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语文备课发言稿8篇

时间:2023-03-06 15:57:32

语文备课发言稿

语文备课发言稿篇1

(一)备课:分项过关。

备课即在进行正式的课堂教学前对课堂教学进行整体设计,内容包括课标研读、文本解读、学情了解、目标设定、重点确立、难点挖掘、过程设计、方法选择、课时安排、课件准备、板书设计等,最终落实到教案编写。课堂如同战场,教案如同作战计划,其重要性毋庸置疑,对课堂教学质量起着重要作用,其中既体现出师范生对教育教学理论的掌握情况,也体现出他们的专业综合能力,难度较大,可以采取分项过关的方式。可以先过文本解读关,然后练习目标设计,初步掌握目标确定的方法,能够运用比较规范的语言表述教学目标。如:“学生(行为主体)在课堂讨论中(行为情境),至少能够比较(行为动词)两种(行为标准)课文所用修辞手法(行为对象)的异同。”之后进行教学过程设计的训练,在对程翔的“起领—教读—自读—总结”四步单元教学过程模式、钟德赣的“中学语文反刍式单元教学法”以及潘凤湘的“八步教读法”、魏书生的“六步法”、钱梦龙的“导读法”、余映潮的“板块式”等单篇课文教学过程设计及依据了解的基础上模仿总体教学过程设计,再根据课堂教学过程所需技能分项训练,如导入、提问、讲解、结课、板书等。这样一步一步逐项训练,最后对整个教学设计进行修正,相对会减轻备课的难度,而且比较扎实。

(二)说课:开口论辩。

说课是既要说出课上什么、如何上,又要说出为何要这样上,既考察教师的实践能力,又考察其理论素养,是进行教学研究、培训师资的重要活动形式,可放在课前,也可放在课后。课前说课,主要说为何这样设计,可起到对课堂教学矫正的作用,增强上课的理性;课后说课,主要说为何这样设计及课堂教学实效,可起到检验教学设计的作用,反思意味浓厚。说课能力提升的关键在三个方面:一是提升理论素养,撰写好说课稿。说课稿一般要涉及五个方面: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其核心应是说出教师本人对教材的独特理解及教学设计的思想、思路,力求达到既具备科学性,又具备理论性、可操作性。二是多开口练习。稿子过关后读熟,直至脱稿,把握好说课的时间,提高说课的逻辑性与艺术性,力求语言表达条理清楚,层次分明,字正腔圆,悦耳动听。三是在论辩中提升说课水平。一般训练把说课仅仅作为了一种形式,师范生说课完毕后辅导教师点评一下说课就结束,忽视了说课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与同行及专家交流。所以说课训练除了让师范生准备好说课稿,自己多开口练习外,应有重要的一环,即提问与答辩。教师与其他师范生在说课结束后可模仿专家与同行,针对教材内容、目标设置、教学思路、方法选择、重难点突破等提问,使说课者在与专家及同行的对话交流中进一步明晰自己的教学设计,提升说课水平。

(三)讲课:自讲合作。

自讲即按照教案设计,自己在空教室或其他地方反复演练,进一步熟悉教学内容、教学流程、教学方法等,发现疏漏,及时修改。这一步是非常重要的,它有利于培养师范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也为下一步保障小组合作学习的质量打下基础。试讲中的合作学习主要体现为小组活动及班内交流,在个人讲熟之后把全班师范生编为小组,在小组内试讲,进一步发现问题,使教案更加科学,教学更加有效。还可结合年轻人精力旺盛、争胜好强的特点,在组内展开比赛,以赛促讲。小组试讲之后,组内选拔代表进行班内交流。讲课要求抓住重点,突出重点,让学生掌握重点,透彻理解重点,能够结合运用,转化为能力最好。因为师范生的试讲没有真实的教学对象,缺乏真实的体验,讲课易出现两个问题:其一是忽视学生的学,以个人讲解为主。讲课中要培养师范生一种教学生学,引导学生喜爱、理解、欣赏、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意识,而不是当知识的“掮客”。其二是贪多,一节课要解决的问题很多,结果每个问题都是走马观花,要引导师范生学会一节课着重解决一两个问题。这些都要在师范生自讲与合作学习的反复练习中加以解决。

(四)评课:先写后评。

评课实际属于教学研究范畴,评课训练不仅使师范生具备评课能力,更重要的是起到如何导引教学的作用。从以往师范生的评课来看,存在的最大问题是过多关注外在的东西,如教师的仪容仪表、语言表达等,对教学内容是否适切、教学方法是否灵活、课堂结构安排是否合理、学生接受是否难易等涉及较少。还有的要么全评优点,看不到问题;要么全评缺点,一概否定,抹杀授课者的创造,严重打击授课者的自信。作为师范生的能力弱项,不妨先练习写较详细的评课稿,慢慢明确评课的原则、内容、方法后,再写较简略的评课稿,直至最后列出要点评课甚至打好腹稿脱稿评课。评课稿主要包括评课的内容与思路。评课内容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程序、板书设计、教学效果、教师素质等方面。评课思路可以有两个:一是按照上述内容逐项点评;二是抓住一项或几项内容点评,先说优点,再提出问题,最后提出建议。评课稿必须有理有据,不能只有论点。评课可培养师范生的反思意识,自我反思有利于师范生专业发展,因此在他评前应该先自评,进行自我剖析。

二、专业核心能力提升策略

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是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语文教学能力的高低,除了与师范生掌握的教育教学理论、学科教学理论高度相关外,其自身具备的听说读写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听说读写能力本身也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生区别于其他专业师范生的重要标志,是进行教学的基础、底气、看家本领,可称为专业核心能力。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始于小学一年级,直至大学四年级,本文着重探讨在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专业课学习中如何有意识地培养师范生听说读写的能力。

(一)听:课例讲座。

教师要对学生的答问做出反应,具备良好听力是教师必备的素质之一,对语文教师来说更是如此,因为对话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原则,而对话的基础是理解与尊重,其表现则是倾听能力。现在的大学生,个性都比较强,善于自我表现,对别人缺乏应有的尊重与理解,可借助师范生课堂试讲、见习、听讲座等机会,对其进行听的能力的培养。一是善于倾听,在别人讲课解说时尽量不交头接耳、嘀嘀咕咕地说,有问题记下来,可在小组互动、师生互动环节进行表达。二是听课、听讲座要专心听,记录要点。三是边听边思,记录自己的感想、问题。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师范生听的能力会有所提高。

(二)说:备课讲课。

说课就是说备课,是面对同行专家介绍说明自己的教学设计及其设计依据的教学研究活动,是培训师范生的重要方式,也是训练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生说的能力的良机。说课前要求其撰写好说课稿,自己课下反复练习,直至脱稿,然后小组内说课,借助微格训练,调出录像反复查看比对,查漏补缺,提升说课的逻辑性、艺术性,从而提升说的能力。讲课中的讲授技能训练、课堂引导及课例观看后的反思评课,也是提升说话能力的机会,可组织师范生辩论研讨,一方面增加了开口说话的机会,另一方面加深了对教学的理解。比如针对案例发表自己观点的即席讲演,考察了师范生多方面的知识储备,特别是训练了师范生敏捷的思维能力、快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灵活的应变能力。

(三)读:教育名著。

读书,应该是语文教师的一种生活状态,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中阅读能力培养的主要凭借是教材及语文教育名著。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生文学名著读的较多,语文教育名著阅读量较少,对语文教材的阅读也比较忽视,不明白语文教材阅读与一般阅读不同,一是不管喜欢与否都应细读,二是阅读中不仅有教师与文本的对话,还有教师与作者、教师与编者、教师与学生的对话,从而把语文教材阅读简单化。针对上述情况,可在课程开设之初,向学生开列语文教育名著书单,推荐语文教育名著,如《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导读的艺术》、《中国著名特级教师教育思想录•中学语文卷》等,以及语文教育报刊杂志《中学语文教学》、《语文建设》、《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中国教育报》、《语文报》等,要求做好笔记,在合适的时机以读书报告会的形式进行交流。语文教材的阅读可以结合课堂教学,形式多样,如朗读、诵读、细读、读书报告会等。

(四)写:教学论文。

研究,也是教师的生存状态,是未来语文教师不可或缺的能力要素。教师需要对教育教学进行创新,如果认为其只是技能的叠加,则教学活动就会很快陷入满足,继而无趣,行而不远,体验不到职业的幸福感、愉悦感。目前,语文教育科研的训练欠缺,毕业后能够写出教研论文者寥寥。只有认真从事教学研究的教师,才能够更深刻地理解教育教学的规律,更好地运用技能传授知识。要学会在调查中了解,在实践中反思,在研讨中提升教学科研能力。要结合教材分析、教案设计、说课稿撰写、评课稿撰写、读书笔记、调查等常规训练活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进而把探讨的结果用文字表达出来,并在写作中创新。写作是思维的利器,是教师专业化的必由之路,教师只有写,才会写,如果能够把其中优秀的文章修改发表,对师范生会产生更大的激励作用:一方面在写作中提高了写作能力,保留了精神作品;另一方面也体验到了问题解决的喜悦,增加了对原有问题的认知与解决能力。

三、结语

语文备课发言稿篇2

【关键词】本科翻译专业 同声传译 课程设置

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为我国带了更多的机遇和挑战,越来越多的跨国企业来我国进行投资,相应的需要更多的翻译人员,尤其是同声翻译人才,但是同声翻译对翻译人才的要求比较高,自由翻译员和部分沿海地区的高校教师已经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对此加快培养高级翻译人才已经迫在眉睫。从2016年高校招生简章和2016年全国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来看,有近200所本科院校开设了翻译专业,有三十余所大学开设了口译专业研究生学位点。由于对同声传译的专业程度要求较高,师资力量紧缺,国内仅有几家外语院校和培训中心如北京外国语高级翻译学院、对外经贸大学的欧盟口译培训中心、新东方学校等对同传进行研究生层次的招生和培训。

其中多数院校开设翻译专业似乎要同时设置同声传译课程,似乎只有这样才能与传统英语专业进行区分,体现出翻译专业的独特之处,有院校开设翻译专业首要考虑的是建设同传实验室,认为只有具备了这一条件才能开展同传人才的培养。对于人的智力机制来讲,同传课程有着强大挑战性,是否适合在本科阶段开设;若开设应怎样进行专业定位;对此本文结合同传专业的开设可行性、学科建设及师资力量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一、本科翻译专业开设同声传译课程的普遍问题

从相关统计数据得知,目前我国已有二十余所大学的本科翻译专业开设了同声传译课程。就北京的高校而言,北京大学、外国语大学、对外贸易大学、语言文化大学以及中国石油大学等高校开设了同声传译语言实验室,此外还有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四川大学和复旦大学等也相继开设了这一课程。过去这些院校的同传课程主要针对硕士研究生,或是面对社会开办的培训班。当前越来越多的高校对本科生开设这一课程,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更为专业的语言翻译能力。但是如何在本科生有效的语言能力和知识水平上开展同传教学,传授同传技能,将是一项极大的挑战。

1.硬件配置问题。由于同传课程的特殊性,实训在教学中的比例较大,学生除了在课堂上进行理论学习和训练,更多的还是在大量的训练中提升同传技能。这就需要借助仿真同传设备建立独特有效的反应机制,并且由于同传的高难度和强度,通常情况下需要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来合作完成同传人物,因此学生在训练中除了要对翻译技巧进行训练,还要对教学设备的使用和功能的切换进行熟练掌握;此外还有合作伙伴之间的交换和配合等,以上的学习过程都需要借助专业设备来完成。

但是,很多院校的同声传译实验室或实践基地的设备不够完善,有些并不具备真正意义上的同传实验室,多数情况下都是利用传统的语音室开展相应的课程。由于本科生的数量远远超过了研究生,只有两个或是四个传箱设备的实验室内不能容纳大量的学生。

同传课程的开设还需要借助同传实验基地,即以网络为平台,转化和推广人才翻译系统和翻译成果。高校数字同传实践基地要具备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和综合化等特点,不但要满足学生的课堂学习,同时还要为学生创造频繁的实战演练机会,保证学生能够接触到最新的知识领域和翻译市场,在实践中快速掌握并提升同传的技能和水平,并完成一定的社会服务功能。

2.师资配备问题。本科同传专业的师资水平不均衡,教材也存在良莠不齐的情况。口译训练需要以大量的实践为基础,依据我国颁布的教学大纲,口译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实践量,同传教师更需要具备这一条件。这样不断更有利于教师自身同传水平的提升,同时还能在教材的基础上帮助学生补充更多更新鲜的咨询和专业知识,保证授课内容可以满足市场的需求,将理论和实践进行紧密结合。例如,复旦大学对同传教师的要求中就有,在具有国家相应的同传教育资质的基础上,同时还要保证每年有90天左右的会议口译工作量,来保证教师的同传能力。但实际上,很多院校严重缺乏具有实践经验的教师。除了同传人才本身的严重匮乏外,还有的教师错误的认为这样违背了具体的授课基本要求,种种原因都导致了口译教学师资数量和质量的下降,严重影响了课程的质量。

3.课程设置问题。同声传译课程需要大量的模块化阶段练习,该课程开设前要求学生已经完成了基础的学习准备阶段。但是从目前同传教学的效果来看,多数学生在课堂上存在难以应付的情况,听、译难以协调,对双语语言和文化的了解不够深。实际上,目前我国本科翻译专业中口译课、双语转换技能课、笔译课以及其他相关的课程数量十分有限,课程设置偏离培养目标,教学内容缺少针对性、阶段性和衔接性,很难为程式化和自动化要求较高的同传阶段奠定坚实的基础,进而影响同传翻译教学的顺利开展和实践效果。

二、本科翻译专业同声传译课程的启示

本科翻译专业开设的同声传译课程设置应与口译专业及同声传译专业设置有所区别。课程教学模式应更灵活、教学内容难度要适中,要充分考虑这一阶段学生的接受力和本科翻译专业的培养目标及就业方向。根据以上的问题分析,笔者认为应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对本科阶段翻译专业中同传课程的教学设置、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进行调整。

1.以培养同传思维习惯为先。当前,国内多数学生的外语习得,主要在非自然语言环境中实现的,即先学习语言规则,随后在大量练习的基础上,实现孰能生巧,最终变成脱口而出的行为语言。这一习得方式导致学生在理解以及运用第二语言进行表述时,下意识地遵守语法规则。如只有完全听完整个句子才能实现对句子的正确理解;只有把整句的语法建构好才能添加词句。但是口译员要一边听一边将发言人想要表达的意思翻译并传递出来,需要学生打破原有语言理解习惯,对语言语法结构进行重构,抓住意群的断句和理解,通过语法或非语法手段,获得衔接能力。

2.以技能训练为主。在同声传译教学的基础阶段,结合本科学生的学习特点和理解能力,教师要以基本技能训练为主,如:断句技巧、精力分配、信息概括等多种技巧。这一阶段的训练不宜选取过难的资料和训练内容,以免制造大量的理解阻碍,影响对技能的综合训练,要做到技能训练主线清楚、层次分明、逐渐递进。主体训练则是结合同传过程中个人的具体表现进行有针对性的纠正训练。

3.以有稿同传训练为重。世界级会议的发言人90%以上都会准备发言稿,即便是没有发言稿也会列好发言提纲,因此有稿同传是同声传译中较为重要的方式,更是有效的同传训练方法。有稿同传练习可以提升学生的语言敏锐能力和双语能力。

同传训练都是从有稿同传开始的,有稿同传是交替传译和同声传译之间的重要过渡和连接过程。在有稿同传和无稿同传中,译员都实现了从在线性语言中获得信息,前者是视觉文字后者为听觉文字,两种形式具有较高的相似性,同传技能在语言训练中获得,通过加入语言听辨干扰,在强化、循序渐进中实现无稿同传。

4.建立有稿同传、影子训练和无稿同传系列教学模块。本科教育阶段同声传译课程的教学模块建议较高层次同传教学更系统化、更有针对性和目的性,同时要更具可操作性。建议选用易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的基础模块开展实践。

有稿同传主要是针对句子的处理,尤其是顺句驱动翻译原则,此外,还包括对句子成分和句式的习惯性处理。教师可结合学生实际,从口译教材、报纸或杂志中摘选合适的练习段落和篇章,文章长度以及难度程度要适中,内容不能晦涩难懂,且专业程度低,这一阶段的目的主要是学习应用句子处理技能。本阶段同时还要介绍视译相关的准备,如在稿子中的句子上标识出不同的切分标标志,标记文章思路,先翻译一些关键性的词语和难句,并实行短时间的跳读等。之后将音频加入到训练中。进入有稿同传环节,此后学生就进入了真正的听、观、译、说综合任务处理阶段。实践中要强调学生对以上处理过程的协调性,防止出现一味埋头念稿的情况,培养注意力的定向听辨能力,最终形成听原语言同时自我监听的习惯,充分了解学生对自身声音的管理技巧和相应的设备使用方法。在随后的练习训练中,适当对内容实施增减处理,实现难度合理增加的同时提升学生的兴奋性。

影子训练是国内外翻译教学的基本练习方法,主要用于培养译员一心多用的职业习惯。本科教学中在开始阶段可以采用对原语言的同步复述,熟练后再进行原语言的延迟叙述。之后可以联系概括内容大意并逐步增加记忆的内容和难度,锻炼短时记忆能力。在影子练习中可以适当加入抗干扰内容,如数数练习等,实现分脑能力的有效提升。

无稿同传在整个本科专业课程中比例较小,内容也都是学生十分熟悉的,甚至选用之前课堂上的训练资料作为练习资料,主要对技能进行训练,重复利用材料,充分发挥其价值,服务的目的是不同的。这一阶段的练习需要学生对各项任务的充分和动态了解,保证拥有充足的能力分配能量,使学生获得一定的成就感。

三、小结

总而言之,本科开设同声传译课程是否合理,和同声传译课程设置的深浅程度,要严格结合各个院校师资水平、学生的双语水平、学校的教学设备。对于开设本科同声传译课程的院校,其课程设置要与研究生阶段的专业设置有所区别,要结合实际的教学目的和学生能力来开展教学和训练。

参考文献:

[1]黄春燕.本科同声传译课程设置及教学模式创新小议[J].海外英语,2013,06:12-13.

[2]谭彬.同声传译中语言思辨能力的培养[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3,11:110+114.

[3]林记明.关于同声传译在本科翻译专业课程设置中的定位思考[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12:82-86.

[4]吴青.本科翻译专业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谈北京外国语大学翻译专业教学理念[J].中国翻译,2010,02:39-43.

语文备课发言稿篇3

一、说课形式介绍及一般要求

从说课的准备过程来看,可以分为带课说课和现场说课。带课说课常见于青年体育教师说课评比及教学竞赛中,一般内容自定,在说课之前参赛教师有充足的准备时间。因此,教师可以借助教材、网络、教研组集体智慧等多种资源进行相关的充分准备,如教案和说课稿的设计和修改、精美课件的制作、说课的实战演练和改进。带课说课一般要求参赛教师对说课稿非常熟悉,最好能达到脱稿说课的程度。现场说课常见于新教师招聘及职称评审中,一般一小时前指定课题,一小时内准备,一小时后说课。现场说课由于准备时间短,对教师的教材理解与认识、说课稿文字的组织、语言表达等方面的要求更高。现场说课可以看说课稿,但少看并流利地说课是选手整体熟练程度的表现和亮点之一。

二、说课能力分析与提高策略

说课主要涉及三个方面的能力,即教学设计能力、说课环节安排和文字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科学的教学设计是说课的基础,环节安排和文字组织是说课的基本技巧,语言表达能力则是说课的表现形式。说课能力的提高可以从上述三方面入手,将其落实到平时的实践和练习中。

1. 注重单元设计找准重点难点。无论是带课说课还是现场说课,我们遇到的说课课题往往是诸如排球正面双手垫球、篮球双手胸前传球、双手头上向前掷实心球等某一个具体的运动技能。运动技能的学习掌握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必然要经历泛化、分化、自动化的阶段。因此,我们首先要根据具体的运动技能的难易程度、内在规律以及授课对象的身心发展状况进行简要的单元设计,确立该技能总的教学课时,以及明确各课次在单元中的地位和作用,然后再选择某课次进行教学设计和说课,这样能较好地把握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进而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和学练手段,为成功说课打下良好的基础。

语文备课发言稿篇4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不少老师重“文”而轻“语”,重视阅读、写作训练,而轻视听话、说话训练,这样,听说训练就成为语文教学中的一个薄弱环节。天长日久,致使不少学生或者说话只会零零落落地吐出几个词语;或者辞不达意,言不由衷;或者前言不搭后语,语病百出。说话流畅,逻辑严密的不多见;口若悬河,能百善辩者更是风毛麟角。不善于说话又使得作文的语言严重枯燥乏味,一副干巴巴学生腔。

其实,在听、说、读、写四种语文活动中,听、说是基本的语文活动。教育心理学家观察一般语言生活得出结论:人们的日常语言活动,听者45%,说者30%,读者16%,写者9%。再从语言发展顺序上看,听、说是语言活动的基础,读、写则是在听说基础上派生出来的语言活动,因此,学习语言的顺序也应是先听、说,然后读、写。

综上所述,听、说训练理应受到高度重视。

对学生进行的听、说训练,是在语文课上贯穿于课堂教学中随机进行的,当然,在课外搞一些专题性质的语文课外活动,如演讲会、辩论会等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另外,利用课前三五分钟进行专门的说话训练,是被许多语文老师证明了的较为有效的训练方法之一,但此种训练必须做到有序、有恒、有法。或起步过高,要求过低,或教师临时乱点兵,学生临场乱抓姜,或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或图形式,走过场等等,都会直接影响学生参与的热情和训练效果。

课前说话训练宜按下列五个阶段进行:

(一)朗诵阶段。朗诵的内容是优美短小的诗歌、散文、名言、文章精彩片段,所以不必在内容上过多地用心。在朗诵的表现形式即发音是否清晰、姿态是否大方、语调是否抑扬顿挫、是否运用普通话等方面却应严格要求,严格训练。此阶段可分三步走:第一步,照稿朗诵。照稿朗诵与一般性朗读课文要有区别,在语气,感情等方面则更为讲究;第二步,带稿朗诵。带稿的目的在于防备卡壳应急,大部分同学应做到备而不用;第三步,脱稿朗诵。脱稿朗诵时要将内容熟记于心,朗诵时要声情并茂,并可辅之以手势,而不能成为背课文式的。

(二)讲述阶段。此阶段就其内容来说是情节性、叙述性的,或间以描述性语句。可以是讲故事、讲电影电视剧剧情,讲自己所做所为,讲某人某事,讲逸闻趣事等。只要内容健康,有趣味,有意义,都可一讲。训练之初,作为一种过渡办法,可允许个别有困难的同学带上提纲。此阶段训练旨在培养学生系统而连贯的说话能力,评价时要把情节的叙述和语言的运用做为评价对象。

此阶段训练可配合初中一年级记叔文教学进行。

(三)介绍阶段。此阶段说话内容是说明性的,可以是介绍自己,引介别人,推荐书籍,推销产品等。说话应讲究顺序和条理,所以评价时要把条理性做为评价要点,训练一开始有困难的同学可让带上要点提纲。

此阶段训练可配合初二年级说明文教学进行。

(四)演讲阶段。课前演讲从容量上来说只能是简短的,但其内容和普通演讲一样是评议性的,也是用口头形式表达逻辑上有条理的思想训练。从步骤上来说,可分三步走:(1)命题演讲,即老师规定好议题,学生写好演讲稿进行,演讲时要对演讲者的仪态、手势、语气、情感等诸方面做严格要求,并作为一贯要求。(2)选题演讲。即学生可从老师预先所备的题目选题写稿,然后上台演讲。以上两步开始时允许有困难的同学带稿或带提纲进行。当然,若能备而不用或脱稿演讲更好。(3)即席演讲。即席演讲时老师先即席命题或学生即席抽题,老师稍做点拔,学生稍做准备即上台演讲。

演讲阶段训练可配合初三年级议论文教学进行。

(五)讲授阶段。即摹仿老师把简短内容的知识如成语、名言、唐诗、修辞、语法等知识讲授给同学。上台学生要有充分准备,对讲授内容要完全理解,准确无误。老师要做好示范并指导学生设计好讲授方法,做好教具,选好资料。其他同学要积极配合。

1.老师的态度和措施:

(1)教师要有很大的热情,并以此来感染学生。

(2)每次训练,老师都要求其他同学做出评价,老师再做出结论性评价。评价要中肯、公正,要充分肯定优点,并给予鼓励,以调动其参加训练的积极性。对不足之处,要善意提出,不可取笑,以帮助一些同学克服心理障碍以图改进。对内容、观点错误之处,老师要明确指正,以免以讹传讹。

(3)每次训练,都要给参加者打分,记成绩,把它作为语文课发展性评价的一项内容。每轮结束时,要对成绩优异者进行适当奖励,以引起同学们对训练的重视。

2.对学生的要求:

(1)每个参加训练的同学都要认真对待训练,积极参加,不可视同儿戏。

(2)每次训练,参加训练的同学在说话前后向台下师生鞠躬致谢,上下台时其他同学要鼓掌致意。

(3)说话训练如果从听者角度出发,便是听话训练。所以要求做听众的同学要端坐静听,不得做其它无关事情,不得交头接耳,嬉皮笑脸,以免影响台上同学的发挥。

(4)训练应按座次顺序进行,能让上台同学事先在心理上、材料上有所准备。

(5)对训练者仪态、发音的清晰宏亮程度、普通话等的要求是一贯的。

对学生之所以如此要求,意在营造一种文明、热烈、有序的训练氛围。

语文备课发言稿篇5

中学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这在《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也作了很具体的规定。在“教学目的”中,要求学生“具有现代语文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听说能力”,把“听说”和“读写”放到了同等重要的并列地位。在“教学要求”中,明确要求“初中阶段继续培养听说读写的良好习惯”,高中阶段“进一步提高现代语文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说话能力”。这就确定了听说读写是整个中学阶段必不可少的教学内容。

就近年高考语文而言,听说能力的考查有明显的加强的趋势。一是直接命题考查考生的语音、停顿、重音、歧义、语言的简明、连贯、得体等方面的能力;二是结合作文试题,考查考生实际的口头表达的能力,比如广播稿、演讲稿、讨论稿、节目主持人发言稿、通知等应用文体和谈话语体的写作及修改。

再就未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而言,21世纪的人才必须是思维敏捷,富于创新精神的人才,必须是娴于辞令、口齿伶俐、善于社会交际的人才,必须是耳聪目明,“听人说话,能够了解对方要旨”(叶圣陶语)的人才。

然而,中学(尤其是农村中学)语文教学的现状却是:由于语文教学的影响,仍然是只重视书面表达能力训练而忽视口头语言训练;有的甚至将教材中有限的听说专项训练改为学生课外自学;现行中学教材(尤其是高中部分)虽然有听说能力的专项训练,但指导性不强,使教师在教学中难以实施,而且没有科学的系统,更没有专门的教材;不少教师认识到口语训练的重要,在教学的实践中想方设法给学生锻炼口才和听力的机会,但毕竟无序;农村中学教学设备的有限又使得有识之士的“教改”实验只是“空中楼阁”;结果,学生读了十几年书,学了十几年语文(且不说在生活中的学习),大多数听说能力却较差,发音不准,吐字不清,语调平淡,语速不当,话不成句,表情难看……成了十足的“书呆子”。

由此可见,中学语文听说教学必须改革,而改革的关键问题就是:如何在中学语文教学之中迅速地大面积地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

二、中学语文听说教学改革的出路何在

陷入困境之后,必须走出困境。近十年来,笔者一直在农村中学任教,而且一直与同仁一道努力探讨听说教学改革之路。于此且作一总结以就教于大家。

(一)改进教学的组织形式

语文教学必须改革,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改进组织形式,这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语文教育自身发展的必然趋势。为了提高教学效率,我在研读大量文献和各种语文教改资料的基础上,结合本校(省属重点农村中学)实际,学生实际个人(自身)素质的实际,大胆改革教学的组织形式,实行“以小组教学为主,以班级教学和个别辅导为辅”的教学组织形式。具体地说,这种组织方式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成立语文学习中心小组。每班4-5人,由有语文特长和语文兴趣较浓的同学组成,语文学科代表兼组长。中心小组的主要职能是:①参加教师备课,研究讨论教学的难点,分析落实教学重点,具体讨论确定教学要点,分析安排训练的知识能力点和训练方式;②负责组织指导、督促和考核本班学习小组(见第2点)的语文学习;③编选拟定语文课文练习和单元练习,组织进行单元检测;④帮助老师批阅修改评析部分作业;⑤在老师的具体指导之下负责讲析(或安排组织其他同学讲析)部分课文。——总而言之,让中心小组成为老师的帮手,成为小老师,负责组织、管理具体的语文学习和语文活动。

2.成立了语文学习小组,每组4个成员,各小组同学的语文素质大致相当,座位临近(前后左右同桌,如不是同桌,在语文课和语文活动课时自行调节)。其主要任务是在教师和中心小组的组织引导下完成各项语文学习任务(其中包括课内外的各种形式的语文活动)。

3.组建了语文中心小组和学习小组之后,教师主要的职责是:①具体指导语文中心小组的工作,在各种语文学习和语文活动中做好示范(比如示范朗读,示范备课讲课,下水作文等等);②组织中心小组讨论制订单元教学要求和课文学习重点;列出课文和单元教学的知识能力点;③重点指导学生学好最重要的基本篇目;④补充语文中心小组讲析课文时遗漏的知识点和未处理好的重点难点,补充与课文或单元有关的重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⑤编制单元练习,组织单元考试;⑥科学评价语文中心小组和学习小组的学习情况并提示补正方法;⑦负责课文或单元或语文活动的重要的关键问题的小结或撰写相应的专题论文;⑧编印优秀作文集,组织优秀作文稿;⑨指导各种重要的语文活动(如朗诵、征文、创作课本剧,等等);⑩精选印发课外练习并指导课外阅读。

(二)优化听说能力训练的方法

在具体的语文教学中,我采用的听说训练的主要方式有如下4种:

1.朗读。这里所说的朗读主要包括:①早自声朗读课文,精彩片断和要求背诵的篇目;另外每学期补充10篇古诗文,要求背诵。每周三节早自习,每节40分钟,一学期下来,诵读时间达40小时,三年初中或高中,诵读时间达120小时,课文背诵达60多篇;②名篇赏读,间周一节课(课外活动),主要从《中国青年报》、《杂文报》、《散文》、《全国中学生优秀作文选》等报纸杂志选择精短时文;③新闻会,间周一次,要求全体同学写稿投稿(也可从报纸上荐稿,大量采用根据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编拟的新闻稿,每天晚上7:00至7:30是全校学生收看电视新闻的时间);中心小组选稿改稿定稿,再安排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用普通话脱稿播送。

2.读书报告。主要有三种形式:①故事会,每学期2次,在期中考试后进行(因为本校每年春秋两期分别有音乐之春和艺术节,在中期考试后第3周左右进行,故事会就安排在此间的课外活动之中),主要讲成语故事、历史故事、寓言故事、生活故事、名人故事、民间传说等等;②读书报告会,每期开学第一周进行,主要讲所读的书籍(以文学名著为主)的基本内容、故事梗概、人物形象;朗诵其中的一两个精彩片断;宣读自己的“文学评论”(实际上是读书心得,往往既省“评”,又省“感”);③假期见闻报告会,每期开学第一周进行,主要是概述自己假期所见所闻所感,在此基础上重点叙述二三事。

3.讨论论辩。①讨论,主要是指课堂教学中的讨论。其具体方式包括个人钻研、小组讨论、班级讨论、教师(或中心小组)总结发言。②论辩,即组织论辩会,不定期举行,从课本、影视、生活中去选择与语文学习相关的重要的思想问题和学术问题进行论辩。要求各学习小组在认真准备材料,充分讨论酝酿的基础上写出书面发言材料(或提纲),然后采用双方论争的形式进行辩论;同时组织好“评委会”进行裁判和评定。

4.讲课比赛。

我这里所说的“讲课比赛”主要有两种方式:

①讲析课文。每期一周,一般在期中考试之后的第一周进行(因为本校每期期中考试之后有一次运动会,停课2至3天,学生相对较轻松,有比较充分的时间去备课),但必须在开学之初公布教学计划时就要安排各学习小组具体的授课任务(我的教学计划和总结往往是先由中心小组讨论草稿,然后我定稿打印,学生人手一份)。作为教师一是在平时的教学中做好“讲课”示范,二是具体指导如何备课、如何确定难点、如何设计练习、如何讲课,教给学生“教学”的方法。

②评讲试卷。这里所说的“评讲试卷”主要是指在语文教学其是语文复习中,让学习小组在分头准备认真讨论的基础上对语文试卷进行评讲。要求学生必须讲清:“试题考的是什么(知识点)——怎样考的(角度、题型)——怎样解答(答题技巧)”;必须评准:“试题好不好(难度、信度)——好在何处(科学性)——有何启示(相对于学生而言)”。如果学生评讲时出现不足,教师要认真分析,予以补正。

(三)寻找检测听说能力的科学方法

我在实际教学中采用的具体的“检测”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听写:从内容上说,包括听写词语、句子、句群、语段;从文体上说,主要是古诗文;从方式上说,可以老师朗读学生听写,也可以是学生互相听写。

2.听话答问:通过同学老师诵读或播放录音,要求学生答问。问题不宜设置太多,问题的内容可以是记忆性的,可以是筛选性的,也可以是理解性的。

3.听话笔记:其中包括听课笔记,要求记准要点,记清思路,记住难点,突出重点。

语文备课发言稿篇6

近年,笔者尝试开展“课前三分钟”的活动,并致力于研究如何有效地安排、利用课前的三分钟。所谓“课前三分钟”,就是利用每节汉语课前三分钟左右的时间,通过学生说话的方式,以提高学生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锻炼胆魄,充分体现新课程“一切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这一方法,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汉语的兴趣,进一步挖掘学生的创造力,全面提高学生素养,具有其它教学环节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指导思想

(一)以学生为本。传统的教学形式以教师为主,是典型的“一言堂”,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学生的活动应贯穿在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学生课前三分钟活动,充分体现了对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视,让学生有更多的展示自己、发展自己、完善自己的机会。

(二)注重实践。新课程改革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真正享有对教育的“参与性”和“选择性”,使学生真正能够发挥出“自主性”,而这些目标的达成,单靠几个问题的设计,几道练习的做答是很难完成的。汉语课前三分钟活动,让学生查阅资料,充分准备,背诵资料,参与评价,心、口、手、脑并用,是汉语知识和汉语素养的一次综合展示,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二、模式

(一)内容与形式

因为学生的汉语基础参差不齐,一开始就要求过高的话,有可能因为达不到要求,使这项活动无法进行下去。所以在初始阶段,要求学生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演讲内容。基础好的同学可选择较长的正式演讲稿,背诵文章或自己的作品皆可;基础差的同学可选择短小的寓言或笑话,在以后的演讲中逐步加深。为提高学生的兴趣,我鼓励有兴趣的同学可上网查资料,制作课件,用多媒体辅助演讲。还可以两人或多人合作,以相声、小品的形式完成演讲,形式不拘一格。每一位同学可与自己相比较,每一次演讲比上一次有进步就是成功的。

(二)充分准备,脱稿,说话流利

要求脱稿,一方面能提高学生的记诵能力,另一方面还可以让学生在反复背诵中加深对主题的理解。每一次背诵都是一次学习的过程,也是一次提高的过程,如果手拿讲稿,照稿宣科,念完为止,像是在应付一件苦差,很难引起听众的共鸣。如果学生没做充分的准备,当次的活动完全失去意义。为使活动顺利进行下去,第一轮时要求学生可以偶尔看稿,第二轮时要求不能看稿超过两次,逐渐达到完全脱稿。在讲的时候要求做到:语言流利,不能结结巴巴,语调尽量要标准,最关键的一点是站在台上时,仪态要大方,声音要洪亮。不能达到要求的,必须重讲,次数不限,直到达到要求为止。

(三)同学点评

每一位同学演讲完后,要求两到三名同学点评。点评时关注点要全面,可以从内容出发进行分析,也可以补充文中内容相关联的人、事物或者文章,还可以就同学说的效果问题进行评价,不拘一格。同学们也可以就前面评价中认为有问题的地方评价或者反评价、批评,也可以辩论。须注意的是,点评应以鼓励为主,如有缺点,应婉转地提出建议。高中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自尊心强、渴望受到鼓励的心理特点,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演讲中的闪光点,如一个别致新疑的题目、一段引人入胜的开头、一段发人深思的结尾、别具一格的形式,与众不同的内容,广阔的视角等等。这样既可以使演讲者受到鼓舞,又可以使听者深受启发,在以后的演讲中把这些闪光点发扬光大。

三、效果显著

课前三分钟一般以学号或座位为序,做到全员参与,学生每学期可有两次以上训练机会。使爱说话的有了表现的机会,不敢说的也得到了锻炼。刚开始训练时,很多学生心理紧张,站到讲台上两腿发抖,结结巴巴的说不出所以然。但经过一段时间训练后,大多数同学都能镇定自若地畅叙所闻所感了。

轮到的同学在讲台上演讲的时候,其他的同学都在认真听,从中汲取对自己有用的东西,有的同学还在积极准备要从什么角度去评,或者找到自己的共鸣点。另外,其他同学点评时通过对同学演讲内容的概括复述以及同学演讲情况的分析,既锻炼了听力理解能力,也提高了概括复述的能力,也有助于口语表达能力,可谓一箭多雕。

总之在汉语教学中,进行有目标、有要求、有层次的课前演讲,将会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语文备课发言稿篇7

论文关键词:英语作文;过程写作法;语块;教学策略

英语写作水平反应了一个人的英语综合能力。英语作文是对词汇量、语法、知识面、表达能力、思维的逻辑性等多方面的考核。自从1987年全国大学英语实施四级考试以来,学生的英语作文质量似乎并没有显著的提高。四级作文分数徘徊在及格线上下,内容陈旧,表达单一,汉语思维痕迹明显。六级作文平均分比四级更低,语句表达不流畅,语言闪光点不多。对于很多学生来说,写作是一件头疼的事情,害怕写作,害怕看自己写出的作文;即便硬凑足了字数,也往往是层次不清、词不达意,错误百出。

根据对大学生平时作文以及四级作文的调查分析发现,他们作文中经常使用的词语或结构往往是中学阶段,甚至是初中阶段所学。大学英语教学中写作教学与学生的写作成绩关系不大。换言之,大学英语学习以及写作教学似乎不能有效地促进和辅导学生的写作,或者说所起的作用有限。这种状况势必影响大学英语教和学的积极性,全面提高大学生英语运用能力前景堪忧。由此,探索大学英语作文教学策略意义重大。

一、大学英语作文教学成效不佳原因分析

分析大学英语作文教学成效不佳,主要存在两个方面的原因:

1.语言教学理念误区

传统的二语习得理论认为,学习者掌握了语法规则和词汇以后,就能创造性地使用语言。于是很多年英语教学中只注重输入,忽略输出。许多学生尽管词汇量不小,英语书面阅读能力也很强,但是能产出的信息量极小,能真正实际运用在写作中的更是十分有限,作文中的中式英语表达比比皆是。在写作中,他们只能根据自己所能记忆的单词和语法规则硬凑句子,导致句子的准确性和地道性不够,表达不畅,意思不明。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心理语言学和结构语法理论都认为,语块在二语产生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他们认为,语言的流利程度不取决于学习者大脑中储存了多少生成语法规则,而取决于语块储存的数量,语块是人们流利地表达自我的基础。因为语块具备有效提取的优点,还能使说话者的注意力集中在语篇的层次结构而不是单个的词上。Lewis认为“Language consists not of traditional grammar and vocabulary but often of multi-word prefabricated chunks(语言不是由传统概念中的语法和词汇构成的,而往往是由多个词组成的预制块构成)”。换言之,词汇才是语言的基础,构成语言的是语法化的词汇,而不是词汇化的语法;能够将词汇短语以一种整体的或语块的形式去理解和产出是语言习得的重要组成部分。Altenberg 发现约70%的日常口语都由语块构成;McCarthy 也强调语块学习的重要性,指出大量操本族语者的语言都是程式化的。实质上,本族语者之所以语言表达流利,是因为他们大脑中储存了许多可供随时提取使用的、关键领域的语言程式。因此,提高学生的语块意识,注重语块的积累和应用,对于提高英语写作水平有明显作用。

2.写作教学方法失当

国内英语写作教学经常使用的两种方法是:成果写作法(product-based writing approach)和过程写作法(process-based writing approach)。“成果写作法”属于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学重点放在写作成品上。主要表现为“教师命题—学生写作—教师批改”,学生学习写作是处于一个孤立的环境,第一稿通常也就是最后一稿,它忽略了学生在写作前、中、后一系列交互,协商和监控等主观能动作用。学生在整个写作过程中极为被动,缺乏写作信心、动机和真正的交际目的,写作能力得不到提高。我国目前的英语写作教学中,教师大多沿用“成果写作法”。教师对作文的评阅也仅限在语法、句子规则等方面,很少涉及语篇方面的要求。这种方法严重地忽略了学生在写作过程中的主观能动作用,缺乏写作动机和真正的交际目的的写作训练肯定是无效的训练。

鉴于传统写作教学法的弊端,“过程写作法”开始兴起,始于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第一语言教学。20世纪80年代,从事第二语言教学研究的学者Raimes、Zamel和Hedge等将过程法应用于第二语言的写作教学。过程写作法将写作视为一个有交际目的的、复杂的、非线性的交互过程,强调学生在预写、起草、修改、重写和编辑等过程环节中反复的、多层次的交互活动。学生在文章的写作过程中,不仅能通过最后的成稿了解和改进自己的写作,而且能在写作的各个步骤之中逐步地学习写作,积极地解决写作中出现的问题,从根本上提高写作水平。

从模式上看,过程写作法无疑是一个能够使学生对写作保持兴趣,增强想象力和提高写作水平,并使写作更加个人化的一个好方法。从理论上看也是符合逻辑的。然而在实际的应用当中,事情并不是像表面看起来这样简单。到目前为止,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大学英语写作课上,这个方法的应用都或多或少地出现了预想不到的困难。此中的原因颇多,涉及面也较广。首先,过程写作法的实施耗时多,对于以应试为特点的教育非常不现实。我国中学英语教学目的是应对高考,大学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应对大学英语四、六考试,因此老师通常没有足够的时间来完成整个写作过程的活动。其次,目前尚未找到实施这种方法的有效途径。如果在修改作文过程中,学生或者教师还是只限于语法和拼写,那么学生写的初稿和最后一稿差别将极小,效果可想而知。再次,中西方文化差异将影响过程写作法的顺利实施。中国学生不太习惯让自己的同学检查自己的作文,会感觉心理压力大,使得过程写作教学法事倍功半。最后,中国学生不习惯于批改他人作文,感觉无从下手。甚至有些学生不能以认真的态度对待相互讨论、相互修改作文这种模式,所以自主学习和互动学习的效果将不明显。

结合我国大学英语教学课时少,没安排专门的写作课时等实际情况,教师可以在每个单元的课文教学中着重培养学生的语块意识,创造性的运用过程写作法,尝试提高学生的英语作文水平。

二、策略探索

英语学习动机是指学习者学习英语的动力因素,是学习者激励自己达到英语学习目的内在驱动力。研究发现,学习动机与学业成就之间存在一定的正相关,高动机者比低动机者倾向于有更好的成就作为。通过四、六级大学英语考试以及找到满意的工作,是大学生英语学习的主要动机。但是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缺乏实用性和实效性,直接影响了学生的英语学习积极性。因此,如何激发和维持其英语学习动机,保持英语学习的兴趣,就显得十分重要。

为了保持学生们的学习兴趣,需要从解决英语学习困难入手。英语学习中的最大困难是单词的记忆以及英语语言的输出。面对庞大的英语词汇,往往使学习者望而却步。而如何将单个的词语组成句子、篇章则是学习者的另一难题。由此,我们拟将语块教学与过程写作法结合起来,使学生从日常的英语教学中感受到语言学习的效果,发现乐趣,找到成就感。

过程写作法一般包括写前准备、初稿、反馈、修改、重写五个阶段,它们交叉进行、循环反复。如果照搬照抄以上五个阶段的做法,势必耗时耗力,最终也难逃中途夭折的命运。因此,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应做些调整。  1. 写前准备

“过程写作法于传统的成果写作法主要差别在于它视写作为社会交际活动,写作者从确定写作主题、内容、选用词语到反馈、评阅、修改,都表现为一种社会化的交际过程,这一交际过程主要通过课堂讨论的方式完成。”(Weissberg,1994:123)课堂讨论也是过程写作法的主要方式,包括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讨论交流和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讨论交流。因此,在学生动笔之前,应组织学生围绕命题展开多种形式的课堂讨论,启发学生的自由联想与创造思维,引导学生理清思路,制定提纲。

(1)以大学英语教材为基础,师生合作搜寻和学习每个单元出现的语块,收集和积累写作素材。语言输入理论表明,语言输入是语言输出的前提和保证,要想掌握好语言,就必须进行大量的语言输入。只有积累了一定的思想感受和大量的语言素材,才有可能写好作文。学习者通过大量输入有关语言运用规则及表达,促使其语言知识的内化,提高写作输出的质量。由此,依据教学计划和任务进行的课堂教学,不再是漫无边际、杂乱无章的;还能让学生认识到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从而开始重视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立足每篇课文,教师分析文章篇章结构,传授写作技巧。大学英语教材中的每篇课文都是经过精挑细选,或是文章写作方法值得推荐,或是文章主题内容令人深思,或是文章语言经典优美。所以结合课文讲解写作方法,将使写作教学更加生动自然,令学生记忆深刻。

(3)学生对语块和作文主题充分讨论,以读促写,以议促写,互助互写。将学生分组讨论,讨论所学语块的含义、用法,讨论文章立意、构思,形成观点。

(4)教师讲解篇章衔接技巧。教师在每篇课文结束以后,有计划、有目的地适当介绍一些作文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衔接方式,衔接词语等,以便让学生学以致用。随着教学的深入,帮助学生整理出写作知识和技巧的系统。

(5)学生自拟作文题目,完成提纲写作。大学英语四、六级作文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学生过于关注句子语法结构和语言词汇,忽略整体结构;作文立意不新,内容深度不够。因此,教师在写作课上首先要强调文章的整体框架,然后才是语言表达的准确性。

2. 撰写初稿

在充分的课堂讨论和已经列出的提纲基础上,采用课上与课下结合的方式,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初稿。

3. 修改初稿

采用同学间互评的方式在课下完成初稿修改。每篇习作都要有同学的批改,制定批改的具体要求:(1)结构层次是否清晰合理;(2)主题和内容是否深入;(3)衔接过渡词语是否丰富、准确;(4)是否正确运用了本单元语块;(5)语法、拼写是否有错误。

4. 撰写第二稿

同学互相批改以后,根据所发现的问题和提出的建议,学生独立完善写作,完成第二稿。

5. 教师修改反馈

教师修改学生的作文二稿,然后在课堂进行讲评。在修改和讲评作文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评语要有建设性、鼓励性。研究发现,有建设性的、鼓励性的反馈有助于培养学生对写作的正确态度,提高写作能力。因此,要避免写作惯例性的检测,如词句、语法、拼写等。

语文备课发言稿篇8

关键词: 新课标 高效语文课堂 自学稿 小组合作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帮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探寻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现代教育心理学也告诉我们:“教育的一切方法都必须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使学生具有充分的动力主动学习、善于学习”。“主动学习”不仅是一种学习态度,而且是一种学习方式、学习习惯,同时它也是一种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新课改背景下要求学生充分参与的高效课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并最终学会主动地构建自己的知识和能力体系,最终提高学习效率。

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呢?我们使用自学稿和分组合作学习,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并取得了初步成效。

“自学稿”是指在教学之前,由教师执笔编写的供学生课外预习和课内自学用的书面的文字材料,为学生自学提供助学作用。以往的语文课课前预习,并没有真正落到实处,而我们编写的“自学稿”尤其强调预习的可操作性。课前预习除了基础知识的准备外,往往是比较宽泛意义上的学生的自我准备,教师会指出一个比较宽泛的范围,在这个范围之中,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做出自我的选择。这个选择的过程是教师不能包办代替的。只有坚持了这一点,才能真正使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并对课堂学习产生一种渴望,形成主动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的态势,正式的课堂教学就在这个基础上展开。

40分钟的课堂是这样来分配时间的,5分钟核对自学检测答案,15分钟老师创设问题情景精讲点拨,10分钟师生互动交流探究,10分钟课堂练习、反馈与点评,这四部分是和小组合作学习同时进行的。小组这样来分,将班级学生分成几组,组员是不同等次学生合理搭配,每位同学都是某一学科的发言人,当然,一段时间学科的发言人要换一下。

每组选出一名组长,确保合作学习的有效性,针对问题,以小组共同学习为主要形式,意见观点都在发言人这里集中,课堂上展示,教师要评出发言明星,优秀小组。

师生按“自学稿” 和“小组合作”互动教与学,使主导主体作用充分发挥,促进教与学过程的最优化。在利用“自学稿”进行课堂教学中,我们力求做到设计题目有趣味、内容新颖、启发学生思考、便于学生展示,从而达到让学生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的转移。课堂上,要形成一种人人都想发表意见的良好的课堂气氛,在充分讨论之后,鼓励学生大胆的说出自己的看法,这样,学生才算充分参与课堂。

传统语文课堂往往以老师的讲授为主,忽视了学生自主思考和探究,现在“自学稿” 和“小组合作学习”则突出学生的“思”。预习中学生先读课文,根据导学预习要求独立思考相关问题或自主提出问题,并动笔写下,然后课堂上师生、生生之间对话交流,分组讨论发表各自观点,展示知识发生、发展的思维过程,让每一位学生参与、分享学习的过程,在主动建构中提高课堂效益。

“自学稿”和 “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施对老师和学生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里,教师不再是灌输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协助者和合作伙伴,教师应有开放、民主、合作、平等的教学心态和很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同时学生也应该积极主动,乐于探索,独立思考,善于合作,注重总结。自学稿和小组合作学习是紧密结合的,自学稿中的题目设计除了自学的内容也要体现小组便于讨论和发挥的题目,这样,课堂就充分的让学生动起来,课堂气氛也活跃起来,讨论的问题也更有针对性,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总之,在新课标下,把课堂充分还给学生,让学生参与课堂,充分展现自我的特长和观点,让学生做真正学习的主人,才是我们教师要思考的。语文新课程呼唤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 真正以人为本,把思维的空间留给学生, 让学生质疑、讨论和辩论,让学生动起来,从而以极大的热情去探究语文未知的世界。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 (人民文学出版社)

[2] 《名师讲述如何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徐学福 房慧主编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5 第一版

[3] 《中国著名教师的课堂细节》赵国忠主编 江苏人民出版社

推荐期刊