子想一想,再在小组里交流你的想法。

学生各自整理后在小组里讨论。

2.集体交流。

(1)提问:整数加、减法是怎样计算的?小数加、减法,分数加、减法呢?

追问:你能说说这些计算方法之间的联系吗?

生交流,汇报。

(2)提问:怎样计算整数、小数和分数的乘、除法?你能举出一些例子吗?

结合学生交流,用简单的例子说明,进一步明确法则。

提问:小数乘、除法计算和整数乘、除法有什么联系?要注意什么问题?

学生交流,总结。

提问:分数乘、除法计算有什么联系?

指出:分数乘法用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相乘的积作分母;分数除法用被除数乘除数的倒数,转化成分数乘法后按分数乘法的方法进行计算。

三、基本练习

1.做“练习与实践”第1题。

直接写出得数。

选择部分题目让学生说说计算的方法,进一步明确计算方法。

2.做“练习与实践”第2题。

独立计算,并指名板演。

提问:比较每组两题的计算方法,你有什么发现?

3.做“练习与实践”第4题。

学生自由读题,独立思考分别选择哪种算法。

提问:每小题各适合口算、笔算、估算,还是用计算器计算?

指名口答,并说出想法。

四、应用练习

1.做“练习与实践”第5题。

出示表格,提问:从这张表中你能知道些什么?

学生回答后独立计算、填表。

集体交流结果,说明算法并呈现表里的结果。

提问:这里应用的是哪一组常见的数量关系?你能说出单价、数量和总价这一组数量关系式吗?

2.做“练习与实践”第6题。

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学生各自解答,指名板演。

集体校对,说明按怎样的数量关系解答的。

提问:这里应用的是哪一组常见的数量关系?能说出这一组数量关系式吗?

3.做“练习与实践”第9题。

出示情景图,提问:从图中你能知道哪些数学信息?

引导学生明确信息。

出示问题(1),学生独立思考、解答。

集体交流,让学生说说思考过程,说明可以用笔算,也可以用估算得出结论。

出示问题(2),学生独立解答。

集体交流,让学生说说思考过程,并板书算式、得数。

提问: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4.做“练习与实践”第10题。

出示统计表,让学生说说表中的信息。

提问:怎样比较他们的成绩更合理?把你的想法在小组里交流。

小组讨论后集体交流,指名说出合理的想法及理由。

学生各自计算,求出各人助跑摸高的厘米数想法于身高的百分之几,再比较得到的百分之几。出示问题(2),学生独立解答,提示可以用计算器计算。

五、课题总结

1.总结交流。

提问:通过这节课的复习,你有哪些收获?这些知识之间有什么联系?

2.课堂作业。

完成“练习与实践”第3、7、8题。

第6课时 四则混合运算整理与复习(1)

教学内容:

苏教版六下P76“整理与反思”、“练习与实践”第1~5题。

教学目标:

1.学生进一步认识整数、小数、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按运算顺序正确进行运算;

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学过的运算定律和一些规律,并能应用运算定律或规律进行简便运算。

2.学生进一步增强观察、辨析能力和合理、简捷运算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学生通过计算、观察、比较、交流等活动,体验与同学合作交流以及获取知识的乐趣,增进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

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理解和掌握运算律和一些规律。

教学难点:

灵活选择合理、简捷的算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谈话:上节课,我们一起回顾整理了加、减、乘、除四则运算的意义、关系,以及计算法则。今天这节课,我们在此基础上继续复习四则混合运算。(板书课题)

二、整理知识,沟通联系

1.复习运算顺序。

出示“练习与实践”第1题。

(1) 指名学生说说每题的运算顺序。

提问:能说说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吗?请同桌相互说一说。

集体交流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2)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指导。

集体校队,做错的同学自己订正。

2.复习运算律。

(1)引导:在四则混合运算里,我们学习过运算律。回忆一下,我们学过哪些运算律?你能举例说明吗?小组讨论,按要求把课本上的表格填写完整。

小组讨论、填表。

集体交流,结合学生回答,板书呈现填表。

(2) 做“练习与实践”第2题。

学生独立计算,指名板演,教师巡视、知道。

集体校对,让学生说说每题是怎样想的,分别运用了什么运算律或规律。

说明:在计算时,如果应用运算律或运算规律,能先把其中的小数、分数计算凑成整数,或者能把一些计算凑成整十、整百的数使计算变得简单,就可以选择合理、简单的算法,使计算简便。追问:你觉得应用简便计算要注意些什么?

(3)下面各题,怎样算简便就怎样算。

学生计算,指名板演。

交流算法,要求说明计算方法和依据。三、实际应用,内化提升

1.做“练习与实践”第3、4题。

指名读题,理解题意。

学生独立列综合算式解答,指名板演,教师巡视、指导。

集体校对,让学生说说每题分别是怎样想的,先算什么,再算什么?2.做“练习与实践”第5题。

学生读题,让学生说说题中的条件和问题。学生各自列综合算式解答,教师巡视,指导。集体交流,让学生说说每一步算的是什么。四、回顾反思,总结全课

提问:同学们回顾一下,这节课我们复习了哪些内容?你有什么收获与体会?

第7课时 四则混合运算整理与复习(2)

教学内容:

苏教版六下P77 “练习与实践”第6~10题。

教学目标:

1.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稍复杂的分数、百分数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和解题思路,能正确解答稍复杂的分数、百分数实际问题。

2.学生进一步认识分数、百分数实际问题的特点和解题方法,进一步体会分数、百分数实际问题的内在联系;

能说明分析问题的过程,提高比较、分析、推理、判断等思维能力,增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学生加深体会分数、百分数在现实世界的实际应用,增强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培养独立思考、主动交流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稍复杂的分数、百分数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和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各类分数、百分数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和解题思路。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谈话:上节课,我们复习了四则混合运算和运算律。这节课我们要复习分数、百分数的实际问题。(板书课题)通过复习,要进一步理清分数、百分数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和解题思路,掌握解题方法,提高解决分数、百分数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基本练习

1.根据下列问题找出单位“1”的量,并说出数量关系式。

(1)桃树棵树是梨树的几分之几?

(2)桃树棵树比梨树少几分之几?

(3)实际产量超过了计划的百分之几?

(4)实际降价了百分之几?

指名学生口答,并说说单位“1”的量是怎样找的。

2.根据条件找出单位“1”的数量,说出数量关系式。

说明:根据上面这样的条件,可以确定单位“1”的量,用单位“1”的量乘几分之几或百分之几,等于几分之几或百分之几的对应数量。三、应用练习

1.解答下列各题。

(1)李大爷收白菜300千克,已经售出240千克,已经售出几分之几?

(2) (题略)(3)(题略)

出学生读题,思考每题应怎样解答。

提问:这三题里表示单位“1”的量是哪个数量?为什么解答这三题的计算方法不相同?

2.解答下面各题。

你能列出每题的算式吗?请你说一说。

追问:为什么第(1)题只有一步计算,第(2)题要两步计算?解答分数、百分数实际问题要注意什么?

3.做“练习与实践”第7题。

学生读题后独立解答,指名板演,教师巡视、指导。集体校对,让学生说出解题思路,再说说有没有不同解法。

4.对比练习。

出示:(1)某市修建一条12千米长的高架公路,已经修了全长的60%,还有多少千米没有修?

(2)某市修建一条高架公路,已经修了全长的60%,还有4.8千米没有修。这条高架公路长多少千米?

指名读题,说说两题中的条件和问题。提问:这两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交流解法,教师板书算式和结果。

结合交流要求学生说说这两题分别是怎样想的。追问:这两题的解题方法为什么不同?

5.做“练习与实践”第8题。

(1)学生读题,说说已知什么条件,第(1)题要求什么。让学生列式解答,指名板演。

交流:求一、二等奖的奖券一共多少张可以怎样想?这里每一步求的什么?

(2)让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选择板书。

选择一个球两种奖券相差多少张的问题让学生解答。交流:你是怎样列式的?这个算是里每一步求的是什么?

6.做“练习与实践”第9题。

学生读题后独立解答。集体交流,让学生说说每道题的解题思路,教师板书算式和结果。提问:比较这三个实际问题,在解法上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复习了什么内容?通过这节课的复习,你又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呢?2.课题作业。“练习与实践”第6、10题。

第8课时 解决问题的策略整理与复习(1)

教学内容:

苏教版六下P78~79“整理与反思”、“练习与实践”第1~5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明确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能按一般步骤解决实际问题;

了解小学阶段学习的解决问题的策略;能应用从条件或问题想起的策略分析数量关系并列式解决实际问题;能根据条件提出相应的问题。

2.能用从条件或问题想起的策略说明解决问题的思路,进一步体会实际问题数量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等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进一步感受数学知识、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里的应用,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应用价值;

培养勤于思考、善于思考的学习品质。

教学重点:

用从条件或问题想起的策略分析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

正确分析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谈话:今天的复习内容,是我们小学阶段学过的解决实际问题。通过今天的复习,要进一步掌握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整理并掌握学习过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对策略的应用,今天着重复习从条件想起、从问题想起分析数量关系的策略,能掌握分析方法,正确说明解决问题的思路并且解答实际问题,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整理与反思

1.回顾讨论。

引导:大家先回顾一下学过的解决问题知识,同桌互相讨论、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是怎样的?我们学习过解决问题的哪些策略?可以联系实际问题讨论一下,这些策略在解决什么问题时用过。

2.交流认识。

(1)交流解决问题的步骤。

提问:大家回顾了学过的解决问题的步骤和策略,能说说解决实际问题时的一般步骤是怎样的吗?

(2)交流解决问题的策略。

提问:我们学习过解决问题的哪些策略?可以结合举出一些例子来说一说。你认为学习解决问题的策略有什么作用?

指出:从条件或问题想起分析数量关系是基本策略,有些问题还要通过列表、画图或者列举、转化、假设的策略才能清楚地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所以学习策略可以帮助我们更清楚地了解数量间的联系,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练习与实践

1.做“练习与实践”第1题。

(1)让学生独立阅读第(1)(2)题。

让学生分别说一说每题的条件和问题,说说两道题哪里不一样。

(2)引导:这两题你能怎样想的?自己先思考准备怎样想,再同桌互相说说你的想法,看看有没有不同的想法,要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提问:你能说说第(1)题可以怎样想吗?还能怎样想?指名几个学生从条件想起说一说是怎样想的。提问:第(2)题你是怎样想的?有不同的想法吗?指名几个学生从问题想起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3)学生独立解答,指名板演。

检查列式过程,让学生说说各题的每一步求出的什么。

提问:两题的问题都是求长袖衬衫的单价,为什么解答过程不一样?(4)引导:通过上面两题的解答,你有哪些体会?

2.做“练习与实践”第2题。

(1)让学生独立读题,了解题意。

引导学生观察图形,结合图形说说第(1)题小芳走过的路线是怎样的,第(2)题两人是怎样行走的。

引导:先看看小芳和小军的速度各是多少,想想两人大致在哪里相遇,在图上用一个点表示出来。交流:你估计大致在哪里相遇,怎样想的?

(2)让学生列式解答两个问题,教师巡视、指导。

①交流:第(1)小题是怎样列式的?这样列式是怎样想的?有没有不同的列式?这样列式又是怎样想的?

说明:解答实际问题,有时有不同的解答方法,这是因为分析方法不同,解决问题的过程或方法就可能不一样。

②交流:第(2)题怎样列式?这是根据什么数量关系列式的?也有不同的解法吗?这又是根据什么数量关系列式的?追问:这两种解法有什么联系?

解答上面两题,都和哪个常见的数量关系有关?

3.做“练习与实践”第4题。

让学生读题,说说从表格里的对应数值能知道什么,要解决什么问题。

引导: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自己想办法解答。交流:你是怎样解答的?这是怎样想的?还有不同的解答方法吗?这又是怎样想的?

提问:这两种解法思路有什么不同?能说说两种解法分别是先求的什么、再求的什么吗?

4.做“练习与实践”第5题。

让学生独立读题,摘录整理条件和问题。交流:你是怎样整理的?提问:根据整理的条件和问题,这题可以怎样想?说一说你的想法。追问:你认为整理的条件和问题,对于解决问题有什么好处?

四、总结与作业

1.总结交流。

今天复习了解决问题的哪些内容?通过整理与练习,你有哪些收获?

2.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与实践”第3题和第5题。

第9课时 解决问题的策略整理与复习(2)

教学内容:

苏教版六下P79“练习与实践”第6~9题。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应用画图、列表、转化等策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根据问题特点选择不同策略分析数量关系、列式解答,并能解释和说明自己所用的策略。

2.学生能依据相应的策略说明分析实际问题数量关系的思考过程,提高灵活、综合应用策略的能力,培养思维的深刻性和灵活性,发展分析、推理等思维和几何直观,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学生进一步感受现实生活存在各类数学问题,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实际应用,培养学生面对实际问题用数学方法分析、处理的意识。

教学重点:

用画图、列表、转化等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灵活选择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谈话:上一节课我们复习了解决问题的相关内容,并且重点应用了从条件或问题想起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今天继续复习解决问题,主要应用画图、列表的策略解决问题,并且能自己选择策略灵活地解决实际问题。

二、练习与实践

1.做“练习与实践”第6题。

(1)让学生读题,利用图形理解条件和问题。

交流:你知道了题里有哪些条件,要解决什么问题?(出示图形,根据交流注明长、宽的条件) 这块长方形菜地分成的两个部分各是什么形状的?

引导:要计算这里三角形的面积和梯形的面积,你能根据题里的条件在图上画一画,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吗?想一想怎样画,自己画一画。交流:你是怎样画的?

为什么想到在三角形的顶点画宽的平行线段?

说明:通过交流,我们知道根据黄瓜的面积比番茄面积少180平方米这个条件,可以在梯形中画出一个和种黄瓜的三角形地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地块,这样就能直接看出黄瓜比番茄少的面积是右边这个长方形地块。让画法不合理的订正自己的画法。

(2)引导:现在你能看图说一说,解决这个问题可以怎样想吗?在四人小组里互相讨论,找找可以怎样解答这个问题。

交流:哪些同学想到了解决这个问题的思路?和大家交流一下。

结合交流,帮助学生理解不同思路。

(3)让学生选择一种思路解答,指名不同解法的学生板演。

引导学生结合图形分别说说不同解法中每一步算的什么。

(4)提问:我们刚才画图对于解答问题有什么好处?

2.下面的问题用哪个策略解决比较合适?请你应用恰当的策略解答。

出示:一个长方形长8分米,宽6分米。如果把一条长缩短到原来的一半,或者把一条宽缩短到原来的一半,都能得到一个梯形。这两个梯形面积会相等吗?算一算、比一比。

提问:想想这个图形分别怎样变化的,能用什么策略解决,用你想到的策略算一算、比一比,解决问题。学生独立解答,教师巡视、指导。

交流:你用了什么策略?怎样画图的?这两个梯形面积相等吗?你是怎样计算的?

说明:用画图的策略能找到相应的条件,计算各自的面积。这里虽然长方形通过不同的变化得到的梯形不同,但面积是相等的。

3.做“练习与实践”第7题。

提问:你能说说题里告诉我们什么,要解决什么问题?

引导:大家想一想杨大爷步行的过程,思考解决问题还需要什么条件;再列表或画图表示行走过程,看看从表里或图中能知道什么新条件。学生列表或画图,教师巡视、指导。

交流:你是怎样列表的?画图的是怎样画图表示的?

引导:大家先观察列出的表格或画出的图形,思考能得出哪个条件,可以怎样解决问题,各人独立解答。交流:你是怎样解答的?

你结合列表或画图,说说这里的每一步是怎样想的吗?列表或画图在解题过程中有什么作用?

4.做“练习与实践”第8题。

(1)让学生先根据题意补充线段图,再同桌交流怎样补充的,讨论怎样解答,有没有不同解答方法,然后选择一种方法解答。

学生画图、交流并解答,教师巡视,指名不同算法的学生板演。

(2)交流:线段图是怎样补充完整的?

你能联系线段图理解这里的不同解法,说说每种解法是怎样想的吗?自己观察、思考,不明白的可以合同学交流。提问:你能说说这些解法各是怎样想的吗?

指名交流,引导学生结合图形理解不同解法。

比较:哪种解法更方便一些?这里应用了哪个策略?

5.做“练习与实践”第9题。

学生读题,要求交流条件和问题。

提问:下面的线段图表示了哪些条件?还有什么条件没有表示出来?引导:根据从第一筐取出2放入第二筐,两筐苹果就同样重这个条件,表示第二筐苹果多重的线9

段怎样画呢?先看表示第一筐的线段想一想,再画一画。学生画图,教师巡视、指导。

交流:根据条件,表示第二筐苹果有多重的线段怎样画的?说说你的想法。

引导:请你看线段图,想想这两筐苹果的千克数之间有什么关系,能怎样解答,然后用你想到的方法解答出来。如果与困难,可以讨论讨论。学生解答,教师巡视、指导。

交流:你是怎样解答的?用了什么策略?

结合交流板书算式,并引导学生理解不同解法。反思:通过解答这道题,你有哪些体会?

三、总结交流提问

回顾今天解决问题的内容和过程,都应用了哪些策略?你对画图、列表、假设和转化这些策略的应用,有哪些新的认识?还有哪些收获?

第10课时 解决问题的策略整理与复习(3)

教学内容:

苏教版六下P80 “练习与实践”第10~13题,思考题。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应用假设、列举等策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根据问题特点选择恰当的策略或综合运用策略解决实际问题,并能解释和说明选择的策略和思路。

2.学生能根据策略说明分析问题的思考过程,提高根据问题特点灵活选择、应用策略的能力,提高分析、推理等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学生加深对数学和现实生活联系的体会,进一步体会数学策略、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价值,培养应用数学策略的意识。

教学重点:

用假设、列举等策略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根据问题特点选择合适的策略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谈话:前两节课我们复习了解决问题的相关内容和策略,主要复习了应用从条件或问题想起、画图、列表和转化等策略解决实际问题。今天继续复习解决问题,主要应用假设、列举等策略解决问题,了解一些实际问题特点和相应的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练习与实践

1.做“练习与实践”第10题。

要求学生读题,看懂表格里的意思。

提问:能说说习题的意思吗?表格里已经填写的分别表示的是什么?

引导:请你在表格里填一填,看看是怎样变化的,经过几次白子和黑子枚数相等,然后根据填表的过程想想可以怎样列式解答,自己列式计算。

学生独立填表,列式解答。

交流:你是怎样填表的?用列表的方法,可以看出这样取放多少次后,白子与黑子正好相等?你是怎样列式的?能说说怎样想的吗?

追问:解答这道题时用的什么策略?

2.做“练习与实践”第11题。

让学生说说题里告诉哪些条件,要求什么问题。

提问:把长90米的绳子分成的三段长度有什么关系?

引导:你准备怎样理清三段绳长的关系,怎样解决问题?同桌讨论一下。

交流:你准备怎样理清绳长的关系?你想怎样解决问题呢?可以有哪些假设的方法?

引导:请你选择一种假设的方法,列式解答。

交流:你怎样假设的?说说你的算式。

用不同假设的同学来说说你的方法。

提问:解答这个问题用了哪些策略?

3.做“练习与实践”第12题。

让学生观察、阅读,把情境组织成实际问题。

引导:你想怎样解答?自己想一想可以用什么策略解决,然后列式求出结果。

学生解答,教师巡视、指导,指名学生板演。

交流:大家看看这里是怎样解答的,用了什么策略?

追问:你是怎样假设的?

提问:还可以怎样假设?哪位同学用了这样的假设策略的?说说你的解答过程。

追问:假设的方法虽然不同,但都是根据哪个条件假设的?

4.用恰当的策略解决下列问题。

出示:货场要运货50吨,用2辆大货车和6辆小货车正好运完。一辆大货车的载重量比一辆小货车多3吨,大货车的载重量是多少吨?小货车呢?

提问:这道题和上面的有什么不同?

引导:想想可以用什么策略解决,自己解答。有困难的可以讨论。

学生解答,教师巡视,指名不同假设方法的学生分别板演。

交流:解答这道题能用什么策略?可以怎样假设呢?

哪一种解法假设都是小货车的?怎样思考的?

假设都是大货车时要注意什么呢?这里每一步表示的什么意思?

提问:这里用假设策略时要注意什么?

5.做“练习与实践”第13题。

(1)指名学生读题。

引导:你能按要求先在表里假设两种门票的张数,再通过调整找出答案吗?那请你自己假设、调整找出答案。

学生假设完成,教师巡视。

交流:你是怎样假设的?这样假设后怎样调整的?

还有假设不同的张数再调整的吗?

提问:调整时,每张按多少元调整的?

(2)引导:你能用假设的策略列算式解答吗?自己列式解答。

学生列式解答,教师巡视,指名不同假设策略的同学板演。

引导:两种解法,你用了哪一种,怎样想的?;另一种呢?

三、拓展提高

解决思考题。学生说明条件和问题。

引导:想一想可以用怎样的策略解决问题,用你想到的策略解决,看看能不能得出结果。如果有困难,可以在四人小组里讨论方法。学生解答,教师巡视、交流指导。

交流:你得出的结果是几比几?你是怎样解答的?

四、总结交流

提问:这节课主要用到了哪些策略?能根据上面的练习说说哪些题适合用假设策略,哪些题适合用列举策略吗?

第11课时 式与方程整理与复习(1)

教学内容:

苏教版六下P81~82“整理与反思”、“练习与实践”第1~4题。

教学目标:

1.学生加深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及方法,进一步体会方程的意义及方程与等式的关系,会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能列方程解答简单的实际问题。

2.学生进一步提高用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的能力,增强符号意识,体会方程思想;

进一步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学生主动参与整理和练习等学习活动,进一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发展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

掌握方程的意义及解方程的方法。

教学难点:

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谈话:这节课,我们复习“式与方程”的有关知识。(板书课题)

今天主要复习其中的字母表示数、方程的意义和解方程,并且列方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通过复习进一步掌握用字母表示数,提高解方程和列方程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回顾整理

1.复习用字母表示数。

(1)回顾举例。

提问:你能举出一些用字母表示数的例子吗?先独立思考,再与同桌交流。

小组交流后组织汇报,教师相应板书:

①表示计算公式,如C=2(a+b)。

②表示运算律,如a+b=b+a.

③表示数量关系,如s=vt。

提问:用字母可以表示这么多的内容,那么在用字母表示数的乘法式子里,你觉得应该提醒大家注意些什么?

(2)做“练习与实践”第1题。

学生独立在书上完成,教师巡视、指导。

集体订正,选择几题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追问:第(3)题是怎样根据a=3求周长4a和面积a各是多少的?

提问:列含有字母的式子,是根据数量之间的联系,用字母表示数列出相应的式子。求含有字母式子的值,只要把字母的值直接代入式子计算结果。

2.复习方程与等式。

(1)复习方程的概念。

下面的式子中,哪些是方程,哪些不是方程?为什么?

3x=15 x-2 x-2420x= 921

18÷3=6 16+4x=40 a+4

提问:根据刚才的判断,你能说说什么是方程吗?一个式子是方程,必须具备什么条件?方程与等式有什么关系?请你说一说,并从上面式子中找出例子说明。

根据学生回答呈现集合体。

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方程是含义未知数的等式;方程是等式,等式不一定是方程。

(2)复习等式的性质及解方程。

①等式的性质。

提问:等式的性质有哪些?等式的性质有什么应用?

提问:怎样应用等式的性质解下面的方程?说说你的想法。

出示:x-3=15 0.5x=1 x÷1=2 2

根据学生说明板书解方程。

指出:根据方程里已知数和未知数的关系,应用等式的性质使方程左边只剩下x,就能求出方程的解。

②做“练习与实践”第2题。

学生观察第2题。

提问:你会解这些方程吗?请你独立解方程。

学生解方程,指名板演。

集体校对,让学生说说解方程的思路。

指名说说检验的方法,选择一题板演检验过程。

提问:解方程与方程的解有什么区别?请你选择一题说说它们的区别。

3.复习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1)谈话:学习方程是为了用它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有哪些?你认为最关键的是哪一步?

结合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第一步:弄清题意,用x表示未知数。

第二步:找出等量关系。

第三步:列出方程并解方程。

第四步:检验,写答句。

(2)说出下面各题中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

①果园有桃树和柳树共1000棵。

②红花比黄花少25朵。

③学校航模组的人数是美术组的3倍。

④花金鱼比黑金鱼的1.2倍还多8条。

让学生独立思考,指名说出等量关系,明确要根据条件表示的意思确定数量间的相等关系。

三、巩固深化

1.做“练习与实践”第3题。

学生读题后独立解答。

集体交流,学生说出解题思路,教师板书等量关系和方程,并解方程。

说明:这题的关键是根据条件找出等量关系,再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2.做“练习与实践”第4题。

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提问:鞋的码数与厘米数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学生独立完成,把书上的表填写完整。

集体交流,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思考的。

追问:求b的码数和求a的厘米数有什么不同?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复习了哪些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第12课时 式与方程整理与复习(2)

教学内容:

苏教版六下P82“练习与实践”第5~9题。

教学目标:

1.学生进一步掌握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和思路,能根据题意说呢数量间的相等关系,正确地列方程解答相关实际问题。

2.学生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活动中,进一步提高分析数量关系和用方程表示数量关系的能力,体会,模型思想,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发展数学思考。

3.学生进一步体会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意义和价值,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应用意识;

在应用知识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乐趣,激发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

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分析和理解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谈话:这节课,我们继续复习方程的相关知识,主要复习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板书课题) 通过复习,进一步掌握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提高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基本练习

1.解答下列问题。

引导:上节课已经复习过列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现在再看一道题,大家独立列方程解答,并想想按怎样的步骤解答的,关键是哪一步。

出示:甲、乙两地间的公路长240米,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行驶了1.5小时后离乙地还有75千米。这辆汽车的速度是多少千米╱时?

学生独立读题并列方程解答,指名板演。

交流:这题是怎样解答的?说说是怎样想的。

方程是根据怎样的等量关系列出来的?

还能找出怎样的等量关系?根据这个等量关系可以怎样列方程?

2.把下列各题中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填写完整,并列出方程。

(1)学校书法组有42人,比音乐组的2倍少4人。音乐组有多少人?

=书法组人数

=4人

(2)学校书法组和音乐组一共42人,书法组人数是音乐组的2倍。书法组和音乐组各有多少人?书法组和音乐组一共的人数

学生独立读题,完成数量关系式,设未知数并列出方程。

指名学生说出等量关系,设未知数为x,口头列出方程;根据交流呈现等量关系式和相应的方程。追问:方程是根据什么列出的?

三、应用练习

1.做“练习与实践”第5题。

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学生独立解答,教师巡视,指名列不同方程的学生板演。

集体交流,让学生说说这是哪一类实际问题,不同方程相应的等量关系各是怎样的,检查列方程解题过程。

2.做“练习与实践”第6题。

学生读题后独立解答。

集体交流,让学生说说解答这题的数量关系式和方程,教师板书。

3.出示:水果店运来苹果的千克数是橘子的3倍,一共480千克。

运来橘子多少千克?

引导:同桌相互说说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应该怎样列方程。

提问:这里数量间有怎样的相等关系?方程怎样列的?

4.做“练习与实践”第7题。

学生读题后独立解答,指名板演。

集体交流、评议,让学生说说思考的过程,应该怎样找数量间的相等关系。

5.做“练习与实践”第8题。

指名学生读题,说说题中的条件和问题。

提问:你能说说“甲种衬衫按四折销售”和“乙种衬衣按五折销售”的意思吗?

学生独立解答,教师巡视、指导。

集体交流,提问:这题中单位“1”的量是什么?数量关系式应该怎样列?

引导:比较第7、8题,为什么都用方程解答?列方程时怎样表示题里两个未知数量的?

四、拓展练习

出示“练习与实践”第9题,引导学生了解题意。

(1)出示数表和3个方框。

①让学生按横框直接在书上的数表里框4个数,同桌相互说说自己框的4个数之间有什么关系。要求再框几次,验证自己发现的关系,看看能发现什么规律。

提问:这样每次框出的4个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如果用a表示框里的第一个数,后面3个数分别怎样表示?自己想一想、填一填。

交流:你是怎样填的?说说你的想法和填的结果。

引导:这4个数的和可以怎样表示?

学生计算,教师巡视。

集体交流,教师相机板书:4a+6。

②引导:请每人分别用另两个长方形框连续框几次,看看又能发现什么规律,在下面每个相应的框里表示其余3个数,看看和可以怎样表示。如果有困难,可以同桌商量完成。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集体交流,让学生说说填写的结果及思考的过程,呈现并板书交流的结果。

(2)框数、猜数游戏。

出示第(2)题,了解要求。

引导:框出4个数算出它们的和,能不能按刚才表示4个数和的式子,说出4个数各是多少呢?谁愿意来报出一组4个数的和,大家想一想这4个数分别是多少?

指名一人报出和,其余学生说出4个数,交流结果和思考方法,引导学生了解可以根据表示和的式子试着列方程,看能根据哪个式子列出方程求出结果。

要求:现在同桌两人一组,一人框4个数说出和,另一人说出这4个数;两人交换进行游戏。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提问:根据4个数的和说出4个数各是多少,其实是用到了什么知识?

五、课堂总结

提问:这节课复习了什么内容?你又有哪些新的认识和收获?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第13课时 比和比例整理与复习

教学内容:

苏教版六下P83~84“整理与反思”、“练习与实践”第1~6题。

教学目标:

1.学生进一步巩固比和比例的意义、性质,加深认识比和分数、除法之间的联系;

进一步认识比例尺,巩固解比例的方法,能应用比和比例的知识解决有关实际问题。

2.学生在回顾整理与练习应用的过程中,进一步认识知识的内在联系,加深对数量比较的认识,提高分析、推理、判断等思维能力,增强运用比和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学生在复习过程中感受数学知识系统性的特点,体验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

比和比例的意义、性质及应用。

教学难点:

正确解答有关比和比例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谈话:这节课我们要对比和比例的相关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在整理与复习过程中,同学们要主动回顾、整理比和比例的知识,系统掌握比和比例的知识及应用,进一步增强运用比和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知识梳理

1.唤醒记忆。

提问: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学过了比和比例的哪些内容?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相应板书。

2.复习比的知识。

(1)出示问题:

①什么是比?什么是比的基本性质?用比的知识可以解决哪些实际问题?

②比和分数、除法有什么联系?

③什么叫求比值?什么叫化简比?请你举例说明。

学生在小组里交流,互相补充、修正,教师巡视、指导。

(2)全班交流。

①什么是比?什么是比的基本性质?用比的知识可以解决哪些实际问题?

结合交流,教师相应板书。

②引导:比和分数、除法有什么联系呢?请你填写课本上的式子,相互说一说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集体交流,教师相应板书。

提问:能根据这个式子说说比和分数、除法之间的联系吗?它们有什么区别?

提问:比的基本性质是什么?比的基本性质与分数的基本性质、商不变的规律有什么联系? 交流小结比的基本性质,依据相互间的联系说明比的基本性质与商不变的规律、分数的基本性质本质上是相同的。

③什么叫求比值?什么叫化简比?求比值和化简比的依据和结果有什么不同?

结合交流,教师相应板书。

(3)做“练习与实践”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填写在书上。

集体交流,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3.复习比例的知识。

(1)出示问题:

①什么是比例?什么是比例的基本性质?写出一个比例说说自己的认识。

②什么是解比例?怎样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举例说一说。

③什么是比例尺?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的方法是怎样的?

小组讨论、交流。

(2)按出示的问题全班交流,结合学生回答,相应板书。

三、组织练习

1.做“练习与实践”第2题。

出示第(1)题,学生根据要求先量出每副图片的长和宽,并写出长和宽的比。

集体交流,有错的同学订正。

提问:估计哪两个比能组成比例?你是怎样估计的?

让学生算一算,写出比例。

交流写出的比例,说明能组成比例的理由,并与估计结果比较。

2.做“练习与实践”第4题。

(1)出示统计表。

引导:你理解表中每个百分数的含义吗?选择几个百分数,在小组里相互说说它的含义。 小组交流后指名汇报,选择2至3个百分数说说含义。

(2)出示问题(1)。

指名学生口答,并让学生说说思考的过程。

(3)提问:从表中还能获得哪些信息?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学生小组讨论后集体交流。

3.做“练习与实践”第5题。

(1)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让学生自己写出比,并求出每种地砖的铺地面积。

交流:两种地砖面积的比是怎样的?说说你的方法。

(2)提问:求两种地砖铺地面积是怎样的问题?你是怎样解答的?

结合学生回答,教师板书算式、得数,并让学生说说每一步求的什么?

提问:按比例分配实际问题有什么特点?解答时通常应该怎样想?

4.做“练习与实践”第6题。

指名学生读题,了解题意。

要求学生独立操作、计算,教师巡视、指导。

集体交流,让学生说说是用怎样的方程计算的,注意理解不同的思路、方法。

追问:这里不同的解题方法各是怎样想的?

四、课堂总结

提问:今天这节课我们复习了哪些内容?在整理与复习的过程中,你又有了哪些收获和体会?

第14课时正比例和反比例整理与复习

教学内容:

苏教版六下P84~85 “练习与实践”第7~10题。

教学目标:

1.学生进一步认识成正比例和反比例的量,掌握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的思考方法,能正确判断两种量成不成比例,成什么比例。

2.学生通过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加深理解成正比例和反比例关系的特点,体会数形结合和函数思想,提高分析、判断和初步演绎推理能力。

3.学生进一步体会生活中常见的相关联的变换关系,感受比和比例的应用价值,体会不同领域数学内容之间的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教学重点:

正确判断两种相关联量的正比例和反比例关系。

教学难点:

有条理地说明判断正、反比例的理由。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谈话:上节课我们复习了比和比例的相关知识,这节课我们一起复习正比例和反比例。(板书课题)

通过复习,进一步认识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正比例图像,了解正、反比例的区别和联系,掌握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或者反比例的方法,能正确地进行判断。

二、回顾梳理

1.提问: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怎样的两种量是成正比例的量?怎样的两种量是成反比例的量?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提问:你能举一些生活中成正比例或反比例的例子吗?在小组里相互说一说。

全班交流,让学生举例说一说。

2.做“练习与实践”第7题。

提问:每张表里有哪两种量?每张表里的两种量是成正比例、反比例,还是不成比例?先独立分析每张表的数量变化过程,再把你的想法与同桌交流。

集体交流,引导学生判断并说明理由。

提问:我们是怎样判断两种量成不成比例,成比例的是成正比例还是反比例的?

3.做“练习与实践”第8题。

学生理解题意后独立思考,判断结论。

指名学生说说各题中两种量是否成比例,成比例的是成正比例还是成反比例,并说明理由,结合交流板书相应的关系式。

三、综合练习

1.做“练习与实践”第9题。

(1)学生练习。

出示第9题,让学生说说图中的信息。

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和完成第(1)~(3)题,再和同桌相互说一说。

(2)学生交流。

①提问:这辆汽车在高速公路上行驶的路程和耗油量成正比例吗?为什么?

让学生判断并说出判断理由。

②让学生说说问题(2)判断的方法。

结合图像说明:可以先在横轴上找到表示75千米在图像上的对应点,再通过图像上的对应点找出和确定耗油升数。

③出示学生根据第(3)题画出的图像。

提问:怎样描出路程和耗油量对应的点画出图像的?

2.做“练习与实践”第10题。

出示表格,让学生说说表中的信息。

(1)出示问题(1),提出要求:

①画一画:根据表中数据描点连线。

②议一议:哪一杯中纯酒精与蒸馏水体积的比和其他几杯不一样?在小组里交流你的想法和理由。

学生独立操作后小组讨论。

集体交流,展示学生画出的图像,说说是怎样画的。

让学生判断结果,并说出理由。

(2)出示问题(2)(3),学生独立解答。

集体交流,让学生说说解答结果及思考方法。

四、课题总结

提问:通过这节课的复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困惑吗?

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数与代数》教案优质范文五教学目标:

1、经历自主回顾和整理“数的认识”的过程。

2、能对学过的数进行较系统的整理,进一步掌握数的知识,发展数感。

3、积极参加自主整理的活动,获得成功的学习体验。

课前预习:

小组合作,交流整理:

回顾以前学过那些数,各举五例。分析不同类数之间有何关系。

教学过程:

一、结合实例,引导学生回忆数的认识

1、回顾数的意义。

师:你学过那些数?

(生回答)

师出示卡片,生齐读。师:举例说明这些数可表示什么?

(生回答)

2、数的分类。

完成问题(1)。

师:把上面的数填到合适的位置

(生回答)

师:每种类型的数,除了上面几种类型,你还能举出其它的吗?

(生回答)

3、数的互化

师出示问题(2)

呈现表格,完成数的互化,交流做法。

4、数的大小比较。

师出示问题(3)

学生自主完成。

5、适时小结。

师:通过刚才的练习,我们复习到数的哪些知识?

(生回答)

二、整理回顾有关倍数和因数的知识

1、引出问题。

师:小明的爸爸年龄数的十位上是最小的合数,个位上的数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且年龄是小明的五倍,同学们能猜出小明和他爸爸的年龄吗?

(生回答)

以上问题,我们运用了哪些数学知识呢?(倍数和因数)

明确:我们一起回顾和整理倍数和因数。

2、小组合作,梳理知识。

师:以小组为单位,将学过的“倍数和因数”知识整理下来。同学们认真讨论,由组长记录,一会儿我们要比一比,看一看哪一个小组整理的更加完整、科学合理。全班交流。

整理完善知识结构。

师:在这一部分中我们为什么先学因数和倍数?

组织学生讨论和交流

师:倍数和因数是基础,他们是相互依存的关系,今天整理出来的倍数和因数脉络图使这部分知识更加条理化和系统化。

三、复习正数和负数

师出示亮亮家4月份收支情况记录。

学生阅读题目内容。

出示问题(1)。

提醒学生估算时要注意的问题。(生回答)师:(生回答)师:(生回答)

出示问题(2)。

让学生举例说明什么是正数和负数。

学生自主完成问题(2)。

全班交流。

交流时重点关注怎样用正负号表示收支情况,以及怎样基数按每次结余。

四、人民币上的号码

1、让学生拿出自己身上的人民币。

2、提出兔博士的问题,鼓励学生根据自己你的经验大胆回答。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复习了哪些内容?,你想提醒大家注意哪些问题?

六、课堂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经历自主回顾和整理整数、小数、分数四则运算的过程。

2、能对四则运算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和运算定律进行归纳和整理,能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

3、体验自主整理数学知识的乐趣,提高计算能力。

课前回顾:

我们学过那些计算?分别写出整数、小数、分数的加、减、乘、除的算式各一道,并计算出结果。小组内交流计算的结果。

教学过程:

一、引导学生回顾和整理四则运算

1、师:回想一下我们学过哪些计算?

生回答。

小组长汇报 本组在课前练习中出现的问题。

2、议一议

出示问题(1)生归纳整理。

出示问题(2)生举例说明0和1在四则运算中的一些特殊情况。

生整理汇报。(注意提示0不能做除数)

3、各部分间的关系。

师:加法各部分间有什么关系?

生回答。

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师归纳出加减法互为逆运算。

同样的方法总结乘除法的关系。

说一说

师:上述关系在计算中有哪些应用?

启发学生回答,(进行验算、解方程等)

二、复习四则运算和运算律

1、师:我们学过的运算律有哪些?

小组讨论,自主总结,并写出字母表达式。

2、出示问题(2)

先说出运算顺序再计算。计算后交流做法,注意能简算的要简算。

3、估算。

(1) 出示问题(1)

先让生独立思考并判断,再回答是如何判断的。

(2) 出示问题(2)

师生共同讨论怎样想,需要几个步骤。

计算问题(2)时可用竞赛的方式,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三、课堂总结

六年级下册教案篇2

知识点来源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二课时

课程名称

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目标

了解比例各部分的名称,探索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会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教学重点

探索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

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教学方法

讲授法

知识点描述

全面了解比例各部分的名称,并探索、讲解比例的基本性质的核心内容:详细讲授如何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来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适用对象[来源:学科网ZXXK]

六年级学生

设计思路

本节课通过观察、猜测、举例验证、归纳等数学活动,让学生经历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的过程,渗透有序思考,体验探索中的数学乐趣,培养学生的推理、归纳能力和探索精神,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来源:Zxxk.Com]

内容

导入

一、复习导入

1.什么是比例?

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2.填空:15:(

)=5:3

预设:根据比例的意义:在比例中,两个的比值相等。

我们知道,5:3=5/3,根据分数的意义,把5/3化成分子为15的分数,得到15/9,利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15/9=15:9,所以,15:(

9

)=5:3。你们做对了吗?同学们真棒!

设计意图:简单的问答,既复习巩固了上节课的知识比例的意义,又为这节课做了铺垫。尤其是第2题,先利用比例的意义求出有一个未知项的比例,为后面的猜一猜做伏笔,能让本节课探索比例的基本性质更顺利的进行。

探究新知

二、认识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课件出示比例:2.4

:

1.6

=

60

:

40

师:在2.4:1.6=60:40这个比例中,组成比例的四个数“2.4、1.6、60、40”,叫做比例的项。中间的两项“1.6”和“60”叫做比例的内项。两端的两项“2.4”和“40”叫做比例的外项。

如果把这个比例写成分数的形式:

2.4:1.6=60:402.4/1.6=60/40,1.6和60仍然是内项,2.4和40仍然是外项。

提问:你记住比例各部分的名称了吗?

三、牛刀小试

1.指出下面比例的外项和内项。

4.5:2.7=10:6

1/2:1/3=12:8

师:在比例4.5:2.7=10:6中,2.7和10是它的内项,4.5和6是它的外项;

在比例1/2:1/3=12:8中,1/3和12是它的内项,1/2和8是它的外项。

2.填空。

在3:8=0.6:1.6中,(

)和(

)是内项,(

)和(

)是外项。

师:在3:8=0.6:1.6中,8和0.6是内项,3和1.6是外项。同学们,你们都写对了吗?同学们真聪明!

设计意图:直截了当的介绍比例各部分的名称,先准确的定位教学的起点,引导学生比较两种形式的比例,明确四个项及每个项的位置都相同,只是形式不同而已,因而两个内项和两个外项是不变的。[来源:Z。xx。k.Com]

四、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

1.课件出示:猜一猜

24:(

)=(

):1

师:同学们,请你们看看这个比例的外项是什么?

预设:这个比例的外项是24和1。

师:那么,它的内项是多少呢?你们知道吗?它有多少种写法?请同学们在练习本上猜一猜,填一填,写一写。

预设:

假设第一个内项为1,根据比例的意义求出另一个项为24;

假设第一个内项为2,根据比例的意义求出另一个项为12;

假设第一个内项为3,根据比例的意义求出另一个项为8;

假设第一个内项为4,根据比例的意义求出另一个项为6;

......

从这里可以看出,这个比例有无数种填法。

思考:观察上面的内项,你有什么发现?

内项:1×24=24,2×12=24,

3×8=24,

4×6=24。

外项:24×1=24。

猜想: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师:是不是所有的比例都有这样的规律呢?

2.验证猜想。

4.5

:

2.7

=

10

:

6

内项:2.7×10=27,

外项:4.5×6=27.

1/2

:

1/3

=

12

:

8

内项:1/3×12=4,

外项:1/2×8=4.

3.归纳比例的基本性质

师:通过举例验证,你得出什么结论?

预设: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师:这句话呀,其实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比例的基本性质。

大家一起来读一读吧。

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4.用字母表示比例的基本性质。

师:如果

a:b=c:d(b、d≠0),

则ad

=

bc.

设计意图:设计“猜一猜”,这个问题简单而开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答案不唯一,为学生的思考打开了空间。让学生经历“计算——猜想——验证——归纳——完善”的知识探究过程,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让学生用不同的对这个猜想进行验证,抓住关键词“积”。

巩固练习

五、练一练。

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下面哪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6:3和8:5

0.2:2.5和4:50

1/3:1/6和1/2:1/4

1.2:3/4和4/5:5

预设1:6×5=30,3×8=24,30≠24,不能组成比例。

预设2:0.2×50=10,2.5×4=10,能组成比例。[来源:学#科#网]

预设3:1/3×1/4=1/12,1/6×1/2=1/12,能组成比例。

预设4:1.2×5=6,3/4×4/5=3/5,6≠3/5,不能组成比例。

课堂小结

师:通过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六年级下册教案篇3

一、单选题(共2题;共4分)

1.利息与本金的比值叫做(

)。

A. 利息                                         B. 利率                                         C. 税率

【答案】

B

【考点】百分数的应用--利率

【解析】【解答】解:利息与本金的比值叫做利率。

故答案为:B。

【分析】单位时间内,利息与本金的比值叫做利率。

2.某种商品降价20%出售,也就是对商品打了

)折.

A. 二                                           B. 八                                           C. 八五

【答案】

B

【考点】百分数的应用--折扣

【解析】【解答】解:1-20%=80%=八折。

故答案为:B。

【分析】以原价为单位“1”,用1减去20%即可求出现价是原价的百分之几,根据百分数确定折扣数即可。

二、填空题(共3题;共3分)

3.爷爷把30000元存入银行定期2年,年利率是2.14%,到期能获得利息________ 元.

【答案】

1284

【考点】百分数的应用--利率

【解析】【解答】解:30000×2.14%×2

=642×2

=1284(元)

故答案为:1284。

【分析】利息=本金×利率×存期,根据公式计算利息即可。

4.李爷爷把5000元钱存入银行,整存整取2年,年利率按2.25%计算。到期时李爷爷可以取回本金和利息一共________元。

【答案】

5225

【考点】百分数的应用--利率

【解析】【解答】解:5000×2.25%×2+5000

=112.5×2+5000

=225+5000

=5225(元)。

故答案为:5225。

【分析】到期时李爷爷可以取回本金和利息的总钱数=本金+利息,其中利息=本金×利率×时间。

5.一部手机打八折后的价格是960元,那这手机原价是________元。

【答案】

1200

【考点】百分数的应用--折扣

【解析】【解答】解:960÷80%=1200(元)

故答案为:1200。

【分析】八折的意思就是现价是原价的80%,根据分数除法的意义,用八折后的价格除以80%即可求出原价。

三、解答题(共5题;共25分)

6.某种自行车每辆原价230元,现在商店按8折出售,这种自行车比原价便宜了多少钱?

【答案】

解:230×(1-80%)

=230×0.2

=46(元)

答:这种自行车比原价便宜了46元。

【考点】百分数的应用--折扣

【解析】【分析】把这种自行车的原价看作单位“1”,便宜了1-80%=20%,原价×20%=

这种自行车比原价便宜的钱数。

7.张叔叔2010年12月28日存入银行8000元钱,定期3年,年利率为3.85%,到期时张叔叔一共可以取回多少钱?

【答案】

解:8000×3.85%×3+8000

=308×3+8000

=924+8000

=8924(元)

答:到期时张叔叔一共可以取回8924元钱。

【考点】百分数的应用--利率

【解析】【分析】到期时张叔叔一共可以取回的钱数=本金+利息,其中利息=本金×利率×时间。

8.请帮刘小徽的妈妈算一下到期能从银行取到利息多少钱?

某某银行定期存单

存入金额(元)

利率

起息日

到期日

100000

2.94%

2019.3.11

2021.3.11

【答案】

解:100000×2.94%×2

=2940×2

=5880(元)

答:妈妈到期能从银行取到利息5880元。

【考点】百分数的应用--利率

【解析】【分析】到期能从银行取到的利息=存入的钱数×年利率×存的年份数,据此代入数据作答即可。

9.为了节约能源,国家鼓励大家购买新能源电动汽车和小排量汽车,特对车辆购置税作如下规定:

①新能源汽车免10%的车辆购置税;

②汽车排量1.6L以上的按汽车成交价格的10%征收;

③汽车排量1.6L及以下的按汽车成交价格的5%征收;

某汽车专卖店规定,购买汽车时如果分期付款需要加价7%,如果用现金一次性付款可享受九折优惠。小明爸爸看中一辆原价

20万元的1.8L排量汽车,准备一次性付款。请你帮小明爸爸算一算:购买这辆汽车一共要花多少万元?

【答案】

解:20×90%+20×90%×10%

=18+1.8

=19.8(万元)

答:购买这辆汽车一共要花19.8万元。

【考点】百分数的应用--折扣,百分数的应用--税率

【解析】【分析】由于是一次性付款,所以可以享受九折优惠,用原价乘90%求出成交价;1.8L超过1.6L,所以按成交价的10%加收购置税,由此用成交价乘10%求出购置税钱;用成交价加上购置税钱数就是一共要花的钱数。

10.乘坐飞机的每位旅客,携带行李超过20千克的部分,每千克要按飞机票原价的1.5%购买行李票。张红从贵阳乘飞机到上海,飞机票打五五折后是770元。贵阳到上海飞机票的原价是多少元?她带了32千克行李,应付行李费多少元?

【答案】

解:770÷55%=1400(元)

1400×(32-20)×1.5%

=1400×12×1.5%

=16800×1.5%

=252(元)

答:贵阳到上海飞机票的原价是1400元,应付行李费252元。

【考点】百分数的应用--折扣

六年级下册教案篇4

评卷人

得分

一、解答题(题型注释)

1.某公司预算一天的开支为5600元,实际比预算节省了

314

,该公司每天的实际开支为多少元?

2.一个独轮车的直径是60厘米,运动员骑独轮车进行百米比赛,从起点到终点,车轮大约要转动多少圈?(得数保留整数)

[来源:学。科。网]

3.有一种圆锥形容器,给里面装入1千克水后,水面正好到圆锥高的一半,如下图所示.若要将此容器装满水,还需要注入多少千克水?

4.如图是甲、乙两地2008年上半年每月降水情况统计图.

(1)六月份乙地的降水量比甲地多百分之几?[来源:学。科。网]

(2)甲乙两地哪个月降水量相差最大?

[来源:学+科+网]

5.王大伯把8000元存入银行,定期一年,年利率是1.98%,到期后可得本金和税后利息一共多少元?(应扣除利息税20%)

6.五星家电运来670台彩色电视机,五一节开展促销活动,共售出350台,余下的8天卖完,平均每天卖出多少台彩色电视?

7.风盛服装厂抽检了500套服装,有5套不合格,求服装的合格率.

8.只列式,不计算.

(1)某机关精简了24名工作人员后,还有48名,精简了百分之几?

(2)晓晨把得到的300元压岁钱存入银行,整存整取一年.她准备到期后将本息全部取出捐给“希望工程”.如果按年利率3.87%计算,那么到期后,晓晨可以捐给“希望工程”多少钱?

9.学校饲养组养了18只兔子,其中

是白兔,

是黑兔。白兔和黑兔各有多少只?

10.爸爸把一根木头截成两段用了5分钟,如果把这根木头截成4段,需要几分钟?

11.英雄洗衣机厂10月份生产了1200台全自动洗衣机和1800台滚筒洗衣机,生产的滚筒洗衣机的台数是9月份生产的

,9月份生产了多少台滚筒洗衣机?

12.根据商品价格回答问题。

(1)一张桌子比一把椅子贵多少元?

(2)请你再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并试着解答。

13.甲地到乙地的公路长240千米.一辆汽车走高速路的速度是80千米/时,走普通公路的速度是60千米/时.从甲地去乙地走高速路比普通公路节省多长时间?

14.一个动物园的票价规定如下表:

购票人数(人)

1~40

41~80

80人以上

每人的票价(元)

60

58

56

五星小学四年级两个班的同学去动物园游玩,一班有39人,二班有42人。

(1)如果两班各自买票,共需多少元?

(2)如果两班合起来买票,共需多少元?

参数答案

1.解:5600×(1﹣

314

),

=5600×

1114

=4400(元),

答:该公司每天的实际开支为4400元

[来源:Zxxk.Com]

【解析】1.此题

314

的单位“1”是一天的预算开支5600元,实际比预算节省了

314

,就是说实际开支是单位“1”的(1﹣

314

)=

1114

,根据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解答即可。这种类型的题目属于分数乘法应用题,只要找清单位“1”,比单位“1”多(或少)几分之几就用单位“1”加(或减)几分之几,再利用基本数量关系解决问题即可。

2.解:100米=10000厘米

3.14×60=188.4(厘米)

10000÷188.4≈53(圈)

答:车轮大约要转动53圈

【解析】2.车轮转过一周的长度,就是这个圆形车轮的周长,利用圆的周长公式求出车轮的周长为:3.14×60=188.4(厘米),求出100米有多少个188.4厘米的长度即可解决问题.此题考查圆的周长公式:圆的周长=πd=2πr在实际问题中的灵活应用.

3.还需要注入7千克水

【解析】3.

试题分析:根据圆锥的体积公式:v=sh,所以当高为原来的一半时,其底面圆的半径将为原来的一半,则其底面积将为原来的四分之一,所以其体积将为原来的八分之一.因此,根据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用除法求出容器的容积,再减去1千克.

解答:解:根据上面的分析现在水的体积占这个容器的容积的八分之一;

1÷﹣1,

=1×8﹣1,

=8﹣1,[来源:Zxxk.Com]

=7(千克),

答:还需要注入7千克水.

4.(1)六月份乙地的降水量比甲地多9%;(2)甲乙两地五月份降水量相差最大,相差210毫米

【解析】4.

试题分析:(1)根据统计图,可知六月份乙地的降水量是545毫米,甲地的降水量是500毫米,进而用六月份乙地的降水量比甲地多的毫米数除以甲地的降水量,算式为(545﹣500)÷500;

(2)观察统计图,可知甲乙两地五月份降水量相差最大;五月份乙地的降水量是565毫米,甲地的降水量是355毫米,就用多的减少的就是相差了的毫米数.

解答:解:(1)(545﹣500)÷500,

=45÷500,

=9%;

答:六月份乙地的降水量比甲地多9%.

(2)甲乙两地五月份降水量相差最大,

相差:565﹣355=210(毫米);

答:甲乙两地五月份降水量相差最大,相差210毫米.

5.到期后可得本金和税后利息一共8126.72元.

【解析】5.

试题分析:在此题中,本金是8000元,时间是1年,利率是1.98%,利息税为20%,求本金和税后利息,运用关系式:本息=本金+本金×年利率×时间×(1﹣20%),据此解答即可.

解答:解:8000+8000×1.98%×1×(1﹣20%)

=8000+8000×0.0198×1×80%

=8000+158.4×0.8

=8000+126.72

=8126.72(元),

答:到期后可得本金和税后利息一共8126.72元.

6.40台

【解析】6.

试题分析:用670台减去售出350台即可得到剩余的数量,然后再除以8即可得到后8天平均每天卖出的数量.

解:(670﹣350)÷8

=320÷8

=40(台)

答:平均每天卖出40台彩色电视.

7.99%

【解析】7.

试题分析:求合格率,根据近公式:合格率=×100%,由此解答即可.

解:×100%=99%;

答:服装的合格率是99%.

8.(1)33.3%(2)11.61元

【解析】8.

试题分析:(1)先求出原来的工作人员数量,然后用精简的人数除以原来的工作人数即可.

(2)本题中,本金是300元,利率是3.87%,时间是1年,求利息,根据关系式:利息=本金×利率×时间,解决问题.

解:(1)24÷(24+48)

(2)300×3.87%×1

9.见解析

【解析】9.18÷3=6(只)

6×2=12(只)

6×1=6(只)答:略

10.15

【解析】10.略

11.解:1800÷

=1080(台)

答:9月份生产了1080台滚筒洗衣机

【解析】11.把九月份生产的滚筒洗衣机的台数看成单位“1”,它的

就是十月份生产的台数1800台,根据分数除法的意义,用1800台除以

即可求出九月份滚筒洗衣机的台数.

12.(1)232元

(2)一辆自行车与一把椅子共多少钱?

789元(答案不唯一)

【解析】12.

(1)315-83=232(元)

答:一张桌子比一把椅子贵232元

(2)一辆自行车与一把椅子共多少钱?

706+83=789(元)

答:一辆自行车与一把椅子共789元

13.1小时

【解析】13.

240÷60﹣240÷80

=4﹣3

=1(小时)

答:从甲地去乙地走高速路比普通公路节省1小时.

14.(1)一班2340元;二班2436元

(2)4536元

【解析】14.

(1)本题根据每班人数及应购票的单价,用票的单价乘每班人数,即得每班购票各需多少钱;

(2)两班共有39+42=81人,在80人以上,则票的单价是56元,根据乘法的意义,用总人数乘单价即得一共需要多少钱。

(1)39×60=2340(元)

42×58=2436(元)

答:分别买票,一班需要2340元,二班需要2436元。

(2)(39+42)×56

=81×56

六年级下册教案篇5

评卷人

得分

一、解答题(题型注释)

1.某公司预算一天的开支为5600元,实际比预算节省了

314

,该公司每天的实际开支为多少元?

2.一个独轮车的直径是60厘米,运动员骑独轮车进行百米比赛,从起点到终点,车轮大约要转动多少圈?(得数保留整数)

[来源:学。科。网]

3.有一种圆锥形容器,给里面装入1千克水后,水面正好到圆锥高的一半,如下图所示.若要将此容器装满水,还需要注入多少千克水?

4.如图是甲、乙两地2008年上半年每月降水情况统计图.

(1)六月份乙地的降水量比甲地多百分之几?[来源:学。科。网]

(2)甲乙两地哪个月降水量相差最大?

[来源:学+科+网]

5.王大伯把8000元存入银行,定期一年,年利率是1.98%,到期后可得本金和税后利息一共多少元?(应扣除利息税20%)

6.五星家电运来670台彩色电视机,五一节开展促销活动,共售出350台,余下的8天卖完,平均每天卖出多少台彩色电视?

7.风盛服装厂抽检了500套服装,有5套不合格,求服装的合格率.

8.只列式,不计算.

(1)某机关精简了24名工作人员后,还有48名,精简了百分之几?

(2)晓晨把得到的300元压岁钱存入银行,整存整取一年.她准备到期后将本息全部取出捐给“希望工程”.如果按年利率3.87%计算,那么到期后,晓晨可以捐给“希望工程”多少钱?

9.学校饲养组养了18只兔子,其中

是白兔,

是黑兔。白兔和黑兔各有多少只?

10.爸爸把一根木头截成两段用了5分钟,如果把这根木头截成4段,需要几分钟?

11.英雄洗衣机厂10月份生产了1200台全自动洗衣机和1800台滚筒洗衣机,生产的滚筒洗衣机的台数是9月份生产的

,9月份生产了多少台滚筒洗衣机?

12.根据商品价格回答问题。

(1)一张桌子比一把椅子贵多少元?

(2)请你再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并试着解答。

13.甲地到乙地的公路长240千米.一辆汽车走高速路的速度是80千米/时,走普通公路的速度是60千米/时.从甲地去乙地走高速路比普通公路节省多长时间?

14.一个动物园的票价规定如下表:

购票人数(人)

1~40

41~80

80人以上

每人的票价(元)

60

58

56

五星小学四年级两个班的同学去动物园游玩,一班有39人,二班有42人。

(1)如果两班各自买票,共需多少元?

(2)如果两班合起来买票,共需多少元?

参数答案

1.解:5600×(1﹣

314

),

=5600×

1114

=4400(元),

答:该公司每天的实际开支为4400元

[来源:Zxxk.Com]

【解析】1.此题

314

的单位“1”是一天的预算开支5600元,实际比预算节省了

314

,就是说实际开支是单位“1”的(1﹣

314

)=

1114

,根据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解答即可。这种类型的题目属于分数乘法应用题,只要找清单位“1”,比单位“1”多(或少)几分之几就用单位“1”加(或减)几分之几,再利用基本数量关系解决问题即可。

2.解:100米=10000厘米

3.14×60=188.4(厘米)

10000÷188.4≈53(圈)

答:车轮大约要转动53圈

【解析】2.车轮转过一周的长度,就是这个圆形车轮的周长,利用圆的周长公式求出车轮的周长为:3.14×60=188.4(厘米),求出100米有多少个188.4厘米的长度即可解决问题.此题考查圆的周长公式:圆的周长=πd=2πr在实际问题中的灵活应用.

3.还需要注入7千克水

【解析】3.

试题分析:根据圆锥的体积公式:v=sh,所以当高为原来的一半时,其底面圆的半径将为原来的一半,则其底面积将为原来的四分之一,所以其体积将为原来的八分之一.因此,根据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用除法求出容器的容积,再减去1千克.

解答:解:根据上面的分析现在水的体积占这个容器的容积的八分之一;

1÷﹣1,

=1×8﹣1,

=8﹣1,[来源:Zxxk.Com]

=7(千克),

答:还需要注入7千克水.

4.(1)六月份乙地的降水量比甲地多9%;(2)甲乙两地五月份降水量相差最大,相差210毫米

【解析】4.

试题分析:(1)根据统计图,可知六月份乙地的降水量是545毫米,甲地的降水量是500毫米,进而用六月份乙地的降水量比甲地多的毫米数除以甲地的降水量,算式为(545﹣500)÷500;

(2)观察统计图,可知甲乙两地五月份降水量相差最大;五月份乙地的降水量是565毫米,甲地的降水量是355毫米,就用多的减少的就是相差了的毫米数.

解答:解:(1)(545﹣500)÷500,

=45÷500,

=9%;

答:六月份乙地的降水量比甲地多9%.

(2)甲乙两地五月份降水量相差最大,

相差:565﹣355=210(毫米);

答:甲乙两地五月份降水量相差最大,相差210毫米.

5.到期后可得本金和税后利息一共8126.72元.

【解析】5.

试题分析:在此题中,本金是8000元,时间是1年,利率是1.98%,利息税为20%,求本金和税后利息,运用关系式:本息=本金+本金×年利率×时间×(1﹣20%),据此解答即可.

解答:解:8000+8000×1.98%×1×(1﹣20%)

=8000+8000×0.0198×1×80%

=8000+158.4×0.8

=8000+126.72

=8126.72(元),

答:到期后可得本金和税后利息一共8126.72元.

6.40台

【解析】6.

试题分析:用670台减去售出350台即可得到剩余的数量,然后再除以8即可得到后8天平均每天卖出的数量.

解:(670﹣350)÷8

=320÷8

=40(台)

答:平均每天卖出40台彩色电视.

7.99%

【解析】7.

试题分析:求合格率,根据近公式:合格率=×100%,由此解答即可.

解:×100%=99%;

答:服装的合格率是99%.

8.(1)33.3%(2)11.61元

【解析】8.

试题分析:(1)先求出原来的工作人员数量,然后用精简的人数除以原来的工作人数即可.

(2)本题中,本金是300元,利率是3.87%,时间是1年,求利息,根据关系式:利息=本金×利率×时间,解决问题.

解:(1)24÷(24+48)

(2)300×3.87%×1

9.见解析

【解析】9.18÷3=6(只)

6×2=12(只)

6×1=6(只)答:略

10.15

【解析】10.略

11.解:1800÷

=1080(台)

答:9月份生产了1080台滚筒洗衣机

【解析】11.把九月份生产的滚筒洗衣机的台数看成单位“1”,它的

就是十月份生产的台数1800台,根据分数除法的意义,用1800台除以

即可求出九月份滚筒洗衣机的台数.

12.(1)232元

(2)一辆自行车与一把椅子共多少钱?

789元(答案不唯一)

【解析】12.

(1)315-83=232(元)

答:一张桌子比一把椅子贵232元

(2)一辆自行车与一把椅子共多少钱?

706+83=789(元)

答:一辆自行车与一把椅子共789元

13.1小时

【解析】13.

240÷60﹣240÷80

=4﹣3

=1(小时)

答:从甲地去乙地走高速路比普通公路节省1小时.

14.(1)一班2340元;二班2436元

(2)4536元

【解析】14.

(1)本题根据每班人数及应购票的单价,用票的单价乘每班人数,即得每班购票各需多少钱;

(2)两班共有39+42=81人,在80人以上,则票的单价是56元,根据乘法的意义,用总人数乘单价即得一共需要多少钱。

(1)39×60=2340(元)

42×58=2436(元)

答:分别买票,一班需要2340元,二班需要2436元。

(2)(39+42)×56

=81×56

六年级下册教案篇6

牛吃草

教学目标

1.

理解牛吃草这类题目的解题步骤,掌握牛吃草问题的解题思路.

2.

初步了解牛吃草的变式题,会将一些变式题与牛吃草问题进行区别与联系

知识精讲

英国科学家牛顿在他的《普通算术》一书中,有一道关于牛在牧场上吃草的问题,即牛在牧场上吃草,牧场上的草在不断的、均匀的生长.后人把这类问题称为牛吃草问题或叫做“牛顿问题”.

“牛吃草”问题主要涉及三个量:草的数量、牛的头数、时间.难点在于随着时间的增长,草也在按不变的速度均匀生长,所以草的总量不定.“牛吃草”问题是小学应用题中的难点.

解“牛吃草”问题的主要依据:

草的每天生长量不变;

每头牛每天的食草量不变;

草的总量草场原有的草量新生的草量,其中草场原有的草量是一个固定值

新生的草量每天生长量天数.

同一片牧场中的“牛吃草”问题,一般的解法可总结为:

⑴设定1头牛1天吃草量为“1”;

⑵草的生长速度(对应牛的头数较多天数对应牛的头数较少天数)(较多天数较少天数);

⑶原来的草量对应牛的头数吃的天数草的生长速度吃的天数;

⑷吃的天数原来的草量(牛的头数草的生长速度);

⑸牛的头数原来的草量吃的天数草的生长速度.

“牛吃草”问题有很多的变例,像抽水问题、检票口检票问题等等,只有理解了“牛吃草”问题的本质和解题思路,才能以不变应万变,轻松解决此类问题.

例题精讲

板块一、一块地的“牛吃草问题”

【例

1】

青青一牧场,牧草喂牛羊;

放牛二十七,六周全吃光。

改养廿三只,九周走他方;

若养二十一,可作几周粮?

(注:“廿”的读音与“念”相同。“廿”即二十之意。)

【解说】题目翻译过来是:一牧场长满青草,27头牛6个星期可以吃完,或者23头牛9个星期可以吃完。若是21头牛,要几个星期才可以吃完?(注:牧场的草每天都在生长)

【解析】

设1头牛1天的吃草量为“1”,27头牛吃6周共吃了份;23头牛吃9周共吃了份.第二种吃法比第一种吃法多吃了份草,这45份草是牧场的草周生长出来的,所以每周生长的草量为,那么原有草量为:.

供21头牛吃,若有15头牛去吃每周生长的草,剩下6头牛需要(周)可将原有牧草吃完,即它可供21头牛吃12周.

【巩固】

牧场上长满牧草,每天牧草都匀速生长.这片牧场可供10头牛吃20天,可供15头牛吃10天.供25头牛可吃几天?

【解析】

设1头牛1天的吃草量为“1”,10头牛吃20天共吃了份;15头牛吃10天共吃了份.第一种吃法比第二种吃法多吃了份草,这50份草是牧场的草天生长出来的,所以每天生长的草量为,那么原有草量为:.

供25头牛吃,若有5头牛去吃每天生长的草,剩下20头牛需要(天)可将原有牧草吃完,即它可供25头牛吃5天.

【巩固】

仓库里原有一批存货,以后继续运货进仓,且每天运进的货一样多。用同样的汽车运货出仓,如果每天用4辆汽车,则9天恰好运完;如果每天用5辆汽车,则6天恰好运完。仓库里原有的存货若用1辆汽车运则需要多少天运完?

【解析】

设辆汽车天运货为“”,进货速度为,原有存货为,仓库里原有的存货若用1辆汽车运则需要(天)

【例

2】

牧场上有一片匀速生长的草地,可供27头牛吃6周,或供23头牛吃9周,那么它可供多少头牛吃18周?

【解析】

设1头牛1周的吃草量为“1”,草的生长速度为,原有草量为,可供(头)牛吃18周

【巩固】

有一块匀速生长的草场,可供12头牛吃25天,或可供24头牛吃10天.那么它可供几头牛吃20天?

【解析】

设1头牛1天的吃草量为“1”,那么天生长的草量为,所以每天生长的草量为;原有草量为:.

20天里,草场共提供草,可以让头牛吃20天.

【巩固】

(湖北省“创新杯”)

牧场有一片青草,每天长势一样,已知70头牛24天把草吃完,30头牛60天把草吃完,则

头牛96天可以把草吃完.

【解析】

设1头牛1天的吃草量为“1”,那么每天新生长的草量为,牧场原有草量为,要吃96天,需要(头)牛.

【巩固】

一牧场放牛58头,7天把草吃完;若放牛50头,则9天吃完.假定草的生长量每日相等,每头牛每日的吃草量也相同,那么放多少头牛6天可以把草吃完?

【解析】

设1头牛1天的吃草量为1个单位,则每天生长的草量为:,原有草量为:,(头)

【巩固】

林子里有猴子喜欢吃的野果,23只猴子可在9周内吃光,21只猴子可在12周内吃光,问如果要4周吃光野果,则需有多少只猴子一起吃?(假定野果生长的速度不变)

【解析】

设一只猴子一周吃的野果为“”,则野果的生长速度是,原有的野果为,如果要4周吃光野果,则需有只猴子一起吃

【巩固】

一水库原有存水量一定,河水每天均匀入库.5台抽水机连续20天可抽干;6台同样的抽水机连续15天可抽干.若要求6天抽干,需要多少台同样的抽水机?

【解析】

水库原有的水与20天流入的水可供多少台抽水机抽1天?(台).

水库原有的水与15天流入的水可供多少台抽水机抽1天?(台).

每天流入的水可供多少台抽水机抽1天?

(台).

原有的水可供多少台抽水机抽1天?

(台).

若6天抽完,共需抽水机多少台?

(台).

【例

3】

由于天气逐渐冷起来,牧场上的草不仅不生长,反而以固定的速度在减少.已知某块草地上的草可供20头牛吃5天,或可供15头牛吃6天.照此计算,可以供多少头牛吃10天?

【解析】

设1头牛1天的吃草量为“1”,那么每天自然减少的草量为:,原有草量为:;10天吃完需要牛的头数是:(头).

【巩固】

由于天气逐渐冷起来,牧场上的草不仅不长,反而以固定的速度在减少。如果某块草地上的草可供25头牛吃4天,或可供16头牛吃6天,那么可供多少头牛吃12天?

【解析】

设1头牛1天吃的草为“1”。牧场上的草每天自然减少

原来牧场有草,

12天吃完需要牛的头数是:(头)或(头)。

【例

4】

由于天气逐渐变冷,牧场上的草每天以均匀的速度减少.经计算,牧场上的草可供20头牛吃5天,或可供16头牛吃6天.那么,可供11头牛吃几天?

【解析】

设1头牛1天的吃草量为“1”,天自然减少的草量为,原有草量为:.

若有11头牛来吃草,每天草减少;所以可供11头牛吃(天).

【巩固】

由于天气逐渐冷起来,牧场上的草不仅不长,反而以固定的速度在减少。如果某块草地上的草可供25头牛吃4天,或可供16头牛吃6天,那么可供10头牛吃多少天?

【解析】

设1头牛1天吃的草为“1”。牧场上的草每天自然减少

原来牧场有草

可供10头牛吃的天数是:(天)。

【例

5】

一块匀速生长的草地,可供16头牛吃20天或者供100只羊吃12天.如果一头牛一天吃草量等于5只羊一天的吃草量,那么这块草地可供10头牛和75只羊一起吃多少天?

【解析】

设1头牛1天的吃草量为“1”,由于一头牛一天吃草量等于5只羊一天的吃草量,所以100只羊吃12天相当于20头牛吃12天.那么每天生长的草量为,原有草量为:.

10头牛和75只羊1天一起吃的草量,相当于25头牛一天吃的草量;25头牛中,若有10头牛去吃每天生长的草,那么剩下的15头牛需要天可以把原有草量吃完,即这块草地可供10头牛和75只羊一起吃8天.

【巩固】

(希望杯六年级二试试题)

有一片草场,草每天的生长速度相同。若14头牛30天可将草吃完,70只羊16天也可将草吃完(4只羊一天的吃草量相当于1头牛一天的吃草量)。那么,17头牛和20只羊多少天可将草吃完?

【解析】

“4只羊一天的吃草量相当于1头牛一天的吃草量”,所以可以设一只羊一天的食量为1,那么14头牛30天吃了单位草量,而70只羊16天吃了单位草量,所以草场在每天内增加了草量,原来的草量为草量,所以如果安排17头牛和20只羊,即每天食草88草量,经过天,可将草吃完。

【巩固】

一片牧草,每天生长的速度相同。现在这片牧草可供20头牛吃12天,或可供60只羊吃24天。如果1头牛的吃草量等于4只羊的吃草量,那么12头牛与88只羊一起吃可以吃几天?

【解析】

设1头牛1天的吃草量为“1”,只羊的吃草量等于头牛的吃草量,只羊的吃草量等于头牛的吃草量,所以草的生长速度为,原有草量为,12头牛与88只羊一起吃可以吃(天)

【巩固】

一片茂盛的草地,每天的生长速度相同,现在这片青草16头牛可吃15天,或者可供100只羊吃6天,而4只羊的吃草量相当于l头牛的吃草量,那么8头牛与48只羊一起吃,可以吃多少天?

【解析】

设1头牛1天的吃草量为“1”,摘录条件,将它们转化为如下形式方便分析

16头牛

15天

16×15=240:原有草量+15天生长的草量

100只羊(25头牛)

6天

25×6=150:

原有草量+6天生长的草量

从上易发现:1天生长的草量=10;那么原有草量:150-10×6=90;

8头牛与48只羊相当于20头牛的吃草量,其中10头牛去吃新生草,那么剩下的10头牛吃原有草,90只需9天,所以8头牛与48只羊一起吃,可以吃9天。

【例

6】

有一牧场,17头牛30天可将草吃完,19头牛则24天可以吃完.现有若干头牛吃了6天后,卖掉了4头牛,余下的牛再吃两天便将草吃完.问:原来有多少头牛吃草(草均匀生长)?

【解析】

设1头牛1天的吃草量为“1”,那么每天生长的草量为,原有草量为:.

现有若干头牛吃了6天后,卖掉了4头牛,余下的牛再吃两天便将草吃完,如果不卖掉这4头牛,那么原有草量需增加才能恰好供这些牛吃8天,所以这些牛的头数为(头).

【巩固】

一片草地,可供5头牛吃30天,也可供4头牛吃40天,如果4头牛吃30天,又增加了2头牛一起吃,还可以再吃几天?

【解析】

设1头牛1天的吃草量为“1”,那么每天生长的草量为,原有草量为:.如果4头牛吃30天,那么将会吃去30天的新生长草量以及90原有草量,此时原有草量还剩,而牛的头数变为6,现在就相当于:“原有草量30,每天生长草量1,那么6头牛吃几天可将它吃完?”易得答案为:(天).

【例

7】

一片匀速生长的牧草,如果让马和牛去吃,15天将草吃尽;如果让马和羊去吃,20天将草吃尽;如果让牛和羊去吃,30天将草吃尽.已知牛和羊每天的吃草量的和等于马每天的吃草量.现在让马、牛、羊一起去吃草,几天可以将这片牧草吃尽?

【解析】

设1匹马1天吃草量为“1”,根据题意,有:

15天马和牛吃草量原有草量天新生长草量……⑴

20天马和羊吃草量原有草量天新生长草量……⑵

30天牛和羊(等于马)吃草量原有草量天新生长草量……⑶

由可得:30天牛吃草量原有草量,所以:牛每天吃草量原有草量;

由⑶可知,30天羊吃草量天新生长草量,所以:羊每天吃草量每天新生长草量;设马每天吃的草为份

将上述结果带入⑵得:原有草量,所以牛每天吃草量.

这样如果同时放牧牛、羊、马,可以让羊去吃新生长的草,牛和马吃原有的草,可以吃:(天).

【巩固】

现在有牛、羊、马吃一块草地的草,牛、马吃需要45天吃完,于是马、羊吃需要60天吃完,于是牛、羊吃需要90天吃完,牛、羊一起吃草的速度为马吃草的速度,求马、牛、羊一起吃,需多少时间?

【解析】

牛、马45天吃了

原有天新长的草①

牛、马90天吃了2原有天新长的草⑤

马、羊60天吃了

原有天新长的草②

牛、羊90天吃了

原有天新长的草③

90天吃了

原有天新长的草④

所以,由④、⑤知,牛吃了90天,吃了原有的草;再结合③知,羊吃了90天,吃了90天新长的草,所以,可以将羊视为专门吃新长的草.

所以,②知马60天吃完原有的草,③知牛90天吃完原有的草.

现在将牛、马、羊放在一起吃;还是让羊吃新长的草,牛、马一起吃原有的草.

所需时间为天.

所以,牛、羊、马一起吃,需36天.

板块二、多块地的“牛吃草问题”

【例

8】

东升牧场南面一块2000平方米的牧场上长满牧草,牧草每天都在匀速生长,这片牧场可供18头牛吃16天,或者供27头牛吃8天.在东升牧场的西侧有一块6000平方米的牧场,可供多少头牛吃6天?

【解析】

设1头牛1天的吃草量为“1”,那么2000平方米的牧场上天生长的草量为,即每天生长的草量为.那么2000平方米的牧场上原有草量为:.

则6000平方米的牧场每天生长的草量为;原有草量为:.6天里,该牧场共提供牧草,可以让(头)牛吃6天.

【巩固】

有甲、乙两块匀速生长的草地,甲草地的面积是乙草地面积的3倍.30头牛12天能吃完甲草地上的草,20头牛4天能吃完乙草地上的草.问几头牛10天能同时吃完两块草地上的草?

【解析】

设1头牛1天的吃草量为“1”,由于甲草地的面积是乙草地面积的3倍,把甲草地分成面积相等的3块,那么每块都与乙草地的面积相等.由于30头牛12天能吃完甲草地上的草,相当于每块上的草由10头牛12天吃完.那么条件转换为“10头牛12天能吃完乙草地上的草,20头牛4天也能吃完乙草地上的草”,可知每天乙草地长草量为,乙草地原有草量为:;则甲、乙两块草地每天的新生长草量为,原有草量为:.要10天同时吃完两块草地上的草,需要(头)牛.

【巩固】

有一块1200平方米的牧场,每天都有一些草在匀速生长,这块牧场可供10头牛吃20天,或可供15头牛吃10天,另有一块3600平方米的牧场,每平方米的草量及生长量都与第一块牧场相同,问这片牧场可供75头牛吃多少天?

【解析】

设1头牛1天的吃草量为“1”,摘录条件,将它们转化为如下形式方便分析

10头牛

20天

10×20=200

:原有草量+20天生长的草量

15头牛

10天

15×10=150

:原有草量+10天生长的草量

从上易发现:1200平方米牧场上20-10=10天生长草量=200-150=50,

即1天生长草量=50÷10=5;

那么1200平方米牧场上原有草量:200-5×20=100或150-5×10=100。

则3600平方米的牧场1天生长草量=5×(3600÷1200)=15;

原有草量:100×(3600÷1200)=300.

75头牛里,若有15头牛去吃每天生长的草,剩下60头牛需要300÷60=5(天)可将原有草吃完,即它可供75头牛吃5天。

【例

9】

一个农夫有面积为2公顷、4公顷和6公顷的三块牧场.三块牧场上的草长得一样密,而且长得一样快.农夫将8头牛赶到2公顷的牧场,牛5天吃完了草;如果农夫将8头牛赶到4公顷的牧场,牛15天可吃完草.问:若农夫将这8头牛赶到6公顷的牧场,这块牧场可供这些牛吃几天?

【解析】

(法1)设1头牛1天吃草量为“1”,可以将不同的公顷数统一转化为单位量1公顷来解决.

把2公顷牧场分割成2块,每块1公顷,每块可供4头牛吃5天;

把4公顷牧场分割成4块,每块1公顷,每块可供2头牛吃15天.

那么1公顷牧场每天新生长的草量为,1公顷牧场原有草量为.那么6公顷牧场每天新生长的草量为,原有草量为.

8头牛里,若有6头牛去吃每天新生长的草,剩下2头牛需要(天)可将原有草吃完,即它可供8头牛吃45天.

(法2)题中3块牧场面积不同,要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将3块牧场的面积统一起来.

设1头牛1天吃草量为“1”.将8头牛赶到2公顷的牧场,牛5天吃完了草,相当于12公顷的牧场可供48头牛吃5天;将8头牛赶到4公顷的牧场,牛15天可吃完草,相当于12公顷的牧场可供24头牛吃15天.所以12公顷的牧场每天新生长的草量为:,12公顷牧场原有草量为.那么12公顷牧场可供16头牛吃(天),

板块三、“牛吃草问题”的变形

【例

10】

一只船发现漏水时,已经进了一些水,水匀速进入船内.如果10人淘水,3小时淘完;如5人淘水,8小时淘完.如果要求2小时淘完,要安排多少人淘水?

【解析】

设1人1小时淘出的水量是“1”,淘水速度是,原有水量,

要求2小时淘完,要安排人淘水

【巩固】

一只船发现漏水时,已经进了一些水,现在水匀速进入船内,如果3人淘水40分钟可以淘完;6人淘水16分钟可以把水淘完,那么,5人淘水几分钟可以把水淘完?

【解析】

设1人1分钟淘出的水量是“1”,分钟的进水量为,所以每分钟的进水量为,那么原有水量为:.5人淘水需要(分钟)把水淘完.

【例

11】

假设地球上新生成的资源增长速度是一定的,照此计算,地球上的资源可供110亿人生活90年;或供90亿人生活210年。为了使人类能够不断繁衍,地球上最多能养活多少人?

【解析】

亿人。

【例

12】

画展8:30开门,但早有人来排队入场,从第一个观众来到时起,若每分钟来的观众一样多,如果开3个入场口,9点就不再有人排队;如果开5个入场口,8点45分就没有人排队。求第一个观众到达的时间。

【解析】

设每分钟1个入口进入的人数为1个单位。

8:30到9:00

共30分钟

3个入口共进入。8:30到8:45

共15分钟

5个入口共进入,15分钟到来的人数

,每分钟到来。8:30以前原有人。

所以应排了(分钟),即第一个来人在7:30

Ø

画展9点开门,但早有人来排队入场,从第一个观众来到时起,若每分钟来的观众一样多,如果开3个入场口,9点9分就不再有人排队;如果开5个入场口,9点5分就没有人排队.求第一个观众到达的时间.

Ø

如果把入场口看作为“牛”,开门前原有的观众为“原有草量”,每分钟来的观众为“草的增长速度”,那么本题就是一个“牛吃草”问题.

u

设每一个入场口每分钟通过“1”份人,那么4分钟来的人为,即1分钟来的人为,原有的人为:.这些人来到画展,所用时间为(分).所以第一个观众到达的时间为8点15分.

u

点评:从表面上看这个问题与“牛吃草”问题相离很远,但仔细体会,题目中每分钟来的观众一样多,类似于“草的生长速度”,入场口的数量类似于“牛”的数量,问题就变成“牛吃草”问题了.解决一个问题的方法往往能解决一类问题,关键在于是否掌握了问题的实质.

Ø

早晨6点,某火车进口处已有945名旅客等候检票进站,此时,每分钟还有若干人前来进口处准备进站.这样,如果设立4个检票口,15分钟可以放完旅客,如果设立8个检票口,7分钟可以放完旅客.现要求5分钟放完,需设立几个检票口?

Ø

设1个检票口1分钟放进1个单位的旅客.

u

1分钟新来多少个单位的旅客

l

u

检票口开放时已有多少个单位的旅客在等候,

l

4×15-×15=52

u

5分时间内检票口共需放进多少个单位的旅客

l

52+×5=55

u

设立几个检票口

l

(个)

Ø

在地铁车站中,从站台到地面有一架向上的自动扶梯.小强乘坐扶梯时,如果每秒向上迈一级台阶,那么他走过20级台阶后到达地面;如果每秒向上迈两级台阶,那么走过30级台阶到达地面.从站台到地面有

级台阶.

Ø

本题非常类似于“牛吃草问题”,如将题目改为:

u

“在地铁车站中,从站台到地面有一架向上的自动扶梯.小强乘坐扶梯时,如果每秒向上迈一级台阶,那么他走过20秒后到达地面;如果每秒向上迈两级台阶,那么走过15秒到达地面.问:从站台到地面有多少级台阶?”

u

采用牛吃草问题的方法,电梯秒内所走的阶数等于小强多走的阶数:阶,电梯的速度为阶/秒,扶梯长度为(阶)。

Ø

两个顽皮的孩子逆着自动扶梯行驶的方向行走,男孩每秒可走3级梯级,女孩每秒可走2级梯级,结果从扶梯的一端到达另一端男孩走了100秒,女孩走了300秒。问:该扶梯共有多少级梯级?

Ø

本题与牛吃草问题类似,其中扶梯的梯级总数相当于原有草量;而自动扶梯运行的速度则相当于草的增长速度。并且上楼的速度要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孩子自己的速度,另一部分是自动扶梯的速度。

u

自动扶梯的速度(女孩每秒走的梯级×女孩走的时间-男孩每秒走的梯级×男孩走的时间)÷(女孩走的时间-男孩走的时间),自动扶梯的梯级总数=女孩每秒走的梯级×女孩走的时间-自动扶梯的速度×女孩走的时间

u

(级)所以自动扶梯共有150级的梯级。

Ø

自动扶梯以匀速由下往上行驶,两个急性子的孩子嫌扶梯走的太慢,于是在行驶的扶梯上,男孩每秒向上走1梯级,女孩每3秒钟走2梯级。结果男孩用50秒到达楼上,女孩用60秒到达楼上。该楼梯共有多少级?

n

该题属于草匀速减少的情况,扶梯的运行速度:。自动扶梯的梯级总数:(级)

Ø

小明从甲地步行去乙地,出发一段时间后,小亮有事去追赶他,若骑自行车,每小时行15千米,3小时可以追上;若骑摩托车,每小时行35千米,1小时可以追上;若开汽车,每小时行45千米,

分钟能追上。

Ø

本题是“牛吃草”和行程问题中的追及问题的结合.小明在小时内走了千米,那么小明的速度为(千米/时),追及距离为(千米).汽车去追的话需要:(小时)(分钟).

Ø

快、中、慢三车同时从地出发沿同一公路开往地,途中有骑车人也在同方向行进,这三辆车分别用7分钟、8分钟、14分钟追上骑车人.已知快车每分钟行800米,慢车每分钟行600米,中速车的速度是多少?

Ø

可以将骑车人与三辆车开始相差的距离看成原有草量,骑车人的速度看成草生长的速度,所以骑车人速度是:(米/分),开始相差的路程为:(米),所以中速车速度为:(米/分).

Ø

有固定速度行驶的甲车和乙车,如果甲车以现在速度的2倍追赶乙车,5小时后甲车追上乙车;如果甲车以现在速度的3倍追赶乙车,3小时后甲车追上乙车,那么如果甲车以现在的速度去追赶乙车,问:几个小时后甲车追上乙车?

Ø

分析知道甲车相当于“牛”,甲追赶乙的追及路程相当于“原有草量”,乙车相当于“新生长的草”.

u

设甲车的速度为“1”,那么乙车小时走的路程为,所以乙的速度为,追及路程为:.

u

如果甲以现在的速度追赶乙,追上的时间为:(小时).

Ø

甲、乙、丙三车同时从地出发到地去.甲、乙两车的速度分别是每小时60千米和每小时48千米.有一辆卡车同时从地迎面开来,分别在它们出发后6小时、7小时、8小时先后与甲、乙、丙车相遇,求丙车的速度.

Ø

相遇问题可以看成是草匀速减少的过程,全程看成是原有草量,卡车速度看成是草匀速减少的速度。所以卡车速度为:(千米/时),全程:(千米),丙车速度为:(千米/时)

Ø

小新、正南、妮妮三人同时从学校出发到公园去.小新、正南两人的速度分别是每分钟20米和每分钟16米.在他们出发的同时,风间从公园迎面走来,分别在他们出发后6分钟、7分钟、8分钟先后与小新、正南、妮妮相遇,求妮妮的速度.

n

当小新和风间相遇时,正南落后小新(米),依题意知正南和风间走这24

米需要(分钟),正南和风间的速度和为:(米/分),风间的速度为:(米/分),学校到公园的距离为:(米).所以妮妮的速度为:(米/分).

Ø

一个装满了水的水池有一个进水阀及三个口径相同的排水阀,如果同时打开进水阀及一个排水阀,则分钟能把水池的水排完,如果同时打开进水阀及两个排水阀,则分钟把水池的水排完.问:关闭进水阀并且同时打开三个排水阀,需要多少分钟才能排完水池的水?

Ø

设一个排水阀1分钟排水量为“1”,那么进水阀1分钟进水量为,水池原有水量为.关闭进水阀并且同时打开三个排水阀,需要(分钟)才能排完水池的水.

Ø

一个蓄水池有1个进水口和15个出水口,水从进水口匀速流入.当池中有一半的水时,如果打开9个出水口,9小时可以把水排空.如果打开7个出水口,18小时可以把水排空.如果是一满池水,打开全部出水口放水,那么经过

分水池刚好被排空.

Ø

本题是牛吃草问题的变形.

u

设每个出水口每小时的出水量为1,则进水口每小时的进水量为:,半池水的量为:,所以一池水的量为72.

u

如果打开全部15个出水口,排空水池所需要的时间为小时,即7小时12分钟.

Ø

北京密云水库建有个泄洪洞,现在水库的水位已经超过安全线,并且水量还在以一个不变的速度增加,为了防洪,需要调节泄洪的速度,假设每个闸门泄洪的速度相同,经测算,若打开一个泄洪闸,个小时以后水位降至安全线;若同时打开两个泄洪闸,个小时后水位降至安全线.根据抗洪形势,需要用个小时使水位降至安全线以下,则至少需要同时打开泄洪闸的数目为多少个?

Ø

此题是牛吃草问题的变形,假设每个泄洪洞每小时泄洪的量为1,则水库每小时增加的水量为,原有的水量超过安全线的部分有.

如果要用个小时使水位降至安全线以下,至少需要开个泄洪闸.

【巩固】

(“希望杯”五年级二试)有一个蓄水池装了根相同的水管,其中一根是进水管,其余根是出水管.开始时,进水管以均匀的速度不停地向蓄水池注水.后来,想打开出水管,使池内的水全部排光.如果同时打开根出水管,则小时可排尽池内的水;如果仅打开根出水管,则需小时才能排尽池内的水.若要在小时内排尽池内的水,那么应当同时打开多少根出水管?

【解析】

设1根出水管1小时排水的量为“1”,那么进水管每小时进水量为,池内原有水量为.要在小时内排尽池内的水,应当同时打开根出水管.

【巩固】

一个蓄水池装有9根水管,其中1根为进水管,其余8根为相同的出水管。开始进水管以均匀的速度不停地向这个蓄水池蓄水。池内注入了一些水后,有人想把出水管也打开,使池内的水再全部排光。如果把8根出水管全部打开,需要3小时可将池内的水排光;而若仅打开3根出水管,则需要18小时。问如果想要在8小时内将池中的水全部排光,最少要打开几根出水管?

【解析】

设根排水管小时排水为“”,进水速度为,原有水量为,如果想要在小时内将池中的水全部排光,最少要打开根出水管,每根出水管1小时排水1份,又出水管的根数是整数,故最少要打开5根出水管。

【巩固】

由于环境恶化、气候变暖,官厅水库的水在匀速减少,为了保证水库的水量,政府决定从上游的壶流河水库以及册田水库分别向官厅水库进行调水,已知这两个水库的每个闸门放水量是相同的,如果同时打开壶流河水库的5个闸门30小时可以使官厅水库水量达到原来的标准,如果同时打开册田水库的4个闸门40小时可以使官厅水库水量达到原来的标准,如果24小时使官厅水库水量达到原来的标准,问需同时打开两个水库的几个闸门?

【解析】

设1个闸门1小时的放水量为“1”,那么每小时自然减少的水量为:,实际注入水量为:;24小时蓄水需要打开的闸门数是:(个).

【巩固】

(“陈省身杯”国际青少年五年级数学邀请赛)有一个水池,池底存了一些水,并且还有泉水不断涌出。为了将水池里的水抽干,原计划调来台抽水机同时工作。但出于节省时间的考虑,实际调来了台抽水机,这样比原计划节省了小时。工程师们测算出,如果最初调来台抽水机,将会比原计划节省小时。这样,将水池的水抽干后,为了保持池中始终没有水,还应该至少留下

台抽水机。

【解析】

设每台抽水机每小时抽个单位的水,原计划需要小时抽完

则原计划个小时抽的水量为,

台抽水机时抽水量为

台抽水机时抽水量为

所以,个小时的出水量为,

个小时的出水量为,

而泉水的出水速度是一定的,所以,解得,

所以每小时出水量为,所以需要留下台抽水机。

【例

13】

甲、乙、丙三个仓库,各存放着数量相同的面粉,甲仓库用一台皮带输送机和12个工人,5小时可将甲仓库内面粉搬完;乙仓库用一台皮带输送机和28个工人,3小时可将仓库内面粉搬完;丙仓库现有2台皮带输送机,如果要用2小时把丙仓库内面粉搬完,同时还要多少个工人?(每个工人每小时工效相同,每台皮带输送机每小时工效也相同,另外皮带输送机与工人一起往外搬运面粉)

【解析】

设1人1小时搬运的份数为“1”,那么一台皮带运输机1小时的工作量为

,每个仓库存放的面粉总量为:.那么,丙仓库现有2台皮带输送机,如果要用2小时把丙仓库内面粉搬完,需要(人).

【例

14】

小方用一个有洞的杯子从水缸里往三个同样的容积的空桶中舀水。第一个桶距水缸有1米,小方用3次恰好把桶装满;第二个桶距水缸有2米,小方用4次恰好把桶装满。第三个桶距水缸有3米,那么小方要多少次才能把它装满(假设小方走路的速度不变,水从杯中流出的速度也不变)

【解析】

六年级下册教案篇7

单位名称

填写时间

学科

数学

年级/册

六年级

(下)

教材版本

人教版

课题名称

在直线上表示正、负数

难点名称

重点:学会在直线上表示正、负数的方法。

难点:用有正、负数的直线表示距离和方向。

难点分析

从知识角度分析为什么难

会在直线上表示正数、0和负数,用有正数和负数的直线表示距离和方向。

从学生角度分析为什么难

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使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难点教学方法

课件讲授法、小组合作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导入

师:同学们,以前我们也学过在直线上表示数的方法。大家还能想起以前学的直线上能表示哪些数吗?

生1:整数。

生2:小数。

生3:还有分数。

师:我们上节课学习的负数能不能在直线上表示呢?

生此时不知如何回答。(师顺势引出新课)

师:我们今天就来学习在直线上表示正、负数。(板书课题)

知识讲解

(难点突破)

1.教学例3

课件出示例3情境图及题目。

师:你能在一条直线上表示四个同学运动后的情况吗?

生1:首先要确定好起点。大家都是以大树为起点。

生2:然后要确定方向,有两位同学向东走,有两位同学向西走。

生3:还有就是他们走的距离。

师:怎样用数来表示这些学生和大树的相对位置关系呢?

让学生结合学过的正、负数表示生活中两种相反意义的量和经验,把直线上的点和正、负数对应起来。

师:大家能说一说直线上的其他点代表的数吗?

生1:大树为起点,对应点是0。

生2:1表示以大树为起点向东1

m。-1表示以大树为起点向西1

m。

生3:2表示以大树为起点向东2

m。-2表示以大树为起点向西2

m。

……

师:我们可以像这样在直线上表示出正数、0和负数。

课件出示直线图。

师:用直线上的点表示正、负数时应注意哪几点?

生:正方向、原点、单位长度。

师:大家再考虑一下,如何在直线上表示小数和分数呢?在直线上找到1.5和-1.5对应的点。

生:先找到1.5的点,再用相同的方法在反方向上找到-1.5。

2.归纳用直线上的点表示正、负数的方法:

用0表示起点,0右边的数是正数,0左边的数是负数。用有正数和负数的直线可以表示距离和相反的方向。

课堂练习

(难点巩固)

1.完成教材第5页“做一做”。指定一名同学在黑板上板演,其余同学在课本上完成。

2.完成教材“练习一”第4、7题。

六年级下册教案篇8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能正确地读、写正数和负数;知道0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2.使学生初步学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结合负数的历史,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情感和数学态度。[来源:Z+xx+k.Com]

教学重、难点:

负数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教学新知

1.表示相反意义的量。

(1)引入实例。

谈话:如果沿着刚才的话题继续“聊”下去的话,就很自然地走进数学,我们一起来看几个例子(课件出示)。[来源:学|科|网]

六年级上学期转来6人,本学期转走6人。

张阿姨做生意,二月份盈利1500元,三月份亏损200元。

与标准体重比,小明重了2.5千克,小华轻了

1.8千克。

一个蓄水池夏季水位上升米,冬季水位下降米。

指出:这些相反的词语和具体的数量结合起来,就成了一组组“相反意义的量”。(补充板书:相反意义的量。)

(2)尝试。

怎样用数学方式来表示这些相反意义的量呢?

请同学们选择一例,试着写出表示方法……

(3)展示交流。……

2.认识正、负数。

(1)引入正、负数。

谈话:刚才,有同学在6的前面写上“+”表示转来6人,添上“-”表示转走6人(板书:+6

-6),这种表示方法和数学上是完全一致的。

介绍:像“-6”这样的数叫负数(板书:负数);这个数读作:负六。

“-”,在这里有了新的意义和作用,叫“负号”。“+”是正号。

像“+6”是一个正数,读作:正六。我们可以在6的前面加上“+”,也可以省略不写(板书:6)。其实,过去我们认识的很多数都是正数。

(2)试一试。

请你用正、负数来表示出其它几组相反意义的量。

写完后,交流、检查。

3.联系实际,加深认识。

(1)说一说存折上的数各表示什么?(教学例2。)

(2)联系生活实际举出一组相反意义的量,并用正、负数来表示。

同桌交流。

全班交流。根据学生发言板书。[来源:学&科&网]

这样的正、负数能写完吗?(板书:…

…)

强调指出:像过去我们熟悉的这些整数、小数、分数等都是正数,也叫正整数、正小数、正分数;在它们的前面添上负号,就成了负整数、负小数、负分数,统称负数。

4.进一步认识“0”。

(1)看一看、读一读。

谈话: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屏幕:这是去年12月份某天,部分城市的气温情况(课件出示)。

哈尔滨:

-15

℃~-3

北京:

-5

℃~5

深圳:

12

℃~23

温度中有正数也有负数,请把负数读出来。

(2)找一找、说一说。

我们来看首都北京当天的温度,“-5

℃”读作:“负五摄氏度”或“负五度”,表示零下5度;5

℃又表示什么?

你能在温度计上找出这两个温度所在的刻度吗?(课件出示温度计,没有刻度数)为什么?

现在你能很快找出来吗?(给出温度计的刻度数,生到前面指。)

说一说,你怎么这么快就找到了?

(课件配合演示:先找0℃,在它的下面找-5℃,在它的上面找5℃。)

你能很快找到12

℃、-3

℃吗?

(3)提升认识。

请学生观察温度计,说一说有什么发现?

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强调:以0℃为分界点,零上温度都用正数来表示,零下温度都用负数来表示。(或负数都表示零下温度,正数都表示零上温度。)

“0”是正数,还是负数呢?

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强调:“0”作为正数和负数的分界点,它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4)总结归纳。

如果过去我们所认识的数只分为正数和0的话,那么今天我们可以对“数”进行重新分类:

(完善板书。)

5.练一练。

读一读,填一填。(练习一第1题。)

三、练习应用

今天,负数在我们的生产和生活中依然有着广泛的用途。让我们就一起走进生活,感受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总结延伸[来源:学科网ZXXK]

1.学生交流收获。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